贸易安全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20:44

贸易安全论文篇1

【论文摘要】贸易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护正常的国际贸易交易顺利进行,使国际贸易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调整器,还能有效防范因别国经济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本文从国际生产参与程度、国际经济关系和贸易政策方面对中国国家贸易安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国际市场对中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和经济转轨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国际贸易安全的潜在不安定因素进行了讨论。【论文关键词】贸易安全国际贸易国家利用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76万亿美元,中国在全球贸易地位上的排名进入了前三名,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随着贸易总量的迅速增加,国际贸易正日益成为维持国家经济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少贸易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贸易质量问题,加入wto的深层次影响,以及经济转轨的影响。这些不仅影响到贸易安全,甚至还影响到国家总体经济的安全运行。一、贸易安全的涵义贸易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认为是在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贸易交易得以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的状态。安全的国际贸易状态应该是从贸易体系的各个方面保证本国的经济不受到因别国经济波动而通过两国间的贸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保证趋利避害,在遇到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下,能高效地整合国内的资源,迅速扩大贸易份额,分享到更多的国际市场的利益。影响国家贸易安全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1.国际市场参与程度一国的国际市场参与程度包括该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的结构、贸易集中度、贸易竞争力、关键产业进出口占其总量的比重、关键资源进出口的依存度,以及走私品占国内市场的比重等。较高参与程度或是不合理的参与结构都会使国民经济易于受到外部波动的影响,以至于国家贸易安全处于较高风险之中。2.国际经济关系世贸组织成立后,多边贸易体制的国际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在如此的国际经济环境,一国的国家贸易安全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国际经济关系。这包括: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与他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的经济利益关系;与区域经济组织的关系。3.国民经济受贸易的影响程度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目标是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通过广泛的国际间商品、服务、人员的流动,将为国家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促进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同时国民经济必须具备防范贸易波动的能力,自身产业要有竞争能力,且结构合理;国内市场要做大且具有活力,这样才是较安全的状态。4.国家的贸易政策国家的贸易政策决定了一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是贸易安全发展的制度保证。无论选择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各国政府都始终试图在本国对外贸易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政府的贸易政策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外汇政策;建立出口的服务体系,加强对本国出口的各种支持政策;有效的扶持外向型产业的发展;订双边,多边协定促进出口,甚至以国内立法的方式,帮助本国出口部门打开他国市场;通过各种方式对进口予以监管等等。二、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及问题1.国际市场参与的分析中国的外贸依存度2006年为65%,仍有上升的趋势,比全球约60%的平均水平稍高。2005年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到6.4%左右,但工业制成品大多数是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中高技术及其原料进口的比重不低,很多关键技术都依赖进口。在关键产业的进出口方面,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依赖度高,机械设备特别是高技术设备50%以上依靠进口,民航飞机完全依靠进口,微电脑核心部分基本依赖进口。从外贸集中度来看,我国已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与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已实行了贸易多元化战略,广泛扩大外贸的市场。但目前来看,几个主要贸易伙伴仍占了主要的贸易份额,排名前五位的贸易国占总贸易量的三分之二。中国从人均角度看是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多种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0%以上,如对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35%、36%和46%,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5%以上。所以关键资源对国际市场依赖仍较大。中国贸易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密集型产品上,而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大多缺乏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竞争力系数大于0.5的商品主要有旅行箱包、服装、家具等。2.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中国已正式加入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这说明中国已基本溶入现代的国际经济舞台之中。近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总体良好,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贸易磨擦也从未停止,美国对中国与其贸易顺差问题,要求人民币升值问题等等都是热点、敏感问题。与区域贸易组织的关系方面,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正逐步得到加强。中国在与东盟交往中,正起到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华人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等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区域关系正在不断加强。3.国民经济受贸易影响的分析(1)带动就业人口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贡献很大。据测算,加入世贸五年内,中国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16.8万人、282.5万人、261万人、92.8万人、以及266.4万人。(2)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受到外贸增长的刺激,我国的许多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但主要的国际竞争优势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偏低。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产业升级。(3)贸易对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随着人员、产品、技术、资金的不断交流,我国的企业不断跟踪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指导下,也出现了交出市场却没有学到技术的问题。(4)外贸对GDp的贡献2005年,我国净出口将接近1000亿美元,创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顺差,对GDp增长的贡献将介于3%~4%之间。4.国家贸易政策分析(1)外汇政策开放了经常项目,并不断朝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外汇储备已达10663亿美元,使得通过调整汇率变化管理贸易变得相当困难。(2)扶持出口的政策已经建立对出口企业的相对完善的出口服务体系。政府在尽力为企业提供各类直接或间接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出口创汇。(3)本国政府对他国市场的影响程度政府在以其他国家制定双边与多边协议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而且从近期的实例看,政府采取了比较强硬的路线对应别国针对我国的一些贸易摩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显示政府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4)对进口监管程度关税水平在不断降低。相对别国,政府在运用非关税壁垒的手段时略显不成熟。国内政策的非透明性,对进口有一定的影响和限制。三、中国国家贸易安全的潜在影响1.世贸组织的某些重要规则的影响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使中国不仅可以在市场准入和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减让上得到更多的优惠,也可利用wto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使得总体环境变得更加公平、稳定,更具有可预见性。但也有不少潜在的影响贸易安全的因素必须关注。(1)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它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中国的出口产品面临越来越复杂的tBt措施的影响,而中国企业对产品质量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技术管理措施和技术壁垒措施的了解不足。没有妥善的应对tBt的措施,将使中国出口的产品在国际上处于被动状态。(2)反倾销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际上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出现了迅速上升的趋势。wto有关反倾销的审查的标准为协议的多种解释开辟了可能性,所以贸易保护势力倾向于采用这种方式作为一种“贸易补救手段”的原因。过去,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同时,中国企业不应诉的问题也助长了这种趋势的发展。2.关键产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1)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纺织和服装为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但美国多年来用配额限制中国产品,欧盟等国用绿色壁垒对中国出口产品形成新的障碍。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哥伦比亚、阿根延也纷纷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世贸组织成员的纺织品出口自2005年1月1日开始不再受到配额限制,这不仅结束了中国长期受到双边纺织品协议左右的局面,还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个更为透明的争端解决机制。(2)农业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仅相当于美国的0.3%,巴西的3%,澳大利亚的22%。随着大量质优价廉的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农业受到的挑战很严峻。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艰难的转折时期。另外,最让人担忧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3)金融业从世贸的《服务贸易总协定》、《金融服务贸易协定》来看,都要求各成员提高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目前,外资银行可向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可设立保险业合资子公司;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合资企业允许从事a股承销,以及B股、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的承销和交易。金融业是关系到一国经济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命脉行业,其本身又贮藏着巨大的风险。中国金融是也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开放之后面对如此众多强的竞争对手,中国的金融安全的确让人担忧。3.经济转轨的影响(1)政府职能转变及对贸易自由化的管理贸易自由化要求经济转轨国家的政府全面地从经济生活中退出,对于转变政府职能,中国政府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与外部世界的分歧在于如何转变,转变的底线在哪里。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我们很容易理解政府对保护支柱产业和幼稚产业所制定的政策的含义,但政府的干预很有可能引发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冲突。行政与司法体制也存在改革的必要。(2)现行外贸战略的隐患改革开放后,中国不遗余力地扩大外贸出口,外贸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旧的贸易政策的弊端已逐渐暴露,虽然我国出口现在以制成品为主,但这些发展起来的产业以劳动密型产业为主,使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影响到国内产业的升级,而且由于中国在某些产业中产能已经超过了国际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到该产品的国际价格不断下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更为严重的是,鼓励外贸出口和出口导向模式的推进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程度。(3)经济转轨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影响从企业层面看,中国的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不多。政府依赖动用各类社会资源,对国有企业给予支持和优惠。但如何打破体制障碍,建立新的国有企业的委托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将是改革的方向。民营经济的发展所需的条件依然相当严峻。首先要解决国民待遇问题。其次,民营企业获得信贷金的制约条件依然较紧。另外民营企业获得证券发行的制约也比较紧。当然,民营企业目前也存在身发展的问题,这包括民营企业的信誉、产权、技术发展的定位和财务等问题。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贸易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关键是由有竞争力的企业维护起来的。在目前的政策上,中国的企业如何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是实现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参考文献:Stiglitz,Joseph,GlobalizationanditsDsicontents,London:penguinGroup,2002UnCtaD2002.“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2002”,newYorkandGeneva保罗·克鲁格曼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范兆斌: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商业研究,2005年第21期高伟凯: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利益原则.国际贸易,2007年第3期李雪平:贸易自由化与国家对外贸易管制——从中国和平发展遭遇的贸易保护主义谈起.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刘亦晴: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市场论坛,2005年Z1期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佟家栋: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与经济利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王厚双:贸易战离中国有多远.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11]温彬: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12]谢识予:经济博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3]颜剑英:布什政府的贸易自由化战略与中国贸易安全.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5期

贸易安全论文篇2

①出口补贴在入世谈判的过程中,在不使用农产品出口补贴政策方面,我国政府曾作出过郑重的承诺,这一承诺符合了wto《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定。由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在2001年7月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文件中,明文规定“节余的粮食风险基金,要用于陈化粮价差亏损补贴、粮食出口补贴和消化粮食财务挂帐等方面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②出口退税在农产品出口退税率方面,目前,我国实行的是“5%为主、13%为辅”的两档退税率,在出口总额中,实行13%退税率的农产品所占比重比较小,实行出口退税率为5%的农产品占绝大部分,在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价格中,由于含有尚未退还的间接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产品出口成本,农产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大大降低。

2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应做的几点改进

2.1更多的使用“绿箱”政策而并非关税等传统方式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目前,世贸组织的许多成员都不断加大“绿箱”政策的推行力度,特别是发达国家,“绿箱”政策近些年来仍有大幅的增加。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绿箱”支持也在加大,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对于农业“绿箱”的投入相对较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①增加可以提高粮农收入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的建设投资和专项资金。例如建立政府向农民提供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的投资补贴,以及粮农转产转业专项投资补贴。②增加对粮农收入直接补贴,在免去农业税后,我国也对粮农收入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是这种补贴还是不足以提高粮农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国家还应该加大对粮农民的补贴,这样才可以更大限度地鼓励他们进行粮食生产,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2.2调整“黄箱”政策除了给予粮农补贴等“绿箱”外,我国政府应该适当给予粮农其他方面的优惠,比如说在农业器材如机械、肥料、农药等方面的价格优惠,使得他们可以扩大生产来提高我国的粮食储备。

3结束语

贸易安全论文篇3

论文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二重社会功能,它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另一方面又会损害社会公平,成为一些国家变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我们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热潮,正视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以正确的态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一、引言

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尤其是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措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之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趋增多。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和法规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影响。tbt形式繁多,大致可归为五大类,即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商品检疫检验措施;包装标志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已经遭遇了多次商品出口被拒的事件,给我国造成了很大损失,国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多是持一种批判态度。事实上,在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今天,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起着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及促进技术进步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又可能会引发贸易争端,封闭市场,阻碍经济增长。因此,不同利益主体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甚至会出现激烈的冲突。客观理性地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功能,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而且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态度,进而影响有关决策。本文主要讨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社会功能,以期有助于人们更为准确地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利于社会进步

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和便利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物过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技术壁垒之所以能在wto规则体系下存在与发展,最重要的是技术标准体现了对产品质量、产品安全、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怀,因此,也体现了对人类的福利和动植物的安全的终极关怀。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为了消除这种威胁而制定的。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食品卫生的要求正成为国际贸易的热点,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和动植物却面临着更多的安全挑战。有些病虫如松树线虫,一旦由出口产品带入进口国,很容易在进口国领土上“定居”繁衍,造成危害。于是目的明确、用意良好的食品检验检疫和食品标准措施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应用。

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开始由重视物质价值转向以强调非物质价值的绿色价值观,尤其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和需求促进了国际贸易中绿色产品市场的扩大,为发达国家制定较高的环境保护标准提供了市场基础,使某些国家可以借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理由,提高环境水平、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环保技术落后,过于追求低成本等原因,采用的环境标准低于发达国家,这就为发达国家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商品进口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不合格、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如不安全家电、不安全儿童玩具、含汞化妆品、假药、旧服装、未经过安全证明的转基因食品、农药含量超标的食品等。如果不对这些商品的国际贸易严加限制,就会危害进口国国民的健康,因此,为了保护消费者健康,在贸易中加强检验、检疫措施极为重要。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完全有必要就各种商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章、技术标准、认证程序、包装与标签的要求等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旦这些措施超出wto有关协议的规定与约束,就成为阻碍商品贸易的壁垒。

日趋成熟的消费群体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对消费的产品质量和档次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产生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应用。同时,随着新化学物质不断增多,导致近十多年以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的安全。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温室效应、越界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海洋污染、有毒有害与危险废物的处理,以及包括干旱和沙漠化在内的土地资源退化、森林破坏、酸雨沉降、物种灭绝等,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地破坏。对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对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保护健康与安全,促进公共目标的实现。技术法规与标准吸引着一个面临相似问题并能产生共同的消费利益的群体。在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本身就是公共产品。比如制定有关废气排放量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有助于保持清洁空气;可以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如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一国建立有效的tbt体系可以帮助其维护基本的安全。在国际贸易领域,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即绿色壁垒,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又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些产业将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会损害社会公平

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保护环境和健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往往在环保绿色、安全卫生等名义的掩护下,打着合法的外衣行贸易保护之实。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制定标准法规,为技术贸易壁垒提供法律支持。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通过其数量控制机制的作用将外国产品阻挡在国门之外;或者通过价格控制机制,抬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出口方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出口方往往会对对方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从而引起贸易纠纷和贸易战。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贸易争端的重要领域。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案例中,技术贸易壁垒就占据了28个,双边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争端更是层出不穷。

技术性贸易壁垒经常会被用为经济制裁的手段。在国际社会中常常会出现某些国家由于一些政治原因而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制裁。例如发展中国家就是发达国家制裁的主要对象。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然与发达国家控制的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冲突。而西方发达国家倚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对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寻找各种借口对不合他们胃口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制裁或禁运。这种强权政治的行径遭到了发展中国家日益强烈的反对和抵制,效果越来越差。这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广泛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及保护方式的隐蔽性等特点而常被使用。

根据wto有关协定要求,在运用tbt时,不得任意采取不合理的歧视手段。但实际上,由于很难界定合法性和歧视性,加上tbt涉及面广,有关风险评估、科学论证及合理保护水平等常常引起争议,tbt较易被滥用,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发达国家利用tbt的合法性,变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其直接影响,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由于技术、环保或劳工等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法规、法令等方式设置的技术壁垒的程度非常高,其中美国有2.5万个,英国有2.2万个,法国有1.6万个,日本仅在农残量方面的技术标准就达6000多个,这样就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种产品无法进入这些发达国家的市场。比如在肉类生产上我国一直居世界首位,但由于美国检验局采用拖延方式拒绝接受我国企业进行有关检验、审查申请,使我国对美国的肉类出口仍是空白;在机电产品方面,由于欧美等国严格规定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限制、兼容性、可回收率、节能性等,给发展中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带来了许多障碍;在纺织品方面,欧美调整了原产地规则,轻而易举地就达到了限制的目的;在化工产品、药品等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给市场准入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出口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要求,被拒之门外;二是贸易对象国任意提高标准,致使出口企业无法达到;三是标准提高增加了出口成本,一些出口企业无法承担费用,不得不退出市场。

四、简要结论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有助于环境、健康等社会目标的实现,并具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一面,但同时会损害社会公平,成为一些国家变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作为一个正在复兴的大国,从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角度出发,更加理性地看待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不是只停留在一般的应对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纠纷。我们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热潮,正视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以正确的态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06)

2.卢明?.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d].外交学院,2006

3.柯大钢,冯宗宪.技术壁垒及其跨越方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4.高浏琛.tbt发展动态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4(04)

5.周正祥,周建华.技术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出口的原因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6.白雪华.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

7.刘映华,马晓峰.sps协议下的国际贸易[j].辽宁经济,2006(08)

8.洪金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12)

9.邢健.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构建贸易防护体系[j].北京观察,2004(05)

贸易安全论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学所面临的新形势,对国际贸易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和探索,以及对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配套改革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此增强该课程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外贸的快速增长,我国各类高校包括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农、林等其他院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与此同时,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国际贸易学也随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2008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风暴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反危机,使得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观点、新做法、新措施,这对国际贸易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结合后危机时代所面临的新形势,对国际贸易学的教学内容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增强该课程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学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了12%,是二战以来贸易下滑最严重的一年。但随着世界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不到两年时间,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同时,国际经贸环境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模式发生改变。这次金融危机带给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一个巨大的教训,就是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www.133229.com他们认识到:目前,由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不能够完全统一,在国内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才能实现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这就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如奥巴马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由于美欧和其他发达国家不让自己的制造业外移,这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和全球贸易减速,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速将持续下降,因供求矛盾而被迫扩大内需,从而使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面临再调整过程,这必将导致全球的贸易模式发生改变。

(二)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据世界银行数据,自2008年11月到2009年4月,先后有17个国家实行了47项贸易限制措施。这些措施既包括提高关税、贸易禁令等传统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又包括对进口产品实行非自动许可证、限定进口商品入关的口岸、提高进口商品标准等隐性保护方式。在所有贸易保护措施中,提高关税仅占三分之一,且全部由发展中国家采用,其余三分之二采取的是“隐性保护主义”方式,最主要非关税壁垒是出el补贴。在这47项限制贸易措施中,发达国家占l2项,全部采取出口补贴,而发展中国家35项中,有31%是出口补贴形式。而且,看似不违反wto规则的贸易救济手段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普遍且频繁地使用。有些发达国家提出要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绿色新政”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促使产业朝着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如欧盟已明确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不断出台重大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八国集团提出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的目标。然而,作为最大出口导向型国家和新兴贸易市场的中国,在新一轮贸易摩擦中成为主要目标。我国已经连续14年位居全球贸易调查的首位。2009年,中国出i:1产品共遭受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127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76起、反补贴案件13起、保障措施案件20起、特保案件7起。

(三)国际贸易方式发生变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网络贸易不仅能简便易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无时间、地域限制和不受自然条件影响,因而受到各国的重视。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全面收缩,但网络贸易却呈逆势上扬,目前的网络贸易占了全球贸易的20%以上,未来网络贸易将呈超常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进口商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进口商欠款很普遍,使出口商的坏帐率越来越高。因而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受到挑战,如信用证、托收等结算方式的风险越来越大,这迫使企业须采取更安全、保险的贸易方式。

(四)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战后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及1995年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功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但金融危机使得主要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wto的原则、规则、制度等造成巨大冲击,也使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迟滞。同时,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大多数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此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从而轻视了多边贸易体制。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50%以上,从发展趋势上看区域经济合作仍持续、强劲地发展。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面对后危机时代出现的新形势,怎样将最新的国际形势和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使国际贸易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并密切联系中国对外开放实际的特色,是国际贸易学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实属当务之急。在此,笔者结合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新形势,围绕国际贸易学的主要内容,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一)国际贸易的导论章节。要补充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结合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来分析三十年来我国外贸发展概况,让学生明白我国是如何成为贸易大国,但目前为什么还不是贸易强国的;在分析顺差、逆差产生的原因、利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前中美贸易摩擦问题;要分析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否适度、贸易条件是否恶化、贸易商品结构是否均衡、贸易地理方向是否过于集中等问题;结合广交会改名来分析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进而分析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后危机时代的再平衡调整,以及我国如何应对等。

(二)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不仅要阐明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及每个论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价它们各自的作用,全面述评它们的理论依据。而且要利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分工的多层次格局、中国制造在全球贸易分工中的位置和在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中如何提升自己的位置,在对诸多的保护贸易理论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为什么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刻,许多国家更愿意通过贸易的保护主义来实现经济的复苏的原因。还要对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新新德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分析。凸显理论的新成果。

(三)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部分。首先要从贸易理论的发展史、从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外贸实践着手,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格局,即不仅需要各个国家开放市场,走自由贸易的道路,而且也要避免对于保护贸易政策进行片面的评价和指责,同时也要进一步剔除原先在保护贸易思路支配下形成的某些看法和提法。然后要对西方发达国家经过30多年逐步演变而来的强调政府对外贸的积极介入作用的管理贸易政策进行介绍。再就是要对后危机时代出现的新现象进行分析,如协定关税、碳关税、环境附加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等。还要x,lxl,紧急关税、报复关税和惩罚关税等深入分析有关的起因、特点和具体表现,对金融危机中各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救济措施进行案例分析,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保障措施等,要结合wto的原则和有关协议的规定来分析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政府歧视性采购、技术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出口退税等。

(四)国际贸易体制部分。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世贸组织的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规则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内容;要对自2001年i1月启动的多哈回合贸易长达十年之久的马拉松式谈判而目前还无果进行分析。不仅要对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的外贸政策和广泛的经济合作,如重大项目的共同建设、密切的金融支持或援助、服务贸易的广泛配合进行阐述,还要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经济和贸易的静态和动态影响。在介绍我国已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地区和国家签订了自贸协定的基础上,围绕我国的政策思路,作出比较全面而深入的阐发和说明。

三、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配套改革措施

为了更好地使国际贸易学的教学内容适合后危机时代的需要,还要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助资料。转发一些国际贸易经典文献、重大国际贸易时事和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同时推荐一些相应的中英文阅读文献,为想要进一步学习的学生提供参考;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证分析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贸易安全论文篇5

关键词: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宏观环境竞争能力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是被国际炒家严重操纵的商品,任何的影响因素都可能产生石油价格的剧烈变动,因而,石油化工行业进行国际石油贸易的风险量是巨大的。我国年石油进口总量早已突破亿吨,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亚种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面对波动幅度大、风险显著的国际原油市场,如何降低国际石油贸易风险,提高石油化工行业问题,维护我国能源和材料安全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国际上降低和防范石油贸易风险的方式有很多,通常以优化石油来源地、影响石油市场走势、稳定贸易形势、优化资源结构等方法达到降低国际石油贸易风险的目的。作为石油化工行业应该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同时,将目光转移到石油化工行业内部,在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探寻符合自身实际的措施和办法,形成有效的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促进行业的发展,体现出石油化工行业对社会和经济建设的价值和作用。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问题,应该在建立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观念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具体情况,以宏观环境培育、实际操作养成和微观竞争能力培育为手段,科学地对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进行探讨,形成真正有效的措施对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加以筹划,在实现安全管理的同时,控制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风险,达到促进石油化工行业整体健康发展,稳定我国经济的根本目的。

一、打造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宏观环境

根据国际通行的参照系数,国际市场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1年,通货膨胀率将会有0.8%左右的上升,可见石油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影响。我们看到这一点,国际石油垄断组织也同时注意,这就为他们操纵石油价格,控制我国经济提供了原始动力。为了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就必须建造一个适合我国特点的宏观环境,降低宏观因素变化产生的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问题。

1.降低石油化工行业对国际石油的刚性需求

我们应该通过提高石油化工行业生产效率、提升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稳定对国际石油的总体需求量,当需要恒定时,就减少了相关炒家和操作者的获利空间,降低了他们提高石油价格的可能。

2.建立石油化工行业进口石油的基金

政府应该组织行业全体建立石油进口的专项基金,通过将基金注入海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开辟新海运、管道和铁路的石油通道、参与国外石油期货市场交易等方式影响国际市场油价。

3.营造有利于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世界典论

要将我国石油的需要与我国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贡献练习在一起,让世界了解到,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必然性,争取更大、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4.积极开展有效的开展能源外交

政府应该主动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确保我国石油进口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的经济性。

二、养成国际石油贸易实际操作的习惯

1.国际石油贸易观念的正确培养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在相当长的阶段,在国际石油贸易市场中将主要以买方的身份出现。因此,必须积极培育石油化工行业正确的国际石油贸易观念和风险意识,推进石油化工行业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的体系构建。

2.国际石油贸易风险意识的正确树立

石油化工行业进行石油贸易时要始终把风险意识放在首位,将其融化在企业文化中,推行全员参与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把风险意识印到员工的头脑中,贯彻到企业考核中,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

3.国际石油贸易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石油化工行业石油贸易时应该组建专业的风险预警机构,实现风险预警专业化,累积风险预警方面的经验,开发风险预警分析技术。

三、培育石油化工行业的微观竞争能力

1.建立石油化工行业的内控制度

抓住国际石油市场上稍纵即逝的贸易机会,提高;二是权利过多地集中于上层管理者,一般员工不负责任。这两种情况都是与设立内控制度的初衷相违背的。

2.培育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石油期货队伍

建立高薪养能、养勤和养廉制度,将薪酬制度和从事石油期货的人员的业绩挂钩,实行股权、期权、延期支付等激励机制,使其更注重企业和自身远期的根本利益。

3.理顺进口与石油化工行业的关系

应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石油贸易进口商,把进口商和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的筹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面对世界资源和能源的激烈竞争,必须树立社会和行业的安全理念,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面对着竞争激烈、价格变动频繁的国际市场,就更应该建立石油贸易安全的观念。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宏观环境培育、实际操作养成和微观竞争能力打造等不同层面的措施,希望为建立石油化工行业国际石油贸易安全管理筹划有所启迪和帮助,以便使石油化工行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国际石油贸易的安全,在确保行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障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质量和速度。

参考文献

[1]邹娟霞,韩蕾.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8).

[2]李方杰.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合作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

[3]蔡希有.国际石油贸易摩擦及我国石油贸易对策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7(16).

贸易安全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非关税措施,成因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由于全球关税税率的下降,关税的保护作用已普遍下降。为了保护贸易,很多国家纷纷转为使用各种非关税措施,比如: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自动”出口限额制、外汇管制、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等。目前,非关税措施已成为全球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因此,弄清非关税措施的成因,对我们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是非常有益的。

各国实施非关税措施的原因有很多,各不相同。总的来讲国际贸易论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1、对“夕阳产业”的保护

“夕阳产业”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曾经的“朝阳产业”经过成长、成熟阶段以后,逐渐衰落下来,成为“夕阳产业”杂志网。比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纺织业、钢铁业,曾经很辉煌,现在都已经衰落。这些“夕阳产业”本应逐渐退出经济舞台,然而他们的利益集团、产业工人团体却因为想保护自己曾经的利益而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国家给予保护,而政府迫于这些压力不得不对他们实施保护。

2、对“幼稚产业”的保护

对“幼稚产业”的保护现在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刚刚建立起来尚未成熟的产业。为了让这些产业能够发展起来,不会被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所挤垮,政府就必须给予特别的援助和保护。

3、维持贸易平衡

贸易平衡对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要,然而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实现贸易平衡。有的国家在贸易中处于顺差的地位,比如中国;有的国家则处于贸易逆差,比如美国。处于贸易逆差的国家为扭转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常常对进口采取各种限制措施,实施贸易保护。

二、政治方面的原因

1、外交斗争的需要

在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一些国家可能会运用对另一些国家实行贸易限制的手段国际贸易论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禁运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冷战的一个工具,企图用禁运来窒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而在1973年中东战争时,阿拉伯产油国家联合其他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

2、国家安全的需要

为了国家的安全,各国对威胁国家安全的进口货物实行管制,而采取限制或禁止进口的措施大多是非关税措施。例如,美国的制鞋工业曾希望以国防安全为理由劝说国会实施进口配额,他们声称,“一旦发生战争或进入其他全国紧急状态,国内的制鞋工业很可能会为军队和平民提供不了足够的鞋子”,而这种短缺会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因此希望政府保护制鞋工业。在日本,由于领土窄小,耕地稀缺,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在世界仍存在战争威胁的形势下国际贸易论文,保护本国的农业就是保护国家安全。日本历届政府对农产品的进口设置了重重障碍,其非关税措施的严苛与花样繁多,充分显示了这一点杂志网。

三、文化与宗教方面的原因

1、文化方面的不同

有些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而有些文化上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例如,有些国家对于性的认识比较开放,关于性方面的书籍、图片、用品等可以公开销售。而有些国家则比较保守或传统,比如中国,不允许在公开场合出现涉及色情的物品。在这些国家,自然就不允许进口这类“涉黄”的产品。

2、宗教的不同

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有自己的禁忌。印度教徒奉牛为神物,不吃牛肉;而伊斯兰教徒将猪与狗奉为崇拜的图腾,自然地远离猪肉和狗肉。因此在对外贸易中,这些商品则被有关国家视为禁止贸易的对象。例如,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该国,一些与猪有关的商品绝对禁止进口,各种酒类也一律不得进口。

四、卫生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原因

1、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

各国为了保护国民的健康与安全,通常对进口产品制定严格且复杂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技术法规和认证认可制度。这些规定不仅复杂,而且经常变化国际贸易论文,往往使国外产品难以适应,从而阻碍了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例如,在食品安全方面,美国、日本和欧盟关于农药和环境污染物的标准就有数千项。2002年1月到11月,美国拒绝我国产品入境1283批次,其中食品、农产品占一半以上。2003年日本对我国蔬菜实行限制,多以农药残留超标、抗生素问题为借口,使我国蔬菜出口损失惨重。

2、保护环境与生态平衡

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的一大课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进行环境清理和保护,不让那些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入国内杂志网。例如,欧盟制定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到2008年,欧洲市场销售的所有轿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5年下降25%,这项规定限制了日本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增长。同时,保护生态平衡也是一些国家实施非关税措施的原因之一。例如,1991年,美国根据其《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和《保护海豚消费者资讯法》,宣布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国际贸易论文,理由是墨西哥船队使用超过美国标准的大型渔网,在捕获金枪鱼的同时,也捕杀了应受保护的海豚。

五、社会与道德方面的原因

发达国家近年来新起一种社会道德责任标准(简称Sa8000),用于限制或禁止违反社会利益或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的产品的进口。Sa8000是一种基于国际劳动组织宪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而制定的,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动权利等为主要摘要求。尽管Sa8000的宗旨是好的,但很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由于关税作用的降低,加之非关税措施使用的灵活性、有效性、隐蔽性与歧视性等特点,非关税措施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限制进口的政策工具。正确认识非关税措施产生与实施的各种原因,对我们更好地认识非关税措施,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贸易安全论文篇7

一、样本选择

(一)教材选择原则相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教材而言,《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种类与数量要少得多,英文原版教材很少见。因此,本文选取近年来出版的《国际服务贸易》中文版教材。教材选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所选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实践的论述有相对完整的体系,不包含以下两类教材:一是内容补充式教材,在传统《国际贸易》教材中增补国际服务贸易内容;二是专门业务型教材,仅针对教育、旅游、金融、运输等特定行业服务贸易发展与业务操作进行论述。2.新近性原则。国际服务贸易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体系尚处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中,着重选取最近几年出版或再版的教材,以反映服务贸易发展动态及教材改革的最新成果。3.权威性原则。本文所选教材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在高等院校有较为广泛的使用,优先选取部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

(二)样本教材基本信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检索系统中,以“服务贸易”为题名进行图书检索,按出版日期进行降序排列,依据上述筛选原则,从检索结果中选取9本代表性教材,所选教材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材作者主要来自财贸类院校和设有经济学院的综合性院校,多是国际贸易领域内的资深教师,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及教材编写经验丰富,所撰写教材能较好地反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及实践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所选样本教材多为近三年出版或再版的能反映《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与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其中,陈宪主编的教材和程大中编著的教材出版时间稍微早些,编著体例及体系对后续教材影响较大。

二、差异比较分析

(一)教材内容依据上述9本样本教材的章节内容分布,可以将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归纳为以下13个模块,分别就各教材对每个模块内容的涉及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样本教材对内容的选择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差异与特点,1.除了刘东升和李小牧编著的两本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做了简化处理外,其他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概述、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多边服务贸易体制等模块内容均有详细的论述。这些模块内容在《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构成现有《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核心内容。2.服务业与服务经济原理在教材中主要起着背景铺垫与主题导入作用,相关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有所不同。程大中、陈宪、李慧中、刘东升等编著的教材对此论述均比较系统而详细,占据了2至3章的篇幅;冯宗宪和郭根龙、汪素芹等编著的教材则是直接入题,开门见山地介绍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分类及特征等内容,没有涉及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及服务经济原理;李小牧和王海文、陈宪和殷凤等编著的教材将服务经济内容融入到国际服务贸易概述中,没有单独立为一章,逻辑上显得更为紧凑。3.新近出版的教材大多对国际服务外包、服务业FDi与跨国公司、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细分行业或部门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竞争力等内容的处理则走向了两极分化,有些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有些教材则论述得相当详细。新近出版的教材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都做了详细分析,有些教材甚至将其独立作为一章内容。4.有些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体现了创新和特色,比如陈宪编著的教材对服务贸易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安排专门章节进行论述,从人力资本角度解释了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4];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的教材提供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释[5],这些内容在其他教材中很少涉及。

(二)教材内容组织教材的内容组织需要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与课堂教学要求,一般应在适当的位置安排章节提要、图表、专栏、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复习思考题等内容,便于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现行教材内容组织比较如表3所示。通过对教材内容组织的比较,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材每章结束后均安排有复习思考题,但大多是知识记忆性或内容复述性的,同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启发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2.大多样本教材没有使用引导案例和阅读推荐。引导案例和阅读推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尤其是阅读推荐,有利于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为学生深度阅读提供素材线索。3.专题阅读材料少、形式单一、多以单一案例形式为主,专题阅读材料是嵌入教材内容中的多种素材,如各种专栏、背景资料、经济学家小传、案例分析、重大经济历史事件、重要文献述评等,这些内容嵌入教材的位置灵活多变,可以丰富教材的表现形式,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整体而言,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对章节组成要素的组织设计不够灵活,版面设计比较呆板、单一,要素组织创新不足,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自主学习需求缺乏充分的关注,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指引和素材线索不够丰富,不便于开展启发式课堂教学和探究式自主学习,不利于有效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传播效果,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有待改进。

(三)教材逻辑体系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大多遵循“导论―理论―政策―实践”的逻辑体系架构,只有李小牧和王海文编著的教材采取了“导论―实践―理论―政策”的逻辑体系架构。前一种逻辑体系体现了演绎式逻辑思维,即运用已学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分析相关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可以起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用;后一种逻辑体系体现了归纳式逻辑思维,试图从各种服务贸易实践问题中归纳其理论,一般而言,这种逻辑体系更适合于理论性偏弱的课程教材。从所考察的九本《国际服务贸易》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作者偏向于演绎思维式逻辑,但在导论的入题方式、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阐述视角、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涵盖的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教材逻辑体系比较如表4所示。《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导论的入题方式大体上有间接导入和直接入题两种,间接导入是先阐释产业服务化和服务经济原理及规律,再引入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分类与特征,而直接入题则不涉及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开门见山地直接介绍国际服务贸易概念、特征、统计及其发展现状等内容。多数教材采取的是间接导入方式,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及汪素芹编写的教材采取了直接入题的导入方式。相对于间接导入而言,直接导入有入题快、节约篇幅的优势,但缺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及产业基础的相关分析,不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演化的特点与趋势。在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中,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块内容,也有教材将劳动价值论放在导论的内容中,主要分析服务的效用与价值特性。蔡宏波、汪素芹编著的教材中运用劳动价值论解释国际服务贸易原理,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的教材将国际服务外包和服务业FDi也纳入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刘东升编写的教材及李小牧和王海文编著的教材均没有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论述,这可能与两本教材的适用对象有关,前者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后者适用于非财经类院校涉外专业,因而,这两本教材更偏重于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现实问题与热点问题。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多边服务贸易等内容,有些教材偏重于服务贸易政策工具的介绍,但对服务贸易政策工具的经济效应分析较弱。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包括服务外包、服务业FDi、国别服务贸易实践和部门服务贸易实践,也有教材将服务业FDi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之一,用来解释国际服务贸易的动因,比如李慧中、冯宗宪和郭根龙等编著的教材都具有这个特点,对国际服务贸易实践的教学内容是否涉及与涉及的深度,不同教材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三、教材建设改革建议

教材是推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也是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导论―理论―政策―实践”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内容,既突出了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特殊性及其适用条件,又反映了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做法及其新趋势。但是,由于《国际服务贸易》这一课程在国内高校开设得尚不普遍,在教学大纲制定及教材内容编排上有待探索与完善,不同教材对相关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有较大差异,本文从学科创新、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的视角,提出以下几点教材建设改革建议。

第一,根据教材适用对象,正视教材差异与创新。如果把《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看作是一种差异化产品,那么不同教材之间实际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只是这种替代性是不完全的,但正是这种不完全替代性特征,为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偏好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比如,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应该更多偏向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操作与现实问题。当然,读者也可以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发现问题。实际上,消除教材的差异并不难,汇编一本内容多而全的教材即可,但这样容易造成教材在所述内容上浅尝辄止,缺乏专业深度。因此,作者需要根据教材的适用对象需求,在保证教材核心内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努力追求《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教材的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内容选择上的创新与特色,教材内容的组织及编排创新同样重要。国际服务贸易涉及不同经济体、不同细分行业发展及其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内容多而杂。没有必要将这些内容全部罗列进教材,可以将相关内容作为阅读材料或延伸材料配置在教材的适当位置。这样既可以拓展读者的视野,也可以增强读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高教材的可读性,这也是国外优秀教材的通常做法。需要加强课堂讨论素材及课后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和交流探讨,便于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国际服务贸易导论这一章的后面,可以安排“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的专题阅读材料或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或自主收集和更新数据,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没有必要再另立一章论述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了。

第三,增强教材导论的吸引力。不同教材在导论的处理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对于新入门的学生或读者而言,导论是这门课程的说明书,一个好的导论实质上就是这门课程的广告文案,一个成功的课程导论能帮助学生或读者快速了解这门课程开设的背景、性质与基本内容,并激发其继续阅读的学习欲望。如果导论环节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及服务经济原理论述过多,会导致入题太慢,对于急于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知识的读者而言,可能抑制了其继续阅读的热情与兴趣,另外,这些内容与产业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所重复,难以实现导论在整本教材中应起到的作用。所以,《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导论部分可以尽量压缩在一章之内,集中有限篇幅论述好服务、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力图达到背景铺垫与引入正题的双重作用,内容过于庞杂反而不利于快速切入主题。

第四,国际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领域一门新兴的分学科,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不同作者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的认知也不一致,导致现行教材中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差异较大。综合现行教材理论体系,大体可以从劳动价值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种视角分别加以论述。在教材中应该指出传统货物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局限性及其不足,着重论述一些纯粹阐释国际服务贸易动因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增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新问题、新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力度,充分挖掘国际服务贸易的独特性,增强《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理论生命力。

贸易安全论文篇8

关键词:制度差异;引力模型;对外贸易流量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9YJa790198)。

作者简介:阚大学(1982-),男,安徽合肥人,南昌工程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吕连菊(1982-),女,湖北武穴人,南昌工程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罗良文(1966-),男,河南商城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055-06收稿日期:2011-10-08

一、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各国政府和学者们极为重视本国的对外贸易流量,因此,对于制度对对外贸易流量影响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刻。新制度经济学者最早从历史角度考察了制度对对外贸易流量的作用,认为制度可通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对国家间对外贸易流量产生影响,并提出了制度启动对外贸易的命题;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也提出,制度作用于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从而影响对外贸易流量;新贸易理论则认为政府通过制定制度影响本国对外贸易流量。

关于制度对对外贸易流量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是利用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提出的贸易引力模型,将制度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到引力模型中进行实证,得到的结论多是制度质量和对外贸易流量是正相关关系,制度差异和对外贸易流量是负相关关系。anderson等(2002)在引力模型中引入一系列经济制度变量来实证制度对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交易成本与阻碍对外贸易的非安全因素显著相关。DeGroot等(2004)利用1998年100多个国家的数据,在引力模型中引入制度变量包括政治稳定性、政府效能和监管质量等六个方面,就制度对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实证,结果发现两国制度相似可提高两国间对外贸易流量13%,依进出口不同,制度质量提高一个标准差可提高两国间对外贸易流量30%~40%;Beugelsdi等(2004)以102个国家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制度差异与对外贸易流量是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制度差异是以递减的比例减少对外贸易流量。Linders等(2005)则考察了制度质量和制度差异对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发现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制度质量均增加了对外贸易流量,也发现制度差异减少了对外贸易流量。

国内学者潘向东等(2004)采用假设因素检验模型对2002年133个国家与我国双边贸易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对双边贸易影响最大的制度因素不是交易国的经济制度,而是交易国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和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潘向东等(2005)还采用CeS函数,推导了包含制度安排变量的引力模型,然后采用1998年~2003年我国、美国、日本、韩国和巴西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该引力模型,发现进口国制度安排对两国间高技术产品出口有显著影响。潘镇(2006)建立了一个包含制度变量的扩展引力模型,利用1995年~1999年15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制度对于双边贸易的影响,发现制度质量越差,双边贸易越不活跃,制度差异对于双边贸易起阻碍作用。吴丹(2008)则以东亚10个经济体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制度对东亚经济体间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对东亚经济体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因素并不完全相同。

国外学者的研究局限于发达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流量,其研究结论对我国是否适用尚不清楚。国内学者更多地就具体制度质量对对外贸易流量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而对于制度差异对对外贸易流量影响的实证文章,并不多见。那么,制度差异和我国的对外贸易流量究竟关系是怎样的?笔者利用1996年~2008年我国与其他28个国家的数据就制度差异对我国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又由于制度差异也可以细分为6个子指标差异,故笔者就6个制度差异子指标对我国对外贸易流量的影响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实证研究

贸易安全论文篇9

>>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中印俄能源合作合作安全视角下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非传统安全视角下非法移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非传统安全视角下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政策及立法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返乡对中国非传统安全的启示浅析中国新疆存在的非传统安全论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中俄安全合作的新视角对非传统信息安全的思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比较国家安全的新焦点――非传统安全“共享安全”:非传统安全的新范式开放视角下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再思考自由贸易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论中国与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周边的主要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应对思路非传统安全对中国未来周边环境的影响中国参与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原则析论非传统安全环境下的对外传播行动力建设刍议非传统安全威胁下的武警部队军交运输保障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40928.。全球性粮食危机表现为国际粮食供应短缺、国际粮价飙升、饥饿人口飞速上升;国内粮食危机体现为国内粮食供需失衡、国内粮价飞涨、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本文选取世界粮食产需缺口、国际粮价波动、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国内人均粮食购买力作为“粮食贸易安全化”的测度指标。

其次,外部冲击因素和内部产业因素共同体现出粮食贸易的安全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粮食贸易的安全威胁具有多源性,风险来源跨越国境和产业。目前,控制全球粮食交易量80%的四大跨国粮商,在垄断全球粮食市场的同时,与控制定价权的金融力量联手,在现货和期货交易领域同时操控粮食价格,导致粮食的金融属性日益增强。我国粮食生产高度依赖的化肥、农业机械等要素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相关程度较高,导致国内粮价(通过生产要素价格传导机制)与国际油价直接关联、波动加剧,粮食生产的石油属性愈发凸显[9]6。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程度越大,粮食贸易的信息成本和履约成本越高,对粮食贸易安全冲击就越大。一国粮食生产成本越低,技术进步越大,产业支持力度越大,则比较优势越强,国际市场份额越大,在粮食贸易中越能占据主动地位。因此,本文选取国际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表示我国粮食贸易的外部风险来源未对美国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国际能源价格指数波动和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异常值进行处理,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异常值本身可作为“经济危机”的指标,能够说明粮食贸易安全化的程度;二是经过主成分分析中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会部分减少数据的波动性和离散性。;选取产业绩效(我国粮食市场份额、比较优势)、产业绩效决定性因素(生产成本、技术进步)及产业政策(国内市场价格支持、国营企业粮食收购量占总产量比例、粮食关税率)代表我国粮食贸易的内部风险来源。

最后,一国粮食进口集中度越低,进口占世界出口比例越低,进口依存度越小,出口依存度适中朱丽萌提出,农业产业出口依存度在20%―30%为安全,10%―20%及30%―40%基本安全,5%―10%及40%―50%为不安全,在0%―5%及50%以上为危机。1992―2011年我国小麦和稻米的出口依存度在2%以下,玉米和大豆在5%以下,处于0%―5%区间,其数值大小与安全程度呈正向关系,所以未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参见朱丽萌《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产业安全预警分析》,载《财经科学》2007年第6期,第111117页。,意味着一国粮食贸易的脆弱性越小,粮食贸易主体“感到危险”的程度越低。所以,本文采用进口集中度、进口占世界出口比、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等指标衡量我国粮食贸易的受控可能性,作为我国粮食贸易主体安全感一个较为简单的直观评判标准。

本文按照指标与粮食贸易安全呈正向关系的原则,对指标体系进行同趋化处理。国际粮食价格、国际金融资产和能源价格、汇率的波动程度越小,粮食进口关税率越低,进口集中度、进口占世界出口比、进口依存度越低,则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程度越高,所以采用1与以上各指标相减进行处理。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三、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的测度方法

为了较为科学地确定权数,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得出较为客观的综合指标,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进行测度。

主成分分析步骤为:(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2)对标准化矩阵Z,计算相关矩阵R;(3)求出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出贡献率,确定主成分的个数;(4)计算出主成分;(5)对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主成分变化情况提取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前n个主成分,如公式(1)所示。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对指标进行加权,得到一个综合指标Y来表示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综合指标表达式为公式(2),其中V是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F1=a11x1+a12x2+…+a118x18

Fn=an1x1+an2x2+…+an18x18(1)

Y=V1F1+V2F2+…+VnFn(2)

(一)相关系数

指标相关是提取主成分的重要条件,只有指标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才可能提取公共的主成分并进行深入分析。主成分法相关系数检验标准是相关系数在033以上。根据小麦产业相关系数来看,部分指标间相关系数高达093以上,大部分指标相关系数达到046以上。玉米产业相关系数矩阵中,部分高达098以上,大部分达到043以上。稻米产业部分相关系数高达091以上,大部分在042以上。大豆产业相关系数部分在092以上,大部分在042以上。因此,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二)主成分提取

如表3所示,根据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出的特征值、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对小麦和玉米确定了6个主成分,对稻米和大豆确定了5个主成分。四类粮食的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8815%、8539%、8679%和8604%。可见,已提取的主成分较好地反映了原始指标的信息。

F1国内购买力、国内小麦缺口、国内收购政策支持3522市场份额、出口依存度、比较优势3131比较优势、生产成本、关税率、国内购买力、市场份额2927生产成本、比较优势、进口占世界出口比3838

F2市场份额、比较优势、出口依存度2020能源冲击、进口依存度、金融冲击1764进口集中度、进口占世界出口比、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2099能源冲击、金融冲击1671

F3能源冲击、进口依存度、技术进步、进口集中度1114国内价格支持、关税率、生产成本1385国际价格波动、金融冲击、能源冲击1612技术进步、国内收购政策支持1502

F4汇率波动、生产成本、世界小麦缺口945关税率、国内购买力1010技术进步、世界稻米缺口、汇率波动1169国内大豆缺口、市场份额1011

F5国内收购政策支持、技术进步645技术进步、进口占世界出口比685国内稻米缺口、汇率波动、国内价格支持872世界大豆缺口、国内收购政策支持583

F6汇率波动、进口集中度569汇率波动、生产成本565

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的影响因素,按照贡献率大小排序依次为产业竞争力、国内市场行情、外部冲击因素、产业政策、受控可能性和国际市场行情。(2)小麦、玉米和稻米的产业竞争力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020、038和040,与朱丽萌的权重赋值(025)相近[10]115,而大豆的产业竞争力主成分贡献率更高(053)。(3)市场行情方面,小麦的国内市场行情主成分贡献率为035,接近高帆对粮食消费和流通方面的权重赋值(02)[18]6;玉米、稻米和大豆的国内市场行情主成分贡献率为005、009和010,接近李光泗等提取的消费结构主成分贡献率(006)[13]74;稻米和大豆的国际市场行情主成分贡献率为016和006,但李光泗等的结论中国际市场稳定性指标李光泗用“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率”和“国际贸易中的价格需求弹性”代表“国际市场稳定性”。贡献率不显著[13]76。(4)小麦的受控可能性主成分贡献率为011,与李光泗等所提取的粮食进口受控风险主成分贡献率(011)[13]76及高帆的权重取值(010)接近[18]7;稻米的受控可能性主成分贡献率为021,接近朱丽萌的权重赋值(025)[10]115。(5)玉米和大豆的金融和能源冲击的贡献率为023和017,小麦的汇率波动贡献率为015,说明玉米和大豆的金融和能源属性较强,受外部冲击因素影响较大现有研究测度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时,较少涉及国内外粮食缺口、外部冲击因素、产业政策等方面,原因在于现有研究聚焦于我国粮食安全的宏观水平,通盘考虑粮食生产、消费、储备、流通、进出口、受控可能性等方面的同时,难以进一步对粮食安全的细分领域“粮食进出口安全”深入挖掘。,而汇率波动对我国小麦贸易的影响较大。(6)小麦和玉米的国内粮食价格支持及市场准入政策的贡献率为006和023,说明产业政策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具有较大影响,不同于朱丽萌认为的中国加入wto时农业方面的承诺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影响不大的结论[10]115。

(四)综合评价

根据主成分载荷矩阵与标准化数据,分别测算各主成分的分值,按照各主成分的贡献率测算粮食安全水平综合指数,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

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的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Y1=0.35F1+0.20F2+0.11F3+0.09F4+0.06F5+0.06F6

Y2=0.31F1+0.18F2+0.14F3+0.10F4+0.07F5+0.06F6

Y3=0.29F1+0.21F2+0.16F3+0.12F4+0.09F5

Y4=0.38F1+0.17F2+0.15F3+0.10F4+0.06F5

Y1、Y2、Y3、Y4分别代表小麦、玉米、稻米和大豆的贸易安全水平综合指数。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综合指数与粮食贸易安全状态对应关系见表6:

表6贸易安全状态划分

安全状态对应分值区间安全状态对应分值区间

贸易优态[05,1)

贸易劣态[-05,0)

贸易弱态[0,05)

贸易危态[-1,-05)

根据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综合指数,得出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的变化趋势(图1)和安全状态(图2)。既有研究一致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处于基本安全的状态,但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变化趋势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粮食安全程度在提高但存在显著波动[13]76[18],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处于从基本安全到不安全的状态[10]115。与粮食安全整体状态相比,我国粮食贸易安全具有更加复杂的特征。首先,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状况总体上多为贸易弱态和贸易劣态,处于基本安全和基本不安全状态。1992―2011年,小麦、稻米、玉米和大豆的贸易劣态和弱态年份比例为85%、80%、95%和80%。其次,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求保证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意味着主要作为口粮的小麦和稻米的贸易安全重要性,超过主要作为饲料粮的玉米和主要用作工业用粮的大豆1992―2009年我国小麦口粮需求比例在83%以上,稻米口粮需求占比约80%,玉米饲料粮需求占比为82%左右,大豆加工需求比例从46%升至74%,大豆饲料粮需求在2%―9%之间波动。数据来源于Fao食物平衡表,http:///faostatgateway/go/to/download/FB/BC/e,2014年9月20日。。口粮、玉米和大豆的贸易不安全年份比例分别为55%、35%和65%,说明口粮和饲料粮的贸易安全状态高于工业用粮。再次,小麦贸易安全水平有小幅上升,而稻米贸易安全水平波幅减小且略有降低。最后,玉米贸易安全水平围绕0值波动,除2008年外其波动幅度小于口粮;而大豆贸易安全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2―1996年为正值,1997―2002年稳定在0值左右,除2006年和2007年外2003―2011年均为负值。

图1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变化趋势(1992―2011)

图2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状态

(五)测度结果分析

小麦贸易安全水平有小幅上升,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小麦购买力上升,产需平衡能力增强,国内采购政策和价格支持力度增加。国内小麦人均购买力由1992年的348吨上升到2011年的1611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编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012年版;国家粮食局《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012年版。。小麦产需差额占产量的比例由1992―1999年的584%降至2005―2011年的512%产需差额=产量-需求量,取绝对值,数据来源于http:///faostatgateway/go/to/download/FB/BC/e,2014年9月20日。,其方差则相应由00112降至00004,说明我国小麦生产和需求的平衡能力增强,波动程度减小。国内小麦收购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企小麦收购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由1992―1999年的3286%增至2008―2011年的5307%数据来源于国家粮食局《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012年版。。国内小麦价格支持力度增大,小麦SCt单一商品生产者转移1992―2005年均值为-653883百万元,2006―2011年均值则为5965418百万元数据来源于oeCD农业政策与支持的中国pSe数据库,http://,2014年9月20日。我国小麦SCt单一商品生产者转移1992年为0值,除1994、1995和1998年外,2005年前均为负值,2006年后为正值。。

稻米贸易安全水平略有降低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首先,我国稻米产业竞争力主成分贡献率为4096%。其中比较优势、关税、生产成本和市场份额主成分贡献率为2625%,技术进步主成分贡献率为1063%。我国稻米mFn关税率由加入wto前的114%,逐步调整至2003年后的65%数据来源于wto关税数据库,http:///Reportersandproducts.aspx,2014年9月20日。,表明我国稻米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减小。1992―2011年稻米比较优势指数由293降至017比较优势指数经作者计算而得,原始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http:///,2014年9月20日。。中美稻米每英亩生产成本比由1992年的39%逐步上升为2011年的87%,中美稻米全要素生产率之比在60―80间波动中美稻米成本比、全要素生产率之比经作者计算而得,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012年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2年版;USDa数据库,http://ers.usda.gov/dataproducts/commoditycostsandreturns.aspx,2014年9月20日。。我国稻米市场份额由1992年的6%降至2011年的2%稻米市场份额经作者计算而得,原始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http:///,2014年9月20日。。尽管我国稻米关税壁垒降低,但是我国稻米生产的成本优势和比较优势减弱,市场份额降低,技术进步缓慢,总体上令稻米贸易安全水平略有降低。

其次,受控可能性主成分贡献率为2099%。1992―2011年,我国稻米进口占世界出口比基本稳定在5%以下,进口集中度由1992年的492%上升至2011年的3389%,进口依存度由017%上升至045%,出口依存度由1%下降至05%进口占世界出口比、进出口集中度、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数据经作者计算而得,原始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http:///,2014年9月20日。,表明总体上我国稻米贸易的安全感较高,但受控可能性的增加令稻米贸易安全水平略降。

再次,国际市场行情和外部冲击主成分贡献率为1612%。国际稻米价格波动程度1992―2007年均值为006%,2008―2011年为019%,增加了217倍。美国联邦基金基准利率波动程度2007年以前都在36%以下,而2008―2011年间在6%和64%间剧烈变化。除2008年外,1992―2011年国际能源价格指数波动程度都在42%以下,2008年该指数波动程度超过10%国际粮食价格、美联邦基金利率及能源价格指数的波动程度经作者计算而得,原始数据来源于imF的weo数据库,http:///external/ns/cs.aspx?id=28,2014年9月20日;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external/data.htm,2014年9月20日;美联储网站,http:///fred2/,2014年9月20日。。为了减少国际粮食市场(特别是口粮)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我国政府通过关税、补贴、进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以及最低收购价、粮食直补等国内农业政策,使国内口粮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较大,因而2007―2011年国际稻米价格、国际金融资产价格、国际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并未导致我国稻米贸易安全水平大幅下降。

最后,国内市场行情主成分贡献率为872%。国内稻米产需缺口波动较大:1992―2000年国内稻米产需盈余均值为464万吨,2001―2005年国内稻米产需缺口均值为852万吨,2006―2011国内稻米产需盈余均值为413万吨数据来源于Fao食物平衡表,http:///faostatgateway/go/to/download/FB/BC/e,2014年9月20日。。汇率波动程度增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程度由1995―2005年的046%增至2006―2011年的345%1993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导致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4958%。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编的《中国统计年鉴(199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国内稻米价格支持政策随市场行情而变动。1992―2000年,稻米SCt单一商品生产者转移金额均值为-34039百万元,我国的稻米产业政策仍处于“负保护”阶段数据来源于oeCD农业政策与支持的中国pSe数据库,http://,2014年9月20日。。2001―2005年,我国稻米SCt单一商品生产者转移均值为19918百万元,对国内稻米价格起到支持作用。2007―2010年国际稻米价格飙升,为了稳定国内稻米价格,我国稻米SCt单一商品生产者转移均值为-105466百万元。2011年随着国际稻米价格回落,我国稻米SCt单一商品生产者转移为30812百万元。灵活的国内稻米价格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稻米产需缺口波动和汇率波动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豆贸易安全水平呈“阶梯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要原因在于产业竞争力,该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340%。其中,生产成本、比较优势、进口占世界出口比主成分贡献率为3838%,技术进步和国内采购政策支持主成分贡献率为1502%。1992―2011年,中美大豆每英亩生产成本比由55%逐步上升到116%;我国大豆比较优势指数由124降至0034;大豆进口量占世界出口比由613%上升为7493%,年均增速为637倍;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之比在1―12之间徘徊;国营企业大豆采购量占产量比例由1992―2000年的3194%降至2001―2011年的2459%中美大豆成本比、大豆比较优势指数、大豆进口占世界出口比、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之比、国营企业大豆采购量占产量比例经作者计算而得。原始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012年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2年版;USDa数据库,http://ers.usda.gov/dataproducts/commoditycostsandreturns.aspx,2014年9月20日;国家粮食局《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012年版。。这说明我国大豆丧失了成本优势和比较优势,严重依赖世界市场,生产技术无明显进步,采购政策支持力度下降,导致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下降,大豆贸易安全水平降低。

第二类原因在于金融和能源冲击,该主成分贡献率为1671%。大豆是现今交易最活跃且能源属性最强的粮食品种之一[8]14,受到国际能源和金融冲击的影响较大。国际能源价格指数波动程度2008年超过10%(其余年份在4.2%以下),美国联邦基金基准利率波动程度2008―2011年间在6%和64%间剧烈变化(2007年以前都在3.6%以下)国际粮食价格、美联邦基金利率及能源价格指数的波动程度经作者计算而得,原始数据来源于imF的weo数据库,http:///external/ns/cs.aspx?id=28,2014年9月20日;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external/data.htm,2014年9月20日,美联储网站,http:///fred2/,2014年9月20日。。2007年以来国际能源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加剧,导致我国大豆贸易安全性降低。

第三类原因在于国内外市场行情。国内市场行情主成分贡献率为1011%,国际市场行情主成分贡献率为583%。1992―2011年我国大豆产需缺口由176万吨增加到5758万吨,年均增速为16670%。1992―2006年世界大豆产需盈余都低于500万吨,2007―2010年均值增至1183万吨,2011年转化为2132万吨的缺口中国大豆产需缺口、世界大豆产需缺口数据来源于Fao食物平衡表,http:///faostatgateway/go/to/download/FB/BC/e,2014年9月20日。。国内大豆产需缺口的迅速扩大,国际大豆产需缺口波动加大,令我国大豆贸易安全水平降低。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非传统安全内涵出发构建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进行测度,得出如下结论:(1)1992―2011年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状态多为贸易弱态和贸易劣态,总体处于基本安全和基本不安全状态,且口粮和饲料粮的贸易安全状态高于工业用粮。(2)粮食贸易安全变化趋势上,小麦贸易安全水平有小幅上升,而稻米贸易安全水平波幅减小且略有下降,玉米贸易安全水平围绕0值上下波动,大豆贸易安全水平呈“阶梯式”下降。(3)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产业竞争力、国内市场行情、外部冲击因素、产业政策、受控可能性和国际市场行情。

以上结论蕴含了提升我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丰富的政策含义。首先,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应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育和转移,提高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与市场准入政策相比,应更重视国内价格支持政策和收购政策的作用,维持稳定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改革粮食定价机制,继续延续最低保护价格的同时,探索目标价格和价差补助形式;鼓励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农业市场竞争,支持商业化经营的粮油贸易企业参股控股国外农业公司,提升其管理水平和跨国经营能力;在政府主导下加快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进口企业的行业协会,整合进口需求,形成合力,争取贸易话语权。

其次,在稳定国内粮食市场方面,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增加其粮食购买力;可以考虑以国际价格变化趋势为基准稳定我国粮食价格,国内价格稳定区间上下限的设定应涵盖粮食的运输和管理成本,减少对国内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通过舆论引导和制度约束,提高粮食利用率,减少粮食浪费。

再次,在应对外部冲击方面,应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和能源市场的风险预警和控制,建立和形成完备的国际金融和能源市场战略研究体系,对粮食贸易主体提供国家和行业层面的信息服务,制订具备前瞻性、全局性以及产业和地区导向性的风险控制规划。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争取尽快推出人民币指数期货,支持我国粮食贸易企业采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最后,在稳定国际市场、应对全球性粮食危机方面,应建立产业安全和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在减少不合理进口对国内粮食生产的冲击的同时,让国际市场对我国需求有更加稳定的预期;加快发展与完善双边和多边贸易机制,充分利用双边协定和多边协定,建立互利、稳定的出口国货源基地;加强国家间边境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区域内贸易的交易成本;可以考虑与区域组织成员合作建立区域性粮食储备制度,由成员提供指定数量的国际储备,由拥有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委员会在紧急情况下释放或增加国际储备;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全面参与世贸组织关于市场准入的谈判进程,与其他wto成员方协同行动,对wto出口规则进行修订。

[参考文献]

[1]何维达、李冬梅:《我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经济纵横》2006年第8期,第7476页。[Heweida&LiDongmei,″theindustrySecuritytheoryResearchReviewinChina,″theeconomicaspect,no.8(2006),pp.7476.]

[2]e.Rehber,″Foodforthought:′FourSswithoneF′:Security,Safety,Sovereignty,andShareabilityofFood,″BritishFoodJournal,Vol.114,no.3(2012),pp.353371.

[3]C.Cafiero,″whatDoweReallyKnowaboutFoodSecurity,″nBeRworkingpaper,no.18861(2013),pp.133.

[4]Q.t.Do,a.a.Levchenko&m.Ravallion,″tradeinsulationasSocialprotection,″inJ.p.Chavas,D.Hummels&B.D.wright,theeconomicsofFoodpriceVolatilit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14,pp.345366.

[5]C.Gouel,″FoodpriceVolatilityandDomesticStabilizationpoliciesinDevelopingCountries,″nBeRworkingpaper,no.18934(2013),pp.149.

[6]崔顺姬、余潇枫:《安全治理: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的新范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期,第8496页。[CuiShunji&YuXiaofeng,″SecurityGovernance:FromtheperspectiveofnontraditionalSecuritymanagement,″worldeconomicsandpolitics,no.1(2010),pp.8496.]

[7]余潇枫:《从危态对抗到优态共存――广义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战略的价值定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第813页。[YuXiaofeng,″FromDangerousConfrontationtoSuperiorCoexistence:theBroadSecurityConceptandtheValueorientationofanontraditionalSecurityStrategy,″worldeconomicsandpolitics,no.2(2004),pp.813.]

[8]高帆、龚芳:《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1961―2010》,《经济科学》2011年第5期,第517页。[GaoFan&GongFang,″theVariationtrendofinternationalFoodpricesandinternalmechanism:19612010,″economicScience,no.5(2011),pp.517.]

[9]张鹏、钟昱:《我国粮食安全的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第611页。[Zhangpeng&ZhongYu,″multidimensionalthinkingofChinasFoodSecurity:aLiteratureReview,″Contemporaryeconomy&management,no.10(2012),pp.611.]

[10]朱丽萌:《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产业安全预警分析》,《财经科学》2007年第6期,第111117页。[ZhuLimeng,″importandexportofChineseagricultureproductsandearlywarninganalysisonagricultureSecurity,″FinancialScience,no.6(2007),pp.111117.]

[11]李林杰、黄贺林:《关于粮食安全即期预警系统的设计》,《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第1期,第1721页。[LiLinjie&HuangHelin,″DesignofimmediatewarningSystemonGrainSecurity,″Research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no.1(2005),pp.1721.]

[12]陈婷、戴尔阜、傅桦:《运用aHp法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安全的评析》,《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第8期,第6874页。[Chenting,Daierfu&FuHua,″anewtypeofFoodSecurityearlywarningSystemBasedonaHpandtheevaluationoftheFoodSecuritySituationinthepearlRiverDeltaRegion,″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no.8(2009),pp.6874.]

[13]李光泗、朱丽莉、孙文华:《基于政府调控能力视角的中国粮食安全测度与评价》,《软科学》2011年第3期,第7478页。[LiGuangsi,ZhuLili&Sunwenhua,″evaluationandmeasurementofChinasFoodSecurityBasedontheGovernmentControlCapability,″SoftScience,no.3(2011),pp.7478.]

[14]余潇枫:《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512页。[YuXiaofeng,″SuperiorCoexistenced:anewConceptinSecurityphilosophy,″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o.2(2005),pp.512.]

[15]王江丽:《安全化:生态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安全问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3645页。[wangJiangli,″theSafety:HowDoecologicalproblemsBecomeaSafetyproblem,″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o.4(2010),pp.3645.]

[16]尤利群、范秀荣:《粮食出口禁运的福利及政策效应分析》,《财经论丛》2009年第5期,第612页。[YouLiqun&FanXiurong,″oneffectofwelfareandpolicyundertheembargoonGrainexport,″CollectedessaysonFinanceandeconomics,no.5(2009),pp.612.]

贸易安全论文篇10

信息化、电子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活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电子商务增长空间很大。开展国际电子商务交流与合作,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快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将电子商务工具与传统商务过程结合起来,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国际贸易的电子化、信息化的关键。通过对国际贸易信息化的模式研究,提出信息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实务模型。将产品与信息化有机结合,根据贸易需求实现信息化的商务合作。

关键词:

信息化;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建议

一、国际贸易信息化

在经济新常态下,秉承“开放、共享、协同、智能”的理念,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原有的生产消费方式,市场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传统贸易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将信息技术和电子化与商业贸易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国际贸易信息化的模式及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的实务模型,以期对经济发展做出持久动力,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际贸易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互联网信息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同时还带来了挑战,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中心的信息化对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改革和机遇,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有关数据显示,如果电子商务能够在全球国际贸易中应用,每年可带来大约1000亿美元的收益。但是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商务在大多数发达国际实现了成功应用。在中国,为了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信息化和电子化水平,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范围程度、技术条件上我国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与发达国家仍有一段差距。发达国家大力支持与推荐电子商务发展,以期能够在21世纪信息化时代谋求主动权,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获得战略性优势。电子商务作为虚拟经济,在交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欺骗和信用问题,法律问题和安全问题也是需要面临的挑战。

三、信息化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在信息化和电子化的冲击下,国际贸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一场新的革命在国际贸易领域悄无声息的掀起。信息化条件下的电子商务已然占领了国际贸易重要领域,而国际贸易在信息化的冲击下,贸易主体、贸易方式和交易方式、国际贸易投资及国际贸易市场等都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贸易主体发生改变。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一体化,众多公司联合成群体网络,通过技术联合共享实现了单个公司所不能实现的功能,实现利益的更大化,市场资源配置最优化,提高了贸易效率和成交率。这种新型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贸易合作方式使得传统的资本关系发生了变化,公司主要是在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过程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贸易成本发生变化。

电子商务网络虚拟实体虽然降低了贸易的交易成本、契约成本和控制成本,但是电子商务的技术成本、法律成本和安全成本也随之上升。保证交易中出现的网上交易公正性和安全性,交易的可靠性,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而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技术和监督作为保证,从而提高了技术成本。

(三)交易方式发生变化。

不同于传统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的交易工具、付款方式、交付方式都变得更加迅速快捷、方便高效。电子会议视频进行讨论,网上支付电子发票网上传送等诸多信息化方式使得国际贸易在虚拟市场中形成全新、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打破地域限制,进一步促进全球贸易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无论你是处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交易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空间迅速达成合作。

(四)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新的信息化电子商务形成了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四流合一”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四流合一”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商业模式,将生产者、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受地域限制,资源、资本、人力在信息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缩小了地区之间的差异,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权利。

四、信息化条件下国际贸易实务的商务过程

我国国际贸易信息化具体实施中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个层面:标准、政策、法规三大人文因素始终贯穿于技术服务保障层、网络通讯支撑层、安全保障层、应用服务层等中,为国际贸易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讨论与建议

信息化、电子化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进程,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增加的强有劲的推动力,但是在信息化国际贸易过程中,网络安全、信用问题、信息可靠、物流应用是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国际贸易的关键,也是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商务有序发展的条件。

作者:余祺单位: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钢.人文关系网络对国际贸易网络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张娟.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3]王小珍.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4]刘方浩.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5]张滨.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