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21:40

中药药理论文篇1

中药汤剂在临床用于急症时,疗效仅次于静脉给药,在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滋补等时,是西药(即化学制剂)无法替代的,中药煎煮的好坏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除了传统的煎药方法应重视的诸多问题外,如今中药煎煮机和药液包装设备被广泛应用,中药煎煮机改变了传统的炉火,砂锅煎煮中药的方法,采用自动压力罐煎煮,之后直接进行无菌灌装,更加卫生、便捷。但中药材煎煮火候很重要,煎煮机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需要先煎、后下、烊化等才能达到药效的药材,不适宜使用煎煮机。

2中药剂量

医生处方,医院制剂,工业生产的中成药绝大部分为中药复方,其主要来源为传统的古方(或有所加减)、民间验方、祖传秘方等,其中各味药的用量都有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用量的增长,地道药源枯竭,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到种植,以及替代用药等,使中药中的药用成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如地道人参中有效成份皂甙含量为引种人参的30~40倍),有效成份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疗效。因此中药"身份证"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据中药的产地、其中所含有效成份一种或几种的含量指标,建立档案处方。制剂时根据此档案科学用量,才能使中药制剂达到应有的疗效。

3中药服用

正确服用中药,能使其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成药3次/d,使之维持一定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一般汤药宜饭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补药如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3.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胃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3.3根据病情适时服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等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即时服用[1]。

4中药毒副作用

人们普通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来越多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提醒我们不可轻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5中药与西药

5.1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缩短疗程和促进体质恢复等,显示了极大的优点。①协同增效: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酶药联用治疗肌无力疗效较好。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②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的芍药甘草汤等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不良反应。

5.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不合理联用西药,会产生各种问题,或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疗效,或产生络合物,妨碍吸收;或产生毒性,引起疾病乃至危及生命[2]。①降低药物疗效: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中含有肼类等功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既会产生螯合效应,生成异烟肼与钙镁铁的螫合物,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结核杆菌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可与碱性较强的西药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联用,因与碱性药物发生中和反应后,会降解或失去疗效;②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肾小管中析山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枇杷叶等,不宜长期与镇咳类的西药如咳必清等联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咳必清等可加强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3]。6小结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的一个区别是对病体的整体调节,这个调节显然涉及免疫系统,借鉴西医免疫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西医、中西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赢。

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4]。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5]。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6]。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关键词】中药;合理用药

中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确切的疗效,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药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但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也时有发生,因此,合理应用中药,才能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谈谈中药制剂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卢红星.中药不合理用药寻因.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61-1362.

[2]赵捷.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20):12718-12719.

[3]闵泽春.对中药不合理用药的分析与建议.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61.

[4]王学军.中药的合理用药之我见.首都医药,2002,9(8):44-45.

中药药理论文篇2

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这个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药的药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陈克恢研究麻黄[1]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学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基于此,有必要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进行整理、探索,为进一步指导中药药理学发展、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起作用。故本文试图较系统地论述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探索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指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它包括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证候动物模型、人类病证动物模型三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实验动物学的范畴,又是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核心。

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石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从而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它包括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三部分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1.1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中药药性药理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毒性等方面的药理研究,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温热药建立热证动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药龙胆草、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石膏治疗,观察中药寒凉药性的药理学基础;用寒凉药建立寒证动物模型,再用热性中药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治疗,观察中药温热药性的药理学基础[2]。又贲氏应用血虚肝脾损伤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的归经药理[3]。

2.1.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中药实验药理是中药药理的研究核心,中药实验药理主要是应用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研究中药功效的药理作用,揭示中药功效的现代内涵。中药功效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药学中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揭示,必须以中医证的研究为基础;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证在实验研究中的载体,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如研究补气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对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四君子汤能抑制正常动物离体器官小肠的运动[4],对正常在体动物小肠推进运动无明显影响[5];但能增加脾虚动物小肠推进运动[5,6]后者与临床实际相符,与补气药健脾益气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气功效在肠功能中的体现。这个例子说明,建立和使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药的功效,丰富中药实验药理的内容。

2.1.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临床药理的桥梁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方兴未艾,但学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动物的结构形态、功能代谢与人类的病理状态相差甚远,故必须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来连接中药实验药理与临床药理的研究,为中药临床药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2.2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中医药的学术发展相当缓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实验研究体系,缺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沟通与融合,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规范、指标体系和方法论,致使其理论研究对实践缺乏推动作用,与世界医学缺乏共同语言。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实验模型。弥补了中医药研究的不足,成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的中介部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2.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中医以系统-综合医学模式为特征,坚持功能主义的原则和视角来研究人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将弥补现代以形态结构为原则进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标体系,丰富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医学和比较医学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制与增加,又将丰富实验动物病理学和动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对实验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和实验操作技术进行重新认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深入研究,将成为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2.4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可用正常动物观察药物对生理状态下各种生理、生化、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以判断新药的疗效。但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药物的反应常有质的不同。有些药物对正常动物无药效作用,而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则有治疗作用,如清热药对发热动物有降温作用,而对正常动物体温则无影响。因此,仅用正常动物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新药有效性,必须选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观察新药对病理状态的影响,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有效性。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3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自唐·陈藏器《本草拾遗》首次记载用精米喂猫、犬造成脚气病模型以来,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已初具规模,分为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三类。

3.1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分为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和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如发热动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动物模型、肥胖症动物模型等。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情况下,发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并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如无胸腺裸鼠、重症肌无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压大鼠、肥胖症小鼠等。

3.2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自60年代邝安建立第一个类“阳虚”动物模型[7]以来,已用200多种方法,复制建立了肾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心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肝郁证、寒证、热证、痹证、里实证、厥脱证、温阻证、温病等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中医药证候,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独具一格的有别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发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医学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失血性贫血血虚证动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把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中西汇通。另一种是在中医药病证理论指导下,建立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8]。这方面的工作急待开展,以深化中药药理模型的研究,纠正证候动物模型难于深化、不好应用的不足。

4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主要是应总结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理论,加大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和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科研规范、研究体系,为中药新药研制和开发、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学术发展、中西医合流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也将为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克恢,Schmidtt.pharmacolexpttherap,1924;24(5)∶339

2梁月华.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19(1)∶54

3贲长恩.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增刊)∶23

4黄树明,等.中医杂志,1988;(9)∶60

5彭成,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5)∶6

6闻集普,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2)∶27

中药药理论文篇3

1.1高职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目标

高职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知识目标为掌握x2分布、t分布及F分布的定义和正态总体的统计量的分布;掌握常用统计描述指标的计算方法、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的求法及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使用正交表设计实验的方法。熟悉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一元函数微积分及概率论的性质,运算法则;熟悉数据的统计整理方法,以及统计表与直方图的适用范围与绘制方法。高职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技能目标为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搜集、整理、判断数据的性质,对统计数据作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能熟练使用excel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正确绘制统计表与直方图。会应用加法公式和乘法公式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会计算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与方差;学会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2高中数学与高职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虽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有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抽象概括、推理论证、数据搜集处理等基本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条文,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高分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这样使数学的思维属性丧失殆尽,还易导致学生讨厌数学。因此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中的态度、意志、兴趣、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数学素养的培养是高职医药数理统计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高职医药数理统计虽然也有提高数学素养的目标,但更强调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更强调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工具作用,更强调课程的目标的职业导向。两门课程目标虽有所差异,但从数学研究的对象性质、所涉及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以及逻辑思维规律几个方面来看仍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高中数学与医药数理统计内容衔接现状

2.1高中阶段概率统计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均分必修与选修,但各地区高中数学所用版本不一,下面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为例《。必修3》、《选修2-3》《选修1-2》涵盖了高中概率统计内容。高中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基本思想,通过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到统计结果的随机性。基本概念,多是通过实例给出描述性说明,没有具体的定义。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使用科学计算器等基本技能。在《选修2-3》中,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和方差的概念,学会计算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和方差。但没有涉及条件概率的基本性质,没有明确给出概率的乘法公式,没有给出随机变量的严格定义,离散型随机变量未扩充到可列个,未涉及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定义和分布函数的概念。正态分布也仅通过直观的方法引入其密度曲线,掌握它的特点及表示的意义,并没有给出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表、没有介绍标准正态分布,也不需计算正态分布随机变量落到任意区间的概率。未涉及泊松(poisson)分布、均匀分布与指数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内容,未要学会应用非专业统计软件如:SpSS、SaS等。

2.2高中概率统计与医药数理统计教学内容的安排

为符合学生认知螺旋式“上升”的特点,高中数学《必修3》是先教统计再教概率,在《选修2-3》中先讲概率分布再讲统计案例。因学生在初中已经具备了的一些概率常识,这些对于学习的统计一些基础理论已经够用了,且概率理论较为抽象,统计则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用统计带动概率的学习,用统计的思想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医药数理统计教学更注重学科的系统性与严谨性,先安排高等数学与概率论的基本知识,再进行统计的教学,并对定理给出必要的证明。

2.3高中数学与医药数理统计教学内容的重复与脱节

2.3.1教学内容重复

文理科高中生都学习频数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算术均数、中位数、中位数、线性回归方程等统计学中的概念,随机事件、概率、古典概型等概率论中的概念。对于理科高中生来说,总共学习了46学时的概率统计知识,对于文科高中生来说,总共学习了34学时的概率统计知识。这些知识大约覆盖了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10%以上教学内容。

2.3.2教学内容脱节

基础知识点缺失。文科高中数学对不定积分与定积分、排列组合等知识不作要求,但它们却是医药数理统计学习所必需的前期基础知识。

3.高中数学与医药数理统计顺利衔接的措施

3.1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在医药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用严谨科学的态度,用统计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与之相关生产、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意识到高中数学教材中一些不能讲解“深刻”的内容,可以通过医药数理统计的学习,给予相应的解释,使这些统计案例能得到应有高度来认识。大学数学教师把教材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使其范围、深度、速度能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关于医药数理统计教材内容改革,许多数学教学工作者都作出了尝试,但医药数理统计内容的改革必须依据循序渐进原则或有序性原则,要依据科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顺序特点编写。改革时,必须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实际,了解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情况,关注高中数学教材改革动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应建立在高中数学平台上,较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明显重复的部分,进行适当的删减,对于需要加深、扩展的内容,应加以强调和重视。对于因某些高中未教或是文理分科,或者涉及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应及时补充以免形成空白造成脱节,使医药数理统计教学内容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顺利衔接。

3.2教学方法的衔接

中药药理论文篇4

【关键词】基层医院;中药房管理;改进对策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etheexistentproblemsindispensaryoftCmingrassrootshospitals,anddiscusstheimprovingmeasures.[methods]themainproblemsare:notstrictincontrollingqualityofmaterialsimport,notenoughsupervisioninprescriptioncourse,noadvancedinformationalization.thecorrespondingmeasures:strictlycontrolherbsimportwithsystems,improvethecorrectnessofprescription,andstrengtheninformationalizaionmanagementofdispensaryoftCm.[Conclusion]toensurescienceandstandardizationoftCmdispensarymanagement,thereforeguaranteesafewarehouseentry,preparationanddistributionofpiecesmedicine,aswellasthepatients’interest.

Keywords:grassrootshospitals;tCmdispensarymanagement;improvingmeasures

在基层医院中,中药房承担的工作基本可细化为计价划价、质量验收、审配调剂、煎药以及计划采购管理等工作[1]。但总体来讲中药房管理首先是以质量验收为重点,因为医院中药质量的优劣与中医临床治疗用药安全有效密切相关。医院中药房只有重视中药质量管理,才能不断提高中药质量,确保“辨证准确、处方正确、用药有效”,改变“医准、方对药不灵”状况。

1存在的问题

1.1入库把关不严

基层医院医药消费者又是普通百姓,对用药质量,疗效没有太多的认知能力,受到媒体及其他监督力量小,因此基层医院往往在管理上不严格。另外国家对医药市场的部分开放使得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很多药材经营者不顾伦理道德,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甚至对库管人员行贿,更有甚者在草类药材中掺杂大量沙土,在质轻的药材里面夹杂土块瓦砾等。针对这些手段,库房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仅仅凭借私人关系或药材外表就让药材入库,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和损害了病人的利益,甚至会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1.2配方过程不严格

中药配方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方的,否则对饮片的质量和疗效影响非常大,甚至没有任何医疗作用。中医讲究辨证用药,即根据中药本身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来选择的。但是在具体用药时,又必须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实际情况,通过炮制使得药性符合医疗的需要,因此炮制方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疗效。而基层医院中,很多配方人员没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土经验来进行配方,炮制。另外基层医院中药配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监督,从门诊到配方及炮制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多个人,而多个人容易引起误解而造成所配置的饮片失效。

1.3信息管理程度不高

条件较好的医院都实行了计算机管理,而基层医院中药房更多的是依靠人工管理。但是人工管理对于药材的使用期限,当前库存,疗效,注意事项等并不能保证熟记于心,更关键的是,几乎所有的基层医院中,其他部门,如挂号,划价缴费等都使用了信息管理[2],但是中药房的信息化却相对落后,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医师开具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的处方给药房,药师再进行核对,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大了出错的几率。另外患者的基本信息并不能传递到药房,使得药师在发药时存在一定程度不方便。

2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严格把关药材入库,严格监督配方过程等。

2.1严保入库质量

首先需要建立药库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进行验收。比如可以仿效中药企业中对毒性药材的管理,即对于入库采取双人签字的办法,这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人情交易,并提高对药材的鉴别能力。另外对于中药饮片,应用一体化管理手段,逐步完善中药房内部机构的设置。有条件的基层医院中药房还可以逐步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如建立中药鉴定室等,通过有效的鉴定办法,对药材开展真伪、优劣鉴定,对饮片含水量进行测定等一些简单易行的理化、显微鉴定工作。

2.2严格配方全过程

在基层医院,一般是医师开具处方,病人拿处方到中药房配药,然后将中药饮片发给患者。中药饮片是否严格按照医师的处方进行炮制,配药人员是否能清晰地理解医师的意图都影响着饮片的疗效,因此必须提高配方工作的质量。为此配方人员必须首先要能很容易辨别各种药材以及其君、臣、佐、使,然后正确阅读处方并严格按照配方炮制药品,这是保证饮片疗效的关键。另外就是发药时必须严格核对。不像西药可以运用包装说明识别,绝大部分患者不能辨别中药,因此保证发药准确率也很重要,这可以采取多查多对制度。另外在调配处方时,需认真备药,并按规定称取,做到“称准分匀”。

2.3提高信息化程度

药品信息化管理是联系临床医师之间的纽带,这样药房人员可以准确了解药品名称、规格、价格、用法用量等数据,更安全的用药。医师将处方通过电子单据发给药房,病人则根据收费票据到药房取药,药师对应配方发货,这样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用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中药药理论文篇5

【摘要】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当患者局部皮肤长期受力、过度肥胖、皮肤水肿、老龄患者和高热患者及工作中矫形器械使用不当等情况下,极易导致压疮的发生。红花、酒精可活血化瘀,有抗菌、消炎、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半透膜敷料能够保温、保湿,降低对局部的摩擦,三者有机结合,用于临床压疮的防治,收到了较好的疗效。2008-01—2008-06,我们采用红花酒精结合半透膜敷料对100例压疮患者进行预防,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外科、骨科、内科住院卧床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男29例,女20例,男女之比1.45∶1;年龄42~75岁,平均58岁;脑梗死并发骶尾部1期压疮1例,脑梗死22例,脑出血7例,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5例,心肌梗死6例,脑出血手术患者4例,股骨颈骨折牵引2例,腰椎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手术2例。观察组51例,男30例,女21例,男女之比1.43∶1;年龄40~78岁,平均60岁;脑梗死并发骶尾部1期压疮1例,脑梗死22例,脑出血7例,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5例,心肌梗死6例,脑出血手术患者4例,股骨颈骨折牵引1例,腰椎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手术2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压疮部位、压疮程度、高危部位皮肤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行常规护理预防及治疗方案,按《基础护理学》压疮的预防,每2h翻身1次,支持身体空隙部位,并对受压部位皮肤进行按摩,每日3次,7日为1个疗程。

1.2.2观察组

①红花酒精的制备:取优质红花2g加入50%酒精100mL中浸泡,3周后待用,用前过滤。②方法。首先对51例患者的骶尾部、髋部均用温水进行清洗,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彻底清洗,除去皮肤周围的污迹,用无菌棉签蘸取事先准备好的红花酒精,轻轻地、均匀地涂抹于已清洗过的部位,然后将3m半透膜敷料(产地:英国;经销商:施乐辉有限公司;国药管械:2003第26406;批号:0713;规格型号:4628)贴敷于以上部位,日1次,根据患者卧床情况应用7~21日。

二、结果

对照组49例,1期压疮6例,治愈日数5日;其他43例中,10例骶尾部皮肤发红;4例髋部皮肤发红。观察组51例,1期压疮6例,治愈日数1日;其他45例中,3例骶尾部皮肤发红;1例髋部皮肤发红。其他患者均无皮肤发红及压疮发生。2组治愈时间及受压部位的皮肤受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传统的护理方法虽能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但一些高危个体仍时有发生,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护理难度。当患者局部皮肤长期受力,或特殊体质,或工作中矫形器械使用不当时,均可导致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致使压疮发生,出现红、肿、热、痛及麻木症状,如果继续受压,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局部出现静脉淤血,皮肤的表皮层、真皮层或两者发生损伤或坏死,甚至深及皮下组织和深层组织,严重者侵入真皮下层和肌肉层,深达骨面,更有甚者引起脓毒败血症,危及生命。中医学认为,久病则气血虚衰,脏腑功能失调,阳气不运,阴气阻遏,气血不能宣通,肌肤失养,再加长期受压部位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经脉不通,使肌肤、皮肉、筋脉失于营养,以致引起局部坏死而成“席疮”,一旦形成,缠绵日久,难以治愈。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防治压疮十分重要。

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采用红花酒精加半透膜敷料有效防治了压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红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和脂肪油两大类,查尔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为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红花黄色素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水溶性混合物,能扩张周围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为红花黄色素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在多种血瘀病症中,自由基反应加剧了血液循环障碍,而红花有效成分HSYa的抗氧化效应对其活血化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红花具有活血祛瘀、通调经脉之功,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瘀血阻滞或血行不畅之证。50%酒精具有抗菌、消炎、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能够加速血液循环,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半透膜敷料既保温、保湿、防水,又能降低感染机会,同时保护局部、降低对局部的摩擦,细菌不可渗透,另外敷料透明易于观察皮肤情况,缓解疼痛,方便固定。因此,将红花、酒精、半透膜敷料三者有机结合应用于临床,共奏活血化瘀、逐瘀通络、祛腐生肌之效。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充分运用中医学的辨证施护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新产品,进行了护理理论和实践的升华,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良好的临床疗效。一方面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4-86,81-83,81.

中药药理论文篇6

2003年的那场非典,让世界知道了中医的宝贵,而在这次防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大量事实表明,中医在防疫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前召开的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加快探索推广有助于阻断轻症转为重症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

在这之后,中西医协同防治新冠肺炎,发挥了“1+1>2”的效果,从而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救治率,减少死亡率。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很多以中医为主的综合诊疗方案、举措、医药,直接发挥了积极临床治疗效果,而不仅是防病和调养。人们也深刻认识到了,中医与西医,双剑合璧真的可以荡除疠气。

中医的有效既离不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深厚理论,也离不开始终坚守在与疾病斗争一线的中医药工作者们。

我认为,国强必须中医兴,有必要让我们的年轻一代从小就能接受中医知识、中医文化的教育。

但事实上,在中医药蓬勃发展,不断造福人类健康的今天,全国从事中医行业和文化研究的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人才,依然奇缺。中医知识、中医文化,没有进入基本的生命成长教育体系中;正常的中医文化和相关健康知识,得不到有效科学地传播,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的媒体,包括我们这样的主流媒体,严重滞后。

除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中医的一些误解、不了解和偏见之外,我认为还有三个值得深思的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内核充实的中医看似太“廉价”

中医往往不是因为一些所谓的无效被淘汰,而是因为其太廉价。曹东义在《中医近现代史话》一书中尖锐提出,“多少贫寒的中医是‘黄灯青卷,长夜漫漫,怎生是好’?”

中医的廉价,导致优秀的学生很少愿意选择从事中医。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地位似乎太低了。说的可能有些绝对,但对于从事中医行业与职业的,其社会尊敬度、实际收入度、成长上升度,都相对模糊。

然而“杏林春暖沐孤苦,黄叶扶疏育百花”,自古中医扶正祛邪、阴阳混元的辨证施治理念,推动了医学生命学、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等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护佑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繁衍发展,其一些述而不作、师徒传脉的绝学绝技,其实是高贵而昂贵、最讲良知人品的学问技能,非一般博学专攻者所能企及。而其一些表面最廉价简易、方便实用的药材良方,其实是千百年来先贤仁者不惜牺牲生命,前赴后继、“尝百草悬壶济世”的生命结晶,是生态文明实践、身心实证检验、扶弱济贫救人的衣食粮草(也可以说是充满慈悲功德惠利百姓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非一般只为养生、调理的哲思所能媲美。

影响深远的中医看似难以立竿见影

“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当年一直称中医学为伟大宝库的毛泽东,在一次对中医工作的落实督办中,发此感言,举座震动。

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实际投入,中医难以有今天的健康发展,也难以保持未来可持续发展。

对于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能摆脱贫困已是人类历史壮举,而下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保持身心和谐,养成中医文化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全民公共卫生大健康环境,则需要更大的投入。这份投入虽然难以“立竿见影”取得回报,但是却影响深远,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

如果我们不把已举世公认的中医文化国宝,下大功夫结合西医科研攻关、推广普及,下大力气健全机制、加大投入、研发运用,真正用于自己、用于国人,日用而不觉,治病于未病,造福于百姓,而只是因利益或偏见、短视,弃如敝履,或做点样子只为推销到西方并受认可,那真是愚蠢呀!

注重整体观的中医看似太“玄妙”

中医始终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注重各方面联系,中医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因之一。既是一个“天人合一”“我命在我不在天,敬畏自然遵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又是一门富含文化特色而救死扶伤、经世致用的科学实践。然而有些人却因为中医的证候的“难以测量”,将其与那些神秘兮兮的封建迷信相提并论,岂不可笑。

中药药理论文篇7

【摘要】流感病毒属正粘科病毒,是一类对粘蛋白具有特殊亲和性的Rna病毒。根据病毒抗原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内部抗原和外层抗原两类:内部抗原的核心为单链核糖核酸蛋白;外层抗原为糖蛋白,包括血凝素(Hemagglutinin,H)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dase,n)。根据其抗原性质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型;又将其病毒分为若干亚型(H1~H15,n1~n9)。B型和C型流感病毒抗原性较稳定,a型是造成流行的主要病原,其病毒表面抗原Ha和na较易发生变异。目前,预防和治疗流感的西药主要有m2离子通道抑制剂、na抑制剂和流感疫苗,前两种药物副作用相对大,且随着应用的广泛易产生耐药性,而疫苗仅对已知的流感病毒亚型有预防作用,对于由抗原性漂移或抗原性转换所产生的新型流感病毒无效。因此,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流感在中医学中称为“时行感冒”,属疫疠类(即传染病),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感受风邪(病原)侵袭,而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足以抗邪而致病,尤当气候突变、寒暖失常时更易发病。中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作用机制是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虽然每味中药成分比较复杂,中药方剂作用机制更为复杂,但中草药抗流感病毒途径主要有两条:(1)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2)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而间接抗病毒。

一、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及其主要成分

一类中药具有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中大多数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黄芩,黄连等,目前已经研究比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两类:一是多酚类物质,不仅可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质和合成,同时也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类是黄酮类物质其能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而另一类中药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发挥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黄芪,人参等。

金银花重要的药理成分主要有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化合物、芳樟醇和双花醇等。马丙祥等进行的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抑制作用,而大剂量作用更为显着。

连翘,其种子挥发油乳剂鸡胚内和鸡胚外进行抗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其对京科68-1株病毒在感染同时给药显示作用,对仙台株病毒感染同时给药和感染前给药均能显示作用。研究发现苯乙醇苷类、黄酮类及木脂素类成分是连翘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黄芩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内涵体/溶酶体膜的融合,能减少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病毒复制;当黄芩黄酮类加到流感病毒感染的犬肾(mDCK)细胞时,能减少病毒的释放。

板蓝根在临床上常用于流感等疾病的防治。有学者运用鸡胚培养法分别检测了15种种质的板蓝根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血凝滴度测定结果表明,在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作用、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上板蓝根的有效率分别为100%(15/15)、60%(9/15)、67%(10/15)。

鱼腥草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李氏等将鱼腥草的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病毒实验,结果显示:鱼腥草挥发油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呈现一定的抑制效果,并且是通过破坏病毒包膜而抑制、杀伤流感病毒的。鱼腥草还能通过提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活性而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Utstmomiya等报道,甘草皂甙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可提高小鼠生存率,延长小鼠生存时间,降低肺病毒滴度;但体外实验,甘草皂甙对于病毒生存和复制无影响;从甘草皂甙治疗的病毒感染小鼠体内分离脾t细胞,转输给病毒感染鼠,也可增加生存率;当甘草皂甙与抗iFn-γ单克隆抗体同用时,则不显示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甘草皂甙保护小鼠病毒感染,是通过刺激t细胞产生iFn-γ。

李丽娅等研究报道,黄芪多糖溶液100g/l浓度,小白鼠滴鼻给药,对流感病毒引起的小白鼠肺炎实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0g/l、100g/l浓度组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与病毒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200g/l浓度组能延长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生存时间。并分析了黄芪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干扰素、nK细胞活性,从而杀灭部分病毒。其他还有如柴胡,大青叶,贯仲等均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二、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复方

Kobayashi等研究表明,银翘散及其组分甘草、牛蒡子的提取物,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均能使生存时间延长、生存率提高,说明银翘散有抗流感病毒作用。

欧敏等,用Balb/c纯系小鼠复制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模型,观察清肺饮对nK细胞活性、iL-2含量、干扰素诱生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显示iFn-γ、iL-2、nK细胞活性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清肺饮能增强nK细胞活力、提高iL-2活性、诱生iFn-γ,还能提高CD3+、CD4+、CD4+/CD8+、降低CD8+,说明清肺饮能提高小鼠细胞免疫状态,具有重要的免疫启动和免疫调节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免疫功能抑制状态或低下状态起到激发作用。

Ball等报告,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降低肺指数、病毒滴度、血细胞凝集抑制反应滴度等;并能诱导iFn的产生,从而产生抗病毒作用。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加减方由柴胡、黄芩、法半夏、板蓝根、甘草等组成。研究发现,小柴胡汤加减方在浓度为200mg/ml时能保护鸡胚,对流感病毒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浓度为100mg/ml时保护鸡胚的作用明显。小柴胡汤在浓度为200mg/ml时对流感病毒增殖无抑制作用,但能保护鸡胚。这表明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均有抗流感病毒作用,但小柴胡汤加减方的作用比原方明显。

麻杏石甘汤及其加味方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t细胞亚群百分率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抗流感病毒作用。另外,还有如小青龙汤,蒿芩清胆汤,升降散,葛根汤等可抗流感病毒的报道。

三、中医药抗流感病毒主要机制

3.1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及直接杀伤病毒作用病毒进入细胞后,在4~6h内复制、释放出大量感染性病毒感染邻近细胞,引起进行性感染。病毒能否在细胞内复制是决定感染与发病的重要因素,药物能否抑制机体内病毒复制过程是衡量抗病毒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实验研究表明,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大多数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其中多数含黄酮类或类黄酮类物质,该物质可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活性及膜融合作用,如连翘、金银花、野、黄连、黄芩、大青叶、鱼腥草、柴胡、牛蒡子等。同时实验证明,许多中药复方药物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及直接杀灭病毒作用。

3.2抑制流感病毒引起的组织细胞凋亡孙氏等发现,穿琥宁可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狗肾传代细胞凋亡,发挥保护宿主细胞作用。中药通过抑制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的凋亡,而减轻免疫损伤,保持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发挥机体保护作用。

3.3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nK细胞的杀伤作用陈志敏等研究穿孔素缺陷对小鼠流感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穿孔素缺陷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毒活性缺失、细胞毒t细胞(CtL)活性降低、病毒清除时间延长。研究表明,具有间接抗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达到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黄芪,人参等。

3.4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欧敏等观察清肺饮对36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疗效,发现经清肺饮治疗后,血浆中nK细胞活性,iFn-γ,iL-2水平提高。

中药药理论文篇8

[关键词]中草药;组织损伤;白细胞黏附

Leukocyteadhesionandpreventionoftissueinjury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KeYwoRDSdrugs,Chineseherbal;tissueinjuries;leukocyteadhesion

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至血管壁间隙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必要步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是此过程早期重要的一步。白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过程的重要分子基础[1]。炎症的重要特征就是白细胞黏附。炎症时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而出现选择素分子,与白细胞膜上的配体反应,使白细胞在血管内皮上滚动。炎症性物质激活白细胞后,其表面的黏附分子受体即为激活型,血管内皮上的相应配体与白细胞对合,导致白细胞内皮细胞之间的强烈黏附,引起白细胞移动、趋化。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是有选择的。如急性炎症反应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壁的黏附,而慢性炎症反应则以单核细胞黏附为主。这是由于白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差异及细胞因子的不同调节所造成的[2]。另外,白细胞黏附功能异常将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同样会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中药可通过调节白细胞或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水平来改善白细胞黏附功能,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减少组织损伤。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及其配体的表达上。大致分以下四个方面。

1调节iCam1表达,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

iCaml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庭的成员,广泛地表达在各种血源性和非血源性细胞的表面,如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某些肿瘤细胞、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可以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诱发性表达。这些诱发性因素包括致炎性细胞因子以及高血压、缺氧和缺血再灌注等。iCaml能通过与其配体β2整合素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1,LFa1)和白细胞受体alphambeta2(mac1)/(CD11b/CDl8)的结合而促进t细胞活化及白细胞从血管内向炎症部位浸润,有助于炎症和免疫反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黏附分子的作用是缺血再灌注的病理分子基础,中药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可能是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正常情况下,脑内iCam1表达水平很低;脑缺血再灌注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l等黏附分子表达上调,介导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促进循环白细胞迁移进入脑实质,导致炎症性脑损伤,多种抗黏附策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3],应用iCam1单抗亦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鼠脑组织损伤[4],表明iCam1在脑缺血后白细胞介导的脑缺血早期炎症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用灯盏花素50mg/kg和75mg/kg治疗,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和抑制iCam1表达,从而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5]。海风藤新木脂素类成分也可以通过下调iCam1及其mRna的表达来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病理损害[6]。粉防己碱可抑制iCam1mRna的转录和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的激活,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中性粒细胞的募集[7]。总之,中药可通过下调iCam1及(或)其mRna的表达来发挥脑保护作用。iCaml也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急性肾衰竭的一个关键介质,可能的作用是强化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Caml表达明显升高,主要在肾小球的内皮细胞,正常肾脏表达水平较低。活血化瘀注射液Ⅰ号和丹参均可抑制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组织iCaml的表达,使肾脏iCaml表达水平降低[8]。iCaml、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均受nFκB调控[9]。参附注射液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减少iCam1、inoS和tnFα表达而起到减轻再灌注期间肠黏膜损伤的作用[10]。

中药还可通过调节iCaml的表达,实现神经保护。Del等[11]证实,大鼠脑出血后,脑内嗜中性白细胞反应造成血肿周围神经细胞损伤。Gong等[12]发现脑出血大鼠血肿内及血肿周围出现炎症反应,其特征为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活化及iCam1表达上调。经中药脑溢安(羚羊角、钩藤、三七、天竺黄、丹皮、地龙、牛膝、生地黄、大黄等)治疗12h后,大鼠出血侧脑内iCaml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相应区域的中性白细胞浸润及神经细胞损伤也显著减轻[13]。

2降低可溶性iCam1表达,改善白细胞黏附功能

细胞黏附分子(cellularadhesionmo1ecule,Cam)是位于多种细胞表面的一类大分子糖蛋白,它通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附作用参与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在一些因素作用下,细胞黏附分子可以从细胞表面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形成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o1ublecellularadhesionmo1ecule,sCam)。Kishimoto等[14]在研究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Cam(so1ubleiCam,siCam)的出现伴随着细胞表面膜型细胞黏附分子的丧失,故推测siCam是由细胞表面膜型细胞黏附分子脱落而形成的。正常人血清中有低水平的可溶性iCam1(so1ubleiCam1,siCam1),它与位于细胞表面的配体结合后,可抑制细胞过度黏附,从而参与细胞黏附功能的调节。但生理情况下,siCam1抗黏附作用很弱,仅有细微调节作用;而病理状态下,siCam1水平升高,抗黏附作用显著增强,使白细胞黏附功能明显降低,从而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Komatsu等[15]观察到心肌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亦表达极少量siCam1,普通免疫学方法无法检测到其存在。在心脏遭受严重损伤、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心肌缺血再灌注及tnFα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心肌细胞膜表面siCam1量可成倍增加。亦有人[16]将siCam1水平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siCam1表达减少可减轻白细胞之间及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改善微循环[17],从而起到抗组织损伤作用。

某些中药复方对siCam1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彭汉光等[18]应用加味四逆散(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白术、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等)治疗肝郁脾虚患者时发现血清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表现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低下,治疗后恢复到低水平状态,发挥它仅有的细微调节作用,维持免疫功能的正常。杨丁友等[19]也发现慢衰灵口服液(生黄芪、太子参、炮附子、川芎、黄精、葶苈子等)具有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iCam1水平的作用。以上作者的研究都证实siCam1低水平状态是维持细胞间稳态的必要条件,能抑制细胞过度黏附,尤其是白细胞黏附,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3调节CD11b/CD18表达,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

炎症反应中黏附分子表达上调及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增加是炎症反应发展的重要步骤,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s)的黏附分子CD11b/CD18介导此全过程[20]。正常情况下,CD11b/CD18仅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膜上呈低水平表达。当病理情况下,其表达增加,通过与其配体――内皮细胞表达的iCam1相互作用而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此为炎症的早期反应,是组织损伤的关键步骤。

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证实,动脉硬化过程是炎症反应参与的结果,抑制慢性炎症,可以预防血管病变[21]。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药复方(生地黄、赤芍、川芎、当归、丹参、红花、山萸肉、山药、山楂、桑椹子、黄芪、太子参、葛根等)治疗后,不仅降低了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tnFα,抑制了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l8的表达,而且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rate,UaeR)的减少与tnFα降低及黏附分子CD11b/CDl8的表达下降呈正相关。因而认为,该中药复方可能是通过抑制白细胞的黏附、减少患者的炎症反应而发挥预防血管病变作用[22]。刘军等[23,24]观察了糖尿病大鼠大脑缺血再灌注后CD54和外周血中白细胞CD8及CD11b免疫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发现随着CD54、CD8及CD11b阳性细胞数的增加,中性白细胞的浸润也随之增加,在时程上与CD54的增加同步,用丹参治疗后CD54的表达水平和外周血中白细胞CD8及CD11b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白细胞的浸润明显降低。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调节CD11b/CDl8的表达可抑制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进而减轻组织损伤。

4调节淋巴细胞黏附功能,改善免疫功能

现已证明细胞间黏附的分子基础是细胞表面众多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在免疫反应发生时,体内产生大量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tnF等细胞因子,上调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25],促进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进一步促进免疫反应。

调整淋巴细胞黏附功能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中药黄连、黄柏的活性成分小檗碱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抗癌等。研究结果显示[26],小檗碱不仅能抑制静止的及iL1、tnF激活的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黏附,而且可抑制iL1激活的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来完成,提示抑制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是小檗碱抑制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之一。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有除CD18iCam1以外的黏附分子介导,如极晚抗原4(verylateantigen4,VLa4)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VCam1)等[27],所以小檗碱还可能通过抑制其他黏附分子的表达而抑制细胞黏附,也可能通过使淋巴细胞CD11/CDl8的构型改变而减弱与内皮细胞的亲和力[28]。黄芪是研究较多的另一味中药,其活性成分黄芪多糖(astragaluspolysaccharin,apS)具有抗感染、抗肿瘤、抗辐射、抗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晚近的研究表明黄芪多糖是通过其免疫增强作用而发挥功效的。黄芪多糖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endothelialveincell,HUeVC)而不作用于淋巴细胞,通过促进HUeVC表面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而增强HUeVC与淋巴细胞黏附,促进淋巴细胞再循环,增强淋巴细胞与抗原的接触机会,从而扩大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9]。

一般认为黏附分子是辅t细胞(helptcell,th)、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cell,CtL或tc)活化、增殖及完成各种功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而th、tc细胞是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CD11a+、CD18+分子是其中重要的黏附分子[30]。用免疫方法复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模型,结果表明,LtR、iL2、CD8+及t淋巴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8+CD11a+、CD8+CD18+表达水平低下,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人体发病相似。中药灌肠液(黄芪15g、大黄15g、黄柏15g、五倍子15g、白芨15g)可明显提高tc细胞表面CD8+水平及其黏附分子CD11a+、CD18+的表达,提示中药灌肠可能是通过提高黏附分子CD11a+、CD18+在tc细胞表面的表达,从而提高tc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其各种功能[31]。

此外尚有中药同时作用于iCam1和其配体,影响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的表达。商陆皂苷甲(esculentosidea,esa)是一种从中药商陆(phytolaccaesculentaVanHoutte)中提取的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三萜类皂苷。以往研究表明esa有十分显著的抗炎作用。肖振宇等[32]观察了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条件下es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eVC304及人中性粒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影响,发现esa能显著降低HUeVC304细胞在LpS刺激条件下黏附分子iCam1mRna的表达水平,亦能降低人中性粒细胞在LpS刺激条件下黏附分子CDl8mRna的表达水平。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影响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的表达是商陆皂苷甲的抗炎机制之一。

总之,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可能是中药抗组织损伤机制之一。中药可以通过调节白细胞或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减弱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组织损伤,或调节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抗组织损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winquistRJ,KerrS.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andadhesion[J].neurology,1997,49(5):2326.

2钟敏.peCam1与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及白细胞渗出[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9,19(5):352354.

3pantoniL,SartiC,inzitariD.Cytokinesandcelladhesionmoleculesincerebralischemia:experimentalbasesandtherapeuticperspectives[J].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1998,18(4):503513.

4ShyuKG,ChangH,LinCC.Serumlevelsof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andeselectininpatientswithacuteischemicstroke[J].Jneurol,1997,244(2):9093.

5何蔚,刘奕明,陈汇,等.灯盏花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4,18(3):161165.

6王伟,王雪松,阮旭中.海风藤新木脂素成分对缺血鼠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3):133136.

7刘世杰,周世文,薛春生.粉防己碱对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募集反应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2001,22(11):971975.

8毕旭东,崔乃强,赵晶.活血化瘀注射液i号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时iCaml与pselectin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1):633636.

9SchmidtKn,traencknereB,meierB,etal.inductionofoxidativestressbyokadaicacidisrequiredforactivationoftranscriptionfactornFkappaB[J].JBiolChem,1995,270(45):2713627142.

10胡刚,刘先义,夏中元,等.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nFκB、iCam1、tnFα、inoS表达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5):381384.

11DelBigiomR,YanHJ,BuistR,etal.experimentalintracerebralhemorrhageinrats.magneticresonanceimagingandhistopathologicalcorrelates[J].Stroke,1996,27(12):23122320.

12GongC,HoffJt,KeepRF.acuteinflammatoryreactionfollowingexperimentalhemorrhageinrat[J].BrainRes,2000,871(1):5765.

13何纲,金益强,黎杏群.脑溢安颗粒对脑出血大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l表达和中性白细胞浸润及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7):526529.

14KishimototK,Jutilama,BergeL,etal.neutrophilmac1andmeL14adhesionproteinsinverselyregulatedbychemotacticfactors[J].Science,1989,245(4923):12381241.

15KomatsuS,panesJ,RussellJm,etal.effectsofchronicarterialhypertensiononconstitutiveandinduced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expressioninvivo[J].Hypertension,1997,29(2):683689.

16DevauxB,ScholzD,Hirchea,etal.Upregulationofcelladhesionmoleculesandthepresenceoflowgradeinflammationinhumanchronicheartfailure[J].eurHeartJ,1997,18(3):470479.

17舒春兰,周临生,雷小勇,等.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及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2,10(1):6264.

18彭汉光,丘明义,张茂林,等.加味四逆散对肝郁脾虚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和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2(6):634636.

19杨丁友,吴兴利,王士雯,等.慢衰灵口服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l水平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4):363364.

20DeServiS,mazzonea,RicevutiG,etal.Clinicalandangiographiccorrelatesofleukocyteactivationinunstableangina[J].JamCollCardiol,1995,26(5):11461150.

21RossR.atherosclerosisisaninflammatorydisease[J].amHeartJ,1999,138(5pt2):S419420.

22黄琦,倪海祥,邵国民,等.2型糖尿病患者CD11b/CDl8的表达及活血化瘀药对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6):430432.

23刘军,匡培根,吴卫平,等.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区iCam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观察及丹参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4):198200.

24刘军,匡培根,李斌,等.丹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8,5(2):7782.

25DustinmL,RothleinR,BhanaK,etal.inductionbyiL1andinterferongamma:tissuedistribution,biochemistry,andfunctionofanaturaladherencemolecule(iCam1)[J].Jimmunol,1986,137(1):245254.

26郝钰,邱全瑛,吴,等.小檗碱对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及黏附分子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1):523525.

27meerschaertJ,FuriemB.monocytesuseeitherCD11/CD18orVLa4tomigrateacrosshumanendotheliuminvitro[J].Jimmunol,1994,152(4):19151926.

28GahmbergCG,mandruppoulsent,wogensenBachL,etal.Leukocyteadhesion:basicandclinicalaspects[m].amsterdam: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BV,1992.165181.

29郝钰,邱全瑛,吴.黄芪多糖对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J].免疫学杂志,2000,16(3):206209.

30SilverbergmS,SteinhartaH.Bonedensityi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ClinpersGastr,2000,3(3):117124.

中药药理论文篇9

关键词:有机农药中毒洗胃

1抢救措施

1.1催吐对清醒合作者施行。让患者立即饮清水500ml左右,然后用压舌板或筷子或棉签刺激咽后壁诱发呕吐,如此反复进行,直至胃内容物完全吐出,无异味为止。

1.2洗胃对催吐不合作者、昏迷者要抓紧时间施行插胃管洗胃(洗胃机洗)。如无洗胃机,一定要先把患者胃内容物用容量大的注射器抽空,再注入l00~200ml洗胃液再抽空,然后放洗胃液,这样就大大缩短人工洗胃时间。洗胃一定要洗得彻底,洗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洗出液的颜色、气味和量,直到洗出液清亮无味为止。洗完胃后给予口服或经胃管注入甘露醇250ml导泻、利尿,以达到加速毒物的排泻,从而减少毒物的吸收。

1.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在洗胃过程中迅速建立起静脉通道,滴注解磷定,静推阿托品(未建立通道前,行肌肉注射阿托品)。解磷定、阿托品的剂量和时间随病人中毒轻重,病情进展情况调整。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补液、补钾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处理。

2护理措施

2.1观察病情定时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肺部啰音、尿量、皮肤干湿情况,查看患者是否达阿托品化(阿托品化的指标为:瞳孔扩大,颜面潮红,皮肤干燥,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心率加快)。若已达阿托品化,就可减少剂量,间隔适当时间,反复应用阿托品,使患者维持阿托品化的水平。

2.2维持呼吸功能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及时除去呼吸道分泌物,如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给予持续吸氧,并随时备好呼吸兴奋剂以急用。

2.3清除未吸收毒物洗胃后保留胃管者,要观察流出液是否有蒜臭味,如有需继续再洗;换掉有农药的衣物和洗胃时浸湿的被褥和衣物,用清水擦洗粘有农药和被浸湿的皮肤,以防病情反复。

2.4基础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常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床整、干燥,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呕吐物及排泄物要随时倒掉,随时更换被污染的衣物与被褥,保持皮肤清洁,用热水擦洗皮肤。昏迷病人3~4小时翻一次身,并行拍背和按摩受压骨隆突处,以防褥疮的发生,有利痰液的排出。

2.5饮食护理由于反复洗胃使患者胃粘膜、食道充血水肿,甚至损伤(反复插管所至),因此,暂禁食24小时,以利于水肿和损伤的减轻。之后无呕吐,可饮少量牛奶以保护胃粘膜和食道。不喝牛奶的可选用一些流质饮食,如米汤等,如无不适,以后可进食半流质,最后到正常饮食,食量要由少到多,循序渐进,饮食以清淡为主,同时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2.6康复指导出院时,向患者及家属交待,需在家休息2~3周,按时服药,不可单独外出,以防发生迟发性神经症状,尤其要注意口服乐果或对硫磷的患者。

3护理体会

3.1洗胃的及时与彻底,是抢救是否成功最关键的一步。及时彻底的洗胃,防止毒物在胃内扩散,减少了毒物向肠道漫延,同时也就减少了肠道对毒物的吸收。

中药药理论文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