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施工技术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25:04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混凝土夏季质量

在夏季的时候,天气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无论是炎热还是多雨,对混凝土施工都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天气因素属于不可控制因素,因此,只能从混凝土本身出发,需要将施工技术和设备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住施工的质量,从而对应用工程的人群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对于现阶段的发展而言,混凝土的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或者硬度,或者弹性。但对于恶劣的天气而言,这些优势还是没有办法良好的应对。本文的就混凝土夏季施工的质量控制进行一定的讨论。

一、混凝土夏季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因

夏季是工程建筑施工的高峰季节,炎炎夏日,环境温度高,水的蒸发量大,对于新浇筑混凝土工程可能出现干燥快,凝结速度快,强度降低,并会产生许多裂缝等现象,从而影响了混凝土结构本身的质量。对于现阶段的发展来说,夏季的情况和过去有一定的不同,全球变暖的情况已经不容忽视,因此现在的夏季要比过去更加炎热,下雨的时候,降水量会更大,天气更加的恶劣。从客观方面来说,夏季对混凝土施工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扩大了好几倍,因此,不仅仅在于施工的高峰季节,还在于环境的客观变化。我们需要将混凝土施工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问题,否则在将来的发展中,一定的会麻烦问题不断,对施工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

二、夏季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三大要素

(一)混凝土的拌制和运输

经过技术人员的不断探究,认为夏季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有三大要素,首当其冲的就是混凝土的拌制和运输。在现阶段的施工中,混凝土的拌制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拌制工作属于基础工作,如果出现丝毫的偏差,对于日后的施工,将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混凝土的拌制决定了混凝土的应用方向,比方说混凝土需要高强度,那么在拌制的过程中,就会着重突出硬度。一旦开始拌制,就没有办法停止。因此,需要在拌制工作方面,严谨的对待。另一方面,混凝土的运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由于现阶段的工程量较大,所需要的混凝土较多,因此混凝土往往是在某一地点进行拌制,之后运输到工地应用。如果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那就得不偿失了。在炎热季节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可以用冷水或地下水来代替部分拌合水。对于高温季节里长距离运输混凝土的情况,可以考虑搅拌车的延迟搅拌,使混凝土到达工地时仍处于搅拌状态。

(二)混凝土的浇筑和修整及温控措施

要想良好的应对夏季这个炎热多雨的季节,必须要在浇筑及修正和温控措施方面,下足功夫。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在本文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加强施工中的温度观测,必须重视温度管理,施工中若能控制实际温度差小于容许值,就可避免产生温度裂缝。温度管理的基础是及时准确地进行各种温度观测。对于混凝土的浇筑和修整及温控而言,加强施工中的温度观测是首要的措施,很多的工程都没有在这个方面做足工作,导致没有在质量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对于夏季而言,温度是非常难以控制的一个环节,如果再不加强观测,将会对混凝土的施工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在前几年的报道中,某一地区的工程,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案例,由于没有对施工中的温度进行及时的观测,导致在日后的施工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2.采取适当的温度控制措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使实际测量的温差小于允许温差,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降低浇筑温度,在具体的施工中应注意骨料防晒,加冰屑或冰水搅拌混凝土,运输中的容器加盖,防止日晒;降低水化热温升,主要是通过选择合理的原材料,采用良好的配合比,来降低水泥用量。在混凝土的浇筑和修整及温控方面,采取适当的温控措施是现阶段的重要工作,在我国的大部分工程中,都是在夏季施工。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温度控制措施,因此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在长期的坚持之下,形成了一定的良性循环。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其实对于混凝土施工而言,即使是在夏季,也不是特别的困难,最重要的就是在温度方面有一个良好的掌控,现阶段的技术较为发达,无论是机械设备还是技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能够良好的运用到混凝土施工中,就可以对夏季施工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有效的解决现阶段的一些问题。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可以彻底的将这些问题解决。

3.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为了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可以在结构内埋设冷却水管(蛇形管)通过循环水进行冷却。经试验埋设冷却水管的混凝土其内部最高温度可以降低4℃--6℃。在混凝土的浇筑和修整及温控方面,需要对大体积的混凝土进行一定的浇筑,又因为在夏季施工,需要进行一定的降温。四摄氏度到六摄氏度之间,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温度,是经过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长期和反复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在现阶段的施工中,较多的工程也在遵循这个标准,经过一定的调研,发现在混凝土夏季施工达到了良好的质量控制。

(三)混凝土的养护

除了上述的一些措施之外,在夏季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混凝土进行一定的养护,这样才能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良好的保证成果不被破坏。在本文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对于大面积的板类工程,采取养护剂养护是较为实用和方便的,白色养护剂所形成的薄膜还能反射阳光,降低热量吸收,抑制混凝土的温升。因此,可在养护剂中掺些白色颜料。混凝土的养护所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除了要保证质量以外,还要在美观性方面有一定的保障。在现阶段的发展中,由于实践技术和理论科技有效的结合,使得混凝土的养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夏季的施工而言,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困难。

2.当完成规定的养护时间后拆模时最好为其表面提供潮湿的覆盖层。这种措施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养护措施,对于夏季的施工而言,能够达到稳定以及高效的效果,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很多的工程都在应用这种措施。同时,由于社会对混凝土施工的要求不断的提高,技术人员还在对这种措施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相信能够获得更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采用何种措施对混凝土施工进行养护,都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出发,将现有的一些施工成果良好的进行养护,在质量控制方面做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夏季而言,天气的恶劣,再加上众多变化的因素,为混凝土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们需要不断的开发出优良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保证夏季施工的质量。

总结:本文对混凝土夏季施工的质量控制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同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对于夏季而言,是施工的高峰季节,同时也是混凝土施工的困难季节,如何在这个季节良好的保证质量,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努力,将每一个环节的优势良好的进行结合,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在将来的发展中,相信混凝土夏季施工的质量控制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对建筑行业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金多,王晶.浅述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J].改革与开放,2010(10).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提高单位面积产茧量措施

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是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多年

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商州区现有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平均为81㎏较低,提效空间较大,现就如何提高商州区现有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探析如下:

1.目前现有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低的原因

1.1.年施肥次数单一,施肥方法单一,肥料种类单一,年施肥总量不足

据调查,该蚕区蚕农习惯在桑园春伐后一次性施肥,其他季节不再施肥。施肥方法为单一的条沟状深施模式。春季桑园所施肥料仅为碳酸氢氨。年每667㎡施肥总量调查情况是:2008年平均为57㎏,2009年平均为61㎏,2010年平均为70㎏,2011年为65㎏。

1.2.桑树剪伐方式单一,各季产叶量不平衡,造成养蚕布局不够合理,单位桑园荷种量低

该区桑树剪伐方式统一为春伐,造成春季产叶量较少,夏季、秋季产叶量大。各季养蚕量比例为,春:夏:秋:晚秋=3:5:5:1。667㎡桑园平均年养蚕量为1.2张。

1.3桑园管理水平低,影响桑园产量和质量

多年以来,蚕农除伐条、施肥、翻耕外,很少采用防病虫、除草等管理措施,直接影响到桑园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少部分桑园栽植十年左右就出现退化现象。

2.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该蚕区农业气候适宜,理论上提产空间大,增效潜力大

根据《中国蚕业区划》,该蚕区属于长江流域Ι类蚕区中的丹江河流川道河滩蚕区,海拔800-1100米,平均年降雨量为723.0毫米,年平均≥10℃积温多在4098.5℃,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067.9小时,年均辐射量为486799.4焦耳/平方厘米。按照桑叶产量与活动积温的相关性理论,亩桑产叶量与积温之间的关系,就现在的技术水平1:1的相关关系,亩桑产叶量可达4000㎏以上。而目前亩桑产叶量仅为1280㎏。客观条件具有极大的增产潜力,有提高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的必要性。

2.2该蚕区服务体系健全,蚕农提效积极性高

该蚕区有蚕桑技术指导站、蚕桑合作社和蚕桑公司,从蚕种催青一直到鲜茧收烘有专门技术队伍负责,加之多次与陕西省蚕种场成功地合作制种,积极推广应用旋转木制方格簇、小蚕共育等技术,蚕农接受能力强、提效愿望高。在主观方面提高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条件成熟,具有可行性。

3.提高现有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的技术措施

3.1根据土壤性状,改变施肥方式、方法和施肥量,提高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

该蚕区土壤以山地石渣土为主,桑园坡度在10-25度之间,熟土层约50厘米,质地轻壤到中壤,夹有细小石砾,阴阳的山地和河谷砂土性质虽有差别,但都有熟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肥力差、产量不高的特点。

3.1.1改春季一次施肥模式为分季分次施肥模式,提高肥料利用率

春、夏、秋三季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总量分别为:春肥占60%、夏肥占30%、秋肥占10%。春肥、夏肥均按两次施入,春肥第一次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施入,施肥量占春肥总量的70%;第二次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施入,施肥量占春肥总量的30%。夏肥在夏伐后或春蚕上蔟后进行第一次施肥,施肥量占夏肥总量的60%,第二次为夏蚕二眠时施入,约占夏肥总量的40%,秋肥在夏蚕上蔟后一次性施入。

3.1.2根据桑树根系生长规律,改良施肥方法

由于桑树根系生长分布范围广,可改穴施为全面浅施与沟施、穴施相结合。第一次春肥和第一次夏肥采用沟施、穴施,第二次春肥和第二次夏肥及秋肥采用浅施的办法。

3.1.3合理配肥,重肥投入,提高土地产率

据测定本地土壤含速效氮、磷、钾分别为19.6ppm、16.7ppm、74.5ppm,n:p:K=1.17:1:4.64,桑树生长所需n:p:K=5:2:3,所以该蚕区在桑园施氮肥的同时,必须注重磷肥的施入。

根据高产桑园施肥量调查,每667㎡产叶量达2500㎏以上,需氮肥75㎏以上,磷肥30㎏以上。冬施有机肥1000㎏以上。尤其是有机肥的施入,既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又可以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

3.2改单一的春伐模式为春伐、夏伐相结合,平衡各蚕期产叶量,调整养蚕布局

根据桑园的立地条件,确定桑园剪伐方式。对有灌溉条件、立地条件较好的桑园以夏伐为主,对无灌溉条件、立地条件较差的桑园以春伐为主,调整春伐、夏伐面积比例达到1:1。每株桑树留有效条数为12—18根,每666.7㎡留有效条数达8000—10000根。

适当推迟春蚕发种时间,发挥春叶增产潜力,使用叶高峰期与桑叶生长期有效结合。将养蚕布局调整为:养足春蚕、中秋蚕,合理饲养夏蚕、早秋蚕,看叶饲养晚秋蚕。

3.3进一步强化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全方位挖掘桑园增产潜力

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蚕桑生产的重要一环,如果防治不力,势必造成桑园大幅度减产;如果防治不当,就可能对养蚕造成很大损失,必须强化和重视。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既要注意病虫害发生规律,又必须掌握桑树生长规律,还必须处理好与桑蚕发育的关系。

3.3.1注重晚秋蚕上蔟后到春蚕饲养前这一时期的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

这是蚕桑生产中桑园病虫害防治最佳时期,以清理桑园病虫害枝、叶,刮除虫卵,冬季中耕等农业措施为主,结合实际,适当利用化学措施防治病虫害。

3.3.2注意养蚕期间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

这一时期,应以人工诱杀等物理措施为主,以化学措施为辅。如果必须施用农药防治,必须悬挂防治标识,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浓度组织防治,严格按浓度掌握对蚕的用药安全期限。既要避免盲目用药,又要鼓励合理用药。绝对不能因害怕药害,放任桑园病虫害暴发,造成损失。

3.4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养好每一期蚕

继续推广小蚕共育、活动蚕床、木制旋转方格簇等先进技术,做好全程技术服务,全方位提升单位面积产茧量,进一步提高养蚕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全国蚕业区划研究协作组编著,中国蚕业区划。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3月;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脐橙,高产,栽培技术

 

我镇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是脐橙生产的适宜地区。近几年我镇引进种植纽荷尔脐橙105hm2,单株产量可达50kg以上,达到高产优质,果农增加了经济效益,成为本地果农致富的重要途径。现将脐橙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一)整地建园

搞好脐橙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道路、电、蓄水池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做到园区相对封闭,便于生产经营和管理。硕士论文,高产。。园地选择:向阳、附近无污染源、坡度25度以下,海拔250—400m的山地,排水性能好、土层深厚、湿润,有机质含量高的微酸性土壤。按等高线挖筑梯田,挖宽100cm、深80—100cm的穴,梯台宽度2.5—3m,株行距3mx4m,每hm2825株。施足基肥,每穴施入猪牛粪、人粪尿等有机肥50kg,分层埋入稻草、杂草10—30kg,施腐熟的饼肥1—3kg,过磷酸钙1—2kg,石灰1—1.5kg。应注意防发热烧根,并做好高出台面20—25cm的定植土敦。定植做到根系舒展,苗木垂直于水平地上,嫁接疤朝南露出,培土并踩实,然后浇足定植水,视天气情况再浇1~2次水。

(二)肥水管理

每年春季施催芽肥、保花肥、保果肥,夏季施壮果肥,秋季施采前肥和冬季施足基肥共6次,采取“多次施、两次重、四次轻”的方法,化肥与农家肥相结合,深层施与全园施并举,重施有机肥。脐橙对肥水要求高,需要大量有机肥的施入,多施饼肥,多种绿肥。绿肥可选择日本青、春秋大豆等。坚持压绿,提高肥力,从而提高果实品质。以产定肥,一般株产量为30kg,按n∶p∶K=1∶0.5∶0.8的配方施肥。壮果肥株施三要素复合肥1.5~2.0kg,采果还阳肥株施饼肥2kg,尿素0.5kg。按“因缺补缺”的原则补施微量元素肥料,采取挖沟施肥,促进根系深扎。并结合病虫防治每次加施叶面肥,如0.2%磷酸二氢钾、云大120、喷施宝等。硕士论文,高产。。雨季及时排水,旱季要及时灌水,做好树盘覆盖。

(三)合理修剪、适当疏果

修剪以冬季为主,春夏秋三次配合进行。脐橙春、夏、秋梢都能成为结果母枝,幼龄树结果母枝以秋梢为主,随着树龄的增长,春梢为结果母枝比例逐渐增大,以长6—18cm,粗0.3—0.7cm的结果母枝为佳。冬季修剪应彻底剪去枯枝、病虫枝、交叉枝、重叠枝、下垂枝和弱枝。夏季修剪主要抹除夏梢和多次疏掉小的、畸形的、密集的和有病虫害的幼果。

(四)病虫害防治

脐橙病虫害种类很多,主要有:溃疡病、红蜘蛛、潜叶蛾、吸果夜蛾、蚧类等。防治措施有:

1.搞好冬季清园工作。

2.生物防治:每年8月初在树枝交叉处释放捕食瞒,每株1—2盒。

3.化学防治。结合每次树梢抽长2—3cm时,分别喷一次药防治溃疡病。硕士论文,高产。。硕士论文,高产。。使用药剂有:0.5%波尔多液,可杀得600倍液。5—6月份和9—10月是红蜘蛛和锈壁虱发生高峰期。使用药剂有:20%灭扫利2000倍液,三唑锡1500倍液。潜叶蛾防治:对潜叶蛾采取抹芽、放梢与喷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一般每年7月12日一15日整齐放梢后喷一次潜叶灵1000倍液,相隔7—10d再喷一次。蚧类防治:主要是防治矢尖蚧,应抓住各代若虫期进行喷药防治,可选用40%氧化乐果800倍液。冬季可用10倍松碱合剂清园。吸果夜蛾防治:可采用5.7%百树得乳油1000倍液,分别于9月上旬和10月上旬两次喷药防治。

(五)脐橙套袋

一般选用柑桔专用纸袋,单层白色半透明,规格为19cm*15cm。套袋时期为第二次生理落果后;除袋时期可与果实采收同时进行。硕士论文,高产。。脐橙套袋能有效防止黄裂果、日灼果和网纹果的产生。硕士论文,高产。。

(六)果实采摘

优质脐橙应以果实果面达深橙黄至橙红时采摘,以经储藏后果实可100%转成橙红色。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房屋建筑节能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节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和运行管理等方方面面,影响因素复杂,单独强调某一个方面,都很难综合实现建筑节能目标。

一、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节能设计指标

居住建筑在采用空调时,室内热环境质量应达到热舒适水平,并满足卫生换气要求;在通风时应达到规定的可居住水平。夏季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指标与卫生换气次数应符合表1。

指标名称舒适水平可居住水平

综合性指标(pmV)≤0.7

主要指标(干球温度)24~28℃日均值≤29℃

卫生换气次数1.5次/小时1.5次/小时

空气相对湿度≤70%

表1,夏季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与卫生换气次数。

居住建筑夏季空调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卧室、起居室室内干球温度取:26±2℃;卫生换气次数取.5次/小时;卧室、起居室室内空气相对湿度≤70%。居住建筑夏季通风夜间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中,卧室室内干球温度不应大于30℃。

二、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

1、自然通风设计

应强化整个居住小区的通风换气,避免居住小区内出现滞流区。用地面积在15万m2以上的居住小区应进行气流模拟设计。在确定建筑物的相对位置时,应使建筑物处于周围建筑物的气流旋涡区之外。建筑物的单体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宜采用穿堂通风,避免单侧通风。采用穿堂通风时,应使进风窗迎向主导风向,排风窗背向主导风向;应通过建筑造型或窗口设计等措施增大进、排风窗空气动力系数的差值。当由两个和两个以上房间共同组成穿堂通风时,房间的气流流通面积应大于进排风窗面积。由一套住房共同组成穿堂通风时,卧室、起居室应为进风房间,厨房、卫生间应为排风房间。进行建筑造型、窗口设计时,应使厨房、卫生间窗口的空气动力系数小于其它房间窗口的空气动力系数。采用单侧通风时,通风窗所在外墙与主导风向间的夹角宜为40º~65°。应通过窗口及窗户设计,在同一窗口上形成面积相近的下部进风区和上部排风区,并宜通过增加窗口高度以增大进、排风区的空气动力系数差值。采用单侧通风时,窗户设计应使进风气流深入房间。外窗(包括阳台门)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所在房间楼面面积的10%。采用单侧通风时,窗口设计应防止其它房间的排气进入本房间窗口。宜利用室外风驱散房间排气气流。宜考虑夏季阵雨、暴雨时,关闭外窗情况下的自然通风措施。

2、遮阳设计

建筑物的朝向宜采用南向或东南向。建筑外窗(含阳台门透明部分)应设置夏季遮阳设施,外遮阳设施应与建筑物外立面造型相协调。建筑外窗太阳辐射透过率不应大于0.3。建筑外窗的遮阳设施不应阻碍自然通风,并应避免遮阳设施吸收的太阳辐射热被进风气流带入室内。建筑外窗的遮阳设施不应阻碍房间夜间的长波辐射散热和房间获得冬季太阳辐射热。建筑外窗宜设置活动外遮阳设施。活动外遮阳设施应方便操作和维护,应能承受夏季晴天时的风力,保持设定位置,并必须保证暴风雨时,外遮阳设施结构上的安全。对附近建筑外墙投向外窗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应采取遮挡措施。对着外窗的东、西、东北、西北向外墙不应采用热反射型外隔热措施。

围护结构的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材料。平屋顶和东、西、东北、西北向外墙可采用绿化等生态设计方法,提高隔热性能。

三、空调和通风节能设计

1、空调节能设计

居住建筑空调方式及其设备的选择,应优先考虑能源利用效率,经技术经济分析和环境评价综合考虑确定。居住建筑采用集中空调时,应设计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冷量计量设施。采用的集中冷源机组,其性能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居住建筑采用房间空气调节器进行空调时,其能效比应符合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2021.3-2000)中第5条“节能评价值”的规定。集中空调系统的水泵、风机宜采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采用户式中央空调和集中空调系统时,应着重分析比较部分负荷下的能效比。居住建筑空调可向空气、水体、大地排热。应通过能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分析确定空调排热体。当具备地面水资源(如江河、海水等),或有适合的废水等水源条件时,空调冷源可向水体排热。在向水体排热时,应分析排热对水体温度的影响。当需抽取地下水作为空调冷源的冷却用水时,应报请有关管理部门批准,抽取的地下水必须能有效回灌。具有以下情况之一时,空调系统宜采用埋管式岩土换热器向大地排热:对室外环境要求较高的居住建筑,如别墅、别墅小区、高级住宅区等;不具备向空气、水体排热条件的。当采用风冷空调向空气排热时,建筑平面和立面设计应考虑空调设备的位置,做到既不影响建筑立面景观,又有利于空调设备夏季排热,并应便于清洗和维护室外换热器设备和部件。

2、通风节能设计

居住建筑通风设计应处理好室内气流组织,提高通风效率。当室外空气温度不高于28℃时,应首先采用通风降温措施改善室内热环境。在夏季高温时,应避免热风大量侵入室内。居住建筑通风设计应首先考虑采用自然通风。当夏季夜间自然通风不能满足20次/小时换气次数要求时,可采用机械通风。机械通风装置的设置,应使居室气压高于厨房、卫生间气压。宜在厨房、卫生间设机械排风,居室设机械送风。空调房间的排风宜经厨房、卫生间等非空调房间排出,充分利用排风中的冷量。采用集中空调或户式中央空调的建筑,可在新风系统与排风系统之间设冷、热量回收装置。没有排风系统的,可利用排风减少窗户的冷、热耗量。建筑外窗等通风设施宜有方便灵活的开关调节装置,以满足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不同通风要求。

多层居住建筑宜采用太阳能技术供应热水。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置应与建筑物相协调。居住建筑可采用成熟可靠的热泵技术供应热水。居住建筑生活供水系统宜采用变频恒压系统。随着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不断推进,未来房屋建筑领域的节能措施和设计方法将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吴珍珍,付祥钊,鄢涛等.深圳市绿色建筑自然通风应用评价指标确立的探讨[C].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2]党奇.夏热冬冷地区ottV的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地源热泵;供暖空调;最佳方式;技术;经济

1引言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地源热泵技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供热供冷。本文以郑州某高层住宅小区为对象,采用地下水热能的水源热泵机组作为冷热源,经小区管网和建筑物内末端设备,实现对该住宅小区建筑物供热供冷,根据建筑物内末端设备设置不同,分别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探讨了水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的最佳末端装置匹配方案。

2工程条件及方案

本工程为郑州某高层住宅小区,住宅地上18层,地下1层。单栋楼建筑面积为18879,共5栋楼,总建筑面积为94396。郑州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7℃,相对湿度为60%,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5℃;夏季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5.6℃,夏季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7.4℃。该小区住宅冬季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为28w/,冬季空调设计热负荷指标为31w/,夏季冷负荷指标为60w/,考虑管网热损失、热泵机组效率等,机房设备附加20%。

共有以下四种方案进行对比:

方案一、采用低温水地板辐射供冷供热。

方案二、采用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对室内冬季供暖、夏季供冷。

方案三、冬季采用地板采暖系统向室内供暖、夏季采用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对室内供冷,共用管路系统。

方案四、冬季采用地板采暖系统,夏季采用分散式空调。

3工程初投资

主要包括:打井及热源初投资、室外管网初投资、建筑物内供暖空调系统初投资。

3.1热源及打井初投资

热源投资包括热泵机组、循环水泵、换热器、水处装置、潜水泵、旋流过滤器等。总造价约为748万元,79元/m2。

打井费用与地下水资源状况、管材选择等诸因素有关。郑州地下水温度18℃,抽水与回灌水温差选7℃。本工程采用方案1、2、3时总需水量为400t/h,打井4口,两抽两灌。采用方案4时总需水量200t/h,打井2口,一抽一灌。井深140m,为防止堵塞和腐蚀,井管要采用钢管和不锈钢滤网,同时加装旋流除污器和电子水处理仪,造价约为800元/m。

3.2室外管网初投资

小区总建筑面积94396m2,共5栋高层建筑,从机房出口后,小区管网分为2条主干线,采用双管制(供、回水管),冬夏共用,管网初投资平均46元/m2,总投资为434万元。

3.3建筑物内供暖空调系统初投资

建筑物内供暖空调系统初投资包括建筑物内供暖空调管路系统初投资与末端设装置初投资。管井内管路系统采用下供下回异程式双管系统,户内采用分户计量形式,安装热计量表和温控阀实现分室调节和分户热计量,造价约为1600元/套•户,总造价为115.2万元。因此,建筑入口到入户管路系统初投资为16万元,1.7元/m2。由于管路共用,各方案初投资主要差别为末端装置初投资不同所致。

方案一:末端装置采用地板辐射供冷暖方式,其初投资仅包括地板造价,主要包括三部分:加热管材、构造层、施工费用。地板构造层:由下向上,保温层为20mm聚苯板,砂浆层为40mm,找平层为20mm,其上为地面层。造价约为30元/。施工费用近似取12元/。工程实际中常用到的加热管材主要有四种,有pe-X管,pB管,pp-R管,pe-Rt管,Xpap管。地板造价根据采用管材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见表1。

方案二:末端装置采用风机盘管进行供冷供热,造价根据采用国产和进口设备差别很大,当采用国产设备时,造价约为390万元,当采用进口设备时,造价约为565万元。

方案三:末端装置采用风机盘管和地板采暖相结合的方式,风机盘管造价同方案二,地板采暖造价同方案一。

方案四:冬季供暖末端采用地板采暖系统初投资同方案一,夏季供冷采用普通电空调造价约为576万元。

4运行能耗与年运行费

各方案年运行费见表3。

5结论

5.1建筑物内采用地板供暖供冷方案初投资,据加热管材不同在174-210元/之间;采用风机盘管系统供暖空调初投资在171-189元/之间;采用地板采暖与风机盘管结合方案,比单纯风机盘管系统供暖空调初投资高35%;比地板采暖与分体式空调相结合的方案初投资低约10%。

5.2建筑物内采用地板供暖供冷方案年运行费,以采用地板供冷供热方案为最低;采用地板采暖与风机盘管系统相结合方案次之;采用地板采暖与分体式空调相结合方案最高。

5.3低温热水地板供暖初投资低、节能、热舒适度好,但用于供冷时热舒适度差;风机盘管可同时兼顾供暖空调,但与地板供冷暖相比冬季舒适度差,年运行费高;需要根据当地工程具体情况选择建筑物内的供暖空调方案。

参考文献

[1]王荣光,张于峰,杨蔚,整晓彤.地热水作为低温辐射供暖热源的特点及节能效果.太阳能学报,2002,23(4):455-458.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气候条件;建筑节能;夏热冬冷

能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共识。当前人类社会对能源的消耗主要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交通运输过程和民用建筑使用过程,它们分别称为生产耗能、交通能耗和建筑能耗。建筑耗能,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建筑的总量、性能和使用状况,建筑设备的能效性能和建筑使用过程的管理水平。建筑节能的含义是提高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效率。当代的建筑耗能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家用电器和热水供应等的能源消耗。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可定义为:为居住者所提供的卫生舒适的居住条件与所消耗的能源量之比。

1我国城市建筑节能气候类型

1.1严寒无夏类

该类主要分市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及青藏高原地区。冬季异常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小于-10°C,日平均气温小于5°C的天数在136~283d;夏季短促凉爽,最热月平均温度小于26°C。大部分地区太阳辐射量大、如青海等地冬季太阳辐射热大于1000。

1.2冬寒夏凉类

该类气候持征与严寒无夏地区相似,但寒冷程度小、时间短些,最冷月平均温度大于-10°C,日平均气温小于5°C的天数在56~142d(不包括以辅助指标划入该区的城市);另外,将冬季太阳辐射热>1000,最冷月平均温度小于-10°C,以红原、玉树等为代表HDD18>3800°C的地区也纳入该区。

1.3冬寒夏热类

该类气候条件较恶劣,冬季寒冷且长,最冷月平均气温在-5.5~1.3°C,全年日平均温度低于5°C天数达67~115d.冬季太阳辐射量在415~836,比较丰富;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温度大于26°C,气温高于26°C的天数在32~80d、且昼夜温差较大,青岛、郑州等都属于该气候范围。

1.4夏热冬冷类

该类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夏季闷热高湿,最热月平均温度26.5~30.5°C,相对湿度80%左右,太阳辐射热大于1000;冬季阴冷,太阳辐射热小于750,个别城市不足400,最冷月平均气温0~8.6°C,是世界上同纬度下飞候条件最差的城市,我国的北京、上海和武汉等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1.5夏热冬暖类

该类气候特征冬季暖和,最冷月平均温度大于9°C,冬季太阳辐射热600~1500;夏季长而炎热,最热月平均温度大于27°C。全年日平均温度大于26°C的天数达82~265d,相对湿度约为80%,太阳辐射强烈,大于1200,个别地区大于2000,降雨丰沛,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海南、昆明等地区的气候特征与此接近。

1.6冬寒夏燥类

该类气候特征为冬季非常寒冷,且采暖期较长,最冷月平均温度-2.2~-17.2°C,全年平均气温低于5°C的天数在96~125d;夏季燥热相对湿度较小,小于50%,太阳辐射强烈,在1200~23001200,夏季昼夜温差大。代表城市吐鲁番。

2建筑节能的气候适应性

建筑节能的气候适应性源于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在一种气候条件下成功的建筑节能行动在另一种气候条件下不一定适应。北方的建筑节能可以参照气候特点相近的欧洲、加拿大等过。而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气候特殊性,决定了不能简单照搬北方和加拿大等国,必须针对本地气候特征,发展自己的建筑节能体系。

人类为了抵御恶劣气候创造了建筑,由于建筑的空间位置是固定的,建议要抵御的是当地的恶劣气候,其他地区的气候是不必考虑的。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是适应当地的气候,这与汽车等交通工具必须适应各地的气候不一样。

节能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能主要表现为:

2.1对恶劣气候的抵御性能:在室外气候恶劣的条件下维持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的能力,要求持久。

2.2对良好气候的亲和性能:在室外气候良好的条件下使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的能力,要求快速

2.3对大气变化的应变性能:当天气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自身性能以适应天气的能力,要求灵活。

以上论述表明,任何建筑节能措施都受制于它所在地的气候。只有当建筑节能行为适宜于相关的气候条件,并不产生危害气候的负面影响时,才能产生积极的建筑节能效果。

3气候条件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3.1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承担着双重任务:其一,改善建筑热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二,提高采暖空调的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改善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热环境,是为了在这里生活、工作的5.5亿人民,也是为亿万子孙后代造福,是国家民族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属潮湿气候区,在对居住建筑进行热环境改造和推行节能住宅标准时,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尤为重要。在夏季,天气炎热,加上空气潮湿,若不采取相应的降温除湿措施,居住热环境质量很差,为了改善建筑热环境,需要使用能源。只有合理使用和节约使用能源,尽可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改善建筑热环境与建筑节能相结合.才能使改善建筑热环境有能源的支撑而成为可能,又不致造成更加严重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做到人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2严寒无夏地区

在严寒气候区,损害建筑热环境、引起建筑能耗的,主要是低温寒冷大气造成的建筑维护结构热损失利冷风侵入、渗透热损失。因此,缩小护结构表面积。加强护结构保温和气密性,大量引入阳光,能取得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采暖能耗的显著效果,但这一技术体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区,不能取得明显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

3.3冬寒夏燥地区

在亚热带气候区,造成建筑热环境差、能耗高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对建筑的作用太强,空气湿度太大,白天气温过高。建筑遮阳,新风降温,白天限制通风,夜间加强通风等能取得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能耗的明显效果在温和地区,自然通风是节能的关键。在冬寒夏躁地区由于通风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能源消耗的高低,必须重视门窗节能,塑钢门窗不仅防噪隔声功能显著,防雨水渗漏能力强,空气渗透量小,更主要的是塑钢门窗的导热系数极低,可以在该地区得以运用。

3.4夏热冬暖地区

对于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减轻热岛效应。建筑的平面、立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居住建筑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居住建筑空调与采暖方式及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因素,并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居住建筑进行夏季空调、冬季采暖时,宜采用电驱动的热泵型空调器(机组)、燃气、蒸汽或热水驱动的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或有利于节能的其他型式的冷(热)源。该地区节能措施主要从优化的建筑规划设计与节能,精细化的建筑单体设计与节能,热工性能更加优良的护结构的构造措施,建筑遮阳的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应用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设计。

4结论

进入21世纪,节能意识深入民心,在建筑市场也是如此,在现在建造的各种建筑中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气候与建筑节能之间的关系会更加清晰,从而建造更好的节能建筑。

参考文献:

[1]杨柳.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夏热冬冷;生态建筑;建筑节能

中图分类号:tU375.4文献标志码:a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我国小城镇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飞速。1978年,我国城镇化比例为17.92%,到了2016年,该数据已变为54.77%,年均增长1.0%左右,预计到2030年,城镇化比例将超过70%,小城镇的规模和布局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基础设施水平也都有所提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连续13年聚焦三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大时代潮流下,我们同样应该关注农村风貌的发展与建设,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研究并针对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改进,不仅仅提高住宅的使用功能及舒适性,更应加强农村住宅与生态技术的结合,对于当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农宅的生态环保性能低下,共建美丽乡村仍有很长的一段路。因此,对于农村住宅建筑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必要性,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也是改善民生的必需。

1农村建筑的生态问题

伴随着夏热冬冷地区新农宅建设如火如茶地发展,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成效,巧是仍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夏热冬冷地区新农宅建设仍主要停留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层面之上,建造大多延续自主建设的传统模式,没宵正规的图纸,缺乏规划,居住功能不合理,建筑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真正的生态住宅还缺乏推广与运用。

(2)夏热冬冷地区农宅能源利用主要仍沿用稻杆、煤炭以及柴火的燃烧来获得。这些能源利用率低,安全隐患多,资源浪费以及环境破坏严重。

(3)传统的农村建造模式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污水,同时产生噪音污染,严重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对于发展可持续建造模式迫在眉睫。

2生态建筑政策现状

随着夏热冬冷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人居环境、环境保护、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力度研究适宜夏热冬暖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技术。我国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点主要是集中在北方采暖地区的节能工作,开展众多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发,建成了大量的节能建筑,给北方居民带来明显的受益。随后我国的建筑节能逐步由北向南推进,自1999年以来,建筑节能工作重也开始转向夏热冬冷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研究、制定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工程试点工作后,2010年《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的颁布,进一步加强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的规范化和有效化,我国对节能技术特别是夏热冬冷地区节能技术日益重视也促进规范的发展与运用。夏热冬冷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冬季潮湿寒冷,巧是由于经济条件、社会现状和思想观念的制约,该地区的居住建筑设计中几乎不采用任何环保节能措施,造成该地区普遍热工性能较差,缺乏采暖与空调设备,使得冬季和夏季建筑室内居住条件非常恶劣。随著夏热冬冷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的要求也日益提升,该地区开始普遍运用冬季空调采暖、夏季空调降温获得舒适的室内环境,能源消耗的长也伴随着能源浪费现象的大幅度上升,这种情况值得引起当今建筑师的进一步关注。

因此针对夏热冬冷地区新农村住房的日益发展以及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改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环境,加强生态节能技术的运用,减少能源浪费现象是建设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首要任务。

3夏热冬冷地区农村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

夏热冬冷地区农村住宅建设的存在-定需求量,农村住宅建设现状中存在着-系列问题,农村住宅体系化施王与建造是“美丽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但是在现阶段的农村,技术手段仍然相当落后。材料与设备缺少,住宅模块化、标准化、产业化、定制化体系理论与施工相当不完善以及智能化、管理化仍处于弱势地位。住宅的体系化发展是让农村更加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可实施和可拓展的有利方式。

(1)可持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住宅建设“禁粘±砖”条令的背景下,推动农村住宅建设由先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逐步向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转变,让建造环境更加干净健康。

(2)可推广:提高质量,减少成本。体系化房屋与传统的住宅相比,可控性更高,成本更低,建筑质量和保温效果更好。与传统的建筑模式相比,成本可以降低5%至10%。即安全可操控又能节约成本让体系化更加可推广,更适宜农村住宅的建设。

(3)可复制:集约±地,改善风貌。体系化的模式可以摆脱现有的粗放开发、无序建造,适应未来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化及产业化升级所带来的对住房的新要求。

(4)可实施:结构合理,抗震改善。体系化的建造和施工为采用更加合理的结构方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便于设置减震、隔震装置,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利于改善当今抗震技术缺乏的问题。

(5)可拓展:特色鲜明,风格统一。体系化设计与菜单化相结合可以保证各农宅符合农民的意愿,体现鲜明的个性特色。设计元素中结合当地的传统符号、构件有利于统一村落整体的风貌,具有地方特色,并利于保持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程显风.夏热冬冷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探讨.住宅科技,2008(10).

[2]张泓.建筑生态设计与技术[J].建筑师,2013(106).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8

论文摘要针对大别山区桑产茧量不高的实际,介绍了该地区桑园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桑叶产量,进而提高桑产茧量提供指导。

蚕桑生产是大别山区传统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逐年提高,农民自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但大多农民在发展的时候只盲目追求桑园面积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对桑园的管理,导致桑叶的产量不高,桑产茧量也一直在510kg/hm2左右徘徊,与桑产茧1500kg/hm2的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将大别山区桑园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新建标准桑园

1.1建园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较好的地块建园。

1.2深耕整地,施足基肥

山地栽桑应修水平梯田。全面耕翻深耕40cm左右,然后平整园地;开沟吊漕(宽30cm、深50cm),挖时将表土和底土分开,挖松底沟。挖后漕内施入有机肥60t/hm2和过磷酸钙750kg/hm2,然后将表土回填到肥料上,苗木栽在表土上。

1.3栽桑时间

桑树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栽下,此时桑苗处于休眠状态,成活率高。春季发芽早,以11月栽植为宜。

1.4栽植密度与形式

以棵行距33cm×200cm栽植,中干养成。

1.5选苗、修根

桑苗要选栽育711、农桑14号、华明桑等高产抗病强的优良品种。栽前将苗木进行大小分级,剪去过长根和受伤部分,剔除病虫害苗。长途运输苗根干萎的可浸泥浆稀粪水后立即栽植。

1.6栽植方法

以确定的株行距,拉好栽植绳,把桑苗放入栽植沟内,扶正苗木,先填剩余的细表土壅根,边壅边轻提苗干,使根系向四方伸展并与土壤密接,再壅土踏实。桑苗根颈入土8cm左右,沙土宜深,粘土宜浅。栽后浇足水,然后在距地面35cm处定干。最后将底土覆于桑根颈上方周围成馒头状,可保湿、防冻、护干,促进桑苗来年早发芽。

2培养理想树型

2.1桑树树型养成的目的

促使树型整齐,枝叶分布均匀,通风透光,促进营养生长,减少花椹,防止病虫害,便于管理和收获桑叶,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一般以中干有拳式树型为宜。

2.2中干有拳桑养成法

树干高度105cm,以2层枝干为好,3年养成,第4年正式收获。①第1年:苗株春季发芽后,待新梢长到15cm时疏芽,选留2~4个匀称壮芽任其生长,当年养成2~4根壮条,晚秋蚕后每条留叶6片左右。②第2年:春季发芽前离地面65cm处剪定。发芽后每枝干选留2~3个壮芽,每株养成4~8根壮枝,晚秋蚕结束后每枝干留叶7~8片。③第3年:养过春蚕后提早离地面105cm处剪伐,养成第2枝干。发芽后每枝干留2~3个健壮芽生长,每株养成8~16根壮条。以后每年养过春蚕后离地面105cm处剪伐,形成桑拳。

3桑树管理

3.1科学施肥

3.1.1春肥。春肥占全年总肥量的20%,桑树发芽前15~20d施下,一般在3月20日左右施下。施45%复合肥或尿素300kg/hm2。春蚕大蚕期叶面喷肥2~3次,配置浓度为:复合肥1%、尿素0.5%、过磷酸钙1%;每隔2~3d喷1次可增产桑叶10%左右。

3.1.2夏肥。夏肥占全年施肥量的40%,用速效肥。6月初完成夏伐后立即施下。一般分2次施用,夏伐后与疏芽后各施1次。此期经历6~8月3个月,桑树枝条生长占夏秋总生长量的90%。施足夏肥,不仅增加当年夏秋叶产量,且关系来年春叶产量。

3.1.3秋肥。秋肥占全年施肥量的10%,8月施下,速效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

3.1.4冬肥。冬肥占全年施肥量的30%,桑树落叶后施入,以迟效性有机肥为主;结合冬耕施增施硼肥22.5kg/hm2。

3.1.5桑园间作绿肥。绿肥翻入土中,可增加桑园有机质,达到“以园养桑”的目的。冬绿肥在9月至10月中旬播种,品种有蚕豆、红花草等,4月上旬翻埋;夏绿肥在5~6月播种,品种有绿豆、饭豆等,在7月中下旬收割。

3.2桑园耕耘

3.2.1冬耕。桑树落叶后结合绿肥播种和施冬肥进行,深度20cm,离桑根10cm左右,土块可不打碎。

3.2.2春耕。桑树发芽前结合埋冬绿肥进行,深度10cm,土块要打碎。

3.2.3夏耕。夏伐后随时进行,为避免伤害桑根,深度5~10cm。可结合除草与播种夏绿肥进行浅耕。

3.3桑园除草

桑园杂草不仅与桑根争夺养分、水分,影响通风透光,而且是病虫潜伏的场所。因此,全年要抓好3期5次除草工作。

3.3.1春除发芽草。桑树发芽前的4月初除去幼草,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除1~2次。

3.3.2夏除黄霉草。夏伐后雨水多,气温高,光照足,杂草生长快,6~7月除草2次。

3.3.3秋除开花草。秋季除去开花结籽草可减少来年杂草蔓延,除草1~2次。除人工除草外,还可用10%的草甘膦水剂15kg/hm2除草。

3.4桑园排灌水

3.4.1排水。桑园积水会影响土壤通气,致使桑根呼吸困难,严重的会死亡,因此,做好开沟排水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4.2灌水。桑园春季和夏伐后2次发芽期以及夏秋的旺盛生长期,都需要充足的水分。根据天气情况,春季在发芽前开叶后各灌1次水,春蚕期灌水2次,做到前期少灌后期多灌,夏伐后灌水1~2次,秋季7~10d无降雨时要及时灌水。夏秋季灌水需在下午4时后进行。

3.5桑园护理

3.5.1摘心。选择晴天将桑树新梢的嫩心摘去,促使幼叶成熟。春蚕大蚕期5龄用桑前10d摘心,可提高叶质和叶量。

3.5.2疏芽。夏伐后把过密新梢适当疏去,分2次进行。第1次当新梢长到10cm左右时疏去过密新梢;第2次结合大蚕用叶,用桑剪剪去细弱、下垂和位置不当的过密新梢。

3.5.3整枝。在冬季修去桑树的死拳、枯桩、病虫枝、小细枝,可增强树势,减少病虫害。修下的枝条立即集中烧毁,防止病虫害蔓延。

3.5.4剪伐。在春蚕5龄期后边采边伐,剪口在定拳处,时间要求在6月5日前全部结束。

3.5.5剪梢。在晚秋后剪去桑树枝条梢端一部分,可提高春季发芽率,增产桑叶10%左右,还可减少冬季冻害,一般剪去枝条总长的1/4。

3.6合理收获桑叶

做到量叶养蚕,不养过头蚕。夏蚕饲养张数约为春蚕的25%,秋蚕饲养量可与春蚕相当或略大于春蚕饲养量。夏蚕收获采叶占条长的1/2;中秋蚕留8片叶,晚秋蚕留4片成熟叶,一律摘叶留柄,以保护枝条腋芽,为下年丰产打好基础。

4桑树病虫害防治

4.1桑树萎缩病

加强检疫,选栽良桑,注重肥培管理;发现病株及早挖除,集中烧毁。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地源热泵暖通空调节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tm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能源紧缺与环境问题的加重,利用地源热泵技术解决供暖、制冷将会成为我国的一种趋势,近年来,该技术在全世界每年都以20%的速度在增长,其原因不仅是其环保,更是因为和常规的供暖技术产品相比,更节省了50%-60%,是节能的开发方向。

1.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特点

1.1高效节能。据资料显示,地表1.5米以下岩土温度全年保持10℃~25℃,相应经过换热后仍可以保证热泵机组循环冷却水温度冬季达到10~15℃,冬季地埋管换热器内的介质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高,热泵循环的蒸发温度提高,Cop提高;夏季冷却水温度达到22~26℃,比环境温度要低,机组冷凝温度低,机组效率提高。过渡季节,水温较高只需要提供给高温热泵制取生活热水,效率远高于燃气热水锅炉的热效率(0.8~0.9)。

1.2环境效益显著,安全性高。虽然机组本身也采用制冷剂,但其充灌量比常规的空调装置减少25%左右,而且机组出厂前就充灌制冷剂并整装密封好,制冷剂泄漏的几率大大减小。机组使用的是电能,电能本身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地源热泵系统的能量来源于自然能源,不破坏水资源,没有污染、地源热泵的污染物排放,与空气源热泵相比,相当于减少38%以上,与电供暖相比,相当于减少70%以上,没有燃烧,排烟等,它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空调”,被认为是目前可使用的对环境最友好和最有效的供热、供冷系统。

1.3地源热泵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就是利用地下浅层土壤蕴藏的能量,通过地下埋管管内的循环介质与岩土体进行闭式热交换达到供冷供热目的。夏季通过热泵将建筑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对建筑进行降温;冬季通过热泵将大地中的低位热能提高品位对建筑供暖。地埋管式热泵系统是将岩土作为蓄热体,进行冬夏热量互换的供暖空调系统。夏季蓄积来自空调系统的热量,冬季将这部分热量置换出来用作采暖。综上所述,地埋管式热泵系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1.4运行可靠。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岩土的温度基本恒定,它不受大气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这种地源热泵系统的效率比空气源热泵的效率要高,热泵冷却水供、回水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10~25℃),其波动的范围远远小于空气温度(3~37℃)的变动。夏季岩土层作为空调的冷源,冬季作为空调的热源,利用岩层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

1.5可以多地点建造,不受到建造的影响,可以一机两用,即可供暖,又可以供冷,全年冷热供应,无论严寒地区或热带地区均可应用,大大降低了电能的消耗,节能效果显著,并且节省投资和占地。

2.工程应用实例

本工程是某大型别墅地源热泵和冷暖底板空调的系统工程,采用φ25×2.3型的铝塑复合管作为竖直地埋管,埋设的方式为U型管并联。设计的钻孔深度为六十五米,孔径为11厘米,孔间距为三米,在地面上将对埋管进行连接试压,在合格之后将其放至六十五米的空深处。取65w/m作为单U型管地下换热器单孔换热量,并钻三十九个孔。地下埋管的总长度为4690米,再加一部分水平管线,管道的总长为6920米,室内管采用管径φ20的peX管,采用双回型的方式来铺设室内地板水管。管间距的平均值为20厘米,在管间下垫1.2厘米的苯板实现保温,而且在苯板表面存在一层铝箔;测点的布置情况为:将热电偶布置在热泵的用户侧和水源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实现对水源侧和用户从进出水温的测试。将热电偶布置在标号为6*、22*、23*以及37*地埋管竖井的管壁,位置分别在55、45、35、25、10、1米的深处,对土壤温度变化的情况进行测试,每隔十分对电表的数据进行读取,主要是对主机、用户侧水泵以及水源侧的耗电量进行读取,用温湿度制动记录仪对室内的温度进行测试,测试高度分别为:0.2、1.7和2.5米。每隔半个小时用辐射温度枪采集一次各壁面的温度数据。

由于冷暖负荷比较大,为了起到膨胀水箱和蓄能作用,可以制作一个小型的及水箱。在夏季由于高峰期的负荷较大,室内侧的风机盘管和地板辐射共同供冷,在冬季由地板辐射单独承担负荷;要规划好灌浆池之后再进行地下埋管打孔,在钻孔时会有泥浆产生,可以用这些泥浆作为回填物。在施工过程中要就近使用资源,用一个储水池将用过的水储存起来以便重复利用。

在室外温度为十三摄氏度时,当主机运行稳定时,用户侧进出水的温差为8.50C,地源侧进出水的温差为3.50C;对六十五米地埋管换热器上面三十米的温度变化较大,后三十米的温度变化不大,室内的温度分布的较为均匀。达到设定温度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在主机停机后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在关机三小时之后,室外温度为150C,而室内温度仅仅下降了10C。

经过实际测试,本工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所以该空调方式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钻孔占到了很大部分的投资,所以地缘热泵系统的造价一直都很高。假如地下换热器埋管的面积较大,要采用复合地源热系统,对于双制空调要设置阀门开度自动控制装置来保证空调的运行和转换,对于新风系统可以采用新风机送风,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

3.使用地源热泵技术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使用地源热泵技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第一要采取可靠的回灌手段;第二,如果对地源热泵机组来说,水质不适合的话,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第三,在设计地下换热器时,要勘测和分析建筑负荷、土壤特性以及回填材料;第四,为了确保空调节能环保的优势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要合理的对整个系统进行配置。

在我国的城市中,大约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的建筑物都具备所需要的条件,而且使用范围也没有限制,从南到北都可以,特别是在南方,需要较多的空调装置。在南方地区的土壤多属于多孔介质。土壤传输地热和存储热能的能力和土壤的地下水流动和土壤的含湿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由土壤中的液体对流传热、液相导热和固相导热共同组成土壤的传热。如果在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水分或者是有地下水存在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土壤传热的阻力减小,保证土壤的热交换效率较高。

4.结语

我国能源的消耗量在日益增大,地源热能作为是一项低能耗的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环保节能以及冷暖热联供等优势,可以有效地解决公共设施建设中的冷暖热问题,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冷暖需要,而且还环保节能,所以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尽管该系统在初期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但从长远来看,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魏燕鑫,左风云.浅论地源热泵技术在暖通空调节能中的运用[J].中华民居.2011(4).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道路绿地管理养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绿化问题也显现出来。城市绿化中种植的植物与其他植物存在一定的差别,由于其具有品种多样性、生长有一定的周期性、生长环境的特殊性等特点,因此,养护难度较高。本文主要讨论城市道路绿地的养护技术。

一、城市道路绿地的生境特点

城市道路绿地的生境特点有:第一,人为破坏大,城市道路行人践踏绿地、乱扔垃圾的事件时有发生,此外,还有饮食店铺的油烟污染,对树木的遮挡,偷盗珍贵树种,擅自砍伐等现象。第二,温度偏高,城市道路绿地位于水泥路或柏油路两侧,地面辐射热高,加上车辆行驶形成的热风以及排放尾气释放的热量,都会使道路绿地及周围的温度升高,造成空气干燥。第三,光照不足,由于城市街道两旁高楼林立,降低了日照的时间和强度,缺少光照势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此外,城市道路绿地的土质坚硬、杂质多、土壤污染严重,加上种植面积相对较小、树种较为单一,使植物易受气温和湿度的影响,且易发生病虫害。

二、道路绿地的管理

道路绿地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中,保持整洁是城市道路绿地养护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因为在道路绿地内的植物生长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或病虫害等原因会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给植物的生长以及绿化景观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应及时清理,保持道路绿地内的整洁,使植物能够健康生长。此外,人类、动物等活动也会给道路绿地制造废弃物,这些垃圾也要及时清理,使道路绿地保持整洁。

绿化管理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通晓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业务监督和指导能力。此外,还要取得人民对绿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工作目标,取得管理主动权,从而有力保证绿化植物的良好生长。具体的管理措施是:

(1)完善行业规范。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做到加强行业规范建设,改造园林审批制度,实现从源头追究责任。此外,提升园林部门的行业权威性,使园林部门有统一管理的权力,并制定统一的《城市道路绿地管养标准》和《处罚条例》,保证绿化管理有统一的标准。

(2)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要转变管理方式。园林行政主管是城市园林行业的经营主体,要注重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经营和管理,改进城市发展方式。在管理过程中,应瞄准当代前沿的学术理论和国际先进做法,为道路绿化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同时,注重对城市整体资源的发掘、利用和经营。

(3)加强绿化管理的科学研究。科学的绿化管理可以提高城市道路绿地管理的综合质量,不应通过砍树、修花等破坏绿化效果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应加强城市绿化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此外,要运用新设备、新技术解决道路绿化与交警、供电、市政的矛盾。

(4)理顺价格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初步形成城市管理模式。此外,坚决破除影响城市管理深入发展的障碍,使行政行为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推进无形资产的“有形化”运作。

(5)对道路绿地实行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有利于促进绿化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还能降低养护成本,帮助解决政府养护资金短缺的问题。

总之,园林绿化事业是基础性和公益性的,必须广泛寻求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此外,可以对城市这一资产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审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这些资产进行重组、营运和盘活,走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道路。

三、道路绿地的养护

道路绿地的养护工作要顺应植物的生长规律,生物学特性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可依季节安排工作,下面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道路绿地的养护作详细介绍。

1、春季养护管理

春季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可采取多种形式消灭越冬虫害,减少病虫害发生机会,如早春喷波尔多液,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通过树木的浇水、施肥,能增加树木抵抗病害的能力,并且有利于树木生根。此外,春季苗木的养护要注意防寒保温:不可过早拆除防寒材料,为防止苗木的不适应,应采用逐渐过渡的办法;防风障应在4月初拆除,以免树体遭受风害;拆除保温棚前,应先在保温棚东南侧打孔放风,待树木适应后再全部拆除。

2、夏季养护管理

夏季是需要肥水最多的时期,夏初多施氮肥,夏末多施磷钾肥。此外,夏季蒸腾量大,应及时进行灌溉,晴天进行中耕除草并及时进行整形修剪。也就是说,夏季的养护管理要以水肥管理为中心,同时注意道路中心隔离带和绿化带的造型修剪,通常是结合一年两次的养护大检查及5月1日、10月1日进行修剪整理。由于行道树受夏季气候多样性以及人口密集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时间不齐,因此,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夏季养护的重点。防治过程中要考虑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并注意保护植物的天敌,为此,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采用苏云金杆菌防治天蛾、灭幼防治尺蠖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秋季养护管理

秋季植物生物生理活动减弱,肥水管理应及时停止,防止徒长。因此,秋季的养护管理工作,主要是合理浇冻水和施肥。合理的冻水不仅能保证植物地上部分吸收充足的水分,还能使地下根系抵抗干燥多风的冬季,有利于植物安全越冬和来年萌芽。浇水应注意:首先,要根据天气变化浇冬水,不可过早浇灌,导致新芽徒长;其次,十月份要减少浇水的次数,增加植物的抗旱性;再次,最后一遍冻水最好浇到结冰封冻。同时,秋季应进行合理的施肥。合理施肥不仅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树木的木质化,还有利于植物安全越冬和来年的生长。因此,应选择好施肥的时间、种类以及施肥量。

4、冬季养护管理

冬季主要进行树木的冬季整形修剪,深施基肥,防寒和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在冬季,由于道路两边地形开阔,空气对流,加上高速行驶的车辆带动风速,往往引起树木的剧烈摇摆,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树木根系受到损伤。树根一旦受到损伤便加快了树木内部水分的损耗,大大降低了树木防冻、防寒的能力,对树木的生长是十分不利的。

在冬季可采取以下的防冻保温措施:第一,树干涂白防冻,这种方法适用于新植落叶乔木,是行道树冬季防寒、防病的有效方法,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涂白,涂白的配比,水∶生石灰∶硫磺粉∶盐=40∶10∶1∶0.5,为使同一路段区域高度一致,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涂白高度一般为1.2m;第二,建保温棚,当采用一般的防寒措施不太理想时,便可根据面积大小,用木条和无纺布搭建保温棚,保证苗木安全越冬,此方法适用于当年栽植的小叶黄杨和红叶等苗木。

四、结束语

管理和养护好大面积的城市道路绿化,是每一个园林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和摸索,寻找适合的措施和方法,为城市绿化做出自己的贡献。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园林事业的发展以及养护设备的完善,城市道路绿地将会更加优美,我们的城市也将会更加的美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