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保护技术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25:53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1

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聚酯底基是磁盘和磁带的支持体。聚酯底基具有易产生静电而吸引尘埃导致卷曲、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等缺点。粘和剂起着连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缺点,直接影响信息再现。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剩磁感应强度是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决定因素,它极易受外磁场影响而导致退磁、消磁等。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它呈圆盘状,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

二、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不适宜的温湿度对磁性载体、光盘和纸张均有影响。对纸张而言,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也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而电子文件载体受温湿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胀或收缩变形,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也会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文件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40%±5%,可见,温湿度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灰尘影响的差异。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给纸张带来霉菌等。而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也是霉菌的培养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综上所述,灰尘均可以损坏纸张和电子文件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磨损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文件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在计算机系统上便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防止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危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文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

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强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的降低。而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的破坏力更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和磁粉脱落,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光线能使电子文件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磁性载体的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三、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而电子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技术过时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商业性的原因,使由单个厂家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文件设备会由于厂家的破产或改变产品生产而很难找到配套产品。一般说来,大多数电子文件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也就是说,技术过时对电子文件安全性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电子文件中数字化信息的长期存取而言,技术过时比载体损坏是更为严重的危害。针对技术过时,欧美国家在理论上提出三种解决办法:将阅读电子文件的设备与软件保存到某种技术博物馆中;在纸与缩微胶片上制作拷贝;将电子文件转换为尽可能中性格式的文档。这三种方法只能是在没有其它更好措施的情况下的暂时性办法,因为随着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的增大,这三种方法都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近,信息专家提出了用标准化的方法,即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用于连接开放系统的互连标准麱?銂oDa/oDLF,iRDS……,使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的数据可以进行互换。这种方法不失为解决技术过时的新途径。

四、信息保护的差异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2

一、我国档案保护研究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档案保护研究在理论与现实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我国的学术界对档案保护的学科体系、学科集点、保护措施等理论性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讨论一方面加强了学科的建设,另一方面为比较复杂的档案保护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无论从那方面,技术的研究一直是研究中的重点,处于中心地位,是档案保护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它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档案保护的研究论文中,90%集中于技术研究问题以及技术的应用问题,纯理论性的问题所涉及的很少。第二、技术的开发在档案保护的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从1987年以来,国家档案局奖励了将近150项档案保护研究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包括光盘保护技术、现代化去酸技术、传统修复技术、防虫技术等等。第三从学科性质方面来看,无论是最早出版的《档案保护技术学》,还是近年来出版的学科教材,都将“技术”二字放在核心地位,由此可见本学技术性的特征。

二、档案保护技术的评估

对我国档案保护的研究,离不开对档案保护中技术的评估,技术的评估是保证技术的实施以及目标一致性的一种管理活动。档案保护技术的评估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档案保护技术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对那些过去使用、正在使用、将来使用的新技术的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对档案保护的评估不是在一味的挑毛病、找缺点。对我国档案保护的评估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更不是无中生有的找事,对档案保护工作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的调整。

三、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应坚持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其相关档案的保护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我国的很多学者指出做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当坚持及时建档、系统有序、分级优化的原则。

及时建档一方面是为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档,另一方面是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建档。只有对这两方面的工作同等重视,同等展开,才能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到最好。当前,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形势,因为当前我国的很多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现象,所以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刻不容缓,必须做到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档工作应当紧紧跟着抢救的步伐,只要发现一项,有关学者们就及时记录一项,做到不要拖延、不要遗漏。对于文化遗产的档案保护,还应该将资料及时的从实与完善。我国实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传承与发扬文化,及时的将文化遗产的传承状况加以记录,能够使我们更好的把握文化发展的脉络,并且对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对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整理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研究工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就显的至关重要。相关学者们将收集到的零零乱乱的文化遗产档案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分类、排列。使之调理化、系统化,对以后的查找以及利用提供方便。如果对繁杂的文化档案不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那么以后查找起来就会像“大海捞针”一样。坚持系统有序原则,是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工作中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文化遗产管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这是一项基本的建设工作。研究表明,对文化遗产坚持系统有序的管理,能够促进档案工作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良性发展。在对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档案收集工作的质量,促使档案收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与改善。

目前,我国对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了分级优化保护的制度,建立部级、省、市、县四级制。另外,我国对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密级保护,对于民间中那些涉及技术秘密的工艺档案,例如,独特的工艺流程、工艺配方等这些涉及技术秘密型的技术应当对其档案谨慎保管,科学的划定其密级,从而科学的保护档案内容,维护其知识产权。针对当前一些非法获取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规定,采取了相应的保密举措。文化遗产的优化集中表现在对档案的科学分类整理,这样就使得对档案的研究既方便又迅速。从一定程度上讲,档案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提供档案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实践表明只有做好档案研究的保护工作,才能使得整个的档案保护工作充满生机,焕发光彩。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3

一、档案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

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的核心与主导,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今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档案资源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目录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出路在于信息化,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将不断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二、档案保护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意义上档案保护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设备及档案载体保管保护。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如机读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这些档案信息的记录和存储载体有磁性的和光学性的,磁性的有磁带、磁盘、光盘等不同形式。新型载体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档案保护创新与发展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且,它不仅要研究有效保护和保管档案载体的方式、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护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真实性与完整性。

三、管理手段创新与发展

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首先是要利用局域网,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充分利用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其次是要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第三是要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第四是要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第五是要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目前到档案馆(室)查阅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六是要强化档案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通过借鉴和利用当代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科学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与档案工作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指导档案管理实践,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发展,最终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第七是要是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要不断地将当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自动化。

四、档案管理标准化

档案管理标准化也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严密的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的,档案标准化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规范,使技术应用和分工协作有了统一的科学准则和依据,保证了档案各项工作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在档案的管理中取得最佳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如各种档案数据的交换、档案信息的传递、档案资源的共享、网络平台的链接等,都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来实现,必须通过制定和建立各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来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档案管理创新与发展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新发展,就必须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以适应持续、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立足于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从全局性、战略性的发展高度。做出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现代化的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人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科学管理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人是决定因素。要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从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工作人员,如软件开发、网站管理、系统维护人员,使之既掌握各种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又了解档案业务,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效用。要通过技术培训手段,培养一批精通档案信息技术的管理人才,造就一支能胜任档案信息技术监督指导工作的管理队伍。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4

从1982年起,档案馆为地下库房(新馆即将投入使用)。档案馆工作人员立足现实,采取了较为可行的保护措施。1982年安装了防盗铁门,在每间库房门口均设置了10厘米高的防水隔段,并陆续购置了除湿设力求;1991年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温湿度记录,加强了对库房温湿度的控制;加强库房的日常管理,做好防尘防虫、防有害气体等各项工作,开展档案的修复工作,修补、复制解放时期字迹褪变的档案450余卷。二、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库房与设备不符合规范要求。档案库房与设备是保管档案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下库房的弊端显而易见:湿度高,不利于通风,不利于维护档案的安全。从维护档案的设备上看,存在单一、老化的问题。新馆的建成解决了档案保护工作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

(二)档案保护意识缺乏。档案保护工作是为利用工作服务的。当前由于过分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护意识的减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有所松懈。大的方面,如资金的投入,人员的安排;小的方面,如在接收、利用、整理、编研工作中忽视保护工作,修补档案未用专用浆糊,将档案放置地上,不注意防尘等。从中可以看出,档案保护意识在工作人员头脑中还相对淡漠。

(三)档案保护技术的培训研究不够,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缺乏。

1培训不够。档案人员参加的档案培训,尤其是档案保护技术专题的培训相当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档案的载体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胶片、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档案所占比例将有所增加。它们的保管、使用同纸制档案发生了根本变化。档案人员如果不随时补充知识,保护工作将无从谈起。各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不仅次数有限,而且由于资金、时间等原因难以保证参加。

2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不够。档案人员不仅要做好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而且应加以总结、研究。在我局、馆人员撰写的论文、业务研究、调查报告中,很少有专门涉及档案保护技术课题的。

3档案保护技术专业人员缺乏。近几年,档案馆人员的学历、职称都有明显提高,但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却相当匮乏。档案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档案专业人员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却很有限。

出现以上问题,也有某些客观原因:档案馆人员多是身兼数据职,征集、接收、整理、提供利用都要参与,难以保证“专”;部分保护技术很少接触,如裱糊、去酸等。

(四)制度不够完善。档案保护在档案馆的各项制度中都有所体现,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着不深入、不细致的问题。在制度执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疏漏,由于人员少、时间紧,有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必要的分析。

(五)财力投入不够。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库房温湿度的控制、档案的修复、专门档案的特殊保护要求、专业培训等都需要相关的设备和资金为后盾。档案并无专项保护资金,使档案馆除维持日常的管理工作外,难以有足够的财力购置较为先进的设备及进行保护技术的开发、利用。如何进一步提高档案保护工作水平,我认为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档案保护意识。认识提高了才能付诸行动。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寿命,一旦遭到破坏,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只会成为空谈。加强培训。开展、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因档案保护工作的技术性较强,培训的内容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指导,还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纸质档案,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运行中档案内容的一部分。电子档案在高职院校档案运行管理中已经是客观存在,但电子档案在高职院校中的管理还比较混乱。现结合我校电子档案管理实际,阐述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的区别,探讨了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提供思考。

1.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信息处理新技术、新设备大量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使得高职院校现阶段的档案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以及新的办公方式的利用,以电子文件和电子数据为重要形态的档案生成过程将在信息网络中进行,因此,电子档案的出现和存在,也就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高职院校,当然要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要求,有必要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发挥电子档案的凭证参考作用及提高其综合利用。

1.2重要性

电子档案的出现,将引起档案工作内容的变革。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为热点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或正在逐步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形成、鉴定、整理、利用都受到深刻影响。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审视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将历史地落在我们档案管理者肩上。电子档案,作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是否能够得到合理安排,是否能够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将考验着新时期的每一位档案管理工作者。档案工作者将从全社会角度,认识和鉴别电子档案的价值。实现电子档案管理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一体化,是电子档案管理重要性的体现。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认识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开展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2.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中的区别

2.1载体寿命不同

电子档案的载体材料主要是磁盘、磁带和光盘。纸质档案的载体是各种纸张。硕士论文,措施。磁盘和磁带的粘和剂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直接影响电子信息再现。同时磁盘、磁带由于其聚酯底基易产生静电作用,导致磁盘磁带卷曲、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吸引尘埃从而影响电子档案的保存。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其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等材料,由于光盘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液发生反应,因此,电子档案的载体寿命一般仅为5—15年。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档案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在档案保护过程中,只要排除纤维素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所需的条件,纸质档案的寿命就可达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2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2.2.1温、湿度条件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温、湿度条件对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保存均有影响,但由于二者载体材料的不同,因此影响方式迥异。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还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同时高湿环境,纸质材料易发生霉变和形成纸砖。硕士论文,措施。电子档案磁性载体材料在温度不适宜的条件下,其聚酯底基易变形,影响信息再现,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易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和经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档案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35%—45%。

2.2.2灰尘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灰尘中含有霉菌的孢子,霉菌是纸质档案霉变的主要生物因素。霉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的酶以及有机酸是引起纸张和电子档案载体材料生物损坏的主要原因。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引起纸张霉变等。灰尘对电子档案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中霉菌孢子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总之:灰尘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载体材料都有损坏作用,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损坏的修复上。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档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就可能会局部丢失,很难甚至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档案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防止灰尘对电子档案载体的危害在电子档案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2.3外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档案的载体—磁性物质,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硕士论文,措施。外来磁场作用于电子档案的磁性载体,易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失真,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同时强烈的机械震动,影响电子档案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易引起光盘的机械破坏。硕士论文,措施。因而电子档案在保存管理中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2.2.4光和有害气体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光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降低。对电子档案载体材料而言,光线能使电子档案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硕士论文,措施。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电子档案磁性载体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有害气体主要是指具有酸性和氧化性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这些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电子档案磁性载体和光盘,使电子档案信息失真或丢失。

2.3技术寿命的区别

纸质档案一旦形成,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电子档案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还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技术过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生产厂商的原因,使得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档案设备由于厂家的破产或产品升级换代而难找到配套产品。大多数电子档案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因此,技术革新对电子档案寿命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电子档案的寿命还与技术革新有关。在电子档案保存中,要针对技术过时,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2.4信息保护的差异

纸质档案因为其载体和记录的信息是结为一体的,保住了纸质档案形体,其记录的信息就得以保存。电子档案因其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离的,电子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使其文件信息随时面临着被修改、盗窃,甚至被销毁的危险。同时,电子档案信息保护方面还面临感染电脑病毒的危险。因此,如何保护电子档案信息不受损害是电子档案保护的重要课题。

3.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

3.1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培养一批既懂档案业务又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已是档案部门的当务之急。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档案管理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加紧学习计算机技术,学习电子档案形成和管理知识,在加强全员计算机知识培训的同时,通过招考、继续深造等多渠道选拔、培养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使他们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而且熟悉档案业务,热爱档案事业,能够正确履行现代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和历史使命,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维护好文件、档案的原始性,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并在在电子档案的生成、传输、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中切实保障电子档案的安全和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3.2把握好电子档案的特性

电子档案,首先,它是文件、档案,具有文件、档案的一般特征和性能。管理文件、档案的一些带规律性的工作、原则、完整系统性要求等一般都是适用的。硕士论文,措施。绝不能把原来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简单取消。其次,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不同,它依赖于机器,按数字编码,在机器上形成、传输、利用,在机器上可以随意增删改动等等。电子档案的特性,使文件的生成、积累、整理、保管、归档以及今后向档案馆移交等工作与纸制档案大不相同,因此在管理中必须按照电子档案的特性,结合档案工作基本要求来考虑和寻求电子档案的管理办法。

3.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维护电子档案的真实和安全

电子文件很容易被删改,且改后不留任何痕迹,在使用计算机形成文件材料的过程中,拟稿者无法留下自己的笔迹,单位负责人也无法在形成的文件材料磁盘上签发,即使有人出于自己的目的将电脑或盘中存的内容进行了删改,也难以发现和确定。因此日后难以确定该份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加之电脑病毒的存在和网络技术,使得电子档案在形成、处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信息都有被更改、丢失的可能,即使拥有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其得以实施。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保证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3.4实行纸质文档与电子档案长期并存,双轨运行

在具体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为了方便电子档案的利用、永久保存和维护其原始性,可以实行纸质文档与电子档案长期并存,双轨运行。结合我校实际,一些需要长期、永久保存和维护其原始性的电子档案,需要及时转换成纸质文件,并脱机保存。电子档案与纸质文件的互相转化,长期并存,双轨运行,在我校电子档案管理中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总之,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电子信息规范管理的客观要求,分析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的区别,探讨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有利于电子档案的检索、利用和共享,有利于电子档案管理的统筹安排规划,有利于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范文霞,加强高职院校电子阅览室的安全管理的思考,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09,77—78

[2]宋筠,高职院校电子化档案应用初探,考试周刊,2008.47

[3]丁海斌,论电子文档革命的本质含义[n],中国档案报;2000年

[4]马学华,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探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01,83—85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6

一是坚持依法建设,在健全制度规范上下功夫。目前,人防档案工作法规建设比较薄弱,相关制度规定不够健全,现有档案法规偏重宏观指导,缺乏具体规范,刚性不足,操作性和可行性不够。特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法规标准还不够完善,档案部门各自为政,制度规定五花八门,应用软件系统不统一,标准建设落后于实际工作,与人防系统准军事化建设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应抓紧调查研究,搞好顶层设计,尽快制定与上位法和工作实际相适应的法规制度,使立卷归档、查阅使用、保管解密等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逐步形成与人防信息化建设相衔接、与机关公文运转相协调、与档案工作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要加快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研发、推广应用和综合集成,建立一套科学、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规范,逐步形成标准统一、安全高效的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使人防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服务实现互通、互联和共享。

二是坚持信息主导,在构建网络环境上下功夫。网络技术的普及正在重构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防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同样面临网络化问题,是否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问题。人防档案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顺应了网络化办公与生活的活动方式,更好地实现与社会的高效互动。因此,应树立信息主导的理念,抓紧进行研究和论证,加大力量投入,逐步建立起功能完备、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人防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一方面,要加快人防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建设,构建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人防系统内档案资源共享、服务互补以及相关技术共同开发和维护;另一方面,在严格保密、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加强与外部网络系统的协同合作,借鉴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经验,形成相互交融、互惠互利的外部网络环境。

三是坚持统筹规划,在建立标准体系上下功夫。传统意义上人防档案保护标准化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档案装备等标准化以及纸质档案管理保护标准化。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如机读档案、声像档案、图片档案等,大量的人防档案信息也将被电子化以文件的形式保存起来,存储于各式各样的磁盘、光盘、硬盘、数据流磁带等不同形式介质中。因此,以新型档案载体作为对象的档案保护标准化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不仅要研究有效保护和保管档案载体的方式方法,还要研究如何保护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可用性的措施,借助技术和管理双重手段,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形成系列而完整的标准技术规范,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推动档案文明保护与传承。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强化人才素质上下功夫。人防档案工作科技含量很高、专业性很强,涉及多门学科、多项技术、多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领域的普及与应用,各种新型载体档案大幅度增加,机读型、视听型档案大量涌现,如果档案工作者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与业务水准上,就很难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需要。要加大档案人员的任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在提高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尽快掌握档案工作最前沿、最需要、最实用的现代信息技能,熟悉了解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扩大知识面,改善和更新知识结构。要增强人防档案管理人员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熟练掌握编目、标引、建立数据库、网络检索等知识,熟悉各类信息系统软件和网络工具,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努力培养专家型、复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档案人才。

五是坚持科学管理,在提高信息功效上下功夫。信息时代,人防档案载体日趋多元,信息构成多种多样,人防档案的存储、保管、防护和开发利用都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档案安全科学管理是实现信息化的第一要务。要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人防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和档案信息的建设发展进行合理的组织、计划和控制,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规范调整,对各类档案数字信息实施有效控制,实现档案信息有序化系统化。加快提升人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应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保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可靠可信和长期可用,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应用功效。加强人防档案服务利用高效化,运用多功能检索技术满足用户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快速、准确、全面的查询要求,进一步提高档案服务利用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更新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加强人防档案信息的科学管理,确保人防档案的安全。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文献保护 文献修复 课程体系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

[分类号]G25

文献保护与修复(或使用其他名称)是我国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重要专业课程。随着学科发展、技术更新和实际工作变化,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进行相应调整。除考察国内实际情况和需要外,对国外相关课程的调查和借鉴也是课程进行科学调整的必要前提。美国图情学教育在国际上处于较先进地位,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作为其传统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安排上均具有相当的特色和优势。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图情学研究生院2009年最新排名数据,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位居“档案与保存”专业排名榜首位,其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教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任务主要由该学院的卡尔嘉琳文化记录保护中心(williamandmargaretKilgarlinCenterforpreservationoftheCulturalRecord)承担。该学院提供博士、硕士、双硕士以及副修等级别的学位教育。其硕士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既支持学生获得图书馆学或信息学的全面训练,也为学生提供在特色学科研究领域深入学习的机会。其中,文化记录的保护便是该学院三大特色研究领域之一。这一方向的硕士培养计划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和高级技能的培训,涉及档案与记录管理、纸张与书籍修复、博物馆研究与保护管理等。此外,该学院的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进修计划还为有工作经验的信息从业人员提供了获得“Conservation”和“preservationadministration”两种专业培训并取得证书的机会。

与上述硕士培养和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进修计划相配合,德州大学信息学院设置了一系列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以完整的课程体系、雄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经验、理想的实践设施致力于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材的培养。论文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加以分析。

1 课程内容概况

据分析统计,不计其他课程中的相关专题讨论及实习课程,德州大学共有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17门,如表1所示:

“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面向硕士生讲授有关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档案事业、记录管理和保护管理。教学目标包括:①回溯以美国为主的档案事业、记录管理以及档案和记录保护的发展历史,包括记录的生成和保留、记录依附的载体以及为了对记录信息进行控制管理并延长其生命周期而发展和积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②考量记录、档案及其保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地位对于档案事业的影响;③加强明确叙述和研究历史问题并展现调查研究结果的能力。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也包括方法层面的历史研究相关知识,如历史研究概况、特性和操作方法等以及专业层面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相关知识,如档案基金会、档案职业、国家档案和联邦记录、记录管理、载体与技术、处于危险状态的档案和记录、档案和记录保护的发展、20世纪的档案事业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该门课程涉及档案和记录这一类文献的保护,但同时包括档案学专业的其他基础知识,并非文献保护与修复的通论性质课程。正如课程负责人DavidB.Gracyii在其2006年春季的教学大纲中所言“这是一门历史课程”,“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侧重于文献保护事业发展史的介绍,因此,笔者认为,或可用“历史”作为该门课程的内容关键词。

“保护概论”是面向非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硕士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介绍与图书馆和档案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文献退变的类型和原因、处理方式、保护项目的组织等。教学内容包括:状况调查与保护需求评估;纸质文献的结构与退变;照片的结构与退变;多媒体材料的结构与退变;馆藏保管;环境监控设备;保护意识的普遍形成;可选择的修复处理;创建永久数字收藏;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灾难预案;保护项目的建立等。从其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门“通论”性质的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

“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的教学目标是使参与本课程的硕士生理解“外部防护(extrinsiccare)”这一保护图书馆馆藏的举措的技术现状及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所谓“外部”,义指区别于直接作用在文献资料本身的修复处理。教学内容包括环境状况监控和记录维护;控制环境的方法;馆舍设计和改造中对于记录资料保存的考量;主要类型的记录资料的保藏优先原则和实践操作细节;记录资料在使用、运输、复制和展览过程中的保管;非书资料(如缩微胶卷、照片、手稿、地图、磁性记录载体、图画等)的存储和处理;生物侵害及其控制;灾难恢复;空间设计与使用等。虽然限于“外部防护”,但考察其教学内容,涉及文献保护的各个方面,也应视为一门“通论”性质的课程。

“保护项目管理”向将要在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保藏机构从事保护管理的学生讲授如何管理从需求评估到物理处理或载体转换的选择等全方位的文献保护活动。通过课程学习要实现以下目标:①熟悉保护项目的组织模式及其与大型图书馆或档案馆的组织和使命的关系;②理解需求评估在保护项目中的地位并掌握评估保护需求的工具;③理解一个成熟的保护项目的主要运作组成部分;④练习对于成功管理保护项目至关重要的多种方式的沟通技巧;⑤运用其他保护课程所学的保护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课程内容包括调查文献保护在图书馆或档案馆中的地位和组织情况;设计和综合保护项目;需求评估和保护方式选择;管理保护项目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员工和用户教育;筹慕款项和撰写赞助计划申请书;人员配置;成本分析和预算等。从上述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保护项目管理”是德州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当中的高阶课程,需综合其他课程的基础知识方可完成,而“管理”则可视为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创建永久数字收藏”介绍创建永久性数字资源收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从馆长的视角理解需要进行数字化的载体以及数字化过程中与技术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包括元数据的生成以及长期存取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等。“数字”可作为其内容关键词。

“电子记录永久保存若干问题”关注与各种来源的电子记录相关的问题,包括为了长久保存而对记录所作的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课程涉及载体更新,转换为中性格式vs.尽量保持原始格式,迁移,按需迁移;

数字文献的显著特征及对其加以保护的重要性;格式与元数据;电子记录长期保存中的数字签名、消息摘要、真实性和鉴定;电子记录存储库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等。本课程旨在使面临为长期保护记录或其他数字文献而需构建有效的电子记录存储库问题的档案馆或数字图书馆从业人员了解其中的主要困难所在、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以及如何寻求帮助。该课程侧重于“电子”文献的保护。

“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侧重于音频资料保护和载录格式转换中的经济学问题,噪音降低和稳定性问题,用于存储声音的现代载体的稳定性问题等。“高级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是其后续高阶课程,侧重于载录格式转换的相关问题,包括:不同格式信息的变换;优先进行载录格式转换的资料的选择标准;侵入性修复或最低限度修复的考量;非常用格式研究;音频资料最大量信息恢复的方法等。这两门课程侧重于“音频”文献的保护。

“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献修复”向硕士生讲授文献保藏机构进行修复处理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涉及材料科学、保藏处理、预防性处理和治疗性处理等。是侧重于文献修复的一门“通论”性质课程。

“图书实验室i-Ⅲ”是在图书实验室进行的三门系统的修复实践课程,为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士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而开设。其中i包括图书馆和档案馆资料保护的修复性处理基础介绍,通过设计和制作保护性函套和使用适当的维护程序对馆藏进行成体系的保管等;ii通过传统的和现代的图书修复材料及实施技术的详细练习和学习,介绍纸张修补、修复和图书馆书籍装帧;iii涉及书籍修复的检查、存档和处理程序,高级修复装帧,制订维护流通馆藏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并为学生开始个人修复研究计划做准备。均为“实验”课程。

“高级修复处理”允许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学生在图书实验室和纸张实验室进行个人修复研究计划。该课程要求学生完成若干个图书处理计划,包括:决策和存档,探究图书处理和保护专门问题或特殊领域的个人计划和工作组;实验室案例;灾难响应和恢复等。属于“实验”课程。

“纸张实验室i-ii”是在纸张实验室进行的两门系统的修复实践课程,为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士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而开设。其中i旨在为学生介绍修复古代纸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鼓励学生培养恰当运用这些技术的判断力;ii旨在扩展和提高学生的修复处理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能针对特定收藏做出修复处理决策。均为“实验”课程。

“修复科学i-ii”向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上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介绍图书、照片、手稿等的构成、鉴别和修补所需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教学内容包括粘合剂,分析技巧,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颜色、光线和化学,酶,功能团,现代纸张制作与材料,容模,聚合体,氧化还原反应,皮革与羊皮纸,溶剂等。偏重于修复“材料”的讲解。

2 课程体系分析

结合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开课次序等加以分析,德州大学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内容全面,结构合理

从上述课程内容分析及关键词选取可以发现,既有通论性质的综合课程,又有专论性质的历史、管理、数字、电子、音频、材料等专题课程,基本上全面涵盖了文献保护与修复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容。“保护概论”的授课对象是非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介绍文献保护基础知识;“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关注文献的“外部防护”;“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献修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文献修复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三门课程虽同属通论性质的课程,然各有侧重,并不重复。各门专论性质的课程或从事业发展的不同角度(如“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或从文献载体的不同类型(如“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或从实际工作的不同环节(如“保护项目管理”)对文献保护与修复加以深入探讨,与通论性质的课程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合理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知识结构的机会。

2.2 层次分明,承接有序

从表1不难发现,德州大学整个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当中又有一些自成系统的课程模块。如“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高级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图书实验室i-iii”、“纸张实验室i-ii”以及“修复科学i-ii”。这些课程模块在教学内容上由浅至深,在开课顺序上由基础到综合,并且通常由同一位教师负责教学,体现了层次分明、承接有序的特点。

2.3 理论与实践并重

17门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中,有6门实践课程,而在部分理论课程当中,亦包涵了实践教学环节。从几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看,实践课程实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学生在完成相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课程亲身体验,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文献保护与修复是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保藏机构的实际工作环节,文献保护与修复知识是应用型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方能真正掌握。除实践课程外,德州大学还提供了6门实习课程,充分体现了其对文献保护与修复实践教学的注重。

2.4 保护与修复分明――兼论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的中文译法

从表1的“关键词2”一列可以看出,德州大学在设置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时,对于preservation和Conservation这两个相关而又相异的内容进行了区分。综合考察8门preservation课程,可以总结出preservation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保存状况调查、文献保护需求评估、不同载体文献的结构、不同载体文献的退变及原因分析、文献保存环境监控、文献载录格式转换、文献保护意识的培养、文献保护项目的建立与管理、灾难预案与恢复等。综合考察9门Conservation课程,可以总结出Conservation侧重于纸张修补、书籍装帧等文献修复处理方法的原理、考量、选择和操作。不同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两者的相异之处。而preservation的两门通论性质课程“保护概论”和“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的教学,除前述主要内容外,均涉及Conservation课程的内容,体现了两者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表现为preservation这一术语在概念外延上较Conservation宽泛,有些时候,preservation可以包括Conservation。

我国在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两个术语连用时,通常将其择作“保存与保护”或合译为“保护”。从上述德州大学两类课程的内容分析来看,这两种译法并不合适。文献保护通常可分为预防性和补救性两种类型,结合上述两类课程的内容,或可将preservation视作文献的预防性保护,而将Conservation视作文献的修复性保护。而由于preservation又可涵盖Conserva-tion,因此,笔者认为,可将preservation译作“保护”,将Conservation译作“修复”,则两个术语之间的相异性和相关性均得以体现。

3 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或档案学专业的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基本上局限于通论性质课程的开设。然其“通论”亦仅偏重于传统的档案文献载体知识的介绍和环境控制等,较少涉及文献保护管理的内容。至于采用西方装帧方式的精装或平装书籍的保护与修复方法和理论,更是鲜有涉及。如前面所述德州大学通论课程“保护概论”中所涵盖的状况调查和保护需求评估、日常馆藏保管、修复处理方法的选择、创建永久数字收藏、文献载录格式转换、灾难预案和文献保护项目的管理等内容,在国内的通论课程中基本没有涉及。这一情况与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的研究现状有关。目前我国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仍停留在技术层面,偏重于介绍以书籍为主的古文献的常用修复方法和操作过程,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较简单,尚未上升到原理和理论的高度。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8

摘要: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医院病历档案管理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以成为医院和医学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病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医院与社会提供服务,如何做好病案管理工作,利用其资源更广泛地为医院管理、医疗、教学、科研、患者、医保、公检法及社会服务是当前主要趋势。

关键词:医院病案管理

一、医院病历档案的管理方法1.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病历档案管理制度,使病历档案的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是做好病历档案工作的必要条件。根据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档案法规,病历档案必须集中统一管理。我中医院成立病案室已30多年,集中统一管理和保管病历档案,监督、检查和指导病历档案工作。加强对病历档案的领导,建立健全病历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病历档案工作有了可靠的体制保障。此外,要把好病历档案的形成和归档关,确保病历档案的完整、准确和系统。病历档案是由医疗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为了确保病历档案的完整、准确、精练和系统,必须在病历档案材料形成过程中把好质量关,这也是搞好病历档案的前提。要加强对病历档案书写质量的管理和签署审批管理,做到病历书写内容完整准确,文字简练明了,记录及时,手续齐全,书写整洁。同时,当一个病人诊疗结束并取得相应的结果后,应及时地将记录诊疗全过程及其结果的材料整理归档,把有使用价值的医疗文件材料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下来。2.规范化管理。加强病历档案的整理,大力开发病历档案信息资源,是做好病历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保管病历档案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利用。但为了更好更及时、准确地提供利用,一是必须对病历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二是要编制科学合理的检索工具体系,充分揭示病历档案的内容;三是通过借阅、编研、计算机检索等多种方式,提供优质服务。只有具备齐全、完整并实现了规范化整理的档案,才能做到收集齐全、分类准确、整理科学、归档完整、利用方便,才能给信息的开发提供有利条件。3.技术化管理。现代信息技术下,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已成为大势所趋。现在我中医院已使用计算机检索技术,使查找病案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建立在有明晰的分类目录的基础上,否则即使有计算机技术,也会陷入大量信息的漩涡而无所适从。病案管理网络并入档案网络还可以使医院管理者同时了解到医院各个方面的情况,有益于加强医院管理和医疗数据的统计工作。二、医院病历档案的组成1.门诊病历档案。医院门诊是病人的首诊,也是形成病历档案最多的地方。门诊病历档案包括患者的病历本、门诊化验单、X光检查报告单、B超报告、心电图报告等记录以及医生诊断的结论、各种治疗处方,同时包括门诊中西处方的存根。2.住院病历档案。严重患者由门诊转入住院部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在此治疗过程中就形成了大量的病历档案,它包括门诊医生开出的住院证及其初诊的结论;住院部医生观察的各种记录、化验报告单、X光片、心电图、脑电图、B超、Ct等检查记录材料及其诊断结论等;护理人员对病人的观察、治疗护理所做各项记录;需做手术的患者产生的诸如术前会诊结论、手术方案、手术同意书、麻醉记录单、术中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案等文字材料。3.医疗事故档案。在治疗中有时产生医疗事故和意外事故,必须有档案的记载,以便查考。医疗事故档案包括病人的病情和医生的治疗方案、医治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记录,以及事故发生后,事故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伤残等级评定证书,有些事故还含有法医进行尸体解剖形成的尸体勘验笔录。4.死亡档案。经过医院多方抢救无效而逝去的病人,必须建立死亡档案。死亡档案包括抢救病人的全部记录,以及写有死亡时间、地点等内容的通知单。三、医院病历档案归档过程的管理

病案归档的资料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病案首页、医疗病程记录、医技检查报告、护理病程记录及其他需要归档保存的资料。病案归档过程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由病房医务人员完成的病案质控,第二个环节是由病案室的专职人员对病案进行的系统整理和检查。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首页信息资料要求准确不遗漏,各项内容填写要完整、规范,主要诊断、抢救记录、手术麻醉记录、长短期医嘱、护理记录等记录准确无误,要与病程相符。二是病程记录要严格按照新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书写,并使用规范性书面语言,医疗信息资料记录要准确、清晰、完整,以免埋下医疗纠纷的隐患。三是护理记录也要纳入质控管理范围,明确护理记录也是法律文书证据的一部分,如:护理体温单、医嘱单、护理病程记录单、抢救记录及其他相关特殊记录等必须书写准确、详细、清晰,并同时与医生记录的相关内容吻合,不矛盾。四是医技检查报告的姓名、病案号等要防止差错和遗漏,并且要求粘贴规范。五是各种特殊检查的知情同意书、手术同意书等必须检查是否有患者及家属的签名,这点非常重要,签名的遗漏和记录的丢失都可能造成医院的举证失利。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9

随着欧美各国档案专家对档案服务与互联网络关系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档案馆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迄今为止,已有2000多个档案馆开通了自己的主页。

美国档案与文件署网站:简称naRa网站,其网址为:Http://www.naRa.GoV.naRa是美国联邦国家档案馆、文件中心和总统图书馆的业务领导机关,1949年由国家档案馆改组而成。改组后,国家档案馆成为该署的一个组成部分。该网站维护比较及时,主页更新周期最短,大约每10天进行一次。更新后的页面,不仅保留了前几期的最新内容供检索,还会刊登出最新馆藏信息及公众通知。该网站内容含量丰富。美国档案与文件署设有:国家档案馆司、行政管理司、联邦文件中心司、联邦登录处、文件管理司、总统图书馆司等。浏览者可以通过联机方式阅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只需简单的点击,就可跨越美国3个世纪的历史,涵盖美国联邦机构工作和档案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与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章、naRa的发展战略、总统手迹等。更值得推荐的是网站的展览大厅,存放着美国珍贵的历史文件,每隔一定时间,都会予以更新。naRa网站在注重档案内容的同时,还兼顾了档案管理、保管与服务的一些相关信息,如总部及各分馆和文件中心的开放时间、最新动态、展览、培训、讲座等,检索方式便捷。naRa在主菜单中设计了检索标签,提供“检索naRa网页”与“搜索naRa网站数据库”两种方式。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保护与存取委员会(Cpa)。

Cpa是美国图书馆资源委员会的团体会员,它的信息保护与存取研究受到某些基金会的支持,其研究活动受到大专院校、档案馆、图书馆、出版部门及有关协会与组织的支持。它的目标和任务是扶持与发展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的合作,以保证各种形式的信息能得以保护。Cpa在英特网上有一个网页,专门介绍Cpa的出版物。在网页的出版物一栏,可以浏览Cpa的《通讯与交流》、《新闻文札》与《报告》。《通讯与交流》是对用户进行保护信息的教育,《新闻文札》是公布Cpa的重要活动。在《报告》这一栏可以查阅到信息保护、电子存贮、非纸质文件保护及对国家信息网络的评价。这些研究报告有的可以免费浏览其全文与摘要,有的是以网络收费的形式有偿提供信息服务的。

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网站:简称na(nationaLaRCHiVeoFCanDa)网站,网址为:Http://www.aRCHiVeS.Ca。加拿大国家档案馆是加拿大唯一一个中央级的联邦国家档案馆,成立于1872年,由于历史原因,加拿大的档案采用英、法两种语言文字,因此na的网站也使用两种文字版本。该网站在关于na中说:“政府历史档案包括60多公里的文本、地图、照片,19000公里的缩微胶卷,2000多公里的数据卷宗,它们记录了加拿大从18世纪至现在的各方面历史。”它还和加拿大省和地区档案馆、国际档案理事会、加拿大网上档案资源、加拿大国家图书馆进行了热点链接。“在线研究工具——档案网”可以帮助用户从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的各种数据库及自动系统中查找到大量信息。按载体形式分类,可分为文本档案、声像档案、胶片档案、照片档案等;按主题分类,则可分为“土著居民档案”,“邮政档案”、“战争档案”等。“公众服务”栏里,浏览者可进行家谱研究、军事档案和其他历史题材的档案发掘,这里还注明了来访、咨询、复制、借阅及有关法律、限制等信息。“政府服务”栏里提供了政府关于档案保管与利用的措施。“出版物”栏里刊登了国内最新的档案图书、《档案工作者》等期刊出版的情况,极大地方便了国内外的档案研究者。“展览”栏里展示加拿大档案珍藏。该网站较有特色的是保护信息网络数据库(Cin),Cin它可经由加拿大文化遗产数据库(CHin)得到,是国际互联网上可免费浏览的保护信息资源。它的职能是便于用户检索有关文献、档案、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的资料。在数字环境下,磁盘、光盘、缩微品、远程网络提供等多种载体形式将大量运用。这样,利用者使用档案信息时更加方便和快捷,只需对档案信息进行简单处理即可直接使用,从而加快了档案信息的传播速度。Cin的信息资源来自以下几个部门:加拿大保护协会、加拿大保护分析实验室、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中心、国际博物馆理事会及国际遗址理事会。该数据库的大多数文献是以英文撰写的,主题关键词以英、法两种文字标出,文章标题保留出版物的原始文种,并附有英文译意。其中有:保护信息目录数据库(BCin):BCin是保护信息网Cin的目录数据库,共收入16万条保护技术方面的目录与引文,它们包括:保护技术报告、保护记录汇编、论文、著作、视听资料、未出版的资料,从世界各地网络上收集到的最新信息等大量有参考价值的保护技术文献。信息服务智能化,从而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新技术支持,使用户能够细化需求,分析结果,变换信息形态,更好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保护用品数据库(mCin):mCin是保护信息网络Cin的保护用品数据库,它含有1000多种用于保护档案、文献的商业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技术数据、使用经验等。厂商数据库(aCin):aCin是保护信息网络Cin的厂商数据库,它含有全球范围内700多个制造保护用品销售商信息、224个零售商、43个批发商及217个可提供400多种以上保护商品的供应厂商信息。此外,还以表格形式列出保护用品及与40多个国家的保护技术厂商联系的信息及电子邮件信箱。

澳大利亚档案馆网站:简称naa网站,网址为:Http://www.naa.GoV.aU/。“馆藏特色”栏里介绍了内阁文献、英国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文件、联邦政府与各部门档案以及总督总理部长的材料。时间跨度从“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开始,还包括一些“19世纪殖民地档案”。在“法律与管理支持”栏里,分别从控制与检索、处置、保护、贮存、保管、利用、电子文件、收费等方面详细阐明了澳大利亚的档案法律法规以及naa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介绍了各州和地区档案馆、专业协会、其他专业档案馆等资料。paDi是保护数字信息存取工作组的英文缩写。它是1993年12月由澳大利亚档案馆、澳大利亚图书服务信息委员会、澳大利亚国家保护办公室与澳大利亚电影录音档案馆共同组建的特别工作组,用以指导电子格式的文件、资料的保护与管理。现今,paDi除以上主要成员外,还吸收了数学与信息学会、通讯技术部及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参加。paDi的目标与任务是为澳大利亚的数字信息和非数字信息的存取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保护国家数字信息的调研,制定信息存取与保护的原则、策略等。paDi在国际互联网上有一个网页,在此公布paDi的研究成果(全文数据库)、提供数字信息保护与存取方面的最新信息、论文、研究报告,与保护有关的书目提要、情况研究、有关政策与策略及即将召开的学术会议。在该网页上还链接有数字信息保护与存取的其他数据库的网址。paDi在网页上留有该特别工作组的电子邮件信箱,可以在浏览文献过程中随时与paDi进行学术交流。

欧洲档案信息一体化网络形成及发展:1998年英国国家的档案委员会在名为《英国档案馆的发展道路》的报告中提出了建立英联合王国网络档案馆的计划及15条具体的建议。该计划的实施,由英国皇家历史手稿委员会负责建立并维护国家总网站,提供英联合王国的档案目录,并链接到所属的全部网站。其中,英格兰档案网络与苏格兰、威尔士及高教系统等的档案子网络共同构成了全英联合王国的一体化档案网络。通过该网络全国各种档案机构所提供的档案目录信息都能展示给用户。欧盟档案界开展了跨国界的协作,并将其作为专业发展的新方法,共同为欧盟档案一体化网络(简称eUan)的建立而努力。eUan计划是由欧洲档案委员会提出并资助的,它本身是欧洲“信息2000年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已有多名成员加入了该网络,包括:瑞典国家档案馆网络、苏格兰国家档案馆网络、意大利国家档案馆网络和世界社会历史学会网络等。其中,以瑞典国家档案馆网站为总网管。创建一体化的档案网络比各档案部门分散上网更易实现档案系统整体优势的最佳化,从而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27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372-02

档案管理创新与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范畴,在不同时期都被赋予不同的核心内容,新时期档案管理创新与发展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档案理论与实践,以档案资源信息化为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档案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

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的核心与主导,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今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档案资源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目录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出路在于信息化,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将不断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二、档案保护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意义上档案保护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设备及档案载体保管保护。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如机读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这些档案信息的记录和存储载体有磁性的和光学性的,磁性的有磁带、磁盘、光盘等不同形式。新型载体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档案保护创新与发展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且,它不仅要研究有效保护和保管档案载体的方式、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护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真实性与完整性。

三、管理手段创新与发展

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首先是要利用局域网,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充分利用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其次是要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第三是要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第四是要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第五是要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目前到档案馆(室)查阅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六是要强化档案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通过借鉴和利用当代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科学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与档案工作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指导档案管理实践,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发展,最终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第七是要是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要不断地将当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自动化。

四、档案管理标准化

档案管理标准化也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严密的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的,档案标准化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规范,使技术应用和分工协作有了统一的科学准则和依据,保证了档案各项工作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在档案的管理中取得最佳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如各种档案数据的交换、档案信息的传递、档案资源的共享、网络平台的链接等,都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来实现,必须通过制定和建立各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来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档案管理创新与发展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新发展,就必须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以适应持续、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立足于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从全局性、战略性的发展高度。做出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现代化的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人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科学管理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人是决定因素。要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从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工作人员,如软件开发、网站管理、系统维护人员,使之既掌握各种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又了解档案业务,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效用。要通过技术培训手段,培养一批精通档案信息技术的管理人才,造就一支能胜任档案信息技术监督指导工作的管理队伍。

三是要建立创新的科研机制。各级档案部门要紧紧依靠“科教兴档”战略,围绕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加紧研究和推广档案科研成果,结合档案管理实际,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不断实践和创新,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档案管理创新与发展水平。大胆创新,大力奉行“拿来主义”,吸收当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与档案管理理论有机结合,使之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