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物教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25:54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篇1

1.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在中职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要适合学科特点,通过计算机以视频、音频、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使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使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具体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时,花粉的萌发过程和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可以用多媒体通过动态、形象的画面演示,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描述出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中花的变化。又如,在讲“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时,有的教师利用Flash软件,绘制出胶体颗粒的双导电结构,设置好阳离子的交换过程,通过音像和动态的画面、文字,再加上计算机的缩放和转换功能,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原本抽象的问题也随之变得直观、具体,教学效率大幅提高。

1.2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演示生物学过程

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压缩教学空间,演示生物学中的一些抽象、复杂的过程,并分解这些复杂的教学信息,使认知过程由艰难变得容易,提供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例如,讲“减数分裂”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把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用连续的动画展现出来,特别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通过动态显示,使学生获得准确、清晰的概念,突破教学难点。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学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2.1频繁滥用,与教学内容的要求不符

中职生物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掌握的,或已经通过社会实践、生活经验具备了的,或只需教师简单指导便可以融会贯通的,这些知识是不需要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的。

2.2媒体信息过多,课堂容量过大

有些教师的课件,信息过多,课堂容量过大,导致整个课堂变成了教师念,学生抄,课堂效果明显大打折扣。上课时学生只看屏幕就已应接不暇了,根本顾不上书本上的插图等内容,再加上屏幕换页速度快、视听效果等分散了学生的部分注意力,学生来不及记笔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3界面制作花哨,质量不高

有的教师的课件插入了大量的动画、声音和图片,这虽然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但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身心疲倦。而且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学生分不出哪是重点,更容易走神,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上来。2.4 多媒体辅助教学代替板书有的教师认为,所讲的知识点已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所以不用再板书,这样虽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出现在屏幕上的内容很快闪过,学生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对整节课的内容也就掌握不了。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建议

3.1根据教学课型、内容选择多媒体

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使多媒体恰当地为教学服务,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所授的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

3.2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由于自身专业限制,很多教师在课件制作的技能上有待提高,52%的教师认为要花费比传统教学多达数倍的时间进行多媒体教学备课。另外,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中职发展,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数量日渐增多,但师资力量却相对薄弱,使得教师的周课时数较多,一般每周15至18节,备课时间较少,再加上自身水平有限,多媒体教学的特有效果并没有发挥出来,因此这些教师并不积极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而且,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仅仅是将课本文字变成了投影内容,或直接从网上下载来用,使多媒体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不仅能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且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因材施教。因此,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也是目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中职学校领导应该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开办课件制作培训班,并鼓励教师利用一些半成品制成适合自己教学的且方便操作的多媒体课件,让教师对课件制作重拾信心,使更多师生感受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3.3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物流基础教改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89-02

theLogisticsBasicteachingReform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

Huameng,JiangxiaYu

【abstract】Logisticsbasicisabasiccourseinthewholelogisticscorrelationspecialty.inordertoimprovetheteachingeffect,weanalyzethepresentteachingsituationofthecontentandputforwardseveralteachingreformways.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LogisticsBasic;teachingReform

对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中《物流基础》作为物流类学科必修专业基础课,是整个物流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物流基础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对后续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都产生直接影响。物流基础的教学内容以物流构成要素为主线,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理解并记忆,而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弱,对物流基础的学习信心不足。因此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物流相关专业《物流基础》部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物流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众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物流基础》这门课程无论是从教学目的还是教学方式都简单的照搬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的模式,忽略了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致使《物流基础》这门物流专业基础课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由于物流基础课程理论性强,难以理解,外加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未能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因此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难以取得较好效果。

2、在授课之初依然偏重理论传授,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并未考虑理论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同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并能够解决物流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定向相违背[1]。

3、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未能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及接受能力出发,受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条件的限制,基本上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物流基础教学改革途径

①把讲台“让”给学生,讨论法教学发散思维

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是文理科兼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文理生混合编组,引导各组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物流构成要素点,通过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件,在课堂上轮流给大家介绍,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在这种气氛下达到学习记忆的目的。教师可在学生的课前准备中给予帮助和指导,在课堂交流讨论中把握内容的方向性和准确性。

②案例导入式教学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选择物流行业中的实际工作案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素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精心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

实施案例教学,首先要选编合适的案例。在选编案例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案例新;二是尽量选择来源于本地区、本省企业实际或国内知名企业的管理实践,使学生有亲切感,以增强感染力;三是案例要精炼,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紧扣教学内容和所涉及的理论、观点、原理。

2、及时展示及布置预习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定某一案例后,要将案例展示给学生预习,并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做准备。

3、认真组织案例讨论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

经过案例展示、讲述后,就可以进入案例讨论这一核心环节。布置案例讨论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大胆发言,集思广益,互相补充。

4、抓好案例总结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不是对案例讨论的简单回顾,而是一个提炼巩固、加深理解的过程。案例总结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集体找出不足,阐明理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③多媒体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互联网非常发达,为了提高学生对学科理解的深入性,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反映当前物流管理或各个物流环节相关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例如“聚焦中国物流顽症”,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引导学生初学此课程中,引入视频“传奇源远流长的物流”,古典的音乐配合物流的历史情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知识。

④科学前沿开阔视野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经历,给学生讲授目前的物流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2]。比如引入绿色物流、智能物流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结合理论更加深入理解现代物流的魅力与发展前景,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物流基础》的教学在物流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吸收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物流配送;课堂启示

在德国,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学力要求一般为取得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达到上述学力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以此在企业中得到培训机会,同时在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以学习理论知识,也可由职业学校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学生介绍能提供职业培训的企业。对于这样的职业教育形式,受训者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其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是学生身份;另一方面,在企业中,又作为学徒工身份学习职业实践能力技术。有两个学习及受训地点,即职业学校与培训单位。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思想也被处处体现。德国职业教育课堂上一直体现着“ihear,andiforget;isee,andiremember;ido,andiunderstand”,可用孔子的一句话翻译,就是“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这样的语句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精神,从不断的实践技能培养中获得经验和体会。在课堂上,通常采用多种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改变了以往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合作并探索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角,而老师在这过程中,只是负责引导的工作。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这样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也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以职业行为活动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学生也由传统的听众变成了项目的策划者、计划的制订者、问题的讨论者、角色的扮演者,成果的拥有者。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在传统的《物流配送》课堂学习中,教学内容基本上以介绍配送相关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配送实践能力的联系,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设施不够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调等问题,而职业教育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物流相关知识基础薄弱,加上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习学习热情不高,理论知识的枯燥讲解,可能使学生市区从事相关配送行业工作的兴趣。

所以,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了解和学习,尝试将先进方法运用到《物流配送》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将会比传统的知识讲授更适合学生接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实践控制在30%~40%,60%~70%的时间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训、小组讨论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由老师进行总结与点评。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而对于做的不好的学生很少采用批评的方法,而是就事论事告诉学生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与做得很好,使学生提升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物流配送》第一堂课为例,所有的课程,第一节课奠定了整门课的基础,但是第一堂课通常介绍物流的含义及发展,传统教学一般会列举各行业、文献、专家等对物流的文字定义,并通过大量文字介绍物流配送的发展和意义,看上去一目了然,但实际授课过程中按照传统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无法第一时间喜欢上物流与物流配送,所以入门的第一堂课往往以失败告终。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打造不一样的《物流配送》第一课。打破传统对物流定义的机械式解读,通过一首UpS的广告歌《我们爱物流》深入理解物流的含义。《我们爱物流》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飞机在天上飞,供应链来支配,这就是物流;流水线、各部件,准点到、守时间,这就是物流;把成本来控制,好利润天天增,这就是物流;碳足迹要缩减,树环保新观念,这就是物流;将业务来拓展,让世界心相连,这就是物流;该去哪就去哪,高科技来实现,这就是物流;门铃响,响叮铛~响叮铛~响叮铛~这就是物流;”。这首歌的歌词分别从供应链、及时性、第三方利润源、绿色环保、全球化、高科技等方面对物流进行了解读,在课堂的第一分钟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并且歌词浅显易懂,也是学生对学习今后的课程有了足够的信息,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接下来,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10人左右,各小组分别分析美国、日本、法国、中国的配送发展变化过程和各国物流配送业案例,所有组员对各国的案例评价,一起找出优缺点,各组派一名代表就小组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之后小组进行交叉点评,互相评价其他小组的成果,使所有学生对各国的物流配送发展和案例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样,学生就将各国的配送特点、优劣势大致总结出来了。老师只需要对讨论结果稍加补充和总结,我们国家物流配送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别就随之呼之欲出。最后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诸如:要做好物流配送需要哪些条件?先进的物流配送流程又是如何?先进的物流配送需要哪些技术的支持?这些问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买下了伏笔,使学生对于后续章节有所期待。

另外,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以配送流程教学为例,传统教学知识从理论方便,采用图标、流程图方式教学,学生学习之后往往印象不深。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周的学习时间一半在课堂另一半在企业,而在我们职业教育中往往做不到这样的程度,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现实情况,与德国先进教育结合,可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训环节,通过计算机时间,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案例,使学生对课堂知识了解更加深入。在《物流配送》实践训练中,采用物流仿真3D系统,以类似游戏的形式分组角色扮演,一个配送流程中的各个角色,合力完成一次配送流程。这样的仿真练习基本能与今后的工作实现链接,将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个性心里品质等各类要求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最后在考核方式上也摒弃原先的只看重最后考试分数的“终结性”考核标准,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综合运用考试、操作、演讲、演示、流程设计等评价方式,强调综合能力评价、个性化评价和创新能力评价。这样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显示了职业教育的精神和特色。

职业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职业院校学生因为其掌握的专业技能,在企业中上手快、肯吃苦等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欢迎职教学生。所以,在职业教育上因不断更新理念,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助理物流师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一、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的产业部门,已经成为整合经济资源和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明确了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纲要。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在行业逐步成熟的前提下,社会对物流行业的整体需求持续增长,但目前,掌握现代物流实操管理技术的实用性人才的短缺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二、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对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持证人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持证人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物流专业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有利于保证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深入实施,对物流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推进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笔者所在学院从推行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以来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仍存在着常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训双轨制、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考核评价单一性等问题。为了适应我国物流行业业态变化快、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速度快的现实,据调查,我国现有的政府机构或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经济贸易部门共需要400多万物流管理人才。从市场供求情况看,目前我国从事物流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不足万人,其中有管理经验、接受过系统理论教育、拥有资格证书者甚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不仅是加强理论或体系的学习,而且还注重案例和实际操作的培养。即如何去操作,如何才能胜任工作,遇到问题怎么处理等等。而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存在脱轨,难以从本质上突出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使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获得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学习能力。

目前,常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培训双轨制、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模式传统化、考核评价单一性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根据职业型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

三、物流管理课程具体改革思路

本文系统分析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对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改革进入深入分析与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方案:

(一)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知识点,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知识点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三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计划中。要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进行讨论,把学生带入到虚拟的场景中去分析,在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剖析案例,自己发现可运用的知识点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培养学生进行物流业务分析、物流系统处理,物流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等能力,适用不同物流岗位的需要。

(二)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物流管理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应与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和实践考核方式上,应为学生获得证书提供方便。在各知识点学习完毕后,组织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模拟考试,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三)与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相衔接的项目驱动型课程体系改革。

在实践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对教学项目进行分析,把3个项目安排到各个学期中总体上是以子项目为单位形成学习单元(课程),最终形成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作者: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产业组织与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学习兴趣五年制高职物理多媒体技术情境教学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77-01

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首先要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为第一要务。只有学生真正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教学工作才能稳步地向前推进。因而,探究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在新时期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适度运用多媒体电教技术手段,激起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

高职阶段的学生,大都对多媒体、计算机等事物充满兴趣,这就是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以利用的一个点。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电教技术手段,在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很有效果。同时,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技术手段也必不可少。尤其是针对五年制高职物理课堂教学而言,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往往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譬如,教师可以将预先制作好的ppt课件在课堂中放映,辅助物理课堂授课。ppt课件的内容既可以涵盖五年制高职物理教材、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教学开拓、课外知识的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点和相关理论。同时,ppt课件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技术能够同时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集合到一起,形成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教材课件或媒介;有利于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朝着更为明确、简洁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激发、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优先选择。

二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

就学生而言,开展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可以激起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中,科学有效与恰到好处地应用情境教学法,无疑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以物质情境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设置“物理角”,即在教室的角落布置物理器械、实验器具,张贴物理海报、宣传画等。类似这样的简单布置,不但可以营造出浓厚的物理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产生参与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当学生对物理有强烈学习欲望和兴趣时,自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就容易多了。

心理情境也是物理情境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五年制高职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多种心理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物理世界、学习物理知识和理论的热情。比如课堂中随机的小辩论、教师引导下的物理知识大提问、学生们全体参与的物理实验演示等,都是心理情境的范畴,都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样的积极性延展和延长,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欲望,对物理的兴趣就逐渐形成了。正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总之,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挖掘学生物理学习的内在动力

“爱玩”“爱摆弄”等特点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明显特征,把学生的这些特性与物理的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也不失为激发学生提升物理学习内在动力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五年制高职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后,他们对于物理的认知会发生一个大的变化,他们会发自内心地爱上物理这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唯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才会有真正的兴趣。所以,在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需要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知物理的实践价值,使物理成为他们生活应用的工具,而不是课业要求与学习负担。因此,因地制宜地在教学中安排活动,如解题接力、实验活动,课外实验探究、实地参观、观看科技影片、兴趣小组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能够更好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享受在活动中学习的快乐。

比如,在学习了“电功率”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家用的电能表,利用计时器检测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的实践活动。将生活实践的活动有机地融入到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中,既能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又能使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取得较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秦立山.五年制高职如何开展物理有效性教学[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11)

[2]陈旭.高职院校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郭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J].教育与职业,2007(29)

[4]李乃生.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提高教学质量[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2)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篇6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参与指导物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来看,民办高职学生论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自己东西少,抄袭严重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下载各种信息的便利。从网络上搜集毕业论文相关资料成为可能,这样造成学生大量下载资料,大篇幅引用,而自己的见解非常少。复制率大往往造成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高,严重制约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对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消极影响。内容不规范,不符合要求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尽管是自己独立完成,但是内容和结论,大多是课本或期刊早就存在的东西,这样造成文章内容陈旧,毫无新意。例如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引用的物业管理方面法律或条例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近年来的物业管理法律或条例被引用的不多。学生论文整体布局不规范,缺少论文组成要素,尤其是参考文献书写不规范,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重点内容不突出,有些论文还存在“跑题”现象。师生交流少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在理论上讲时间比较充裕,然而实际上这一学期学生大多在单位实习,甚至有少数学生还在外地实习工作,因此教师很难当面给予他们针对性指导,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少。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邮件或QQ,这样论文中存在问题难以解释清楚。只是在答辩前几天,学生才主动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造成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给予有效指导,所发现的往往只是毕业论文中的小问题,这对论文整体质量提高没有太大作用。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和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目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基本上采用普通高校毕业论文模式,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这样毕业论文就不能充分体现民办高职专业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也不能体现民办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由此,造成毕业论文选题普遍偏离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不出民办高职教育特点,也没有顾及民办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撰写论文的困难度,也给学生草草了事、大面积抄袭他人论文提供了理由。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因素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甚至有些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在现行高校招生体制下,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处在高考录取最后一个批次,在这一批次中学生分数比较低,知识基础较差,具体表现在这部分学生文字处理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高,概括、归纳、总结及提炼能力欠缺,很难把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因此,民办高职学生撰写理论性毕业论文存在很大难度,一些学生为了毕业,只能抄袭、找人论文,应付了事。此外,民办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生对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学习心里不满意,没有个人职业规划,因此学习缺少兴趣和能动性,在毕业论文上表现为不主动联系教师,对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少数学生根本不理会教师的修改意见,原封不动上交论文。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因素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然而,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把精力大多用在找工作或毕业实习上,放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指导教师只能通过邮件、QQ、电话等方式与学生联系,不能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使得指导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事倍而功半。此外,民办高职学生没有开题报告这一过程,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该搜集哪方面资料,教师也不能提前了解学生撰写内容。指导老师因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不高,具有指导毕业论文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也是影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不高,不能激起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兴趣,表现为不能认真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往往是草草了事;民办高职院校师生比例失衡,教师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一个教师指导几十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时间有限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对每篇毕业论文给予针对性指导;专业教师缺乏,不能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往往是非本专业毕业教师指导本专业毕业论文,教师根本不能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有些专业教师自己都弄不明白,更不可能有效指导学生。

提高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措施

针对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求对症下药,提高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拟定符合民办高职教育特点的毕业论文主题选题是毕业论文第一步。要根据民办高职教育特点及民办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尽可能做到毕业论文主题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篇幅适中,不必要求面面俱到,重点突出、结论合理就可以。毕业论文题目拟定要和本专业骨干教师一起研讨,这样可以确保毕业论文主题质量,避免出现偏差。严格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首先,抓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学生寒假前完成,避免和学生实习、找工作的时间冲突。通过开题报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选题,拟定写作大纲,并帮助学生完成参考文献搜集工作;其次,做好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这个阶段重点检查学生毕业论文初稿,针对初稿提出格式、专业知识以及撰写内容方面修改意见,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需要修改的部分;最后,做好组织答辩,此时教师要配合学校毕业生答辩安排,严格审查学生论文,确保毕业论文质量。严格指导教师管理民办高职院校队伍在师资水平、教师专业结构以及师生比等方面不像普通公办大学那样合理。因此,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必须严格指导教师管理。可以通过培训让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和经验的教师具备指导毕业论文能力;必须要求指导教师具备应有责任心,认真对待所指导的每一个学生;尽量让骨干教师协助指导年轻教师,避免毕业论文出现专业知识上的错误。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物理课程;专业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60-02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涵义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指:在教学目标上,将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与职业(专业)能力形成相结合;在教学环节中,将专业问题整理融会到物理教学中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方式,解决了旧模式中偏重完整学科体系传授,理论与实践有所脱节的问题。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适应中职学生实际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是物理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绝不是物理教学和专业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物理课程与专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意义及优越性

(一)意义

实践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态度较为消极,有26%的学生认为物理是副课,与专业联系不大,不重要;而学生却希望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一些物理方面的学术性活动(75%的学生觉得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事实上,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重技能轻文化的思想较重,过分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对基础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同时,中职文化课的职业色彩不突出、学科特色太强烈、与专业结合不深等情况也影响了文化课在职校的地位。为此,课题组提出中职物理与专业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设想,让中职物理课带有专业味道和职业色彩,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目的。

理论意义很多教育教学理论为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杜威“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德国的行为引导教学法等等。其中,比较重要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导向教学法。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端于主体,也不发端于客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动作(活动)过程之中”。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构建起来的。一体化教学正是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放入实训情境中,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时产生与知识技能及教师的相互作用,从而完成自身知识的构建。

(二)优越性

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体化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针对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积极作用。

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将物理理论与专业相结合,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先进、科学、灵活和实用的教学模式,是运用现代技术培训人才的有效教学途径,为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促进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物理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对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及教学过程组合能力也有较高要求。这会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钻研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实施

(一)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思想与方法

物理课堂要体现一体化教学思想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入物理课堂,体现专业知识与物理知识的一体化教学。现在许多专业课程已经实现了模块化、一体化教学,但体现的“一体化”是理论实践的一体化。如能将物理课也纳入专业课的“一体化”里,这样既能解决职校物理课被边缘化的问题,又能体现专业特色。物理是许多专业技术的基础,在专业技术的许多领域都能找到物理知识的运用。如果在教学中,将这些相关点挖掘出来,并进行体现专业特色的加工整合,就能实现专业课知识与物理课知识的一体化教学。例如,在“圆周运动”一课中,就可以将汽车齿轮转动和变速箱模型等专业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用刚学到的圆周运动知识解决教师创设的专业情境问题。这样就实现了专业与物理的结合。同样的思路,在讲“全电路欧姆定律”一课时,可以将汽车电池电动势的变化与车灯等车用电器的使用相关专业问题联系起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的发掘。

课堂教学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将“教学做评”等各环节串起来。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理论于实践,融“教学做”于一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参与意识,最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能动脑,更能动手。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使用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在进行“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汽车碰撞与安全气囊的例子非常感兴趣,就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先是以滑板代替汽车,用海绵代替气囊,用体重计来分别测量有或无海绵时产生的冲击力,比较冲击力的大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动量定理。然后,用气垫导轨再做一次较为精确的实验,得出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学会使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从而实现了这堂课的“教学做”一体化。一体化教学的精髓就是以学生行为为教学的导向,同时又以教师的行动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所以,在课堂中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是一体化教学的最好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开发和积累。

(二)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课堂教学环节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并不是将物理知识和专业问题简单地堆砌,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专业情境、知识学习、知识与专业的结合以及专业应用等环节。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思路:(1)明确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哪些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知识点与专业的联系;(2)了解学生状况;(3)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4)选择适当的教学场地、教具以及教学辅助手段;(5)编排教学过程,注重体现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6)预先考虑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现以“匀速圆周运动”为例说明如何设计一体化教学的物理课。

首先,明确教学内容和目的。“匀速圆周运动”的教学内容是: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以及规律的运用实例。按照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做到:(1)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能举出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2)了解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知道周期、频率、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能进行简单计算。

其次,找出教学内容在汽修专业中的运用。如汽车变速箱、传动轴齿轮等。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在汽车专业上的运用。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学思路是: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将专业问题(变速箱、传动轴齿轮)引入教学中使之“一体化”。同时,还可以将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体会知识就在身边;并利用实物教学,将变速箱和齿轮搬进物理课堂,布置专业场景,进行现场演示。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容量。

再次,设计教学流程。(1)从学生熟悉的专业知识(变速箱实物)出发,设置专业情境;接着,抛出专业问题——变速箱如何实现变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2)进行新课教学,并在其中穿插自行车车圈转动、齿轮传动、链条传动等实例,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习相关知识;(3)将专业中关于圆周运动的实例(齿轮传动中,大小齿轮转动快慢对比;万向节中的齿轮转动;变速箱变速问题等)展示出来,让学生联系所学解决专业问题,体现出物理与专业的一体化教学。

物理课程与专业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师资力量的薄弱影响了中职物理课堂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教师对专业认识上的局限成为制约一体化教学开展的“瓶颈”。强调中职物理教学服务于专业,而物理教师本身又不熟悉专业的基本情况,对专业课程不了解,对行业发展不明确,都将成为教学中的盲点。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教师的培训入手。应派物理教师到相关专业岗位培训学习,了解专业情况、专业课程和行业发展。

第二,教学资源短缺是影响中职物理课堂一体化教学开展的又一个难题。建立健全教学资料,根据要求设计既生活化,又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拓展现有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学仪器、课件、教师指导书和教辅资料等等,这些不是某个教师或某所学校所能承担的任务。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搭建一个较权威的交流平台让教师交流和拓展自己的教学资源是个省时而有效的办法。

第三,中职物理课堂一体化教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大的研究和探讨空间。一方面,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有其完善的体系,物理教学大多围绕这一体系展开。虽说物理知识在汽修、电子、建筑等专业中有诸多应用,但从基础知识到专业应用是个很长的过程,不少复杂的应用不能简单地用某个物理知识来解决和解释,这增大了物理知识与专业相结合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物理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一体化教学。现在,只能将一些联系较为密切,适合中职学生水平的内容进行整合,实施较为简单的一体化教学。能否系统地将物理教学与专业融合,实施全面的一体化教学,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正勇.中职学校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0(7).

[2]刘风军.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J].职业,2008(3).

[3]苏永华.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9(6).

[4]李亚男,杜金玲.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专业内涵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

[5]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5).

[6]潘德永.浅析理实一体化在中职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9).

[7]谢文彬.中职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探析[J].职教通讯,2010(7).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物化学;人格本位;实践;探索

生物化学不仅是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基础的课程,还是一门有着众多知识点的难以掌握的学科。而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生难理解以及生物化学难教的困境,因此教师就应该通过人格本位的教育,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将学习上的畏惧情绪克服,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人格本位教育。

1人格本位教育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高职高专而言,其年限较短,有着比较重的培训任务,所以就应该在生物化学的课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加入技能实训以及课程教学中。健康发展是学生的权利,而学生又是鲜活的、现实的个体,教师在教授学生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就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面对着较难以掌握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师应该给自卑的学生力量,感化顽皮的学生,给智弱的学生智慧,激励胆怯的学生。所以,生物化学的教师就应该在其课堂教学中,处处渗透着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促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鼓励下,放松自己的心情,轻松愉悦的去学习生物化学知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化学成绩,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本位教育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使多学科进行重新的整合,强化专业素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影响;可以加强校企文化的合作,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可以完善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格,推进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人格本位教育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1人格本位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人们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将健全的人格形成,所以,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人格都应该始终贯穿其中。对于学生而言,课堂就是他们人格成长、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重要阵地,所以高职高专的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师,就应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人格教育任务渗透在生物化学教学之中,将公民素养以及科学精神渗透在其中。现如今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以往的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的提问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情感,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及深化知识,还可以引发学生自主的对生物化学进行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完善。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教师就应该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不懂的知识积极提问,将课堂互动的机会紧紧地抓住,最终将人格本位教育的目的达成。

2.2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在教学目标中的体现: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对于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人格本位的体现,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掌握的程度,更加注重的就是学生人格的完善。所以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必须高度的重视起教学目标的设定,体现人格本位教育的内涵,就需要从情感、能力以及知识等多个维度设定。比如在进行化学试验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个人完成不了的可以组成小组完成,从而在合作中将化学试验的乐趣和重要性体会,从而积极的和课本上的知识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结合,将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培养,从中增强高效率的工作职业意识。教师还需要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上,对于学生爱心的启发,需要将实验前以及实验之后的小动物,告知学生要善待他们。对于已经为实验所牺牲的小动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要感谢小动物,是他们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需要给他们献上小白花,将学生的仁爱之心和恻隐之心唤醒。

2.3教师对人格本位教育效果的自我评价:所谓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的评价、思索以及回忆的过程,并且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人的人格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人格本位教学效果所进行的评价,教师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评价,学生人格的完善是建立在教师人格完善的基础之上的,从而才可以促使高职高专生物化学课程教育人格本位教育模式的持续发展。高职高专的生物化学课程中人格本位的培养,就应该将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情感相互结合发展。所以高职高专的生物化学教师,对学生人格本位所进行的培养,那些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每一个时刻以及每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结语

在高职高专中,生物化学教学作为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促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科优化的重要环节。在高职高专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之中所贯穿的人格本位教育,专业课教师,必须重构其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以及社会要将大的人格本位教育的范围构建。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将和谐积极地教学氛围建立,帮助高职高专将踏实认真以及理论扎实的生物化学优秀人才培养出来,提升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长时间的努力。集中多方的力量将人格本位教育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达成,要重视教师在其中所占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秀梅,董奇.高职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格本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3,(24):66-71.

[2]杨猛,黄亚东.教育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生物化学”课程建设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0):57-58.

[3]龚蕾,周俊萍,杨春菊,周正宏.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65-166.

[4]张晋.基于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初探[J].职教论坛,2006,(18).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能力本位;高职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5-0342-01

1教学现状

动物生物化学是安徽省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和兽医(宠物医护方向)两大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指导动物生产和兽医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是从有机化学和生理学中脱离而发展起来的,其教学内容特点是抽象、深奥、枯燥、繁杂、信息量大、重难点较多,所涉及的内容繁杂、理论点多而面广,可以说是专业基础课中一门相对比较难教难学的课程。再加上安徽省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所招收的学生不分文理科,还有一些是通过对口考试招生的中专生和职高生,这些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化学基础;而且很多学生对专业基础课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初次接触到这门课程,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感到入门很难,不知如何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反映听不懂,这样时间一长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4]。

2存在的问题

目前,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呆板,教学内容体系不是从实际应用出发,讲授了太多基础理论内容,而亟需的与实践有关的内容却又安排得太少,此种教学内容体系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模式陈旧,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现状与要求,使得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主动性学习不足;实验实训安排不合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独立分开;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合理性,以理论考试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一考定“终身”。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动物生物化学中深奥难懂的理论以及错综复杂的代谢反应转变成浅显易懂、形象化和具体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成为目前该课程实际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改革与创新

3.1强调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职业教育学生特点,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高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走向出发,强调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以实用、够用为主,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简化知识结构,轻讲(或略讲或不讲)有关的化学结构、化学反应等纯化学方面的知识;重讲各种物质代谢对动物机体的影响,联系生产实际,阐述与动物养殖、疾病防治和饲料、兽药开发利用的关系,突出实际技能的培养。

如笔者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围绕着“能量”一词做文章,以“能量”作为关键词:讲述能量如何产生及利用;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哪些物质能提供能量;能量产生过程中酶的作用;能量产生的物质整体联系等。将课程内容以“能量”为纽带串成一条线。每一个知识点在讲解时力求概括、简洁,尽量使用学生能够听懂并能理解的话语去讲解,而不用或避免过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

3.2更新教学模式,推进情景项目式教学

引入项目式教学,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划分成几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又设几个任务,项目下的任务在具体教学时可根据生产实际通过设置一些连续的可操作的生产情境,逐一展开探讨;实验实训穿插在项目任务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每完成一个任务,即进行总结,提高教学质量。

3.3强调学生主体,教学方法多元化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围着学生转,开展灵活多样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演示式、趣味引导式、案例式、归纳总结式等;还可让师生互换位置,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另外,利用网络条件,建立课程BBS贴吧、课程QQ交流群,引导学生就课程的一些重难点发贴讨论,同时教师也参与回复。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些更易接受的辅助学习平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个人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4实验实训“做、学、教”一体化,突出技能训练

完善校内实验设备,逐步推行开放式实验;加强电脑模拟试验,制作动画视频;增加校外实训基地和实训的机会。在实验实训中采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以“做”为中心,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做”是“学”的中心,“做”是“教”的中心。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递进式分阶段教学模式。将学生对实验实训课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5突出技能考核,建立合理化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对理论学习普遍感觉枯燥无味,兴致不高,但对动手操作兴趣大。为适应学生的该特点要求,应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倡导理论考试与实验实训考核相结合,突出技能考核,同时加入学生的平时表现(如上课情况、作业情况,回答问题情况等)的考核模式,将三者有机结合,使考核体系更趋合理,更加贴近实际。比如在100分内,理论成绩占35分,实验实训成绩占50分,平时表现占15分,另外再附加20分用于对在学习上有独特想法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进行额外加分。此种考核模式的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创新,勤动脑动手;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实际操作技能,强调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6重视师资建设,强化生产一线锻炼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定期邀请校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交流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经验;定期送教师到养殖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兽药生产企业去访问学习;积极鼓励教师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利用学院创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在符合规定要求的前提下,拨出一定的专款作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经费,用以资助和奖励教师的教研、科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从根本上、整体上提高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4结语

对传统的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实行全方位的革新与调整,突出职业能力,采用项目式教学,“做、学、教”一体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生产、创新人才为目的,紧扣专业生产实际,真正做到淡化学科性,强化职业性;淡化理论性,强化实用性;淡化系统性,强化针对性;实现教有所学,学有所教。

5参考文献

[1]肖红波,卢向阳,孙志良,等.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4):135-136.

[2]张源淑,邹思湘,刘仪.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38(2):254-258.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74-02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积极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广西教育厅已从2011年开始,进行“2+3”形式五年制高职(普通专科)试点。随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摆在各大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适合“2+3”形式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培养目标是5年后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大专学历层次要求,这就决定了“2+3”形式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不能是简单的“中职+高职”,但是目前国家对五年制高职没有严格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在过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构建一个科学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质量,推广“2+3”形式五年制高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全国的中、高等院校中设置较多的专业,纵观目前国内的物流管理专业五年制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都是分中高职两个阶段进行设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大量的重叠。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高”得并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中职,特别在某些专业实训课中存在中高职倒挂的现象。

广西教育厅《关于下达我区2011年“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对于完成2年中等职业教育后的学生,如果其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要求,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中职毕业证。”这就意味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年后将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留在中职学校继续完成中职课程学习。所以目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考虑中职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另一部分中职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学校在“2”的阶段,如果片面强调以升学为主导,加大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则对于不升学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又会使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弱化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3”阶段的专业学习与技能掌握,从而影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二、“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构建以“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为基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一)灵活度高

考虑到五年制高职教学周期长,学生入学时社会对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职业能力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物流行业、岗位群不断变化需要的毕业生。

(二)创新性强

“2+3”形式五年制高职本身就是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2”和“3”的教学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校来完成,这不同于以前的“3+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只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没有进行创新式的有机整合,就会出现公共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问题。对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各阶段目标,即在中职“2”阶段,构建以“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以初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在高职的“3”阶段,构建“提升理论知识、以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证融通

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从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构建“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职业标准中的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如将物流师(四级、三级)、仓储从业人员资质(仓储管理员、仓储经理)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分别融入中高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毕业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物流师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步性。

(四)突出评价

“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经过一到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对应岗位的代表性、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性、课程内容选取的合理性及课堂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由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决定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调整,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而用人单位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策略

(一)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设计上应遵循“以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对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最后拿到的是高职毕业证书,这决定了他们在走出社会的时候应该具备高职生对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在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其在中职阶段应具备的初级职业能力,而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体现理论知识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强化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以仓储配送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货物验收、在库管理以及出库等的初级职业能力,高职阶段则侧重培养储位优化、配送业务流程优化以及储存量控制等职业能力。

(二)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在我国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一般分为分初、中、高三个递进的层次,在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时,可以借鉴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将相应层次的职业资质要求与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相融合,中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定位于初级层次,高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在中级或中级以上层次,形成五年一贯制,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分阶递进的考评体系。这可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通常会在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的学习上出现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高中三年的文化教育。因此常有高职老师抱怨“中职学生太难教,怎么教都不会”。为了保证“2+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应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作为学生今后进入高职学习需要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课程,应确保其必要的课时数,以实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目标,同时,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可尝试在“2”的最后阶段针对即将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开办“强化班”,专门进行高中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考核,缩小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的文化差距,以利于中职与高职的无缝衔接。

(四)建设“双师”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依托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各高职院校中职师资培训平台,构建一支以提高技能水平为导向,符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2013年9月,第一届“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结束了在中职学校“2”的学习,开始了在高职学院“3”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课程体系衔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参与“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试点的院校和老师,特别是参与一线教学的老师要对课程衔接的效果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为“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保证“2+3”五年制高职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宁,于天贵,司毅.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2]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顾弛斌,肖洪博,董文银.论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2012JGa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