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28:45

中考政治论文篇1

近年来,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时政性已是不可避免,并且这种趋势会越发凸显。因而要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对国内外大事格外关注,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源于各大新闻、媒体、网络等的时政信息,如人民网、《华尔街日报》、《人民日报》、《半月谈》、《时事》等。并将这类素材凝练成短小的文字,引导学生对时事进行了解,并联系教材知识。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对周围的人、事的关注,思考这些实践的真实意义及价值,并结合教材,利用正确的观点对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时事意识,引导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时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激发其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学生。

二、多比较,多筛选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考查,针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因而偏难偏怪的现象几乎不会出现,这就给学生、教师备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恰当把握时政的命题重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时政复习的过程中,要多比较历年考点,筛选出具备极大可能性的考点。比较近年来的中考时政考题时发现,在时政考查时间范围上,大概范围在上次中考结束到本次中考开始之前这一年时间;考查内容上,一般会以这一年来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主,而且当地发生、并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也会作为中考时政的考查点。同时,在对时政考题的考点筛选上可以发现,一年的考题中,不可能出现所有范围的热点,同时三年之内几乎不会重复考查同一考点。因此,在时政复习中,可将三年内未出现或出现较少、并与时政有关的考点作为复习中的重点。但同时,也应注意热点问题,将相关考点作为次要重点进行复习。多比较、多筛选,从而在中考时事政治的复习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多结合,多联系

中考政治论文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修;思想教育

当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在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正是实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道德有修养的重要保障。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不够理想,大学生对此热情不高,课程缺乏深厚的文化意蕴,显得很苍白。

自2004年8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并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范畴,可以说是十余年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1992年,北京大学季羡林、张岱年、邓广铭、周一良、侯仁之等文化大师,或撰文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或应邀开办传统文化讲座,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总和,它涵盖了历史、理论、知识、风俗、宗教、诗词、戏曲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其基本结构特征是“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和“以儒治世”。又因儒家思想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绝对正统地位,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纵观历史,俯瞰今朝,展望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类型,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样依赖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由于高职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学生素质等方面都有差别,故对于高职院校《思修》课在教学方式上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为社会提供高级技能型人才,例如,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的专业为铁路方向专业,常年为全国各大铁路局提供铁路高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课程安排上多以理论结合实践为主。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素质较本科院校也普遍偏低。那么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到《思修》课程当中,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对此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结合传统文化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与政治信仰。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方面,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中国本土的理论资源一旦与马克思主义相互融合,就能更好地诠释《思修》这门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民间典故、重大的中国历史事件等,通过举例、讲授等方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知识。例如讲到理想、人生观可以为学生介绍《论语》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内容;讲到友情可以为学生讲述高山流水,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等。在讲述的过程中应大量扩展相关知识,让学生多知道多了解,拓展了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在思想和认识上得到升华。

二、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形式

《思修》这门课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必然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为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为他们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著名的历史大事件,并客观正面的分析和评价,为学生树立典范,能够以史为镜,明辨善恶美丑。积极引导学生发言和集体讨论,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改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较本科院校普遍偏低,年龄也正处于青春期,10余年的学习生涯使他们早已厌倦了大道理和空洞的理论,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的信息来源丰富,作为教师一定要抽丝剥茧的为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剖析。合理利用多媒体、ppt等文图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古国历时千年所沉淀下的精华,在这个被电子信息、物质所充斥的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将中华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当中,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许多知识和道理。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为他们灌输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中考政治论文篇3

一级学科

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代码

及名称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参考书目

0302

政治学

招生人数:

30

030201政治学理论

01社会变迁与政治发展

02公共政策与农村问题

03中西政治思想比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政治学基础

④801西方政治思想史或80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注:701必考,

政治学理论和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考801,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共党史专业考802。

①中共党史

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

(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030202中外政治制度

01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

02比较政治制度

03宪政制度与政府管理

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1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0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030204中共党史

01党的建设与当代中国发展

02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

03安徽历史人物与中共党史

0501

中国语言

文学

招生人数:

30

050101文艺学

01文学基本理论

02中国古代文论

03文艺美学

04西方文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2中国文学史或703现代汉语

④803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或804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

注: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考702和80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703和804。

①评论写作

②古代汉语或

写作

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全四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参考书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或王力《古代汉语》(一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三版。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语言规范与对外汉语教学

02汉语语用学

03方言与文化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汉语语法学与修辞学

02文字学与训诂学

03汉语方言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语言学文献研究

02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03史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先秦文学

02唐宋诗词与诗学

03明清文学与文论

04近代文学与安徽文化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中国现当代文学社团与流派研究

02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03中国现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研究

04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研究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比较诗学

中考政治论文篇4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改革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以某种程度上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极端表现。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重专业、轻思政现象普遍,到课率明显低于普通专业学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评价较低,面对艺术类学生颇有点无可奈何。这种师生之间互相指责甚或互相排斥的不和谐现象要得到改变,根本出路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而作为“教”与“学”指挥棒的考核方式理应成为改革的先导。

1.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现状及弊端

艺术院校大多囿于师资、观念、外部环境等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上少有作为,采用传统考核方式仍是大多数院校的选择。所谓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特点是标准化和终结式,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1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功能已然发生异化,评价功能成为最大的追求,引导功能遭到漠视。因此,易于评分、操作便利的标准化考试显得异常重要。笔试开卷或闭卷由此成为最常采用的考试形式。当然,很多艺术院校也把学生考勤、学习态度、作业完成等纳入到考核之中,统称平时成绩,但所占期末成绩比重多在30%以下,期末笔试成绩仍是决定性因素。相对于艺术类学生个性化的专业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强调标准化、重视共性的考核方式是缺乏吸引力的。

1.2考核内容片面。

标准化的考核要求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题型并没有脱离高中时期的考试模式,依然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考试内容偏重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这就造成考试内容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脱节。很多学生仅仅依靠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高分。答案唯一的标准化考试会导致大学生“重复述、轻思考”、“重记忆、轻理解”,而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崇尚创造,机械的考试内容逐渐会削弱他们学习的兴趣,并造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

1.3考核方式“重智轻德”,学生“知行不一”现象突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上是“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教学主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考试方式。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单一片面的考核方式使之与其他知识性课程的评价并无二致。过于注重纸笔测试和量化评价,则忽视了对学生政治思想实际状况和品行的考察,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知行”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

1.4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是终结式考试,即以一张试卷作为成绩评定的最重要甚或唯一依据。一次考核定成绩,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直接将目光投向期末考核,将过关的希望和精力放在考前的突击上。学生存在“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意听,公共课不想听”的心理,甚至出现“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公共课狂逃”的现象,而结果也往往是“考前背、考后忘”。这样的考核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也无法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与初衷。

2.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2.1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它课程一样,也应按照教育规律,在素质教育语境下不断探索。在素质教育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及功能定位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一门以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但同时也应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课,具有不可忽视的人文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传递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比较亲切的方式入脑、入心,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味强调政治性的生硬面孔。可以说,人文知识和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载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一定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应摒弃过去对知识点的过于看重,从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掌握,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转变为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2.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相适应。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目标不单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强调“知”,更强调在“知”的支配下具体的“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强烈的实践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应立足课程特点,除必要的知识点考核外,更应发挥引导功能,要促使学生思考,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水平和解决能力,而学生的现实表现应引入考核体系。

2.3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与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受教育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更有其鲜明特点,加之网络的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原有考核方式已无法适应受教育主体学生的变化。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一定要与艺术类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热情感性、求新求变等特点相适应,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既要有利于督促学生对平时基本教学规范的遵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又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要克服以往模式的弊端,可以努力建构多元化、综合式、全程式的考核方式。多元化,即考核方式突破单一的笔试,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综合式,即改变传统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能力和思想表现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全程式,即让考核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强调过程的管理。

3.1合理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成绩的构成比例。

具体做法即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中所占比重。学生考勤、课堂参与、作业、社会实践、现实表现(辅导员的评价)、奖惩记录等都纳入平时考核。期末考试成绩按开闭卷以低于50%为宜。这种考核内容及比例的变化,能够相对弱化期末考核,强化平时考核,而社会实践考核的引入,也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教学的趋势。我所在学校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各占总评成绩的50%,其中平时成绩又分为考勤及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和现实表现三项。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题型应更开放,除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之外,案例分析、材料分析或者心得体会式小论文都是艺术类学生比较欢迎的题型。当然,案例和材料的编选尽量能够与艺术专业相关。平时成绩加大所占比重意味着平时成绩的管理必须更加细化。考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将其分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两个部分。学习态度包括到课情况、听课情况;学习能力包括作业完成质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辩论、演讲发言等各个方面;现实表现则包括辅导员评价、参加义工、义务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情况、各类奖励等,这一栏评分应有民主评议和监督过程,以保证分数评定的公正客观。

3.2丰富期末考试手段。

灵活多样、不拘形式、能让学生有所选择的期末考试形式可以很好地吸引艺术类大学生的兴趣。艺术类大学生习惯于感性思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笔试可以开卷或半开卷为主,重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记忆上;口试是一种受到学生欢迎的考核方式,可以较好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不易作弊、公平性好,也利于发挥艺术类大学生语言表现力强的优势,缺点是效率较低,但作为期末考试的一种补充形式,可以设置一定条件,比如到课率80%以上、课堂表现良好等,鼓励一部分学生参加;课程论文答辩,可以参照毕业论文答辩模式,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以写论文并参加答辩的方式完成期末考试;优秀学生可采取免试制度以作奖励,如全勤、课堂表现良好、作业完成质量高、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直接免试并给予高分;有的学校采用视频考试法,即让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这也属创新,但视频题材的选取、知识点的覆盖等给考试的科学性带来一定困难。我以为,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改革今后的方向应该是赋予老师更多自,不局限某一特定形式,而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不同形式搭配起来使用。

3.3强化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社会实践环节。这里的社会实践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学生在课外的作业实践、社会公益、社会调查等。对艺术专业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制成宣传海报、拍摄DV作品、话剧表演、节目主持和相声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社会实践作业,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学生特长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使学生在真正的实践参与中思考和提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社会实践对艺术生尤为重要,这样即可减轻教师的批阅任务,提高实践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这正是艺术生比较薄弱的方面。鸟巢一代和海宝一代体现出的志愿精神是“80、90后”身上非常可贵的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辅导员、班干部等配合下,认真做好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的记录,逐步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此外,艺术院校艺术采风、写生等专业实践较多,思政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机会在专业实践之余学会观察社会,学生的思想感悟可作为社会实践给予评分。

4.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可能要面对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是推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举措和突破口,但因事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局,在具体实施中可能会面临众多困难。

4.1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与管理规范性的矛盾。

为规范教学,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加上各类教学评估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性日趋严格,而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也使得管理的规范性更加强化,考核方式的改革无疑会加大教学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灵活多变如何与规范化管理实现衔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4.2平时成绩评定如何做到科学、客观。

平时成绩的评定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干部、学生辅导员等,内容繁杂,怎么样使平时成绩评定做到公正客观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4.3考核方式改革有可能会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务负担。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评分点大大增多,工作任务相应增加。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处于边缘化地位,教师数量偏少,工作任务较普通院校更重,改革之后,如果客观条件没有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负担会进一步增加。

参考文献:

[1]步德胜,高菲.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的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中考政治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实效性;因素

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主阵地,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函待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探索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有针对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改革,进一步增强其实效性,是一项重大课题。

一、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

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

教育教学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目前高校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修课课程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这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重复,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就存在一定的内容上的重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经济学的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某些内容重复。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某些内容和高中政治课本中的有些内容重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高中历史课本中的有些内容重复。重复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有“炒现饭”之感,从而对政治课产生厌烦和排斥。

目前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投入普遍不足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去学习,接受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培训的机会和实地考察的机会少,不能及时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只凭书面知识教育学生,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充实。同时,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忽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但也有小部分教师政治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非问题认识模糊;有的教师理论学习不足,对许多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不求甚解,照本宣科,难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去深入细致地剖析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给出令学生信服的解答;有的教师教学研究投入不足,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只灌输不引导,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影响了教学质量。

3.大学生主题自身因素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可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见。目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实用知识的学习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他们先入为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予以否定,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不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逆反或漠视的态度,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总体上来说,其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良好,有强烈的求知欲、较稳定的情绪、较健全的意志和完整统一的人格。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劲头不高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他们政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很少关心时事。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不能给自己的人生做科学合理的规划,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投入,无疑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科学的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来着手。

1.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理论知识、引导思想走向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居于中心地位。然而传统的授课方式过于简单,就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出现教师不愿意讲、学生不乐意学的局面,教学效果、目的根本无从谈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双向交流,教学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是双向互动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学体现出来。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成长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课堂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把生动的教学形式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的方式,把教育的要求与大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统一起来,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感悟和体会。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教师要做好前期的讨论题目及讨论方法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提出讨论题目,所选的讨论题目既要体现课程特点,具有理论或实践意义,又要贴近学生实际,体现社会热点。然后根据所选论题列出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做好发言准备。讨论会上教师既要会“放”,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又要会“收”,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将思路引导到正确的观点上来,从而让学生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思想。此外,可以尝试自学、辩论、答疑、社会调查、写论文等方式让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更多的环节来体验和感悟知识,锻炼和提高各方面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转贴于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优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汇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于一体的形式特点,变革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融合,使教学日益综合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内容丰富多样、信息含量大、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对所用的资料及其播放时序非常熟悉,要熟练操作电脑,思路要清晰,语言要连贯,要利用目光和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切忌把教师变成幻灯片放映员、电脑操作员或图片、音像资料解说员。

(3)引入网络文化技术。关于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在教学方法上把注重理论课教学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思政课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助教学服务,取得课堂教学内容的极大拓展和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以生动、鲜活的图片和大容量的课外信息带给大学生直观的感性认知,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在把网络文化技术引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针对课本上的某一具体问题,认真提取和筛选网络中丰富、海量的信息,为学生介绍研究这个问题的相关网站和网页地址,供学生继续研究使用;也可以提前预约,通过视频把远程在线专家、学者直接请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建立网上教学网站,教学信息,利用网络文化技术即时交流互动的快捷沟通手段,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展开广泛交流和讨论,充实、丰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2.改进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应创新内容,增加适应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语言特色,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实践和比较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

(1)要有新颖的教学内容。新颖是指内容要新,观点要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努力做到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教师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国内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满足大学生现实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从着手解决小问题上着眼阐述大道理,深入浅出讲解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实效性。

(2)教学内容要“精”、“准”。在课堂上,教师面面俱到满堂灌往往难以突出主次,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内容“精”、“准”,关键是将一门课程内容相近的章节或涉及几门课程相关内容的章节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讲授,在此基础上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这一要求在时空上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3.建立科学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考评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考评模式的弊端表现为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考察;只注重终结性考核,以考试取代考核,一卷定成绩。这种考评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要突出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坚持“进头脑”的导向,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考评不能局限于考试,应变单向、单一的考核(即任课教师的考核)为多向、多样的考核。如将考试与班主任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在考核中相应地加入社会实践的部分。

中考政治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误区;探析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的主要误区

笔者先通过文献资料法,亦即通过查阅相关学术文献及网络了解其他高校学生及非两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实地调查法,亦即通过访谈和问卷了解我院学生和非两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最后将上述两法所获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对比后发现,目前在国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的主要误区有:1、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2、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谁都可以上;3、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过是老一套;4、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5、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容易过。

现笔者对这些误区加以探析。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误区的探析

(一)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的探析

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然而,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小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对智育重视有余,对德育重视不足。到了大学,德育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部分师生中还存在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的思想认识。

“学是师之骨,德是师之魂。”[1]“德者,道之合。”(管子心术上)“君子进德修业”(易乾文言)。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被称为国学大师,不仅因为他的学问做得好,还因为他的品格高。同样,某所高校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不仅因为这所高校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强,还在于这所高校培养的学生道德品质高。德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的关键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3]。“育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4]当代大学生思想具有显著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活动有着较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5]。学生思想具有这两重性,更加要求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新知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趁虚而入,影响和污染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6]。从2008年9月开始,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逐渐迈进大学校园并逐渐成为校园的主力军。“90后”的大学生本身特点给高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考验和挑战,他们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自我选择性、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接受和树立上多变性增强[7]。王海教授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思想上也存在种种问题。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法律与道德意识弱化,心理障碍问题凸显等。”[8]所以,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再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西化”的企图一刻也没有放松,他们把主要目标锁定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在东西方冲突的文化表象下,潜伏的是一种对传统信念和精神价值的危机感。”[9]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去占领,就会给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带来可乘之机[10]。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大学生存在一种崇洋心理,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思想认识不清,理想信念不明,所有这些说明,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1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不应削弱,而且应该进一步加强。

(二)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谁都可以上”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良莠不齐,部分属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历不达标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丰富,涉及的理论和知识非常广泛,对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要求很高,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甚至许多教师是来自专业院系骨干教师的家属[12]。这容易给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错觉,好像这门课谁都可以上。

平常人看到的问题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问题,而专家却能看到常人不能看到的问题,这就是区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上的,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上不好的。例如: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讲解,要讲清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政党。工人阶级是与先进机器相联系的,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第一生产力。而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同时,知识分子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那些适应时展,推动社会前进的知识分子才具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格,而那些落后时展,对社会的发展不起任何推动作用,反而起阻碍作用的人,不具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格;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这个“要求”就是要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一知半解,只讲一个方面,不讲另一方面。不能具体、全面的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给予讲解,不能给予学生清晰、透彻的阐释,只能泛泛而谈,流于形式。学生对此也是似懂非懂、糊里糊涂,打不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13]。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功差,业务素质不高,上课照本宣科,不能吃透教材,把握教学规律,那么,不仅道理道不明,理论讲不清,而且学生对所学内容学起来会很费力,甚至还会曲解所讲的内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说服人。我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从思想教育的维度看,这句话是说个人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做事方式成为一种定式,很难改变。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思想支配行为。如果通过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改变其思想认识,那么,就能改变这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也就改变了这个人的秉性,由此“江山易改,秉性不难移”了。反之亦然。

(三)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一套”的探析

很多师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重复较多,中学阶段就学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相关内容,到了大学阶段,还学这些东西,老一套,没学头。

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所不同。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内容是分散的,基础性的,以感性认识为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系统的,理论性的,以理性认识为主。中学阶段是知其然阶段,以记忆为主(为了应付高考强调死记硬背),属于认知的基础;高校阶段是知其所以然阶段,以理解为主,属于认知的升华。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使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到全、由分散到系统。

在“05”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有了重大的变化:它在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前提下着重加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这其中包括,它改变了以往分别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做法,代之以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改变了以往分别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代之以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理论体系概论,也突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改变了以往开设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做法,代之以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着重提高理论方面[14]。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时代性、思辨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实践性是社会与人的本职属性,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本质特征[1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实践、面向实践。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每年修订一次,及时补充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产生的新观点,补充党所产生的新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使学生耳目一新。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而且还进一步培养了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台湾林念生教授认为:“大陆大学生多能够条理分明、系统的表达观点,而且分析能力强,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内容和台湾的学生不一样。台湾学生在大学之前没念过任何训练分析与思考的课程,而大陆学生从小就接受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从现象看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他们从这些哲学思想中学会了分析事物的方法。”[16]

(四)对“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的探析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肩负着培育大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品德、过硬的素质,美好的心灵、坚强的意志、较高的理论素养等任务,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情,甚而家庭、社会都负有责任。列宁常说:“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17]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活动[18]。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确立、为定的关键时刻,需要教育者的正确的引导和帮助[19]。“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20]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德行的践行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有些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哗众取宠,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堂上不负责的大谈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恣意宣扬社会的黑暗面,夸大共产党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曲解社会现行制度,这些偏激的、狭隘的、自私的言论,务必会把学生引向迷途,那么这些教师不仅丢失了育人的职责,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而且还与党中央的精神相违离,是一个有罪过的老师。

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向学生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授专业知识,解答困惑难题,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因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职责。转贴于

(五)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容易过”的探析

“05方案”实施带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变化,极大地推进了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组建设。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现状在新课程实施后,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相对传统,考试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考评不分,教考合一,基本没有建立起一个应用良好的新型考试机制和运行系统[2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式一般采取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开卷考试着重考察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但是这也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没有考不过关的,学不学无所谓。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虽然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但是,在考试的难度上却相对降低了要求,并且,教师在考试前往往给学生划考试范围,这无形中给学生一个心理期待,平时不用下功夫学,考前把老师划的考试范围突击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学不学一个样,很容易过。

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体系应改变以往陈旧、单一的考试方式,即只注重卷面成绩而不管学生的平时成绩的操行,只以笔试为主而不管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现象,要向多元化、多视角、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转换[22]。可喜的是,中央16号文件贯彻实施以来,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3]。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评机制进行尝试性的改革,如:把考试分为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把平时成绩与平时上课、听课、做笔记、写小论文结合起来,把个人考评与个人四年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等。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也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24]。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机制的改进仍要进一步的加深。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误区探析的意义

以上笔者对目前国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的主要误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析。笔者认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误区进行探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可以进一步纠正大学生甚至某些非两课教师的错误思潮,以使他们逐渐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促使所有高校教师逐渐明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如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艺术等。3、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理解该课所具有的实践性、时代性和思辨性特点,进而在课中不断创新,激发大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辨能力。4、让所有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懂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5、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进行进改革,如何才能对大学生科学有效地考评等。

参考文献

[1]曲建武,张雪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性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11

[2]黄元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意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73

[3]马文.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研讨会,转自《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4

[4]张春和.大学生价值观偏导倾向的矫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65

[5]顾钰民.理念与法:贯彻实施“05方案”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5

[6]孙晓峰,孙曼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63

[7]曹顺霞,田杨群.新形势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83

[8]王海.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9]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5

[10]孙晓峰,孙曼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63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12]韩喜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86

[13]莫岳云,陈敏.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道的历史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102

[14]陆占安.新中国6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J].北京教育,2010(1):29

[15]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发展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88

[16]林念生.台湾教授对比两岸学生[n].环球时报,2009-7-28

[17]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67

[18]张耀灿,郑永廷.现代社会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19]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发展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91

[2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7

[21]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性质与现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78

[22]田成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1-4

中考政治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从内容及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和相融性。随着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的深化,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目前高职的思想政洽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和教育部的“05方案”设置的,即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称《概论》课)。www.133229.Com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整合、拓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践中可尝试构建以‘,05方案”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两翼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05方案”为主体,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概论》课和《基础》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三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可整合、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如《概论》课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学生能感悟和触摸到的内容,这样既可避免理论宣讲的枯燥性,又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基础》课教学中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跟学生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可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施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一可开展“职业导向性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专业、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可进行“职业融人性教育”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好地了解社会分析自我,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有效地实施、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之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大三,町实施“职业拓展性教育”,针对毕业生群体的需求,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法国社会学大师莫里斯说过:“心理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心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提供指导,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协为主阵地,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线,形成中心、院系、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为支撑的日常工作体系……还可将心理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相结合,使之日常化、全员化、全程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服务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新途径。

(一)健全实践保障制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遇到诸如实践课时、经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组建一支包括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的工作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每年应根据学生数拨付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教务处要以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标准来组织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明确把实践教学课时写进教学计划,有统一的大纲,有规定的内容和学分,有完整的课表安排,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长期实施的制度保障。

从实践内容上讲,可尝试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相结合。利用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状况,科学地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零距离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参观改革开放的典范,如华西村等,让学生切身感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二)构建多边合作平台,多渠道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途径

首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在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越发多姿多彩。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相结合,与各院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在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活动纪念日,组织或参与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锻炼思考、表达能力;参与志愿者组织或公益活动,如参与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款、义务献血、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帮助老人照顾儿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等。

其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渗透。“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实习工厂,与实习指导教师及工厂的实习指导师傅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实去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是立足之基,自觉地去体会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围绕职业素质提升,构建“全员全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有学者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无法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尤为如此。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短短三年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科学的“三观”是否“人心人脑”?这一切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彤式、标准等都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

(一)重知重行,创新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高职的生源构成、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为此应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来创新考核内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考核要在根本上有助于学生知行素质的提高,其结果可从三个方面来评判: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否增强;在处理社会人生问题上的思想境界有无升华。这三个结果,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很难达到。因此应创新考核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记忆性、模仿性向探索性、创新性学习转变,增加主观性命题的比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和方法上讲,可采取开卷、小论文、调查报告、口试等途径,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行统一”、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中考政治论文篇8

关键词:四位一体教学结构思想政治

一、建立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中考政治论文篇9

中国政治学的学术支撑从何而来?首先是在研究的学术定位上超越传统,即超越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不将政治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的传统。这个传统的形成,从深层次上讲,是中国文化的理性结构和中国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从浅层次上讲,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统治方式所决定的。深层次的决定,使得中国的学人缺乏把对政治思考发展为一种学术的思想和文化基础;而浅层次的决定,使得中国的学人,缺乏把对政治的思考发展为一种学术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基础。因此,中国历史上能产生丰富的政治思想,但不能建立政治学说体系的事实,是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所决定的。应该肯定的是,尽管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政治学学说体系,但他们对中国政治的思考和所提出的思想,还是为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一套历史上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比较有效的政治治理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历史的合理性决定了它现实的局限性。进入近代社会,传统政治被现代政治所代替,在新的政治生活条件下,政治的发展在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提出要求的背后,实际上就是系统、全面地对政治进行研究的政治学本身的要求。如果参考现代政治是从西方社会中发展出来的背景,那我们就会认识到现代政治对政治学的要求,是现代政治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同时,就中国社会与政治来说,现代政治的确立,实际上为中国的政治研究者超越这种传统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条件。因此,在现代政治下,我们必须而且也有条件超越中国的历史和政治文化传统,把政治真正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新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表明,政治学的发展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同志从“文革”的教训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在强调了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后指出说:“不过我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10]这就为新中国政治学的完全确立和在这十几年有效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次是在研究的价值关怀上超越政治。政治学是一门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范畴和体系。虽然在政治学范畴中,各种政治问题都可以上升为学术问题来研究,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的政治性决定了不论我们如何把政治问题上升为学术问题,我们都无法使政治学的研究完全脱离开政治。事实上,如果我们完全脱离了政治,政治学研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政治学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并不意味着政治学研究也不能超越政治。超越政治,不是从政治学的具体研究而言的,而是从政治学研究所追求的价值而言的。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学术研究的生命力,与该学科所追求的终极价值密切相关。关于这个问题,在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已说得非常明确:“世上一切学问(知识)和技术,其终极(目的)各有一善;政治学术本来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其终极(目的)正是为大家所最重视的善德,也就是人间的至善。”[11]那么,在现代社会,政治学研究所追求的人间至善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在创立政治学时,给出了一个十分基本的命题,即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个命题。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命题实际上表明了人类生活和发展的一个基本道理:人的存在决定了政治存在,政治是人的内在要求,政治发展最终是基于人的发展。政治与人的这一基本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政治研究的最终目标不是政治本身,而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只有基于这样的终极关怀,政治学研究才能始终保持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从而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政治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只有在这种终极关怀下,政治学研究才能在不脱离政治的同时,超越政治,从而获得应有的生命力。

再次是在研究的学术体系上超越西方。中国政治学是在引进西方政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我们现在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是从整个学术体系来说,我们的基础还是西方政治学。因此,中国政治学天生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在有意无意中,总是跟在西方政治学后面跑;二是在有意无意中,总是习惯性地以西方政治学理论作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理论背景。在一定条件下,这两大特性对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使中国的政治学在近现代得到确立和发展;其次使中国政治学在推动中国政治文明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现代政治实践的逐渐成熟,中国政治学天生具有的这两个特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首先是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政治学对中国政治的研究脱离中国实际,在西方的概念或理论下,把复杂的中国政治发展概念化、公式化;其次是使中国政治学本身无法十分自觉、有效地发展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西方政治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决定了非西方国家政治学发展都普遍跟在西方政治学后面,并深受其影响。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政治学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讲,西方政治学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的。但是,西方政治学毕竟是随西方政治的发展而发展的,而西方的政治发展有其自身特殊的逻辑和过程,因而,西方政治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基础决定了西方政治学在世界政治学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其思想、观念、结论和方法,由于有比较强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背景,并非都具有普遍意义,因而,也并非都适用于非西方国家。美国在60年代搞的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民主的政治试验的失败已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因此,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就有一个如何对待西方政治学的问题。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来看,首先是努力学习、参考和借鉴西方政治学,其次就是要超越西方政治学。中国引进、学习、参考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发展中国的政治学,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因而,对于中国政治学发展来说,学习、参考和借鉴西方政治学,只是一种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发展的目的。如果真正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从推动中国政治学发展的目的出发,就能在学习、参考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同时超越西方政治学。中国独特而漫长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和丰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为中国政治学进行这种超越,并实现自身独立发展和独特研究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中国政治本身为中国政治学发展所提供的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经验对象,决定了中国政治学完全能够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以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基础,超越西方政治学,实现自身的独立发展,从而最终发展出能表达中国价值、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以及揭示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内在逻辑的中国政治学。

最后是在研究的学术水准上超越中国。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任何一种学术所具有的地位和生命力,不是从国家的范围来评价的,而是从国际的范围来评价的。因而,学术本身是否具有国际性,对当今的学术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各学科中,政治学在这方面面临的问题比较大。这一方面与我们政治学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有关,同时与政治学研究对象(即政治问题有诸多的敏感性)有关。学术的国际性,并不在于学术思想和观点的国际性,重要的在于学术本身研究价值的国际性,具体讲,就是在于学术研究本身所达到的水准是否具有国际水准。中国政治学要超越中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学术研究本身的水准,主要取决于研究领域、研究思想、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而这其中,研究者的研究思想、态度和方法最为重要。因为,有什么样的研究思想、态度和方法,不仅决定我们对政治学研究领域的确定和开拓,而且决定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国际性。新中国的政治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发展的,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政治学发展已经基本确立了自己比较成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中国政治学发展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提供的是一种分析政治现象,思考和判断政治问题的哲学背景和思维方法。这种哲学背景和思维方法,对我们在从事具体的政治学问题研究时所持的研究思想、态度和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高于后者,但不能完全包含后者。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研究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也确立了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科学的研究思想、态度和方法。遗憾的是,我们长期以来把研究的思想、态度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简单地等同起来,忽视了研究思想、态度和方法本身的发展与创新,把许多问题简单化、形而上学化,从而限制了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水准。因此,中国政治学要超越中国,具体来讲,就是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应充分应用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并以科学精神为统帅,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为中国政治学寻求学术支撑是中国政治学者的共同责任和奋斗目标,为此,正如上面所分析的,我们应通过自身脚踏实地的学术努力,使中国政治学在研究的学术定位上超越传统,在研究的价值关怀上超越政治,在研究的目标追求上超越西方,以及在研究的思想、态度和方法上超越中国。中国的文明与历史、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中国有一门成熟的政治学学科在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发展中起积极的作用。

注释:

[1]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

[3]《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25—126页。

[4]同上书,第140页。

[5]同上书,第281—282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8]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第418页。

[9]《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93页。

中考政治论文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比较

[作者简介]刘万英(1964-),女,辽宁沈阳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05’方案教学改革体系整体性构建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B5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0-02

一、课程体系比较:“85”“98”“05”三个版本的历史分析

1.“85”母本:基于根本要求的本专一统。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通知针对所有高等学校提出“三课两辅”的基本要求。“三课”一是“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二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三是“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两辅”是“在进行上述各项教育中,要适时地穿插各种切合学生需要的时事教育、文学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还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根据中共中央的这一文件,1986年3月,原国家教委下文,将政治理论课调整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三门课程。“85”版思政课程要求对各类高校都是统一的原则要求,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但尚未形成严格规范的课程体系,各地各高校按照上述要求,在实施中以教材编写等方式,对本专科作了有所区别的具体安排。85版思政课程的总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后来1998年“98”方案和2005年“05”方案的重要母本。

2.“98”方案:基于学制不同的本专有别。1995年10月24日,原国家教委发出《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对本专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时数安排作了明确的区别对待。在课程体系上,本科的课程为“5+1”,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历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而“二年制和三年制大专,应分别各开设2~3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1998年6月1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以学制区别来明确课程体系区别:二年制专科设4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三年制专科设5门课,即比二年制专科增设“思想概论”。本科设7门课,即比三年制专科增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98”方案的出台,第一次以、教育部联合发文的形式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表明了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重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05”方案:基于与时俱进的理论强化。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5]16号),为“05”方案定了基调。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学制来制定学分区别:“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2005年2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意见》对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作了新的规定。本科设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意见》同时指出,、教育部要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专科层次和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2005年3月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通知》重申了5号文件对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规定,同时明确专科设置2门与本科相同的必修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同时强调本专科都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形势与政策”课。2008年8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教社科厅函[2008]15号文件,将高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设置比较:本专科学制、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制不同,学时可以有别。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在教学时数上,“四年制本科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文科类不少于250学时,理工农医类不少于200学时;三年制大专文理科均不少于150学时,二年制不少于100学时。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年制专科为36学时,三年制专科为50学时,本科为54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二年制专科为64学时,三年制专科为60学时,本科为70学时;“思想概论”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51学时;“法律基础”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28学时,本科为34学时。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9号文件规定: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48学时;“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96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32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48学时。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课程设置2门必修课,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6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8学时。同时,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32学时;专科1学分,16学时。

2.文理学科不同,内容可以取舍。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按学科有不同要求:文科类专业应开设,有条件的理工农医院校和专业可列入选修课。同时,还提出“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财经政法、民族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与本专业基础课程统筹考虑,作必要的调整”。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类40学时,文科类36学时;“思想概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36学时,理工类不开设。文件同时规定,“职业道德课,除师范、医学等一些特殊专业要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外,其他专业可作为选修课或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安排教学”。

3.对应专业不同,课程可以整合。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有关院校政治理论专业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在覆盖‘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本校此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将推荐若干指导性课程方案,供参照执行。”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规定:“有关高等学校政治理论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时,在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从上述的国家文件规定中可以看出,高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门数、学分设置、教学时数、内容取舍,甚至于课程融合等,都根据学制、学科、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三、目标模式比较: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差异

1.培养目标不同:本专科“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在目标定位上的差异。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规划》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得更清楚。《规划》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高等教育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同样是培养人才,但本科教育更偏向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作为既是高等教育层次又是职业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则偏向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培养模式不同:本专科强化科研能力与强化工作能力在模式选择上的差异。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产生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则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可以看出,本科教育以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专科教育是以强化工作能力来促进“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不同的目标定位,以及采用的不同的培养模式,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产生影响。

四、教学对象比较: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生外部来源不同,知识基础有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恢复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以高考分数划分本科和专科的录取线,在客观上打上了专科学生是高考“低能儿”的烙印。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该年广西高考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是:本科第三批文科为396分,理科为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广西高考满分为750分,以得分率计算,本科第三批文科396分、理科334的得分率分别为52.8%、44.5%。也就是说,本科教育中最差的独立学院,其生源的高考得分率基本在44.5%以上,而专科生的高考得分率却在28%~44.5%,处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底层。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异。高考本专科录取政策上的差异,也导致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较大。同样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本专科在录取政策上出现两方面的不同:第一,录取分数线不同。文科一本519分,二本456分,三本396分;理科一本506分,二本424分,三本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第二,专科可以补录,本科一律不实行补录,补录时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录取分数线,部分专科院校补录分数线降到了170分。因此,我们看到本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在50分左右,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不到10%;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达到了200分以上,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是30%左右。这种情况带来的问题是本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不大,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广度和深度、理解问题的兴趣和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高考定本专科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的问题,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甚高。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

从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的研究型、创新型发展倾向明显,考研成为一种追求,对理论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基础较好。而专科生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也缺乏探究的能力,他们更关注与个人职业发展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更关注具有实用性的问题,比如,怎样提高个人素质,国家在某个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政策等。

从以上比较中不难看出,同样是高等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和不同的教育层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对象上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针对本专科不同的特点,整合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将是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严峻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Z].1985-08-01.

[2]国家教委.《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Z].1995-10-24.

[3],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Z].2006-07-07.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