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类课程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30:51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1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形象比喻法

1引言

随着我国微机事业的发展,目前微型机在我国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已得到迅速发展。许多现代通信设备都融合了当今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通信类人才必须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技术。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我系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阐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应用系统设计,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微机软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深入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仪器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活”、“繁”,属于“困难课程”之一。从如何提高微机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谈谈在教学上的一些体验和认识。

2课堂教学

2.1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越学到后面越觉得乱,理不出个头绪来,更谈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应用了,经常是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从本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素质及教材系统性出发,主要以8086/8088为主,从CpU的组成、内存单元的存储原理、寻址方式入手,讲述指令的组成及应用,实验部分强调基本接口电路的原理与编程及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先指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精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例如:在讲8086/8088结构一节时,存储器地址分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应配以大量图表形式进行重点阐述并辅以例题和练习题加深理解,而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一节,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过,只是粗略复习一下即可。其他章节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学习有了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2.2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授课过程是否成功,决定了这门课程能否达到授课目的,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又如,汇编语言指令和数据寻址方式是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在课件中用动画效果来模拟原本无法看到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流动方向。在此课程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学速度,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另一方面图文并茂,动感演示,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时容易产生联想。

2.3利用形象比喻法,加深内容理解

本课程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会觉得很难弄明白,例如:堆栈、存储单元、寄存器、各种寻址方式等等。在教学时,不妨把这些内容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堆栈“后进先出”工作方式时,可以将“堆栈”比喻成火车站,先到的火车排在最后,最后到的火车排在最前,出站时,后到的火车必须先走,先到的火车才能出发。又如,在讲存储器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时,可用学校的教室做比喻,每一个教室是一个存储单元,有且只有一个唯一的教室编号,而该教室又属于某一个教学楼,即存储器的段,在该段里通过偏移量找到该存储单元比喻成在该教学楼里找到该教室。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凡是比喻恰当的地方,学生就容易掌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联想,课本中许多枯燥、抽象的问题都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们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了。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学习最终结果是要求学生具有开发嵌入式系统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课堂讲授原理外,还要靠实践加深理解,要通过对一些典型软件、硬件进行设计,编写程序、调试,直到正常运行,才能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微机开发能力。我们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3.1注重实验的选择

在传统教学中,汇编语言的实验占用了大部分课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调试过程即可。重点学习与输入输出相关的指令,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信类学生而言,可在今后的实际中直接进行应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重点的学习。

3.2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

在实验课程中,适当采用逆向教学方式,例如在中断技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们只要将电路按规定连接好,并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即可。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参与共同讨论。由于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建立起感性认识,因而在理论学习上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结束语

从我系学生的平时反映及成绩来看,本文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不断总结,相信一定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静.浅谈《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增刊):187-188.

[3]何乃淇,屈莉莉,邝小磊.《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环节教学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2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公选课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4(b)-0178-02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无处不在,电子商务已成为新兴的商务活动,人们利用互联网及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任何形式的商务运作、管理或信息交换。电子商务因其低价、便捷等优势,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倍受青睐的购物方式。因此,在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具有必要性和实用性,考虑到电子商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的学科,在教学中势必要针对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1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现状

电子商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法学等多个领域。在日益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电子商务突显其优越性,人们逐渐意识到在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艺术类院校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存在以下几点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作为公选课在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其授课对象是来自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其教学目标不同于专业课,应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将其等同于专业课,涉及内容广而深;有的讲授课程过于浅显,仅强调网上购物部分,对基本原理介绍不够。可见,开课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无法把握该课程作为公选课开设的性质,不易被不同背景的学生理解和接受,造成学生选修课程仅仅是为了修学分,无法提起学习兴趣。

1.2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

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教材很多,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网上支付、物流管理、交易安全、网上营销、网站建设等内容,课程内容知识面广,基本概念和原理多,偏重理论讲解,侧重点不够突出,与实践结合部分较少,不太适用于本身文化功底较弱的艺术类院校学生。

1.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够新颖

艺术类院校学生富有创造性,对新奇事物具有好奇心,如果开设课程与艺术专业结合,有助于自身专业学习,那么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目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电子商务教学方法仍是主流,教学手段大都采用课件讲解基本理论和原理,缺乏实践知识的传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电子商务与其他理论课程等同的认识,忽略其实践性。

2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改革措施

公选课的学生来源多样,专业涉及音乐表演、音乐教育、舞蹈表演、美术类、设计类、影视表演、文化艺术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和知识能力背景,这就决定了电子商务公选课必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专业性和趣味性。因此,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改革必须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结构、保证教学质量为目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2.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目标区别于一般院校电子商务课程,必须合理定位教学目标。首先,电子商务课程作为艺术类院校公选课应定位为素质型公选课,即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掌握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电子商务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其次,电子商务课程注重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等知识的同时,结合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的基本原理深入浅出地讲解,让艺术类院校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同时,丰富其他学科的基本常识,扩宽知识面。此外,电子商务教学目标定位为以基本原理讲解为主,通过必要的案例讨论和实践模拟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2.2根据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形式选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实施的前提,决定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考虑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需求等因素。如果在讲授电子商务课程时,仅注重理论,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应兼顾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教学,即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分一部分课时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符合学生选课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需求。㈠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理论授课。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归纳和分析,可将电子商务内容分为8个专题进行讲解,专题讲授时结合案例分析,专题之间是自成体系的独立体,基本囊括了电子商务的各部分基础知识要点,主要有七个部分内容:步入电子商务时代的必备知识、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使用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安全及法律、网上销售与营销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与数据挖掘、下一代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㈡以实验实践形式进行教学。电子商务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尤其是在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中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实验实践形式的教学作为重点,可分为以下部分:C2C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网上支付方式及流程、电子商务创业与网站规划建设。

2.3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方法改革

电子商务课程特性决定了该课程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㈠课堂引导与启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方法选择恰当,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选取学生日常能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观察和实践经验思考问题,通过疑问式启发,让学生体会到所思考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生产的关系,再将这些知识抽象成为理论、概念。通过课堂的引导和启发老师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方法。㈡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是否能有机结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兴趣和效果。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如数字签名、数据加密技术等,而通过案例举例说明或直观的视频和实践演示,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因此,可结合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进行电子商务教学。㈢互动式的讨论教学法。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电子商务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希望能表达出自身熟知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因此,讨论教学法能很好的适应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增强课程气氛的活跃性。例如,在进行电子商务创业的讨论中,一些目前正在开网店创业的学生则介绍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些学生则结合自己在网上购物的经验进行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引入创业网店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最后总结出电子商务创业的流程和成功因素。通过互动式的讨论,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对电子商务创业有了具体而理性的认识。

电子商务是一门发展迅速、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课程,作为艺术类院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要符合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方法、个性特点和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电子商务的生活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当然对艺术类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改革还只是初步的探索,还需进行深入的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帮海,徐海茹.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7:137-139.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电子商务,教学

电子商务是指买家与卖家以及相关合作伙伴借助现代通讯网络平台(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与原有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的商业活动。现在的电子商务越来越深入经济和生活,所以学习电子商务也是理所应当。教育部在2001年就批准了电子商务的开设,目前我国有接近300多所大学在进行电子商务的教学。

1《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经管学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也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这部分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电子商务概论》,有的作为选修课范畴的,也有的作为必修课范畴的,如经济学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而其他专业则将其列入必修课的范畴。以前对电子商务的教学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但是这个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在教学的中心主要转向管理知识。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在管理方面恰好是强项,所以对他们开设电子商务课程非常的合适。目前此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1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

电子商务是集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学科,主要集合管理、计算机、经济、网络安全及其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学科。经管学生自身的特点是经济管理知识基础扎实,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则良莠不齐。因此,很多学生刚接触到此课程时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自己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因此,有些同学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能够上网就学会了电子商务。

1.2电子商务师资欠缺,教师专业知识整合不够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所以相对于这方面的师资就显得比较缺乏。从事这方面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要么是管理类专业,对于两者很好结合的还相对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偏重于管理知识或偏重于计算机知识,这两种教学过程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电子商务最初的教学目的。

1.3教学中的实验环节相当不足,而且缺乏创新性培养

由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时间有限,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经管类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炼程序相对不够,教学大都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过程。现目前很多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都是采用的模拟教学软件来进行的,这个模拟软件一般是分角色来实现电子商务流程,对学生了解电子商务流程有一定帮助,但是其功能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对于店铺的设计都仅仅是软件内部自带的一些产品信息,相对来说都非常简单,不能达到实训的效果,对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

2《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改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改善。

2.1设计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学习此课程的目的

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此课程,要扬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明确此课程的目的。在此就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开始上课时就要求学生落实此门课程的任务,根据后期学习进度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项目计划书(学生自己定公司的名称及产品信息),此计划书要求从最初的项目计划投入、网站开发、商品展示到最后的物流系统以及售后服务都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此计划书有两个作用:一是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实现电子商务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此计划书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采用分小组实现,并在课堂进行讨论,小组间互相的学习,从而实现总体水平的提高。

2.2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长期关注国内外做的比较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以案例讨论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对网站进行分类如将网站分为店铺型、公司型等,网上店铺型即他仅仅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没有自己的生产产品,让别人来展示产品进行销售,如淘宝网等;公司型则是公司的展示平台,不仅有产品销售还有公司的形象介绍等如Dell网站等。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选择短和新的案例,这样学习效果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电子商务网站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等问题来导出学习内容。同时,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教师在短期内实现管理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有效结合,这样教师就需要阅读近期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参加国内以及国际性重大的会议,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吸收。针对经管类的学生,其网站制作能力不是很强,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r等)的网站模板来制作网站,这样即省时又易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作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网站,网站名称、类型和产品由学生自己定,最后在课堂上将各组所做的网站进行展示,增进小组间互相学习。再者要求学校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教师和学生进企业实习与电子商务专家来到课堂讲学相结合,以此获得双赢的效果。

3结语

《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如案例、视频、启发等构筑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使得教学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1柯新生主编.《电子商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2页

2韦婉辰.浅谈《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的使用[J].科技信息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4

关键词: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创新能力

tm1-4;tn0-4;G642.423

电工电子类课程是本科学历教育电类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系线路、电工学等理论课程和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该类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为基础,同时又是衔接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重要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相关课程更加紧密的融合,促使其不断发展[1]。因此,电工电子类课程学习的目标,已经不能仅仅落脚于培养学生对课程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电工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为今后的工程应用与实践打下坚的基础。所以,电工电子类课程必须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在这样的改革浪潮中,军队院校也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2]。

一、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已经开始致力于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东南大学从2007年开始开设创新实验班,进行了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实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工程师专业认证”体系,与“卓越工程师”无缝接轨。该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产出导向为原则、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持续改进为根本目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遵循以人为本、能力为重、手脑并用、行知合一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通过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清华大学在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改革中,将电工电子类课程进行整合,将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以实现最佳学习效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此外,国防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学校、也纷纷开展了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2.存在的突出问题

电工电子类课程由于包括多门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践课,目前存在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统一规划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完整,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工电子类理论课程均属于非常成熟的经典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孤立,同时,缺乏丰富的工程背景,理论课程和实践严重脱节。而电工电子类课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对必要的理论知识介绍的不够详细,同样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似乎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对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收效甚微。导致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依赖性强,独立操作和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因此,如何将实践课与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是教学改革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在我校,电工电子类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因此,首要问题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体系内各门课程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规划,尝试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重“基础”、实验课重“技能”、实践课重“制作”的一体化教学改革。

二、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和实践教学作为电工电子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根据我校学生和课程特点,将实验、实践课进行整合,目前统一规划后主要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系统设计”、“零基础学习单片机”、“单片机系统设计”等与工程实践连接紧密的综合设计类课程,此外,“电子焊接工艺”、“电器装配与调试”、“航天装配工艺”课程的开设,确保学生在三年当中每学期有一门工程实践课程学习,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更加有效的衔接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将实验和实践教学统一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层、提高训练层和创新实战层,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实施。

图2所示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模式中,基础练习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由各课程的实验课完成,例如我校“三电”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系列。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对于教学改革实验班的实验课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基础实验和选做实验。基础实验以简单必要的验证实验为主,通过试验箱进行操作,而选做实验是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两人一套的便携式实验装备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进行实验选择并完成,同时,“电子焊接工艺”课程为学生进行选做实验做好技能支持。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调试和简单测试电路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都将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在完成基础练习之后,以课程设计作为提高训练层,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4],如“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主要进行模拟电路设计、数字电路设计和一些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这些依托于理论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例如,音频放大器电路的分析和制作、正弦信号发生器分析与制作、抢答器的分析与制作等,在实践课中则重在设计。此外,“零基础学习单片机”、“单片机系统设计”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对基本软件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创新实战层次主要分为两步进行。首先,“电器装配与调试”、“航天装配工艺”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子工艺和装配基础,培养动手能力,这些是每个学生的必修实践课。其次,对于更加优秀的学生,他们对电工电子技术实践具有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制作能力,因此,可以利用各类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航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等等,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

通过这些实战训练和实际电子系统的设计制作,在很大程度上高了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方法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5]。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管控,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始终强调自己动手、动脑,让学生体会完成实验时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从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一开始到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二,再到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三,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编写相关实验书,这些实验教材的编写也是本着由细到粗、由繁到简的原则,让学生逐渐提高在组织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和自主性。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础练习要牵着走,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精心策划并及时鼓励,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训练时,则要⑶w抛咦变为引着走,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方案和计划,进行疑难解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课程设计。此外,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计算机仿真系统,学生可以在熟悉仿真软件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之后通过仿真软件来确定自己设计的可行性和重要参数的选择,训练学生的设计思想、设计技能和调试技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实战层次主要借助于各类竞赛,充分利用这些竞赛,通过实践课程讲授、仿真实验验证、实际动手制作等环节,相互结合,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提供必要的指导,从而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实战角度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在了解国内各高校在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我校电工电子类实验、实践课程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改革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实践证明,改革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续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坚.唐成军.李昕.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7.

[2]张金林.张容.李凯.周翠.军队院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28.(2):134-135.

[3]郑文.张运波.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111-113.

[4]宋卫菊,褚南峰.开放式创新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10-112.

[5]于宝琦.于桂君.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12(2):47-48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5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该专业开设的院系也不同,有的学校开设在管理系,有的学校开设在经济系,有的学校开设在贸易系,有的学校开设在计算机系,这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背景比较复杂,这也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比较复杂。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网络营销方向,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网络零售方向,有的学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商务网站运营方向。不管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什么方向,这些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都比较类似。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管理类、商务类和技术类。而技术类课程是这三类课程中所占门数最多的课程,而且有些技术类课程也是这三个培养方向都需要学习的课程。

二、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体系设计

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和集中实践课两类,理论课主要以教师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集中实践课主要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理论课

技术类课程的理论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web程序设计(一)、web程序设计(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与风险管理。这些课程可以分为支持类、规划设计类、开发类等三类,一些课程之间有先后承接关系,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1)规划设计类课程规划设计类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是策划设计网站或信息系统所必备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完成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的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完成与电子商务关系密切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

(2)开发类课程开发类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web程序设计(一)、web程序设计(二),是完成网站或信息系统开发所必备的知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界面的设计,网络数据库课程的知识解决网站数据的存储,web程序设计(一)和web程序设计(二)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站程序的编写。

(3)支持类课程支持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与风险管理,是网络、安全、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环节所必备的知识。

(二)集中实践课

技术类课程的集中实践课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网络数据库课程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一)课程设计、网络程序设计(二)课程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综合实验。

三、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按照教学内容性质,将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课程设计课等教学环节,根据每类课程的特点分别为支持类、规划设计类和开发类课程安排教学环节。

(一)支持类

支持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对课程内涉及的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知识设计、实验环节要强化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二)规划设计类

规划设计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的教学模式,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和讨论课,对课程内涉及的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知识设计、实验环节,强化对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对课程内需要发挥想象力的而又没有确定答案的知识设置讨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开发类

开发类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课”的教学模式,开发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可以通过作业、实验、课程设计等三个环节来强化学生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知识的掌握。在规定课时内设置若干学时作为实验课和习题课,再单独为这些课程设置一周的课程设计课。针对课程每一章内的重点知识点布置作业,针对每一章或每几章设置一个实验,针对整个课程设置一个课程设计。通过布置作业和在习题课对重点知识点部分作业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论上掌握课程内涉及的知识点;通过设置实验课使学生对每一章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通过设置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使学生达到从知识点到章节到整门课程的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

四、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考核方法设计

(一)支持类课程

这类课程涉及的知识只是对电子商务核心业务的一种支撑,在电子商务具体运作过程中,会由其他专业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涉及的基本知识。对支持类的课程采用“实验+作业+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其中试卷占70%,实验和作业占30%。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偏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偏弱。

(二)规划设计类课程

对规划设计类的课程采用“实践作业+综合作业”的考核方式,实践作业和综合作业各占学生总成绩的50%,加重对学生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践作业是在课程每章结束的时候,针对每章的知识点,设置能够考核对本章知识点进行应用的题目,锻炼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布置综合作业是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针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能够考核对本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题目,锻炼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改善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得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就可以从事比较简单的,与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工作。

(三)开发类课程

开发类课程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开发类课程都配置有集中实践课,能够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所以对开发类课程也采用“实验+作业+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其中试卷占70%,实验和作业占30%。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偏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偏弱。

五、结论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改革民办大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6-02

一、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关系紧密

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关系紧密,两者密不可分[1],因而在讲授物流管理类课程时,需要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样地,在讲授电子商务类课程时,也需要讲授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我国高校和各种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人才时,都会同时开设电子商务类课程和物流管理类课程。这对学生而言,同一知识点需要在多门课程中分别、重复地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引起一些教学问题。下面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探讨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在交叉知识点方面的教学问题及改革意见。

二、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交叉教学现状

(一)学院基本情况

1.学院简介。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教发函[2004]41号文件)成立,由重庆邮电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秉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先后通过“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创业产业基地,同时携手校外合作企业,共建学院校外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学院历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2.生源特点。由于是三本院校,学生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纯理论的教学不感兴趣;二是数学能力普遍较差;三是头脑灵活,喜欢实践和创业,动手能力较强;四是家境较好,父母或亲戚能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二)开课情况

目前,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物流管理人才方面,开设的相关课程是《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这3门课程的开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限选:学生在限定的几门专业课中按兴趣选择其中几门学习,选定后学习要求等同于必修。

经管系目前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为信管)3个本科专业,1个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专业(简称为工企)。《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是这4个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以管理学为前导课程,一般在高年级比如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开设,课程性质为限选或必修,学时一般为48学时,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上存在重复教学的问题。由于工科专业只开设《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课程,不存在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重复教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与问题

移通学院自开设《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后,为完善大学生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表1可知,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学环节需要调整。

1.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表1可知,先开设《电子商务》,再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就容易造成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没有足够的理论学时来学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进而,在一周的电子商务上机实习中,就不可能操作电子商务的订单处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运输优化、物流服务水平测评等环节,导致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脱节,达不到学院预期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重复讲解或者教学空白。《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往往都会在各自的课程教学里讲解“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章节,或者都认为对方已讲就粗略地补充一下,或者干脆不讲。这种教学情况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或者教学空白,对教师和对学生都不利。

3.知识点杂乱。由于不同教师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思维、重难点知识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要求也都不同。前后两个教师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不同讲授方式,重者造成学生对后讲老师的抵触情绪,甚至是怀疑心理;轻者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等困惑。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造成上述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两课程教学进程安排不妥,以及两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特点,没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过程较为单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异。由于本院属于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上与其他综合性重点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本院更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更注重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两课程的交叉教学模式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如下改革:

(一)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

不管是本科专业还是专科专业,均应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因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为48学时,在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时,稍有充足时间来学习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且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另外,物流知识杂、难、多,在《电子商务》课程里是讲授不了物流知识。故而《电子商务》课程不应先于《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开设。

(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应增加实践学时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物流功能的实践操作要求高,因此要增加实践学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实践学时有两种方案。一是48理论学时+1周实践学时,1周实践安排为2天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与操作,1天“啤酒游戏”模拟供应链管理,2天企业实地观摩学习。此方案适合工商管理类各本科专业。二是40理论学时+8实践学时,8个实践学时安排为4学时软件系统应用,4学时“啤酒游戏”模拟供应链管理。此方案适合专科各专业。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7

关键词:大类招生;电路分析;宽口径;教考分离

作者简介:汪莉丽(1977-),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吴东升(1966-),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安徽合肥2306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10年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竞技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编号:20100770)、安徽省2010年质量工程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编号:20100756)、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质量工程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信号与系统”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92-02

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国内的一些高校采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即高校在本科招生时,按照学科的大类来进行,不分具体的专业。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进校后,进行通识教育,用前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统一学类的基础课,之后按照自身的意愿和能力基础,再具体选择专业,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实行分流培养。这种选拔和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学生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同时培养出的学生基础扎实,有利于“宽口径”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电路分析”是高校电气信息类的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研究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开展好“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素养。

一、“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电路分析”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点多,学时紧张,与其它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目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配合学生少学时的实验等,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由于该课程是电气信息类学生所涉及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部分新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节奏,特别是学生要同步学习该课程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生还不能自如地将这些课程的知识运用到电路分析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在大类招生和培养背景下需要对“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本文在对多年“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大类招生和培养的背景下该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促进“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二、“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扩充课堂信息量

学生在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之后,要进行专业选择和专业学习。教师要根据“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教学改革的目标,注重大类中各个专业面的涉及和渗透,力争淡化专业界限,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要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1],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做到“厚基础”。同时多引用一些工程实例,做到“重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学生对即将选择的专业更加了解,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此外,电子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不仅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教材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适当拓宽知识面,要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融入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结合日常生活中和工程实践中的实例,补充目前电子学科前沿技术和应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填鸭方式,这种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理解,应当加以改进。

(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图片、文字和声音同时出现,使学生有直观感性认识,同时节约时间,提高了上课的效率[3]。

传统的板书教学可以方便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思考、记录,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更加细致和精确。这种教学方式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因此,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

(2)互动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结合。上课时,不要一味地以教师理论教授为主,要采用“精讲”和“泛讲”结合,要留出“空白”,促进学生思考。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将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网络课堂,这是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伸。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上传至网络课堂,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外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网上答疑和交流的互动,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深化课堂教学,巩固知识体系。同时这也是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有效途径。

3.加强课程体系的联系

针对电子电气信息类各专业教学内容的交叉和渗透,优化“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体系的联系,与“模拟电子技术”和“信号与系统”等后续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如将教学内容“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移至“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讲授,将“电路复频域分析”移至“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授,将“matLaB程序设计”部分内容融入电路分析中,通过演示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

4.改革实验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电路课程的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虚拟实验三个部分[1]。

(1)基础实验。通过这类实验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定理定律,掌握简单的测量方法和分析方法,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故障检测。基础实验以电路基本理论应用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综合设计实验。这类实验一般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和需要完成的要求或指标,学生充分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可行性方案和思路并实现,综合运用知识完成实验设计[2]。通过这类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文献的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技能,同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虚拟实验。这类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利用matLaB、ewB等仿真软件[3],对一些实验条件不允许或受限制的实验进行虚拟研究[3]。通过这类实验,既可以克服实验室仪器仪表场地有限等不足,又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扩大了视野。

实验室要定期向学生开放,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主轴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5.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实践环节

在对“电路分析”课程进行考核时,传统的做法都是由平时上课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等构成平时成绩,再和卷面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算给出最终的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对实践环节没有体现。我们在利用卷面考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同时,也可以由教师进行项目命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给出方法和结论,采用答辩的形式,给出实践环节的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和理论卷面考试成绩得到最终的该课程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避免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同时,卷面理论知识考试的内容也要进行改革,要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4],集体阅卷。试题库的试题要以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内容的掌握和基本运算能力为主,避免出一些纯记忆性的和计算工作量非常大的机械化试题,以增强考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意识到仅仅靠考试前的短暂记忆或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方式是不可行的[5]。其有效督促和检查了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也能客观地反映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该课程理论严密,方法多样,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在大类招生和培养的背景下,“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分流意愿和专业的学习,我们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体系的衔接、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对“电路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有利于电子学科的专业建设,有利于“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质量工程的推进[7]。

参考文献:

[1]杨子鸣.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与实验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4):79-82.

[2]杨鸿波,高晶敏,侯霞,等.“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100.

[3]章心因,李先允.应用型本科“电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93-99.

[4]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15):34-36.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8

[关键词]SpSS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8-0004-04

一、绪论

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反映。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量化分析,可以发现数据背后潜在的教学规律或教学问题,为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或改善课程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将对某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某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进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数据来源于该班级一至三年级42门课程的原始成绩,班级人数为43人。因2名学生的成绩缺失严重,实际有效样本为41。个别学生某门课程成绩缺失的,以课程平均成绩替代。本次分析工具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

二、分析方法

(一)相关分析

函数关系是变量间的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但在实际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往往不是如此简单,一个变量的值不能由另一个变量的值唯一确定。这种两个变量之间依存关系但又不精确、不稳定的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互联系方式的重要方法,它把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强弱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

(二)层次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按照他们在性质上的亲密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分类。[1]在分类过程中,人们不必事先给出一个分类的标准。

主要有两种聚类分析方法,即快速聚类分析方法(适用于大样本)和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其中,层次聚类分析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样本(个案)进行分类,称为Q型聚类,它使具有共同特点的样本聚齐在一起,以便对不同类的样本进行分析;另一种是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变量进行分类,成为R型聚类,它使具有共同特征的变量聚在一起,以便从不同类中分别选出具有代表型的变量进行分析,从而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2]

(三)因子分析

教育领域的研究需要对反映事物的多个变量进行大量的观察,收集大量的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寻找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有时可以用较少的综合指标来分析存在于各个变量中的各类信息,而各综合指标之间彼此是不相关的。代表各类信息的综合指标称为因子。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众多的原始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变量,利用这几个公共因子去解释较多需要观测的变量中存在的复杂关系[3],以达到简化现象,发现规律的目的。

三、分析过程

(一)对课程变量的R型聚类分析

对课程变量进行探索性R型聚类分析,可以找到课程之间的某些规律和特点。连续性变量的样本距离测量方法有多种,包括欧氏距离(eucalideanDistance)、minkowski距离、Chebychev距离和pearon相关系数等。在SpSS聚类运算过程中,还需要计算样本与小类、小类与小类之间的亲密程度。SpSS提供了最短距离、最长距离、类间平均链锁法、类内平均链锁法等。[4]

本次分析采用了pearon相关系数和类间平均链锁法。表1显示了所有课程进行R型聚类分析后的归类情况。

(1)当课程分成两类时。体育课都属于类别2,表明体育课以身体运动和技巧为主,跟其他课程不归属一个类别,符合常理。同时,模拟电子线路实验也属于类别2,可能的原因在于,模拟电子线路实验课程对学生的动作技能有一定的要求。

(2)当课程分成3类时。体育课iV归类出现变化,单独归入类3,说明体育课iV与其他学期的体育课的成绩考核可能存在差别。

(3)当课程分成4类、5类时。数字电路实验从其他课程中脱离出来,单独成为一个类别3,表明数字电路实验在课程评价或课程特性上,与其他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别。

(4)当课程分成6类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单独成为类别2,原因未知。

(5)当课程分成7类时。成为类别3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文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就业指导。这些课程基本上属于思政课程范畴,具有较强的亲密性。

(6)当课程分成8类时。彩色摄影技术、法律基础和军事理论含军训归为类别1。法律基础和军事理论含军训属于公共基础课,彩色摄影技术与之归为一类,原因未知。

其他大部分课程归为类别2,其中,传播学、英语等属于文科类课程,微机原理、高等数学、模拟电子线路属于理科类课程。从课程性质上看,类别2的课程很多课程之间似乎不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学生因素或课程因素等,当然,也存在这样解释的可能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管是理科课程还是文科课程,其成绩都倾向于比较好;反之亦然。

四、结论

1.R型聚类分析归类异常的课程的分析。通过对课程的R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课程聚类方式符合常理,但是,彩色摄影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少部分课程的归类显得异常。其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由课程内容或课程性质的特殊性造成的,可能是由于教师课程评价的不规范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针对这些归类异常的课程,建议在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予以重点的关注。

同样,体育iV的成绩数据也存在异常。一个方面,它的异常表现在R型聚类分析中,体育iV单独归为一类,与其他三个学期的体育相关性小。另一个方面,在因子分析中,因子4对其他课程的因子载荷很小,但对体育iV的载荷达到0.912,同时,因子1、因子2、因子3对体育iV的载荷很小,因此,体育iV仅由因子4解释,体育iV与其他三个学期的体育课程不存在共同特征,体育iV可能在课程内容或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特殊性。

2.学生各学期的英语成绩显著正相关,英语分层教学是有必要的,具体的分班方法可以采用Q型聚类实现。

3.关于部分课程因子分析的讨论。通过对13门课程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课程最终归结为4个公共因子,这四个因子能够解释总变量的66.217%。其中,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文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归属于因子1,高等数学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和线性代数B归属于因子2,体育(i)、体育(ii)和体育(iii)归属于因子3。利用因子分析,可以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划分为若干个目标指向相同的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对应了独立的公共因子,内涵了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共性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在各个课程群的共性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7.

[2]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52-253.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9

1《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经管学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也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这部分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电子商务概论》,有的作为选修课范畴的,也有的作为必修课范畴的,如经济学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而其他专业则将其列入必修课的范畴。以前对电子商务的教学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但是这个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在教学的中心主要转向管理知识。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在管理方面恰好是强项,所以对他们开设电子商务课程非常的合适。目前此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1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

电子商务是集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学科,主要集合管理、计算机、经济、网络安全及其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学科。经管学生自身的特点是经济管理知识基础扎实,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则良莠不齐。因此,很多学生刚接触到此课程时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自己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因此,有些同学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能够上网就学会了电子商务。

1.2电子商务师资欠缺,教师专业知识整合不够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所以相对于这方面的师资就显得比较缺乏。从事这方面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要么是管理类专业,对于两者很好结合的还相对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偏重于管理知识或偏重于计算机知识,这两种教学过程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电子商务最初的教学目的。

1.3教学中的实验环节相当不足,而且缺乏创新性培养

由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时间有限,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经管类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炼程序相对不够,教学大都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过程。现目前很多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都是采用的模拟教学软件来进行的,这个模拟软件一般是分角色来实现电子商务流程,对学生了解电子商务流程有一定帮助,但是其功能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对于店铺的设计都仅仅是软件内部自带的一些产品信息,相对来说都非常简单,不能达到实训的效果,对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

2《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改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改善。

2.1设计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学习此课程的目的

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此课程,要扬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明确此课程的目的。在此就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开始上课时就要求学生落实此门课程的任务,根据后期学习进度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项目计划书(学生自己定公司的名称及产品信息),此计划书要求从最初的项目计划投入、网站开发、商品展示到最后的物流系统以及售后服务都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此计划书有两个作用:一是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实现电子商务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此计划书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采用分小组实现,并在课堂进行讨论,小组间互相的学习,从而实现总体水平的提高。

2.2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长期关注国内外做的比较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以案例讨论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对网站进行分类如将网站分为店铺型、公司型等,网上店铺型即他仅仅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没有自己的生产产品,让别人来展示产品进行销售,如淘宝网等;公司型则是公司的展示平台,不仅有产品销售还有公司的形象介绍等如Dell网站等。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选择短和新的案例,这样学习效果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电子商务网站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等问题来导出学习内容。同时,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教师在短期内实现管理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有效结合,这样教师就需要阅读近期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参加国内以及国际性重大的会议,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吸收。针对经管类的学生,其网站制作能力不是很强,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r等)的网站模板来制作网站,这样即省时又易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作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网站,网站名称、类型和产品由学生自己定,最后在课堂上将各组所做的网站进行展示,增进小组间互相学习。再者要求学校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教师和学生进企业实习与电子商务专家来到课堂讲学相结合,以此获得双赢的效果。

3结语

《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如案例、视频、启发等构筑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使得教学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柯新生主编.《电子商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2页

2韦婉辰.浅谈《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的使用[J].科技信息

电子类课程论文篇10

关键词:电路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陵顺(1969-),男,山东枣庄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副教授;晋玉强(1977-),男,河北阜城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副教授。(山东烟台264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85-02

“电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课程建设目标,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入手,以优化教员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重点,扎实推进“电路”课程基本建设。

为了把“电路”课程打造成一流精品课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从“电路”课建设的各个方面做起,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地进行全面优化,这种优化并不只是对“电路”课程局部的改革和完善,而是以变革的思路、超前的思维来整体设计,并科学地实施一整套措施,使教学效益得到最大的提高。“电路”课程被评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首届精品课程,是在全面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基础上获得的成果。

一、优化“电路”课程内容,构建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内容体系

1.以应用为主,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

“电路”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为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目标,在优化教学内容中,我们坚持着眼经典、加强现代,注重军事应用的原则,把工程实例和工程背景引入课程教学,实现了课程内容由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向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转变;由注重经典内容向注重经典内容和现代电路知识相结合的转变。构建了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工程有机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施教过程中,按照直流、交流、动态电路三大经典内容的教学,加强了网络函数、非线性电路、网络图论等现代内容的教学,并将计算机辅助分析引入了大规模电路分析教学中;同时将海军飞机、导弹装备中的电源供电、电气控制等系统,模型化后分别融入了“三相电路”、“直流电路”、“非线性电路”等内容的教学中,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中的DC-DC功率变换器融入网络函数教学中,将ewB和pspice仿真引入电路教学。既巩固了学员的电路理论知识,使学员在掌握电路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典型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知识空间和思维空间。

2.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优化实验课教学内容

实验环节上,自编2009版实验教材,实验项目数量由原来的19个增加到27个,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新编写了虚拟实验材料,可开设虚拟实验20项。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不仅使学员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而且拓展了学员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实验、实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优化教学环节,形成了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环节,创立了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了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即“精讲配以自学、讨论式的课堂讲授与独立、主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中,将直流电路中的基本定理、定律、分析方法,交流电路中的向量法等经典、重点、难点的内容采用讲深讲透的精讲方式;将可类比的网孔法、回路法等内容采用自学的方式;将综合性强的内容、例题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等。

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内容分为“必做、必选、任选”三大类。必做实验采用定时、定人辅导的方式进行;必选、任选实验采用预约和开放实验室的方式独立完成;且采用多做实验多加分的激励方式为学有余力的学员提供个性发展空间。

注重教学过程设计,强化和规范了课前、课堂、课后、考试、总结五个环节的过程设计。课前设计着重教案撰写、课件研制、教学制度表制定、学员情况调查、器件与实验设备准备;课堂设计着重问题的提出、民主与和谐情景的营造、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案例与想定作业的引入、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后设计着重作业的批改与讲评、学员情况的反馈、辅导与答疑、第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考试设计采用“平时+卷面+实验”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评卷方式;总结环节注重试卷分析、考试情况分析。

《电工类课程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工课程“三步式”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院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军院校电子类实验技术骨干培训班上作为经验交流。

2.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创新

结合推进现代化教学工程,课题组进一步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

以工程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案例教学,1项教学案例获院校优秀案例评比二等奖;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将eDa技术引入教学,通过学习和上机使学员初步掌握了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方法和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使学员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eDa技术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培养学员的工程观,拓展了学员的知识空间和思维空间,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文原版辅助材料,并制作了英文多媒体课件。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在双语教学中采取了“三步走”方针,第一步用英文电子课件、英文板书、英文作业、中文讲授;第二步用英文电子课件、英文板书、英文作业、中英文讲授;第三步完全用英文,形成了独特的“双语”教学风格。

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强化了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计算电路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员研究性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优化教学条件,构建高质量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多年来,积极推进课程的基础建设,构建了配套完整的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良好的信息化网络教学环境、先进的实验教学条件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1.注重课程教材建设

基本教材始终选用国家重点教材邱关源主编的《电路》最新版本,引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知名大学原版教材《电路基础》作为双语教学辅助教材,自编了系统配套的《电路习题解答》、《电路实验》、《电路虚拟实验》、《电路常用英语术语》辅导教材,其中《电路习题解答》获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自主研制了《电路Cai教材》、《电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电工类课程网上自测系统》、《电路实验数据计算机处理系统》4部电子教材,其中2部分别获学院优秀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一等奖。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电工技术―基础・技能・线路实例》,另外,《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2004年由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出版,修订版于2009年6月再版并成为学院精品教材。

2.积极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

自主研制的电路教学网页、虚拟实验软件包及网络点播资源25部,可依托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面向院内500余个终端开展网上教学,也可依托军事训练网向全军院校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自主研制的《电路题库系统》获学院试题库建设评比二等奖。购置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电路试题库》,并付诸应用。信息资源比较丰富,用于教学,效果良好。借助于军队院校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军事训练网上开设了“电路”网络课程,可实现远程教学、网上学习、作业、测试、答疑、讨论交流等,该课程获得海军院校网络课程评比一等奖、全军网络课程评比二等奖。

3.优化实验条件,使实验室建设迈上新台阶

建成了高水平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包括电路实验分室、电工电子虚拟实验专修室、电工电子创新实验室、综合电机实验室等,在全军基础实验室评估试点中获得优秀,被树为全军示范实验室。其中,电路实验分室拥有国内先进的KHDG-1型高性能综合电工实验台40套,该实验装置功能齐全、扩展性强,学员在该实验装置上开展了研究性、开放性学习实践,并开设了2个综合性实验和2个设计性实验,使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达到了课程总实验的40%,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意识。

四、优化成员结构,建成了施训严谨、进取创新的教员队伍

1.优化课程组成员组成

课程组成员教学理念先进,基础理论和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高,勇于改革创新,具有开拓精神。课程组成员来源于不同院校,初、中、高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得当,专业跨度广泛。为了保持课程组成员教学思想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定期选派成员外出学习、考察、学术交流,建立了稳定的交流机制。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课程组成员安心基础课教学,坚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形成了以老带新、示范讲课、集体备课、集体讲评的教学安排。教学水平得到专家的好评和学员认可,在多次教学问卷调查中,任课教员在授课态度、授课水平、为人师表等多方面也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学员反应教员的教学方法合理,工作态度积极,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动手实验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课程组成员多次获得学院教学优秀个人一等奖和二等奖,教研室多次获得学院教学优秀集体一等奖和二等奖。

3.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

课程组成员不断地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地应用到实际教学来,与此同时积极参与一些科学研究,近年来共同承担教育科研和教改立项课题23项,其中9项获奖,发表交流论文60余篇。编写出版教材16部,获得海军优秀教材1部、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3部、学院精品教材1部。课题组成员共承担9项装备科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项目,获军队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四等奖2项。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懈努力,建立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学员结构合理,基础理论与教学基本功扎实,勇于探索和创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构建了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了先进、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坚决执行了学院教学管理规则制度,教学文档资料齐全;致力于教学改革和研究,取得了多项教学、科研成果。“电路”课程被评为海军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电路(第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