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教学法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32:44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意义方法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自觉地接受创新教育思想的熏陶,把创新教育思想衍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小学语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因

(一)给予民主气氛激发创新思维

在最能表现教师尊严的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因此,所教的学生在知识的吸收时“循规蹈矩”,在邀游科学海洋时“安分守己”,“不敢越雷池一步”。显然,这样的课堂氛围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应给于民主的氛围,激发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这样可以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敢于表达,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

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发散自己的思维,以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使学生摆脱课堂传统教学的速缚,避免成为应试教育下一个学习的书呆子,不断的解放学生的口、手、脑,使学生能自主处理学生和老师、学习与玩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多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提高应用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才会在踏入社会后,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社会做贡献。

(二)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会使的学生从根本上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开拓自己的思维,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提出一些符合时展的新观念,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当前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出一份力。

(三)增强人才竞争的实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三、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和谐的民主课堂气氛,为渗透创新思维提供环境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根据课文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气氛,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课文中主人翁的心里活动,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辩论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辩论,不分对错,只要理由充分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实践表明,在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时,学生思维跳动最为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提问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创新思维。

可以根据课文既定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亮点,在可提问之处向学生精心设置疑问,进行质疑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刻思考。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情景进行设想性的提问,针对课文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提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运用推测,联想,假设等形式指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渗透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基于社会的一些话题,给学生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想象这样的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扩宽知识面,更提高了其大胆设想、发散思考的能力,为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文学理论》教学方法

《文学理论》是高校中文系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中文系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已形成较为明显的教学传统,但教学脱离文学现实问题和学生的阅读经验、侧重理论推演、忽视感性实践、教学方法松散单一等现象依然严重,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也感觉越来越难教,这就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在创新教育视角下,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尝试性地探究和选取切实可行的文学理论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以问题为主线开展研讨型教学

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是开展创造性教学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创造性教学必须依靠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出来,而问题是一切学习和研究活动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在以往的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习惯于在备课和讲授时针对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设置问题,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所讲的知识内容。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设置的问题无法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启发新的视角,生成新的知识。即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以理论预设为前提,比如,以往讲授的“反映论”、“审美反映论”、“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等内容,以本质先行的授课思路,围绕原典或一些抽象概念来勾画文学图景,而忽视鲜活的文学现实及其发展面临的困境,譬如,如何解释当前的网络文学现象。很明显,这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利于启发学生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问题,也无法对一些常识性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师都明白,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单纯掌握知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拿到学分,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力量。对教师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革新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师生双向互动的研讨型教学。笔者认为,问题是有效实施研讨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教学过程重视对问题的研究,通过对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来开发和驱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文学理论教学而言,研讨型教学是立足于文学现实问题,教师指导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确定选题,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众所周知,当下社会是一个以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消费社会,看电影、看电视、看图片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视觉化和传媒化的生活对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文学发展产生冲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如何理解文学理论中的相关知识。比如,在分析文学形象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文学经典,让学生认真听讲和领悟,从而掌握作品中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多媒体直观教学也是让学生看看图片和剪辑视频来理解文学形象,学生享受到一些声、影、图等视觉大餐,但是被视觉图像牵制而缺乏对形象的深入思考,而扬弃以往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当下流行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为现实文化语境,选取《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为专题展开讨论。在阅读和观看经典片段,辅助阅读一些代表性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专题背景的知识性辅导,围绕宝玉、黛玉、宝钗形象在小说文本和电视文本中表现的异同以及语-图之间互动关系,启发学生对两种不同媒介表达的思考,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形象的塑造。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掌握了文学形象的相关重要知识;另一方面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分析、综合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研讨型教学实施的内在机制就是师生的双向互动,以此确立师生平等关系。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个人魅力,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淡化和削弱,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单向关系,而在研讨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介绍知识的向导,学生是学习者和研究者。由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平台的基础上,他们对视觉文化和时尚文化比较敏感和好奇,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因此,学生在一些教学内容上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优势和长处。与单纯地讲解,加上教师自己精心选择的例子来解释和佐证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能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围绕文学理论的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文学经验,结合学生的现实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从文学和文化的现实问题出发,在质疑和研讨中,帮助学生进入科学的思维状态,进而掌握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以应对现实生活的不同需要。[2]

二.创作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文学理论》课程主要是围绕文学基本理论问题展开教学,侧重对某个理论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即使分析某些经典文学作品,也是要回到某些深奥难解的理论上来,分析的目的还是让理论变得浅显易懂。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理论基本知识,但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听到教师对某些理论问题的讲解,而无法体验到求知的乐趣,更无法分享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和需要等因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样的教学思考,笔者不断尝试着革新作业形式,试图通过作业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才能和学习需要。比如,在讲解“文学创作论”和“文学体裁”的时候,提前两周给学生布置一次文学创作的作业,主题是写自己的大学生活,体裁不限。对学生来讲,这个题目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每位同学都有许多自己的大学故事,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想象和理解大学生活。两周后,全体学生交上作品,按体裁分类,发现散文居多,其次是诗歌,剧本和小说较少。在对作品进行整体性阅读之后,认真比对和评析,在讲解文学创作时,笔者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创作体会。从学生的创作谈中,生发和延伸创作理论,让学生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尝试中,了解文学创作积累、构思、传达等过程,切实理解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思维。通过点评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体裁的性质和特征以及体裁划分的依据等等。这种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过程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同时对创作也有理性的反思和批评,学会利用文学理论知识指导文学创作和赏析文学作品。

笔者发现,作业是展示学生文学创作才能的重要形式。作业不单纯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也不只是课外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的手段,作业应该融入和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和提升学生实践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每次作业的内容和效果,让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学生自由创作为例,学生以大学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在接下来讲解“抒情性作品”的章节中可以再次使用,结合学生的作品内容,搭配和穿插文学经典,引导学生对文学抒情的性质和特征等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进一步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得作业的功能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叙事性作品”之前,针对同学们身处工科学校,感受到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对男女性别认识和爱情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对此,笔者布置的作业是以著名作家沙叶新的话剧《寻找男子汉》为原本,让学生贴近自己的生活现实改编该剧本,并利用两节课的时间由学生自导自演改编的剧本。从完成作业的效果来看,他们对《寻找男子汉》的叙事方式、叙述语言、刻画人物、情节冲突、爱情主题的表现等方面的问题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学生改编剧本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对故事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以及对心中女性、男性的形象的理解,同时用具体可感的表演形式将故事和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明白了理论不能只停留在背诵和理解的层面上,理论在文学创作改编中也有操作和表演的乐趣。

作业的质量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学生的文学创作质量不高,作品内容和体裁不够丰富,比如没有小说和剧本,那么,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通过指导学生多写多练来提升创作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实践操作上遇到的难题,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并通过推荐优秀作品在一些校内外刊物发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这样一来,学生的文学创作和改编与相关的文学理论问题结合在一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要他学转变成主动的学、他要学。不仅如此,这种强调文学创作和理论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里创造了一种文学艺术氛围,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创作的成功喜悦,激发了他们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经验,也感悟到文学理论的魅力。

三.细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忽视对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训练。创新型教学摒弃这种课堂教学的时间观念,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注重课堂书本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因此,教学思路需要在课堂前后环节有所延伸和拓展,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课前围绕文学现实问题来搜集相关材料,细读和理解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鼓励和启发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读书报告,明确问题的起点、解决和阐释的步骤以及论证的材料。比如对“作者”的理解。网络时代到来,“人人都是作者”观念的提出,引发文学理论界的争论和探讨,这就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阅读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对“作者”的论述,让现实问题进入历史视野,并从中推理“作者”问题的发展演变以及当下“作者”观念提出的必要性,从而回答和解决这一文学现实问题。另外,针对文学经典改编热,有必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文学经典、改编理论,观看改编的电影文本。比如,严歌苓《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莫言《红高粱》、余华《活着》、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李可《杜拉拉升职记》等小说的电影改编。通过阅读和观看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与电影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差异,以及在同构和变异中文学语言在电影审美中的转换,以此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语言和图像各自的优势以及文学在视觉文化时代的地位。在当下视觉消费时代,如何理解文学活动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功能以及如何客观、公允地评价语言和图像两种媒介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对相关文本的细读。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特别是学生关心的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作品,用专业知识判断,用逻辑知识去回答,强化这种专业素养和逻辑素养,使得学生对文学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不失科学性、思想性和批判性。

其次,倡导学生课后开展文学批评和研究。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构思和想象的层面上,应该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提升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课堂研讨和课前文本细读中发现的问题,同时结合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等实践形式,鼓励学生开展自由式的批评和研究。在鼓励和指导之下,2009级5位学生合作以“古代历史故事、皮影戏和动画电影之间的契合关系”为题申请到部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2010级学生以“柳宗元《江雪》的图文接受研究”和以“西方现代经典心理小说的电影改编”为题等申请到多项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另外,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中,有许多学生也因文学理论课程的影响,选择比较鲜活的文学问题作为话题进行研究。通过实战演练,有益于激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知识和智能协调发展,提升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总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应顺应时展需要,根据教与学双方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注释

[1]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2003,(4).

[2]史修永、刘静.语-图关系视域中的文学理论教学创新[J].教育评论,2014(9).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广告设计;教学;创意手法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69-01

一、广告设计教学概述

对于一个好的广告设计来说,它具有的创意性的、艺术化的手段,其界面形式,精炼的设计方法寓意较为悠远的意境,以及鲜明的形式与风格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成功的广告所具备的。在教学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一种良好的艺术性审美力与表现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广告设计教学中的一个根本性的宗旨。因此说,在广告设计教学中,运用一种创意的手法进行教学,就是每一个广告设计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二、传统的广告设计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与生活相脱离

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传统的案例进行讲授,重视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没有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上,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没有做到对学生的观察生活以及体验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在进行改革创意的时候,不是针对于生活中的产品以及受众与了解,而是仅仅坐在电脑前,简单的搜集一些关于广告设计的资料,然后进行模仿,或者是闭门造车,挖空心思,尽管对于积累一些优秀的作品是很重要,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还是应该善于观察生活,对生活做到真正了解并体验,在生活中激起创作的灵感,而想象力以及创作力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见识,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生活,培养创新思维。

(二)盲目模仿西方广告,忽视传统文化

对于西方一些精彩的创意以及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学习,但是不能盲目的模仿,学习并借鉴西方的东西,最终也是为了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变成民族的东西,而一味的模仿是根本不能够做出好的作品的,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作品的优秀之处,但是忽视了对于西方的作品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讲授,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讲起西方的作品时崇拜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我们传统的文化却有一种麻木的表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广告设计面对的是中国市场,只有将民族个性以及优秀文化进行充分的展现,广告创意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够在自己的国家里找到生长与生存的土壤。

三、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创意手法

(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理论知识水平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想创意性思维的重要性。这就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说,像设计基础理论、广告心理学、艺术修养、广告传播学、美学理论等一些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缺少的一些科目,这些基础的理论以及基础的素养都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创意设计的基石,拥有了这些知识,才能够将创意思维予以支撑,如果缺乏这些基础的理论以及素养,即使是欣赏再多的优秀作品也是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来的。在现代的教学中,电脑已经成了一个必备品,我们不排除,但是不能唯它独尊,教师应该及时的端正自己的态度,合理的安排理论课程以及电脑软件课程的关系,要重视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在艺术理论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空泛的僵化的现象,让学生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再利用电脑软件去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符合大众口味的、具有创新、感染力的作品。

(二)让学生养成全方位吸收知识的习惯

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来自于课上,在课外、生活中更能够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对于创意来说,很多就直接的来源于生活,或者是经验,然后将其转化成为一种设计作品。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的、细心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指导他们多阅读报纸、书籍、以及在广播、电影、电脑等一些先进的媒体中来汲取营养。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突然形成的好创意、好想法随时的加以记录,这样在长期的积累中,创意才能够越来越多,在运用时才不会被创意所困扰,才能得心应手,使得自己的设计水平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还应该向学生讲授关于传统的设计的元素,让学生参加一些设计活动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创意性的教学。

总之,在当今的社会中广告设计地位越来越重要,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探求创意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更加富有创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1-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转向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特性和企业对该人才的实际需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课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严峻的形势下,面对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校确立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和开拓性的特点,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起“一个中心、两种方式、三项结合、四方面提高”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为中心;采用模拟训练与实际运作两种方式;把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毕业论文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1]。

从2006年开始,我校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大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以本专业的现代广告学、市场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市场调查与预测7门专业课为例,实践学时占其相应总学时28.3%。强化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学用结合,掌握市场营销人才必备的市场营销广告设计、市场调查报告撰写、市场营销策划书设计等基本技能。

二、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宗旨,以课堂教育为落脚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专业课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2]。

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和训练,改革考试方式。在《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中加强实训。对学生营销技能(市场营销技能、市场调查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广告创意技能、营销策划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进行技能实训。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市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中进行。期末考试学生按教师要求拟定相应的市场营销计划书、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市场营销策划书等作为课程的考试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密切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方法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强调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发现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pBL教学法、热点问题探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课堂上重现或者虚构一个个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所提供的案例展开的分析与辩论来寻求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案例中,熟悉案例的背景资料,充当相应的角色,正确制定解决方案。由于提供给学生的案例都是由真实记录组成,学生深入案例就如同进入了现实情景。这样案例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矛盾。我们选用于教学的案例,大多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都是针对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真实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每参加一次“案例”讨论,就相当于亲自参加了一次现代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高层决策。为了在案例讨论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们将学生分成团队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由团队小组推荐两名或几名学生作中心发言,在限定的时间内将团队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各团队小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召开董事会”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今日说法”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商家名谈”的方式进行汇报,形式新颖、别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其融会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方法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译为基于问题学习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在讲到市场细分这个理论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市场细分对于经营性企业的意义,在现实中举出一个具体的行业来进行市场细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讲解的枯燥,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3.热点问题探讨法

使用热点问题探讨法时,教师要针对某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找出一个跟它相关的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展开争论。如用某知名家具造假事件讲解公关危机如何化解、企业参与职场类节目对企业的宣传有何利弊等。在争论中学会形成多种不同的看法,各执一端,各抒己见,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通过教师进行点评,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我们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密切结合企业营销活动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实战型为主,力求“新”、“实”结合。“新”是指选题反映专业领域发展水平的前沿动态和专业面临的焦点问题,如我国企业的事件营销研究、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植入广告研究等都是比较新的题目;“实”是指选题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中规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如佰草集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哈尔滨乳品市场销售渠道研究等题目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题目过大过深,受知识结构和毕业论文时间的限制难以按期完成;题目太小,又不能达到培养目标对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思维。

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通过论文调研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开拓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大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并对其进行整理的环节,培养学生对资料挖掘、数据处理、提炼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文字和语言的综合表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要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确定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方向上去指导,从总体上去把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合理的设计或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同时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得到系统训练和全面提高。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使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晟,王金洲.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1-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转向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特性和企业对该人才的实际需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课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严峻的形势下,面对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校确立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和开拓性的特点,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起“一个中心、两种方式、三项结合、四方面提高”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为中心;采用模拟训练与实际运作两种方式;把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毕业论文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1]。

从2006年开始,我校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大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以本专业的现代广告学、市场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市场调查与预测7门专业课为例,实践学时占其相应总学时28.3%。强化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学用结合,掌握市场营销人才必备的市场营销广告设计、市场调查报告撰写、市场营销策划书设计等基本技能。

二、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宗旨,以课堂教育为落脚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专业课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2]。

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和训练,改革考试方式。在《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中加强实训。对学生营销技能(市场营销技能、市场调查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广告创意技能、营销策划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进行技能实训。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市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中进行。期末考试学生按教师要求拟定相应的市场营销计划书、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市场营销策划书等作为课程的考试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密切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方法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强调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发现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pBL教学法、热点问题探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课堂上重现或者虚构一个个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所提供的案例展开的分析与辩论来寻求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案例中,熟悉案例的背景资料,充当相应的角色,正确制定解决方案。由于提供给学生的案例都是由真实记录组成,学生深入案例就如同进入了现实情景。这样案例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矛盾。我们选用于教学的案例,大多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都是针对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真实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每参加一次“案例”讨论,就相当于亲自参加了一次现代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高层决策。为了在案例讨论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们将学生分成团队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由团队小组推荐两名或几名学生作中心发言,在限定的时间内将团队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各团队小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召开董事会”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今日说法”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商家名谈”的方式进行汇报,形式新颖、别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其融会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方法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译为基于问题学习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在讲到市场细分这个理论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市场细分对于经营性企业的意义,在现实中举出一个具体的行业来进行市场细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讲解的枯燥,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3.热点问题探讨法

使用热点问题探讨法时,教师要针对某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找出一个跟它相关的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展开争论。如用某知名家具造假事件讲解公关危机如何化解、企业参与职场类节目对企业的宣传有何利弊等。在争论中学会形成多种不同的看法,各执一端,各抒己见,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通过教师进行点评,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我们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密切结合企业营销活动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实战型为主,力求“新”、“实”结合。“新”是指选题反映专业领域发展水平的前沿动态和专业面临的焦点问题,如我国企业的事件营销研究、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植入广告研究等都是比较新的题目;“实”是指选题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中规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如佰草集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哈尔滨乳品市场销售渠道研究等题目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题目过大过深,受知识结构和毕业论文时间的限制难以按期完成;题目太小,又不能达到培养目标对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思维。

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通过论文调研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开拓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大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并对其进行整理的环节,培养学生对资料挖掘、数据处理、提炼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文字和语言的综合表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要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确定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方向上去指导,从总体上去把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合理的设计或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同时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得到系统训练和全面提高。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使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晟,王金洲.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6

论文摘要:在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盲目遵从大家,创新意识薄弱,西方医学教育色彩过重等弊端成为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障碍。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邓阿本德提出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其反对科学教条主义、科学霸权主义以及反对一元主义方法论,进而倡导科学认识工具的无限自由、批判理性思维等核心思想,时中医药教育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KarlFeyerabend,1924一1994年)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集大成者之一,与另外三位科学哲学家一波普尔、库恩、阿卡托斯并称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四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是其理论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就是"angthingGoes",即“怎么都行”。面对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出现的一系列弊端,结合多元主义方法论这一主要理论观点,对于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手段改进中医药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1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核心内涵

非理性批判。多元主义方法论实际上是费耶阿本德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流派的一种理性反思,故费耶阿本德也以理性者自称。尽管费耶阿本德批判理性思维,主张用非理性思维来对待科学,但其批判的整个过程又显然是理性的。而他对于理性的一元主义方法论的批判,却是非理性的多元主义方法论的最好体现。

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费耶阿本德之前的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用普适的超越特定语境的定义、标准、理论来为世间万物奠定基础。至少在“维也纳学派”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一切知识奠定统一标准,并给人生指示可靠的行为准则。费耶阿本德却认为只要有助于科学的发现,任何方法和尝试都是可以被应用的。因此,他说,“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任何单一的程序或单一的一组规则能够构成一切研究的基础并保证它是‘科学的’、可靠的。

文化需要存在差异性。费耶阿本德承认“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理由能使人们宁愿选择科学与西方理性主义,而不选择别的传统,事实上,很难设想类似的理由是什么……所有文化都有它们各自喜欢的‘客观’理由。对于文化的选择,人们应该有其自由,而不应该用各种理由来规制人们的权利。

教育应该倡导自由和宽容。费耶阿本德看来,个人的快乐和发展一直以来并最终将是可能的最高价值。这样的价值不是否定历史演化而成的现存价值观,而是排斥用现存或是立足于固定语境下的价值来批评否定另外语境下的价值观。自由社会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包括科学知识。所以不应当用权威的科学来教育人们,而这样使得人们丧失了本应该可以改变自己思想、行为等的机会。

2多元主义方法论对中医药教育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多元层次化的就医格局也日渐形成,而中医药成长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教育,尚未形成开放、自信、包容的思维框架。在全球多元化的进程中,中医药教育有必要突破传统的思维范式,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新颖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主义方法论为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用非理性批判的眼光确立中医药发展的自信心。一个巨大的问题始终围绕着中医药教育整个过程,即中医是否科学。一直以来,中医药从业者和师生们被冠以“经验医学者”的角色。这不仅影响到了中医药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中医药受教者来说也产生一定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就业上遭受的“歧视”,因而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用费耶阿本德的批判理性一元主义的观点,可以从哲学理论的高度予以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启迪。由于费耶阿本德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因此患有残疾的缘故,此后曾亲身体验到传统医学的魅力,费耶阿本德对此总结评论说,“对付一种特定的真实客体,通常有不止一种实践,而是有许多种实践。在医学中,人们有西方的科学方法(它产生于17世纪的科学向人体领域的可疑扩展),还有《内经》的医学和部落医学。这些实践要么产生机体的状况,要么能够说出这些状况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科学的”。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张力和空间,这样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所以在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上,首要的任务是建立教师和学生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自信才是创新的基础。

提倡质疑的精神。教育的创新有渐进创新、结构创新和突破创新。通过医学的客观经验总结到对权威的质疑最后创造出新的理论,这一系列的过程涵盖了整个三种教育创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来看,尊师重教的理念纵向贯穿了整个民族教育,当然也包括中医药教育,而这又导致了中医药创新意识的发展显得非常缓慢。对先人及大家的盲目遵从,使得中医药的实践要求与理论无法很好的匹配。费耶阿本德认为既然科学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这个自由的社会中专家学者也应该没有特殊的话语权,“问题不是被专家们解决的(虽然他们的建议不会被忽视),而是被有关的人们按照他们所重视的思想,根据他们认为最适当的程序来解决的”。从这点来说,对权威的质疑会极大的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有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弟子。张元素在《内经》《中藏经》的脏腑辨证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弟子李东垣则发展了张元素的学说创立脾胃学说,自成“补土”一派;王好古则创“阴证论”;罗天益则着意阐发脾胃虚损病机外,对三焦辨治又有进一步的发挥,这一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质疑精神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最好途径。

中医药的发展要因时因地因人。医学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两者和谐共生。创新的观点要用动态的眼光来捕捉,文化生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各种医学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古代使用虎骨、野生羚羊角等野生中药材是合法的,但是在当今生态系统弱化的情况下,使用野生中药材显然不太现实,因而利用药物化学技术制造生物活性相同或相仿的药材便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再者一个例子,中医流派中有一个“火神派”,其核心理念是用附子、干姜等烈药“洞明阴阳之理”。火神派发端于川蜀,用药适应了当地人的体质,但是在江南或是其他地区,由于不适应当地环境和群众体质,疗效没有在川蜀地区显著,然而也不能由此断定火神派的理论错误。中医药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上,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差异性也正是培育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方法。中医药教育应该因才施教。疗效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医药的教育更应该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教育走高质量的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已经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中医药教育又是中医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自由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亦即有了平等的选择权。专家和权威的话语只能是作为参考,因此对学生进行因才施教,切实尊重学生的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的中医药价值观也是中医药教育的创新之处。

3差异化引导教学培育创新意识

哲学是一个认识工具,它能为人们认识和解决新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哲学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思维导向。通过多元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支撑,对比中医药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实行差异化引导的教学模式对中医药教育整体改善将有促进作用。

中西医理论教学需要交叉整合。当前中医药院校面临的尴尬境况是中医不中,逐渐沦落为二流的西医院校,集中表现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接受西医理论课时明显多于中医理论课时。多元主义方法论看来,用一种思维方式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医学问题,那么多种医学思维的有效整合才能避免医学上的短板理论。常用药安宫牛黄丸中有一味清热解毒的君药—牛黄,古人所著的辨证用药理论基础《温病条辨》中用的都是天然牛黄,然而天然牛黄少之又少,不能满足现代市的需求,因此现代多采用了人工牛黄加以制造,而人工牛黄在效用上显然不能十分准确地匹配天然牛黄。那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就应当通过西方医学的还原论观点,对比总结用量一疗效之间的规律,找出符合现代特征的用药量。中医教育要回归其本质,并不是说要全盘中化,否定西医的优点。正确的做法是合理设置课程,以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以古籍经典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以此来体现中医药教育兼容并包的系统医学理念而又有差异化的策略。

公共课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有机结合。规模化的教育有助于从数量上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却无法很好地保证质量上的优质性。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需要在发散后形成收敛性的思维意识。在发散过程中能提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质疑问题,总结规律后收敛成独特的技能和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应该多注重灌输体现中医药价值导向的理论特别是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培养,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展开,奠定一定程度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形成发散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借鉴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以此形成批判教条主义一元方法的收敛性思维,契合多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曲线知识结构。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中医药教育的另一遭人垢病之处就是理论教育无法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多元主义方法论观点看来,只要是能够对认识客观事物有好处的方法都应该被加以应用。临床疗效是医学价值和尊严最直接的体现,实践亦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故而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的首要性,以实践总结理论,深化理论教学在中医药教育中应当被一以贯之的执行。具体教学中,临床实践教学时间需要增加,理论教学应当以实用和简洁的方式为实践教学服务;探索本科导师制、研究生教学师承制的可行性;临床实践学分要求需要被提高;鼓励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和出版文章、著作,形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由此用具有时效性的理论反哺理论教学滞后的弱点。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116-03

应该说,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般多是一些教师个人零散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尚未形成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缘由很多,笔者从必要性和可行性着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六个方面的任务:理论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能力教育、心理教育。[1]它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它与其他课程的不同。它不仅有实现课程目标的任务,还有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因此,它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最好的平台。

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早就被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其既定的目标定位,它是我国公民素质教育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素质以及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具体化。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社会发展对公民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方针,对学校的公民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即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应具有“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两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两精神”——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里,重点指出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2]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成为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目标。

(二)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其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人的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心理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特别是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突变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他们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从心理方面来看,大学生心理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独立性逐步取代依赖性。他们已不满足单纯接受学校、家庭的影响,现实中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增强,与之相关的人生观、世界观、个性、倾向性等心理特征趋向社会化。但同时又表现出动荡不稳定的心理特征,如:独立、矛盾、可塑性大等特点。这些心理特征都表明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时期,一旦大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踏上社会以后,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做出卓越的成就。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最具有社会价值的一部分。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的一生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以人们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作为基础条件和根本动因。因此作为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外部决定力量的学校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自我创造,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大学阶段的创新教育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当学生想创新、有创新的意识和需要,他才会努力去尝试和实现这种需要,也就是敢去创新,敢于向传统挑战,这些构成了大学创新教育的基础。我们应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个人的才智方能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和谐发展。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明、应用和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因此,真正的知识体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断的创新,是每一个人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各国也都认识到:“创新”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经济竞技场的“入场券”,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主角。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各方面人才。但创新意识是要靠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从根本上讲,要从娃娃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任何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高等教育分不开的。总书记说:“综观世界科学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和发现,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人的思维活动的最好年龄,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3]而大学生,年龄在二十岁左右,正是江总书记所说的“最好年龄”的前奏,在这个前奏期加强创新教育,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的“第二天性”,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持续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一)课程标准中包含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容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本身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包含创造性思维能力)任务,这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规定中找出依据。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里“分析问题”属于思维能力要求,同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等上述理论知识也离不开思维能力。因为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本身就是一个处处体现创新意识的马克思主义的活教材,学好这样的知识内容自然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也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能性条件。综观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无论哪一门课程、哪一章,甚至哪一节,在叙述知识时都运用了比较典型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概括抽象、具体化等等。这无疑为学生认识各种思维方法提供了典型的范例。如果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讲授一些思维知识,就会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因为根据创新意识的含义,它是人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力图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想法,它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各种思维方法、思维类型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复杂活动,只有学生了解了各种思维方法和思维类型,其自觉运用的能力才会增强。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为教材配备大量的漫画插图和创新思考题,这也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大量训练素材。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它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为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提供源动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的独特价值

(一)激发纯正的创新动机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独特价值之一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纯正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新动机可以来自于学生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于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创新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也不会气馁,加倍努力,直至成功。

海伦·凯勒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有了想要成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去创新,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尔·盖茨就是因为有了要“在每个家庭和办公桌都要放上一台电脑”的梦想,才促使他去创造、去完成伟大事业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适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大学德育的主渠道,其特殊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育智,即培育学生的公民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把握人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参与社会、建设社会的智慧和能力[4],它更注重育德,即对学生个体的公民思想品德诸内容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形成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实现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和个体化[5]。它将帮助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重要位置,激发学生纯正的学习动机、创新动机等可以归于它的使命。而这些纯正的创新动机一旦形成之后,会在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体现出来。

(二)引导积极的创新目的

创新目的可以分为很多种,它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有的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思考或提问只是为了标新立异从而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有的学生就是因为不想与别人一样而想通过创新以此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彰显个人风格;有的学生是自发生成了渴望创新的意识,希望能够运用所学所想形成一些创造性的成果……由此可见,创新目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创新目的。

之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创新目的,是由它特殊的学科功能决定的。思想政治课具有导向,主要包括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便能够结合学科知识随时随地进行积极创新目的的引导。

(三)指导科学的创新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它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学生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因此,相对于其他任何学科来说它在指导学生创新方法上具有独特的、难以替代的价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不仅能掌握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更能在无形中掌握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经过教师的演示和指导,学生便能够掌握正确的创新方法,为他们今后进行创新性活动打下基础。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优秀的基础教育必须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使“火把”在良好的环境中燎原!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新裁的念头和思想;要学会以“正信息”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渴望成功。而这些平等、民主、自由观念恰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与课程理念相吻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想培养的正是这种具有民主、平等、自由、创新等观念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最重视学生这些观念的保护和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所在。笔者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的一员,深感当今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此呼吁广大同行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帮助学生成长、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

[2]谢树平.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李如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朱永新.创新教育论(第一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

[5]叶瑞祥等.创新学习能力论(第1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0.

[6]卡尔·富兰克林.创新为什么会失败[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7]王小棉.论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J].教育研究,2003,(08).

[8]张德江.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05).

[9]李文华.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J].教育,2010,(03).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8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亟需应用型人才,要求学校在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时须特别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将实践中所需的操作技能融入到理论讲授中。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互动课堂加入头脑风暴法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文管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专业策划能力。

关键词:

头脑风暴法;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文化产业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由此而延伸出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力量。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1]在这样的领先概念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又刺激更多高校增设此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前景虽好,但当前文管专业正面临着“就读热、就业冷”的尴尬,面向就业的应用型教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很重要、关键的部分,有助于提高文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在以往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受到固有教学模式的约束,及对文管专业根本认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只能吸取课本中的表层知识,而很难举一反三,更别说是理解、转化后再生成出新的创意思维。

一、开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互动课堂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其定位为“重在培养策划、经营、管理人才”。就文化产业的策划、经营、管理而言,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都有一定的“共性”:都要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都要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同时也都要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都以策划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而策划恰恰需要工作者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在有效创意的基础上,来设计、选择能产生最佳效果的资源配置与行动方式,进而形成正确决策和实施方案,并努力保障目标实现的过程。[2]可见,策划过程的开展,是以明确创意为核心,创意与策划贯穿了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项目的开发、文化活动的构想、文创产品的设计等等。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强调以“课本知识为本,教师讲授为首”,教师大多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后通过提问或作业、书面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不否认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中的可适用性,但缺乏有效性互动的课堂,长此以往的单向性灌输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容易使学生失去对知识的好奇心和主动思考的兴趣,更谈不上创意思维的生成。我们意识到实现“互动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法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信息环境及信息资源,经过课堂教学形式的重新组合,并对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重新调整。它既可以实行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互动,又可通过信息实现人与人思想的交流。[3]

二、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依据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alex.F.osbom)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的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也有人称它为“脑力激荡法”。[4]在本文中,头脑风暴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尝试在互动课堂中,通过模拟一个完整的项目,它以策划为导向,借由大量的互动性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专业技能的提高。文管专业涉及知识面的宽泛性,使得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大量的理论教学又无法形成实践技能。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头脑风暴法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任务式的模拟环境下,按照现实岗位的分工方式,从项目策划到营销发行进行分组讨论、汇报、质疑、再讨论等循环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多向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教师在头脑风暴中主要发挥主持人和协调者的作用,带领他们开展整个项目,分析其提出的各式方案的可执行性,师生通过这样的协作互助将理论引入实践。

(二)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型设计

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课堂,而更多地将传统课堂与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该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将知识通过传授、体验、内化和创造四大环节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课前准备、双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组成。在这个联动过程中,头脑风暴是互动课堂氛围的有力助推器。具体如图1所示。在“传授”阶段中,为了保证知识输出的完整性,理论知识的讲授部分仍然以传统课堂方式完成,教师在过程中以提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此调整后续互动课堂开展的节奏。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理论知识后,需要一定的自我消化时间,在“体验”这一阶段中,教师以任务作为驱动并提供相应的资料,将学生按照实践需要进行分组,要求其在课后结合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而后依分组进行首次组内头脑风暴。在头脑风暴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和内容并不局限于具体的理论知识,可以延伸至课本之外甚至天马行空,以期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在“内化”中,教师结合当代传媒公司的作业模式将课堂模拟成为现实的头脑风暴会议,已分组的创意团队们,通过虚拟的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开发,创意评估。会议初期,小组相互汇报其组内头脑风暴的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所必需的逻辑梳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间进行有序的质询环节,学生可自由质疑、询问或建议其他小组的创意构想,进行小组间头脑风暴,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乐于思考、勇于提问的精神。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其最终的创意构想汇总并完成创意简报,锻炼学生将思维落实到文字上的能力,检验他们的知识再创造的成果。教师围绕简报内容对此次任务进行评价、总结。

(三)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型应用过程

作者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14级文化产业管理班的大众传媒管理课程进行了一学期的互动课堂实践,本文结合“电影营销”这一单元课程案例来展示互动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影营销”这一单元课程实践性较强,如果单从理论角度讲授容易单调乏味且脱离时效性,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了互动课堂式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真正掌握电影营销的技巧,在互动课堂中引入了头脑风暴法。

1.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电影营销的基本步骤,依此将知识讲授阶段的课件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讲解、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其中理论讲解部分为学生梳理出该知识点的基本脉络,主要分为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两条主线,后期的头脑风暴会议也会依照两条主线来展开。在第二部分中,通过放映相关的电影片段、宣传片,展示宣传海报等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分析的电影案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三部分,教师结合具体的电影案例,指出该电影营销的步骤,带领学生共同来分析其营销方式的成败之处。

2.教师按照传媒公司的人员架设及电影营销的具体需要,将学生分为五个创意小组,分别是:(1)前期调研组:主要负责了解影片受众群体、竞争作品、竞争的优略势分析等。(2)线上推广组:包括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信息、粉丝互动、宣传活动、病毒营销等。(3)线下推广组:包括院线合作、路演活动、综艺宣传等。(4)广告策划组:包括广告片创意、宣传文案创意、联合品牌植入等。(5)艺人统筹组:负责统筹各演职人员的档期和宣传事项。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程度选择了一个已经立项但并未开拍的电影项目,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学生须依据各组分工,在课后进行组内的头脑风暴,得出本组的营销创意,来完成教师布置的电影营销任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QQ群积极了解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同时方便学生有疑惑可快速得到教师的解答。

3.在之后的互动课堂中,教师作为主持人,简要介绍开展此次头脑风暴会议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大致流程。整个头脑风暴会议开展的时间约2个课时,即90分钟左右,期间可适当安排学生暂时休会,但不宜过于频繁,避免扰乱学生思考的连续性。会议伊始,各组分别派1-2名同学进行汇报或展示他们的组内头脑风暴结果。在各组发言完毕后,进入针对每个小组的自由质询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任何同学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想法、经验、知识等对某一小组的创意提出质疑或建议,例如可从创意本身是否具有可行性等角度出发。被质询的小组应当场做出回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全场的质询节奏,如有学生态度过于冷漠或讨论过于激烈,教师应适时从中协调,保证课堂的有效开展。

4.头脑风暴会议结束后,各小组在课后综合评估本组各营销想法的创意性、可行性、经济性等,结合别组的质询意见,去粗求精,最后选出相对较优的几个想法汇总并梳理成为创意简报。教师对各组的简报依次点评,并于后续的课程中实时更新作为任务的电影项目在其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营销进度,让学生更好地将自己的主观创意与客观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和比较。

三、结束语

以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大众传媒课程,经过多次的实践检验,实验班的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认识和敏感度都比单纯接受传统课堂模式的学生高,在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上也有较大的提升。通过一学期传统课堂与互动课堂的结合,课上和课下的连贯学习,从知识的传授、体验、内化到再创造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因而,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课堂中。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

[2]严三九,王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概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周瑛.“互动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0(57).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9

一、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作为教师,就应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角”。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想,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还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要指导立意,构思创新

立意是作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意是文章的中心、灵魂,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关。怎样在立意上下功夫,写出新颖别致,意味隽永的作文呢?

首先,要敢于换角度,突破旧思路,大胆标新立异。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蕴涵着哲理,我们要努力地发现它。如果我们善于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也就具有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能力和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使其作文立意与众不同,一鸣惊人。例如:面对落花,有的同学黯然神伤,哀叹美丽的失落;也有的同学欢呼雀跃,赞美果实即将成熟。面对落叶,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立意,可以赞扬他的坚韧、乐观精神。其次,立意要有时代气息,表现出时代精神,立意的创新并非胡思乱想、不分好歹、美丑。无论怎样标新立异,还得注意他的正确性。与时代不合拍的观点恐怕算不上创新。比如:在讲时间、讲效率的今天,如果花大量笔墨去赞美某人舍不得花几毛钱乘车而宁愿步行几小时的“节俭”精神,就显然与时代脱节了,更谈不上什么创新。

作文也一样,构思上有创新,文章就有新意。构思切忌呆板,应以“活”为要诀。灵活多变也就是一种创新,或者采用以重点句子反复出现,构架文章的回环反复法等等。总之,学生作文决不能只按固定模式来套,要尽量活学活用,不拘一格,这样才能有突破、有创新。

三、指导手法创新

我们同时加强习作多种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写人时描法不能局限于一两种。写物时可以想象、联想,用上比喻、拟人、象征、衬托、议论、抒情等。说明应多用说明方法,论证时不要只举例论证,还应做对比的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总之,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想,各种感觉器官一起调动起来,作文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达到新颖别致。

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奏效的,但只要坚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创新能力便能大大提高。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机会创新和实践。

语文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学观念,变“以教定学”的“主导型教育”模式为“以学定教”的“主体型教育”模式。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时间去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使学生乐于创新和实践,从而变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改变在语文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去创新和实践,进而达到语文教学“自读自悟,自主求知,不教而会”这一最高境界。

三、语文教师自己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给学生作创新的表率,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试想,一个因循守旧、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四、重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和实践。

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一项独立任务去完成。因此,教师要多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法等,上好自读课,预习课等,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争论、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能动性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性、情感性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的主人。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想象力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赋予学习的生动性、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它是形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想象,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扩句、看图说话、看图作文、扩写、续写、改写、读后感、想象作文、复述课文、观察日记、提问、讨论以及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形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

六、重视作业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精心设计一些动手、动口、动脑的作业。作业形式要多样,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如低年级的作业,可把生字编成容易猜的字谜,或把合体字拆开,把独体字合并,或用写纸条“开火车”以一个字组词,以一个词造句,或词语搭配等。中高年级的作业设计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设计思考性的预习作业或弹性作业如诵读、讨论、画写、操作等。切忌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重视语文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