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教学法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33:01

比喻教学法论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概述的介绍了何为比喻教学法,然后指出了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运用比喻教学法的成功案例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讲述如何运用比喻教学法把课程中相对抽象的知识讲授变得浅显易懂。

1.比喻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比喻教学法就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将两个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事物建立联系,通常情况,选择一个熟悉的事物,引伸到未知事物的影子,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恰当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让人豁然开朗。

2.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作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群体是大一年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中有部分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另外一部分同学尽管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有些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网络还很缺乏,就更不用说对一些网络技术的操作了。所以,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有不少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令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如果讲解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比喻教学,将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转化得生动、浅显易懂,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比喻法”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又可以便于学生记住一些烦琐的操作。

3.比喻教学法案例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怎样组织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这节课程,用于教授知识点的时间大约为25分钟。

首先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电脑,然后针对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先认识显示器、鼠标、键盘、耳麦、摄像头,这被称作“设备”。主机箱内包括的所有硬件的集合被称为“主机”,“主机+外设”就构成了一个完成的计算机。在此用一个FLaSH演示主机的内部构成(如图),可引导学生去学习每个硬件有那些功能。

中央处理器CpU:CpU是计算机机的核心器件,它就好比人类的思维与控制中枢,正是CpU控制着计算机的一切行为举止。CpU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这个运算器就有这样的功能,而我们的大脑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行为,CpU的控制器就有这样的功能。接着还会给学生展示单核的CpU和双核的CpU,讲到双核CpU的时候,我会说:如果我们人类又有两个大脑是不是会变的更聪明啊!是不是运算的速度会变快,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两个大脑同时去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说我们又想唱歌又想说话,这在一个CpU的时代是不能完成的,而到了现在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比喻就是想说明双核CpU是可以把同时完成需要占用同一资源的两件事情。

存储器memory:人脑除了有思维的功能,还有存储的功能。电脑也不例外,在电脑中存储器主要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存储器,这就是电脑中的内存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要把我们记不住的东西储存在自己的资料库中,这就像为什么我们要有自己的书房,而这个硬盘就好比我们自己的书房。当手中的资料无法满足我们所需要的资料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去公共的图书馆借书,这个公共的图书管,就好比光盘、U盘、软盘等。

输入输出设备i/o:生活中我们总是把电脑和人脑加以类比,但实际上更确切的类比应该是把电脑比作一个完成的人。电脑有与外界信息交互的装置,人类有听声音和说话的能力,电脑也有。音箱就好比人的嘴巴,麦克就好比人的耳朵,但计算机所能处理的只有数字信号,而现实生活中的声音是模拟信号,这样就需要一个设备能够把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相互的转换,这个设备就是声卡。人类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可以通过说话,还可以通过写字来表达,计算机则可以通过现实器和打印机来完成书写的功能,可是计算机并不能识别文字和图像,这需要显卡来完成数字信号和图像信息进行转换。

主板motherboard:主板是微机的核心链接部件。微机的硬件系统的其他部件全部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主板相连接的。主板是一块较大的集成电路板,电路板上配以必须的电子元件、接口插座和插槽。结合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详细讲解主板上的芯片和插座与插槽,其中插座与插槽就好比人类的关节,人的很多骨骼都是通过关节链结起来的;而芯片则是一座架起各个插槽之间数据传递的桥梁。

连接线:主板要和硬件连接必须有电源线和数据线,这就好比人的血管和神经。

比喻教学法论文篇2

关键词:设喻教学特点作用方式

(一)设喻教学的特点

比喻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有时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比较抽象,这时,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能较形象生动地讲清楚,讲课的过程也是这样,教师要把有关课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运用设喻的方法。

教师如果能按照这样的设喻来进行阅读教学,给学生的将是一个十分形象的驳论结构式,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干巴巴的介绍来要好得多,同时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学生知识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形象的东西常常是容易记住的。

比喻的另一个特点是通俗性。对于有的道理,一用上比喻就很通俗了。就如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鲁迅在批驳论据时用了归谬法: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是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归谬法是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此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证明对方论断的不能成立。归谬法批驳的力量是很厉害的。怎么个"厉害"?如果用一般的文字抽象说明实际上是很困难的,而且,也不一定能使人很通俗地理解。但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用拳头打人,必定是先收紧拳头,然后再打出去,这样的拳头是很厉害的;归谬法就是收进来再打出去的拳头。这样说学生对归谬法作用的理解就不困难了。

(二)设喻教学的作用

1、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喻教学法是一种形象的阅读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不像数理化,有严格的科学性,一环紧扣一环;所以要吸引学生,就必须依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形象化的教学。设喻教学法就是根据语文课的这一特点而来的。设喻教学时,师生以一种形象的眼光来分析课文,使那些本来显得平淡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设喻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教学。教师只有对这篇课文有相当的情感偏向,才能对课文进行设喻教学;而随着教师设喻教学的展开,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地被激发出来,以至情不自禁地进入对作品的分析之中。设喻时还要进行联想,使本体与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必然会启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其想象能力。

(三)设喻的方式

设喻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只想从整体设喻和局部设喻两方面来谈谈。

1、整体设喻

这种设喻方式适合于文章结构的分析,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的结构分析;再如课文《汉堡港的变奏》的结构分析也适用。《汉堡港的变奏》可分为三大部分,其间的分界线是自成段落的两个过渡句。前一句是"这是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天";后一个句是"于是就来到了四月的那个明媚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开头提到:"汉堡港是一支古曲",是中国的远洋货轮汉川号使得这支古曲发生了变奏。这便是课文提供的现成的设喻材料。这样三部分可分别作如下概括:"变奏的序曲"、"变奏的旋律"和"变奏的尾声",而第二部分"变奏的旋律"又可分为:"重奏"、"主调"、"插曲"、"合奏"等四个部分。

当教师指挥学生演奏完这一动人的变奏后,学生一定会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他们在为中国海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严谨态度而深深地感动的同时,也为这篇文章的动人的艺术结构而喝彩。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往往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因为它总是要抛开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而进行概括,而设喻教学就较好地克服了这一弊端,还给学生以生动的形象。

2、局部设喻

整体设喻因为是对整篇文章设喻,有很多困难,如喻体比较难找,又缺乏灵活性,且重点不能突出。而这些整体设喻的缺点恰恰是局部设喻可以避免的。局部设喻并不要求从整篇文章去考虑设喻,只是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设喻。

(四)设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设喻的喻体有的大量来自日常生活,但也可直接来自课文。直接来自课文的喻体显得自然,学生也感到亲切,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发现那些具有设喻效果的喻体。当然,来自课文的喻体还要经过强化,使之更明显。如前面提到的《汉堡港的变奏》一文,课文中仅有"汉堡港是一支古曲"一个比喻句,教师应抓住这一句进行强化设喻:不但"汉堡港"像一支古曲,其实《汉堡港的变奏》一文也像一支古曲,有序曲,有主调,有尾声。这样一强化,才能把课文中那些具有设喻效果的喻体为设喻阅读教学所用。

2、设喻教学中,设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设喻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不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设喻上,而应该着重对课文进行分析,也只有对课文的内容分析透了,才能设计出贴切、形象的比喻来。

比喻教学法论文篇3

“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

“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由上面解释我们至少可得出两个信息:“讽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讽喻”是用故事的形式说明道理的。

“设喻”一词,无论《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还是《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均无对“设喻”一词的解释,倒是“百度百科”对此解释为“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这种解释在一些参考资料和论文中也可得到印证。那么,这样解释到底对不对呢?笔者以为,至少未得到权威专家的认可。当然,也说不定以后会被收录。其实“设喻”一定条件下即是“设置比喻或设置讽喻”的简称。比如清代方宗诚在《论文章本原》中评价孟子的文章“此亦辨论体也,设喻奇幻,有锋铓。”教学用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课文研讨”部分,教学用书《先秦诸子选读》中“选文解读”部分都可以作如是解释。

那么,“比喻”和“讽喻”又如何区别呢?首先还是明确一下“比喻”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认为“比喻”是“修辞方式,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修辞学》对“比喻”的定义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由此可知,“比喻”的目的是使“表现的事物”更加明白易懂,使文章语言生动。而“讽喻”是用故事的形式说明道理的。通过比较,笔者以为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偏重于使事物明白,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一个是通过故事形式使道理明确,往往是为了给对象以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比喻常常以句子的形式出现,讽喻往往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像《〈孟子〉选读》中“齐人乞墦”“邻人攘鸡”的故事即为讽喻;而同是《选读》中“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即为比喻。对于《拿来主义》一文中“穷青年得大宅子”的故事笔者以为应是“讽喻”,而下文的“鸦片”“鱼翅”“烟枪”“姨太太”等则可理解为比喻。

比喻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语法隐喻;英语阅读;阅读教学

H319

一、导言

一直以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都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从历年高考英语的考试情况来看,语篇理解错误往往是失分的最大项目,阅读也自然成为学生的软肋;另一方面,在权威的英语水平衡量标准――英语四六级中,阅读理解部分占据着35%总分比例,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得分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看不懂”,“读不通”这些都是很多学生阅读的真实感受。即使是通过传统的阅读方法,理解所有词汇的意思仍然不能完全理解整段语篇所要传达的讯息。因此,学生阅读能力亟需提高,相应的英语教学方法也需要及时改进。

本文通过借鉴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研究语法隐喻对阅读理解的作用,改善英语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语法隐喻理论

“语法隐喻理论”概念最早是由Halliday在1976年发表的论文《反语言》(anti-language)中提出,他认为“反语言实际上是日常语言的一种隐喻形式,而隐喻可以出现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隐喻、语法隐喻和语音隐喻。”其中语法隐喻又可进而分为三种形式:词法隐喻,词汇隐喻和句法隐喻。Halliday明确提出,“语法隐喻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日常语言大多是隐喻性的,只不过其本源并不为人所知或已被人忘记。”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具体论证,很多观点并不成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Halliday系统地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标志着语法隐喻理论进入完善阶段。Halliday在《功能语法入门》(Halliday1985)中指出,“隐喻现象并不只是限于词汇层面,而是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它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者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在中国,很多学者(胡壮麟1996,朱永生2000,严世清2003)也逐渐介绍语法隐喻理论,讨论语法隐喻的产生依据、理论模型和动词化等。

语法隐喻具有语言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以此为基础,语法隐喻可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一)概念语法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喻和名物化。概念语法隐喻指语言表达过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产生的各种语句中功能成分的互相隐喻化。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过程或性状,即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包括动词到形容词、介词到名词、介词词组或连接词到动词以及其他多种转换。

(二)人际语法隐喻

关于人际隐喻,首先需要正确看待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是形式与功能的结合。黄国文(1999)认为,一种形式可以表达出多种意义,同时一种意义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人际隐喻也分为两类: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其主要的表达形式是以小句表达本应由副词表达的语气和情态意义。

1.语气隐喻

语气隐喻是指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郭明周,董杰2010)。它与言语行为理论相关,体现的是言语功能的变异。一种言语功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例如:

(1)Youshouldstopsmokingrightnow.

(2)wouldyoumindstoppingsmokingrightnow?

这2个句子从语义上说都可以表达“命令”功能。但是却采用的是不同的语气,前者是陈述句语气,后者是疑问句。

相反,一种语气可以表达出多种言语功能:

(3)thatisadog?

(4)actuallytheydislikethefacialexpressionofthiskind.

囊陨狭礁隼子中可以看出,陈述语气在某些语境下也具有“提问”或者“命令”的作用。

2.情态隐喻

情态隐喻涉及不同的情态表达。其中,情态的取向系统决定每一种情态意义的体现,可分为: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和非明确客观。(Halliday1994)

(5)ithinktomisanathlete.(明确主观)

(6)tommustbeanathlete.(非明确主观)

(7)tommaybeanathlete.(非明确客观)

(8)it’sverylikelythattomisanathlete.(明确客观)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情态意义是通过命题的形式来表达的,语法层则形成一个比喻结构。如果小句表达明确的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是隐喻性的,这不仅体现出说话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而且它的判断也是清楚而明确的。如果情态动词或副词体现非明确主观和客观取向是非隐喻性的,那么体现说话者的断言也不是一种个人观点,情态的来源隐藏,其他人无法提出质疑。

在(5)和(8)中,虽然情态意义都以小句来体现,但它们本身并不是命题。如在例(8)中,语义理解的重点应是“tomisanathlete”,而不是“it’sverylikelythat”。为了证实,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附加疑问句来判断:

正确的是:it’sverylikelythattomisanathlete,isn’the?

而不是:it’sverylikelythattomisanathlete,isn’tit?

三、语法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语法隐喻对阅读篇章的难易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语法隐喻的语言表达形式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这种语言现象,有助于学生树立语法隐喻的概念,通常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语法隐喻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一)培养隐喻意识,习惯英语式思维

生活中处处充满隐喻。L.a.Richards(1965:92)提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而在英语阅读中,这种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学生需要意识到隐喻的普遍性,重视隐喻,并培养隐喻意识。

同时,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每一种民族语言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价值理念,反映了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学生可以运用新的观察方法,穿过语言的表层去感知该民族的思维习惯。英语民族的思维特点则是体现在语法隐喻中的,特别是概念语法隐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语篇中的语法隐喻来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思维和生活方式,进而学会区别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逐步培养出自身的英语式思维。长期下来,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便能自然地理解语法隐喻式的表达,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把握语篇整体,加强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的能力决定着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在英语阅读时,如果能够准确地辨别语法隐喻,并且将对应的一致式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英语语篇的分析能力。很多情况下,语篇隐喻有时会表现为贯穿于整个语篇的一个喻体,并且会反复出现;有时又会表现为一种基本隐喻,采用其特殊、相对应的表达式。语篇隐喻会使得整个语篇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并形成一种隐喻语境。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语篇隐喻认知运作规律是很重要的环节。这能够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核心思想,提高对语篇理解的准确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章。

(三)灵活记忆词汇,抓住语篇语境

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是英语阅读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60%的学生因为英语词汇量严重缺乏,导致阅读能力长期无法提升。同时,机械背单词,死记硬背等不良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由于隐喻是语义理据的一个重要源泉,运用隐喻往往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在进行词汇的学习中,可以去了解词义的演变过程,以语义原型为基础,根据认知模式推导出其隐喻意义,从而形成一个意义系统。这不仅仅使枯燥的词汇学习变得形象生动,而且也有利于词汇的记忆。

与此同时,语篇语境的理解也尤为重要。通过文章的字面意义与上下文语境有明显不符之处来判断其是隐喻表达。如:alathleansagainstthewall,smilingatme.(―木板条斜靠在墙上,对着我微笑。)后面分句就为前面的句子提供了语境,说明“lath”并不是“木板条”,而是指人,因此前面的主句是一个隐喻表达,形容这个人很瘦。

关于多喻义的词,需要结合语境才判断它是何种喻义。如:在“Heisamouse”一句中,“mouse”可以作多种解释,如“胆小”、“懦弱”、“猥琐”等意思。“mouse”作何喻义就取决于上下文的语境。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辨认出隐喻,理解隐喻,从而读懂文章。

四、语法隐喻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胡壮麟(2000)在《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中认为,“在语法隐喻表达多重经验的过程中,隐喻化语篇完成了从简单的小句被‘打包’成词组的过程,或从三两个小句被‘打包’成一个小句的过程”。杨信彰(2006)也发现:“阅读材料中,语法隐喻的数量不同,造成阅读难度的不同,而且语体正式程度不同造成隐喻程度的差异,即越是正式,程度越高”。因此,语法隐喻增加了语篇理解的难度,从而影响了二语输入,降低了阅读速度。针对这个现象,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地引入语法隐喻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并了解语法隐喻及一致式语言的现象,通过对比直白式表达和隐喻式表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运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让学生认识不同语篇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师也可以对采用语法隐喻最终带来的效果进行解释。例如,及物喻中过程的转化会带来文章衔接和连贯的效果,而名物化的使用则可以使文章高度概括,将前一句的述位浓缩成下一句的主位。同时这还能使文章看起来更客观、科学、可信度更高。第二,在了解语法隐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改写隐喻表达式,写成通俗易懂的一致式表达,并给予学生相应的练习,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法隐喻意识和隐喻认知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民族世界观和社会及语言规范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应贯彻输入与产出并重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将易于理解的一致式进行再加工,从而提高二语输出水平。由此,在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五、结语

语法隐喻与英语阅读密切相关。各类语篇中都存在语法隐喻,它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语法手段,也是一种扩展语言意义潜势的主要工具。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语法隐喻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隐喻表达式,帮助他们对隐喻表达式进行一致式还原。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法隐喻思维,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度,从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76.anti-languages[a].inwebster,J.(ed.).LanguageandSociety[C].LondonandnewYork:Continuum,265-286.

[2]Halliday,m.a.K.1985.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

[3]郭明周、董杰,2010,Z法隐喻浅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4):73-76。

[4]胡壮麟,1996,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4):1-7。

比喻教学法论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简要介绍,说明了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着一定的启示。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借“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isB的形式表现。这里的所说的“该类事物”即a指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类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隐喻具有常规性、任意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前两种特性为隐喻的一般特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为概念隐喻独有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也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词汇教学。Lakoff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在中70%的语言都源于概念隐喻,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历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语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词汇的机械记忆,忽略了词汇间的认知联系。往往出现学生将一个多义词的每个意项分别的、单独的加以记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有效的记忆与理解。隐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难为易、易记忆、易回忆性、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改进词汇教学。以单词cool为例,其最初意义为凉的、凉爽的,后来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含义:冷色的凉的、凉爽的冷静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来解释cool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说明不同词义的扩展和转化是隐喻思维的结果。在词汇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省去了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的麻烦,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2.语法的习得。传统教学,语法一直被视为中性的或是一套逻辑的形式框(Hopper,1998)。大多数人将语法定义为语法书和教科书规定语言的使用规则,从而把学习语法也当作是死被教条和规律的过程。语言作为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且与民族特性联接紧密。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的词一般在作为句首或专有名词时首字母才大写,但第一人称单数“i”无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写形式出现。如果在这里教师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崇尚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说明,相信学生对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是对词汇和篇章的语义层面和意义层面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检索和推断,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对词汇、习语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学习理论将阅读视为一种认知的、发展的和社会建构的任务,远远超越仅对书本词汇的理解。阅读理解应该是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专家Katherine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而从书本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对词汇的隐喻认知方式在大脑中构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统,以图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阅读理解当中要注意词语隐喻形成的系统,帮助更好的形成对篇章结构、内涵的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目标域与源域的不断互动,同过两者之间的相似形形成联想,构建起对篇章文本的生动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方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类的一般思维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如:汉语中“爱屋及乌”的意思到了英语中变成了“loveme,lovemydog”。处于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人可能会发现难以将对方隐喻中的目标域与源域联系起来,因为隐喻思维能力与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要取决于对该种文化的熟悉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模式下很常见的隐喻,在非本族语看来却相当难以理解。学习文化的过程与学习该文化的隐喻思维能力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explorationofLanguageand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8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比喻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比喻修辞内容难点对策

运用比喻修辞会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使描写的人物、事物有一种跃然纸上之感,完全鲜活起来。从小学开始,比喻修辞便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到了高中更是逐渐深化,成为修辞教学中的重点,并频繁出现在课本内容和考试试题中。

一、高中比喻修辞教学内容

(一)比喻修辞的基本类型

比喻修辞就是用相似的熟悉事物,来替代你所要描述的陌生事物。比喻的修辞格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部分组成。高中比喻修辞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区别并熟练运用四种基本比喻修辞类型:明喻、暗喻、博喻和借喻。

明喻是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类型。使用明喻修辞时,三个部分的修辞格需要同时出现,一般句子中会出现“像”“好像”等词语。在暗喻中,则一般会出现“是”“就是”等词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区别两种修辞类型,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别,熟练地进行辨别。

博喻是几种类型中最能加强语意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不同的喻体对同一对象进行反复比喻来突出特点、增添色彩。借喻的运用方式是直接利用喻体,修辞格的另两部分并不出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将借喻和借代进行差别讲解。两者虽是一字之差,但含意却相去甚远。借喻是用本质不同的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借代则是用一定联系的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由于借喻与借代的本体都不出现,则增加了辨认难度。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比喻修辞的运用

结合语言环境和课本将各类文章和语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修辞手法的重要性,比较各类修辞,寻找它们不同的意义。对难以区分的比喻修辞类型要详细讲解,直到学生能够熟练辨别,并且要求学生自己运用比喻手法写出句子和文章,提高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比喻手法都十分常见,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之下,不同的词所代表的事物就不一定相同了。教师要教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下,分析所比喻的不同事物,学习运用不同的比喻修辞,不断增加阅读量,长时间坚持练习,提高对修辞的理解能力。

教材中对有些比喻修辞类型的运用程度不高,教师应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多列出实例给学生作为参考,并督促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反复练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二、高中比喻修辞教学的难点及对策

(一)教学难点

比喻修辞虽然在写作手法中比较常见,但是在类型的细分上,以及与其他修辞方法比较的时候,有一定的区分难度。就好比比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比喻与象征,这些都是区分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对各种修辞格辨别不清,对比喻手法的运用无法清楚地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指出不同修辞格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方法一般是通过课本讲解比喻修辞方法,但是课本上的实例并不丰富。学生理解了一个句子后,只能对十分相近句子进行理解,如果相同的修辞手法,语句却略有不同,学生就会很难区分。在运用比喻手法仿写时,不能准确想到拿什么事物去进行比喻,甚至习惯于运用抽象的事物作为喻体。由于抽象的事物不好把握,很容易造成仿写失败,所以会给学生学习比喻修辞造成一定的困难。

而且学生学习的方式大多是依赖阅读书本,教师的教导方式也是阅读教科书,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上并没有特别的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没有机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得不到一定的练习,非常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温习和课后的再次理解。

(二)教学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利用实例,对不同的修辞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不同差异。引导学生领会不同修辞的特点,利用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文辞之美和比喻手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修辞语句和普通语句中相互转换,更深刻地看到比喻修辞的效果,了解每个修辞格的具体作用。

除了阅读文章,还要加强学生在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上的能力。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运用,并在课后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增强熟练度,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深刻记忆比喻手法。

教师多寻找一些课本之外的实例,尤其是正当流行的广告语、网络用语和流行词等,将实际生活和所学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对这些句子的熟知度高,并且更加感兴趣,利用这些例子进行指导更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其对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比喻手法的运用中学会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将相同的修辞格运用到不同的句子中,将比喻手法运用到日常口语和实际生活中,充分将学到的东西用透、用活。

三、总结

语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更是一个国家的文明象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语言更是现今各国追求学习的目标,因此,语文学习不仅是我们的基本课程,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研究。各种修辞手法为我们的语言增添了色彩,比喻修辞则让这些色彩翩然跃动。在高中语文学习课程中,比喻修辞的学习有难有易,我们要分析难点,不断寻找解决的对策,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我们的母语,深切感受到语言之美。

【参考文献】

[1]易晖文.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教学的内容、难点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28-29.

比喻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隐喻映射英语词汇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30-02

1前言

词汇是语言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英国语言学家魏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将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所遵循的教学目标,然而大多数学生对英语词汇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这一目标的很好实现。词汇学习是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而对词汇的深刻理解则是词汇积累和应用的基础。Sweetser指出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随着隐喻认知理论的发展,学生的隐喻映射能力培养愈加受到重视,这种能力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不同语境下对英语词汇各个义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记忆和应用词汇。

2隐喻映射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隐喻(metaphor)是比喻的一种,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在英语中,和明喻不同,隐喻不用like或as直接表示出来,而是对两种事物进行隐藏的比较。映射(mapping)则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简而言之,映射就是隐喻完成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表达过程。长期以来,隐喻都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而存在的,Lackoff和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的理论,这一理论将人类传统的隐喻观念引入更宽广的认知领域。其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而且隐喻是一种遵循恒定原则进行的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也是一种认知方式。ijaz(1986)和Biskup(1992)的研究认为,隐喻是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3辽东学院学生现存词汇学习问题

辽东学院是一所本专科一体的综合性的二本院校,学生入学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强,而且理工科专业学生人数较文科专业学生人数多,学生总体英语词汇量偏低。此外,受传统词汇教学方式和四、六级考试的影响,学生记忆单词时,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多半靠死记硬背,记忆效果差。目前,辽东学院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3+1+X”教学模式。其中,“3”是指每周3学时的课堂教学,“1”是指每周1学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X”是指学生每周至少2小时的网络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但词汇量不足已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4隐喻映射能力培养对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意义探析

隐喻能力对于二语习得者掌握语言有着重要影响。将学生引入目标语的隐喻系统,通过培养学生的隐喻映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隐喻的用法,并能灵活运用隐喻,从而有效地理解、习得和应用词汇。

4.1通过培养学生的隐喻映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对词汇的认知能力

在隐喻认知理论的视角下,隐喻是词汇得以发展的重要方式。辽东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现使用的教材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系列教材,该教材在单词表中对不同要求的词汇均有标记,尤其教材中所标注的积极词汇是教师课堂词汇讲授和学生学习的重点,积极词汇占据每单元词汇的比重较大,很多学生无法在课堂短时间内完全理解这些词汇。据调查,教师在课堂对这些词汇的讲解多半通过含有生词的例句翻译或展示来引导学生掌握和应用词汇,如能多使用带有隐喻映射的例句,逐渐培养学生的隐喻映射能力,理解词汇及其短语的相关文化背景,学生必然会对新学词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例如:theeconomyofthecountryisoverheating.overheat有“过度加热”的意思,在这个隐喻句子中,针对目标域的economy(经济),overheat暗喻“经济发展过于迅速”。通过对隐喻意义的分析,探索隐喻产生的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对词汇的认知能力必然会有质的飞跃。

4.2通过培养学生的隐喻映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语篇句子中的词汇

若要顺利完成语篇的阅读或学习,弄清文章句子中核心词汇的词义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阅读技巧。Lackoff和Johnson(1980)在他们合著的《我们所依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映射,也就是说隐喻意义是源域部分特征投射到目标域的结果。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如能多重视学生隐喻映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语篇的过程中,就会容易发现语篇中的隐喻句子,有意识通过对相关领域的经验来推测另一领域中拿捏不准的词语意思,从而达到顺利阅读整个语篇的目的。例如:第一册第三单元Sectionapara2中的这句话“Yousetthepace.iwilltrytoadjusttoyou.”其中pace和adjust都是生词,adjust的词义比较好理解,pace则需要通过对句子隐喻的理解来体会其更深层次的含义,pace不单单指字面意义的“步速”,还暗喻“儿子在人生道路上应保持的节奏”。

4.3通过培养学生的隐喻映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自主地应用词汇

在Lackoff和Johnson的隐喻概念中,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学生学习词汇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应用,所以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逐步通过简单的隐喻映射例句来引导学生摸索隐喻映射的方式和规律,从总结到模仿再到自主应用。例如:tomisalion.timeismoney.都是典型的隐喻映射的例子,而且易于学生理解和模仿应用。但在能够自主应用之前,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总结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相关概念域的共同词汇。以Lifeisajourney.为例,life可以表示“生活;生命;一生,寿命;人生,尘世;”journey作名词时有“旅行,旅程行期以及历程,过程”的意思,journey的概念可以映射到life的概念中。学生习惯于这样两种概念域的对比和总结,有利学生构造系统的词汇应用体系,在口语表达或书面表达中就能对词汇应用自如了。

5结语

从认知领域来看,隐喻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从语言发展领域来看,隐喻业已在人类语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本身就是隐喻性的,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所以隐喻映射能力当是学生习得英语词汇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但是,隐喻映射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而应渗透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隐喻映射能力的培养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但值得坚信的是,这种能力的培养会为学习者最终习得语言打下坚实基础,并发挥出长效而稳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Richards,a.thephilosophyofRhetoric[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65.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比喻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隐喻意识隐喻能力词汇学习

一、引言

每一种自然语言中都充满了隐喻。国内外对隐喻的研究方兴未艾。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修饰或语言偏离。奠定现代隐喻学研究的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认为,隐喻更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这就是隐喻性认知机制。

当前,隐喻理论诸多的研究主题之一是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出现了一批很有见地成果。大家纷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把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现有的研究综合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定性论述的多,定量实证的少。二是理论性虽强,可操作性不强。

本文结合文本阅读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个如何建构隐喻意识的理论框架,来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包括单词、词组、短语、习语等)学习效果。

二、隐喻能力与隐喻意识

检索发现,隐喻能力(metaphoriccompetence)已成为隐喻研究中常见的关键词。严世清认为,“隐喻能力至少应包含认知主体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自发地建立系统的类比关系的能力,认知主体在面临不相容的概念域(即传统上所说的隐喻性表达)的情形时理解其间系统的类比关系以及借助隐喻性认知机制创造隐喻性表达方式使之能引导听者或读者理解不同认知域之间某些独特的关联方式等方面的能力”。王寅、李弘认为,“隐喻能力主要包括人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被动地理解、学得隐喻,而且还包括能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更高目标还包括丰富的想像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本人认为,同语言教学中的两个目标―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一样,隐喻能力也应是培养目标之一。既然是培养目标,它就不能成为一种训练途径。而真正的训练途径应该是提高隐喻意识(metaphorawareness)。换句话说,训练增强隐喻意识是培养提高隐喻能力的前提和手段。

仿照语言意识的定义,龚玉苗把隐喻意识定义为语言学习者对隐喻形式及功能增强了(enhanced)的察觉程度(consciousness)和敏感程度(sensitivity)。可见,只有察觉程度和敏感程度得到增强以后,才可谓具有了隐喻意识。而察觉程度和敏感程度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策略训练提高的。

三、隐喻意识与词汇学习

毋庸赘言,词汇学习对于成功的外语学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中国的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词汇记忆任务。多数学生抱怨英语词汇众多,词义复杂,很难记住并灵活运用。举例来说,课本上标示harbor(v.)有两个意思:(1)心怀,怀有。(2)包庇,藏匿。学生们认为这两个意思与“港口,避风港”的意思相去甚远,难以理解和记忆。其实,如果我们以隐喻性的认知思维来理解:harbor(怀有)stronghatred和harbor(包庇)acriminal正如“港湾”里停放着或护卫着“船只”一样,两个动词义就很容易理解并牢牢地记住了。笔者通过访谈发现,目前学生们普遍缺少隐喻意识,理解、记忆词义大多依靠机械记忆,头脑中没有建立“陌生的、抽象的”概念与“熟知的、具体的”概念之间的联系,词汇学习往往事倍功半。

由此可见,隐喻意识对于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与记忆(尤其是高级阶段的词汇学习)非常有帮助。事实上,有关在词汇教学中增强隐喻意识的必要性已有充分的论述。试验也已表明,提高隐喻意识能明显地提高学生词汇学习效果。

四、增强隐喻意识的理论框架

Boers提出了提高隐喻意识的五个具体目标:(1)认识到隐喻是日常语言中常见的组成部分。(2)认识到隐喻性表达背后所隐含的喻体。(3)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非任意性。(4)认识到喻体中可能的跨文化差异。(5)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根据具体目标,Boers提出了几种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受此启发,龚玉苗提出自己的具体做法:(1)认识隐喻的普遍性及隐含喻体。(2)认识隐喻表达的非任意性。(3)认

识隐喻的跨文化差异。实际上,这几种做法虽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失之琐碎,不成体系。笔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包括三个层面的理论框架。

1.了解基本隐喻理论是基础

首先,要了解关于隐喻的基本概念,包括古典的“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喻底”(ground),还有“始源域”(sourcedomain)和“目标域”(targetdomain),以及较通俗的“隐喻性表达”(metaphoricexpression)和“喻体”(metaphorictheme,相当于始源域)。其次,要了解并理解常见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及其分类。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源于概念隐喻。常见的概念隐喻有:aRGUmentiSwaR,timeiSmoneY,BoDYiSContaineR,HappYiSUp,SaDiSDown,eConomYiSmaCHineRY,anGeRiSFiRe,LiFeiSaJoURneY,等等,可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spatial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再者,要认识到自然语言中隐喻的普遍性,隐喻不是少数有天赋的说话人或专家的专利,而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随处可见的现象。

2.拓展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是关键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是“思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能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因此,隐喻性认知思维实质上就是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理解上述各个概念隐喻就需要我们运用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另外,一词多义现象是在一个具体词义基础上引申抽象出其他词义。例如,insulate本是物理学名词(意为“隔热,绝缘”),抽象化以后意为“隔离(使免受影响)”;shield本指古代的“盾牌”,其作用是保护使用者免受伤害,现已引申出与此特点相联系的多个词义。因此,当遇到某个单词有多条释义时,我们要运用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在多个词义间找到相似点,如能建立起各个词义间的联系,则该单词的多个词义就构成一个词义串,串线就是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

人类通过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逐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积累更多的知识。隐喻本身就是认知的结果。由此可见,运用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来理解认识隐喻表达可算“对症下药”了。

3.进行跨文化对比是必需

虽然隐喻思维是人类共通的认知思维,但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表达描述相同的本体时可能使用不同的喻体或借助不同的始源域,或使用相同的喻体来表征不同的本体。由此导致的跨文化差异在语言中大量存在。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多了解这方面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colorterms)和动物习语(animalidioms)是存在较多差异的两类词汇。“绿色”在汉语象征“生命,环保,和平”,green在英语中虽然也有“环保,和平”的象征意义,但还有“无经验的;嫉妒的”等涵义。owl在西方象征着“智慧”,而“猫头鹰”在中国文化里则有“不祥,凶兆”的涵义。

了解隐喻表达的跨文化差异不仅直接促进英语词汇的学习,还可因为跨文化差异的多样性而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况且,“对这种历史文化差异的认识无疑会促进学生正确对待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及认知特点是词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因而并不能单凭母语中的概念隐喻任意地理解、产出其在目的语中对应的语言隐喻。”

其实,隐喻意识是伴随着人自幼开始的正常认知过程。一个1岁半的幼儿会指着汽车的车灯说“汽车眼睛”。正如正常的幼儿习得语言是毫无疑问的一样,正常的幼儿或学生也同样能自然地理解隐喻性表达,从而获得隐喻意识这把认知“钥匙”。不过,在学生强化隐喻意识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

五、建构隐喻意识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座“桥梁”,能把学生从熟知的、具体的“此岸”引导到陌生的、抽象的“彼岸”。教师在上述三个层面上都需要发挥着主导作用。

“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可能显得晦涩、枯燥,他们不会主动去接触。因此,需要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去介绍一些基本隐喻理论。其次,讲解词汇时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所指的意义上,而是要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从“本体”到“喻体”的抽象化过程,借此拓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联想思维。再次,英语教师要利用自己比学生宽的知识面,结合授课内容,穿插一些跨文化对比知识,让学生明白母语文化中的隐喻性表达在异文化中不一定是理所当然的。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提高隐喻意识,使学生掌握一件自主理解、记忆、使用英语词汇的得力工具,就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个如何增强隐喻意识的理论框架,并强调指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有意识地把相关隐喻理论编入自己的教案,词汇讲解时着重让学生理解“隐喻化”过程,以及加入跨文化对比的因素,笔者觉得这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框架。

必须指出:首先,隐喻意识并不是“全效药”,面对不透明习语(opaqueidiom)时可能就不奏效。其次,增强隐喻意识只是词汇学习的一种模式,并不能替代其它已确立的模式或方法。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缺少数据支持。所以,有关进一步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经过长时间(最短一学期)的训练,通过测试数据来验证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效果。二是根据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编制相关教材,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组织教学,切实加强训练,研究大规模的学生群体使用隐喻意识提高词汇学习效果的情况。

参考文献:

[1]Boers,F.metaphorawarenessandvocabularyretention.appliedLinguistics,2000,21(4):553-571.

[2]Cameron,L.operationalising‘metaphor’forappliedlinguisticsresearch.inCameron,L&G,Low(eds.).Researchingandapplyingmetaphor.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1999.

[3]Carter,R.Languageawareness.eLtJournal,2003,57(1):64-65.

[4]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5]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外国语,2003,(6):38-45.

[6]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外语界,2006,(1):40-45.

[7]篮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外国语,2002,(1).

[9]林肖瑜.隐喻的抽象思维功能.现代外语,1994,(4):41-46.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外语研究,2002,(2):1-6.

[12]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40-143.

比喻教学法论文篇9

 

关键词:语法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 英语教学

 

一、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隐喻展开了跨学科的研究,形成一股研究热潮。人们不再仅仅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把隐喻看成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把它看作是“介乎语言、现实与思维之间的既反映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人类智能工作机制的一种动态过程”。 

语法隐喻的提出触及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语法隐喻中主要构成部分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影响,从而揭示出它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是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隐喻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称为“一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Halliday(1995)指出,对人类经验意义的描述在语法层面上有两种方式,即直白式和隐喻式直白式是我们表述经验的典型方式,一般情况下,语义层的实现是和特定的表达层相对应的,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固定对应关系称为一致关系。因此,直白式就是一致式。在一致式中,名词表示实体(thing)或参与者,动词表示事件(event)动作过程,形容词表示属性(property),副词表示方式(manner),连接词表示逻辑关系。 

(一)及物性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性隐喻,即“一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另一过程”。随着过程的变化,过程中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功能角色的变化,他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每次选择变化都会导致一致的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之分,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便是我们所说的概念语法隐喻。例如: 

(1)a.onthefifthdaytheyarrivedatthesummit. 

b.thefifthdaysawthematthesummit. 

a是物质过程,是表达此种语义的基本式,符合人类认知的表达式。b是心理过程,是隐喻表达式,将物质过程隐喻成了心理过程。 

一种语义过程用另外一种过程来体现,该过程的参与者、环境成分等功能成分也发生相应改变。各种语义功能可以相互体现,构成隐喻表达式。再看两例: 

(2)a.itlightenedandthenthunderedgreatly(物质过程). 

b.thelightningwasfollowedbyagreatcrashofthunder(关系过程). 

(3)a.theboycriedloudly(行为过程) 

b.theboyletoutaloudcry(物质过程) 

及物性隐喻不是具体事物之间的比喻,而是语法结构之间的隐喻化。本来的物质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心理过程,如例(1);本来的物质过程也可以隐喻化为关系过程,如例(2);本来的行为过程可以隐喻化为物质过程,如例(3)。 

(二)名词化概念隐喻 

名词化是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之一,是创造语法隐喻的最强大的资源。名词化主要是指将体现“过程”的动词和体现“特性”的形容词,经过隐喻化变成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实物。在名词化过程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范畴意义不断被转化为名词的范畴意义。例如: 

(4)a.iftheitemisexposedforlong,itwillrapidlydeteriorate.

b.prolongedexposurewillresultinrapiddeteriorationoftheitem. 

例(4)a中的动词expose,deteriorate被隐喻化为b中的名词exposure,deterioration;例(2)a中的动词lighten和thundered被隐喻化为名词lightening和thunder。名词化是构成语法隐喻的有力手段,是雅式文体的重要特征,广泛用于科技语体。 

 

三、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教学中意义 

 

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实,教学中仅靠被动感知的词性转换练习或课文内容的体验是难以获得主动的认识和理解的。对语法隐喻加以适当的讲解认识和练习可以加快这种语言现象的掌握。毕竟,我们读的科研文章不大可能是直白式的,我们写科研论文时也要学会合理应用语法隐喻表达方式。就大学英语,乃至研究生英语教学而言,如果要学生今后能阅读或撰写科研论文,语法隐喻表达方式的认识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把语法隐喻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对语法隐喻和一致式语言现象进行适当的理性学习,通过直白式和隐喻式的表达方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对不同的语篇的不同表达方式获得理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应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从而提高外语的输入和输出水平。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理解水平的高低不单纯是以记住多少单词量而定,是否具备了英语语法隐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也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比喻教学法论文篇10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大学英语教学应用

一、引言

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思维过程)是被隐喻性地建构的,因此,作为语言表达的隐喻来自于具有隐喻性的概念系统本身。概念隐喻理论的具体内容是指隐喻是人类对其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即理想化认知模式,隐喻是源域到目标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意象图式结构,即“衡定性假说(invariancehypothesis)”。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常规隐喻,根据源域的不同可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大类别。无数的概念通过“隐喻化”的过程加入我们的概念系统中,成为我们概念系统的一种固定模式。这些纵横交错的隐喻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体系及相应的隐喻表达体系,发展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我们的语言,帮助我们共同完成对抽象事物和概念的较为深刻、全面、完整的认知和理解。

二、隐喻理论与语言教学

将隐喻理论与语言教学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对于隐喻学研究、教学法研究及认知语言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与语言知识相关联的认知理论认为,语言知识与其他类型的知识并无不同,用于发展语言知识的策略与其他学习是相关联的。Lakoff认为,概念隐喻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概念隐喻作为学习者的内在规则集的一部分,应该有助于目的语的学习,即应该以正迁移为主。这也意味着对英语学习者来说,隐喻理解能力的提高应着眼于概念隐喻的理解,而不是单纯隐喻表达式的理解。外语教学既要剖析隐喻的美学价值,又要关注隐喻的教育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探讨了隐喻式的英语学习策略[4],尝试着把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和隐喻认知相结合进行语言教学。

1.利用隐喻概念理论总结相关概念域的共同词汇

Lakoff等学者们从认知角度探讨了概念隐喻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认为隐喻思维可以解释大多数词汇的多义性及构词方式。因此,隐喻理解对词汇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使得词汇教学方法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为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例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隐喻概念理论引导学生总结有关两个相关概念域的共同词汇。以“moneyiswater”为例,可以对两个概念域的相关词汇做如下总结。

表一water概念域与money概念域相关汇总结[7]

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由“water”这个概念域向“money”这个概念域映射在语言上的表现。水是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对于描绘水的各种性质的一系列英语词汇,学生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当通过隐喻思维把水的各个性质的一系列词汇便同样可以用来描绘货币这个概念的相关方面。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这两个概念域联系起来,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将两个概念域的词汇进行总结对比。这可以使得学生们更为轻松地掌握相关概念各个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特定概念的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

2.利用文本自主构建概念隐喻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时,由于概念隐喻是系统的跨域映射,具有系统性,所以可对其进行分析和构建。大学英语课本选材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语言贴近生活。许多词语、习语都有隐喻意义。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理解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有助于养成隐喻思维的习惯。

例如《大学英语》全新版第三册第七单元课文文本“LifeofaSalesman”中出现了这样的表达:“thebattlefieldwherehefightsforhisindependenceanddignity;andhisenemies――acrippledbodythatbetrayshim...――aregainingonhim;heassembleshisweapons;anotherbusthatdropshimoffamilefromhisterritory.”[2]很明显,文章描写的是一位身患残疾的销售员如何艰辛工作,而这些语句似乎让人无法将其与销售员联系起来。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把“battlefield,fight,enemies,betray,weapons,territory”列出来,使学生意识到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描述同一概念waR。根据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出概念隐喻LiFeiSwaR,并找出两个概念的相似性。

3.加强英汉概念隐喻文化内涵的认知

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力图解决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外语学习的最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语语文化的掌握水平。隐喻作为语言现象,产生于体验,是储藏、传承、发展文化的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内容,如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态度等。此外,隐喻还具有文化传递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理解隐喻概念来学习目的语的文化。所以,外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可借助隐喻的认知理论来解释英汉表达方式的异同,启发学生更系统地认知各种目的语的文化现象。

隐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中可探得英汉民族在认知方式和文化观念上的共同点和特异性。比如,对句子“Shespokewithatouchofvinegar.”的理解。关键在于vinegar的隐喻含义。汉语中“醋”的隐含意义是“忌妒”;而英语中vinegar的隐含意义却表示“尖酸刻薄”或“不高兴”。另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中有关颜色的隐喻理解也不一样。汉语中嫉妒别人常表达为“得了红眼病”,而英语中则说green-eyed。这些隐喻语言基本上已经成为语言中相对固定的概念隐喻。

三、结语

隐喻概念和隐喻语言都是一定文化语境中的人在历史进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也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被接受和定型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英汉语隐喻语言中蕴藏着的文化共同性和差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隐喻中的文化联系,增强学生掌握英语词汇和习惯表达,以及对于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因为对于隐喻意义的误解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19.

[2]Lakoff,G.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newYork:BasicBooks,1999.

[3]马瑞贤,李佐文.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36-139.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6.

[5]米春.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探索,2008.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