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系统设计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33:29

检测系统设计论文篇1

防潮是粮食储存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对粮食的储存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储备物资的使用寿命和工作可靠性。为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首要问题是加强仓库内温度与湿度的监测工作。但传统的方法是用扦样式玻璃温度计,人工判读等最原始的测温方法,工作量大,难以控制,滞后严重,做好日常的粮情检查工作,可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保证储粮的安全。本论文侧重介绍“单片机温度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相关内容。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采样、LeD显示,单片机89C51的开发以及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等。作为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典型实验设计,单片机温度检测系统综合运用了单片机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数码显示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2粮仓湿度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粮情测控系统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体,实现了计算机对储粮的检测与预警。系统硬件由控制部分和信号检测部分组成,其中,控制部分包含五个模块:控制器模块、手动按键、显示模块、通信模块和报警模块;信号检测部分包含一个模块:湿度检测模块。

2.1核心单元电路

综合考虑系统的方便性,可靠性,性价比等因素,系统主机芯片采用at89C51。at89C51是控制系统常用的单片机,应用在很多领域,利用它完成的报警系统很多。使用at89C51单片机构成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实现准确的采样煤气浓度,能够达到题目的设计要求,而且at89C51单片机相对于其它型号的单片机,更加易于学习和掌握,性能也相对比较好。

2.2检测传感器和检测电路

湿度检测采用的是湿度传感器HS1101。在粮情测控系统中主要是检测室内与室外的湿度,一般一个粮仓有两个湿度检测点,且精度要求不高。

2.3显示电路设计

系统显示模块采用数码管动态显示原理,清晰的显示实时湿度值

3软件设计

整个系统软件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作为主控的上位机的软件设计及作为数据采样的单片机终端节点的软件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编程,将各部分功能分别实现,主要的功能子程序有:数据采集、标度变换、线性校正、数制转换、数值显示、发送、接收和部分中断子程序。

4系统调试

本次设计采用的是模块化电路和模块化程序,因此在联调时只需要把各模块进行正确的连接就可以实现仿真,其模块与电路图在前面已经介绍这里只是给出总体调试的效果,把软件调试的.HeX文件烧入其中的at89C51中就可以运行了。

5结语

检测系统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政府行为

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的构建了食品安全检测网络体系,基本上能满足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从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实现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要想全方位的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就要科学系统的分析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工作,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全面发展,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能有效的运行。

一、系统论原理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构

系统工程是对系统科学进行整体的开发和设计的一种工程技术,它通过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相关理论的研究,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对系统信息进行有效的反馈,以此优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构中运用系统论原理,能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的性能,达到降低投资成本、优化系统设计的目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比较复杂,通过对系统论工程原理以及系统论原理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并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确立了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中主要的七个子系统,即:网络信息系统、激励惩罚系统、检验检测机构、信用评价系统、资金保障系统、控制协调系统以及责任追究系统。七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共同完成了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建。只有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的把握,各个系统之间能够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子系统建设发的现状及发展要求

1、提高物理支撑系统的能力

检验检测机构主要工作就是检测、验收及认证食品是否有安全问题,并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及信息支持。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在分布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济落后的地区缺少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资源,并且检测工作职责不明确,检验检测的效率低。因此,怎样合理分布检验检测机构,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进行检验检测机构的分布时,既不能减少机构数量,又要优化检验检测机构。

我国目前的检验检测机构比较独立,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导致重复检验检测现象严重,这样不仅加大了检验检测机构的负担,也提高了检测成本,甚至对政府的执法产生了严重影响。这时,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政府中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的部门较多,各个部门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使检验检测体系不能及时的做出反应。因此,必须加强各个检测机构的协调建设。

2、弥补管理支撑系统中的空白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信用评价系统、激励惩罚系统和责任追究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做支撑,目前,这些系统的建设并未受到重视。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检测的成本较大,进而导致一些企业没有能力进行自检。由此可见,必须加强自检机构的建设,奖惩并重。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有责任保证是食品的安全。政府要落实各部门食品监管工作的职责,确保分工明确,并构建系统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食品监管工作的高效进行。信誉评定体系的构建是建立检验检测信用评价体系的关键,公平公正的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评定。

3、优化资金的投入与分配

检验检测机构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经费预算,所以,政府的预算金额及分配对检验检机构有直接的影响。政府预算金额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地区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此外,政府对一部分检测机构和自检机构的资金投入较少,受到资金投入的制约,使其检验检测机构很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长期无法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优化资金的投入与分配。

三、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的政府行为

1、以系统论、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构十分复杂,需要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理论提供理论依据。不仅要提高物理支撑系统的能力,还要注重管理支撑系统的构建。同时,政府还要保证资金的投入和资金的合理分配,加强人才队伍、检测标准等相关保障措施的建设。

2、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政府的主要工作重心,也是检测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途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包括硬整合与软整合,其中软整合分为计划整合、经费整合及信息整合。计划整合需要食品检测专家对食品检测计划进行考证,去掉重复的检测计划,加强比较弱的检测环节并适当调整不合理的检测计划,促进计划整合的有效进行。经费整合需要政府财政部门统一的进行预算,并合理的分配检验检测经费,为检验检测的进行提供资金保障。信息整合需要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进行信息共享的建设,实现各地区检验检测信息的共享,为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信息支持。

3、发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社会机构

只有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社会机构的发展,才能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构。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社会机构的发展,使社会机构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迈进。食品检验检测社会机构应该享有开展政府食品检验检测计划工作的权利。

4、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资金是进行检验检测的保障,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必然需要资金投入,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会出现重复检测和提高检测收费标准的现象。这会导致企业的负担加重,甚至影响检验检测机构的正常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政府资金投入的合理分配,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结论

总而言之,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科学系统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对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升企业信誉有着重要的作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供技术支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构建及检验检测能力的提高,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欢,马兵,宋怿,穆迎春,时文博.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0(05).

[2]程大贵,董长征,立忠.推进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建设——访全国人大代表、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金锁[J].吉林人大,2011(03).

[3]何立华,杨淑华.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基于政府与市场失灵的角度[J].山东经济,2011(02).

检测系统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策略

 

0引言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中电力设备大多采用的计划检修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如临时性维修频繁、维修不足或维修过剩、盲目维修等,这使每年在设备维修方面耗资巨大。随着传感技术、微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糊集理论等综合智能系统在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中应用,使基于设备状态监测和先进诊断技术的状态检修研究得到发展,成为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1制约实现状态检修的主要因素

实现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是检修策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业内人士多年来的努力方向。但是就目前国内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而言,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的检修策略和管理方案。

1.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即管理因素。没有形成系统的设备生命全过程管理是制约实现状态检修的最大因素。论文格式,策略。设计原理的合理性、制造工艺的科学性、出厂和安装质量的保证,将直接影响到该电力设备是否存在“先天不足”及运行后的潜伏性故障;供电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将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绝缘配合和最优化经济运行;故障处理的正确迅捷性,表现为能否将故障的危害性遏制在最小范围内。上述几个方面都有可能给状态检修带来不必要的工作量和整个系统的不安全因素。论文格式,策略。论文格式,策略。

另外,管理机制、检修策略的不同观点、现有监测数据的利用力度及深入研究等方面的问题,是使状态检修工作进展缓慢的另一主要原因之一。论文格式,策略。

1.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即技术因素。论文格式,策略。目前的监测技术手段还不能完全地、真实地反映运行中电力设备的状态,这是制约实现状态检修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虽然现代的监测技术日新月异,但由于监测设备长期处于电力系统这样一个强大的电场和磁场之中,加之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传感器灵敏度和抗干扰性等问题,使得监测数据不能正确地表征被监测设备的状态。即:设备故障的产生并不是没有先兆,而是我们无法从诸多的现有数据中去伪存真,发现问题。

另外,针对不同的电力设备还有其它的一些问题,诸如:监测手段的单一化、监测成本昂贵及监测过程中各种干扰的不能排除性等,是客观制约状态检修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2开展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几个误区

2.1开展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必须立竿见影

目前,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往往将时效性强加于状态检修中,希望这项工作的开展能够马上看到效益,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暂不言监测技术方面的问题,单单是大量的、全面的、真实的、可信的监测数据的获取、整理和分析以及设备故障发展、形成的机理研究等基础性工作就需要漫长的时间,而提出判据、建立设备的状态诊断系统和确定检修策略,只能在此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实现。所以目前必须应有这样的观念:现在我们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仅仅是整个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最初的一小步。

2.2视状态检修仅为技术方面的工作

仅仅将状态检修视为技术方面的工作是片面的。就现状而言,开展状态检修工作应更多地加强管理的作用。只有提高管理质量才能克服制约状态检修发展的最大不良因素。另外,将高质量的管理有效地加人状态检修策略中,不仅可以使状态检修早日实现,还能够将状态检修实现的效益反作用于整个电力行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设计、制造、施工、运行、试验和检修等方面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管理的规范化。

2.3对在线监测的要求过高

虽然在国内外对电力设备进行在线监测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绩,但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需要在实际运行中考验各种监测方法的可行性。因此,目前对在线监测的要求不宜过高。这同时要求各使用部门选择在线监测设备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能只听供应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了解其工作原理、试验和鉴定资料及运行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先试用的办法,待其监测系统经运行考验且监测数据符合规律后再购置推广。

2.4对监测数据和限值要求的不合理性

如果对监测数据的准确级要求过高,势必会造成监测系统成本的提高,而过高的监测成本将直接影响到状态检修的实用性。只要监测系统的抗干扰性较好,且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地分辨出被监测设备状态的变化,对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传感器和信号传输等要求可适当放宽。

另外,业摘要”的观点,将这一观点作为状态检修策略研究的一个基点更加有实际意义。

3状态检修策略的设想

从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原有计划经济机制形成的有关电力设备运行、检修和更换的管理观念和制度进行根本性地调整和修改。这就要求,电力设备的检修策略应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涵盖运行、检修和更换以及包括设计、制造和施工在内的前期管理,即实施对电力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从故障模式、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等三方面综合考虑,逐渐建立并完善一个以状态检修策略为主体,可靠性为中心,以其它检修策略为辅的综合检修策略体系。论文格式,策略。

4结语

作为设备检修的一种新策略,状态检修在理论和技术上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水平,并对电力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许婧,王晶,高峰,等.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研究综述[J].电网技术,2000.

[2]陆颂元,汪江,刘晓锋.关于我国发电设备状态检修实施模式的探讨[J].轮机技术,2004.

检测系统设计论文篇4

1网页标记语言正确性检测

1.1研究工具。目前,网页检测工具较多,提供的检测功能也有所不同,能够进行各种浏览器的兼容性测试、负载测试,以及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等。比较知名的网页检测工具有Googlewebpagetester、BrowserShots、ietester、Feedvalidator等。网页正确性检测是w3CwebQualitytools中的功能,主要包括:(1)标记检测(markUpValidator),可用于检测网页上的各种常用的标记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如HtmL、CSS、XHtmL、XmL、wmL等;(2)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FeedValidator),用于检测atom或RSSfeed语法的规范性和正确性;(3)层叠样式表检测(CSSValidator),用于检测内嵌在HtmL、XHtmL中的CSS样式的规范性和正确性;(4)超链接检测(LinkChecker),用于检测网页中超链接(Link)和锚点(anchor)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本研究主要使用w3C提供的网页标记语言检测工具(markUpValidator),检测论文投稿网站上网页的各种常用的标记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通过该工具可以检测出受测网页的错误数(w3C网页标记规范性)、服务器种类、网页大小、网页格式、网页编码(GB-2312或其他)、文件类型等,并会列出错误之处及建议改进的方式。检测的方式除了可以直接输入网址外,也可以上传该网页的源代码进行检测。图1为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的主界面,本研究主要采用输入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方式进行网页检测。检测结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结果摘要,叙述错误数、警告数、编码(encoding)及网页格式(Doctype)是什么版本等,如图2所示。另一部分则为检测出的错误或警告详细结果,并列出改正建议如图3所示。1.2研究样本。由于我国学术期刊的投稿网站较多,难以对所有的论文投稿网站的所有网页标记语言的正确性进行检测,因此本研究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测工作。参考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本研究选择其中列出的出版事业类12种期刊,以及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的18种期刊进行研究(总计30种期刊),选择这些期刊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期刊均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在网络上得到的关注度比普通的期刊高[12],一方面是出版类、图书情报类的期刊属于专门研究期刊编辑出版等问题的专业期刊,研究这些学术期刊建立的论文投稿网站网页标记语言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选取的30种期刊中有部分期刊没有建立论文投稿网站系统,部分仅有email投稿方式,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将这些期刊忽略,最终所选取的期刊如表1所示,有效样本为21个,取样日期为2016年4月5日。由于考虑首页为论文投稿作者首先打开的界面,其网页标记语法的正确性将首先影响到用户的操作,因此本研究将检测目标锁定在论文投稿系统网站的首页(mainpage),在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的主界面中输入首页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进行检测,并记录其检测结果。

2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主要基于w3C的网页标记语言检测工具,从网页格式定义种类(Doctype)、网页错误数及网页错误类型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网站在网页标记语言上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设参考意见。在对有效选取的21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进行检测的过程中,19个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能够正常进行检测,但有两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大学图书馆学报、现代情报)的首页无法检测,其中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网站对检测进行了禁止设置(Forbidden),现代情报网站在检测中无法找到(notFound)。2.1网页格式定义种类及网页错误数。网页格式如果没有定义,除了在内容呈现上可能出现错误,在数据交换及传输时可能也会出现问题,除了会造成数据的流失,有时还会导致错误信息的传递。对于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格式定义类型,除了两个无法检测的期刊网站之外,其余19个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均对网页的格式进行了定义,包括两种w3C定义标准,HtmL4.01transitional和XHtmL1.0transitional,具体的定义类型可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有6个学术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采用的是XHtmL1.0transitional的格式。相对于HtmL4.01transitional而言,XHtmL标记语言,通过结合XmL和HtmL的功能,使得网页内容更容易被手持移动设备以及电视媒体等访问。对于网页错误数,被检测的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的网页标记语言都出现了错误,出现错误数最少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中国图书馆学报,部分期刊的网页标记语言错误数较多,如出版科学、情报科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2网页错误类型。国际万维网联盟网页标记检测服务(w3CmarkupValidationService)给出定义的错误类型总共有447种(详见#noverbose),本研究检测的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错误类型经过统计有121种错误类型,主要的错误原因在于标记属性使用错误或者未加定义。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的前几项错误项目分别是thereisnoattribute“……”(136次)、Documenttypedoesnotallowelement“……”here(104次)、Requiredattribute“……”notspecified(91次)及element“……”undefined(85次)。属性定义有误在信息的显示上可能不会出现问题,网页内容能够正常呈现,但对于数据的交换及传递会有一定程度地影响。在统计的121种错误类型中,属于标签(Html-tag)的错误数最多,说明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大多数为Html标签的定义或使用错误,因此在撰写Html语法时应注意标签的使用正确性。另外,由于网页制作软件的可视化和方便性,使得网页设计人员更容易的设计制作动态化的脚本语言,导致脚本(Script/Script-tag)出错的数量也偏高。由于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网页的错误类型和数量较多,无法用表格的形式一一列出,图4为中国图书馆学报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没有出现标记使用属性方面的错误,仅有两条格式定义类型的错误。

检测系统设计论文篇5

参考文献是说论文在写作过程当中引用的文献资料,是有准确的收藏地点的文本和档案等,论文中引用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依次书写在论文的末尾。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借鉴。

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

[1]边志新.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

[2]康世瀛,刘淑蓉.信息化时代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J].华东经济管理,2001

[3]彭炳华,信息化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当代经济,2015(6).

[4]李红光,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会计探讨.管理观察,2012(7):p.213-214

[5]张继德,刘向芸.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旬刊,2014,

[6]毕克新,等.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工艺创新互动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0).

[7]赵迪.浅析信息时代设计的特点[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

[1]陈娅娜,鞠颂东.敏捷供应链下库存管理的财务影响[J].物流科技,2008.5.

[2]张琪.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想[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4.

[3]曹军.论供应链管理下新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4]周学广等.信息安全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5](美)mandyandress著.杨涛等译.计算机安全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

[6]曹天杰等编著.计算机系统安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7]刘衍衍等编著.计算机安全技术.吉林:吉林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8

[8](美)BruceSchneier著,吴世忠等译.应用密码学-协议、算法与C语言源程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

[9]赖溪松等著.计算机密码学及其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7

[10]陈鲁生.现代密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

[11]王衍波等.应用密码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

[1]石志国等编著.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2]周海刚,肖军模.一种基于移动的入侵检测系统框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32卷第6期2003年12月

[3]刘洪斐,王灏,王换招.一个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设计,微机发展.第13卷,第1期,2003年1月.

[4]张然等.入侵检测技术研究综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第24卷第7期2003年7月

[5]吕志军,黄皓.高速网络下的分布式实时入侵检测系统,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第41卷第4期2004年4月

[6]韩海东,王超,李群.入侵检测系统实例剖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7]熊华,郭世泽.网络安全——取证与蜜罐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7月

[8]陈健,张亚平,李艳.基于流量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8。

检测系统设计论文篇6

1.课程设置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一门限选课,入侵检测技术既不能像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那么深入详尽,也不能像普及式的任选深度,课程设置采用40课时,其中教学课时30课时,实验课时为10课时。

2.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设计和实施物联网安全较之传统互联网安全涵盖的范围更广,但是其“源科学”是计算机科学,因此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仍以ip网络中的入侵检测技术和计算机安全为主,增加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的安全问题,再加上异种网络互联互通产生的新安全问题及技术作为物联网安全的主体内容。秉承实验是这门课程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思想,本节将不同阶段的重要知识点和对应的实验内容设计详述如下。

2.1传统ip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这门课程主要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入侵方法与手段、入侵检测系统数据源、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引擎、告警与响应、入侵检测系统的评估、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等。其中原理性、理论性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入侵检测的原理、检测算法、评估的指标体系等。图1是标准化组织提出的iDS的总体框架,该图分三个检测阶段(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囊括了上述所有重要的知识点。(1)入侵前涉及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入侵方法与手段、入侵检测系统数据源等知识点。重点讲授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的数据采集技术,引入实验1——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及协议的简单分析。(2)入侵中知识点涉及iDS的各种检测原理与方法。检测方法分为误用检测、异常检测和其它检测方法。重点讲授滥用检测普遍采用的利用特征串匹配的方法、各种异常检测模型也是很重要的辅助检测方法,比如数学模型(方差模型、均方差模型、)马尔科夫链和模糊逻辑。检测又分为基于主机的检测、基于网络的检测和分布式检测。为了呈现不同原理、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设计了实验2——审计日志的获取和简单分析,对比实验1有利于学生体会基于主机的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检测方法的不同。(3)入侵后涉及iDS的警报响应、警报冗余消除、警报后处理技术和意图识别技术等知识点。重点讲授对于几种典型攻击,iDS的攻击报警信息和警报后处理技术,让学生认识警报含义、不同的报警格式和方式。至此,学生应该对iDS的整个工作流程有了全面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融会贯通所有知识点,设计了实验3——Snort开源iDS的构建和使用。让学生在指定的实验室环境下安装,使用iDS,老师在实验室局域网与公网断开时,运行若干典型的攻击脚本,确保Snort能抓取到攻击实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安全知识,模拟安全管理员分析攻击态势。对于传统ip网络上的入侵检测技术的教授,可以让学生牢记图1,有助于理清各阶段的重要知识点,在相关实验中体会攻击理论性知识的应用,是这门课程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2.2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涵盖内容非常宽泛。实际上目前物联网的构成除了传统ip网络外,各式各样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构成了物联网的主体。与传统ip网络不同,wSn因其特点导致其相同的安全需求有着完全不通的安全技术。重点知识点按wSn的分层协议体系结构讲授每一层上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典型攻击。比如,物理层:各种物理破坏以及导致的信息泄露和各种拥塞攻击;数据链路层:各种耗尽攻击和碰撞攻击;网络层:各种路由攻击、泛洪攻击、女巫攻击;应用层:污水池攻击、蠕虫洞攻击等。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攻击的原理、攻击过程和方式,设计了实验4——wSn上的各种攻击实验演示。

2.3物联网互通产生的安全问题和安全技术由于此部分内容还属于当前研究热点,在课程中将作为物联网的全新内容介绍。重点抓住一些典型攻击案例讲述互联互通中产生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为此设计了实验5作为典型案例。实验5——跨网络的DDoS攻击,展示了在ip网络中已经克服的DDoS攻击,互通后的残余DDos攻击流量仍然超出wSn能够承受的范围,会导致wSn网络服务质量下降,甚至耗尽wSn宝贵的能量和带宽资源。

3.实验内容设计(1)设计型实验实验1——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及协议的简单分析。网络数据包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重要数据源,网络数据包的捕获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实现的第一步。通过该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于Socket和libpcap的网络数据包的捕获方法,理解和掌握基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源数据的捕获、协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同时使学生熟悉在Linux下的C语言开发技能。实验2——主机审计日志的获取和简单分析。主机审计日志数据是基于主机入侵检测系统的重要数据源,审计数据获取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入侵检测的有效程度。通过该实验使学生了解Linux系统的日志系统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2)综合型实验实验3——Snort开源iDS的构建和使用。让学生根据校园网实验室环境下的需求搭建,利用Snort及第三方软件搭建一个真实的入侵检测系统。根据需求选择已有的预处理插件、检测规则,最后有针对性地完成几个相应规则的编写,并进行正确性测试。断网后在运行几个典型攻击脚本,让学生分析Snort抓获的攻击警报,做出安全态势汇报。(3)验证型实验实验4——wSn上的各种攻击实验。学生利用一些攻击类软件工具和硬件设施完成一些可能的攻击。攻击的罗列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攻击的原理、攻击过程和方式,加深对入侵检测的必要性的理解;实验5——跨网络的DDoS攻击。将传统ip网络通过特定网关与实验室特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相连,在ip网络中发起DDoS攻击,将目标锁定在传感器网络内。在ip网络上安装流量观测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攻击流量的路径。然后在网关上启动DDoS攻击检测,过滤掉98%的攻击流量,让学生观察此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情况,比较两种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4.考核体系该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加权平均的方式。考虑到课程的宗旨在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平时成绩强调考核动手能力,平时作业紧扣五个实用性实验,均为实验为铺垫和准备,实际上5个综合实验成绩占50%,期末的理论考核以开放式论文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iDS的了解和兴趣选择和iDS相关的题目撰写论文,占50%。

二、结语

检测系统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大型医用设备;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

医院的大型设备属于医院的重要医疗器械,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在重要疾病的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现在医院的大型设备质量管理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够重视质量的安全管理,并且由于操作水平和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参数值偏差或者误诊的情况发生。本文作者主要从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对医院大型设备进行质量管理进行论述,具体内容如下。

一、大型设备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结构

医院的大型设备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4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台账、维修保养和计量检定、安全监测。

二、质量信息系统的开发

医院大型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使用B/S结构和pHp语言,再和mYSQL数据库进行系统开发,可以实现跨平台运行,性能较为优越,便于系统进行日后扩展升级。

三、信息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医院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肩负着设备管理的重任,尤其是大型医用设备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繁琐的工作,主要的日常工作事项有维修保养、安全监测和计量鉴定等。大型医用设备的质量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依靠信息化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收集和整理质量管理的重要信息,采用程序算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合比较,从而对大型医用设备的质量安全进行综合的质量安全评估,可以实现对质量安全进行实施管理,使得管理步骤更加科学有效。

1.维修保养

大型医用设备的保养维修,需要按照正规的保修报告格式进行登记,主要有设备基础信息和保修信息及维修记录等组成,分管工程师将信息及时上传到系统,从而自动的生成大型医用设备保养和维修档案,便于有关人员进行查阅。并且系统还具有自动提示保养和维修故障提醒等功能。维修保养的重要性。医院大型医用设备是检测和治疗的疾病的重要工具,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如果设备由于日常维护不当,导致系统出现问题,会影响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并且,日常维修保养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从而节约医院购置设备的费用开支。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加大相关部门对设备维修保养的监督力度,从而确保设备的质量。

2.计量检定

(1)计量检定重要内容。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计量检定功能主要包含检定计划制定、计量检定周期的提醒及检定记录的管理,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将证书扫描后传送到系统中。此外,还需将检定报告中的关键信息穿录入系统,便于系统进行前面的分析,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科学的计量评价。(2)计量检定的重要意义。医院的大型医用设备进行计量检定和校准是必要环节,可以保证设备的质量安全。借助信息化系统,能强制的定期进行设备计量检测检定,并自动生成记录,对其中的关键指标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方面各部门随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使得医疗机构计量检定的意识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提升了医院的医疗质量水平。

3.安全检测

信息系统自动的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测,若是安全检测不合格系统将会自动给予提示,并将检测图像上传。进行安全检测的意义主要在于设备在进行维修护理之后,容易出现技术参数的偏移,导致机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受到严重影响,从而耽误设备的正常使用。所以在每次检修维护后,都需要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测,并出具安全检测报告。

4.设备评价管理

根据系统设置要求,会定期的对设备使用情况和售后服务情况进行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异常的设备系统会自动进行跟踪管理,从而实现对设备质量的科学管理。

四、结论

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的质量管理对医院的运营管理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且质量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化的过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质量安全的科学管理,能确保医院的医疗质量。

作者:章民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参考文献

[1]泮凡,胡伟标.大型医用设备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5,22(27):46-49

[2]杨珺文,黄葭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评价指标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29):75-78

[3]陶琳,关兵,刘杉等.发达国家采购制度对我国医用设备集中采购的启示[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1,35(21):71-73

检测系统设计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mpXV53GC6U,mSp430F149,单片机,便携式,电子血压计

 

0引言

血压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参数之一,对其进行精确测量,有利于早期发现和鉴别高血压类型医学检验论文,提出合理的治疗建议。目前,临床上对普通病人主要采用无创检测的方法,它大致分为人工柯氏音法和示波法两类,人工柯氏音法虽然比较准确,但操作困难,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示波法虽然操作简单医学检验论文,但稳定性和个体适应性都比较差,不利于其在临床应用上的普及和推广。本文在示波法的基础上,从硬件实现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改进了原来的测量方法,并进行了比对测试

在研究国内外已有产品或设计构思的基础上,使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尽量消除脉搏提取处理中的噪声干扰与非线性失真医学检验论文,提高血压测量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并提高了测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论文开题报告。

1系统的硬件设计

本设计采用motorola公司的mpXV53GC6U硅压式传感器和ti公司mSp430F149单片机为主要器件,构成电子血压计,系统构成如图1。系统由mCU、传感器、LCD液晶显示器、操作面板、充放气控制电路、气泵和气阀、蜂鸣器、存贮器、电源等部分构成。

检测系统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教学方法;电机与电气控制;pLC;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27-02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企业生产现场,电气控制系统制造公司、机电设备制造公司、机电设备、电气设备、工控设备制造公司或公司、科技开发公司,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全面发展,适应本专业相对应职业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岗位群定位是自动化设备安装员、自动化设备调试员、中高级维修电工等,本专业有五个主干学科:电气工程、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都是为了岗位需要设置的专业知识。其中《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在第四学期进行了贯穿和综合。

1自动化生产线的课程设置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有:识图绘图能力、机电安装调试维修能力、电控系统调试检修能力、自动线调试维护能力、机电设备管理能力及机电产品营销能力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前序课程有pLC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与控制,后序课程有机床维修等。在我们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涉及到:机械手工作原理、握机械手控制原理、机械手气动原理、熟悉安全操作规程;能力目标有:对已安装的机械手机械部件进行测量;对机械手的气路进行基本调试;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部位;检查分析、找到故障点并分析解决故障;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素质目标有严谨的职业态度、规范的操作习惯、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精神及沟通能力。

此核心课程以项目驱动教学开展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具体自动化生产线为载体,融合认知、安装、调试和检测等内容,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以自动化设备改造为工作过程,涉及电路图分析、电气图设计、程序设计、设备组装、设备运行调试、设备检测、设备维护等行动领域,设置六个学习情境:零配件拆装、传感器检测、气路检测、异步电机检测、步进电机检测、整体检测调试,分成20个任务。

项目一:供料站的安装,有机械拆装、气路拆装、电器拆装三个任务;项目二:加工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加工站组装、光电传感器检测、限位传感器检测三个任务;项目三:装配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装配站组装、电磁阀检测、气缸检测三个任务;项目四:分拣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分拣站组装、传送带的检测、异步电机的检测、变频器的检测四个任务;项目五:输送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输送站组装、光纤传感器检测、机械手检测、步进电机的检测、溜板检测四个任务;项目六:整体运行调试,有pLC控制网络构建、程序编写、综合调试三个任务。

2自动化生产线的教学方法与评价设计

2.1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项目任务,传授项目任务相关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知识点的说明。

(2)现场教学法:在符合生产要求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和维修应用能力实践,提高职业氛围,在工作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

(3)任务驱动法:将教学过程融入项目任务中,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实施,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得到知识。

(4)小组讨论法:学生每六~八人为一个小组,小组讨论分析,讨论解决,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任务。

六步教学实施:明确任务、讨论分析、制定方案、检测故障、检验效果、总结分析。老师交代目标,注意观察和记录小组对现象分析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跟主题分析偏离太远的小组予以引导,让学生自行摸索,在后期对学生可能会引起事故或损坏设备和工具的异常操作给予纠正,最后老师组织小组进行故障排除工作汇报,互评,并对每组进行考核评价,再引导学生自行总结。

2.2评价设计。

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企业考核与校内项目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创新和思考,更督促他们到实际中去发现和改进,去寻找合适自己的项目和课题。

课程考核为:校内项目,企业,综合实训三大类。当堂课的考核有:教师考核、小组互评、小组自评;教师考核内容为五项:任务分析情况,实施方案制定,任务完成质量、分工协作精神、故障检测手段、安全操作规范、小组总结。

和很多专业课一样,多种教学方法和全面的评价方案,有效保证了教学效果。

3相关课教学

3.1电机与电气控制的教学。

本课程以发电机为主题,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厂实用型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情景教学为主线贯穿全课程,用实物进行直观性教学,使学生感性认识强,理性认识够。

典型的教学任务有三相异步电动机全压启动、三相异步电动机长动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延时启动控制(或三相异步电动机Y-降压启动)、机械手控制等。

课程特色是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网络资源、闲瑕时间作为期三个月的“继电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能够根据功能要求选择个元器件的类型及其型号;了解个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把各元器件连接起来实现本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内容和要求:两台电动机都存在重载启动的可能,任何一级传送带停止工作时,其他传送带都必须停止工作,控制线路有必要的保护环节,有故障报警装置。课程设计书要有课题介绍、题目、摘要、总体方案设计、设计目的、控制要求、设计要求、硬件选型、主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控制电路原理图的设计、重载保护电路设计、欠压保护电路设计、总结。

3.2pLC教学。

pLC是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的简称,早期是一种开关逻辑控制装置,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其控制核心采用微处理器,功能有了极大扩展,除了最广泛的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开关量逻辑控制外,还有过程控制,数据处理,通信联网与显示打印,pLC接口采用光电隔离,实现了pLC的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电气隔离,减小了电磁干扰。

pLC有5种编程语言:

(1)顺序功能图(SFC)。

顺序功能图常用来编制顺序控制类程序,包含步、动作、转换三个要素。顺序功能编程法是将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分解为小的工作状态,这些状态按顺序连接组合成整体的控制程序。

(2)梯形图(LD)。

梯形图沿袭了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形式,是在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逻辑控制基础上简化了符号演变而来的,形象、直观、实用,电气技术人员容易接受,要求用带CRt屏幕显示的图形编程器才能输入图形符号,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种pLC编程语言。

(3)功能块图(FBD)。

功能图编程语言是用逻辑功能符号组成的功能块来表达命令的图形语言,与数字电路中的逻辑图一样,极易表现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功能。

(4)指令表(iL)。

采用经济便携的编程器将程序输入到可编程控制器就用指令表,使用的指令语句类似微机中的汇编语言。指令表程序较难阅读,其中的逻辑关系很难一眼看出,所以在设计时一般使用梯形图语言。如果使用手持式编程器,必须将梯形图转换成指令表后再写入pLC,在用户程序存储器中,指令按步序号顺序排列。

(5)结构文本(St)是文字语言。

编程语言的学习是pLC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间加以不同的应用实例:顺序控制电路、常闭触点输入信号的处理,使用多个定时器接力定时的时序控制电路、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钻床刀架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LeD数码管显示设计,还经常根据继电器电路图设计梯形图。

增加的学习情境还常有如下任务:洗手间的冲水清洗控制、进库物品的统计、竞赛抢答器装置设计、彩灯或喷泉pLC控制;寻找数组最大值并求和运算、电热水炉温度控制等。

3.3单片机。

单片微型计算机就是将CpU、Ram、Rom、定时/计数器和多种接口都集成到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用于示波器、报警系统、移动电话、彩电等日常方面,在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家用电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领域、医用设备领域、工商,金融,科研、教育,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也都有广泛应用。

数据大都在单片机内部传送,运行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微型单片化集成了如看门狗、aD/Da等更多的其它资源。教学内容以80C51为核心讲授单片机的的引脚、存储器组织结构、典型语句,以实例应用为线索:单灯受控闪烁、p1口外接8只LeD发光二极管模拟彩灯、单片机做加、减、乘、除运算等项目。各子任务都作硬件电路及工作原理分析、主程序流程图设计、源程序的编辑、编译、下载、单片机的i/o接口分配及连接。

教学采用iSp-4单片机实验开发板,可以完成大量的单片机学习、开发实验,对学习单片机有极大的帮助。该板采用在线可编程的at89S51单片机,有程序下载功能,可将编辑、编译、调试好的单片机代码下载到at89S51单片机中。

3.4变频器技术及应用。

变频技术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驱动电路与保护技术;掌握交-直-交变频器、交-交变频器、谐振型变频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掌握脉宽调制控制、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先进技术;了解变频器与感应电动机组成变频调速系统、变频器与双馈电机组成调速系统、变频器与同步电动机组成变频调速系统,掌握电力电子电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方法、运行特性等,是强电应用和现代技术推广的有力体现。

3.5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

传感器技术代替人的感观,在各种环境下应用,检测技术是一套有效的反应体系,包括信息的获得、测量方法、信号的变换、处理和显示、误差的分析以及干扰的抑制、可靠性问题等。因此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并能正确选用,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对常用检测系统有相应的分析与维护能力。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工艺参数的测量能提出合理的检测方案,能正确选用传感器及测量转换电路组成实用检测系统的初步能力。

教学过程进行小论文制作,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学生从文字处理水平提高到办公处理水平。对分节、目录、文献标识作严格要求。题目如数字显示电子称、基于霍尔传感器的转速表、单片机电子秤研究、光纤测温仪、烟雾报警器、小车寻迹设计、电熨斗自动恒温系统、电涡流探伤、电感测厚仪等。

4毕业论文指导分析

毕业论文专业联系实际,通常小型自动化系统以单片机为主,大型自动化生产线以pLC为主,系统运行动力离不开电机,观察离不开传感器,调速可用变频器,综合所学,学生的论文涉及广泛,有效教学可对应从如下方面侧重指导。

4.1立意选题。

根据实际和研究方向做好侧重和体现,如“触摸屏控制的碱液配置系统”和“两种液体混合装置的pLC控制系统”的系统性和方向性,“车库自动门的pLC自动控制”和“测速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检测指标要求等。

4.2材料整合。

在任务要求明确的基础上,首先确定相关技术指标,对应查找并列出论文结构,一份毕业论文至少含有三到五门课的内容,对应于研究方向进行相应编排和取舍。

4.3技术处理。

所搜集图片的背景往往有水印,要去掉,图片按要求进行不同方向的剪切。图表里的文字应是五号或小五,注意表格标题要单独标出等等格式要求。流程图、梯形图的设计与表现。

多种教学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教出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系统的学习与应用创造练就出具有竞争力的学生,专业课的有效教学和毕业论文的顺利设计将显示本专业沉甸甸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1]吕景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年7月

[2]马玉春.《电机与电气控制》,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李建新.《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9月

检测系统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桥梁健康监测;损伤识别;状况评估;传感元件;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桥梁的生命过程一般包括规划与论证、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以及养护维修等几个阶段,以往人们往往只关注设计与施工阶段,但桥梁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有害物质的侵蚀,车辆、风、地震、疲劳、人为因素等作用,以及材料自身性能的不断退化,导致结构各部分在远没有达到设计年限前就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劣化。由于缺乏对桥梁的科学监测与管理,桥梁的健康状况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国内外,因桥梁的突然倒塌与破坏造成人车坠毁的重大事故屡见不鲜,不仅影响了交通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现代桥梁的质量和寿命才逐渐关注起来,尤其是随着桥梁分析理论、施工技术、材料性能的迅速发展,桥梁的结构越来越柔,跨度越来越大,对桥梁结构进行健康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概念及重要意义,然后对其系统构成及应用实例也作了简要介绍。

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简介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BridgeHealthmonitoringSystem,BHmS)是一个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检测技术和结构损伤诊断技术、安全性评估技术等的新兴技术。1997年,Housner等对结构健康监测进行了定义:“在现场进行结构特性,包括结构响应的无损检测和分析,其目的是:如果有损伤,则进行损伤识别、确定损伤的位置、估计损伤的严重程度并评价损伤对结构影响后果”。即一个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必须同时能够进行结构损伤检测和状况评估。

目前,大型桥梁的健康监测、养护与维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是在出现问题后才亡羊补牢。传统的检测方法由于其滞后性、效率低,造成桥梁管理成本的提高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已跟不上桥梁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桥梁健康监测与安全评定系统,能够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实时掌握桥梁状态变化,评价桥梁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以及桥梁的安全可靠性,其意义在于:

及时把握桥梁结构运营阶段的工作状态,识别结构损伤以及评定结构的安全、可靠性与耐久性;

为运营、维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使得既有桥梁的技术改造决策更加科学、改造技术方案的设计更加合理、经济;

验证桥梁设计建造理论与方法,完善相关设计施工技术规程,提高桥梁设计水平和安全可靠度,保障结构的使用安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系统研究方法分析

桥梁由完好到破坏是一个逐步损伤演变的过程,直接源于环境有害物质的侵蚀,车辆、地震、风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材料自身性能变化等结构损伤的存在。1971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桥梁检测标准(nBiS),提供了检测方法的细节、检测时间间隔和检测人员资格的统一指导,随后世界各国在桥梁检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通常从三个方面对桥梁损伤信息进行监测:风、车辆、温度、压力等荷载等环境作用;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对应力、应变、裂纹、疲劳等局部响应情况进行监测;位移、速度、加速度、挠度、索力、振动特性、状态反应等结构整体响应情况。

在整个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中,各类高性能智能传感元件、信号采集与通讯系统、综合监测数据的智能处理与动态管理系统、结构实时损伤识别、定位与模型修正系统、结构健康诊断、安全预警与可靠性预测系统是关键部分,监测系统基本组成见下图所示。

图1监测系统结构

结语

随着现代检测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桥梁综合健康监测技术越来越趋于智能化、实时化、自动化和网络化。但是目前的检测系统也普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缺乏有效的传感器优化布设评估标准,随着信息需求量的增多,监测指标体系越来越庞大,如何确定传感器的最优布置点就成了目前研究的热点;桥梁工程自身体积大、质量重,具有较低的自然频率和振动水平,动态响应易受环境状态、非结构构件等影响,目前还没有一个损伤指标可以全面、敏感地反映桥梁损伤状态。

参考文献

[1]张莹.浅谈桥梁健康监测技术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