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教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34:04

创意设计教学论文篇1

因此大赛企业命题内容体现了企业一线现代生产、技能要求,同时还展现了企业文化、文明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自主命题为各参赛队伍以“动物世界”为主题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命题,此命题有一定的约束但也有较足够发挥创意的空间。如果动画实践课程能够很好的与大赛契合,将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动画实践课程教学计划中去,借助大赛的主题变通为动画实践课程的内容,此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是实战的任务执行,在任务情境中学生会自动搜索已知和未知专业知识中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对知识的重组和探索编辑形成执行任务的知识构架再与情境内容相匹配转化成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大一大二所学习的分散的专业知识经由不同问题情境下实现重建与改组,打破对知识内容的理论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以大赛为主的教学内容突显了就业倾向和实用性,通过大赛的实际案例增加实践环节学生能更好的明白和理解日常所学知识的用途、作用。学生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内容更具立体感,学生的头脑、手脚一同应用,在游戏般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

二、大赛对动画实践课程中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助力

教学行为实质上是教学信念与教学期望的一种外在体现,而有效的教学行为大都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和意图清晰;其次,启动教学进程的任务和问题具备善启善导的特征;再次,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作为有效教学行为的载体应常变常新富有创意。作为动画实践课程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教学任务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倾向实践性和社会实用性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只有有了启动教学进程的任务才能根据任务安排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实现动画实践课程中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动漫大赛的主题分为企业命题和自主命题,这些命题每年都会随着企业的要求,市场的要求,时事的变化和热点话题的变化而更新,这些主题作为教学任务本身就是实践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的教学任务,而且动漫大赛针对作品和参赛选手都有明确的宗旨和要求,对于作品的要求教师可以灵活的转换为课程教学目标的一部分,而对于参赛选手的要求可以成为动画实践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如此以来动漫大赛实际上为动画实践课程提供了清晰而适用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手段和方法而言参加大赛本身就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一种,全民参赛的方法能提升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同学之间的的竞争也会使课堂和课程的过程充满活力,教师指导不同的参赛任务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完成方案并引导学生实现方案的过程也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由此来看动漫大赛能够为动画实践课程的有效教学行为助力。

三、大赛对动画实践课程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思辨能力是构成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生受用一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所有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动画实践课程也不列外。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目前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对于自己的创作往往思辨不足,容易在自己营造的情节中自定标准自我感觉并且很难接受批判,学生思辨不足客观上有思维广度和深度受限的内在原因也有教师批判理性教学引导的缺失,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需要从见识和实践上积累经验,批判理性教学引导需要具体开展批判性的教学实践。动漫大赛的决赛现场应该说就是一个思辨教学的现场,决赛现场的第一部分是展示作品并答辩,答辩的过程就是对作品本身一个全面的批判过程,学生在回答专家的提问时潜意识当中对自己的作品也会产生从新的思考。决赛现场的第二部分是颁奖和对部分优秀作品的点评,在这个过程中获奖与没获奖的学生都会有较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对优秀作品的点评和观赏能够使学生针对自己的作品找出差距和不足,这就将答辩中潜意识的思辨变成了对自身作品的一个显性的思辨,也就达到了思辨的结果和目的。全民参赛的课堂也是一个思辨的课堂,参赛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会契合大赛的主旨和要求指导学生的作品,为了使学生的作品更能符合大赛的主旨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就是一个批判的思辨过程,因为有大赛作为蓝本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批判并且也有主动自我批判的动力,这种批判的思辨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能够有效的被锻炼和积累。

四、大赛促进师生双方建立有效的教学信念

信念通常是以个体经验认知为基础的内在价值认同。教学信念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中产生的共同认可的内在动力和价值观,它是通过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展示出来的,师生双方教与学互动的课堂行为折射出来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就是一个基本的教学信念,有效的教学信念能够促进建立健康的课堂秩序,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要通过学的信念激发自身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备赛的过程实质上是把理想的自我发挥到极致,在追求完美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而形成的动力源泉比客观存在的作品更有意义,因为信念是产生外在行为的内因也是主宰行为的决定因素,参赛过程中获得参赛的经验及大赛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每个阶段对作品的批判与思辨也能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精神,学生在竞赛中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这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合作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进行协调的组织能力。这种以赛促学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的有效学习信念将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品质。对老师而言教的信念是撬动课堂的支点是培育人才的琼浆,教学信念是否有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关键。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前要了解赛况掌握大赛的主旨和要求并针对赛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动画实践课程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围绕着大赛这就与学生的期望和信念不谋而合,如此就能够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因此教师的引导也会更加有力度,师生之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赛后针对参赛反应的问题和不足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经验内化到课堂中去也就形成了有效的教学信念,有效的教学信念与学生学的信念产生共鸣必然将升华课堂兑现教育的本质承诺。与大赛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建立的教学信念不仅打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和氛围,同时也实现了以竞赛促进学习,以学习建立信念的健康模式。

五、结语

创意设计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广告设计;教学;创意手法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69-01

一、广告设计教学概述

对于一个好的广告设计来说,它具有的创意性的、艺术化的手段,其界面形式,精炼的设计方法寓意较为悠远的意境,以及鲜明的形式与风格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成功的广告所具备的。在教学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一种良好的艺术性审美力与表现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广告设计教学中的一个根本性的宗旨。因此说,在广告设计教学中,运用一种创意的手法进行教学,就是每一个广告设计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二、传统的广告设计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与生活相脱离

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传统的案例进行讲授,重视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没有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上,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没有做到对学生的观察生活以及体验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在进行改革创意的时候,不是针对于生活中的产品以及受众与了解,而是仅仅坐在电脑前,简单的搜集一些关于广告设计的资料,然后进行模仿,或者是闭门造车,挖空心思,尽管对于积累一些优秀的作品是很重要,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还是应该善于观察生活,对生活做到真正了解并体验,在生活中激起创作的灵感,而想象力以及创作力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见识,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生活,培养创新思维。

(二)盲目模仿西方广告,忽视传统文化

对于西方一些精彩的创意以及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学习,但是不能盲目的模仿,学习并借鉴西方的东西,最终也是为了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变成民族的东西,而一味的模仿是根本不能够做出好的作品的,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作品的优秀之处,但是忽视了对于西方的作品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讲授,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讲起西方的作品时崇拜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我们传统的文化却有一种麻木的表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广告设计面对的是中国市场,只有将民族个性以及优秀文化进行充分的展现,广告创意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够在自己的国家里找到生长与生存的土壤。

三、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创意手法

(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理论知识水平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想创意性思维的重要性。这就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说,像设计基础理论、广告心理学、艺术修养、广告传播学、美学理论等一些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缺少的一些科目,这些基础的理论以及基础的素养都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创意设计的基石,拥有了这些知识,才能够将创意思维予以支撑,如果缺乏这些基础的理论以及素养,即使是欣赏再多的优秀作品也是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来的。在现代的教学中,电脑已经成了一个必备品,我们不排除,但是不能唯它独尊,教师应该及时的端正自己的态度,合理的安排理论课程以及电脑软件课程的关系,要重视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在艺术理论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空泛的僵化的现象,让学生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再利用电脑软件去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符合大众口味的、具有创新、感染力的作品。

(二)让学生养成全方位吸收知识的习惯

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来自于课上,在课外、生活中更能够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对于创意来说,很多就直接的来源于生活,或者是经验,然后将其转化成为一种设计作品。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的、细心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指导他们多阅读报纸、书籍、以及在广播、电影、电脑等一些先进的媒体中来汲取营养。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突然形成的好创意、好想法随时的加以记录,这样在长期的积累中,创意才能够越来越多,在运用时才不会被创意所困扰,才能得心应手,使得自己的设计水平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还应该向学生讲授关于传统的设计的元素,让学生参加一些设计活动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创意性的教学。

总之,在当今的社会中广告设计地位越来越重要,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探求创意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更加富有创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创意设计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设计史论课程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

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从物的创造角度而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设计,新时代的设计总是在旧的设计基础之上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特征而推出的崭新的设计。从精神层面而言,设计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任何一种优秀的设计都是设计师独具匠心应用新的材料、新工艺对某种新见解的独到表达。设计艺术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和综合的学科,它涉及自然、人文和社会等众多的科学领域,设计艺术的综合性特点也体现了创造的本质特点。特别是在电脑技术日益发展完善的今天,设计的表现和设计效果图的绘制,已不是设计的关键,也不是设计师水平的标志,而使创意即创造性凸显出来成为第一重要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就是整个设计艺术的生命和灵魂。设计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宗旨就是通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创造性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设计创新需要设计史论的支持

创新是设计的生命线,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一个基础、一个平台。这个基础平台,来自于自然生活的启迪,来自于历史经验的积累,没有这些泉流汇集,是不可能推动设计前进浪潮的。而设计史论或者以翔实的史料从设计的萌芽入手,介绍设计的源流、发展历程与趋势,或者用精炼的语言阐述设计的概念、范围、性质、特点、规律、作用等,从多角度、多侧面剖析设计。学好设计史论,就能熟悉传统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把握其形式美的法则及其应用,了解艺术家的智慧创造和巧妙构思,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分析、比较、欣赏与借鉴,获取广泛有益的启迪与灵感,有益于设计师设计出更具文化价值的作品,从而避免陷入计无所出、创意枯竭的困境。

当前,由于设计市场不够成熟,条例规章还不健全,在设计业丰厚利润的驱动下,许多非专业、缺乏设计才能创新意识的人员一涌而上,导致设计界从业人员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缺乏创意,漠视设计。有的思维麻木,视野狭窄;有的过于追求技巧,零碎摘抄模仿他人,孰不知模仿越多,创新能力就越弱。而广大消费者对产品设计至臻至善的无止境追求,决定了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素养,设计出来的产品要顺应造物规律,要有新意,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令顾客满意。忽视史论学习,缺乏创新,前方等待的就只有穷途末路。

今天设计专业的求学者,就是明天设计市场的接班人,应对艺术史、设计史上各种风格、流派如数家珍,对其源流、主张、特点了如指掌,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不了解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就谈不上继承传统与创新设计,即使去从事设计工作,也往往构思不巧,格调不高,缺乏深度。

三、史论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设计史论课程几乎涉及了所有人类造物活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体系庞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仅靠课堂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采取课内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引导置疑法。“疑问”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存在疑问,才能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去思考去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使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商周时期饕餮纹这种纹样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去分析这种古老原始纹样的构成以及这种纹样形成的原因,通过学生思考分析、教师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思考力,并为今后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奠定基础。

2.问题讨论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讨论交流的目的就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方式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个问题即兴讨论,也可以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事先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讨论话题,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或者辩论,辩论双方谁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办学术讲座。举办学术讲座也是一种拓展学生视野的积极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讲,也可以请本校在相同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前辈讲,还可以请外省外校国内外的知名学者讲。内容可以是考古新发现、学界新动态,也可以是对某一现象的深入探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摆脱教材一家之言的束缚。

4.深入乡间采风。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阵地,那么深入民间,下到基层无疑是学生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又一重要窗口。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艺术精品很多都遗留在民间,特别是都市的快速发展使得一座座古老的建筑、房屋都相继消失殆尽,只有在广大的农村,一些偏僻的地区还完好地保留着一些历史的遗迹、艺术的珍品,应鼓励学生到农村去观察、发现,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总之,新世纪是以“创新”为根本特征的新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设计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之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决不能固守陈旧的知识结构体系,受制于单一的教材内容,教条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事新世纪的教与学,而必须具有全面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及时掌握国际先进艺术教育理念信息,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2]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2.

创意设计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创新意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33-02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当前,社会各个企业都在需求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当前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不仅成了社会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也是对整个创意产业的基础要求之一。只有具浯葱乱馐兜囊帐跎杓迫瞬牛才能在未来更好地从事设计工作,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为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适应当前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形势

对于每一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其最终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当前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形势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未来更好的发展,无论是进入公司工作还是自我创业都能够良好地适应。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必须要进行综合性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符合当前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因此,考虑到这一点,也要求着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除了需要结合当前社会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创新艺术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目的。

除此之外,无论是高校还是教师都需要意识到的一点就是,艺术设计专业虽然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但是对于设计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也是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前沿科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进行创作。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艺术设计本科生的设计基本功以及创造能力相较于研究生来说还有着较大差距。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高校本科生的计算机软件能力相较于高职院校学生也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时,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设计基本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创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这是将来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的重要技能之一。

(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创意文化产业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创造力为核心的一种新型产业。在创意文化产业当中,通过个人或者单位,以文化或者文化因素为主题,借助不同的技术,发挥个人以及集体的创意,将其进行产业化开发并且盈利。而在创意文化产业当中,包括的行业内容有动漫、传媒、广告、服装、软件以及计算机服务等。而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创意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无论是798艺术区还是国家大剧院的建设,都显示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创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高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样的差距,势必会拉大我国创意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距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当前我国高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时候,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使得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较为倾向技能的学习和巩固,而忽视了在从事艺术设计工作中最重要的创新和创作能力。因此,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模式,包括课程的设置必须要进行改变,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从而为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助力。

二、关于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的的创新

要想改善当前高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就必须要对当前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进行创新。而在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创新的过程中,校方和教师都要明确地意识到,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我国社会更好地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当前社会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目的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除此之外,校方以及教师一定要有意识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要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二)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上的创新

从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就在于,高校教育的侧重与社会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涉及到的不仅是艺术设计的基本功,同时也包括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软件等方面。因此,高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以及市场的需求,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情况下,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实践的创新

在进行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的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及基础技能,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的时候,除了要加强学生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外,还要让学生对其他课程的知识有所涉猎,如文学、心理学等。而在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一定要对当前社会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进行调查,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调整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结构。同时,在进行教材选取的时候,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国内外一流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教材,确保权威性和先进性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最新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

(四)教学方式的创新

对于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极为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兴趣,亩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并且开展艺术设计的创作。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如互动式教学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创作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校企结合方式,在高校中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也是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实践创作能力。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见识到当前行业内最为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从而帮助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也让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为学生未来职场的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教学手段的创新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广泛地应用开来。而在教学领域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来说,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帮助。这是因为,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教师所有教授的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也能够使用不同的手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包括声音、视频、图像等,使得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和活跃,这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帮助。这样一来,教学效果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素材的展示,接触到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培养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进行五个方面的创新,那就是教学理念及教学目的的创新、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上的创新、实践活动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在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我国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霍甜,曹烨君.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赤子,2014,(1):138.

[2]汪海伟,蒋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9):46-47.

[3]朱效迅.关于构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创意设计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创新;实践性;艺术设计

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这必将给艺术设计的设计需要、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带来变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独立学院也要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几方面进行改革,有意识地加强创新素质教育,使学生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一、全面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

1.创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旧有的教育体制、教学管理及许多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都已不再适应社会的

发展和需要了,社会需要新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既是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也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并且势在必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特点,也正是这个特殊性,决定了艺术设计教学与文理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性。

2.设计创新教育的内涵

那么,究竟何谓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新颖”是创新的本质特征。从“新颖”的层次来讲,分为原创和再创。既包括了前所未有的发现,也包括对原有材料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由此可知,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是创新,是一种原创;二是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也是创新,是再创造。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这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3.设计创新教育的内容

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

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设计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所确定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定位和教育宗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所定制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其区别是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拓展创新思维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包豪斯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让学生探索个人的设计道路,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设计观念、方法或是某种风格传授给学生。”包豪斯确立了三大构成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运用事物共同的构成因素及构成法则进行创造,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设计学院还参照包豪斯的方式还组织教学。强调设计的创造性,这一点从专业确立之初就被视为艺术设计的

灵魂。也正因为这一点,艺术设计才得以蓬勃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核心。

2.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以往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偏向单一人才类型的培养,注重专业

技能,除纯理论性的艺术设计专业外,设计理论课程、科技知识和人文学科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很少。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

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

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社会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

体现。因此,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

课题。

1.建构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新体系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学科课程呈各自分离的知识体系状态:一是设计基础课,二是专业设计课程。

(1)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设计

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设计基础学科之间的选择与设定,技能体现出各个专业的差异性,又能反映出各个专业的交叉点与联系性。

比如,对于三大构成的学习,它们是深化视觉体验的表达方

式,强调观察认识分析能力决定表现的能力,掌握视觉表现的基础方法,要求学生对不同材料与技法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并能用科技产品媒体与技法进行高水平的交流,作业有:涂鸦、碎片、写实、抽象、装置、文字、图像、拼贴、表现、秩序、版式等,但是不同专业授课的侧重点和布置的作业都不一样,视觉专业侧重形象之间的构成与表达,人物更侧重于色彩搭配的学习。

(2)整合专业结构,突显专业方向

强化专业特点,化整为零,让学生在相对完整的时间段里去体验事物,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将知识连贯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重视实习教学,贴近学科前沿,加强实习基地的广泛性、多样性

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设计手段,熟悉传统手法与新型材料工

艺,观察设计家的表述手段,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亲力亲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实战经验。例如,我们的展览展示课程,除了让学生构思设计方案,表达设计方案之外,更要了解市场,了解材料,学会做出工程预算,并且做出等比例缩小的模型,它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控制能力、空间把握能力和执行能力。

2.“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教学体系的原则

就教育的性质而言,其对于人的素质培养比例重于“专业”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有凸显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因此具有个性化的设计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开放式教学模式

①要开放思想。从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利的上课平台。

②要开拓思路。在专业教学中,不保守、不僵化,除专业角度外,也可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方面去学习分析,锻炼学生的阐述能力,辨析能力。这样,掌握的东西更带有普遍性与规律性。

(2)引导式教学模式

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就是避免填鸭式教学。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讲,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而设计教育的重点是

什么?是创意。因为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技法,程序只是一种手段,创意是设计思想的瞬间迸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创意是不可教的,不可教又要教,这就是教学的难度所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向个性创意的方向发展,是艺术教育的根本性方向,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3)讨论点评的教学模式

在每项课题即将完成时,通过完成的每项作业来测试学生的

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理解和诠释,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通过讨论点评的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便因材施教。

(4)毕业论文创新模式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四年理论水平的体现,为了以防学生论文

陷入假大空的境地,我们要求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有感而发,把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到毕业论文里。这样的毕业论文模式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巩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

与技能的综合把握;二是加强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

3.重视商业实践

进入企业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阶段时,要以模拟命题的方法和寻找实际商业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创作意为有创造性的作为,它能检测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诠释也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到他所擅长的领域。

观察比较每个学生所选用的方法与创意,帮助他们寻找一种途径,从而把他们引向能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领域。

4.重视展示形式的创新

毕业设计和毕业展览是每一所毕业院校每一年都要经历的一场视觉盛宴,我校把毕业设计分为动态展览和静态展览。静态展览是有展台的常规展览,动态展览是有真人演示的t台秀,它考查了学生全方位的素质,造型、服装、化妆、演示、舞台设计等等的综合能力。动态展览比静态展览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影响力和延展性都很强。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所在,艺术设计教育应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为主要目标,通过开放式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在课题辅导中引入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并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设计人才。

注:本文系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科研课题。

创意设计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课题研究设计基础教学

[作者简介]宁芳(1981-),女,江苏沛县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与开发。(江苏徐州221008)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观念与创新:艺术设计造型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资助。(项目编号:2011JSJG27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29-02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要求设计师综合具备艺术、工程技术、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工业设计更是一门讲求创新的实践性学科,创新是设计师的核心素质。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适应能力差、研究能力缺乏、创意能力弱。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数十年来一直延续着旧有的教学模式和训练课题,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程式化、技法化、重复化的问题,学生学习被动,不能全面深刻掌握课程内容和能力要求,为形式而设计,缺乏创意,与后期专业课脱节现象严重,因此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亟待改革。

一、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提出

针对以上问题,在研究学科规律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一套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课题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研究与设计实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淡化课程知识的系统独立性,强调各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要求教师通过合理、分层次的课题选择与设计,在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综合设计能力;强调并引导学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实践,使每一件设计都成为折射着智慧光芒的作品。

二、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课题设置原则。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学习,为了保证教学达到教学目的,课题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探索,我们总结出以下五条课题设置的原则:(1)课题应尽可能覆盖全部知识点,符合该阶段学生的能力,并强调各类知识体的总和应用。以偏概全、拔苗助长、顾此失彼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课题要具有连续性、递进性与差别性。一门课程中的几个课题之间,不同课程的课题之间,特别是关联性较强的课程,如二维造型基础和三维造型基础,要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循序渐进,既注意差异性,又注意前后的联系性。这样才能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易于掌握,乐于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能力得到螺旋式的提高。(3)个人小型、独立性课题与团队合作的综合性、大型课题相结合。小型、独立性课题相对灵活,可以针对部分知识点,重点强化训练,宜于学生循序学习,易于发挥出学生个性并能锻炼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综合性、大型课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较大空间范围和复杂情况下的造型设计能力,并可以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必须注意课题设置的开放性。既要有较浅层面上的一般造型文法和实现技法的可研究性,又要包含较深层面上的美学规律和设计思想方面的可研究性,同时还要有设计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研究空间。(5)还需注意文化研究对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和设计兴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不要只重视外在的形式感,而要重视造型内隐的文化层面象征意义的表达,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丰富未来设计师的内涵。

2.实际应用方法。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打破原有授课方式,围绕不同课题,开展研究型教学,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地进行创作。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为“四步曲”:

第一步,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学习目标、课程的意义等。例如三维造型基础课:(1)掌握各种抽象元素和现代造型手法和方式,以及现代审美标准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与表现。(2)掌握空间的概念及表现手法。(3)体验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加工工艺与成型方法,了解肌理的概念和色彩体系,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第二步,对基本知识点进行简单介绍。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客观地进行介绍,不要对学生有倾向性引导,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反叛性。要知道但凡伟大的设计无一不是对过往的叛逆与颠覆。正所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给其一双思想的翅膀。所以,教师的讲解要概要,仅给学生描绘出一个轮廓和线索,更多的细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进行学习和探索。如三维造型基础课就只是对三维空间内点、线、面、体的概念,现代审美标准,现代创意手法,空间概念,材料的分类、特点、加工成型工艺与方法等,做简单的客观描述。

第三步,要求学生在对基本知识点了解的基础上,展开设计理论和文化的研究学习,这部分一般以论文、汇报的形式完成。每年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要明确,并要求研究成果在接下来的设计中有所体现。这个过程中可以是先研究后构思设计的正向的学习思路,也可以是在课题的约束下先大体构思,再针对性地研究并深化设计的逆向的学习思路。强调学生根据兴趣和设计需要对设计理论和文化展开研究,保护并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四步,进入课题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围绕教学要求,分为基础专项设计课题和综合设计课题两大部分对学生进行训练。

基础专项设计课题以个人小型课题和独立性课题为主,可是研究型的虚拟课题,也可是以设计比赛为目标的命题课题。如在三维造型基础课中要求学生运用基本抽象元素展开设计创意,每个课题分别突出一种基本元素和相关构成规律的应用,设计作品要符合现代审美标准,要体现出某种情感或主题。从中评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在课程结束后以大学生实验室实验项目进行资助,制作成比例模型收藏,用来装饰我们的教学环境。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合设计课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设计而设置的课题,以团队合作的综合性、大型课题为主。可以根据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或主题设计展览、设立大型设计比赛。如在三维造型基础课中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主题分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列作品设计创意,作品中需综合运用多种抽象元素和构成手法,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合理选择材料及加工工艺等。使作品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并能充分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思想与设计风格,以及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1.变学生为教学主体,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这样的教学往往只能是间接性知识的灌输,重理论轻实践,常常导致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的脱节,造就出一批高分低能的设计人员。

2.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手段。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的教学形式,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教学方式更是墨守成规。新的教学模式按课题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辅助、解惑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课题展开高效、实时的互动与研究、讨论,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更有利于思维的碰撞与灵感的激发。

3.打破课程结构,促进各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的设计教学体系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核心,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课、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教学阶段。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基础造型能力、专业设计能力等,并按照一种看似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训练。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联系,将各门课程变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孤岛。课程之间缺乏联系与衔接,教学内容难免出现重叠、漏缺、难易不合理的问题。新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课题展开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过程中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学生逐步建立起综合性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又能很快用来指导设计实践,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又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继续深入。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知识的渗透与融合,拉近了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教学效果明显。

4.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往创意思维被独立化,大家认为创新设计能力是在专业课阶段培养的,基础课和设计基础课阶段只是要学生掌握与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就可以了,创意能力的培养可以到专业设计课程中慢慢培养。这样就造成了设计基础课程中为形式而设计的现状,学生的创造力被遏制,没能培养起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新的教学模式,从基础课就开始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意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为创意思维提供实现的方法和手段。而这种创意的需求动机又将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能有效促进研究型学习的开展,随着造型能力的提高又丰富了学生创意表达的手段,促进了更多创意的产生与实现。

5.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习、研究的习惯。身处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再怎么努力,学生在校期间也不可能掌握未来工作实践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认识,不要以封闭的知识体系的传授为目标,要用一种开放的思想和教育模式,教会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这种能力,只要储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们就可以在遇到新问题时,及时通过学习、研究,延伸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6.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能力。课题研究与设计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汇报、小组研讨、设计展示交流等环节,学生需要经常对自己或小组的研究、设计,与同学、教师进行讨论、交流。过程中既是思维和灵感的碰撞,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能力。

7.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来”的创意方法。生活是设计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设计是为“人”而展开的,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向生活学习。通过课题研究,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研究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研究设计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其次,引导学生学会围绕设计主题,从生活中提取设计元素,再合理选择艺术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完成有生命力的设计创作。

四、结语

因为论述的需要和篇幅的限制,文中只是以三维造型基础课程为例展开讨论,而我们对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不限于这一门课程,还有系列的设计基础课程。同时,我们发现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应用于设计基础类课程,同样在较高阶段的设计类课程中也加以变化,达到理想的效果。希望通过探索,我们的设计教学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

创意设计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广告设计;教育

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正在全球各地迅速崛起。尽管这还是一个相对较新,并仍然在不断变化的概念,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数字经济的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创意与经济和技术的融合,逐渐成为全球化世界中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广泛认可和普遍重视,逐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包括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所说,“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的是艺术家、设计师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创意阶层的崛起。”[1]创意经济时代通过激发人的创造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一场争夺创意人才的战争。近几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瓶颈就是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创意人才培养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是广告设计教育难得的发展契机。首先,广告本身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包括我国广告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其次,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品牌是关键,包括出版、动漫、会展等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消耗大量广告策划人才,必然会带动广告教育面临新一轮跨越式的增长。第三,广告设计教育是培养创意人才的摇篮,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的要求与广告设计专业最为接近。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既是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紧迫使命,也是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要素

要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首先必须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要素。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创新为核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生产和提供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与服务的产业集群。因此,它的基本要素包括了文化、创意、营销及信息技术,具体如下: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

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要求。与传统产业相比较,文化创意产业的界限趋于模糊。具体而言,它是以包括商贸、旅游、餐饮、建筑、制造等传统产业为载体,通过融入并深化文化内涵,使消费者能同时获取文化情感新体验的精神满足。[2]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承载的是文化内涵,其起点是文化,即找寻、挖掘传统产业的地域人文内涵,提炼符合目标消费群价值观和潜意识的文化内容。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创意和创新

创意和创新是联结传统产业与文化之间的粘合剂。没有创意和创新的所谓组合,只是简单而生硬地对文化符号的并置,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也就难以唤起消费者深层次文化的情感共鸣。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把传统产业的“实体内容”及文化的“虚体内容”进行分解之后,寻找“实体”与“虚体”的各个分部之间的恰当结合方式。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催化剂是营销策划

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经济等于创意产品的价值与交易次数的乘积。也就是说要有足够数量的消费者,或者足够数量的二次消费者(忠诚用户),才可能产生经济上的巨大效益。要想实现文化的商业化价值,真正发挥创意的效力,营销介入文化产品研发及推广是前提条件。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使目标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从而获得产品的认同和品牌的忠诚。因此,只有进行深入的消费者分析、市场分析,才能充分了解目标消费者的价值观、教育、偏好、习惯、甚至潜意识,以及了解目标消费者二次消费的真实缘由,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的规模化。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加速器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信息技术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即时交互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思维习惯,这也正是以“即时交互”见长的微博和微信等沟通方式迅速兴起的重要原因。“即时交互”的信息技术加速了传播效率,拉近了沟通距离,颠覆了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诞生了许多新形式,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迅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要得到真正的成长,必须重视文化、创意、营销及信息技术四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合与促进。没有文化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续和长久;没有创意和创新,则会生搬硬套或牵强附会,从而变得软弱无力,难以打动消费者;没有营销策划,则是水月镜花、空中楼阁,难以获得实际效益;没有信息技术,就如同没有翅膀一样不能飞高飞远,难以取得大范围的快速发展。总之,忽略任何一个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都难以获得快速而持久的发展。

二、我国广告设计教育的问题

我国广告设计教育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在学科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及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一)“跷跷板”式的学科建设

主要是指偏重其归属院系学科背景的课程,而“顾此失彼”地忽略属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建设。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边缘性、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所以,我国广告设计类专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学科开设背景。广告设计专业所属院系多以艺术设计、新闻传播、文学、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类为主。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平台优势,形成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广告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不同学科的融合显得尤其重要。在现实中,主要是因为师资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对其它学科的偏废。比如,艺术类常常忽略新闻传播和营销学课程,人文类常常忽略艺术设计和营销学课程,营销类常常忽略文学、新闻传播及人文素质类课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能力培养进展缓慢

尽管创新能力在学界和业界都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却进展缓慢。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知识可以传授,但创新不能传授。似乎只有外国人才能拥有创造力,西方发达国家才能培养创造力。这种观点显然是可笑的,其盛行所带来的流毒对我国广告设计教育贻害无穷。事实上,造成创新能力难以培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氛围,使许多人不愿意深入地学习原理性的理论,模仿甚至是抄袭的低成本,让我们的手脚功能越来越退化;二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标准答案培养出来的思维定式,使我们创新的路径越来越狭窄,大脑的创新思维严重荒芜。

(三)互相脱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我国开展广告设计教育30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却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理论类课程纸上谈兵,忽视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类课程似盲人摸象,轻视理论的讲授。比如,文学类课程方面,往往只重视文学理论的传授,却对文字表达方面的常规训练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写作能力在大学期间逐渐萎缩;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较为强调实践方面的技法训练,设计原理方面的视觉理论却涉及较少,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进行创新的坚实理论根基,模仿、抄袭他人创意成为常态。尽管企业对人才望穿秋水,但是,这种理论和实践互相脱节的教学方式,使大量的学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四)教材及师资未能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

新媒体形态的出现是传媒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广告业和广告设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每个人既可以是传播链的客体,又可以是传播链的主体。传播门槛大幅度降低,传播主体无限量增多,使任何传播都可能出现爆炸式地增长效果。同时,传播过程出现的干扰更多,受众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传播的效果更难掌控。伴随着数字电视、楼宇视频、电子杂志、手机媒体、微博、微信等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传统的广告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环境。新媒体带来的传播路径、传播形式变化,迫切要求高校能培养出大量熟谙新媒体规律的广告设计人才。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和师资,新媒体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并未真正得以开展。

三、广告设计教育的发展对策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基本要素的研究,结合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要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必须注重文化素质和创意、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营销策划知识及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学习,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融会贯通的人文素质培养

尽管广告与文化创意产业都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但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产业和文化内涵更加广泛且深入。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3]只有加深传统人文思想的领会,拓展中外文化视野,注重古代文学、易经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知识与社会学、心理学的融会贯通,才能为创意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二)市场营销理论的强化

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广告创意技巧,还要具有市场策划能力。就广告本身而言,它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和繁荣的象征,是营销的衍生工具。作为与消费者之间的这种沟通方式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营销目的和营销对象的准确与否。开设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及消费者行为与心理分析等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其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贯通交融。

(三)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关于思维的广度,重点是发散思维的培养,通过改变原来的单向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横向思维模式。关于思维的深度,要强调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深入研究“为什么产生了这个问题”“如何定义问题”等,通过回到原点去思考问题;对传统的、已经存在的概念进行否定性或颠覆性的解释,促进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提升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能力。如果要同时进行横向与纵向思维的训练,那么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从一个问题点向各个方向进行网络式的深度发散,可以触动并打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思路、多层次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四)新媒体的课程及辅助教学

围绕新媒体开设专题研讨性的课程,结合新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学习新媒体比较有效的方法。尽管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新媒体广告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但是,由于新媒体本身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教材和师资在短期内都是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研讨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对未知空间的探索和思考,寻找新媒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课堂和课外均可利用新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作业的公众点评及传播,把其作为作业评分及评价的一个内容。在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电子杂志的编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进行内容的推送,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并掌握新媒体的运行规律。

(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广告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都非常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项目,抽取其中的部分任务,进行真题的跟做或真题的实做,结合行业专家的讲座和考察参观,强化产学研结合,了解产业的真实状况和真正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同时,加强理论课程的动手能力培养,重视实践类课程的理论讲析。当下广告和文化创意产业都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对广告设计教育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广告设计教育在前辈及同仁们的不断探索下,对于沟通技巧、创意形式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面临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广告作为一种沟通方式依然年轻,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以使其更加昂然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79.

[2]姚东旭.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J].商业时代,2007(8):95-96.

创意设计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创新实践性艺术设计

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这必将给艺术设计的设计需要、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带来变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一、全面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

1.创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人世,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已在逐渐形成。旧有的教育体制、教学管理及许多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都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了,社会需要新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既是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也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并且势在必行。艺术设计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他与文理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性。

教育从某种角度上看,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这种载体是开放式的,即文化本身具有流动性(或叫可传播性)和可塑性,它规定了文化发展的多方位和多角度,也使文化不断地由量变而导致部分质变。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不能违背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特点,而艺术设计教育最能体现出人的个性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支持允许的个人奋斗、自我设计和人才发现日益显出其意义的今天,设计主体的价值和地位愈为社会所尊重。

2.设计创新教育的内涵

那么究竟何谓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新颖”是创新的本质特征。从“新颖”的层次来讲,分为原创和再创。即包括了前所未有的发现,也包括对原有材料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由此可知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是创新,是一种原创;二是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也是创新,是再创造。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这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素质,是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3.设计创新教育的内容

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设计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所确定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定位和教育宗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所制定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其区别是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拓展创新思维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包豪斯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让学生探索个人的设计道路,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设计观念、方法或是某种风格传授给学生,包豪斯确立了三大构成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运用事物共同的构成因素及构成法则进行创造,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设计学院还参照包豪斯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强调设计的创造性这一点从专业确立之初就被视为艺术设计的灵魂。也正因为这一点艺术设计才得以蓬勃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核心。

2.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以往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偏向单一人才类型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除纯理论性的艺术设计专业外,设计理论课程、科技知识和人文学科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占的比重很少。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新体系建设构想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时代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因而,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1.构建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新体系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学科课程呈各自分离的知识体系状态;一是设计基础课,二是专业设计课程。

(1)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设计

我们知道,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在教学中的先行性与普遍性,及对以后的专业课程,如:广告、包装、书籍装帧等专业的影响力,说明了它的重要地位。

深化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强调观察认识分析能力决定表现的能力,掌握视觉表现的策略与方法,要求学生对不同材料与技法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获得对各种各能表达方式的了解,并具备足够信心与创新力,并能用科技产品媒体与技法进行高水平的交流,作业有:涂鸦、碎片、写实、抽象、装置、文字、图像、拼贴、表现、秩序、版式……

(2)整合专业结构,突显专业方向

强化专业特点,化整为零,让学生可以相对完整的时间段里去体验实务,深入的研究,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将知识连贯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重视实习教学,贴近学科前沿,加强实习基地的广泛性、多样性

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设计手段,熟悉传统手法与新型的材料工艺,观察设计家的表述手段,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亲力亲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实战经验。

2.“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教学体系的原则

就教育的性质而言,其对于人的素质培养比例重于“专业”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有突显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因此具有个性化的设计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开放式教学模式

首先,要开放思想,从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利的上课平台。

其次,开拓思路,在专业教学中,不保守、不僵化,除专业角度外,也可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方面去学习分析。锻炼学生的阐述能力,辩析能力,掌握的东西更带有普遍性与规律性,以探讨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奇妙关系。

(2)引导式教育模式

采用引导式的教育模式,就是避免填鸭式教学。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讲,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而设计教育的重点是什么?是创意。因为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技法,程序只是一种手段,创意是设计思想的瞬间迸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创意是不可教的,不可教,又要教,这就是设计教学的难度所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向个性创意的方向发展,是艺术教育的根本性的方向,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3)讨论点评的教学模式

在每项课题即将完成时,通过完成的每项作业来测试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理解和诠释,使他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通过讨论点评的方法,教师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以便因材施教。

(4)论文总结式模式

主要针对一些高年级专业课,和艺术考察的作业期较长的课程,有必要通过论文的方式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知识量,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新发现、新手段。进行文字总结论文式模式的两大优势:一是加强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二是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把握。

3.重视商业实践

进入企业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住宅室内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阶段时,以模拟命题的方法与实际创造相结合。创作意为有创造性的作为,它能检验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通过完成每项作业来测试自己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诠释会使你清楚地认识到他所擅长的领域。

观察比较每个学生所选用的方法与创意通过大量的模拟课题,激发学生在平面造型设计创意方面的个性色彩,帮助他们寻找一种途径,把他们引向能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领域,过实践,强调学习和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

4.教学设施建设,教师资源的培养,与信息交流平台的扩建是新教学体系的必要条件

(1)加强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

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现代性的时代特征,决定了为其匹配先进的教学条件,与广阔的信息量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最基本服务。教学设施的配套服务跟不上,就严重影响了设计专业教学的进度与质量。

(2)构建艺术师资平台

在艺术设计中的师资结构中,一定要有广告人或专业室内指导设计师的介入,由企业设计师担任某一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这是本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还要引进相关的专家教授,把学科的构架搭建起来形成由艺术设计师、广告人、设计理论家共建的平台。另外对年青教师的大力扶持与培养,提高教育整体素质为设计教育的发展出力。

(3)要丰富各种图书、资料、多媒体课件及各种设计的专业软件的购置与建设

应该承认,研究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整个艺术设计学科中的自觉研究与大力推广还需经过艰苦的努力,还需要在理论、结构、教师管理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然而,教育是指向未来的,顺应时代潮流,敢于挑战自我的教育模式之路将越走越宽。

四、结语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所在,艺术设计教育应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为主要目标,通过开放式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在课题辅导中引入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并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严雪怕.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2,(28).

[4]马春东.营造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环境团[J].装饰,2002,(1).

[5]常跃中.艺术设计是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nl.文艺报,2005一11一12.

[6]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创意设计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字体设计;视觉传达;课程教学

字体是各种媒介用来传播信息的视觉符号,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承载物。字体设计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进步息息相关,是人类社会实践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字体设计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整个设计学科中非常重要,它对于视觉传达领域中的相关设计有非常重要的衔接和辅助作用,并为学生在将来的专业设计中打下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国内高校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果并不乐观,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且教学内容落后,无法突出设计专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所以,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与现状及时地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

1传统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的弊端

1.1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内容陈旧,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课程主要侧重于中英文字体的书写,其中,中文包括黑体、宋体、仿宋、楷体等美术字的书写,英文以罗马字为主,字体设计也仅限于通过笔画、结构等元素进行文字创意。其结果使学生对其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明确,造成学习时的不重视,甚至厌学。1.2字体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字体课堂偏向理论教学,学生仅限于纸上谈兵,相当多的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课堂上的训练题大都以模拟题为主,真题几乎为零,这样学到的知识没有真正得以应用,容易与市场脱轨。1.3字体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实践项目水平缺乏层次感,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内容定格在约定俗成的传统模式中,缺乏融会贯通,几乎不涉及其在设计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换言之,就是目的性和针对性缺乏提示与提炼。可见,在现代设计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本专业发展需求,改革势在必行,接下来我们就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展开探讨。

2字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转变传统观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字体设计课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应用性,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均进行了积极改革,提倡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见习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化外在因素为内在需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注入式教学会使学生更被动,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地应用。字体设计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和优势在于:培养学生从“听中学”到“做中学”,注重以项目作品的设计与开发来开展教学,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展开“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学与做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而学习”和“行动就是学习”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中获得过程性知识,去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而不是在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架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中追求陈述性知识,只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和“为什么”(原理、规律等)的问题。因此,转变传统观念意识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第二,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入课堂。项目驱动教学法已逐渐被教育战线所认同。我们通过字体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引入荆门中国农谷的相关实体项目。荆门中国农谷是我们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长期以来的校外合作基地。本次字体设计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班级为视觉传达设计1501班学生,他们均参与了项目的制作。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在做中学,每个技术或技能单位作为一个教学项目,我们将荆门中农谷的设计项目引进课堂,包括荆门中国农谷白鹿春、院士村、金色农谷、农谷博物馆、屈家岭文化遗址、东方陶都等项目。每个项目当中我们都会带领学生去前期考察,中期与中国农谷方协调设计任务,后期分几次奔赴荆门中国农谷接受甲方的审核与评价。我们认为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式教学都以应用该项目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每个项目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分小组来讨论,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独立决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和优势在于: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项目的具体任务和计划均由甲方、学生和老师共同商定,老师全程监控并将项目安排在培养计划中;二是任务以小组进行,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小组以头脑风暴形式展开讨论并解决问题,并在讨论中促进思想碰撞,也能提高学生的团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学生根据计划、分步骤,采用搜寻性、实验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并负责任地完成任务的同时要不断地验证与调整;四是每个单元的项目完成后,接受甲方的审核,并作相应的调整与修改,总结讨论其成果和不足,总结经验促进学生对结果、工作方式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五是将项目结果运用到新的项目当中,是项目法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就是学生所学知识的转移和应用,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六是学生最终以ppt汇报的形式讲解和演示,并相互评分。除了将荆门中国农谷项目引入课堂外,我们还将武汉光谷阳光幼儿园项目引进来,我们的学生利用课堂外时间为幼儿园手绘墙面创意字体,分别分布在幼儿园入口及楼梯间,墙面创意字体美观而富有创意,符合园内的整体风格与受众的审美心理。这样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以字体设计课题为例的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特定的任务自主探索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项目的任务训练中,体现了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第三,增添理论知识倒叙式方法,培养逆向思维。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注重平铺直叙地讲述理论知识,容易导致课堂枯燥无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倒叙式的思维方法就是将事情的结局和最精彩的部分提前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我们可以将倒叙式教学方法应用到字体设计课程中去,比如在以往的理论讲解部分,安排是“文字发展史-字体设计概述-字体设计理论-字体设计绘写-字体设计的创意方法-字体设计的应用”这样一个平铺直叙的过程。但应用倒叙式方法,便可以是“字体设计概述-字体设计绘写-字体发展史-字体设计的应用-字体设计的创意方法-字体设计的应用”。这样可以改变部分讲解顺序,使讲解内容在结构上有变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授课方式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为最后的创意发挥做铺垫。在保留传统字体设计的同时,增添理论知识倒叙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第四,促进字体创作多元化发展,培养跨界思维。“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跨界的主要目的是“借智”。教师可穿插讲解一些其他设计领域的创作思维模式,涉及相关知识制作案例,对其加以分析,并引导学生尝试跨界思维。把其他涉及领域的设计思维运用在字体设计上面,塑造多元化的字体创作形式,可使其变得丰富。我们以中国汉字为例,将汉字以文化遗产的精神力量嫁接到设计的形态意识中,象形字(仿文)延伸的领域超越工艺美术或百工之术的范畴。一是家具设计。仿文家具设计借鉴本土的象形文字架构到家具造型中,以字为骨,以象为形。通过意美感心、形美感目来进行设计创作。二是平面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汉字主要应用在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及企业形象设计中。三是公共艺术领域。公共艺术领域借鉴文字的形态、结构等进行设计创作,如欧美公共艺术等。四是室内设计领域。把这种思维融合在字体设计中,结合一些其他领域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在保持字体主心骨设计思维的同时,实现跨界设计思维的教学,引导学生多元化地设计。

3结语

字体设计课程是平面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字体设计不仅注重表面视觉上的美观,给消费者一种美的享受,还需要传达一种信息,一种文化理念,更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提高沟通与传播的效率,从岗位工作流程上看,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多学科整合技能,包括分析、策划、创意、设计、执行等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平面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要求字体设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快教学创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路与手段,深化社会实践,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及授课内容,遵从“思维培养”“项目驱动”“行动导向”“跨界整合”等教育特点。第一,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结合。根据设计公司和相关企业对平面设计类方向专业就业岗位能力所需要具有的策略思考与分析能力、创意能力、视觉表达能力、设计相关造型及软件应用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心与切入点,体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机结合。第二,以设计岗位工作过程从项目解读、市场策略、创意概念、设计表现、设计执行到效果评估六个工作阶段作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职业发展能力的注入”为改革目标。第三,以上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和实践性并存的教学方法,能变被动为主动,在字体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认真地对小组的任务承担责任,通过思维的碰撞和实施,对各个小组负责的任务理解透彻,并运用各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手段展示出来,小组成员的讲述也清晰明了,这也是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培养,以上方法在字体设计课程的课堂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意策略到设计制作,项目驱动到工作体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我们针对“教、学、做”一体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董璐单位:武昌首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卓娅,卢叙默.字体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廖洁连.中国字体设计人:一字一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创意设计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字体设计;视觉传达;课程教学

字体是各种媒介用来传播信息的视觉符号,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承载物。字体设计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进步息息相关,是人类社会实践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字体设计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整个设计学科中非常重要,它对于视觉传达领域中的相关设计有非常重要的衔接和辅助作用,并为学生在将来的专业设计中打下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国内高校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果并不乐观,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且教学内容落后,无法突出设计专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所以,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与现状及时地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

1传统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的弊端

1.1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内容陈旧,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传统的课程主要侧重于中英文字体的书写,其中,中文包括黑体、宋体、仿宋、楷体等美术字的书写,英文以罗马字为主,字体设计也仅限于通过笔画、结构等元素进行文字创意。其结果使学生对其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明确,造成学习时的不重视,甚至厌学。

1.2字体课堂重理论,轻实践

字体课堂偏向理论教学,学生仅限于纸上谈兵,相当多的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课堂上的训练题大都以模拟题为主,真题几乎为零,这样学到的知识没有真正得以应用,容易与市场脱轨。

1.3字体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实践项目水平缺乏层次感,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内容定格在约定俗成的传统模式中,缺乏融会贯通,几乎不涉及其在设计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换言之,就是目的性和针对性缺乏提示与提炼。可见,在现代设计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本专业发展需求,改革势在必行,接下来我们就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展开探讨。

2字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转变传统观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字体设计课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应用性,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均进行了积极改革,提倡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见习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化外在因素为内在需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注入式教学会使学生更被动,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地应用。字体设计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和优势在于:培养学生从“听中学”到“做中学”,注重以项目作品的设计与开发来开展教学,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展开“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学与做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而学习”和“行动就是学习”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中获得过程性知识,去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而不是在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架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中追求陈述性知识,只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和“为什么”(原理、规律等)的问题。因此,转变传统观念意识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第二,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入课堂。项目驱动教学法已逐渐被教育战线所认同。我们通过字体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引入荆门中国农谷的相关实体项目。荆门中国农谷是我们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长期以来的校外合作基地。本次字体设计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班级为视觉传达设计1501班学生,他们均参与了项目的制作。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在做中学,每个技术或技能单位作为一个教学项目,我们将荆门中农谷的设计项目引进课堂,包括荆门中国农谷白鹿春、院士村、金色农谷、农谷博物馆、屈家岭文化遗址、东方陶都等项目。每个项目当中我们都会带领学生去前期考察,中期与中国农谷方协调设计任务,后期分几次奔赴荆门中国农谷接受甲方的审核与评价。我们认为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式教学都以应用该项目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每个项目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分小组来讨论,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独立决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和优势在于: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项目的具体任务和计划均由甲方、学生和老师共同商定,老师全程监控并将项目安排在培养计划中;二是任务以小组进行,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小组以头脑风暴形式展开讨论并解决问题,并在讨论中促进思想碰撞,也能提高学生的团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学生根据计划、分步骤,采用搜寻性、实验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并负责任地完成任务的同时要不断地验证与调整;四是每个单元的项目完成后,接受甲方的审核,并作相应的调整与修改,总结讨论其成果和不足,总结经验促进学生对结果、工作方式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五是将项目结果运用到新的项目当中,是项目法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就是学生所学知识的转移和应用,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六是学生最终以ppt汇报的形式讲解和演示,并相互评分。除了将荆门中国农谷项目引入课堂外,我们还将武汉光谷阳光幼儿园项目引进来,我们的学生利用课堂外时间为幼儿园手绘墙面创意字体,分别分布在幼儿园入口及楼梯间,墙面创意字体美观而富有创意,符合园内的整体风格与受众的审美心理。这样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以字体设计课题为例的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特定的任务自主探索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项目的任务训练中,体现了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第三,增添理论知识倒叙式方法,培养逆向思维。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注重平铺直叙地讲述理论知识,容易导致课堂枯燥无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倒叙式的思维方法就是将事情的结局和最精彩的部分提前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我们可以将倒叙式教学方法应用到字体设计课程中去,比如在以往的理论讲解部分,安排是“文字发展史-字体设计概述-字体设计理论-字体设计绘写-字体设计的创意方法-字体设计的应用”这样一个平铺直叙的过程。但应用倒叙式方法,便可以是“字体设计概述-字体设计绘写-字体发展史-字体设计的应用-字体设计的创意方法-字体设计的应用”。这样可以改变部分讲解顺序,使讲解内容在结构上有变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授课方式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为最后的创意发挥做铺垫。在保留传统字体设计的同时,增添理论知识倒叙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第四,促进字体创作多元化发展,培养跨界思维。“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跨界的主要目的是“借智”。教师可穿插讲解一些其他设计领域的创作思维模式,涉及相关知识制作案例,对其加以分析,并引导学生尝试跨界思维。把其他涉及领域的设计思维运用在字体设计上面,塑造多元化的字体创作形式,可使其变得丰富。我们以中国汉字为例,将汉字以文化遗产的精神力量嫁接到设计的形态意识中,象形字(仿文)延伸的领域超越工艺美术或百工之术的范畴。一是家具设计。仿文家具设计借鉴本土的象形文字架构到家具造型中,以字为骨,以象为形。通过意美感心、形美感目来进行设计创作。二是平面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汉字主要应用在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及企业形象设计中。三是公共艺术领域。公共艺术领域借鉴文字的形态、结构等进行设计创作,如欧美公共艺术等。四是室内设计领域。把这种思维融合在字体设计中,结合一些其他领域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在保持字体主心骨设计思维的同时,实现跨界设计思维的教学,引导学生多元化地设计。

3结语

字体设计课程是平面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字体设计不仅注重表面视觉上的美观,给消费者一种美的享受,还需要传达一种信息,一种文化理念,更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提高沟通与传播的效率,从岗位工作流程上看,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多学科整合技能,包括分析、策划、创意、设计、执行等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平面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要求字体设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快教学创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路与手段,深化社会实践,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及授课内容,遵从“思维培养”“项目驱动”“行动导向”“跨界整合”等教育特点。第一,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结合。根据设计公司和相关企业对平面设计类方向专业就业岗位能力所需要具有的策略思考与分析能力、创意能力、视觉表达能力、设计相关造型及软件应用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心与切入点,体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机结合。第二,以设计岗位工作过程从项目解读、市场策略、创意概念、设计表现、设计执行到效果评估六个工作阶段作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职业发展能力的注入”为改革目标。第三,以上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和实践性并存的教学方法,能变被动为主动,在字体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认真地对小组的任务承担责任,通过思维的碰撞和实施,对各个小组负责的任务理解透彻,并运用各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手段展示出来,小组成员的讲述也清晰明了,这也是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培养,以上方法在字体设计课程的课堂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意策略到设计制作,项目驱动到工作体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我们针对“教、学、做”一体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沈卓娅,卢叙默.字体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廖洁连.中国字体设计人:一字一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4]张锋美.项目教学法在字体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