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结构设计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37:15

抗震结构设计论文篇1

建筑抗震设计的内容包括了各方各面的知识,比如说地震基础知识,场地、地基和基础知识。设计者对存在民用建筑中的相关理论以及方法等要进行重点把握,对如何进行减震进行学习。在工作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地震在我国多发,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抗震性设计的重视程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少地震导致的危害。

2建筑抗震设计的思想与方法

2.1选择建筑场地建筑设计之前,先进行建筑结构选址时,要对将要施工的现场环境进行全面的勘测,熟悉掌握当地水文地质的具体情况,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对比,从而选择出合适的场地。选址要有利于抗震,计算好建筑的高度和负荷,尽量选择硬度大、地域宽广平坦的地区来建造高层大建筑。在选择地基时,要注意避开斜坡崎岖地段,以避免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要选择地质均匀的建筑场地作为地基,以避免地震时出现地面裂开,沉降不均匀的现象,因而导致建筑物倾斜。

.2建筑结构规则建筑物的结构规则很重要,往往一些结构简单的建筑在地震中毁坏程度最低,因为结构简单规则的建筑受力较为均匀,在震中不易发生倾斜,稳固性较好。据有关人士表示,在保证建筑的长宽为2比1时,能够产生最大的抗震效果,此外,对称结构的抗震性能更好,能够减少毁坏发生的几率。建筑的竖直结构不规则也很容易导致建筑底层的承受力倾斜,竖向规则的建筑可以在地震中保持相对平衡。

2.3增强建筑材料的延展性钢和木材是代表性的建筑材料,具备一定的延展性能。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有着良好的抗震性,在几次地震中,我国的文物木质建筑虽然因为年代久也有损坏,但相对浮躁的现代建筑受地震的影响就晓得多了。在钢制的钢梁结构中,延伸性能比较好,能够有很大程度的变化幅度,吸收作用力。对于建筑整体来说,增强建筑材料的延展性可以很好的提高建筑的强度,即使在地震中发生一次稍微偏移,地震中的能量被延展性材料吸收,短时间内可恢复到其原本位置,这样就可以避免建筑在地震中局部受力过大发生崩裂。

2.4减轻建筑的质量对于高层建筑,建筑质量越大,其中心离地面也越高,摆动周期也会变大,建筑顶点的位移也很大,建筑的危险性也就明显变大。因此,对于特定环境下的高层建筑,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对其进行高度限制。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对建筑的重心进行合理设计,保持高层的建筑质量轻,低层的质量重,能够减轻建筑的倾斜力矩的产生。所以建筑材料最好选择质量轻强度大质量好的材料。

2.5选好建筑材料建筑过程中应该注意建筑材料的选择,对建筑部位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对材料参数的误差进行合理的分析。抗震计算时应考虑各种材料的刚度、质量、延展性、承载力等,另外还要选择不同振动频率的材料,避免在地震中建筑材料共振,破坏力加倍。

2.6采用现浇板工艺现浇板是指在施工现场就搭好模板,然后安装好钢筋,再浇筑混凝土,最后拆除模板。现浇楼板不仅在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上占有优势,而且具有很大的承载力,刚度和强度都相对较高。同时在隔声,隔热,保温以及防水等方面与普通的预制空心板相比,也有相当好的效果。

2.7加强建筑薄弱部分可以对建筑薄弱部分加双重保护,使建筑重要部位第一层材料毁坏时还有第二层材料替补,延缓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使高层建筑中的居民有更多时间逃生,加强建筑的安全性。对建筑中受力较大,承载力薄弱的底层结构等部位来进行加固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建筑的强度和刚度。提高短柱的延展性和承载力,采用“强柱弱梁”的框架,在地震中可以利用梁的形变吸能来消耗地震的能量,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框架坍塌。

2.8抗震防线的设计为避免建筑物的局部毁坏影响整体的结构,有必要进行抗震系统的设置。比如说抗震墙能够成为框架受损后的第二框架,抗震墙能有效的减缓建筑倒塌时间,减轻地震震波对建筑的毁坏,然而只有一道防线是不够的,需要多设置几道抗震防线才能加强建筑的抗震效果。此外设计木质楼梯也能起到一个预防目的,木质材料延性大,有诸多优点,可作为重要逃生通道,给被困地震中的人增加生还的机会。在人流量大的建筑群里,还需要建筑特殊通道,便于人员疏散。

3结语

抗震结构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的高层建筑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在设计计算机施工技术等领域快速发展,100m左右及以上的将建筑快速发展,多以钢筋为主要材料,在层数与高度增加的同时,功能与类型也日益增多。各大城市几乎都建立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建筑,以上海锦江饭店为代表:高度达到153.52m,全部采用的钢结构体系;而深圳的发展中心大厦有43层,高度达到165.3m,算上天线高度达到185.3m,是我国第一幢大型的高层钢结构建筑。到了90年代,我国的高层建筑结构从设计到施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除了体系与材料的多样化,高度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在1995年完工的深圳地王大厦,共有81层,高度达到385.95m,居世界第四高。

2建筑抗震的理论

2.1建筑结构的抗震规范

一般的抗震规范都是各国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的经验总结,是指导抗震设计的法定文件,及反应国家经济与建设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各个国家的抗震经验。尽管抗震理论不断完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必须要有实践的指导,要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容不得任何的大意与疏忽。基于这一认识,现代建筑部分条文被列为强制条文,使用了“严禁、不得”等绝对性的字眼,同时也有不同条文有较大的自由空间。

2.2建筑抗震设计的理论

当前建筑抗震设计的理论主要分为拟静力理论、反应谱理论及动力理论。拟静力理论起源于20世纪10~40年代出现的理论,在估测地震对结构的影响时,假设结构为刚性,地震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地震力的大小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地震系数)。

反应谱理论是在上世纪40-60年展起来的,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与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加理工学院的学者对地震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获得的成果。

动力理论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应用较为广泛的地震动力理论,是在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与试验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的反应过程也有了较多的了解,随着强震观测台的增加,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录也在不断地增加。进一步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它将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加速度时过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完成设计工作。

3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

3.1必要的抗震对策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国,出了要考虑到概念的设计,还要进行验算,结合地震的情况,要在高度允许的范围内建造,增加结构的延性。在当前的抗震设计中,抗震验算及构造与措施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提高结构的抗震性与消震性能。建立地震力与结构延性互相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直到达到预期的抗震效果。当前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3.2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思想

在《建筑抗震规范》中有明文规定,建筑的抗震设防要符合“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所谓的“三水准”就是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遇到第一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以正常使用。一般情况下,建筑物不会被损害,也不需要修理即可使用。所以,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满足地震频发下的承载力极限,要求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当遇到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结构会发生损害,但是不经修理或者简单修理就可以继续使用。所以,建筑结构必须要有足够的延性能力,不会出现脆性破坏。当发生第三设防烈度地震的情况下,就是遇到本地区地震极限外的情况,结构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害,但是结构的非弹性变形距离倒塌仍有一段距离,不致产生危及生命的损害,保障了居住人员的安全。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建筑的足够变形能力,其弹塑变形要在规范的数值之内,保证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三个水准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是根据不同超越概率进行区分的,一般情况下是:

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重现期50年;设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重现期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重现期1641-2475年,平均约为2000年。

从高层建筑的抗震水准来看,设防的要求是通过“两个阶段”设计来实现的,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环节,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提前计算出高层建筑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力、重力荷载进行高效组合。同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的准确射击,进而达到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然后是运用同一地震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可以在抗震规范设定的限值之内;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对策,确保结构可以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与塑形耗能,进而达到第二水准的变形目的。而第二阶段则是运用与第三水准对应的地震动参数,算出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其在抗震规范的限值之内,然后进行必要的抗震构造对策,进而实现第三水准的防倒塌目的。

3.3现代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该采用的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高度要在40m之内,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结语

地震是威胁较大的天灾之一,必须要加强防御,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必须要在要求的限值之内,保证结构的良好性能,提高建筑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朱镜清.结构抗震分析原理[m].地震出版社,2002.

[2]李彬.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2).

抗震结构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地震理论、建筑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U452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非常迅速且规模巨大,人们大量涌入城市成为其中的一员。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尤其重大,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本文在这里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作一概述,使人们对抗震设计有一个初步而又清晰的认识。

地震理论概述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东部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西部、西南部的欧亚地震带之间,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国是一个多震国家。建筑的抗震设计非常重要。

地震多发生在距地表几十公里内的地壳层和地幔层的上部。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四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其中构造地震占绝大多数。地震的破坏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都有关系。震级是地震发生强度的一种度量,地震越强,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不同,震级代表地震本身强弱,烈度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它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因素有关。地震烈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后工程建筑物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一般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震中距越近,地震烈度越大。宏观的地震烈度加上各国抗震规范规定的与之相应的地震加速度,就成为指导抗震设计的依据。

二、建筑抗震理论分析的进程

1、拟静力理论。拟静力理论是20世纪10~40年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相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地震系数)。

2、反应谱理论。反应谱理论是在20世纪40~60年展起来的,它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和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美国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3、动力理论。动力理论是20世纪70-80年代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它的发展基于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反应过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随着强震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录也不断增多。进一步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它把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完成建筑抗震设计工作。

三、建筑抗震设计

(一)建筑的抗震措施

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除要考虑概念设计、结构构件抗震验算外,历次地震后人们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结构延性(限制结构类型和结构材料使用)等方面总结的抗震经验一直是各国规范重视的问题。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计算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等要求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二)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10)对建筑的抗震设计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遭遇第一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变形能力)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当遭遇第三设防烈度地震即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结构虽然破坏较重,但结构的非弹性变形离结构的倒塌尚有一段距离。不致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从而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

三个水准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个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现期)来区分的: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重现期50年;设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重现期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重现期1642-2475年,平均约为2000年。实际应用上,多遇地震烈度可取比基本地震约低1度多,罕遇地震烈度比基本地震约高1度。

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其方法步骤如下:第一阶段: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薄弱楼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三)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法

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规定: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3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构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7组及7组以上时程曲线时,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总之,建筑的抗震设计是一个浩大而复杂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安全的问题。本文就其作一概述,希望对人们对建筑抗震设计理解的加深有所帮助。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黄世敏杨沈.建筑震害与设计对策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4]赵西安.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

抗震结构设计论文篇4

本文探讨了目前钢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钢结构地震作用,由于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被列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9001-2001)中。没有考虑钢结构塑性好和弹性阶段阻尼比较小的特性,使得钢结构地震作用较大,偏高用钢量;其二是钢结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对梁和焊缝的规定与母材强度低于焊缝强度的实际而不符,本文对现在抗震规范作用的相关要求、“抗震动态与建筑工程理论设计原则”和UBC关于美国规范的地震波动作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按照钢结构的承受能力将体系化分为四大类,在上述理论将体系调整系数引入,对结构的抗震作用,提出恰当意见,对梁柱刚性连接体系,从抗震设计角度分析,对设防烈度区分别建议了适合采用的连接形式,并给出了小震和大震下的设计验算公式。

关键词:

钢结构;地震作用;梁柱刚性连接;门式刚架抗震设计

我国每年有超万亿吨之多的钢产量,加快我国的钢产业政策由长久采取的“节约钢材”变为“合理用钢”、“鼓励用钢”,所以钢结构的用量有良好的前景。我国为地震区的城市有很多,因此应该按照规范进行抗震分析和设计。

1钢结构抗震分析

1.1钢结构跃层加层动力分析概述古今中外,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在地震灾害中,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与此同时也取得了大量而宝贵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对震后的调查和研究表明,造成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建筑立面与平面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是跃层加层房屋加固和改造形式的特点,从竖向看,抗侧力较小,在加层标高处,刚度易形成突变,因此从建筑立面规则性方面思考,此结构根本对抗震设计无用。所以为了避免抗震造成的不利影响,应采用有良好抗震性能的钢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跃层加层技术布置的不合理。钢材是匀质材料且各项同性,有延性好、质量轻、强度高的特点,为达到建筑抗震的要求,钢结构是使用的材料之一。当地震作用时,钢结构框架由于钢材强度高和均匀的材质,因而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大;钢结构房屋的自重轻,因为钢材的强度大和质量轻,从而地震波动作用对结构的作用会减小;因为钢结构延性性能较好,所以钢结构具的变形能力很大,房屋在很大的变形下也不会倒塌,从而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得以保证。

1.2抗震性能的特点良好的抗震性能是钢结构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钢材材质均匀,受力性能各项同性,有韧性好、强度高、质量轻等优点,在震波的受力作用下,由于钢材的材质均匀,整体受力,质量轻,强度可靠,因而钢结构的房屋可靠性和稳定性大;(2)由于刚架结构自重轻和整体性好,较能承受地震的波动,使地震作用变小;(3)因为采用压型钢板,使墙面和屋面具有很好的蒙皮作用,使地震作用减少;(4)钢结构形式建筑的房屋,较低矮,亦使房屋能够承受地震波动;(5)采用端板半刚性连接梁一梁和梁一柱的刚架,当地震作用,外力很大,超过设计荷载时,弹塑性变形增大,弯矩增大,降低了受弯承载力,变形增大,具有良好的延性。

1.3结构地震反应理论分析方法从古至今,地震很难预测,预防措施是减少地震灾害最主要的方法,临时性的地震预报可减少经济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但这是不可能的。结构抗震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采取可行有效的设计方法,使结构抗震能力提高,避免结构的大裂缝和倒塌,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抗震理念的深入,建筑的抗震设计随着抗震理论的加深而成熟,抗震设计的科学领域已经形成且庞大。目前正在发展中的概率弹塑性理论和静力理论、反应谱理论、直接动力分析理论是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经历的4个阶段。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根据结构抗震设计理论而定的,时程分析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是地震作用分析方法的三个基本方法。

2钢结构抗震设计

2.1梁柱刚性连接抗震设计钢结构梁柱刚性连接脆性断裂是造成日本阪神地震和美国北岭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直接原因。此后许多专家做了大量的实验,根据实验结论,提出了防止断裂的方法和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构件脆性,提高构件延性,防止节点处脆性破坏的发生,现行规范没有纳入这些成果。目前我国常用钢结构连接形式是栓焊混合连接梁柱刚性连接,它具有节省钢材、构造简单、节约工期等优点。但这种形式的节点不用于美国北岭,严重的脆性断裂是这次地震中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为此经专家分析发现,有效地提高节点塑性转动能力的方式就是在抗剪板和梁腹板之间补焊,为了避免现场焊接的梁柱连接缺陷也可以采用梁一梁拼接型式。

2.2门式刚架抗震设计门式刚架与传统的单层房屋有差距,因为自重相对较轻,采用轻型墙面和屋面。因此《抗规》规定,普通钢厂房的抗震规定对单层轻型的钢厂房不适用。《门规》对此做了如下规定:(1)从设计方面出发,单层轻型门式房屋钢结构的质量较轻,对7度以下抗震烈度设防地区,抗震验算不用进行,当抗震设防烈度大于s度时,结构的纵向和横向框架应该进行相关的抗震验算和分析以便于居住。(2)当由地震控制设计由效应组合作用时,在构造上,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来针对轻型钢结构的特点。比如,按屈服强度的1.2倍来设计支撑连接处的承载力;宜加腋来提高斜梁下翼缘和刚架柱连接点处的承载力,应减小该处翼缘受压区域内的宽厚比;适当的用强度高的螺栓对构件进行加固和连接;把抗剪键设置造柱脚底板,要增强高锚栓的抗剪力和抗拔力应采取必要措施;适当的提高抗拔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和抗扭矩承载力。(3)低矮是单层轻型门式刚架钢结构房屋的特点(一般不超过18m,高度小于40m),且质量集中在上部,主要的受力形式是剪切受力,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符合《抗规》第5.1.2条规定,进行抗震计算分析的方法可用底部剪力法;根据《抗规》第9.2.5条,结构阻尼比取0.045-0.050。应按照附录H.2和《抗规》9.2节来进行抗震设计单层及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单层轻型钢结构厂房除外)。

3结语

在对美国UBC规范的地震作用、“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和现行抗震规范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抗震设计原则出发,针对刚性连接的梁柱,对于结构,我国采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理念,按大震验算和小震设计的方法来落实到设计规范上。线弹性和塑性是结构的特点,振型耦合的叠加原理可以来反应地震波动。结构的基础与土层之间无直接相互作用,所以全部支座处的地震波动相同,最大的地震反应是结构的最不利地震反应。

参考文献

[1]渡边邦夫.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国周,瞿履谦.钢结构—原理与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抗震结构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结构;刚度;延性;主振型;鞭梢效应

中图分类号:tU3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150—02

建筑结构具有很多形式,包括砌体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索膜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的结构形式,其抗震性能有明显的不同。

建筑的抗震等级一般是由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和确定并最终构造措施的标准。为了抗震设计的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应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及各种不同情况,并且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要求,在计算和构造上应区别对待。因此,地震作用越大(或房屋高度越大),抗震要求亦越高;对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应有不同的抗震要求。此外,同一结构中的不同部位以及同一种结构形式在不同结构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抗震要求也应有所区别。例如,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是主要抗侧力构件,而在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中,框架是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墙是主要抗侧力构件),因此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应比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抗震要求高。又如,在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框支层由于刚度和强度的削弱,往往成为塑性变形集中的薄弱楼层,因此其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要求就应高于一般抗震墙的抗震要求。

为此,我国抗震规范和高层规程综合考虑建筑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作用(包括区分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结构类型(包括区分主、次抗侧力构件)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划分了不同的抗震等级。抗震等级的高低,体现了对抗震性能要求的严格程度。不同的抗震等级有不同的抗震计算方法及相应的构造措施要求,从最高等级四级到一级,抗震要求依次提高;高层规程中还规定了抗震等级更高的特一级。

对于砌体结构,由于整体性比较差,抗震性能较差,对其进行科学的配筋,可有效的提高其抗震性能,但也只限于多层建筑,已经逐渐退出建筑市场。框架结构其具有较大的刚度,用自身的刚度进行抗震,但是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将发生侧向变形,由于框架结构的整体抗侧刚度对称处理不利,会导致结构整体在地震过程中产生整体的扭转,发生复合破坏,因此,框架结构对抗震来说并不理想。根据此种问题,产生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在抗震性能上有明显的提高,成为高层建筑的首选结构形式。

1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层建筑的建造,高层建筑抗震在建筑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地震作用的复杂性于人类对地震规律认识的局限性,目前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水平还停留在一个初步的阶段,尚无法做出精确的计算,现有的地震作用力的计算方法和结构抗震设计的计算大都是近似方法。因此结构设计对抗震的设计内容应包括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两方面,本文论述就属于概念设计的理论阐述,建筑物结构抗震设计应考虑到在六度与九度范围内设防,不同场地根据不同的烈度进行地震作用力计算与截面抗震验算,同时应符合相应的抗震构造要求。

2两种抗震因素分析

地震作用力实际上是建筑物对地面运动的反应,他与许多因素有关。人们针对建筑结构的不同配以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高层建筑物地震作用力的计算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刚度和质量不对称的结构采用扭转藕连震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此外还有剪力法计算,对于甲类高层建筑,较高的高层建筑。复杂的高层建筑物,以及刚度和质量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还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和罕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可见地震计算相当繁琐,相比之下地震的概念分析显得生动易懂,对于非专业学生了解结构抗震设计有很好的益处。下面介绍概念设计中的两种抗震因素分析。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抗震设防的区域辽阔,因此,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我国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我国的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际抗震理论的推动下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大部分内容都符合现代抗震设计理念,下面就结构抗震理论中的影响抗震性能的两方面因素进行简要的论述。

抗震结构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抗震设计;基于性能;性能水准;性能目标

abstracts: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theroyisthenewearthquakeengineeringconceptproposedbyinternationalearthquakeengineeringinthe90’s.it’sarevolutioninseismicengineering,andwasconsideredasthefuturedirectionofseismicdesignfordevelopment.Soitwastakenattentionandstudiedathomeandabroad.thispaperdescribesthebackground,basiccontentandthedevelopmentofthe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theory,anditmakeapreliminarydiscussionofthemethodsandproceduresforthecurrentseismicdesignunderthe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theory.

Keywords:Seismicdesign,Basedonperformance,performancelevel,performanceobjectives.

引言

现行的各国抗震规范大多采用以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为基础,按结构延性调整结构反应的设计计算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目的是保障生命安全,然而近十几年来大震震害却显示,按现行规范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物,虽然在地震中没有倒塌保障了生命安全,但其破坏却造成了严重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而且这种破坏和损失往往超出了设计者、建造者和业主原先的估计。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由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首先提出来,可概括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针对每一种抗震作用水准,将结构的抗震性能划分成不同等级,设计者根据结构的用途,业主、使用者及邻居的特殊要求,采用合理的抗震性能目标和合适的结构抗震措施进行设计,使结构在各种水准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损失,能为业主选择和承受,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生命周期的费效分析后达到一种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优化平衡。随后,这一理论引起了日本和欧洲地震工程界学者的极大兴趣,纷纷展开多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就这一理论展开讨论。

近年来地震震害分析

当前各国抗震设计理论多采用二级或三级设计思想,三级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水准,并据此制定抗震规范和条例。按这种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的抗震设计理论所设计的建筑物,在震中基本保证了人员的安全,却不能有效地控制地震破坏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例如,2008年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里氏震级8.0级的大地震地震导致69197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发生在今年四月的震级为里氏7.1级的中国玉树地震造成2698人遇难,2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过800亿。发生2010年1月的海地地震造成11.3万人丧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77.5亿美元。上述震害更使我们认识到过去的规范仅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目标的设计理论,在抗震设计理念、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实际上,社会和公众对结构抗震性能存在多种层次的要求。如何改进现行的抗震设计理念,使结构在未来地震中的抗震性能达到人们的预定目标,这是摆在地震工程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现行抗震设计方法的缺陷

目前国际上所广泛采用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为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这两种方法是在以往的震害经验和当时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随着建筑物形式的不断变化,地震震害也出现新的特点,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已渐渐难以满足现有结构的抗震设防要求了。反应谱给出的是结构体系的周期与最大反应(加速度、相对加速度、相对位移)的关系曲线。目前,反应谱法已在许多国家的工程结构抗震规范中得到应用。但是,目前所广泛才采用的反应谱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反应谱法不能有效地考虑强震时结构的非线;其次,不能考虑土与结构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再次,不能考虑地震动持时长短的影响;并且,反应谱理论只能给出结构的最大地震反应,不能给出结构反应的全过程,以及结构各构件的破坏机理;此外,反应谱法对于非比例阻尼结构以及不规则结构的分析效果还不甚理想。

对于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地震动输入要符合当地场地情况,对复杂结构要给出三个分量的过程及其空间相关性;结构和构件的动力模型要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能包括非线性特性,动力分析要能够考虑积累损伤、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地震波的相位差等。时程分析所用的地震波为实际的强震记录或人工地震波,结构对不同的地震波输入的敏感度不同,输入后反应将会有较大的差异,这让设计人员也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定论。

我国现行的结构抗震设计是基于承载力或强度的设计方法,即采用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用计算所得的组合内力验算构件截面,使构件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同时,为了防止非结构构件发生破坏,还要进行使用阶段的位移验算。对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大多是通过构造措施获得的。规范采用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建立在定义结构的可靠度为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的基础上。表1中列出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所采取的地震水准、结构性态水准和性态指标。表2列出了我国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建筑按功能分类设计的思想。

表1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所采取的地震水准、结构性态水准和性态指标

表2我国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这里的“功能”指的是正常情况下结构能够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保证结构的工作性态和耐久性态及在偶然事件中的整体稳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已包含了某些基于结构性态设计的思想,但在结构功能不断细化的今天,现行指导抗震设计的规范仍有不足之处:

(1)设防烈度(地震动)单纯依据地震区划的结果以及部分工程抗震经验来确定,很少或没有考虑设防烈度的取值对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定量或半定量的影响,从而难以通过设防列队(地震动)的取值来控制未来地震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与结构性态有关的设计参数选择不适当。

现行抗震设计是基于承载力或强度的设计方法,但通过对历次地震震害的调查分析发现,在一些地震动的某些区段内,对结构破坏起控制作用的因素不是力而是速度和位移,因此,结构的抗震设计应该不仅仅是基于强度的设计。

(3)业主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损失控制不力。

由于主体结构的破坏与人身安全的关系最大,现行设计理念对主体结构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是重视的,但对非主体结构的破坏,内部设施的损坏和功能失效等所造成的损失却估计不足。

(4)规范的形态概念不明确,设计透明度小。

现行规范没有把功能或损失从定量的意义上清楚的定义为多级设防的目标。现行抗震设计方法是以规定的地震力来验算结构截面及变形以确认是否达到想象中的抗震性态,而不是以科学的性态评价为基础。业主对设计的结构性态可能完全不清楚,甚至设计人员对多级设计保证的抗震性态也并非真正领悟。规范通常通过经验系数和细部构造把复杂的抗震设计问题简化,设计出的建筑物只是达到了规范或结构工程师认为合理的性态,整个建筑物和地基系统在地震中所表现的性态对设计者越来越模糊。

(5)规范标准缺少灵活性。

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为稳妥起见,只按规范条款设计,不大会采取规范没能体现出来的、有利于抗震性态的新技术,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而且,这些条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性态水平固定的模式和普遍适用的标准,约束了业主和设计者的主动性。

(6)设计方法具有不足之处。

目前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弹性加速度反应谱,用具有质量m、弹性周期t和阻尼比的单自由度体系来表示结构,这种基于承载力(或强度)的设计方法还有值得商榷之处:(1)、由于结构的基本周期未知,需要根据经验公式对其基本周期进行估算,影响因素众多,通常使得结构的设计偏于保守;(2)、规范采用的是设计地震对应的多遇地震弹性反应谱,由于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很可能已进入非线性状态,所应用的弹性反应谱计算的地震作用需要进行折减,而折减系数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3)、对结构的位移,虽然很多规范都给出了结构对应的位移限值,但只是将位移作为设计的第二步来验算,这导致设计者不能有效把握结构在地震特别是大震作用下变形行为。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根据设防水准的不同,将结构的抗震性能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设计者可根据业主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抗震性能指标和合理的结构措施。

我国“三水准,两阶段”具有基于性态设计的雏形,但是两者又有巨大的区别。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要求结构在不同水平地震作用下具有明确的性态水平,而目前抗震方法尽管也提出三个水准,但是并没有被明确具体量化,建筑功能很难在实际设计中得到保证。在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中,目标性态水平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社会的经济水平、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建筑物的造价、保养、维修以及可能遭受地震作用下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来优化确定,这里的性态水平是针对整个结构体系的,而目前的抗震设计规范只针对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并没有对整个结构提出明确的性态水平。基于性态抗震设计方法可以满足不同业主提出的不同设计要求,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同时也有利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1995年,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在Vision2000文件中首次正式阐明了针对建筑结构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思想。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思想主要包括结构抗震性态等级的定义、抗震性态目标的选择以及通过正确设计实现性态目标三部分。对于具体的工程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过程是:首先,设计人员提出几种抗震性态目标及对应的造价;其次,由社会团体或业主选择结构应达到的性态目标;最后由设计人员根据所选定的性态目标进行抗震设计,使结构满足预期的抗震性态目标。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地震设防水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和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等三方面。

4.1地震设防水准

地震设防水准是指未来可能施加于结构的地震作用的大小。由于地震设防水准直接关系到未来结构的抗震能力,因此地震设防水准的选择在基于结构性能设计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Vision2000在关于结构性能设计的研究报告中,建议设防地震等级如表3所示。

表3Vision2000中的设防地震等级的划分

4.2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表示结构在特定的某一地震设计水准下预期破坏的最大程度。结构和非结构的破坏以及因它们破坏引起的后果,主要用结构破坏程度、结构功能性和人员安全性来表达;对于不同等级的抗震性能,都应根据结构类型、整体结构、竖向和横向承载构件、性能水准、结构变形、设备装修、修复使用等方面加以定义,应该表达为量化指标,以便工程设计和评估。表4为对结构性能等级的描述。

表4结构抗震性能等级及其划分方法

Vision2000针对建筑结构定义了四个可接受的抗震性态等级,即:

等级1完全保持正常使用功能:建筑物基本未遭受破坏,可完全正常地投入使用;

等级2维持一定的使用功能:非关键设备或设施遭受较小的破坏,建筑物可继续使用;

等级3确保生命安全:建筑物遭受中等或大范围破坏,但生命安全无忧;

等级4不倒塌:建筑物破坏严重,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但不会倒塌。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态目标选择示于图1.1。抗震性态目标定义为在预期设计地震下结构应达到的性态等级。图中,三条斜线分别代表三个可供选择的抗震性态目标,从上到下分别为基本目标、提高目标1和提高目标2。对于一般建筑物可选择基本目标,对于重要建筑物(如医院等)一般选择提高目标1,而对于会引起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物(如核电站等)一般选择提高目标2。越高的性态目标意味着越高的工程造价。

图1结构的设防目标与设防等级、抗震性能等级的关系

规范提出的抗震性能目标是最低标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可以根据业主的要求采用比规范的设防目标更高的设防标准。结构的设防目标与设防等级、抗震性能等级的关系如图1所示。

4.3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自提出以来,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主要理念和目标,学术界也基本形成一致的认识。但是怎样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合理并且简单有效的应用到实际设计中,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和标准。概括起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有承载力设计方法、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方法、能量设计法。

(1)承载能力设计方法

这是我国规范现阶段采用的设计方法,对于常遇地震,利用反应谱计算底部剪力,然后按一定规则分配至结构全高并与其他荷载组合,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使结构的各部分都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然后再进行变形验算。承载力能力设计方法的优点是为设计人员所熟悉,并易于使用,性能概念清楚,细部设计可靠,通过非线性静力分析验算,进一步增强了对结构非线性反应的控制,可以更好地达到预期性能目标。缺点是该方法基于弹性反应,对于非弹性反应仅用于结构类型有关的系数加以折减,表面上它控制整个性能目标,实际上却只是保证了一种性能目标。

(2)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

该方法采用结构位移作为结构性能指标,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过程。主要不同是,该方法用位移作为整个抗震设计过程的起点,假定位移或层间位移是结构抗震性能的控制因素。设计时用位移控制,通过设计位移谱得出在此位移时结构有效周期,求出此时结构的基底剪力,进行结构分析,并且进行具体配筋设计。设计后用应力验算,不足的时候用增大刚度而不是强度的方法来改进,以位移目标为基准来配置结构构件。该法考虑了位移在抗震性能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在设计初始就明确设计的结构性能水平,并且使设计的结构性能正好达到目标性能水平,是性能设计理论中很有前途的一种方法。但应用于多自由度体系、多种结构类型等时,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3)能量法

假设结构破坏的原因是地震输入的总能量,地震对结构物及其内部设施的破坏时由其输入的能量与结构物所消耗的能量共同决定的。能量设计法的优点就在于,能够直接估计结构的潜在破坏程度,对结构的滞回特性以及结构的非线性要求概念清楚。另外,耗能元件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控制损失。缺点在于应用方法不够简化,不确定因素较多。

可见,基于性态的结构抗震设计,实际上是对人们早已认识的“多级抗震设防”思想的进一步的细化。这一设计思想使抗震设防目标与设计过程直接相联系,设计工程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结构在不同的地震动水平下的实际性态,使所设计的结构更加经济合理。

5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发展

自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提出以来,建立以结构功能评价为理论基础的结构设计体系是近几年美国、日本和新西兰等国家的研究课题。美国成立放眼21世纪委员会,其目的是建立新的结构性能设计体系的框架。1995年4月,日本建设省启动了一项3年联合研究开发项目,称为“建筑结构现代工程方法开发”。该项目旨在建立基于性能的结构工程方法以推动技术革新。另外,欧洲国家和拉美国家也在进行此项研究,中国这方面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未来应用方面,美国《洛杉矶性能高规2005》和《旧金山市性能高规2007》已清晰展现了性能设计方法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具体技术框架,可供我国相应规范进行修订时的参考:

(1)在三水准地震作用下,分别从正常使用、生命安全和防止倒塌三个极限状态对结构进行分析和设计,保证结构满足以上三个极限状态的性能目标。

(2)基本设计地震(中震)作用下的结构分析应考虑p-效应、基础刚度、偶然偏心的影响,但取消(或放松)剪重比限值和层间位移限值。

(3)小震作用下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要求进行结构计算分析,并应考虑预期地震水平和结构累计损伤程度,可以采用线性反应谱分析方法,也也可以采用时程分析法。

(4)pushover方法不再适用于高层建筑,应采用三维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荷载组合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结构非线性分析反应的评估应引入能力设计的思想,将结构构件的评估分成三个水平:延性结构复核、有限延性结构复核和完全弹性状态的非延性结构复核。

(5)混凝土结构的弹性模量应考虑开裂、黏性滑移、屈服强化、剪切开裂后的受拉刚化、节点区变形等影响,取其毛截面的0.5倍进行模量折减,或者根据试验数据拟合。

(6)地震时程记录的选取应满足场地特性与统计意义。

(7)非线性分析模型必须经过试验校正。

6结语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的结构设计,是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变革,代表了未来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采用“投资-效益”准则下的抗震性能水准的划分、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以及常用的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将克服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不能预估结构屈服后的工作性能的缺陷,可充分发挥工程师的主动性,工程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业主的要求及其它条件自主地选择结构性能目标水准、结构措施等。

7参考文献

[1]小谷俊介.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J].建筑结构,2000,(6):3-9

[2]韩小雷,郑宜,季静,黄艺燕.美国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28(1):64-70

[3]孙俊,刘铮,刘永芳.工程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31(3):98-101

[4]李应斌,刘伯权,史庆轩.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与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21(4):73-79

抗震结构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民用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分析;问题;方法

引言:由于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各国历次地震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灾害,通过总结大量的经验教训,促使结构抗震设计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不仅要运用好抗震计算分析,而且要重视结构概念设计,使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筑抗震设计水平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高度。

1、民用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1.1.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它虽然受抗震有关科学理论的引导,向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但它更要有坚定的工程实践基础,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冒险和不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1.2.抗震设计的理论

1.2.1、拟静力理论

拟静力理论是20世纪10~40年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地震系数)。

1.2.2、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理论是在加世纪40~60年展起来的,它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和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加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1.2.3、动力理论

动力理论是20世纪70-80年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它的发展除了基于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外,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反应过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随着强震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录也不断增多。进一步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它把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完成抗震设计工作。

2、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2.1.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依据和方法

国外多数抗震设计规范认为,需要考虑由于施工、使用等因素所引起的质量偶然偏心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的不利影响。现行国家标准《抗震规范》中,对平面规则的结构,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简化方法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高层建筑而言,规定直接取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每层投影长度的5%作为该层质量偶然偏心来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是和国外有关标准的规定一致的。实际计算时,可将每层质心沿参考坐标系的同一方向(正向或负向)偏移,分别计算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也可近似按照原始质量分别情况计算地震作用,再按规定的质量偶然偏心位置分别施加计算的地震作用,分别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对于连体结构、多塔楼结构,相对分离的塔块可按自身的边长确定相应楼层的质量偶然偏心值。

2.2.楼层扭转位移控制条件

正常情况下,楼层位移比的上限条件是不应超过的,根据文献,"规则性要求的严格程度,可依设防烈度不同有所区别。当计算的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值很小时,扭转位移比的控制可略有放宽。"因此,特殊条件下,个别楼层扭转位移比值超过规定的上限要求也是允许的,可由有关超限审查机构审查确定。

所谓"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值很小",一般要求层间位移角不大于位移角限制的1/3。

2.3.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首先,连梁刚度折减是针对抗震设计而言的,对非抗震设计的结构,通常不宜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其次,抗震设计时,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的取值,应满足连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一般与设防烈度有关,设防烈度高时可多折减一些,设防烈度低时可少折减一些,但一般不小于0.5。当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值小于0.5时,与之相连的剪力墙肢设计应加强,连梁本身必须满足非抗震设计的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要求。

3、完善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法

完善民用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中包括建筑结构的整体性、结构之间的连接性、结构材料的刚度设计等。

3.1.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具备一定特殊性的民用建筑结构在设计环节方面容易出现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忽略了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就会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当中,我们应当遵循结构整体性的原则,让建筑物在地震的环境中仍然能保证整体的稳定性,以此增强自身的抗震性能。另外,由于民用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风格,这些结构风格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因此,在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性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增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力,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3.2加强建筑结构之间的连接性

建筑结构之间存在着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将极大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民用建筑只有基于良好的结构连接,才能够承载地震的外来力量并实现良好的结构预应力。具体来说就是建筑结构之间的连接性能够满足民用建筑物在地震环境中承受得住外界增强的力,确保自身的安全性。

3.3.加强民用结构的刚度设计

在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上,设计人员和建筑人员通常都对刚度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刚度设计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中包括横向岩性、竖向刚度等内容。由于民用建筑有着较为复杂的受力特性,这就要求在抗震性能的设计中,更加注重他们在结构竖向和横向方面的计算,以此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减小在地震环境中的破坏。

3.4.注重民用建筑结构类型的选择

民用建筑结构类型的选择成为了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实际上是影响建筑结构抗震性的关键因素。

在抗震结构类型的选择上,我们应当将施工进度、施工计划纳入选择条件之中来,这不仅仅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而且会影响到建筑的造价,因此,我们需要科学的选择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的抗震结构类型的选择。当今,我们的建筑物一般的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设计人员和建筑人员在抗震结构类型的选择方面应当选择以钢筋为主的方法,减少建筑物的自重,有效提高结构的整体刚性,满足抗震设计的需要。

4、结束语:现代建筑结构的设计,尤其是针对民用建筑来说,设计人员和建筑人员应当更加注重抗震性能和稳定性能的突出,明确安全性的设计原则,采用先进的抗震方式,以此来保障民用建筑良好的抗震性,实现现代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参考文献:

抗震结构设计论文篇8

关键字:高层结构设计抗震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高层建筑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世界著名的建筑更是建筑史上的纪念碑。但是如果高层建筑因结构设计不清,而造成结构布置不合理,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浪费,更重要的是给高层建筑留下了结构质量的安全隐患。因此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结构设计特点

1.1水平载荷是设计的主要因素

高层结构总是要同时承受竖向载荷和水平载荷作用。载荷对结构产生的内力是随着建筑物的高度增加而变化的,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水平载荷产生的内力和位移迅速增大。

1.2侧向位移是结构设计控制因素

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载荷作用下结构的侧向变形迅速增大,结构顶点侧移与建筑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要求结构不仅要具有足够的强度,还要具有足够的抗推强度,使结构在水平载荷下产生的侧移被控制在范围之内。

1.3结构延性是重要的设计指标

高层建筑还必须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大震能修。”为此,要求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也就是说,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当结构构件进入屈服阶段后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能吸收地震作用下产生能量,结构能维持一定的承载力。

1.4轴向变形不容忽视

高层结构竖向构件的变位是由弯曲变形、轴向变形及剪切变形三项因素的影响叠加求得的。在计算多层建筑结构内力和位移时,只考虑弯曲变形,因为轴力项影响很小,剪力项一般可不考虑。但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由于层数多,高度大,轴力值很大,再加上沿高度积累的轴向变形显著,轴向变形会使高层建筑结构的内力数值与分布产生明显的变化。

二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2.1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它虽然受抗震有关科学理论的引导,向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但它更要有坚定的工程实践基础,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冒险和不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2.2抗震设计的理论

拟静力理论。拟静力理论是20世纪10~40年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地震系数)。

反应谱理论。反应谱理论是在加世纪40~60年展起来的,它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和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加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动力理论。动力理论是20世纪70-80年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它的发展除了基于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外,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反应过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随着强震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录也不断增多。进一步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它把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完成抗震设计工作。

三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3.1抗震措施

在对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要考虑概念设计、结构抗震验算外,历次地震后人们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结构延性(限制结构类型和结构材料使用)等方面总结的抗震经验一直是各国规范重视的问题。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3.2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遭遇第一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变形能力)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当遭遇第三设防烈度地震即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结构虽然破坏较重,但结构的非弹性变形离结构的倒塌尚有一段距离。不致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从而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

三个水准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个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现期)来区分的: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重现期50年;设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重现期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重现期1641-2475年,平均约为2000年。

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其方法步骤如下:第一阶段: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3.3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规定: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四高层建筑结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建设可用地的减少,高层建筑继续向着更高发展,结构所需承担的荷载和倾覆力矩将越来越大。在确保高层建筑物具有足够可靠度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节约材料和降低造价,高层建筑结构够构件正在不断更新,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结构也正朝着结构立体化,布置周边化,体型多样化,结构支撑化,体型多样化,材料高强化,建筑轻量化,组合结构化,结构耗能减震化等方向发展。

五总结

高层建筑物有效地减轻了住房压力,但必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其结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物必将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镜清.结构抗震分析原理[m].地震出版社,2002.11.

抗震结构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震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属于突发性自然灾害,它会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现阶段,民用建筑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高层住宅建筑多为民用建筑,且多数高层小区住宅建筑距离近,很容易引发危害,所以在民用建筑物中加入抗震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满足民用建筑在刚度、强度、耗能能力和延性等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保证建筑的抗震性能。地震由于其强大的破坏作用,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在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中,人们积累了大量成果,提出了多种抗震设计方法。从最初的静力理论,到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反应谱理论,再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抗震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正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在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中,人们积累了大量成果,提出了多种抗震设计方法。本文对抗震设计主要方法及运用提出探讨。

一、做好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定义是设计师用梁板、柱、墙等建筑结构语言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建筑结构设计包括地上结构设计和地下结构设计。民用建筑包括人们的居住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按功能差异划分,可将其分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两大类,其中包括住宅、大专院校教学楼、医疗用房、办公用房、科研用房、商店、招待所和旅馆等。民用建筑的结构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特点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在对强烈震害分析和对现行抗震设计理论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该理论不同于目前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但它并不排斥现行的设计理论和经验,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多级设防目标

我国现行“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水准,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一级设防目标,但无法避免大震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提出了多级目标设计理念,既要保证生命安全,又要避免经济损失超过社会承受能力,更加注重非结构构件和内部设施的保护。

2、强调个性设计,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现行抗震设计需要依照规范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结构设计人员处于被动状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除了满足共性外,更加注重“个性”设计,增加了业主与设计人员的交流,根据结构的用途确定结构性能目标后,设计人员可以选择实现该性能目标的设计方法,采用相应的构造措施,有利于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和新技术的开发。同时结构的抗震能力是按选定的抗震功能目标进行设计,具有可预见性。

3、设计方法不统一

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目前还没统一的设计方法,很多学者提出采用结构层问变形或顶点位移作为性能指标,它是从传统的以力为基础设计转变成以变形为基础的设计,是从弹性设计方法转变为弹塑性的设计方法,解决了传统设计理论上的不足,尽可能使结构的预期功能与实际地震作用下的功能相符合。

三、抗震理念的具体内容

1、合理的地基基础

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建筑物是否稳定,地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每个建筑的地基基础的设计都有所不同,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考虑。包括:对当地的水文环境、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等。

2、优化建筑的平立面结构

建筑抗震理念包括对建筑物的平面结构和立面结构的考虑和设计,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建筑结构保证规格和对称,保证刚度变化的均匀;建筑物的结构简单。在实际设计当中,还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设计出适宜的建筑物,这样的建筑物可能很美观,也可能会很不规则,设计者必须在设计中对地震作用仔细的进行分析和计算。估算建筑物局部部位的应力和扭转反应,尽力做到防震工作的万无一失。

四、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1、合理选址、布局

因为应用方式不同、功能不同,民用建筑的布置结构存在多变性和复杂性,所以,场地选址在一定程度上受工程、水文等地质条件的影响。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程度就不同。民用建筑多建在城市中,平面结构布置复杂,可能会导致结构重心、刚度中心、几何中心不重合,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出现扭转效应,继而危害建筑的整体结构,加剧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为了减少安全隐患,在设计阶段,应充分了解地质勘查资料。力学分析结果显示,某些建筑部位可能会因为应力集中而造成局部破坏。大量震害资料显示,容易发生震害的建筑形式较为复杂,包括建筑平面布置不对称,建筑过多外凸、内凹等。因此,在建筑设计时,应保证民用建筑平面简单、规则、对称,需要进行凸出设计时,应注意凸出尺寸,建筑物的质量越大,结构越容易被破坏。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与建筑物的质量成正比,高层建筑物的重心较高,在地震的作用下,其倾覆力矩也随之增加,为了减少其倾覆力,应选择质地轻的材料减轻楼体自重(可选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总体概括起来,民用建筑的布局应遵循以下几点:设计建筑布局时,要保证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建筑平面和立面要规则、简洁且具有对称性;保证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重合;避免应用大悬挑结构;不将质量较大的跨间布置在结构边缘,如果设施质量较大,应将其放在刚度中心附近;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在设计围护结构时,尽量要选择质地轻的材料。

2、明确规定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等级应符合相关建筑计算和构造的设计要求,抗震等级的设定应根据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建筑高度来确定。任何黏土砖和天然石砌体的建筑是不存在抗震抵御能力的,地震袭来后,这种堆积墙体极容易坍塌,就算不会坍塌,毁损程度也十分严重。为了防止发生严重的灾害,应合理使用圈梁和构造柱。

3、充分发挥纵横墙拉结作用

众所周知圈梁可对墙体产生拉结作用,所以有必要合理应用纵横墙,使其充分发挥拉结作用。在实际设计时,建筑师可将横墙设计成凹凸型,使其深入纵墙内部,此外强有效的拉结形式可以减轻地震灾害,降低人员伤亡率。同时还应重视拉结钢筋的设置工作,至少选用2根钢筋,并保证钢筋深入砖缝的长度>400mm。防震缝是结构整体柔韧性的关键,如果民用建筑物符合以下情况,可以设置防震缝:结构的荷载或刚度在某些部位相差过大,且无抢救措施;平面各项尺寸超过规定限值,且无加强设施;建筑物错层较大。

4、其他合理化建议

在一般情况下,发生强烈地震后,还会产生多次余震,如果只设置一道防线,那么,此道防线除了受到强烈地震的影响外,还会遭到余震的冲击,继而增加建筑倒塌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设置多道抗震防线。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非弹性变形特性,此特性可以有效抵抗强震突袭,建筑师在进行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时,应给抗震结构设定一定的屈服水准,抵抗小震的威胁,同时还要给抗震结构设定一定的延性水准,抵御强震攻击。选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它既能使建筑物具备较强的抗震能力,又能保证民众的生命安全。级数较低的地震,可以选用承载力低的高延性设计结构,或是具有中等承载力的中等延性建筑结构;级数较高的地震,可以选择承载力低的高延性结构,也就是说,地震级数越大,就必须有高延性结构与之对应。

结束语

如今地震己成为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的破坏者,井且近些年来,全球的地震发生的频率也逐渐增多,地震对建筑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我们赢尽快研究出有效地防震措施,尤其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提高,避免居住人员的伤亡。因此落实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理念,一直是设计人员工作的重点,在目前地震高发的时期,此抗震理念必须受到建筑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为了有效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必须加强对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的研究。通过建筑的抗震技术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理念,使地震到来时我们不在惧怕,不再有伤亡和损失。

参考文献

[1]陈曦.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08).

抗震结构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现代抗震设计理念、国际抗震设计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意义

不同的变量可以体现出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在抗震设计中具体使用哪一种设计的变量,要与结构自身的类型相结合,与地震反应的特性以及地震破坏的模式相结合。结合结构抗震设计变量的不同,对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法、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及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

通过抗震设防目标的角度可以看出,现在的抗震设计方法说到底是以对生命安全进行保护的单一设防目标。现代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抗震设计不但要预防建筑物的倒塌破坏,更要结合建筑物的重要性以及用途进行有效的控制它的破坏状态。这对于抗震设防目标来讲要求更多级化,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提出就是为了对此问题的解决。性能这一概念具有宏观性,与力或位移这样的物理概念不同,不能作为设计变量在抗震设计中直接运用,更多是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联系在一起,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可以用位移、力、能量以及损伤等反应参数进行表示,所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基于承载力或者基于位移等抗震设计相比,其设计的理念更为广义,如今,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基于位移、损伤以及能量等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中,一般的主导思想都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二、现代抗震设计综述

第一,基于承载力的结构抗震设计,基于承载力的结构抗震设计,建立在静力分析的理论之上,以惯性力的形式来反映地震作用,并按弹性方法来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大小、进行结构弹性位移验算,把结构构件的强度是否达到特定的极限状态作为结构失效的准则。一是设计地震作用的确定,在基于承载力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中,设计地震作用取值由设防烈度的地面运动有效峰值加速度考虑放大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降低系数的综合影响后得来的,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f=kβig/r式中:f―建筑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k―地震系数(不同地震分区所取的相当于设防烈度水准的地面运动有效峰值加速度或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它反映了不同地区设防烈度地震的强弱);β―动力放大系数(对应于不同周期的结构反应峰值加速度与地面运动有效峰值加速度或峰值加速度比值的拟合值,它反映了不同周期体系对地震作用的动力放大效应);i―建筑重要性系数;r―地震作用降低系数;g―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取恒载和可能与设计地震作用同时出现的活载之和)。地震系数k反映的是不同地区设防烈度地震的强弱,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地震危险性将其细分为不同地震区域,并对每个地区根据统计结果重现期给出其地震系数。动力放大系数β反映了不同周期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动力放大效应,它通常是从相对于地面运动有效峰值加速度作归一化处理后的多条弹性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中经归纳和简化后得到的。加速度反应谱是确定的地面运动通过一组阻尼比相同自振周期不同的单自由度体系所引起的各体系最大加速度反应与相应体系自振周期间的关系曲线。二是基于承载力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法作为产生较早的方法,从20世纪年代中期开始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较之其他抗震设计方法相对成熟。目前加速度反应谱的短周期段的精度已基本满足工程使用要求,研究主要关注反应谱的不合理性。随着高层、超高层等长周期结构的发展,对反应谱长周期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考虑到现有的科技水平及设计习惯,弹性加速度反应谱仍是现阶段结构抗震设计计算的最基本依据,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结合场地影响、强震观测改进及结构时程分析对加速度反应谱的长周期段进行修正,以求使地震作用计算更加合理准确。

第二,基于能量的结构抗震设计,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理论主要是通过能量的角度在地震地面运动对结构的作用进行考虑,具有明确的概念,也能把地震的动强度、频谱以及持时对结构带来的破坏进行很好的反映,通过输入能量与耗散能量的角度对结构进行捕捉到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因为能量分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基于能量的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还正在研究的阶段,要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进行运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抗震研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就是能量概念与破坏模型,尤其是现在提出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思想,对于抗震结构的耗能力以及性能的研究又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方法能够对结构滞回变形而对结构破坏影响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考虑,并且对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的方法对于抗震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得到改进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三,基于损伤的结构抗震设计,近些年以来,经过各国的学者的研究表明,因为地震具有往复性,而且地震动持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受地震的作用,其损伤不但与最大变形有关系,同时,与结构的低周疲劳效应带来的累积损伤也有关系。通过反映结构的变形以及累积损伤效一些的损伤性能参数能把结构的非弹性性能更好的描述出来。因为计算损伤指数是把计算结构的累积滞回耗能作为基础的,而结构能量分析的重点是累积滞回耗能计算,因此,也可把基于损伤的设计方法作为能量法结合性能设计思想的一种应用的方法。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就是对结构损伤指数的反映,对地震损伤模型的损伤指数进行适当的选取,再进行验算看是否与预定的损伤性能目标相符合。

第四,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概念,组织描述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就是性能设计是要对设计标准进行选择,结构的形式要恰当,规划要合理,才能使建筑物的结构与非结构的细部构造设计得到保证,对建造质量进行控制并进行长期的维护,让建筑物在受到一定水平地震作用下,破坏的结构处于特定的范围内。atc组织的描述是对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在进行结构设计中,选用的标准通过结构性能目标来体现,主要是对混凝土结构而且采用基于能力的设计原理。

三、国际抗震设计新理念分析

很多国家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都有很多新的结构出现,例如:美国的纽约四十二层高的建筑物,建在基础分离的九十八个橡胶的弹簧上,日本的建在弧型的钢条上,前苏联的建在基础分离的沙垫层上,这些都是在实际中成功的案例,都在建筑结构的体型上得到明显的提升,对传统的插入式刚箍捆住内力的结构体系进行入改变。总之,在很多建筑设计的结构中都要想办法避免地震灾害。实质上也是对似地球为相当好的惯性参考系”为指导理论的反映,现行的抗震硬抗以及死抗地震打击设计的制定,实质也是对建筑结构受力体系的改变,而不在似地球为绝对静止不动的惯性参考系了。

日本东京建造的弹性建筑达到十二座,经过6.6级地震的考验,达成非常明显的减灾效果。此种弹性的建筑物在隔离体上进行建设,隔离体的组成包括分层橡胶、硬钢板组以及阻尼器,建筑结构不会与地面发生直接的接触。阻尼器是由螺旋钢板组成,可以使颠簸的感觉得到减缓。在美国硅谷建造了一座电子工厂大厦,就是滚珠大楼,采用了一种新的抗震法,也就是在建筑物的每一根柱子或墙体下进行不锈钢滚珠的安装,通过滚珠来对整个建筑进行支撑,钢梁纵横交错,却把建筑物紧紧的固定在地基上,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富有弹性的钢梁会进行自动的伸缩,而大楼在滚珠上发生轻微的前后滑动,可以把地震带来的破坏大大的减弱。在日本的鹿岛,建筑部门对弹簧大楼发明了一种俗人的防震营造法,就是通过弹簧把与地基连接的基础部分与建筑物的主体分离开来,让建筑物的主体处于一种能对地震吸收和其他振动冲击的中介物上。不管地基发生怎样的摇晃,振动的能量在传到建筑物的时候,其振动量也会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综合分析,以及国际抗震设计新理念的总结,可以发现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具有非常广泛的涉及面,本文中对此理念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因为时间以及能力还非常有限。在未来的研究中,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各个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5-8.

[2]叶列平,经杰.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c].第六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论文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