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38:22

装配式建筑论文篇1

本文在对惠民小区、惠生小区等装配整体式建筑的成本进行大量数据整理和核算的基础上,得到不同预制装配率情况下的成本情况,如表1所示。

1.1装配率为16%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采用预制楼梯和预制叠合楼板时,装配率约为16%。按照目前沈阳市预制楼梯价格在2050~2200元/m3区间,叠合楼板价格在2150~2300元/m3区间,可计算出采用这两种预制构件的装配式建筑价格要比传统现浇平均高出70元/m2左右。使用这两种预制构件,可减少现场施工时模板的使用量,减少抹灰,同时还减少了现场的施工量,可使工期提前10%左右,可带来工期效益约17元/m2。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角度考虑,由于楼板和楼梯采用预制构件,在工厂内制作完成,质量相对较好,精度较高,投入使用后可降低建筑的维护成本,节约费用折现后约合13元/m2。因此,装配率为16%的住宅工程的造价将增加40元/m2左右。

1.2装配率为25%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由于仅使用200mm厚预制外墙板时,装配率约为25%,按照该预制价格在2200~2300元/m3进行核算,造价将增加65元/m2左右。外墙保温层需要在外墙板吊装完毕后再次施工完成,因此该方式对施工工期基本没有影响,模板、支撑、脚手架的使用量也没有减少,对未来使用过程中维护成本基本无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增加仅是由于预制pC构件的运输成本和吊装成本导致。外墙保温板以及现场施工费用合计约为80元/m2,综合考虑该方式每平米造价将增加145元/m2左右。

1.3装配率为30%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使用预制三明治外墙板时,装配率约为30%。目前三明治外墙板的价格在2450~2500元/m3区间,采用之后将使造价增加185元/m2左右。三明治外墙板在工厂制作时一次成型,现场施工无需再做保温层和饰面层,极大地缩短工期,经核算可节约工期15%,工期效益约合25元/m2。另根据保温使用25年的年限要求,普通住宅需要在使用25年后重做外墙保温系统,而采用三明治外墙板不必更换保温板,节约费用的同时又避免了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该费用折现后约为70元/m2,其他方面的维护成本降低约合5元/m2。因此,30%装配率的综合造价增加约85元/m2。

1.4装配率为40%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采用200mm厚普通预制外墙板、叠合楼板、预制楼梯三种预制构件,装配率约为40%,该组合将使建筑造价增加75元/m2左右,同时,现场制作外墙保温成本增加约80元/m2,但节约工期10%左右,工期效益约合17元/m2,使用预制构件可节约未来维护成本13元/m2左右。因此,40%装配率的综合造价增加125元/m2左右。

1.5装配率为45%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采用三明治外墙板、叠合楼板、预制楼梯三种预制构件,装配率约为45%,造价将增加210元/m2左右。然而该组合方式可大量减少现场作业,工期提前25%左右,工期效益约合42元/m2。未来维护使用成本节约88元/m2左右,其中避免重做保温系统70元/m2,其他维护成本18元/m2。经核算,45%装配率的建筑工程综合造价增加约80元/m2。

1.6装配率为65%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采用全预制方式,即三明治外墙板、叠合楼板、楼梯、内墙均使用预制构件,装配率可达到65%以上,建筑造价增加270元/m2左右。该组合方式节约工期30%左右,产生工期效益50元/m2。由于全部结构构件都在工厂预制,可以大大降低主体结构精度偏差,基本消除墙体常见的渗漏、开裂、空鼓、房间尺寸偏差等质量通病,极大地降低了未来使用过程中的维护成本,约合130元/m2,其中避免重做保温系统70元/m2,其他维护成本60元/m2。故65%装配率建筑的综合造价将增加90元/m2左右。

2经济装配率区间的确定与分析

综上分析,不同装配率下的装配整体式建筑造价较传统现浇式建筑的增加情况有所不同,装配整体式建筑造价随装配率变化而变化。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不同区间范围内的装配整体式建筑造价平米增加量的变化情况均不相同,为了便于比较,取各区间的平均水平作为比较依据,另沈阳市规定最小装配率为20%,因此从20%装配率开始考虑经济装配率区间。

2.1装配率在20%~25%区间范围内的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性分析

在20%~25%装配率区间内,曲线呈上升趋势,斜率较大,工程造价随装配率的增加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该区间范围内造价增加量均值约为118元/m2(20%装配率造价增加量取90元/m2)。此区间范围内仅使用200mm厚预制外墙板,成本的增加仅是由于预制pC构件的运输成本和吊装成本导致,并未带来实际的效益,经济性较差。

2.2装配率在26%~30%区间范围内的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性分析

装配率在26%~30%区间范围内,曲线呈下降趋势,工程造价随装配率的增加有所降低,平米造价增加量约为115元/m2。此范围内有两种构件组合方式,仅使用200mm厚预制外墙板或仅使用三明治外墙板,仅使用200mm厚预制外墙板造价增加量约为145元/m2,仅使用三明治外墙板平米造价增加量约为85元/m2,可以看出仅使用三明治外墙板比使用200mm厚预制外墙板更加经济合理。

3.3装配率在31%~40%区间范围内的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性分析

装配率在31%~40%区间范围内,曲线再次上升,斜率较大,但是小于20%~25%装配率范围的斜率值,造价增加量约为105元/m2。此装配率范围仅使用三明治外墙板(造价85元/m2)或使用200mm厚预制外墙、叠合楼板和预制楼梯组合(造价125元/m2),仅使用三明治外墙板比使用200mm厚预制外墙、叠合楼板和预制楼梯更加经济。

2.4装配率在41%~45%区间范围内的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性分析

装配率在41%~45%区间范围内,曲线下降,并在45%装配率时造价增加量最小为80元/m2,该区间范围的造价增加量约为103元/m2。此装配率范围可使用200mm厚预制外墙、叠合楼板和预制楼梯组合(造价125元/m2)或使用三明治外墙板、叠合楼板和预制楼梯组合(造价80元/m2),即使用三明治外墙板、叠合楼板和预制楼梯更加经济合理。

2.5装配率在46%~65%区间范围内的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性分析

装配率在46%~65%区间时,综合造价随装配率的提高而提高,上升十分平缓,综合造价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造价增加85元/m2。该范围内有两种预制构件的组合方式:一是使用三明治外墙板、叠合楼板和预制楼梯组合,工程造价提升80元/m2左右(造价增加210-工期效益42-使用成本88=80元/m2);二是使用三明治外墙板、预制内墙、叠合楼板与预制楼梯的组合,工程造价提升90元/m2左右(造价增加270-工期效益50-使用成本130=90元/m2)。第一种组合方式综合造价略低于第二种组合,与其他情况相比,本文认为此两种组合方式均为经济的构件选择方式。综上所述,装配率在46%~65%区间范围内工程造价增加情况趋于平稳,造价增加量最低(85元/m2),经济性最好。因此,本文认为在目前沈阳市装配整体式建筑成本情况下,46%~65%是最合理的装配率区间范围,使用三明治外墙板、叠合楼板和预制楼梯组合或三明治外墙板、预制内墙、叠合楼板与预制楼梯的组合是最佳的预制构件选择。

3实证分析

沈阳市洪汇园公租房项目7号楼共17层,1~3层采用现浇式设计,4~17层采用装配整体式设计(建筑面积6483.2m2),依据其投标文件和图纸,将4~17层采用不同装配率情况进行成本核算,得到对比分析数据。按照此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计算出的造价差值均在本文结论范围内。按造价增加量从小到大排序的装配率分别为:15.69%、46.25%、29.56%、65.87%、39.97%和25.27%,由于15.69%装配率(小于20%)不满足规定要求,因此46.25%是本案例的经济装配率,在46%~65%区间范围内,与上文分析结论一致。

4结语

装配式建筑论文篇2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设计

一、概述

由于装配式建筑的特殊性,现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和《计价定额》中针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划分、特征描述和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规定适用性不强,导致在具体项目上招标人编制清单难度较大。本文正是针对以上问题,从研究适合装配式建筑的清单项目入手,解决如何编制装配式建筑适用的清单项目的问题。

二、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顺序

装配式建筑是将各类通用预制构件(precastConcrete,简称pC构件)经专有连接技术提升为工厂化生产,现场机械化装配为主的专用建筑技术体系,其构件的生产、物流和现场作业充分体现出现代建筑产业化特征。

装配式建筑具体施工顺序如图1所示。该施工顺序适用于一般装配式建筑施工安排,由于结构、现场条件、施工环境的不同可能会对施工过程和顺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根据施工特点和具体情况的不同,具体施工顺序可能略有不同。

三、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在清单项目的差异分析

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式建筑工程在“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清单项目上的主要差异如表1所示。

四、装配式建筑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设计

根据2013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12位编码原则,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特有清单项目前加大写字母“Z”,“Z”代表装配式建筑工程,用于区分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式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项目。

为最大限度地体现与现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一致性,补充工程量清单的工程分类顺序码、专业工程顺序码以及分部工程顺序码都采用原有对应工程量清单项目编号,在相应的补充工程量清单项目中对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工程内容针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进行补充。本文以后浇带及封堵工程、预制混凝土柱为例设计了其工程量清单项目,如表2所示。

五、总结

论文解释了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式建筑在构件生产、构件安装以及施工方法和工艺方面存在的差异,针对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方式和建造特点,设计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条目,该研究将对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招标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沈阳市软科学基金项目(F14-230-5-18)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论文篇3

关键词:装配式变电站预制板aLC板

abstract:withthe"greeneconomy,lowcarboneconomy"ideapromotion,becometheimportantconstructionfabricatedsubstationdevelopmentdirection.Guangdong'sfirst500kVsubstationstomainbuildings,fabricatedthefirewall,thewallsoftheschemebeingexploration,controlbuildingadoptssteelframe+reinforcedtrussfloor+aLCboard,singlebuildingthedoorframeof+pressedsteelplate,firewallandwallusingcast-in-situconcretecolumnobligategroovespanelaLCboard.thepracticeshowsthatfabricatedschemetobuildspeed,fieldworkless,savinglaborforce,andqualitycontrolisstrong,emissionsreduction,noisereductioninenergysaving,alsohaveincomparableadvantageoverconventionalsubstation.thebuildingmaterials,structure,costcontrol,etchavegreatdifferenceswithconventionalsubstation.

Keywords:fabricatedprefabricatedsubstationaLCboard

中图分类号:tm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土建建设模式暴露出一系列缺点: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施工速度慢,材料消耗多,环境污染大,质量控制难等。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输到工地,利用施工机械装配而成的建筑。其建造速度快,现场作业少,节约劳动力、质量可控性强,在节能、减排、降噪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由于上述优点,装配式建筑在国外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华东地区也对装配式变电站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工程实践[1][2]。

广东省内某500kV变电站主要建(构)筑物采取了装配式设计方案。该变电站围墙内占地面积为42506平米。围墙总长度963.5米,高度为2.5米。主变防火墙高度为8.3米,共4面。并联电抗器防火墙高度为6.5米,共16面。主控通信楼为两层建筑物,建筑面积约1800平米(含电缆间)。另有配电室、泵房等单层建筑物。

对比研究了主要的装配式材料,论述了该500kV装配式变电站的建构筑物方案,对比分析了装配式与常规式的造价差异。

2装配式材料研究

2.1墙体材料

预制大板材是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墙体材料。目前市场常见的预制大板材有:蒸压素纤维水泥板(CCa板)、石膏板、埃特板、压型钢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板(aLC板)、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GRC板)等。

CCa板、石膏板、埃特板和压型钢板属于轻质薄板,保温、防火性能一般较差,用于有保温防火要求的建筑需要另设保温(或防火)棉。压型钢板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耐久性,比较适合变电站的水泵房、中央配电室等采用轻钢结构的附属生产建筑物。其余板材由于防水性能较差,一般用于建筑室内装修作轻质龙骨隔墙板。

与轻质薄板相比,aLC板及GRC板的保温、隔热、防火性能较好。100厚的aLC板墙耐火极限、隔声量分别为3.23h、40.8dB,外墙150厚就可满足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节能要求[3]。相对于GRC板,aLC板已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并已在电力工程推广应用,技术更为成熟[4]。采用aLC的墙体,室内可直接刮腻子和涂乳胶漆,外装修有多种做法,可以刷外墙涂料、贴墙面砖,也可干挂彩色压型钢板、铝合金板等轻质板材。完成后的装配式建筑室内外观感与常规建筑差别不大,较易为人所接受。aLC墙板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做面层前均无需抹灰,节省了施工工期。另外由于安装方便、施工周期短和防火防水性能优越,aLC板还可用于露天的防火墙和围墙。

aLC板的外装修材料可选用铝塑板、外墙涂料、墙面砖、石材等。铝塑板及外墙涂料都存在耐久性问题,特别是酸雨较多的广东地区。石材除了造价过高外,还因为重量过大而不能直接挂在aLC板上。贴墙面砖则需要耗费大量人工并需要湿作业,与装配式变电站宗旨相违背。外墙采用压型钢板,全干作业且施工安装效率高,耐久性和维护成本低,可回收利用,更符合装配式变电站的发展趋势。

2.2楼板材料

钢筋桁架楼板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楼板形式,常用于民用多高层钢结构的楼屋面板,目前在华东地区变电站及工业厂房中的应用也日渐增多。其主要受力钢筋以钢筋桁架形式在工厂焊接在镀锌钢板底模上,现场施工只需铺设绑扎部分分布钢筋,利用镀锌钢板底模直接浇注混凝土。这种楼板的主要优点在于现场无需搭脚手架并且减少了钢筋铺设绑扎工作量,因此可以有效加快施工进度。然而,作为一种新型楼板,钢筋桁架楼板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是目前生产厂家少且价格偏高,国内厂家基本集中在江浙一带,异地运输成本较高;其次,相关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尚不完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3主要建构筑物方案

基于对上述装配式材料的研究,该500kV装配式变电站采用了如下方案:

主控通信楼:主结构采用钢框架(箱型柱+H型钢梁),楼屋面采用钢筋桁架楼板,围护墙体为150厚aLC板,内墙刮腻子刷乳胶漆,外墙挂压型钢板。钢结构采用冷喷锌防腐体系。部分装修要求较高的房间,采用铝合金穿孔板吊顶,石膏板封闭H型钢梁侧面。其它房间直接利用钢筋桁架楼板底模压型钢板作为天花。

单层建筑物:主结构采用门式刚架轻钢结构,外墙采用内外两层单层压型钢板夹棉和复合压型钢板,屋面为双层压型钢板复合保温隔热屋面。

防火墙及围墙: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柱设凹槽,横装150厚aLC板。围墙顶部采用aLC花纹装饰板。aLC板的两端嵌镶在钢筋混凝土柱预设的槽内,空隙用细石混凝土填实。墙板表面涂丙乳密封液一道、披防水腻子一道、刷外墙防水弹性涂料两道。

4造价对比

常规500kV变电站中,建筑物一般采用混凝土框架砌体填充墙,内刷涂料外贴瓷砖;防火墙一般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围墙一般采用砖砌。该变电站采用装配式方案后,土建造价为911.76万元,相对于常规式造价509.79万元增加了约80%。可见采用装配式方案后,土建造价增加较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墙体材料aLC板及楼屋面钢筋桁架模板均为异地采购,单价较高;

由于建筑立面效果受围护压型钢板质量影响很大,采用了单价较高的知名厂家产品。

5结论

该500KV变电站采用装配式方案后,土建造价增加了约80%。但土建施工工期减少了约两个半月,现场湿作业和施工废料大幅度减少。装配式方案在工期、环保方面表现出很大优势。

综合考虑防火、防水、隔声、保温隔热、外装饰等性能,aLC板是目前最适合装配式变电站的墙体材料。目前主要困难在于其厂家集中在江浙一带,异地采购成本较高。但推广应用后,其运输成本问题应会逐步得到改善。

防火墙采用装配式方案后,避免了清水混凝土大模板的现场拼装,减少了现场混凝土浇筑量和降低了施工难度,各方面优势十分明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防火墙方案。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论文篇4

关键词:集成化产品;节能环保;保障性住房

中图分类号:tU113.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在我国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由于特殊的国情,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还有一部分经济贫困的居民生活艰难,发展保障性住房不仅使经济困难的居民改善了生活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消费往来的增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首先,改善了生活条件艰苦的居民的生活条件,为他们彻底的解决了住房问题,这是国家政策中重要的民生问题,同时,保障性住房的快速建设,也为社会带来了安定、和谐的局面,是社会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其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给其他相关产业带来比较客观的效益。第三,此项住房的建设,为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覆盖面达到20%左右,可以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改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十二五”期间公共租赁房建设将成为保障性住房底建设主体,因此公共租赁房建设不仅规模较大,而且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任务非常之重。我国公共住房建设中面临的众多问题都难以用传统住宅建造方式解决,需要大力推行集成化产品用于公共租赁房建设,转变住宅产业的发展方式,提高公租房的建设品质。

二、在保障性住房中应用集成化产品的可行性

1、介绍集成化产品-预制装配式住宅

预制装配式住宅是在预制构件厂将组成结构的所有结构构件进行分解,完成之后进行浇注成型,最后运送至施工现场直接进行定位安装而形成的整体式的住宅。这种住宅与传统住宅的优势有:首先,装配式住宅采用的构件是标准和通用化的,降低了模板使用的次数,同时也提高了结构的质量。其次,施工中对模板和混凝土的施工作业次数少,减少了施工中的潮湿环境作业,对施工周围环境影响小,降低了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更有利对能源的消耗。第三,使用预制装配式住宅可以明显的缩短工期,使项目产品能够提前投入到生产生活当中。第四、此种构件具有表面平整度好、外观质量好的优点,且能将保温、隔热、水电管线布置等多方面功能要求结合起来,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2、预制装配式住宅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我国香港于1953年开始引入了的预制装配式概念并启动了第一个公屋计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大陆于1999年正式推出了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并下发72号文件“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文要求运用现代科技对传统住宅产业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造。可在当时,大家只是一味的观望,很少有人具体的去实施。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兴起,深圳在2009年9月颁布了“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SJG18一2009)”,对当地预制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要求进行确定。而北京作为全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也在2010年2月首次颁布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是住宅化产业要以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主导作为发展方向。其次,住宅化产业要提升住宅的舒适度,要以人的需要作为住宅产业化的根本。第三,是科技进步,产业升级。

3、建筑设计方面的可行性

保障性住房绝大多数的建筑设计和户型设计变化少,比较单一。预制装配式住宅也存在这方面的特点,所以,将预制装配式住宅引入到保障性住房中,会使这个特点更好的结合。

4、建筑质量方面的可行性

无论是怎样的住宅,都不可能避免开裂、渗漏等质量通病,那么,怎样在保障性住房中降低这些质量通病发生的概率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结论,在工程中使用集成化的预制装配式的住宅产品可以有效的降低质量通病中开裂和渗漏,是保障性住房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行集成化产品的意义

1、建筑业应强调技术创新

建筑行业的发展初期,建筑成本的降低是通过降低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而获得,而在当今,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那么,只有通过先进的技术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会提高产品的综合水平,只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产品,才能在建筑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因此,目前建筑行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急需转变为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在保障性住房中大力推广装配式住宅,对产业进行重点调整,以稳固我国的建筑业。

2、有利缩短建设周期

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建设保障性住房,最大限度的短建设周期,需要大量部件生产加工工业化、施工现场装配化,采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将大幅提高公租房的建设速度,实现生产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及规模化提高生存率,缩短建设工期。

3、政府落实节能环保措施的需要

建造过程中使用预制装配式住宅,不仅节省了大部分模板,同时由于预制构件在预制厂中已安装完毕,减少了在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浇注过程的作业,扬尘少,对施工期间造成的扰民现象有所降低。并且,在住宅的建设过程中,为了符合建筑节能标准,可以选用预制节能复合墙体,这种墙体区别于外墙外保温或者外墙内保温两种的做法的特点是既能够响应国家建筑节能的标准,又能够节能保温材料与建筑物同寿命。

结论:

预制装配式住宅经过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在住宅的节点连接控制、构件的质量、施工工艺、抗震性能方面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并且根据装配式住宅自身的特点,国家相继编制了相关的技术标准,为装配式住宅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另外一方面,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也逐渐提高,传统方式建造的住宅不能满足这种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推进预制装配式住宅提供了机遇。因此,发展装配式住宅所需要的大部分条件已基本具备,我们应该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典范,将装配式住宅进行大力推进,以提高住宅质量,改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名瑞;我国集成住宅发展和生产模式初探[D];清华大学;2004

装配式建筑论文篇5

须行防患于未然,尽量减少居民财产的损失。

关键词:建筑物灭火配置;防火监督检查;正常使用

1.从防火监督检查角度分析,建筑物中灭火装置的不合理配置

1)建筑物中灭火装置的配置不符合相关法律处规范要求,并未遵循《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进行配置,或仅凭个人建筑经验不科学地配置灭火装置,从而导致建筑物中灭火装置的数量未达到相关法律规定或灭火装置与火灾种类不想匹配;

2)建筑物中灭火装置设置点不合理,摆放过程中灭火装置无明显的存放标记或是将灭火装置存放在不易拿取或是不明显的角落,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不利于对灭火器的及时使用;

3)对于建筑物中灭火器的配置有时会出现对其管理不当,任建筑工人将灭火装置随便摆放、或人为的挪用方位。此外,建筑物的管理人员缺乏对灭火装置的养护知识,做不到按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检修,甚至造成超出使用年限的灭火装置仍放置其中,不利于楼道的应急;

4)对于有些建筑物管理者,对于新购进的一批灭火装置未进行货物质量的检查,甚至一些不法单位将使用后或存在部分质量问题的灭火器混于其中,最终造成火场灾害的发生;

2.在防火监督检查角度分析,建筑灭火配置的全面性

2.1建筑物中灭火装置配置的几点要求

1)建筑物中的灭火装置是应放在建筑物中能够让居民明显注意的地点。比如楼道门口等。

2)建筑物中的灭火装置应放置于居民经常出入但并不阻碍居民出入的地点;

3)灭火装置在建筑物的安装中应注意不应影响火灾发生时居民的疏散;

4)当应特殊需求将灭火装置放置于居民不常注意的地点时,应在其方位设置明显标记,便于突况下居民的使用;

5)对于建筑物中灭火器的放置,应注意其放置的稳定。对于一些手提式灭火装置的设置应注意防止其放置不稳而造成跌落现象的发生。对于推车式的灭火装置而言则应放置于平地,放置斜坡导致其滑落;

6)对于手提式的灭火装置的放置应将其放置灭火器箱内或是挂于挂钩上,并设置合理的地面高度保证其安全使用;

2.2建筑物中灭火装置的配置要求

1)对于放置地下建筑中的灭火装置,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其数量对于地面灭火装置数量的130%;

2)在建筑物中的同一场所,对灭火装置的选择应尽量选择性质相同、操作相近的灭火装置,方便居民的使用;

3)对于一个灭火装置配备的场所期间灭火装置的数量不应低于两件,但同时也应注意对其数量的配备也不应多于5件;

4)若建筑物中有消火栓系统的配备,则对与建筑物中灭火器的配备数量可减少30%。若建筑物中设有专业的灭火系统,则对于灭火器的配备可相应减少。对于消火栓系统和灭火系统兼配备的建筑物中,相应灭火器的配置数量可减少至三成。

3.了解建筑物中灭火装置的使用范围

1)当火灾发生时,居民应学会准确判断火灾类型,从而根据建筑物中配备的灭火装置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迅速地消灭火种;

2)由于无论任何一种灭火装置的使用均会对被保护的物品造成相应污损,同时对于周围的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当火灾发生时,居民应学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判断以及被保护物品性质的了解,选择最适合的灭火装置,将对物品和环境的污染讲到最低;

3)灭火装置的使用会根据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周围环境的温度应为火灾影响而超出灭火装置的安全适用范围,则会影响其喷射性能,导致对其的不安全使用。因此,对于灭火装置的脂肪应放于其安全使用范围的场所,并根据周围环境的特殊情况进行特殊防护,保证灭火装置的正常工作状态,便于应对突况。

4.在防火监督检中实施可行性和必要性

1)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特别是重点单位防火档案的灭火档案中应充分体现想定作业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例如制定各种安全措施以及救援方案等,这在我国公安消防部队中已经得到普及,并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2)在为建筑物进行防火设计的时候,其性能化设计了基本方法和根据。性能化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由于建筑物的空征、使用功能和属性的不同,设计者为达到消防安全的目的进行选择防火的方案,将消防安全系统和各种防火方案结合起来,最成总的建筑设计方案。想定作业可以预知防火措施是否合理,以火设施的数量、质量和分布位置是否符合要求。在防火监督检查的时候,检查人员都是以假设是否发生火灾来作为判断的基础和依据,这就是想定作业在实际应用最好的体现。

3)任何一场火灾发生后,现场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受限制的火灾防护应急预案都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往往在火灾发生前不能很好遇见现实的火灾现场,在火灾后又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火灾事故的调查、原因和责任认定。在理论上则可以克服以上弊病,既可以正确的遇见火灾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现场情况,又可以作为火灾事故后调查的切入点,可以对火灾前后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力求得到最符合客观情况的判定。

4)在现行的防火设计审核中,存在一个通病,是以在发生火灾时能否有效的控制和扑灭火灾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是否符合防火规范为最初审核标准。

总而言之,想定作业在我国的防火监督检查中的应用还只是一个开头。在防火监督检查中大力推广想定作业的同时,要求监督检查人员对相关原理和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加强对规范条文的掌握和理解善于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发现规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在工作中真正做到高效、科学、实用,把想定作业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论文篇6

abstract:Duetoenergy-sav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shortconstructionperiod,theguaranteedqualityoftheassemblybuilding,itcanbeproducedthroughfactoryassemblyline.However,thecurrentdevelopmentprocessoftheassemblybuildinginChinaisrelativelyslow,whichhasbeenrestrictedbyvariousfactors.Fromtheaspectsofpolicy,technology,economyandothers,thispaperdiscussesthereasons,andgivesareasonablesolution,hoping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assemblybuildinginChina.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

Keywords:assemblybuilding;energysav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43-03

1装配式建筑的定义

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将预制加工厂预制的构件,通过机械吊装的方式,把零散的预制构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建筑[1]。

2装配式建筑工程基本特征

2.1施工主场地变化――工地变工厂

转变原先复杂的现场施工作,将建筑的柱,板梁,阳台,外墙等的制造变成在工厂生产线上生产,所有的模块部件都可以在预制场中预先制造,避免了现场的浇筑,将大量现场的手工作业,换成了预制场的流水作业。具有提前预制,施工速度快,工期短,而且不受气候影响的特点。

2.2施工方式转变――施工变总装

原来的现浇结构需要立体的交叉作业,流水施工,而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机械化的吊装,最终将各模块组成整体。安装过程如同在工厂组装汽车元件一样进行拼接,现场作业大大减少,生产效率很高,安全,质量有保障等等特点。并且,建设与装修于一体,装修于主体工程可以同步施工。

2.3身份的转变――农名工变产业工人

由于现场大量采用吊装技术,再也不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从业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只要掌握预制装配、吊装的技术即可。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的需求,以及从业人员的就业环境。

2.4形象的D变――污染施工变绿色施工

预制装配式现场施工以吊装为主,节能环保,脚手架搭设、现场砌筑、现场抹灰等等。以往现浇建筑出现的问题,装配式建筑施工都可以避免,最大化实现绿色施工。有资料推算,装配式施工至少节约节水量80%,能源70%,材料20%,土地20%,有效避免噪声的产生。

3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倡导,许多地方开展了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试点工作。但是,往往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发生“管理不到位,技术不成熟”的现象。很多施工单位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理解还是基于传统的现浇结构,就是将传统的建筑构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拆分,然后转移到工厂生产,然后再将各部分的部件按照原来的方式重新吊装回去,这样往往预制率不高,连接节点处理很不好,导致质量很差,经济效益不高。

在管理上依然采取“层层分包”的模式,各方资质得不到保障,导致出现了很多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甚至比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筑的问题还多,这大大限制了集装式建筑的发展。

3.1装配式建筑行业内存在不完善的法规政策

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政策性文件如《绿色建筑行动》、《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等在推广装配式建筑,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由于约束力并不强烈,很多企业也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没有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3.2经济支撑政策不完善

现代社会,现代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利益驱动为导向,虽然装配式建筑的科技含量高,运用的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保障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但是毕竟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装配式建筑的概念还没有深入经营管理的心理,大多数的公司企业都还处于摸索,技术还不成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成本的提高,管理模式的落后,更多不可控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建筑的成本,所以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发展装配式建筑。如果没有长效的激励政策,如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促使企业开展研究装配式建筑的探索,装配式建筑的政策依旧无法落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依旧会发展缓慢。

3.3技术水平不足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依赖于扎实的专业技术,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需要极强专业技能的关键技术岗位上,或多或少地存在断层或衔接不上的危机,使得在产能扩大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的需求[50]。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计方面。

深化设计是制作新型预制构件的必要步骤。但传统的预制构件厂和设计院要么不具备成熟稳定的深化设计模块化的能力,要么不考虑深化设计,由此造成预制构件的生产存在一定偏差,不符合标准。

②在质量方面。

由于生产所用的原材料的质量没有统一标准,参差不齐,使得磨具和配件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存在高质量。另外生产时的装备资源尚未形成成熟的通用模块,大部分需重新开模,有待改进。

③未形成标准化的预制构件。

目前存在的构件大多品种单一,通用性较差,使得在建筑结构上的应用存在脱节现象,尚未形成产业化的产品生产体系。

④配套材料供应不足。

在整个装配式建筑生产和应用阶段,需要大量的配套材料,如保温连接件、预埋件、灌浆料、吊装配件、钢筋套筒、密封胶等。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配套材料的供应不足及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未成熟,阻碍产业化产品生产体系的实现。

⑤管理技术不完善。

健全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是实现装配式建筑项目良好运营的关键技术。目前,目前管理者对于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工程管理中的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造成实际施工效率低下;项目管理者没有深入理解装配式建筑的概念,认为装配式建筑比传统工艺前期投入较高,存在风险,从而限制了对管理模式的优化。

3.4经济成本高

一切活动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装配式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依赖于完善的济管理体系和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仍存在以下制约装配式建筑项目发展的经济因素:

①在整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设计多个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例如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项目监管单位。目前在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下这些单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没有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造成责任界面不够清晰,极大地阻碍了施工工期和消耗了大量成本。

②市场化以及商业化发展受阻。目前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实施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处于“零星”的运作状态,前期工厂投建、技术研发、人力培训、专业器材采购,无疑造成了先进企业前提投入成本过高,后期获利较慢。

③由于该领域专业人士专业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成本认知的误区,造成社会资本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资金投入减少,缺乏该有的积极性,甚至影响资本市场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支撑力度,加剧了产业链的崩溃。

4针对制约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的应对建议

目前我国在建筑工业化领域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必经阶段,而国外的发展已达到成熟的水平,有完整的供应体系和先进的技术以及丰沃的资金支撑等。因此我们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不能盲目地复制和模仿国外的操作流程,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制定符合国情的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措施[2,3]。

4.1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法律和规范体系

根据“简政放权”的原则,国家层面应引导建筑行业加快供应侧结构改革,产业发展政策尽快明确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发展,从立法上建立健全的装配式建筑体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结构特点,从顶层做好设计,科学的产业布局。可以出台国家法律,层层向下推进,出台建筑行业法规规范,通过完善的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大家的行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引导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通过一定的政府调控,完成相关标准的完善,并进行有效的监督。

4.2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除指定顶层政策外,应该完善相关的配套扶持政策,给予企业相关福利政策,保障科技研发和降低成本模式的探索。如在欧美等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都采取了多项优惠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我国各地都应该结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工程优先处理,开辟绿色通道,减少繁琐的审批程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技术的研发,发展国家体制下的保障房建设。可以通过政府主导,各方建筑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积极加入到各类保障房或者政府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如拆迁房、自住房、廉租房、公用厕所等等工程。

4.3创新装配式建筑技术,设立相关标准

随着我国装配式建筑的不断法发展,装配式建筑必然要满足更多的社会需求,其技术体系及标准都应加快创新,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水准,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力学性能,结构优化,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大力发展我国预制构件的集成化、标准化、通用化、多样性等特征,成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综合考虑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和机械设备、技术支撑、人才储备、材料性能等潜力,建立属于我国的预制件产品目录,同一收录符合要求的不同生产单位的预制构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制件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归类,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个性化的要求。

4.4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创新思想

应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校企联合,企业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高校设立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让学生接收专业化装配式建筑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引进国外装配式建筑领域相关人才,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去高校讲座授课,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与兴趣。

4.5整合市场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

市场层面应注重解决装配建设成本高的问题,除了得到政策性的福利支持外,还需要当地政府或者企业充分考虑市场因素。

①建立完善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市场链条,通过重组、重新配置、共享的方式,整合在装配式建筑行业这个产业链上的各相关单位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②通过提高大规模生产的行业标准,通过扩大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使组装建筑功能满足使用要求。

③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特点,采取逐步推进,先易后难的方式,结合政府政策和优惠,在特定地区特定建筑开展装配建筑的发展,依托政府的政策性工程开展试点,逐步向商业化的建筑拓展,积累经验,循序渐进的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比例,提高装配率,切实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5结论

通过从政策、技术和经济的角度深入剖析影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因素,指出装配式建筑管理应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相关标准、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创新思维、整合市场资源、减少成本,从而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勤俭.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J].建筑技术,2010,41(12):1074-1077.

装配式建筑论文篇7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Bim技术;成本控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支柱性产业。传统建筑具有耗能高、噪音大、污染性强、效率低等问题,已不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而装配式建筑是具有资源利用率高、施工周期短、扬尘低等特点的绿色建筑[1-3],因此而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实现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引进装配式建筑的时间较晚,在技术、管理、人员配备等方面经验不够,导致装配式推广进程较为缓慢。其中制约装配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成本普遍高于传统建筑[4-5]。面对高额的成本,业界各企业望而却步。因此运用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相结合对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实施动态化管理,控制成本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竞争力,对我国实现建筑业产业模式的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装配式建筑成本分析

1.1传统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差异性。设计方面,传统建筑的设计经验丰富,施工过程中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工程变更的情况较少。而装配式建筑结构相对复杂,在设计要求上会更高,这需要多种专业之间及时协作设计。且需要考虑构件的需求和拆分,考虑构件的连接点的抗震,吊装构件之间的连接等问题,通常需要二次深化设计。因而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费往往高于传统建筑。生产与运输方面,装配式建筑是需要在工厂预制构件,再通过运输到达施工现场进行吊装。但因现装配式市场不够成熟,预制构件往往信息失真或不标准化。传统建筑是现场浇筑,需要搭设脚手架,支模板等。相比之下虽然装配式建筑减少了搭设脚手架、支模板、砌体砂浆、人工等费用,但增加了运输费用、制作预制构件和大型吊装的费用。在施工方面,传统建筑施工工艺已相对完善,但装配式建筑的工艺还不够成熟。预制构件如何吊装、安装顺序、工艺处理等不能合理化,则会耽误工期增加成本。如何制定出优选方案,确定施工顺序至关重要。1.2装配式建筑成本的控制要点。通过上述对比,装配式成本增量主要是因设计经验不足、设计工程量大、设计困难,预制构件的信息失真、装配式构件市场的不规范,运输不合理,装配式施工技术不成熟所导致的。因此在控制装配式成本过程中,应着重从这些方面进行把控来解决装配式建筑成本高于传统建筑的问题。

2Bim技术优势概述

Bim技术作为建筑产业信息化的先进成果体现,它能建立起项目的庞大信息网络,带来传统项目管理的革新,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它具有可视化和参数化特点,能建立三维模型,使项目更加立体直观,相关人员也能准确获得相关参数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它还能储存大量信息并及时更新信息,加强各部门人员的沟通交流,使之协同合作突出共享化。另外还具有模拟性特点,能模拟项目现场情况,动态调整策略进行视线控制,更加智能化。Bim技术能全方位的提升建筑业的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等管理,对建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中具体应用

3.1设计阶段成本控制。设计阶段是控制装配式建筑成本的关键,合理的设计能减少返工次数,减少设计错误也能避免后期因设计变更而带来的工程费用增加。在Bim的平台下,能使建筑模型可视化、模数化、参数化,信息化。运用Bim进行建模分析,在三维视图下更方便设计人员处理节点问题、合理布置预埋件位置,细化拆分构件、在空间上对综合管线进行碰撞检查,找出设计中的失误以及时解决各构件之间的设计冲突。利用Bim平台达到信息共享,使各专业工程师能快速获得参数,及时沟通交流,打破孤岛效应,避免重复返工以提高效率。通过Bim建立构件标准化族库对构件的尺寸进行优化,能进一步使建筑标准化,减少预制构件的种类和数量,使构件成本最低化。运用Bim技术能动态的观察设计的变化对成本的影响,及时调整结构方案控制成本。3.2生产运输阶段成本控制。装配式构件要求外形和尺寸都要足够的精准,这关系到后续的安装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利用Bim平台能将构件几何信息、专业属性提供给生产商,生产人员通过模型参数能提取有效准确的信能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生产。Bim的深化设计能更为准确的获得项目资源的需求量,可根据资源用量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避免材料的铺张浪费。这些都有利于装配式建筑设计、采购、加工的集成化管理。在运输中,运输距离、道路路线和场地布置都会影响运输的成本。通过Bim和RFiD相结合,预先合理的规划好路线指定运输方案,动态监管运输过程中的构件,减少运输风险,结合吊装方案合理的安放构件,实现运输成本的可控。3.3施工阶段成本控制。Bim技术具有模拟性特点。在施工模拟下,通过对预制构件进行可视化安装,预先掌握安装中的技术难点和关键点,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规避风险。通过不同方案对比,能改善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制定合理安装顺序,提高施工效率。运用Bim对施工范围进行可视化管控,模拟行车路径、吊车安装范围、材料的存放位置等,来寻找安装构件最佳途径。再运用Bim中的算量功能加上动态进度跟踪形成5D技术,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缩短施工周期,制定最优施工组织设计。在Bim动态监管下,实际施工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可将实际的进度、成本与模型中情况进行对比纠偏,在模型中根据目标及时调整偏差,优化施工顺序,调整进度,减少成本。结合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可实现装配式成本精细化管理达到效益最佳。

装配式建筑论文篇8

摘要:本文简述了高层建筑空间构成和对其的施工。关键词:高层建筑;空间构造;施工技;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建设可谓突飞猛进,其建设速度和建造数量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少有的。其空间构成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工程施工来讲,搞好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理论研究多偏重于介绍国外的思潮流派,或是探讨文化、艺术、美学等与外在形式相关的东西,而对于功能组织和空间构成模式的研究却较少有人问津。然而,当今的建筑学早已超越了工程和艺术范畴,需要我们从更多方面对其进行的研究。建筑产品的施工是由多工种、多系统互相渗透、密切配合、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建筑产品的这种系统的密集性、交叉性及最终的整体性,最主要的表现在高层建筑上。高层建筑的显著特性是“高“,由于其”高“而引发出诸多不同于其它建筑的特点来。一、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演化1、内核的形成高层建筑与其它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Core)。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在建筑的中央部分,有意识地利用那些功能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的围护结构,形成中央核心筒,而简体处于几何位置中心,还可以使建筑的质量重心、刚度中心和型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震。2、核的分散与分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为主流的高层建筑“内核”空间构成模式开始受到了挑战。对于结构专业来说,加强建筑周边的刚度也会有效地抵抗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所以如果将垂直交通和设备用房等分散地布置在周边,则无疑也会对结构抗震有利。3、中庭空间的出现受高层旅馆的影响,一些办公大楼为了追求气派和空间变化,便在入口处附设一个中庭,实际上,核心筒的分散和分离,中庭空间的介入,已使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代的高层建筑空间组织更为灵活多样,由于空间设计的侧重点已由追求经济效率向营造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转变,所以许多新建的高层建筑都以“景观空间”的概念,将共享空间与功能空间相结合,把核分散向四周,垂直交通采用玻璃电梯,直接采光,给人们以开敞明亮、将动线视觉化的空间感受。空间构成模式也由封闭的“积层式”,变为上下贯通的“动态流动空间”。4、底部空间的变化早期的高层建筑多直接面对街道,从街道进入门厅,再由门厅进入电梯厅,垂座电梯至各楼层,这是高层建筑中最为普遍的空间流线组织方式。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缺乏过渡,没有“中间领域”的概念,在人流集散的高峰期,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尽管许多高层建筑都在门厅的艺术处理上颇费心机,设计得非常富丽壮观,但是由于空间组织方面的缺陷,门厅内往往留不住人,形不成公共活动空间,而入口处也常出现人流拥塞的现象。二、高层建筑安装施工的协调与配合1、内部协调与配合怎样搞好内部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处理好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专业与总体要求之间的矛盾。现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1)技术方面首先,应从书面资料入手,对本专业图纸、会审纪要、工艺标准、质量要求等加以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其他专业图纸、资料进行了解,尤其对与本专业相关且交叉密集工种的施工对象布局、工艺等应有所了解。其次,从技术方面讲,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一定要把好熟悉图纸、认真会审、内部会审、内部技术协调的关口,务必保持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无阻。前者主要是解决各专业内部问题,而后者则是解决各专业交叉配合的问题。相互比较而言,搞好内部协调配合更为重要。

2)进度配合方面高层建筑楼高、层数多、场地窄、专业交叉施工密度大,与工业建筑、一般民用建筑相比,其作业面尤为狭窄,难以满足在有限的作业面内各专业施工同步展开。要达到施工的进度要求,必须根据工程的阶段特性,合理、有序地安排各专业进入作业面施工,即一定要注意专业特性与工程的阶段特性相结合、局部作业面的施工特性与整体施工特性相结合。2、外部协调与配合外部协调与配合主要指土建单位、装修单位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1)技术方面就高层建筑整体而言,土建和安装构成了躯干和内脏;装修则是为其着装打扮。根据高层建筑的特点,土建、装修施工阶段划分为:①砼结构施工;②砌体建筑施工;③初级装修施工;④二次装修施工。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来看土建、装修、安装各专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联系难免有矛盾,所以对于安装施工必须了解土建、装修专业图纸,从中了解整个建筑构造特点及建筑装饰特点’钻合本专业的情况,找出问题所在。从技术角度讲,土建、装修专业对安装专业形成了空间限制,各专业必须准确地知道自身专业所处建筑位置及范围,并清楚各种专业井洞尺寸、轴线、标高、层高,乃至砌体厚度、楼板厚度、梁的大小等,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解决各专业之间的问题。2)进度方面既然土建、装修、安装均作为高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故其彼此问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实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但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又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并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有理、有序、有效地搞好各项目之间的协调与配合。3)前、后方协调与配合前、后方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人、财、物、机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它对于各类建筑施工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个共性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诸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决定权是在前方,还是在后方?是在项目上,还是在大本营里?”项目法施工”运用动态管理原理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使长期以来的前方与后方难以协调与配合的局面得到了根本转变。高层建筑安装施工的协调与配合涉及面十分广泛,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程,必须通过了解工程对象,掌握工程特点,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内外工种相互协调与配合,确保质量与进度,全面完成工程任务。

装配式建筑论文篇9

一、出台支持政策的必要性

装配式建筑由于采用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质量和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空鼓、裂缝、渗漏、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得到了根治,再加上实现装配式装修,能够为业主提供完整的建筑成品,总体的建筑品质有了质的提高。在现在的人工工资和技术条件下,在标准化程度不高,规模化尚难以发挥优势的情况下,装配式建筑与现场现浇的建筑相比,必然带来造价的上涨,建安成本约增加200元~500元。导致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有:一是预制构件成本增加。拿预制三明治外墙来说,如在现场浇筑混凝土每立方米约需1400元~1700元,在工厂生产预制构件每立方米约需2000元~3000元。二是重复征税。传统建筑业只缴纳3.3%的营业税。在实施营改增之前,预制部分由于增加了工厂制造过程须缴纳17%的增值税,而且砂石料不能抵扣,构件出厂的最终税率达到13%左右,预制构件每立方米约需多纳税300多元,按每平方米建筑使用0.4立方米混凝土来计算,建安成本增加约120元,是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增量成本,预制率越高,税赋越大。三是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还跟技术体系有关。我国装配式建筑所采用的结构体系,以住宅为例,大体上分为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体系(主流技术体系)和内浇外挂体系(主体结构现浇,外挂墙板,主要在香港及广东、深圳等地使用),其中预制装配式剪力墙体系增量成本大约为200元~500元每平方米左右,内浇外挂体系增量成本大约为200元以内。四是“学习成本”。在装配式建筑推进初期,作为一种建造方式的转型与探索,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付出“学习成本”,实际的增量成本会比上述分析的理论值更高。但是,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规模效应的形成,并且工人短缺和工资的不断上涨,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施工建筑的成本必然会呈现逐渐缩小趋势。由于增量成本的客观存在,企业在开展装配式建筑实践时,长期的收益是不确定的,而短期的成本增加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加以鼓励。目前,各地陆续采用的经济政策与措施多以鼓励、激励目的为主,主要包含把装配式建筑项目要求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建筑面积奖励、商品房提前预售、保障房增量成本政府承担、财税政策等,对以上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分析如下。

二、土地方面政策

(一)各地政策

山东省多年来实施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其中在土地出让环节,将住宅装配式建筑的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前置条件。北京、上海、深圳、沈阳、济南等城市都已出台相关政策,将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前置条件。实践证明,将装配式建筑要求纳入土地招拍挂是现阶段推进装配式建筑较为有效的政策之一。

(二)实施效果评估

1.可操作性强,企业接受度高目前多个城市实践表明,此项措施在操作层面具备较强可行性,且实际上隐含了用地价补贴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由于地价高企,容易被政府、企业和社会接受。

2.合理协调,避免机械执行有些城市提出装配式建筑的比例或预制率要求不小于30%。在将此比例落实到单个地块中,出现现浇与预制两种作业方式在现场并存的状况,造成成本上升,难以管理等问题。应向上海政策学习,按照《关于落实本市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指导意见》(沪建管联〔2014〕480号)、《<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沪建交联〔2013〕1243号)等文件要求,鼓励集中建设,鼓励在落实地块上所有建筑单体均采用装配式技术,以达到体现装配式建筑规模化效应优势的目的。避免在土地出让时,机械执行装配式面积比例。

(三)政策建议

1.研究探索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在土地供应等环节明确装配式建筑规模、比例等要求。加强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用地保障,在土地出让时,可把装配式建筑要求作为建设条件意见书内容之一。

2.分期交纳土地出让金建议对于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可通过设置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条件,分期交纳土地出让金。

3.提升政策高度,加强部门协同在执行过程中,如何确保项目按照规划条件中的要求落实到位,发改、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要充分发挥作用。建议将此措施上升至较高层面的政策文件,有利于更大程度发挥实效,提高政策颁布的协同度和政策的作用力度。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增强各部门的配合度以及响应程度。

4.强化指导,提高企业参与度开发企业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体,但除较早投身装配式住宅的企业外,不少获得土地的开发企业对装配式建筑技术还不熟悉,缺乏相应经验,管理部门应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并帮助企业尽早对接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施工、监理、构配件制作等产业链企业。

5.扩大宣传,加强监管在业内和社会扩大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建立市场诚信,在审批流程中加大把关,加大监管、检查。

三、规划方面政策

(一)各地政策

2010年3月,北京市政府率先出台了建筑面积奖励政策,规定以装配式建造的项目可以给予3%建筑面积奖励。此后,上海、沈阳、深圳、济南、长沙等地陆续出台了建筑面积奖励或豁免政策,从企业、市场积极性激发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激励效果。

(二)实施效果评估和建议

1.以北京市为例评估政策实施效果面积奖励政策自2010年实施至2015年底,5年间北京市共有9个商品房项目和1个保障房项目享受了此项政策,开发企业包括北京万科、中国铁建、北京城建、首开住总。政策实施初期,受现有工作程序与实施面积奖励调整规划的冲突影响的制约,一度执行困难。经过各部门的多次沟通协调,从各环节中寻找突破口,终于形成了面积奖励的工作流程,至今已能畅通地完成项目的各项手续。面积奖励政策在北京乃至全国有着重要影响。自北京2010年率先面积奖励政策以来,全国有多个城市效仿跟进,深圳、上海、沈阳等多地出台奖励政策。由于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标准化缺失、产业链条不完善、企业能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配套的情况下,实施装配式建筑必将带来成本增加。面积奖励政策制定的初衷旨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努力平衡由于实施装配式建筑带来的增量成本,进而激发开发企业实施装配式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从政策实施效果看,在北京市,万科共有7个项目约50万平方米,获得面积奖励1.35余万平方米,其余三家企业各有1个项目共约12万平方米,获得面积奖励0.36余万平方米。目前已竣工交付6个项目。按照目前计价模式,装配式建筑项目较常规现浇结构成本增加约每平方米200元~500元,其中构件费和措施费各占一半,在北京房价稳中有涨的形势下,综合成本基本能与常规现浇结构持平,甚至略有盈利。因此,面积奖励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开发企业继续开展装配式建筑试点的信心,加快了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相关标准的出台,带动了北京市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实施情况来看,面积奖励政策实施五年,只有四家企业申请,过程中多家企业咨询但并未行动,反映出市场仍以观望为主,企业信心不足,内升动力不足,综合分析产业化增量成本过高仍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经验表明,该项措施对激励开发企业作用明显。从香港、深圳等地的实践来看,正是因为有了建筑面积奖励,开发商才有了实行装配式建筑的动力。特别是香港自上世纪对商品房采用建筑面积奖励以来,激发了一批发展商积极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房屋,并以此作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政策建议(1)城市区域内房价水平对该项措施平衡产业化增量成果的效用起决定性作用建筑面积奖励的核心,是要弥补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按3%计算,需要在每平方米楼面地价达到1.8万元以上时,才能弥补每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元的增量成本。该政策对于房价较高的大城市比较有吸引力,在三、四线城市,由于房价低,增加的面积带来的效益还无法弥补增量成本。(2)实操层面效用有限,现行行政体制对该项政策的落地起较大制约影响建筑面积奖励的另外一个弊端是操作困难,容积率修改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北京、上海等地在出台建筑面积奖励政策之后,往往也很难操作。经过对此政策的深入分析,建筑面积奖励政策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对开发商而言。从操作层面看,由建设主管部门出台政策,规定开发单位在方案报建时向主管部门提出产业化建设方案,经批准后在工程规划许可证上备注奖励的建筑面积,不视为修改容积率,不变更法定图则,不纳入预售。等到装配式建筑项目完成,由主管部门对装配式建筑验收合格,出具文件,规划国土部门可以签订土地出让补充合同,将奖励的面积登记到开发商名下,即可进行商品房现售;如未完成装配式建筑内容,政府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将增加的面积收归国有。这种操作模式虽然行政成本较高,但是可以操作的,各地可根据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在调研中,规划、国土部门往往提出,希望财政予以直接补贴。如果财政直接补贴装配式方式建设的商品房每平米300元~400元,支出金额巨大,财政难以承担。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2025年装配式建筑项目比例达到30%的目标,如果以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每年需要补贴的住宅达数亿平方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3)注意有效防范该项措施带来的机械追求预制率等行为装配式建筑在我国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一些开发企业为了享受“预制外墙建筑面积豁免”政策,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为使预制率等要求达到奖励标准,未经过系统研究和科学论证,盲目增加预制部位,或企业从成本角度出发,只愿意贴着政策规定的预制率下限进行开发,有违采用装配式技术的初衷。香港在建筑面积奖励政策实施初期也遭遇了“发水楼”等市场行为冲击。(4)提前思考该项措施的阶段性作用安排及实施与退出机制虽然企业在面积奖励政策中有所获益,但实施过程行政成本过高,且有突破规划容积率的嫌疑。在发展初期不具备成本优势,建议采取其它经济财税激励政策,鼓励大型集团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培育产业链条等市场手段建立先行优势并获益,进而通过这些大型集团企业把适用的技术模式快速推广,实现该模式在奖励政策取消后还能自主持续健康发展、并最终取代传统模式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面积奖励政策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可以极大地调动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对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有着很大帮助。随着土地出让环节的落实,装配式要求地块比例的不断增加,如上海规定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新建民用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应超过50%并应于2017年起在50%的基础上逐年增加,面积奖励类政策将分阶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四、财政方面政策

(一)各地政策

财政方面的扶持政策包括:一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增量成本纳入建设成本;二是设立专项资金补贴项目;三是利用原有建筑节能资金等优惠政策,将项目纳入资金补贴使用范围;四是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支持装配式建筑相关研究工作;五是给予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财政补助;六是给予装配式建筑购房者直接补贴,如长沙市直接给予购房者60元/平方米的补贴;七是在社保费、安全措施费、质量保证金、城市建设配套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实施效果评估

部分省市的财政政策极大鼓舞了企业积极性,有利于缓解企业因增量成本带来的畏难情绪,但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1.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进度时间紧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存在动迁腾地工作尚未完成、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尚未落实、建设主体意向确定较晚等客观情况,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建设存在一定困难。

2.补贴标准难以统一实施装配式建筑而增加建设成本的主要原因,是建筑技术体系的改变,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成熟的过程中,目前保障性住房中选用的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及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的不断增加,应针对不同的建筑技术体系设置多样化的补贴标准。

3.不同项目差异性较大。在前期立项阶段只能估算项目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该估算是基于已完成项目的测算结果。由于实际项目增量受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对于实施装配式建筑引起的增项内容也有不同理解,导致不同项目差异性较大,增量成本如何科学确定是一个难题。

4.行业认知度不高。由于现阶段装配式建造方式仍会带来实际成本增加,加上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开发企业更乐于采用传统建造方式而对工业化装配式建造方式持观望态度。部分保障性住房的相关开发建设单位,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度则更低。

(三)政策建议

1.设立专项资金开展装配式建筑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

2.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对符合《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的装配式建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3.制定和完善装配式建筑定额,作为调整政府投资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投资预算额度的依据。

4.装配式建筑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或返回部分土地出让金)。

5.将装配式建筑列入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扶持范围。

6.对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的培训和技能鉴定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

五、税收方面政策

(一)各地政策

纵观各地的政策,在税收方面优惠的较少。涉及到的有三类:一是将装配式建筑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享受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及相关财税优惠政策;二是对部品生产和施工环节分别核算税收;三是将装配式建筑纳入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范围。

(二)实施效果评估

河北省、济南、长沙、重庆等地探索推行了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企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许多企业反映,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享受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及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政策效果很明显。但在上述税收政策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与科技、税收等部门协商、沟通的时间成本还是很高的,也有相当的难度。少数地方对于全装修住宅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推广全装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政策建议

建议将符合条件的建筑(住宅)产业现代化园区、装配式建筑企业享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性企业扶持政策。建议对于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企业,符合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依法按减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走出去,把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产品纳入出口退税名录。

六、金融方面政策

(一)各地政策梳理

金融政策主要有两类:一是对装配式建筑项目、企业优先放贷;二是对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贷款贴息;三是对装配式住宅建筑项目的消费者增加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

(二)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

宁夏、河北等地了有关金融优先放贷、贷款贴息等政策,对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的融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与金融部门进行大量的沟通协调,确保政策落地。

(三)政策建议

1.金融机构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开发贷款利率、消费贷款利率可予以适当优惠。2.对于购买装配式住宅的购房者,可享受贷款额度、优先放贷、降低首付比例等优惠。

七、建设环节的支持政策

(一)各地政策

各试点城市,在先行先试中,已经想方设法地推行了大量建设行业自己能够用到的鼓励政策,本文分类梳理如下:

(二)提前预售政策

上海和深圳等地相继出台了关于“放宽采用装配式技术的商品房预售条件”政策,提前预售政策对于降低开发企业资金成本效果明显,且操作性强,对企业吸引力较强。放宽商品房预售条件,主要是对商品房预售工程进度调整,操作性强,对开发企业吸引力尤为明显。建筑业的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大,建造周期长,目前我国商品房中大都采用预售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跟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成本上还不能达到规模效应,资金需求相对来说高于现浇式建筑,另一方面,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所需构配件必须在进行现场组装前到位,也就是说在项目建设前期,就需要向部品生产企业下订单,因此建设资金很大一部分需要在项目现场装配前到位。新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预售工程进度调整的规定,放宽了使用装配式建筑的新建商品住房预售标准,降低了开发企业的财务成本,提高了工程进度,大大激发了开发商的积极性。采用装配式施工技术建造的商品房预售条件适当放宽,区别于普通住宅,可凸显出装配式建筑在工期方面的优势。上部结构施工的同时,下部进行二次结构或安装工程施工。进行分期验收,能将结构中间验收的频率加密,每施工3层~6层左右就能进行一次验收,能有效缩短总体工期。根据上海万科、上海宝业、深圳万科等企业的经验,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配合全装修,下层建筑还在装配,上层就可以开始内装,结合工程验收采用分批多次验收的方式,使项目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减少开发商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深圳曾在2015年5月20日举行的“建筑产业化座谈会”上进行现场调研,对比建筑面积奖励,由于现阶段后者实际操作起来复杂,难度较大,开发企业更欢迎“1/3提前预售”措施,认为缩短周期、加大资金周转、减小资金成本等收益具有极强吸引力。目前,深圳已有数个项目享受到该项措施。鹿丹村项目,2015年2月6日中标,12月26日满足条件后便开盘预售,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完成了拍—建—售全过程,对开发商的激励作用很大。建议加大对装配式建筑项目销售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生产投资可作为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依据,可提前办理预售,同时在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上给予支持。

(三)招投标倾斜政策

河北、重庆、济南、长沙等地,都有明确的投标倾斜政策,也都有一定的倾斜条件。对于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很有效果,如长沙市对唯一供应商(承包商)采购的,可依据《政府采购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按照《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4号)规定的程序,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选择供应商。明确提出对装配式建筑项目采取邀请招标方式的政策,力度是很大的。如河北省提出在施工当地没有或只有少数几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生产施工企业的,国有资产投资项目招标时可以采用邀请招标方式进行。又如重庆市对保障性住房和预制装配率达到15%的城市道桥、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试点项目,可以采用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标。比较稳妥的招投标倾斜政策是“加分”方式。重庆市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企业在诚信评价中予以加分。济南市对具有构件生产能力且总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在招投标时给予加分奖励;工程建设按照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一体化的总承包企业,工程招投标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中标;设计、施工、安装、监理等企业参与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在招投标时给予加分奖励。对通过终审和验收的国家3a级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国家“广厦奖”的两型住宅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单位,在工程招投标、资质升级、信用评级等中予以加分。总之,招投标倾斜政策为试点示范过程中的装配式建筑提供了项目资源,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下一步要在现有的招投标法框架内,制定一些有助于“加分”等激励作用的标准和办法,使沟通协调成本更低一些,从而进一步强化招投标倾斜政策的效果。

(四)优先返还或缓缴墙改基金、散装水泥基金政策

大多数地方的优惠政策,都有返还或缓缴墙改基金和散装水泥基金政策,实施效果很好。沈阳、合肥等地有质量保证金优惠政策,齐齐哈尔、衡阳等城市还有基础设施配套费优惠政策等等。可以说,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城市,已经尽可能将建设行业可以实施的优惠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促进和激励效果。建议:

1.装配式建筑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并符合现行规定要求的,对墙改基金、散装水泥基金实行免征或即征即退。

2.装配式施工企业缴纳的质量保证金以合同总价扣除预制构件总价作为基数计取。

3.装配式施工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工程总造价扣除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成本作为基数计取,首付比例为所支付社会保障费的20%。

4.装配式施工企业缴纳的安全措施费按照工程总造价的1%缴纳。

5.相关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依照相关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落实加计扣除的政策。

6.装配式住宅装修成本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五)开辟绿色通道

对于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开辟绿色通道,可以为相关市场主体节约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随着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将对所有的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审批形成技术支撑。建议装配式建筑工程可参照重点工程报建流程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

(六)其他支持政策

构配件管理相关支持政策、鼓励科技创新与评奖评优、为构配件运输提供交通支持等其他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各地想方设法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努力,也切实对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具体政策如下:在保障性住房中,优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在城镇化的推进中,鼓励乡镇和村庄的住房建设优先选用装配式建筑;优先安排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配套工程;可适当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将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纳入建设工程材料目录管理;装配式建筑优先参与评奖评优。

作者:岑岩刘美霞单位: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文林峰、刘美霞、岑岩、刘洪娥等《“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执行情况评估研究》,2010年;

[2]文林峰、刘美霞、武振、刘洪娥、王洁凝、王广明等,《绿色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15年;

[3]文林峰、刘美霞、武振、刘洪娥、王洁凝、王广明等《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实施产业化的激励政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15年;

装配式建筑论文篇10

【关键词】房屋建设;混凝土;建造技术;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a

建筑行业在与人口的增长的长期博弈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终究总结出房屋建筑装配式的混凝土建构技术,并被国内外大型建筑公司竞相采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房屋装配式混凝土建构建造技术的特征

1.1技术的标准化和多样化

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构技术,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它是一种把传统的房屋建造方式演绎成一种“搭积木”的建筑技术,它使得房屋建筑流水作业成为可能,就如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按统一的标准和工序进行生产,然后一步步组装起来。这样一来,房屋就由一些独立的部分组成,在维修时就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像以往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避免了对其他使用的妨碍。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对同型号的“零件”进行置换。

该技术的积木就是建筑模块,它们是房屋建筑的基本单元,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把各类不同模板科学有机的组合起来,可以拼装成不同外形的房屋建筑。把建筑模块作为基本的构建单元,把它通过工厂加工的方式建造成不同布局的空间,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使房屋建筑的多样化得以实现。

1.2装配及加工流水线作业

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构技术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型技术,它更加节约成本,同时在规避企业风险方面也具有极大的优势。对于传统建筑来说,其工地需要消耗较多的钢材、电、水等资源,导致资源的浪费。而装配式建造技术,其加工阶段可以在工厂完成,而现在要做的只是安装过程,这个过程在吊车等工具的参与下就变得非常轻松,可以很容易的把不同的单元组装起来,大大的节省了物力、财力和人力。

1.3可持续发展

为了在环境保护方面肩负起大国责任,我国制定出来相应的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量的政策,规定未来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现在必须下降三成到四成,所以在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实在必行。所以我们现在需要采用更为节省资源和减排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术。以前,也曾有人提出过类似的房屋建筑生产模块化的方案,但为当时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模块的质量难易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随着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今天已经有能力研究和设计装配式建筑结构了。该技术的实现,为节能设计和材料的再利用提供了可能,甚至可以通过异地重建的方式来解决房屋建筑中悬而未决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房屋装配式混凝土建构建造技术的实现对我国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混泥土结构建造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2.1pC技术和pCF技术

pC技术又叫预制混凝土技术,已经在我国范围内广泛应用,这样技术的主要在建设房屋和建筑工地上发挥作用。这项由万科建筑集团开发的技术广泛集中使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预制混泥土构建(如楼梯、阳台等)、家庭内隔墙、空调板等。

目前,建筑界还时兴一种叫做pCF的技术,此项技术主要运用于叠合楼板的预制板和预制混凝土建立墙外墙的使用和研究。在建筑工地的实践中,绝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采用预制混凝土技术来制造整体预制,以达到防渗和保温的目的。由于pC技术面对外墙的模板问题却力不从心,不能很好解决,所以有时候预制混泥土模板的施工技术就成为我们的首选,因为该技术不必在设置支架在建筑周围,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工人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预制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和一直混凝土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房屋建造业的发展。

2、npC技术

npC技术近年来出现在我的有一种新型技术,它是一种新型混

凝土预制装配技术,它是采用现场装配、工厂机械化生产的方式来实现建筑施工的目的。npC技术彻底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施工技术,不仅让污染远离了施工现场,同时在降噪、环保、节能、省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省料省料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此项技术在我国民用和商业建筑内部构建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得到普遍的好评。

3、装配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技术

这项技术室宇辉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项非常高端的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技术的诞生,才使得我国跻身于世界建筑大国的行列。

最近几年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坏。房屋的毁坏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界不可抗力威力的强大,另一方面还在于构建物或房屋中的墙体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较弱。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对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的构建技术的研究刻不容缓,建筑行业亟待一种可以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抗倒塌能力强的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的构建技术,所以配整体式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技术从投入使用的那一天起,它就注定了会倍受青睐。这种技术的可操作性非常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研发,此项技术必将更加广泛的运用于建筑实践中。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的前景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前景是广泛而美好的。当然,建筑行业这种广泛性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也必将是循序渐进的,它必将通在不断的改善和使用方可最终实现。同样,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在建筑业中普及和发展也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验,在不断的改进中臻于完善,这个过程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房屋建筑是我国最基本、最基础的行业之一,它极大的促进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发展直接关乎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城市化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房屋建设的发展也给资源、能源、环保带来了极大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进行重大改革和改进,以满足节能环保的需求,将其带来的危害最小化,提高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水平,带动其他事业快速稳健的发展。

【结语】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投入使用给建筑业带来带来了便利,可以降低造价、减少能耗、实现环保。但是,归根结底,该技术还是一项新技术,我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该尽量谨慎。我们应该本着对使用者负责的态度,不断对房屋的稳定性和构造进行求证,避免房屋坍塌现象的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项技术的革新和发展,装配式建筑必将统领整个建筑行业。

[参考文献]

[1]王长勇.新型预制装配式房屋结构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1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