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电子化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38:34

银行电子化论文篇1

二、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并高度繁荣的今天,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服务正在满足社会各界的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可以使本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盟,利用对方的金融专家和计算机系统,实现客户网络制的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迅猛增加,传统的通讯交换方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大量的数据需要及时、可靠地在各银行间传递,而全球银行间的计算机网络化就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出一种新的数据交换模式:eDi。eDi是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缩写,意为电子数据交换。这种方式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迅捷、准确的计算机网络为客户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每一笔业务的延续时间不超过三十秒,节约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费用,实现了银行为客户提供优质、快速服务的宗旨。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上,eDi迅速成为商业银行吸引客户、增加中间业务量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和推动着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进程。正是eDi这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沟通不同行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尤其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正日益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交易手段之一。从90年代初期起,美、日、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宣布,所有的商户首选交易方式为eDi,不采用eDi的商户将不予或推迟办理,eDi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日后国际化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三、创建银行内部通信网络

西方商业银行管理改革的主导是“以人为中心”观念的确立。人是经营管理的主题,行为科研究已在西方国家形成潮流,使世界企业管理发生一场深刻变革,在商业银行界突出体现在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银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银行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有了高素质的银行管理者,才有高数量的客户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与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因此,银行创建内部网不仅发展了内部通信,加强了上下级的关系,而且也加强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做起码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文件流:即搜集保存于文件和活页夹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置入一个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的电子通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例如,瑞典最大的SpaRBanKen银行也处于激剧动荡的合并时期。它开发的内部网,名为CHanneLone,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电子邮件、论坛(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银行规则与其它组织信息数据库以及工作流系统。很显然,内部网改进了银行内部的通信。SpaRBanKen银行内部网/inteRnet解决方案经理LUStiG认为,通过改进员工访问信息的条件,将会改进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迄今为止,我们将30-35%的时间用于直接客户服务,其余的时间则用于处理业务部门的任务,”他说:“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上述做法,将执行两种任务的时间比改为80:20,即80%的时间用于开展有效的用户服务,用于处理业务部门日常事务的时间仅占20%。”

银行电子化论文篇2

关键词:电子票据,业务发展,问题,建议

一、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实践

2009年10月2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并管理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lectronicCommercialDraftSystem,eCDS)正式建成运行,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由此迈入电子化时代,首批上线运行的有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五矿财务公司在内的共18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2009年10月28日至2010年3月31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处理电票业务达19714笔,金额910亿元,其中出票登记7351笔,承兑6478笔,贴现1915笔,转贴现737笔,提示付款2037笔,通过大额系统发生票款对付业务金额20亿元,系统运行良好。

由于传统的纸质票据交易始终未能摆脱效率低下的实物交割模式,存在携带安全性较差、背书转让要求严格、流转交易不便等情况,伪造、变造票据和遗失、损坏票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票据的进一步应用,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电子票据系统作为票据业务的电子化交易平台。电子商业汇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大大降低票据业务的操作风险,提高交易效率。存储在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的电子票据,通过采用电子签名和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能够保证其唯一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相对于纸质票据容易被克隆、变造、伪造以及丢失、损毁等各种风险而言大为降低;电子商业汇票的出票、保证、承兑、交付、背书、质押、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一切票据行为均在eCDS上记载完成,并支持在线交割票款,相对目前纸质票据要多次审验审核、查询照票、长途运转交付等操作环节毕业论文范文,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力及财务成本,而且将交付及交易时间由几天缩短至几小时或几十分钟,将加速物流和资金流,提升金融和商务效率。

我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成运行,是继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之后,人民银行组织建设运行的又一重要跨行支付清算系统,各类支付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电子票据代表了票据业务发展的方向,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支付文化,适应了金融电子化发展的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截至2010年10月28日,eCDS已投产运行一周年,eCDS平稳运行并实现全流程业务处理,商业银行初步确立电子票据业务开展模式,并加大电子票据业务的市场开拓。自eCDS投产运行以来,电子票据主要业务逐月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金融机构电子票据业务开展良好。截至2010年11月底,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法人机构达316家,系统参与者6.5万多个,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财务公司。目前,电子商业汇票业务量逐月快速增长,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影响日益增强,必将成为我国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主力品种和未来票据市场的重要业务品种。以工商银行为例,2010年工商银行大力发展电子票据业务,形成了包括电子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在内的完整的产品线。2010年前11个月,工商银行办理的电子票据承兑金额已超过300亿元,电子票据贴现金额也超过270亿元,贴现金额居国内同业首位,为推动国内票据业务的电子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推动电子票据系统的应用,工商银行依托票据业务的整体优势和旗下票据营业部的专营特点,进一步完善自身科技网络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子票据业务支持系统。一是依托系统推出的网上电子商业汇票产品,可以通过工商银行的企业网银渠道受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实现了电子商业汇票从签发承兑、背书流转到托收入账的全程电子化操作,并可以进行资金的实时清算和对业务信息的实时查询毕业论文范文,极大地提高了票据业务的处理效率。二是电子票据业务处理采用电子签名和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能有效保证电子票据的唯一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大大增强了业务的风险防控水平。这种新型的电子票据交易能够让客户充分享受到安全快捷的票据服务。例如,在2009年电子票据系统投产当天,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就与同业共同完成了国内首笔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转贴现交易,从提交申请转贴现到成功办理转贴,再到收到贴现款入账,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比起传统纸质票据最少1至2天的办理方式来,效率倍增。

二、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电子票据业务运行以来,电子票据业务平稳较快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票据业务开展良好。但我国电子票据业务在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的诸如安全问题、规范问题、法律问题等。主要表现在:

(一)电子票据交易的安全问题凸显

电子票据安全性是电子票据业务健康发展基础,电子票据在网络上进行交易,公开化程度较高,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加上使用的是公用通讯线路,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必然增多。无论是有意攻击还是无意的误操作,都将给电子票据管理系统带来巨大损失,增大银、企经营的风险。电子票据信息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信息的保密性、真实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要实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必须做到银行网站本身要安全,客户与银行、与电子票据登记网站、银行与电子票据登记网站之间的信息传递要安全,客户与客户之间通过电子票据登记网站交换信息要安全。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和不设防护的特点,电子票据在网络上交易公开化程度较高,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加上使用的是公用通信线路,系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电子票据安全问题凸现。此外,由于电子票据业务处理的原始记录以电子凭证的方式存在和传递,不法之徒通过改变电子货币账单、银行结算单及其他账单,就有可能将财产的所有权进行转移。目前很多银行对大客户采取的是iC卡加验证密码的制度来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但由于各家银行在网上银行业务凭证格式的设计上并不一致,使电子票据转化成纸质凭证的样式各有差异,不便于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二)电子票据业务运营有待规范

2005年3月以来毕业论文范文,陆续有部分商业银行进行了电子票据业务试点,但是因为各行之间创新理念的冲突以及业务竞争的因素,行际间一直没有统一的电子票据样式,我国也没有出台关于“电子票据”交换业务的制度。在电子票据流通中,存在六方面的问题,大大制约了电子票据流动速度快、不受区域限制等优点的发挥,进而影响了电子票据的流通范围和进一步发展。一是企业网上银行操作平台不一致。由于各金融机构网上银行系统流程不同,银行经办人员很少接触到他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对本行签发他行接收或他行签发本行接收等网银操作流程并不了解。因此,向企业推广电子票据业务时比较被动,企业对电子票据的了解也很有限,造成该项业务难以迅速开展。二是电子票据银行承兑到期提示付款、解付等操作没有规范化,各银行的操作有很大的差异。有的银行反映在提示付款应答中没有持票人户名及账号显示,不知如何核对提示付款是否是票据的持有人;在做了提示付款应答后,收到他行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发过来的借报。这对于讲究凭证的会计人员来说无疑是个难题。三是票据电子化为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银行的电子票据贴现业务暂时没有与此相配套的便捷操作指南,只能采用纸质票据贴现业务的操作指南。也就是说,客户在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贴现申请的同时仍需提供纸质的贴现凭证、贴现申请书和贴现协议,企业的便利程度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四是由于电子票据的转让是以上线银行的网银为载体的,对客户而言,收到电子票据只能背书转让给已在上线银行开通了网银电子票据功能并乐于接受电子票据的企业,使用渠道相对狭窄。而作为一项新业务,电子票据的接受、使用和普及仍需要一段时间。五是电子票据业务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申诉及处理的流程不明晰。如果电子票据业务出现问题或差错,有的银行目前的处理是把系统提示信息报告总行有关部门,由总行的系统研发人员查找产生差错的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银行一般都不惊动客户,免得带给客户对银行系统或人民银行电子票据系统不信任的感觉。但由于申诉及处理流程不明确,埋下了风险隐患。六是目前国内电子票据的产品范围是有融资功能的可以跨区域流通的商业汇票,即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不包含传统票据中的本票、支票和银行汇票。

(三)电子票据业务发展中面临法律问题

随着电子票据业务的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也不能适应电子票据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相关法律条文对电子票据的流通行为进行规范。一是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都是基于纸质票据的毕业论文范文,对电子票据未作规定。目前我国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在制定时所有的规范都是基于纸质票据的,确认的是纸质票据及其签章的法律责任,对电子票据及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未作规定,未承认经过电子签名认证的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的法律效力,说明电子票据的业务实践发展与法律制度的制定处于失衡状态。电子票据的签发和流通是在因特网上进行的,采用电子交易方式,电子交易的签章,只能通过电子签名的形式来实现。由于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并不承认经过电子签名认证的非纸质的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因而可能造成经过电子签名的电子票据因不符合法律所规定的形式要件而由此导致票据行为无效的情况产生。同时,电子签名涉及到电子票据支付和结算的效力和安全,而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还没有保护经过数字签章认证的非纸质的电子票据的支付和结算方式的司法解释,导致相关规定欠缺,阻碍我国电子票据在现代贸易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对于商业汇票“书面形式”的规定进行调整,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以保证电子签名的合法有效性。二是电子票据业务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电子票据流转的安全性。传统银行业务中具有法律效力的纸质票据行为,如何在电子介质中应用,出现纠纷后电子形态的证据如何被法庭所接受等问题,是电子票据发展过程中待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票据法体系下,票据行为仅是一种书面行为,离开书面,票据和票据行为是不可想象的。电子票据是以数据电文形式存储资金信息于计算机系统之中,并通过因特网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传统纸质票据的功能。但是,数据电文由于其自身特点的限制,并不能起到传统有纸质书面文件的全部作用,在我国现行司法实践中,以数据电文为支撑的电子票据也因其不具备纸质书面形式而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保护。另外,现行票据法理论和实践均确定无疑地、强制性地要求所有的票据行为,即出票、背书、承兑、保证和付款必须是针对原件而言的,离开原件,谈不上票据行为。离开原件,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前提。而电子票据业务,使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进行账务结算。这种方式使得出票和持票等一系列行为均游离于人之外毕业论文范文,由计算机网络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电文完成。因此,以数据电文为基础的电子票据被排除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适用之外。

(四)金融机构开展电子票据业务不均衡

在电子票据业务起步发展阶段,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条件、客户资源和网上银行电子票据业务办理的特点采取符合实际的业务发展策略,尤其是商业银行在电子票据业务开展初期和央行加大货币政策调整力度的市场背景下,较为重视利用企业网银客户群体优势抢占承兑和贴现客户资源,以便锁定电子票据业务目标客户群体。同时,由于电子票据流通性和贷款规模受到一定限制,商业银行对电子票据转贴现和回购等二级市场业务较为谨慎。一是目前电子票据业务在办理时须依托由各家机构自身开发的企业网上银行和内部电子票据系统,因而当一家机构在贴现所承兑的电子票据、或将贴现后的电子票据转贴现给其他机构时,可能会因为各金融机构网上银行或内部电子票据系统开发设计模式以及操作使用流程方面的不一致,而影响到电子票据同业流通的交易效率和意愿。二是在企业网银电子票据业务发展模式中,中小金融机构因自身科技实力等条件限制在企业网上银行系统开发建设方面较为滞后,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和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在网上银行电子票据业务开展方面与大中型商业银行和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三是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尚未在商业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同时部分行业企业对企业网上银行和电子票据的接受和熟悉程度不高,对新型业务还需逐步了解接受。

三、规范我国电子票据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电子票据的安全性。一是提高电子信息的安全性。一方面确保电子票据系统的网络安全、保密性能,避免因恶意攻击或者客户电子信息泄露而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保证电子信息真实完整的性能,确保接收到的信息确属合法发送者发出,且电子信息摘要求、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等。

(二)建立统一的网上电子票据交易平台。一是开发建设全国统一的互联网电子票据平台,对电子票据进行集中登记、托管、查询、挂失、交易、清算,通过特定接口,统一格式,以便于监管和优化电子票据市场的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电子票据成交效率,促进电子票据全国流通。二是电子票据平台应当是经过法律认可,独立于电子票据交易双方,不以赢利为目的,带有国家公证性质的权威机构。也是一个登记见证、数据保管并提供可与商业银行、企业联网的服务,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客观、公正交易证据的媒介。三是电子票据的出具、背书、贴现、存入托收、退回、作废等都应当在电子票据平台上进行登记保存。在商业银行为客户签发电子票据时,商业银行便将客户电子票据的有关数据报送电子票据平台进行登记,企业在电子票据流通中需要进行贴现、兑付等业务时,可依照程序到电子票据平台办理手续,受理电子票据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以在电子票据平台查证到票据真伪、是否合法有效等信息。同时毕业论文范文,平台可以提供客观公正的数据电文,以解决商业银行与企业客户之间发生业务纠纷。另外,电子票据平台应对企业电子票据使用情况给予信用评级,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方便客户了解票据市场的总体状况,从而约束票据市场成员的行为,有效防止票据欺诈和票据违约,形成良好的票据市场秩序。为交易公正公平,可以由人民银行统一协调,对于使用电子票据的用户进行统一认证,这样各个银行都能认可。

(三)完善电子票据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借鉴国际电子票据业务开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现阶段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一是尽快扩大电子票据司法解释。扩大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相关票据业务的法律解释,丰富实践中“书面形式”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对票据业务的保护范围由以纸面票据为工具的支付结算,扩大到以数据电文为基础的电子票据支付结算的法律规范。二是明确电子票据的定义。在制定电子票据相关法律时,必须要先明确电子票据的定义、电子票据的种类、电子票据的格式等,从而为发展电子票据业务指明方向。三是要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电子票据的签发和流通是在虚拟的网上实现的,采用的是无纸化的电子交易方式,电子交易的签章只有通过电子签名的形式来实现,电子签名在电子票据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法律效力直接关系到电子票据的发展命运。因此,发展电子票据业务须首先明确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制定出使用电子签名的法律规则,保证电子签名合法有效。四是要明确电子票据业务中涉及的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制定电子票据相关法律制度时必须要明确客户、金融机构、网络服务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等多方当事人的权力和义务。

(四)促进电子票据业务均衡发展。一是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总结电子票据业务运行以来,金融机构在创新发展电子票据业务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研讨电子票据在流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因网上银行电子票据业务模式差异而影响电子票据转贴现流通性等方面的问题,应统一认识并提出改进建议,推动电子票据转贴现市场加快发展。二是加强电子票据应用引导,由人民银行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或鼓励各金融机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开展票据业务,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电子票据业务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电子票据在相关行业企业中的宣传介绍,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对采用电子票据作为毕业论文范文,支付结算工具的认可度,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扩大电子票据应用群体。四是简化业务操作流程。电子票据业务投产后,各银行还没有出台新的较为详细的操作办法与之相配套,办理业务的便捷程度没有提高。建议银行统一简化电子汇票贴现的相关手续。如在办理电子汇票贴现时不需要企业提供纸质的贴现申请书和贴现凭证(企业在电子银行系统发起贴现流程视同贴现申请,而贴现凭证由银行自行打印给贴现申请企业,并由原来的五联改为一联,仅持票人的收账通知联即可)等。投入影像功能后,尽快让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电子化,减少由于相关资料传递耗费的时问,提高服务效率。

(五)强化电子票据业务创新。电子票据系统建立后,商业票据的基础设施和业务平台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商业银行经营票据业务的组织机构设置、票据创新产品的设计、票据业务流程的梳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商业银行应紧紧抓住电子票据系统建设这一重大基础设施创新,梳理票据业务的流程,优化票据业务的劳动组合,在新的平台、新的起点上进行票据业务创新,丰富电子票据市场品种,充分发挥票据的结算及融资功能。同时,要加强电子票据业务宣传,提高客户对电子票据的认知度,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电子票据的优越性,主动使用电子票据办理结算业务。给予电子票据发展政策支持。如可考虑利用优惠贴现利率,降低电子票据结算费率水平等措施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加速对电子票据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毅,范保成,电子票据业务成银行发展方向[n],东方今报2011.01.05

银行电子化论文篇3

金融电子化概述

金融电子化概念

金融电子化是指采用各种电子化设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实现各类金融业务处理自动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多种快捷方便的服务,并为各级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完整、科学、准确信息的过程。

金融电子化作用

由电子信息技术与金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经营模式――金融电子化,是金融业的第一生产力,是金融业务与管理的一项创新,它极大地拓展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电子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与现代银行的关系;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金融电子化研究意义

在知识经济挑战金融业的背景下,国内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新挑战。本文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的产业发展状况,借鉴了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中国金融电子化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本论题对于国内金融业的决策层,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参考价值。

中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最大变迁莫过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按照“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的发展策略,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现已形成了总投资逾50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化产业格局。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迅猛发展,招行、广发、深发、光大等银行率先在所有营业网点实现了大机集中处理业务的模式;在综合业务系统方面,工行、建行、农行、光大、深发等已经完成了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工作,其他商业银行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过程中;在网上银行方面,继招商银行1995年率先推出国内首家网上银行后,各家商业银行相继跟进,陆续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网上银行;在商业银行内部电子化方面,数据仓库技术、数字存贮技术、电子识别技术近年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其他新兴业务方面,移动银行、呼叫中心、个人外汇买卖等,都已有系列产品推出。由此可见,国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电子化手段已在国内银行的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理论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财经、金融及mBa院校,对于金融电子化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两个极端:一是理论和实际案例过于陈旧,没有适应现今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二是既有研究对国外经验不够系统,或者片面引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案例,导致与国内实际情况脱节。

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电子化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缺乏统筹规划,从而导致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问题;由于观念陈旧,从而导致的金融电子化系统管理水平低下问题;由于国内金融电子化发展起点较低,基础设施簿弱。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巨大差距。

美国金融电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与银行业经营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高科技的运用与发展更居于国际金融同业前茅。因此,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轨迹,应能约略梳理出国际金融业高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美国著名的miS专家K.G.Laudon指出:“在美国,70年代是it技术支持业务,80年代是it技术运作业务,而到了90年代则是it技术再造业务。”这种说法,基本上概括了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渐进演进顺序以及不同年代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金融电子化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花旗银行的atm目前已能处理150多种交易,从现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资,甚至进行股票交易,使客户加深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同时,以电子化为特征的新兴业务,如atm、poS、CDm、网上银行、企业银行、移动银行、全天候自助银行、CaLLCenteR、数据仓库技术等层出不穷。

互联网的出现可谓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由此形成了金融业全新的经营模式――网上金融。1995年10月,美国在因特网上成立了全球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省略)。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外金融企业都在考察因特网所能提供的金融业务机会。在美国,已在因特网上建立网址的银行有150多家,且在未来4至6年内将以年均90%的速度不断递增。其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创建银行内部通讯网络;实现数据集中处理、挖掘、采集、分析等。

同时,金融工程日益为美国银行业重视,其承担的是向特定用户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方案。该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与分流、产品开发与信息处理等。银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资银行和企业业务和金融、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独特的服务方案。这种方案是标准化的投资机会及储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户独特需要而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固定客户制”。其实现的载体就是客户综合服务网络,通过该网络使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发掘潜在客户,加深银行与客户的定向信息交流关系。

目前,美国金融业一方面已经取得了电子化时代金融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仍在加快对信息技术的战略性投资,以增强其在国内乃至全球金融业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理论研究状况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历程造就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其中美国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mpany)的m1-m2-m3理论,是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理论的核心。m构造理论是指银行信息技术管理的三个层次,该理论也就是银行信息技术成本的概念化。

m1层技术属于提供技术的厂商而非银行,且该层的技术、产品已较成熟和普及,故对银行的竞争优势影响不大。m1层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如何吸收消化厂商的技术而提高处理效率,及选择标准的处理体系结构与平台,努力制造规模效益。

m2层主要用于开发银行内部应用软件和提高业务人员使用电脑的技术,并把银行的策略通过m2层推向市场。传统上美国银行倾向于自己开发m2层的应用软件,力图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独有的软件。但实践证明,m2层上自己开发出的软件与对手的基本雷同,且都是低水平重复。同时,要为此投入巨额资金以及承担开发失败的风险。因此,美国银行业得出结论,m2层的软件不值得自己动手开发,而应在市场上购买。

m3层反映需求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销售、决策和业务的分析和管理。该层是银行制胜的关键及投资的重点。应尽可能使该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否则,m1、m2层的投资效益就不明显。目前,对m3投资已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重中之重。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在美国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应用,已经从以往对业务处理的支持和模拟,转向广泛深入运用于投资理财咨询、金融业务咨询和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客户化趋势;集成化趋势;业务外包趋势;流程再造趋势;金融衍生趋势。

上述五个特征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已使银行业同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之间产生了高度相关性。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高度地依赖着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今后,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的水平决定着银行的金融综合科技实力,决定着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更是衡量银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经验和教训

产业发展经验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美国银行金融创新,成为其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近年来,美国商业银行通过参与同业的合并与兼并,参与混业经营,以完成经营结构的重整,从而向大型化、综合化、科技化的超级银行发展的举措,为其金融电子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产业发展教训美国银行业的高科技运用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正是高科技在银行的广泛运用,也给美国银行业带来了负面效应就是金融风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高科技犯罪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信用卡犯罪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犯罪现象;电脑网络导致的高科技“污染”;银行高科技本身缺陷导致的危险;银行高科技带来的法律及其他配套制度问题。

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

中国金融电子化在发展策略方面,必须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但这些并不排斥对国外金融电子化发展经验的借鉴,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对国外金融电子化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学习,方能使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少走弯路,更快、更稳的赶上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银行业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完善的电子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的高度集成与整合;拓展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效结合;重视客户信息的管理;重视技术标准化建设;重视相关配套制度环境的建设。

在比较研究美国经验时,一方面要注意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注意总结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中国的国情,总结国内银行本身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国内银行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充分研究当前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充分考量在上述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差距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发展目标

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为中心,以建立全面共享的金融网络为重点,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电子化、支付系统现代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的目标。

银行电子化论文篇4

abstract:the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ofstate-ownedbankshasgonethroughtwodecades,andhasmadeexcellentachievement,buttherearealsoinsufficient.thispaperstudiesthecapitalplanning,securityconstruction,riskassessmentandinformatizationsupervisiononthebasisof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whichmayprovideacertaintheoreticalreferenceforstate-ownedcommercialbankstostrengthen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银行信息化;支付系统;数据挖掘

Keywords:state-ownedcommercialbank;bank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paymentsystems;datamining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156-03

1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兴起

信息技术是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三大技术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催动了人类经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银行业是信息技术应用最为成功的行业之一,促进了传统银行业向现代银行业的彻底转变。早在上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银行业实施了信息化改造,用信息化流程取代传统的手工流程,将银行标准化业务流程融入信息化行为之中,以信息技术平台支持银行业务的展开,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在西方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引导下,在国有商业银行创新战略的驱动下,人民银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了我国银行信息化战略,号召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我国银行机构实施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改造作为国有商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1]。在人民银行的激励和指导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实施了信息化工程,拉开了国有商业银行由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的序幕。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宏伟的业绩,基本实现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由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的战略转变,缩短了与西方国家银行机构之间的距离,在提高了银行运营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的提出适应了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国有商业银行半个多世界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转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体系基础性建设的完成,信息化建设逐步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并以信息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化战略目标[2]。近年来,信息化创新战略目标被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内的各个国有商业银行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2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基础性成果

2.1支付清算系统已初具规模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国有商业银行已构建了完整的信息化支付系统,拥有了设备齐全的信息化网络通讯支撑平台,与国外同业在设备的先进性上不相上下。目前,根据人民银行科技支付司的最新统计,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体系拥有大型计算机设备1200多台套、中型机近6800台套、小型机近34000台套、pC服务器约76万台、pC机320余万台、银行终端系统440余万台、自动柜员机44万余台、销售点终端290万个。200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直接连接360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涉及14万多个银行分支机构,系统日均处理跨行支付业务120万多笔,金额达17000亿元,相当于每笔业务不到一分钟即可到帐[3]。因此,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同城票据交换系统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支付清算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2.2银行卡业务的迅速发展1986年,中国银行率先在珠海分行推出第一张信用卡,将信用卡业务引入了银行系统。此后,银行业相继推出了借记卡、准贷记卡、贷记卡和智能卡卡种,涌现出牡丹卡、长城卡、金惠卡、一卡通等一批知名银行卡品牌[4]。因此,以银行卡为代表的新型支付工具在我国银行业已迅速发展起来。2002年,8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亮出了“银联”品牌,旨在实现银行卡在全国范围的联网通用与联合发展。目前,全国发卡机构已达百余家,发卡总量近18亿张,基本实现银行卡全国联网通用的战略目标[5]。随着持卡消费规模的提高、用卡环境的改善、支付功能的完善以及全球支付系统的渗透和参与,我国银行业的银行卡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

2.3服务便捷性大幅度提升我国许多金融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在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银行提供了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包括电话银行、网上金融客户呼叫中心、自助银行、自动存取款机以及销售点终端等,使客户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有效的金融服务,电子化交易已占许多金融机构的业务交易总额的50%以上。数据仓库技术已初步建立了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监管系统为代表的决策支持平台,大幅度地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3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规划

资金规划是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银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客观上需要银行机构进行合理的资金安排和财务部署,否则将造成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中断,为银行信息化建设带来莫大的损失。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银行机构的经验,避免了资金投资的盲目性。麦肯锡公司的m构造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的资金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6]。m构造理论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指将银行电子化系统分为m1、m2和m3三个层次,然后在各个层次按照一定比例实施合理的资金配置[7]。

底层m1层表示信息技术中计算机体系结构、硬件、系统软件、算法语言等的组合体系,也包括银行的通信技术和银行应用的专用技术和设备。根据m构造理论,m1层的投资一般占银行非利息成本的10%左右,该层技术属于提供这些技术的厂商。m1层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合并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以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益,m1层的关键是银行如何消化吸收厂商的技术以提高处理效率。

中间层m2层由应用软件m2-a和人机接口m2-B组成,实现人机之间高效率的交互协作。根据m构造理论,m2-a的投入占非利息支出的10%-30%,m2-B的投入占非利息支出的50%左右。银行主要依赖m2层技术开发银行内部应用软件和提高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并把银行的策略推向市场。银行的每项业务策略都是复杂的m2-a和m2-B的操作和实施。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信息化实践表明,各个银行开发出来的应用软件大同小异,低水平重复较多,而每个银行都要为系统开发支付高额的费用,并承担失败的风险。因此,m2层银行应用软件的商业化运作具有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m3层是银行信息系统的顶层,是业务需求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反映了银行业务分析、销售、决策等需求过程的实现。m3层投资一般占非利息成本的20%左右。m3层的市场效用决定了m1层和m2层的投资效益,因此,以m3层带动m2层的投资收益是银行信息技术投资的一项重要策略。

4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建设

安全性是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缺少安全性的银行信息技术建设是一项空洞的内容。银行信息化的安全并不只是计算机本身的安全,而是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一项系统工程[8]。由于信息化已经渗透到银行运作的各个角落,所以银行信息化的安全并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职责,而是银行整体管理环境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安全性建设基本上以西方信息安全理论为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操作系统的安全包括:①操作系统的连续无故障运行天数;②系统中超级用户指令保管与使用;③系统的压力指数达到预定的标准。操作系统提供的缓冲空间和进程数等资源是数据库、应用软件运行的基础参数,需要运行动态化的优化配置。通常情况下,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捆绑在一起进行压力测试,以便测出业务量等极限值[9]。

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库安全主要包括:①数据库初始用户名和口令的保密性;②数据库用户名和密码的可靠性;③数据库操作审计。系统将运行主机上的所有数据库的操作记录和数据变更记录写入日志;④数据同步性与一致性。数据操作的事件如果没有完成,则数据库在指令操作下可以自动恢复到操作事件前的状态。

核心系统的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第二代核心系统主要有信贷系统、柜台系统、帐务系统等,第三代核心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市场营销分析系统。系统安全性主要包括:①源程序是否存在漏洞、后门和错误代码。由于银行软件主要采用黑匣子测试,而不是白匣子测试,因而隐藏着一定量的潜在风险。②核心系统的压力测试。③核心系统的用户名和各级密码的保密性。④核心系统的易维护性、易兼容性和易扩展性。⑤应用软件版本升级、新产品上线、定期系统在线清理、主机运行与操作的风险控制。⑥客户或市场数据备份和系统备份效率。⑦路由器、入侵检测、防火墙的安全[10]。

5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的风险测评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风险控制是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银行信息化风险是银行机构所必需面对的一项急迫性问题,而信息化风险测评是银行信息化风险控制的一项核心要素,是银行信息化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要求。

银行信息化在国有商业银行界正全面兴起,但银行电子化的“双刃剑”效应在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加重了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10]。电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涉及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金融理论与实务、现代金融管理、运筹与规划等多个学科的复杂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随着计算机犯罪手段和形式的变化,电子银行系统愈益复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电子银行不仅具有传统银行的所有风险,还使银行直接面临技术风险。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涉及了银行经营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由电子银行系统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及其本身存在的各种安全缺陷所致。银行技术风险可分为两类:基础环境风险和外包风险。电子银行的技术风险管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监控。银行技术风险管理机制必须置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管之下。在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或推出新产品之前,必须报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进行综合审查,以使高级管理层确保风险管理机制足以评估、控制和监测拟开展的新业务中出现的风险。

为了使金融或银行监管当局更全面地、更迅速地、更直接地掌握被检查的银行机构技术风险的实际存在和分布情况,评估其在控制各种技术风险时的有效程度,需要专门建立一套标准的技术风险评级体系。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是对银行进行技术监管的有效工具,也是提高银行信息化建设质量的基础平台。其核心内容是银行技术风险进行科学的评级,评级对象主要为银行与银行it服务商。银行技术风险评级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使银行管理层和监管部门有能力识别、评估、检测与控制银行技术风险。银行技术风险的降低也就意味着银行信息化建设质量的提高。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银行主体只有加强对电子化建设效率的测评控制,才能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成熟度的测评工作相当滞后,尚未出现金融专业性较强的、较有影响力的测评体系。

6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监管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监管是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目标。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的逐步升级,银行电子化监管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凸现。金融体系脆弱性假说和金融市场失灵理论是传统金融监管必要性的主要理论基础。金融监管是政府为了弥补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以及纠正金融市场中的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成性等所引起的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

目前,对电子银行技术风险进行实质性监管的国家、地区和组织主要有美国各银行监管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国外金融机构对电子银行的技术风险监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类电子银行风险的定义、识别与管理;二是颁布针对于信息业务的的监管指南、规则和建议,以指导监管机构对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的控制;三是针对电子银行运营中所呈现的最重要的风险——安全性风险颁布特殊的监管公告。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信息化监管的经验,尽快将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监管纳入规范性的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成虎,胡秋灵,杨蓬勃.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控制策略[J].当代经济科学,2003,(2):87-91.

[2]张同健.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风险控制绩效测评模型研究——基于Cobit理论和Ursit框架视角的实证检验[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8,(1):39-45.

[3]张同健.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系统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5):47-54.

[4]张成虎.新兴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2006,(3):45-52.

[5]张成虎,孙景.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06,(2):23-29.

[6]张成虎,张峰.银行it外包及其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电脑,2007,(4):18-24.

[7]张成虎.金融电子化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广东金融电脑,2000,(3):102-107.

[8]张同健.基于调查数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测度体系经验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8,(1):33-41.

银行电子化论文篇5

关键词:基层银行;电子化;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引言

银行电子化早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主流,其是信息技术与金融创新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降低了服务的成本,而且使社会的资金流量和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银行业电子化不仅是计算机数量的规模庞大,也不仅是早已实现的柜台业务计算机自动化处理,而是体现在电子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目前营业网点电子化覆盖率已经达到95%以上,各银行内部也都拥有总行、分行、支行互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而全面实现了管理自动化、业务处理自动化和atm系统、poS系统等自动化处理系统。

一、基层银行电子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在银行业已经实现了柜面自动化并向更深层次电子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基层银行的电子化建设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首先,基层银行的计算机配备充足,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且有人员维护;其次,基层银行已经实现了银行各网点的全国联网,无论是异地存储还是电子汇兑业务都能顺利展开,且柜面业务大部分可由客户自助业务代替;最后,顺应银行业务多元化的发展,基层银行已开始利用后台业务系统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支持各种金融新产品的销售,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

1.风险控制不足

这里的风险包括了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方面。内部风险是如果基层银行的网络技术存在安全隐患,金融业务的处理中就可能出现数据丢失、信息遗漏、信息被盗等各种重大问题,从而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誉威胁与财产损失。外部风险主要指客户的操作风险。自助操作容易出现失误或者由于客户对电子业务的不熟悉而泄露了银行卡信息,又有大量犯罪分子试图利用电话、短信、网上交易记录等途径获取客户信息,从而操控客户的自有资金。我国电子银行业务营销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劣势。

2.业务营销不够

银行的电子化在现阶段的发展趋向就是推广银行多元银行业务与产品的营销。而我国目前基层银行对于传统模式的习惯性造成电子业务的开展力度不够,并没有利用好宣传好自动化的银行处理系统,使部分客户不知道或者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电子转账、电子付费等功能。特别是理财业务没有做好电子营销工作。在电子平台上出现的多是柜面传统业务,新兴金融产品并没有在电子平台上得到很好的推广与运行。

3.专业人才缺乏

基层银行的业务人员普遍对高科技电子技术的掌握比较薄弱。很多业务人员甚至管理层都只是经济相关类专业,并未系统学习过电算化等先进的电子技能,缺乏科技知识和现代经营意识。电子银行属于新型业务,仅掌握金融知识远不能满足好当前的工作需要,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是前提,而基层银行恰恰是缺少这类复合型人才。加之基层银行人员配备一般比较精简,计算机维护工作由其他部门兼职或由上级派人维护,这也会造成硬件维护与软件升级跟不上,而引发技术风险。

二、基层银行电子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1.强化风险管理

一方面,基层银行要提高技术水平,各环节责任分配到人,实时对信息系统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错误或者漏洞,并加以纠正。对各种权限密码注意保密工作,管理人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随意透露密码,不能越权操作。并且要加强对内的法律法规教育工作,避免违规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加强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客户的风险辨别能力。很多客户对于电子业务不了解,对于怎样识别骗局没有经验,因此基层银行应该积极主动采用信息提示、流动广告、营销讲座等形式增强客户安全意识。

2.重视业务营销

成功的电子理财产品的营销将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围绕客户需求,制定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营销策略,科学准确地利用电子技术细分市场并快速推出合适的金融产品。发挥电子银行的优势作用,充分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及金融创新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建立客户信息管理数据库,维护好客户关系,打造银行品牌形象。另外,还可以利用电子银行积极开展产品的营销调查,不断丰富完善业务的功能。

3.加强人员培训

对基层银行的职员定期进行统一或个别的网络技术培训,让各非技术部门也能对电子网络技术做到充分了解、使用熟练,并且彼此之间互相沟通学习,争取都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对于技术人员,也要让他们有机会去业务部门亲自了解业务的处理流程,才能更好地处理硬件设备的配备工作与软件的升级工作。除自我培养外,还需要聘用一些同时具备丰富的银行信息系统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利用他们的技能对系统软件定期测试,保障设备和信息的安全。

结论

在电子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基层银行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电子化水平,促进金融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杰.电子银行信息系统的应用与风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05).

银行电子化论文篇6

“B2B电子商务网站积极开发自我‘征信机构’的意义在于,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报告,以帮助他们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潘辛平教授在日前举行的“2008中小企业B2B金融服务合作论坛”上表示,如果电子商务网站、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合作模式,就有可能打破“中小企业融资难”这块坚冰。

SmB需要

特殊金融服务

参加“2008中小企业B2B金融服务合作论坛”的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电子商务服务的创新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企业总数的99.8%,这些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紧缩政策的双重夹击下,面临的融资局面比以往更加恶劣。然而,正是这个群体,对融资的要求又极其迫切,在本次论坛所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金融需求调查》上,这一数字达到了74.12%。

调查也显示:“近七成受访企业对银行金融服务缺乏了解”。所以,有关专家指出,商业银行在落实国家“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这一政策时,还存在着诸多微观操作环节上的瓶颈。

据记者了解,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参考征信机构的数据,传统的做法是采用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中心下面的两大系统:一个是个人,一个是企业。但这两个系统只有在银行贷过款才有数据,而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从来没有在银行贷过款,所以传统的评分、评级体系对中小企业根本没有意义。

除此之外,类似于大企业贷款时所做的“偿还能力调查”,对中小企业来讲成本又太高。

“对中小企业来讲,不可能为了贷几十万、几百万元就像大企业一样先花十几万元去做评估,他们只需要用一些有效的模型来分析出‘不会死掉’、‘不会逃跑’的这样的结论就可以了。”潘辛平教授指出,行业B2B网站就可以成为一种分析模型,“只要朝着第三方支付平台努力,它就可以掌握更多的客户信息,可以评估企业状况的好坏”。

现有行业角色

亟待突破

“以电子商务网站、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有角色,还远远无法实现对服务的深度挖掘。”亿邦动力网Ceo郑敏表示,这三方都应该有各自新的角色定位。

分析人士认为,B2B电子商务网站的金融业务拓展,大致有三个方向:首先是网上支付,为交易双方提供支付结算接口;其次是资金监管;最后是供应链融资,即网站和银行联合起来,帮助交易双方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银行电子化论文篇7

关键词:电子银行;营销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电子银行业务简介

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有关于电子银行的定义,文中指出:电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从中我们可以归结一下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一是具有全天候的特点,全体24小时连续运行为客户服务;二是任意地点的特点,客户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获得服务;三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特点;四是程序化的服务模式。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兴起了银行卡、atm、poS等的应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发展。截止到201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54万亿。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规模持续高速增长,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在运营、安全、服务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出现了我国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新现状,即“竞争激烈、新品迭出、效益显著、前景喜人”。

三、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1.目标客户群体模糊,营销机制不健全

我国各大银行中高、底端客户资源比例相差悬殊,低端客户资源比例过大,资源结构形势不乐观。电子银行业务在制定营销方案之时,首先要确定的问题就是:产品究竟由谁来购买。但现实则不同。我国目前的各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营销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的心态,导致对各种客户资源一概而论局面的出现,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不准。

另一方面,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在营销宣传上存在投机和短期行为,影响了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深层次推广力度,无法让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真正了解,也就无法促使客户认购。

2.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特色欠缺,功能尚待完善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目前还处于通过把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的阶段,还谈不上真正的产品创新、特色经营。而且就产品来说,部分产品的优势与特色无法与大环境下电子化技术的普及相结合,从而导致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3.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足

电子银行业务就目前而言是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补充而存在的,其效益优势还不明显,这在效益考核方面是一个弱点,往往在以效益、存款指标为考核内容的前提下,无法让基层真正重视,更无从谈推广。这种考核方式的影响,造成对电子银行业务重视不够,口号喊的响,但缺乏主动推广的动力和意识,从而使得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无法发挥和放大。

4.产品服务不到位,缺乏售后服务专业人才

近几年发展迅猛,银行缺乏大面积的专业人才,手机银行、个人网银等遇到的问题,往往只能一层转一层的反映,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客户反馈的意见无法得到解答。而在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影响到客户的适用热情。这一方面受到电子银行业务机制不健全的影响,最为重要的则是电子银行业务缺乏专业的售后服务人才,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重视

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银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思路,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实现战略转型。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

2.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银行要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吸引客户和开拓市场的重要工具,加强领导的同时,要给以政策倾斜。要在加强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强管理,落实各项措施,形成统一的电子银行业务规范、流程和标准。

3.完善产品功能,加快更新脚步

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创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盛衰成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创新机制不完善,特色不明显的现状,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推出新产品,畅通产品经营渠道,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创造效益。

4.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所谓品牌就是指产品能够打动消费者的核心价值。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品牌形象来说,最为核心的价值就是方便快捷。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到这种业务的方便快捷的特点,从而驱动着消费者认同这种产品服务,进一步的喜欢上甚至是爱上这种业务。

要把电子银行作为宣传推广的重点和中心,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来宣传电子银行产品和业务,扩大电子银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认知度,形成品牌效应。

5.重视队伍建设,加强员工培训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人这个因素,高素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其发展的支撑。因此,要不断通过市场变化或者需要,来对员工进行分层次、分岗位的培训,从而通过学习让员工各项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新生,等.网络支付与结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赵珊.电子商务中的银行风险与我们的对策[m].新金融,2004(4).

银行电子化论文篇8

关键词:金融改革;电子银行;整合风险

一、引言

随着新经济时代来临,信息科技不断创新,以及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使得经济活动型态逐渐改变。诚如Kobrin所言,网络是一个市场,其无实体商品跨境交易、买卖双方也无现金往来、更无实体交易纪录。网络的兴起不仅开创一个无形的交易市场,同时也造就另一个提供服务的渠道。金融服务业在结合科技与创新力量后,不断地开发新金融商品与服务,服务渠道也顺应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呈多样化的面貌供消费者选择。而国际金融市场也可经过交易商间的电子连线,可以在各国的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场、证券市场等进行交易,促进各地金融市场的交易与整合,并朝向全球化迈进。

正当金融市场迈向全球化之际,各国政府也为应对金融市场的剧变,逐步进行金融法规的改革。国际金融监理机构为减少各地金融机构危机出现,防范金融危机蔓延,金融监理标准也应运而生,严格要求各国金融机构执行良好的内部风险控管。而我国在顺应金融市场变化所进行金融改革,以及从业者巧妙地与电子银行结合之际,更应小心整合该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风险。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电子银行及其整合型态。

二、国际电子银行风险揭露

金融改革与整合已使跨业合作成为风潮,而利用网络做为经营渠道的电子银行,却是金融从业者拓展市场的主要利器,借助网络的无边界特性,使得金融服务不再受疆域限制。金融从业者如何把握好电子网络市场,发展多元化服务,以及如何防范电子银行发展所带来的新风险?一般而言,现阶段电子银行仍在初步发展阶段,为降低不当管理限制银行服务电子化,以及建立良好创新及竞争环境,巴赛尔委员会成立电子银行小组(electronicBankingGroup,eBG),专责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架构,现阶段工作则专注于分析、以及管理者间的对话,借以引导出电子银行业务的审慎管理架构。下文将以巴赛尔银行所揭露的风险信息为基础,揭示电子银行经营风险。

(一)策略与商业风险(StrategicandBusinessRisk)

策略风险是银行组织从事电子银行业务最显著的风险,它不同于其他风险,其涉及层面较广,主要策略都由董事与管理执行者决定,使得策略风险隐含与所有其他风险之中。从提升客户接受度及对电子银行需求乃至于效率,大多数银行都需发展一套策略,指导如何利用网络渠道提供客户信息与交易服务。在科技快速变迁,以及银行与非银行间的竞争中,假如策略规划与执行失败,将使得银行本身暴露在真实的风险中。

有些电子银行的策略风险牵涉到时间因素,尤其当系统无法应对科技快速变迁时,经营方针是否是科技先驱者(technologypioneer)。此外,即使作为科技追随者也会发现很难在饱和市场或是快速变迁的市场上保有定位。在网络兴起之前,银行组织与其合作公司所使用的专属网络,仅与其他银行做有限的连接。像这样专属的网络提供一项防止新进者进入的保护措施,同时也保障个人特权。然而,网络系一开放空间,它准予银行与非银行从业者自由进入,并扩展其商业不受实际限制,这样的结果将造成金融服务业持续竞争。多数银行相信电子银行会降低其营运成本,然而,多数银行的客户会希望维持传统银行的关系,这使得银行很难放弃现有的经营方式。这意味着在可见的未来,银行仍旧需维持多样的服务渠道,目前经营电子银行仅是额外的支出,要长久后才会节省营运成本。银行业面临到维持市场佔有率的挑战,一些新企业经由网络提供个人金融服务,吸取银行现有的客户。此外,银行与非银行从业者的整合,虽然让银行产品与服务便利化,但为维持传统经营方式,同时也要提供网络服务,难以降低营运成本,从而导致利润降低。另外,这样的整合也增加安全与法律上的新风险。银行管理者需小心运用网络经营策略,以维持其竞争力及获利,并避免增加风险,而管理者更应小心评估电子银行经营策略的优劣。

(二)经营风险(operationalRisk)

由于电子银行全面性的仰赖科技,因此经营风险也是显著风险之一。如何缩小经营风险,银行组织可能需考虑全面性企业整合架构,以及便利内部营运的科技架构,以确保安全、资料的保全与便利、以及确保第三方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关系。甚至,由于科技显著了改变商业模式与经营型态,银行需确认能适切地控制整个转变过程与监督的责任。

(三)声誉风险(ReputationalRisk)

银行声誉可能因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出错而受到波及。银行业务乃基于其信誉,电子银行网络服务施行不良,或者疏离客户及大众,都是对银行声誉有所损害,这将使消费者对该行以网络提供电子银行的信用能力受到质疑。银行如无法以安全、无误及即时提供电子银行服务将危及银行声誉。假如银行未经许可,不当揭露或是侵犯客户隐私权,银行声誉也是会受到负面影响。银行与第三方网站或是到外部资源服务提供者间的超文件连结(hypertextlinks),也可能造成客户对产品及服务提供者感到存疑。客户也许会感到困惑,是否认同其产品与服务,如果遇到问题可能希望银行能出面解决。另外,银行或非银行竞争者网站安全的破坏,也可能危及所有消费者及市场对银行管理网络交易能力的信心。任何银行如遭受到资料及隐私权保护不当进而危及到声誉者,其也可能牵累参与合作的其他银行。为防止任何危机造成银行声誉受损,银行组织应发展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理标准。保护银行声誉的工作包括定期检测其业务、对临时事件的回应及恢復计画、沟通策略。

(四)法律风险(LegalRisk)

电子银行增加法律风险的起因多为目前管理者可能不清楚现存法律及规范是否符合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银行通过网络发展与客户间业务关系,如果跨越司法管辖权,银行如对他国银行与客户保护法、和他国特别法规不熟悉,可能引发非常高的法律风险。即使银行无意愿提供国外客户服务,但因网络关系所承接的国外业务。举例而言,如果该银行网站有提供其他语言,他国法规制订者会认为该银行对其本国国民提供业务,认为该银行应遵循当地法律及规范,因此容易引发法律问题。经由网络未经授权或误用资料为另一法律风险,未经授权个人入侵或渗透银行和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资料库。例如,黑客入侵银行或服务提供者的资料库,或由自建资料库使用客户资料犯罪,授权员工也有可能误用资料。上述议题执行的相关法律尚未确定,但这些法律牵涉到电子合约的法律执行权,以及正在发展的电子签章等。

(五)其他传统银行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CreditRisk)。信用风险将影响银行执行电子银行业务,利用网络提供服务管道会让银行,尤其小银行快速扩张,将引发资产品质与内部控管风险。二是流动风险(LiquidityRisk)。网络上信息或错误信息的流窜可能危及银行的流动风险,关于银行的负面信息,不论是否为真,很容易散布在网络上留言版或新闻群中,它有可能造成短期内存款户大量提存,在新旧客户交替中徒增网络银行存款变动。三是市场风险(marketRisk)。网络上证券交易与发行增加,对银行市场风险有复杂的影响。从市场观点来看,经由网络增加证券交易量,一方面增加市场变动因素,另一方面增加流动性。但从个别银行观点来看,银行如在电子银行业务上增加证券存款(depositbrokering)、债权销售(loansales)、以及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等业务,将增加其市场风险。

三、小结

不论是信息科技所带来金融服务型态的转变,还是全球化所导致金融服务整合及金融监理标准化,电子银行无疑是金融业提供服务的另一渠道。而电子银行能否经营成功、吸引众多客户,除了关系到消费者使用之习惯外,最重要的是银行如何建立消费者使用信心,防范任何潜在因素酿成危机。然而,电子银行能否经营良好,牵涉到的范围相当广泛,再加上多数金融从业者对信息科技的知识与能力有待提升,多依赖其他信息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支援,彼此之间的配合与控管关系到电子银行能否营运良好。而巴赛尔委员会所揭露的电子银行白皮书除了告知经营电子银行的风险外,也呈现出目前电子银行经营型态与策略合作方式,及目前主要国家电子银行从业者应对与防范策略,可为我国从业者在规划电子银行业务时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蕾.电子银行的风险分析及对策[J].电子设计工程,2009(06).

银行电子化论文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安全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因特网(internet)开始了爆炸式发展,使得这个最初仅仅是专业人员用来在实验室内传递信息的系统,变成了渗透人类社会每个领域的全球性互连网络。在这种热潮下,蕴藏于其中的巨大商机开始显露出来,一种新兴的商业交易模式开始萌芽并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这就是电子商务。

一、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Commerce、e-Business或e-word),就是把卖家与买家以及相关的合作伙伴借助现代通信网络平台(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与原有的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的商业活动。

电子商务必然涉及到支付问题,这是决定能否电子商务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电子商务中涉及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这“四流”。其中,要最终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变,也就是商流的完成,必须要将资金流顺利的转移。人们之所以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商务活动,主要是由于其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论从商品的搜索、购买、支付或是售后服务等等。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如果交易各方仍然使用传统的支付手段,那么电子商务的所具有优势和特性都将无法得以体现和发挥。所以,只有当银行通过改进他们的业务处理系统参与到电子商务领域中,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支付手段,为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各方提供信用保障的时候,才会促进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得到迅速规范地发展。因而,金融电子化是电子商务顺利开展、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金融电子化

(一)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FinancialComputerizing)是指采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和金融决策科学化,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服务,达到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金融电子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集金融业务处理金融信息管理和金融决策为一体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它的根本点是行业内部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它是一种基于传统的、封闭的金融专用计算机网络系统。

金融电子化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金融工程相结合的综合系统,它除了具有一般iS的特点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金融计算机应用软件兼容性,移植性较好。虽然我国各银行机构众多,但业务处理方式,会计核算方法和转账结算制度,大都遵循较统一的处理模式。各行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分工不同和经营,管理方法的微小区别。银行内各分支机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务范围的大小,客户数量,营业业务笔数的不同。银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数量大,品种少。

2.金融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和使用严格分离。银行业务涉及金钱、货币,业务处理不仅要分段进行,而且要多人进行双向处理,以保证账务准确和银行客户双方权益不受损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金融电子化系统,为适应这个特点,一是应用软件要采用严密的处理算法,保证账务纵、横平衡;二是将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严格分离。

3.大多数银行业务,必须实时处理,对应的信息系统应是实时处理系统,这就决定了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复杂、正确性、可靠性高。

4.金融电子化系统的维护工作量大,维护要求高。使用地点和使用人员遍及各分支机构,而开发维护人员又相对集中,这就要求金融电子化系统必须具备较高的可维护性。

5.金融电子化系统中使用的硬件设备种类繁多,而且多为专用设备,如:atm、poS、微缩胶片阅读机、电子保安设备、印鉴与签名识别等硬件设备。

6金融电子化系统的安全保密要求高。由于银行是与金钱紧密相关的,有关银行的计算机犯罪较多,因此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对金融电子化系统特别重要。

(二)金融电子化发展进程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建设金融电子商务的进程,整个金融领域迈入了革命性的变革过程。创立于1971年的naSDaQ系统,标志着金融电子商务这一全新的操作模式从理念转化为实际操作。美林银行副主席1995年这样说:“银行为是一个已经变得极为过时的分配系统。银行已经感觉到了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有些银行知道怎么做,如摩根。而另外一些银行只是陷入绝望。”随着“网络应用为核心的无所不在的计算机时代”,即“数字化革命时代”的到来,金融业全新的经营方式——电子金融开始形成。

到了90年代,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快了金融电子化的步伐,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开始以清晰的理论作为指导,在金融系统中有选择地应用新技术,像理财服务、系统集成、网上金融服务、网上支付和个性化金融产品等新理论和新概念纷纷涌现。在这场金融创新的历史变革潮流中,美国金融业充当了金融改革的领导人——在推广根据个性化服务需求的综合性金融支付服务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并研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信息增值服务,加快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数字化建设,全面开展金融电子商务活动。

1995年10月,美国三家银行联合在因特网上创建了世界第一个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上银行(SFnB)”,它刚开业时仅仅占有一座写字楼的半层楼面,但其业务遍布美国各洲,包括电子钞票兑付、在线交易登记、支票转账等,使其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地输各种银行服务,网点问题不再成为银行的束缚,获得了投资者的高度认同。这表明金融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在那之后,金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给传统金融产业巨大的冲击,迫使它不得不从管理结构和管理理念等方面开始全新的探索和改革。

我国金融创新电子化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子化系统,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1975年,中国人发银行从苏联引进20多台穿孔打字机和计算机组成的电子管计算机,主要用于处理全国联行往来业务;1980年,人民银行增设了3m-150计算机并在上海、南京、西安、广州分行装机运行,首先实行营业部、分理处一级的银行自动处理;1990~2003十三年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金卡工程”,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如中国金融数据通信网络(CnFn)、中国人民银行通信网以及各专业银行的专用网等。各专业银行先后引进iBmeS900系列大型机,利用数字数据网(DDn)或公用电话网(pStn),建立了跨省、市网络系统。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目前银行卡业务已实现联营并得到迅猛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国银行卡发卡机构175家,发卡量916亿张,2005年银行卡总交易金额47万亿元,其中消费交易额960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014倍和815倍。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05年底,可以受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39万家,部放poS机具61万台、atm机8万台,分别是五年前的315倍、319倍和211倍。金卡工程的建设为实现网上支付与资金清算提供了很好条件。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的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或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

(三)国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阶段

我国金融电子化相对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在金融电子化建设进展神速,在金融通信网络和金融业务处理等方面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建成的电子化金融系统对加强金融宏观调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我国国民经济金融快速、健康和稳定发展。国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0—1980年,银行的储蓄、对公等业务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逐步完成了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

第三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到90年代末,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

第四阶段,从2000年开始,隔行开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网上支付、手机银行等。除此之外,网上理财、网上保险、网上证券也呈爆炸式发展。这些都极大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

经过了以上四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可以把金融业的网络系统划分为两部分:内联网(intranet)和对外服务区。内联网和因特网相互隔离,为金融企业内部的工作提供服务。对外服务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如网上支付系统、网上银行系统、网上证券交易系统等,为金融企业提供实时、安全、准确的在线金融服务。

三、金融信息安全

随着金融机构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防范信息技术风险成为金融机构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金融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成为金融科技工作的重点。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持,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一般来讲,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即保障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随着金融机构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防范信息技术风险成为金融机构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金融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成为金融科技工作的重点。

一直以来,金融业都是非军用计算机安全新产品的最大买主。许多安全技术和产品,例如密码系统、警报系统、安全门禁系统和数字水印都是首先应用于金融系统,然后才推广到其他行业。金融信息安全对信息安全标准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密码学在商业上的首次大规模应用是在自动柜员机上完成的,并由此促进了多个密码学标准的建立。

金融信息安全主要强调的是保持业务操作的连续性,消减并控制风险,并将风险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具体来说金融电子化风险的防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金融电子化风险的客观存在进行正确认识;(2)从系统内部防止计算机犯罪,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教育;(3)建立完善的金融电子化系统安全运行的相关管理制度;(4)强化内部监督。

四、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作为电子商务核心的金融电子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深刻。我们在享受金融电子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各种金融信息安全问题。金融信息安全是金融电子化的关键,天灾和人祸都会影响金融电子化的进程。因此,在发展金融电子化的同时要重视金融信息安全,要在安全中发展,在发展中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何福良.电子商务的核心―金融电子化[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1.

[2]杨青.电子金融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卓其,史明珅.网上支付与网上金融服务[m].成都: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孙彬.金融电子化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5]李改成.金融信息安全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银行电子化论文篇10

关键词pH值;含银废水;沉淀率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1-0181-01

电镀含银废水的水质成分非常的复杂。但总的来讲,银离子是电镀含银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即使银离子的浓度很小,它都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含有银离子的污染废水必须严格治理,治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本文通过不同pH值下氢氧化钠对银的沉淀率影响,找出最佳pH值,达到对银的最佳沉淀效果。

1用氢氧化钠沉淀法处理含银废水的原理

用氢氧化钠沉淀法的原理为:通过加入一定量的沉淀剂,使其与银离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的物质从而呈沉淀析出。平衡关系如下:

[X+][Y-]=Ksp(溶度积)(1)

上式中,Ksp为溶度积,不同的两种离子(X+、Y-)可以出现以下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当[X+][Y-]Ksp(溶度积)时,表示这两种离子(X+、Y-)不完全溶解在水中,溶液呈现为饱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溶液就必定有难溶的化合物析出来,因此,对于难溶性氢氧化物a(oH)n(n为金属an+离子的价态)同样有[1]:

a(oH)n=noH-+an+

Ksp=[an+][oH-]n(2)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计算方法得出的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所需的pH值条件是理论计算值,不能作为废水处理的依据。因为实际废水成分非常复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搅拌时间、温度、、静置时间、pH),所以最佳pH值的确定就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

2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通过模拟含银废液的方法,取一定体积事先模拟配置好的含银废液,一边搅拌一边加入氢氧化钠溶液(20%),同时用酸度计测量溶液的pH值,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pH值不断升高,当溶液pH值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一个数值时,然后再对该溶液进行过滤,过滤后分析滤液中的含离子的银量,计算出银离子的沉淀率。

本实验采用的是氢氧化钠沉淀法处理含银废液,准确量取300ml已配制好的银离子废水模拟溶液,置于500ml烧杯内,一边搅拌一边加入氢氧化钠溶液(20%)[2,3],同时用酸度计测量溶液的pH值,当溶液的pH值为10.6左右时,然后静置该溶液一段时间,等待溶液完全分层,然后进行过滤,分析滤液中银离子的含量,通过计算得知此种方法银的回收率。在实验过程中,一边搅拌一边用酸度计测得的pH值,记录好数据,数据如表1。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刚开始反应时,随着氢氧化钠(20%)的不断加入,溶液的pH值不断增加,溶液的pH值为5~8.5之间的时候,滤液中银离子含量变化较小,当溶液pH值为9.1~10.05之间的时候,滤溶液中银离子含量变化明显下降。当溶液pH值达到10.5左右时,滤液中银离子的含量非常小。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溶液pH的也不断上升,当pH值大于10.6左右时,滤液中的银含量变化量就很小了。

3结论

由本文实验可以看出,要采用氢氧化钠(20%)中和沉淀法来处理含银废水,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好pH值,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水质,不同的金属种类,去选择最恰当的pH值。本实验结果可以得知,使用氢氧化钠(20%)中和沉淀法来处理含银废水的最佳pH值为10.5左右。

参考文献

[1]葛丽颖.含铜/镍电镀废水的处理与分离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