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制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39:04

信贷制度论文篇1

[关键词]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环境风险管理论文本科论文毕业论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以往过度透支环境和能源的粗放发展模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资金是经济活动的血液,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社会资金融通枢纽的银行业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把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努力推进生态文明,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确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绿色信贷及绿色信贷产品

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邓聿文,2007)。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绿色信贷规范是2006年7月重新修订的赤道原则,该原则适用于项目资本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的项目,这也将是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标准的蓝本。毕业论文

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采取“三重底线”的方法管理其业务,即商业银行开展业务不仅要满足合作伙伴(客户、股东、员工、供货商、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必须对社会以及生态环境负责。从国际经验来看,绿色信贷产品一般包括(UnepFi,2007):

1.住房抵押贷款(homemortgage)。如花旗集团旗下的Fanniemae于2004年针对中低收入顾客推出的结构化节能抵押产品(energyefficientmortgage),将省电等节能指标纳入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分体系;再如英国联合金融服务社(CFS)自2000年推出生态家庭贷款(eco-homeloan)以后,每年为所有房屋购买交易提供免费家用能源评估及二氧化碳抵销服务,仅2005年,就成功地抵销了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商业建筑贷款(commercialbuildingloan)。如美国新资源银行(newResourceBank)向绿色项目中商业或多用居住单元提供0.125%的贷款折扣优惠;美国富国银行(wellsFargo)为LeeD认证的节能商业建筑物提供第一抵押贷款和再融资,开发商不必为“绿色”商业建筑物支付初始的保险费。

3.房屋净值贷款(homeequityloan)。如花旗集团与夏普(Sharp)电气公司签订联合营销协议,向购置民用太阳能技术的客户提供便捷的融资;美洲银行则是根据环保房屋净值贷款申请人使用ViSa卡消费金额,按一定比例捐献给环保非政府组织。毕业论文

4.汽车贷款(autoloan)。如加拿大VanCity银行的清洁空气汽车贷款(CleanairautoLoan),向所有低排放的车型提供优惠利率;再如澳大利亚meCU银行的goGreen汽车贷款,是世界公认的成功的绿色金融产品,也是澳大利亚第一个要求贷款者种树以吸收私家汽车排放的贷款,此项贷款产品自推出以来,该银行的车贷增长了45%。

5.运输贷款(FleetLoan)。如美洲银行的小企业管理快速贷款(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expressloans),以快速审批流程,向货车公司提供无抵押兼优惠条款,支持其投资节油技术,帮助其购买节油率达15%的Smartway升级套装(SmartwayUpgradekits)。

6.绿色信用卡。如欧洲的Rabobank推出的气候信用卡(ClimateCreditCard),该银行每年按信用卡购买能源密集型产品或服务的金额捐献一定的比例给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再如英国巴克莱银行的信用卡(BarclayBreatheCard),向该卡用户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提供折扣及较低的借款利率,卡利润的50%用于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项目。

7.项目融资(projectfinancing)。对绿色项目给予贷款优惠,如爱尔兰银行对“转废为能项目(energy-from-wasteproject)”的融资,给予长达25年的贷款支持,只须与当地政府签订废物处理合同并承诺支持合同范围外废物的处理。

二、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已是大势所趋

1.推行绿色信贷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中介角色,决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地位(Unep,1997;europeanCommissionDGXi,1998)。商业银行根据持续期、规模、剩余额度和风险等要素进行资金的配置,其高效的审贷体系使其在风险衡量和定价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因而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资金投向有利于环保的产业、企业和项目,可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为重点,使企业努力达到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而自觉地进行无害环境的实践,增强控制风险的能力,创造条件积极推行绿色信贷,进一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毕业论文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过去长期困扰的贷款“呆账”、“死账”的阴影。

2.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

据全球金融界估计,1970-1979年气候天灾水灾给金融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500亿美元,1988-1997年更暴增为3000亿美元(Unep,2000)。这些数据揭示,环境破坏不仅直接增加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甚至可能危及银行业的可持续经营和生存。在我国,“一些地区建设项目和企业的环境违法现象较为突出,因污染企业关停带来的信贷风险加大,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由于各国政府对企业污染环境责任的追究日益严格,银行业若不加强其环境风险管理,一旦发生给予贷款的企业发生污染事件时,不但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将损及其债权的收回。推行绿色信贷,把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融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就为商业银行通过保险和衍生金融市场等转移环境风险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3.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推行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服务(或产品)的收益具体表现在:扩大市场份额;利润增长;吸引顾客并获得顾客忠诚;高员工满意度及保留率;声誉收益(提升品牌形象);媒体的正面关注;环保意识和收益;获得更多的经营许可;巩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等(UnepFi,2007)。实证研究亦表明,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竞争优势。Feldmaneta1.(1997)、Schalteggeretal.(2000)、Repettoetal(2000)检验了企业环境管理投资与其金融利益相关者(如银行、保险公司、投资者)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Sustainableassetmanagement,Sam)对58个产业的2006年可持续年报披露的可持续风险与机会进行分析亦支持了这一观点。Sam提出,商业银行从环境生态或社会议题的风险与机会(如气候变迁对企业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将极大地增强竞争优势。

4.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益相关者环境关注的重要举措。

商业银行将环境因素纳入贷款决策,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政策和环保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来自利益相关者——如nGo、股东和员工的压力。例如,美国银行之所以成为最早考虑环境政策、特别是与信贷风险相关的环境政策的银行,是由于1980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CeRCLa,ComprehensiveenvironmentalResponse,CompensationandLiabilityact)。根据该法案,银行必须对客户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并支付修复成本。法案颁布实施以来,一些银行甚至因此而破产。

5.推行绿色信贷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营运规范。

20世纪90年代早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计划项目(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lprogramFinanceinitiative,UnepFi)就发表了银行业《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StatementbyFinancialinstitutionsontheenviron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强调要把环境因素纳入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的必要性。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求银行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并且鼓励民间部门投资于有益环境的技术与服务。而世界银行集团的国际金融公司倡导的赤道原则(equatorprinciples)更是为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框架,包括不同类型项目的风险分类,还列示了与环境评估流程、监控和后续指导相关的议题。目前,已有包括花旗、渣打、汇丰等在内的56家金融机构成为赤道原则金融机构(equatorprinciplesFinancialinstitutions,以下简称“epFis”),这些金融机构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

三、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内在要求

为应对信贷中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商业银行将环境标准纳入其整体信贷战略及贷款项目评估之中,并发展出风险管理体系,强调客户的环境风险和银行责任,作为绿色信贷尽职调查(duediligence)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的贷款管理,绿色信贷管理的特殊之处或内在要求在于把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贷款文化和贷款管理流程之中。

(一)实施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制定相应的环境信贷政策

环境信贷政策通常由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制定,并作为银行员工及顾客的工具和指导信号长期存在。完善的环境信贷政策将有助于:①为员工及顾客提供商业银行关于环境风险及有关环境议题的清晰指南;②向员工及顾客阐明商业银行如何通过特定的程序、毕业论文承担哪些责任来实现其经营目标;③确保与环境风险相关的贷款以一贯且公平的方式承做;④为与环境风险相关的银行业绩的评价提供明晰的标准。

很显然,银行环境信贷政策应具有可操作性及成本效率,同时还应考虑环境风险敞口、人力资源限制和市场限制,并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银行现有的贷款及投资组合在哪些领域暴露于环境风险之下?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贷款的风险敞口是否具有较大的差异?环境风险管理需要哪些人力资源、需要对他们进行哪些培训?银行环境信贷的主要竞争者有哪些?环境信贷产品价格及质量层面的竞争程度如何?环境风险调查及转移成本是否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竞争地位?哪些细分市场的顾客对交易成本的增加更为敏感?等等。

(二)实施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进行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环境及社会风险可分为三类:①直接风险(directrisk),指的是银行因清理被其借款人污染土地所蒙受的直接法律责任(如借款人破产)。②间接风险(indirectrisk),反映了借款人的环境负债可能影响其偿付贷款能力而造成的风险。由于政府环境管制日益严格,企业必须在环保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满足政策要求,从而可能影响借款人的现金流继而影响其偿贷能力。如果贷款企业不遵守环保政策,就会面临罚款、支付治理成本、暂时或永久停业。③名誉风险,反映的是银行因与环境问题投资关联而遭受的名誉损失(thompson,1998)。勿庸置疑,声誉与形象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随着政府、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对银行信贷政策关注程度的日渐提高,银行在贷款项目环境风险审查上有失谨慎而导致的环境及社会影响将会对银行的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继而影响银行的市场价值和业务开展。

实践证明,有效的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有助于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继而改进银行的经营绩效。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辨识、评价、控制、转移和监测环境及社会风险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单笔贷款,而且适用于集合贷款和投资组合。其目的在于使可预见的环境风险敞口最小化的同时,对不可预见的环境风险提供足够的保护。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时,必须重点关注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环境风险的级数(严重程度)、环境风险影响的持续期、环境风险的敏感性和不可逆转性、环境风险和收益的社会影响(即特定的环境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否有助于环境风险和收益的均衡分享)、是否符合相关立法特别是环保法的要求等因素。

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流程可分为环境及社会风险识别、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环境风险控制及转移、环境风险监测等。相对于传统的贷款管理,绿色信贷管理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

1.贷款项目按环境与社会标准进行分类过滤。

根据赤道原则,贷款项目发起时,epFis应当参照iFC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将贷款项目分为a、B、C三类,分别代表环境或社会层面的高、中、低风险。a级及B级的贷款申请者必须完成社会及环境评估,且在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磋商后,须备妥环境管理企划书,说明如何减少或监测项目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风险。

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中,为了提高审贷效率,往往会结合具体情况,按贷款项目环境风险高低进行分类(如加拿大皇家银行将贷款划分为三类,参见表1),不同环境风险类别的授信项目,其风险识别和评估、内部研究及外部专家认证亦有所不同。如果贷款项目落入表内所列的范畴,则贷款申请将提交至地区分行或总行,视具体情况请外部咨询人员进行评估。对于i类项目,银行有选择地请外部专家进行环境风险评估;ii类项目需请外部专家提出行业的具体风险;iii类项目则需请资深外部专家对项目进行调查。

2.贷款项目进行环境及社会评估。

根据赤道原则,贷款项目的环境及社会评估应针对以下项目:社会及环境条件基准评估;更符合环保及社会责任的可行替代方案的考虑;东道国法律法规及适用的国际协定及协议的要求;人权和社会健康、安全及保障的保护(包括风险、影响及保障个人使用项目安全的管理);文化遗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变更自然或重要居住地或法定保护区域中的濒危物种与敏感性的生态系统);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使用(包括通过恰当的独立认证体系认证的可持续资源管理);危险物质的使用和管理;重大灾害评估与管理;劳工问题(包括四项核心劳工标准)、职业健康和安全;防火与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影响;土地的取得和非自愿安置;对社区和弱势群体的影响;对原住民及其特有文化体系和价值观的影响;现有项目、建议项目及未来预期项目累计影响;项目设计、评估及执行中受影响方的协商和参与;能源的有效生产、运输及使用;污染预防、减废、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与化学废弃物的处理。商业银行根据这些项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继续贷款提交、贷款审批或贷款发放。图1为加拿大商业发展银行(BDC)的环境评估决策树。毕业论文

3.借助环境保险及金融衍生品转移贷款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保险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为环境风险的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商业银行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保险政策实施风险保护:一是要求顾客考察使其免于环境责任的保险;二是要求顾客以银行为受益人,购买环境责任险;三是以第一方保险将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组合的环境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四是要求环境顾问掌握专业保险赔付知识。除保险市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亦为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信用风险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进行动态的环境风险监控。

由于在贷款持续期间或投资期间,环境风险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加之借款人有可能违反环保法规及贷款约定,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贷款的环境及社会风险进行动态监控。贷款环境风险监控对象包括单笔贷款和整体贷款组合,监控方法包括口头询问、信息披露以及对项目或场地的实地考察等。

四、我国银行业推行绿色信贷的相关举措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蕴含的机遇和风险,以及银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上海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加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项目(UnepFi);兴业银行因在能效融资产品开发和推广方面的优秀表现,荣获英国《金融时报》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举办的2007年度可持续银行奖评选活动中“年度可持续发展交易奖”,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商业银行。然而,也必须看到,尽管有关政府部门初步制定了绿色信贷的实施指导意见,但我国银行业在实施绿色信贷方面仍有待于更新知识、积累经验。特别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环境恶化与个别地方政府官员腐败、法规执行不力、缺乏公众透明度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广绿色信贷,推动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的顺利推广、实施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为实施绿色信贷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国际经验来看,毕业论文商业银行要发展成为可持续银行一般需经过四个阶段:防御阶段、预防阶段、进攻阶段以及可持续银行阶段(Jeucken,2001)。我国商业银行绝大多数还处于防御阶段,对环境风险的认识还有待加强。而要从防御阶段逐步推进至可持续银行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至少要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好准备:一是战略准备,要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确定环境目标,确立标竿和报告制度,明确决策者必要的沟通职能。二是政策准备,要结合实际制定商业银行的环境信贷政策,编制环境风险管理方案,用以指导信贷活动及其他业务。三是人才准备(包括内部人才准备和外部人才准备),由于环境风险评估的专业性强,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内部人才并没有特别储备,因而需要加大引进此类人才的力度;外部人才准备则是需要对贷款项目环境及社会风险进行评估的外部咨询公司或行业环保专家。四是组织机构准备,从职能和公司治理方面为绿色信贷提供支持。Ganzi&tanner(1997)调查显示,许多银行均设立了环境部门,并开发了环境友好产品,如英国合作金融服务(CFS)设立了道德政策部门(ethicalpolicyUnit),并赋予该部门业务否决权;再如瑞士信贷银行建立了环境执行委员会(environmentalexecutiveBoard),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监督、记录绿色信贷业务,并就与环境相关的议题提出战略对策建议。五是产品准备,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融入环境及社会责任理念,而且要吸取传统信贷产品的成功经验,如弹性、友好度、便于个人管理、捆绑或低风险等等,这些特征均应成为绿色信贷产品设计的核心,唯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

(二)商业银行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着力,构建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由于国资部门仍未完全实现公司化,股东本身对于长期利益以及短期利益的关注存在一定的矛盾。加之各银行均实行分行制,管理链条较长,且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并未将环保绩效纳入其中,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无视总行关于实施绿色信贷要求的可能。2007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显示,截至6月末,投向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为12.1%,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4.1%,均呈逐季加快趋势。基于这一背景,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在这里面,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另外,绿色信贷评估涉及面广,评估成本高,更重要的是,从短期来看,银行对企业竖立绿色屏障时,也就意味着有可能丧失部分优质客源。然而,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政策要求支持对环境有益的项目,通常的办法就是降低利率、优惠贷款,加之从现有的经济利益角度来考量,绿色信贷所支持的项目,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效益并不太好的项目,如风电和垃圾发电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盈利。鉴于此,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毕业论文

(三)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为绿色信贷的推行扫清地方保护主义障碍

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2003-2005年间,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容和袒护,全国70000宗环保违法案件仅有500件得到处理,仅为全部案件的0.71%(economyandLieberthal,2007)。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以各种方式对银行进行信贷资源的争夺并试图转嫁改革成本。甚至于有些地方政府无视国家的环保政策,以各种名目、各种形式干预商业银行的业务,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部门行为的调整和约束、银行与各级政府的共识是信贷政策有效支持环境保护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或是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同时,可以考虑由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牵头,促成商业银行与各级地方政府就共同环保事项或流域性事务进行结盟或签署环保协议,形成书面契约约束。

(四)加强与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与互动,营造良好的绿色信贷实施环境

首先,环保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毕业论文与金融部门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风险管理,补充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以法治贷”意识;同时,环保部门也可借助商业银行的力量,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格信贷环保要求,促进污染减排。目前,我国环保政策和信息零散、缺乏统一管理与机制,加上环保专业性强,银行信息搜集成本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行,因而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

信贷制度论文篇2

中国发展消费信贷有其特殊的市场背景:一是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的一种政策手段,具有很强的政策推动的特征;二是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缺乏相应的管理风险的制度安排;三是作为消费信贷产品的供给者——国有商业银行,正处在市场化改革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国家既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合约行为市场化,但同时又限制商业银行对信贷利率或其他某些合约变量的自主制定。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为区分不同风险类型的借款人,可通过组合不同的贷款利率、贷款抵押额和贷给概率等条件来设计信贷合约,以达到使借款人自发选择商业银行所期望的信贷合约的目的。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是在利率限制、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缺失、消费者信贷担保资源、途径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为达到将高风险的借款人阻挡在消费信贷市场外,将低风险借款人保留在市场之中的目的,商业银行采取了单一的、高抵押的(或质押)、高进入壁垒(如繁琐手续、高准备费及服务群体圈定)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而这种消费信贷供给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是因为有以下的经济背景:一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8%),消费者风险类型表现得不明显;二是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传统的高储蓄习惯和政策限制使中国的部分消费者积蓄了一定的财富水平,能够满足商业银行较高的抵押要求。三是国家在住房、汽车、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制度改革,激发了人们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二、制度缺失下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所隐含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这种单一的、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一种客观选择,但从涉及消费信贷业务三方的国家—商业银行—消费者的整体效益来看,这种合约设计是低效的,因为其面临着发展困境,隐含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首先,从宏观上看,在消费信贷合约中设置过高的担保要求,可能造成消费者有限的担保资源的浪费,因而是一种宏观上的非效率选择。从微观来看,随着我国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向不同类型的借款人提供单一的消费贷款合约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它使得低风险的借款人不愿承担太多的抵押担保和交易费用而退出市场,而高风险借款人则由于获得“信息租”而减少偿付,这将激励他们进入市场[2],可能使银行蒙受更多的损失。

其次,要求信贷担保虽然可以节省商业银行的监督筛选成本,但是也造成了商业银行监督筛选激励不足,消费信贷合约设计过分依赖于担保来规避风险的问题。这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预算软约束的背景下,易导致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即将所有的贷款损失都推由国家负担。而国家为防范其道德风险,必然会采取紧抓松放的行政干预手段,造成信贷政策的不连贯性,这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规划,也影响了消费者对信贷政策的理性预期。

最后,在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环境下,高抵押的信贷合约隐含的金融风险不可小视。1998年,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只有456亿元,到2004年6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已达17952亿元,近六年间增加了约40倍。其中,个人住房信贷余额13878亿元,占全部个人消费信贷余额的77.3%[3];汽车消费信贷余额1833亿元,占10.2%;各项助学贷款余额75亿元,占0.4%。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约为1%-2%,不良贷款约为138.78亿元—277.56亿元。虽然目前的不良贷款率很低,但从国际经验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一般是在发放贷款后3~8年中逐步显现。而我国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中,80%是2000年以后发放的,即只有20%的贷款开始进入第三年。因此,未来几年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很有可能陆续暴露。而汽车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已呈上升态势,据有关方面报道,截至2003年底,国内银行有超过945亿元的个人汽车贷款无法回收,不良贷款率超过50%[4]

目前,由于我国住房、汽车的二级交易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市场参与者无法通过产权重组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商业银行持有的债权或抵押资产权会因不易变现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此,抵押贷款需要相应的市场环境和支持体系,来分散其蕴含的金融风险。

三、管理风险的根本出路:金融制度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市场手段来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甄别能力,是我国消费信贷顺利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如何增强中、低收入阶层的抵押担保能力,提高其承贷能力,是消费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参考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1.基本制度安排:建立全国性的个人征信体系。

从消费信贷供给角度而言,个人信用制度是商业银行评估借款人、实施信贷监管以及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基本制度安排。尽管个人信用制度无法完全消除消费信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个人信用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消费信贷配给行为的影响。此外,个人信用制度内在地具有对违约者的惩戒作用。谨慎的银行家将会拒绝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借款人的消费贷款申请。个人信用制度的这种惩戒作用和共享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识别借款人的风险类型,设计出分类的消费信贷合约目标。在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受到社会的信息结构、法律制度环境、市场化发展程度的约束。从现实条件来看,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或相关措施的推动,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建立起覆盖面广的个人信用信息库都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在目前个人信息主要集中在各个政府部门以及国有银行和公用事业机构的情况下,政府运作模式有利于借助政府力量强制推动这种制度安排的实施。而且由于征信机构经营的是个人信用信息这种特殊产品,在当前相关法律缺失的情况下,需要政府的特殊监管与约束。因此,政府主导式的征信体系也许是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初始阶段的理性选择。

2.辅助措施: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个人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我国缺乏充足的抵押担保途径,借款人在申请信贷时很难选择有效的担保形式,商业银行也难以为消费贷款实施有效的风险保障。因此,本文提出创建以政府机构为主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保险一体化的机制,以此来提高居民的承贷能力。

首先,成立各省市的个人信用担保机构。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政府的经验,成立抵押贷款担保机构,专门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抵押贷款担保。这些机构担保的购房者,首付的比例可以适当降低,贷款期限可以延长,可以实行一定的优惠利率政策;其次,采用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双重保证措施。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消费信贷只有与保险相结合才能获得发展。在法国,仅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就向800万借款人提供了借款保险。在信用消费最为流行的美国,向借款人提供保险成为最大的保险市场。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四川、厦门等地保险公司针对个人住房贷款保险的市场需求,也陆续推出了新险种,保险费率也有所降低,这种及时防范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降低借款人负担的做法值得推广;最后,随着市场条件的成熟成立一批私营抵押贷款保险公司,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的全国性贷款抵押担保网,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再担保保险机制。这种做法对分散一级抵押市场上的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促进住房信贷资产良性循环以及金融机构在二级市场上顺利转让债权或发行抵押债券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

3.市场手段:逐步实现个人贷款利率市场化。

在消费信贷业务上逐步实现不同信用等级不同利率水平的市场化手段,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极大地弱化了利率管制的效果,利率逐步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大势所趋;二是由于个人信用交易的不确定性较低,其逃债的代价也较大,因此个人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风险相对较小的金融产品,可以优先尝试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三是全国性的个人征信体系为逐步实现个人贷款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守信用的客户实施利率优惠,对不守信用的客户实施处罚,会产生社会正效应,提高社会的整体信用水平。

4.强制性约束机制:形成基本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作为由第三方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为诚信交易提供了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我们都知道,美国信用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期间,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纷纷出台,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主要包括16项信用相关法律,如: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结账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平等信用机会法、诚实租赁法、银行平等竞争法等等。在这16项法案中,法律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机会、保护个人隐私权,因此,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商、消费者资信调查、商账追收行业受到了直接和明确的法律约束[6]。

尽管在社会信誉的建立过程中,法律常常是缺位的,但法律作为维护信誉的底线作用不可低估。作为后发的国家,选择“规则优先”的法律改革方式,来推动法律体系的完善是理性的选择。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以立法来推动个人信用制度建立,明确个人信用制度的管理部门,制定统一征信标准和征信办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建立信用惩罚机制等[6]。

5.补充机制:硬化社会信誉制度。

在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信誉制度的安排对于促进市场交易的进行就显得比较重要。信誉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承诺值得信赖的程度,表现为他人对其偏好或行为可信性的概率[7]。在我国立法、执法环节落后,法律往往流于表面化的现状下,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激励企业、个人讲诚信,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到信贷领域,银行可以为信誉良好的长期客户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并在其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得到银行的融资帮助;而对于那些出现在商业银行黑名单上的企业或个人,对其日后融资需求的惩罚性许诺必须是可信的和切实的。

参考文献:

[1]Deatona.S.,J.muellbauer.economicsConsumerBehavior[m].newYork: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0,16-28

[2]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著.刘锡良主译.微观银行学[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09-112

[3]徐平生.住房与教育支出过大,我国居民消费倾向逐年走低[n].上海证券报.2004年9月24日第4版

[4]张为文.汽车不良贷款率超过50%[n].经济观察报,2004年7月28日第5版

[5]刘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探析[J].金融研究,2002(8):105-110

信贷制度论文篇3

关键词小额信贷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

随着小额信贷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它给广大低收入者带来了福音,在我国的小额信贷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小额信贷的绩效或成果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就当前国际上的小额信贷绩效评价理论作了文献整理和述评。

一、小额信贷的定义

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认为小额信贷是指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和汇款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marzys(2006)认为,小额信贷是以微型企业或是经营项目向穷人提供的金融服务。FabrizioBottiandmarcellaCorsi(2010)在其研究中认为,小额信贷承诺的是,要用一种经济可持续的方式来服务那些被隔离在正规银行部门之外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从而实现所谓的经济和社会绩效的“双重底线”)。

杜晓山(2004)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韩红(2010)则认为,小额信贷是指向无资产担保的群体直接提供小额度的贷款资金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信贷活动,不仅包括对农户、城市下岗失业者,还包括微型和小型企业信贷等。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小额信贷是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融资、为贫困者服务的金融活动。包括两个基本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为大量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即小额信贷项目的开展,服务于目标群体层;另一方面,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性。要对小额信贷绩效进行有效评价,也应从这两方面进行。

二、小额信贷的绩效评价理论

对小额信贷机构绩效评价的不同角度,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思想学派,但这两个思想学派对小额信贷业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这两个学派分别是福利主义学派和制度主义学派。

(一)“福利主义”的绩效评价理论。

elisabethRhyne(1998)认为关于福利主义与制度主义的争论最终是关于是否对利率进行补贴。Yaron(l992)认为财务绩效就是提供服务的所有成本由服务使用者直接支付的程度。社会绩效则有许多定义方法。Zeller,Lapenu,Greeley(2003)强调与最低操作标准一致,包括对顾客保护的外部标准。提倡扶贫的学者对允许商业化盈利性的小额信贷存有戒心,他们担心盈利性经营者会出于利益需求忽视最为贫困的客户(elisabethRhyne,1995)。CGap(2004)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与贫困作斗争的有利工具,它能够帮助穷人提高收入、建立资产并增加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福利主义学派认为,即使小额信贷机构没有实现财务的可持续性,仍然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与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私营投资者不同的是,社会投资者并不期望取得资金收益。相反的,这些提供捐助资金的社会投资者实现了社会的内在收益(Basuandwoller,2004)。福利主义者强调的往往是扶贫,相对于服务的广度,他们更注重服务的深度,并且是以社会指标来衡量小额信贷机构的成功。

(二)“制度主义”的绩效评价理论。

相反地,制度主义学派认为:除非我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够脱离补贴而独立运作的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否则无法兑现小额信贷机构消除世界贫困的承诺。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金融机构能帮助其扩大服务范围,从而给更多的贫困人群提供服务。

制度主义者们认为,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有利于扩大小额信贷服务的范围,从而服务更多的贫困人口。S.Chahine・L.tannir(2010)指出:奉行制度主义的小额信贷机构能够提高机构自身的财务绩效,同时还能改善机构的资本结构,但是付出的代价则是会降低社会服务的深度。何广文和李树生(2008)认为,在“制度主义”的评价理论中,绩效指标的分析以及提供有关信息的变化能够确定潜在的或显示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改变政策或经营,最终带来财务绩效的改善。

三、小额信贷绩效评价理论的总结

因此,即使这两个学派的思想似乎是矛盾的,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根除贫困,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主张的方式。福利主义者认为,我们必须以非常贫困的穷人为服务目标,而盈利能力是次要的。他们更中意依靠捐助资金的资助及其低利率。制度主义者则认为,依靠捐助资金是不可靠的,要想在未来服务更多的穷人,小额信贷机构就必须能够获得足够的收益,更中意稍微贫困的穷人客户。他们收取较高的利率,注重小额信贷机构效率,来获得利润及服务更多的穷人。

(作者: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

信贷制度论文篇4

[关键词]联保贷款;动态博弈;小组规模

一、引言

联保贷款是指贷款需求主体在自愿基础上组合成联保小组,由联保小组向其成员提供担保而获得的贷款。联保贷款是金融产品创新的成果,是为克服弱势信贷需求主体贷款难与银行信贷风险高双重困难而开发的信贷产品。实践证明:联保机制在克服信息发现不足、避免逆向选择、降低道德风险、提高还款概率上具有内在优势;对满足贫困农户、专业农户、个体工商户与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缓解金融供需矛盾,繁荣农村金融市场,增进社会福利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美中不足,联保贷款同样存在不能忽视的内在缺陷:如易于形成风险累积,诱发系统性风险,操作烦琐,实施困难等。

始自美国学者Stiglitz(1990),十多年来理论界对联保贷款运行机理及其影响进行过深入广泛的研究,概括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联保贷款防范道德风险。Stiglitz(1990),Conning(1996),Ghatak(1999)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联保贷款由于存在连带责任,致使联保小组成员之间内生有相互监督的正向激励,从而达到防范道德风险的目的。(2)联保贷款降低审计成本。prescott(1997),Ghatak(1999)分别论证了联保贷款内生有其他组员对声称无力还款组员进行审计的内在激励,由于联保小组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信息充分,审计成本低,外移的审计达到降低高昂审计成本的目的。(3)联保贷款提高贷款还款率。BesleyandCoate(1995)从博弈均衡的角度论证了联保贷款在社会惩罚有效的条件下对提高贷款还款率具有正效应,Chowdhuiry(2005)从动态激励与连带责任的角度论证了联保贷款有助于提高贷款还款率。(4)联保贷款与社会福利。Coleman(1999)以泰国东北地区1995-1996联保贷款实践为样本,论证联保贷款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特别是有利于提高贫困妇女与儿童的社会福利。(5)联保贷款与逆向选择。LaffontandGuessan(2000)从信息的角度论证了联保机制有利于减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达到避免逆向选择的目的。尽管有关联保贷款的著述丰富,但针对联保小组规模的研究少见。由于联保贷款遵循“多户联保”的信贷原则,其优点在于通过联保小组的规模效应、联保小组的聚类效应、小组成员间的监督机制来提高弱势信贷需求主体整体抗风险能力、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以达到降低“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实现降低联保贷款成本与风险的目的。其缺点在于随着联保小组规模的扩大,诱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增加,组建联保小组的难度加大。鉴于联保小组规模与联保机制正负功效都正向相关,联保贷款指导性文件则规定联保小组规模以5-10人(户)为宜,其来源缺乏理论依据,实践证明其可操作性差。基于此,本文运用概率论与博弈论等理论模型,结合联保贷款的实践经验,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二、理论模型:小组规模对联保贷款影响的理论分析

鉴于联保小组规模对联保贷款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联保小组规模与联保贷款还款率的理论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对实际问题作如下简化假设:单个联保小组成员具有相同的违约概率p;联保小组成员人数为n;联保小组成员具有相同的经济特征,且都为理性的经济人;联保贷款只存在违约(完全不还款)与履约(完全还款)两种绝对情况。

从联保贷款的运行机制可知:由于联保小组成员对联保贷款承担连带责任,理论上讲,只要联保小组不集体违约,联保贷款都还是正常贷款,则有联保贷款理论还款率pu为至少存在一个组员不违约的概率:

pu=1-pn(1)

传统个人贷款还款率pc=1-p,而联保贷款的还款率为(1)式所示,相对于传统个人贷款而言,由于单个组员违约概率p∈(0,1),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组员人数n而有效提高联保贷款的理论还款率,此即联保贷款的规模效应。得联保贷款理论还款率与联保小组规模具有正向指数关系。

(二)联保小组规模与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的理论分析。令联保小组中单个组员真实信息被信贷机构发现的概率为pd。由于联保机制的聚类作用、联保小组的组建遵循“自愿”与“双响选择”等原则,致使联保小组成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行为特征,信贷机构只需发现联保小组中一个成员的真实信息,就可依此类推其他成员的真实信息,即联保小组真实信息被发现的概率pud(定义为联保贷款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为至少一个组员真实信息被发现的概率:

pud=1-(1-pd)n(2)

由于传统个人贷款真实信息被发现的概率pcd=pd,而联保贷款真实信息被发现的概率为(2)式所示,相对于传统个人贷款而言,由于(1-pd)∈(0,1),因此,可以扩大联保小组规模n而提高信贷机构的信息发现能力。即:信贷机构的信息发现能力与联保小组规模成正向指数关系。

(三)联保小组规模与联保贷款系统风险的动态博弈分析。为了理论分析上的方便,本文做如下假定:联保小组由同质的两个借款人组成,定义为成员1和成员2;博弈开始前,已实现投资回报,分别为R1和R2;成员1和2分别从银行获得1个货币单位贷款,联保贷款应还本息为2r;只存在还款与不还款两种绝对情况;信贷机构对违约组员的惩罚b(Ri)正比于其投资回报Ri;社会对违约组员的惩罚S(i)正比于其违约行为给联保小组其他成员带来的损失和其投资项目回报。

由于联保机制中的连带责任,内生有组员帮助同组其他组员还款的内在激励,与此相对应,同样内生有期望其他组员代为还款的负向激励。因此,联保贷款还款决策是联保小组成员博弈的结果,基于上述推理,本文借用二人动态博弈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该博弈模型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每个组员同时决定是否偿还自己贷款;偿还用p来表示,不偿还用n来表示。如果两个借款者的选择相同,则均衡结果较简单,都选择还款,均衡收益为[R1-r,R2-r];都选择不还款,均衡收益为[R1-b(R1),R2-b(R2)],博弈结束。如选择不同,则进入博弈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选择还款的组员,第二阶段需作出是否帮助不还款组员代为还款的决策。帮助还款用a来表示,不帮助用D来表示。如组员1在第一阶段选择还款p,第二阶段选择帮助a,由于不存在银行惩罚,存在社会惩罚,则均衡收益为[R1-2r,R2-S(2)];如在第二阶段选择不帮助D,由于存在银行惩罚,则均衡收益为[R1-r-b(R1),R2-b(R2)-S(2)]。得该博弈模型存在六种均衡结果,其均衡策略与收益如表1所示。

上述推理只讨论联保小组成员还款意愿,并未考虑其还款能力。只有当条件Ri-r≥0得到满足时,联保小组成员的还款意愿才能转变为还款行为。

就该博弈模型而言,当R1-r

pL=1-(1-p)n(3)

考虑到联保贷款在我国实践中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如我国农户投资的模仿性、集中性和区域性,个体工商户、农业企业及中小企业收益的关联性与风险的同质性。加上联保贷款内生的责任连带与推委机制导致联保小组组建过程的选择性和组建后成员之间经济特征的相似性,即联保贷款的聚类效应。致使联保小组成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行为特征,从而造成联保小组成员收益(Ri)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在联保小组成员收益相关系数γ>0的情况下,得:

p{Ri-2r≥0|R1-r

即在组员1无力还贷的情况下,考虑到组员之间投资回报的正相关性,其他组员具有帮助投资失败组员还贷的能力的可能性不大。

当R1-r

均衡结果表明:在出现个别组员投资失败的情况下,由于联保成员投资回报之间的高度正相关性,联保小组成员的最优选择是违约,联保贷款还款率为0,存在诱发系统性风险的较大可能性。

由于(1-p)∈[0,1],由(3)式可知:随着联保小组规模n增加,系统风险诱发概率增大。即:联保贷款系统风险诱发概率与联保小组规模成正向指数关系。

三、实证分析:基于客观数据的模拟

上文通过构建联保贷款理论还款率、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系统风险诱发概率三个模型,

对联保小组规模进行理论分析,由以上分析可知:联保小组的最佳规模不仅取决于联保小组组员违约率与联保小组组员真实信息被发现的概率,还取决于信贷机构对联保贷款还款率、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与联保贷款系统风险诱发概率的预期。本文以损失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与不良贷款的乘积为组员违约率(4.66%),假定组员真实信息被发现的概率为0.7,运用matLaB模拟得联保小组规模与联保贷款还款率、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及联保贷款系统风险诱发概率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联保小组规模大于2人联保贷款还款率为1;联保小组规模大于4人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接近于1;如要控制联保贷款系统风险诱发概率在0.25以下,则联保小组规模须小于6人。作为既要提高联保贷款还款率与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又要控制联保贷款系统性风险诱发概率的折中结果。联保小组规模以4-6人(户)为宜。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结论如下:

(一)联保贷款理论还款率、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与联保小组规模成指数关系,通过扩大联保规模,能有效提高联保贷款理论回收率,增强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

(二)联保贷款系统风险诱发概率与联保小组规模成指数关系,通过控制联保小组规模,能有效降低联保贷款整体违约的可能性。

(三)联保小组规模是把“双刃剑”,既有提高贷款还款率、增强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的优点,又有诱发系统性风险的缺陷。

(四)联保小组规模以4-6人(户)为宜。联保小组规模与联保贷款理论还款率、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及系统风险诱发概率都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作为既要提高联保贷款回收率与信贷机构信息发现能力,又要控制系统性风险引发概率的折中结果,联保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

参考文献:

[1]刘晓昀,叶敬忠.小额信贷的小组贷款与信贷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2]张改清,陈凯.小额信贷的小组联保机制运行机理与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3).

[3]林海.农民模仿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理论学刊,2003,(6).

信贷制度论文篇5

关键词:联保贷款;客户筛选;预期收益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11-0003-03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客户筛选是贷款发放的前提,也是确保贷款能按时收回的基础,在贷款业务流程中基于核心地位。传统贷款客户筛选主要通过客户信息收集、要求提供贷款抵押等手段对客户类型进行甄别。在客户信息易于获取或客户具备提供抵押品且抵押品变现能力较强的情况下,传统贷款客户筛选机制有效,否则,传统贷款客户筛选机制无效,逆向选择产生,最终导致信贷配给,信贷市场失灵。鉴于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客观存在,贫困贷款需求主体特别是广大贫困农户无法提供抵押且缺乏信用记录历史,信息收集成本相对较高,从而造成传统信贷机构对贫困贷款需求主体的信贷配给,信贷市场失灵。作为金融产品创新的成果,联保贷款内生客户筛选机制,通过客户之间的信息揭示,达到降低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实现贷款客户筛选的目的。

由于孟加拉国GB银行的成功实践,联保贷款赢得世人的广泛关注。实践者强调联保贷款的扶贫功能与高还款率,致使联保贷款业务在发展中国家广泛传播,甚至传人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对其贫困群体的信贷援助。始自美国学者Stiglitz(1990),十多年来理论界对联保贷款运行机理及其影响进行过深入广泛的研究,概括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联保贷款防范道德风险。Stiglitz(1990),Varian(1990),Banerjee(1994),Conning(1996),madajewicz(1998),aghion(1999),Ghatak(1999)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联保贷款由于存在连带责任,致使联保小组成员之间内生有相互监督的正向激励,从而达到防范道德风险的目的。联保贷款降低审计成本。prescott(1997),Ghatak(1999)分别论证了联保贷款内生有其他组员对声称无力还款组员进行审计的内在激励,由于联保小组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信息充分,审计成本低,外移的审计达到降低高昂审计成本的目的。联保贷款提高贷款还款率。BesleyandCoate(1995)从博弈均衡的角度论证了联保贷款在社会惩罚有效的条件下对提高贷款还款率具有正效应,Godqrin(2004)从贷款额度与动态激励两方面论证了联保贷款具有较高还款率的必然性,Chowd.huiry(2005)从动态激励与连带责任的角度论证了联保贷款有助于提高贷款还款率。联保贷款与社会福利。Coleman(1999)以泰国东北地区1995-1996年联保贷款实践为样本,论证联保贷款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特别是有利于提高贫困妇女与儿童的社会福利。虽然关于联保贷款论述的文献丰富,但针对联保贷款客户选择机制的论述少见,纵然rrassel(1999),LaffontandGues-sanf2000)有关联保贷款与逆向选择的论述涉及联保贷款客户选择问题,且取得相似的结论,但仍缺乏详细的论述。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联保贷款客户自动选择机制,着重从损益均衡的角度来分析联保小组成员的自我选择、自动聚类与剔除,最终实现客户筛选的目的。

二、模型分析

信贷制度论文篇6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村信贷投入;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69-01

1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农业信贷补贴论(SubsidizedCreditparadigm)。该理论的前提是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的是慢性资金不足问题。20世纪80年代代替前者的农村金融市场论(RuralFinancialSystemsparadigm)。该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斯蒂格利茨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的学者也很关注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例如闫永夫(2004)认为当前农村金融体制主要存在信贷供给缺失、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等问题,提出应因地制宜地改革和规范农村金融体制。有的学者是停留在农村金融的某一个方面的研究。例如曾康霖(2001)、王自力(2002)均提出了以农村信用社的模式选择替代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何广文(2005)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系统论的理念引入农村金融问题研究之中。许崇正(2005)、温涛、冉光和(2005)从影响农民收入的几个关键因素入手,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得出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2构造VaR模型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是根据一个传导途径,即农民收入增加储蓄增加财产和自有资金规模扩大农民对生产投资和生活现金支付能力提高农民发生信贷的可能性减少。根据这一传导途径,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应该对农村人均信贷额产生负影响。为了研究我国的实际情况,下面构造模型对我国1980―2007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的增加会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引起人均产出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即Y=(L);同时由于农户人均纯收入对农村人均信贷额也有影响,即L=(Y)。由于Y和L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为此,构建农户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信贷额的VaR(向量自回归)模型。

Yt=a1Yt-1+…+apYt-p+B1Lt+…+BrLt-r+Ut

Lt=C1Lt-1+…+CpLt-p+D1Lt+…+DrLt-r+Ut

其中,Yt和Lt是农户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信贷额的n维内生变量(或外生变量),ap、Br、Cp、Dr是待估计的参数矩阵,内生变量(或外生变量)的滞后期为p(或r),Ut是随机扰动项。

3农民收入对农村信贷投入的实证分析

构造好农户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信贷额的自变量回归模型以后,我们要开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文采用的农民纯收入既包含生产性纯收入,也包含非生产性纯收入,农村信贷投入既包括农业贷款也包括对乡镇企业的贷款。

(1)单位根检验。首先为了避免数列的剧烈波动,我们用农村人均信贷额的对数LogY和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对数LogX作为调整后的变量,利用aDF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户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信贷额均是平稳序列。

(2)协整检验。为了分析农户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信贷额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先做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回归模型如下:

LogYt=-2.374738+1.316827LogXt+et

接着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农户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信贷额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虽然农户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信贷额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我们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农村信贷投入的短期行为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最终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

dlogY――――=0.118887+0.234419dlogX+0.430072Ut-1

t=(1.659362)(0.439858)(2.549702)

R2=0.265930Dw=2.154135

上述估计结果表明,农村人均信贷额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而且还取决于上一期农村人均信贷额对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Ut-1估计的系数0.430072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

(4)格兰杰因果检验。选择最大滞后期为2期,对序列LogY和序列LogX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测试结果表

LogYdoesnotGrangerCauseLogX[]26[]2.71604[]0.08932

LogXdoesnotGrangerCauseLogY[]0.70192[]0.50689

由上表知,农村人均信贷额变化是引起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变化的原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对农村人均信贷额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构造VaR模型描述二者在时间序列上的长期关系是合理的。

4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信贷机制的建议

(1)采取先“信贷”后“收入”策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发现,中国目前农村信贷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针对国情,先对广大的农村进行信贷投放,同时不断地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使得农民的收入能够有效地传导到农村信贷上,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农村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农村资金大量地外流,为了控制农村资金的外流,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强制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必须将吸收的来自本县的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发放当地贷款。

(3)进一步开放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治病须治根。从长远来看,解决农村信贷和收入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健康、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让市场去引导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现阶段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一是完善分类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二是真正实现农村资金利率市场化。三是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培育农村微观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国家应赋予农村信用社在一定时期内对农村微观金融市场的独占权,避免过度竞争。

(4)健全农村信贷激励机制和担保机制。从激励机制考虑,国家可对农业贷款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在税收、土地出让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或者对农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农村配置。从担保机制考虑,国家可以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和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并且继续完善农业保险。

(5)调整农村信贷投放领域。要想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农村信贷,信贷投放领域的选取是关键。我们一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带动力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二是要面对农业和农村开发新的贷款品种,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业园区开发、农田水利开发以及绿色生态资源开发,从而有效地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6)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农民金融意识的缺乏已成为农村金融改革中的强大阻力。国家应该在农村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并要把偏僻地区的义务教育做到位,整体上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同时,政府应该组织有关机构和专业人员到基层组织一些“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宣传活动,解答农民工朋友有关金融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信贷制度论文篇7

一、对信贷流程控制的基本理论认识

信贷流程控制是指银行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成果,从信贷业务流程再造人手,控制和推动信贷管理再造,以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便于信贷业务各相关部门或人员,以高技术含量的信贷业务流程为载体,通过细化了的信贷管理制度、操作程序和具体的管理手段等对信贷业务活动、信贷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组织、督导和约束,为信贷管理的效率效果、流程成本管理、信贷风险防范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再造,建立一个以流程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新体系,所有信贷管理活动通过流程实现“过程控制”。根据这一定义,结合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信贷流程控制论。(1)信息技术及其理念指导是基础和前提。首先,信息技术创新使流程再造成为可能,从而使建立一个以流程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新体系成为可能。其次,信息技术成果的创造性运用能够使流程精简管理层次与中间环节、快速反应、系统高效,同时对管理活动具备“硬约束”能力,从而实现满意的“过程控制”。(2)涉及两方面的控制对象:一是控制再造的框架内容和基调,信贷业务流程再造是信贷管理再造的核心使命,信贷管理再造的其他内容基本围绕或配合信贷业务流程再造而展开;二是控制日常管理活动,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3)控制目标主要包括:再造管理和日常管理的效率效果、流程成本管理、信贷风险防范。(4)强调成本效益原则。(5)突出“人”的重要性。所有的控制都是针对“人”而设立和实施的。因此,银行应当充分重视广大员工在控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尽量降低再造成本和管理运作成本,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

二、信贷流程控制实施的基本框架

(一)以信贷业务流程再造为抓手,推动信贷管理再造

首先,对信贷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再设计是实施信贷流程控制最为关键的一步。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业务流程的科学化、电子化和智能化,操作流程的中心化,最终实现信贷管理的集中化、集成化。操作策略是:把信息技术理念贯穿于再造的全过程;多维度认识和构造信贷业务流程;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构造增值型业务流程;寻求客户和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创造性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贷管理的规范化、集成化改造。

其次,围绕或配合信贷业务流程再造,对信贷组织结构再造、成本管理制度转型、定价策略调整、业务外包与战略联盟、重塑银行的信贷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再造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再造等相关领域进行系统研究,推动信贷管理再造的全面完成,为信贷流程控制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完成再造后的信贷管理体系,必须具备科学高效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具体而言,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信贷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应能确保信贷业务活动中每个相关部门或人员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都必须了解信贷管理制度、控制程序的有关方面,这些方面如何生效以及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其他部门其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二是针对贷前调查、客户信息录入、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审批、核保、贷后检查等流程作业环节的关键控制点设立良好的控制机制。三是针对银行内外部与信贷业务相关的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银行在流程作业环节设立了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的机制,并能够适时加以处理。四是当银行内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时,信贷流程控制的风险状况往往容易恶化,银行已制定措施加强对控制环境改变时的流程管理。

(二)设计信贷流程控制模型

信贷流程控制模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依托信息技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精简管理层次与中间环节、快速反应、系统高效同步办理和管理业务的基本原则;以总分行制为例,根据“管一级、监控两级”的原则,总行设立信贷中心,直接隶属于董事会下的风险控制委员会,由风控会授权运作,在全国分片区设立若干信贷分中心,每个分中心根据中心的区别授权负责处理一个或多个分行的信贷业务,信贷(分)中心实行首席信贷评审官负责制,下按客户和业务风险分类设立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类别流程小组;建立全行联网的客户数据库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且数据来源惟一,信息资源共享;实行全行统一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该模型以信贷业务流程再设计模型为蓝本。

(三)加强信贷流程控制的内部监督

在信贷流程控制的监督过程中,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1)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应该成为监督信贷流程控制的主要力量。通过审计,不仅要检查监督银行信贷流程控制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被执行,还应该帮助银行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信贷流程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建议银行管理层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银行文化和信贷文化,使员工能自觉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2)控制绩效自我评估。每个银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的信贷流程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信贷流程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流程控制的目标。自我评估的目的是使信贷业务相关部门或成员了解信贷流程哪里存有缺陷以及可能引致的后果,然后自己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而不是坐等内部审计人员的审核。

(四)实行控制绩效的自我评估

1.构造控制绩效分析函数。控制绩效分析基于这样的前提,即控制整体收益可以表示为若干绩效评价指标的函数,用p表示控制收益,c表示成本,t表示流程周转时间,s表示客户满意度,q表示信贷资产质量(不良率),“……”表示其他绩效评价指标,除了前四者为必选指标外,具体分析时其他评价指标由分析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控制绩效分析函数用公式表示如下:

p=f(c,t,s,q……)

建立了绩效分析函数之后,对控制收益的分析就变成了对c、t、s、q等多个自变量的分析。

2.信贷流程控制绩效分析。(1)单个自变量的考察。以单独考察成本变量为例。假设信贷流程的目标成本为c01,控制的实际成本为c1,那么,若c01>c1,则f(c)>0,这说明控制是有效的;若c01

(2)两个自变量的考察。以同时考察成本和流程周转时间两个变量为例。可能有以下四种结果:c01>c1且t01>t1,f(c,t)>0;c01>c1且t01t1,f(c,t)值无法确定;c01

(3)多个自变量的考察。如果同时考察三个自变量,如成本、流程周转时间和客户满意度,则可能得出8种结果。具体分析模式与两个自变量的分析模式类似,分析判断信贷流程控制是否取得了成效时,在8种结果中只有一个肯定和一个否定,其余6个全部需要进一步确认。一般地,如果同时考察的自变量为n个,则可能得出2n种结果。由此不难看出,如果用一系列绩效标准来衡量,要比较某一个信贷流程项目的控制绩效确实极为复杂。

三、信贷流程控制是提升国内银行

信贷管理产能和效能的崭新方式

(一)国内银行信贷管理产能和效能低下的文化根源与体制根源

1.文化方面。中国人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倡导容忍、宽容和明哲保身,但缺少制度和规则理念,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官僚体制或官僚作风根深叶茂。部分国人不是把制度作为习惯,而是把习惯、人情作为制度和为人处世的“潜规则”。部分国人责任意识与公共意识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银行不敢放贷而民间借贷行为盛行。中国人常常有惊人的容忍错误的毅力,而缺乏追究错误的观念。面对身边不合理的事不敢说,因为说了怕遭排挤、打击和报复。南海华光案件涉案发生额上百亿元,上至总行下至支行、行内行外几百号人涉案,在前后四年多的时间内,居然成铁板一块,外面没人发现,里面没人举报反映,发人深思。这几年,强化监管和社会监督,为什么“事情”反而多了,其实“事情”早就潜伏着,以前没人敢说,现在捂不住了。

2.体制方面。中国原有银行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一是银行浓厚的国有背景和政府信用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损失的隐含担保,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助长了银行业的恶性竞争,既高息揽存,又低息放贷,而且产生了各种扭曲行为,银行可以不问资质资信贷款,企业可以不管自己的还款能力借钱,银行涉及信贷业务的违法违规行为、企业恶意逃废债行为一时泛滥。二是所有者主体虚位,银行管理层(人)越位或不到位,董事长或行长不对银行经营好坏直接负责,权责严重不对称。“内部人控制”、“一把手加一支笔”、内部风险控制不到位的银行管理现状是产生众多腐败的潜规则和巨额不良资产的根源。可以说,国内银行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真正意义的银行管理,只有套用行政管理体系下的服从。制度不是没有,是没用。过去银行犯案,特别是大案要案大都集中在银行高层便是这方面的例证。三是我国银行业实行的是严格的金融管制政策,银行业的价格(利率、费率)受政府的严格控制,目前一年期存款与一年期贷款之间高达3.33%的巨大利差为银行提供了巨额的管制租金,这势必使银行集中主要精力发展高风险的贷款业务而忽视零风险或低风险的中间业务的发展以及银行服务水平及质量的提高。四是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欠发达,导致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银行,据统计,我国银行融资比例长期以来远远高于股权融资比例,股权融资相较于银行融资的比例2002年为12%。2004年不到4%。银行融资比例过高,使得金融风险过于集中于银行,同时在我国银行国有背景浓厚的前提下,更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利益输送和寻租行为。

(二)信贷流程控制通过高技术屏障和加强监督来提升国内银行信贷管理的产能和效能

信贷制度论文篇8

关键词:农村信货;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相关理论概述

农村信贷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有资金需求时,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并约定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到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行为,主要应用于三农生活、生产、经营、周转、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信贷资金。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信贷补贴理论一直在农村信贷理论研究中占据着主流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农业自身的局限,农户的收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农村不可能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主要客户群。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的主张主要有:第一,发展农村信贷的前提是保持稳定的经济形势。第二,保持并好控制利率的波动。第三,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支持。第四,合理使用担保、保险及互助合作等形式来改善信贷。第五,确保信贷资金的回收。

二、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

我国建立的是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农商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民间信贷和小额贷款组织为补充的农村信贷组织体系。具体现状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村信贷需求量大,银行信贷约束条件多。我国农村正规借款需求远远高于城市平均水平,但实际上农户信贷满足率却并不高。第二,对农村家庭信贷的认识较少。由于农民对金融知识认识不足,对相关信贷政策缺乏理解,我国农村居民向正规银行借贷的意识较差,习惯通过自己的渠道来解决资金需求而不敢向银行伸手。第三,农村信贷的方向存在着偏离r户、农业的问题。我国农村信贷还是主要用于非农经济的发展,提供给了非农户口。农户贷款的渠道不断改善,而农业贷款不断后退。

2.我国农村信贷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主体功能弱化。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主要吸收存款,面向农户发放的贷款少之又少。第二,农村信贷机构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我国农信社的体制障碍不仅仅在于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还有其管理体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安排。第三,非正规信贷活动隐含较大风险,农村信贷中存在很多的居民间的借贷活动,非正规信贷现象较多。

三、我国农村信贷现状的问题分析

1.二元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应归根于二元经济。农业金融的发展滞后,导致了农村信贷的严重供给不足,同时,也局限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自身特性的制约

农业本身的特点(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的供给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如此。

3.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第一,贷款手续比较繁琐,审批时间过长。农户觉得贷款的主要障碍在于手续繁琐。而金融机构又纷纷转型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到城市。第二,担保与抵押制度是制约农户获得正规信贷支持的主要制度障碍。首先商业金融机构所要求的贷款抵押物、信用担保等农户难以提供。其次,农村也缺少其他可提供第三方担保的途径。再者,一些信贷员使申请贷款的隐性成本居高不下,相当多的农户反映“不走后门贷不到款”。第三,利率管制使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盈利空间。大多数农户生产性贷款需求往往金额小、季节性强、时间性强。即使农户能够满足商业银行所要求的各种苛刻条件,商业银行发放单位金额的农户贷款却要付出比工商业贷款更高的管理成本,同时利率官定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利润驱动。

四、完善我国农村信贷的对策

美国农村信贷的需求一般分为五个方面,即:农业、农村住房、消费、农村小企业和农村社区发展。美国农村的信贷来源和金融市场支持包括零售贷款人、二级市场和信用增级项目。在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相关好的做法,完善农村信贷。

第一,政府应加强支持,完善相关政策。比如:增加农村信贷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引导并规范民间信贷等非正规信贷的发展;给予一定的财政税收优惠等。第二,强化金融机构相关职能,完善农村信贷体制。比如: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挥更大的支农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建立相应的金融组织。第三,加强并完善相关保险制度的建设。比如:进行信用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农村信贷保险体系、农村信贷抵押担保体系等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保险功能。第四,放松管制,创造更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在美国,其农村金融市场有为数众多的直接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直接促进了农民和农村企业提供更多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的发展,而在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较少,发展比较缓慢,所以中国应放松管制,让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第五,保持合作金融体系的独立性。多年来,美国的农场信贷管理局一直强调经营分权、抵制经营和人员任命方面的政治压力。第六,政府以恰当的方式提供援助。美国就是如此,只要农村信贷陷入困境,美国政府都会对其提供援助。当然,这些援助资金以后都必须还本付息,这样可以规避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马九杰,刘海英,温铁军.农村信贷约束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0(2).

[2]刘卫锋.农村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鞠荣华,何广文.美国农村信贷供给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11).

[4]任元芬,江山.发展农村信贷市场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22).

作者简介:阮小平(1981-),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信贷制度论文篇9

【关键字】房地产;信贷风险;主要类型;控制措施

房地产的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办理和经营房地产的信贷业务过程中,受到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房地产办理信贷业务的实际收入和预期效益产生偏差,造成房地产企业经济损失的可能。房地产企业的信贷风险既不同于一般的信贷风险,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风险,它与客户风险密切相关,具有不可避免性、全程性、传染性,强烈的信贷风险甚至会引起金融危机,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房地产的信贷风险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的产生原因

(一)缺乏健全的金融体制

房地产行业属于高投入、高收益的行业,其运行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由于金融体制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对称,容易给银行的选择带来问题,有些信誉较差、实力较低的借款人一旦获得了贷款,就给银行带来了信贷风险。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利润高,吸引了很多开发商,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一些不法商人利用银行贷款投资,房地产的高利润也使得银行放松了警惕,放松了对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评估,导致贷款过度,使银行面临更多的风险。

(二)人们的信用观念淡薄

我国现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过于强烈,受到个人认识、不良习俗的局限,人们的信用观念比较淡薄,逃帐、违约、赖账、违规、诱骗等丧失信用的事件经常发生,特别表现在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上,据调查,在国家对行业的信用调查结果中,房地产行业居于倒数第四,仅位于酒店、外贸、冶金行业之前,很多开发商只顾自己盈利,完全不顾银行利益,即使有资金也不愿意偿还银行,还是投入到下一个开发项目中去,甚至屡屡用银行贷款进行项目的开发,银行对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也不能清楚的了解,我国也没有建立个人信用记录,不能了解借款人的真实经济状况。

(三)产权关系不明晰

我国房地产产权制度存在一定的落后性,个人的房产和土地所有权处于分离阶段,很多住宅的产权关系不清晰,抵押物的产权和收益不清楚,土地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但房产是否具有这种功能还不好说,使得债权人的收益得不到保障。我国的二级房地产事业发展比较慢,旧房市场大多不愿问津,新房入市又比较困难,用于抵押债券的住宅难以变现,使银行的信贷风险不容易被分散,同时,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过于追求工期,忽视了工程质量,使得很多住房的质量都达不到国家要求的安全标准,很多建筑施工技术也不能达到要求,常见的有上下水管的按照、防水工程、供热系统等,开发商需要对这些不合要求的地方进行修改,造成一定的资金损失。

(四)政府的错误引导

我国赋予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责任,各地政府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做法上,有时候脱离了实际情况,只顾追风,盲目攀比,忽视了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肆修建步行街、商品楼、别墅区、旧城区改造等,实施了一系列的形象工程,不但没有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好处,还劳民伤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政府的支持更是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升温,为了使房地产行业尽快开工,政府往往以组织协调插手房地产和银行之间的关系,鼓励银行借贷给房地产行业,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给银行信贷下达了任务,政府强迫银行贷款,无论是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收益是否顺利,政府都不用承担责任,这就加大了房地产信贷风险。

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银行应该具有房地产信贷风险意识

银行应该提高认识,不能仅看眼前利益,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房地产信贷风险的严重性,谨慎的把贷款贷给房地产行业。既要支持有发展前景的房地产企业发展,又要尽可能降低风险。要严格房地产贷款的审批手续,坚决不贷款给不具有资格的企业和开发商,同时,要对贷款进行动态的监督,开发商应该开设独立的账户,定期还款,便于银行掌握开发商的经济动态,杜绝开发商造假获取贷款;合理运用利率杠杆,上浮高档住宅的利率,抑制房地产泡沫现象。

(二)扩大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

房地产行业运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房地产信贷数额的增多增加的信贷风险,这时候扩大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能够有效分散风险。首先,要促进房地产的证券化,向社会筹集资金,监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房地产企业的上市要求,鼓励上市;其次,建立专门的房地产基金,专门用来房地产行业业务的开展,鼓励社会群众投资房地产行业,减轻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再次,房地产企业发放债券,有利于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

(三)提高信贷业务的监管力度

房地产行业向银行借款的数额巨大,信贷风险也大,无论是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还是对银行的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应该提高对房地产行业信贷业务的监管力度。银行应该制定明确的监管制度,包括监管目标、监管方式等等,对房地产的借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房地产的信贷业务进行检查或者抽查,重点检查房地产企业是否符合借贷要求,贷款时间是否超过十年期限、是否用流动资金来代替还贷资金等,对违规现象要进行严肃的处理,绝不姑息养奸,杜绝以贷谋私、收受贿赂的现象。

(四)政府发挥职能

地方政府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进行指导,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规范化、制度化,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用地要严格的控制,完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审批程序,避免盲目扩张,稳定房价,鼓励商品房销售,采取政策对房地产行业进行管理,纠正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不正之风。

总结:

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但房地产信贷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风险,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和银行都应该具有风险意识,按照信贷风险的类型分析信贷风险的成因,找出降低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路路.周淑君.龚玉晶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风险[期刊论文]-时代金融(下旬)2011(2).

[2]钟璐琳.樊犇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业务的风险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3]人行长沙中支衡阳中支联合课题组房地产企业风险日趋演变为银行不良资产——对衡阳市房地产贷款风险情况的调查[期刊论文]-金融经济(理论版)2007(11).

信贷制度论文篇10

【摘要】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在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占主导性地位。而信贷资产作为给商业银行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主要资源,其配置与配比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长期发展。本文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以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为例,针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信贷资产结构配置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信贷结构优化

一、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在2014年提出“新常态”这一观点,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加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而现阶段商业银行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金提供者,其信贷资产的优劣不仅与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对于国民经济能否稳健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信贷结构优化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实质。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只有不断完善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才能真正提高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状态,以质的形式稳健处于新常态下的国民经济。

(二)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本论文通过对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信贷业务为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展开论文。探讨和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小见大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问题。以及提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措施,以此改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效益和长期发展。

二、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的现状分析

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成立于1954年10月,内设职能部门9个,拥有员工596人。这一年来,在省分行、赣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按照全省建设银行2015年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坚持以参与服务赣州经济建设为己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完成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变,经历了由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银行的飞跃,已发展成为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及市场资源,营业网络遍布全市主要县市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015年年底XX支行主要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1)全口径存款(本外币)余额445243万元,比年初增长26029万元,同比多增24556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时点新增计划38000万元的68.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11000万元,比年初负增长1172万元,同比少增3855万元;储蓄存款余额230574万元,比年初增长30391万元,同比多增18473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时点新增计划26000万元的116.89%;同业存放款项余额3668万元,比年初负增长3191万元,同比少降9937万元。

(2)各项贷款余额209884万元,比年初下降21295万元,同比少降96646万元。按金融企业制度应计与非应计口径划分,不良贷款余额10870万元,比年初下降29608万元,不良贷款率为5.18%,比年初下降12.33个百分点。其中:逾期贷款余额233万元,比年初下降24572万元,非应计贷款余额10637万元,比年初下降5036万元,非应计率5.07%,比年初下降2.37个百分点。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1169万元,比年初增加2113万元,不良贷款率5.32%,比年初上升1.4个百分点。

(3)贷款利息收入13120万元,同比减收2571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利息收入年计划13494万元的97.23%,其中实收贷款利息13123万元,贷款利息实收率96.83%,同比提高6.57个百分点;贷款收益率5.78%,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

(4)实现帐面利润7297万元,同比增加500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计划7823万元的93.28%。实现拨备前利润8390万元,同比增加214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该行同口径利润计划8126万元的103.25%,实现考核利润7140万元,同比减少956万元,完成省分行下达计划8048万元的88.72%。

(5)全面完成贷款质量控制指标,其中纯新发放贷款不良率为0;纯新发放贷款潜在损失率为0.54%,比省分行控制计划比率0.65%低0.11个百分点;非正常贷款比率28.21%,比省分行控制比计划率40.92%低12.71个百分点;关注类J款向上迁徙率18.03%,比省分行计划高16.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向上迁徙率67.6%,比省分行计划高50.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超额现金回收638万元,完成省分行计划508万元的125.59%。

三、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信贷业务问题分析

XX支行信贷业务在运营过程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三点问题,值得我们分析与探讨:

(一)信贷成本较高

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信贷业务最主要问题:信贷成本高,其信贷成本包含资金成本、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从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两个方面来看,在上述资料中可以发现“贷款利息收入13120万元,同比减收2571万元”,这就是资金运营效率低下的表现,也间接反映了资金利用存在问题。从风险成本来看,在上述资料中可以发现“不良贷款余额11169万元,比年初增加2113万元,不良贷款率5.32%,比年初上升1.4个百分点”,这就是风险成本高的表现,也是导致信贷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也可以论证信贷风险高、运营效率低下与信贷管理成本高成正比例关系。

(二)小额贷款业务风险控制弱

“新常态”九大特征之一: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顺应发展的战略之一就是“大力营销个人类贷款”,其本身就具有贷款金额数值小、信贷次数数量多、贷款客户居住地分散的特点,而XX支行缺乏规范的小额信贷管理制度。导致XX支行揭示风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信贷承办人的主观判断,而不是以财务报表和贷后管理等科学的小额信贷管理制度手段进行评定。

(三)集权分权管理难以明确界定

随着“新常态”下大力推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赣州地区水果蔬农产业是赣南地区政府扶持产业与核心发展产业,XX支行涉农客户贷款需求一般贷款额度小且贷款用款急的特点,因此XX支行必须在缩短上下级审批链条上下功夫,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对涉农客户贷款实行放权。而众所诸知国有四大行的上下级之间审批链条及管理链条过长,换句话说涉农客户贷款从申请贷款到批准贷款到获取款项的时间过长,贷款效率较低,极大地制约了涉农客户贷款业务的发展,影响涉农客户贷款这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四、提高信贷业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上述信贷业务产生的问题,赣州建设银行XX支行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实行改进措施:

(一)夯实信贷基础工作

首先是加快评级授信进度,提高评级授信覆盖面。积极开展客户信用等级认定,及时完成了与建行有信贷需求和潜在信贷需求的公司类客户的评级工作,从源头上把好信贷准入关。同时,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着眼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认真开展客户评价和授信工作。

其次是优化信贷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规范程序、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以“申请、调查评价、审批、合同”为骨架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对一些客户急需的承兑、贴现等信贷产品,随到随办,积极采用送审、会签等审批形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还款有保证,经营稳定”的企业,在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实行“一次核定,周转使用,新增上报”的方式简化手续,方便企业。对于信誉较差的企业则严格信贷手续,控制总量增长实行逐步退出,防范新的风险。

最后是借助评级授信工作的开展,认真做好重点客户、优质客户的营销工作。在不断拓展重点企业客户的同时,积极研究培育扶持优质中小客户,确立以流动资金贷款为切入点,积极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的发展战略,展开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评价、评级、授信等工作。

(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

与当地政府以及财政部门、经贸部门等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等情况,为银行管理层优化信贷资金投向、选择目标客户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为建行资产业务持续、稳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发挥建行的传统优势

对个人类贷款,积极主动加大个人住房贷款营销力度,该行充分用足用活上级行政策,因地制宜,优化人员配置,加快审批速度。对重点楼盘和信誉较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差别化服务,为有诚信、有实力的公司的优质项目楼盘住房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做到及时申报、及时审批、及时发放。对客户实施全方位服务和联动营销,根据每个客户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推销适合客户的各类银行产品。根据客户的资金链和产业链,延伸和扩大客户群体和服务范围。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一个设计良好的信贷资产结构体系,可以使商业银行将现有信贷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在于尽快完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并行之有效的信贷流程,正确引导商业银行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减少资产风险损失,从而提高可持续的经营效益,保障商业银行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二)展望

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信贷实践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还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前进。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增长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如此经济稳定良好的前向推动下,我相信,经过学术界和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断积极研究探和摸索实践,信贷成本高、风险控制弱等一系列信贷问题都将得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必将不断地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唐可平.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结构优化的思考[J].中国农村金融,2015,(06).

[2]董峰.银行公司信贷业务资产结构优化问题研究――以a银行为例[J].现代商业,2014,(17).

[3]林国英,梅欢雪,王文星.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对经营收益的影响――基于新资本管理[J].福建金融,2014,(03).

[4]李振京.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最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林跃武,许大庆,许文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结构评价方法研究[J].金融论坛,2012,(10).

[6]程昊.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若干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