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检查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40:25

执法检查论文篇1

完善和加强人大对检察工作的监督,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进入现代法治社会,检察机关在法制统一原则和公开透明原则规制的执法环境中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更应当自觉地接受人大的监督。法治的进步和检察权的本质属性,要求彻底改变现阶段人大对检察工作监督存在着法律至上性与现实中的结构性弱化之间的强烈反差,真正实现人大对检察工作监督的超系统、跨机构的现实的最高国家权威性。这既是人大司法监督职能的强化与规范化过程,也是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健全接受人大监督机制,以监督为支持,借人大监督促检察监督的互动过程。要使接受人大监督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无序到有序,检察机关的能动作用对于人大以及检察机关本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大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有审议工作报告、人事任免、执法检查、评议、质询、交办、调查、个案监督、法律监督文书等等。其中,执法检查最为常用。关于执法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8月制定了《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该规定对执法检查的组织、活动原则、主要程序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各级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每年都要组织几次执法检查。这些执法检查,或是专门针对检察机关的,如《检察官法》执行情况检查;或是针对某一法律,如《刑诉法》的贯彻执行情况检查;还有的针对某一专项行动,如“严打”整治斗争中的执法活动检查。执法检查是执法评议的基础和依据之一,这些检查对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提高检察队伍执法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为避免执法检查和评议流于空泛和形式,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加强和改进。而检察机关的能动作用将从中发挥积极有效的辅助功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检查主体的专业水准。检察机关及有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如不捕、不诉的法律分析、抗诉审查等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系统、机构之间的分工、配合、制约关系又较为复杂。执法检查本身对监督者监督水平提出了考验。

在提高检查主体的专业水准方面,检察机关可以从以下发挥能动作用:一是作专业讲解,向人大代表、委员讲解有关检察业务的基础常识,对检务公开和检察工作报告包括的专业知识进行重点介绍。二是在执法情况报告后附注有关专业解释和法律依据以便对照检查,将执法检查的具体内容分项逐案列表说明,使检查评议一目了然,简单方便,同时也使监督者更熟悉掌握相关业务。三是建议在检查组成员中增加司法实践者和法学研究者的比例,使检查组更具权威性。虽然上述措施并不能根本改善人大的专业化问题,但对于经验积累和具体操作仍不乏促进和优化作用。

(二)建议重点监督检查内容。就针对检察机关或政法系统的执法检查而言,错案追究责任制等办案制度和办案纪律约束最严格的,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以及公检法三家矛盾最突出的执法权力和环节,是执法监督的关键和实质所在。接受人大执法检查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检查纠正错误,总结经验,防止执法权力被滥用或执法过程中出现偏差,保障公正执法。既然是监督制约机制就应当着重针对最要害最薄弱的环节,否则,忽略或规避都可能产生不公正甚至腐败的隐患。

为此,检察机关应当主动向人大提出需要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内容的建议,并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主动邀请人大进行执法检查,提供相关的内容目录附注说明,列举不捕、不公开听证、自侦案件强制措施及犯罪预防、人大交办工作、检察长接待日工作等方面供人大常委会选择定夺。因为人大代表与社会各界联系密切,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最能反映人民的满意程度。主动建议检查内容,事实上是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将检察执法质量与效果通过人大的检查和评议进行最严格的验收。当然,这也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是检察权的内在必然要求。对检查内容的建议,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体现了检察机关始终将检察工作置于人大监督之下的端正态度和公正执法的信念。

(三)确保检查形式的真实性。现实中,大多数执法检查都经过事先长期的准备,在可预见和“包装”的情况下,采取书面检查、听汇报、开座谈会等形式,难免有走过场之嫌。被检查者以应付的思想进行迎检部署和材料准备,补缺补漏,扬长避短,报喜不报忧,结果是皆大欢喜。这显然有损法律至上的严肃性和人大的权威,造成人大监督“虚化”效应。对检察职能的全面正确履行也有害无益。

执法检查论文篇2

一、总体要求

各行政执法机关进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的办公、生产、经营场所和场地进行执法检查活动,应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服务为先的原则,严格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将执法管理与指导、服务有机结合,遵循统筹安排、保证质量、注重效率、避免重复的要求,合理安排检查频次,切实规范检查行为,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明确检查依据,制定检查计划

各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执法检查,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或省级以上部门的执法检查文件。各执法单位不得超出规定随意到企业进行检查。对企业进行例行执法检查,每季度要事先制定工作计划(包括检查对象及检查依据、目的、事项、时间安排等),并向区监察局、区政府法制室备案后组织实施。对上级统一布置和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保、人身健康、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市容环境整治以及受理群众举报必须查实的行为等需要立即进行的检查,应当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检查结束后立即向区监察局、区政府法制室报告检查情况。

三、控制检查频次,完善检查形式

各行政执法机关实施执法检查,要合理安排检查频次。对上级同一系统的执法机关对同一检查对象、同一事项的检查结论应予承认,不得重复进行检查。抽取样品进行检验、检疫应依法进行,对已经上级机关或有关执法单位检验、检疫合格的,不得再次抽样检查。

要切实推行行政执法机关联合检查。根据工作需要对同一事项需由多个执法机关进行检查的,应当明确由一个机关牵头实行联合检查,防止多头检查。联合检查的,参与单位应当积极配合牵头单位进行,各自独立得出检查结论。同一执法机关的不同科室对同一检查对象依法分别进行检查的,能够共同实施同时进行的,要统一时间、联合检查。

要进一步改进执法检查方式,凡具备书面检查条件的都应按要求采取书面形式进行执法检查。

四、严格检查程序,规范合法检查

1.各行政执法机关对企业进行例行执法检查,执法人员须向检查对象出示合法有效的执法证件和本机关开具的《行政执法检查通知书》。同时,执法人员要持《行政执法检查登记表》(见附件),将执法单位、检查时间、检查事项、执法人员姓名及执法证件编号等逐一记录,一式两份,分别交检查对象和本机关备存。对未出示《行政执法检查通知书》、行政执法证件及《行政执法检查登记表》的,检查对象有权拒绝检查,并可向区监察局或区政府法制室投诉举报。

执法检查结束后5日内,行政执法机关要向检查对象书面告知检查结果,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要提出具体整改意见。执法检查后未向检查对象提出整改意见的,不得就此实施行政处罚。

2.事发突然需要即时实施的执法检查,执法人员要持有效的执法证件并填写《行政执法检查登记表》,交检查对象备存,事后按照有关规定向检查对象书面告知检查结果。

3.经检查须对企业实施行政处罚的,要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要严格执行向社会公开的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做到过罚相当。

4.行政执法机关要及时将《行政执法检查登记表》和书面告知检查结果存档,区监察局、区政府法制室根据企业调查反馈情况,不定期对执法检查档案进行抽查。

五、严肃执法纪律,加强考核监督

各行政执法机关要严格依法对企业实施执法检查,不得妨碍检查对象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不得牵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精力。严禁违反规定向企业收取检查费用,不得以检查为由无偿占用企业商品和物品。严禁凭借职权向企业乱摊派、拉赞助或变相强制要求参加收费培训,不得借节假日向企业吃拿卡要。严禁借检查之机故意刁难企业,不得对企业举报、投诉行为进行打击报复。执法人员要遵纪守法,树立公正、文明的执法形象,严禁无证执法、越权执法、徇私枉法、野蛮执法。

执法检查论文篇3

一、物证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物证,是指能够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位置以及状态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客观存在的物品、物质或痕迹。物证作为证据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及行政案件中均广泛存在,在诉讼、行政执法等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在司法证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在现代司法程序中,物证已经成为证明案情的重要手段,在各种事实证明方法中居于首要地位。

物证作为物质相互作用过程的记录客体,在各类案件中均广泛存在,通过对物证储存信息的正确解读,可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物证具有比人证更强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即使鉴定结论出现偏差和错误,还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鉴定甚至重新勘验现场等措施来纠正,可以说,物证是查明、证明案件事实的基石。物证对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物证技术专家来识别、检验和鉴定,才能提取出丰富的案件信息,为司法和行政办案服务。而识别、提取、固定、鉴定物证的技术手段,即为物证技术。

物证技术,是对案件中各种物证所进行的识别、记录、提取、保管、检验和鉴定的科学技术的统称。长期以来,公、检、法、司等部门及学者从各自角度对解决专门性问题的技术进行命名,如“刑事技术”、“检查技术”、“司法鉴定”或“法庭科学”等。笔者认为物证作为案件中普遍存在的证据类型,各个领域都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来识别、提取、保管、检验、鉴定各类物证,这类技术在科学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不应由于使用主体的不同而改变。因此,笔者认为上述可统称为物证技术。

物证鉴定结论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提供的一种科学的判断,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和可信性,但同时,由于受到送检材料、技术能力、设备条件、主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其科学性、准确性可能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存在虚假性。因此,办案人员应当认真审查鉴定结论,查明事实真相,正确适用法律。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专门问题的鉴定,凡是要求由法定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必须由相应的法定鉴定机构进行,其他专业鉴定部门无权鉴定。送鉴材料是鉴定的前提和对象,也是鉴定结论形成的基础。如果送鉴材料不充分,则难以作出鉴定结论,或只能得出不准确的鉴定结论。

如果送鉴材料不真实,则只能得到错误的鉴定结论。对于违法获取的物证,鉴定机构有权拒绝鉴定。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解决专门性问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具体可以从鉴定人所从事的专业教育,从事鉴定的年限、专长、经历以及专业技术职称、鉴定成效及科研成果等方面来考察。审查物证鉴定结论的论据是否科学、充分,推论是否合理,是以一定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的。正确的物证鉴定结论应该与在案的其他证据之间相互协调、呼应,若有矛盾就应重新审查、核实鉴定结论和其他证据。因此需要与案件的其他证据结合起来,进行对照分析和比较,作出正确判断。必要时可进行复核鉴定、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

二、物证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办案中的应用

(一)工商行政执法领域中常见的物证

1.商品物证。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内的商品质量,各种商品都有可能成为物证。如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涉案商品是否属假冒、伪劣商品等。

2.文书物证。在经济违法案件中,常常需要鉴定涉案合同书、决议书等文件中印章、签名的真伪;显现会计资料中的被涂改字迹,鉴定印章与签名的顺序等。

3.视听资料和电子物证。视听资料作为一种动态证据,可以直观重现案件的全部及部分事实,具有其他证据不可比拟的优点。然而,视听资料同时具有易变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发生改变,从而可能丧失证据的作用。如易被当事人篡改、易受电磁场的影响而消磁等。网络虚拟经济日益发展,网络经营主体及经营行为还需规范。网上商标、广告行为的监管需要有效识别、跟踪各类网络信号。视听资料和电子物证的检验,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鉴别视听资料是否被篡改、恢复受损的数据、来源追踪、模式识别技术等。

4.生物、化学物证。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公布实施,食品安全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领域之一。定期进行食品质量抽查及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都需要对相关食品进行检验。

(二)工商执法人员获取物证的途径、方法依据法律的规定和办案的实践,工商机关获取物证的方法和手段一般包括:

1.当事人提供。在行政裁决案件或其他类型案件中,为了自身的权益,当事人往往会主动向工商机关提供有关物证。

2.主动调取。工商机关认为某人或某单位可能保管有关的物证,可以主动向有关人员或部门调取物证,有关人员和部门应当配合。

3.现场检查、勘验。对于存在现场且有勘验价值的案件,必须及时、全面、细致、客观的进行现场勘验、检查,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取、固定、记录物证。如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工厂进行检查时一定要注意提取、固定违法产品、原料、包装物及商标等物证。现场勘验、检查是获取物证的最主要途径。

4.扣押、登记保存。对于在现场勘验、检查中发现的物证,根据法律的授权,可以采取扣押或登记保存的手段获取物证。扣押、登记保存往往与现场勘验、检查结合进行。执法人员在实施扣押、登记保存措施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定要有见证人在场并签字。一定要由当事人签字或注明不签字的原因,才能保证物证的关联性和真实性。

(三)工商执法办案中的常用物证技术工商机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承担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查处违法广告、商标侵权案件等职责。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经济违法行为日益科技化,违法手段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案件查办难度不断加大,过去办案中传统的眼看、手摸、鼻闻的经验式监管逐步向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现代化监管转变,努力实现执法现代化,建设“科技工商”,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其次,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和民主进程,公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物证技术为执法办案服务,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工商执法办案工作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工商执法办案中的常用物证技术包括:

1.商品质量、真伪鉴定。在商品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中,常常需要对涉案商品是否达到一定标准或商品、标示的真伪做出鉴定。工商机关应当委托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2.食品安全检测。目前,《食品安全法》已公布实施,工商机关作为重要执法机关之一,依法监管流通领域内的食品安全。必须对流通领域食品的质量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测。主要技术手段有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实验室仪器分析技术、生物检验技术等。

3.文书检验。在经济活动中,文件被大量用来记录事实、证明身份等。

因此,文件常常作为证据在案件中使用。当涉案文件被伪造、编造,而需要确定真伪时,就需要运用文书检验的手段对涉案文件进行检验,以查明案件事实。常用技术有笔迹鉴定、印章印文鉴定、文书形成时间检验等。

4.物证成分、含量鉴定。如流通领域中的食品中是否有违禁添加剂及其含量。各种商品中甲醛的含量是否超标等。

5.商品制作工艺鉴定。工商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某些商品制作工艺进行鉴定。如对涉嫌拼装的套牌汽车进行鉴定等。

6.电子物证技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经济也获得了迅猛发展。网上交易、广告等经济行为日益普遍。网络经营违法活动也日益增多,使得电子物证技术成为必然。工商机关承担网络交易进行规范、监管的职责,必须了解电子证据的提取、固定及鉴定技术。所谓电子物证技术,就是对在利用电子载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的各种证据进行收集、固定、审查和确认,它包括涉案计算机现场勘查、搜查与扣押、网络监控、邮件监控、技术鉴定等多种活动技术的总称。

(四)物证技术对工商执法办案的作用

1.对物证进行分析、检验,为查明案件事实,重建案件现场提供客观依据。案件一般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办案人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那些与案件有关的重要事实,只有通过各种证据来查明或重建案件事实。物证是查明事实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物证进行分析检验,可以提供有关案件事实信息,如案发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涉及的人或物等,为执法人员确定案件性质、深入推进案件调查、结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可以提取、记录、固定、保管物证。工商机关办理的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中可能存在物证。但由于执法人员缺乏物证意识和未掌握物证技术手段而未能及时提取、固定,致使案件查办工作难以进行甚至陷入僵局。有时即使提取了物证,但由于提取的物证缺乏代表性或未达到一定的数量或保管不当腐败变质而失去鉴定的条件。因此,工商执法人员必须增强物证意识,掌握基本的物证技术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做好执法办案工作。

3.可以鉴定物证,提供证明案件事实的法定证据。物证是“哑巴”证据,其携带的案件信息需要专业人员通过分析、鉴定来解读,才能充分发挥证明作用。工商执法人员不仅要自己查明案情,完成自向证明,在行政诉讼程序中还要用证据向他人证明案件事实。一般而言,行政程序中的各种物证材料就是诉讼中的法定证据。通过物证技术手段对涉案的物证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鉴定结论,可以为案件的顺利进行提供具有较强说服力和证明力的证据。

4.可以审查、印证其他证据。一起案件中往往存在多种证据,由于物证的可靠性更高,证明力更强,物证在执法活动中往往可以作为审查和印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的真实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三、树立物证意识,实施“科技工商”战略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物证技术的现状

1.目前,工商执法人员普遍缺乏物证意识,对物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了解基本的取证、检验手段。表现在对物证的认识仅限于较为明显的物品等,现场勘验、检查中仅仅提取看得见的物证,缺乏深入勘查现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使得本应提取到的物证没有提取,可能使案件查处工作陷入僵局。部分执法人员在办案中以“人证”为核心,过分依赖调查访问和证人证言,有时可能侵犯当事人的人权,甚至变相对当事人逼取证言。不仅可能由于非法获取当事人陈述而被法院排除,还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法制文明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有相当部分执法人员认为物证鉴定应属质检等部门的事,工商机关只需提取检材送交检验,完全依据检验结果对案件作出相应处理,而根本不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判断。有些工商执法人员随意提取、保管检材,致使检材缺乏代表性或未达到一定的量或者腐败变质而导致失去鉴定条件或导致产生错误的鉴定结论。

2.缺乏技术专业人员、经费和设备。目前,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的工商机关配备了食品安全检测车,并招录了技术人员,专职从事食品物证检验、鉴定工作。北京海淀区工商局还与某物证鉴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工商机关没有任何物证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更不可能获得实验室认可。

3.法制建设仍需加强。作为规范行政执法基本法律的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工作也进展维艰。有关物证及物证鉴定的规定也很不完善。

(二)实施“科技工商”战略是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工商”,就是要在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其中涉及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证技术。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改变着管理模式,而且改变着执法人员的思想观念、监督方式、服务观念,提升了办案能力和执法人员的素质。

工商执法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执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增强物证意识,牢固树立“科技工商”战略的理念。

但是,目前工商执法人员普遍缺乏科技意识,没有运用先进的物证技术调查取证的意识。一些执法人员不愿意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本身具有排斥心理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最重要的因素是有些执法人员的“科技工商”意识不强,只有提高他们的物证意识,才能更好地实施“科技工商”战略。实践证明,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工商”

之路。这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的时代呼唤,也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历史性选择。

首先,领导要做“科技工商”的领头人。科学技术在工商工作的应用,涉及各个领域、各部门,涵盖工商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执法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级工商机关的领导按照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工商”战略的伟大意义。要经常深入基层组织调研、检查、指导和督促“科技工商”战略的落实,从组织上提供有力的保障。领导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带头应用科学技术,做“科技工商”的领头人。

其次,通过培训提高“科技工商”

执法检查论文篇4

一、专项整改活动取得的初步成效

总的来看,全市检察机关专项整改活动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效,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检察干警规范执法的自觉性有了新的提高。两级院把专项整改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点内容和深化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措施,坚持把学习和教育贯穿专项整改活动的始终,不断统一干警思想,增强干警参与专项整改的自觉性和紧迫感。通过深刻剖析执法不规范的问题和根源,干警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了对规范执法行为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了“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正确执法观,坚定了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大局意识、法治意识、人权意识、公正意识和规范执法的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二是切实查找出了执法不规范的较突出问题。通过排查,两级院共梳理归纳出五个重点部门存在的87个问题,涵盖了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各个关键环节,既有不规范的问题,也有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问题,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全市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如在审查逮捕环节查找出个别沟通案件、随意让公安机关撤回报捕案件、介入侦查引导取证不规范等问题,在审查环节查找出诉讼监督力度不够、庭前准备不充分、滥用撤回等问题,在>文秘站:法律文书评查活动,全市检察机关法律文书制作的差错率明显降低;通过强化公诉庭前准备、听庭评庭和案件质量评查,出庭公诉工作更加规范高效,案件质量得到提高,无罪案件明显减少,今年以来全市仅有2人被判无罪,且市检察院已对其中1人提请省检察院以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某县检察院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打击涉林犯罪不力及不规范的问题,结合实际,认真开展“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区治安特点”专项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并被县委、县政府转发,有效带动了相关执法环节的规范。四是检察业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得到新的加强。在认真查摆整改的基础上,两级院把制度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对现有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围绕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问题,逐一列出需要立、改、废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分别轻重缓急,确定时间表,有分工、有计划地集中开展了建章立制工作。两级院共制订新的制度规定23项,修改完善制度规定38项,废止不合时宜的制度规定22项。市检察院针对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撤回、制作法律文书工作中存在的较突出问题,分别制定了《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暂行规定》、《规范刑事公诉案件撤回工作的意见》和《规范法律文书制作的意见》等,用制度保证规范执法、公正执法,堵塞漏洞,减少执法的随意性。五是有力地促进了办案业务工作的开展。两级院把开展专项整改活动和检察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办案力度不断加大,执法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检察业务工作上了新台阶。今年1至10月,全市共批捕刑事犯罪嫌疑人1534人,提起公诉1861人,纠正漏捕32人、纠正漏诉16人。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101件122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77件97人,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4件25人;在电力、煤炭、林业、交通工程等行业和领域查处了一批群众反映较强烈的案件,产生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开展专项整改活动的主要做法

在专项整改活动中,我市检察机关以“突出一个重点、运用两个载体、抓好三项工作”为总抓手,落实专项整改活动各项任务:

“突出一个重点”:即突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问题、重点案件,集中整改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根据高检院、省检察院的要求,全市检察机关抓住职务犯罪侦查、公诉、侦查监督、民事行政检察、控告申诉检察等五个重点部门和环节,重点整改徇私枉法、权钱交易,执法不文明、违法违规办案,、执法不作为以及不能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两级院结合各自实际,深入具体案件和执法环节,查摆出执法不规范、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把问题找准、找实,两级院对20__年以来捕后撤案、不诉和判无罪的135件案件进行了逐案复查,形成了专门的复查报告,并共选择了11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逐个环节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对策,以重点查摆推动专项整改工作的深入。市检察院还选择了一批重点案件进行跟踪督办,如针对一件刑事申诉案件和一件死刑改判无罪的案件,组织两个专案组,从一些不正常现象入手,已初步查清了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该追究不予以追究、徇私枉法、受贿等问题,目前专案正在进一步深挖细查中。

“运用两个载体”:一是深入开展“规范执法从我做起”活动。要规范执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干警严格、自觉地执行法律和规章制度。两级院通过组织规范执法行为大讨论,举办“规范执法从我做起”演讲会,召开典型案件剖析会、规范执法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反思执法不规范的危害、分析产生执法不规范的原因以及对此应采取的整改措施,引导广大干警把规范执法看成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一项要求、一份责任和一种约束,坚持从检察机关做起,从各职能部门做起,从每个干警自身做起。连城县检察院要求每位干警将“规范执法行为规则”放置在各自办公桌面上,时刻警醒对照。在8月30日召开的全市检察长座谈会上,某市检察院由检察长带头,副检察长、科长和一般干警代表立足各自岗位职责,作了“规范执法从我做起”的发言,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健全落实“五个一”制度。在总结、归纳、完善基层检察院好的做法的基础上,市检察院专门下发意见,要求两级院认真落实一案一总结、每月一抽查、每月(季)一评庭、每季一评查、半年一练兵竞赛等“五个一”制度,通过行之有效的载体,切实把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寓于具体执法活动之中,落实到具体案件上,扎实有效地实施,持之以恒地坚持,并不断创新完善。

“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排查与整改。两级院通过召开查找问题、原因分析会,走访公安、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有关单位和部分案件当事人,寄送征求意见函,召开征求意见会等方式,结合学习讨论佘祥林等五个典型案件剖析材料,进行深入查摆问题,摆实、摆深、摆全,不搞表面文章,不看表面问题,既查找出了本单位、本部门执法工作不规范的问题,又查找出了执法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了整改措施,制定了整改方案,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对能改的立说立行,马上整改;对一时还不具备条件整改的,也分别列出了专题,提出了整改方向和计划。二是抓好制度建设与落实。两级院在对现有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检查的基础上,针对查摆出来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从细化办案流程、强化执法责任、健全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入手,本着“少而精,急需管用”的原则,结合本部门、本岗位工作实际,及时拟订了一些能解决问题、可操作性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树立制定制度重要,落实制度更艰巨、更重要的观念,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开展明查或暗访,努力使制度规范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干警、每一起案件、每一个执法环节,防止形式主义。三是抓好培训考核。全市检察机关坚持把提高队伍素质作为规范执法行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等活动。今年6月份以来市检察院举办了全市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专项业务培训班、公诉实务培训班和公文写作与文书处理培训班等“三个培训班”,举办了提高侦查技能研讨班、提高发现犯罪能力研讨班、民行抗诉书说理改革研讨班等“三个研讨班”,并先后选送8名业务骨干到中国刑警学院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参加刑事证据、侦查或讯问等内容的课程进修。一些基层检察院还组织了模拟法庭论辩赛、检察业务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练兵活动,把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寓于日常的办案实践中。10月中旬以来,两级院严格按照高检院印发的《培训考核实施方案》组织培训考核工作,市检察院围绕各个执法岗位应知应会的基本制度、基本规范和基本技能,分四批组织两级院主要业务部门的检察官开展了集中脱产培训,于10月26日组织两级院八个重点部门检察官以外的192名干警参加了开卷考试,10月29日又组织两级院反贪、渎检、公诉、侦监、民行、控申、监所、林检等八个重点部门的253名检察官参加了闭卷考试,两级院60名领导班子成员也都提交了撰写的论文,目前已经完成阅卷工作,正在统计考试成绩,并拟于近期对成绩予以通报。

执法检查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暂予监外执行检察执行监督检察监督

暂予监外执行是指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对于不宜继续采用监禁措施的罪犯所采取的一种变通举措,这既是法律温和性的体现,也是轻刑化趋势下所产生的制度设计。这种以人权保障为初衷的制度在运行时却被作为逃避承担刑罚惩处的工具,成为了司法腐败滋生的温床,如不加以治理,不仅会影响法律的权威性,让司法体制丧失公信力,更会延缓我国法治进程。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的全国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查活动,以及2014年10月24日印发的《暂予监外执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是对这一司法腐败现象的“拨乱反正”。从专项检查活动开展的成果看,是卓有成效的,但也说明了这一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仅仅依靠事后不定期的“突击纠正”行为是不足以防止腐败发生的,“阳光是腐败的天敌”,检察机关只有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职能优势,通过创新监督方式、扩展监督领域、延伸监督环节才能堵塞制度漏洞,让腐败没有滋生的土壤。

一、现有监督方式的深层挖掘

(一)提高监督的透明度,加大检务公开力度

检察信息化建设是检察监督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有效保证。《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应当上网公开”,但是这仅限于执行的终结性文书的公开,检察监督工作在这一方面如何体现则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应该以检察机关统一业务软件的应用为契机,将检察机关对罪犯被监外执行决定的审核意见书纳入上网公开文书的范围。因现在并没有统一性的文书格式,这需要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统一的制式文书模板,这样通过将相关法律文书上网公开,既增加监督渠道,提高透明度,又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二)提高监督的时效性,完善同步监督制度

为保证检察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活动监督的时效性,做到同步监督。《人民检察院看守所检察办法》、《人民检察院监狱检察办法》都有所规定。但是这些规定的做法不够细化,无法体现监督工作如何开展,从而无法保证监督效果。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五个方面:1.与监狱、看守所建立患病罪犯信息通报制度,定期(每月)将罪犯的患病情况、用药治疗情况、病情是否好转、是否需要住院治疗等情况及时向检察机关通报,驻(监)所检察室及时做好登记,为以后的评查监督提供依据。2.审查相关文书。不但要查看被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病残鉴定和病历材料,还要对审?思?ɑ?沟淖手实暮戏ㄐ浴⒓?ǔ绦虻恼?毙浴⒓?ń峁?氩±?牧系墓亓?砸约坝氡m饩鸵椒段У姆?闲浴?.深入监室实地查看被提请罪犯所病残状况,通过与罪犯本人面对面的观察、询问病情,与同监室其他罪犯谈话了解病情及日常表现,此外还要查看被提请人的看病用药记录。4.列席保外就医监狱(看守所)评审会议,听取管教民警对被提请罪犯病情的汇报,拟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因分析,如继续羁押会产生的后果,对相关情况进行记录汇总成为得出审查意见的依据。5.与拟暂予监外执行罪犯住所地社区矫正机构联系,了解罪犯是否有能力满足规定的监管条件。

(三)提高监督的科学性,建立“双审制”及上级院复核制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的监督由监所检察部门负责。正如上文论述由于专业知识的原因检察监督停留在形式审查的层面,实质审查不足的问题,因此只有保证技术支持、对其中的伤残鉴定进行专业监督检察才能保证监督的实效。笔者认为监所检察部门在接到监狱(看守所)提交的拟提请监外执行罪犯的相关鉴定意见病历材料后,应该及时复印移交本院技术部门进行审核,同时还要提交上级院的技术部门进行复核,由上级院拿出审核意见作为监所检察部门作出监督结论的依据。该项举措在侦查监督和公诉办理相应刑事案件时对伤情鉴定的由上级院复核的做法如出一辙,监所检察部门可以参照相应的规定做法办理。

二、新的监督方式的开辟

执法检查论文篇6

一、贯彻党组意图,推动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一是积极开展林改督查指导。先后派人深入到//、//、//等三个县市区,采取实地调查、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检查挂点县(市、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重点开展林改检查验收、林权证发(放)证督查、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试点(蕉城区)调查等工作,进一步了解当前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推进改革的各项工作,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积极配合林业综合执法配套改革。参与林业综合执法改革的调研、协调工作,并于8月10日,在//县组织召开了全省林业检查站建设工作座谈会,总结回顾五年来全省木材运输检查工作情况,分析新形势,探索新思路,进一步加强我省林业检查站建设与管理,推进林业检查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配合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

二、落实建设规划,推进值班站房基础设施建设

三、优化站点布局,完善木材检查监督网络

四、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检查员队伍素质

一是完成首次检查员技师培训任务。上半年,组织基层林业检查员参加省人事厅组织的工人技师资格考试,20名基层林业检查员全部通过统一考试,解决了部分林业检查员工资待遇问题,浓厚了基层的学习氛围,促进检查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完成核发在岗检查员检查证工作。对全省在岗检查员,根据人员岗位调整和新进检查员变化情况,重新核发检查证923本。三是做好新进检查员岗位培训工作。对新进检查员、尚未取得行政执法资格和《//省木材、野生动植物运输检查证》的林业检查员,要求各地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培训,今年共培训90名。12月初,还派人协助省人事厅培训基层林业检查员,60名检查员参加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培训。省总站还编辑《木材、野生动植物运输检查监督概论》,作为林业检查员岗位培训教材。

五、加强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一是开展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积极预防职务犯罪”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重点开展“六查六看”,即查执法观念,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强不强,以人为本、重视程序够不够;查执法行为,看执法是否严格、公正、规范、廉洁;查执法责任和执法力度,看是否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是否存在不负责任、执法不力等问题;查执法作风,看有无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是否存在不文明执法的行为;查执法纪律,看有无受利益驱动执法、有令不行、有错不纠等问题;查执法质量与执法效果,看是否实现保护森林资源、巩固林改成果、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二是开展治理林业检查系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通过开展坚决治理和有效预防商业贿赂的行为,使林业检查系统干部职工普遍受到教育,林业检查员的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显著增强,行政执法权力运行廉洁、高效,相关制度规定得到完善和落实,促进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木材运输市场的形成,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认真开展创建精神文明示范窗口活动。按照2012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方案,配合厅纪检监察室对全省被授予文明窗口的林业检查站开展全面检查。针对去年//县人民检察院查处的///林业检查站检查员收受贿赂、私放非法运输木材案,派人进一步深入了解情况,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对该案暴露出的组织领导弱化、规章制度虚设、队伍素质低下、执法行为失管等多方面的问题,严肃处理,向厅党组提出取消其“林业检查站文明示范窗口”荣誉称号并摘牌的建议。

六、强化监督管理,积极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nextpage]二是注重提高明查暗访质量。制定了明查暗访记录本登记反馈制度,将检查内容、检查情况、存在问题、整改要求登记在册,对照复查。今年,我站组织明查暗访了/////////等设区市的50多个林业道路检查站,重点检查了站容站貌、值班人员在岗在位、着装、佩戴“两证”、木材运输检查监督情况、荣辱观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行程上万公里,发现问题,提出要求,督促整改,推进了基层检查站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三是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新闻舆论报道曝光的////林场原始森林被砍伐等问题,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对群众举报的问题,进行认真调查落实,该纠正的,及时纠正,该整顿的,立即整顿。如,针对//县2位人大代表建议撤销///站的建议,我站专门安排人员开展调研,与2位人大代表达成共识,取得了理解和支持,确定了//站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每接到一件举报,及时发出督办通知,要求被举报单位所属的林业局派人限期调查处理,查处结果及时反馈,真正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四是创新监督方式。今年以来,///等县(市、区)林业检查站,安装了远程监控,对整个执法过程实行24小时监督,明显提高了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

七、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检查员执法行为

从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入手,在规范和监督林业检查站的执法行为上下功夫,狠抓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上半年,继续抓好“四项制度”的落实,同时,新修订了《//省林业检查站上岗检查员“五要五不准”规定的通知》,规范检查员执法意识、执法行为、执法作风、执法形象等,下发到各检查站贯彻执行。///厅长给予了充分肯定,专门批示指出:“这个规定定得好,的确要从抓检查站队伍建设入手,希望要抓实抓出成效”。通过创新制度,规范服务,加强监督,落实到位,确保依法行政。

八、端正服务态度,积极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主动为基层办案搞好协调。4月初,//林业检查站查获一起涉嫌违法运输案件,我们积极与//省有关部门协调,终于查清事实真相,做到真正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针对各地对成品认识不同的问题,我站积极协调,为基层执法解疑释惑。针对明查暗访中发现的//市对违法木材处罚采取双重标准、//县人事局没有将省人事厅有关检查站技师考核文件告知林业局等问题都能积极协调,力求妥善解决。

九、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成果

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检查站领导认真按照国家“两部一办”的要求,继续把治理公路和水上“三乱”工作作为发展林业经济、改善投资环境、密切党群关系、遏制腐败现象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一是强化领导,继续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和省里的部署,把治理公路“三乱”作为林业系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一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治理公路“三乱”领导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个人,落实到执法人员身上。坚决同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省政府治乱工作要求,以建立及时发现和查处公路“三乱”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为目标,继续巩固前几年治理成果。严格执行《对公路“三乱”出现反弹实行“黄牌警告”和“取消资格”的规定》,实现整个林业系统基本无“三乱”。

明确提出:一旦出现公路“三乱”现象,除坚决查处当事人外,还要严肃追究领导责任。二是规范管理,严格落实治乱工作各项要求。继续贯彻国发〔1994〕41号文件精神,坚决不开口子,严禁林业系统内部除林业检查站以外的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上路检查木材运输;林业检查站接举报后,经过县(市、区)以上林业局领导批准方可上路有目标地执行检查任务,发现有违法运输木材的车辆,引离国、省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理;坚决杜绝外系统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林业检查站进行“搭车”检查、收费和罚款;严格执行凭证运输和监督检查的有关规定,不得擅自增加检查站查验和执罚项目。严格执行国务院《罚款决定和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的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给林业检查站下达罚没指标;坚决杜绝把检查人员工资、福利和奖金与罚没收入挂钩。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分别设立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对群众举报反映的“三乱”行为认真查办。三是积极开展水上“三乱”治理工作。按照省里统一部署,继续抓好水上治乱工作,上半年,对全省15个有水上林业运输检查职责的林业检查站,进行了认真摸底,并报送省治乱办备案。

十、注重提高内功,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

3月份,我站以迎接省精神文明建设检查为契机,加强本单位内部建设和管理,新修订了检查总站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上下班、请销假、接待、车辆管理、老干部工作、会议、学习、公文管理、环境卫生、办公经费使用和公务出差管理等制度,形成了较全面的工作制度。根据本站职责变化,积极与人事部门协调,争取增设职能科室,便于干部成长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厅领导要求,积极做好执法责任制研究和报送工作,为今后检查站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2年,检查站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速公路开通后,全省林业检查网络不断出现漏洞

随着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原来趋于合理的全省99个林业道路检查站的布局出现了漏洞,特别是//、//等高速公路建成和入/国防路及省际断头路通车后,许多无证木材就可以避开林业道路检查站直接从高速公路和入/国防路及省际断头路畅通无阻地运往销区,导致部分林业道路检查站形同虚设,从而诱发了林区的盗砍滥伐、收购无证木材、偷漏税金等违法行为,出现了销区木材价格比产区更低的怪现象。

2、现有的林业检查方式不能适应森林资源保护的要求,需要探索新的检查方式

据统计,从目前情况看,全省必须增设或调整40多个林业道路检查站才能堵住漏洞,但这与搞活流通及治理公路“三乱”又存在一定的矛盾,光靠不断的设站、移点也难以适应道路交通发展及森林资源变化后的木材运输检查监督工作需要,应积极探索新的检查方式。

执法检查论文篇7

《2009年市政府立法计划和执法检查计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为切实做好2009年政府立法和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服务和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现提出如下要求:

一、关于2009年市政府立法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立法工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府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法律制度上体现和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牢牢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抓好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体制创新等方面需要制定或者修订的地方性法规、市政府规章项目,通过法律制度引导、规范、保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增强立法工作计划的严肃性,确保按时、高质量地完成立法工作任务。对列入市政府立法计划的正式项目,起草单位要加强领导,成立由立法人员、实际工作者和专家相结合的起草小组,制定和落实工作责任制,保证必要的立法经费等条件,严格按照计划确定的时间完成法规、规章草案的报送工作,不能如期完成的,起草单位应当向市政府作出书面报告。对列入市政府立法计划的法规、规章的备选、调研项目,相关责任部门要加强立法调研工作。同时,各起草责任单位要结合立法计划安排积极开展立法课题研究,规范、合理、有效利用立法课题经费,加大立法调查和理论研究工作,按时向市法制局报送有关立法调研报告。市法制局要进一步组织、指导和督促有关单位认真开展相关立法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立法任务。

(三)不断增强立法透明度,增加政府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起草单位起草法规或规章草案时要有全局观念,坚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着重从制度设计上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在立法过程中,要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对法规规章草案的意见,特别是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立法项目,应当按规定举行立法听证会,充分听取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对重要法规和规章草案,起草单位或市法制局要向社会公开文本征求意见,增强政府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四)加强沟通与配合,进一步做好有关意见的协调工作。起草单位在将起草的地方性法规、市政府规章草案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时,要就涉及的主要制度、管理体制、权限分工等问题,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并及时反馈意见,部门意见要由主要负责人或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签署。起草单位要对有关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分析,并采纳合理的意见;对有争议的意见,要在报送草案送审稿时说明情况和理由。对部门经过多次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由市法制局进行协调;经协调仍达不成一致意见的,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协调,或者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

二、关于2009年市政府执法检查工作

加强政府法制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我市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执法检查是政府法制监督的重要体现,是检验法律、法规、规章在实践中执行情况的重要途径。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执法检查工作,被检查的单位要严格按照执法检查计划要求,积极、主动配合执法检查工作,并认真落实检查建议、做好检查后的整改工作;负责实施执法检查的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执法检查方法,特别要做好检查后的跟踪、督促、反馈工作,不断提高检查效果。

(一)检查项目

今年主要检查我市2008年颁布的法规、规章实施一周年的宣传贯彻法定职责情况,取得实际成效情况,以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检查3件法规、规章,即对《**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市拥军优属办法》、《**市水上旅游客运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市政府于2009年对全市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市政府办公厅已专门发文部署),结合清理工作方案的要求,市政府将对各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情况进行检查。

(二)检查方式

⒈在市政府网站、市法制局网站或者新闻媒体上公告执法检查事项,征求社会各界对相对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⒉召集有关行政管理相对人座谈或者现场抽查行政执法情况;

⒊被检查单位汇报介绍执法情况;

⒋抽查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案卷,查阅相关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⒌被检查单位在检查后提出整改意见和落实整改情况报市政府。

执法检查论文篇8

上篇:反思──“以罚代刑”透视隐忧

“以罚代刑”是目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行政机关对违法犯罪行为往往以罚钱了之,该立案的不立案,该移送检察机关处理的不移送,这问题是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涉及到经济犯罪时尤为突出。即使行政机关移送犯罪嫌疑人,也存在着两个很突出的问题:行政执法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线索太少,有的行政机关甚至从来没向检察机关移送过案件;移送的案件能够达到立案标准的比例太少。大量的经济犯罪案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不仅放纵了经济社会犯罪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了经济犯罪难以根除,影响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效果。例如制假贩假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机关或者公安机关以罚款代替刑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造假分子的气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为以罚代刑所造成的损失达几百亿元。

另一方面,行政机关的移送权常常成为要求违法者多交罚款或保证缴纳罚款的要挟手段,违法者为了逃避刑事处罚,也宁愿接受罚款。这样容易给行政权力的滥用制造机会,造成渎职犯罪的增加。

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是两种性质互异的法律制裁方法,但它们都属于公法责任的范畴,因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何将这两种性质不同而又联系密切的制裁措施从立法到适用上有机地衔接起来,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1

一、行政机关自身的因素

(一)行政权具有自我膨胀的特性

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随着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行政权发生了剧烈的扩张,并具有了主动性的特点,行政权的边界被无限的扩大了。行政权运行的目的除了安全秩序外,还有普遍的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它的行使方式变得更为复杂,行政权从执行性权力变为一种集执法、立法于一体的综合性权利,权力的范围也大大的扩张,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行政权力扩张的突出表现是行政机关拥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权,它的存在是提高行政效率所必需的。但要如果行政自由载量权不受到控制,就会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违背了法律授权的目的和意愿,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危害性难以估计。所以,贯穿现代行政法始终的主题是法律对行政权力的控制。正如赛夫所说:“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在普通法系国度,贯穿于行政法的中心主题是完全相同的,这个主题就是对政府权力的法律控制(legalcontrol)。”4这种法律控制即行政法治,它是法治的核心和关键,其要义在于对行政权予以合理配置,对行政权的运作进行有效规范和约束,对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

(二)狭隘的部门法利益阻碍了案件移送

有的行政执法机关认为:自己处罚的案件一旦移交给司法机关,就等于让渡了对违法者的部分控制权,会影响到行政执法单位的利益,所以,行政执法单位往往以罚款兑现为行政处罚的目的。出于保护部门利益的考虑,行政机关处理的大部分案件都不会移送到检察机关。不仅如此,即使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了案件,也是“一送了之”。由于经济犯罪案件往往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如果公安机关侦查有难度,或者现有证据达不到立案标准(这其中也不排除有个别公安执法人员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有意放纵犯罪的问题),公安机关就会做不立案的处理决定。由于不涉及到自己的既得利益,行政执法部门也不会提议异议,更不会向检察机关举报。这样导致以行政处罚消化刑事案件,最终使得案件线索流失,犯罪分子逃避刑法处罚。

二、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不力

我国检察机关定位于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虽然对于检察权与检察机关的性质的学术之争一刻也未曾停歇,但是法律监督是检察权的核心内容却形成了共识。法律监督是行政法治的应有之意。“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5.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办理的案件中,是否涉及到刑事犯罪案件,而行政执法机关并没有依法将其移送给有权机关处理(这项工作目前仅限于事后监督);另一方面是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本身是否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触犯刑法的行为,如果构成渎职犯罪的,依法按照我国刑法第九章侦查起诉。

在现实中,影响检察机关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还有一定的阻力和障碍。主要表现在:首先,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进行法律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执法监督的有关立法缺失。“如触犯刑律,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不少行政法规对触犯刑法如何操作仅有这么短短一句话。移送案件的标准、程序以及对于行政机关不移送案件承担什么责任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定。这就使得现有的许多法律规定如同虚设。

其次,作为监督者的检察机关受到本身体制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对于行政执法监督,检察机关一直勉为其难。在现行检察机关双层领导体制下,检察院对地方行政机关存在着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依附关系,设在行政辖区内的检察机关,实际上成为“地方检察机关”处于当地政府下属的一个执法部门的地位。许多行政机关具有管人、管钱、管物的权力,而检察机关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协调处理好与各个部门的关系,监督无从谈起。

最后,人员素质和监督观念还有待于提高。因为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因此对检察机关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们检察院干警中法律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这将会影响到检察院各项职能的发挥和我国法律的正确执行和监督。必须优化检察干警的素质结构,除了文化和专业素质结构外,它包含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

三、行政机关与检察机关的衔接制度不完善

为了减少“以罚代刑”,保证涉嫌刑事处罚的案件得到顺利移送,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随后,最高检又联合工商、质检、海关等行政执法机关就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联系了一系列加强工作配合的文件。在广东、上海等地检察院与公安局、国土局、工商局等单位日前正式启动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机制的运作。这些措施实施后,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积极配合,推动了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工作,增强了打击刑事犯罪的合力,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目前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协调制度是为了解决当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而进行的专项行动,是目前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联合的各种规则和办法,在《立法法》上的效力位阶很低,对行政执法机关没有强制效力。同时,联合的各种《办法》没有制定固定的制度和详细的实施细则,更缺乏对行政机关责任的规定。行政机关是否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全凭自觉和对案件移送的认识,这就使得这些定的效力大打折扣。所以,这些联合发文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打击刑事犯罪的需要。“以罚代刑”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它更反映我们国家权力配置的深层次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依赖衔接制度,应当纳入法治体系之内来考虑。

下篇:重构──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的制度化、法治化

重新构建行政执法与刑事诉讼的衔接制度,首要的前提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外部法律监督为指导,不能对行政机关的内部法律行为进行监督。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建立两者之间的衔接制度是这一社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衔接制度并非“灵丹妙药”。推进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信息公开以及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一节:检察执法和行政执法衔接的制度化、法治化

(一)构建相关的制度

为了保证行政机关在查处过程中先行移送,防止行政机关以罚代刑,并提高司法机关受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有效地惩处行政犯罪,还应建立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犯罪查处的联系制度,司法机关定期对行政机关查处违法活动的监督检查制度,以及司法机关在行政机关查处阶段主动介入制度等.6同时,允许和鼓励检察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在法律规定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探索新的监督制度。

1、侦查监督、渎检、预防等部门共同参与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的联席会议仅仅由侦查监督部门参加,反贪以及渎检、预防等部门共同参与能够提高联席会议制度的有效性,及时处理在以罚代刑背后的渎职犯罪,并能够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这样“有利于打击犯罪,实现刑法的社会防卫功能”7.检察机关对立案、撤案、结案统一审查制度,防止公安机关以罚代刑。

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立案监督线索1953件,比上年上升4.2%;经审查,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1818件,占受案数的91.3%,同比上升4%;要求公安机关主动立案1128件,占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的62%,同比上升35.4%.但是专项检察监督活动仅仅围绕公安机关展开,只能被动地“截流”,防止案件线索流失,却无法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主动“开源”。如果由检察机关对刑事犯罪案件的立案、撤案、结案统一审查,可以行政机关移送到公安机关的案件得到及时的处理。

2、检察机关对案件移送的监督制度

行政公开是现代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制度。行政公开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将其行政行为公开于社会和相对方,让其知晓和了解相关情况的一种制度,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公开、情报资料公开、行政决定公开、程序公开、公务员的相关情况公开。8但时,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外部监督,所以对行政行为的制定过程不能够加以干涉,只能调取案卷。同时,如果行政执法机关对案件的处理仅涉及到合理性问题,而没有违法,检察机关不能启动移送监督程序。

根据这一原则,法律法规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案件处理结果的调查权、对不移送理由的质询权和对违法不送的检察建议三个基本部分。这种调查权是监督权本身的组成部分,是与监督权同时存在的。检察机关具体的调查措施,如案卷调查权能够确保检察机关能够及时了解执法机关是否掌握了犯罪线索。

3、明确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刑事案件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拒不移交刑事案件的法律责任。

检察机关认为行政执法机关掌握了需要移交的犯罪线索,通知行政执法机关移交的,行政执法机关必须移交;拒不移交的,可以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同时,对于检察机关通知行政执法机关移交的刑事犯罪线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以后予以拖延,不履行侦查职责的,检察机关可以自行侦查。行政执法机关对公安机关不接受所移送的案件的,或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决定有异议,应当建议检察机关进行立案监督等,否则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4、 案件查处的提前介入制度。

对可能涉及到犯罪的重大事故、重大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在相关职能部门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同时检察机关有权及时介入调查,防止证据灭失,并对其中的渎职犯罪有权进行调查。明确规定案件线索移送制度。各部门发现的涉及到可能犯罪线索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移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备案,并对案件的处理情况向移送机关通报和反馈。信息共享权、检察建议权、对公安机关的提前介入和引导侦查制度、探索新的监督形式。

(二)完善相关的程序

案件移送涉及到许多的程序,如告知程序,发出检察建议程序,案件移送程序,以及案件处理情况通报程序等。程序的设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最后由法律加以明文规定。

第二节:保障检察院的独立行使法律监督权

我国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这就是所谓的现行检察机关“双重领导”的领导体制。然而,实际运作中由于地方各级检察机关的人、财、物均受制于地方,法定的“双重领导”基本上成了以地方党政领导为主的“二重领导”,上下级检察机关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基本上只局限于检察业务。现行“双重领导”体制及其变异,势必造成检察机关地位的“附属化”和检察权的“地方化”,当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检察机关不得不听命服从服务于地方,甚至成了地方保护主义的“保护伞”,事实上这种双层领导体制对检察机关诸多方面造成了制约;对本地行政执法进行法律监督更是难上加难。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设立上下级垂直领导的单层领导体制才能保证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执法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完善立法

(一)制定统一的案件移送标准。

经济犯罪案件往往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造成移送案件工作的衔接不顺。

(二)完善行政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虽然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2条明确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制度,但没有涉及到对其他行政执法机关案件移送的监督。有关移送的具体问题仍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而实践中移送的随意性却很大,为了更好地协调移送中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坚持刑事优先原则,应该将移送程序法定化,比如移送的具体条件是什么,如何移送,以及移送的期限、受移送的机关、不依法移送和不依法接受移送的法律责任等都应当有可操作性的规定,以建立系统完备的案件移送制度,规范移送行为。

参考文献:

1、周佑勇刘艳红:《试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立法衔接》,《法律科学》1996年第3期。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3、季涛《行政权的扩张与控制》,《中国法学》1997年第二期79页。

4、[印]m.p.赛夫:《德国行政法》,中文版,104页,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6、杨解君著:《权力o秩序与法律控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7、陈兴良:《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中国法学》1992年第4期,第32页。

8、皮纯协刘飞宇:《论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现状及其走向》《法学杂志》2002年1期。

执法检查论文篇9

为深入贯彻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司法鉴定工作的重要批示,进一步规范司法鉴定执业活动,切实提高司法鉴定质量,确保司法鉴定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经局党组研究决定,今年在全县集中开展一次司法鉴定规范执业专项检查活动。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根据市司法局《关于开展司法鉴定规范执业专项检查活动的通知》(〔〕9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专项检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按照《行政许可法》、《决定》、《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以及司法部下发的有关司法鉴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重点对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资质条件和执业活动进行检查,依法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清退不合格的机构和人员,集中解决和处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完善制度。通过这次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机构建设,规范司法鉴定执业秩序,进一步提高司法鉴定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司法鉴定社会公信力,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执业为民”的理念,自觉维护“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社会形象,推动司法鉴定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能力进一步提高、司法鉴定服务社会的成效进一步显现。

二、专项检查活动的任务和内容

这次专项检查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司法鉴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监管工作制度规范,进一步检查和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进一步整改和规范司法鉴定执业活动,全面提升司法鉴定质量,确保司法鉴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努力树立司法鉴定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推进司法鉴定事业健康发展。

这次专项检查以规范执业活动为重点,主要检查以下内容:

1、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遵守执业规范的情况。重点是检查鉴定人员、鉴定收费、鉴定程序、鉴定标准、业务范围、执业类别、职业道德、执业监督是否公开并符合相关要求,委托协议书是否规范并严格执行,鉴定文书是否规范,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否存在超范围执业,回避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有无违规接受鉴定委托和无法定原因不出庭质证情况等。

2、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情况。重点是检查鉴定机构开展投诉处理工作情况,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违规设立接案点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3、司法鉴定机构规范化建设情况。重点是检查鉴定机构管理制度建设情况,鉴定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情况,参加认证认可和能力验证活动情况,司法鉴定人参加教育培训情况等。

三、专项检查活动的实施步骤

(一)自查阶段(年5月—7月)。6月底前,各鉴定机构要根据本通知的要求,结合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当前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制定专项检查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专项检查活动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7月底前,县司法局要在所属司法鉴定队伍中,集中组织开展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专题教育活动;监督和指导司法鉴定机构集中相应时间,认真组织鉴定人学习司法鉴定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范(学习内容以今年市司法局编印的《司法鉴定工作资料汇编》为主);监督和指导鉴定机构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各司法鉴定机构要结合本机构实际,在广泛征求和认真听取有关部门意见、认真开展自查活动、切实找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执业活动,进一步提高鉴定质量等方面入手,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全面进行整改,并于7月底前向县司法局报有关学习教育和整改措施等方面的书面情况报告。

(二)检查阶段(8月—10月)。为确保这次专项检查活动取得实效,检查活动将采取各区县检查组全面自查、片区检查组交叉检查、市司法局检查组重点抽查和专家评审组综合评查的方式进行。县检查组将根据需要,合理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法院、检察院、纪检等部门的人员参与检查,于8月底前完成对所属鉴定机构的检查任务,同时向片区检查组提交综合检查情况报告。片区检查组将在9月底前完成交叉检查任务,同时向市司法局提交交叉检查的综合情况报告;市司法局检查组主要对社会反映大、投诉多的鉴定机构进行重点抽查;专家评审组的评审工作将于10月底前完成。

(三)整改阶段(11月)。在自查、交叉检查和评查中发现的问题,县司法局要组织鉴定机构分别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对于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要报经市司法局依照程序予以处罚、惩戒,情节严重的予以注销登记,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对于存在问题的要责令其整顿,做到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限期整改;对于已经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应当责令限期达标,在规定限期内仍不能达标的,要报市司法局依法注销。各鉴定机构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四)总结阶段(12月)。各鉴定机构要本着“以检促建、检建结合、重在提高”的原则,认真总结专项检查活动开展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效。不断完善制度,不断改进工作,做到持续巩固、提高,强力推动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监管长效机制,从源头上规范执业活动。

四、专项检查活动的工作要求

(一)此次检查活动的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各司法鉴定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所法人代表要经常过问进展情况,亲自指导和解决问题;要严格按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对照检查内容,逐项落实责任,按质按量按时开展活动和上报书面报告。

(二)各所要结合本所的实情,统筹安排,确保此项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把开展专项检查活动与今年的行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和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查纠并举,推进司法鉴定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

执法检查论文篇10

关键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机制

基于目前立法、司法等方面的因素,对民事执行进行检察监督的规范、有效的制度和程序远未建立,尚不能真正发挥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功效,需要根据我国民事检察监督的基本理论和民事执行的运行规律加以分析思考,逐步加以完善。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原则

我国民事检察制度是在民事诉讼制度背景中运行的,民事检察制度理应遵循民事诉讼原则。与此同时,民事检察制度也是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诉讼监督的本质属性,民事检察制度有其自身特有的制度运行规律,因此,民事检察制度除了遵守民事诉讼原则外,还应遵循自身所特有的原则。

(一)全面监督原则

民事检察监督应为全方位的监督,监督的对象包括法院和诉讼当事人,监督的方式包括提诉监督、参诉监督、抗诉监督、执行监督。设立民事检察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法院及诉讼当事人有违司法公正的行为可能存在于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而不只限于裁判发生效力后。因此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应该对民事诉讼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进而维护司法公正。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目前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监督方式,并进一步将之完善;另一方面应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新的监督方式,与抗诉方式相互配合,建立起全方位的民事检察监督体系。

(二)有限监督原则

由于我国民事检察制度运行环境的限制,检察机关的监督应有合理的边界范围。检察机关所进行的民事检察监督在理论上涉及案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监督两个方而,但在司法实践中,应把监督重点放在案件合法性监督上。从法院的角度来看,如果检察机关对案件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将与法院的自由裁量权发生冲突,有干涉审判独立之嫌。从当事人的角度而言,检察机关过多关注案件合理性问题将与当事人处分权发生冲突,有违私法自治。此外,民事检察制度的启动,必然要进行相应司法资源的投入,在我国现有司法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检察机关的民事监督应放在对案件的合法性监督上。

(三)依当事人申诉原则

为了避免造成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不当干预以及妨碍民事执行程序的高效运行,民事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应当以当事人提出申请为前提,检察机关不应主动启动监督程序。检察机关的监督应当视为对当事人的权利救济,应遵循民事诉讼的意思自治原则。因此,检察机关启动民事执行监督程序应当以当事人提出申请为前提。

(四)事后监督原则

检察监督是执行程序结束或某一法律文书(如中止执行、变更被执行人裁定等)作出之后,而不应是程序进行之中。程序结束是指某一阶段程序,如受理、准备程序之后,而不是全部执行完毕。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与方式

(一)民事执行监督的审查范围

现阶段应重点对以下几类情况进行审查监督:

1、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所作出的生效的裁定、决定违反法律规定。

2、强制执行行为违法。

3、执行人员徇私枉法的行为。

(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

1、纠正意见。对象为确有错误的裁定。执行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发现法院在执行中所作出的裁定确有错误的,应当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上级检察院发现下级法院在执行中所作的裁定确有错误,指令执行法院的同级检察院进行监督。

2、检察建议。检察建议的对象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形:(1)在执行程序中所作出的通知(包括协助执行通知)、决定有瑕疵的;(2)发现生效裁判确有错误的,准备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可以建议法院暂缓执行;(3)对执行人员存在严重的违法行为或者涉嫌犯罪的,建议法院更换执行人员;(4)对于执行管理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建议法院完善。

3、纠正违法通知书。对执行人员有严重违法的,检察机关向法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法院纠正违法行为,并追究当事人的纪律责任。

4、刑事调查。发现执行人员徇私枉法、索贿受贿、截留侵占执行款物或执行费、、等严重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涉嫌犯罪的行为,可以进行初查和立案侦查,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机制

(一)民事执行申诉案件的受理审查机制

民事执行申诉案件的受理审查机制包括了申诉案件的管辖、审查及审查终结等机制。

1、申诉案件的受理。可以由民检部门行使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权。从案件的来源看主要是检察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发现提出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人或案外人认为执行中作出的裁定、决定错误、以及法院的执行侵害其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控告的,检察机关应当受理。另外,对于民事执行行为损害国家利益的、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执行人员徇私枉法的行为,检察机关发现后应当一起查处。

2、案件管辖。对于民事执行活动通过同级检察院的监督从时间上更为及时。民事案件的检察监督工作已开展多年,已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民事检察队伍,办案质量已得到保证。因此,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级别管辖上应采取同级检察院对同级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原则。在特殊情况下,如上级检察院认为必要,可主动对下级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下级检察院认为需要的,也可提请上级检察院进行监督。

在地域管辖上,采取执行法院所在地检察院管辖原则。民事执行活动主要就在执行法院所在地进行,因此,由执行法院所在地的检察院进行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执行法院和当地的同级检察院因为地域关系,开展工作时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协调,监督效果更为明显。

3、案件的审查。民检部门受理民事执行案件的申诉之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首先是从程序上进行审查,包括申诉主体的适格、申诉的材料等。其次是从实体上审查执行行为是否错误有且属于检察机关监督范围之内的。提起申诉的民事主体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要件和实质上的要件:

可以提起申诉的主体为执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以及案外人。执行当事人包括了申请执行的当事人和被执行人,原则上是依照民事判决书判决的内容来确定,即为生效法律文书所记载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另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债权债务主体的变更,即由执行当事人以外的人继受判决书中所确认的债权债务,此时,继受了债权债务的人就成为执行当事人,这种当事人称为继受人。

执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也可以作为申诉的主体。这里的第三人是指主张其合法权益受执行行为侵害的案外人。提起申诉的主体必须是主张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执行行为侵害且与执行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除了符合形式上的要件外,提起申诉的主体还需具备实质上的要件。其一,提起申诉的主体必须是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执行行为侵害的人。如果认为执行行为侵害的是他人的权益,则无权提起。其二,提起申诉的主体必须是与执行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也就是说其合法权益受到执行行为发生法律效力直接影响的人。

申诉的材料。申诉人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应当提交申诉书、人民法院的执行文书,以及证明其申诉主张的证据材料。

4、审查终结后的处理。办案人员应当在规定的期间内进行审查,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按规定的手续办理。审查终结后,区分情况及时作出决定。民事执行行为没有错误的或虽有瑕疵但并不影响申诉人实体上的权益的,应做好申诉人的息诉工作。法院的执行确有错误的,根据具体情况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检察建议、纠正通知书等。

比照在审判监督程序中的抗诉案件办案期间,执行监督案件宜在3个月内审查终结。如果需要刑事调查的,适用刑事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

(二)监督保障机制

1、必要的调查权。为了取得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效果,应该赋予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相应的调查权。

(1)调查执行文书的权力。执行人员在从事执行活动时必须依照相关程序进行,执行文书是执行人员活动轨迹的书面记载。执行文书包括法院在执行中做出的裁定、决定、通知等。检察机关对执行活动的合法性审查首先应是对执行文书进行审查。

对于已经终结执行程序的案件,执行人员已将案卷归还档案室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可以直接调阅案卷。对于执行程序尚未终结,申诉人提出申诉的,相关资料未装订成案卷,或执行程序虽终结但执行人员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归档的,检察人员可以直接向执行人员借阅案卷或复制相关材料,法院执行人员不得拒绝。

(2)调查执行中相关事项的权力。申诉人在提出申诉时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申诉人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并阐明理由的,检察机关可以依职权进行调查。

检察机关认为确有需要进行调查的,也可依职权主动调查。对于一些执行申诉案件中,申诉人并没有向检察机关提出调查申请的,检察机关认为确需调查的,也可调查。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违法对当事人采取拘留、罚款的强制措施或其他滥用强制措施的,该行为对当事人的财产和人身都造成了极大的侵害,影响较大,检察机关都可依职权主动进行调查监督。

(3)刑事调查权力。对于执行人员严重违法或者涉嫌犯罪的,检察机关可以直接依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查、侦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