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技术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41:15

造林技术论文篇1

论文摘要桦树树势优美、生长迅速,是庭院绿化和观赏树种之一。介绍了其育苗和选林技术,以期为林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桦树是桦木科落叶乔木或灌木,树高15~25m,天山南北坡均有分布,桦树喜光,不耐庇荫,较喜湿润,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耐低温;萌芽力很强,采伐后可自行萌芽更新;种子小而带翅易传播。在林区的皆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桦树能作为先锋树种迅速侵入,形成纯林。桦树是速生树种,幼年生长快,在立地条件中等地方,每年高生长量可达1m。15年左右开始结实,且结实较丰,大、小年不明显。桦树树冠圆形,树势优美,生长迅速,树皮洁白,秋季树叶金黄,是庭院绿化和观赏树种之一。现将其育苗与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育苗

1.1选种

待9月上旬种子成熟,选生长良好的健壮母树,一般在早晨有露水时采集,采回的种子放在通风、干燥地方晾晒,稍干即可揉搓、过筛除质,然后装入麻袋,进行低温储藏。

1.2育苗地的准备

(1)选地。桦树种子较小,在黏土中不易扎根,对育苗地要求严格。因而土壤必须是疏松的沙壤土。育苗地要深翻25~30cm,反复耙,使土壤细腻。

(2)土壤处理。开春后将深翻的土壤耙碎,施入基肥30t/hm2。施375kg/hm2的硫酸亚铁粉或5%的硫酸亚铁溶液进行消毒,洒在土壤中翻10~15cm,可改良土壤碱性,供给苗木所需可溶性铁质。

(3)做床。桦树种子细小,苗床不宜太大。可做成半高床,宽2.2m,长度一般为5m,中间留宽10cm、深20cm的步道,用于浇水、除草。施225kg/hm2锌伴磷粉剂,预防地下害虫。

1.3种子处理

春季将种子用35℃温水浸泡1~2d后,捞出放入木箱内,用麻袋覆盖,每天洒水2~3次,并上下翻动,早晚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必要时早晚生火,提高室温。当种子1/3吐白时应立即播种。

1.4播种

春季播种时间以出苗不受倒春寒的冻害为原则,尽可能做到早播种、早出苗、增强苗木的抗性,保证苗木安全度过夏季高温。播种用撒播、条播均可,但要便于田间管理,以条播为宜,播幅宽15cm,行距5cm,播种量为75~120kg/hm2。播种时种子用干沙拌匀,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播幅上,播种后及时用锯末、羊粪、过筛土,按1∶1∶1的混合土覆盖,厚度以不见种子为易。播种后用竹帘覆盖,并立即用洒壶洒水,保持床面湿润,以利出苗。

2苗期管理

种子出土前,每天检查种子周围土壤水分状况以及种子芽尖情况,根据天气情况、土壤干湿程度,每天洒水2~3次。出苗期、生长期的管理是育苗的关键。小苗幼嫩,必须做到管理精细,每天取样挖出幼苗观察,根据根尖生长情况洒水,土壤偏湿时,根尖易腐烂;偏干时,根尖会因缺水而干枯,以土壤不积水、不干燥为原则。幼苗出土后用1∶1∶1的波尔多液每隔10d喷洒1次,防治病虫害侵染,1个月后,幼苗长出数个侧根后即可用大水浇灌。遇到连阴雨天,灌溉后2~3d撤去遮荫竹帘,降低苗床含水量。8月中下旬苗木生长缓慢,木质化加强,应少浇水。发现有病虫害危害幼茎、叶、根部情况,及时施药杀虫。

桦树为喜肥性树种,在贫瘠土壤中,幼苗生长弱、抗性差,易造成幼苗大量死亡,存活下的苗木,2年的生长量不如肥沃土壤中苗木1年生长量。因此,整地时要多施有机肥,生长期要施氮肥。追肥可在苗木生长盛期进行,一般在6~7月可追施氮肥1次。期间应加强苗木的除草工作,除草应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

3造林技术

(1)直播造林或植苗造林均可,直播造林以秋季为主,即秋季种子成熟时随采随播,选择杂草较少且土壤较湿润的地方撒播,一般可不必覆土。植苗造林以春季为主。(2)用块状针叶混交,能减少针叶林的病虫害发生,并增加腐殖质含量,亦可造纯林;5~7年的移植大苗可用于庭院绿化、道路绿化。

(3)造林方法。栽植前,穴面腐殖土全部回穴底,苗木居穴正中,深浅适度、根系舒展,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进行,培土深度应高于地面4cm左右。造林地宜选择在火烧迹地、小块皆伐迹地、林缘坡地或林中空地。造林后1~3年内每年抚育1~2次,几年后即可郁闭成林。

4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桦树心腐病、桦树白粉病、桦树锈病等,虫害有杨柳光叶甲和舞毒蛾等,但均不严重。老树多心腐病,应以培育中、小径材为主。

5参考文献

造林技术论文篇2

论文摘要:从育苗、苗木出圃、造林地选择、造林和抚育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梭梭荒漠造林技术,以期为人工梭梭林建设提供参考。

梭梭是防风固沙、改善沙漠戈壁环境的优良树种,也是人工固沙造林的先锋树种,人工栽植的梭梭生长速度快,防风固沙效果好,在荒漠地区无需灌溉,能够自然生长成林。现将梭梭荒漠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育苗

1.1选择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临时苗圃,每年更换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设置轮换区。苗圃地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质土壤。

1.2整地

苗圃地要深翻,然后整平,耙耱,于10月5日前后灌足底水。

1.3播种

1.3.1播种时间。梭梭播种可在春季进行,也可在秋季进行。春播应在早春白天地表5~10cm厚土层解冻时进行,但在北疆地区,此时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大,影响播种质量和覆土,造成出苗不匀不齐,费工费时。因此,在北疆地区宜采用秋播。秋季播种应根据天气情况,在晚秋封冻前进行,一般在11月5日前后,播种前轻耙浅耙苗圃地,耙地深度掌握在3cm左右,不能过深。

1.3.2播种量。播种量应根据种子纯度确定,一般纯度较高的情况下,播种量为37.5~45.0kg/hm2;但若是自己采种,纯度不高,应加大播种量(近几年,新湖农场是自己采种,播种量为60~75kg/hm2)。

1.3.3播种方法。采用开沟条播,即用开沟器人工开沟,深度3cm,把种子撒在沟内,行距30cm,然后用扫帚顺沟左右轻扫,覆土厚度0.5~1.0cm,覆土不能过厚,否则影响出苗。

1.4苗期管理

1.4.1灌水。梭梭育苗,苗期不能多灌水,否则易得立枯病,造成苗木死亡。一般情况下,头一年灌足底水,苗木从出土到冬前休眠,整个生长期不需要灌水,能够正常生长。

1.4.2定苗。当苗木生长比较稳定时,要及时间苗,留强去弱,播种行上1m均匀留苗20株左右,保苗60万株/hm2左右。

1.4.3田间管理。出苗后要及时除草,结合除草进行松土保墒,松土深度3~4cm。进入6月,每隔10~15d喷洒粉锈宁等药剂防治白粉病。

2苗木出圃

2.1起苗

在苗木休眠期进行。若春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土壤解冻情况进行,越早越好;若秋季造林,起苗应根据封冻时间和造林时间确定,不能过早。起苗前,在苗木进入休眠期后,即10月10日左右,应当适量灌水,保证土壤湿度,以利于起苗;否则,土壤过干,起苗困难,伤根严重。

2.2分级

起出的苗木应按照苗木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分出i、ii级苗木用于造林,iii级以下苗木不能用于造林。

2.3假植

苗木分级后,应进行假植。假植时,挖20~30cm深的沟,将苗木斜放于沟的一边,从沟的另一边挖湿土掩埋根系,分层放苗,逐层埋土塌实,防止风干。

3造林地的选择

造林地选择土壤含水量2%以上、土壤含盐量小于2%、地下水位1~8m的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流动的沙丘及轻盐化土壤。4造林时间

梭梭造林分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春季造林时间在3月底至4月初,此时土壤已经解冻,墒情较好;秋季造林时间在秋末冬初,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进行。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相比较,春季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秋季,其原因:一是秋季造林,苗木贮存水分相对较少,冬天根系处于休眠状态,易发生抽干现象,而春季造林,现起苗现造林,苗木水分散失少,加上定植后根系开始生长,可吸收水分;二是秋季常常降水少,造成30cm以上沙层墒情差,根系容易失水,而春季融雪的水分能迅速进入沙层,形成地表下40cm以上的湿沙层,有利于苗木根系吸水,提高成活率。

5造林方法

5.1合理组织劳力

梭梭造林地点常常是在交通不便、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而造林又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合理组织劳力是造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劳力组织上要有明确分工,要有专人负责分片调配、造林技术和造林质量的落实以及苗木运输分发。

5.2深挖定植坑

梭梭造林根据苗木根系长度和地上部分高度,要求尽量深栽。原因是沙地、沙丘表层是流沙,随风流动,湿沙层随表层干沙的流动,不断向下降低,要使根系处于湿沙层,根系生长进度要大于湿沙层下降速度,就要保证栽植深度。挖坑时将上层干沙和下层湿沙分开堆放,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

5.3定植

定植时先将苗木放入定植坑内,填入坑深1/3的湿沙,边提苗边塌实,保证根系伸展然后再回填湿沙踏实,直到与地面齐平,最后在苗木基部覆盖些干沙即可。定植时,一是保证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先把苗木放入坑内,每株浇3~4kg清水,然后再回填。原因是新湖垦区沙地、沙丘水分表层10cm是干沙层,10~50cm是湿沙层,往下是15~20cm的干沙层,再往下又是湿沙层,浇3~4kg水可打破干沙层,保证根系下扎,能大大提高成活率;三是回填湿沙一定要踏实,否则由于挖坑时破坏了沙的紧密结构,空隙度加大,加快了水分的蒸发速度,造成定植坑土壤失水,影响造林成活率。

5.4造林密度

梭梭造林密度应根据降水量、地下水位、单株土壤占有量、土壤水分含量以及病害发生情况来确定。造林密度不宜过大,密度过大,成林后水分、养分消耗增大,易造成梭梭死亡,并且成林后郁闭度加大,易发生白粉病,影响生长,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为保证单株生长量和正常生长年限,株行距一般为1.5m×2.0m或2.0m×2.0m。

6抚育管理

6.1病鼠害防治

梭梭病害以白粉病为主,发病时可喷洒石硫合剂、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连续喷2~3次,间隔10~15d,基本可控制危害。通过适当减小定植密度,也可减轻白粉病危害。鼠害主要是沙鼠危害,近几年随着人工梭梭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树龄的不断增加,鼠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鼠害防治应在入冬下雪前和翌年4月,在认真做好调查的基础上,用无二次毒的灭鼠药剂进行灭鼠,同时注意保护天敌。

造林技术论文篇3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木材生产逐渐走向森林的持续利用。解放以来我国的人工造林速度在逐步加快,目前人工林面积约占世界人工林的1/4。1989~1993年全国森林资源调查表明,人工林比1984~1988年增加了278万hm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已超0.46亿hm2,占世界人工造林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达18.21%,居世界第一。但我国人工造林还面临着工业污染、水资源匮乏、全球气候变暖等不利因素的巨大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几十年内不会减弱,因此,人工造林工作关系到全社会的生存,绝不能懈怠。

2人工造林应掌握的技术

自然母亲在为人类毫无回报要求的提供无数的自然资源的同时,由于人类的无限度索取和无节制的破坏,自然界也相应的给力人类一些惩罚措施,诸如洪水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厄尔尼诺现象、气候异常等等各种警示。因此,人类应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工造林就是保护自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生态区域不同,对人工造林使用的树种栽培技术以及各时期管理的要求也不同,而树木生长发育也有其规律性。为此,必须掌握人工造林的一些基本技术。

2.1选用性状优良的苗木品种

在进行营林造林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适当的学习人工造林技术,在所有的人工造林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业务人员需要掌握的技术就是,要学会选用那种抗逆性能力强、具有优良的性质树种种源,这样的树种种源不但能够大幅度的提高造林工作中的种苗的成活利率,同时也能够大大减小人工造林工作人员的幼林抚育的工作量。根据经验,为了使人工林有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消耗,应该选择生产周期长而且是无性繁殖的树种。

2.2精耕细作

根据不同土壤环境精细整地。精细整地就是科学合理布局,添取土壤,讲究养分均衡,树距不影响采光,埂边内实外光、下实上虚,肥土回填到位以有利于吸收,达到既蓄水、又保墒的效果。其目的在于改善幼苗生长的土壤条件,也使造林施工易于进行。

2.3苗期精心管理

目前我国人工造林采用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和植苗造林方法,其中以植苗造林多用,而植苗造林就要从苗期开始精心呵护、多方考虑,才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量。

2.4科学制定种植计划

人工造林工作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所有林区范围内的各种种植计划,关系到造林工作的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率。而种植计划中如何进行合理密植工作则最为关键。因此,人工造林工作人员必须要自开展工作之始就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开展工作时要时刻考虑合理密植的工作操作规范。合理密植必须首先考虑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人工造林地多年自然环境变化、幼苗抚育成年树管理和经济上的投资与收益等问题。

3人工造林中应注意的问题

3.1重视人工造林工作。

目前情况下,我国的各个行业领域发展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在进行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大多数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气候空气等问题的考虑几乎没有,毫无环保意识。这就更需要广大的林业工者加强责任意识,强化工作事业的使命感。重视人工造林工作的地位和影响作用。

3.2遵循五个原则。

在理念上主要遵循五个原则:1)全面展开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原则;2)新理论和老经验相结合原则;3)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原则;4)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收益相结合原则;5)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和学习先进技术相结合原则。

3.3充实一线岗位。

虽然每年农林类院校给林业部门输送大批学生,但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所以广大一线岗位仍缺乏专业人员。导致人工造林工作进展缓慢,甚至混乱。如更新作业设计是人工造林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出现了为应付例行检查,更新作业设计不科学、不规范,甚至出现边造林、边设计的现象。

3.4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工造林计划。

造林技术论文篇4

1.1类型划分

杉木属于杉科,是一种亚热带常绿乔木。随着自然的演化以及近年来受到人工栽培等因素的影响,杉木种植逐渐形成了黄杉、灰杉、线杉三大类型。其中,黄杉的嫩枝和新叶呈黄绿色,叶片有光泽、无白粉,材质坚硬,抗旱、抗寒性较强;灰杉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其嫩枝和新叶呈蓝绿色,叶片无光泽、有粉白,叶片较软,材质较为疏松、呈白色,抗旱、抗寒性非常差;线杉的树冠比较窄,其叶片比较薄软,枝条呈下垂状态。

1.2生长条件

杉木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当中,对于干旱以及水涝的抵抗力比较差。因此,杉木一般生长在气候比较温润潮湿、风雪霜比较少的环境中。杉木生长对土壤的要求比较高,在土层比较深厚、土质比较疏松、水分充足且排水条件较好的酸性土壤中生长非常迅速,而在一些比较贫瘠、干燥的土壤条件下生长速度则相对比较缓慢。另外,杉木一般喜欢生长在海拔比较低的山地阴坡、山脚以及山谷等地形。

2杉木的育苗

杉木的育苗一般包括选种、整地、播种以及幼苗管理四个部分。

2.1选种

在进行杉木造林的过程中,想要实现杉木的速生、优质以及高产,必须要选择优质的杉木树种。而真正优质的杉木树种,其种子具有颗粒饱满、发芽率高等特点。因此,在进行选种的过程中,一般可以通过从种子园采集或者从各级林业部门购买两种途径来获得优质的杉木树种。

2.2整地

杉木苗的培育需要选在土壤肥沃、湿润以及排水效果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而且,在播种之前需要将整块土地进行精细整理。一是使用犁耙将整块地进行翻耕、碎土以及平整;二是按每亩20公斤石灰粉加5公斤敌百虫比例进行土壤消毒,需要对整块地施足基肥,一般按每亩施动物粪便2000公斤加磷肥50公斤,并将其均匀撒在苗床上;三是再使用犁耙对整块地进行翻耕,将所施的基肥均匀地翻入到苗场。

2.3播种

2.3.1播种时间杉木种子在2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即可发芽,一般都是在春分前后进行。而全国各地的气温差异非常大,因此播种的时间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2.3.2精细播种一是将杉木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天,用以去除其中干瘪的种子。然后,再使用0.5%的高锰酸钾对杉木种子进行浸泡消毒,一般浸泡1个小时即可;二是将浸泡后的杉木种子进行晾干,之后即可进行撒播,一般每亩播种3公斤;三是再用碎泥土对撒播的杉木种子进行覆盖,并用稻草将整个播种的土地进行覆盖,待出苗率达到50%以上即可撤除。

2.4幼苗管理

杉木幼苗期的管理工作包括防病、防涝、除草、追肥以及间苗等。

2.4.1防病、防涝

杉木的生长对于水涝非常敏感,而杉木苗的生长期正值雨水较多的季节,因此需要做好排水防涝工作。雨季是猝倒病的高发期,因此需要做好杉木苗的防病工作,一般可以定期对其喷洒一定剂量的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2.4.2除草

在杉木育苗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除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连根拔除。

2.4.3追肥

杉木育苗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追肥,以促进杉木幼苗的快速生长。一般要分早中晚三个阶段进行。其中,早期一般需要追施一定量的氮肥和磷肥,以促进幼苗的发育;中期,一般需要追施一定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从而增强杉木苗的抗病能力;晚期,则只需要追施一定量的磷肥和钾肥即可,以保证杉木苗的正常生长。

2.4.4间苗

待杉木苗出齐并进入生长期之后,需要对其进行间苗2~3次,主要是去除弱苗、病苗以及过于密集的幼苗,间苗之后一般保持每亩5万棵杉木幼苗即可。

3杉木的定植

3.1选地

杉木造林需要选择土壤深厚、肥沃、潮湿、疏松的低矮山地,且排水效果要好。

3.2定植密度

在杉木造林过程中,由于各地区条件的差异,定植密度存在一定的区别。一般情况,杉木的种植密度保持在1.5×1.5米至2×2米之间,亩定植数量保持在150~300棵即可。

3.3定植方法

在进行杉木造林的过程中,其栽种时间一般选择在阴雨天气,而且在栽植的过程中树苗一定要扶正,这样有利于根系的舒展。另外,将杉木苗进行适当深栽,可以增强其抗旱能力。再者,造林过程中将杉木苗与其他树苗进行混植,还可以起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以及改良土壤的作用。

4抚育管理

4.1幼林抚育

杉木幼林的抚育主要包括除草和施肥两个方面。

4.1.1除草

杉木苗定植结束之后需要对整个幼林进行除草,以保证杉木林的健康生长。杉木幼林的除草工作在造林的前两年一般需要进行3次,从第三年开始可以逐渐减少次数。

4.1.2施肥

为了保证杉木幼林在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养分,需要进行施肥以促其快速生长。一般情况下,施肥可以选在杉木苗定植之后的第二年冬天进行,在杉木苗的根茎旁挖穴,每一个穴内施复合肥250克左右,但是必须确定肥料不能接触到杉木苗的根系。

4.2间伐抚育

为了促进林木的快速生长以及优质高产,在定植之后的第5~6年,当林木开始出现压木的现象,即可开始进行间伐抚育,主要是将一些被压、枯死、病虫害严重以及生长过密的林木进行采伐,间伐时要遵循“去小留大,去劣留优,去密留稀”的原则。在第一次间伐之后的第3~4年,当林木再次出现压木的情况时,即可进行第二次间伐抚育,其方式与第一次间伐相同。定植16年左右可进行全面采伐更新。

5病虫害防治

5.1病害防治

杉木的病害主要为炭疽病、生理性黄化病。其中,炭疽病主要是因为杉木生长的条件以及种子的抗逆性比较差引起的,其发病一般都是先由叶子开始,继而出现整个植株的枯死。因此,防治炭疽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好的杉木树种以及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而生理性黄化病主要发生在遭受过旱涝灾害的幼林当中,因此在进行杉木栽种的过程中需要选择良好的栽种环境,并且需要注意预防旱涝灾害。

5.2虫害防治

杉木的虫害比较多,主要有白蚁、双条杉天牛。其中,白蚁对于杉木的为害主要在其根茎和树皮,对杉木的为害非常大。一般可以使用带有灭蚁粉剂的甘蔗渣来对白蚁进行诱杀。双条杉天牛的危害更大,会导致杉树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对于双条杉天牛的防治一般可以通过使用25%敌敌畏200倍液对病树进行喷洒以及对虫孔进行注射,从而起到杀死成虫及幼虫的目的。

6结语

造林技术论文篇5

大海乡境内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780m。林业用地为243127.5亩,森林覆盖率为36.6%,生态状况极为恶化,到处荒山秃岭,滑坡、崩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人畜活动频繁,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基本丧失。

二干热河谷地区过去造林分析

干热河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多是土壤贫瘠、土层薄、石砾含量高、保水难,过去人工造林采用常规的造林技术,表现的是成活率和保存率很低,甚至出现多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

(1)从树种选择上看:过去树种选择单一,随意性强,没有科学系统的实验分析。常以桉树为主,碱化土壤,致使当地生态恶性循环。

(2)从管理上看:管理方法不当,人畜活动频繁,配套设施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宣传发动不够。

(3)从整地看:塘小不规整,不利于苗木根系生长也没充分利用地表径流,没有按照整地要求进行。

(4)从投入资金看:资金投入少,整地种植都是发动群众,标准无法控制,难管理,不能有效实施。

三实验区树种的选择和种苗处理

1树种选择

根据造林地块的不同土壤、气候条件,选用本地优良造林树种,做到适地、适树。

(1)通过对蓝桉、苦刺、三叶豆、膏桐、相思、合欢和苦楝等树种地径生长观察比较,土壤一般为:合欢>苦楝>膏桐>相思>苦刺>蓝桉>三叶豆;在土壤深厚疏松地段苦楝>合欢>蓝桉>相思>膏桐>苦刺>三叶豆,在土壤瘠薄地段膏桐>三叶豆>合欢>苦楝>相思>苦刺>蓝桉;通过对苦楝、合欢、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和蓝桉等树种1年高生长对比观察比较,土壤一般为:合欢>苦楝>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蓝桉;在土壤深厚疏松地段苦楝>合欢>蓝桉>相思>三叶豆>膏桐>苦刺>,在土壤瘠薄地段合欢>苦楝>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蓝桉。

(2)通过实践及对对比,可以看出适宜干热河谷的树种是苦楝、合欢、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主要是合欢和苦楝,在土壤极少石砾含量大的地方用三叶豆和膏桐。

2种苗处理

(1)干热河谷地区苗木需就地育容器苗,在造林中使用2年生容器苗,造林后没有缓苗期,生长快,郁闭早。

(2)在上山前,要进行换袋处理,把小营养袋规格换成大袋,在换袋时要对种苗根进行防穿袋处理,对苗木要去嫩稍,在苗圃培养60d左右,去死株,用有新稍和长出新根的苗木上山,这样可以增加抗旱能力,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

四实验区造林措施

1抓住最佳造林时间

必须抓住雨季来临时的透雨时刻或连绵的阴雨天造林,苗木不会被烈日着伤,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整地要求整地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开堆放

回塘时拣出石块、杂物,先回表土后回心土;对土壤质地较差的栽植穴进行换土,对土壤不足的穴就近客土。根据造林区坡陡、地质破碎和土壤侵蚀严重的特点,整地方法采用月牙形鱼鳞坑整地法,整地规格为口宽×纵宽×深:100cm×80cm×80cm。即:从陡坡坡顶开始,自上而下挖半月型坑穴,坑面低于原坡面,稍向内倾斜,每排沟沿等高线控制,上下两个坑交叉互相搭接,成“鱼鳞”字形排列;月牙坑半径50cm,坑深80cm,挖坑取出的土培在外沿线筑成半圆埂,以增加蓄水量,土埂高20cm左右;埂中间高两边低,使水从两边流入下一个鱼鳞坑,以提高坡面雨水的利用率。

3选用专业队造林

专业队有造林经验、有技术,能保质保量完成。因此干热河谷区造林对岩石严重、土壤贫瘠的地块,对造林人员的造林技术要求高,应采取爆破、客土等方式,要求用专业队才能保证实施。

4建设造林配套设施造林

前一年在中上坡建设水窖,并蓄满水。用于干旱时保苗和防火。造林地块远的还需修林区公路,以便运输和用于防火。

5封山管护“三分造,七分管”

对新造林地进行严格的封山禁牧,改变以往的放养习惯,要求当地群众要厩养,签订管护合同等方式把管护责任到人,防止人畜破坏。提高造林生长量,促进生态恢复。

五过去造林和实验区造林对比分析

(1)从树种选择种苗处理上:过去是单一随意;实验区是多样,科学实验分析,遵照适地、适树,并进行换袋、去嫩稍、培养等处理。

(2)从整地上:过去是小塘、不规格;实验区是月牙形鱼鳞坑整地法并按整地的规格进行。

(3)从管理上:过去管理方法不当;实验区是封山管护、建设配套设施等。

(4)从造林队伍上:过去是群众,大多无技术;实验区是专业队,有造林经验、有技术。

六适宜推广范围

通过对造林区立地条件及造林成效分析,该造林技术模式在海拔1700m以下的干热河谷地区及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海拔过高存在树种不适应很容易被冻害。

七造林效益

1生态效益

实验区植被迅速恢复,实验区树冠平均可达到0.5m,灌草盖度增加了1.5倍,有效地降低了地表径流及泥沙携带量;水分渗入量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雨季观察在造林区内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较造林前明显减弱,干季土壤的含水率比较造林前明显增高,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2社会效益

通过对造林树种的栽植和成效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耐旱树种,对攻克小江干热河谷地区困难立地造林作出良好示范,为改善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环境及造林提供了技术模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八技术模式评价

1技术模式特点

该造林技术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始终坚持科技兴林,尊重适地适树原则;针对土壤条件,整地方法采用月牙形鱼鳞坑整地法,使用专业队进行整地造林;针对树种采用的是2年生苗木并进行换袋培养;针对气候采用的是封山管理及造林配套设施等所实验的处理方法,努力巩固造林成效。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大大提高,林木生长迅速、郁闭快,效益显著。改变了以往的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

2技术模式局限

月牙形鱼鳞坑整地用工量多、容器苗搬运用工量多、使用2年生袋苗大大增加了造林成本。

3技术模式推广条件

造林技术论文篇6

1.1桉树的进化史

据考证,桉树最早类型极具中生系树种特点,据科学推算应起源于白垩纪末期。因为在始新世和中新世早期这段时间内,已经出现了桉树的斜序脉形态特征,其进化主要是在澳大利亚境内顺应着地质史的变化而逐步进化而成的。当然桉树进化也与当时的自然条件如气候、降水、温度等自然因素有关,桉树耐旱树种就是长期适应干旱自然条件,导致了自身发生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其他的桉树品种也是顺应特有的地质构造及自然因素而发生演变形成的。

1.2生长环境及特征

桉树的生命力旺盛,成活率高,生长环境比较广泛,可以在平原、山坡和路旁;有的品种喜光,有的耐热,有的则能耐-10℃低温,适应能力较强,可以种在适应酸性土,也能适应碱性土红壤,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好的地方生长最为适宜。桉树的树皮粗厚,主根深,抗风力强;单叶呈革质,有时外表有一层薄蜡质,成熟叶镰形或长圆形,有挥发性芳香油;种子多数,只有少数几个能育,大约3~4a开花结实。桉树的树冠较小,蒸腾量也小,有利于树丛下草的生长。

1.3桉树的人工繁育技术

通过人工嫁接、扦插等技术,对桉树进行繁殖,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尾巨桉:用尾叶桉为母本,巨桉为父本进行杂交而来。邓恩桉:具有相当强的耐寒能力,适宜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宜培育大径材。柳隆桉:属比较耐寒且较耐土壤贫瘠的树种,经济效益比较好。巨桉:高大乔木,生长迅速,极喜光。赤桉:主根发达,抗台风能力强。

1.4桉树独特用途

1.4.1医药用途

桉树叶可入中药,具有疏风解热、抑菌消炎、防腐止痒的功用。内服可防治流行性感冒、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外用可以治烧烫伤、乳腺炎、水田皮炎、皮肤湿痒、脚癣等。

1.4.2食用用途

桉树的树根可以食用,也可以取水。有许多种类桉树的叶子可以用做养殖类的饲料,逐步被人们所认可,并在生活多个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1.4.3环保用途

桉树外观形式优美,生长速度快,可以说四季常青,对更新、改善沼泽地有一定的效果,为园林绿化类首选品种。同时,桉树的树冠小,透光率高,水的蒸发量较小,具有节水功效,对树下植株的生长非常有利,同时树叶含芳香油,有杀菌驱蚊作用,是公共区域良好绿化树种。基于此,桉树被视为吉祥植物,有“大人植大树,大树育大人”美誉。

1.4.4建材用途

桉树木质坚韧耐久,可供枕木、桥梁、建筑及人造板等用料。桉树中的蓝桉和直杆桉的桉叶中油含桉叶醇,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可以提取出桉叶油,进行炼油。科学家研究发现,桉树在干旱期根系会自动掘地三尺找水,一些根系会触及金矿矿脉,由此吸食金子的极微小颗粒物,再把它稀释,经过脉络系统传导至树木顶端,长时间进行积聚成大的结晶,就是黄金,虽然数量较少,这一发现有助于人们进行黄金勘探。

2桉树的造林技术

2.1科学育苗

2.1.1精心育苗

俗语说的好“好种才能出好苗”。所以要选择长势旺且健康的作为种子,从成熟的种子中精选粒品种纯正、无病虫害的种子,用一定比例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种子消毒,防止毒菌侵害。

2.1.2科学育苗

种子选好后,接着进行育苗。选择地势平坦或倾斜度小的缓坡地块,根据品种特性选择采光,如巨桉比较喜光,可以选择设在山地、丘陵地带,阳光照射的条件较好、温度差异较小、土壤的温度适宜,利于幼苗的生长。而柳隆桉等喜阴,选择背光的坡面较为适宜。对土地进行深耕整平,并施以适量的有机肥,加上一定量杀毒药剂,以防止土壤中的病毒对种苗造成伤害。

2.1.3规范管理

加强桉树苗期管理。树苗出齐后,先用少量的水浇确保稳苗,待进入生长期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供水。在苗木生长期,要结合苗木生长状况适当施肥。幼苗期主要施氮肥,搭配一定的磷肥,后期适当施用一些钾肥。有针对性对幼苗期间的病虫害,可用相应的杀毒液进行喷洒,以免造成幼苗的死亡。

2.2科学造林技术

2.2.1林地整理

要提前1个月准备,时间选在每年7~9月间进行,清除杂草,深耕40cm以上,平整地块,注意加强水土流失的保护措施。

2.2.2挖穴施肥

用机器按50cm×40cm×40cm的规格进行挖穴,将底土、表土分处堆放,密度控制在111株/667m2左右,呈“品”字形排列,株行距2m×3m左右为宜。树树对肥料比较敏感,要采用施基肥确保树的成活率高。一般在造林前1个月左右最好先放些土杂肥在底部,然后将钙、镁、磷与等量复合肥表土混合,捡去其中的杂草、石块等杂物,然后回土至离口30~40cm处,再用回土穴平,防止苗根与基肥直接接触,对苗根造成伤害。

2.2.3运苗与栽种

栽种前选择15~20cm高的壮苗,将苗木及容器中的土用水浸湿或淋透,进行保湿。栽前先撕去容器袋底层,撕袋要手握紧容器袋中上方,以免营养土散开,将苗放入低于面1cm左右,保持植株垂直,覆盖一层薄薄的松土,从四周向内压紧土层,防止水分蒸发。栽植季节一般每年的3~5月及秋季10~11月,在雨季开始后进行最为适宜,容易提高成活率。

2.2.4栽后虫害防治

桉树幼苗根茎幼嫩,容易受到白蚂蚁、蟋蟀、小地老虎等伤害,尤其是白蚂蚁虫害比较突出,可以用白蚁诱杀包进行防治。在造林前1年9月或10月期间,在林区内挖约20个/667m2小洞,在洞内放入1~2包白蚁诱杀包,对防治白蚂蚁效果比较明显。同时,还可以通过炼山清杂,清除草根,以切断这些虫害的物源,地面撒药等措施,对防止金龟子、蝼蛄、小地老虎等有一定的效果。

2.3规范抚育管理

2.3.1施肥

桉树苗成活后,可以用每667m240kg的三元复合肥或40kg的磷肥或20kg的尿素混合,将肥施于树坑的四边,起到补充养料促进生长作用。以后每年的6~7月间进行1次三元复合肥追肥,用量控制在120g/株左右。

2.3.2松土

树苗成活后,要及时进行松土管理,第1次松土在植株体的周围,深度控制在10cm左右,广度以植株体为中心20cm左右,利于小树的生长。第2次、第3次松土度在30cm左右,广度可以适当加大。

2.4科学采伐

林区的采伐严格按着相关制度,科学进行规划,依法合理进行。根据桉树的生长特性、经营目的、采伐的数量和种类,有计划地进行采伐,如可以采用分期、分批、定量进行采伐,操作中要严格检查相关采伐手续,坚决杜绝为一时利益盲目采伐现象,不仅能促进桉树的有序生长,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还能促进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造林技术论文篇7

(一)合理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项重要环节,一般是上年雨季整地,次年造林,也可春季整地雨季造林或者雨季随整地随造林。

整地方法、规格的确定,要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尽量减少破土面,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一般对山坡上部及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状、鱼鳞坑整地,规格:穴径30~40cm左右,深20~40cm;鱼鳞坑长径30~50cm,短径30~40cm,深20~40cm土堰宽,高10~20cm。山坡中部及15°~25°坡的地方,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整地,规格:鱼鳞坑同上,水平阶宽1~1.5米,长以便于整平田面为宜,深30~80cm。山坡下部及15°坡以下的地段,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规格:宽2~5m,长度随山坡情况而定,深30~80cm,垒坚固的双层石堰,两阶之间保留2~3m的生土带。无论采取那种方式整地,都必须在整地前做好规划设计,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二)适地适树,选好树种和苗木

我省雨季造林树种以常绿树种及萌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为主,如侧柏、黑松、油松、火炬松、花椒等,具体到一块造林地,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好造林树种。苗木应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i、ii级良种苗木。最好使用容器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对针叶树种的苗木,应选择1~2年生的为宜。

(三)掌握适宜的造林时机

雨季造林种植时机非常重要,尤其是裸根苗造林,若能在栽后下雨,并有几天的阴天,则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造林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以减少太阳对苗木尤其造林当天的暴晒时间,经过一夜的缓冲,可以提高苗木的抵抗能力,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有一定的作用。切忌在无雨和降雨不多的时期强栽等雨,要严格遵循“三不栽”的原则,即“雨不透不栽,天不连阴不栽,雨过天晴不栽”。

(四)造林技术

1、造林密度

松柏造林一般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220~330株/亩:花椒一般栽植于地堰或在水平阶及梯田成片栽植,栽植于地堰的株距2m左右,成片造林,密度可掌握在130~160株/亩,株行距2×2~2.5m。

2、容器苗造林

容器育苗造林要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起苗时,应先挖掉容器袋周围的土,尽量不使袋内的土体松动,切忌用手拔苗起苗。二是栽植时应注意栽植深度,培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3cm,切忌将营养袋露在外面:三是栽前一定要撕破袋底部。

3、裸根苗造林

首先要把好起苗关,在起苗的前一天圃地灌水,起苗时一律用撅头深刨,做到根系完整,根部带土,剔除细弱苗和根苗,进行苗木分级,并用草袋包装,以减少苗木失水,随起、随运、及时栽植。栽植时将苗木放在筐内,遮盖湿布,栽一株拿一株。不要用手抓握苗根部,以尽量减少根系损伤。刨深穴,扶正苗木,填土以深度达原土痕为宜,踏实。

(五)抚育管理

1、穴面覆盖

造林后,及时用枯树枝、碎草、石块等覆盖穴面,避免暴雨时雨滴击溅表土,以减少蒸腾失水。对穴面保墒和促进苗木生长均有明显作用,应尽量采用。

2、浇水整穴

造林后如无雨,尤其是裸根苗应尽可能地在栽后2~3天内浇一次水,以保幼树成活:大雨过后,要及时查苗看穴。如苗木被冲压,应及时扒出扶正;被大雨冲毁的树盘及时修筑好。

3、松土除草

未进行穴面覆盖的植树穴,大雨过后土壤易板结、干裂和滋生杂草,要适时松土,以保墒和清除杂草。

二、雨季造林宏观管理措施

(一)全力抓好雨季造林工作

雨季造林省工、省力,投资少、见效快,各地要抓住近期连续降雨的有利时机,,紧紧把握提前整地、适时栽植、加强管护几个关键环节,主动打好雨季荒山绿化攻坚战。

(二)要稳定和完善林业各项政策

对现有林业承包等经营管理体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护林地所有者和林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承包经营的合同约定,要依法完善,加强管理,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权、利,奖勤罚懒,提高管护水平,确保造林成活率。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绿化。大力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资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进一步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主决策,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优先承包经营权。

(三)要大力推行合同造林

采取专业队伍造合同林为主,其他社会造林为辅的方式进行,荒山造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今后要继续采取这一方式,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建造林专业队伍、统一供应苗木、统一整地栽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抚育管护、统一验收奖惩等工程措施,严格落实造林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在造林的管护上,按每山一名护林员、一间护林房的标准,抓好管护工作,护林员报酬由区、镇两级各拿一半的办法兑现,切实提高护林员的责任心,确保绿化成果。各镇要确保造林、管护资金足额到位。

造林技术论文篇8

1.1种子采集与处理要采集合格的树种首先采集树种的母树应是有20~50年树龄的长势茂盛尧无病害的侧柏树选择在每年的9要10月间种子成熟时进行采集采集后及时进行晾晒以防种子发霉待外层种鳞开裂后取出种子千粒重达到22g左右的种子视为合格贮藏即可为提高种子发芽速度和整齐度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首先是进行水选拣出上浮的空粒种子之后再用适当的溶液进行浸种常用的有0.4%左右的硫酸铜溶液0.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时间约2h该过程为种子消毒最后进行催芽处理。

1.2育苗地与容器选择育苗地的选择应符合交通便利距离水源较近地形较平坦不远离居民区等条件最重要的是要距离造林地较近以保证培育出来的苗木在造林时能适应环境变化从而获得较高的成活率注意选择合适的育苗容器目前生产中通常采用无底的聚氯乙烯袋作为育苗容器其规格为直径5~7cm高10~15cm此外近年来蜂窝状塑膜容器育苗是当今林业造林工程上实施的一项实用育苗技术该技术不仅能缩短育苗周期而且便于操作还能提高苗木质量。

1.3营养土的配制和装袋营养土一般是将取自松林或其他林地表层25cm厚的土壤进行砸碎尧过筛和消毒之后再向其中加入有机磷肥尧草木灰等经混合后形成营养土刚刚配好的营养土不能立即使用要先堆积发酵7d后才能装袋取林地表层土壤是由于林地表层土壤经过多年树叶尧枝条的堆积发酵而富含有机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保证苗木养分需求然后便可将腐熟的营养土装入预先准备好的育苗容器中并将容器整齐地摆放在育苗地注意将育苗容器摆放紧凑以节约土地并且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1.4灌溉和播种在播种前要对摆放好的育苗容器进行小水漫灌灌溉时需要控制水流速度严防水流过大导致水从育苗容器上方浸入要确保水从育苗容器底部的开口浸透育苗容器中的所有土壤同时苗床内不可积水漫灌后1~2d即可进行播种邯郸地区在4月中下旬进行播种较好此时气温回升有利于提高出苗率此外还可通过增大播种量提高出苗率一般每个容器袋内播4粒随后覆盖厚度不超过1cm的营养土由于苗床过宽点种时可用一长木板搭在苗床两边的步道上播种人员蹲在上面操作。

1.5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虽然对水分消耗较少但由于抗旱能力较弱土壤水分含量低时极易造成苗木死亡因此应经常给苗圃浇水但每次浇水的量不宜过多幼苗脱壳后即可进行追肥以保证幼苗的养分需求追肥时以氮肥为主钾肥为辅。

2造林

2.1起苗为避免苗木运输过程中营养土散坨导致苗木造林后的成活率低应在起苗前给苗木浇水以提高土壤的黏合度而且起苗前浇水能够缓解苗木造林后的缺水提高成活率起苗时严禁无顺序到处乱起要按照容器的顺序从一端开始将苗木连同育苗容器一起放入运输筐内运往造林地为保证造林的成活率应注意保持苗木根部营养土的完整以及在运输过程中动作要轻以免伤害苗木根系起苗量要根据造林进度确定如果当天起的苗木没有栽完再次栽植前应把容器苗根系浸泡在水中2h以上补足水分后再进行栽植。

造林技术论文篇9

所谓套篓造林,就是栽植后给每棵幼苗套上特制的防护篓,并在栽植时与某些防风固沙、抗旱节水措施相结合,如浇水覆膜、大苗深栽、大坑换土。其中,防护篓用沙柳枝条编制而成,形似无底的纸篓,上口小、下口大。一般规格为上口直径20cm~30cm、下口直径30cm~40cm、高度50cm~60cm,并在下口留三个长10cm的腿脚。套篓时,用铁锨将防护篓的腿脚扎入土中,使防护篓牢固直立地面。套篓措施可以单独使用,与搭设沙障、浇水覆膜、大苗深栽、大坑换土等防风固沙、抗旱节水措施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加明显。

2套篓造林技术控制风蚀沙埋的效果

为了解套篓造林技术对防风固沙能力的影响,对风蚀沙埋造成的主要后果进行了观察、测定和统计。结果显示:(1)套篓造林的平均风蚀率为8.0%、平均风蚀深度1.0cm、最大风蚀深度3.0cm,不套篓造林的平均风蚀率为20.0%、平均风蚀深度4.0cm、最大风蚀深度7.0cm。(2)套篓造林的平均沙埋率8.0%、平均沙埋深度1.0cm、最大沙埋深度3.0cm,不套篓造林的平均沙埋率70.0%、平均沙埋深度4.5cm、最大沙埋深度7.5cm。(3)套篓造林的树干通直个体占95.0%、弯曲个体占5.0%,不套篓造林的树干通直个体占70.0%、树干弯曲个体占30.0%。由此表明:套篓造林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风蚀沙埋现象,利于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3套篓造林技术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效果

由表2可见:套篓处理的土壤含水率达到4.18%,土壤水分储量高达7.09t/hm2;而不套篓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仅为2.71%,土壤水分储量为4.60t/hm2;套篓的土壤储水量高出不套篓2.49t/hm2,提高幅度为54.13%。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套篓处理的樟子松林地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储量极显著高于不套篓处理的林地土壤,即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储量差异由是否套篓而造成。究其原因,套篓通过减小光照强度、降低风速减少土壤和树体水分的无效蒸散;没有套篓的土壤和树体全部暴露在强烈的日照之下,土壤和树体水分蒸散较快。由此表明:防护篓通过减小光照强度、降低风速有效减少土壤和树体水分的无效蒸散,有利于土壤和树体的水分保持,从而提高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储水量。

4套篓造林技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效果

由表3可见:除了土壤pH值和土壤全钾储量外,套篓造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储量极显著高于不套篓林地的土壤,水解氮、速效钾显著高于不套篓林地的土壤。与不套篓造林相比,套篓造林可使林地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分别增加366.96kg/hm2、19.63kg/hm2、19.62kg/hm2,相应的提高幅度分别为83.86%、100.05%、49.99%;可使林地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0.98kg/hm2、0.60kg/hm2、2.13kg/hm2,相应的提高幅度为27.84%、60.61%、20.02%。根据观察发现:套篓造林之所以能够改善林地土壤的养分储量,原因在于套篓能够减轻风蚀将枯枝落物吹出树穴的现象,并可将枯枝落物聚集在防护篓内外,通过分解向土壤提供养分。由此表明:套篓可以减轻风蚀将枯枝落物移出林地并将其聚集在防护篓内外,从而提高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

5套篓造林技术对林地其他特性的改善作用

为了解套篓造林技术的其他作用,对林地动物危害程度、物种多样性、生物结皮等特征进行了统计和比较。结果表明:套篓林地的动物危害率在5.0%以下,不套篓林地的动物危害率大于20.0%;套篓林地拥有天然灌木4种~6种、盖度15%~20%以及草本植物2种~4种、盖度5%~10%,不套篓林地拥有天然灌木2种~4种、盖度小于5%以及草本植物1种、盖度小于5%;套篓林地的生物结皮厚度在1cm~3cm之间,生物结皮的盖度在5%~10%之间,不套篓林地未发现生物结皮现象。由此表明:防护篓不仅能通过阻挡作用减轻动物危害,而且可通过改善林地水分和养分作用提高林地物种多样性、促进林地生物结皮的形成。

6套篓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效果的作用

由表4可见:套篓的造林保存率高达96.67%,不套篓的造林保存率仅66.67%,套篓比不套篓的造林保存率提高30.0%。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套篓林地的造林保存率极显著高于不套篓林地,即造林保存率的高低由是否套篓决定。由表5可见:套篓造林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比不套篓造林分别提高36.70%、42.37%、48.33%,而树冠覆盖率、生产力增加幅度则高达223.87%、303.70%。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套篓林地的生长量、林冠覆盖率、林地生产力极显著高于不套篓林地,即生长量、树冠覆盖率、生产力高低由是否套篓决定。上述结果表明:套篓造林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保存率,而且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林木生长量、树冠覆盖率及林地生产力。

7套篓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效果的生物量调节机制

根据表6计算可知:套篓造林的总生物量投资(积累)比不套篓造林提高168.02%,树干、枝条、叶片、根系的生物量投资(积累)分别比不套篓提高128.93%、205.36%、236.11%、102.22%。由此表明:采用套篓造林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种群总生物量及各个构件的生物量投资,为其生长奠定物质基础。由表6还可看出:在生物量的分配中,套篓造林的地上生物量占90.79%、地下生物量占9.21%,不套篓造林的地上生物量占87.69%、地下生物量占12.31%。在地上生物量的再分配过程中,套篓造林的树干占36.84%、枝条和叶片占53.95%,不套篓造林的树干占43.21%、枝条和叶片占44.49%。由此表明:采用套篓造林的情况下,种群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树冠的生长发育,从而减少了种群对根系的生物量分配;不采用套篓造林技术的情况下,种群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根系的生长发育,从而减少了种群对树冠的生物量分配。

8结论

造林技术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 

高等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重点当前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对此,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新时期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一)“森林培育学”课程简介 

“森林培育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林学、森林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讲述造林树种的良种生产、壮苗培育、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的理论与技术。其内容涉及从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植树造林到幼林抚育、森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全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常用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生产及人工林营建和抚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能独立进行苗圃规划、苗木繁殖、种子生产、种子检验、苗木质量检验、苗圃管理、造林规划、植树造林、幼林抚育、森林采伐等林业生产环节。 

随着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各地涌现出许多新的育苗和造林技术,新技术在规模化生产中作用突出。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反映学科新发展、新技术,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培养实用创新型林业科技人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森林培育学”教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宝贵的再生资源,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多重责任。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内容涵盖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人工林培育技术、森林抚育管理技术等,不仅包含人工林营建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天然林培育。“森林培育学”课程与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实践性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介绍森林培育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授森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使学生明确我国造林工作的方针,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的原理与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在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同时,尤其要充分考虑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森林培育学”教学的实施 

目前,全国通用的森林培育学教材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森林培育学》(沈国舫,2001年,中国林业出版社)。该教材与原来的教材《造林学》(孙时轩,1992年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相比,在体系上变动较大,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修改和补充。虽然课程的总体内容还是以林木种苗生产、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与更新为主,但是在理论部分增加了能反映最新研究进展与成就的内容,删减了具体操作技术的细节。例如,增加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森林培育”的内容,补充了农林复合经营、森林立地、封山育林等内容,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林业院校在“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略有不同,但课时数普遍压缩较多。为了确保“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应保证先学习树木学、森林生态学课程,再学习“森林培育学”课程;(2)由于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部分与森林经营学、森林经理学课程中的内容存在雷同,所以在开设森林经理学、森林经营学课程的院校,可将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内容删减:(3)教学场所强调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生产和科研现场相结合:(4)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成立课程兴趣小组,布置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调查、科研试验,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实践技能。 

 

(四)“森林培育学”课程改革的内容 

1.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我校原有的教学计划,“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0学时,课程教学实习为1周。鉴于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笔者建议教学时数增加到80~90学时(包括实验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70学时,实验14~20学时。教学实习由原来的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总计2~周,由任课教师根据育苗生产环节和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和地点,采取参观、实地调查、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使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各个生产环节,掌握主要的技术环节。通过边上课边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及时“消化、吸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不可忽略的几个重点实习环节是:苗圃规划、母树调查与产量调查、采种、播种育苗过程、扦插育苗过程、苗木施肥、间苗、移植、苗木截根、起苗、分级、产量统计;造林规划与设计、造林整地、立地调查、密度效应调查、农林复合经营调查与设计、混交林调查与设计、直播造林、植苗造林等。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林业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常规技术已经在生产中普及。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增加种子休眠解除理论与技术、设施育苗理论与技术、容器育苗理论与技术、组培育苗、苗木施肥技术、植物激素在森林培育中的应用、现代林业技术动态、径流林业、生态林业、抗旱造林技术等,以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对章节安排顺序进行调整,按照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人工林营建、幼林抚育的序列进行讲授。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时代。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科研中,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已经编制发行了许多幼儿、中小学课程的教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由于大中专学校的许多课程专业性强,所以有关专业课的教学多媒体软件还不多。 

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幻灯片、多媒体光盘,并在教学中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对培养跨世纪新型实用人才具有实际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林业院校已制作了果树修剪学、森林经理学、森林病理学、植物学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这些精品课程以网络为基础,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江西农业大学已经制作完成了森林培育学网络教学课件,内容安排合理、完善,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并配有复习思考题,大大推动了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进程。美中不足的是课件中图片、动画太少,多为文字描述。所以,笔者认为,森林培育学的理论教学应以现有的计算机设备为基础,结合powerpoint、autherwar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图文并茂、声像具备的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光盘,从而改变“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4.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课程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