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技术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45:42

施肥技术论文篇1

论文摘要徐稻6号属中晚熟常规水稻品种,科学施肥,产量可达8250kg/hm2以上。分析了需肥规律和施肥原则,并总结了科学的施肥方法,如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肥和慎施粒肥,以期为徐稻6号生产的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徐稻6号系江省苏徐州市农科所选育而成,属中晚熟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55d左右,该品种在苏北地区有较大的栽培面积,利用科学施肥技术,产量可达8250kg/hm2以上。

1需肥规律

徐稻6号的需肥量为每100kg稻谷需要吸收氮素2.0~2.4kg,五氧化二磷0.9~1.4kg,氧化钾2.5~2.9kg,综合考虑土壤供应能力、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生产水平等因素,在土壤肥力中等的情况下,施肥总量约为:氮150~195kg/hm2,五氧化二磷75~105kg/hm2,氧化钾120~180kg/hm2,施用肥料中氮、磷、钾配比应为1∶0.5∶0.9左右。

2施肥原则

2.1施足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属完全肥料,含有各种养分,除氮、磷、钾外,还有钠、镁、硫、钙及各种微量元素。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通气性能,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进稻株稳健生长,从而有利于水稻获得高产优质。农家肥一定要选用腐熟的农家肥。

2.2控制氮肥

水稻适量施用氮肥可促进稻株发棵生长,但过量施用,不仅会造成无效分蘖增多,变青、倒伏、病虫害加剧,而且导致空秕粒多,结实率下降,影响水稻产量。因此,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

2.3重视施用磷钾肥

磷钾肥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宜缺少的元素,可增强植株体内活力,促进养分合成与运转,加强光合作用,延长叶片功能期,使谷粒充实饱满,提高产量。磷肥以基肥为宜,钾肥以追施较好。

2.4适当补充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如锌、硼等,能改善水稻根部氧的供应,增强稻株的抗逆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促进后期根系发育,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止早衰;能加速花的发育,增加花粉数量,促进花粒萌发,有利于提高水稻成穗率;还能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结实率和籽粒的充实度,从而增加稻谷产量。

3施肥方法

徐稻6号属中晚熟品种,分蘖能力较强,在使用基肥和分蘖肥达到前稳的基础上,合理施用穗粒肥,强调使用“促花肥”促进大穗,再看苗补施“保花肥”保大穗,达到早发穗长、前期不疯长、后期不早衰的目的。在保证足穗基础上攻大穗和粒重。一般基、蘖肥占总肥量的60%~70%。穗、粒肥占30%~40%。

3.1重施基肥

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的肥料为基肥,基肥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达到既满足有效分蘖期内有较高的速效养分供应,又肥效稳长。基肥应占化肥总量的40%,一般结合最后1次耙田施用。一般施农家肥7.5~15.0t/hm2或商品有机肥900~1200kg/hm2,尿素105~135kg/hm2,钙镁磷肥525~675kg/hm2,氯化钾60~90kg/hm2,硫酸锌15kg/hm2。

3.2早施分蘖肥

分蘖期是增加根数的重要时期,宜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一般在移栽或插秧后15d时施用,施用尿素75~105kg/hm2,氯化钾60~90kg/hm2。

3.3巧施穗肥

根据追肥的时期和所追肥料的作用,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促花肥是在穗轴分化期至颖花分化期施用,此期施氮具促进枝梗和颖花分化的作用,增加每穗颖花数。保花肥是在花粉细胞减数分裂期稍前施用,具防止颖花退化、增加茎鞘贮藏物积累的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穗肥一般不分促花肥和保花肥,而在移栽后40~50d时施用,施用尿素90~120kg/hm2,氯化钾75~105kg/hm2。

3.4慎施粒肥

施用粒肥可提高光合速率,加快灌浆速度,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但必须是在出现缺肥现象时施用。叶色浓绿、长势过旺的稻田追施粒肥容易引起贪青晚熟和引发穗茎稻瘟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考虑土壤条件、水稻长势和气候因素,慎重施用粒肥。粒肥一般掌握在抽穗前5d左右,按总氮量的5%~10%施用,抽穗后5d左右用磷酸二氢钾3kg/hm2加尿素7.5kg/hm2对水750kg/hm2喷施,防止早衰。

参考文献

[1]郭友峰,赵占国.浅谈稻田合理施肥技术[J].化工之友,2007(17):65-66.

施肥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化肥;深施;增产;优点;技术

近年来生产实践已经证明,深施化肥是提高肥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技术措施。笔者阐述了化肥深施的概念、主要形式、优点及其技术要点。

1化肥深施技术的主要形式

1.1深施底肥用施肥整地机或在铧式犁和水田耕整机上附加肥箱及排肥装置,使其在翻地的同时将化肥深施到土层中。

1.2播种同时深施肥利用配有施肥装置的机引播种机,同步完成施肥、播种、覆盖、镇压等作业,将化肥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肥与种子之间有3~5cm厚度的土壤隔离层,避免化肥烧伤种子。

1.3深施追肥在农作物生长中期,使用机械、半机械化中耕施肥机或手工工具,把化肥深施到土壤中。

2化肥深施技术的优点

2.1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深施可减少化肥的损失和浪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同位素跟踪试验证明,碳酸氢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氮的利用率可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深施比表施其利用率相对提高115%和35%。大面积应用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后,氮素化肥平均利用率可由30%提高到40%以上。磷钾等肥深施还可以减少风蚀的损失,促进作物吸收和延长肥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2.2增加作物产量化肥深施可促使根系发育,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和抗旱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深施比地表撒施的小麦、玉米能增产225~675kg/hm2,棉花(皮棉)可增产75~120kg/hm2,大豆可增产225~375kg/hm2,平均增产幅度在5%~15%。

3化肥深施技术的实施要点

3.1底肥深施

3.1.1先撒肥后耕翻的深施方法。要尽可能缩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时间,尤其对碳酸氢铵等在空气中易挥发的化肥,要做到随撒肥随耕翻深埋入土,此种施肥方法可在犁前加装撒肥装置,也可使用专用撒肥机,肥带宽基本同后边犁耕幅相当即可。先撒肥后耕翻的作业要求:化肥撒施均匀,施量符合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耕翻后化肥埋入土壤深度大于6cm,地表无可见的颗粒。

3.1.2边耕翻边施肥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做到耕翻施肥作业同步,避免化肥露天造成的挥发损失,一般可对现有耕翻犁进行改造,增加排肥装置,通常将排肥导管安装在犁铧后面,随着犁铧翻垡将化肥施于垡面上或犁沟底(根据当地农艺要求的底肥深浅调整),然后犁铧翻垡覆盖,达到深施肥的目的,许多地方习惯称此法为犁沟施肥。边耕翻边施底肥作业要求:施肥深度大于6cm,肥带宽度3~5cm,排肥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施肥量满足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

3.2种肥深施种肥须在播种的同时深施,可通过在播种机上安装肥箱和排肥装置来完成。对机具的要求是不仅能较严格地按农艺要求保证肥、种的播量、深度、株距和行距等,而且在种、肥间能形成一定厚度(一般在3cm以上)的土壤隔离层,既满足作物苗期生长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又避免肥种混合出现的烧种、烧苗现象。应用该项技术对田块土壤处理要求较高,应保证土壤耕深一致,无漏耕,做到土碎田平,土壤虚实得当。按施肥和种子的位置,有侧位深施和正位深施(俗称肥、种分层)两种形式。其技术要求如下:

3.2.1侧位深施种肥。肥施于种子的侧下方,小麦种肥一般在种子的侧、下方各2.5~4cm,玉米种肥施深一般在5.5cm,肥带宽度宜在3cm以上,肥条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和漏施。

3.2.2正位深施种肥。种肥施于种床正下方,肥层同种子之间土壤隔离层在3cm以上,并要种、肥深浅一致,肥条均匀连续,肥带宽度略大于播种宽度。要注意,在播种的同时将化肥一次施入土壤中,要根据肥料品种、施用量等,决定种与肥的距离;防止种、肥过近造成烧种烧苗。3.3追肥深施按农艺要求的追肥施量、深度和部位等使用追肥作业机具,一机完成开沟、排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的追肥作业,相对人工地表撒施和手工工具深追施,可显著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追肥机具要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对作物后期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如伤根、伤苗和倒伏等)。追肥深度(以作物植株同地面交点为基准)应为6~10cm。追肥部位应在作物株行两侧的10~20cm之间(视作物品种定),肥带宽度大于3cm,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参考文献

[1]何立德,马汉平,郑文江.稻田化肥深施对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07(1):39-40.

[2]王平.玉米深施化肥的增产效应[J].农技服务,2007,24(7):48.

[3]陕建伟.化肥深施节肥增益[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7(8):32-33.

施肥技术论文篇3

创新型人才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1]。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阵地,近十多年来,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对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工作已涉及到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以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也开展了诸多方面的教学改革,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是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也是农学类相关专业开展《土壤肥料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掌握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管理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中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性环节[2],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组,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根据课程特点和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确立教学指导思想

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结合该课程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以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注意讲透各个原理的重点、要点、难点,紧跟学科发展动态,理论联系生产实际,将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向同学介绍,使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实践教学注重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同时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造实践条件、实践环境和实践氛围,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等特征[1],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为教学指导思想,从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洞察力出发,通过教师定向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与实践;此外,教学中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改革评价体系与方法,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价值导向,评价学生不单一地看考试成绩,而是还要看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地方需求和课程特点提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规定了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参考书目等内容,是教师组织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成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着力点。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本课程在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结合河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施肥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和作物施肥新技术,为指导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肥料资源合理利用打下坚实的知识与技术基础。在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物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原则和依据,掌握推荐施肥、营养诊断施肥的基本方法,河南主要作物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在实验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河南主要作物的生长状况、需肥情况、土壤供肥情况、作物施肥效应等进行农田施肥推荐、施肥计划制订、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指导、农田养分分区管理等。在教学环节的按排上,注重课内与课外教学并重、校内与校外教学结合,以实现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上,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课、实习环节、课程作业和专题讨论穿插按排,使学生边学习边练习,深化理论学习,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自学活动,除讲授以本课程组主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教材内容外,还为学生指定了相当数目的参考书、文献资料、专家讲座课件供学生学习。

三、采取具体措施,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实教现学目标,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十分重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课程一是结合当前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淘汰陈旧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以确保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除及时向同学们介绍最新的施肥科学研究成果外,还利用学院课程论证制度,每年邀请肥料行业的领导与专家、外校同类课程教师和毕业生等参加论证,请他们结合自身工作需要、科学研究需要,指出课程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二是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为此,在教学中实行了模块化教学,将课程内容整理归纳成四大模块,即施肥决策依据模块、施肥决策方法模块、施肥技术手段模块和施肥理论与技术应用模块,分别讲授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原则与依据,产前定肥与产中调肥的推荐施肥技术方法,现代施肥技术手段和作物营养特性及其施肥技术。通过模块化教学,突出了章节间的内在联系,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三是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是指在组织教学时,重点讲授生产实践中已广泛应用或有很好应用前景的技术方法,例如尽管生产实践中人们提出的推荐施肥方法多达几十种,而在关于推荐施肥方法讲授中,仅重点介绍几种目前测土配方施肥中广泛应用施肥方法,如养分平衡法、土壤肥力指标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和作物营养诊断法。

四、转变教学观念,以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是改变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将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实现途径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要求,灵活应用引导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例式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具体来说,引导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课程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解,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空间,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去完善和补充知识、深化和提升认识;同时强调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跟踪指导,加强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信息分析与总结、知识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讨论式教学是针对一些教学难点和关键知识点,以思考题的形式组织课堂讨论,并在讨论中应用联系、比较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进一步通过鼓励和启发,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的渴求,而达到让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目的。例如我们在讲授养分平衡施肥法后,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请根据养分平衡法的原理,结合第二章所述的施肥的基原则之地力可持续原则,以及氮磷钾不同种类养分的培肥地力特点,谈谈养分平衡施肥法有什么不足?若用此法作为推荐施肥的唯一方法时可能产生什么问题?”实例式教学是在课堂的教学中结合所讲理论问题,结合实例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各种施肥量推荐方法时,不但讲授方法的原理,而且结合地方工作实际,讲授如何通过工作组织实施,将不同的测土配方推荐施肥方法灵活运用,制订出区域农田施肥管理中可操作性的施肥配方。练习式教学是针对课程教学的难点,通过课堂或课后留作业、改作业,讲解作业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深化理解的目的。本课程中肥料效应的边际分析、经济最佳施肥量、最大利润率施肥量、有限肥料的合理分配以及经济合理施肥量的确定等,因运用到较多的数学知识,学生学习后对知识不能一下子消化吸收,即采用练习式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创新有助于促进教学。目前多媒体教学已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应用好多媒体教学,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对教学内容高度总结提炼,尽可能以简洁的文字、直观的图表以及影像资料说明问题;二是注重幻灯片的制作力求精美,尽量以制作艺术品的要求对待幻灯片的制作,对版面、字体、色彩、图表组合等精心构思;三是注重提前对幻灯片进行链接加工、动画编辑,以顺利实现非连续幻灯片之间的切换和重点内容展示的突出。

五、以能力评价为导向,探索创新型人才学习成绩评价方法

为促进大学生重视应用能力培养,本课程考试中,改革过去仅以期末考试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成绩评定方式,而是采用成绩综合评定法。总成绩除参考期末考试成绩外,还将课堂讨论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验实习成绩计入总成绩中,其中课堂讨论成绩占20%,平时作业占10%、实验实习占10%、期末成绩占60%。同时改变期末考试单一采用笔试的方法,而是笔试与口试并用,基本概念和基础性知识考查用笔试,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考查用口试。该考试方法改革很好地纠正了学生“考前突击,学而不用,考后忘记”的学习陋习。

六、强化实练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本课程在实验、实习等方面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其中实验课改革主要改变过去以开展验证性试验为主的做法,变为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通过养分丰缺指标的建立、氮素营养诊断指标的建立、区域施肥模型建立、县乡级施肥计划的制订等实验的完成,以加深学生对合理施肥基本理论的理解。实习方面主要做法是改革单纯的课程实习的做法,将该课程与《植物营养学》、《配方肥的生产原理与技术》、《无土栽培》、《农业化学研究法》等课程组成综合实习,通过市场调查、企业调查、农户调查、技术人员调查等了解作物施肥中存在问题,通过深入农田、试验田、示范田发现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和了解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强调“实练”,让学生感受真实。每年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授课期间,均要带学生到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点对比观察不同施肥处理的作物长势情况;在遇到干旱、寒冷等气侯异常的年份,积极组织学生到周边农村察看作物长势,讨论应变性补救措施。另外,积极构建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视频、课件、思考题、案例、学习资料和资源上网,将一些知名学者的讲座、国家农业相关政策、施肥技术指标与标准等内容放入园地供学生进行辅助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施肥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水肥一体化;应用现状;优点;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27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8-0250-01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又称为微灌施肥技术,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微灌和施肥结合,利用微灌系统中的水为载体,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实现水和肥一体化利用和管理,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需肥规律情况进行需求设计,使水和肥料在土壤中以优化的组合状态供应给作物吸收利用。

1水肥一体化技术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1.1国外应用与发展状况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以色列开始发展滴灌。60年代末开始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目前,以色列在果园、温室、大田、绿化等方面已全面应用此项技术,应用面积占灌溉面积的67.9%,居世界之首。从世界范围看,水肥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干旱缺水以及经济发达的国家。

1.2我国应用与发展状况

1974年,我国从墨西哥引进滴灌设备,试点总面积5.3hm2,自此开始滴灌技术的研究工作。1980年,我国自主研制生产了第1代滴灌设备[1]。自1981年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规模化生产在我国逐步形成,在应用上由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量开展技术培训和研讨,水肥一体化理论及应用受到重视。2000年开始,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国际钾肥研究所(ipi)合作,连续5年在我国不同地区举办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班,由国内外专家介绍水肥一体化理论技术和实际操作,促使微灌施肥的面积逐步扩大。当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由过去的局部试验、示范发展,成为现在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辐射范围从华北地区扩大到西北旱区、东北寒温带和华南亚热带地区,覆盖设施栽培、无土栽培、果树栽培,以及蔬菜、花卉、苗木、大田经济作物等多种栽培模式和作物,特别是西北地区膜下滴灌施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为了响应国家“菜篮子工程”以及省农业厅“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规划,加快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工程,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近年来,汉中市注重农业生产中开展“水肥”双节技术,在城固、勉县等地进行了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宣传、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

2.1节水

传统的灌溉一般采取畦灌和大水漫灌,水量常在运输途中或非根系区内浪费,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水肥相融合,通过可控管道滴状浸润作物根系,减少水分的下渗和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通常可节水30%~40%[2]。

2.2提高肥料利用率

水肥一体化技术采取定时、定量、定向的施肥方式,在减少肥料挥发、流失及土壤对养分的固定外,实现了集中施肥和平衡施肥,在同等条件下,一般可节约肥料30%~50%[3]。

2.3减少农药用量

设施蔬菜棚内因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使其湿度降低8.5%~15.0%,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此外,棚内由于减少通风降湿的次数而使温度提高2~4℃,使作物生长更为健壮,增强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减少农药用量。

2.4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

实行水肥一体化的作物因得到其生理需要的水肥,其果实果型饱满,个头大,通常可增产10%~20%。此外,由于病虫害的减少,腐烂果及畸形果的数量减少,果实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以设施栽培黄瓜为例,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施肥后的黄瓜比常规畦灌施肥减少畸形瓜21%,黄瓜增产4200kg/hm2,产值增加20340元/hm2。

2.5节省灌水、施肥时间及用工量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依靠压力差自动进行灌水施肥,节省人工开沟灌水及人工撒施肥料的时间,同时干燥的田间地头也控制了杂草的产生,从而节约清除杂草的用工量。此外,由于病虫害减少,喷药及通风过程的人工投入减少。

2.6改善土壤微环境

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减少养分淋失,从而降低了土壤次生盐渍(下转第257页)

(上接第250页)

化发生和地下水资源污染,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3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微灌条件下的土壤水肥运行规律与大水漫灌条件下有很大的不同,其灌溉和施肥的理论及方法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成为一种全新的灌溉和施肥技术。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小流量、长时间、高频率、局部灌溉、按需分配[4-5]。

3.1水肥一体化施肥后土壤的水分特点

一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减少土壤的湿润深度和湿润面积(蔬菜常规湿润深度0.5m以上,果树1.0~1.5m。采用水肥一体化后,设施蔬菜0.2~0.3m,果树0.8~1.2m,蔬菜湿润面积60%~90%,果树30%~60%);二是灌水均匀度可提高至80%~90%以上;三是田间持水率由以前的50%~100%变化为65%~90%。

3.2水肥一体化施肥后土壤的养分特点

一是氮素的淋洗和深层渗漏减少,从而使氮肥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地面灌溉条件下的设施蔬菜在0.5~0.8m深度的土壤碱解氮含量是耕层含量的67%,而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的设施蔬菜在0.5~0.8m深度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仅为耕层含量的30%~50%。二是磷素和钾素在设施蔬菜主要根系活动层的土壤中分布均匀。据统计,蔬菜亚耕层有效磷含量仅为耕层的37%,速效钾含量为耕层的61%,而水肥一体化技术条件下蔬菜亚耕层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耕层基本一致。三是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的土壤养分能够保持一定的供应水平和时间,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6]。

4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局限性

该项技术需要设备较多,前期一次性投资较大;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高,需要进行专业培训;由于该技术应用时间较短,设备和专用肥料在市场上购买渠道少;长期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能会造成湿润区边缘的盐分积累,并对作物造成一定程度的限根效应。

5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水肥一体化在我国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的国家,应用该项技术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现状,而且要考虑其对环境的保护效应[7]。此外,为了节约能源,应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该项技术的实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当然其意义远不止如此,其所引发的必将是中国农业由传统迈向现代化的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6参考文献

[1]杨培岭,任树梅.发展我国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对策研究[J].节水灌溉,2001(2):9-11.

[2]张保军,丁瑞霞,王成社,等.保水剂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2,9(2):51-54.

[3]张承林,郭彦彪.灌溉施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李久生.滴灌施肥灌溉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张文忠,闻秀清,赵秀珍,等.合理施肥的几个问题探讨[J].内蒙古农业技,2003(B12):100-101.

施肥技术论文篇5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述评

苹果产业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依然存在一些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的问题[1],特别是传统的依靠农药、化肥等高投入的生产方式在给农民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衰退,成为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诱因之一[2]。为了保证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治理,而治理的关键在于鼓励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作为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简称配方施肥技术)是联合国推行的一项环境友好型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农业非点源污染[3],①

。然而,现实中农户测土配方技术采用率低,全国技术采用率不足1/3。因此,如何使农户积极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就成为理论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根据农业技术扩散理论[5-6],由于新技术采用存在一定风险,在新技术使用早期,少部分愿意承担风险农民先采用,之后通过这些农民口头传播、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学习和接受新技术,这些信息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农民的社会网络[7]。社会网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组织之间或其他实体之间交往(包括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等)的渠道[8]。因此,关注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时社会网络的影响机理能够提高农户技术采用率,加快苹果产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网络理论在农业技术扩散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多[9-10]。如鞠洪云等[11]认为技术扩散是社会性过程,将社会网络引入技术扩散过程,能够深化对技术扩散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旷浩源[12]通过个案分析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和信息等隐形知识在社会网络中流动,能够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增加潜在采用者的范围和总量[13],但是异质性的社会网络会导致信息损失[14]。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少量国内外学者就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进行探索性研究。旷浩源[15]认为由于新技术采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农户在技术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可靠熟人已采纳或介绍的技术。进一步讲,社会网络在农户技术信息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刘亚[7]通过问卷调查法与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农民社会网络及其对信息交流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网络是农户交流和获取生产经营信息的主要渠道。与此研究结论相类似,Ramirez[16]在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用灌溉技术行为的影响时,发现农户通过各种社会网络获取技术信息,以提高技术采用率,并且已采用农户主要通过亲戚朋友的关系网络传播技术信息。还有学者认为,农户社会网络强度越高,越愿意和网络中其他农户共享技术信息,有效促进新技术扩散,同时农户的个体网络中若存在已采用技术的人能够提高其技术的采用率[17];与此类似,Foster[18]在研究农户采用新型高产量种子时发现,邻居有过购买经历的农户购买这种新种子的概率增加。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逐步成为研究农户技术采用的前沿领域。但是,已有研究尚存在有待深入讨论的科学问题,具体表现为:(1)从研究对象看,学界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或养殖为主的农户技术采用为例,就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开展研究,尚未考虑以种植高价值农产品的农户为例,深入研究社会网络对其技术采用的影响。(2)从研究方法看,多数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尚未从实证分析角度研究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程度及机理。本文以农户技术采用模型为支撑,利用苹果主产省的苹果种植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种植户在苹果生产中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程度及机理,以期有助于提高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效果及应用水平。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成员于2014年5-8月在全国4个苹果主产省(陕西省、山东省、甘肃省与河南省)开展的大规模实地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最终确定了12个样本县,36个乡镇,1080个样本农户。通过实地调查,共完成1086户农户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79份。有效问卷分布如表1。剔除重要指标缺失,最终得到有效样本888个由于本次调研问卷设计时,只包括了种植户2013年的情况,因此下文所涉及的数据均为截面数据。。

此次调查采用调查员与苹果种植户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方式。调查主要包括村庄与农户两个层次,其中村庄层次的问卷主要包括村庄的基本特征;农户层次的问卷主要包括农户与家庭基本情况、苹果种植投入与产出情况、合作组织参与情况、苹果销售情况以及农业保险等方面。

(二)变量设置

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苹果产业实际情况,将影响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因素归纳为社会网络、农户个体禀赋两大类。

1.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可以区分为家庭层面和社区层面两个维度,且它们的作用机制也有所区别,大多数研究忽略了对社区层面社会网络的分析与探讨[16]。基于此,本文将社会网络分为家庭社会网络与村庄社会网络。

(1)家庭层次。

在已有的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中,大多学者将社会网络分为网络规模、网络资源、互动频率等三部分,以亲友数量、礼金支出、亲戚关系、党员干部政治关系等若干指标作为变量。在章元等[21]、张顺和郭小弦[22]、杨汝岱等[23]、胡枫和陈玉宇[24]研究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特征,本文选取以下具体指标作为家庭社会网络的变量:①网络规模。选取送礼金额作为变量,这是因为中国作为典型的“关系型”社会,家庭送礼是维护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因此,送礼金额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家庭的社会网络。②网络资源。以亲戚朋友从事其他职业人数(包括村干部、农资商、农业技术推广员等)作为变量。这是因为农户通过血缘或地缘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种植户获得资源可能性。③互动程度。以种植户和村里人经常交流种植技术的互动程度作为变量,赋值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互动频率越高,种植户对技术的认知水平越高,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也越高。详见表2。

(2)村庄层次。

以村庄拥有技术员人数作为村庄层面社会网络的变量,这是因为技术员是新技术的传播者与供给者,有技术员的村庄,种植户获取新技术信息渠道更丰富,能够充分了解新技术的特点,进而提高农户采用新技术。见表2。

2.农户个体禀赋

结合已有研究结论[25-27]及苹果种植特点,选取农户基本特征、农户认知、家庭特征为反映农户个体禀赋特征的变量。具体变量选择如下。

(1)农户基本特征。①户主年龄。随着户主年龄增大,其思想意识更趋于保守,风险厌恶程度更高,采用苹果种植新技术的可能性越低。②户主文化程度。户主文化程度越高,获取和理解苹果新技术知识的能力越强,越能认识到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采用可能性。③苹果种植年限。户主苹果种植年限越长,种植经验越丰富,对苹果生产过程把握更准确,采用苹果新技术的积极性越高。④户主风险偏好。一般而言,风险喜好的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高于风险规避的农户。⑤村干部经历。担任过村干部的农户信息获取能力较高,能够较快了解和采用苹果新技术。

(2)农户认知。本文以农户是否认为化肥施用过量影响苹果品质、农户认为自家化肥施用配比是否合理作为农户认知水平的变量。农户认知水平影响农户的决策行为,农户对化肥的危害与化肥配比合理性的认知水平越高,其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也越高,因此,农户认知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农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3)家庭特征。①家庭人口数。苹果生产管理、技术采用需要较多劳动投入,农户家庭人口数越多,对果园进行精细化管理程度越高,采用先进技术的可能性越大。②苹果种植面积。相对于小规模种植户,大规模苹果种植户进行专业化和现代化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较高,采用先进技术的概率更大。③苹果种植收入、非苹果收入所占家庭总收入比重。采用新技术需要额外资金投入,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户,采取新技术的积极性越高,因此,苹果种植收入越高或家庭非苹果收入占比越高,农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可能性越大。④家庭是否收到测土配方反馈结果。收到测土配方技术反馈卡的家庭有利于农户采取这项新技术改善苹果生产。⑤家庭合作社参与情况。合作社作为苹果生产技术的传播者,可以帮助农户理解和接受新技术。

(4)地区虚拟变量。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各异,导致农户对新技术采用积极性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分析不同地区之间苹果种植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行为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引入了地区虚拟变量由于本次调研省份包括两大苹果优势区(黄土高原、环渤海湾),陕西、甘肃、河南属于黄土高原优势区,山东属于环渤海湾优势区,为了分析两大优势区种植户技术采用的差异,同时控制省域层面影响农户技术采用的因素,故在实证分析时引入陕西、甘肃及河南三个虚拟变量,将山东省作为对照组。。

模型控制变量的定义具体见表3。

四、农户技术采用情况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表4),在888个有效样本户中,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农户比例达到30.8%,区域间差异明显,其中,山东省样本苹果种植户采用比例达到最高为34.7%;陕西省次之,达到32.8%;甘肃省比例为23.7%;河南省样本种植户采用比例仅为8.8%。由此可见,虽然配方施肥技术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型技术,但实际中种植户采用比例不高,主要是因为这项技术属于新技术,种植户认知水平偏低,造成技术采用积极性较低。样本种植户技术采用的描述性统计见表5。

表5显示,种植户中亲友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数越多,采用这项技术的比例越高于未采用的农户比例,说明种植户由血缘或地缘形成的社会网络能够提高其信息交流能力,进而提高新技术采用水平;主动和别人交流种植技术的种植户采用比例达到最高(92.70%),说明种植户和别人技术交流越频繁,采用技术的可能越高;种植户所在村庄的技术人员越多,采用技术的比例高于未采用比例(22.63%>14.34%),说明技术员越多的村庄能够有效传播新技术的知识,增强种植户对新技术认知,提高农户采用这项技术的可能性。

苹果生产的中坚力量是户主年龄46~55岁的种植户,相对于其他年龄组,该组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比例最高。户主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这类种植户采用技术的比例最高,种植苹果年限在20年以上的种植户采用该技术的比例最高,风险喜好的种植户采用技术的比例高于风险规避种植户的采用比例。对化肥危害和化肥施用合理性有认知的种植户采用这项新技术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种植户。苹果生产的家庭规模主要以低于5人为主,与其他规模的家庭相比,这类家庭采用技术的比例最高。苹果种植面积小于等于10亩的种植户采用比例最高,且非苹果收入占比低于50%的种植户采用比例达到最高。收到反馈卡的农户采用这项技术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收到的比例。合作社组织能够提高种植户新技术的采用比例。

五、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一)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Stata12.0统计软件,估计二元logit模型,结果见表6。

1.社会网络

(1)家庭层面。

网络规模。家庭年送礼金额对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在10%水平上显著,且影响为正。送礼金额越多,表明家庭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当农户与社会网络中亲戚朋友进行交流时,接触新技术、新信息的机会越大,能够有效提高农户对新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的认知水平,进而促进其采用新技术,因此,广泛的社会网络可以有效促进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这一结论与Bandiera[17]相类似。

网络资源。亲戚朋友从事其他职业人数对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系数为正,且根据边际效应,种植户采用技术的概率增加2.2%,这与Ramirez[16]结论相类似。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具有不同经历,能够带给种植户不同方面的信息(如新技术),因此,亲戚朋友从事其他与苹果种植相关职业(村干部、农资商、农业技术推广员等)的人数越多,种植户获取与苹果新技术的渠道越丰富,能够使其充分暴露在新技术信息环境中,帮助种植户理解和接受新技术。

互动程度。种植户和村里人经常交流种植技术对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种植户交流越频繁其采用技术概率会增加1.1%。这说明种植户和地缘上距离较近的农户交流种植技术的频率越高,越有可能获取新技术信息,加深农户对技术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其采用这项技术的可能性。

(2)村庄层面。

村庄拥有的技术员人数对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影响为负。这说明,虽然村庄中的技术员作为苹果生产技术的供给者和传播者,但在种植户进行生产过程时没有能够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农户使用新技术,降低了农户采用这项技术的积极性,这也说明当前村庄的技术员队伍在农户生产过程中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

2.农户个体禀赋

(1)农户基本特征。

农户风险偏好对技术采用的影响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为负,这与王静和霍学喜结论一致[28]。可能的原因是,爱好风险的农户能够使用其他先进生产技术改善苹果生产,而风险厌恶的农户在技术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上更愿意采用这项技术。

农户基本特征中其他变量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如户主文化程度。这与林毅夫[29]认为教育程度是决定农户采用新杂交水稻及采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的结论存在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当前49%苹果种植户的文化程度是初中水平,差异不明显,同时对种植户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大,故而户主的文化程度虽然影响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2)农户认知。

农户对化肥危害认知与化肥施用量合理性认知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化肥施用量合理性认知影响为负,与预期不符。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种植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化肥施用危害认知不足,导致其对科学施肥技术的需要不高,影响其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种植户对化肥施用量合理性的认知水平越高,自我控制与管理化肥施用数量或结构的水平也越高,导致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3)家庭特征。

苹果种植面积对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不符;家庭是否收到配方施肥反馈卡对种植户采用这项施肥技术的影响极为显著,且系数为正,这与葛继红等[3]结论一致;农户合作社参与情况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采用这项技术。可能的原因是,规模大的农户相对于小规模农户的自身化肥施用与管理的水平较高,同时由于大规模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成本高于小规模农户,从而导致大规模农户更多地选择自己管理化肥施用,节省果园投入;收到反馈信息的农户能够清楚了解到自己苹果园土地中n、p、K情况,农户能够依据这些测土结果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施肥(包括施肥种类、时间、数量),以改善苹果种植的施肥方式。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苹果专业化合作社在苹果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先进的种植技术、信息能够通过合作社进行传播,能够有效地帮助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理解和接受新技术,同时发挥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更多农户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新技术,提高科学施肥的采用比例。

(4)地区虚拟变量。

地区虚拟变量对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为负,这说明地区间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差异不明显,但总体上环渤海湾优势区(主要是山东省)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的积极性高于黄土高原优势区(包括陕西、甘肃省),这与前文描述性分析结果一致。

(二)社会网络影响效应分析

运用Stata12.0统计软件,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的影响效应并进行效应分解采用Stata12中函数khb进行影响效应分解分析。,结果见表7。从表7中可以看出,社会网络的4个变量对农户技术采用影响的总效应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社会网络是影响农户技术采用的关键因素,这与Ramirez[16]的结论一致。

具体讲,亲戚朋友从事其他职业人数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最大(1.085),且其间接效应(0.637)大于直接效应(0.447),这说明农户的社会网络中网络资源对其技术采用的影响最大,同时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中介作用产生。其次,送礼金额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也较大(0.615),其中直接效应为0.295,间接效应为0.320,这说明网络规模主要是间接影响农户技术采用。再次,交流种植技术的程度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为0.381,主要是间接影响(0.365>0.017)。最后,村庄拥有技术员人数对农户采用技术的影响最小(0.099),且影响主要是间接的(0.118>-0.018)。

上述分析表明,社会网络中网络资源相对于网络规模、互动程度及村庄社会网络对种植户技术采用的影响程度最大,这说明现阶段,苹果种植户获取生产新技术的途径主要依靠关系网络中的亲戚朋友,这是因为种植户比较相信来自这些群体提供的技术信息。社会网络对种植户行为的影响过程主要通过中介作用产生,这是因为新技术的采用存在风险,而种植户在进行生产决策时,主要受到自身社会网络中的亲戚朋友、村庄内其他农户、政府等影响。种植户从这些群体中获取的新技术信息越丰富,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辨识能力越高,降低使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而在生产决策时倾向于选择这种新技术以改变苹果生产。这与旷浩源[15]的研究结论类似。

六、结论与启示

施肥技术论文篇6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收稿日期:2014—12—09

摘要: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归纳总结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水肥一体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新疆;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策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对水分和养分的综合协调和一体化管理,狭义来说就是利用管道滴灌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水肥高效利用的农业技术[1]。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关键是要根据不同作物特点,如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以及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需肥规律进行需求设计,使水和肥料在土壤中以最优化的组合状态供应给作物吸收利用。水肥一体化又可称为“水肥耦合”、“灌溉施肥”、“随水施肥”等。

水肥一体化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在大田条件下,微灌施肥技术与传统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30%以上[2]。同时在提高肥料利用率方面效果显著,水肥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施肥技术相比,滴灌施肥不仅能明显增加作物产量,而且可节省大量的肥料施用量,节省的肥料量达25%~50%[3]。水肥一体化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的微环境,起到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作用。

1国内外应用与发展概况

水肥一体化技术源于以色列,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农田中开始应用塑料制造滴灌设备,随之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始被应用开来。到如今以色列已成为全球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比例最大的国家,在果园、温室、大田、绿化等方面已全面应用此项技术,占灌溉面积的67.9%。从世界范围看,大都为干旱缺水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

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从1974年开始,当时引进了墨西哥的滴灌设备,试验点仅有3个,面积约为5.3hm2,试验取得了显著的节水节肥和增产效果。1980年我国第一代成套滴灌设备研制生产成功。一年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工艺的技术上,我国灌溉设备的规模化生产基础逐步形成,在应用上由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4]。当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由过去的局部试验示范发展成为现在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辐射范围从华北地区扩大到西北干旱区、东北寒温带和华南亚热带地区。覆盖设施栽培、无土栽培、果树栽培及蔬菜、花卉、苗木、大田经济作物等多种栽培模式和作物,特别是西北地区膜下滴灌施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新疆的应用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半旱区域。全区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少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总体呈现出西北多、东南少,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特点。其中北疆降水在150~200mm,南疆不足100mm,最少的地区降水仅为10mm。农业全部用水量比重高达80%,其中灌溉用水占到农业用水的90%。新疆农业灌溉用水量大除了与特殊的气候因素有关,还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有关,粗放型灌溉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重性。降雨量低于农作物生长所需水量,同时蒸发较为强烈,水是农业的命脉,对于新疆绿洲农业可以说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这就决定了新疆地区灌溉对农作物生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疆兵团农场1977年就开始引进滴灌技术,但只在小面积上试用。“九五”后期,微灌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1996年,新疆建设兵团引进滴灌技术并与大面积推广的薄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展开试验示范,一举获得成功,为解决新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探索了一条节水、高产、高效的道路。1998年,由兵团科委、水利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就“干旱区棉花膜下滴灌结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开展了3年研究工作,由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兵团第八师和第一师4个单位承担,80多位各学科、各单位的中高级科技人员通力协作公关,田间观测和室内试验并举,研究与示范相结合,完成了试验研究任务,取得干旱区棉花膜下滴灌配套技术成果。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具有广泛推广价值[5]。

目前,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模式有3种,分别是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新疆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地膜覆盖对作物有提早成熟期、保墒、增温、抑盐、增产和减少病虫害等功效。地膜覆盖栽培已成为新疆棉花栽培的主要方式。当前新疆滴灌施肥的主要方式是基施与随水滴灌施肥相结合,也有部分田块是将滴灌施肥作为所需的全部随水滴施。新疆的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技术已作为棉花生产的标准技术,并得到大面积推广,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

近年来,随着膜下滴灌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滴灌设备在新疆国产化水平的提高,滴灌系统投资逐渐降低,使滴灌技术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是传统灌溉用水量的12.5%,是喷灌用水量的50%,是露地滴灌用水量的70%。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滴灌施肥的面积迅速扩大,已由2000年的1.6万hm2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66.7万hm2以上,增长了40倍,新疆全区滴灌施肥面积已突破200万hm2,占总耕地量的50%[6]。新疆膜下滴灌技术最初用于棉花,发展至今棉花膜下滴管技术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可以减少无效的棵间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与沟灌相比平均节水53.96%,增产l8.4%~39.0%,籽棉单产增幅为58.0~94.1kg/667m2[7]。目前该技术还普遍用在适宜覆膜灌溉的作物上,如玉米、小麦、番茄、辣椒、西甜瓜、打瓜、油料等,潜力巨大。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于2009年建成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高标准节水示范基地,水肥一体化技术分别在棉花、玉米、小麦、籽瓜、豇豆、葡萄、苗木等多种作物上应用[8]。新疆农业大学对于红枣和葡萄滴灌水肥耦合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得出了不同产量和品质为经济目标下灌水量和氮、磷、钾施肥量的最佳配比值[9-10]。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了对水源、土壤等农业生产基础资源的破坏,为新疆乃至西北半干旱区作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自治区决定2010年到2020年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计划全疆地方每年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万hm2,这些为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3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新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虽然起步早,发展的也比较成熟,但在长期的发展和完善过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3.1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的机理研究少且不够深入,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新疆地区各科研机构对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广泛研究,主要集中在棉花、葡萄、蔬菜、玉米等作物上,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工作中除棉花有相对较深的机理研究外,对于其他作物的研究则侧重于水肥一体化技术对作物产量、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指标上,而对不同作物水肥耦合效应致使作物高产高效机理的研究较少。同时对于不同作物在不同气候、土壤条件下,如何发挥水肥一体化效果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深入探讨水肥耦合理论,明确区域条件下的“以肥调水、以水促肥”原理,确定合理的施肥量、施肥时间及方法,在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同时满足作物高产与优质的最佳水肥阈值。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水肥耦合条件下肥料利用率提高的机理、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消长变化规律及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滴灌施肥与全层施肥如何协调配套以及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培肥的有关技术问题等需要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11]。新疆是绿洲农业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加强水肥高效利用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使旱地农业发展成为高效、优质、高产的生产体系,将作物品质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来抓,以使旱地农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走上持续高效发展之路。

3.2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工作亟待加强

由于新疆兵团作物的种植,尤其是棉花种植的直接从业人员多是短季工或者是内地的自流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缺乏水肥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另外,肥料生产企业普遍对农化服务重视不够,多数只重视肥料配方的经济型和产品的宣传,对农工如何施用肥料技术的服务较少,使得部分地区在种植棉花时,大量施用化肥作为基肥,部分棉田基肥施用比例甚至高达60%~70%,影响了肥料的利用率。在滴灌施肥时,未根据土壤肥力以及作物需肥规律进行施用,多凭借经验随意操作,养分配比、用量分配不当,施肥时期及次数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不仅没有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反而增加成本,造成较大的亏损,不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就应该切实提高新疆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培训,完善技术培训制度,强化在实践中的技术指导,从而为水肥一体化技术走向成熟、扩大推广应用面积打好基础。

3.3水溶性肥料市场混乱急需规范

新疆市场上销售的水溶性肥料品种呈现多、乱、杂的特点,滴灌专用肥大都是通用的配方。市面上随水滴施的肥料除了常用的尿素、磷酸二氢钾外,还有许多品种的滴灌肥,其养分含量不同,价格高低不一,且养分含量在25%~35%滴灌肥占主导地位[12]。一些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降低大量元素含量,添加一些价格相对便宜的微量元素、激素和植物生长剂,很难达到因土、因作物施肥,平衡施肥效果难以发挥。同时,一些单位或农户对水溶性肥料缺乏相关行业的知识,辨别能力差,听信经销商的宣传,有的贪图便宜随意购买价格低廉的肥料,盲目选择水溶性肥料致使施用后不但没有增产,反而有减产的现象发生,不但损害了广大农民消费者,还严重扰乱了化肥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政府需加大对水溶性肥料市场的监管,整治源头,把好流通渠道和出厂关,对劣质生产企业和销售商严厉取缔和曝光,由此净化化肥经营市场。

参考文献

[1]陈广锋,杜森,江凤荣,等.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及研究现状[J].中国农机推广.2013,29(5):9-41.

[2]陆兴伦,宾士友,何礼新,等.广西农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农学报,20l1,26(5):81-83,99.

[3]邓兰生,张承林,黄兰芬.滴灌施氮肥对香蕉生长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9(1):19-22.

[4]刘建英,张建玲,赵宏儒.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及发展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6):32-33.

[5]顾烈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J].节水灌溉,2003(1):27-29.

[6]白珍.二胺“流”进新疆棉田[eB/oL].fert.cn/news/2012/5/31/201253113404153417.shtml.

[7]刘兰育,柴付军,李明思,等.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与应用[J].新疆农垦科技,2002(2):26-28.

[8]宋刚,冯怀章,纪顺,等.膜下滴灌籽瓜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J],农业科技,2013(12):14-15.

[9]赵春艳.滴灌葡萄水肥耦合效应研究.2005.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10]柴仲平.滴灌条件下红枣水肥耦合效应研究.2005.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施肥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因户而宜;培训到户

中图分类号:S1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52-1

总结近两年来静宁县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实施好这一项目,必须抓好五个关键,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

一、加强组织宣传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主要对象是农民,是一个面向农村、涉及千家万户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没有各级各部门,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仅靠农业技术干部是根本不行的,只有强化各级政府的协调和管理职能,建立与农技推广部门的紧密联系,及时组织,相互配合,形成上下贯通、纵横相连的组织管理体系,项目的各个环节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而宣传则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形成共识,形成合力的关键措施,没有强大的宣传舆论氛围,就不可能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足够重视。因此,宣传工作至关重要。这一项目实施的主体是农民,最终是让农民得实惠,要让农民直接受益。所以在宣传上要想方设法,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逐级延伸,努力扩大舆论宣传的覆盖面,尽可能的把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讲给农民听,让宣传的氛围家喻户哓,人人皆知。

二、强化培训指导

静宁县自2008年实施项目以来,虽然采取了多种形式,狠抓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培训工作,但总的感觉是培训效果不太理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中青年人大都出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全是妇女和上了年级的老人,他们没有文化,思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低,所以培训效果不明显,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培训的时间和方法,要因人而宜,因户而宜,对有些外出打工多的户可利用春节前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良好机会,上门培训,散发技术明白卡、施肥建议卡等各种资料,让他们有时间看,有时间想,通过集中培训与零星分散讲解相结合的办法,让所有的农户都能够接受一次比较正规的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这项技术的内涵,了解配方肥料的好处,从而增强他们科学合理施肥的自觉性;而指导又是一个十分具体的工作,尤其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不是针对一部分人,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那就是所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接受新事物的认识也大不相同。因此在项目的实施上必须因人而宜,分类指导。

三、提高服务水平

服务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由于项目实施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因此,不论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宣传培训,还是配方肥料的推广,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供群众之所需,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首先是产前的宣传培训服务,要随叫随到,做到培训到户。二是产中的技术服务,包括配方比例的提供、肥料的配制、施肥时期及方法的指导以及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等等,真正做到指导到田。三是强化产后服务,重点是协助他们搞好市场调研,产品销售,提高附加值,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真正做到系列化服务。

四、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及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普遍存在轻视农业的现象,不愿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因此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点,要不断引导群众进行配方施肥,科学施肥,合理用肥,尤其是建立的集中示范区,必须做到投入到位,让老百姓从示范田中真正看到配方施肥带来的实惠,激发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五、落实各项措施

施肥技术论文篇8

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低消耗、高效益,对促进小麦增产、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技术规范”,2006~2008年涡阳县进行了配方施肥大田对比试验。通过对比试验,综合比较肥料投入、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等指标,客观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效益[1-4],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的校正及进一步优化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涡阳县陈大、双庙、龙山、张老家、青町、城西、城东、楚店、牌坊、马店、西阳、闸北、高炉等13个乡镇,共安排小麦配方肥大田对比示范试验30个。供试土壤为淤黑土、黑土和青白土土属。土壤肥力高、中、低不等。有机质含量最高15.87g/kg,最低9.80g/kg;全氮最高1.29g/kg,最低0.72g/kg;有效磷最高27.90mg/kg,最低9.16mg/kg;速效钾最高259mg/kg,最低136mg/kg;ph值最高8.3,最低6.5。试验地前茬多为大豆,耕作制度一年两熟。

1.2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小麦,2006年品种为皖麦38,2007年为西农979,2008年为皖麦52。供试肥料:氮肥为尿素,含纯氮46.0%,产地涡阳;磷肥为过磷酸钙,含纯磷12.0%,产地铜陵;钾肥为氯化钾,含纯钾60.0%,产地为俄罗斯;配方肥2006年养分含量为48%(26-12-10),2007年、2008年养分含量为50%(28-14-8),产地均为涡阳。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即:空白、测土配方施肥和常规施肥处理,各处理面积分别为:空白133.3m2,测土配方施肥866.7m2,常规施肥333.3m2。常规施肥处理完全由农民按照当地常规进行施肥管理;配方施肥处理只是按照试验要求改变施肥方式,其他管理同常规施肥处理[5-7];空白对照处理则不施任何化学肥料,其他管理同常规处理。试验各处理具体施肥量见表1。

1.4试验实施

试验于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进行。磷肥、钾肥、复混肥作基肥一次深施,尿素70%作基肥深施,30%在拔节期撒施。试验区一般于10月上中旬播种,播种量为150kg/hm2,统一病虫防治、除草等农事管理,6月上旬收获。各处理取10个点测产。 2结果与分析

2.1经济性状

施用配方肥可改善小麦的经济性状[8,9]。从3年示范结果看,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相比,有效穂数平均增加12.5万穗/hm2,穂粒数平均增加1.6粒,千粒重平均增加0.9g(见表2)。

2.2产量

测土配方施肥区养分齐全,配方合理,可以促进小麦增

产[10-12]。从3年示范结果看,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相比,理论产量平均增加797.8kg/hm2,增长9.77%,实际产量平均增加666kg/hm2,增产9.65%(见表2)。

2.3经济效益

从表3可以看出,纯收益最好的是配方施肥,3年平均为9961.0元/hm2,比常规施肥增收1073.5元/hm2,增收12.08%。

3结论与讨论

配方肥养分比较齐全,配方比较合理,使用配方肥效果明显;可以促进小麦生长,改善小麦的经济性状[13-15]。与常规施肥相比,实际产量平均增加666kg/hm2,增产9.65%;有效穂数平均增加12.5万穗/hm2,穂粒数平均增加1.6粒,千粒重平均增加0.9g。配方施肥收益好。配方施肥平均纯收益为9961.0元/hm2,比常规施肥区增加1073.5元/hm2,增加12.08%。

4参考文献

[1]杨建平,杨芳.配方肥料的应用要点[j].种业导刊,2009(5):16-17.

[2]李忠孝,戴庆林.阿拉善盟农业区小麦氮磷化肥最适用量和配比[j].内蒙古农业科技,1985(1):28-30.

[3]罗鹏,祁峰,汪庆昌,等.谈谈小麦施肥的原则[j].种业导刊,2007(4):22.

[4]卢中民,孙彩霞,张浩.滑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的应用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08

(12):64-66.

[5]张继峰,承青春,杨惠玲.小麦平衡施肥技术[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7(2):21.

[6]冯自军.小麦配方施肥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7(5):32.

[7]杨安中.小麦喷施“znmnbmo”配方微肥的增产效果[j].麦类作物学报,1996(4):34-35.

[8]哈丽毕努尔,董庆国.小麦平衡施肥试验总结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09(3):54-55.

[9]刘艳梅.小麦配方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2009(6):41-43.

[10]姜秀清.配方专用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初探[j].青海农林科技,2007(3):59-60.

[11]陈莉萍,王长松,翟付凤,等.2006年仪征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调查[j].中国农技推广,2007(4):33-34.

[12]周军.旱地小麦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j].陕西农业科学,2006(3):95-96.

[13]冯新华.配方肥在小麦上的肥效试验[j].河南农业,2007(13):29.

施肥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挑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1

土壤肥料技术主要指土地资源综合开利用、土地平整治理、配方施肥、化肥深施、节水农业等与作物生产相关的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土肥技术能够缓解当前农业用地紧张的状况,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同时还能起到防治土壤污染、水污染,节约水资源的作用。

1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的特点

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水、肥、气候等,土肥技术推广应用的本质就是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控制使土地的各项指标朝着利于农业生产的方面发展。当前,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展,农业用地越发紧张,不少土壤状况优良、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例如苏锡常)已经变成了粮食进口地区,反而是土壤状况差、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大量出口粮食,这种状况使得土壤肥料工作推广的压力变得更大。

土壤肥料工作推广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推广的主要对象是从事耕地管理和作物种植的农户,但是由于当前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大多文化水平低,分散,使得推广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推广工作得到的政府补贴变少,希望和热心从事该行业的人也在流失,这种现象使得目前的推广体系并不稳定。

2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挑战

2.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认识水平制约推广工作

不论是在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在东部地区,农村地区乡镇企业发达,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不再是种植作物收入而是到企业工作的收入,因此农户对土地的重视程度降低,也就不会主动接受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在西部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乐于接受新知识的青壮年也大多到发达地区打工,留在家中的老年人或妇女自主意识差,也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增加了推广工作的难度。

2.2外部环境条件限制土壤肥料技术的推广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分田到户,耕作方式较为分散,一个村里只要有几户不接受推广工作就会对整个技术的推广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农产品价格低,农户通过种植作物获得的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而引进土肥技术的成本又很高,双重的压力使得农户对进行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2.3土肥技术的特点限制了推广工作

土肥技术涉及的行业有很多,因此需要专门的推广人员,但是随着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越到基层了解土壤肥料技术的人员就越少,导致推广工作只做到了表层,田间寻访工作不到位,深层次的土壤测试研究未能全面展开。同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植结构对土肥的要求也不同,要想因地制宜满足当地作物生产要求,就需要花大气力研究当地的水肥特点进行必要的大田试验,这不仅需要耗费时间也需要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在当前以工业、服务业发展为主的社会现实背景下,这一要求也成为推广的阻碍因素之一。

3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力度、强化培训指导

在农村地区推广土肥技术,要转变当地民众的思想状态,使农户认识到技术的推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保持土壤肥力使子孙后代依然能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具体来讲,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电视台、农技情报、施肥通知单等形式宣传土壤肥料技术,提高土壤肥料技术的普及率。同时,在施肥季节到田间进行现场指导,加强农户施肥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水肥管理能力,使农户认识到种植农作物科学的技术同传统的经验一样重要,从而不断提高农户的接受能力,为进一步的技术推广铺平道路。

3.2提高政府资金、政策支持

政府要调整农技推广体系政策,鼓励更多具有扎实技术的员工到基层一线向群众普及土壤肥料知识;政府要为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因为不论是聘请高校教授进行试验,还是推广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政府的支持下,当地需要在不同类型的土地上测试不同功能肥料的施用比例,以确定适合该地区不同作物生长的配方肥,并与工厂签订配方肥的生产配送合同,不仅方便了农户施肥,也降低了肥料的使用成本,改良了土壤结构。

4结束语

土壤肥料技术的推广对目前我国面临的土壤污染问题、土地退化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地紧张状况。进一步强化技术推广的效果需要工作人员从源头开始一点一点寻找限制技术推广的障碍,并各个击破,使农民朋友能够真正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施肥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油茶;选地整地;种植;抚育管理;浙江景宁;九龙乡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属中的常绿小乔木,耐酸耐瘠薄,生态适应性非常强[1],是景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九龙乡位于滩坑库区边,在浙江省景宁县城东北部,是该县山林面积较大的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8℃,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40.1℃,1月平均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9.1℃,年日照时数1848h,年平均降水量1510mm,年相对湿度79%,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地势复杂,自然条件良好,山地气候特征明显。九龙乡具有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适宜,土地资源充裕,目前已规划油茶基地30hm2,油茶低产改造20hm2,乡镇府出台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油茶产业,笔者对九龙乡油茶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论述,供种植者参考。

1种植地选择与整地

油茶属于半阴半阳树种,幼苗喜阴,成林喜阳,选择海拔高度100~500m、坡向南坡或东南坡、坡度25°以下、土层深厚的中下坡酸性、微酸性红壤、黄壤。油茶是深根系树种,根深1m以上,一般生长有杉木、茶树、松树、映山红、铁芒萁等植物的山地都适应油茶造林。整地是油茶造林的重要环节。一般在栽植前1个多月进行,通过翻松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提高通气状况,改善微生物活动条件,使土壤充分熟化。根据造林地的不同情况,可进行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在平地采取全垦整地,陡坡上采取块状整地,缓坡上采取带状整地。整地后按种植密度挖好栽植穴,施足底肥[2,3]。

2种植

应选择一至二年生优良品种或优良无性系嫁接壮苗[4]。壮苗的标准是:顶牙饱满,根系发达,无病虫害。二年生壮苗要求高30cm,地径0.3cm;一年生壮苗要求高15cm,地径0.15cm。不用实生苗造林。种植一般在立春至惊蛰进行,有的地方提倡和推广10月“小阳春”植苗造林。种植方法为1穴1株。在已填好土的穴中,挖成与苗木根系大小深浅适宜的种植穴,将苗栽其中,舒展根系,栽紧踩实,深度以比苗木根颈高1~3cm,栽后覆1层松土。将基部堆成馒头形,防止雨季穴土沉陷浸水死苗。为提高油茶林的前期产量,使之提前进入丰产期,可适当密植[4],一般要求1605~2505株/hm2,株行距2.3m×2.7m或2m×2m。

3抚育管理网

一是肥料料管理。幼树(1~5年)追肥以追施氮肥为主。每年需施尿素100g/株左右,分4~5次施肥,次多量少。从苗的4个方向挖穴进行穴施,距离苗10cm左右。进入丰产期(6~9年)主要施氮、磷、钾肥,比例为3∶2∶1,每年需肥量在250g/株左右,分2~3次施肥。进入盛产期(10年以后)消耗较大,需要肥料增多,在500g/株左右,氮、磷、钾比例为5∶3∶2。2月施氮肥200g/株,5月施钾肥100g/株,7月施磷肥150g/株。采用沟施,距树干20cm处沿树干周围开挖10cm深的环形沟,把肥料均匀撒入沟里,盖上土即可;也可采用放射状施肥,距树干20cm处按4个方向开挖10cm的4个穴,把肥料分配均匀后撒入穴中,盖上土即可。最好是雨后追肥[5]。二是林树土壤管理。进入冬季,对油茶林进行全部翻挖,捡出大块石头和恶性草根,杂草铺在树塘内。翻挖的土块不能敲细,让其自然风化。全年应除草2~3次,让其在地里自然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倡林粮间种,以耕代抚[6]。粮食作物应选择矮杆品种,以豆科较好。

4病虫害防治网

油茶炭疽病在我国茶产区普遍发生,引起严重落果、落蕾、落叶、枝枯,甚至整株死亡。防治方法:春季另行补植,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叶、枯梢、病果和病蕾;加强林地管理,清洁林地环境,保持通风通光,降低林内湿度,发病期间不宜施氮肥,应增施磷肥、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危害油茶的害虫主要有油茶毒蛾,一般一年2~3代,以卵越冬,幼虫常聚集为害,在树干附近土中或在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产卵在叶背中脉附近,覆有乳黄色绒毛,幼虫取食叶后,吃光后也取食嫩枝树皮和幼果,使油茶枯死或大量减产,防治方法:夏铲冬垦灭蛹、灭幼虫,人工捕捉和灯光诱杀,招引益鸟捕食害虫;3龄前可用0.2%阿维菌素2500~3000倍液进行防治;4月中下旬用白僵孢子22.5~30.0万亿/hm2喷雾防治。网

5参考文献

[1]胡国华.油茶苗木培育及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6):229-230.

[2]俞秀兰.油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1):232-234.

[3]汪明正,张志明,朱才明.油茶的高产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6):33-35.

[4]冯维华.有机油茶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8(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