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营销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45:46

视觉营销论文篇1

[关键词]网店;视觉营销;研究现状;展望

1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所感知的外部信息83%来自视觉。优秀企业无不重视商品视觉呈现效果,以满足挑剔的消费者的检视。因此,传统商业中视觉营销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然而,电商网店与实体店在视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电子商务网站消费者浏览网页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实体店可供选择的视觉元素多样,而网站视觉元素有限。这些无疑都给网店的视觉营销带来挑战。另外,网店视觉营销研究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概念上的模糊、理论上的虚缺、研究方法上的单一等。鉴于此,本文旨在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已有国内外网店视觉营销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借此厘清网店视觉营销的相关论述,把握网店视觉营销理论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网店视觉营销研究工作,以推进视觉营销在电子商务市场中的有效应用。

2理论研究现状

2.1关于网店视觉营销的概念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学者关注到网络空间视觉营销的重要性,并对基于电商平台的网店视觉营销进行了定义:杨银辉(2009)认为:“网店视觉营销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色彩、图像、文字等造成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潜在顾客的关注,由此增加产品和店铺的吸引力,从而达到营销制胜的效果。”[1]戎姝霖(2011)指出:“网络视觉营销是在虚拟的互联网购物平台所见商品的视觉摆设,它是现实生活中视觉营销的拓展。”[2]

2.2网店视觉营销研究的理论框架及结论

网店视觉营销研究采用的主要是SoR模型。即anism.Response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刺激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刺激将引起机体的心理情绪反应,并最终导致行为的产生。

YongJianwang&michaelS.minor(2011)[3]等将该理论模型应用到在线视觉营销中,认为网站或者网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线消费意向等,受到网页中图片、导购标示、颜色、商品促销,广告的位置诸因素的影响。而thijsBroekhuizen&eelkoK.R.e.Huizingh(2009)利用该模型实证研究线上消费体验与线下实体店的不同,认为在线消费者对购物网站商品的评价与线下实体店获得的购物体验直接相关[4],这也意味着实体店的视觉印象会延伸影响到线上商品。

付媛(2012)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S.o.R模型为理论框架,研究网店背景色和背景音乐如何影响在线消费者的情绪进而影响其购买意愿。研究显示,快节奏音乐和暖色调会促使在线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愉悦度和被唤醒度,这将引致在线消费者更强的购物意愿。背景色及背景音乐的选择是销售类网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调节消费者的情绪,增加其购物意愿。设计良好的销售类网站可以通过顾客感知的网店环境吸引和保留顾客。[5]

3应用研究现状

视觉营销在互联网上的应用表现为打造更有吸引力的电子商务平台。

3.1网店视觉营销

YoungHa,wi.SukKwon&SharronJ.Lennon(2007)通过对比47家美国和45家韩国的服装零售网站发现:线下实体店中的视觉营销元素已经被应用到线上,而专属于线上网络视觉营销的元素却并不一定用于线下视觉营销中。为此,他们专门将网店视觉营销按照购物环境、产品展示方式、搜寻路径进行分类,勾勒出网络视觉营销的结构及视觉元素编码。[6]

CarlosFlavia'nBlancol,RaquelGurreaSarasal&Carlosoru'sSanclementel(2010)认为传达产品信息给消费者最高效的方式不是全图片式也非全文本式,而是产品图片结合文本的方式,如此最能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和记忆;而消费者对网站的熟悉程度,获取产品信息路径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到网络消费者的视觉评价,这给企业网站设计及其产品展示提供了依据。[7]即只有穿插着图片和有限文字的网页才能强化在线消费者对网站商品的视觉印象。

中国学者a雁(2004)提出web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Vi)的理念,认为应将Vi理念与web网站设计相结合,充分应用Vi设计原则来具体指导web网站的设计工作,以利于在internet上展示企业形象、网站形象和宣传广告的作用。web领域的Vi设计与企业Ci设计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和技术规范。好的Vi设计包含标志、标准色彩处理、页面模板设计几个方面。[8]刘喜咏(2011)将视觉营销策略应用到网店装修中,他认为由于网络消费者只需轻点鼠标就能随时离开网店,网店的转换成本低,因此为了提升网络消费者在网店停留的时间,应按照视觉营销的思路装修店铺,使店铺具有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客户的关注,唤起客户的兴趣和购买欲望,以达到营销制胜的效果。[9]

3.2移动互联网设计

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使用者越来越多,李昶(2012)提出,鉴于移动终端显示屏尺度限制,移动端互联网信息的视觉设计应该秉持极简主义,保持视觉元素的一致性,更多地应用电影化设计和动画,减少滚动和一屏多任务。并用微信在语音功能设计上的操作便捷性助推其成功给予佐证。[10]

4研究评论与展望

4.1研究评论

4.1.1关于网店视觉营销的概念

目前对视觉营销的定义没有统一认识,对网店视觉营销的定义更是莫衷一是。把视觉元素作为营销工具加以探讨的思路反馈出,视觉营销没有脱离“视觉冲击”,“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争取目标消费者”、“获取经济利益”的功利主义导向;而网店视觉营销为实体店营销的延伸的定位法,也没有区分出线下与线上的差异,没有把握电子商务是一种崭新的商务方式,其视觉信息的传递与实体店截然不同的特点。这反馈出在对网店视觉营销界定的时候,需要首先界定出网店与实体店的不同,网络消费者与实体店消费者的不同,网店视觉模式视觉元素与实体店不同等。

4.1.2关于理论框架

S.o.R模式为研究网店视觉营销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心理学刺激反馈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是视觉营销的立论基础,因为视觉营销本身就是依赖各类视觉元素在消费者大脑中形成的反馈促成情绪变化来预期消费者行为的。但是,网络消费者视觉感知模式与线下截然不同,影响在线消费者视觉感知的要素不仅有网页版式、图片、颜色、文字、进入路径等,还有消费者的感知能力、偏好、价值观、审美品位等,这些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系统地揭示这些复杂关系,必须运用到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艺术、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交叉分析。目前基于心理学的SoR模型不足以全面地揭示网店视觉营销的规律,还需要更多学科知识和理论模型的支持。

4.1.3关于应用策略

在互联网众多的商家中,绝大多数还处在粗放式的视觉营销中,有的将商品图片简单处理后就在网点中,有的虽然花了重金请专业摄影制作商品图片网店装修等,但效果差强人意。这些不重视视觉营销或者错误应用视觉元素进行营销的案例都值得从应用策略层面上进行深刻剖析,找出问题所在。而那些重视视觉营销,并在业内取得成绩的企业网站视觉营销手法应该得到总结推广。

4.2研究展望

4.2.1网店视觉营销理论展望

目前除了SoR理论模型之外,也可以依托已有的一些成熟的理论模型,构建网店视觉营销理论体系,如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价值链理论、消费心理学理论等来阐释网络消费者视觉行为及其规律,通过了解掌握网络顾客的视觉模式和消费心理,帮助在线商家更好地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及服务。呈现足够的商品信息,消除在线商品信息不对称,展示商品与众不同的气质等都可能成为网络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提示出网店可以通过统一协调的视觉模式打造品牌,传递价值。这一理论可以作为网站视觉营销中的“传达―影响―说服”的感知链理论立论基础,通过心理学实验或实证的方式加以检验。

4.2.2网店视觉营销应用展望

互联网扩大了企业与公众的沟通范围,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的接触方式与途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卖主和买主的关系,而是变成一种互动交流更加密切的社区关系。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消费者对产品的实时反馈数据,同时,网络技术可使企业采集追踪消费者的网上行为,积累起海量的营销数据,使企业有更多进行定量分析的机会。不断开发的网络新应用,诸如移动网络应用等,使得企业可以以一种实时更新的、富有创意的方式与顾客互动沟通,进一步拓展了顾客消费体验和品牌体验的机会。

5总结

当前,我国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视觉营销应用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的策略还是借鉴传统视觉营销模式,没有深入到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与网络消费者的认知特点与行为模式,开发精细化的网店视觉营销模块。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积累了海量可予以利用的大数据,如果开发出基于网络平台的视觉营销模式,视觉营销应该有更加多样化更具表现力和影响力的应用。鉴于此,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

第一,开展网络消费者视觉感知价值理论的研究。根据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消费者视觉感知有一个整体性的前提,网店视觉营销对消费者价值感知,价值评价、价值形成,在品牌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认同,以及推动产品开发、设计、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应该是今后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重点。

第二,深化网络消费者视觉感知模式研究。虽然基于网络消费者视觉感知与消费决策相关性是网店视觉营销研究的普遍起点,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未来的深入探讨。如消费者视觉感知的整体性与视觉冲击力的区别所在,与视觉营销基本要素的互动关系,最佳视觉营销效果评价体系等,都需要进一步理论构建;影响网络消费者行为的因素较多,未来网站VmD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定量方法,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在考察有不同因变量同时作用的情况下,解释各因素在提升网络消费者视觉感知产品价值上的影响程度和协同程度。

第三,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未来还需要加强网店视觉营销的创新性研究,尤其是利用大数据开展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消费者视觉模式构建以及精准视觉营销策略等几乎还是空白,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亟须填补。

参考文献:

[1]杨银辉.用视觉营销打造网店引力“磁场”[J].北方经济,2009(15):76.

[2]戎姝霖.网络视觉营销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J].人民论坛,2011(7):157.

[3]YongJianwang,michaelS.minor&Jiewei.aestheticsandtheonlineshoppingenvironment:Understandingconsumerresponses[J].JournalofRetailing,2011:46.58.

[4]thijsBroekhuizen&eelkoK.R.e.Huizingh.onlinepurchasedeterminants:istheireffectmoderatedbydirectexperience?[J].managementResearchnews,2009,5(32):440.457.

[5]付媛.在线消费者购买意愿与网店环境氛围关系实证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11):34.38.

[6]YoungHa,wi.SukKwon&SharronJ.Lennon.onlinevisualmerchandising(VmD)ofapparelwebsites[J].JournalofFashionmarketingandmanagement,2007,4(11):477.493.

[7]CarlosFlavia'nBlancol,RaquelGurreaSarasal&Carlosoru'sSanclementel.effectsofvisualandtextualinformationinonlineproductpresentations:lookingforthebestcombinationinwebsitedesign[J].european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2010(19):668.686.

[8]a雁.Vi理念与web网站视觉效果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9):73.

[9]刘喜咏.视觉营销在网店装修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11(21):73.

视觉营销论文篇2

关键词:色彩运用色彩营销色彩需求

营销活动中色彩运用的兴起与发展

“美”,一直都受到人类的关注,而色彩在构成“美”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666年,牛顿(newton)在剑桥大学用一只三棱镜将一束阳光变幻出七色彩虹,人类第一次在对色彩本质的探究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色彩的研究及对美的探索。

1912年,第一块霓虹灯广告出现在法国巴黎的大街上,用霓虹灯塑造的七彩绚丽的图画和广告招牌,标志着企业营销活动中色彩运用的开始。此后,由于技术以及消费者需求的限制,色彩运用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经历了缓慢的发展历程。1923年,柯达(Kodak)彩色胶卷诞生,人类从此拥有彩色记忆的权利。1928年,苏格兰发明家贝尔德(Baird)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发明的30线彩色电视的样机。1940年,美国开始播送彩色电视节目,色彩营销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到20世纪末,欧美许多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已广泛采用色彩策略。1991年,全球第一台彩色喷墨打印机hpdeskjet500C在美国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诞生,它预示了人类未来的办公和生活将充满迷人的色彩。2002年,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在全球全线彩色打印新产品,其中包含全新的经济型彩色激光打印机和专为商业办公环境设计的商用彩色喷墨打印机,宣告彩色办公普及时代已经来临。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色彩运用当作在激烈的市场中战胜竞争对手、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营销策略。在美国,通用(Gm)汽车公司为了与福特(Ford)汽车公司竞争,试着将白色和墨绿色的汽车推向市场,结果销售一跃而上;同样,一直屈居“iBm”之后的苹果电脑公司(apple)在推出了彩色电脑之后,当年就赶超了“iBm”。

在日本,自1984年佐藤子把色彩引入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后,形成了日本特色的色彩文化,给全球的美容业、化妆品业、服装业以及家电业带来了冲击性的变化。1987年,全球第一部彩色液晶电视在日本诞生。1999年,全球第一款彩屏手机在日本诞生。

在中国,美国CmB公司唯一的华人色彩顾问于西蔓女士自1998年5月首次来北京后,多次来中国传播她的“色彩季节理论”和宣传她的“西蔓色彩工作室”。在她的传播和影响下,“色彩策略”已在国内的汽车、手机、电脑、家具、家电、零售等行业的营销活动中开始探索性的运用。在汽车行业,继奇瑞QQ的“苹果绿”受到市场的欢迎后,2002年吉利控股集团便向市场推出“豪彩”系列轿车,同时在汽车行业中率先提出了“色彩营销”的概念,而后SpaRK更是以“火焰”、“翠绿”等全新色彩面市。在竞争激烈的显示器市场,2003年长城金秋显示器率先在行业内提出“色彩营销”的概念,并先后推出了既融合了国际色彩流行潮流,又符合传统中国文化对色彩的偏好的“鲜橙”、“炫紫”、“湛蓝”、“黝黑”等四种颜色的显示器。在家电行业,2001年海尔的银色变频系列冰箱成为全国50大畅销商品之一。在手机业中,彩屏手机成了2003年的主打产品。在家具业中,2001年北京燕翔家具公司由于销售“太空银”系列家具,使当年的业务量上升了将近10%。另外,鳄鱼牌专卖店、赛特购物中心、资生堂、广州大酒店等国内著名的零售企业纷纷邀请美国CmB公司色彩顾问于西蔓女士进行色彩营销培训,担任店面橱窗造型设计、店内综合色彩气氛造型设计、产品色彩设计等顾问,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满意效果。

随着消费者感性需求时代的来临,色彩策略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的运用将会越来越频繁,逐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

色彩营销理论概述

随着色彩被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色彩营销理论应运而生。最早的色彩营销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CmB公司在企业的营销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该理论主张根据消费者对色彩的心理需求,运用色彩组合来促进产品销售。它把上百种颜色按四季分为四大色彩系列,各系列的色彩形成和谐的搭配群,根据不同人的肤色、发色等自然生理特征以及个人面貌、形体和性格、职业等外表特征,选取最合理的色彩系列,从而最大限度地发现美。色彩营销理论最初受到美容美发、化妆品等一些企业的重视,并随之在整个行业得以推广。如美国宝洁(p&G)公司“SK-Ⅱ”高级化妆品和“玉兰油”彩妆品在上市推广时曾特邀色彩专家予以指导,而联合利华(Uniliver)公司则根据色彩基础知识提出了“夏士莲”最合理的货柜摆放方式,以促进销售。

在色彩营销理论中,色彩营销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该概念目前有多种版本的定义。美国CmB公司认为:色彩营销就是色彩四季概念,即消费者与色彩都可以依据相关的特征分为春、夏、秋、冬四大类型,然后一一对应进行搭配。国内学者曾海燕认为:色彩营销就是根据消费者对美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产品本身及其包装的合理用色和配色刺激消费者的视觉和感觉,以达成和扩大产品销售,满足消费者对美的需求的过程。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所谓色彩营销,就是要在了解和分析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想消费者所想,给商品恰当定位,然后给产品本身、产品包装、人员服饰、环境设置、店面装饰一直到购物袋等配以恰当的色彩,使商品高情感化,使商品成为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实现“人心-色彩-商品”的统一,将商品的思想传达给消费者,提高营销的效率,并减少营销成本。

本文将色彩营销定义为:企业通过对目标市场色彩偏好的分析,将色彩运用到企业形象策划、产品及包装设计、广告等方面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实现交换的营销管理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色彩营销理论是把现代美学、心理学、营销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理论。审美是人的一种需要,既是人的本能的生理性需要,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心理性需要。色彩则是由于某一波长的光谱射入到人的眼睛,引起视网膜内的感受器--视色素兴奋而产生的视像。因此色彩视觉是物质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即通过色彩刺激导致的人的生理性反应。

另一方面,人的社会活动、心理活动以及视觉对象容易受到环境干扰,从而使物体表面的色彩在进入人的视觉感官后产生错觉变形,形成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误差即色彩视觉误差,结果是导致色彩联想。色彩营销就是把色彩和营销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了解并分析目标市场消费者由于受色彩刺激的反应而形成的色彩偏好,另一方面掌握和分析因色彩联想所形成的色彩偏好差异性及趋同性,在此基础上,将各种色彩组合策略运用于企业形象策划、产品及包装设计、广告等营销活动中,以满足目标市场消费者的生理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实现需要、色彩、商品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最终促成交换,实现企业目标。

色彩营销理论运用的基础

色彩营销理论在企业营销活动中运用的基础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色彩需求进行分析,使企业找准目标市场上的色彩偏好,为正确的运用色彩营销策略奠定基础。由于年龄、性别、、地域等不同消费者所表现的对色彩的需求与偏好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首先,不同国家对色彩的喜好与禁忌不同。红色历来被我国视为美满的象征,所以民间婚姻喜事都喜好红色,以呈现欢庆热闹的气氛。德国人对红色却不太喜欢。在中东地区,人们见惯风天黑地,黄沙弥漫,只能在艰难的旅程之后遇到绿洲,因而特别珍爱绿色。伊拉克人视绿色为伊斯兰教的代表,但视蓝色为不吉利。日本人却忌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叙利亚人则最爱好青蓝色,认为黄色象征死亡,平时忌用。巴西人认为黄色表示绝望。阿根廷商业流行的包装颜色之一是黄色。秘鲁人也喜欢黄色。

其次,不同的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带来特殊的市场需求,从而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产生密切的影响。不同宗教的信奉者有不同的色彩喜好与禁忌。比如:由于黄色是叛逆犹大穿的服色,而蓝色代表天国,因此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黄色被视为下等颜色,而蓝色备受欢迎。因此,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不宜将产品外表或包装定为黄色,否则十有八九会遭受失败,而蓝色外包装产品在信奉基督教的欧洲大多数国家会受到欢迎。另一方面,不少伊斯兰国家视蓝色为不吉利之色,因此抵制蓝色商品。在马来西亚,黄色代表伊斯兰教君主的颜色,因此马来西亚人绝对不穿黄色的衣服。

再次,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对色彩需求差异很大。在此,笔者根据色彩在不同年龄阶段起作用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幼儿时期的色彩需求与成年时期的色彩需求。

幼儿时期的色彩需求。当心理学者对年龄很小的儿童进行色彩偏爱实验时,发现他们偏爱那些具有较强刺激性的色彩。一些谨慎的实验者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岁或七个月的婴儿明显地表现出对黄色和红色的喜欢程度超过了其他色彩,甚至超过白色,原因在于明亮的色彩对儿童更有吸引力。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里,最有吸引力的色彩是光谱上“暖色”一极的色彩,这也就是“费里”所发现的那些最富刺激性的色彩。这种色彩上的偏爱在人的少年时期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此后则其他色彩会变得更受欢迎。在安特卫普(antwerp),研究者对许多学龄儿童所做的实验表明,4岁到9岁的儿童最喜爱红色,而9岁以后则最喜爱蓝色。温奇(wenQi)曾对伦敦的2000名学龄儿童进行过一些实验,这些儿童的年龄在7岁至15岁之间,他们依次写下了下列色彩――白、黑、红、绿、黄、蓝――这是他们所偏爱的色彩的次序。温奇还得出了女孩和男孩对色彩偏爱的平均序列,其中女孩偏爱的色彩顺序为:蓝、红、白、绿、黄、黑,男孩偏爱的次序是:蓝、红、绿、黄、白、黑。可以认为,在学龄儿童阶段,刺激性是决定一种色彩的吸引力大小的首要因素。

视觉营销论文篇3

关键词:图书出版;消费社会;营销观念;转向

中图分类号:F0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8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媒介的日趋发达,我们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的一切都成了商品,消费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鲍德里亚认为,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已经不是以商品-物的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了,而是符号的消费取代了商品―物的消费,我们消费的只是一种象征,意象。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消费者首先消费的是一种大众媒介制造的符号、概念,然后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已不是消费者真正要考虑的消费动机,他只注重那种概念或意象。就像时尚一样,人们在乎的是时尚本身而非那些时装―物,鲍德里亚称这种社会为“消费社会”。

在消费社会的场域中,大众媒介的发达程度超乎想象,尤其是影像媒介的视觉性传播已经左右了大众认识世界的方式。社会的一切都被影像媒介诉诸于大众的视觉,大众对视觉性的传播产生了一种迷恋。大众的消费都诉诸于视觉性的内容,对视觉冲击力强的内容产生了好感。毫不夸张地说,影像已经成为大众与社会的中介,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关系,也就说大众媒介在视觉性传播过程中创造了视觉文化。

图书的营销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会左右着营销策略的运用。图书营销必须回应社会和文化形态,图书营销商或者出版社必须依据所处的文化环境来制定图书营销策略。在商品社会,商品社会注重的是图书―物的使用价值,在读者的精神需求的名义下进行图书的策划,生产和营销。一句话,图书就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产物,营销的主要目标是击中读者的真实需求。这种营销思维是围绕着图书-物展开,营销策略也是由“图书-物”这个实体决定的,其策略主要是,出版社的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很少利用自己以外的推介方式;努力推介图书内容的价值、作者的权威性。这种图书营销方式深深地印有商品社会的特征,商品社会是实用价值第一的社会,没有使用价值也有等于没有市场。但是大众已经身处于消费社会,那么消费社会的图书营销策略应当是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图书营销观念应该实现由商品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向。消费社会的图书营销的主要关注点应该是“概念或意象”,而不是社会的图书―物。基于消费社会图书营销观念的转向,图书的营销策略必须根据这个时代的特点进行调整。策略的调整一定抓住三个主要的时代特征,一个是“概念或意向”,一个是大众媒介,以及影像媒介创造的视觉文化。从这三个特征出发,消费社会的图书营销策略应该实现三个转向。

一、“图书―物”的营销VS“概念”的营销

在商品社会,大众购买图书看重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大众的目的还是满足自身知识增长的需要。但是在消费社会,德波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走向了没落,社会呈现景观化,意象统治了一切。“消费不再只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首先变成了是否合乎时尚、合乎有时尚引导的身份需要的消费,凡是不能经过广告符号与意象加工的物品,也就不再具有消费的优先权。”[1]也就是说,大众的消费欲望是由大众媒介创造的“概念”激发的。消费社会的营销就必须关注概念消费,通过制造概念来推介商品。“概念”营销方式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策略,其他商品的营销早就引入了这一策略。而且在图书营销领域,一些出版社已经自发的使用了这一策略。在其他的商品的营销中,“概念”营销运用得很普遍,比如脑白金的“年轻态,健康品”,金利来的“男人的世界”和利郎商务男装的“简约而不简单”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营销。当然,图书营销也有销售“概念”的案例,《话说中国》的营销则略中就包含了概念营销策略。《话说中国》的营销过程中,在恰逢春节之时,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提出了“贺岁礼品”的概念,出版社将《话说中国》系列丛书塑造成体面、品位、新意和实惠的意象。通过这样概念化营销,在春节期间,《话说中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少年儿童出版社王一方社长在接受《市场报》采访时曾说:“现在的营销点似乎已变成了炒作点,就是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书产生一个新的话题,然后为公众制造一些谈资。所以我有时感觉我们都是搞杂耍的人,要使出全身解数来取悦读者”[2]。我们从他的话里也可以感觉到“概念”已经是出版人不得不面对的营销策略了。在消费社会,图书的出版需要制造概念,需要营造消费点,而且也是必需的。消费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丰裕的社会,大众的消费依赖于媒介制造的概念,通过概念的消费完成社会身份的区分。图书营销应当因势利导,抓住大众的消费心理的变化,通过制造概念推进图书的销售。

二、单一媒介营销VS跨媒介营销

在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中,图书的推介的媒介很单一,出版方和推介方二合一。通常的方式就是新书的会,而且只有重点图书才会享受这种待遇,一般的图书都是静静地出版,默默地销售。这种单打独斗的营销方式显然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做法,而且影响力有限。消费时代的营销必须突破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媒介环境,实现跨媒介的营销。消费社会形成的前提就是社会的媒介化,大众传媒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所有角落,它们一轮又一轮的制造着神话,制造着人们消费的欲望。图书的营销只能适时地利用这个趋势,通过跨媒介的营销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大众媒介中,电视和广播实现的是空中覆盖,报纸、杂志、电影和网络实现的是陆地覆盖,而且大众媒介传播具有速度快和覆盖广的特点,所以跨媒介营销也就具有全方位、立体式和高速度的特点。跨媒介营销是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的,比如说,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话说中国》,它就是一个跨媒介营销的成功案例。出版社充分的利用了电视、电台、报纸和网络的综合效应来推介《话说中国》,尤其是中央台《焦点访谈》。当然,出版社还利用了国家行政部门的推介力量,这也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另外谈到跨媒体营销策略,我们不能谈《百家讲坛》图书的成功。《百家讲坛》不仅制造一批明星,而且也带动了这些学者和作家著作的热销。以阎崇年为例,“《正说清朝十二帝》自2004年10月出版以来,上市3个月就累计销售16万册,截至目前共售出35万册,即将印第18版。”[3]这样的销售业绩,单靠出版社单打独斗是换不来的。中华书局大众读物编辑室的宋志军说:“阎老师以前也出书,但没这么火过。”[3]在国外也有成功的案例,“BBC第4频道播出的2005版‘理查德和茱迪读书俱乐部’节目,仅在过去7个礼拜,其推荐图书便卖出了令人吃惊的70万本,这种情况促使BBC第1频道也要推出一个类似的自办节目。”[4]这些成功的跨媒介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图书的营销需要多种媒介的联合作战,多媒介的合作是一个可以实现共赢的图书营销策略。

三、“内容”为主的营销VS“视觉”为主的营销

传统的图书营销观念都是从图书的内容出发制定推介的策略,强调图书内容的使用价值和作者的权威性。与内容相比,图书的其他方面推介相对较少。伴随消费社会的到来,这种图书推介的方式显然失去了新意。现在,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出版社正在做图书营销其他方面的文章。图书装祯设计更加视觉化,也就是说图书强调了外在形式对读者的吸引力;现场推介活动和图书广告走向视觉化、奇观化,强调推介的视觉冲击力。这些新的变化恰恰是视觉文化的体现,视觉文化是消费社会的产物,视觉文化突出了“视觉”的作用。“本雅明20世纪30年代所发现的情形:文化正在从传统的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一切都倾向于展示,外观的美成为普遍追求。这种情形60年代在德波那里则表述为从‘占有’向‘炫示’的转变,外观成为视觉追求的目标。”[5]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大众产生了对视觉的迷恋;大众的注意力都依赖于视觉的震撼力,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大众对外界事物的印象就是“无”。社会文化形态的转变要求图书营销策略实现“内容为主”向“视觉为主”的转向。

图书的物理形式的吸引力成为出版社图书营销的重要因素,外在形式的吸引力直接射中的是大众的爱美心理,有些读者的购买行为往往就是爱美心理强迫的产物。而且出版社也应到该认识到,营销的目的是将图书销售给大众,至于大众会不会去读书不是出版社考虑的问题。哈泼柯林斯集团旗下Harperpress出版社常务董事和发行人卡罗琳•迈克尔也说过:“读者买书,不管他是不是读了,还是打算去读或者希望去读,但是书的那种样子、感觉、味道,这些物理形式,本身便是一大之源,吸引着读者去买它,而不管随后他们会不会强迫自己去读它。”[4]

图书营销还必须推出自己的图书广告,尤其是视觉广告。图书广告可以自由的流动于大众媒介之间,视觉广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捕获大众的视觉注意力。图书营销必须能够把大众拉到图书面前,没有大众的关注的图书注定是要失败的。

但是目前国内出版社对此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刻,图书广告很少,新颖的现场图书推介活动的被认为是“恶俗”。《塔荆普尔彗星下的海啸》推介广告被认为是国内首例图书广告,《成都,爱情只有八个月》的推介活动采用了美女的方式。或许真得像某些人所说,有些书的推介方式比较恶俗,但是它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视觉推介已经到来。

总之,在消费社会和视觉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图书营销的观念应该回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上述的三个转向是不错的研究点,而且在现在某些出版社的营销实践中已经有所体现。图书的营销的观念对营销策略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营销观念符合时代的要求,营销策略才可以对路,出版社图书的销售才可以保持稳定。出版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营销观念,因为观念的更新可以为营销打开一个新局面。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苗晓雪,女,汉族,1982年,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广告理论研究。冯瑞杰,男,汉族,1980年,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66

[2]图书市场总体偏冷出版人的市场思量[n/oL].市场报[2007.01.10.4],

[3]邢莉云,张彦武.“百家讲坛”结集出版皆成畅销书[eB/oL].人民网

视觉营销论文篇4

关键词:服装;视觉营销;橱窗陈列;管理

1服装视觉营销

服装视觉营销大致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橱窗陈列和推广。不管是橱窗陈列还是推广,其都是为销售打基础,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橱窗陈列需要依照自身情况进行目标的制定,依据公司的业务流程对其进行相应的规范,结合具体要求进行相应的橱窗设计。其重点在于突出主题,让其能够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焦点。另一点则是营销策略上的推广,其主要是通过相应战略战术的应用将服装推到观众眼前,其重点是要让受众群体对服装有一个综合性的认识,让其在受众群体的头脑中形成概念性印象。

2橱窗陈列管理的意义

在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服装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与以往不同,网购也对实体商户造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橱窗作为服装销售陈列的主要部分之一,应该运用其独特的设计无声地吸引顾客。橱窗作为一种最直观的表达,可以将顾客带入店铺,这也是实体服装店与网店的不同之处,设计出出挑的服装再加上独具特色的橱窗陈列、广告设计,会推动品牌的发展,从而征服消费者,激发其购买欲望。

服装营销作为一种整体的营销策略,与橱窗陈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橱窗是展现商品形象的最佳载体,也是它独有的技能。服装是结合时尚,集变化性和多样性于一身的商品,这些都代表了服装是流行的产物。所以,橱窗需要结合这些特点进行设计和管理,同时,企业也应该把重点放在橱窗的设计上。

在国外,橱窗陈列管理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顾客购买时会先关注橱窗的信息。所以,商家会在橱窗设计以及陈列管理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为了能通过橱窗呈现自己的品牌文化和主题。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橱窗陈列管理似乎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通过尝试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努力进行创新,使得橱窗陈列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3服装视觉过程中的橱窗陈列管理

3.1色彩搭配夺人眼球

作为直观的表达方式,色彩的运用是橱窗展示的手段。橱窗的色彩主要是对商品进行灯光的处理,背景、道具辅助衬托,色彩能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物理性的刺激,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影响。人们在面对不同颜色时的呼吸心跳也是不同的,从而导致情绪出现变化。作为一个直观展示商品的橱窗设计作品,一定要针对主题,突出设计的特点,以柔和的色调为主,以少许点缀或其他辅助的颜色来衬托进行设计,增加橱窗的视觉效果。

在色彩搭配时要注意其目的性,针对不同主题的商品进行不同的搭配。调整色彩的明暗度刺激消费者的视觉神经,按照光谱的色彩排列从暗到明的色彩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好,明度高的放在侧面,起到一个陪衬的作用。其实无论怎么排列,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吸引顾客的眼球,达到销售的目的。

3.2道具的独特性

橱窗陈列不仅仅需要色彩的搭配,也需要道具来使整个设计完整。模特、背景、展架、装饰品等这些道具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模特,对其进行一些艺术上的处理使得个性鲜明,突出品牌的理念。而装饰品就要根据视觉效果,选择不同的材料来起到绿叶的作用,这些道具的目的是要提升橱窗的整体效果。

4橱窗陈列管理的应用原则

4.1以人为本

作为一个服务类的营销项目,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为顾客服务,要站在顾客的角度,橱窗的设计是影响视觉营销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管理者应该从顾客的视角出发进行设计。应考虑到顾客对服装的需求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季节性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穿衣感受。作为静止不动的橱窗也要结合顾客运动的浏览习惯进行设计,因为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都爱靠右侧行走,所以浏览的视线也是由右至左,由远及近的,管理者应该根据这些特点将橱窗的正面效果和侧面效果进行整体的陈列,达到最佳视觉效果,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为顾客服务。

4.2统一性

橱窗与商店的空间是一体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分离。橱窗是店铺的前沿,统一两者的风格,做到充分地协调、巧妙地搭配,使两者格调一致。管理者也要不停进行观察和思考,使自家的橱窗区别于别家的,进行创新的设计,突出品牌的个性,把握细节。橱窗是店铺的灵魂所在,是点睛之笔,要与店铺整体统一,发挥各自的作用。

4.3信息性

橱窗作为一个店铺的形象,它的用途包括对店铺的新品上市,促销活动进行传达。橱窗作为一种传递工具将信息传递给顾客,这个窗口不仅能使顾客了解店内的活动,也能使顾客确定自己的兴趣,明确目标,增加顾客进店消费的概率,促进销售。

无论是提到的原则还是没提到的原则,都是整个橱窗陈列在服装视觉影响中需要注意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设计更符合大众的口味,达到最终的目的。

5橱窗陈列管理需要注意的细节

橱窗陈列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具备美学、心理学、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一定的视觉艺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协调好各个方面的问题。在设计时要注意许多细节,应该采用闭合式封闭式的橱窗达到一个整体的效果,增加视觉上的冲击。封闭式的橱窗也对服装道具的管理比较方便,且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效果。橱窗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安排好视觉高度,展示的服装也应该选择那些能突出产品内涵,同时符合大众购买心理的。根据款式、风格、颜色的不同将服装与橱窗合理地进行统一组合在一起。田园风就可以用自然、植物来烘托氛围,达到很好的效果,也避免了太过吸引人反而不突出服装的问题。管理者要通过对顾客的观察掌握顾客的购买心理,总结办法来激发顾客购买的热情,巧妙地迎合设计提高销售的动力,表达产品的主题和内涵。

我们在设计的同时也要着重提高橱窗陈列艺术的创新性,能吸引顾客的一定是新颖独特的。早期的橱窗设计是采用巨型海报或是模特展示等方式作为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橱窗陈列也越来越具有艺术性,不仅仅是展示商品,同时也展示了一种文化或是情怀。管理者应该具有开放性思维,进行独特的设计,要符合产品本身,让顾客感受到橱窗的魅力。

6结语

服装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品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作为视觉营销的一种手段,橱窗陈列管理对于提高品牌形象以及商品的附加值作用显得更加突出。橱窗陈列管理是否成功也会影响服装品牌的效益,所以管理者要在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独特的管理手段,不断进行创新,使橱窗陈列更好地为销售服务,使服装视觉营销更科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朱一帆.论服装视觉营销过程中的橱窗陈列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2(06):259-260.

[2]张琼.基于服装视觉营销之橱窗陈列艺术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3(05):18-19.

[3]何佩云,邓德胜,王建军.论视觉营销对服装购买行为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4(28):75-77.

视觉营销论文篇5

喜欢写写文字是我多年不曾丢掉的所剩不多的几个良好的习惯之一,而这些信手拈来、灵感突发的文字大多都放在我的博客里面,这些文字成为记录我个人生活、情感乃至我混口饭吃的职业的一个真实的缩影,这些文字的质量高低虽然有待商榷,但我想对于阅读这些文字的人基本是无公害的,比起那些包装精美的有毒食品至少要健康得多。

突然,某天,从ip地址得知来自厦门的一个雌性的道德卫士,对我在博文中穿插的那些精美、性感的图片大加挞伐,一路上升到质疑我的道德、职业操守的高度,我看完之后不由大汗淋漓、惶恐不安,进而我不由反思心灵深处不安而躁动的“肮脏”,本想就此对这个雌性动物所放的香屁附上我的一些想法,但实在被噎得无话可说,好像前列腺症状一样,充满尿意却始终尿不出来,这是非常痛苦的心里体验,因而,我索性就把这段暴露了这个雌性动物思想深处假卫道士的留言给删了!虽然,后来,我偶尔还是会想想这个有趣的雌性动物带给与其交欢的雄性的体验应该是何等的痛苦!但那时,我依然没有想写上述文字的意思,因为,用文字这么高贵的东西去写一个心理扭曲的雌性动物是对文字极大的不尊重。

从博文中那些精美、性感、胸凸臀翘的模特的图片引出这么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话题,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从这个雌性动物貌似很懂营销实则压根不知营销为何物的留言中,也不难看出在品牌营销界深受营销教科书的教条主义、框框主义的毒害,这种毒害不但严重的伤害了像这个雌性动物的生理需求,也极大的阻碍了品牌营销的创新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果这个雌性动物不是选择性智障,她应该懂得现在有一个已经是深入营销人士内心的共识,那就是所谓的视觉营销,而这些绝非单纯色情的国外品牌广告大片应该是视觉营销中的精品,看到这些图片,应该对我们的视觉营销有所启示,特别是对品牌广告的拍摄的思路和策划有所教益,而我的本意也是想在我的文章中穿插这些图片,是让阅读者在浏览文字的同时可以愉悦一下眼球,放松一下心情,我想这也是对阅读者的眼保健做出了一种积极的贡献。

我们时不时的会看到一些国外奢侈品品牌或某个大牌,因广告尺度过大而遭禁播的消息,但从的广告海报来看,其尺度之大、带给我们的视觉震撼依然让我们内心充满某种冲动,但这种冲动不仅仅是停留在基本的生理反应上面,而是在心里确实产生了购买的欲望。如果按照这个雌性动物的理解,那么把这些国外大牌隆重其事的推广其尺度令人心跳面红的海报视为是aV宣传都不为过了,更为甚者,张导演在丽江山水之间以少女青春的裸体来表达的人与自然之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视觉盛宴,让广大观者如痴如醉,按照这个雌性动物的逻辑这是不是一种集体淫乱呢?!我想有正常智力和思维能力的人都不会这么想,当然,这个雌性动物是例外的,因此,在即将说到本文的主题之前是可以得出一个粗鄙的结论:像这种动不动高喊道德口号、任何事情都上升到道德层面加以说事的雌性动物,哪怕她穿着厚实的衣服也无法掩饰其内心的肮脏。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由衷喜爱的表演艺术家仓老师相比,我觉得苍老师还是真实得多,本来这种对比就是对苍老师的一种莫大的侮辱。

二、性感营销将超越视觉营销的成为营销实践的主流

对于什么是视觉营销的解释许多貌似所谓的专家们已经给出了诸多的答案,这方面的书籍也是汗牛充栋,在此再搬弄那些教科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翻看这些书籍和某些专家给出的答案,虽四平八稳,但缺乏新意。

我们知道,在品牌的广告宣传中,性暗示或性挑逗虽然是个具有争议的话题,但不可否认,这种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广告作品却始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这种广告作品切合了人类内心的隐秘的性意识,因而这种作品就成功的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欧美奢侈品品牌或大牌无不是此类作品的高手,特别是在时尚品牌的领域,该类作品无不以性暗示或性挑逗撩拨着我们日益“审美疲劳”的眼球,而抓住受众的眼球就是视觉营销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但时至今日,再用视觉营销来概括或指导我们的营销实践,都显得捉襟见肘,也就是说在营销实践中所出现的新形式、使用的新方法,或者新的营销思维,都远远超出了视觉营销所表述的范围,因而,在营销领域,必须要有新的、革命性的营销概念或者说营销思想、营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营销实践,而这就是性感营销。

性感营销的概念比起视觉营销这个概念来得更为直观、更为透彻,更能揭示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这样说,性感营销是视觉营销发展的新阶段,是视觉营销或者说是营销本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性感营销作为一个崭新的营销实践工具,将彻底颠覆我们先前对于视觉营销的固有认识,也将重塑我们对于品牌广告的策划思维,甚至对于我们在产品设计开发、文案创作、媒体选择、推广工具等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我们无论是在时尚、华丽的百货商场,还是各种品牌的店铺,我们眼之所及,那些装饰别具创意的橱窗、似露未露的模特海报、甚至那含着微笑、举止得体的店员,无不散发着让我们难以抗拒的性感风情,而这些恰恰就是性感营销的成功实践。

如果非要给性感营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想这样的表述应该是恰如其分的:性感营销是以性感为诉求的品牌营销解决方案,是以性感为核心理念的品牌建设的系统工程,是以性感为据点的品牌营销实践工具;

中国元素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地时尚品牌的追捧,这些给人沉闷的中国元素在世界大牌设计师手中焕发了光彩照人的勃勃生机,而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这些元素被这些设计师赋予了性感的诉求,实践已经证明,被赋予了性感的中国元素原来可以是这样的时尚,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品牌正是以性感为诉求为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制胜的营销解决方案。而这也是性感营销再次在品牌营销中的成功实践。

如果说时尚不过是品牌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那么可以这样说性感就是时尚的灵魂,一个品牌没有性感作为内在的精神力量,那么这个品牌无论是在产品的设计、形象系统的建设、乃至店铺终端的表现方式都将是苍白的,而这种苍白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吸引到目标消费者的眼球,也就无法占领消费者的心智,从而也就无法实现销售的预期。

我们知道,消费者的大脑已经成为营销的终极战场,如果,连消费者的眼球都无法抢占,那么,我们靠什么去占领消费者那日益聪明且充满怀疑的大脑呢?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又奢谈什么营销战略呢?

性感是一种力量,而性感营销的目的就是要将这种力量进行几何式的裂变,成为品牌营销竞争中的利器,用性感抓住眼球进而突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让消费者的心灵深处与品牌传递的信念产生共鸣,那么,占领其心智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当然,这里所讲的性感不单单是指女人或者说男人的身体,其实这是对性感最为狭隘、粗暴甚至无知的理解----虽然人类的身体是性感的主要内容----但这里的性感定义要更为广泛得多,我们目之所及,给我们以视觉冲击并能对我们日益麻木的心灵产生某种美好的联想的事物都在这种性感所要关注的范围之内。可以说,性感是对一切投射在我们眼球的美好事物的最好的定义。

面对日益喧嚣的尘世,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也许我们真的无法做到诗意的栖居,那么,就让我们性感的生活着吧!

三、性感营销是微博时代品牌营销革命性解决方案

微博等自媒体自经问世以来,短短数年便在世界各地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蓬勃发展,其中,微博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从各种自媒体中脱颖而出,受到了世界各地数以亿万计的网民的追捧,微博的拥趸更是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草根、写字楼里的小白领以及企业高管、名人明星,等等,无不以博为乐,以博为据点,成为博主与粉丝交流、分享的全天候的、实时的平台,而随着政府各种机构的加入,甚至政治领袖们的加入,更是将微博的影响推向了一个无出其右者的巅峰,奥巴马的微博问政、号召粉丝围观国会以促使美国国债谈判的通过都是使用微博营销的经典案例,至于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所促成的所谓的阿拉伯之春、英国首相卡梅伦考虑在国内骚乱期间关闭社交媒体的决定都无不证明了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威力。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可以这样说,自微博至始,才真正革命性的彻彻底底的颠覆了我们以前对于这个世界的一切认知,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进行了重新组合安排,而具体到品牌营销,微博的作用已经深刻的显现。

那么,面对微博汹涌来袭,面对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汹涌仍然让人畏惧的微博浪潮,如何做好品牌营销呢?

可以预见,那种抱着经典营销教科书的做法,那种以固有的传统营销思维的指导方案,那种闭门造车、两耳不问微博事,一心只念专家书的自绝于微博世界的营销行为,都必将遭到市场无情的淘汰,必将遭到成长在微博大旗之下的网民的抛弃!

可以这样说,微博时代的营销革命正以我们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浪潮一样迎面而来,面对这样的态势,作为品牌营销者只能积极应对,只能挺身而出,那种对微博嗤之以鼻或抱以漠视的姿态,不是出于无知就是缺乏应有的营销敏锐,或者说这样的营销者说其平庸都是最高的赞扬了。

积极面对是第一步,如何做,如何在微博时代做出成功,做出令人赞叹的品牌营销案例,则是其中的关键。那么,在微博时代有没有一种方法,有没有一种营销解决方案呢?

答案是肯定的,方法或者说营销解决方案就是性感营销。

我们知道,微博时代的信息的传播具有图片化、碎片化的鲜明特征。图片化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信息的传播是以图片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微博时代也是一个读图时代,大家对信息的攫取、吸收、传递都依赖图片,所谓无图无真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图片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微博时代信息传递、交换的的一个关键介质。这从腾讯微博攻克可以一次性上传10张图片的技术功能也可以看出,图片已经成为微博品牌自身竞争的关键,这也可以看出腾讯微博虽然是一个后来者,但却真正把握住了微博发展的核心内涵。

腾讯微博的多图片上传的技术,也确实是呼应了广大微博使用者的需要,也使得性感营销在微博时代找到自身发展的广阔土壤,因为这彻底解决了性格营销的一个关键的传播介质。甚至可以说多图片的技术与其说是为了微博自身的竞争需要,还不如说这本身就是性感营销所催生的市场需要的结果。

在微博自身诸多的功能中,视频的上传往往被很多微博使用者所忽视,作为一个比图片所涵盖的内容、形式更为丰富、更为吸引人的微博工具,视频将是性感营销的另一个传播手段,而国外许多的品牌所制作的广告短片,以新颖、搞笑甚至充满性挑逗或性暗示的形式在微博的传播中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冠以禁播的名头,更是刺激了广大微博拥趸的好奇心,转发量空前高涨,品牌也得到想要达到的传播效果,至于什么禁播,那本来就是品牌挑逗你的伎俩而已,这种在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花多少钱也不一定能取得的传播效果在微博世界却以免费的形式获得了,因此,作为品牌营销者还能抱着旧有的oUt的思维去审视微博吗?

四、性感营销中文字的性感力量

上面主要讲的是微博信息传播中图片化特征,接下来讲第二个特征,那就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我们知道,我们的阅读能力正在惊人弱化或者逐步丧失,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虽然逐步丧失阅读能力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但其中一个很大因素恰恰是信息本身,因为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类的大脑无时无刻不被各种海量的信息所淹没,因而,接收信息的大脑处理机制必然就要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过滤,而过滤的结果就是,我们对于那些有着鲜明特征、短小精干的文字信息会有关注的兴趣。

而微博恰恰就是抓住了人类在接受信息方面的过滤功能的特点,将微博的信息定在只有140个字,因此,如何在140个字的限量中有效的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就非常考验作为信息的者的文字组织能力。

考察许许多多的品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些品牌除了空喊几句口号之外,对于品牌的文案创作能力几乎还不如一个小学生。而这种丧失文字组织能力的品牌,你很难想象他的创新能力究竟能有多高。这种现象在国内的服装界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在概念提炼上,不是庸俗、低级趣味得让人难以忍受,就是天花乱坠,让人如入雾里。或者就是似是而非、牛马不相及的情感诉求。从这里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国内服装品牌何以一直处于竞争中的劣势、为何总给人低端、山寨的印象了。

作为团购网站中的鼻祖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文案创作竟然是其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无论是其用优美的文字进行公司介绍,还是其用诗歌般语言来推荐其产品,都将文字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而反观国内这些山寨的团购网站,除了低价就没有别的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而凡客体的盛行,一方面体现了凡客精准的营销策划,但另一方面也再次彰显了文字的力量,其经典的“我是什么,我不是什么”、“我爱什么,我不爱什么”的造句格式早就深深的铭刻在广大网民的心中,这种以文字的力量所进行的营销革新,对于每个营销者都将是一个心理冲击,并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微博时代,文字的力量将决定传播效果,140个字,如何发挥其独有文字的力量,将决定你的传播能走多远,因此,加强品牌营销中文案的创作将是一个战略的举措,不这样做,就无法在微博时代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文字是一种力量,文字也是性感的,文字体现了性感的力量,因此,文字是营销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对文字缺乏驾驭能力的品牌,注定被竞争所淘汰。如果说图片是视觉上打动消费者,那么文字就是在消费者的心底种下美好的种子。如果说图片只是展示品牌外在的美,那么文字就是展现品牌骨子里的美。

因此,在性感营销的理念中,文字或者说文案的创作将是性感营销中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这也是性感营销的传播特点所决定的。

五、性感营销的使命

正如上文所说,人脑有着信息过滤的机制,而性感营销所要解决的恰恰就是如何突破人脑的过滤,如何穿透人脑对接受信息所设置的防线,如何让品牌信息被受众所铭记,因此,性感营销是彻底解决如何占领消费者心智的最有效的营销手段,是在营销的终极战场—人的大脑取得胜利的有效利器,而这也就是性感营销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性感营销虽然是一个崭新的、独创的营销理论,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在我们过往的营销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都已经在实践着性感营销的理念、传播手段。特别是国外的品牌,在营销实践中更是将性感营销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在产品规划、广告拍摄、模特代言、话题营销、传播手段、乃至店铺设计、海报等等方面无不是性感营销中经典的品牌运作案例。对此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性感营销的内涵式极其丰富。

而在微博时代,对于国内品牌的营销提升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如何更好的应用性感营销将是在这个机会中能否和国外品牌取得同等竞争环境的关键,也是能否成功塑造品牌的一个关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性感营销的另一个历史使命就是帮助国内品牌在营销领域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向世人展示国内品牌的性感力量。

视觉营销论文篇6

 

1关于主题酒店

酒店的发展历程从整体上来看,经历了客栈时期、豪华饭店时期、商业饭店时期和现今的新式饭店时期。在以上过程中,酒店的标准化曾经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酒店顾客的消费能力正逐步增强,消费需求亦日益多样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酒店必须跳出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红海”竞争,开创出与众不同的“蓝海”,而主题酒店即是在市场竞争中寻求差异化的必然产物。

主题酒店的推出在国外已有近50年的历史,195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madonnainn率先推出12间主题房间,成为美国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酒店。2001年10月开业的深圳威尼斯酒店,融合文艺复兴和欧洲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以威尼斯文化为主题进行装饰,是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酒店。中国主题酒店虽落后了半个多世纪,但主题酒店的建设和经营可以说是如火如荼、遍地开花,如何更好地经营和发展主题酒店已经成为业界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

2体验营销是主题酒店的基本营销模式

酒店向顾客提供的是一种综合性服务产品,顾客在消费后并非像购买工业产品那样把具体的物质产品带回家,而更多地获得的是体验,而其中的主题酒店更是将体验推到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主题酒店,“是以某一特定的主题,来体现酒店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以及特定的文化氛围,让顾客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同时将服务项目融入主题,以个性化的服务取代一般的服务,让顾客获得欢乐、知识和刺激”。中国旅游文化资源促进会会长魏小安对主题酒店作如下概括:以文化为主题,以酒店为载体,以顾客体验为本质。对照表1关于服务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各项特征描述,不难看出主题酒店的各项特征是和体验经济非常吻合的。

体验营销即是基于体验经济而提出的新型营销理念。体验营销,是指企业以产品为载体,以服务为舞台,以为顾客营造难忘的、值得回忆的体验作为工作重点,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它是一种站在消费者的感觉、情感、思维、行动和关系的角度重新设计、定义营销的新型营销理念。

基于以上分析,主题酒店不管是什么样的类型、风格、规模或档次,要想进行科学的经营和管理,必须首先抓住“体验”这一本质,以“体验营销”为基本营销模式,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接下来便应研究具体的营销策略问题。

数据来源: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夏业良等译.《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主题酒店体验营销策略研究

伯德•施密特教授在《体验式营销》中构建了体验式营销主体框架的模型——通过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维(think)、行为(act)、关联(Relate)五种体验模块来建立体验营销战略支柱,提出了五个战略体验模块:感官营销、情感营销、思维营销、行动营销和关联营销。本文拟依托五个体验模块的战略思路对主题酒店的体验营销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

3.1感官营销

感觉营销是通过刺激消费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为其创造值得回忆的感受。根据环境心理学理论,顾客利用感官对有形物体的感知及由此所获得的印象,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饭店产品的质量及饭店形象的认识和评价。人类所感知到的信息,来自五种感官: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舌头(味觉)、皮肤(触觉),其中眼睛的视觉占了所有信息来源的80%,其他合计为20%。对于主题酒店,应充分考虑以上所述五种感官效果,根据酒店的主题,在外环境和内环境方面进行具体方案的构想、选择、设计和实施,使酒店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全方面的富有吸引力的感知和印象。

要注意的是,虽然从已知研究数据来看,视觉所传播的信息量占了高达80%的比例,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感官效果逊色于视觉效果。视觉效果几乎受到包括主题酒店在内的所有酒店的重视,成为酒店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从听觉、嗅觉、味觉或触觉感知的角度出发,比视觉感知更能制造出与众不同、令人惊叹的效果。例如位于瑞典北部基律纳、北极圈内200公里的地方的“瑞典冰旅馆”——世界第一家冰旅馆,旅馆所用的门窗、桌椅、

视觉营销论文篇7

[论文摘要]色彩在服饰审美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贯穿服装企业生产、营销的所有环节,是迅速提升品牌价值最有效的方法。文章从服装标识、服装市场定位、服装产品包装、服装陈列四个方面,阐述与分析色彩在服装品牌营销上的运用。

色彩在服装设计中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像是服装设计的灵魂一样,好的运用以及传达给我们的震撼,远远超过言语沟通。服装色彩具有实用性与装饰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它不仅能区别穿着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及职业,而且也表示了穿着者的社会地位。不同色度的色彩可以唤起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各种联想,服装直接服务于人,对于色彩的调配选择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精美的图案色彩可以赋予服装难以预想的魅力。色彩作为物质的表象之一,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印象,最为深刻也最富有冲击力,加上各种不同的色彩又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决定了色彩是所有时尚元素中最能反映人们消费心理的元素之一。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其最终选择的决定因素不只是型更还有色。

一、色彩在服装品牌标识上的运用

品牌的视觉形象必须是统一的、稳定的,这也是品牌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条件之一。通常而言,品牌视觉形象的颜色会在第一秒就给人留下印象,然后消费者才会综合的看视觉形象中的文字、图形以及色彩的整体构图。可以说,色彩是品牌视觉形象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品牌标准色及视觉形象确定中,应重点突出服装品牌风格,注意通过色彩的变化或色彩组合的选择,以展示品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个性,进而实现品牌色彩形象与消费者心理的共鸣。众多著名的服装品牌就是通过合理地确定视觉色彩形象让消费者明确其所想要传达的情感等信息。例如CHaneL常运用的白与黑,向消费者体现着她高雅、简洁、精美的风格;绿色CaRteLo品牌标识,代表着年轻、安逸、希望、放松的休闲路线;喜好紫色的annaSui向大众传达着妖艳、怪诞、神密的韵味……因此,在服装视觉形象和标准色的设定中,应首先明确企业的文化传统和经营理念、产品的内容特质是什么,然后将其应广泛地运用于服装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而加强品牌形象对消费者的凝聚力。

二、色彩在服装品牌定位上的运用

在服装品牌定位过程中,利用色彩的变化和组合,则可以有机地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与服装品牌及服装本身融合起来,通过色彩营销实现、传达符合消费者认可的情感需求,使消费者产生对本企业服装品牌的认同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如2008年中国男装品牌依文旗下的高级男装品牌诺丁山,以桃红为品牌标识,推出桃色男人的时尚系列。用明晰的某个色彩作为品牌识别符号,国内品牌中诺丁山堪称第一个。借用桃红的浓烈与感染力,诺丁山顿时有了一种显著的符号感,它的色彩战略告诉我们,色彩的确能为品牌的性格勾勒出一种淡转浓的效果。

用品牌赋予一个色彩生命力,对于色彩来说是一种升华,但对于品牌来讲,不费任何成本,轻而易举就划出了人们视觉中的品牌私有领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色彩自身的引力,不断升华品牌形象并频添附加值。

对于服装市场而言,不同的地区、性别、年龄层次、消费水平、职业背景等都存在较大的市场差异性,企业应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展开营销活动。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沟通服装与消费者心灵的桥梁作用。消费者的色彩选择往往是其内心意识的重要体现。而消费者的内心意识往往受其所处环境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消费群体对色彩的认同感也不尽一致,其内心意识的差异性会使其对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偏好。

在服装品牌的营销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不同细分市场的色彩偏好,找到其“共性”,在每一个细分市场的范围内也会存在着不少的差异性,即共性中的“个性”,仔细分析这些差异,规划出合理的色彩范围,从而较好地满足其内心的消费需求。

三、色彩在服装品牌包装上的运用

包装是产品外在形象的组成部分,色彩则是影响视觉的最活跃因素。成功的包装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包装色彩不仅是产品重要的外部特征,也是打开消费者心灵的无形钥匙。色彩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内涵,不仅可以增强包装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很好地传达产品及品牌的信息。在产品包装环节中,可以充分结合产品及包装的特点,利用色彩的魅力增加包装的视觉传达功能,增强包装的展示性、美观性、魅力性以及馈赠性等。美好的色彩往往能使平庸的包装产生美好的效果,同时也能使营销变得事半功信。

在服装包装中,我们应首先针对品牌的定位、产品类别以及目标消费群体的色彩心理,从流行趋势和生活方式中吸取灵感,运用合理而时尚的色彩来突出产品的特点,吸引消费群体的注意,从而提升销售额。而在这个过程中,色彩的“符号”和情感传递功效。例如童装的包装因其使用对象的特征始终与鲜亮、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彩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消费者往往能够从包装色彩的类别来判断品牌的定位,以及品牌的产品是否适合自己或者产品是否适合作为馈赠的礼品等。

四、色彩在服装品牌陈列上的运用

百货公司和超市的商品布局陈列,运用色彩技巧会无形中提高商品的价值,或者让客户有流连忘返的感觉;在产品陈列上进行色彩系列的展示,会取得成倍的销售额,尤其在女性消费品上;服装店色彩搭配师的培训,使服装的摆放美观和谐,增加产品的美感;销售人员了解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消费者对色彩的导购,从而有助于产品出售;在品牌专卖店,则更需要体现色彩风格和整体效果的摆设,才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些都是品牌色彩营销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服装陈列通常应满足四个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首先,服装装陈列应能符合美学的基本原理,符合特定空间内特定物摆放、特定色彩协调的基木原理,使服装陈列具有一定的美感和协调性;其次,服装陈列应结合不同系列、季节、风格的服装,突出服装产品结构的内在主题,易于消费者识别和购买,从而体现服装陈列的层次感;再次服装陈列还应符合企业的文化特点和服装商品本身的特色,应在服装陈列中突出企业服装商品本身想要传达的气质和文化内涵,充分展现服装的特色和韵味;最后,服装陈列应具有吸引力,其展示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引消费者,刺激其购买欲望的产生。

服装营销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服装企业通过广告去宣传、推销,而且还需要服装企业从品牌产品的设计时就开始进行服装营销。色彩虽然依附于各种有形体之上,但是色彩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内涵却具有天然的优势。绚丽的色彩不仅能展示服装商品的形象和特征,也能美化服装产品的包装、陈列和店铺环境等,从而更好地提高服装营销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日)南云治嘉编著,黄文娟译,色彩战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视觉营销论文篇8

尽管imC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并被一些企业付诸实践,但是对于imC的定义,理论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定义。

1989年,全美广告业协会(aaaa)提出,imC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它注重综合计划的增加值,即通过评价广告、直接邮寄、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手段的战略作用,以提供明确、一致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美国西北大学研究组将imC定义成:“imC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是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营销环境发生了变化,研究者们对imC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Schultz(2004)将整合营销定义为是发展和实施针对现有和潜在客户的各种劝说性沟通计划的长期过程。他认为整合营销传播运用与现在和潜在的客户有关并可能为其接受的一切沟通形式。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是从现有或潜在客户出发,反过来选择和界定劝说性沟通计划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这是21世纪以来理论界对imC的一种普遍看法。而Duncan(2004)对imC的观点也是值得关注的,他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运用品牌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的过程,即交叉作用过程,通过战略性的传递信息、运用数据库操作和有目的地对话来影响顾客和关系利益人,与此同时也创造和培养可获利的关系。Schultz和Duncan二者关注imC的角度有所不同,Schultz更侧重于从操作层面上对imC加以界定,而Duncan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将品牌关系确定为imC的核心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系利益人的概念,围绕着品牌关系和关系利益人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但是二者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imC绝对不是静态的经营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与传统的营销理论相比,imC在理论上有四项重要突破(马援,2003):一是以4Cs组合替代了4p组合,提出了以消费者为本的观点,重视与消费者进行互动的沟通;二是其核心概念从“交换”提升为“传播”,营销功能从告知、说服发展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强调传播是建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一致过程的必要手段;三是强调营销手段和传播方式的整合性,整合表现为各种营销传播手段的协调,强调一种营销资源共享的观念和机制;四是imC给营销理念赋予了战略使命,促使交易营销上升为关系营销,强调企业必须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向追求各方当事人互惠关系的最大化,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

21世纪以来imC理论研究综述

(一)基于广告策略的imC理论研究

imC主要侧重的是传播与营销的整合,而现代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传播方法就是广告和人员促销,所以自从imC理论诞生以来,基于广告策略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21世纪以来的基于广告策略的imC理论研究展现出以下新特点:

1.从广告心理学角度分析。丁家永(2001)认为,传统的研究方式将广告与受众分割开来,忽视了从二者统一的整体过程上把握广告受众感受广告以及形成表象时心智模式与情感的变化规律。而imC理论始终以消费者资料库的建立为中心,以了解和分析消费者与品牌的类别网络关系为目的,将消费者行为和观念的变化作为评估广告作用的指标。imC是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广告策划理论,提出了“由外而内”的全新观点,核心就是要在了解消费者心理图式变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营销传播达到改变他们头脑中品牌网络类别之目的,即在消费者心理上的到位。而实践这些观点,必须以当代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来理解他们是怎样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的,据此产生的广告策划才能实现通过广告作用改变其头脑中品牌网络,最终实现购买的目的。因此,imC中的广告心理学原理应该作为研究广告心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实际,制定恰当的广告策略。

2.从服务类产品的广告策略的角度分析。自进入21世纪以来,对imC的研究逐渐转向实践研究。但是很少有人研究不同市场环境下所应采用的不同imC策略,尤其是对以“无形”为主要特征的服务行业,如何使用imC理论更是很少有人问津。Grove等人(2002)从服务类产品的广告策略角度对如何通过imC来表现服务的无形性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从战术角度研究了如何更好的使用imC理论为服务产品的营销服务。他们以Lovelock的服务类型作为服务分类框架,对四大类服务产品中的广告进行测试,以评估广告者通过实践imC理论,可以将服务的无形性更好表现出来的效果。通过研究发现,在四大类服务产品中,关于imC的组成几乎没有差异,但同无形服务产品(如教育、零售、银行等)相比,有形服务产品(如发型设计)中广告的整合程度更高。

3.从广告媒介组合角度分析。在imC应用过程中,媒体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tavassoli等人(2003)在使用不同国家的语言广告中,比较听觉要素和视觉要素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他们发现,听觉要素和视觉要素会对语言广告起到无意识的负面作用,即干扰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但是,通过imC,可以有意识的使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对广告回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试验表明,在英文广告中,听觉要素对广告回忆的促进作用更强一些,而在中文广告中,视觉要素的促进作用更强一些。因此,可以通过imC理论,在多种媒介之间进行整合,同时结合不同的语言环境差异,更好的实现广告的目的。naik等人(2003)也从多媒体传播的协同作用角度研究了imC理论的应用。他们认为,imC应用中,对于多媒体传播的协同作用理解的并不是很好,因此,他们通过一个普通的动态广告模型,在多媒体环境中测试协同效用。他们解释了广告者们该如何通过使用Kalman滤波法来评价多媒体沟通的整合程度和有效性,同时也研究了如何处理广告过渡预算的问题。

(二)基于销售促进策略的imC理论研究

大多数imC理论都聚集在广告策略的研究当中,关于销售促进销售策略的imC理论研究不是很多。其中,naik(2003)提出了一个模型,研究如何在动态预算决策中引入协同效用,但是他们的分析仅建立于市场层面的月度数据的基础之上,而忽略了员工个人层面的连续传播。Smith等人(2006)发现,多个媒体相继作用于受众,而不是同时作用,可能会更有效。两个连续作用的传播媒体之间的时间滞后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协同效果。他们基于营销与销售层面,研究了营销部门与销售部门营销传播之间的不衔接。营销部门很好的进行传播,可以引导或吸引许多顾客,但是由于销售能力的限制,太多的顾客关注可能会影响下游的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他们创建了3阶模型,以此来研究不同阶段连续的营销/人员销售传播的效用。

(三)基于品牌建设的imC理论研究

Ducan(2004)在imC研究当中,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将品牌关系确定为imC的核心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系利益人的概念,围绕着品牌关系和关系利益人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他们认为imC之所以无法普遍运用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没有彻底改变它的体制和优先顺序,以致imC发挥不了作用,要想增强长期有利的品牌关系,单靠进行imC是绝对不够的,它需要进行一个跨职能的整合过程,包括企业目标的确定,薪金系统的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一个可以追踪顾客交易、品牌讯息、策略一致性、任务营销和自主性营销企划的资料管理系统。他们认为imC只是整合体系中的冰山一角,营销需要从头到尾重新组合,才能建立起合乎成本效益的品牌关系发展过程。

我国学者对于imC与品牌建设的研究也是比较关注的,而且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马援(2003)根据imC提出了品牌整合传播(BiC)的概念,以imC为理论基础,以品牌运营的角度,以整合各传播要素为手段,以建立和维系品牌关系为过程,以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资产为目标,探索BiC实践模式;王金广等(2006)从品牌视觉识别(Vi)的角度来研究imC如何在Vi方面应用;蔡勇、赵平(2006)认为,imC的终极战场在于顾客心智,而顾客进行购买决策的依据在于对品牌的价值判断,基于此他们建立了基于顾客价值的购买决策模型,指出顾客购买认同价值是顾客进行购买决策的依据,而顾客认同价值的大小由顾客对品牌的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决定。他们认为imC就是要通过影响顾客心理,提高品牌认知价值和品牌情感价值,以此建立顾客忠诚。

(四)基于整体竞争优势的imC理论研究

进入21世纪后,受市场竞争加剧和传播技术变化的影响,一部分学者对imC的研究转向了从战略角度考虑如何通过imC提供企业整体竞争优势。Schultz(2005)提出,imC是在营销与媒体选择不断在改变而且发展迅速的市场中诞生的,imC绝对不是静态的经营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能有效地协助组织在剧烈变化的商业环境中进行竞争。因此,创建一个价值型整合营销的传播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价值导向的imC战略基础上,通过五个步骤来创造企业价值,即识别客户与潜在客户,评估客户与潜在客户的价值,创建并传递信息与激励,评估客户投资回报率,预算、分配与评估。

如果说Schultz从战略上认识到imC对提高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并从战术上给出创造企业价值的方法,那么申光龙(2001)则更侧重战略角度来研究imC。他认为,通过imC战略所追求的战略传播的整合创造价值才是企业创造以后竞争优势的唯一方法。他从理论上提出imC战略模型,并归纳出imC战略计划的9S模型,即利害关系者的洞察,利害关系者信息的储藏,细分利害关系者,战略竞争优势,调整计划的战略性,持续的改善,战略性传播组合,系统控制,共享企业价值。他认为,未来的企业中,imC能力将被视为一种资产,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利器,企业内的营销传播管理者唯有在髙效率的沟通或媒介及优质的沟通环境下,才能发挥其生产力以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结论

综观21世纪以来imC理论的研究发展,可以看出,仍以国外学者为主,我国学者致力于imC研究的相对较少,而且国内多数研究集中于从品牌建设的角度考虑imC。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imC实证研究,但是目前的imC实证研究多限于小样本或非随机受访者,所以多数研究是建立在整体成果的定性评估上,而不是建立在量化资料的统计分析上。而且,对于传播能力的诊断与评价、组织内部传播以及新的传播媒介与沟通渠道的研究也是非常局限的。笔者认为,未来的imC研究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可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研究imC理论,使之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视觉营销论文篇9

[摘要]本文介绍了感性营销的定义与感知效用的分类,运用感性营销理论分析了葡萄酒营养保健、视觉审美、象征效应,并针对葡萄酒感性效应提出了葡萄酒感性营销的策略,以期对我国葡萄酒市场营销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葡萄酒感知效用感性营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酒类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嗜烈性饮酒向营养性饮酒、交际性饮酒和品尝性饮酒过渡,这给葡萄酒消费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葡萄酒是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有机和无机的营养物质,在适量饮用的条件下,具有防治心血管病等各种疾病,增强人体健康的功能,被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是最健康、最卫生的饮料。而且其特有的色泽、香味、饮酒器具及品酒环境,使得饮用葡萄酒超出了葡萄酒本身的理化功能,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情趣、艺术、文化、品位等感性效应,这种感性效应会诱导消费者乐于接受和消费葡萄酒,并成为葡萄酒市场营销可以利用的一个新的尝试。

一、感性营销的定义与感知效应的分类

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量的消费阶段,第二是质的消费阶段,第三是感性消费阶段。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日趋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情绪化,现代社会进入了感性消费时代。

感性营销是与理性营销相对应,感性营销就是把个人感性差异作为营销战略核心的营销活动。感性营销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消费者要求商品能满足其寄托情感,展示个性、愉悦等感性的需求。个人感性差异表现在消费者的感知效用上,感知效用可以分为:产品功能效用、视觉审美效用、象征效用、品牌效应。产品的功能效用来自产品的物质属性,它属于理性营销的范畴;审美效用来自产品的风格、色彩和艺术设计等所产生的审美特征;产品的象征效用是由于产品营销导致的对产品象征产生的联想效用;品牌象征效用可以分为品牌的个人识别效用、社会识别效用和地位表达效用。

二、葡萄酒的感知效用分析

1.葡萄酒功能效用分析

葡萄酒功能效应体现在葡萄酒本身的营养保健功能上。葡萄酒的医疗保健作用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被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克肯定过。古罗马时代名医医学家塞来塞氏,就自制葡萄酒与蜂蜜的混合液,用来治病。利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人们至少已测出葡萄酒中含有250种以上的营养成分。国内外研究证明,葡萄酒的营养保健功能主要表现在滋补、利尿、助消化、预防心血管病、防癌抗癌、美容作用,还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对空气传染的疾病,如气管炎、肺炎也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葡萄酒所带给人类的健康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促进了全世界葡萄酒消费持续升温。

2.葡萄酒视觉审美效用分析

葡萄酒消费既是一种物质的功能需要,也是一种精神的审美需要。葡萄酒的审美效用分析主要集中在葡萄酒色、香、味的品尝过程及酒具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葡萄酒品尝是一种结合了视觉、味觉与嗅觉的感官美学。悦目的葡萄酒颜色自然会给人以享受,典型干红葡萄酒的色泽呈宝石红的晶莹,华贵温暖;典型甜红葡萄酒的色泽红色透棕,艳丽喜庆;典型的桃红葡萄酒色泽呈玫瑰红澄清发亮,清新活泼;典型干白葡萄酒的色泽金黄,晶莹透明;葡萄酒香气的特征表现为优雅、怡悦、和谐、浓郁的植物香与纯正、优美的酒香;通常对一杯葡萄酒描述为酒体丰腴、口感纯正、酒质细腻、典雅、芬芳、色泽艳丽,等等,这些饱含感彩的语汇表达了对葡萄酒审美的感受;郁金香型葡萄酒酒杯不仅具有盛酒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可供欣赏的造型别致、曲线优美、色彩洁白、光泽明亮的艺术审美价值。葡萄酒在开瓶、倒杯、观色、闻香、品尝过程中均有不同感官刺激,集中了我们所有的感觉:视觉、嗅觉、味觉、理智和精神,带给我们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视觉审美享受。

3.葡萄酒象征效用分析

葡萄酒,作为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发展成熟的物质成果,不但以某种物质产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更以某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在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特殊的作用。

葡萄酒的象征意义在宗教上随处可见,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稣创造的有关酒的第一个奇迹是在佳娜的婚礼上,他把水变成了美酒。耶稣说:“我是真正的葡萄,我的父亲是种植葡萄的农民。”对耶稣的门徒来说,葡萄酒是上帝之子的鲜血,是圣体的象征。

葡萄酒是高贵的象征,身份的象征。葡萄酒的消费实际上是我们在分享一种高贵的、内涵极为丰富的高雅饮品。人类的祖先已经认识到葡萄酒特殊的意义,而且精心创造了实实在在的葡萄酒文明,形成了众多的行为规范。如品尝葡萄酒都要遵照“一观色、二闻香、三尝饮”的三步品酒的规范。这种特有的规范包含着对稳重、谦逊的追求和对酗酒的预防。有些葡萄酒爱好者将葡萄酒和灵性、典雅、智慧、博爱、品位、浪漫、纯情融为一体,从而使葡萄酒从形而下的层次上升到形而上的境界。在西方的社交场合,绅士们为了体现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上流社会身份地位,都会以葡萄酒为载体体现其气度优雅、大方、尊贵。

葡萄酒是文化艺术品。葡萄酒在长时间的酿造和流传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被人们赋予“有生命”的酒,这主要是葡萄酒饱含了鲜活的生命原汁、蕴藏了深厚的历史内涵、绵延了高尚的文化艺术积累。寻觅葡萄酒历史发展足迹,我们可以发现古今中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音乐、绘画、塑雕等作品中或者直接描写了葡萄酒的文化与艺术,或者融入葡萄酒文化艺术灵感和丰富的精神,甚至独特的葡萄酒文化渗透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像欧洲的葡萄酒文化已经成为欧洲人快乐和幸福的源泉,这也造就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世界葡萄酒大国。

葡萄酒也成为一种喜庆、浪漫的象征品。一杯酒体丰满、口感纯正、酒质典雅、色泽艳丽的葡萄酒所营造的雅致浪漫的情调、和谐气氛和由葡萄酒带来的轻松怡悦的感觉,带给人们美妙、浪漫、喜庆的享受。相传古罗马最具有文化含义的酒神巴克斯发明了葡萄酒,使成千上万的女性崇拜得几近疯狂。在希腊神话中,维纳斯因为酒才与巴克科斯相逢,酒又因此被认为给人类带来情爱和欢娱。

葡萄酒象征着时尚。很多人认为葡萄酒是舶来品,代表着其他的文化,是一种个性和新鲜另类的消费品。最近几年源于欧美的世界性葡萄酒消费热迅速传到我国,喝葡萄酒成为很时尚的一种平衡心理的享受。

葡萄酒是情感交流的载体。早在古希腊时期,喝酒的规范已成为共存、博爱、交流以及共商与欢乐交织气氛的同义语。品着葡萄酒,就会有独特的个人感受,它有苦有涩有酸,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不同的滋味,也能够展示个人品味。随着葡萄酒文化的宣传与渗透,葡萄酒现已成了友好聚会、交流和沟通的象征性载体。

三、葡萄酒感性营销的策略

感性营销是以感性观点来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就是把个人感性差异作为营销策略形成的基本出发点,根据感性消费时代的特殊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手段以感性的力量去打动、诱发、唤醒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建立有效的葡萄酒感性营销策略。

1.利用产品功能效应,开展功能性营销

红葡萄酒与健康成为热门话题的契机在于所谓“法兰西效应”或“法兰西悖论”。即法国人吸烟率高,动物性脂肪摄取量高,但由心脏病造成的死亡率却特别低,经调查,与法国人喝葡萄酒有关。法国人人均每年饮葡萄酒63升,平均每天200毫升。法国里昂大学雷纳博士等对葡萄酒消费量系数和乳脂肪摄取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大量摄取动物性脂肪,只要饮葡萄酒,心脏病的危险性也不会提高。

利用产品功能效应营销的策略就是将葡萄酒的功能效应作为营销的第一因素,把葡萄酒产品的各种营养保健功能与效应传递给消费者,向消费者传播营养健康理念。如针对葡萄酒“法兰西效应”,1995年11月5日时,美国CBS电视台在其热门专栏“60分钟”上播放了“葡萄酒与健康”的专题,使得美国冷落多年的葡萄酒市场迅速启动。

同时,利用葡萄酒某一营养保健因子开展单一功能诉求式营销。如针对葡萄酒的美容产品功能,就可以向女士宣传葡萄酒的产品功效。据美容专家研究,红葡萄酒中所含的多苯基能够浸透肌肤,抑制雀斑和皱纹的产生,使皮肤变得白皙,对防止皮肤松弛和衰老有功效。我国《古今图书集成》内也记载:“葡萄酒肌醇治胃阴不足、纳食不佳、肌肤粗糙、容颜无华”,说明葡萄酒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补血养颜的作用。现在法国和英国都已经有了红酒美容面霜上市,许多法国人还用红酒敷面美容,将红葡萄酒直接涂敷面部和皮肤,以达到抗皱防皱、延缓皮肤老化的特殊目的。

2.利用葡萄酒视觉审美效用,开发能满足不同年龄、品味层次的葡萄酒

在感性消费时代,消费者购买商品所看重的已不仅仅是质和量,更重要的是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这种密切程度体现和寄托在消费者自我个性情感诉求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心理的舒适及优越感的某种渴求中,这时的购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的诱导性,而商品的诱导性首先要通过商品视觉注意力的诱导。为此,在产品设计、商标与包装、广告等视觉方面,应抓住消费者特有的心理和潜在需求,设计出能与其心理需求产生共鸣的视觉形象,诱导消费者注意力。葡萄酒感性视觉效用设计可以细分成:(1)酒瓶设计,主要考虑酒瓶材料、形状与颜色的选择与设计;(2)酒体设计,主要包括酒体颜色、光泽、流动性及味觉、嗅觉、触觉的设计,可以赋予葡萄酒不同的风格和丰富的感性内涵;(3)包装,要通过各种包装材料、图案、色彩、造型的巧妙设计和灵活组合,引起消费者不同的情绪感受,博得其好感和心理认同;(4)商标与标签设计,主要包括个性化的商标名称及其图案的组合,以及标签图案及标识标注内容;⑸广告,要综合运用葡萄酒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所能演绎的方式,实施多元化、情感化、亲情化的广告宣传组合。消费者由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而各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视觉感受。因此,葡萄酒企业要充分调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消费的视觉偏好和情感需求,精心设计个性化,凭借感性效应力量去打动、诱发消费者。如“云南红”葡萄酒以云南特有的本土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作为其产品视觉设计的基础,酒标上清纯的傣族少女、翩翩起舞的蝴蝶、带着晨露的葡萄、椰树、大象等等构成了一个美妙奇异的世界,所有这一切渲染出云南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融入商标、包装、广告中,取得了成功。

视觉营销论文篇10

[关键词]感官营销品牌个性策略

感性消费和体验经济的日益兴盛,使在感官营销基础上研究品牌个性塑造策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品牌个性与感官营销的含义

1.品牌个性的含义

个性原本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个人对他人或者环境的交往方式和反映方式的特征,这些特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品牌个性是个性概念得以延伸的表现,品牌个性使得品牌像人一样在消费者面前呈现出独特的特征。星巴克咖啡是品牌个性塑造最为成功的例子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咖啡,更是一种体验,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

品牌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个性、品牌联想等内容,品牌个性建立在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的基础上,是品牌联想基础,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消费者忠诚具有重要作用。

2.感官营销的含义

感官营销是指企业经营者在市场营销中,利用人体感官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开展以“色”悦人、以“声”动人、以“味”诱人、以“情”感人的体验式情景销售,其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并有效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一种营销模式。感官营销由五个部分组成,如图2。

图2感官营销的组成部分

二、基于感官营销的品牌个性塑造策略

著名广告大师奥格威曾指出,最终决定品牌市场地位的是品牌的总体性格,而不是产品间的微不足道的差异。李奥贝纳认为每个产品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戏剧性,而广告人的任务就是把这种戏剧性挖掘出来,这里的戏剧性是指品牌的个性。大卫.艾克把驱动品牌个性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即与产品相关的因素和与产品不相关的因素,如表所示:

上述三位学者分别从品牌个性的重要性、品牌个性塑造是广告人的首要任务以及驱动品牌个性塑造的因素三个角度阐述了对品牌个性的认识。沿着对驱动品牌个性的因素分析,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之下,从感官营销的角度研究品牌个性的塑造策略顺应了品牌个性理论研究的思路。

表驱动品牌个性的因素

1.基于视觉营销的品牌个性塑造策略

视觉营销指围绕人们的视觉器官开发营销理念,建立营销模式以及开展营销策划活动。

在驱动品牌个性的因素中,产品的包装、象征符号、广告和公司形象等因素都需要具有视觉营销的思维。

产品的包装不仅保护产品、促进销售和提供便利,还可体现不同的品牌个性。如:农夫山泉的运动瓶盖和“收腰”瓶身张显了它的运动个性,茅台酒的华贵包装正是其高贵、高档次的体现。

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象征符号引,是树立品牌个性的又一途径。麦当劳的金黄色“m”形门、肯德基的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标识、青岛海尔的“海尔兄弟”标识对各自的品牌都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雀巢的标志性符号是一个鸟巢,一只鸟在哺育两只小鸟,这极易使人联想到嗷嗷待哺的婴儿、慈爱的母亲和健康营养的育儿乳品。这个标志在消费者心中注入了慈爱、温馨、舒适和信任的个性。

视觉营销思想还可用于广告设计方面。广告中的图形与色彩的搭配,报纸广告中整体版面的排版及色彩设计,电视广告中广告画面的设计都是与视觉营销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另外,视觉营销应用于终端渠道也有利于品牌(尤其是日用消费品)个性的建立,销售终端的陈列、布局、货架位置等与包装同样有吸引消费者眼球,显示品牌个性的作用。

2.基于听觉营销的品牌个性塑造策略

听觉营销指利用美妙或独特的声音,吸引消费者的听觉关注,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独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