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46:36

生态文明教育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德育;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067-03

收稿日期:[HtSS]2006-09-21

作者简介:余志健(1970-),男,江西广丰人,讲师,从事警察体育教育和警察战术教学研究。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我们要走的应该是一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它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生态文明。作为培养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所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这一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高校德育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产生

18世纪以来的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物质财富空前增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粗放型利用自然资源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由此,以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并必将取代工业文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工业文明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众多的学者开始重新认识生态问题,并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所谓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2]。生态文明强调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环境应共处相融。生态文明反对人类中心论,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它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式发展。在开发模式上,它主张以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知识经济取代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在资源的开发对象上,主张由自然资源转向人力资源。生态文明理念的出现是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必将促进人类社会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它是我国改革开放25年伟大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路明灯。生态文明在科学发展观上的体现主要是要求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与后代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现代与后代等诸关系的和谐与最优化。显然,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相对独立,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形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1.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3]。众所周知,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大系统,人类只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而独立存在和发展。人类的任何发展,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只有依靠于自然才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雄厚的物质基础。人类是地球的人类,自然是人类发展的母体[4],人类要重视自然,爱护环境,要把发展建立在合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只有建立在充分尊重生态系统中诸要素存在的发展权,以良好的生态循环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的建设,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现在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人炸、环境恶化等问题,是人类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所造成的恶果。如果系统链中出现问题,那相互依存的条件都不存在了,人类又何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呢?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也是建立在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总结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

2.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

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崇尚自然,它一方面要求人们有良好的生态伦理观念,珍惜生命,爱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平等对待人类社会以外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自觉保护身边的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禁止一切生态破坏行为;另一方面要求人类自身要有良好的生态消费观念,权衡利用资源的得与失,要求做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做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这是因为,生态系统遵循着系统互动规律、耗散结构规律和物质守恒定律,人类所消耗的必然是从自然中索取,盲目地追求高消费只会将有限的自然资源更快的耗尽,生态链条越加不牢固。而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必须善待地球资源,遵循平等原则、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结合原则、现代与后代资源共享原则。显然,生态文明蕴含的生态伦理和消费观念,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理念。只有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与消费观念,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才能继续向前。

3.生态文明推动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基础。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对后者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离开了生态的良性发展,我们改造自然而取得的物质成果会失去根基;没有生态的良好发展,人性的光辉无以体现;而没有符合自然规律的社会演化,政治文明也将是空话。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我们说,生态文明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离开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那是不可思议的。

二、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主要文明形式之一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中,创造出丰富的人类文明模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的三种文明形式,是人类现代化的主要内涵。随着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不断使用,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重新的审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便应运而生了,它使人类生活进入全新的文明时代,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主要文明形式之一。生态文明的提出,不仅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革命,而且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这种文明观摈弃了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看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和环境、和社会发展融合一起。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与此同时,这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赋予高校德育的历史重任

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价值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过程。以往我们对大学生谈社会发展,大多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角度,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我们必须加进自然这一因素,确立四位一体的新观念。这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的阶段上充分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生态学意义的需要。因此,人类为了优化生存和发展,必须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未来的发展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应当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这种生态道德区别于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而是以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与人为本位的,要求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还负有对自然进行保护和发展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新型道德,强调的是人类平等观念,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强化这种意识,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生态文明教育为大学生德育注入新的内涵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教育,它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高校德育注入新的内涵。首先,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当代大学生善待自然环境,发挥人类特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要求尊重与爱护自然,树立自律意识与平等观念,要顺应生态规律,倡导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其次,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大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要为后代保留足够的资源,增强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意识,使他们能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谋求人类和自然界在动态平衡中的协调发展。总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这个工作。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

同志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3]。要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世界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是自然中的一员,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人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这个生存家园,保护自然,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而生态危机实质上就是人类生存危机,是对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反馈性惩罚。高校要从生存的高度,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大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所谓生态文明道德观,即在谋求人类发展的同时,要保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和统一的观念[5],包括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社会生态发展观及绿色科技观等。生态文明道德观对大学生整个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主要应抓好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教育。要教育大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以远大的目光和全球意识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要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人类在地球这个自然体系中的定位;要教育大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的万事万物;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起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观念。只有使大学生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

同志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3]。环境教育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应该开发其中的德育价值,包括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实践价值、个体价值、美学价值、规范价值等,使其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力量[6]。要通过环境教育,达到以下基本要求: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然性;引导大学生强化全球意识和“地球家园意识”,不仅使他们学会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也使他们学会负责,具有“道德感”和“义务感”;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产生质的飞跃,并完善其人格,为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环境法律意识,包括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使他们从环境他律转到环境自律,最终养成环境自律精神。

(四)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要抓好大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要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到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懂得生态发展的规律,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二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要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教师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或从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的创新,并把研究出的成果反馈社会,直接或间接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使大学生不仅能直接分享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且使他们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有利于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三是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对大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08(1).

[2]徐春.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n].光明日报,2004-02-17(4).

[3].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4-04-05(1).

[4]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4(3):33-36.

生态文明教育篇2

摘要:2014年举行的主题为“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的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是首次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和美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最新动态。与会者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之匹配的生态文明教育范式,强调教育应升华各种另类教育模式,服务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共同福祉,而不只是个人的经济利益;从现代教育范式向生态文明教育范式转换是当下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中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可以为教育范式转换提供足够的文化资源;目前中国和美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虽然处境不同,但毕竟已经在路上。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教育范式转换;共同福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1-0021-06

2014年4月25-26日,由美国中美后现展研究院(instituteforpostmodernDevelopmentofChina,USa)、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美国培泽学院(pitzerCollege)、美国西雅图大学(SeattleUniversity)、美国汉瑞克斯学院(HendrixCollege)、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新华社洛杉矶分社协办的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8thinternationalForumonecologicalCivilization),在美国著名生态城克莱蒙召开。会议主题是“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educationforanecologicalCivilization)。

这是首次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国际会议,设置了“现代教育的另类选择”“教育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教育”“为了生态文明的高等教育”“生态教育”“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教育与可持续性”等议题,吸引了中国和美国共20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新闻记者与会。美国方面共有十余位长期从事生态教育、博雅教育、全人教育、有机教育的代表性专家学者提交论文并做报告,中国方面共有五十余位专家与会,可以说,此次会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和美国在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最新动态。本人有幸参加并参与组织本次会议,现从四个方面就中国和美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最新动态加以总结。

一、现代教育范式必须向生态文明教育范式转换

一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教育,被认为是现代化发展的强大推进器,而且,现在全世界似乎都在模仿美国这种“成功的”教育范式。然而,在人类从现代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洞悉了现代教育范式的缺陷,并呼吁从现代教育范式向生态文明教育范式转换。

(一)现代教育范式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致命缺陷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院士、著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中美后现展研究院院长小约翰・柯布(JohnB.Cobb,Jr.)博士在“为什么需要学校?”的大会主旨报告中,梳理了现代教育越走越窄的发展道路:首先教育逐渐被学校所垄断,然后学校教育又由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逐渐沦为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其目的只是为经济服务。现代学校教育教给学生专业技能和研究技巧,允诺学生将来能改善其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这样的教育表面上很有吸引力,因此每个人都以上大学为目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了教育资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这种以经济成功为导向的教育体制本身是破坏性的,充满激烈甚至无谓的竞争,让绝大多数学生产生挫败感。一所成功的大学只教学生技巧而没有智慧,培养的学生不幸福且不负责任,这是十分荒唐的,且带来了人性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等一系列严重后果。[1]49-57

来自河北工业大学的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交流访问研究生杨洋,从自身切身体会道出,当今的竞争式教育将教育目的异化为在分数上战胜他人,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过程哲学强调万物相联的角度看,合作式教育比竞争式教育更能促进学生发展,因为学习不仅仅是分数,人生也不只是一场比赛。[2]

美国里昂学院(LyonCollege)布伯(paulCustodioBube)则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是反生态的。教育过去一直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下一代社会领导者。从西方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东方的孔子,教育目的都是培养为和谐公正的社会所必要的智慧和美德。然而,现代社会以控制自然的启蒙理念为特征,与此相关,注重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欲望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崛起了,这就使公民的理想远离了和谐公正,转变到竞争和政治权力上了。因此,公民教育已经从培养和谐正义的美德,转变为获取技术技巧,以加速开发自然,满足贪得无厌的自私消费欲望,而不是为了满足可持续、公正和生态上负责任的社会。[3]3-4

中美后现展研究院王治河在“生态文明呼唤一种热土教育”的大会报告中提出,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主流西式现代教育,以升学为手段,以为全球市场和现代都市培训职业人才为目的,片面强调书本上面所谓的普遍化的科学知识,它既疏离自然,也远离生活,隔断了学生、学校、教育与自然、社会、传统和实践的血脉联系,本质上是一种无根的离土教育。它允诺大家都有不错的工作和“钱途”,有进入大城市的机会,大家趋之若鹜,结果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工作岗位人才稀缺,农村空心化甚至消失,农业凋敝。这种离土教育导致对乡村和农民的蔑视,对传统的虚无主义、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地方感、家园感和归宿感匮乏,对于当今生态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265

杨志华: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代表们普遍认为,现代大学教育普遍存在两个相互关联的致命缺陷:一是以经济成就为导向,忽视社会责任;二是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美德智慧培养。这种教育不利于培养关爱自然和关心未来的生态公民,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将现代教育范式转换为生态文明教育范式。

(二)走向生态文明教育范式是一场教育的“哥白尼革命”

何谓生态文明教育范式?在此,学者们将生态文明教育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而不只是一个新的教育内容或模块。美国学界所谓的“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或中国学界主张的生态文明教育,反对现代教育以经济成就为目标、技术为主、个体利益优先、竞争至上等根本理念,相应地,弘扬以社会责任为目标、智慧美德为统帅、共同福祉优先、合作至上等诸多新理念。与现代教育范式相对,生态文明教育范式的“硬核”,是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应为全社会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共同福祉服务,而不是像现代教育那样,狭隘地为个人的经济成就服务。这可以说是教育的一次“哥白尼革命”。

生态文明教育范式,就是以生态文明的共同福祉价值观为指导的新教育,其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设置、课程评估,都围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展开。具体来说,生态文明教育范式强调以下几点:第一,教育功能应该服务于共同体(特别是本地共同体)的共同福祉;第二,教育目标是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第三,教育内容以品德养成为重点;第四,教育方法侧重教师身教言传和师生平等对话;第五,课程设置应打破学科界限。

常识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为社会的、生态的共同福祉服务。可在资本主义鼓吹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主义意识形态支配下,柯布呼吁的这种回归常识的教育改革,现在还只是悲怆的乌托邦式梦想。这也凸显了当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现代教育范式转换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柯布博士强调,“只有重新思考学校恰当的目的和将所有能量都导向实现这些不同的目标,学校才会对目前人类状况做出积极的贡献”[1]53。

二、教育范式转换可以利用三种文化资源

学者们乐观地看到,人类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和智慧帮助现代教育实现范式转换,走出发展困境。最基本的文化资源有三种:中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一)中西优秀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教育不无启发

布伯强调,古希腊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Lyceum)的博雅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于今天如何培养为共同福祉负责任的具有公正和谐美德的生态公民,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3]6-7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被公认为破解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本指南。深圳大学景海峰在梳理儒家“天人合一”理念发展史的基础上指出,该理念蕴含了丰富的终极性意义,且将超验性与现实性有机统一起来,呈现了华夏文明独特的宇宙意识,对人与自然关系作了理性化理解,今天仍不无启发。[5]

自然主义的道家思想,也一直被认为是破解现代困境的一剂良方。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ClaremontGraduateUniversity)和培泽学院斯诺伊思(SharonnickelSnowiss)一直相信,我们可以向公元前500年的老子寻求智慧。《道德经》确实有一种对自然的理解,包括人与非人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这些理解甚至与当代科学所阐释的全息理论都有惊人的相似。老子反对出于无限欲望去无限攫取,他告诫我们,如果要健康幸福,就必须限制欲望。[6]55-56据苏州大学吴忠伟阐释,道家庄子重视“真人”自发的、不待刻意思虑的人类行为机制,因而真人只是自发“参与”而非刻意“消费”生态系统,对于今天克服消费主义也不无启发意义。[7]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可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新的哲学观念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以超越现代性的局限性为宗旨的文化哲学思潮。在教育上,现代性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信奉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经济人”假设,并以经济上的成功作为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自我欲望膨胀的人历史上一直都有,可只有到了现代,欲望膨胀才变得光明正大、冠冕堂皇。以斯密(adamSmith)为代表的现代思想家们宣称,人本质上是“经济人”,追求自我经济利益最大化实现、自我欲望最大化满足,乃人之天性。这不只带来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滑稽局面,更带来了共同福祉的忽视和衰落,必然导致“公地悲剧”式生态危机。“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有一个根本的生态转向――从培养经济上的成功人士,转向培养关爱自然和关心未来的新人。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北京林业大学杨志华认为,以柯布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这种转向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柯布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角指出,这种“经济人”假设,在理论上为满足经济学的“科学”地位而过于抽象化,犯了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所说的“错置具体性谬误”(thefallacyofmisplacedconcreteness),在实践上既有害于生态健康、共同体福祉,也不利于个人幸福。从深层次来看,这种人性假设建立在现代主流哲学基础之上,包括存在论上的主观主义、原子主义和等级制教条,价值论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个体主义和消费主义信念。与之相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坚持过程-关系实在论、机体思想与和谐思想组成的新存在论,共同体主义、生态禁欲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新价值论。从这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看,人在本质上是不断形成中的共同体中人(personbecomingandpersonincommunity),人生意义在于对共同体的奉献和对大自然的担当。这充分论证了成为关爱自然和未来的新人之理由,从而为教育的生态转向提供了坚实的人性假设和哲学基础。[8]

美国阿帕拉契州立大学(appalachianStateUniversity)卢巴斯基(SandraLubarsky)指出,我们都是生态恶化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面对迅速恶化的生态系统,有人选择做旁观者,而卢巴斯基号召大家做救助者。从旁观者到救助者的身份转变,需要哲学观念的改变。这种救助者的立场建立在利他主义基础之上。卢巴斯基指出,从心理学来看,如果说人有自私自利的心理倾向,可婴儿就有利他助人的心理动机和倾向。从哲学角度看,利他源于怀特海所强调的敬畏感:认识到此时此地即“圣洁之地”,包含过去和未来,是“存在之大全”,因此我们要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负责。教育应挑战影响深远的自利倾向的经济主义、物质主义,反对自恋倾向,通过培育学生的共情能力,见证道德模范的示范行为,研究救助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人的具体事例,以培养利他的救助者。[9]

(三)马克思主义为促进教育范式转换提供哲学基础

斯诺伊思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批判立场,不仅批判了消费主义等导致生态危机的资产阶级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专注于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6]51;而且基于其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重作为“劳动动物”的人与身外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连续的物质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因此,如果用爱因斯坦和最新的科学观点更新马克思的科学观点,认识到自然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以马克思的分析方法为基础,将引导我们走向一个生态社会[6]51-55。

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不仅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也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病灶。马克思主义则高扬整体主义的世界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价值观,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反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为促进现代教育范式向生态文明教育范式转换,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基础。

(四)三种文化资源将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合流

学者们通过交流探讨发现,中国和西方传统的优秀文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智慧是相通的,有可能共同汇聚为人类文明的前进大潮,并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合流,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发展。

斯诺伊思认为,马克思和老子的思想,都强调通过实践获得关于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经验和生态意识,为我们改变对自然的意识提供了指导。[6]56-57而这种意识的改变,对于生态教育而言是绝对必要的。

无独有偶,中共中央编译局李惠斌则探讨了孔子与恩格斯对于重建敬畏自然和社会的启示意义。孔子有著名的“三畏”,恩格斯有著名的“自然界报复”说,都提醒人们要对自然心存敬畏。当然,恩格斯不是简单强调敬畏自然和社会,而是强调要认识自然、社会及其规律,从而对于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实行变革。在此意义上,恩格斯的敬畏哲学比孔子前进了一步。[10]

深圳大学王兴国探讨了后现代视野中的儒家生态文明观,指出古老的儒家生态文明观与现今的后现代思想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相通性,可以说是一个提前了两千多年问世的“后现代生态文明”观[11]259。中美后现展研究院副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CenterforprocessStudies,USa)执行主任克莱顿(philipClayton)也指出,孔子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

总之,这三种文化资源在精神实质上有相同之处,而又与指导现代教育的现代文化有所区格。在从现代教育范式向生态文明教育范式转换的过程中,可以发扬这三种文化资源,来削弱现代文化对教育的强力影响。

三、生态文明教育是对各种另类教育模式的升华

如前所述,生态文明教育弘扬以社会责任为目标、智慧美德为统帅、共同福祉优先、合作至上等诸多新理念。事实上,这些理念一直或多或少地蕴藏在不同于现代教育模式的生态教育、有机教育、热土教育、全人教育、博雅教育等另类教育模式之中。与会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并不需要另起炉灶,只需要在最新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充实这些另类教育模式在生态文明时代条件下的新内涵,使之得以升华,最终促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范式。

(一)发展生态教育,强调相互尊重和爱

美国克莱蒙“非凡福祉”(UncommonGood)机构创始人及执行主任明泰(nancymintie)强调,面对可能到来的生态灭绝,传统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一纸文凭在一个崩溃的社会中毫无用处。他们需要学习真正实用的地方性、经验型知识,学会成为领导人类社会走出旧文明废墟的有远见的领导者。更关键的是,21世纪的生态教育要革新意识,认识到人们不是在一个支离破碎的环境中的独立个体,而是在一张充满生机活力的生命能量网中与所有事物和所有他者相互联系的人。如果说,基于相互孤立的实在模型的现代教育,所强调的是个体主义和竞争,从而导致恐惧;那么,基于量子物理学的相互联系的实在模型的生态教育,所强调的则是相互联系,及其所带来的相互尊重和爱。[12]

(二)发展热土教育,以地方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为旨归

王治河为后现代生态文明呼唤一种热土教育。热土教育是指一种以地方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为旨归的有根教育。它是对现代离土教育的反拨,是标准化、单一化、市场化的现代全球教育的抵抗者,它旨在培养学生厚重的责任感和深邃的归宿感。热土教育既认同所在地方共同体,也认同大自然,建立起与地方共同体和大自然的亲密关系,克服现代人的无根浮萍状态。[4]268-272

(三)发展全人教育,拓展生态文明素养

克莱顿在“全人教育:为何整体论是生态教育的核心”大会报告中指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颠覆了现代主义哲学的诸多主题,比如,将共同体而不是个人放在第一位,合作为主而不是竞争为主,不是简单相信追求财富能带来社会福祉,而是以整个社会和星球的福祉优先于财富追求,这是一种怀特海主义的整体论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生态文明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也为生态文明征途中如何转变教育提供了方向,那就是基于这种整体论,培养完整的人或全人――负责任的公民和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在生态危机时代,首先应是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人,即对整个星球福祉负责任且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的人。全人教育策略也是整体论的,它强调形成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共同体中学习,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跨课程学习,体验式学习,基于问题展开批判性、创造性反思,最终是为了解决当地共同体面临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检验促进学习。[13]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哈尔滨师范大学刘璐也呼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教育体系改革要重视全人教育,借鉴怀特海的教育整合思想,整合学习方式,整合课程,整合人文与科学,以环境教育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任务,培养以美德和智慧统帅人格的“全人”。[14]

(四)复兴博雅教育,强调生态责任

美国阿帕拉契州立大学福特(marcusFord)在题为“为博雅教育正名及博雅教育的重要性”大会报告中指出,博雅教育历史悠久,但现代以来开始衰落,即使现在仍有美其名曰之博雅教育,也已变质了,最终目的也只是为经济服务。为了让生态文明成为一个合理的教育目标,我们亟需的博雅教育,必须试图增强学生向善的力量,培养共同体领袖和品德高尚的人,培养学生的敬畏感和责任感,更具体地说是培养这样一种生态责任感:为了人类和所有生命福祉的增长,将我们的社会建设得可持续、合理、公正。[15]64-66概而言之,生态文明教育,要教会人们一方面正确认识活的、有机的世界,另一方面努力成为共同体之中的全面发展的人,以一种利于自然与人类福祉的方式,促进包括自然与人类在内的共同福祉的丰富和发展。

四、生态文明教育在路上

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上首先呼唤学校绿色转型。生态思想家柏励(thomasBerry)曾建议用生态模式来组织大学。他强调:大学必须作出决定,或者在衰败着的新生代里继续培训养家糊口的专业人员,或者为正在呈现出来的生态纪而培育学生。[16]柯布曾在“怀特海式大学”一文里提供了一个更具体的关于生态大学的设想:我们的大学,可以就地球和它的居民的健康生存这样重要的问题组织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17]福特甚至列出了生态大学博雅教育的系列课程:全球问题、经济学、社会运动-社会进化、地方事务、西方思想经典、亚洲思想经典、形而上学。[15]66-67

然而,生态文明教育或者“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目前在美国仍然遭受冷遇。福特悲叹,美国很少有人去反思教育目的,人们对于实现生态文明也缺乏广泛认同。政治领袖和教育机构领袖都没有呼吁一种新的文明,或者呼吁深层的教育变革。深层教育改革只能寄希望于现有的近600所博雅学院和新创建的博雅学院。[15]68

中国是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策略的国家,“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18]。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国有更好的土壤,今天全国已开展丰富生动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早在1998年,我国就有学者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教育”这一概念。[19]从2000年开始,清华大学等一些高校提出了绿色大学建设目标,并展开探索。自2007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我国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20]2007年11月18日,在“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上,形成并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鹫峰宣言”,其中“呼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条。[21]2008年5月30日,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和组织评选了首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包括北京林业大学等10个单位。

在本次大会上,浙江师范大学楼世洲介绍了中国教育的区域协调可持续性量化研究成果,并提出了针对性发展策略。[22]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刘宗超和贾卫列介绍了该院多年来推动生态教育的系列具体举措。[23]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杨韬以他们大学为例,介绍了中国绿色大学建设最新进展,获得与会者极大关注。北京怀特海智慧教育中心主任阎晓霞介绍了在自然环境、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经验。[24]近年来,中国创立了越来越多的怀特海幼儿园。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已从娃娃开始抓起。

参考文献

[1]Cobb,J.B.Jr.whySchool?[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

[2]杨洋.从过程哲学角度反思“竞争式教育”[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309-310.

[3]Bube,p.C.theChallengeofeducatingCitizensforecologicalCivilization[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增补版(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

[4]王治河.生态文明呼唤一种热土教育[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

[5]景海峰.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中的宗教性问题[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105-110.

[6]Snowiss,S.n.marx,Laotzuandnature:ChangingConsciousness[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增补版(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

[7]吴忠伟.“真人”种群与庄子的“生态政治学”[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293.

[8]杨志华.为什么要做关爱自然和未来的人――一个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角[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312-313.

[9]Lubarsky,S.agency,altruism,andSustainability:ChoosingtobeRescuers[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188-195.

[10]李惠斌.从孔夫子到恩格斯:重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敬畏哲学[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增补版(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15-26.

[11]王兴国.后现代视野中的儒家生态文明观[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258-261.

[12]mintie,n.ecologicaleducationin21Century:JourneyfromFeartoLove[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增补版(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33-35.

[13]Clayton,p.educatingwholepersons:whyHolismisattheCenterofecologicaleducation[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增补版(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8-14.

[14]刘璐.全人教育与生态文明[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147-148.

[15]Ford,m.theRectificationofnamesandtheimportanceofaLiberalartseducation[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

[16]贝里,t.伟大的事业――人类未来之路[m],曹静译,三联书店,2005年,第96页.

[17]成长春.21世纪的怀特海式大学――科布博士访谈录[J],全球教育展望,2007(1):8-9.

[18]柯布,刘昀献.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3):5-10.

[19]王良平.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把环境教育引向深入[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81-85。

[20]杨志华,严耕.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新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2010(5):1-4.

[21]严耕,林震,杨志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代序.

[22]楼世洲.中国促进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进展研究[C]//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组委会编.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中英文).美国加州克莱蒙,2014:162-186.

生态文明教育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道德教育绿色学校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一系列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1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

传统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虽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但是,它采取控制和掠夺的方式,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全球自然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打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多起造成许多人死亡和痛苦的“马斯河谷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米糠油事件”等重大环境公害事件之后,人类才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鉴于此,西方国家很早就将环境教育和人与自然的道德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加以重视。比如美国分别于1970年和1990年两次颁布环境教育法,在教育总署下设立环境教育司,并设立了环境教育基金会和各种环境教育奖金。在英国设有环境教育委员会,并且设有国际环境保护教育中心。此外,日本、印度、泰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都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并具有完整的中小学和大学的环境教育的教学计划,同时十分注重环境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在各科教师中进行环境教育的职前培训。应当说日本人民高度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与其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环境教育密不可分。

2我国的发展现实要求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2.1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这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党的重点关切问题。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2007年入夏以来出现的太湖、巢湖、滇池等地爆发的蓝藻水污染危机,说明二十多年积累的环境问题已到了危险的临界点。空气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现象也极为严重,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辐射、电子垃圾等新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增多,生物多样性锐减。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已经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我国、印度和俄罗斯名列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榜首。作为传承知识的载体、培养人才的学校必须将环境教育和人与自然的道德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加以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心纳入德育的整体结构,通过对人们进行环境知识、生态意识、环境伦理的长期教化和引导,使人们自觉养成热爱自然,善待生物,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试想在一个“生态盲”、“环境盲”的国度里,要想根本改变生态环境是十分困难的。

2.2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转变伦理价值观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由于贪得无厌的利己主义本性,使得个人或民族不可能从“人类”整体的利益出发,不可能从长远利益出发,也不可能对其活动后果真正负责。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就通过资本全球化进行悄悄的剥削,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买单。全球化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转移和扩散,生态殖民主义愈演愈烈。中国制造的商品的主要进口商是美国(21%)、欧盟(19%)、中国香港(16%)、日本(11%)及南韩(5%)。全球消费者受益于中国商品的好处,而环境负担却是由中国公民来承受。据报道,发达国家目前正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运送有害废物。自1980年以来,发达国家已有1000多艘船只,总计1163亿吨有害废物运抵第三世界国家。因此要把关心和爱护生态系统纳入到新的道德观念中,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要提倡人人负有为人类整体利益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谴责和抵制为贪图私利和眼前利益而制造、转嫁污染的不道德行为。

2.3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要求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的精神。《礼记•中庸》说道:“惟天地至诚,故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万物均是自然化育而来,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只有彼此尊重,和谐相处,才能生生不息,世代绵延。我们的祖先还十分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从中吸取营养。在《易经》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君子要效法天道刚健有力、周而复始的品格,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坤卦《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出君子要效法地道平顺居下负载万物的品格,醇厚品德并勇于承担重任。这是我们祖先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宇宙认识的结晶。构建生态文化,必须弘扬这种深厚绵长的精神和理念,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

3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措施

3.1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环境教育

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尊严和荣誉的尺度,环境意识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象征。实施环境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而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则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的生存和人类的可持续教育,纳入绿色学校的教育之中。学校的定位,不仅在于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而且也为恢复自然生态、建设自然生态服务。因此,绿色教育已成为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统办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其次,“绿色学校”是人类生态观念变革在学校系统的积极响应。在这一社会生态的转型期,迫切需要发挥学校作为绿色文明中心的精神辐射作用,既使建设未来的文明使者熏陶了绿色文明,也使社会感受到学校的绿色文明。其三,“绿色学校”将解决“绿色无知”问题。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并非人们故意所为,而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反映出人类在生态上的“无知”。“绿色学校”的任务,就是要将人类、非人类生物、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次共同体的生存方式,用绿色理念认识其规律、规范其行为。理解三个层次共同体的生存方式,确立起人与自然关系中由自然到必然的人类义务和责任,树立“绿色意识”。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目前我省绿色学校累计达到1665所,其中部级14所、省级97所;已创建绿色社区(小区)575个,其中部级8个、省级21个、市级201个。

3.2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建设责任制,提高领导层的生态道德水平

各级领导层是党的方针、政策、法制法规、社会经济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在环境保护和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决策者的主导作用。但是,现行考核政绩制度容易产生短期经济行为,既不符合经济规律,更违反生态规律。这些局部的“成就”掩盖了巨大的社会成本。此外,它还将管理部门和领导人的前程紧紧捆在一些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主观数字上,成为统计腐败的源头。毫不奇怪,代表人民利益的环境,往往成为经济政绩比赛的最大牺牲者。早在1994年我国就对淮河污染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治污金额超过600亿元,地方政府官员每年签署环保“军令状”,而淮河污染依然如故。资料显示,淮河流域至今没有一位领导因为未完成治污目标而被处分、处罚或下台。因此,抓好领导者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党的重要任务。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和责任制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建设责任制,正确把握和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同时在环境保护中抓好环境教育,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断提高领导者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进而激发领导者带头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3.3鼓励节约资源,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人类怀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义感和责任感,以“绿色、和谐、自然、健康”为宗旨进行的适度消费,是在避免过度消费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一种消费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倡绿色消费、节约资源,这一工作的主体是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政府应大力推进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杜绝“炫耀性消费”和“形象性过度消费”,引导公众从社会主义新文明的角度认识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环境文化,培养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让全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和行动中节约资源,并且利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充分改进现有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消费的实现,将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为广大消费者将通过“绿色选票”遴选那些有益健康,无害环境的产品,并向消费品的生产市场发出“绿色信号”,这种绿色需求将刺激企业转变产业结构,挖掘绿色产品,以增加绿色食品的供给,从而保证绿色消费的实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俭以养德”之古训,选择节俭,不仅选择了科学生活方式,追寻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3.4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按照生态文明观念,资金、技术不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钥匙,道德文明的力量最终能够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其纳入道德与文明规范及评价体系。这就要求人民从生态知识过渡到信念,树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培养人对自然的文明程度,自觉地反省自身的道德观念,反省文明地评价人对自然生态活动的善恶,寻找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文明准则。

生态文明包括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四大范畴。生态善恶,是指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凡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行为都是善的,反之则是恶的。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善恶观念,才能使生态保护成为人类的自觉行为。生态良心,能使人类肯定地认识到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与统一关系,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的责任,监督和评价其它人的社会行为。生态正义,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正义感,与所有危害人类环境、破坏自然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作斗争。生态义务,建立在人民对生态危机及后果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在生态道德文明原则指引下,自觉自愿地承担义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善恶观,凭藉生态良心,以强烈的生态正义感承担生态义务。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的做法,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教育篇4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德育教育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认识。它是由文化与自然价值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同时它也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

一、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广泛缺乏生态文明意识,由于一些高校将教学育人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与政治素质方面,而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德育教育的培养,使得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从而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淡化,没有从较高层面上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生态意识。因此,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行为经常发生。例如:浪费水电、浪费粮食、不爱惜公共设施、随手丢弃垃圾,随处乱写乱画等。对于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高校虽然进行了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也开设了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课程。但是,由于缺乏教育力度,课程空洞乏味,仅仅从图片以及罗列的数据方面让大学生了解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其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关键在于让大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乎全民族的发展与福祉,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看待问题,明确如果不能够合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制约经济的发展,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党的十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显得尤为迫切。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开设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在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方面,高校应致力于开设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该课程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其囊括关于生态文明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具有灵活性、充分性以及内容的广泛性,成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以往的课程设置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仅仅是通过一些幻灯片或者一些数据来让学生对生态文明进行简单的认识,而该综合性课程,从内容上更加充分饱满,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自身建立起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念,从而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不断加强关于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师资力量

在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方面,老师作为主要的引导者,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具备各方面素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其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会对德育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应当打造一支力量雄厚、水平过硬的教师团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多开展一些具有真正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将关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等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不断的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大学生精神素质的提升以及道德情操的养成产生着重要的引导和指示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将生态文明意识观念与其融合,切实开展一系列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观念意识,使得校园成为培养大学生态文明意识的摇篮。

(四)开展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采取课堂内教学的方式,那仅仅是纸上谈兵,要想真正让学生感同身受,还需要实践的引导作用。例如:以植树节、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采用展板、海报、百人签名等形式,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带领广大学生前往污染严重的河道、工厂附近参观、调研,设身处地的感受环保形势的严峻性与紧迫性;还可以大力倡导学生发明创造,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设计一些关于环保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实践类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活动之中来,大力增强了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的理性认识,与此同时,又将理性认识进一步升华为感性认同。

生态文明教育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资源语文教育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教育。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情伤怀。他们更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相似命运,进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出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作者哀叹因扭曲的审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运,同时也是在哀叹和病梅一样的被黑暗体制扼杀的人才的命运;对病梅和人才的命运的哀叹,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喊出了知识分子盼望学为所用、为国建功的心声,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自己和愚溪的“无以利世”的同病相怜之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树木“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也”,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时,同样渗透着深深的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三、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

以物为友,怜惜万物进而发展为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保护,甚至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华。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表达了自己对病梅的深深怜惜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购买病梅三盆“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行动,除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蕴含着对被扭曲的梅树的深深同情和爱护之情。这种思想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根基,而这在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史怀哲希望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与动物之间,他说:“同情动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对物有怜惜之情,有爱护之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掠夺式发展的警钟。

四、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

《论语·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这番话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图景:几个人在明媚的春光中沐浴完毕,愉快地吹着风、唱着歌儿回家去,轻松、温馨而宁静。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因自然景物的幽静而清静,而清净。人心的清静、清净与自然的清新、明净相谐共振、融会贯通、平衡和谐,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曲。这是自然生态、精神神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是人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类似的例子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很多,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信可乐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等。

自然养育了人类,也养护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无不给人类以美好的想象,给人以丰富的审美追求,给人以旷远而深邃的思考。

生态文明教育篇6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24-0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原则,采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培养其生态文明素养,并使其自觉遵守生态系统的原理,积极通过生态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

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时期,在新形势下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引入高校德育领域,它对德育的创新以及高校德育改革的推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关系到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但目前我国的生态教育一直处在缺失状态,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系统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环境教育,相应的生态知识非常匮乏。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正确全面的生态文明素养迫在眉睫。

一加强理论课程学习,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情感,养成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习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要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课程的教学。主要的授课老师为辅导员、相关课程任课老师以及学校管理者。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此课程由专业思想政治课老师以及辅导员来授课。首先,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全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以及形势政策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形势政策观,提高其正确分析生态形势,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提高其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践行力。最后,宏观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学习。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帮助高校大学生从中学结,不断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上勇往直前,取得更大的成效,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另一个途径是人文科学选修课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由相关专业老师授课。通过开设人文素养选修课以及相关专业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与综合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二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提高大学生生态行为能力

有了生态文明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就要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能力。教育者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例如通过调研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的危害,开展美化、绿化校园的活动,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组织生态文明调研兴趣小组与成立社团,组织大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的社会调查,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高校大学生作为主力军的独特创造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三推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生态校园

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在校园里进行的,因此推进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健康的生态校园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隐形生态文明教育。绿色和谐校园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传授文化、学习知识的摇篮,建设绿色校园,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感化与熏陶,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与情感,进而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素质,并外化成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

总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使生态文明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并自觉外化成一种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生态文明教育篇7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以来,理论界和学界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和未来发展必须持之以恒推进的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要求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本文从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做出梳理,进而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路径选择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有效探索。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阶段发展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人类看成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认为人类的任何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都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存量。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以“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成为了人类的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的高排放和资源的低利用,引起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积累性衰退和恶化。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人类开始反思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同样面临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恶化,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因此,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构生态道德并形成伦理观念。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加强全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应重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时代新内容,也是高校德育全球视野的要求。高校德育的内容既包含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不断吸纳融入时展所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生态文明观教育正是高校德育必须关注的时代内容。

作为生态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道德,要求尊重和爱护自然,顺应生态规律,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要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它贯穿于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蕴涵着辩证的哲学观和价值观。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德育来说,这个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大学生的公共生态教育是非常薄弱的,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同时其行为要滞后于生态文明意识;正是从这点出发,我们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拓展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3.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重视并遵守和谐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诠释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爱社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从而也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为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设定完善的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的目标,是摆在现代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1.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明确生态恶化的事实,是激发大学生对生态环境危机感,树立大学生对生态安全责任感的必要举措。心理学认为,只有对现状问题的深刻认识,才有对问题危机感的敏锐反应,才能树立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如果人们一旦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就会主动去关注这一问题,激发起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搞得好的国家和城市,都获得对人们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的成功。所以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环境现状教育是生态环境教育的基本和首要内容。

2.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教育是生态智慧、生态世界观、伦理观的重要方面。它将成为人类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人类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新的科学思想武器,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尤为重要。通过生态文明哲学观教育,使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认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人与自然不仅具有斗争性,同时具有同一性,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是对人们对自然界较直观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位置的科学评价,改变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确立生态文明观,是指导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和行为的思想理论基础。生态文明伦理观教育,使人们确立科学、公正、平等的伦理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公正、平等的分配资源利益,在代际关系上坚持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任的社会公正原则。倡导树立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绿色科技观、生态消费观等价值观念,这是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核心部分。

3.生态环境法制教育。普及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等国际环境类履约情况,进行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彰显生态正义,引导公民自觉地履行生态环境道德义务,自觉地参预和做好生态环保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保障。

4.提高生态文明程度的技能教育,如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向自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还要立足于对我国现实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丰富思想和实践。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最主要的内容是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的总和,一种先进的生态文化的生成是规范人类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根本保证。因此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然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的方式来进行,同时生态文化的构建也将最终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探索。

1.在校园文化中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只有把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的全过程,通过校园文化体系对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全方位、立体式地覆盖到大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真正构建起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的学风、校训、师德师风、班规班律、寝室文化等等都应该看成一个“生态”有机体。因此我们可以从构筑生态文明校园入手,让高校自身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其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绿色校园,在校园中建立起爱护花草、保护环境、尊重生态、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等优良传统,使校园文化中融入生态文明的影子,让学生校园生活中时刻与生态文明相接触,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文明观念以及行为培养。古人云: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能反映出学校的文化氛围。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自己的生态文明观及行为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明氛围,以更好的巩固教育成果。要通过校园文化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感染指导:一是在大学生心底唤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二是在大学生心目中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三是在大学生中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2.通过课堂系统的课程教学,做到晓之以理

课堂教学的系统性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从我们对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来看,确立这一指导思想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我们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有关生态学的基础性公共课程,开展卓有成效的富有高校特色与优势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课堂教育活动中加强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觉悟和觉醒。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对在校学生的生态行为养成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往往会导致人的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制造机会使理论联系实践,让意识指导行为,再通过行为加深意识,并产生良性循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

(1)多开展校园活动。可以组建专门的环保协会,负责组织各类活动。例如,可以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节水日等特殊日子开展专题活动,开展变废为宝活动,植树植草活动等。也可尝试与其他学校的类似团体建立联系,相互学习和借鉴较好的活动方式和形式,丰富实践活动的类型和内容,增加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和社会上的环保团体一起,开展规模较大的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同时,深化其生态文明意识及行为方式。

(2)此外,要设立一整套的管理评价制度,以监督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可以将实践活动融入到学校的评优体系中,在评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同时,增设“环保标兵”、“生态文明先进集体”等称号,以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各类环保活动中。人是一种有惰性的动物,因此完整严格的监督体制是培养并深化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有力武器,可以对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参考文献】

[1].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卓越,赵蕾.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3]王强.关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7(2).

[4]曹迎.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绿色中国,2006(21).

[5]覃逸明,吴文亮.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构思[J].高教论坛,2003(2).

生态文明教育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林科大学生;网络;调查研究

1前言

自党的十提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将制度体系建立得完整、系统。必须在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方面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完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相关制度,依靠制度有力保护生态环境。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实现生态环境法治的体系化,这让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五位一体”的法制化。

(3)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列入十大目标,而且“美丽中国”也第一次被正式写入规划,同时“绿色发展”的理念也被列入了“五大发展理念”之中。

(4)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5)2017年,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总理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得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研究与创新发展刻不容缓。林业院校肩负着为国家林业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都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而且他们的工作内容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林业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开展虽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学习和教育也变得越来越形式多样,利用网络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时间灵活、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等特点,这对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有效贯彻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林科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调查

为对林科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有更全面和客观的了解,为林业院校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科学的分析和理论参考,选取了东北地区的某林业院校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综合考虑了现阶段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林业院校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题目,包括对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态度、需求、有效途径等方面的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林学、环境科学、园林学、生命科学、森林工程、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木材科学与工程等林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共600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93份,有效问卷585份。

22.1林科大学生对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态度调查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掌握必要的生态文明知识,很多高校都通过网络资源如专题网站、网络公开课、微信推送、微博互动等方式,鼓励大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关注最新的政策、时事。在调查中,有高达83.1%的林科大学生表示对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很有兴趣,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增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储备,开阔对生态建设问题思考的视野,及时了解国家面临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生态问题;但也有15.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教育提供的有效信息少,抱着看热闹的心理在学习,只看看视频,其他的内容关注较少;有1%大学生表示不喜欢通过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效果不如讲授和参与实践活动好。由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通过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适当增加视频的教学也会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22.2林科大学生对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调查

在对于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的调查中,有62.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帮手。”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一些不足,以更灵活的方式、更多样的途径吸引大学生,这样有效的方法和高质量的资源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也有33.7%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好处,但运用不好会陷入形式主义”,利用网络一定要求从实际出发,不能忽略实际的需求和效果而改变教学方式。3.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必要,生态保护更多要靠实践”,他们认为生态保护主要看落实的效果,而不是在于学习知识的多少。由此可见,利用网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要注意把握方法和途径,避免运用不当陷入形式主义,还应当注重在实践中促进知识的掌握,真正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22.3林科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需求调查

网络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内容较为丰富,种类较多,林业院校的大学生因为身处的校园环境氛围熏陶,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高,在网络教育资源的需求调查时,很多都会考虑自己的专业发展、就业方向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因此在教育资源的需求调查上,也体现了林科大学的独特特点。有32.5%的大学生关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事前沿,不仅可以了解热点消息,也可以掌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政策和发展动向,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择业方向。有23.1%的大学生希望对生态文明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想通过网络获得生态文明课程资源,学习完整的知识体系。有17.8%的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科普讲座非常感兴趣,希望能通过网络聆听专家学者的观点分享,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有16.8%的大学生有很高的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但是活动组织方面经验欠缺,希望通过网络获得实践活动指导方面的经验。也有9.9%的大学生希望获得生态文明研究成果资源,可以通过阅读生态文明的研究进展报告,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学者、专家的最新研究。由此可见,网络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更便捷地学习,提高林科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

22.4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调查

网络获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途径较多,通过电脑,手机客户端、平板客户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便捷了信息的获取。很多林科大学生出于工作、学习或者娱乐的需求,浏览网页、手机信息的频率很高。在调查中,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网站、微博、微信推送消息是日常浏览最多的,是开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林业院校开设网络生态文明课程资源较多,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很多都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相关,学生通过选修此类课程还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所以有21.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调查中,很多被访者提出,由于网络中有效和无效信息掺杂,筛选信息会浪费大量时间,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所以学生期望建立生态文明网站,认为建立生态文明网站是有效途径的大学生占17.1%。另有11.3%的学生认为,网络教育会受到网络信号是否稳定的影响,下载网络教育资源则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阅读,比较方便快捷。近年来,在网络上新兴了虚拟体验活动,如植树节期间,很多网站通过网络答题互动,答对题目即可捐赠树木,这样的互动体验很受年轻人喜欢,有6.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体验活动可以提高积极性,但是也要结合亲身实践,才能更有利于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

22.5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

大学生对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40.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教育资源的内容陈旧,更新速度不快,信息的及时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更新速度和内容创新滞后。有19.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存在很多虚假信息,信息准确性、有效性不高。网络上生态文明资源信息量较大,各种信息掺杂在一起,进行相关搜索时,无效信息多,使寻找有效资源的难度增大,浪费时间精力,所以有16.9%的学生认为查找的效率降低,很难找到需要的资源。也有13.3%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源文本过多,较枯燥,阅读兴趣不高。9.9%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课程大部分是视频回放,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性少,会影响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的效果。

3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信息量大、操作便捷等优势,但是在推广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

3.1网络生态文明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融合

做得不够好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很多林业院校将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养放在人才培育的重要位置,以期培养出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拥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学生。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课程,不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渗透生态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也通过网络课程进行部分教学和实践。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也面临不断创新的挑战。目前,很多高校的传统教学与网络课程教学的融合并不理想,网络课程与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衔接较少,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实现课堂、课下、线上、线下有效整合。在知识传授方面,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到学生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统教学媒介,更要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介,实现教学相长、互为补充的教育效果。

33.2未形成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林业院校由于其自身的丰富资源和多年的实践探索,在有关生态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等方面比普通高校更有优势,但仍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通过走访和咨询林业院校教务部门发现,在林科专业中,涉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课程较多,如环境学、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学等等,这些都是针对特定专业的学生开设,但在学校的公共基础课中,目前尚没有面向全校师生开设的专门讲授生态文明的系列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大多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进行介绍,这样的认识仅停留在哲学理论和基础法律知识的层次上,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使大学生对生态文明产生更多感性而非理性、客观的专业认识。这种方式也不能充分发挥林业院校的学科优势,从专业研究角度进行教学,教育尚未形成规模体系,没有完整的知识构架,给学生的自学也会造成一定难度。林业院校应利用其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生态教育、专业教育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生态文明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的融合提供指导,促进教育体系的培育和建立。

33.3网络信息参差不齐造成对有效信息筛选困难

海量的网络信息是便捷获取信息的优势,但是网络信息的任意性、随意性也让各种无效的甚至是负面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环境,这对筛选有效信息、快速找到所需内容造成很大的障碍。学生之间缺乏专门的生态文明学习沟通平台,不能及时相互分享有效信息,造成查找信息过程中大量时间的浪费,这不仅会打击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率,而且良莠不齐的信息获取,也可能会造成大学生接受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会使大学生树立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偏差。

4林业院校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44.1增设生态文明专题教育的网络课程

对林业院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专题教育,对于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可以整合林科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聘请专家学者,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课程,以必修或通识选修课的方式,对林科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讲解。鼓励教师开设网络生态文明课程,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提高互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网络课程可以开辟交流互动版块,这样利用网络交流互动的便捷性,打破了单纯的讲授灌输式的方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引导林科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生态文明问题的思维模式。通过互动交流,可以实现学习方法的讨论、生态文明观点的交流等,可以有效促进学习的效果。

44.2利用网络从单向传播转为信息反馈

通过网络教学,利用网络从单向播放转变为信息反馈,从单一功能转变为集成互动。增加实践的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师生在网络课程上留言交流,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生态文明的观点等问题及时沟通、交流,让老师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学习动向和问题,大学生则可以及时更正自己偏差的观点,从而对生态文明产生正确的认识。充分利用林业学校特有的学科优势,不仅进行网络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开展网络生态意识教育、网络生态道德教育、网络生态法制教育等。将生态自然观、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及生态法治观等与实际生态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发现周边的生态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法,争取推进生态问题的解决。推动林科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促使其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让教学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行动上的不断尝试和完善,实践中的深切体会和践行。

44.3建立高校生态文明专题网站

林业院校应组建具备专业环保知识、并能够熟练利用新媒体进行生态文明教学的教师队伍,建立具有生态时事资讯、生态文明成果、教育教学互动、生态理论相关研究、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生态文化交流以及宣传互动于一体的生态文明专题网站。发挥教学科研优势,鼓励专业人员,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保知识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开展宣传活动,积极引导网上言论。建立志愿者队伍,选拔思想政治过硬、熟悉生态文明建设和网络工作、具有一定文字写作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的骨干人员,组建相对固定的网络生态文明宣传志愿者队伍。围绕重大活动、重要节庆纪念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高校学生积极撰写原创博文、微博、评论、留言,通过发帖、转帖、跟帖等方式,大力开展网上宣传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来。林业院校还应积极筹建生态文明科技成果分享平台。进一步整合林业高校、研究院资源,汇集企业、院所、服务机构、技术经纪等技术交易参与方,提供生态文明研究成果的信息服务、对接服务、中介服务、交易服务为一体的技术专利与科技服务交易平台,为有技术需求的企业与高校专家搭建桥梁,有效促成对接。

44.4有效信息筛选和资源共享平台

生态文明教育篇9

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对自然本身和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要围绕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涵,突出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可持续性、环境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共同价值诉求,这也正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最基本要求。“和合”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不论是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思想的“与天合一”,都是一种内在引领公众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本身是自然的人,人类与自然是休戚与共、互利共生、和谐共处的有机整体,并倡导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持续发展。西方现当代的生态思想则从体验出发,以后现代的视角阐明,自然能够给人类提供多层面的价值追求,但同时自然物也有其自己存在的内在价值。在人类发展的思想长河中,我们都能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本源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这也是生态文明价值观不可缺少的方面,更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大学生认识生态文明基本价值取向的窗户。

2.环境可持续性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合理定位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不是要求人类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的交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交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许单单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自然的存在物之间互相斗争同时也互相依存,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必然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斗争。在这个斗争过程中,人类往往以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而陷入了自然界对人类报复的生态危机中。在反省自身的同时,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相互交叉的许多层面,其含义就是要求人类在自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去开发利用自然。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以可持续思想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实现突破。一方面,在生产领域要求生产组织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自然多层面的价值而不是仅仅看到其短期的经济价值,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消除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在消费领域要求人们改变追求物质享受的奢侈消费,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改变无意义的铺张浪费,提倡绿色的适度消费。这些要求并不是外界强加于民众的,而是民众在接受了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后的自觉行动。

3.环境正义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准则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环境不平等”问题引发的“环境正义运动”,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环境非正义问题有着诸多方面的根源,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生态思想的认知程度、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及与生态文明实践相适应的伦理和价值观的缺乏等等。从社会层面来讲,一部分人获得环境利益却往往使另一部分人的环境利益被剥夺,这就造成新的社会不平等;从自然层面来讲,一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或保护却往往使另一处的生态环境被破坏,那么这样的环境保护是毫无意义的。环境权益非正义造成的后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极为不利。因此,只有树立起环境正义的价值观才能为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内在的方向指引。

4.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追求

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相反,人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全部的才能和能力”。任何一种自由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是在不损坏他人及环境利益为前提的自由。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目标追求应该促进人们在实践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存条件和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又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就其本身而言是处在自然环境之中的,任何脱离了自然界和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论调都应被人类所抛弃,也是和生态文明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实现人类全面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人类都以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态价值观表现出来,并在实践中打上不同的印记,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正是人类在对文明价值观的践行和深思中,不断将自身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正是依靠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才创造出了更加优秀的文明成果。因此,要既让大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也要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目标追求。

二、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路径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尤其是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要全面深入的落实生态文明价值观所体现的深刻内涵,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和有力践行者。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正确理论武器。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著作中都有阐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以及《自然辩证法》中集中阐述了其生态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自然作为客体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在认识和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又实现了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于生态系统的统一体中。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从制度的高度分析认为,生态问题不仅是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个政治问题,从而准确地找到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也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豁然开朗,这就是要把人的全面解放与社会的解放、自然的解放从根本上统一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讲授、宣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大学生精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经典著作,促使大学生从哲学角度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和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和思维方式。

2.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

增强生态文明道德修养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关键。道德观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对某种意识形态规则的认识和立场。生态文明道德观就是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规范,这就要求人类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这就要求我们要看到长远,要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沉浸在向自然界的完全攫取中。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德行为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发展观和适度的消费观,使受教育者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与生态合作、爱惜生态、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行为规范,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倡导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对大学生整个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才能使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

3.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是确保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要使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成为一项长期有效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制度,必须依靠制度的“他律”手段,约束政府和学校持续不断的投入资金和精力,同时也要通过制度的完善使大学生教育内容更加完善,即增加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更要通过制度建设使高校教师重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育。首先,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必然需要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入,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明确政府的责任,也要使学校通过明确的规范确定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安排,以保证生态文明教育政策和资金能够按时到位。其次,要通过制度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确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课时、方式等。一方面,制度规定有一定的强制力约束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大学生重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制度规定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我国在不断进行环境立法,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6年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11年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以及各省市区环境教育方案的颁布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制度化。高校应该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环境教育法律的同时,也应该加大自身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建设,为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4.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生态文明教育篇10

一、巧妙点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

教材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汇积累、品词析句、理解课文等方面入手,适时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级语汇积累教学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渗透其中。我们常见的狮子、熊猫、大象、老虎、熊等动物,生活在笼子里,它们为什么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们自己的家园里?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文明,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面对教材中无数纵横交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契机,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相机熏陶,让学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赏“插图”,直观形象。小学语文插图多达几百幅,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例如,教学《桂林山水》,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美丽的景色在学生心头唤起的感觉,会产生愉悦之情,并慢慢沉淀,使之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这就强化了生态文明教育。第二,欣赏朗诵,感知形象。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如《三亚落日》《草原》《黄果树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课文。教学时,可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生态文明保护得当,自然的美丽才能得以永恒,使学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读,内悟形象。加强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会收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学《长城与运河》《迷人的张家界》这类课文,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进而提升他们保护生态文明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三、有意运用,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养成

课上,在课堂练习中运用。课堂练习,除了巩固所学知识,也可有意设计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其中。如第八册有个看图讨论练习,除了复习相关句型造句外,可引导学生仔细观看画面:青山,绿水,嫩草,舒坡;沙滩野餐,水里游泳;试飞航模;海鸥低旋。要求学生再造一句,勾画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和谐共处图来。这样的训练多次反复进行后,学生必然会得到生态文明教育,形成重视生态文明的意识,养成注意生态文明的习惯。课后,在拓展延伸中运用。一方面,可通过写作练习有意训练。另一方面,可通过活动安排反复实践。小学语文虽有不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需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补充。可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有意安排在活动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课外天地,来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