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50:15

农村土地整理篇1

关键词:土地整理新农村

LandConsolidationandnewruralconstructionanhuiFuyangLand

GeZefu

Surveyingandplanninginstitute

abstract:landconsolidationisinacertainarea,inaccordancewithlanduseplanningorurbanplanningtodeterminegoalsandpurposes,administrative,economic,legalandengineeringmeasures,thestatusoflanduseadjustmentandreform,comprehensivetreatment,improvelandutilizationandproductionrate,improveproductionandlivingconditionsand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process.thecurrentfocusoflandconsolidationinruralareas.isthefieldofrurallandconsolidation,water,roads,woodsandvillagesofcomprehensivetreatment.throughlandconsolidationcanbeeffectiveinimprovingagriculturalproductionconditions,promoteagriculturalefficiencyandruralincomes;throughthetransformationofoldvillages,ruralsettlementsmergingcanbeeffectiveinchangingtherurallandscape.Landconsolidationistobuildamodernagricultureandanimportantfoundationforthenewruralprojects.

Keywords:newrurallandconsolidation

一、土地整理概念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它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既可以是农用地整理,也可以是建设用地整理。

二、开展土地整理的必要性

当前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两个关键性问题,制约了农村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一是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中央投资主要负责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很难直接覆盖到广大乡村,省级投资也主要用于同中央投资配套,搞大中型项目,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职责主要在基层的县(市)和乡镇政府。很多县、乡政府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国家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很难真正落实,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几乎没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际上主要是依靠农民自己集资和投劳。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后,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又大幅减少,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则显得更加薄弱。二是农村土地利用形态破碎、零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制约因素。田块过于破碎,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田坎、沟渠、道路占地面积大,农业耕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减少,农田景观破碎、类型单一,土地权属纠纷增多等。三是随着社会经的发展,农村中富余劳动力进城,使得一部分人定居城市,一部分人还乡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房,原来交通、环境卫生条件差的旧居民点长期形成“空心村”,由于地方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量的“空心村”得不到整理,导致大量的土地浪费。

土地整理则是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下,由国家直接投资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改善土地利用形态、整理零散废弃的农村居民点、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农田景观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基础平台。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补充建设用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而且可以改善生产条件、城乡建设布局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新农村内涵

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农民。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范畴。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新的时代特征。

四、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重点搞好农村土地整理,以土地整理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土地整理是在农村土地整理的范畴内,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通过近几年来的一些土地整理项目可以证明,通过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土地整理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

五、实例分析

阜阳市颍东区枣庄镇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阜阳市颍东区东部的枣庄镇,距阜阳市约35km,项目区紧靠阜展路,交通方便。项目区东至储杨路,西到庙王路,焦老庄西边沟,南至港湾沟,北到阜展路。地处东经116°00′57"―116°03′21",北纬32°53′10"―32°55′30"。该镇现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61个自然村,257个村民小组。全镇11027户,总人口41615人,其中农业人口39895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3.62%,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603人。全镇土地总面积7070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0.1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1公顷。2010年颍东区申报的枣庄镇土地整理项目,面积为976.02公顷。项目主要工程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拆迁、林网等)四大工程。其中:田间道路和其他工程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道路建设标准,结合地形、田块布局,项目修建生产路和田间路,生产路为农民生产所需,为素土压实路面,田间路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全部为水泥路面。

枣庄镇土地整理项目,生产路路面宽2m,共计73条,总长度为31.02km;田间路路面宽4m,共计10条,总长度为10.32km。生产道高出地面0.15m,田间道高出地面0.30m。

田间道及排水斗沟两旁各植树一排。树种选为大叶杨,株距2m,主干路两边0.55万株,田间路两旁各植树一排,需植树1.18万株,干支沟及斗沟两旁植树一排,需植树2.29万株,共需树苗4.02万株。可护路防风,维护良好农田生态小气候和农村景观。

通过村庄整理,拆迁建筑面积7990m2,其中草房面积25m2,瓦房面积7735m2,砖混楼房230m2。安置农户75户,安置人口为283人。刘庄村常庄、许庄安置在许程路两旁各35m;刘庄村来庄、东吴和林大园安置在B块1号田间路两侧各40m,杨庙、西吴安置在a块2号田间路北侧的40m。

该项目共复垦旧村庄土地为9.30公顷,结合枣庄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农村规划,把新农村安置区划在田间道路两侧,划定安置用地为5.04公顷,大大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另外,根据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安排了一定的拆迁补偿费用,解决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问题,为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和旧村庄复垦提供了资金保证。

六、结论

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土地整理做的就是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能够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高向军,搞好土地整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2、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4.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6.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技术标注汇编,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7.方明、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农村土地整理篇2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登记制度合理管理调整程序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首先要界定各项土地权利,合理分配土地利益,避免出现土地权属争议;其次,要直面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个击破;最后,要严格的依照法律规定和落实土地开发整理中权属管理的各项程序,做到依法、公开、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将土地的效益发挥到最大,才能更好的维护农村社会关系的稳定。

1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权属内容和种类

1.1土地所有权权属

《土地管理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我国农村土地采取集体所有制和土地承包制度,农民根据承包制度而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本文主要从使用者来区分土地权属,一般由群众独自耕种、收获的土地或为农村集体利益使用的土地即属农村集体所有。但是,农村集体所有土地难免与国有土地发生联系,在遇到二者相冲突的状况时一般采取根据等量或等价并使调整范围尽可能小的原则采取相关措施。

1.2土地使用权权属

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调整,本文以“四荒地”为例。农村土地承包原则上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但是,对于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也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关于四荒地的开发和利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八和第三十三条规定:未经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同时,依据(1996)23号以及(1999)102号文的要求,开发利用四荒地资源旨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四荒地的开发利用不得用于非农用途。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普通的家庭承包还是有所不同的“四荒地”的承包,农村土地使用权都仅限于农业用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耕用地的迫切现状和压力。而在土地使用权权属方面,则是“谁承包,谁使用”。

1.3土地他项权利权属

土地他项权利是指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外与土地有密切关系的权利,主要包括地役权、地上权、空中权、地下权、土地租赁权、土地借用权、耕作权和土地抵押权等。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他项权利应根据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调整予以变更登记,或因权力消灭而进行注销登记。一方面,土地他项权利可以区别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与他项权利的地位关系,保障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正常行驶不受干扰;另一方面,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明确的限制,保护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意外的有关土地的合法权益不被忽视和损害。

以地役权为例,地役权是指不动产权利人为某特定不动产的便利而使用他人不动产,使其负一定负担的无权。它存在于他人土地之上,为需役地提供了便利而使供役地负一定负担。

无论是哪一种土地开发管理权属,在面临需要开发、调整、增减的问题时,都应当经一定比例的村民会议成员或村民代表同意,并获得乡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这体现了土地开发管理权属合法、公平、严格的特点。

2土地开发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土地权属不清

土地权属不清,即不能确认该土地属于谁。土地权属人不明,就不能确定土地开发管理的责任归属,严重影响权属人对土地的开发管理,从而导致土地的利用率降低。

在农村土地开发管理权属中,各家各户对自己承包的责任田加以开发和护理,在土地上耕种。与此同时,一些荒草地、空闲地,却长期闲置,很多农民自发开荒造田,乡、村组织也不加以规范。或者是,对于一些遗留下来的权、属权有争议的土地,可能双方或者多方都表示拥有该土地的权属权,由此导致对该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滞后或者重复,也破坏了农村生活的和谐和稳定。国土资发【2003】287号规定,要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中土地权属管理工作,不能随意简化程序,不能搞口头协议、君子协定,凡涉及村民会议决议、公告、各种协议等都必须落实到文字材料,即权属的设立和调整要经过批准和登记。

2.2开发管理不合理

农村土地开发管理不合理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方面,因为盲目开发整理土地,造成农业生态环境变差,土地收到损害。另一方面,由于权属人缺乏相应的开发管理经验和知识,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

因此,乡、村组织必须加强对农村土地开发调整权属人的培养和教育,在权属明确,权属地划分清楚的前提下,倡导权属人对于自己管理的土地认真负责,提高自己的开发管理水平,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保护土地的生态环境,从而形成一种高效高能的良性循环。

3权属管理的程序建议

3.1统一规划

地方政府要切实查清项目区土地权属和利用现状,主要查清项目区域的确切边界,项目区域内宗地的数量、类型、质量,原有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情况等。对农村土地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查,为更好解决土地开发管理权属问题打好基础。

3.2严格审核

在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方案后,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登记或变更登记。在登记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严格审核权属人的能力和水平,以保证变更的土地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和更好的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3.3奖惩区分

土地归权属人使用和所有,是一种不熟干涉的权利。但是,在权属人自由开发整理的同时,也需要强制力的约束和扶持。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权属人开发整理土地的同时进行监督和指导。区分奖惩,从而增强权属人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4结语

土地开发整理是现阶段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具有重要作用,搞好土地开发管理中的权属管理,对巩固土地开发整理成果、避免土地产权纠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立.试析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问题[J].大科技,2o14,7(1):35--37.

农村土地整理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土地生态保护;解决措施

1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整理与土地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整理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大耕地面积,确保耕地达到较高的质量,同时还能促使其总量始终维持动态平衡,从而积极的促进农业生产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目前很多地区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加,而忽视了土地生态保护,从而导致土地整理中的土地生态保护存在较多的问题。

1.1水土流失加剧

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整理作业经常会面临一些利用率较低,或者坡度较大的土地,一般整理之后,耕地面积就会进一步的扩大,且生态条件也会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改善。虽然在土地整理之后,生态系统会建立一个新的平衡,但其原有的平衡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土地生态保护中出现一些问题,并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缓冲性。

1.2影响景观及生物的多样性

在土地整理的整个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建设农村道路以及灌溉排水设施等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同时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并进一步的简化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从而影响到景观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进而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功能性。

1.3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尽管土地整理能够进一步的使耕地面积扩大,但实际上,区域中扩大的耕地由于从未进行耕种,因此很难保证其肥力。因此经过土地整理之后扩大的耕地,人们在进行耕种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加大化肥的使用量。同时土地整理之后,还有可能增加土地病虫害,而在利用这些耕地时,就必须喷洒一些农药加以处理,以防止病虫害。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变得更加的严重,同时还会二次破坏土地生态系统,并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严重的违背了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2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整理与土地生态保护的措施

2.1对土地整理进行合理的控制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的增大可耕地面积。但是也不能仅仅只为了耕地面积的扩大,而进行盲目的扩张,例如占用林地或者湿地。因而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对于整理的“度”,就需要加以合理的控制。实际上在土地整理进行的过程中,其针对的对象主要是耕地范围内散步的其他土地,或者具有较低利用率的耕地以及林地和园地等。值得注意是,耕地面积的扩大,并不是对其他的土地进行占用,例如沼泽地。因此在整理土地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土地整理可以针对山坡荒地等来进行,但是在整理这些土地时,必须对山坡的坡度进行考虑。一般是土地整理是针对土层较厚、坡度较小的土地。二是土地整理不能针对受污染的土地,而只能将这些土地逐渐开发成生态园林。三是对于一些荒草地、河道中的滩涂,以及水库周围等的土地,均不能通过土地整理变成耕地。

2.2保护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能够促使非农作物始终保持生物多样性,这将有助于改善环境污染、保护土壤生物以及避免土壤被侵蚀等。因而在土地整理进行的过程中,通常对于其他自然区域与农业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需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同时要对农业区域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认识,而不是仅仅依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景观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并从遗传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执行和落实。

作者:杨国华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宇振荣.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1,06:4-9+19.

[2]卢新海,龚茂盛.农村土地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优化整合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4,01:33-37+43.

[3]王莹,于淼,王阳,廖海英.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分析———以大梨树村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10,12:97-99.

农村土地整理篇4

一、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一)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土地整理是国家投资重心向农村转移的具体体现。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重要内容,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投资区域的横向延伸,充分表明我国已经把农业问题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地位。

其次,土地整理是实现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把实现生产发展的各种要素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那么土地开发整理就是最基本、最现实、最重要的硬件因素。只有加强硬件建设,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消除影响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才能使农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成为可能,从而能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目标。

(二)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互为基础

首先,新农村建设从政治和舆论角度为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政策和管理角度为其进一步活跃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其次,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有利于从多方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三)土地整理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高起点,严管理,活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根基

首先要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就是要以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立足于现有存量土地的整治,挖掘耕地潜力,使其更好地发挥效益。加大力度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切实解决项目报审工作中存在的基层报不上去,国家收不进来的问题,力争在一段时期内对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基本农田进行一次“地毯式”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的制约因素。

其次,国家应从政策上适当扩大项目投资适用范围和提高工程质量技术标准,使土地整理工作突破部门界限、行业界限和行政界限与新农村建设有效接轨,因地制宜达到较高水准,切实解决制约项目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瓶颈问题。土地整理项目涉及的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道路设施等工程规划,应与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引水工程等规划相衔接,听取农民和专家的意见,优选方案,避免低效建设和重复建设。

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土地开发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

土地整理在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且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二)土地开发整理,助推了农民增收

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其实质就是要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是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另一方面,在土地整理中,乡镇政府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约定,只要是农民能干的工程要由农民自己来干,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并从中获得直接收益。

(三)土地开发整理,促进了农业增效

土地整理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开发整理的层面上,而是要顺应农业结构的调整,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于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因势利导,全力引导项目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实践证明,已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四)土地开发整理,推动了农村发展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是国土部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着力点。土地整理不仅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由此可见,土地整理的实施,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了耕地压力,又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另外,通过土地权属的调整使当地的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得到了切实保护,减少了土地纠纷,保障了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还可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新城镇,同时项目区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均靠近居民点,兼顾解决当地群众行路、用电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开发整理,优化了生产环境

土地整理既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耕作条件,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项目实施中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元素,因地制宜,归并田块,清除土地利用不合理因素,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将农村水电、道路等生产条件改善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增强耕地排灌和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土地整理,能有效改变农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农民的生产观念也由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依靠科技,增加投入,科学种田,规范务作的水平不断提高。整理后的土地,水、电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项目区实现水利化、耕地的保墒能力全面提高。同时,土地开发整理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能使区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搞好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一)资金保障

土地整理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包含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①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土地整理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对村、景的整治工程纳入项目预算。土地整理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②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区域性的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借助政府力量使项目得以推广,这对区域性新农村建设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③政策扶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土地整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此部分资金可从对村庄的未利用地,及通过工程措施开垦为新增确认耕地面积用于建设用地占补指标中来。④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在当前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驱动下,有着五千年传统美德的我国人民思想道德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千秋伟业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此部分资金可由当地经济能人自筹组成。也就是说,哪个村庄有能人自筹了一定数额资金,当地群众也强烈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就把土地整理项目放到那里去。

(二)组织保障

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林、水利、交通、建设、环保和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做好。因此,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各司其职,是土地整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土地整理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①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可能提供适当配套资金。②成立群众工作宣传小组。主要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干部组成,专门负责对项目区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群众保障。③成立群众工作协调小组。由当地政府、项目所在地受益村和当地国土部门以及项目业主指派的专人组成,负责及时、有效地解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成立土地权属调整小组。由当地国土部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和村委会成员组成,主要负责项目区前期的土地权属调查和整理后土地权属调整工作,确保项目建成后土地权属清楚、公平、无争议。⑤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土地整理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小组成员必须常驻工地,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和指导,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对项目资金的落实、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农村土地整理篇5

引言

土地是广大劳动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属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以及市场模式的不断改革,政府制定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也在不断改进。一方面大幅度地提升了土地的效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现今,在我国农村地方依然存在着土地大面积被荒废的现象,几乎所有农村劳动主力都到经济繁荣城市去打工或创业了,大学生学业完成更不愿留在农村,以至于驻守农村地区的多半是老人、妇女及儿童。因劳动主力的长期不足,农村田地大多处在荒废状态中,原本的丰厚沃土如今也变成无法耕种的贫瘠地了。原因在于土壤长期处在无耕种的状态下变得极其板结,进而土质发生了变化。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农村人民从事农作活动的经济效益太过低下,无法支撑家庭开支。特别是在旱地耕种区域,因灌溉系统的缺乏与不健全,大多田土不能够确保农作物的效益,迫使农民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到省城或省外去打工,进而致使大量农村土地被荒废。

2、我国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无地问题日趋严重

土地作为一种商品,由于价格上涨具有增值的功能,农民子孙后代对土地拥有继承权。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农民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梦想被击碎,农民失去集养老、就业、生活保障于一体的土地后,却不能和城里人一样拥有社会保障。在现行征地货币安置方式中,失地农民极易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成为新的城市贫民,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一次性补偿的标准,虽然相对于过去也“水涨船高”,但与土地非农升值相比,差之甚远。一旦补偿费用光,生活无保障,农民心理上不能接受。对此,农民反映强烈,不愿土地被征。

2.2农民耕地矛盾日益突出

农民耕地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少数地区耕地荒芜。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压力下,很多农民为了养家糊口纷纷涌入城市淘金。而外出打工的人数逐渐增多就导致农村的土地大面积荒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国家对农民政策进行了大力扶持,但是种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徘徊不前,很多农民不再愿意去种田。二是有些地区出现无地可种情况。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承包政策30年保持不变,农村人均分配土地不均衡,再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农村超生人口众多,不能及时分配到口粮田,就形成了家庭人口多而分配的地少。还有许多农户要求重新对土地进行调整或将耕地面积种植苗木和花卉,更有甚者是交易土地,造成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严重违背国家政策。

2.3土地整理以政府为主,缺乏群众投入

实际上,土地的整理事务既利国又有益于百姓,可为农村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打好地基。不过,在当前国内土地整理工作进程中,大多都是由相关政府部门或企业股份制的方式在推进土地整理工作,而许多百姓并无土地开发与整理的意识与规划。这样一来,有些百姓甚至农村管理部门在土地整理相关工作中存在“近视眼”的现象,不能看到长远利益只顾眼前,为了自己的丁点利于对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大加阻挠,使得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3、应对农村土地整理的策略

3.1强化宣传,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降低矛盾的发生率

对土地进行整理的目的是改变土地的用途,让土地使用结构得到改进和优化,让广大农村百姓的生产效益、生活水准及生活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实现城乡协调、统筹、健康发展。自古以来,任何一项土地整理工程项目均需要群众的积极的参与。要发动群主积极参与,则应该强化宣传,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提高群众观念及意识,确实使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优势渗透于人们的内心,全面激发农村人民群众投入土地整理的激情,引导他们变被动为主动,顺应时代潮流,踊跃参与到土地整理中。

3.2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3.3坚持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度性

为了追求效率,以获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必须选择适当的规模来确定各种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适合度,这就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探求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为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经济潜力就要坚持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模的适度化,土地经营业亦是如此,规模过小固然不利于土地制度应有的积极效应的释放,但并非意味着经营规模越大越好,而只能是适度规模经营。

3.4制定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法规是土地整理的基础,也是根本保障。大家要紧贴土地整理实际,加大立法力度,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让土地整理工作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处理,也为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出法律上依据。加大力度构建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成果效益的评价体系,从而为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客观及科学的效益评价。此外,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审时度势、符合时展潮流的可以促进农村土地整理发展效益分配优惠政策,多种渠道鼓励个人、民间团体等资金的投入到农村土地整理中。

3.5注意严格控制土地整理工程质量

土地整理不仅需要严格地实施工程项目质量监控制度,还应该自觉接受农村民众的监督。只有主动认真听取各位民众的建议及意见,使得民众土地整理的知情权得到扩大与保障,接受广大民众对项目施工现状的监督,促使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能够真正地处理好老百姓跟生活困难。千方百计让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得到大幅度地增值、增效、增收,推动农村大力发展,为土地整理顺利建成构建优良社会氛围。

3.6提高土地补偿的标准

目前征收农村的土地补偿标准太低,并且土地增值分配非常的不合理,这使得广大的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引起极大的不满。同时土地补偿标准太低也导致现在大量的耕地被人以极低的代价征用,造成耕地的大量减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尽快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出台一些政策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在对土地补偿标准进行计算时,除了要考虑到征地前几年粮食作物的价值外还要考虑到土地这一重要资源的市场价值。将补偿的分配机制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得集体和农民个人所享有的补偿比例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对于农民应该享有的补偿费要直接分到农民的手里,避免层层分拨层层被克扣的情况发生。对于耕地征收要采用慎重的态度,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仅仅为了招商而大量地征收土地导致农民失业,生活失去保障。

农村土地整理篇6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新农村建设

abstract:Landdevelopmentandconsolidationistheuseofspecialfiscalfunds,totherurallandthatdidnotuse,wastelandreclamationonthefield,etc.;water,road,forest,thevillageexecutesintegratedpunish,inordertoraiseeffectivefarmlandarea,improvefarmlandqualitybehavior.thearticleelaboratedthelanddevelopmentandconsolidationofthenewruralconstructiontherelationbetween;landdevelopmenttoarrangefortheconstructionofthenewcountryside;andlanddevelopmenttoarrangethejobto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newruralareareasonabledevelopmenttoprovidesomereference

Keywords:Landdevelopmentandconsolidation;newrural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土地开发整理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土地整理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使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等,投入经营与利用。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土地开发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1.1土地开发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1.1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家投资重心逐步向农村转移的具体体现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重要内容,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开发整理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投资区域的横向延伸,充分表明我国已经把农业问题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地位。

1.1.2土地开发整理是工商业反哺农业的具体体现

土地开发整理建设资金来源于因工商业发展占用土地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是国家政策调剂的结果。国家通过征收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适当提高工商业发展成本,加大农业基础性投入,从而实现以工促农的目的。只有农业发展起来,才能为工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空间;只有工农互补和协调发展,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才能提高。

1.1.3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要求,生产发展处于第一位,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创造物质基础。如果把实现生产发展的各种要素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那么土地开发整理就是最基本、最现实、最重要的硬件因素。按照哲学的观点,只有加强硬件建设,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消除影响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才能使农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成为可能,从而能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目标。

1.2二者之间又是互相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

1.2.1新农村建设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动力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必将愈来愈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从而吸纳更多的力量和智慧,为其赋予更加广阔的内涵,使土地开发整理水平从更深意义层次上得到提升。

1.2.2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奠定基础

土地开发整理立足于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使农田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产成本降低,耕地产出率提高,达到了既稳定粮食生产又增加农业收入的目的。同时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有助于农业生产摆脱自然条件地不利影响,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多种经营和特色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将推动解决目前农业品种单一、附加值低的现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土地开发整理为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利于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大大降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只有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农村的发展才有希望。

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对农业和农村的影响是长远的和无法替代的,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否,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举足轻重。

二、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加大宣传力度

省、市(州)中心应专门建立宣传机制,拨出专项资金,提升宣传规模和深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座谈会、专题讲座等进行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等方面的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土地开发整理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使广大群众感受到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一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事业,从而增进广大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2.2加快体制改革完善资金预算体制

全国各个县市土地开发整理实施机构均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只靠标准很低的前期工作经费和业主管理费,而没有相关的预算经费,很难保证拆迁、青苗补偿工作顺利进行,也没有办法保证乡镇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配合。所以必须尽快出台切合土地开发整理实际,可操作性强的专门预算定额标准,完善资金预算体制。

2.3加大规划投入

加大规划设计投入比例,将设计细致到施工设计或专门下拨经费用于某项设计,这样也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缓解资金预算的不足。

2.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做到农户灵活机动,企业有充足的财力物力作保障,政府有导向和示范作用。需要通过建立有效利益激励机制,吸收更多的资金和投资主体,参与芜湖县的土地开发整理,从而充分发挥芜湖县优势,促进芜湖县经济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2.5土地开发整理要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融合

首先,土地开发整理包含了土地利用方向调整的内容,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可以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部分费用;其次,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当地土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明显提高,农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从而为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2.6政府要加强引导社会资金和力量

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必然产物。作为政府必须要加强引导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建立完善的土地要素市场,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流转机制,确定农村土地使用权属,积极探索集体、企业、农民多方面合作的方式。

2.7多措并举,灵活实施

首先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鼓励受益农民、社会企业、金融公司等积极参与到土地整理项目中,拓宽项目实施的渠道和主体;其次要加强市场化运作,吸纳项目实施资金,兼顾投资方、村集体、土地所有者等多方的利益,从而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再次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土部门、乡村和农民群众等各个主体应明确职责,分清权利和义务,使土地整理项目走上一条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土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资料,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土地开发整理是增加耕地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坚持依法节约集约原则,充分挖掘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统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改善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欧名豪.土地利用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32-133.

农村土地整理篇7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经济开发区新城二十路以东,新城十三路以西,铁路以南,大道以北,占地3574.96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

二、项目实施单位

市区土地整理收购储备供应中心作为项目主体,负责项目投融资、项目管理工作,并对项目土地实施收储、整理和开发等工作。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财政局、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区审计局等有关部门,配合做好项目资金的审核、拨付、监督使用,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项目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55856.57万元,其中项目资本金15856.57万元,申请农发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40000万元,贷款期限3年。项目资本金由区财政局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分期配套及时到位。当项目总投资超概算时,由区财政局负责筹集落实资金缺口,确保项目资金的及时投入和工程顺利完工。

四、项目土地出让收益分配

依据项目实施方案,本项目实施后,可整理产业用地共计2840.79亩,其中净用地1832.77亩,地1008.02亩,预计形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实现年产值350亿元,年利税总额100亿元,解决劳动就业5000余人,土地出让收入合计为78787.10万元。项目建设涉及的农村土地整治费用及经营期利息全部纳入项目土地储备开发成本,由区财政局负责将项目用地的土地出让收益连同土地储备开发成本一并全部返还市区土地整理收购储备供应中心在农发行开立的专用账户,用于平衡项目资金需要。

五、贷款担保方式

本项目贷款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的贷款方式,确保农发行的贷款风险实现全覆盖。

五块已办理土地证地块提供抵押,总用地面积为334.63亩。

六、项目资金管理

为保证项目资金合理合规使用,由区财政局与农发行、市区土地整理收购储备供应中心签订《市区街农村土地收储整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协议》,明确项目建设资金的具体管理方法。

农村土地整理篇8

农村承包土地调整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农村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和调整承包地。但该法第28条同时又规定:“下列土地应当用于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这就为农村承包土地在承包期间可以进行调整从法律上提供了依据。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的法律事实。

首先,应当弄清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由承包经营户享有,包括代表承包经营户签订合同的户主和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家庭成员,因为土地承包经营份额是以家庭成员的状况确定的,其经营也为家庭经营,家庭成员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共同享有,不能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签订承包合同的人享有。我国《民法通则》、《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从法律上确定了农村承包经营户的主体资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其产生的根源,应当确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户享有。

土地承包经营户由于家庭人口的增减,处于相对变化的状态,如出生、死亡、婚嫁、迁出迁入、参加工作及参军提干等。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定是以人口为基本因素的,人口变化必然引起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减少人口的,不影响其生存条件。而增加人口的,则产生人多地少、生存受到影响的情况。由此,也就产生了承包土地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更问题。这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实行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从法律角度上讲,是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从农民生存的基本条件要求上讲,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过一系列政策,各地实践中也采取了各种调整方法。2002年,全国人大代表会常委会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将耕地的承包期从法律上确定为30年不变。但遇有法定情况时应当进行调整。

种类:

从笔者所在基层法院近几年受理的案件统计,大致有以下几类:

(1)法律所规定的调整情况引发的纠纷。即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对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依法开垦的新增地、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承包地等进行调整时产生的纠纷。其中尤以对承包方自愿交回的承包地予以调整时产生的纠纷为多。

(2)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的迅猛发展,大量投资项目的上马,集体经济组织大量耕地被国家依法征用,导致对土地承包权的相应调整,从而引发村民与村、社集体组织之间发生纠纷。

(3)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出生、死亡、婚嫁、迁出迁入、参加工作、参军提干等人的变更引起的纠纷。

(4)少数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为图私利或为小集体利益损害部分村民利益引起纠纷。

二、农村承包土地调整纠纷案件的受理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1、52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可见,对此类纠纷的可诉性,法律已有明确规定。但对其应适用民事诉讼程序还是行政诉讼程序处理,在审判实践中却多有分歧。为使问题具体化,现举例分析。

2003年8月,被告某合作社有7份承包地由原承包人自愿交回被告,对此被告通过召开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后,对承包土地予以了一定调整。原告李x属被告的新增人,在此次承包土地调整中未能取得承包地。原告据此认为被告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遂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被告按原告应得的承包地实际面积乘以一般亩产量再乘以当年粮价的计算方式,每年定期予以原告经济赔偿。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因土地调整引发的诉讼,对该纠纷,一种观点认为,被告合作社系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国家行政机关,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主体。且被告作出土地调整的处置方案,也是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其仅是代为行使社员的处理意见,并非依职权所作出的决定。因此与原告不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属平等民事主体,由此双方产生的纠纷应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处理。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类纠纷应适用行政诉讼程序,笔者赞同此观点。

首先,本案原告以未取得土地为由诉至法院,实质涉及到其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承包经营户根据承包合同取得的、对集体土地等自然资源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一般来讲,丘陵地区以耕地为主要资源,山区以森林资源为主,牧区以草原资源为主。这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集体土地属集体组织成员集体所有。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后,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取得,是由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以集体所有的耕地量和人口状况来确定的,以保障农业人口都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除土地外,可能还有水塘、荒山、山林等资源,而这些资源是少量的,不可能或不宜按人口量来确定农业社成员较均衡地承包经营,一般都是采取农业社社员大会决议,用招投标或拍卖、公开协商的方式,由农业社部分成员甚至外村社人员,经过要约承诺的合同签订程序,承包人依合同的成立而取得承包经营权。不难看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与水塘、荒山、山林等承包经营权的取得在根源上是不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通过承包合同的形式,由农业社成员,基本均衡的取得和享有,产生的根源在于集体组织成员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共同共有,对主要生产资料的生存依赖,它不完全由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是承包经营户在已经享有承包经营权利的情况下,用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平等协商权利义务内容,使承包经营权产生法律上的意义。

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依土地所有权而产生的他物权,即对土地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由于土地这一财产的特殊属性,法律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规定了特殊的管辖方式。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因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发生争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不服处理决定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可见,土地权属争议属行政管辖,而不属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主管。

第三、承包土地的调整只能由发包方按照一定程序而为,是法律授予发包方(本案中的合作社)的一定权利。按照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政策规定,无论是最初的承包还是承包期中出现的调整,作为发包方均应依照一定程序而为,如召开社员大会,处理决议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显然,土地承包权的调整,不是由发包方或承包经营户自行决定得了的,也非完全意义上的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产生。其取得和变更,都具有行政调整的性质。综上所述,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纠纷,无论从承包经营权产生的根源还是实现的程序而言,均决定了这类纠纷应适用行政诉讼程序。显然,前述案件应适用行政诉讼程序处理。

农村土地整理篇9

关键词:新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a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和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村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不通高压电,还有一些群众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全面小康之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2]。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十七大以后,中央多次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由此可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恰逢其时,在这个新时期,土地开发整理也有了新的定位和内涵。它能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节约资源,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5]。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步骤

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新农村的建设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贫困农村温饱农村富裕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型、和谐型、知识型、自主创新型多位一体)。

首先由贫困农村向温饱农村的发展阶段。我国人口多,大部分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存在着很多部级贫困县,这些地区大多环境条件恶劣,生产力落后,农民生活艰苦,靠天吃饭。因此需要分批分阶段的建设,先发展成为基本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温饱农村。

第二个阶段由温饱农村向富裕农村的发展阶段。对于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村来说,怎样发展农村经济和事业使农民生活更富裕就是它们现阶段发展的最大目标。这个阶段的发展也同样应该以国家的政策扶持为主,继续完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

第三个阶段由富裕农村向小康农村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主要依靠当地自己的力量,国家扶持为辅。已经富裕了的农民要根据当地的区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精细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推动土地的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业机械、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防疫、有害生物防控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企业促农业,以企业养农业,使富裕型农村向小康型农村转型。

第四个阶段由小康农村向生态型、和谐型、知识型、自主创新型多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的最高阶段。

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作用

建设新农村的重点目标是搞好农村的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整理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同时,对农业结构开展适当的调整、对农民的科学培训将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1土地开发整理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其实质上就是要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是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另一方面,在土地开发整理中,乡镇政府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约定,只要是农民能干的工程要由农民自己来干,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并从中获得直接收益。

3.2农业结构调整将有效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调整农业结构要在稳固农民基础收入的前提下,在对区域特点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进行科学布局和结构优化,从自身特点明确区域定位,按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出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使地区的资源实力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3农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应用将会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一大批掌握劳动技能和新型农业技术的人才,农民可以通过自学、参加科学知识培训班或者通过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成为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的农业好手,转化为新时代的“知识型农民”。因此,我们要协同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的“知识型农民”,为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4结论与建议

因为土地开发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以土地开发整理为基础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也要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对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土地开发整理的产业化

产业化土地开发整理既是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土地开发整理得以规范运作的重要基础。通过产业化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不仅可以增加土地开发整理运作的灵活性,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社会公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参与会进一步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立项、规划、施工和后期运行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4.2土地开发整理的法制化

土地开发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要走向正轨必须以法制化为基础。加强土开发整理立法,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既是土地开发整理事业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发整理项目得以规范运作的必要保障。

4.3土地开发整理的规范化

土地开发整理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势在必行,分析近几年的进展情况,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规范化管理,规范化是土地开发整理事业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搞好土地开发整理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立足保障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认真落实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积极实施重大工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到2020年,在十五年内把我国农村分期分批分阶段的建设成为生态型、和谐型、知识型、自主创新型多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韩俊.建设新农村的两个重大课题[J].新经济导刊,2005(23)

[2]高向军,土地整理―重点保护基本农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11-3(1)

[3]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4~50.

[4]徐俊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海峡两岸现代化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世纪的呼唤: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部科技委委员论文汇编[C].北京.农业部科技委办公室编印,1997

[6]蒋一军,罗明.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整理[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4)

[7]陈良.我国土地整理的分区指导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3(6)

[8]臧玲,纪昌品.农村土地整理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国土经济.2003(3)

[9]新华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经济日报,2006-02-10(5)

[10]陈礼纪.试论土地整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J].资源・产业.2003(3~4)

农村土地整理篇10

关键词:农村土地问题对策

0引言

专家预测来,中国今后建设过程中在用地量这方面会出现很大的改变,建设用地将使用到一定的分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耕地的占补平衡形势变得更为严重。怎样在既满足国家政策需要,又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来保护耕地,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需要制定相关的投资方式对现有耕地保护,以此保证足够的粮食耕种面积,这种对我国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出现的问题

1.1新增耕地造假现象普遍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这是为了防止国家以及区域的耕地量得到保证。而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将重点放在看数量上,而为重视起土地的使用情况。为实现土地整理标准所划定的新增耕地率,政府单单决定使用采用“多出地”,很多时候会把小田归并为大田,对耕田随意处理,胡乱扩大耕地的数量,使得良田被破坏浪费。

对于经过开发而增加的耕地是否可以达到种植和耕作的标准,在现实考察过程中未出现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和分析。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原有耕地的不规则占有,使得耕地质量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无法满足耕地质量不断提升的最终目标需要。这对当前政府积极实施土地保护政策是相互背离的,而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地处理与解决。

1.2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土地整理主要是参照节约用土地的规定,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定,通常采取措施对形状不规则、达不到机械耕作要求的土地,可以利用相关的手段将其转化为整齐、规则、能使用于集约经营的土地,这样就能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也是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农村的需要,积极构建社会新型农村的要求。而土地的用途和位置发生转变后,将对造成土地权属的变化,实施土地整理常常会把原有田块的边界打破,这就必须要重新制定计划,这就需要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整理的内容。

实施土地整理必须要以农民自身的农业利用为重点,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实施相关的策略。当前,土地整理开展时常常关系着田块重划、房屋拆迁、迁坟腾地等问题,而这些事项都和农民的实际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地权属是农民较为关注的一项问题,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利益划分,例如: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等。而我国农村的土地的使用率依旧较低,如:田块凌乱,水利配套设施老化,使得规划指导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普遍存在宅基地分布零散,如:沿街建设,空心村等比较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土地整理能够对上述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改善不良影响或结果。而在实际运行时出现了强制性命令农户拆迁房屋、迁坟腾地填埋坑塘等,这就破坏了农民的正常利益。若没有得到农民的允许就在材料中代签公众参与意见,以此实现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的目的,或占用农户所耕种的土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民的自身实际利益。。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是生活的保证,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若以这种违背农民意愿的方式是错误的。开展土地整理属于跨权属界限的整体调整,这就会给农民的利益带来影响,削弱了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3土地整理功能难以显现

综合发展主要强调把土地整理与农村结合起来发展,其目的在于把内容与空间组织、管理相互统一,这样就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得到以充分发挥。当前,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整个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影响,例如:重数量轻质量、占优补劣、开发不利、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尽管国家已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方针,立足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土地整理项目重申报轻建设,工程质量较低,项目目标单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目前土地整理还未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影响了土地整理综合性的显现与发挥,导致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脱节的现象。

2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真确措施

2.1发挥各个土地的作用

2.1.1综合村、组的界线。当前中国发展时期运用的制度为农村集体承包制度,各村、组的土地已经划分出了明显的界线。而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划工作往往忽视了村、组的界线,这样造成划分不清就引起了不同的利益纠纷。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分在制定界限时把村、组的界线问题全面考虑到位,设计上一般允许不存在明显的界线,但在单元划分上必须认真对待。

2.1.2结合当地农民的习惯。在规划土地时有需要将现有的设施积极运用起来,对于部分道路需考虑到是农户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规划过程中需坚持“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当在原有的路、沟、渠周围搭建类似的设施时,要将原有的设施综合考虑起来,一次来满足农民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减少资金投入本。在规划土地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保护,最好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开,两者保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使用达到当地实情和土地利用的计划要求。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时立足于实际,以达到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2坚持民主政治原则

在加强新农村建设过程里需要对土地整理提出相应的要求,必须要在坚持民主政治原则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土地整理规划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作为公众能够积极参加到土地管理项目里,能够对各个项目的内容有个深刻的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这样既能弥补技术上的缺失,也能到达方案设计的实际要求,让规划方案及设计变得科学合理。土地整理能够让农民切身体会土地整理的作用,维护了农民自身的实际利益,调动公众参与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2.3协调好各种内部关系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在规划实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农户以及其部门的协调工作。当项目规划方案实施出现不合理时,由施工单位报监理单位,认可后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日之内给予答复,以免造成严重地延误工期和耽误农民的种植时间。当项目规划实施中出现需要同其他部门协调时,如迁移道路中的电线杆等,由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上报土地行主管部门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义务协调相关部门解决。

3小结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对长一段时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为了农村更和谐地发展,我们要合理利用耕地,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当前面临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韩润仙,韩桐魁.试论农村土地整理发展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国土经济.2004.(01).

[2]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