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51:00

知识经济时代篇1

一、知识经济的由来

知识经济(Knoy)”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y)”两个术语均诞生于80年代。原美国总统克林顿第一次使用了“知识经济(Knoy)”这种叫法。知识经济名称的提出,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溯到80年代。199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成立了一个知识科学研究所,在成立该所的建议上明确提出其背景就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在阐述知识科学研究所的使命时谈到,“知识始终对我们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过去50年里,其重要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即它将支配其它的社会经济因素”。

二、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2、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近30年内,美国的企业生产一直在增加,而蓝领工人人数却由占劳动力人口的33%减少到17%,知识劳动者成为主体。

3、科技与教育成为竞争的核心,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知识经济实现了知识资本化和人格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教育不再处于从属的、服务性的地位,而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

五、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六、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篇2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本文依次对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相关介绍与论述。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发展,知识日益更新,人力资源和知识占有已成为组织取得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如何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企业迎接各种挑战的关键所在。

一、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迅速发生着变化,其观念、思路、制度和方法等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1、资本化趋势

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质上有着深刻变化。传统人事管理中,人被视为“劳动力”,在既定规则下组合、使用资源,人的价值体现为劳动报酬,员工被看作是生产“成本”。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人类需求的个性化和相应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动,只有人才能开创性地整合、调配资源,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增值空间,人也就自然成为一种“资本”,被视为一种资源,成为投资和开发对象。人本身并没有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是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素质的载体。只有当人的素质与人的主观性结合起来对企业作贡献的时候,人才真正具有价值。人与素质结合起来形成了“人力资本”。人只有在新的经济形态下方可凸显出其独特价值。

2、战略化趋势

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刻地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从维持、辅助型的管理逐渐上升为具有企业战略经营伙伴的角色定位的管理,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具有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甄选、招募、培训、薪酬、绩效评价等事物性活动和传统性活动,更要进行知识管理、研修开发、战略调整以及战略更新等新活动,对企业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3、人本化趋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制”促成了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泰勒过分强调“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机械、被动、强制、非人性化的管理,把人当成机器的附属品,扼杀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今天,提高人本素质、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新型管理模式已呼之欲出。现代管理强调“柔性管理”,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以感情调动职工的责任感和参与感。这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4、虚拟化趋势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

(1)人力资源管理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网上招聘、网上在线培训、网上沟通等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现代化手段。

(2)把越来越多的行政工作交由专业公司运作,如通过猎头公司进行招聘,通过管理咨询公司设计薪酬等等,从而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预测、分析、收集信息、联络沟通和创造环境上。

(3)组织结构由复杂简单过渡,由高长型向扁平化发展,员工工作的时间更具弹性,工作内容选择更多。流程简化,工作标准化将逐渐被更多的员工个性和创造性所代替。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的深入和我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舞台范围的扩大,未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巨大挑战。

1、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彻底打破了市场竞争的边界,使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的、前所未有的强度挑战。一个成功的全球化企业应具备独特技能和视野,能感知全球市场和产品的微妙差别,了解并理解全球各种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及它们对产品和服务产生影响的能力;能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信息;能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来鼓励全球员工,并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自己的构想和智慧;能创建一种观念,保证技能尊重各地观念习俗的同时,又互相借鉴各自的全球经验等等。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企业还要建立一个复杂的、由全球各地区优势交织而成的网络。这些都是全球化给企业的挑战,要求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从业者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的角色和价值增值问题,建立新的模式和流程来培养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2、社会知识化的挑战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活动,并由此创造财富。这样,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的关键,知识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来源,企业也将更加重视员工及其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与开发并将其视为企业的战略性武器。企业领导人考虑的战略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开发员工的创造力,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力资本和经营资本,人——特别是知识工作者——被视为利润的源泉,所有在人力资源上的花费将都被视为有较高产出的投资。随着知识工作者在企业中作用的增强,新型的信息沟通方式必然带来企业组织重组合和人力资源政策的变迁。

3、信息网络化的挑战

电子通讯、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消除了地理隔离,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与束缚的全球化工作环境和视野。这样一来,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提高了,交易费用大大降低,管理方式也受到了巨大冲击。例如:通讯设施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和方式;计算机网络和技术的运用,客观上重新分配了企业的内部权力;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顾客和员工在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基础上,提高反应速度和灵活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地重新定义了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也使企业愈发认识到创造技术、使用技术的“人”的重要作用。

4、人口城市化的挑战

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在中国这样城市化程度偏低的国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由于不同类型的员工教育程度、成长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工作动机、需求也呈明显差异,从而使未来企业员工队伍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冲突增多。随着人力资本学说得到普遍认同,具有不同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员工对企业的价值意义不同;而根据贡献付酬的原则,不同员工的薪酬形式也将不同。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长期员工与临时员工,高层管理者和一般专业人员,他们相互之间在各种形式上的不平等将会显露出来,成为员工关系管理的新问题。

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企业要持续发展,高素质人才资源必不可缺。人才资源的竞争成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树立人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企业应该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育,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企业要从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上来,主要做法包括:重新认识人,重视人的因素作用;建立多样化、分层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各层组织的积极性;强调员工的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及其对企业的认同感,以及团结互助的精神;实施全员动员,增强忧患意识,共担企业的风险;积极开发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潜能;注重人才的筹集、教育和培训;创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等。

2、组建科学专业的人才团队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速度和效率的竞争,而其背后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和人才团队的竞争。没有对人才的合理组织利用,就不可能有企业高效率的创新活动,企业也不可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科学、专业的人才团队在组织结构上是一种矩阵结构。纵向管理层由集团管理专家、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和职能部门专家组成;横向专业技术人才层由研究与开发、营销、财务、人事、后勤等部门的专家组成。团队的组建应根据具体的任务、目标,从两类人才中选择合适人选,形成纵向与横向和谐,以及在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的最佳搭配。

3、构建终身学习的企业组织

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剧,人才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学习型企业组织强调组织成员不断学习,这是企业不断创新的基础。一般来说,学习型企业组织有四个特征:第一,把学习放在新的战略位置,使企业变成教育系统;第二,视员工学习为企业发展需要,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同步发展;第三,把人力资本视为企业的核心资本,这是建立企业科学激励机制的基础;第四,企业家的身份由“监工”演变成“教育家”,改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

4、实施持续有效的战略培训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是针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发展途径进行经常性的战略培训。战略培训包括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或者训练项目,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员工有关知识技能水平和绩效价值贡献率,不断为企业获取人力资本方面的竞争优势。克服知识老化所造成的种种生存和发展困境,利用各种机会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接受在职培训,这自然也就成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和“再生产”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总之,在当今“不确定性”是唯一确定性因素的宏观环境中,企业实施经常性的战略性培训对于应对市场压力和市场挑战、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喜荣、刘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发展[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10)。

[2]秦宗槐:试论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知识经济时代篇3

也是企业长期成功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即优势产品、质量、服务、营销网络等的表现(2)无形资产的开发能增强企业自生能力。企业自生能力是指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预期这个企业可以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企业自生能力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前提,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特殊领域,在高科技领域和高附加值产品行业,企业自身能力往往通过自身不断的知识积累,并长期加以扩张、增值和利用,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杠杆作用,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我国家电生产规模占世界家电生产总规模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绝大部分利润都被拥有强大品牌的国际巨头所赚取,如果没有创造出世界级品牌来支撑,产品将失去服务终端消费者的机会,最终将会被跨国公司所吞并。由于无形资产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资源,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探索无形资产的管理便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我国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管理意识薄弱。我国许多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没有把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纳入有效的制度建设范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没有法律保护意识,无形资产开发后,不懂得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品牌保护意识淡薄。技术创新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若不加以保护,就会使企业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发明创造被其他企业所侵蚀。任何忽视和低估无形资产价值的行为,都必然导致无形资产流失。自加入wto以来,从DVD、彩电、摩托车、数码相机到mp3、芯片、汽车、电信的开发与研制,我国企业由于对无形资产管理认识不足,使其造成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有些纠纷甚至对有些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无形资产评估缺乏真实性。在我国最早实现股份制的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现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同样也没计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和外商的合作合资中,对商业信誉、经营资质等无形资产没有计价折股,使企业丧失了许多竞争机会。另一方面,无形资产的评估也不规范。评估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顺应被评估单位需要作出的评估,也造成了无形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

(三)无形资产缺乏价值量化标准。目前会计核算不能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是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困难。我国会计制度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记入无形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和自创商誉则费用化处理,使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不能得到准确的确认,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地体现,影响了对经营者业绩的公正评价,进而导致投资人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四)忽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有效地使用能增加其价值。但是,由于企业缺乏无形资产增值的有利氛围,许多企业没有充分有效合理地使用无形资产,而是过度使用,或长期闲置不用。在企业合资过程中,许多优秀品牌通过折价入股后,被企业闲置不用,使其价值丧失殆尽。另外,企业长期不参与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竞争,也削弱了其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举措

首先,加强无形资产权益管理,防止无形资产侵权行为。wto总协定中的《知识产权协定》和相关条约以及我国《商标法》均采用注册在先原则,即谁先申请商标注册,商标权就授予谁。我国企业要保护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必须及时准确把握和运用优先权原则,享受优先权以增加商标注册的成功机会《巴黎公约》规定,一个商标在本国已获得合法注册,则在其他成员国注册也就不应被拒绝。因此企业要及时在国内外申请注册商标来保护企业商标,以防止国外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侵权行为。目前我国企业对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议还不够了解,对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仍然很淡薄,商标注册滞后于外国,因而在进出口贸易中常常发生因出口产品侵犯外国专利而遭索赔现象。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无形资产权益,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保护我国无形资产不受侵犯,同时防止无形资产侵权行为。

其次,加强无形资产营运管理,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无形资产的有效营运,是无形资产管理的根本目标。企业通过对所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运筹和谋划,可使其价值实现最大增值。无形资产的运筹和谋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利用延伸品牌价值。充分利用现有品牌、商誉研发、生产其他产品,帮助新产品顺利上市,减少风险,品牌的延伸可进一步扩张和增加品牌价值。二是建立融资策略。运用无形资产的影响力和信誉度,拓宽融资渠道,吸收资金。三是建立扩张策略。企业要利用名牌效应、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资产扩张。四是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企业可通过无形资产的投资合作,用品牌参与投资,与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实行强强合作,优势互补,通过产品技术的高科技含量使无形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

知识经济时代篇4

摘要: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企业生存环境和企业供应链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着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明等问题。实施企业知识管理应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目标?进行企业知识价值链管理?建立知识战略管理中心。

知识经济是伴随着信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薪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

不同之处?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的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

1知识经济对企业产生的重要影响

1.1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创新和服务将替代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依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于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

(2)网络管理将替代金字塔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运用?管理层次必然减少。中层经理的作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而被削弱?因此?加快了信息的反馈速度。

(3)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更注重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发挥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协调生产组织、生产群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目标。

1.2知识经济对企业生存环境的深远影

(1)资源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石一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反复消费性及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

(2)技术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提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增加?加大了企业提品和服务的难度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复杂性?高科技又为管理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保证。

(3)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的顾客所需要的是产品、服务、信息的一体化?这要求企业围绕产品、服务、信息一体化展开竞争。市场竞争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更加激烈。激烈的竞争导致企业、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不断扩大?合作竟争将成为企业新的价值取向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新的核心。

1.3知识经济对企业供应链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环境(买方市场)发生了巨变。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调整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战略。

2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2.?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我国企业的一个共性。许多

2.3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明

许多企业忽略了企业家长期经营的最终目标?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利润率最大化和规模的增长;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由于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很容易变成一纸空文?或者造成企业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阱。

3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3.1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目标

在企业内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保证企业知识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充分溶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

3.2进行企业知识价值链管理

企业知识价值链是指基于企业基本价值链上主体活动和辅助活动之上进行知识的采集、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以实现企业价值增殖的知识流线路。

(1)知识的采集。企业知识价值链是从知识的采集开始的。知识采集只是知识管理的起点?知识采集得来的信息和知识必须进行加工和处理?使无序的知识有序化为对企业有用的知识。知识的加工处理就是指对知识进行分类、分析、整理和提炼?形成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

(2)知识的存储。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和知识需要进行妥善地存储。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信息和知识的存储在数量和检索?归类与安全方面的都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化、数据共享?数据独立性和可控冗余度这四个特性适应了知识存储的需要?这也为企业内部各个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提供了条件。

(3)知识的共享。通过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就可以使企业的知识库增大和价值增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这不仅扩大了知识共享的范围?而且极大的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如很多企业开设了电子公告牌?以它作为企业挖掘经验性知识的重要通道之一。

(4)知识的创新。知识只有作用于管理实践?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只有通过管理实践中不断的扬弃?知识才能不断更新?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3.3建立知识战略管理中心

(1)调整企业结构?将企业建成知识型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将是知识型企业是一个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机构。传统的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严格按照传统的组织模式建立的?员工与上司之间等级分明?信息和知识不能共享?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影响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知识管理要打破这种组织设计?建立能够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企业结构。这需要从层次和宽度上下工夫?以使信息和知识能充分共享?产生群策的综合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篇5

论文摘要: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含义,介绍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提出了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策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不再仅仅属于文化范畴,而伴着“知识就是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进入到经济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中,成为各组织机构借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虽是知识的集散地,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信息服务机构的大量出现,图书馆对知识信息的垄断优势已被削弱,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受到质疑。为此,有必要对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反思,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到图书馆工作中,扩大图书馆的职能范围,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竞争力和自身发展能力。

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简称Km)一词是美国著名的恩罔维星国际咨询公司(entovation)在lo多年前首次提出的。1998年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在《迎接知识经济》一文中正式提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由于其兴起的时间不长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如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约格西·马修特拉(Yogesh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而哲学博士卡尔·e·斯维比(Kar1.e.Sverby)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另外丹尼尔·e·奥利里(Danie1.e.o’Leafy)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使用。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换为知识,并将知识和人联系起来的过程”。_3总的说来,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变幻不定的外部环境,为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整理、组合和发掘,通过学习和交流,在企业内实现共享和应用,最终提高企业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知识管理的对象主要有两方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形知识是指可进行明确编码,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常存在于书刊、计算机数据库、CD—Rom等载体上;隐性知识是指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难以言表,通常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知识,如个人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个组织的工作制度和作风等。按照日本一桥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野中几次郎和竹内广孝曾提出的理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及其自身存在着4种变换模式: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合并);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在化)]。知识管理活动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以这4种形式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依靠有形信息系统和无形的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网络来完成的。因此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及资源、人力、技术、组织等方面,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核心,以创新为目标,符合目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和模式。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对知识进行管理自然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将知识管理概念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内容。

2.1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对象,它贯穿于图书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环节,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对文献信息等显形知识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进行分类存储,建立动态的知识库体系,激活固化静态的知识,使其得到有效的流通和应用。随着倩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图书馆来说,馆藏的概念和质量都发生了变化,馆藏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外,还有大量新型载体的文献,如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馆藏质量也不仅仅取决于馆藏数量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同时也取决于对联机数据库或网络信息存取速度及存取质量以及用户满意度。而对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也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整序扩展到网络信息等数字资源的整序,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借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对数据资源进行多向连接、分类整理,建立不同主题的知识库,通过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体、广泛的传播渠道,形成及时可用的知识流,以供用户之需。

2.2人力资源管理

人的能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管理就是要挖掘人的智慧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将存在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而显性化,推动图书馆的全面有效管理。知识是由人创造,并为人服务,因此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人作为有理想和情感的精神主体,具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作为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具有进行知识创新的可能。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营造宽松、信任的环境和氛嗣,搭建不同层次的知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采取各种奖惩管理措施,激发人的创新潜能,实现个人和图书馆工作的共同创新。

2.3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图书馆工作的展开和图书馆的知识创新起着工具和保障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管理的产生,并根本决定着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应用到图书馆工作巾,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成为现代管理巾知识的挖掘、存储、传播和共享的基础。例如:利用数据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隐含知识,使信息向知识转化;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等来实现大量及时的知识存取和传播。

以上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通过信息、人力、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可实现图书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完善图书馆的职能。

3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策略

针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特点,可采取以下一些策略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改变管理观念,进行知识创新管理。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是种类似于仓储式的管理,是人对物即文献书籍的机械二分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人和物处于二元对立状态,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因此,要积极改变观念,改文献管理为知识管理,发挥人的能动性,进行知识创新。一般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能创新管与组织创新管理3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是通过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与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技术创新管理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符合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将这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多维的知识管理体系,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管理目标,建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量。

(2)引进营销理念,提升知识服务质量。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创新同等重要,通常情况下,知识创新者并不是知识使用者,他们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寻找使用者,虽然知识使用者为数众多,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直接从知识创新者手中获取知识。这就需要图书馆充当中介人,实施知识营销策略,为用户找知识,为知识找用户,巩固现有用户群,开发未知用户群,利用多种媒体和渠道来传播各种新知识,提供各具特色的知识服务。如图书馆建立基于知识仓库和智能搜索引擎的知识服务系统,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服务;强化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多样性、综合性、全程性,开展全程跟踪服务;调动馆员的隐性知识,为用户开展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注重决策咨询、学科情报、竞争情报和战略情报等。通过拓展知识服务业务,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和社会化;通过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形成图书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良性循环互动,推进图书馆与社会共同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篇6

关键词: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探索

引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经济应时展而生,并得到推广,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同,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以及技术资源和生产规模不是知识经济管理广泛推广的根本原因,其是在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所产生的科学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体的说,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科学技术经过了知识积累、竞争力转化、经济效益获取的过程,适合现代化新经济的发展模式。知识经济模式对企业乃至民族的竞争力都有提高的作用,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1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管理

1.1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知识,其是时展的产物,契合现阶段社会的经济形态。(1)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难以估量的,不仅可以转变人的思想观念,还可以带来创新,甚至可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走向。(2)现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新的经济模式除了能够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外,还能够变革传统的生产理念。现阶段传统的环境还会对知识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存在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传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知识经济时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需要重点保护的。(3)知识经济管理除了要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外,其他因素也要在考虑的范围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深入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成为了企业间竞争的着力点,企业存在互联网投资等诸多无形投资,而要想实现这些,科学知识是内在的驱动力。

1.2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

知识经济管理的阶段可分为创造层、发现层和传递层三个层面,内容覆盖了知识经济管理体系,其以高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进行技术复制、工艺革新、信息传递和流程再造等工程创新。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认识到知识经济管理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上所发挥的作用。都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但知识的作用绝不仅仅如此,也能够使企业在科学技术的辅助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知识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责任心,从而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将知识经济管理应用到企业发展中的企业具有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加上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我国已经获得了基本的数据、经验和章程,这都为知识经济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2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应用

2.1图书馆应用管理

知识经济管理除了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外,也能够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图书馆作为人们了解知识,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成为了实行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要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图书馆应用管理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变革下,数字化是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在图书馆中应用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体现。

2.2企业竞争力应用

知识经济管理在企业竞争力上的影响最为显著和关键,通过众多企业大量的实践可以得知,企业中应用知识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企业创新的稳定性,便于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知识经济管理的关系体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具有知识的属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经济管理能力的体现、企业应用知识经济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使企业始终保持发展的状态。

3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新价值创造与核心能力的培养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产量,提高企业收益是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在经济时代下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生产中知识占有绝对的优势和地位,企业的发展目标为提高产品质量,换句话说是创造新价值。创造价值是经济时代的重要特点,是在能力补充的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竞争模式,在这里每一位员工的潜力都能够得到激发,企业的竞争力自然很高。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绝对不能忽视,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员工的创新性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知识经济管理中,创造价值存在一定风险,主要是由于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财政与竞争的风险。特别是从事企业核心工艺的技术人员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3.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保障知识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中,企业管理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是物品,但在经济时代下,“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这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模式,不但符合员工的心理特点,还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知识经济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的发展有以下方面的体现:(1)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改变企业管理思想。新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企业管理职能能够极大地发挥出知识经济管理的功能。(2)企业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也是企业文化的累积和宣传的有力途径。

3.3科学化发展

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是指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应用科学技术能够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的水平。企业将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体系中,能够促进管理方式的科学有效。在现代化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创新科学技术,采用多种方式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来提高管理水平。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首先推行的领域是在美国的大学行政部,其采用这种管理方式服务于大学学术,增强了大学的竞争力。随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在我国是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看好。通过在企业管理中构建量化和非量化的考核指标,优化企业管理业务流程,建立企业管理数据系统,达到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融合,统一发展。

3.4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一种历史趋势,未来的发展中企业间的竞争点关键在于无形资产的竞争,知识经济管理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实。思想观念的转变,才是企业发展的出路,可以在企业管理中加大知识的投入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员工的潜力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知识经济管理中,还要注意知识的分散,达到知识的循环利用。作为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的一个分支,知识经济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还能够有效淡化甚至消除监管机制。

4结束语

知识经济管理适用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行业,科学技术能够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知识经济时代下,影响的力度可能会更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相信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潘连乡,韦凯华.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2).

[2]杜慧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发展趋势[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3).

知识经济时代篇7

【关键词】知识服务;出版社知识服务模式;模式研究

21世纪是技术进步与时展的代名词,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更是如此,随着人类逐步的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使得知识逐步成为社会的生产力,成为最基本的经济资源,因此,知识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型应运而生。知识服务的产生还与信息用户的需求转变具有较大的关系,简单的获取文献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学习工作当中的需求,并且随着信息复杂程度的增加,人们捕获和吸取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知识服务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一、出版社的知识服务概述

出版社为了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所提供的高度个性化的知识产权和解决方案被称作出版社的知识服务。出版社作为一种典型的以提供知识内容为主要服务形式的机构,必须以创造知识,提供知识,推动社会文明向前进步作为自己的生存使命,虽然说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出版社的文化使命,但是出版社最原始的知识出版和文化服务的功能没有丧失,信息网络化改变的知识出版社的出版方式,使得出版社从最开始的纸质、静态、统一的出版方式转变为多媒体、动态、个性化的出版方式;出版社的出版形式逐步的发生着改变,但是出版社对于读者个体的地位仍然极其重视,出版社依然从各方考虑去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恰好能够体现出版社竭力追求提供良好知识服务的宗旨。但是随着知识服务领域更新过快,使得知识服务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制约了我国根本知识服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型的出版社来说,对于知识服务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说对于各种信息网络化出版形式作出了初步尝试,但是对于出版知识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处于空白,严重的缺乏建设经验,因此对其来说对于这师傅的推荐可谓举步维艰。

二、对于出版社知识服务模式探讨

对于大多数出版社来说,知识服务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对于知识服务的体系的建立更是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出版社来说,还是以提供传统图书出版为相关业务活动的中心,但是随着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出版社在提供支持服务的过程当中,有效地借助网络技术和系统平台,向广大的读者提供更加高度知识化、个性针织化的服务。接下来立足于出版社的业务内容与服务用户的目标,从出版内容出版平台,用户体验等多个角度对出版社支持服务模式与深入的探讨。1、基于内容的知识服务模式。出版社可以向广大的读者提供图书音像的文化产品,所以说出版社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提供商。优质内容是优秀出版社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也是其在竞争知识服务过程当中所应当具备的基础。最开始出版社向广大读者提供文本形式的知识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光、磁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光盘等知识资源,但是这部分内容资源相对来说还比较分散与凌乱。知识资源利用效率的增加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带动了知识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就是说在数字资源的作用之下,对原先非数字资源的内容进行了深度加工,从而改变了过去内容资源的简单堆砌,经过深度加工处理后的内容资源能够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进一步结合,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寻求方式和更加灵活的信息阅读方式。数字资源的加工方式主要包括:专业数据库的建立,图书标题,信息的表演专业分类,对图表插图整理等。2、基于出版平台的知识服务模式。出版社的出版平台包括传播平台或介质,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版平台也已经由最原本的文本向光磁电子等方向发展,网络在线阅读已经变得稀松平常,移动终端出版也变得较为普及。可以说信息技术为现代出版社的知识服务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其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3、基于用户体验的知识服务模式。出版社提供支持服务水平的关键就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需要基于用户体验的知识服务模式展开深入研究。用户体验能够主观的反应一个产品或者说是一个服务在使用群当中所被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也就说要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据用户体验的知识服务模式包括交互式支持服务、e-Learning知识服务和按需出版支持服务,其中交互式知识服务时代传统图书情报机构的交互式参考咨询的基础上得以有效完善,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通过在线的实时交流为用户提供直接的服务,交互式知识服务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是服务的界面而更加广泛,服务的形式更加多样;e-Learning知识服务指的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通过网络学习能够用户能够更加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并且能够丰富用户的学习内容,在网络化平台当中,拥有着更加系统和专业的知识数据库,在这一庞大数据库的支持之下,能够确保专业知识得以重新组合和有效排序,制定出最符合用户的学习模式。作为出版社来说,拥有着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而通过e-Learning知识服务就是将丰厚的知识资源反馈给广大的用户,从而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个性化需求;按需出版的知识服务指的就是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节省用户挑选所需知识的时间,并且可以节约用户的阅读成本,该种服务模式体现了专业性强,学术性强和批量小的特点。

三、出版社支持服务模式的完善

通过对出版社知识服务模式的研究,致力于对不同出版模式的完善。知识服务的出现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必然产物,而对知识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完善是适应时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知识服务实在,信息服务的基础上,依靠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知识资源加以提炼与整合,从而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方案。所以说知识服务模式的提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知识型人员集中自身的智慧,引领出版知识服务模式的实现,将出版社当中丰富的知识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1、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用户获取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支持服务水平。但是网络信息化也伴随着虚拟性,从而被不法分子复制移植他人的知识产权带来了便捷,这就严重损害了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制度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多个部门有效配合完成,首先,国家应当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其次应当加强行业监管部门的职能,对于侵权行为予以严厉的惩处,对于行业自身来说,应当增加自身的自律意识,经过多方配合之后形成一个良好的支持服务环境。2、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在信息技术时代,为了带动出版社知识服务模式水平的提升,那么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离开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也只是一个梦想。加强员工的知识和素养的培训,是加大信息技术投入的首要环节,其次,出版社应当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对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开发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数据库平台。3、激发创新活力。在出版社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当中包含了工作人员大量的智力活动,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带动员工的创新热情,是带动支持服务工作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捷径。为了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企业管理部门必须构建良好的创新企业文化,在良好的创新企业文化之下,员工可以形成自觉合作和自行交流的良好创新氛围,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和他人的专业水平,带动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综上所述,对于出版社知识服务模式的研究,需要有效抓住这是服务行业刚刚起步这一契机,对于建设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应当迎难而上,有效地借助先进的技术开拓支持服务水平,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肖希明,完颜邓邓.国外图书馆与出版商、书商的多元化合作[J].图书馆,2016(04)

[2]唐晓波,朱娟,杨丰华.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融合框架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01)

[3]刘灿姣,叶翠.出版界与图书馆界阅读推广合作方略研究初探[J].中国出版,2014(23)

知识经济时代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对外经贸战略对策与思路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知识创造财富为特征的新经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经贸活动在发生愈益深刻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在逐步实现从资源优势到竞争优势、从货物贸易到技术贸易、从关税壁垒到技术壁垒、从传统手段到网络手段的转变。

从资源优势到竞争优势

传统的国际经贸格局是以“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说”为理论基础的,其特点是重视资源优势,依据资源状况来确定对外经贸战略。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发达国家主要进口劳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劳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很落后的条件下,这种对外经贸战略显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长期实行这种战略,就会进入“比较优势的陷阱”。20世纪末期,经济学家提出了“竞争优势论”,主张各国政府培植具有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从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逐步达到竞争优势,甚至越过低层次竞争阶段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说,国际经济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当今世界各国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出口创汇,而是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形成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从货物贸易到技术贸易

传统的国际贸易是单纯的货物贸易,交换的商品主要是有形的物质产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它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益明显。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首先,科学技术具有经济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变成新产品;其次,某些现代物质产品和服务中包含着技术价值,技术和服务也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这种新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国际技术贸易,它是各个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自然人之间,按照一般的商业条件,将技术的使用权授予、出售或购买的贸易行为。随着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兴起,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贸易及相关的服务贸易在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内容和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从关税壁垒到技术壁垒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个国家往往会通过建立各种贸易壁垒来进行贸易保护。传统的贸易壁垒以关税壁垒为特征,主要有关税和许可证、配额等;新贸易壁垒以技术壁垒为核心,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等。从国际经贸发展的趋势看,传统贸易壁垒的门槛在逐步降低,新贸易壁垒的门槛将愈益升高。技术壁垒是指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防止欺诈行为等为由而采取的技术性措施,包括安全壁垒、卫生壁垒、包装标识壁垒、信息技术壁垒。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技术壁垒将成为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从传统手段到网络手段

传统国际贸易采用传统的贸易手段,其特点是由中介机构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应用纸币,进行实物交换等,这种外销方式表现出时效性、互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经济出现了网络化的趋势,也为国际贸易活动提供了现代的网络手段。电子商务通过因特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及资金的转移,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引起国际贸易领域的深刻变革,它将减少国际贸易的时空障碍,提供更多的贸易便利和商业机会,减少交易费用和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深化国际分工和交易,扩大国际贸易的内容和范围。信息网络提供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商贸服务,必然导致国际贸易的结构和方式的转换,新的物流体系的形成,营销理念和手段的变新,它代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新经济的未来和前景。

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进程中的滞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门的敞开、体制的转换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对外经贸也迅速发展起来,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本流动规模显著扩大。但要看到,在发展战略、贸易结构等方面都还存在滞后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外经贸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

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产品质量是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所在,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是增强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从总体上说,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还不很高。受到现有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有的产品加工不够精细,从而出现样式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含量不精确的问题。特别是农产品、纺织品等,在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新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和食品的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对机电产品的节能要求,对纺织品和服装的染料要求,将使我国的许多产品外销受阻。由于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高,价格普遍较低,加上国内厂商的无序竞争、压价销售,如橘子罐头虽然挤占了世界贸易量60%的份额,但出口价格却连年下滑,这就导致出口的利润率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质量和效益的偏低,表明我国外经贸的竞争力相对不足。

出口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改善,但是受科学技术水平和国内产品结构的限制,总体结构还欠合理。目前,我国是纺织品、服装的第一大出口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轻工、服装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而这些产品的增长空间在逐步缩小。近几年,机电产品的出口大幅度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的来看,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偏高,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偏低。这样的出口产品结构,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显得优势不足。

国际经贸的技术外溢有待重视

所谓国际技术外溢,就是指技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到别的国家,使别国的生产者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术。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都存在技术外溢的效应。重视和利用这种效应,就可以扩大进口商品和引进外资的效果,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然而,这个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实际效果还不明显。在进口商品方面,对进口高技术含量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及相关技术,对怎样通过产品进口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还缺乏深入研究。在引进外资方面,对怎样通过合资办厂掌握先进的技术,怎样通过合作经营掌握现代的管理方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满足于浅层次的需要,解决急需的设备和资金,而对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增强发展的后劲,用心和用力都不够。

电子商务网络有待建立和健全

全球信息技术的突破和电子商务的潮流,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起步。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候,开始推出大量的电子商务项目,网络用户急剧增加。但是,目前还处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薄弱,功能的发挥也存在差距。从政府方面看,全国外经贸管理的网络系统还未健全,缺乏一个最具权威的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金关”工程、“金贸”工程及其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还存在问题,各自为政、信息割据的现象比较严重。从企业方面看,现在只有21.8%的企业建立网站,这些企业在电子商务网站过信息的仅占15.8%,多数企业上网是为寻求贸易机会和收发电子邮件,很少跟踪市场行情和传送商业数据库,并没有实现经营过程的网络化。可见,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网络的任务还很繁重。

我国新世纪外经贸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思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有了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竣的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的问题是在研究现代科技和经贸发展的新形势,分析我国外经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遵循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科学的外经贸发展战略思路。

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为了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必须实施“科技兴贸”的战略,以科技进步推动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放在“科技兴贸”的首位,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要搞好研究开发,建好科技创业园和出口基地,建立创业投资机制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买方信贷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关键设备的力度,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后形成国际竞争能力。

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为了提高对外经贸的效益,必须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要向科技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提高农产品、纺织品和其他出口产品的质量,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增强品牌意识,努力创造一批优质名牌产品。要向质量要信誉,向质量要效益,加强行业管理,防止和克服低价竞销的现象。要建立技术贸易措施咨询服务体系和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及时收集、通报国外技术法规及产品标准的变化信息,开展和推进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认证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并加强出口产品的安全质量检测与监控,提高对高新技术产品检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利用外资与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要实施“结构优化”战略

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必须实施“结构优化”的战略,继续调整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要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稳定农产品和纺织品的出口,继续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机电产品、电子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积极推进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从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从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同时,要优化进口商品的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原材料,在国际范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引进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运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条款有效地调控进口,使进口更好地为我国的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工作者组织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工作者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以劳动力为主的农业经济、以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后,步入了以智力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1996年,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有:(1)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2)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3)知识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对于知识经济有重要影响。(4)生产方式由集中化、大型化转变为分散化和类型化。

知识工作者,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工作者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这一概念,德鲁克当时指的是经理或执行经理人员。今天知识工作者已经泛指大多数白领,是指在一个组织之中用大脑(知识和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新的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变化的重要力量,知识工作者也就成为决定性的要素。达尔·尼夫在《知识经济》导言中写到:“在新的知识经济中,企业已不能通过用低技能、低工资的雇员不断重复生产商品来保证增长。今天,企业的发展依靠创造、创新,依靠知识。最能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会增大其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知识工作者在组织中所占比重已经越来越大,在一些信息技术企业、科学研究组织大部分员工都是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成为组织的最重要的财富,关系着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二、知识工作者的特点

作为一个掌握知识并主要是运用知识来创造财富的群体,知识工作者及其所从事的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拥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知识工作者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工作的环境,不愿意受制于人,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这种自主性也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等方面。

2.具有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精神是知识工作者最重要的特征。知识工作者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的能力,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他们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他们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能力。一个仅仅有知识但不会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的人就不叫知识工作者。

3.具有成就导向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对于知识工作者,受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他们最重要的需要。也就是说,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工作者更加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4.其劳动具有复杂性,较难监控与衡量。知识工作者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即思维性活动,其过程往往是无形的,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上工作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控既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另外,知识型员工一般并不独立工作,他们往往组成团队,以获得知识的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大多是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晶,难以分割单独衡量。

5.大都具有较强的个性,蔑视传统权势。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不同,知识型员工不仅富于才智,精通专业,而且大多个性突出,具有极富个人风格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一般来说,知识工作者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充满信心,因此并不会委屈自己听从上司的强制性工作要求,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三、知识工作者对组织未来的要求

相比传统的员工,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必然使他们对组织提出很多新的要求。只有适应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组织奉献他们的知识。组织为使其员工发挥价值,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变革。

1.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所谓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就是减少组织的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从而达到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弹性和创造性。知识工作者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应给予更多的“活动空间”。而传统多层等级制组织结构的严肃性特征,制约了知识工作者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对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创新形成了一种组织障碍。知识工作者知识创造性的积极发挥,要求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将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式的关系。知识工作者与组织的关系也必将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扁平型组织结构,即要求组织结构层次尽量简化,在组织中留给知识工作者以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余地,从组织结构上激励知识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

2.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所谓组织结构柔性化,是指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来取代以前一部分固定正式的组织结构,其目的是使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围绕目标与任务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增强对环境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在这里,最主要的是团队比班组有更多的权利,通常拥有安排工作计划、落实工作、安排休息的权利,在人事聘用和酬金制方面也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组织应为知识工作者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员的调用,允许员工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最好的工作方法,而不应进行详尽监督和指导甚至强制规定。

3.组织管理的弹性化。知识工作者要求组织采取宽容式管理,实行弹性工作制度,为其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德鲁克在剖析管理行为的实质时深刻指出,人们从内心深处是反对被“管理”的。这一观点尤其适用于知识工作者,因为知识工作者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了解往往要比他们的上司深刻得多。知识工作者的独立自主性,决定了他们倾向于工作中的自我管理和更具弹性的工作安排。因此,德鲁克建议,应当“引领”知识工作者,而不是“管理”知识工作者。引领而不是管理,意味着要为知识工作者创造更为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具体包括自主工作的权力、弹性工作制、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容忍员工犯错误、创造充满乐趣和关爱的工作环境等。大部分知识工作者尤其是优秀的杰出人才,非常重视私有的工作空间,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因此,企业可酌情对知识工作者实施弹性工作制,包括弹性工作时间、在家办公等多种方式。利用网络终端在家办公,不仅满足了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特性,而且也可以为企业节省办公场地,降低费用开支。

4.组织沟通的网状化。组织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信息沟通网络,使知识工作者具备信息沟通和知识联络的各种条件,提高其运用信息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沟通网络是指组织中沟通渠道的结构和形式,其特征在于沟通渠道的数量、分布以及信息传递反馈的方向。一般来说,组织主要有集权化状态下的沟通和分权化状态下的沟通。由于知识工作者具有自主性、对信息和知识沟通具有迫切性需要的特点,要满足其在这方面的需要,应充分利用分权化的双向沟通网络,提高知识信息的反馈效果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能够调节知识工作者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5.组织学习的常态化。组织学习是组织为了形成核心能力,而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组织适应环境的创新过程。组织通过组织学习获得知识、积累知识并应用、创新知识,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同时强调企业与内外部环境的互动性。知识工作者乐于学习和更新知识,终身学习也可以说是知识工作者的特点之一。从客观环境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保证知识工作者获得良好职业和发展机会的重要前提。随着专业领域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为避免知识陈旧而被时代所淘汰,他们存在更新知识的外在压力。从主观意愿看,知识工作者对知识的认同和尊重、对专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追求,无疑都是他们主动学习、更新知识的动力。因此他们非常看重组织是否提供其知识增长的机会。如果组织只给其使用知识的机会,而不给其增长知识的机会,组织就不可能保证员工的忠诚,组织要吸引和留住知识工作者都是很难的。同时,为知识工作者提供学习的机会,也是组织保持其永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不二选择。组织必须使学习成为组织的一种常态,才能留住人才,发展事业。

6.组织激励手段的丰富化。知识工作者大多是成就导向型的,其需求不同于传统员工。为满足知识型员工的薪酬需求,目前很多企业推行一种称为“全面薪酬战略”的薪酬支付方式。所谓“全面薪酬战略”,即公司将支付给雇员的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即为“全面薪酬”。“外在的薪酬”主要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认股权、购买公司股票、股份奖励等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开支如住房津贴、俱乐部会员卡、公司配车等等。“内在的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工具(如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如为著名的大公司工作),吸引人的公司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外在的薪酬与内在的薪酬各自具有不同的激励功能,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实践证明,由于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是全面的,其中既包括物质需求,更包括高度的精神需求,因而实施“全面薪酬战略”是实现对知识工作者全面激励的有效模式。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工作者的兴起,必然会对组织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一个组织要想在多变的环境、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不得不针对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对组织做出适应性变革。很多组织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未来要走的路仍然很长。

参考文献

[1]张向前,黄仲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2)

[2]高亚多.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新挑战[J].前沿,2000(12)

知识经济时代篇10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商标战略;专利战略;一体化战略

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现状分析

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与手段。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经济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以品牌、专利和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为载体的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和经营服务,改变了企业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是企业从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的重要武器,成为现代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

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从表面上看,中国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三大货物贸易国,但是,我国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因此,中国产品并没有因为其成本比较优势而享有国际竞争优势,知识产权将中国的比较成本优势的利益转移给了发达国家。我国企业领导决策层对知识产权战略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对上述现象往往熟视无睹,普遍存在重成果、轻专利、轻品牌的现象。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约占0.03%,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企业和产业正面临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和仿制,企业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仍然被外国企业控制。加入wto以来,我国市场对外国企业的限制也逐步取消。外国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在我国申请知识产权与我国企业争夺国内市场,限制国内企业发展。许多外国公司提前对他们的产品、技术在中国寻求知识产权保护,以此来限制和控制国内企业。

由于专利和商标的国际化水平低,我国企业不能得到有关国际法律和相关国家法律的有效保护,造成专利流失和品牌陨落。某些国家的企业对我国专利随意取用,有些国外厂商甚至对这些专利移花接木,以他们自己的名义申请了外国专利;由于没有国际商标,中国企业商标有15%在国外被抢注,此外,专利转化不充分、商标商号等为非企业租住或个人抢注等问题也相当严重。国内企业在同外商进行合资合作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原有品牌,导致大量民族品牌消失。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我国企业就难以摆脱价格恶性竞争和出口越来越多而企业效益贫困地“悲惨式增长”的陷阱和命运。

二、我国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国际上已把一国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作为衡量该国综合竞争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知识产权在各国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也扶摇直上。保护和运用好知识产权不仅能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还能鼓励和促进企业的创新,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一)知识产权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传统经济依靠大量自然资源、资金和设备等有形资产发挥决定作用。在信息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的财富中心。如微软明确表示公司的财富中心就是版权。早在2001年iBm公司81亿美元销售中有17亿美元是通过知识产权许可实施获得的。在我国企业中,短短十几年发展成为中国的驰名商标的恒源祥就是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靠运用企业的无形资产调动社会的有形财富,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不断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值而取得辉煌业绩的。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运营与保护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有效举措。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必须强化知识产权战略。1.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桥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随着全球经济和技术贸易蓬勃发展,知识产权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离开知识产权战略,企业就很难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2.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有效途径。知识产权在企业产权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可以调动知识产品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明确其人身权和财产权。因此,知识产权战略可以促进企业产权制度的完善,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应有之举。3.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除了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外,还要通过改善企业的竞争力结构,尤其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竞争力结构来实现。企业集约经营是当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企业集约经营是以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开发为基础的,这些都与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必然要求。wto后时代,外国企业加快对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凭借其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在我国大量申请专利,抢先占领科技制高点,以求限制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从而保证其在华的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来自国外跨国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手段来谋取巨额垄断利润的挑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疯狂“跑马圈地”;第二是铺设知识产权陷阱请君入瓮,然后杀死对手;第三是“大闷炮”,这是外国公司在转让知识产权和非知识产权技术时普遍采用的手段;第四是把我国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打入“冷宫”,让其自然流失;第五是用高价兜售设备的方式来销售专利等知识产权。因而,我国企业要保护自身利益,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很好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竞争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挑战。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包括商标战略和专利战略,现分别就商标战略和专利战略及其关系阐述如下。

(一)商标的设计战略、注册战略和保护战略。一个好的商标是一个企业形象的代表,要塑造一个好的品牌,在商标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商标的个性魅力与精神内涵。商标的个性是商标价值的核心,要获得商标价值就必须塑造出鲜明的商标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唤起许多潜在的消费者。有远见的企业家,应当有效地发掘本民族的精神财富,让其成为企业商标的精神内涵。“海尔”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今天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器集团,其成功的秘诀正是实施了包括商标选择战略在内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这对中国众多的企业无疑具有极深刻的启示。

企业应及时申请商标注册。一方面可以早日获得商标专用权;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别人抢注。另外考虑到商标的地域性,商标在本国注册后,如需在其他国家得到保护,还必须到有关国家申请注册。企业要进行国际市场竞争,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应当及时申请注册,为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企业的商标保护战略要运用好法律武器。企业必须做好商标的注册和续展注册工作。由于企业的商标先使用而后注册容易被他人抢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及时申请商标注册。商标到期后,还要视企业的发展态势办理续展手续。

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知名品牌在海外遭遇被抢注。为此,中国企业为了重新拿回本来属于自己的商标专有权,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不得不放弃被抢注的商标,另选商标进行销售,重新开拓市场。这样一来会使企业前功尽弃,丧失发展的最佳时机,严重地损害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目标,甚至会使企业失去国际市场。为此,境外商标注册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逐一国家注册来保护,其优点是涵盖范围广,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注册商标,从而实现商标的保护;二是通过马德里体系进行商标的国际注册,从而在多个制定国家获得保护,其优点是省时、省力、省钱。正确选择注册途径,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我国商标在境外被抢注的风险。

“联合商标”制度和“防御商标”制度不仅是企业防止海外抢注的好办法,而且是商标所有人防止商标侵权的有效手段。企业可以采用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两种方式进行商标保护。以防御商标为例,注册防御商标,是企业为以后发展新的生产经营项目,保留形成系列商标的充分余地而采用的保护策略和手段,对于他人在非类似商品上使用其商标,影响其商标的声誉,冲淡其显著性而具有防御作用。

(二)专利的申请战略、利用战略和防御战略。专利战略,就是企业利用与专利相联系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各种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以谋求最大的利益。它要求企业主动地利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有效地保护自己,并充分利用专利情报信息,研究分析竞争对手状况,推进专利技术开发、控制独占市场;为取得专利竞争优势,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总体性谋划。

专利利用战略包括对本企业专利的利用和对其他企业专利的利用及其他企业利用本企业专利三个方面。具体战略的选择、运用、组合应考虑本企业与竞争对手或者合作方企业的规模、类型、业绩、信誉、技术实力、品牌实力、信息能力和发展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在实践中灵活地选择和实施。

在其他企业进行专利改进,或者其他企业的专利妨碍了本企业时,为保护本企业,使本企业不受损失或使本企业所受损失减少到最低,需要采用专利防御战略。在企业侵犯他人专利权被警告后,自愿与专利人进行谈判,力争通过签订专利许可协议向专利权人支付使用费来达成和解。这就是专利防御战略中的专利许可和解战略。它的好处就是可以免于诉累,并可在许可期限内继续使用专利。企业作为专利的权利人,在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有权依法要求行政机关对侵害行为进行查处或者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救济。

要消除只是有专利的单位才需要企业专利战略的误解。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保护力度很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更需要专利工作,更需要专利战略研究工作。有的单位一件专利也没有,但他们通过检索调研发现,国外某企业的一项中国专利十分适合自己生产,且市场效益较好。他们组织多方面专家仔细分析研究,认为这件专利的撰写存在极大漏洞,完全可以运用专利制度中宣告无效的规则,将其专利无效掉。于是这些单位一边组织产品开发研究,以便启动无效程序,结果官司打赢了,产品也上市了,并取得了很好效益。这就是充分运用专利无效制度的特性和功能来占领市场竞争有利地位的范例,也是没有专利的企业同样需要并能开展专利战略的证明。在一个技术、设备、资金都不充足的企业,对专利制度特性和功能的运用,比对专利本身的运用更重要的多。

(三)以商标为统摄的知识产权一体化战略。一体化战略旨在编织一只缜密有序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之网,这是因为,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技术寿命很短,如在某些行业不到一年或者只有短短几年,这样,早在专利期届满之前,相关产品和技术就早已被淘汰。如果在技术被淘汰之前,相关产品的品牌树立起来了并有质量保证,就可以弥补上述缺陷,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企业作为专利权人能够借助于商标制度保护其曾经的专利产品在专利期届满以后依然具有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