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52:00

人文素养教育篇1

1.人文素养教育是新的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医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救死扶伤的意义,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教育需要人文引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质上是蕴含着丰富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要求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医学模式,体现了医学人文的回归,要将“以疾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必然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2.医患关系的现状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新要求

医学实践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过多依赖高科技设备,医患沟通面临诸多问题;医生本应是病人的守护神,却在某些情况下变成了病人憎恨的人,医学蕴含的人文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二、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途径的思考

1.更新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将大学的人文素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校训精神的解读、校园文化的打造,在校园内弘扬“医乃仁术”、“救死扶伤”的人文精神。学校要通过政策上的引导,增强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知识的自觉性。通过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其人文素养的积累打造良好的平台。

2.教学改革,实现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合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改革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人文精神,融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要更加注重人文课程的体系建设,使人文课程的教育更加系统。学校要进一步优化人文课程的教学,使医学生得到启迪;同时,要更加注重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的建设,出版高质量的人文医学教材。

3.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国内医学院校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教学内容上应保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积极吸取pBL教学法的优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发挥多媒体功能。同时,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要局限于课堂笔试答题,通过综合笔试、写作、参与讲座、教学、互动、研究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4.加强教师人文素养培养,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篇2

【关键词】人文素质;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党中央和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十一五”期间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如人说“国家新资助政策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添了把火”。[1]与此同时,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这必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所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个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技能训练为重点的时期。但是如果我们从教育的本质,从人的发展角度思考“半工半读”制度,难免会提出另一个问题:中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否会面临风险?是否会被进一步地边缘化?缺少人文素质教育的职业教育会是怎样的结果?带着这些问题,本人对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半工半读”制度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半工半读思想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从现代职业教育视角看,它是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半工半读这种学习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2]

200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强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按照《决定》的要求,教育部随后也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以及《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大力推行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因此,重视技能训练和培养的“半工半读”制度必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代表了中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半工半读”制度下职校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风险

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一直伴随着高校的成长,根植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之中。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这种关系尤为突出。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3]

“半工半读”制度要求职业院校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落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他强调“校企合一”、“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的培养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这正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人才的匮缺,以及体制转轨和产业转型亟须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和新兴技能的培育。[4]

三、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新时期,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其总体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人文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一决定,明确地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技素质教育并重,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中重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而轻视甚至漠视“做人”的学习,认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的目的。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任何教育,他的根本任务是启迪人的心智,其终极指向是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职业人”,而且是“社会人”。“社会人”是“职业人”的前提。“人的社会化”就是人文教育对一切社会成员的“人化”教育,是旨在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没有性别、年龄、职业和学历之分,是全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中最基础部分,贯穿于人的教育的全过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基础和优先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提到:“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所以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发展的长远要求来看,职业院校不可能排除人文素质教育。

(三)职业教育更需要人文素质教育

在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中,人文素质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它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教育。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等特殊性,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一是职业院校以理工科为主,学生主要是理科生,文化素质不如一般的高校生,更需要人文精神的陶冶,更强烈地呼唤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职业院校在处于外延扩展,内涵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上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客观知识轻个体知识、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等倾向,客观上对人文教育不到位,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刚刚完成初中教育,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少,学习能力都比较差,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只能成为简单的技术工人,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三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就业市场导向性。职业院校毕业生只直接面对市场,面对社会,而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机制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现代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如有效的沟通交流、承受挫折、理解感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总之,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在关注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使其成为“社会人”,而不是“工具人”,促进个人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与否也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是否能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强,高治军.国家新资助政策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添把火[n].中国教育报,2007-09-05(1).

[2]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人文素养教育篇3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实现美育教学,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教学中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主的音乐素养,用丰富的音乐知识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美育教学,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在脑海中充分想象音乐中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净化和熏陶,实现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的教育。

(一)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小学音乐教学的美育教育,使教师的教学面对全部学生,让学生在动人的音符中获得教育,促进他们高尚情操的建立。学校还要成立美育教育教研组,通过探讨和协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美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在教学实践中加强美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作为艺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教师要深入探究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创新,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发挥音乐潜能,促进他们音乐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教学要实现美育教学,需要教师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音乐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

二、创设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就达到了育人的目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音乐文化知识,还要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他们的学习能力,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和学生已有的音乐认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来激发他们的认知矛盾,让学生在自觉的探究过程中完成音乐知识的构建,激发他们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大雁大雁天上飞》和集体舞《东北秧歌》。前者音乐旋律抒展优美、节奏相对稳定,其动作形态显得平稳、圆滑、轻柔、舒展大方,显现出学生从小要学雁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本质,后者音乐旋律奔放,节奏活泼、兴奋、红火热烈。其动作形态则跳跃、顿挫、轻快、情绪欢快激昂,呈现出集体性的广场民间艺术那欢快热烈的场面。在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音乐节奏中,让学生把对音乐的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来,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倾听和表演过程中对音乐所表达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让他们在趣味性的学习中培养了音乐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在积极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在对音乐探究活动中能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以美塑形。

三、创新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般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在单一的评价方式中,教师对学生没有全面的了解,对他们不能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具有片面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评价模式进行创新,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做到以下几点:(1)以综合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5)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对创新评价方式进行探究,通过多样性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课堂中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等等,使用等级制进行评价。为了体现激励机制,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在新的评价方式中,学生对自己有了综合全面的认识,能够激发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强烈动机,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知识的探究,促进他们音乐素质的有效提高。

人文素养教育篇4

一、人文素养的概述

人文素质相对来说比较宽泛,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具体的讲,人文素质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都是由其内在的品质和精神决定的,虽然内心的想法不可观,但是,个人的表现是可以进行评判的。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将正确的人文道德和人文思想传递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需要学习什么,不能学习什么。语文教育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语文教育工作才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做文明的学子。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学生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关系着个人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语文客观知识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人文情怀,将语文视为提高个人魅力、提升自我形象的重要工具。

1.提升学生的适应力

语文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考试的分数多么的高,而是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部分学校将语文成绩看成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这种认知存在着偏差,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高中语文从根本上说是一门语言,是应用性的学科,这就意味着成绩高的学生并不一定具备人文素养。教师应从教材中找到人文素养的内容,并将这种素养进行深入的挖掘,将其中的精华充分的展示出来。对于文章的品读和古文的欣赏,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示。学生可以凭借这种能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更加健康的发展。

2.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由教师主导的,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指定了方向,但是,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这种教学方式过分的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自主学习,多种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组成活动小组或是讨论小组,对每个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的发挥,提升自己的能力,充分开发各人的潜力,主动地理解其中的人文情怀,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三、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和学校应该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改变传统的思想,将人文素养的培养看作是语文教育的一大目标。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多方面的发展,做合格的高中生。

1.现实与教材相结合,突出人文意识

随着我国的大跨度发展,社会变化速度十分的迅速,社会上的新事物不断涌现。现代的学生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着不良的影响。现代学生的思想跟着社会风气走,没有对国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内容不多,又没有足够的团结精神,一味地追求个性。这些都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使得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出现偏差。教师应该结合教材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名人名言以及其中包涵的人文素养进行深入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在学习的诗词时,教师可以将一生的履历和爱国情怀与诗词联系在一起,并将关于的材料进行全新的整理,形成连贯的信息,为学生全面了解的诗词提供有利的材料。

2.灵活讲课,引发思考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离不开真实的环境,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可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设立情景模式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便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学生的价值观和认知观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塑造的,对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在《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进行其中精彩段落的朗读,并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作用,营造一种气氛,使得这篇文章学习过程中一直处在令人激动的环境中,学生便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语言的人文素养;在古文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将那些枯燥、无趣的词语解释放在比较轻的位置,将文章的背景和人物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背诵,减轻学生的负担。

3.开展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只有和其他人进行接触,才可能获得交流的机会,获得提高自我表达水平的机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在集体活动中,学生才会体会到如何处理问题、如何与学生进行合作,如何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位。实践活动并不是让学生进行玩耍,没有任何目的,教师应该进行引导,确定小组的任务,让学生活动起来,而不是进行放养。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扮演其中喜欢的人物,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烛之武的危险处境,还可以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揣摩文中字词的妙用,将事件、精神、词语用法联在一起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结语

人文素养教育篇5

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涵义

人文素养据《辞海》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既蕴涵着历代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和终极关怀,同时也蕴涵着他们为了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执著追求的精神。用通俗的话讲,人文素养应当是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气质、修养、精神、意志等的总和。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国民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全民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极大的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人人都遵守秩序,人人都依照社会规范行事,那么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会大大加快。而一个国家国民人文素养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而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学生时代抓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也是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

可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是最富有人文特色的载体,更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就像一条清甜的河流,可以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智,完善一个人的人生。所以,人文素养的教育正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特长。

三、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1.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学语文》所选的作品本身都负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能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在教授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以古人在作品中所体现的高尚理想和人格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感动学生。西汉时期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凭着“古之成大事者,非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著作《史记》,为人类留下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思想形象,有效地进行思想熏陶,以激励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及心理品质。

2.通过大学语文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重要,我们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辨别美丑、真假、善恶的能力。通过对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的欣赏,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热爱真善美,厌弃假恶丑,陶冶情操,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优秀文学作品。王维的《山居秋暝》构成的是一幅清新、明净、恬淡的画面,表达的是作者热爱自然和渴望回归自然的朴素情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构成的是一幅壮丽的自然奇景,表达的是作者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通过分析、欣赏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在美的感染中既能理解词意,又陶冶心灵;使他们面对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感受它、赞美它。

3.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也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根红线。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对历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民族英雄的礼赞。利用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样以悲痛忧郁的笔触描写祖国的贫穷,及侵略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表现诗人对祖国人民真挚而深沉的爱。

利用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胸襟,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大学语文上下几千年,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闪烁着哲理与智慧的光芒。翻开大学语文,一个个仁人志士,一团团智慧的火花,一座座道义的航标,一句句至理名言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孔子“以仁为己任”;屈原为坚持真理“虽九死而未悔”;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鲁迅坚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观;……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在他们胸中激荡,炽烈的爱国之情使他们热血沸腾,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与使命感使他们为之付出年华和生命。他们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是非荣辱和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比起单纯的政治说教来,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在课外阅读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文学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发展个性。大学语文应借助精选的范文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经典文学的精神养育作用,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一、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分析

虽然高职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综合素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职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缺失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首先,教学理念上缺失人文素养。现在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根本不具竞争优势,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迎合市场需求,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得心都放在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上面,重技能、轻素质的问题很严重,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课程,其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学生只顾着埋头苦练职业操作技能,语文无法助其实现功利性目标,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其次,教学内容上缺失人文素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所有教材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论证与阐述,对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老师教学过程中多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考试,学生只掌握了基本知识,对基础知识以外的人文素养教育知之甚少;老师忽略了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更谈不上语文美感的体会与文章精神价值的挖掘。最后,教学环境上缺失人文素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生获取各类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职语文教育在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下,不具备娱乐性、新鲜性的优势,弱化了语文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人文价值、人文关怀也得不到重视,在实用主义的引领下,现在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越来越缺少传统的文化气息,人文精神也越来越淡薄。

二、高职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融合的策略

针对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促进语文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

1.在语文教学中树立人文教育理念语文教学要明确人文教育的含义,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的理想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性境界,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职院校传统的语文教育多关注教材的基础知识,学生也多死记硬背,无法实现人文情怀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除了要传授相关语文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语文审美价值、文学价值、道德价值的挖掘,树立新型的语文教学理念,真正的将人文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

2.深挖语文教材,促进语文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优势是其它专业课程无法取代的,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各高职院校多注重专业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未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在选择文章时做到有针对性、有辨别性,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又能够兼顾语文知识的实用性,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高职语文教学中选录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优美的文字,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这种深刻的精神内涵与人文魅力,不仅可以对学生产生美的熏陶,而且可以涤荡学生的灵魂,对其在现在的学生生活、未来的社会生活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深入解读教材,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将语言文字的精髓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学生。老师可以带领学生逐句、逐段解读每篇文学作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挖掘作品的艺术特色及中心思想。除此之外,还要带领学生与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伟大人物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能够与伟大作品中的伟大人物形象产生人格与精神的碰撞。比如舒婷的经典名作《致橡树》,诗作中就表达了作者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可以很好的指导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再比如学习杨慎的《自赞》时,可以将诗文中的“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与社会中的典型事例联系在一起,比如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学者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研究青蒿素,不争名不夺利,最终获得了造福亿万人的伟大研究成果。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富含人文精神的宝库,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高职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人文精神作为学问,看重世道人心,关心世风学风,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义。

3.培养学生自觉良好的阅读习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平时我们也会教导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感知文学作品审美情趣及精神内涵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学生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其人文素养也会不断提升。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有春风沐雨之感,有深度的阅读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是人文情怀的养成过程,是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能够受到文本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就去揣摩文本的含义,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中,更进一步的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于是在这种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4.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大学校园通常都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及社团活动,可以说这些活动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其第二技能的重要渠道,因此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活跃,相比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与熏陶更易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的契机,丰富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将人文精神植入到语文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可以举办汉字听写大赛、辩论大赛、诗词大赛、成语大赛等等,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关心。学校还要大力发展社会公益社团,比如爱心社、校红十字会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关注社会的机会,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可以引导并要求校内的书法社团、国画社团等社团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感悟艺术魅力的同时体验人文精神。

5.采用人性化的考核方式改变现有的终结性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语文教学评价可以采用课堂随时考核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中课堂随时考核占分比例为60%,余者40%为结业考核成绩;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课堂答题情况、随堂写作练习等指标进行过程性评价,根据教学目标不同调整各指标权重,以保证最后评分的客观性、全面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一考定终生”的局面。虽然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会增加老师的工作量,提高评价的难度,但是却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语文知识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不要只注重一次考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或者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多个评价主体可以得到一个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

三、结语

人文素养教育篇7

一、以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只有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尚人文素养的学生。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显著的时期,一个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通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发展了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了内心的潜能,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有着极美好的阐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二、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化学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结合的世界。我们的教材希望通过宏观的认识,体会微观的结构,最终达到宏观和微观的统一。所以无论是物质性质的认识,还是理论知识的了解,都是一个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化学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我们可以用人类生存的世界来比喻它的微观存在。这样结合宏观和微观一起看问题的思路,引导我们形成正确的认识问题的思路,从而受益终生。从宏观入手,分析各个微观的结构的影响和决定因素,感悟事物都是有关系的,没有独立的个体。从而把化学问题反映到哲学问题上来。

三、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促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化学以实验作为学科基础,实验操作与设计可培养学生大胆耐心的实践品质,果敢沉着的自信力,自觉控制的意志力,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并能养成尊重客观、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探索实验,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和活化,为发挥其思维潜能创造了情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热情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践过程,促使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由此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耳熟能详的同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发现钋和镭元素的波兰科学家居里夫妇,而居里夫人执着科学、孜孜以求、奉献一生的故事更令人荡气回肠。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以及他为国争光的事迹更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诸如此类的德育素材无疑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对过氧化氢等的介绍,结合四川地震的场景,引起同学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结合社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事实是最好的教育。

五、认识的科学价值和两面性

科学的最高价值在于人与社会生存质量的提高。许多化学物质合成规律的发现及其广泛的应用,展示了化学的科学价值美。从钻木取火到高能燃料,从茹毛饮血到营养浓缩食品,从树叶遮身到新颖衣料,从攀越行走到飞出地球,化学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力量,美化了生活。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创造物质价值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还能够开发新的能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为保障人类的健康提供支撑,提高国家和社会的安全防护能力,所以导致科学价值内涵的不断扩大。这些知识在新知识的讲授中都能适时渗透,让学生了解科学价值美。

人文素养教育篇8

关键词:人文素养;中职教育;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87-02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仅仅关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忽略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再加上中职学生的起点是比较低的,综合素质相对来说不高,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一、中职教育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1.社会的需要。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求的,但是一个好的员工仅仅具备技术,而缺乏人文素养,显然和现代文明社会脱节。一个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特定技术能力的同时,要能够适应社会变化需要和职业创新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的员工更加能成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一个人文素养高的员工,理解新事物和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会更高。尤其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进步飞速,综合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时代要求现代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才能跟得上技术进步节奏的要求。

2.培养中职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中职学生在成为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本领解决自身的生计问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面对社会的诸多诱惑,一个人文素养不高的学生很可能出现道德水准下降,沦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价值观引导,让中职学生认识到人自身的价值,明白人生精神意义,才能避免在今后步入社会形成唯金钱至上的价值追求。

3.帮助学生职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中职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进入职场,职业发展走向会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终身的过程。一个人文素养不高的学生可能仅仅会操作机器,认识不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在变化进步,而个人仍然用老办法做事,必然为未来社会所淘汰。中职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要接受人文素养教育,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同时只有具有理性思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职业生涯中才能更加懂得与时俱进,自我充电学习,发展职业技能,进而才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中职人文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偏重于职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中职学生一般进校时,文化基础薄弱,学校也不愿意将太多精力放在提高其文化素质上,且文化素质是潜在深层的内在知识,很难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效果。加上在市场竞争激烈和就业难的压力下,学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轻视文化基础课的开设。这就导致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在进入社会工作中,出现判断是非能力薄弱、责任感缺失、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长此以往,社会对中职学生产生不良印象,学生也难以在社会长远发展。

2.教师人文素质不高。中职院校聘请教师员工时,更加看重专业技能考核,而对他们人文素质方面却极易忽视。一个缺乏人文素质的教师,如何要求其能带出一群有高人文素质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也没有配备专业老师,学生自然会产生“专业技术课程认真对待,文化课完全是浪费时间”的观念。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文素养低的中职学生必然难以有完善的人格发展,社会各类现象的鉴别力差,人的价值观念极易走向功利化,在粗鄙庸俗的文化观念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3.中职教育人文素养课程设置单一乏味。在目前的中职教育体制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体现在政治公共课上,而这门课程偏重于书本知识的单一传授以及国家政策的简单宣讲,教师又是老一套的讲课方法,课程十分枯燥无味,学生多是抱着功利考试的目的来听。而且当前政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的培养方面的确很有效用,但是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方面的接受方法,他们仅仅获取简单的知识,而缺乏科学理性的观念,难以得到突破和创新。

三、提高中职人文素养的方法

1.加强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多种课程并重。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和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中职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过去的专业技能训练,还必须加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适当增加人文知识教学课时数,注重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开设相关人文选修课程,以选修合格获得学分的方式作为顺利毕业的门槛,内容可以包含各种人文社会学科知识,例如文学、艺术、科技、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专业发展以及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有利于学生拓宽人文视野,陶冶情操,挖掘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让良好的知识素养为自己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服务,为学生职业长远发展打好基石。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好老师对学生具有终身的影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十分必要。教师不仅要业务技术过硬,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念,学校也要采取定期考核进行管理监督,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如果有需要,学校应适当引进知识面宽广且基础扎实的骨干教师,进行社交礼仪、文学艺术等知识的普及,一个风趣、幽默、充满智慧的课堂,一定会让中职学生受益无穷。同时,运用图书馆、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校刊等阵地,宣讲普及人文社科知识,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一个学风浓厚的校园环境中,人文素养就会一点点积淀,学生才能更加具有理性思辨和广阔的知识,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更加容易和他人组成协作关系,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

3.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拓宽人文素养教育途径。首先,学校可以利用图书馆、宣传栏等文化阵地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也可以通过校园建设,开展各类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使学生在美丽校园中受到良好的人文氛围熏陶。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中职学校各种内外部教育环境和资源,比如可以结合学生校外实践,或选取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精品课程进行网络化教学,最终通过多种渠道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职教育在进行专业技能培育的同时,只要能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一定能够充分保障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未来职场路上走得更远,也能提升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李明亮.浅谈在职业中学如何发展人文教育[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2]王红.谈班主任对中职学生的引领[J].考试周刊,2011,(43).

[3]李丽轩.中职学生伦理道德品质培养与研究――职业道德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6).

人文素养教育篇9

【摘要】就当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来看,人文素养教育是其未来高校课程建立中的主要方面。作为我国大学生培养的摇篮基地,如何通过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自身文化道德素养明显提升,确保其未来发展和发挥大学生对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进而由此完善高职院校内部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建立,为我国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养;课堂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6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关于优化云南民办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编号:2012C050)的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发展,各国不仅追求经济上的发展,对于文化上的发展也不断重视起来。就我国目前文化发展看,最主要的文化活动阵地当属校园,大学校园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建设必不可少。从我国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看,并没有将大学生素质教育纳入到大学课程范围内。本文将重点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学进行研究,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有所帮助。

对于本文的研究方法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实证研究、文献查找法、理论分析法和相关事件结合分析法。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研究,总结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课堂原因,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问题,最后结合多方资料给出完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堂的合理化建议。

一、开展人文素养教育课堂的原因

1.国家制定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很大意义上是对我国社会未来建设者的培养。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前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基地,能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自身良好的个人修养、素养。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中都会将人才培养课程贯穿始终。当然单纯开授人文素养教学课程,远远达不到社会对人文素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后一定要时刻保持一颗责任心,将人文素养课程传授的知识时刻保持,只有始终如一注重个人修养素质才能成为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创建人文素养课程时也应该注意这点。

2.完善我国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建立。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的建立,是随着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优秀产物。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不良思维模式冲击着我国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造成了不良影响。从目前看,我国大学升学率有了明显上升,但不能避免的是,大学生的内在道德修养还没有得到系统的培养。基于此点,无论是我国教育部门还是国家领导人在对大学校园课程未来发展规划上都提出了加强发展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建立,尽快完善我国大学校园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建立,通过不断完善的体系来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看待事物的观点,使人文素养教育成为指导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上的主要思想之一。

二、解析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问题

1.人文素养教育同实际生活脱节。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仅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中被常常提起,在我国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和成长阶段都是学习方法上的要求。无奈,我国部分地区学校深受传统教育思维和方式影响,并不能很好的贯彻理论和知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对于人文素养教育来说,因为其范畴属于文科范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一味地用课本上的知识教授学生,缺少和社会实际发生事件的连接性,影响了高职学生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理念的真正理解。

2.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课程安排有待考量。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学是基于今后为国家输送主要国家人才的需要,应当注重与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由于我国各阶段教育一直以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主要依靠教师的单方面人文素养知识讲解和灌输,使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缺少学习人文素养教育知识的自主积极性,没有形成自己对人文素养教学重要性的理解思维,相应的对人文素养对其今后影响领悟能力不高。

3.人文素养教学相关基础设施落后。人文素养对相应教学的资源也会有很大的要求,如增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重要性的事迹展示、我国领导人同志对高职院校提升教育质量、开展素质教育短片的介绍。很多学校都比较忽视学校在教学设施上的建设,使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内容无法完成,影响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师在进行人文素质教学中缺少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自然大打折扣。

三、完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的建议

1.注重人文素养教育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注重人文素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教师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理论讲述时应当注意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带动课堂灵活性教学,为学生理解人文素养教学重要性做好奠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假期等学生休息时间,集中组织开展一些让人文素养教育活动,使学生能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增强其内在的素养养成。

2.建立灵活性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灵活性课堂,主要在于要求人文素质课堂保持活力性,不能因为讲课内容枯燥造成人文素养课堂丧失原有意义。对于人文素养教学来说,要引起学生兴趣,营造轻松课堂氛围,需要将日常生活情境引入教学中,使人文素养教学脱离文科单纯讲授范畴,不再生硬、理论化。讨论、辩论无疑是上课过程中吸引学生眼球、保持课堂活力的主要方法,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和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的社会性话题,让学生积极发言,阐述自己观点,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3.充分发挥人文素养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建立人文素养课堂力求提升本校学生的素质、道德等人文范畴内素养,这对人文素养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人文素养教师应该掌握人文素养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人文素养教师也应该坚持学生和教师二者相互促进的原则,积极发挥在高校人文素养课堂中的作用。通过小组研究、社会事件、辩论等方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人文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专门培养高职学生修养、气质、道德的增设课程,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衍生出的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课程的建立并不健全,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文素养教学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对高职学生在知识涵盖上有所要求,对其素养道德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文素养课堂教学对于我国未来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在认识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影响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本校的人文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伟春.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工业大学.2012.

[2]邹厚奎.高质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0,(4):11-15.

人文素养教育篇10

高职院校生源逐步减少,民营资本参与高职教育与日俱增,高职院之间竞争趋于白热化,同时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质量也越来越高,各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狠下功夫力抓人才培育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之路。在校园传授人文知识、熏陶良好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及修养,在这样环境下逐步建立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特征,形成本校学生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素质,培育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出口”带动“入口”,实现“出口畅,入口旺”,只有这样一所高职院校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总体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已是大势所趋,当前高职院校中“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必须根本转变。高职教育注重人才技能培养,忽视育人功能,教学过程难以将人文教育贯彻落实到位,导致学生技能和素质失衡,一方面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人文素养缺失,在企业中往往表现缺乏责任感、怕苦怕累、跳槽频繁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做事”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做人”的培育,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理念自觉贯穿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让高职生们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形成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内驱动力,才能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栋梁之才。

2.建立渗透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载体,建立渗透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确保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基础地位作用,就要让学生领会人文知识中蕴含的思想内涵,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建立渗透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以“两课”必修课为主线,以人文选修课为主体,以人文专题讲座为补充,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架构。此外,需要增强专业课程对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在专业课程授课中体现“职业性”和“人文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技能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嵌入人文素养教育理念,从职业本身出发,讲授职业人文素养的意义和内涵,有意识地向学生传导职业人文教育方面的信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人文素质,明确作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校园环境承载着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双重任务,充满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润物细无声”地陶冶情操和提升品位。首先,着力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重点打造反映本校特色和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其次,着手于校园软件文化建设,狠抓“三风”建设,建立言传身教的校风,树立为人师表的教风,形成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最后,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人文知识辩论赛、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诵读经典、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升华修养、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充分感受人文精神,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建立“诚信自助书吧”,探索人文素养建设新途径

以上所述总体阐述了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总体策略和基本思路,现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围绕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诚信自助书吧”,设立电子书借阅机,为高职人文素养建设探索新途径。

1.建立“诚信自助书吧”,延伸人文素养教育空间。培养高职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是促进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的利器。但是高职生阅读基础弱,学习时间短,重实践轻理论,难以潜心阅读,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高职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传统图书馆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日常时间随时随地进入图书馆阅读和借书,因此创建一个以读者为核心,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据此,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方商讨,决定充分利用学院各个教学设施的空闲空间,建立“诚信自助书吧”。书吧分布在教学综合楼的一楼大厅以及各层楼梯出口处,书籍部分由广大师生捐献,部分为图书馆馆藏图书。图书在内容选择上每间隔一段时间列出一个主题,不定期实时更新书吧书籍,每个书籍封面均写上推荐阅读的理由,所有学生在任意时间段都可以直接在书吧的凳子上阅读喜欢的书籍。书吧采用师生参与义务管理模式,借阅者靠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助借阅图书,实现真正意义上开放式自助书吧。大部分展出的书籍借阅者基本做到有借有还,吸引大批路过学生停留脚步到书吧书架前物色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同时通过学生参与书吧管理,培育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解的能力,增加同学之间、书吧与读者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2.设立电子书借阅机,创新人文素养教育阅读新模式。新媒体阅读当前深受广大青年大学生所青睐,“手机控”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所展现的主流阅读方式,如何在手机屏幕阵地上占据一席人文素养教育之地是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学院图书馆引入了电子书点读机,读者在点读机上利用免费wiFi通过二维码扫描下载安装客户端,直接扫描借阅机上图书封面上的二维码,即可全本下载图书到手机中阅读,实现书籍终端扫描直接入机观看,一场关于移动阅读的革命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模式。电子书借阅机与互联网实时动态链接,及时获取网上最新正版电子书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及时将积极向上深受读者喜欢的书籍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传递了强大的人文知识正能量。同时手机阅读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限制,极大推动更多的学生下载更多图书到手机上,享受随身阅读的乐趣。实施以来,经过借阅机的学生大都会不由自主浏览借阅机最新的书目信息,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下载到手机中阅读,大大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