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教育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52:02

情商教育论文篇1

一、当代大学生情商现状

尽管大学生情商总体较好,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还是很有必要将其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研究。

(一)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较弱

美国著名软糖实验证明,只满足眼前欲望、不懂得自控的孩子成人后易被挫折打倒。高情商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和素质,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砝码。当前社会竞争更趋激烈,加之学习、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社会消极现象等方面的困扰,使大学生受到刺激,造成较多心理困惑,进而影响到情商的健康养成。这表现为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较弱,缺乏自控力,易出现暴躁、冲动、焦虑等负性情绪。比如,校园安全事件往往就是没有自控力导致的。

(二)欠缺积极的自我激励与勇于冒险的精神

自我激励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利于增强自信,激发青少年不断开拓、勇于前进的生活激情。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的自信和勇气,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这与他们实际学习生活中创新热情不高,多数学生停留在思想巨人、行动侏儒的层面不无关系。

(三)同理心与人际交往能力有待加强

同理心(empathy)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及立场的情商要素。卡尔•罗杰斯指出,同理心是感受别人的痛苦与喜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同时要表现出相应的喜悦或是痛苦的情绪来。可见,同理心是在与人相处过程中的理解别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属于顾他意识,即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的将心比心。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爱心、良知和责任感,仅就心理学因素考量,与他们欠缺同情心和同理心有关。相反,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或者个性趋于特立独行,或者过高估价自己形成自负情绪。互联网的普及,也造就了一大批象牙塔“宅男”,产生人际交往的困难和障碍。

(四)承受挫折能力较差

由于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换,部分新生对于环境、学习方式、远离亲朋等变化极为不适应。部分大学生在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存在不小差距。所以,当新生活出现困境时,他们往往缺乏挫折承受能力,具体表现为无所适从新环境、心理压力较大、易生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轻生。

二、大学生情商现状的原因简析

(一)家庭教育的偏差

家庭教育是伴随终生的教育实践形式。如果家庭教育存在不足,定会影响大学生情商养成。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和物质的供给,而忽视人际交往、自信诚实、合作友善等情商的培育。二是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给小孩设定过高目标导致压力大,或者溺爱使他们形成孤僻封闭、意志消沉的不良人格。三是家庭社会交往程度不高,这无疑会影响家庭成员人际沟通的方式和态度。

(二)学校教育的缺位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关心他人、认识社会、处理各种关系表现出较低情商是与学校教育的滞后性有一定关联的。第一,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大量“高智商、低情商”的大学生。很多高校缺乏情商教育理念,没有把情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第二,单一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专业口径窄、缺乏综合交叉知识优势,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与情商培养。第三,学校软、硬件相对滞后,缺乏心理情景实验、校园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大学生情商养成。

(三)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情商必然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价值多元化都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情商产生影响。房屋价格、教育费用、医疗开支、就业压力以及社会部分贪腐阴暗现象不断冲击大学生核心社会价值观,导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滋生。这无疑对大学生情商的形成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四)自我心理调适乏力“心理适应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过程。”[2]70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差主因在于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承受挫压的心理准备不足,由此向往独立的自我极易造成心理上的困惑,致使大学生的情绪不佳。

三、加强社会实践,促进情商教育

在大学思政课程里,除了要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精神外,还应该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笔者认为,思政课程社会实践除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认识自我及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加深大学生对艰苦创业精神的理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心理承受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

1.成立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根据课程性质和社会实践内容,学校及相关学院、教学单位应该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通过专门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宣传社会实践的理念及重要性,对大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各阶段指导。2.完善社会实践形式根据实践教学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兼职、社会调研与考察、大学生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等。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开展项目化运作形式,寻求各种实践合作机会,拓展一批比较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保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使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情商培养、专业技能、择业就业相结合。4.建立社会实践保障与评价机制从政府职能部门、学校、教学单位或相关赞助单位筹集活动经费,以保证人力、物力、财力充足,免除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后顾之忧。社会实践是否取得成效,很重要的标准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情商管理水平,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大学生提前社会化,更趋成熟。

(二)开展“三下乡”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下乡”活动与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等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丰富载体,既能发挥大学生人才智力优势,又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培养情商。在“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深入农村,挖掘农村美好的一面,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先行者。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积极主动地深入到真实的社会实践,可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高情商管理水平。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校内社会实践机制

情商教育论文篇2

摘要:2005年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把学校武术教育提到了重点位置,并对武术教育体系、模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使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更广泛开展,而武术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武术教师,商丘市中小学武术老师情况又如何呢?

关键词:武术师资武术教育学校武术

1.前言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说,师资的优良与否是推动或制约学校体育教育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因此,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教师。而武术项目的体育教师与一般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师相比又有所不同,因为武术动作结构复杂,又要求形神兼备,这就对武术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一个学校的武术教学能否开展得好,其主要关键取决于武术课教师的武术教学水平。所以,中、小学武术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要解决武术师资问题。

2.商丘市武术师资情况

2.1武术师资情况比例

商丘市30所市区中、小学共有体育教师526名,其中武术教师(教过武术课的体育教师)有17人。武术教师仅仅占体育教师的3.23%,非武术体育教师却占了体育教师的96.77%,非武术体育教师是武术教师的29倍还要多一点。而在武术教师中的武术专业(项)教师有6名,占体育教师的0.54%;非武术专业(项)教师有11名,占体育教师的2.70%。

2.2武术教师的最终学历结构分析

武术教师的学历是反映武术教师接受教育程度的主要依据,可反映出其教学能力的前提条件。依据教师问卷“您的基本情况”中学历一栏(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商丘市30所市区中、小学17名武术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武术教师有9名,占武术教师的52.94%;大专学历的武术教师有6名,占武术教师的35.29%;中专学历的武术教师有2名,占武术教师的11.77%。

表1商丘市30所市区中、小学是否有武术教师的学校数量统计表(n=30)

武术教师有没有

学校记数1713

比例(%)56.6743.33

2.3武术教师五年内的数量分析

依据教师问卷第18题(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商丘市30所市区中、小学17名武术教师有5名武术教师五年内在1-3篇,占武术教师总数的29.41%;有3名武术教师五年内在4-5篇,占武术教师总数的17.65%;有9名武术教师五年内没,占武术教师总数的52.94%;五年内5篇以上的武术教师没有

表2武术教师五年内数量的调查统计表(n=17)

1-3篇4-5篇

教师记数53

比例(%)29.4117.65

2.4武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情况

依据教师问卷第21题(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商丘市30所市区中、小学17名武术教师参加过武术技术和专业理论的进修培训的有7人,占武术教师总数的41.18%;从未参加培训的有10名,占武术教师总数的58.82%。依据体育教研室负责人问卷第8题(表35)的统计结果显示,影响商丘市30所市区中、小学17名武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中学校领导不支持占76.47%;学校教学任务重占64.71%;信息不灵,从未接到通知的占47.06%;经费紧张占94.12%

表3武术教师参加武术技术和专业理论的进修培训统计表(n=17)

参加过从未参加

教师记数710

比例(%)41.1858.82

2.5武术教师科研信息获取主渠道分析

依据教师问卷第20题(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商丘市30所市区中、小学17名武术教师获取科研信息的主要渠道的比例分别为:通过网络中获取科研信息的占武术教师的11.76%;通过期刊中获取科研信息的占武术教师的17.65%;通过上级文件中获取信息的占武术教师的52.94%;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科研信息的占武术教师的17.65%。

表4武术教师科研信息获取主渠道统计表(n=17)

网络期刊

人数23

比例(%)11.7617.65

3.结论

1.由上可知,商丘市市区中、小学武术师资比较匮乏,并且学历结构较低,因此,要加强商丘市中、小学武术教师人材的引进工作。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提高商丘市教育主管领导的认识,对武术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武术教育能力进行培训。

3.建立武术老师综合性的评价、督查和评估制度,以促进武术老师自身的业务水平的提高。

4.武术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对中小学武术教师的科研水平应引起重视。

5.加强科研信息方法和途径获取途经,加强科研信息的掌握量,引导教师运用科技手段收集科研信息。

参考文献:

[1]张艳萍.甘肃省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建设[J].固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2006,(6):92-94.

[2]孙健.关于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散打教育开展现状的思考.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2):88-90.

情商教育论文篇3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失衡的问题,导致大学生的“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重。灵商教育能够有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个人幸福的诉求,充分发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因而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

灵商;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灵商视角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问题”(项目编号:JG20140108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素质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人文素质教育关系着“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而且对“中国梦”的实现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在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需亟待完善。由于科学教育比人文教育更为人们所重视,进而导致二者发展失衡,这成为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深远,据此建立起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不仅严重限制了国人的知识结构,而且造成了人文素质的先天性缺陷。二是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取向和短期化行为。市场经济运行中强调效率优先、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人们更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重视工具的效率而忽视价值的功效,重视现实得失而忽视理想追求,由此导致多数人成为功利的“经济人”而非全面发展的“文化人”。市场经济的这种导向对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了排斥,如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形成的学科发展规划及基于此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必将使大学教育仅仅服务于市场。对于一些基础学科由于与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所以发展会严重受阻;而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新兴学科及社会科学中的部分学科将被过度重视而形成热门甚至扭曲性竞争。再如,一些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过分片面地注重实用性,导致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形成了“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惯性模式,实际上损害了人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三是科学教育作用的过度扩张。当前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地位和影响日益突出,科技教育相应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最核心内容,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人文素质的忽视及排挤。但人们没有意识到,虽然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它能通过对人才的全面塑造来改造大自然、改造物质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所以,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科技教育有用,而人文素质教育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四是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高校教师自身来看,由于知识面不宽、人文知识匮乏、综合素质不高,所以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也存在不足,进而很难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教师往往仅重视人文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体系中人文素质的缺失,直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如有些大学生信仰迷失、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行为不文明、心理承受能力差、沉溺网络、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理解和同情能力匮乏,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行之有效、行之高效的方式方法。

二、灵商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灵商是心灵智力或灵魂智力(SQ)的简称,是20世纪人类对智力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是继智商(iQ)、情商(eQ)之后进一步揭示人类智力的又一种商。英国达纳•左哈和伊恩•马歇尔夫妇认为,灵商是一种能够治愈自己和创造自己整体的智力,是一种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价值的智力[1]。所谓灵商,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能力,它可以提出和解决关于意义与价值的问题,帮助人进行创造性的、富有洞察力的、制定规则和打破规则的思维活动,从而将人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联系起来。灵商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智商教育的重要性。近几年,虽然情商教育受到了重视,但灵商教育几乎为零,这也正是导致校园内一些极端事件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智商、情商和灵商三商协调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发展灵商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企业人才建设、提升个人幸福指数的必然选择。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教育在于培养人的生存能力、生活智慧以及健全的人格。中共十提出,高等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培养提升创新人才。由于灵商可以内化知识成为创新的源泉,所以灵商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发挥[2]。按照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借鉴灵商理论,培养智商、情商、灵商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型和复合型的人才,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受企业青睐。企业管理没有定式,单靠固定的理论解决不了特定的问题,企业管理中更多的是需要管理者运用自己的潜能、悟性、韧性、决断力和魅力,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见识、胆识、机运与品格力和抗挫力,而这正是灵商所涵盖的内容。可见,企业需要三商兼具的人才。智商高的人很容易找到一份工作,情商高的人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灵商高的人定会成为一位事业上的成功者。第三,教育要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并最终成为幸福的人,但如果受过教育的人生活没有幸福感,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没有任何意义。由于灵商是成功与幸福的缔造者,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人们的幸福程度,所以灵商教育可以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人的智力从智商到情商再到灵商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生活、生命的反思和关怀,这正是决定一个人幸福程度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灵商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借鉴灵商理论并基于灵商理论,本文认为,深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关键点:一是重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一套“智商+情商+灵商”的人才培养模式[3];二是大力推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科学认识和处理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的关系、必修知识与选修知识的关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关系;三是实现教学管理模式革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具体有如下建议。

1.构建包容性认知结构,推动学生的灵感飞跃

有一种能够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转换的场所,即所谓的包容性认知结构,它能在旧知识与新问题以及新知识与旧问题之间建立起较强的关联性,从而使新情况、新问题转变为旧问题、旧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无意识条件下,实现了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了其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真正把所学知识成为自己深刻领悟、日臻完善、不断升华的特质,实现由内而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意识的加强。

2.善用点拨法提升学生的顿悟力

通过有计划、有准备的专门训练可以大大提高一个人的顿悟力,尤其在教学课堂中,老师的不经意点拨是学生顿悟力得以有效提升的关键。比如,老师可以允许学生敢于思考、勇于不断试错,让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未知情况的答案,以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当学生走入误区时,能及时地给予指导,使他们具有发散思维,从而激发他们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长此以往,养成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3.运用换位思考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运用常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常规思维往往会限制人们的视野。所以,当人们遇到困难时,用常规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此时,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茅塞顿开,走出困境。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如果要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课程内容,那么老师也必须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让自己能够融入学生的世界并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充分认识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外部环境干扰,所以授课的方式要新颖有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也要考虑年龄问题。

4.用“入心入脑”的评价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自我展示应该在教学课堂中享有更多的机会,以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出其个人的看法,采用入心入脑的评价方式方法激励大学生勇于创新,不断增强其自信心。

5.用危机意识提高学生的敏感性

危机意识作为人为人处世的重要方面,只有按照它的要求,始终拥有进取精神,时刻维持进取状态,经常处于进取模式,方可增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才会敏感地对某些事和某些人作出应有的反应[4]。将危机意识引入高等教育,对于修正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偏差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危机环境下的训练,当代大学生能够有效增强其坚强的意志、抵抗力和抗压能力,以及由小及大、防小变大的能力。

作者:郑岩曾雪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英]达纳•左哈,伊恩•马歇尔.灵商:人的终极智力[m].,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0-76.

[2]蒋旋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94-95.

情商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健商”;校本课程;体育类高校;理论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064-04我们的伟人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说“体者,乃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竞争的压力、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健康无疑受到极大威胁,一些英年早逝的现象屡屡发生。2009年8月20日,46岁的时尚传媒集凼总裁吴泓因胰腺癌症病逝;2009年8月26日,浙江卫视年仅28岁的女主播梁薇因突发心脏病逝世。对大学生而言,面对当前紧迫的就业压力、繁重的学业压力、恋爱等情感的困惑,有许多人表现出烦躁不安以及不良的心理行为,严重者甚至选择自杀等。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教育与人的生命发展联系在一起,将“健商”思想引入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对于促进体育类大学生健康发展,为成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奠定健康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体育类大学生今后的工作是体育教师、教练员、健身指导员等和体育与健康有关的工作,他们“健商”的提高,对于促进更多的人提高健康水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关注健康,提高健康意识和水平,形成良好的健康爿惯,首先应从源头做起,体育类高校学生是未来的体育人才,在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关注“健商”,以提高他们的“健商”水平,不论对于他们自身健康状况的提高还是对于未来工作的需要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健商”的内涵

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传统医学研讨会上,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华人医学家谢华真教授首次提出了健商的概念。2002年,谢华真教授所著的《健商HQ》在北京出版发行,健商开始引起极大的关注。健商,是由英文“HealthintelligenceQuotient”翻译而成,简写为“HQ”,即健康商数,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意识、生活方式、精神健康、生活技能。“健商”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有机体的健康,心理因素、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对他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健康状况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精神的、环境的和社会的种种因素,还包括人的生活质量。

2将“健商”作为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一个视角的意义

“健商”同“智商”、“情商”等都是人类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志。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关注“健商”,把“健商”作为课程开发的一个视角,可以提高体育类高校学生对健商的了解,通过健商评估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改善生活和健康的行动计划,并且付诸实践,有利于体育类大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意识和行为,并且把这种意识和行为延伸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以几何级数增长,使更多的人群受益。

2.1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关注“健商”有利于推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课程改革

“健商”理念的出现,给我们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启示,使我们对于一些长期困惑难以解答的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回应。“健商”是关于人的健康智力的表现,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健商为进行体育类高校理论课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长期以来,体育类高校理论课课程存在着脱离现实,学生缺少兴趣的问题,引入“健商”有利于推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课程改革。可以围绕“健商”的理念,整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等课程,加强各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开发综合课程,加强理论课程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学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2引入“健商”有利于体育类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理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健商”强调的是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全方位的把握,是对于人们的健康知识、自我保健、生活方式、精神健康、生活技能的感知和理解。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健商”与实施“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是完全相吻合的。将“健商”理念引入到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可以促使体育类大学生对健康更加重视,形成“健康第一”的观念。“健商”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个人健康行动是可以改善健康水平的。例如,教师在理论课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物标本以及模型向学生传授健康饮食、科学的作息时间分配、个人卫生管理、运动注意事项等知识,并且劝诫学生远离烟、酒、毒的侵害,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进而提高体育类高校学生的健康水平。

2.3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健商”的理念可以使体育类高校学生将“健商”理论推广传播,使更多的人受益

体育类高校学生今后主要从事与体育和健康有关的工作,比如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和运动队的的教练员、社区的健康指导员等,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不仅仅对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有益,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通过他们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的提升,将健康思想得以传播,使更多的人终身受益。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思想,将“健商”理念作为体育类高校理论课课程开发的一个视角,可以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行为,他们会将这种知识和行为带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让更多的人形成“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思想和行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终身体育”的意义,并形成“终身体育”的爿惯,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大有益处。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指出,中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令人堪忧。突出表现为:第一,肥胖率日趋增长,超过“安全临界点”。第二,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第三,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位居世界前列。健康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健商”的理念,可以使体育类大学生对健康更加关注,这对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播散健康的种子,让更多的人受益,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健商”的对策

3.1更新观念,提高对“健商”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理论界和体育教师,都以“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本质功能,而当“健康”的定义提出后,就忽略了“体质”的内涵,这是一种狭隘的偏见瞄。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健商”理论,是对健康有更深刻的认识,健康也包括体质,但是仅有体质的增强是不够的,还达不到健康的目的,应更新观念,提高对“健商”的认识,健康是全方位的。“健商”代表一个人对健康的态度和健康的智慧。健商和智商、情商一样,也是一个人的重要智慧之一。“健商”不是先天决定的,后天的教育、认识、意志和情商等都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健商”。一个人的情感、心理状态以及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对他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体育类高校理论课开发校本课程需要重新思考“健康”的内涵,提高对“健商”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完全突破了原先的思维模式,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提出个体只有在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交等5个方面部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或称之为完美的状态。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健商”就要全面研究健康的内涵,更新观念,提高对“健商”的认识。

3.2根据各体育类高校具体情况将“健商”开发成独立的课程或将“健商”内容融入其它相关课程中

对于课程的理解历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按照美国教育家施瓦布的观点,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要素构成的,这4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课程的基本内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开发“健商”课程也离不开这4个因素。由于各地方体育类高校在师资水平、经费、学生情况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开发“健商”课程,也不应有统一要求。各地方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健商”开发成独立的课程,或是将“健商”内容融入其它相关课程中,最终使学生从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精神健康、生活技能等方面全面提高,为使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

3.3提高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3.3.1提升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将“健商”引入体育类高校理论课程中,需要教师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为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水平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教师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身,在思想上、道德上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要具备忠诚教育事业、热爱体育工作、努力学爿、热爱学生等优秀品质;其次,开发“健商”课程,需要众多的教师共同努力,教师要有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最后,开发“健商”课程很可能对某些教师所承担的课程产生冲击,作为教师要有大局观念,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有奉献精神。

3.3.2更好地掌握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将“健商”引入体育类高校理论课程中,对于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曾说过: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教师需要加强学爿,通过各种“健商”知识培训活动,通过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互相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4结语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人们对于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传统医学研讨会上,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华人医学家谢华真教授首次提出了健商的概念。2002年,谢华真教授所著的《健商HQ》在北京出版发行,健商开始引起极大的关注。“健商”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理论,包括5大要素: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精神健康、生活技能。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程中关注“健商”,并开发“健商”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体育类高校开发“健商”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开发“健商”校本课程中,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既可以开发出独立的“健商”课程,也可以在其它课程中融入“健商”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敬英,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商”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5):141,

[2]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3,

[3]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4-15,

[4]北体大校长:青少年体质指标呈下降趋势[n]都市资讯报,2012-03-12(第12版),

[5]王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1],福建体育科技,2010,(3):61-62,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21,

[7]刘彤,郑伟,教师规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探析[1],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3):93,

[8]郭洋波,公共体育教学在理工科院校的改革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X)9,(5):71-74,

情商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情商;培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216

1丹尼尔・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概述

“情商”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情绪智力商数的简称。虽然在查阅以往的文献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有人陆续提出过这一概念,但那时提出的情商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情商意义不同。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迈耶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并由此形成了一套理论,“用它来诊释人类了解、控制自我情绪,理解、疏导他人情绪,并通过情绪的调节控制,以提高发展和生存的质量和能力”。

1995年,《纽约时报》的专栏记者、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和生活中的个案,出版了《emotionalintelligence》一书,探讨了情绪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对成功的影响、情感智力的培养等问题,基本形成了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

丹尼尔・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自我觉察能力,即能够直觉、了解和审视自己的情绪体验;二是情绪管理能力,即能够管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三是自我激励能力,即能够调动自己的情绪,使情绪专注的能力;四是移情的能力,即能够发现、辨别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即能够调控、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2基于情绪智力理论的高职学生情商的现实表现总体来看,“90后”的高职学生乐观上进、勇于挑战,表现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但受应试教育体制下“重智商、轻情商”的影响,使得高职学生在情商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自我觉察能力方面,表现为无法全面认知自我

对一个高职学生来说,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是发展和健全人格的第一步。然而有些学生急躁冒进,不善于与他人合作,有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地面对客观事实;有些学生妄自菲薄,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

22在情绪管理能力方面,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低下

现在“90后”的高职学生都是受祖辈和父母精心呵护成长的一代,他们的吃苦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自控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有些学生面对学习、工作、恋爱等不如意事时,容易出现一些极端行为,伤害别人甚至伤害自己。

23在自我激励能力方面,表现为自信心不足

不少升入高职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高考落榜生,进入高职是一种“失败”,是无奈的选择。这些学生自高中起大多不被老师所重视,进入大学容易迷失方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干不好,什么都不愿意L试。

24在移情方面,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

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教育等原因,表现出较强的个人行为主义,不会替他人着想,不会尊重、理解、宽容他人,极易出现寝室矛盾等问题,甚至由此萌生退学的想法。

25在人际关系管理方面,表现为倾听和沟通能力弱

有些学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孤陋寡言;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等原因,不善于与人沟通,不喜欢参加社团活动,没有自己的社交网络,交际范围极其狭隘。

3高职学生加强情商培育的重要性

31情商培育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立命之本

2013年5月,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指出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总书记的一席话,意在提醒和告诫高校毕业生,提高智商莫忘培养情商,在学好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锻炼、增强工作本领。

根据我们对近几年高职毕业生所做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情况来看,在校读书成绩好的学生毕业之后有不少人碌碌无为,他们经常抱怨与人相处难、得不到领导的赏识、自己没有可利用的关系等。这除了社会环境、机遇等因素外,情商低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那些在校学习成绩平平,工作后有不少人如鱼得水,他们摆脱了在校学习时的被动状态,较好地适应了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善于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善于把握和适应领导的愿望和要求,善于把握和处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所以,情商高低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

32情商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应有之义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有许多劣势,比如社会认可度低,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学模式建设滞后、录取分数线较低……此等“先天不足”限于高职院校的性质和功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这一办学层次低等劣势是先天的,但是学生的情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得到提高的。因此,在当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的情商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4高职学生情商的培育途径和策略

41构建情商培育系统化

要跳出情商看情商,高职学生的情商培育的定位应更加高远。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关乎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关乎育人模式的转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对于社会来说,关乎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的素质提升。有了这样的定位,情商培育就不单单是一项工作,而是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教育情怀。

高职学生的情商问题,归根结底是受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支配的,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刚结束不久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要求,对于高职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做到“了解学生要细心、思想工作要耐心、心理疏导要贴心、成才引导要热心、平时相处要交心、帮困解难要有爱心”。只要这样,教师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触及学生的思想,才能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42构建情商培育全程化

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面成才的情商教育体系,实现情商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要将挫折教育、团队意识教育、适应性教育、自制力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情商教育内容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之中,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各个方面有所体现。

大一阶段:这是学生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新老师、新同学、新校园、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风格、新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没有及时调整对自我的认知,忽略客观环境的改变,极易导致对自我认知的偏差,进而产生心理问题。此时,在情商训练中,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使他们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注重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价值,善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和优势,尽己所能实现成才目标。

大二阶段:这是大学三年里学生可以最大化自由安排自己时间的时期。如果学生不懂方向把握,不懂自我约束,不懂自我激励,就有可能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此时,在情商训练中,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学习、工作、交友、娱乐、恋爱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大三阶段:这是学生由“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有的学生或面临就业和专升本的两难选择,或是面对未来一片迷茫,或是遇到求职失败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或随意违约、缺乏诚信,这个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很大。此时,在情商训练中,特别注重加强职场情商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准确觉察他人的情绪、动机、欲望等,并做出适度反应。

43构建情商培育多元化

一是注重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在课内,可以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等方面入手,把有利于提高情商的情感性内容和技能性内容融入这些课程来进行教学。在课外,高职院校特别要注重融合校企文化来培育学生的情商。在借鉴、消化优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家报告会、模拟面试、顶岗实习等途径,将学校的培育理念与企业的文化观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诚信、敬业、公平、竞争、效率等意识,以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二是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高职院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增强情商培育工作的力度;要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在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校内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文字有力、广播有声、图片有意,增强情商培育工作的广度。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绪智商[m].耿文秀,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董宇艳德育视阈下大学生情商培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3]周瑜高职院校学生情商培养模式的构建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5(4)

情商教育论文篇6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法律人才的时代要求,商法教学的目的应当在于使学生成为法学素养与经济知识兼备的复合应用型的法律业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要改革教学思路,将传授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素质与培养人格有机结合起来。曾宪义教授指出,法学人才要做到“懂法律、懂经济、懂科技、懂外语”才能改变知识结构太单调的问题。因此,商法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法学理论知识,还要能培养学生应用、操作法律知识的能力。将“商”的理念融入到商法的教育中更加符合以商兴国的社会管理需求。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无法避免法律的规范。拉丁语中有一句格言:“哪里有贸易,哪里就有法律”。“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商业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商业行为离不开法律的应用和规范,法律也寸步不离地在影响着商业行为”。现在的社会需要学生同时具备“法”、“商”两种知识结构,能同时运用“法”、“商”两种思维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严峻形势,要求商法教学应当有所创新。

面对现如今日益增大就业压力,商法教学应当创新教学方法,以扩大大学生的视野并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商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商法是调整商事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教学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自主创业的意识”。故,商法的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创业精神,融入开放的创业观念。基于法律国际化、全球一体化尤其是经济一体化的客观需求,以及资本市场重构、金融机制创新的发展需要,商法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经济向全球化、科技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市场对商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商法教学方法应当遵循科学原则,力求与时俱进,关注最新的前沿问题,立足本土环境,追求国际视野。

二、现有商法教学中的难点与不足

(一)现有商法教学的难点

首先,正如前所述,商法学除总论外,包括公司法、保险法、证券法等三十多个单行商法,所涉及内容庞大且抽象,这样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过程中存在难度,需对为数众多的单行商法进行理解掌握。同时,商法的法律条文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修改频繁,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最新的资料,研究学习最新的立法情况。其次,商法学与民法、经济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多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知识储备,也要求教师不仅仅局限在对商法的理解掌握,同时要熟悉各类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基础知识。再次,由于商法学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商法教学中应当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安排,不应将教学局限在理论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法律职业的要求,成为一大教学难点。

(二)现有商法教学的不足1.商法教学模式尚未明确。“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法律教育的内容、专业化程度、教学和学习方法乃至教科书的编写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商法教学模式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法教学内容、专业化程度、商法教学和学习方法等,因此,商法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当结合考虑商法学特点以及现今社会对商法学人才的需求。2.培养学生实务能力力度不足。目前的商法教学,仍未摆脱“重理论说教,轻实务训练”的束缚。在某些不负责任的教学中,教师仅讲授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规定,并未针对商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对“法”略有了解,对“商”却少有接触。这种教学方式虽使学生记忆了大量的法学概念和法律条文,但在接手实例时却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如此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难以符合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3.盲目复制、照搬西方教学法。上世纪60年代,法律诊所式教学法在美国兴起,其主要优点在于能通过接触真实法律案件,使学生在学习商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2000年9月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我国引进该教学方式。但从实践的情况来看,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成本的缘故,全面实施此种教学方式变得不大可能。另外在商法教学中还有使用案例教学法,但同样也存在不利于我国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可见,借鉴他国先进教学方式的同时,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商法教学的方式。

三、商法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商法教学的合理定位: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成体

要构建商法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对商法学教育进行明确定位。如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商法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商法学基础理论的传授,缺少多领域的知识积累和法律职业教育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商法教学定位不明确不无关系。我国传统教学中将法学教育定位在学科教育或通识教育,并未设置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职业教育阶段,法学专业本科教育中职业教育严重缺失。而法律职业教育则注重“法律人”的思维模式及人格的养成,正如美国博西格诺教授所言,“法学院的目的是改变人,通过在法学院的经历使人们变成另一种样子——将他们从法律的外行转化为法律人的新锐。法学院为他们提供了运用法律规则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一种全新的作为法律专业人士的概念,忠诚于法律职业的价值观,取得一种费解而神秘的被称为‘法律人思维方式’的推理方法。”因此,商法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商法理论教育在商法学教育中不可偏废。我们应将商法学教育与商法职业统筹起来加以考虑,在商法学教育中丰富职业教育的内容,这将对培养商法方向的法律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职业伦理、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思维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取舍,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在将我国商法学教育定位在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前提下,针对现行商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需求,在商法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放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授课时,教师可根据所讲内容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与学生们共同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可锻炼学生法律推理能力,对实际案例的接触会使得将来走上社会岗位,遇到实际法律纠纷时可找准法律问题,公平公正地解决法律纠纷。

(三)注重实习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情商教育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教化思想;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对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求得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人脑人心,是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难点之一。绥化学院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深化以实践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专业伦理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重要一翼。“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在新生入学伊始,即对其进行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换句话说,就是在行业背景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中,以专业为支撑,实施未来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伦理思想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效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道德素质,从而实现专业育人的目的。

为说明问题,这里须重提或界定几个概念。一是伦理学。所谓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主要回答社会和社会个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当”的、有理由的,具有强烈的实践品格。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thikos,含有风俗、习惯、个人性格与品性之意。哲学家康德认为,伦理学首先是阐发道德的根本原理即责任的哲学,因为出于责任的行为,才被看做是道德的。我国学者廖申白比较深入地研究了伦理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在肯定伦理学研究是“实践的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伦理学是关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过一种好的生活的学问。做人做事是学习以好的方式处理同他人和同我们自身的关系的实践活动”。伦理学有时也被称为道德哲学,因此,本文使用的道德或伦理有时为同义词。二是专业伦理学。我们提出的“专业伦理学”之专业,系指市场营销、食品科学、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结构体系健全、完整,且职业特点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三是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我们所谓的从业人员,并非指职场中的在职人员,而是在校接受职业化大学教育的学生。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前提下,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或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似可表述为: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上,以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在教育对象上,主要面对入学新生;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重在提高大学生的情商能力、就业竞争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正在开展的专业伦理思想教育,并非另起炉灶,而是绥化学院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框架体系内的有益实践和探索。专业伦理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我国深厚的传统德治教化思想,以及被当今社会广泛认同的情商理论。

二、传统德治教化思想的启示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是崇尚道德的国家,其德治传统源远流长。尚德大概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于国家而言用以治国,于个人而言则为修身。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始终贯穿着以德治国这条红线,如“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尚书》),“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儒家思想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孔子治国之道的核心是“仁”,要求以仁来处理各种人伦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所谓“天下归仁”。我国上古文化典籍《易经·说卦》云:“立人之道目仁与义”。教育元典《大学》中对大学之道的认识,高度浓缩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话。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中华文化在其肇始与成熟期,即突出强调“道”、“德”、“仁”、“义”在治国与做人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强调“德化”的作用与“道德”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绵延不绝、与时偕行。时至今日,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下,上至国家层面的以德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下至平民百姓中的日常生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已渗入每个人的血液中,内化为民族性格,升华为治国方略;它无时无刻不在调节着人和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如《礼记·乐记》中指出的,“伦理”一词“之初意,是古代玉人顺着“玉”的纹理琢磨,引申为有条不紊的“条理”,又由自然条理意义指向人文社会秩序。先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协调人与人之问种种关系,即种种伦理,乃人一生之事业。今天,我们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仍然离不开“道德”、“伦理”。如大家所熟知的医生讲医德、教师讲师德、艺人讲艺德、商人讲诚信等。各行各业都隐性地存在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如影随行的道德潜意识、潜规则。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每一成员都在道德光辉的沐浴中,得以立世处事。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已被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证实。据研究,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完全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在情商之多寡。也有人把智商称为智力因素,把情商称为非智力因素,还有专家测算出智商号睛商之比为3:7。葛荣晋先生提出“德商”概念,认为“德商是人的品质智力商数的简称,是指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品行、人格和作风等”,指出“德商对于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来说,具有控制企业发展方向的关键作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取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越是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那么与人际交往就越积极主动,其人际关系也越融洽,就越能适应社会,其成就也就越大。可见,智商之外的“情商”、“德商”等非智力因素,已在现代社会人的成长与成材中居于主要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作为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依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开发人的情商,致力于挖掘当代大学生的情商“富矿”,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笔者认为,无论是古代社会的士、农、工、商,还是当今社会中的各类职业人,抑或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准社会人”,其存在于天地间、社会中的根本,从来都是要坚守道德底线,譬如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就是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小康化的今天,国人的道德操守、仁义之心、浩然正气、亲亲意识,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对于大学而言,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非研究型大学,都无法回避这一课题。尤其象绥化学院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历程短、特色不鲜明,影响力也不大,其立校之本是什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这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思考的一大课题。换句换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学之思”更加突出、更为尖锐、更难以回答。为此,绥化学院进行了不懈的追求,积极探索与实践专业伦理思想教育。

第一,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教育从来都是有阶级性的。一定的教育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同志明确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其教育目的与归宿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一条主线,任何教学改革与创新都不能偏离这一航线;偏离这一指导思想必然迷失方向,也必然违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也只有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利用主渠道,武装头脑,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同时,更要结合自身实际,勇于探索,深化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商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应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与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机制,为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等文件的下发及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标准的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也被提上了新的高度。

一、应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

应用型商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除了要完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理健康发展外,还肩负着培养与打造商科学生理想人格与通用能力,即培养商科学生外向乐群,活泼开朗,好强上进,敢为敢当,善于沟通、乐于协作,富于创新、情绪稳定、心态平和,自律自明、客观务实、专业能力扎实等系现代商贸、流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理想人格特征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发展等商贸流通领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1],并为后期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提供知识基础的重任。

二、应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涵义

项目化教学是基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莱夫的情境学习理论,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新型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某些特定的生产项目作为学习任务载体,让学生实际参与生产项目的分析、开发、实施及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2]。自1990至1999年期间,项目学习的概念被传入我国,这段时间,“项目化教学”在出国留学计划的理论基础研究背景下,经过了一个“平台式”的课程模式,并根据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过程作为导向,开发课程的教育模式[3]。当前,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育层次得了充分的推广,其基于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构成要素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表现出了以教学内容工作任务为依托,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成果多样化等显著特征,这一系列特征与应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参与、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特点不谋而合。

三、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探索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为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应用性人才,以符合培养商科类学生核心、共性职业心理素养的要求,商科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应遵循学生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学习的项目,将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突出学生的感受、体验,训练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原则。在课程设计的思路上,以学生团队的组建与形成促进学生的发现学习,以典型工作任务与自我探索任务来引导教学,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要求,采用“展示—参与—辨析—讲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情境化教学、体验教学为手段,以学生演练为主教师讲授与演示为辅设计课程和实施教学。

(二)模块设置及项目任务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要求,将课程设计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适应社会三大模块共11个专题,同时辅以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在理论的学习,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参与,突出实践能力的训练。项目模块与专题设置见表1。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最为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辩论、角色扮演、参与情景再现、榜样作用、行为训练、小组讨论与分享等方式纠正自身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学习情绪管理与调节的具体方法,养成新的更为合理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以达到自我整合,增进健全人格养成的目的[4]。结合商科人才的培养方向及职业素养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在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宜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教学教法,充分利用运用各种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书、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习知识、训练行为、塑造性格。

(四)课程考核

为塑造商科学生外向乐群、活泼开朗、敢于沟通、敢于表现的性格特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加入“会”环节,即学生在讲台上面对同班同学进行3分钟的自我介绍或观点阐述,随后回答同班同学3个提问,对上台展示及提问学生包括课堂参与均进行平时成绩累积,占总评成绩的10%;学生在气质类型测量、职业性格测试中等测试所完成的自我成长与分析报告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可作为学生期中综合考评依据,考察的是学生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规划发展的能力,可在课程总评成绩中占30%左右;学生在平时以团队进行的拓展训练中的表现及课程结束后的团队总结展示情况可在课程总评成绩中占60%左右。

四、结束语

商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纯理论的传授,更应注重课程的体验、参与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同时,更要学会怎么做,所以在课程考核的过程中应过程与效果并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转变、情绪感受、行为塑造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项目化教学改革为增强课程体验、提升课程实效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杨通宇.商科学生职业人格因素构成初探[J].高教学刊,2015(12):11-14.

[2]修菊华,肖立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文史博览(理论),2014(4):82.

[3]丁丽丽,汪顺波,洪朋辉.高职教学改革实践中“项目化教学”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

情商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pCK理论跨境电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教育界对于教师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入,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Shulman针对此问题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这一概念,简称pCK,其核心内容是探究教师将学科知识经过专业的转化为可向学生教学的内容。我国教育界对于教师教育的重视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且英语教师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英语教师方向。因为商务英语专业相比较传统的英语专业很年轻,所以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的研究还略显空白。

一、商务英语教师pCK特点

pCK的内容被绝大多数的研究者一致接受界定为四部分: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学习情境的知识。在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师实践中,教师这四种知识应赋予同等重视,共同发展,并关注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教育中,pCK的特点如下:

(一)专业学科知识结构方面

发展商务英语学科教学能力要以夯实的学科知识为基础,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决定pCK的发展程度。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掌握国际外贸商务知识,而且熟练地运用英语实现跨文化的商务、文化、政治沟通交流。基于这一目的,商务英语学科知识应该包括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英语基本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语言实践运用技能及其他相关文化、政治、地理和环境知识。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及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还包括课堂中清晰明确指示词的运用。

(二)学生的知识方面

学生的知识方面涵盖多个方面,一般认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年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及态度。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呈现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古语云“因材施教”,教师在教育中应针对不同的受教育体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例如,商务英语专业对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个性也不同,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法知识方面

pCK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讲授一门课程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不只是学科知识本身。商务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外,还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及教育心理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应对以上的理论知识有自己的理解与观点,以及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控制力和协调力,进而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法知识不断改革进步。教学媒体的多样性能比较好地满足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因为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音频、视频及实训室等教学媒介能极大地辅助教师把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四)学习情境方面

学习情境的界定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解释。广义的学习情境可涵盖社会文化、政治、地理环境乃至国际多国局势等,狭义的学习情境一般指学校范围内或者学校所组织的学习场所,包括课堂内、第二课堂及校行企联办的实训基地等。商务英语专业是英语教育中的新兴专业,英语基于语言知识与商务经济理论知识是专业知识的核心构成,而且与国内外的经济与政治等因素关系密切,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把行业知识、国际环境变化等相关背景知识传递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国高校教师在地域、层次及专业性等方面要明确适合本学校的教学目的。例如,高层次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要倾向培养高水平、高能力的跨文化国际沟通人才,为我国外交、文化交流、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培养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性人才。

二、跨境电商对商务英语教师pCK发展的启示

(一)教师自主学习培养

商务英语教师的师资资源比较紧缺,教师结构年轻化,英语教师多是从英语教育或者英美文学方向转向商务英语方向,而非英语专业教师多是来自国际贸易和管理等专业。英语教师缺乏商贸理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国际贸易等专业转型的老师困于英语语言知识的障碍,商务英语专业的老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pCK发展首要任务之一。跨境电商近年来在全球经济领域发展迅猛,尤其在中国,在“一带一路”经济政策的引领下,在出口贸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与之行业发展迅速的情况相比,有关的人力资源十分匮乏,不仅体现在从业人员资源,行业教师资源更是匮乏。

鉴于此种现状,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在积累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扩展学科知识领域,紧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更新理论知识内容和实践教学手段。大多数青年教师的工作都集中于基础教学工作,时而伴随一些辅助的学生工作和行政助理工作,工作量繁重,某些地方性院校由于客观因素限制青年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研究,导致青年教师缺乏对自身pCK的发展。中年教师在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攒了大量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应主动向中年教师请教学习,主动参与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现教师pCK构建。

由于全球经济处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动态趋势,各国经济政策、外交、文化等外部环境不断影响国际经济变化,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网络科技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商务平台建设变化非常迅速,教材内容普遍落后于实际的发展状况。商务英语教师要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在课程内容的准备上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紧跟时代和行i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和行业内交流会等各种渠道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教师的自主学习不仅限于自己学习,还应多交流多讨论,以教研室或者科研团队为小组单位,制订讨交流计划,分享教学经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和谐积极的团队学习能极大地高教师pCK发展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商务英语教师应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不局限于课堂和科研的研究,更关注行业发展及企业实际的运作。只有教师自身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才能有效地向学生转化。

(二)校行企三方合作交流

校行企三方合作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行业一方的加入能够使校方更明确培养学生的方向和目的。尤其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级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要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走企业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实际技能运用的实习场地,更为老师二次进修提供学习环境。

跨境电商行业内的多种协会为培训师资,每年都举办多次的校行企三方研讨会议及短期的师资培训班,通过考核认定教师行业资格,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多渠道的pCK发展途径。

三、商务英语教师pCK发展的意义

开展商务英语专业教师pCK发展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自身成长,更有利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教育界对于教师pCK的研究存在片面性,对于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教师pCK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因此,希望广大商务英语教育工作者更关注自身的pCK发展,促进我国教育教师pCK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福明.大学英语教师pCK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06).

[2]黄彩霞.大学英语教师pCK和自主教学能力的培养[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2(05).

[3]王玉萍.外语教师pCK发展路径[J].外语界,2013(02).

项目来源:

情商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商业伦理;教学改革;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87-03

以培养企业未来管理与经营人员为使命的工商管理专业目前是我国各高等院校的热门学科,几乎所有本科院校都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和课程,商学院本科生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但近年来我国工商管理教育过于强调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淡化商业伦理教育。目前,本科生阶段商业伦理教育的普及程度很低,个别开设课程也多是选修课,教学效果不佳。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伦理是管理的内在要求,在决策过程中恰当地考量伦理因素是提高未来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透视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育,厘清商业伦理教育对于提升工商管理学科学生的伦理素养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梳理国外商业伦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商业伦理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育的缺失

20世纪中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始于哲学、文艺与建筑领域,随后席卷到政治、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诸多领域,受其影响,作为各学科综合交叉的教育与管理领域也出现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教育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诸多领域都与传统教育不同,强调针对不同学科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交互体验式的教学。对于工商管理学科来说,传统的商科教育凸显对未来商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灌输,以打造能够高效地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使命,却淡化对学生的伦理与人格教育。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经典的工商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过于推崇理性主义,片面追求效率和利润,将人的情感和伦理因素边缘化。在1959年出版的《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中,德鲁克在管理界率先使用了“后现代”概念,他提出了后现代世界变革的四个里程碑,其中第四个里程碑就是教育。他认为,后现代是一个“教育大爆炸的时代”,后现代社会的教育应使人回归到精神价值上来,倡导将信仰作为医治现代社会诸多疾病的良方,倡导信仰在后现代世界的公司中的重要性。而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中,则充斥了功利主义导向和唯科学论,将伦理价值观等规定着未来工商管理人才行动方向的重要维度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体系予以边缘化。后现代主义者猛烈批判这种教育观,主张恢复情感、伦理、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地位,并将伦理等社会性因素推演到管理决策的核心地带。

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主张,工商管理学科应该强化和凸显商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商科专业类学生未来走向职场,面临诸多经济诱惑,极易在物质财富诱惑中丧失管理原则。此外,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商业伦理教育还能极大地改善整个社会的伦理氛围。由工业技术和实用主义观念冲击,现代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伦理与信任危机,而企业是商业伦理培育的基本单元,对商学院学生强化商业伦理教育可以提高被教育者的伦理问题识别能力、伦理决策能力及伦理判断能力,进而影响整个商业生态的伦理氛围,引领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由于特定的历史与政策原因,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功利主义导向更为严重。在扩招的背景下,各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过分重视管理知识、操作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商业伦理教育。调查表明,在对我国115个高校样本的统计中,仅有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将商业伦理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另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18所高校将商业伦理类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管理伦理学”、“企业伦理学”、“商业伦理学”、“营销伦理”、“领导伦理”和“会计伦理”等。此外,对工商管理学科进行商业伦理教育类的教研教改论文和课题也十分少见,从“中国知网”获得的数据看,从2008年到2013年发表在CSSCi核心刊物上以“商业伦理教育”为主题的论文只有7篇,而且主要聚焦于国外商业伦理教育以及我国mBa学生商业伦理教学,涉及的范围十分有限。最后,我国商业伦理方面的专门师资特别匮乏,很多教师都是商科出身,对伦理学等跨学科知识欠缺,未经系统化的商业伦理教育就直接走向岗位,致使商业伦理教学效果不佳。

二、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的国外经验

与国内不同,西方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历来比较重视商业伦理教育。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影响下,欧美高校教育者认为,企业应该对顾客、供应商、员工、社区、公众等各种利益相关者负责,培养有责任心的未来企业经营者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目标,因而,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应该将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以及研究设计等各方面纳入必要的伦理议题。美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有专门的伦理机构委员会,将商业伦理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集中负责处理企业内外部的伦理道德事务,并有详细和规范的伦理道德培训计划。与此对应,欧美高校在课程设置、研究机构和评价机制方面均有比较健全的商业伦理教育体系。统计表明,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就都开设了“决策与伦理价值”等商业伦理学课程,西方商业伦理研究机构达到300多个,专业刊物达15种之多,相关教材和专著数千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商学院还专门组建了工商伦理系。

美国的商业伦理教育以培育学生对工商管理的伦理议题敏感度为目标。未来的管理者事实上并非欠缺伦理精神,而是受传统“经济人”假设影响,往往在商业议题上对伦理问题缺乏认知和麻木不觉。商业伦理教学要帮助工商管理类学生认识到商业和社会需求、人类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对商业的是非曲直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塑造有道德意识和责任心的商业管理人员;其次,在技能层面,提高学生在经济绩效和商业伦理的两难困境中合理进行决策的能力。最后,鼓励工商管理类教师参与商业伦理研究,进而对商业实践伦理水平的提升储备知识力量。美国商业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业伦理教学内容,一方面教授商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重点使学生认知到商业与伦理的本质联系,剖析市场与企业的伦理学基础;另一方面,讨论具体的商业伦理案例,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伦理决策水平,相关研究者将不断出现的商业丑闻和由于伦理问题引起的商业危机事件编进教材,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此开发学生处理商业伦理问题的技巧。

在美国,商业伦理教学是一项倍受重视的系统工程,商业伦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专职教师或企业高级管理者提供的讲座,分组讨论的案例教学,灵活生动的故事,选择典型素材进行视频播放,围绕商业伦理认知而撰写的成长日记,以及走进现场的实践教学。这些方法从理论认知、实践观察、模拟体验、人生成长等各个层面强化学生对商业伦理的认识和学习。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和教育者探索商业伦理的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如采用合作学习法、现场调查法、经历分享法、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法、道德模型运行法等教学方法。在各种商业伦理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方法在美国商学院伦理教育中倍受青睐,该方面有利于借鉴各种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现实情境中塑造德能兼备的商业人才。如麻省理工的斯隆管理学院将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因素介绍到课堂案例的研讨之中,启发学生重点讨论“历史、环境与伦理”等商业伦理问题,提高学生们运用伦理进行商业判断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途径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普适性和中立性,基于理性主义、中心主义、实用主义的教学过程事假定教师及其知识的权威性,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行动者,而事实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种重新诠释和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创造者和讲授者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中立,难以规避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特殊价值偏好,因而教师不可能是真理的代言人,也不应被视为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因而知识是动态的开放系统,需要在怀疑和批判中才能真正获得发展。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充分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特征以及知识传递和传授中主观诠释、体验的重构意义,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学更是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色彩,需要进行一场基础性的教学模式改革。伦理的传授和传递与相对客观、中立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截然不同,其价值色彩浓重,而价值和文化的传授不能强迫而只能是被认同,因而在商业伦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性更弱,只能扮演一种辅角色。依照这种理念,未来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学应该尝试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路径:

其一,师生角色转换,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商业伦理教师在商业知识方面具有丰富的积累,但不表明他同时是一位卓越的商业伦理实践者,因而商业伦理教育要破解教师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角色,主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群体中的一员,教师只不过是这些平等者接触商业伦理理论与案例的首席解说者和故事讲述者,同时扮演参考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通过协商对话启迪或提高学生对商业伦理议题的敏感性。其二,回归事件,还原情境,进行体验式教学。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学的使命是让知识在回归事件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应对生活事件的智慧与能力,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商业伦理教育应该把教学视为“即兴创作”、“情境再现”和“社会交往”体验过程,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直面利润与伦理冲突的能力,将商业伦理教学视为关于师生关于伦理议题的一种特殊体验技术。其三,启动自主学习机制,商业伦理教学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的自组织过程。商业伦理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对商业情境的理解中建构伦理的意义以在两难的管理困境中合理进行决策,这本质上是学生对商业知识和伦理知识的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和综合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供启发性的故事和案例、情境,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自我理解、自主学习,对商业伦理的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商业伦理教学本质是教师参与的学生在真实性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操作性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其间,教师提供有关商业和管理目的的价值观冲突,使学生从各种选择困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创造性增长。

四、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1.建议各商科院校开设商业伦理方面的必修课程。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反映在教学环节关键的就是开设什么课程,以及该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扭转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商业伦理教育薄弱的形势,首先要从课程设置上重视商业伦理。统计显示,在被调研的10所港澳台大学中,有7所大学将商业伦理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而且这些课程高达6个学分,在商业院学生课程体系中占有较高比例。加强我国商业伦理教学改革,必须要开设商业伦理课必修课,提高商业伦理在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课程中的地位。具体来说,这些课程的内容体系可以十分丰富和多样,如“商业的道德判断”、“管理伦理”、“会计伦理准则”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打造高水平的商业伦理师资队伍。尽管在后现代教育观看来,教师仅仅是课堂的一个参与者而非权威控制者,但教师对于商业伦理教学效果的影响仍然是第一位的。商业伦理与普通工商管理课程的不同在于,商业伦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既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知识,又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商科知识,这就对教师的水平有极高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尚没有商业伦理方面的专业师资,兼有商科和伦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很少。只有伦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可能缺乏对商业常识和企业经营的理解而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只有商科知识背景的教师可能缺乏哲学、伦理学基础而使教学内容专注于表面问题而不能使学生真正接触伦理精神的本质和掌握伦理分析方法。其次,作为跨学科的新兴课程,是商业伦理从业教师付出与收获往往难成正比,无论是在课程申报还是上,商业伦理学都面临严重的困境,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功利主义的导向下,优质的师资力量很少会投入到商业伦理的教学和科研之中。由此,高校需要支持商业伦理科研研究,呼吁有相关基础的各学科学者加入到商业伦理的教学研究行列之中,组建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并提供各种资源保障,打造优质的商业伦理师资队伍。

3.创新多样化的商业伦理教学方法。如前文所述,商业伦理与其他课程的重要不同在于,需要回归到事件之中,让学生作为参与者身临其境进行自我创造。因而商业伦理的教学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经济效用与伦理道德结合,面向商业伦理难题与行动的教学原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放弃原来以自我为主导和权威的讲座式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辩论、案例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与现场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就伦理困境和教授座谈,与学生互动,启发和传递商业价值观,切实提高学生的伦理决策力。

4.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提供商业伦理教育的资源保障。由于商业伦理教育的内在性,往往相关投入很大而见效很慢,加强商业伦理教学,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引导更多的优质师资力量投入商业伦理教学和科研行列。商业伦理建设的功效关涉到未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整个国家伦理水平的提升,不能单单以简单的经济绩效汇报来评估其价值,商学院应该重新估计和修订商科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标准,在刊物级别认定、教学科研奖励和职称评审方面适当倾斜,唯有这样才真正能够提高教师投入商业伦理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其次,在将商业伦理学列为工商管理类主干课程的同时,在教学资源方面也应该对商业伦理有所倾斜,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和开设模范课程,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往来联系,保证商业伦理教学有较为充分的资金与资源。

参考文献:

[1]吴红梅.美国商业伦理教育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1,(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