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52:41

法治素养篇1

一、挖掘课程法治文化内涵,培育法治理念

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制教育要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科教师尤其是政治、语文课教师,有责任深入挖掘教材的法治文化内涵,在情境导学、分析探究、活动展示、作业考试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真正做到法制教育进课堂,要把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以讲故事、演小品、辩论赛、课本剧等形式创设法制教育点,增强法制教育的互动性、针对性,增强渗透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的提高。

二、开设法治特色校本课程,激发学法兴趣

法治课程是法治文化的基础,也是公民法治素质的基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开设法治校本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法兴趣,培育知荣辱、守法纪的文明风尚。笔者注重整合社会法制教育资源,利用广州市地方教材《中学生法律读本》,下载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开发《新闻法制1+1》校本课程,对政治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开展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活动,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这样,既加强法制教育,发挥了法律对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又注重时事教育,发挥了新闻对思想和行为的示范引领功能,深受学生欢迎。

三、开辟多元法制宣传阵地,强化法治意识

提高师生法治素质,必须整合法治文化的历史资源,加强法治文化基础建设,推进法治主题橱窗、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书画展等载体建设,培育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进一步提高电视、报刊法治节(栏)目水平,扶持法治文艺创作演出团体,打造法治文化品牌,让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同时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全国和地方“两会”、重要节日、纪念日等节点,集中开展公益宣传、法律咨询、旁听庭审、法治文化下乡、法治影视评论、法律知识竞赛等法治文化活动,传播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文化建设实效。

四、完善依法治教规章制度,培养守法习惯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点是使青少年从小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使之内化为自律、守法的行为习惯。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性地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引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把法治文化融入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完善校长岗位培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法、用法能力考核的软指标精细化,为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中小学校要整合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鼓励师生参与制定和实施校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防止课堂暴力和乱收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保证师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和谐、安全、健康。

五、创新法制教育联动机制,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素养篇2

【关键词】政治敏感政治智慧政治学科灌输学术与政治

学生政治素养的现状及其培养在学术界和中学教育界已有很多专家在讨论,不少学者和一线的政治教师从中学教育的角度,立足于现实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现行的管理体制、模式等,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具体的、合理化的建议,所有这些在笔者看来都是有创新性的,是可行的,对现实的中学教育是有借鉴意义的。本文结合中学生政治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从讨论中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可能性,提出一孔之见,就教于方家。

第一,教师的政治敏感和政治智慧是高中生政治素养得以提高的前提。这是中学生政治素养提高中言传身教的最好的教育形式。

高中教师的政治素养是决定高中生政治素养的前提条件。在目前的中学里,一些普通学科的教师政治素养不是很高,即使是政治学科的教师的政治素养也不是很好。有些教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关心时政、阅读政治信息、了解政治人物的动向等等,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就具有较好的政治素养。因为他们对政治关心的兴趣不在于政治本身,而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他们没有使之内化成为自己思维方式的良好的政治修养,没有使之成为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甚至他们的政治立场也不是很明确,如此看来,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只是好奇于政治变化,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某种小智慧。

一个具有较好政治素养的教师,不管是政治学科的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必须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能够正确认识时代变迁的过程,将理想和信念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习惯,并不因一时一地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有这样政治素养的教师基于其政治学识必然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感,对政治生活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有自己的政治卓识。

同时,具有政治素养的人还必然有一定的政治智慧,他们对政治生活中的变化和趋势有明确的判断,对政治生活和变化的表达有着自己的言说方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阐发自己的政治认识。既不附和某种不正当的政治投机,又不表现为无立场;既能够理解现实政治生活的变化,又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当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候,能毫无怨言地站出来,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使命。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和课余与学生的生活交流中就要将这种本真的自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够感受老师的这种政治立场、政治智慧、政治境界,而不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逃避政治、投机政治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即使缘于不同的政治立场或者政治理想等而产生不同的政治见解,也应该以建立在政治敏锐度基础上的智慧的政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解,让学生从中受益和得到成长。

教书育人,所有的老师都不应该游离于政治之外,所有的教育都是带有政治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以后,纯粹无政治立场的教育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使不是政治教师,也应该有一定的政治素养,用自己的政治敏感和智慧去教育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中,几乎所有人都读过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中,语文教师韩麦尔的政治素养也可见一斑。在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中,语言属于科学,也就是说,语言和逻辑等学科是属于非意识形态的,但是,韩麦尔的最后一课不只是给自己的学生上了一节爱国主义的政治课,也给所有不同国家的人上了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一课。所以教师要将自己的政治敏感和政治智慧袒露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这就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第二,政治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学科意识的培养也是高中生政治素养养成的重要内容。这是素养培养的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毋庸讳言,当今中国,全社会的人都知道政治、关心政治生活,但是对现实生活的政治并不了解,对学校的政治课程也不是很理解。在整个中国的教育中,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被全社会最瞧不起、最反感的课程之一。政治课也不被作为科学看,政治课的考试和作业被认为是只要会讲大话、空话就行,没有什么内涵。中学生中除了少数有一定政治抱负的学生外,绝大多数的好学生一般都不会选学政治学科方向的专业。所以在学校里学生政治课程的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政治学科也没有很好的学习苗子。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很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反思来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并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知识,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具有政治学科意识。学生只认为数理化等才是科学知识,机械、工程、建筑等专业才能找到就业岗位,轻视政治学科,不了解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也不把政治当作一门科学来看。笔者以为,中学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授一点政治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学科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到政治也是一门科学,也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不可缺少的。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形成政治学科和数学学科一样也是一门社会需要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的观念,这门学科的学习和在社会上的应用就像数学、机械、工程等一样,将来是可以找到与此相对应的工作,从事的事业也一样对社会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把追求政治参与、实现政治抱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将来学成以后,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也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实现自我。

当然,教师更应该使学生认识政治学科既是一门普通的学科,又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是能够融入所有学科中的学科。所有学科中有志学有成就、贡献社会、报效祖国的人都应该确立某种政治立场,都应该具有政治抱负、政治信念和政治理想。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许多政治家都不是学习政治学科的,但是由于他们热心政治,具有较好的政治学养,所以在后来的人生过程中都成长为杰出的政治家,从而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只有懂得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政治的立场和要求,能够运用一定的政治技能,才能使自己的学识更好地运用于社会。

教育虽然有“六艺”之说,但是拥有一定技艺的人也都学习政事学问,也就是说都注意自己政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孔子的一生“不外从政、教学与编书三端”。孔子可能三十岁便“开始授徒”,招收弟子。孔子授徒“有教无类”,但其弟子“所学则多为仕进之术”“师弟尤多以政事相问对”。实际上,后来中国社会的科举考试虽然也分为不同的科目,但是科考是要考“策论”的。所谓的“策论”就是运用经典原著中的思想去议论当前的政治问题、提出对策的文章,意在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这就是说科考也并不只是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宋代以后,策论是很盛行的。苏轼在《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中描述当时情况说:“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自嘉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於世,而诗赋几至於熄。”可见在古代死读书的人也是不可能取得功名的。所以我们现在也可以在课堂之上让学生不仅能体会感受到教师的政治素养,而且还能够从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上理解政治、认识政治,并养成自己的政治素养。

第三,多样化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是培养高中生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是素养培养最重要的手段。

目前中学生的政治课程主要是课堂讲授,在新课改之后,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像研究性教学、生活化教学、探究性学习、小组学习等,不少学校都有校本课程等等,但主要还是灌输的方法。

灌输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传统而时新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灌输的方法始终是有偏见的,总认为灌输是强迫性的,忽视了接受者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殊不知,灌输方法的实施也是多样化的,所以一直以来是各国培养学生和大众政治素养的常用方法。

灌输的核心思想是指一种思想或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才能使人掌握某种思想理论。过去我们了解比较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使用较多的灌输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认为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必须要通过灌输的方法才能让他们掌握科学的理论。马克思早在撰写《德法年鉴》时,就提出通过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恩格斯更是提出了“灌输”的范畴,他在《新道德世界》中首先提出“灌输”的概念。到列宁时代就形成了灌输的理论。在列宁看来,“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靠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从1894年的《什么是“人民之友”》开始,列宁明确提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工人中去。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灌输”原理,回答了灌输的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灌输理论。这一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后来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也使用了灌输的教育方式,但是长期以来备受质疑。

实际上,在当今国际社会,重视灌输已成为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的经验。世界上各个阶级都力图通过“灌输”使本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共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美国是一个号称最自由、最民主、最多元的国家,但是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而且坚定不移地采取了“灌输”的方法。有人认为美国没有什么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向国民“灌输”。其实不然,美国从争取独立到现在发展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一直注意抓政治教育,强调“爱美国”的教育,即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国家,进而由爱和信任产生信念和忠诚。美国在政治观念的灌输方面一直有四个基本的、长期坚持的主题: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教育、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并不因两党轮流执政或政府换届而受到什么影响。当然,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在政治教育中使用灌输的方法。比如新加坡,新加坡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德育内容,如小学的德育课程涉及5个主题(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中学课程则涉及7个主题(培育良好的品德、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人际关系、肯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挥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与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每个主题下都有具体的要求。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治教育中也莫不如此。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使用灌输的方法。在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使用灌输,而是要在政治灌输中体现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后,政治课程强调生活化的背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生活化的背景去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解题欲、表现欲等,让要灌输的知识转变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变成学生要内化的理论。只有这样,学生的学科意识的培养才必然会得到实现,对社会的关心才会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立场。

当然,政治素养、政治意识的培养并不只有一种方法,灌输是常用的方法,但是现在世界上所应用的方法有许多,比如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隐蔽课程”教育。这个方面日本做得很好。日本极其重视隐蔽课程,对教师的学历、仪表、言谈举止甚至容貌都有规定;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有详细具体的学生守则、操行评定标准、多种多样的奖惩制度。另外,加拿大提倡“在做中学”,也是较好的“隐蔽课程”的教育方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某种价值观的熏陶,达成某种意识的养成,其中根本的就是政治意识的养成。

第四,让学生正确处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政治素养的养成的关系,这是高中学生政治素养得以提高的保障。

很多人认为,学习政治课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或者有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将来只是从事某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工作,不愿意接触政治。实际上这是一个传统的论题,在学术界多有论述。很多年以前,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曾经发表过两篇著名的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分别对追求科学和寻求政治的人们做了剖析。在韦伯看来,学术因为不涉及终极关怀,所以与价值无涉,也就是说,从事学术的人不要卷入政治。但是之后的爱因斯坦却批评当时的许多科学家无视政治,

同样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著名学者乔姆斯基等人共同撰写了《冷战和大学:关于战后知识分子史》一书,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冷战期间大学内部的具体研究机构及其学者的研究与美国国家政治尤其是军事间的密切关系。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塞维尔指出,二战是美国大学和学术界变革的开端,为了赢得战争,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的一大批科学精英都被调集和组织起来,组建各种联邦实验室,承担各种与战争有关的研究项目,“战争赋予学术配合政治以毋庸置疑的合法性”。二战结束后,这种“战时学术配合政治的科研合作不仅没有终结,反而逐渐定型为美国最为稳定的学术界与政府间相互联动与协作的国家科研体制”。如此看来,“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并不是互相冲突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持的需要关系,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有‘科学’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的基石”。因此,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要想逃避现实、离开政治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离开了现实的政治,其科学的成就必将无法得以实现其价值。

同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科学是不分国界的,但是科学家还是有自己的祖国的。新中国建立之后,许多在海外的科学家,放弃国外给他们提供的好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报效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我们的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坚持科学家的国家立场,这就说明我们的政治素养的教育是成功的,也说明了他们在中学阶段已经养成了一定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2]阎光才.韦伯之后的学术与政治[J].读书,2010(10).

[3](美)马克・里拉.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m].邓晓菁,王笑红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法治素养篇3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530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道德和法治素养提高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彰显学科教w的特色与魅力呢?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和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跟上时代的脚步。“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必须要有高尚的师德,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生表率。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形成学科教学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法制观念,提升公民素养,同时深刻地认识到,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它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提高。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教学粤教版七年级《绿色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评价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由表及里,形成了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四、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法治素养篇4

一、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渊源

1.人文素养内涵及特点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素养即平日的修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其鲜明标志,最大特点就是不可以量化。

2.人文素养的历史渊源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原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从未中断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和培育。《论语》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大学》中说“国不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强调“君子必慎其独也”,还有孟子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等等强调人文素养的格言警句一直流传至今。

近代,人文一词在西文中是Humanism,译作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学者,在超越和反对中世纪宗教传统的过程中,把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作为一种归依,来回皈世俗的人文传统。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人们的人文素养处于受抑制的沉睡状态,而此时欧洲已经有了人文学科。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们开始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价值观取向,其核心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们在反思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一味的发展而丢掉人文素养的培育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3.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的辩证关系

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二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人文素养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人文知识是外在的东西,可量化。而素养是内在的“能力”,是一种精神。有人文知识又有人文素养者可称之为“君子”,有人文知识而没有人文素养可能成为“小人”,有人文素养而没有人文知识的可能仅仅是个“好人”。人文知识又无人文素养的基本上就是“愚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君子,抑制和改造更多的小人,合理使用更多的好人。因此,在培育人文素养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的辩证关系,将二者兼顾,才能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人文素养和法治社会的关系

1.对法治社会及我国法治现状的基本认识

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的,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及亲疏关系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既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

自十五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执法司法不文明、不公正、腐败问题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社会就不可能长久安定,小康社会,“两个百年”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

2.人文素养和法治社会的相关性及其内在联系

人文素养和法治社会是相辅相成的,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基础,法治是手段。当今社会利益冲突和矛盾多发,自私、贪婪、嫉妒、残暴等人性中的负面因素被超级放大,造成社会矛盾冲突频仍,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事件影响巨大。只有“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基本信仰共同行为时,社会才能良性运行,真正进入德治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实现。

三、抓好人文素养培育,重在实现“四个统一”

1.培育人文素养增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将外在的学习与内在思想行动统一起来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人文素养的一个方面,但这种素养不是自然生成的,一定要大力宣传教育才能进入人的头脑中,进而变成人的行为方式。当今社会主要的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由于利益冲突和公权力的滥用使人们失去了对法治的信任,而去相信权力、关系、金钱,取而代之的是“潜规则”。所以要扭转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树立起法大于天的素养就是要培养人们的法治意识。让法治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有机会参与法治实施和司法审判。

2.培育人文素养要与民族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一个民族的素养高低、好坏是以文化积淀为基础,“仁者爱人”,“君子与人为善”,“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与吾如浮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积善成名,积恶灭身”,“大丈夫”精神、还有仁、义、礼、智、信,孝,忠,我们应吸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实社会服务,为法治社会建设服务。

当前和今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强调以德治国。这个主流价值观念不树立起来,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不可能在人的心里扎根,人的思想观念就会处于漂浮可变的状态,只有加强教育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才能固定下来。宣传教育一定要说在嘴上,表现在行动上,用生动的典型和实际行动,感化人教育人。

3.培育人文素养要从小抓起与学校的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培育和提高人文素养,建设法治社会离不开教育,马斯洛在《人本哲学》一书中写到:“力量如果不与正直和善良的灵魂结合在一起,它可能只是邪恶的原则的化身”。好的人文素养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幼少青年是学知识的年代,更是人文素养积累的年代,我们的父母、教师、学校、社会都要承担起责任,把素质教育真正重视起来,让我们的下一代不仅有知识,更有高水平的人文素养。

4.培育人文素养要与广泛的全民读书学习风气统一起来

法治素养篇5

关键词:依法治校;师范院校;法律素质;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06-01

师范院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民教师,人民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法律意识将直接对下一代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特别是针对我国广大的师范院校。在师范院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及法律水平,有助于这些未来的教师将依法治国以及法制社会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内涵传递给学生,为我国的法治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师范院校在教育法律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的方法以及策略。

1.师范院校学生进行教育法律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我国法治进程不断推进,在各大高校也掀起了一股依法治校的热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高校进行法律素质教育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较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法律知识相对匮乏。国家教育部门在针对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知识水平的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的法律素质普遍较低,调查结果显示,曾经通读过我国现行宪法的教师不到教师队伍的20%。很多教师对现行法律的了解处于初级阶段,这就说明我国高校老师的法律知识比较匮乏。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传播,使得老师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不足,对权利与义务的认识不够充分。这样一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在无意中给学生进行错误的引导,促使学生对相关法律问题难以得到正确认识,使得师范院校学生的法治问题更加严重,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1.2范院校师生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我国要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在全民中间形成一种广泛而又深刻的法制观念,并对现行法律保持高度信念。可以这么说,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依法治国的效果与进程。当前我国师范院校的众多师生却不具有强烈的法治观念,他们对法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法律知识在现实中没有太大的用处。高校老师对也把主要精力放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学。法制观念淡薄使得高校进行法律素质培养面临较大的困难。

1.3师范院校师生的法律能力相对弱小。法律能力指的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知晓各种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守的能力。法律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广大师范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相对狭窄,难以遇到各种侵犯自己权利的事件,因此很多学生不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学生的法律能力相对弱小,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也使得学生无法形成对法律的真正认知,无法熊内心深处真正认同法律。

2.培养师范院校学生教育法律素质的方法和策略

2.1加强师范院校法律教育的制度建设,提高法律教育的效率。在师范院校进行法律素质培养,首先需要把法律教育进行科学化和制度化,在常规教学课程以外,要根据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法律教学时间,并将法律学习纳入到具体的教学成绩评定过程中。通过将法律教育规范化提高法律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还要根据学生的法律水平安排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存在误区或者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强化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法律知识。此外还要对学校的各种管理实践方法进行调整,促使各项规章制度在依法治校的大环境下顺利进行,保证各项规定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和薄弱之处,为学生提供对应的法律法规知识,保证学生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不断提升法律素质。

2.2全面优化提高师范院校师生的法律知识结构。师范院校进行法律知识教学,需要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找准法律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之间的结合点,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同时思考相关的法律问题。当前的大小法律知识教学一般采用法学概论,但是在学习法学概论的基础上老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拓展,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知识中的某一点展开,针对师范院校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法律知识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进行重点教学,并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其中蕴含的法律问题,并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把自己在具体情况下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方式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不断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中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掌握。在学习师范学生必须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以外,还要为学生介绍基础的民法、刑法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民法、刑法知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

2.3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法律素质教学。师范学校的学生不但要自己掌握良好的法律知识、形成一定的法律能力,还要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有效传递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针对师范学校的法律教学,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具体的法律知识教学。师范学校为学生准备了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师职业技能》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课程中包含多种具体案例,老师在为学生解读具体案例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其中的法律知识,促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对应的法律知识,并未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介绍与传播,不断提升学生对法律的正确认识和掌握,提高全民的法律水平,为实施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基础。比如老师可以把当前不少学校中存在的乱收费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事件中的学生、家属、学校三者之间的责任、关系等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还可以在班级范围内举办辩论赛,将学生分为两组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辩论,要求学生引用具体的法律内容支持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可以帮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是对依法治国的深入发展,有助于深化落实我国的依法治国以及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建设民主和谐社会。师范学校的法律知识教学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准法律教学与专业学习之间的结合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师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能力,进而有效实现法制教育,为促进我国深化依法治国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郝占辉,贺宏斌,王文波,刘晶.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困境、原因及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5,05:48-52.

[2]龙进宝.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J].中国市场,2015,27:277-278.

法治素养篇6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给当代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和快捷。互联网络给人类带来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为人类开辟出了一条快捷的信息传递通道,搭建了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借助这个网络平台,不仅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实现了即时性、跨越时空性和交互性。并且,所有参与信息交流与互动的人们的身份都被虚拟化为具有同一性的名份——网民或网友。这种具有同一性的名份使得所有参与者能够完全绕开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限制和关卡,人们在身份地位上的平等在这里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网络政治时代已经来临

在政治领域,网络发展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它促成了政治内容的运行采用了网络化的形式这表现在,近几年来,一些政治部门频频将重大政治新闻、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通过网络并广泛传播,任南网民热议和评论.一些领导十部允分利用网络广泛征集、听取各方意见,并将视之为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2007年两会期问,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开设“我有问题问总理”栏目.吸引了12万网民参与提问、建寿。www.lw881.com一砦代表和委员也在网上实名开博客,与网民互动交流。2008年6月20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并通过人民网与广大网友进行“零距离”亲切接触。这些政治新现象表明,包括我阔领导高层在内的各级领导干部对政治运行形式的网络化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认可,同时也表明,在我围一个崭新的网络政治新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政治具有传统政治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它将政治内容搬上互联网,使得传统政治的许多目标得以快速和高效实现。比如,借助网络,可以使政治信息公开更加快捷和透明:借助网络,可以使官民互动更为直接和真实;借助网络,可以使民众参政和议政更加深人和广泛:借助网络,可以使民众监督更加彻底、全面、深入和有力。可以这样说.网络政治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传统政治中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人民群众参与不足的痼疾,它呈现给我们的政治格局将是一个更加公开、透明,更加民主、平等,更加科学、高效.更富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新型政治格局。

网络政治中的民众监督威力巨大

在网络政治时代,广大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监督开始广泛采取网络监督的形式.使得监督更加深入彻底、坚强有力。南于当代的科技水平已使信息记录厂具与信息传输工具实现了完美结合.使广大民众广泛采用网络的形式进行政治监督变得更方便和快捷。那些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为广大公众所普遍关心的敏感话题,以及具有轰动性效应的事件等等.几乎都会成为民众通过网络进行道德、公平、正义、安全、权利、义务等价值评判的对象。另外,我们长期实行依法治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已有显著提高,对阁家政治内容的公开化、民主化和法律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领导干部手中握有稀缺而又威力巨大的国家权力,他们自然就成为广大民众时刻关注的重心和焦点。他们的德、能、勤、绩,工作作风,生活起居,甚至喜怒哀乐,都可能随时处于广大民众的潜在监督之下,成为民众依照法律标准进行热议和评论的对象。一旦有人将所谓的“问题”领导干部的某些“不良信息记录下来,上传到网络,此领导干部马上就会承受着来自可能是数以百万计的网民的质询、批评、指责或攻击。领导干部在工作巾是否切实做到了依法行政.在本职工作之外是否切实做到了依法办事。遵纪守法,这不仅关系着党和同家的形象,也关系着他们个人的命运和前途。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为此.领导干部应当坚持不断地学法、知法,依法执法。严格守法这样才能始终经得起广大网民的法律监督和质询。才能长期地、有效地维护好个人形象。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哪些更高的法律素养

在网络政治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以下更高的法律素养:

(一)在学识上确实懂法。有些领导干部虽然受过法律的熏陶,但并没有在根本上真正懂得法律。首先,他们认为法律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他们不懂得法律是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执行法律就是在执行和贯彻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不依法行使权力就是在违背人民群众的意志,侵犯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他们手中的权力是由上级部门或者上级领导给的,并不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授权。殊不知.一切法律均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一切权力均来自于人民意志的授予,他们依法行使权力就是在严格执行法律。因此,他们非但不能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藐视法律,对抗法律,违背法律,更不能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自己凌驾于法律和人民群众之上.对人民群众发号施令,而是应该依法运用手中的权力捍卫法律。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并勇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在心底里确实信法。法律是一种信仰。一个根本不相信法律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为什么有些领导干部口头上讲法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到行动上,早已把法律忘得一千二净仍旧在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在心底里根本就不相信法律,甚至认为依法办事就会碍手碍脚,依法办事只能使工作无法开展,一事无成。所以,各级领导十部一定要首先懂法.然后在心底里确实相信法律,并把严格执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作为一切工作和行动的最高准则,努力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和信心。

(三)在行动中确实守法。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只要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做到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行政就足够了,但是在本职工作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为自己的近亲属、亲戚、朋友办私人事情时.就完全不必考虑什么依法办事了,开始大肆打电话、递条子、搞宴请,四处拉关系、走后门,大搞行贿受贿,将遵纪守法完全抛在脑后。究其原因,还是守法意志不定.当处在需要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做“权衡的关键时候,还是个人私利占了上风.压倒了国家利益和法律规定。能否在行动中确实遵守法律,这是判断一个领导干部是否能正做到遵纪守法的关键,是衡舒他是否真正具备更高法律素养的天键所在:所以。我们的领导干部应特别重视在行动中强遵守法惯的培养,将严格依法办事贯穿始终,不能嘴上讲一套,实际做一一套,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这佯必定经不起人民群众的网络监督一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在工作严格执法,在本职工作之外严格守法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经得起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真正算是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

法治素养篇7

关键词: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体系

一、政治教学课程缺乏核心素养的现状

1.政治教学课程内容中缺少核心素养的内容

现阶段,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对我国的政治结构以及政治体系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没有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评价,学生不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政治问题。

2.政治课程标准中缺少核心素养的内容

我国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概念、理论、方法以及政治最基本的原理与其发展规律。这样的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只是要求学生了解整个政治体系,并没有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去教导学生,所以,高中的政治教学仍然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之中。

3.政治课程标准中缺少关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议

我国高中政治标准中只针对政治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给出了相关建议,缺乏提高学生政治能力的建议。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应该针对核心素养提出建议,并要给出关于高中政治课程资源使用的建议,要求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要以学生素养为教学核心,科学合理地使用政治教材。

二、形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念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给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核心素养理念要求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为改革方向。所谓政治素养,实际上就是指政治立场、政治品质、政治思想以及政治水平方面的内在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站在政治的高度上去看周围的事物,并运用政治理论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政治课程教学能够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能够使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一个人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具备各种素质涵养来应对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该具备政治思想、知识、理论、能力等。

三、政治学科教学体系构建的途径

1.政治学科教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课程目标方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明确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方向,形成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体系。

其次,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要从原来追求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形成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体系,将政治学科的教学课程内容分阶段、分层次,有明确的知识重点,以递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后,要有明确的教学建议,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形成政治学科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对核心素养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

2.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

在实际的政治课程教学中,要以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能力、政治态度、政治评价等。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政治事实或者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与政治相关的现象等,学生对政治现象的关注可以促使自己进行实践,进而培养自己的政治观念、思想、能力等。

3.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教师要认识到培养核心素养是政治教学的根本,教师要将专业知识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相结合,树立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通过对政治教材的详细分析,将核心素养观念融入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能力,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政治品质的人才。

第二,教师要与时俱进,了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新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时刻关注国际发展、现实生活与政治的联系,用自己正确的政治视角和政治思想去影响学生,实现教师专业提高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法治素养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原则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根本,更是中国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就是提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意识。让大众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受它国不良价值观的诱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完善大众的价值体系,它相当于一个准绳让人随时知道是否过线。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涵义

1.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信息的文化,这一概念在二十一世纪开始兴起,属于一种知识管理策略。信息素养简单来说就是确认信息需求、掌握信息技能、熟悉信息源。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是可以让人能够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资源的一种技巧。年,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是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需求,是全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需求。我国近几年也逐渐开始重视信息素养。随着国家的重视,各学者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也逐渐的深入。有的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品质的代表,它包含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觉悟、信息知识、信息潜能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能力的集合,它包含搜集开发、综合分析、运用鉴别等方面。更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教育的产物,它培养个人的信息观念、心理素质、主体意识,激发个人潜能、智慧。各学者在不同角度阐述了信息素养的内涵。综合上述观点,信息素养是一项基本素质,它集合了信息需求、心理品质、价值意识、规范判断、信息处理等,它是一种综合素质。我国古代就有对信息素质的朦胧要求,例如孟子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就突显了对信息素质的单方面信息识别能力的要求,孟子认为人们要对书的信息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批判地接收信息。现代中国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电子书、微信、新媒体,这些新兴事物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知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没有好的信息素养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不知何去何从。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需求。培养大众的信息素养,更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2.信息素养的构成

信息素养是多元化的素养,它主要由五元素构成。分别是信息意识、知识素养、心理素养、能力素养、信息规范这五元素。首先,构成信息素养的信息意识元素。意识是人类本身具有的一种自我觉查,而信息意识是人类利用信息的观念。信息意识包含信息传播、财富、资源、公开、获取、安全、更新、环境、主体意识等。信息意识取决于自我对信息需求的意识以及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其次,构成信息素养的知识素养元素。信息知识素养指的是科学的基础知识,信息方面的技术,信息化的特征以及在各方面的应用。信息知识素养可以说是信息素养金字塔的底层地基。只有底层地基牢固,上边的金字塔才能稳定。再次,构成信息素养的心理素养元素。心理素质指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可以说心理素质是面对信息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许多人上网却不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形成了网络依赖。“网瘾”、“微博控”等都是不会调整心态造成的。心理学家大卫刘易斯说过:“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无数资讯便纷沓而至。因此我们都对网络产生了依赖。一旦不能上网,就会觉得坐立不安。”由此可见,信息素养中心理素养的重要性。第四,构成信息素养的能力素养元素。在构成信息素养的五元素中能力素养元素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元素。它包含信息查询、加工、推理、分析、应用、组织等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素养元素是当今社会人类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将获取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最后,构成信息素养的信息规范元素。信息规范素养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信息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是信息法律素养。,用信息道德来规范自身信息行为,用信息法律良好的信息秩序。构成信息素养的信息规范元素就是要每个人都遵循道德准则与法律法规,用一个准绳来规范信息。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顾名思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要具备的信息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要求,也是应对网络信息战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全球所重视的内容。每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有信息的参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更离不开信息素养。可以说信息素养是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纵观古今,信息是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的诱因。早期信息的不发达,造成了人类生产工具的单一,发展速度的缓慢。后来随着火车,电报,电话,电脑,网络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快速,信息几乎可以同速度的到达。信息的便捷让社会,生产工具,以及经济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就显得极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可以说是在修心。心正责道通,只有修好心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才能在人生的分道口中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可以让人正确处理信息下的人际关系,可以规范道德标准,保持良好心态,完善个人价值观。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成熟,极大的方便了人类生活。在享受方便生活的同时,网络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庞大的信息量分散了人们的精神力,注意力无法集中,办事能力下降,甚至有些人换上了“网癌”。更不要提网络黑客、病毒、木马横行无忌,各种因为网络的造成的负面影响接丛而至。社会对网络问题中极度重视。这些问题究根结底都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质。在没有法律与道德的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缺乏约束能力。在网络的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可以让人正确处理信息,矫正负面思想,提升正面意志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可以引导人的信息处理方向,可以指引人走入正确的道路。

3.提髙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应对网络信息战的需要

有人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各国之间核武器的威慑不会再有大型的战役。但是这并不是说各国之间可以和睦相处,没有任何战役,而是战争的形式变了,更加科技智能。近年来各国的网络虚拟战争一直不曾间断过。这个网络虚拟价值观并不仅仅指的是网络黑客攻击,更多的是接住网络宣传信息对它国造成的影响。提髙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已成为重中之重。思想领域是我国民族价值观的体现,更是我国能够长治久安的基础。提髙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就是应对网络信息战的需要,反和平演变,反它国价值观洗脑。

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原则,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基本路径。信息素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信息素养。它们两者直接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不了信息资源、技术、基础设施的参与。要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彻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正确的视角去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善教学活动的认知。所谓的正确视角,就是以质和量这两个角度去审视。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丰富,是否全面,是否多元。完善教学活动需要借助载体,信息载体的运用对完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原则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方法。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需要“觉”与“悟”,要在“整合”上下功夫,遂守信息规范以及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1.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觉”与“悟”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之一是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觉”与“悟”。这里面“觉”与“悟”分别指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本体的知觉,以及对信息价值的领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觉”与“悟”,就是要提高对思想政治信息的敏感度,懂得将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上,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正确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价值。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需要了解思想政治信息,了解信息技术对生活乃至世界的影响,自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意识。并进行筛选。

2.“整合”上下功夫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之一是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要在“整合”上下功夫。“整合”是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核心。想要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整合”是关键。在掌握软件应用技术的基础上,详尽地掌握信息处理。通过将信息技术“整合”进去,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应用信息技术。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要在“整合”上下功夫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更能实现相互的沟通协作,做到“惠而不费”。

3.不断提高信息能力、遂守信息规范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之一是不断提高信息能力、遂守信息规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信息能力指的是不断提高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利用能力。选择信息指的是对信息价值的取舍、分析与判断。信息有序进行的活动就是组织信息。获取的信息通过学习、研究等行为实践是利用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遂守信息规范指的是遵守在信息网络中道德、法律等规范。不断提高信息能力、遂守信息规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可持续的源泉。

4.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之一是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要具备自我调适的意识,在面对信息处理时要有“以我为主”的原则,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要提高自控能力,把握住自身的注意力。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是抵制对信息的贪婪的关键,更是保持好心态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社会的稳定。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涵义讲述了信息素养的涵义以及信息素养的构成,着重分析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方面意义。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要求,也是应对网络信息战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全面解析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方法。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需要“觉”与“悟”,要在“整合”上下功夫,提高信息能力、遂守信息规范以及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应列为国家的重点战略目标。只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张澍军.思想理论教育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法治素养篇9

关键词:青年教师;法律素养;依法执教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229-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而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就必须一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一、培养青年教师的法律素养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够充分地实现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主,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才能够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而依法执政既要求我党依据宪法来治国理政,也要求我党依据党内相关法规管党治党。会上还明确了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要加强宪法的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快建设完善法治政府;保证司法公正和高度的司法公信力;增强全国公民的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同时加强法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我党对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实际上,从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开始,就明确标志着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在国家基本的法律层面上得以确立,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从“人治”一步步地向“法治”转变。而实行依法治校,其实就是要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原则与规定,开展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教书育人环境。现如今只有高校青年教师这支主力军具备了扎实的教育法律基本知识,在管理的过程中,自觉守法、依法和依校规、校纪开展工作,深刻贯彻法治观念,有助于缓解和化解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防范法律纠纷和风险,才能够为大学生营造出较好的学法守法和用法的法律氛围。从而为学生的法律素养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依法执教、依法治校的主力军,他们法律素养的高低就在一定层面上决定了依法执教、依法治校是否可以顺利地实施。从而进一步对高校教育活动的成效产生相应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法律素养是高校中依法执教的基础,他们法律素养的高低势必决定着他们依法执教的水准。教师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专业性人才。承担着教育及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使命,而依法执教则是这个社会逐渐走向法制化的必然趋势。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力军,在当今这个教育法制化的时代,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成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执法者。在依法执教的过程当中,实际承担着非常重大的责任。高校青年教师这种责任的履行,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法律素养的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依法执教的很多方面都有积极推进的作用,比如有助于高校的青年教师正确树立教育的责任意识、自觉地维护学生们的合法权益,以及处理高校中的各种关系等等。高校青年教师若是没有较高的法律素养作为支撑。依法执教就会变得很难实现。依法执教实现不了,则势必会对我国教育事业法制化的进程产生影响。同样,依法治校的遍及实施也有赖于青年教师法律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我国很多高校法制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相对不强、依法治校的相关制度及相关措施还不够健全、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所以高校青年教师法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实施依法治校起着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完善依法治校有关制度的建设,使依法治校成为高校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要积极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法律素养的培养,从而也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出一份力。综上所述,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法律素养是依法执教、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

二、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法律素养是建立健全学校民主制度的本质要求

民主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坚实的基础。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又是实现民主政治最根本的保障。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及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关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工作的基本思想。民主是法制的基础以及价值体现,法制则是民主的基本性保障。为了保障民主制度能够有效实施,提高人民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因此,提高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法律素养就成为建立健全学校民主制度的本质要求。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在对学校的一些重大问题讨论和决策时,由于青年教师相应法律素养的不足,导致其民主意识不够,起决定性作用的仅仅只有少数的学校领导,甚至只是个别的校领导,大多数老师和大学生丧失了他们民主参与的权利、也缺少了民主协商的种种机会,最后只剩下执行上级决策的义务,这既不符合高校法制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不符合高校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自此看来高校青年教师若是能够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那么相应地,就能对高校建立起较为完善合理的法律制度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相关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例如,高校申诉制度的建立,就可以为部分教职工和大学生权益提供相关救济,一定层面上加强了高校与青年教师、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保障了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民利及合法权益,推进学校依法民主管理进一步发展,从而也有利于建立健全学校的民主制度。

三、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法律素养是维护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公布后,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关于高校和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得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了尤为明显的变化。此前,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以权利服从为基本原则,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变迁,尤其是高等教育从免费逐渐转为收费后,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分为了两类,除了上述行政法律关系之外,还增加了民事法律关系,以平等有偿为基本原则。高校与大学生的法律关系走向复杂化,这势必对高校青年教师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发展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法律素养要求。

在高校这个大组织中,教育的法律法规在维护着高校的良好秩序和保障着高校的稳定。这就意味着高校青年教师在维护学校的稳定大局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高校青年教师法律素养的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能够切实公正地维护高校和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且消除高校的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高校青年教师法律素养的高低与否还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正确处理好高校中的种种纠纷与矛盾维护高校的稳定。故高校青年教师要切实地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因为这不仅仅可以增强遵纪守法、公正合理的自觉性,同时还能够运用教育法律法规来正确地解决高校中产生的一些相关法律问题,化解学校发生的种种法律纠纷,处理好高校在快步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正确地梳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依照法律来协调及处理种种利益关系,并教导大学生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高校青年教师法律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也达到间接发挥宣传法制教育的作用,进一步维护了学校的安定和团结,也进而为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打下敦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培养,在高校这一大环境当中,势必要构建起和谐校园。目前来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随着我们国家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推进,社会急剧的变迁,引起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大变动,而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及管理的完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多种利益群体的同时出现,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就转化为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社会成员逐渐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各式各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文化需求,高校的青年教师,刚刚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更加容易受到形形的社会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正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要化解形形的矛盾和问题,使全社会凝聚成为一股合力,为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努力。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价值系统,又是各价值和谐共存的状态。多层次多方面价值系统和价值追求要求提高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的培养,前提就是必须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9.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3]朱小蔓,笪佐领.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0.

[4]连秀云.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2.

法治素养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6-0110-03

经济与教育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21世纪的高等教育既肩负着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使命,更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21世纪的中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且也需要文化的软实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存在问题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了具体规定。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偏重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人文品格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二是道德修养较差,一些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准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缺乏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身的基本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潘光旦大力提倡人文教育,他认为:“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零碎的人,畸形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工作冲突也就越多,国家和谐康泰也就越不可能。”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有利于大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等。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帮助他们增强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等。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船,那么人文素养就是舵,只有目标正确,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

(一)校园环境优势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这个大环境下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高校教育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受教育时间长、频率高。其次,高校教育具有内容上的优势。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多种类似课程的开设都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再次,高校教育具有形式上的优势。在大学期间,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是很重,有时间参加培养人文素养的各种实践活动。

(二)课程性质优势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政治性

政治教育是形成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种方针政策的教育,既是政治理论课程,又是政治教育课程。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目标重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和志向。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思想性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教育,科学思想方法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价值观教育等,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德育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德育属性。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教学内容,且理论本身所具备的理论体系和解释功能,无一不是实现德育的重要手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根据和教育部2005年的规定,高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案包括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然而,仔细审视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的实现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微观层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不科学,与现实情况存在脱节;教材内容陈旧与重复问题较严重。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多为空洞说教,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学生不欢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原因。第三,讲授的理论问题对当今社会问题缺少说服力,无法解释现实问题,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人文素养的养分和精华。

其次,从宏观层面看,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造成一定的冲击。第一,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第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存在形式化和工具化。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讲,校方没有给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足够的重视,轻视教育的本质与属性。第三,授课教师与学生缺乏深层的交流。人文素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首先,从课程目标来看,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注重的是其政治性、理论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课程能担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等任务,蕴含着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利用其作为必修课的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

其次,从课程资源开发来看,要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丰富性。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陈旧,内容设置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影响其灵魂,更难以与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潮流同步。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具有时效性、教育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的生活化、多样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再次,从课程设计来看,要做到人文素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担负起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的重任,还要在授课的形式上下功夫。目前已有些高校通过组织系列讲座、艺术展等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最后,从课程实施方面,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紧扣大学生的生活,不要出现纯粹的政治化倾向的口号。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上,教师可以用案例教学法,将思想内容融于具体的案例之中,在学生对案例背后的社会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启发他们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性安排不同案例,促使每个个体都思考如何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问题。学生在理解案例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完成了对这些观点的内化,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油然而生。由此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顾晓静.“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J].江苏高教,2003(6).

[3]徐东.“两课”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探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范志华.人文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5]于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改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宋合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

[7]侯丽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功能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

[8]昂晴.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5).

[9]王秋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浅议[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4).

[10]韩启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11]田燕飞.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J].中国西部科技,2008(4).

[12]刘兴亚.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对策[J].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

[13]尹朝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出国与就业,2010(9).

[14]何峰兵.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