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53:07

剖宫产术篇1

目的探讨两种剖宫产术式对二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二次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58例首次术式为新式剖宫产的再次妊娠妇女作为观察组,56例首次术式为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再次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二次手术开腹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腹腔粘连程度、子宫切口愈合与术后病率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腹腔粘连程度观察组重于对照组(p

【关键词】二次剖宫产腹腔粘连术中失血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affectionsoftwooperationalmethodsofcesareansectiononsubsequentpregnancy.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wasmadetothecasesofsecondcesareansectionfromJan.,2004toDec.,2007;observationgroupincluded58casesofsubsequentpregnancy,theoperationalmethodoftheirfirstcesareansectionwasthenewstyle;controlgroupincluded56casesofsubsequentpregnancy,theoperationalmethodoftheirfirstcesareansectionwasthetraditionallowsegmentcesareansection;theexposuretime,theoperationdurationandthebloodlossofthesecondsection,abdominaladhesion,thehealingofuterusincision,post-operationoccurrenceofcomplicationsandthetimeofpost-surgeryanusexhaustingofthecasesinbothgroupwerecompared.Resultsabdominaladhesionofthecasesinobservationgroupwasmoreseriousthanthatincontrolgroup(p

KeYwoRDSsecondcesareansectionabdominaladhesion

bloodlossinoperation

剖宫产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1]。随着各种剖宫产术式日趋完善,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麻醉方法的改进数种原因剖宫产率不断上升,二次剖宫产率也随之升高。我院于1998年2月开展新式剖宫产至今,并将此术式作为首选术式,收到良好效果,与传统的剖宫产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有利于切口愈合且美观等优点。随着再次妊娠和二次剖宫产手术,新式剖宫产的某些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本文总结我院二次剖宫产病例,对第一次手术为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术后第二次手术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分析,探讨其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入我院行二次剖宫产病例114例,其中58例首次手术方式为新式剖宫产者为观察组,56例首次手术方式为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5~40岁,平均32.5岁,对照组年龄24~39岁,平均31.3.岁。孕周均为37~41周,平均39周。前次剖宫产指征依次为:胎儿窘迫45例,产程停滞32例,巨大儿15例,臀位10例,前置胎盘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重度3例,骨盆狭窄畸形2例,妊娠合并内科疾病2例。二次手术指征均为疤痕子宫,未进入产程108例,进入临产6例。两组间年龄、孕周及再次妊娠间隔时间和第一次手术指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两组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切除原手术疤痕,采取子宫下段横切口。

1.3分析指标

(1)第二次剖宫产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t1),手术总时间(t2)及术中失血量。(2)腹腔粘连状况:子宫原切口处与临近组织粘连为轻度,大网膜粘于切口为中度,切口与肠管等广泛粘连为重度。(3)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子宫切口处疤痕与子宫肌层均为一致为愈合良好,较正常子宫肌层变薄为愈合不良。(4)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新式剖宫产组二次剖腹时间11.4±2.5min,手术时间48.6±14.3min,术中失血量455±40.10ml。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组二次剖腹时间6.2±3.6min,手术时间39.2±18.8min,术中失血量325±13.25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

2.2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新式剖宫产组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组术后情况无明显差异,新式剖宫产组术后排气时间<24h6例,24h以上52例,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组术后排气时间<24h16例,24h以上40例,新式剖宫产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推迟。见表2。表2两组术后情况比较(略)

3讨论

3.1盆腔粘连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粘连的形成与纤维蛋白沉积和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2]。腹膜由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腹膜对机械损伤,组织缺血,外源性异物等都可以引起炎性反应,不同形态成纤维细胞产生纤维蛋白原激活凝血系统使纤维蛋白沉积和凝固,从而形成粘连[3],加之手术过程中脱落的纤维、滑石粉、手术缝线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异物反应,术中粘连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后粘连的主要原因是组织缺血、缝线造成的异物反应[4]。新式剖宫产术是1988年以色列的Stark医生创建的,该术式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且恢复快等优点[5]。该术式不缝合脏壁层腹膜,减少了组织缺血和缝线造成的异物反应,但是本研究通过第2次手术观察,新式剖宫产腹膜及腹腔粘连较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严重,差异有显著性(p

3.2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组腹直肌粘连较轻,新式剖宫产组由于第一次手术时腹直肌剥离面大,因而会造成二次手术时由于腹直肌与前鞘及腹膜粘连严重,手术操作更困难,损伤出血增加,有时只有横断腹直肌才能进入腹腔,解剖层次不清时极易误伤膀胱等脏器,导致第二次手术开腹时间长、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增多。本文结果显示,新式剖宫产组手术的开腹时间及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大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式剖宫产组由于粘连严重,分离操作多,术后排气恢复慢,二次手术观察子宫愈合的情况及术后病率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新式剖宫产比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盆腔粘连严重,致二次开腹时间、手术时间延长,失血量增多,术后恢复慢,因此,为了减少盆腔粘连应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横行剪开腹膜而不用手撕开使断面整齐;用快薇乔可吸收肠线缝合脏、壁层腹膜,恢复解剖层次,减少粘连,为二次手术创造条件。(2)产科医务人员要更新服务观点,以产妇和婴儿为主体实行人性化服务,如分娩镇痛,加强产时服务项目,开展健康教育,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降低剖宫产率。(3)手术时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为预防感染可在术前1小时使用广谱抗生素,术中发现羊水污染严重者用甲硝唑等抗生素冲洗腹腔。对很有可能二次开腹行盆腔手术或剖宫产的病人,笔者认为选择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不失为一种更明智的选。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26~934.

[2]徐毓平.盆腔粘连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2):118~119.

[3]罗新,赵蕾,黄玲.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97.

剖宫产术篇2

1.1一般资料

调研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9例再次实施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均接受过剖宫产,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5±4.0)岁。99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各33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初次剖宫产时,实施硬膜外麻醉,取仰卧。甲组于腹部做出纵切口,乙组于腹部做出横切口,丙组将皮肤切开,撕开皮下脂肪并剪开筋膜层,对腹直肌进行钝性分离,纵行将腹膜剪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子宫操作方法与前两种剖宫产手术方法相同,并对腹膜、筋膜、皮下脂肪以及皮肤进行逐层缝合。再次妇产科手术实施对症治疗。观察统计三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1.3腹腔粘连情况评定标准

根据孙红霞等参考标准将腹腔粘连划分为五个等级。0级:无腹腔粘连;1级:切口于网膜之间较少粘连,容易分离且分离时无血状;2级:切口与网膜之间多处发生粘连,且分离时有溢血发生;3级:粘连面积>3/5,较难顺利进行分离,分离时出血量较大;4级:粘连面积>7/10,且粘连紧密不能进行分离。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统计数据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粘连发生情况

甲组33例,0级2例,1级7例,2级19例,3级3例,4级2例;乙组33例,0级3例,1级7例,2级18例,3级4例,4级1例;丙组33例,0级7例,1级8例,2级17例,3级1例,4级0例,研究表明,丙组患者的总体粘连发生情况明显优于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甲、乙两组粘连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

丙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剖宫产手术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在妇科治疗中比较常用,对于治疗胎儿宫内窘迫以及其他原因而导致的难产等治疗效果显著。但随着剖宫产在妇产科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有所增加,腹腔粘连发生会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的恢复,且一些学者指出剖宫产术后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危险性以及难度均会有所增加。传统的剖宫产术是在腹部做出一个纵行切口,所需手术时间较长,且对患者造成的机械牵拉刺激大,极易导致腹腔粘连发生。新式剖宫产术实施后不利于腹膜早日愈合,所采用的钝性分离机械刺激,切口游离错位等情况也会导致腹腔粘连发生。临床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实施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该方法可有效避免对筋膜造成的牵拉刺激,在进行缝合时,采用的可吸收缝线较宽针距进行缝合,可有效减少皮肤坏死以及炎症反应发生。本次研究中丙组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实施后腹腔粘连改善情况优于其他两组,且手术时间大大减少,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语

剖宫产术篇3

[关键词]剖宫产;pfannenstiel;切口;下腹纵切口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2-013-01

CesareansectionandSurgicalskillsineffectofCesareansectionagaindiscussed

YangXiaoming

(thecenterhospitalofningxiangHunanningxiang410600)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CesareansectionandSurgicalskillsineffectofCesareansectionagain.methodReviewtheclinicaldataofthedifferentmethodofagainthefirstsurgicalcesareansectioncesareansectioninJune2009tomay2011.Resultsagainincesareansectionpfannenstielincisioncesareansectionscutskintofetalchildbirthtim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othertwogroupsoftimeislong,peri-operativebleeding(p<0.01);thelowerabdomenlongitudinalincisioncesareansectiongroupatleastamountofbloodloss(p<0.05);threegroupsofoperationtime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inadhesionconditions,theLowerabdomenlongitudinalincisioncesareansectiongroupisminimum,andthepfannenstielincisioncesareansectionsismaximum(p<0.05);Comparetothreegroupsofpatientspostoperativeincisioninfection,postoperativediseaserate,thepostoperativeexhaust,itsnoobviousdifference(p>0.05).Conclusionsallkindsofoperationoftheinfluenceofthewayagaincesareansectionisdifferent,thenewcesareansectionhasalittleinjury,quickrecovery,donotaffectbeautifulandtheadvantagesoftheoperationandthedifficultyincreasesrelativelymodest,isworthytobepopularized.

[Keywords]Cesareansection;pfannenstiel;incision;Lowerabdomenlongitudinalincision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剖宫产率不断上升[1],剖宫产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随着再次妊娠的人数不断增多,其对再次剖宫产中存在的影响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为深入了解不同剖宫产术式及技巧对患者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现对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妇产科进行再次剖宫产的首次剖宫产术式不同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妇产科共对无其它腹腔手术史的900例患者实施了再次剖宫产,年龄23至39岁,平均(26.9±8.3)岁,平均孕周39.2周,再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平均(4.7±2.8)年;其中首次剖宫产术式为新式剖宫产横切口的患者312例、下腹纵切口的患者265例、pfannenstiel切口(半圆线横切口,仅拉开腹直肌)的患者323例。三组首次剖宫产术式不同的产妇年龄、孕周、剖宫产时间间隔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p>0.05)。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持续麻醉,按照初次剖宫产术式入路,将原疤痕组织切除。其中新式剖宫产横切口和pfannenstiel切口患者在皮肤旧疤痕清除后,将皮下脂肪、腹膜、腹直肌钝性分离,切口粘连严重者行锐性分离;下腹纵切口患者在皮肤旧疤痕清除后将皮肤旧疤痕与腹腔筋膜间组织行楔形切除,并将腹膜、腹直肌锐性分离。在首次手术瘢痕上方的腹膜皱褶处将子宫下段打开,将胎儿娩出,将胎盘取出、宫腔擦拭干净后,用1号可吸收线将子宫切口全层连续缝合并间断加固,用4号线行腹膜反折性缝合,然后将腹腔内羊水、血液清理干净,再用7号线将反折后腹膜、筋膜依次连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采用4号线间断缝合,并用无菌敷料固定。

1.3观察项目及判断对三组分娩状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感染及病率、盆腹腔粘连等状况进行观察对比。

1.4统计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

2结果

2.13组产妇分娩状况比较pfannenstiel切口剖宫产组再次剖宫产切皮至娩出胎儿时间明显较其它两组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p<0.01);新式剖宫产组和下腹纵切口剖宫产组再次剖宫产切皮至娩出胎儿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下腹纵切口剖宫组出血量最少(p<0.05);三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三组产妇分娩状况比较(x±S)

注:pfannenstiel切口剖宫产组与其它2组比较p<0.01,下腹纵切口剖宫产组与其它组比较p<0.05。

2.23组患者术后盆腹腔粘连状况比较新式剖宫产组312例患者38例未出现盆腹腔粘连、165例轻度粘连、62例中度粘连、47例重度粘连,pfannenstiel切口剖宫产组323例患者中38例无粘连、170例轻度粘连、81例中度粘连、34例重度粘连;下腹纵切口剖宫产组265例患者中132例无粘连、56例轻度粘连、45例中度粘连、32例重度粘连。三组患者粘连状况以下腹纵切口剖宫产组最少、pfannenstiel切口剖宫产组最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33组患者术后状况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术后病率、术后排气等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3组患者术后状况比较

注:组间比较p>0.05。

3讨论由于首次剖宫产手术疤痕及盆腹腔粘连的存在,使得再次剖宫产手术操作难度及风险增大,不利术后恢复,并且不同的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新式剖宫产采用横向切口并行皮下脂肪、腹膜的钝性分离,减少了锐性分离出血及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小、恢复快的优势,但再次剖宫产时由于盆腔粘连的存在,手术操作难度增加;pfannenstiel切口式剖宫产腹直肌剥离面积较大,术后骨膜、腹直肌粘连较多,解剖层次不清且腹膜与腹直肌前、后稍粘连严重,再次手术时开腹难度大;下腹纵切口术中暴露较好、操作简单、出血少,腹壁粘连较轻[2],再次手术难度较小,但瘢痕明显,不美观,还有可能出现腹壁疝,不受患者欢迎。

参考文献

剖宫产术篇4

【关键词】剖宫产;不同术式;再次剖宫产;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086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提高,再次剖宫产术例数也在不断增多,一定程度加大手术治疗风险[1]。为有效降低手术风险,需要选择最佳术式。和传统剖宫产术相比,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术后恢复速度快的优点,但易导致发生盆腔粘连[2]。作者对本院再次行剖宫产的最佳剖宫产术式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行再次剖宫产术的17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剖宫产术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观察组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25.7±4.6)岁,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7.2±2.4)周,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2~5年,平均时间(3.4±1.3)年;对照组年龄24~43岁,平均年龄(25.8±4.7)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7.3±2.5)周,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2~6年,平均时间(3.5±1.4)年;首次剖宫产均由于胎儿头盆不称、宫内窘迫、过期妊娠以及胎位异常等因素导致行剖宫产术治疗,术后无一例发生产褥感染等并发症。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以及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产妇均给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产妇给予传统子宫下段纵切剖宫产术,首先在产妇腹正中线位置作出纵切口,依次剪开皮肤、皮下脂肪,长度约15cm,朝下推膀胱,在子宫下段肌层正中位置进行横切,娩出胎儿胎盘后,缝合筋膜,并连续缝合子宫肌层;观察组产妇给予新式剖宫产术,选择产妇双侧髂前上棘连线3cm和耻骨联合上三横指位置,作出一个约14cm的切口,在子宫下段浆肌层中央将横切口切开,切开长度约为3cm;分娩出胎儿后,不对壁层腹膜与脏层进行缝合,对一层子宫浆肌层进行缝合后,缝合皮下脂肪和皮肤。

1.3观察指标[3]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开腹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程度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其中,盆腹腔粘连程度包括轻度粘连、中度粘连以及重度粘连等级别。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术中情况对比对两组术中情况进行对比后,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开腹时间以及胎头娩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盆腹腔粘连程度比较观察组无粘连55例,轻度粘连18例,中度粘连8例,重度粘连5例,粘连率为36.0%;对照组无粘连30例,轻度粘连12例,中度粘连18例,重度粘连26例,粘连率为65.1%;观察组的盆腹腔粘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为(21.2±4.3)h,住院时间为(2.1±0.3)h,子宫切口愈合良好75例,不良11例,愈合良好率为87.2%;不良反应共发生3例发热,1例切口感染,不良反应率为4.7%;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为(26.9±6.2)h,住院时间为(4.6±3.8)h,子宫切口愈合良好54例,不良32例,愈合良好率为62.8%;不良反应共发生4例发热,5例切口感染,不良反应率为1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愈合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传统子宫下段纵切剖宫产术具有操作简单、术中暴露好、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腹腔粘连程度轻以及能够快速娩出胎儿的优点,但其切口的肌层组织比较厚,不利于促进伤口愈合,再次妊娠时易发生子宫破裂。新式剖宫产术术中将子宫下段腹膜打开后,不朝下推膀胱,只对子宫肌层连续扣锁进行缝合,注意不对脏壁层腹膜进行缝合,其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程度轻以及术后恢复速度快的优点,适宜于对终止妊娠产妇进行[4]。盆腹腔粘连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主要受到纤维蛋白沉积、溶解不平衡等因素导致;另外,腹膜会导致机械刺激、组织缺血以及外源性异物等发生炎症反应,且纤维蛋白原激活凝血系统后,会导致纤维蛋白发生沉积现象,进而形成粘连;另外,受到术中使用的手术缝线、滑石粉等因素影响,会导致发生异物反应。在应用新式剖宫产术时,由于其不对脏、壁层腹膜进行缝合,且没有对腹膜进行缝合,导致发生缺血、缺氧、异物炎症反应,但由于腹膜爬行速度受到限制,子宫切口粗糙面、腹壁、钝性分离创伤以及刺激均会导致发生盆腹腔粘连[5]。

本组研究中,对照组行传统子宫下段纵切剖宫产术,观察组行新式剖宫产术,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开腹时间以及胎头娩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盆腹腔粘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愈合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新式剖宫产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小手术创伤,给产妇身体带来影响较小,可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池鸿斐.首次剖宫产术式对高龄孕妇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分析.中国性科学,2014,23(7):15-17.

[2]田加珍.首次不同剖宫产方式对产妇术后腹壁、腹腔粘连性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中国性科学,2014,10(4):3-5.

[3]韩利红.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3):324.

[4]盛友芬.两种手术方式对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产妇及胎儿的影响.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3):432.

剖宫产术篇5

[关键词]新式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及腹膜外剖宫产术;效果比较

[中图分类号]R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6(c)-0085-02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effectbetweennewmodecesareansectionandtheloweruterinesegmentandextraperitonealcesareansection.methodsparturientswhounderwentcesareansectionintheDepartmentofobestericsandGynecologyofourhospitalbetweenmarch2014andSeptember2014wereassignedtotwogroups.thoseintheobservationgroupunderwentnewmodecesareansectionandthoseinthecontrolgroupweregiventheloweruterinesegmentandextraperitonealcesareansection.pre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indicators,complications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intheobservationgroup,theoperationtime,abdominaltime,amountofbleedingduringtheoperation,fetalchildbirthtimewas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newmodecesareansection;theloweruterinesegmentandextraperitonealcesareansection;Comparisonoftheeffects

随着剖宫产指征的逐渐放宽,剖宫产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剖宫产术式也在不断完善。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国内临床被广泛应用[1]。该研究随机选取2014年3―9月该院收治的1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新式剖宫产术与子宫下段及腹膜外剖宫产术两种术式的优劣,旨在为临床剖宫产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随机选取2014年3月―2014年9月在该院妇产科实行剖宫产的18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0例,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28.8+3.2)岁,孕周34~41周,平均(37.8+1.6)周;对照组90例,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29.4+3.5)岁,孕周35~40周,平均(37.6+1.4)周;所有产妇均符合剖宫产指征,其中,胎位异常44例,胎儿宫内窘迫58例,前置胎盘28例,产前出血31例,骨产道异常19例;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剖宫产指征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治疗方法

1.2.1子宫下段及腹膜外剖宫产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取下腹部正中切口或旁正中切口,采用侧入式两指快速分离法分离腹直肌,拉开左侧腹直肌,寻找膀胱外侧脂肪堆,外推脂肪堆,分离膀胱与腹膜,暴露子宫下段,在膀胱侧窝垫纱布,刺破羊膜,娩出胎儿及其附属物,借助可吸收下缝合自动肌层,取出纱垫,借助碘伏冲洗膀胱,常规缝合,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

1.2.2新式剖宫产术方法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在耻骨上2~3cm之间腹部正中横行直线做10~15cm皮肤切口,在切口正中切开脂肪层及筋膜层3~4cm,用手指分离上下腹直肌粘着部位,观察无大网膜及腹膜粘连,剪开腹直肌前鞘正中约3cm,钝性分离腹直肌与前鞘,暴露子宫下段,在子宫下段长约3cm处选择切口位置横行切开,刺破羊膜腔后吸干羊水,钝性延长子宫切口约10cm,娩出胎儿,在宫壁子宫切缘处注射缩宫素20iU,必要时子宫体部追加20iU,取出胎盘,擦净宫腔残留组织,连续全层缝合子宫切口,然后缝合各层切口[2-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进腹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软件包分析所有临床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独立样本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进腹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疼痛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剖宫产术式也在不断完善,为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的术式,可获得较佳的妊娠结局。

有文献指出[4],新式剖宫产术在孕妇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学者[5]为125例观察组产妇应用新式剖宫产术结束分娩,为30例对照组产妇应用腹膜外剖宫产术结束分娩,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血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80.50±25.60)mL,少于对照组(p

新式剖宫产术采用子宫下段改良横切口,钝性分离皮下腹壁各层及膀胱前筋膜,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神经血管完整性,减少渗血及皮肤感觉损害,对腹膜影响较小,可完全游离膀胱与子宫下段,扩大手术视野,充分暴露子宫,利于胎儿的顺利娩出,且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不易产生其他脏器损伤[4-5]。而子宫下段及腹膜外剖宫产术分离膀胱筋膜时不易掌握深度,易损伤膀胱,增加了手术难度,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术后恢复方面,由于新式剖宫产术较完整保留了腹壁各层走行的腹壁的血管及神经,使术后疼痛时间明显缩短,大大减少了术后愈合的时间,减少疤痕形成机会,缩短了住院时间[7-8]。

综上所述,新式剖宫产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小燕.用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剖宫产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9):199.

[2]李英.改良新式剖宫产与传统剖宫产疗效对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5):4787-4789.

[3]郑卫红,夏影丽.新式剖宫产术与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情况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79-1381.

[4]谢玲.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和新式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临床应用体会[J].西部医学,2009,21(9):1558-1561.

[5]华诏召,刘燕,熊员焕.腹膜外剖宫产术与新式剖宫产术对膀胱功能的影响的临床对比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4):74-75.

[6]郝淑莲.改良腹膜外剖宫产术和改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4):188-189.

[7]金童,周原.改良新式剖宫产术506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883-885.

剖宫产术篇6

摘要:

我院是阜新矿区的一所基层,1988年初至1993年末6年中收治分娩的孕产妇为2970例,其中,剖宫产222例.将前3年做为第一组,后3年为第2组加以,结果:第一组剖宫产手术率为4.18%(72/1500)第二组剖宫产手术率为10.20%(150/1470).剖宫产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41岁,以21~29岁年龄段为多,而且初产妇占95%以上.剖宫产指征占前5位的分别为头盆不称;臀足位;产前出血;胎儿宫内窘迫;重度妊高征.围产儿结局,第一组阴道分娩1434个新生儿死亡28例,占1.95%,第二组阴道分娩新生儿1328个;死亡13例,占0.99%;第一组剖宫产出生新生儿73个,死亡1例,占1.36%,第二组剖宫产出生新生儿151个,死亡2例,占1.32%,两组比较,阴道分娩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第一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第一组剖宫产手术率偏低,而第二组比较恰当地掌握了剖宫产手术的适应症,未受因素干扰.

论文内容:

我院是阜新矿区的一所基层医院,自1984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妇科与产科的大中小型手术,使本地区妇产科患者能够就地诊断与,.从1986年开始基本不外转.现将1988年1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的剖宫产手术患者加以分析:

临床资料

一.剖宫产手术率

6年总分娩产妇数为2970例,其中剖宫产手术为222例,占分娩总数的7.47%.其中,前三年为第一组,分娩数为1500例,其中剖宫产术为72例,手术率为4.81%.后三年为第二组,总产妇数为1470例.其中剖宫产数为150例,剖宫产手术率为10.20%,见表1:

表1:剖宫产手术率

第一组

第二组

总计

年度

1988

1989

1990

合计

1991

1992

1993

合计

6年

分娩数

484

521

495

1500

477

524

469

1470

2970

剖宫产数

16

28

28

72

38

57

55

150

222

手术率%

3.30

5.37

5.65

4.81

7.96

10.87

11.30

10.20

7.47

二.剖宫产手术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最小21岁,最大41岁,见表2

表2:剖宫产术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

21~24岁(%)

24~29岁(%)

30~34岁(%)

35~41岁(%)

总计

第一组

31

43.05

32

44.45

7

9.72

2

2.78

72

第二组

69

46.00

62

41.00

15

10.00

4

2.67

150

三.剖宫产手术与产次的关系

第一组,初产妇70例,占97.40%,经产妇2例,占2.77%.第二组初产妇147例,占98%,经产妇3例,占2%,其中一例为第四产.

四,剖宫产指征及其变化.见表3:

表3.剖宫产手术指征:

手术指征

第一组.例(%)

第二组.例(%)

合计例.(%)

头盆不称

13

18.05

43

28.66

56

25.22

宫内窘迫

13

18.05

26

17.33

39

17.56

臀足位

12

16.66

43

28.66

55

24.72

重度妊高征

5

6.94

10

6.66

15

6.75

过期妊娠

1

1.38

4

2.66

5

2.25

早期破水

1

1.38

4

2.66

5

2.25

产前出血

7

9.72

5

3.33

12

5.40

骨产道异常

5

6.94

4

2.66

9

4.05

阴道纵膈

4

5.55

4

1.80

横位

4

5.55

1

0.6

5

2.25

再次剖宫产

3

4.16

3

2.0

6

2.70

妊娠合并肌瘤

1

1.38

3

2.0

4

1.80

妊娠合并心脏病

1

0.6

1

0.45

双胎

1

1.38

1

0.6

2

0.90

巨大儿

2

1.2

2

0.90

脐带脱垂

1

1.38

1

0.45

颜面位

1

1.38

1

0.45

合计

72

100

150

100

222

100

本文对同时有多个手术原因,以最紧迫原因分类.

剖宫产术篇7

剖宫产手术是“凡诊断为28周以上的妊娠而行剖腹、切开子宫,娩出胎儿及其附属物者”。剖宫产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处理难产、急危妊娠合并症和(或)妊娠并发症、抢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产科临床。但是,在剖宫产手术指征的掌握标准上,存在着宜宽不宜严的倾向。长此以往,对剖宫产术的近、远期并发症以及产科的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现对474例剖宫产术手术指征进行分析,明晰手术指征的构成比,初步探讨正确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淄博市博山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院自2001年9月1日至2007年8月31日剖宫产病例474例,期间分娩总数1281例。

   12 方法 对上述病例资料进行剖宫产手术指征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剖宫产手术指征标准的应用现状。手术指征分类参考曹泽毅主编的《中华妇产科学》剖宫产指征分类:难产(包括头盆不称、软产道异常、胎儿异常、脐带脱垂、胎儿窘迫、剖宫产史等),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症。现内容略有改动,增加“社会因素”指征。社会因素为无明显剖宫产手术指征而孕产妇及其家属坚决要求以剖宫产手术结束分娩者。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200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对照。

   2 结果

   21 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 各剖宫产手术指征分类、构成比、顺位:头盆不称中的相对头盆不称126例,构成比2658%,顺位1;胎儿窘迫74例,构成比1561%,顺位2;胎儿异常中的臀位46例,构成比97%,顺位3(此三种均归类难产类);社会因素40例,构成比844%,顺位4。妊娠并发症和妊娠合并症例数、构成比、顺位见表1。表1 2001年9月至2007年8月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

   3 讨论

   31 头盆不称 头盆不称包括绝对性骨盆狭窄和相对性头盆不称。前者25例,顺位5;后者126例,顺位1。绝对性骨盆狭窄分为:骨盆入口平面或中骨盆平面或出口平面绝对性狭窄和均小骨盆。中骨盆平面绝对性狭窄和均小骨盆可以试产,但极易导致持续性枕(横)后位、胎儿窘迫、活跃期停滞(或延长)等并发症;骨盆入口平面与出口平面绝对性狭窄不能试产,以剖宫产结束分娩为宜。因此,绝对性骨盆狭窄作为剖宫产手术指征是适宜的。相对性头盆不称有两种情况:(1)胎头大小在正常范围而母亲骨盆存在轻度狭窄;(2)胎头径线超出正常值而母亲骨盆正常。不论何种情况,相对性头盆不称是胎头与骨产道在分娩中出现不相适应,是充分试产失败的结果。试产失败原则:在产力良好状态下,试产6~8h产程无进展,伴或不伴活跃期停滞(或延长)、胎头下降迟缓(或停滞)等。试产失败诊以相对性头盆不称以剖宫产结束分娩是必然的选择。

   32 胎儿异常 胎儿异常100例,分类:臀位、巨大儿、持续性枕横(后)位、珍贵儿等几种,顺位分别是3、6、9、10等。臀位是产科常见的胎位异常,约占足月分娩的3%~4%[1],由于臀位经阴分娩极易并发胎膜早破、脐带脱垂、胎儿窘迫、后出头困难致围产儿死亡率升高,所以,臀位以剖宫产结束分娩是国内外的共识。巨大儿占剖宫产总数的506%,由于巨大儿经阴分娩极易致新生儿产伤(以肩难产最多见)和母体软产道破裂以及明显的头盆不称,因此,巨大儿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是明智的。持续性枕横(后)位是充分试产后做出的明确诊断,作为剖宫产的指征亦是明确的。珍贵儿在妇产科学中找不到明确的定义,产科实践中珍贵儿系指经多方诊治的不孕不育患者所怀孕的胎儿,取其胎儿十分珍贵之意。因此,珍贵儿作为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是缺乏有效依据的,但是,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于产科临床。

   33 脐带因素 剖宫产史、羊水因素、三者的剖宫产例数及其构成比:21、18、33;443%、380%、696%。脐带显露、脐带脱垂是危及胎儿最严重的急症,尤以后者为重,争分夺秒以剖宫产结束分娩是十分正确的。脐带过短经阴分娩易致胎窘、二程延长等,以剖宫产结束分娩是适宜的。脐带绕颈2或3周和脐带绕肢可致脐带相对过短,从胎儿安全考虑,不经试产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是可行的。有过剖宫产史的足月分娩一般以瘢痕子宫为由行剖宫产术,是从防止出现子宫破裂方面考虑的,因此,这一选择是合适的。羊水过少严重影响围产儿的预后,若羊水量少于50ml,胎窘发生率达50%以上,围产儿死亡率可达88%,是正常妊娠围产儿的13~47倍[2]。由此可见,羊水过少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是正确的。但是,羊水过多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是缺乏有效依据的。

   34 胎儿窘迫 胎儿窘迫74例,构成比1561%,顺位2。胎儿窘迫是胎儿在子宫内因缺氧和酸中毒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发生率为27%~385%[2]。本病是目前国内剖宫产中首位原因,也是围生病率、围生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因此,在经阴助娩不能尽快结束分娩的情况下,以剖宫产术尽快使胎儿脱离缺氧窒息环境是正确有效的。

   35 妊娠并发症 妊娠合并症妊娠并发症30例,构成比633%。其在统计中分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下文简称妊高症)20例、胎盘因素(胎盘的植入、前置、早剥)5例、过期妊娠5例。妊高症是指妊娠期发生的高血压和孕前已有的高血压两种情况,国内发生率94%,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20例妊高症均以达足月妊娠,在病情严重,短期不能经阴分娩时,选择剖宫产结束妊娠是适宜的。胎盘的植入、前置、早剥,是妊娠晚期出血的常见危急并发症,一旦确诊,应立即行剖宫产结束分娩。5例过期妊娠均是在引产失败下行剖宫产结束分娩,因此,处理是正确的。妊娠合并症7例,构成比148%,在四大分类中比率最低。合并的子宫肌瘤为浆膜下肌瘤且肌瘤直径在6cm以上;合并的卵巢肿瘤直径在9~10cm,为了防止出现梗阻性难产、产后出血、卵巢肿瘤破裂等并发症,选择剖宫产结束妊娠是正确的。合并1例巴氏腺脓肿选择剖宫产结束妊娠,是从防止出现产褥感染和新生儿感染方面考虑,处理是适宜的。

   36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40例,构成比802%,顺位4。这一手术指征出现并呈逐渐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由于剖宫产技术日臻完善及麻醉、输血、抗感染等手段的有力支持,加之经阴分娩动态过程的风险性,使患方对剖宫产产生一种其安全性高于阴道分娩的错觉;(2)由于某些产科疾病表现的隐匿性,有些以社会因素做的剖宫产,可能在术中医生发现真正的手术指征,由此可影响医生的判断力;(3)随着医疗事故医方承担举证责任、医疗秩序的无保障性、医患纠纷上升趋势等,使产科医生趋利避害,放宽剖宫产指征,以求自保;(4)孕产妇惧怕分娩疼痛、对阴道分娩无信心由此可产生精神心理因素而致的剖宫产术;(5)迷信思想作祟,要求选择“吉日吉时”行剖宫产。

   4 小结

   474例剖宫产减去40例社会因素、10例珍贵儿、9例羊水过多,剩余415例,这时剖宫产率32%,降低了5个百分点。所以,在产科临床工作中,使用和掌握剖宫产指征上,存在着就宽不就严的现象。究其原因已在文中阐述,但是,这一状况的存在对母婴的近、远期影响还是十分不确定的。正因为这种影响的不确定性,才使得产科医生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这一课题应迫在眉睫地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2,393-398.

剖宫产术篇8

[关键词]横切口子宫下段;改良式横切口;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11(a)-0023-02

临床产科常见的手术之一是剖宫产,剖宫产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年上升[1]。子宫下段横切口是目前剖宫产手术常采用的手术方式,其并发症较多,包括切口粘连及撕伤、阴道流血时间长等。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改良式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因其具有并发症少、符合解剖生理特点、切口愈合好、美观等特点,被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为研究改良式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用于产科剖宫产的临床价值,现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来该院产科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8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近1年来在该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8例为研究对象,产妇孕周集中在38~41周,平均为(39.5±0.9)周,年龄集中在20~36岁,平均为(28.5±6.8)岁,其中二次妊娠有26例,首次妊娠有42例。被纳入研究的产妇剖宫产原因有妊娠合并症、胎儿窘迫、头盆、臀位不称、社会因素等。将这68例产妇平均分为对照组34例和实验组34例,在实验组34例患者中,二次妊娠有12例,首次妊娠有22例,这34例患者的年龄为20~35岁,人均年龄为(27.9±6.3)岁,在对照组34例产妇中,二次妊娠有14例,首次妊娠产妇有20例,这34例患者的年龄为23~36岁,平均为(29.2±5.6)岁。人数均为34例的两组产妇在妊娠次数、年龄等基本资料上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将传统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应用于对照组34例产妇。具体有: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在耻骨上三横指处作一个长约13~15cm的横行切口,将产妇的皮肤全层横行切开,切开2~3cm的皮下脂肪,之后分离脂肪层,将腹直肌横行剪开,之后将腹直肌用血管钳进行分离,并将腹直肌向两侧拉开,提起腹膜,刺破后,将腹膜切口撕开,以便于暴露子宫下段,用常规剖宫产术娩出胎儿方法进行取胎,之后进行依次缝合。将改良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用于实验组34例产妇,具体有: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之后在耻骨上三横指处作一个长约13~15cm的横行切口,切开2~3cm的皮下脂肪,之后分离脂肪层,将腹直肌横行剪开,剪开长度和皮肤长度相同,将脂肪至皮肤切口内侧用皮肤钩向两侧拉开,将腹直肌分离,将耻骨联合上的腹直肌腱膜根据实际情况向两侧剪开,有效减轻切口张力,为扩大视野,在膀胱顶上方一横指处将腹膜横行剪开,此时可清晰看见子宫下段,在子宫下段约3cm处作一横行切口,向两侧将切口撕开,露出大部分羊膜后,破膜,将羊水吸尽,之后撕开10~12cm后,将胎儿和附属物娩出,之后将子宫全层用缝线连续褥式进行缝合,连续缝合肌层,将膀胱反折腹膜一同缝合,间断缝合腹膜,连续缝合筋膜层,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对于出血较多者,应进行常规加压止血,并使用抗生素进行常规预防感染,住院5d后可拆线出院[3]。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新生儿apgar、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以百分比和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组间检验采用χ2和t。

2结果

2.1术中出血量、新生儿apgar、排气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情况

实验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排气时间较对照组要低,且新生儿apgar评分较对照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对比两组手术情况(x±s)

2.2并发症情况

实验组发生感染、盆腔粘连等的并发症仅为2例,而对照组有8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23.5%,实验组较对照组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剖宫产是临床产科常见的手术之一。目前,剖宫产率因各种因素而不断上升,传统的腹壁横切口其手术切口较为美观,但具有较多缺点,例如能引起切口粘连和撕伤,术中出血量较多等[4]。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改良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5]。在手术时,其切口和下腹皮肤张力相同,因此愈合良好,瘢痕较为纤细,并且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出血量较少、切口疼痛较轻、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被广大产妇所青睐[6]。该文中将改良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用于实验组,并对比对照组,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新生儿apgar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改良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在产科剖宫产手术中,对新生儿结局较好,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疗效肯定,值得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茜,陈静,卓华丽,靳伟.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17):1472-1473.

[2]罗芸.三种剖宫产术式腹腔粘连的比较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4):909-910.

[3]惠琴.不同术式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情况分析[J].江苏医药,2011(16):1959.

[4]孙红霞,张文淼.三种不同剖宫产术式腹腔粘连形成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18):2869-2871.

[5]惠琴.不同术式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情况分析[J].江苏医药,2011(16):1959.

剖宫产术篇9

剖宫产术已成为处理高危因素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手术技术的进步、抗生素输血条件的完善、麻醉及术后镇痛水平的提高,手术的危险性已明显降低,但取胎头困难需要产钳助产也有所增加。本院近几年将小产钳用于剖宫产术中,有效地减少了取头困难的并发症。现对剖宫产出头困难应用小产钳5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单胎头位剖宫产术1302例,使用小产钳病例58例,占4.45%。58例年龄21~40岁,平均28.5岁;孕周35~43周,平均39周;初产妇43例,经产妇15例(其中疤痕子宫6例);择期手术26例,急诊手术32例;中腹壁纵切口22例,横切口36例。使用双叶小产钳52例,使用单叶产钳6例。主要手术指征为胎儿宫内窘迫21例,前置胎盘7例,重度子痫前期6例,疤痕子宫6例,头盆不称6例,脐带因素5例,羊水过少4例,社会因素3例。取头困难的原因:因前置胎盘、头盆不称、骨盆入口狭小、胎儿较大、脐带过短、脐带绕颈等所致胎头高浮30例(占51.7%),因第二产程延长、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前不均倾位等所致胎头深入固定6例(占10.3%),麻醉效果不佳8例(占13.8%),产妇肥胖5例(占8.6%),分离腹直肌不充分3例(占5.2%),其它包括术者经验不足6例(占10.3%)。

1.2娩出方法

出现娩头困难时,助手按压宫底,尽量使胎头位于切口下缘,术者将右手伸入宫腔,摸清胎头位置,胎头为枕前位或枕后位时可直接上钳,否则应将胎头转为正枕前位或正枕后位,在子宫壁与胎头之间,左手持产钳左叶放置在胎头左侧,助手固定,将产钳右叶放置在胎头右侧,扣合产钳,如扣合困难需调整产钳位置,不可强行扣合,扣合后先向产妇足侧牵引,再向上方侧翻,胎头即可娩出。如产钳滑脱可重新放置。其它步骤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胎头深嵌骨盆者可用单叶产钳,即先将胎肩上推使胎儿松动,将产钳滑入胎头与宫壁之间,直至产钳滑到胎头下方即可,先将产钳向产妇头端牵引,再将产钳钳柄慢慢转向产妇足端,上撬胎头,使胎头娩出切口。必要时可消毒外阴后助手戴手套,经阴道上推胎头以利术者娩出胎头。常规处理新生儿及胎盘。

2结果

58例中52例一次产钳即成功,6例第一次产钳滑脱,重新放置后成功。滑脱的6例中,2例为极度肥胖,腹壁横切口,1例系麻醉效果欠佳,孕妇扭动,1例为胎儿过小,胎头高浮,2例为巨大儿(1例切口向两侧撕裂形成阔韧带血肿,1例重新放置产钳后胎儿头皮淤血)。采用apgar评分≤7分作为窒息标准,12例新生儿窒息,均为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其中重度窒息3例,均抢救成功。无一例死产和新生儿死亡。

3讨论

新式剖宫产中娩头困难占剖宫产术的5.5%[1]。胎头高浮,子宫切口过小,麻醉效果欠佳、胎头深入固定、产妇过度肥胖、术者经验不足、巨大儿等因素均可导制取胎头困难。从本资料的统计分析,造成取头困难的原因中以胎头高浮最多,达51.7%,同时胎头深入骨盆固定比例也较高,占10.3%,这可能与子宫切口选择位置有关。一般子宫切口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横切口水平应根据胎头位置高低而定,一般取胎头最大径线所在水平位置为宜。以往出现取头困难往往采用延长腹壁切口、剪断腹直肌、子宫倒t形切开、延长子宫切口等方法,上述方法常可延长出头时间,且对母儿损伤较大,因此寻找一种适宜技术尤为重要。小产钳具有钳身小、薄,占据面积小的优点,采用小产钳助产对取头困难非常有效。

小产钳在剖宫产术取头困难中应用,能使胎头娩出时间缩短,减少产时出血;减少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产伤;减少长时间外力按压宫底所致的损伤及羊水栓塞。在实际操作时,产钳要放置正确,动作宜轻柔,以免撕裂子宫切口。当胎头高浮时,小产钳的按置与阴道产钳一样,向产妇足端牵引,胎儿枕骨达切口时向上方侧翻将胎头娩出。由于单叶产钳没有旋转和牵引作用,有时对胎头入盆较深、胎头大者娩出仍较困难,这时可台下助手戴手套,将胎头尽量上推后再上产钳。新生儿窒息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子宫切开后外界空气及术者娩胎儿对胎儿的刺激可引起胎儿呼吸,时间越长吸入羊水越多,大量羊水吸入呼吸道可致新生儿窒息;其次反复取胎儿,操作时间延长可压迫母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减少子宫胎盘血液灌注,导致新生儿窒息;此外胎头反复挤压易发生低氧和高碳酸血症,使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有报道称取胎头时间大于140s时,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升高[2]。总之剖宫产术中取胎头是关键,发生取胎头困难会增加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妇损伤,术前对胎头高低、子宫下段情况、麻醉及胎儿大小应有充分估计并准备相应小产钳,一旦发生取头困难时应果断应用产钳,这样可明显减少母婴并发症,提高产妇分娩质量。

剖宫产术篇10

患者,20岁,于2010年8月3日7时20分因“孕39+3周,腹痛10小时余”入院。患者平时月经周期规则,末次月经:2009年10月30日,预产期:2010年8月7日。孕期定时进行产前检查,共检查八次,未发现异常情况。入院时查体:t36.20C,p80次/分,Bp110/70mmHg,身高160cm,体重80kg。神志清楚,皮肤无黄染,心肺听诊正常,体型为孕腹型,双下肢无水肿。产科检查:宫高34cm,腹围100cm,胎方位Loa,胎心148次/分,规则宫缩,胎先露H,S-2,宫口开2cm,胎膜未破,胎儿估计3400g。入院前2日B超提示:双顶经9.1cm,股骨长7.6cm,胎盘3级,羊水最大暗区3.5cm。入院后监测胎心,注意产程进展情况。10时阴道检查:宫口3cm,胎方位Loa,胎心135次/分,胎头在-1,骨盆各经线正常,骨产道无异常。12时阴道检查:宫口开10,胎头在+3,胎方位为Lop,胎心140次/分。将上述情况告知家属,建议阴道助产结束分娩,家属拒绝,坚决要求剖宫产。尊重家属意见,积极术前准备。

手术中发现子宫下段形成良好,横切开膀胱腹膜反折部位约2~3cm,并沿切口撕开其约10~12cm,下推膀胱顺利。在子宫下段肌层横切,切口下方为胎肩,有Lop-Loa勉出一男婴,体重3500g,取头困难。胎儿娩出后行人工剥离胎盘,此时发现出血增多,立即检查切口情况,发现子宫切口下缘正中向下纵行撕裂达宫颈阴道上部,子宫切口向左侧延斯,纵行缝合宫颈撕裂处,常规缝合子宫肌层及反折腹膜,检查无出渗血,探查双侧附件无异常,关腹。术中出血500ml,正常出院。

2 讨论

2.1 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以枕后位或横位衔接。在下降过程中,胎头部因为强有力宫缩多能向前转1350或900,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仅有5~10%胎头枕骨持续不能转向前方,直到分娩后期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方致使分娩发生困难者,称为持续性枕后位或持续性枕横位[1]。持续性枕后位的患者争取于产程早期发现,这样才能及时处理,避免产程延长,发生难产[2]。本例患者在宫口开10cm时发现产程进展缓慢,行阴道检查时发现枕左后位,胎头下降比较低,此时最理想的分勉方式为阴道助产,将阴道助产可能发生的情况告知家属,家属经商议后要求剖宫产手术。

2.2 产妇分娩并发症中,阴道分娩的主要并发症为会阴、阴道、宫颈裂伤。剖宫产主要并发症为术后病率,其次为子宫切口撕裂[3]。随着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的广泛开展,剖宫产手术致宫颈裂伤的病例极为罕见。手术中对于象这种胎头下降比较低已入盆的,取胎头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强行取胎头,可以采用以下办法:第一,调整产妇:在麻醉许可下,可采取垂头仰卧位,尽量抬高产妇臀部,使胎体的重力转向产妇的头端,以利于手术者从盆腔取出胎头。第二,经阴道上推胎头:这种方法要求助手和手术者充分的配合,在从阴道上推胎头时,助手上推胎头的手指最好借助于手术者的手背上推胎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第三,先拉胎肩:手术者在取胎头之前,可以先尽量把胎肩往上拉,以利于胎头从盆腔脱出。

2.3 在剖宫产手术中胎头娩出困难和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临床经验密不可分。手术前对胎头所处的位置没有明确的认识,没有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生取胎头困难时不知所措。手术中由于经验不足,选择取胎头的方式和方法不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在胎头下降比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要求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一同完成手术。在产程观察过程中,间隔一定的时间行肛查和阴道检查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发现产程中出现的异常的胎方位,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减少剖宫产手术中胎头娩出困难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2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