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57:23

平凡人生篇1

平凡,1980年出生在重庆市万州区北山都历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这个自小就有一股倔强劲儿的小伙子,5年前还在家种土豆,可如今,他已成为媒体关注的“重庆粉王”。平凡有一句座右铭是:我叫平凡,但绝不平庸。

小时候的平凡,是个很容易冲动的孩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打架不计其数,为此他吃过不少亏。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因为被人家嘲笑个子小,他跟7个长得比他壮比他高的大孩子打了起来,结果被打倒在地,眼里因为疼痛而蓄满泪水,但嘴上仍毫不屈服。后来他上初中,读中专,毕业后回老家种过土豆,外出打工当过库管员、卖过家具、洗过盘子。其间,他因冲动吃亏上当的事不胜枚举。

而给平凡最大教训的是,在老家种土豆时,他轻信土豆贩子的鼓动,投了3万元本钱进去,贸然收购了一大批土豆。结果后来因市场发生变化,土豆价格下跌,他赔了两万多元。当时,平凡一家4口全年不吃不喝,最好的收成也不过四五千元钱,这次失败相当于让一家人辛辛苦苦白干了4年。

平凡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家里所有人都表示反对,母亲、哥哥更是语重心长地劝过他,问他是否想过失败的后果。也许是骨子里那股认准了的事情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的劲儿,让平凡吃了秤砣铁了心,执意要去冒这个险。本想多挣些钱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好好孝敬一下父母,没想到,倔强与冲动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打这之后,平凡冲动的性格总算收敛了不少。

5年前开了家小面馆,面临倒闭的危机迫使他开始试验创新酸辣粉

2005年,平凡在重庆江北区一个小巷子里开了家10平方米左右的小面馆,生意不是很好。一直到2007年,眼看面馆生意惨淡面临倒闭,平凡想到了在面馆里添加一个项目――卖酸辣粉。但酸辣粉的市场怎么样,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经过多年的社会历练,平凡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冲动了,做事沉稳了许多。他变得比以往谨慎了,决定不盲目增加项目,先要做个市场调查。

于是,只有中专文化的平凡自己设计起调查表格,从调查消费者喜欢吃面条、米饭还是粉条这些基本问题开始,到产品的价位,多少钱适中,喜欢宽的粉条还是细的粉条……最后定位消费者人群。他除了找顾客填调查表,还跑遍大街小巷翻垃圾桶,根据方便面口袋、速冻饺子口袋等粉类的面食类口袋的多寡,来判断粉的市场前景和吃粉条可能的消费人群。办法虽土,但平凡却毫不懈怠。其间,为找人填表他遭过白眼,翻垃圾桶被保安轰赶,被捡破烂的误认为是同行,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平凡搞清市场的决心。

经过这样一番细致入微的调查,240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让平凡发现,选择吃粉的消费者远远多于吃面与米饭的,他决定主攻做粉条了!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顺利,转眼好几个月过去了,添加了酸辣粉之后的面馆生意虽说有所好转,但根本不如自己原本期望的那样红火。平凡开始疑惑了,他就像钻进了死胡同,怎么也想不明白。直到有一天,一则一位青年靠彩色豆腐创业致富的新闻,让平凡眼前一亮。豆腐可以做成彩色的,那么粉条是不是也可以做成彩色的呢?平凡决定借鉴这个方法,往粉里添加蔬菜、水果,做成蔬菜粉条和水果粉条。

有一天,一位客人点了一碗鱼肉粉条,就是在酸辣粉里面配上鱼肉。顾客在品尝时,不小心被鱼刺卡住了喉咙,结果平凡不仅没要钱,还倒赔给顾客200元钱。事后,平凡琢磨开了,点鱼肉粉条的顾客比较多,可是既然吃鱼肉就免不了有刺,很麻烦。怎么才能让顾客既吃到鱼肉,又不让鱼刺扎到呢?他突发奇想:往粉里加肉!

这个想法一提出,反对声一片。父亲首先站出来质疑,这意味着要多花费很多时间,必定会影响到店里的生意。更有厨师泼冷水说:“我们做了一辈子的粉条,也从没听说过往里面加肉的,你能做出来吗?加肉一来没有尝试过;二来加上肉之后粉条易断不易成型,肯定是徒劳。”可平凡不这么想,他下定决心,决定试一试,于是做起了各种试验。

为了做试验,平凡不断从店里的营业额里取出一部分钱,买回很多肉,鸡、鸭、鱼、猪肉都有,还买回很多面粉。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试验一直攻克不了两大难题,一个是容易断,另一个是加入一种调料之后不容易断了,但口感不顺滑,没有爽口的感觉。眼看着浪费了这么多钱,每天被他拉来一起加班研制的厨师开始抱怨起来,父亲也由一开始的唠叨到撒手不管了,甚至还有人说他是疯了。对平凡来说,别人怎么看他不要紧,关键是自己认准的事,几番努力却一点进展也没有,他自己心里也没底了,难道真的是自己太天真走偏了?日复一日,平凡终于也开始动摇了。

成功研制出“一枝独秀奋进粉”,凭借一系列出新的特色粉条成为“全国特色餐饮店”

正当平凡心灰意冷之际,一档电视节目让他再次心潮澎湃。这是一档有关年轻人创业的励志节目,节目里年轻的创业者不怕失败,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再爬起来,直到最终获得成功。主人公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平凡,使他又想起了史玉柱说过的一句话:创业需要创新和激情,你只有把创新和激情保持下去,你才能够创业成功。于是,平凡再次鼓起了勇气,不顾任何人的反对,开始四处找师傅,做各种试验,全力研制肉粉。

在那段攻关的日子里,平凡和师傅们都没少吃苦,他们曾3个人一天吃过62碗试验粉;大夏天的,在超过40℃的高温下工作,他曾中暑晕倒过。就这样,不断地摸索、试验,前前后后差不多用了5个月的时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平凡研制出了他的秘密武器――做鱼粉的专用粉,将鱼肉加到专用粉里,只需简单搅拌就可以手工制作鱼粉条了。这种鱼粉条不但爽滑、筋道、嚼劲好有弹性,而且还有鱼肉的鲜美味道。由于一个碗里只放一根粉条,平凡给它取名叫“一枝独秀奋进粉”,108元一碗。

后来,平凡又趁热打铁,陆续研制出可乐粉、巧克力粉、葡萄酒粉等一系列新奇的酸辣粉条。没想到,这些特色粉条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大力追捧,小店的生意变得越来越火爆。为了让小店更具特色,平凡又给小店加入了一些新鲜元素,他受一位老知青顾客的启发,给店里加入了知青的概念:服务员叫炊事员,穿知青服,喊知青口号;菜单是小人书样式的;点餐要用粮票,先用钱换粮票,拿着粮票换粉条吃;店里播放的是红色歌曲――《东方红》……这一系列出新的特色,让平凡的小店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4000元,好的时候能达到6000元。

平凡人生篇2

学生如此,家长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家长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就展开了拼搏。花巨款,请名师,三四岁就逼着孩子学跳舞、练钢琴、临字帖、背古诗……以期早日拔尖成才。

平凡和伟大,看似是一对矛盾,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安于平凡,热爱平凡,并不妨碍铸就伟大。新社会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模人物,都出自平凡岗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当社会给他们戴上“英模”桂冠的时候,在那耀眼的光环后面,仍是平凡的人生。新中国的军队诞生了10位元帅,他们没有一位是在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当元帅的。在战争实践中,从士兵、基层军官干起,是战火造就了他们。有位元帅说:当初可没想到今天要当元帅哟。

拿破仑有句名言:“任何伟人,在他的仆人眼里也是平凡的。”因为仆人与主人朝夕相处,看到的是饮食起居、言行举止、吃喝拉撒。有人也说过:道学先生也不免生儿育女,革命家有时也垂首散步,并非一天24小时正襟危坐或姿态昂扬。有一次主席在跳过舞之后,坐在沙发上休息,陪他跳舞的一位部队文工团小姑娘,看到的左手在右手背上抓挠,便好奇地问:“,你的手怎么啦?”说:“我前几天,不小心,钉子把手划破了……”小姑娘更加好奇了:“你怎么也会这样?”笑着说:“我也是凡人,是肉体之身,也吃五谷杂粮,钉子扎我手,也会出血,我也会感觉痛,包扎好了会结痂,结痂后也会痒,手痒我就挠挠。”

平凡人生篇3

论文摘要:路遥以他的《平凡的世界》享誉当代文坛,这部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长篇巨著充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对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的分析,从作品人物的生活经历、黄土地的苍凉等方面分析路遥作品中平凡人的平凡人生与信仰。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他如一颗巨大的陨石划过天际,激烈地燃烧后留给文学的天空一片沉寂。路遥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主题、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造出不少感人至深的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很多年过去了,许多人仍然在默默地读路遥,仍把他的小说列为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作品。他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他创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孙少平、孙少安,更富有丰富的内涵与永久的艺术魅力。

时间流逝,记忆永存。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息的奋斗,最终却趋于平淡。平凡者未必伟大,真正伟大者往往平凡。记得是谁给路遥送了这样一句墓志铭:“平凡的世界,伟大的人生。”他自己也曾说过:“人生就是无休止的奋斗,为了梦想而奋斗。”整个世界其实就是这样,在普遍的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世界》整篇文章都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语言,符合现实,它所具有的审美力量透露着温馨动人的情愫,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展现给读者的。

《平凡的世界》是以朴实的语言与真实的感受来见证平凡生活中的平凡的信仰与人生。浮躁的年代,浑噩的社会像一杯沉垢的清水尽管澄清,但不平静。路遥笔下的人物却是那么个性鲜明,书中的少安、少平,还有其他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也必受时代的局限,但也正因此才真实亲近,栩栩如生。

因为大家都是平凡人不是“伟人”,没有以一种追随终极价值的眼光,来解读历史与当下变换的舞台,来预测历史的变迁与思维观念的转变。天堂沉默半小时,人间却要喧哗两千年。上级的指示沉默了,冯世宽的教条沉默了,田福堂的心计沉默了,孙玉亭的任劳任怨沉默了,于是整个石讫节喧闹了,整个双水村喧闹了。双水村的大小干部都带有狭隘与利己主义情怀,但那不是愚昧,也不是“走资派”,而是旧社会进步的潮流,正如田二所说:“世事要变了……”可惜的是那些干部、农民、知识分子都没能跳出那个“围城”——“围城内的人打破铁笼想钻出去,围城外的人却挣破铁笼往里钻”。

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曾经说过,“人”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印象或者教育,会沉淀在“人”的精神深处,甚至会成为“人”的性格“原型”,尽管后来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要触及它的本质构成,殊为艰难。双水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完全宗法式的家庭关系、淳朴的民风和“简单”的人们,充满温馨、困苦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由血缘所维系的天然亲情,使孙少安仿佛沐浴着中世纪的“古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孙少安,是个典型的农村汉子,有着最朴素的生活品质,是广大农民的代表。双水村其实就是一座“围城”,田润叶期盼着回到双水村去找她的少安哥,而少安却远赴山西寻回个陈醋大眼妹。少安的价值观是传统的,他崇尚的不是爱情上的真谛,而是人间真实的情感。门第观念与家庭的败落使少安深深地认识到他与润叶的结局只会酿成悲剧,这使他被旧的陈腐观念锁住了。但少安是幸福与安逸的,他有妻子和亲人的疼爱与关怀,一个纯粹的平凡人,也因此没有摆脱那个时代的局限。但润叶不是,她尊崇“爱情至上”的价值观念,没有因现实的枷锁而屈服,但润叶在挣脱那座“围城”之时,却注定了自己的悲剧。润叶的悲剧不是少安给的,归根到底是他们主体的价值观念不同。

孙少平,是书中的真正主角。作为一个在知识的世界里徜徉的人,他具有从父兄身上继承下来的那种坚毅刚强、沉着冷静,但是他身上也有父兄所没有的东西——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对自己人生的明确定义。孙少平虽家境贫寒,但从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的好处将是一生受用不尽;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摆脱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在他高中毕业回双水村当教师之后,不满于双水村的生活,不满于父兄那种为觅食而战的生存状态,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男子汉一样的生活,希望走自己的路,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命运,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无论是心酸、苦难、光荣或者是屈辱,都亲自去遭遇、去承受、去创造。因此,他想自己做出一点事业来,想去更为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第一次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以每天一块五角钱“买”了,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陡坡上去,人简直连腰都直不起来,这样的劳动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三天的考验期下来,尽管脊背被压烂了,两只手也肿胀起来,但丝毫没有感到懊恼,反而很庆幸。他认为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苦难意识给了他一个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让人深刻体会到一个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生与信仰。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用一颗善良的心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人物世界,并让我们在人生的酸甜苦辣中感受到了极其辉煌的人生意义。双水村是一个平凡的世界,演绎着平凡的人生,从平凡中而来地繁衍生息,你能看到的,就是苦难中的信心,不能夺走的盼望,永不止息的爱,平凡中的苦涩,以及今生的骄傲。

参考文献:

[1]陈泽顺.路遥的生平与创作.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平凡人生篇4

不经历风霜雪雨,很难感受到平静生活的美好;只有饱尝辛酸,才会品味出平凡生活中幸福的滋味。没有抱负的人,必将平凡一生,碌碌无为;只有超越平凡、树立远大理想的人,才能享受到平凡生活中的七色彩虹。

在同样的生存环境中,也许我们平凡如路边小草,但同参天大树一样拥有四季风光;也许我们就是山路旁的一朵野花,但和高贵的牡丹一样拥有雨露阳光。小草以其娇柔的身躯为大地摇曳出一片绿色,野花以其淡雅的花朵点缀着河流山川,它们会说:“平凡自有平凡的价值。”

瀑布之美,不仅在于它的宏大,更在于它的灵气;大山之峻,不仅在于它的高险,更在于它的挺拔。自然美是上帝赋予的,而内在美则是自己塑造的。上帝给了瀑布以宏大之势,而它却为自己创造出了灵气;上帝给了高山以巍峨之躯,而它却滋生出令人羡慕的仙气。

大自然中万物皆能创造自己的壮丽景观,生活中的人们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平凡中有质朴的美,超越平凡则是潇洒人生。纵观中国历史,屈原在“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愤懑中立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凌云壮志;文天祥以不屈的灵魂写成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秋瑾以其平凡的女儿身,谱写了不朽的革命传奇;则领导平凡的劳动人民以“小米加步枪”创立了新中国。这些平凡人物创造的不平凡事迹,永远为世人称颂。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洒脱人生,“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博襟,都永远为人们所敬仰。这些发自内心的质朴的语言表现了普通军人的崇高人格,也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物为世界撑起了和平的蓝天。

平凡的生活中,我们要以超越平凡的力量去创造奇迹。只要用愚公移山之壮志、夸父追日之毅力去面对生活,我们终会有“大鹏一日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惊人壮举!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经一笑莫回头。”笑对人生,平凡就有了价值,就有了超越平凡的潇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抓住时机,平凡中定能创造出灿烂的七彩人生!

简评:

此文以平凡的人生创造出不平凡的事业为内容,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可嘉之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本文体现了该同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文章采用比兴的手法,先以自然界万物的平凡中表现出的不平凡作比喻,引出了“生活中的人们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的见解,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出“抓住时机,平凡中定能创造出灿烂的七彩人生”的观点。

平凡人生篇5

总结了上初中后这两年的时间的生活,有点混乱,有点幸福,有点伤感,有点收获。

混乱————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生活似乎是一场表演,早已被排练好了:上学——学习——放学——上学——学习——......不停的反反复复着,似乎一刻也不能停下,自己也不知道每天过着这种生活是为了什么,而发觉自己的梦想却早已模糊不清了,也只能在做白日梦时完成它了,之所以在做白日梦中去幻想,那是因为,它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或许我可以选择幻想,但我却没有可以选择逃避的权力,我终究还是要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有时也想难道就要一直过着这种行尸走肉的生活吗?还是应该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呢?

幸福————幸福的事情很多,亲人的,朋友的,同学的,她们带给了我很多幸福的瞬间。我感觉到幸福,那是因为:我有亲人的照顾,有朋友的关心,有陌生人的千万里外的祝福——虽然那只是一种遥远但却是不疏的祝福;也可以在每天都能看见日落的余辉,能拥抱阳光,还可以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

伤感————人生是一个无奈的舞台,总会发生一些事,或如意或不如意;如意的事时,我们会开心地面对,可在发生不如意的事时,不能去阻止,也不能改变,我不想去记录不开心的事情;生活有太多无奈,无法去改变,也无力去改变,也或许是我失去了改变的想法……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每天都活在伪装中,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可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我变了,那是因为世界都在变,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完美......

收获————年轻时,收获青春与活力;成功时,收获喜悦与快乐;失败时,收获悲伤与泪水;平淡之中,收获宁静与平和;动荡之时,收获焦躁与不安......生命的历程,事事必有收获,任何一种经历都是一种收获......

其实,人生是什么?应该怎样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却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在安静的时候自己慢慢思考过。

路,要怎样选?自己选!每个人要走的路都不一样,每个人所选的路都不一样!换个角度看人生,人生中的一些不如意就会变得微不足道,很多想不明白的也能明白了,不能接受的也能接受了,对人生就又有了一种新的彻悟。我想自己应该更慎重地对待自己所走出的每一步。

我要过平凡的人生,做平凡的我,或许我能做的,就是在拥有时好好珍惜一切吧,我能有这么多的感悟,这也是成长的表现吧!

[[「人生,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人生究竟是一样怎样的东西?人的一生?人的生存?还是人的生活?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人生只会用来形容一个活著的人,对一个已经死了的人,根本就不会有「人生]]

如果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也许我会更加惶惑

但人生是没有真谛的

你可以为它而陶醉

但不能因此而丧志

我的人生可以没有诗歌的灿烂

但却不能没有诗歌的骨头

平凡人生篇6

一、默默无闻,追求卓越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教师地位和待遇相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抱怨没有丝毫作用。与其牢骚满腹不如埋头实干。工作时应心如静水,不思杂念,为了备好每一节课,就熟读教材,细研大纲,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思考每一道习题的讲解方法。学海无涯,教也无涯,为了放飞每一个的希望,应奋斗不息,拼搏不止。当学生成功成才的时候,教师就会产生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桃李满天下是对教师奉献精神的最好赞誉。

二、吐故纳新,接受新思想

在教育改革必将大力实施的新形势下,任何因循审旧,固步自封的思想和观念,都是落后甚至是愚昧的。旧思想不能被破除,新观念就难以渗透进我们头脑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应善于多听,多学,多实践。例如,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们踊跃自荐,或者也来当一次老师。发现其他教师在教学中有什么好办法,勇于开拓的教师应随即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一试。创新是人类能力和智慧的升华,改革创新的课堂上,学生将会用新奇而崇拜的眼光看着教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进步,教师很陶然。

三、融会贯通,实践新方法

在教学改革中,敢想是重要的,但敢于实践更重于前者。十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别人好的方法光靠听和看是变不成自己的东西的,只有进行大胆实践。教师们经常相互听课,教研或外出学习,吸取了别人的思想方法之后,应再细思考,思考如果这一节课让我来上的话,该怎样设计教学思路,怎样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乐趣,充满探究,充满激情,希望和成就感。随后,当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用崭新的思路导引,用简捷的方法解题,学生们都齐刷刷地举起手臂的时候,教师的快乐心情将如花香袭来。

四、爱心充盈,赏识与激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不能滋养健康的心态能及蓬勃的朝气。有一位心理学专家提到教师的心态问题,避免对学生管理方面易犯的急躁病,是在内心爱他们――他们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就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魏书生老师要求学生,犯错误,写心理病历;犯错误,唱支歌。我们不一定要照搬照套,但只要我们内心,充满着温暖的爱生之情,赏识的目光就会象灿烂的阳光洒满每个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不要说伤害学生自尊的话,否定性的语言也要委婉提出。有一位数学教师,她的一名学生因数学成绩一度低靡而灰心、自卑,这位教师给她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激励她鼓起勇气,重建自信,她感动地哭了,并且重新振奋了精神。师爱,是为师之魂;师爱,是托举学生进步和成长的伟大力量。

五、淡薄名利,务实求真

名利如过往云烟,随风即逝。而真正留下来的真东西又是什么叫经?是人们追求真知,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坚实足迹。温暖栽培希望,逆境激发顽强。真正顽强的人从来不会被厄运打倒,也不会在逆境中被摧折锐气,摧毁思想。辛苦的教育使许多老师病倒,还有太多的教师带病坚持上课,令人感动。清贫的教育,仍是当今社会的现实。但如果教师以苦为乐,就能够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有一个美丽的人生教育之梦,才能够将名利看淡,从而务实求真,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

六、坦诚从容,立身不败

与同事、朋友,均以诚相待,必不相欺。诚信是金,坦诚如玉,这是一个人光明大本落,立身不改的根本。谦恭礼让,善解人意,凡事以大局为重,这是一名合格老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社会的推崇对和尊重是对教师最好的奖赏。

七、激情与梦想,引领人生与事业

平凡人生篇7

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个又一个雷锋式先进人物涌现出来,他们像雷锋那样做人,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意蕴。这些雷锋式先进人物的所作所为,促进了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他们身上所传承的雷锋精神一直在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向前。

雷锋离开的半个世纪中,学雷锋活动在神州大地上持久不衰。今年3月5日,是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在当前社会发展新时期,很多人感慨雷锋精神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要怎样追寻雷锋精神,这是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事情。

在大理南涧县,一位已经退休十余年的老教师,在距南涧县城六十余公里的偏僻山村里默默无闻地生活着,足迹已很少踏出村外。

就是这样一位平平凡凡的老人,却在全县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高居榜首。他就是被人称作“南涧活雷锋”的退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杨元臣。

个子瘦小,貌不出众,衣着朴素,一张历经风雨沧桑的脸,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杨元臣怎么看都是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

1944年,杨元臣出生在苍山脚下的大理市下关镇大庄村。

在杨元臣的记忆中,童年的生活极为艰难,物质匮乏。大庄村虽然盛产大米,但杨元臣家一年里更多的日子却不能吃上大米。母亲时常将大米换成更为便宜的包谷面和其它杂粮,好让一家人勉强糊口而不受饿。

大庄村离洱海边只有两公里的路,村里同龄的小伙伴夏天都爱到洱海里游泳,因为父母不允许去,杨元臣就不去,所以在水边长大的他令人惊讶地竟然不会游泳。那时候嘴馋肚饥的孩子们难免会去偷摘别人的果子,这种场景里几乎不会有杨元臣,因为母亲告诫他,“别人的东西不能动一分一毫”。

从小杨元臣不会跟父母提过分的要求,他不会跟别的孩子攀比,除了学习。到下关读书,有时候周末杨元臣没有回家,就去下关制药厂或者火柴厂打工挣一点钱,想着办法来减轻父母和家庭里的负担。至今,杨元臣对读书时代冬天早晨去卖稻草的那段经历记忆特别深刻。那时候杨元臣和母亲在三、四点钟就起床,背上稻草从家出发,走15公里的路去下关造纸厂,凛冽的风刮到脸上刺骨生疼,背上硕大的稻草在与风的抗争里举步维艰,拿到卖稻草的钱,杨元臣的生活费、书费才有了着落。

1962年,18岁的杨元臣从大理师范中师班毕业,被分配到现在的南涧县,他教书育人生涯的第一站是离南涧县城60多公里、离家100多公里的无量山镇阿杂小学。

坐落在无量山中的阿杂村是个彝族村落,村民几乎全部是彝族,村里不少老人根本不会讲汉话,也听不懂汉话,杨元臣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交流关。刚到阿杂村人生地不熟,他首先学会了听、说彝族话。他把一些常用语的彝族发音用汉字标注出来,记在小本子上,早晚认真练习,用自己带着浓重白族口音的汉话加上手势,跟村民沟通交流,不久,他就与村民打成了一片。

从坝区来到贫寒的山村,杨元臣虽然已做了充分思想准备,但现实生活还是给他出了道很难的考题。山里的气候跟大理不一样,早晚温差大,感冒是常有的事。这里的山路高高低低,晚上腿肚子酸疼。住在破旧的漏雨透风的房子里,冬天冷得直发抖。无法回避的还有吃饭问题。杨元臣置了一套简单的炊具,自己做饭,阿杂村离小河底街不远,他到街上打点供应粮油,买一点盐,村民还会送给他点青菜白菜,很多时候他吃的是不见油花的青菜汤,甚至就是一碗开水泡饭。

村里三十多户人家近两百人口基本不识字,阿杂小学没有校舍,教室就办在一个村民家里,有时两口子吵架,杨元臣还得让学生自习,然后忙着去劝架。杨元臣有一种源于骨子深处的坚强,他没有气馁。在村社干部、村民群众的支持下,阿杂小学从那户村民家搬到了一间破旧的公房里,不过在杨元臣看来总算有了教室。有了教室,杨元臣东家找西家借,从村民家中借来了九张长短各异,高低不齐的桌子,和十几条板凳。从此,阿杂小学的朗朗书声成了山村最最好听的声音,承载起了村民无限的希望和骄傲。

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和杨元臣一起分配到山区教书的人纷纷托熟人找关系调离阿杂村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去了。杨元臣却不为所动,依然一心一意地在无量山间默默地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

弟弟来到杨元臣工作的地方,把一份盖着家乡生产队、大队、公社公章的证明材料送到杨元臣手中,要他申请调回家乡去,毕竟家乡大理各方面条件要比这里好得多,杨元臣收下了证明材料,随手却把材料丢进了火塘之中。

一位邻校的同事看杨元臣为人老实厚道,给他介绍了个聪明善良、能干勤劳的一位农村姑娘,姑娘还有个条件,要他入赘。很多人并不觉得这会成就一段姻缘,因为那位姑娘家住在比阿杂还要偏僻得多的灵宝山下的山花村。山花村当时是一个很穷的山村,自然条件很差,交通极为不便,按常理来说,一个来自坝区还端着铁饭碗的优秀青年教师,往条件如此之差的农村人家里入赘,几乎是不可能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杨元臣考虑再三,排除了家庭的阻力,谢绝了亲朋好友的善意规劝,选择跟这位善良的彝族姑娘结了婚。

从此,杨元臣把根深深地扎在了无量山的土地之上。

在杨元臣眼中,莽莽苍苍的无量山是淳朴厚重的,他热爱这一方浑厚的山水,尊重真诚淳朴的山里人,喜欢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

杨元臣说,沐浴着凉爽的山风,他总会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他岗位平凡,事迹不凡;不是英雄,胜似英雄;虽是普通一兵,却永远地活在人民的心中。

阿杂小学的教室是几间破旧的公房,桌凳都是跟村民借来的,学期结束得给村民还回去,开学再去借。没有黑板,杨元臣就找来几块木板和一块青石板自制成黑板,然后用细绳绑上破毡子做了一个擦子。从学区领回来的粉笔,杨元臣舍不得浪费哪怕一小丁点,总是节省着使用。

杨元臣将教师的责任看得很重,相信知识的力量,相信改变贫困的希望就是这些孩子,所以他把一颗真心放在教育学生身上。有的老师到街天或者家里有点事,就会让学生放假回家,提前或随意上下课。杨元臣却非常负责,该上课就上课,不会随便给学生放假休息。要是哪个孩子不到校,他会到家里去问,学生跟他吃饭那是常有的事。孩子们跟他亲热得不得了,家里做点好吃的,也常常带来请他吃。

当时阿杂小学还招收三、四里外秀水塘村的学生,每天杨元臣都要接送秀水塘的学生。早上七点多,他就赶到秀水塘,在村口吹响哨子集合孩子,学生没到齐就上门去喊,放学再把学生送回去,经常脖子上骑一个,手里再牵上一个。雨天两村中间的溪流会发洪水,他就把学生一个一个平安地背过小河,然后再送他们回去。

杨元臣还经常替村民做事,遇到农忙,放学后他帮村民背粪、犁地、插秧,几乎所有农活他都能上手。村里一位老人腿脚不便,他亲自到山里砍来一根树枝,做成拐杖给老人送到门上去。有时候,送完学生回来,路上遇到有老人挑不动水,他会毫不犹豫地接过挑子帮着把水挑回老人家中。

有一次,一位学生的母亲得了急病,他得知后,走了几里山路帮忙找来医生为这位学生的母亲看病。医生看完病,学生的家长却没有钱付药费,杨元臣二话没说,掏出所剩不多的生活费,为她们支付了医生的药费。在阿杂村,他时常会为一位生活困难、上街不便的五保户老人买上几斤盐,买上一点生活用品。平时,遇到村民临时困难,需要借三块五块、十块八块钱的事,杨元臣总是爽快地答应帮忙。

捧一颗真心,杨元臣得到了村民的尊敬,没有人当他是外乡人。

杨元臣先后在阿杂小学、阿几苴小学、红星小学、三中、一中等学校工作,在无量山里的许多地方留下了辛勤耕耘的足迹。

1979年,南涧三中新成立,上级把杨元臣调入三中当总务主任。学校总务主任本身事务就很多,遇上像他这样凡事认真的人,随处都能见到他匆匆忙忙的身影,杨元臣成了学校里最忙的人。

杨元臣还常帮着炊事员买菜、做饭、烧开水、喂猪,带领学生填平校园内道路,铲除杂草、打扫卫生。学校有一块自己的茶园,他带学生摘茶、揉晒,卖了茶叶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记得有一次,炊事员来问杨元臣,停水了第二天的早点还做不做,杨元臣让他去准备两副扁担水桶,两人去两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第二天,学生们依然吃到了热气腾腾的馒头。

还有一次,有个学生没告诉老师和家长离校出走了几天,杨元臣心急如焚,多方打听联系,学校惟一一部电话装在二楼上,杨元臣跑来跑去打电话接电话,在旧木板楼梯上跌了一跤,摔伤了肋骨,直到如今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痛。杨元臣总是很忙,曾经的同事感慨地说:“做什么工作他都在忙,在哪里他都是最忙的人。”

杨元臣说,苦一点不算什么,累一点不算什么,条件差一点也不算什么,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叫去哪里自己就去哪里,让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

无私者的话语永远是朴素而真挚的。36年的工作历程之中,杨元臣经历了18次工作调动。1988年,杨元臣从南涧三中调到一中,从学校总务主任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名门卫。

杨元臣没有任何怨言,他干一行爱一行,依然尽心尽职地做好门卫这份在别人看来卑微的工作。

每天五点钟,门卫值班室总是最早亮起灯火,杨元臣起床,将大门内外打扫干净,每个早晨刷刷的扫地声,师生们都很熟悉。每天的午夜十二点以后,门卫值班室的那盏灯才在安宁静谧的校园中最晚入睡。

杨元臣竖起了一块“进出校门,请下单车”的牌子,校门口的黑板上写着“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两行大字,每天更新一两句格言警句,还辟出了“×××同学,你有信”一栏,每一个工作的细节里都充满温馨与关怀。杨元臣的门卫值班室里,几壶开水是为吃药的学生准备的,腾出值班室的一角给学生寄存东西,两瓶药酒可以为学生治疗跌打损伤,一套理发工具可以随时为学生免费服务。

就这样,杨元臣把学校大门这一小小的方寸之地,营造成一道独具人文特色的校园风景线。

杨元臣从小就养成一个习惯,看到路上有石头、树枝,他一定要捡开;遇到盲人、老人,他会扶上一把;别人背重的东西,他主动帮着拿;有人问路,他一定要明明白白指点清楚;自己的事,不要别人帮忙,别人的事,自己尽量帮忙。

1962年杨元臣买了一把剃头刀,这把剃头刀一直伴随了他五十年,后来他又陆续添置了几件理发工具。五十年来,他义务帮人理发已难以计数。仅在三中工作的1979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杨元臣就免费为周围的人理发达上万次之多。多年来他还给不少人治过痔疮、拔过火罐,还治疗过跌打损伤。

1985年的端午节,一位老师半夜得了急性肠胃炎,杨元臣二话不说,背起他送到一公里外的卫生院。学校里学生生病了,很多时候想到第一个去找的人是杨元臣,他总及时赶到帮忙送治。一次,在南涧街上,一个青年拉住杨元臣,还给他三十元钱。原来这是一位家庭困难的乐秋学生,读书时曾向杨元臣借过钱,毕业后出门打工,特意来还给他钱。

2006年,村里一个毕业于云南农大的学生,因欠学校一万二千多元的学费,学校扣压了毕业证书,听到讯息的杨元臣主动送去一万元,让他及时领到了毕业证书,赶上了当年的公务员报名考试。

五十年如一日。杨元臣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他做的好事已不胜枚举,好事善举成了他自然而然的一种习惯。

妻子李翠芸心直口快,勤劳善良,年轻时还当过村里的生产队长。工作和家庭像一个天平的两端,为工作付出多,对家照顾就少。家里大事小事,杨元臣管得很少,特别在退休以前,几乎是李翠芸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她理解杨元臣,多年来一直尽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从未拖过后腿,用实际行动在身后默默支持着杨元臣。

杨元臣工作过的每一个学校离家都很远,交通又不便,基本要靠双脚走路,农活家务都指望不上他。李翠芸没念过书,不识字,生产队记工分常记漏记错,关系年底分粮食的大事,周末让杨元臣回来帮看一看自己的工分,却都因杨元臣学校里事忙,顾不上回来。

在三中工作那段时间,杨元臣当了学校的总务主任,工作更为繁忙。杨元臣总是要忙到星期天才能够回家一趟,晚饭后不论天多晚,不论刮风还是下雨,都得返回学校。有一次,天正下着大雨,晚饭后杨元臣背起小儿子打着手电筒回学校,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崎岖不平,再加上瓢泼大雨,实在是泥泞难行,为了节省时间,早点回到学校,杨元臣从天生桥抄近道赶路,小儿子险些从背上滑落掉入湍急的河流之中。

一次,李翠芸生了重病,托人带信让杨元臣回家照料一下,他因为学校工作抽不开身没有回去。李翠芸大病初愈后来到学校,看着他忙忙碌碌的样子,李翠芸没有多说什么,只眼泪却止不住流了出来。她在心里理解了杨元臣。

杨元臣一直有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帮这个助那个,有时还常花些“冤枉钱”。在村里,李翠芸也是个公道正直的人,而且口碑不错。受丈夫的影响,李翠芸也学着热心帮助别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从来不图回报。

对待学生,杨元臣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许多学生都尊敬他、感激他。对待别人,杨元臣捧出一颗真心,许多人都信服他、钦佩他。对于自己的儿女,杨元臣却总觉有些歉疚。

四个儿女都由妻子在山村里带大,接触的新鲜事物少,没有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到读书时,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辅导他们,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留给了那些不认识的陌生人。儿子高中毕业考取玉溪师专要去玉溪读书,为了不耽误工作,杨元臣选择了让从没出过远门的儿子独自乘车去读书。对于儿女的升学、工作、调动这样的大事,杨元臣没有找过一位领导说过情,也没有向组织和单位提过任何要求。1994年,南涧一中盖教师集资房,由于名额有限,杨元臣把本应属于自己的名额让给了另外一位更需要房子的同事。

儿女们有时也觉得委屈,自己的父亲为何总是这样无私奉献,为什么任何事情总是为别人想得多,而为自己却想得很少很少。

每一位父亲,总在经意不经意之间就为儿女树立了榜样。在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几个儿女身上,都看得到杨元臣“真诚、善良、无私、敬业”的性格烙印。

现在杨元臣家里已经有四人考入教师队伍之中工作,她们秉承父亲从事的教育事业。杨元臣也常为儿女们在教育工作之中不断取得的进步高兴自豪。

1997年9月退休后,杨元臣回到山花村。

山花村,当地人叫它羊圈房,因过去村子里养黑山羊建盖了很多关羊的圈房而得名。

村子位于无量山腹地,毗邻无量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背山临水,绿树成荫,春天来时漫山遍野杜鹃花、山茶花,仿佛人间桃源,适合怡养天年。杨元臣是个享不惯清福的人,他在家闲不住,村里人时常可以看到他卷着裤腿光着赤脚在山地里干活的身影。

而且退休回村的杨元臣不仅闲不住,爱劳动,热心肠,他还依然爱管一管村里的闲事。

看到村里的路坑坑坎坎,他就带上锄头这里挖一挖,那里填一填;路上横着石头、树枝或者有丢弃的垃圾,他看到就会挪一挪,捡一捡;见到村人拿的东西太沉,他会上前去帮忙。村邻里舍哪家孩子出了远门缺人手种不完地,哪家老人多病需照顾,哪家家庭有矛盾不和睦需劝解,都装在杨元臣心里,他会不时去问一问,替他们想想办法。看到谁家的牲口吃别人地里的庄稼,他会把牲口赶回村,交代给主人。

山花村前流淌着一条名叫莫比克的小河,村民们捆起几根木头往小河上一搁,就是一道简易便桥。莫比克上有七八座这样的便桥,杨元臣时常前去进行维护,木头陈腐了就买根新的换上,或者端些土石让桥基更稳固一些。

好多人都说,杨老师老了,而那颗助人的快乐之心却依然不老。像雷锋一样最普通的人,在最平凡的岗位,有着不平凡的精神,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平凡人生篇8

主要著作有:《的书法艺术》。《宋徽宗的书画艺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颜真卿志》,《王羲之志》、《刘锡山书法》等150万字,

作为艺术人物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词典》、《中国历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

见到刘锡山老先生是在一个深秋的午后,我们一行人前往他的住所,温暖的书房,占据一面墙的高大厚实的书柜,整整齐齐的各类藏书。恬睁文雅的老伴,一只乖巧的狗狗,满墙刚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自然,恰如其分,刘老先生坐在夕阳的余晖中对我们侃侃而谈,谈着他钟爱了一生的艺术,看着他眉飞色舞的表情和认真的讲述,你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位已经70岁的老人,

刘老原以美术出身,改革开放之前很多艺术家都钟情于画作,画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作品,但是在进入山东省美术馆做馆长之后,他发现当时的美术馆内真正对书法研究的人很少,也很少有关于书法和书法评论的作品和研究,于是从小就把书法当作兴趣爱好的刘老正式转入了对书法的专业研究和探索中,改革开放之后,艺术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他认识到,艺术到了一定高度,就需要精到和专一了,

刘老一直侧重行草的练习,他解释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首先根据时代需要,行草具有民族特点,正大豪迈。纵情挥洒,飞龙走蛇,别具风格,更能显示民族气节,而另一方面就完全取决于刘老个人的行事作风了,他性格外向,做事情利索果断,豪放,不拘小节,这和行草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在刘老的作品中,这种大气豪放成为了他的书法作品的主要特色,他还以“吐纳天地气、高扬中华魂”为主旨,从事书法研究,在创作中提倡吸收新观念,新形式,新技法,在学术和艺术上具有开创性和震撼力,艺术界评价刘锡山的作品苍劲豪放,充满了阳刚之气,他曾为中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等中央领导泼墨献艺,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赞扬,

在书法评论和研究领域,刘老著有《的书法艺术》,《宋徽宗的书画艺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等作品,刘老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王羲之是书法界的“书圣”,他创立了今草,历史上的皇帝是一朝的,而“书圣”则是千古之帝;对于宋徽宗,刘老解释说,在政治上,他是一个昏君,令人发指,但是在艺术上却是光彩照人的,是中国历史上几万书法家中的杰出人物,代表了北宋书法的杰出成就:是新时代的领袖,哲学家,革命家,诗人,他的书法成就是最晚形成的,在1960年正式登上了书法的殿堂,摘取了书法界的皇冠,他的诗歌和他的字体相辅相成,大气豪迈,写下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历史名句,创作了一大批可称为千古绝唱的草书作品,他的气魄是任何学院派所无法比拟的,

平凡人生篇9

爱情来得如此突然、如此平凡。

记得二零零四年四月,你因为苦于想要解救自己的单身生活,苦苦以短信形式哀求我给你介绍女朋友,虽然我已经尽力为你精挑细选,可是你却总说不合适,直到有一天你跟我说:“既然你没有男朋友,我也没有女朋友,那我们俩就做男女朋友吧!”。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我身上。

爱你的人,在你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会静静地呆在你的身边。

二零零四年十月的某一天,我永远也无法忘记,亲爱的父亲从此离我而去,半夜里我给你打电话说要回家,你二话没说孤身一人在黑漆漆的夜晚从远在五公里以外的你的学校赶到我的宿舍,并陪我坐上第一班汽车回到冰冷的父亲的身边。看到父亲静静地躺在哪里,我早已泣不成声,也不知什么时候自己竟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只有你静静的守候在我的床前。看着父亲的灵柩,我轻声地说:“爸爸,您放心地走吧,您面前的这个男孩,将会是女儿一身的依靠……”。

二零零五年七月,你顺利从大学毕业,当我悲伤的以为就此终结你我的爱情,我愿意放手让你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时,你却选择了陪在我身边,等待我毕业,尽管那时你每天都要坐上七八个小时的汽车为客户做售后,但是你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只是在我身边静静的等待。

二零零六年八月,当我在因为找工作的事情苦恼时,你却耐心地开导我:“别泄气,凭你的能力还能找不到工作吗?”。在你的鼓励下,我终于就职于一家著名的英语学校,而你却仍然每天坐七八个小时的汽车为客户做售后。

两个相爱的人,漂泊的人生。

二零零七年四月,当我跟你说:“我们离开吧,我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我想干回我的专业,到你的家乡去发展吧……”,就在这个时候,你的领导提出打算和你一块开公司的计划,你在我面前却只字未提。你还是二话没说,毅然决然地向公司提出了辞职申请,买好了回乡的火车票。

二零零七年五月,我们孑然一身回到你的家乡,你应聘到一家国有企业,而我却在一家三甲医院干着每个月500块钱的试用工工作,虽然你仍是每天出差在外,可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无论你在哪里,你都会打电话和我交流、沟通。我曾经因为你老是出差在外而希望你能换一份工作,可是你却说:“你放心吧,我在外面不会胡来的,这份工作收入可观,你不是还有考研的理想吗?尽管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吧”。为此,你整整付出了自己的八百多个日日夜夜。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是我们人生中重大的转折点,有一天你跟我说:“我们结婚吧,虽然我现在不能给你太多,但是我会用剩下的人生来守护你、保护你、爱护你,直到我们生命消失的那一天……”,我一直以为这是男人用来哄女人开心的花言巧语,可是结婚的那天晚上,我看见你眼角的泪花,感受你激动而颤抖的声音,我突然明白,我对你来说真的是如此的重要。

二零一零年三月,突然有一天你告诉我说:“我辞职了,我要报考公务员”。直到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你也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一直以来我都以为你干着自己理想而喜欢的工作,殊不知这一切的一切,你都是为我而做。从此,毕业近五年的你,每天背着书包来回于家和图书馆之间。

平凡人生篇10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具体说来,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在那所较著名的大学,我被邀讲座。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话代表了不少学子的人生志向。

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是怎么回答的。然而,此后我常思考一个人的平凡或不平凡,却是真的。

平凡即普通。平凡的人即平民。《新华词典》特别在括号内加注——泛指区别于贵族和特权阶层的人。

做一个平凡的人真的那么令人沮丧吗?倘注定一生平凡,真的毋宁35岁以前自杀吗?

我明白那名大一男生的话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往高处走”的愿望,虽说得郑重,其实听的人倒是不必太认真的。但我既思考了,于是,觉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一直所呈现着的种种文化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普遍的中国人还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的人生的招贴画了,这种宣扬尤其广告兜售几乎随处可见。

而最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在如此这般的文化那儿,差不多又总是被归结到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着多少资产,于是,社会给以怎样的敬意和地位;于是,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样怎样的女人……

一点儿也不夸大其词地说,此种文化倾向,是一种文化的反动倾向。和尼采的所谓“超人哲学”的疯话一样,是漠视、鄙视和辱谩平凡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人生意义的文化倾向,是反众生的,是与文化的最基本社会作用相悖的,是对社会和时代的人文成分结构具有破坏性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最远35岁以前不能摆脱平凡便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人类社会的一个真相是,而且必然永远是,牢固地将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确立在第一位置,不允许任何意识形态动摇它的第一位置,更不允许它的第一位置被颠覆。这乃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的不二立场。像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第一位置一样神圣。当然,这里所指的,是那种极其清醒的、冷静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能够在任何时代都“锁定”人类社会真相的文化,而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嫌贫爱富的、被金钱的作用左右得晕头转向的文化,那种文化只不过是文化的泡沫,像制糖厂的糖浆池里泛起的糖浆沫。造假的人往往将其收集了浇在模子里,于是“生产”出以假乱真的“野蜂窝”。

文化的“野蜂窝”比街头巷尾地摊上卖的“野蜂窝”更是对人有害的东西。后者只不过使人腹泻,而前者紊乱社会的神经。

一个让许许多多的人恐慌于平凡的社会,必层出如上的“不平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