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0:57:32

阅读理解篇1

常见的主要题型有:

(1)判断概括型,即阅读所给的范例推出一般的结论;

(2)模拟方法型,即通过阅读解题过程总结解题规律、方法;

(3)知识迁移型,即阅读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例1(2011贵州贵阳)[阅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任意两点p(x1,y1)、Q(x2,y2)为端点的线段中点坐标为x1+x22,y1+y22.

图1

[运用]

(1)如图1,矩形oneF的对角线相交于点m,on、oF在x轴和y轴上,o为坐标原点,点e的坐标为(4,3),则点m的坐标为;

(2)在直角坐标系中,有a(-1,2),B(3,1),C(1,4)三点,另有一点D与a、B、C构成平行四边形的顶点,求点D的坐标.

分析(1)根据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及点o、e的坐标,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可以求出m点的坐标;(2)点D与a、B、C构成平行四边形可分为aCBD′、aBCD″、aBDC三类.如图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求出aB中点的坐标,再由C点的坐标,利用中点坐标公式,便可求出点D′的坐标,同样的方法可求出其余两种情况下点D的坐标.

解析(1)如图1,x1+x22,y1+y22

图2

=4+02=2,y1+y22=3+02=1.5,m点的坐标为(2,1.5).

(2)如图2,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1+32,2+12,即(1,1.5),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知,CD′的中点坐标也为(1,1.5),设D′的坐标为(x,y),所以1=x+12,得x=1,1.5=y+42,得y=-1,故D′(1,-1);同理可得D″(-3,5),D(5,3).

点评本题考查了矩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比较简单.解题关键是通过阅读熟练掌握已知两点求其中点坐标的方法及正确应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例2(2011湖北十堰)请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已知方程x2+x-1=0,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2倍.

解: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则y=2x.所以x=y2.

把x=y2代入已知方程,得y22+y2-1=0.

化简,得y2+2y-4=0.

故所求方程为y2+2y-4=0.

这种利用方程根的代换求新方程的方法,我们称为“换根法”.

请用阅读材料提供的“换根法”求新方程(要求:把所求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1)已知方程x2+x-2=0,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相反数,则所求方程为.

(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等于零的实数根,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倒数.

分析(1)根据所作方程的根与原方程的根互为相反数,可设y=-x,得x=-y,代入方程进行化简;(2)根据所作方程的根与原方程的根互为例数,可设y=1x,得x=1y,代入整理化简.

解析(1)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则y=-x.所以x=-y,将x=-y代入已知方程,得(-y)2+(-y)-2=0,即y2-y-2=0,故所求方程为y2-y-2=0.

(2)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则y=1x(x≠0),所以x=1y(y≠0),把x=1y代入ax2+bx+c=0(a≠0)中,整理,得cy2+by+a=0,由于ax2+bx+c=0(a≠0)有两个不等于零的实数根,所以c≠0,故所求一元二次方程为cy2+by+a=0(c≠0).

点评此类题目不难,解决此类题的关键就是根据根的关系巧妙地进行换元,然后代入化简.

例3(2011山东青岛)问题提出:

我们在分析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经常要比较两个数或代数式的大小,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般是进行一定的转化,其中“作差法”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作差法”,就是通过作差、变形,并利用差的符号确定它们的大小,即要比较代数式m、n的大小,只要作出它们的差m-n,若m-n>0,则m>n;若m-n=0,则m=n;若m-n<0,则m<n.

图3

问题解决:如图3,把边长为a+b(a≠b)的大正方形分割成两个边长分别是a、b的小正方形及两个矩形,试比较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m与两个矩形面积之和n的大小.

解:由图3可知,m=a2+b2,n=2ab.m-n=a2+b2-2ab=(a-b)2.a≠b,(a-b)2>0.m-n>0,即m>n.

类比应用:(1)已知小丽和小颖购买同一种商品的平均价格分别为a+b2元/千克和2aba+b元/千克(a、b是正数,且a≠b),试比较小丽和小颖所购买商品的平均价格的高低.

(2)试比较图4和图5中两个矩形周长m1、n1的大小(b>c).

联系拓广:小刚在超市里买了一些物品,用一个长方体的箱子“打包”,这个箱子的尺寸如图6所示(其中b>a>c>0),售货员分别可按图7、图8、图9三种方法进行捆扎,问哪种方法用绳最短?哪种方法用绳最长?请说明理由.

阅读理解篇2

[内容]

 <?XmL:nameSpaCepReFiX=o/>

,达到双方的视界融合。理解的标准则是“解释学循环”:所有部分和整体的和谐。教师的提问是导读。提问设计应遵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做到系统性、层次性、恰当性,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达到“双重建构”,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使用得最频繁的教法之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众多流派,不管哪一派都离不开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运用问题,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问呢?本人认为,要研究阅读教学如何提问,首先要探讨何以要提问。

   作为一种教法,提问是师生课堂会话的方式。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属“语用”范畴,提问时使用的问句属“语形”范畴,而问句中包含的问题属“语义”范畴。

   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智力活动的起点在发现和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科学发现的模式就是:“问题(1)——假设(猜测)——验证——问题(2)”。因此,问题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开发智力的钥匙。布鲁纳的“发现法”,第一步设卡,即让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发现问题;第二步设法,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框架或认识结构,在教师点拔下试作解答;第三步验证,如果解答正确,也即动用旧框架同化了新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的框架,如果错了则帮助学生调整或转换旧框架,形成新框架;第四步小结,即反馈、总结。认识心理学中的“SQ4R阅读方法”,首先是预习或概观,在此基础上即是“提问”,然后精读(阅读、思考),最后是复述和复习,以加深记忆;其主要特征就在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对教材进行细致、深化的加工。

   阅读理解有不同层次。章熊先生分为:(1)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解(通过信息加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4)创造性理解(超越本文,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按章先生的意见,四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而中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应以一、二两项为本(注:《特级教师——专家学者之选》。)。理解的层次不同,问题的层面和提问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低年级使用的谈话法适用于复述性理解,提出反常问题,克服学生思维定势使用于创造性理解。本人认为,狭义的理解应指“解释性理解”,是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也是阅读智力活动的核心,想象、欣赏、评价、记忆、创造、应用都以此为基础。

   西方解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一种理论与方法或哲学,有助于探讨“解释性理解”的本质。解释学认为,阅读是读者和本文的对话、交流。伽达默尔说:“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而“问题的重建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提问,这种重建可以把本文意义理解为其回答”,“我们这些努力要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本文讲话”(注:《哲学译丛》1986年第三期。)。作为接受者总是以提问者身份出现,而作为本文则以对答者身份出现,双方建立起问答的伙伴关系;而理解就是通过对话、问答而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所谓视界是一个从已有知识框架出发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围,读者不断从自己已有视界出发,进入本文的视界,形成一个既非自己也非本文的新视界,具有新的可能性。达到理解的标准就是解释学家所说的“解释学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解释学循环”有两层意思:

   (一)古典解释学认为,作品自身作为整体包括意义、风格、结构等,作品的各部分诸如章节、词句等,必须放在这个整体中才获得理解与意义;而作品相对于产生它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而言,又是这一文化背景的部分,作品必须放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的整体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对这一层次的“解释学循环”,钱钟书先生表述得最为清楚:“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然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祗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著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注:钱锺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出版。)

   (二)当代解释学认为,更重要的是解释者的前理解(已有知识框架)形成的视野(整体)与作品(部分)的关系。读者已有的知识框架是向本文敞开的倾向性,在已有框架引导下进行理解活动,同时也在理解活动中受到检验、调整、修正,使本文的意义显现出来,因此理解决不是消极地复制本文,而是一种“生产性”、“构成性”的努力。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永远是由整体(读者的前理解)运动到部分(作品),又回到整体(读者所达到的新的理解)的理解。而所有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状态便是正确理解的标准。

   根据当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阅读理解同时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方式:资料驱策加工和概念驱策加工(注: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资料驱策加工”是对来自本文的信息加工,本文从低到高有如下分析平面:语音平面、书写平面、词汇语义平面、句法平面、语篇平面和语篇所指平面。对本文各平面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加工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一层意思。可是读者的心智并不是一张“白纸”,本文仅仅是信息的一个来源,其它信息还来源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一个人对有关本文的知识越多,理解效果越好,就能以最短时间、最少努力,有选择地使用最有成效的线索探索文章语义和句法制约关系,从本文中构造出意义,这种加工方式称为“概念驱策加工”。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当于解释学家说的“前理解”,因此这种加工方式也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二层意思。任何认识的发生、发展都是认识的外源因素和认识的内源因素双向作用的结果,阅读也是双向建构,阅读理解要达到两个平衡:作为客观的本文的整体和部分的协调,作为主体认知框架的平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达到“解释性理解”,起导读作用。这就要遵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启发学生同时进行两种方式的信息加工,提高理解水平,培养迁移能力。

   以上主要从解释学维度讨论了何以要提问,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问就有了根据。

阅读理解篇3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使用得最频繁的教法之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已形成众多流派,不管哪一派都离不开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运用问题,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问呢?本人认为,要研究阅读教学如何提问,首先要探讨何以要提问。

作为一种教法,提问是师生课堂会话的方式。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属“语用”范畴,提问时使用的问句属“语形”范畴,而问句中包含的问题属“语义”范畴。

二十世纪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智力活动的起点在发现和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科学发现的模式就是:“问题(1)——假设(猜测)——验证——问题(2)”。因此,问题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开发智力的钥匙。布鲁纳的“发现法”,第一步设卡,即让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发现问题;第二步设法,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框架或认识结构,在教师点拔下试作解答;第三步验证,如果解答正确,也即动用旧框架同化了新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的框架,如果错了则帮助学生调整或转换旧框架,形成新框架;第四步小结,即反馈、总结。认识心理学中的“SQ4R阅读方法”,首先是预习或概观,在此基础上即是“提问”,然后精读(阅读、思考),最后是复述和复习,以加深记忆;其主要特征就在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对教材进行细致、深化的加工。

阅读理解有不同层次。章熊先生分为:(1)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解(通过信息加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4)创造性理解(超越本文,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按章先生的意见,四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而中学阶段的阅读理解应以一、二两项为本(注:《特级教师——专家学者之选》。)。理解的层次不同,问题的层面和提问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低年级使用的谈话法适用于复述性理解,提出反常问题,克服学生思维定势使用于创造性理解。本人认为,狭义的理解应指“解释性理解”,是实现阅读目标的关键,也是阅读智力活动的核心,想象、欣赏、评价、记忆、创造、应用都以此为基础。

西方解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的一种理论与方法或哲学,有助于探讨“解释性理解”的本质。解释学认为,阅读是读者和本文的对话、交流。伽达默尔说:“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而“问题的重建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提问,这种重建可以把本文意义理解为其回答”,“我们这些努力要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本文讲话”(注:《哲学译丛》1986年第三期。)。作为接受者总是以提问者身份出现,而作为本文则以对答者身份出现,双方建立起问答的伙伴关系;而理解就是通过对话、问答而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所谓视界是一个从已有知识框架出发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围,读者不断从自己已有视界出发,进入本文的视界,形成一个既非自己也非本文的新视界,具有新的可能性。达到理解的标准就是解释学家所说的“解释学循环”——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解释学循环”有两层意思:

(一)古典解释学认为,作品自身作为整体包括意义、风格、结构等,作品的各部分诸如章节、词句等,必须放在这个整体中才获得理解与意义;而作品相对于产生它的整个历史文化背景而言,又是这一文化背景的部分,作品必须放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的整体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对这一层次的“解释学循环”,钱钟书先生表述得最为清楚:“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然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祗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著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注:钱锺书《管锥篇》第一册,中华书局出版。)

(二)当代解释学认为,更重要的是解释者的前理解(已有知识框架)形成的视野(整体)与作品(部分)的关系。读者已有的知识框架是向本文敞开的倾向性,在已有框架引导下进行理解活动,同时也在理解活动中受到检验、调整、修正,使本文的意义显现出来,因此理解决不是消极地复制本文,而是一种“生产性”、“构成性”的努力。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永远是由整体(读者的前理解)运动到部分(作品),又回到整体(读者所达到的新的理解)的理解。而所有部分与整体的和谐状态便是正确理解的标准。

根据当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阅读理解同时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方式:资料驱策加工和概念驱策加工(注: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资料驱策加工”是对来自本文的信息加工,本文从低到高有如下分析平面:语音平面、书写平面、词汇语义平面、句法平面、语篇平面和语篇所指平面。对本文各平面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加工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一层意思。可是读者的心智并不是一张“白纸”,本文仅仅是信息的一个来源,其它信息还来源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一个人对有关本文的知识越多,理解效果越好,就能以最短时间、最少努力,有选择地使用最有成效的线索探索文章语义和句法制约关系,从本文中构造出意义,这种加工方式称为“概念驱策加工”。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当于解释学家说的“前理解”,因此这种加工方式也相当于“解释学循环”的第二层意思。任何认识的发生、发展都是认识的外源因素和认识的内源因素双向作用的结果,阅读也是双向建构,阅读理解要达到两个平衡:作为客观的本文的整体和部分的协调,作为主体认知框架的平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达到“解释性理解”,起导读作用。这就要遵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启发学生同时进行两种方式的信息加工,提高理解水平,培养迁移能力。

以上主要从解释学维度讨论了何以要提问,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问就有了根据。

课堂提问的组成是阶梯式的:最高层次是“课”,其次是“课段”,再次是“回合”(一次问和答),最低层次是“话步”(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

我们先讨论“回合”。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信息沟,教师提问并不是要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而是要启发学生获得信息或检查学生是否已获得信息。一般会话结构是两话步:一种是a(问)——B(答),a(再问)——B(再答);一种是a(问)——B(答),B(问)——a(答)。而课堂会话结构是三话步:t(教师问)——S(学生答)——t(教师评价小结)。第三话步是信息的反馈,即使有学生能作出正确回答,但不等于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应重复学生的回答以面向全体学生。

由回合到课段,提问有一个开始到结束的框架,每次提问都有一个焦点,如何组织一个课段的提问呢?遵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1、由表层到深层,由具体到抽象。于漪老师《七根火柴》第21节的提问设计是:(1)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话语是什么?(2)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动作是什么?(这两个是表层问题。)(3)这些言行显示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4)和一般人相比,他的伟大之处是什么?(这两个是深层问题。)《截肢和输血》第1节提问:(1)白求恩同志是在怎样的气候下赶路的?(冷)(2)作者怎样描写冷?(这两个是具体的问题)(3)作者着力描写气候寒冷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较抽象。)

2、层层深入。如钱梦龙老师《捕蛇者说》第1节的提问:(1)这种蛇特别,文中用了哪一个字?(“异”)(2)“异”在哪里?(归纳为:色、毒、用)(3)作者突出了哪一个?(“毒”)(4)为什么?(陪衬赋敛之毒)(5)为什么永州人民还“争奔走焉”?(将捕蛇和纳税联在一起)后一问句的焦点以上一问句提供的新信息为依托,层层递进。

(二)整体——部分——整体。

本人在教《白杨礼赞》第7节的提问设计是:(1)上一节从外形上写白杨树不平凡,本节从哪一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呢?(内在气质)(2)作者调动哪些手段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排比、比喻、拟人、对比、欲扬先抑)(3)“伟丈夫”和“好女子”对比,这个“好”是什么含义?(美丽)(4)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对比和隐喻?(突出其壮美,并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5)作者用什么手法进而揭示其象征意义?(反问排比句)(6)这几个排比句之间有什么联系?(由外到内,层层深入)(7)四个反问句句式上有什么变化,怎样逐步深化点出象征意义?(略)(8)这一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赞美的高潮所在,精华所在)。

在组织课段提问时,要防止孤立式的提问。一位新教师教读《挖荠菜》第2节提了三个问题:(1)“馋”是什么意思?(2)馋到什么程度?(3)饿到什么程度?关键要问:为什么要写馋(突出饿)和写“饿”反映了什么,才能由表及里。

在课堂上,提问的展示由“回合”到“课段”,再到“课”;可是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是从“课”到“课段”再到“回合”的,当然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就对本文的信息加工而言,审题、辨体、理思路等是“整体”,章节、词句是“部分”。理思路特别重要,思路是文章结构之本,作者思路依托纵向线索逐步组成句、段、章节、篇等横断组织,使文章既可切分,又可组合,给读者探求和理解作者思路提供了可能性。叶老说:“启发与指点,我意宜注意范文作者如何达到此思想认识又如何表达之。所谓篇章结构,皆由此而定。”(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话集》下册。)就学生已有知识框架和本文的关系而言,学生的前理解是整体,本文是部分。教师应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当不能同化时,便应启发学生通过自我调节变更旧框架或创立新框架,直至达到新的平衡。整“课”的提问设计方式有:

(一)顺序式(从高层次到低层次,从上文到下文)。

于漪老师《春》的提问设计:(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哪几节写迎春?(2)作者用彩笔给我们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哪几节描绘春天?(3)作者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哪几节写了颂春?(以上三个问题理思路,是高层次的,从上文到下文)(4)作者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在讨论“春雨图”时,问(5)雨中的屋子是怎样的?(6)雨中的人是怎样的?(7)雨中的树是怎样的?(8)雨中的草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低层次的,由上文到下文)。

(二)辐射式(从高层次到低层次,但由核心问题带动其它子问题)。

本人教《人类的语言》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具有说明文的知识框架,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框架的同化、顺应功能。提问设计如下:(1)本文说明对象是“人类的语言”,课文中什么地方表述了人类语言的特征?(第二节下半段)(2)这一部分的层次有什么特点?(先分后总:一方面……,一方面……,一句话……)(3)第一方面说了什么?(语言的音)(4)第二方面说了什么?(语言的义)(5)两方面合起来语言的特点是什么?(音义结合体,生成性、创造性。)(6)课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一特点?(比较)(7)跟什么比较?(鹦鹉学舌和猩猩的“手势语”)(8)分别比较什么?(鹦鹉有音无义,猩猩有义无音)(9)和人类语言相比,两者相同的是什么?(没有生成性)(10)第二节开头几句是什么表达手法?(不是说明而是叙述。)(11)起什么作用?(引出比较对象,娓娓道来,饶有趣味。)(12)第一节起什么作用?(通过比较,提出说明对象。)(13)突出了什么?(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再讨论第三节。(14)人类语言用声音做载体有什么优越性?(略)(15)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比较)(16)和什么比较?(听觉和视觉,声音和手势。)(17)这一节的比较和第一节的比较有什么不同?(对比和同类比较)(18)这种优越性绝对的吗?(启发学生明了口头语言受时空局限,进入文明社会后就产生了文字,又使用了视觉。)

当然这两种方式可以混合,在顺序式的某个课段中可以用辐射式,在辐射式中某个课段可以用顺序式。

问题本身没有真假,但有恰当、不恰当之分。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预设或称为背景蕴涵命题,即问答双方共有的已知信息。提问不恰当有如下表现:

1、预设虚假,问题无意义。有一位新教师上《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时,问学生“糖衣炮弹是什么东西?”文中的“糖衣炮弹”是比喻,却预设为一样东西,问题就没有意义。

2、预设过少。(1)大而无当。一位教师在讲完《枣核》后问:海外朋友是怎样的人?是他的外貌、职业还是他的性格……?其实教师要问的是通过枣核和家庭布置寄托了他怎样的情怀?一般的提问应已知七、八十,未知二、三十为恰当。(2)提问新知识。新知识应温故而引入,教师讲解。

3、预设过多。《老哥哥》一文中对一位长工的称谓由“哥哥”改为“老李”,一位教师问:称呼的改变反映了等级社会中什么情况?问题本身已给了答案。

当然这些不当是一般而言的。有时教师为检查学生掌握课文新信息情况,故意使用预设虚假的问题。如钱梦龙先生教《愚公移山》时,故意问学生“孩子的爸爸为什么不去阻止他呢?”就是要检查学生有没有理解上文“孀妻”、“遗男”的含义,这种问题顿时使课堂气氛活跃,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阅读理解篇4

(2013年温州卷)王瑶打算去参观伦敦国家大剧院并观看演出。以下是她问的五个与剧院有关的问题(56-60,保留原题号),请从剧院信息栏a-F六条信息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回答她的问题(其中一项为多余项)。

56.whereisthenationaltheatre?

57.whenisthetheatreopen?

58.whatcanidoatthetheatre?

59.Howcanibooktickets?

60.Howdoicollectmytickets?

informationforFirsttimeVisitors

a.Youcancollectyourticketsfromtheboxofficersinthebuildingorfromtheticketcollectionmachines.Youwillneedtobringthecardyoumadethebookingwithtocollectyourtickets.

B.mondaystoSaturdays,9:30amto11:00pm.weopenlateronbankholidays,usuallyfrom4:00pm,andwealsoopenfromnoonto6:00pmonSundays.

C.ticketscanbebookedonlineat.uk,byphone(020-7452-3000),orinpersonattheboxofficeonthegroundfloor.telephoneandinpersonbookingareavailablebetween9:30amand8:00pm.

D.theticketspricescanbedifferentfromshowtoshow.thelowestonesforadultsareusually£12each.Forthosewhoareunder18,theticketsarecheaper―usually£8each.

e.Besidesseeingshows,youcanattendtalks,takebackstagetours,seeexhibitions,shopintheBookshop,sitandrelaxinthecafesandrestaurantsinthemainbuildingtohaveacupofcoffee,asnack,lunch,ordinner.

F.ontheSouthBank,bytheRiverthamesinLondon,nexttotheSouthbankCentreandabouthalf-waybetweentheLondoneyeandtatemodern.

所选文章题材真实可靠,内容贴近现代社会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语言原汁原味。这种类型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找出与题意要求相匹配的选项。旨在考查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形式包括:报刊标题与栏目匹配、段落与小标题匹配、图文匹配等。它能够有效地测试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语言能力、智力和社会阅历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解题有法,但无定法,一定要得法。那么,该题型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步:精读备选项,预测文章主题

通过精读备选项,可以了解阅读材料的背景、话题或主题,也可以预测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基本结构。以2013年温州卷为例,通过精读各备选项可以预测,文章主要讲述和国际大剧院有关的情况。同时,文章结构也是重要的设题线索。题目的几个选项分别表达了:国家大剧院的位置、开放的时间、功能、如何订票以及如何收藏国家大剧院的票。

第二步:快读阅读材料,概括各段主旨

带着对文章主题的预测来快速阅读材料,特别是要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每段的中心思想(通常情况下,每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很关键,它往往是该段的主题句)。然后,根据中心思想再概括出对应的关键词。接着,再从提供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内容。例如:读完上文中的第一段材料后,可能感觉试题有点难,此时可以跳过该题。第二段的主旨很明显,讲述的是国家大剧院的开放时间,可以快速得到第57题的答案是B。第三段讲述如何订票,得到第59题的答案是C。第四段主要讲述的是票价,但供选项却没有这一点,估计是多余的那一项。第五段讲述在大剧院中顾客可以做什么,从而可以确定第58题的答案是e。第六段的主旨是国家大剧院的位置,所以,第56题的答案应该是F。此时,还有a、D两项无法和第60题匹配,经过思考可以发现,D讲述的是票价,这和第60题无法匹配,可以排除,从而确定第60题的答案应该是a。

第三步:通读全部材料,最终敲定答案

快速对照“要求”和“条件”这一主要线索,把选出的答案和对应的材料再通读一遍,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答题的准确率。

在答题过程中,同学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遵循先易后难的解题顺序。读一段,回头逐个扫描题干,选一个答案。吻合的留下,不吻合的先放下。切勿纠缠在某一个题目上,要综观全局。例如:在解上题时,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a段有难度,很难一下子选出正确答案。此时,先将该题放在一边,等将有把握的试题做好后,回头再做。因为备选项的减少,可以降低解题的难度。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为了解题而凭感觉乱选,要知道这类试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万一做错,最少要错两道题。

二、快读时要依照题项信息,寻找匹配信息。考生首先要读懂题项,抓住关键信息。然后再带着所获关键信息,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的匹配信息,对号入座,不必句句都读。

阅读理解篇5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理解与速度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很多学生在英语阅读时由于各种原因,容易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从而影响阅读效率、影响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比如,1.音读,即出声阅读的习惯,包括唇诵、喉诵;2.指读,即用手指,钢笔或其他东西指着一个一个词进行阅读的习惯,这种单纯的机械运动不仅会严重影响阅读的速度,而且还会把注意力引向错误的方向;3.复视即回视、重读现象,阅读能力差的人往往过分依赖复视,以至于养成习惯;另外,还有诸如头的摆动、查字典、一边阅读一边转笔等等,这些都是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的不良习惯,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强调这些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的影响,提醒学生注意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如下几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良好视读习惯。善于运用眼睛扫视,通过视觉,培养直接感知文字符号的视读能力。教师在训练中要选择难度适宜的材料和读物,方便学生阅读时不会因遇到生词或不懂的短语,句子和段落而反复回读,提醒学生阅读时尽量控制自己做到一眼读完就读懂。

2.培养篇章阅读意识习惯。教师要求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整篇文章上,不要过多地考虑每个词或短语的意思;碰到生词要通过逻辑思维大胆猜测词义或者直接跳过,阅读过程中以抓住文章中心思想为主要目的等。

3.培养寻找文章主题句和关键词的习惯。在阅读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不同文章体裁中句与句之间或者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醒学生各种体裁文章的主题句与关键词一般出现在什么位置,培养学生识别主题句及关键词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的习惯。

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高中英语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所以老师必须要把课堂教学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资料。

课堂教学主要适用于精读,精读是传授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如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结构,语言功能意念等;训练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学生进行精读训练的一般步骤是先疏通词汇,粗知文章的轮廓及大概,再研究文章的结构,弄清文章的内部联系,然后深入重点,剖析语言,分析内容,把握文章的重点,最后综合归纳,领会作者的意图。精读实质上是综合训练,大量时间用于为语言点的复用掌握而安排的听、说、写操练上,读的专门训练不够,不适用于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训练。

而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增强文化背景知识、培养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细致观察语言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的能力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教师要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

课外阅读与课堂精读方法不同,一般运用泛读来阅读材料,精读和词汇是泛读的前提,泛读是增加词汇积累,扩大知识面和提高速度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泛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课外阅读的选材,太难,太易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题材要广泛,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趣味性;文章体裁要多样,并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体裁的文章结构特征,总结归纳出各类文章体裁的规律。

三、重视阅读资料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很多学生对于阅读理解仅仅着眼于了解课文内容上,认为理解了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及作者的观点即可以了,而对文章的体裁和各种体裁是如何安排篇章结构的却往往忽视,其实,只有把理解文章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文章和语言的表达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关注各类文章体裁的结构形式对于提高阅读理解和获取文章信息具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体裁多种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小说、传记,还有书信、日记戏剧、诗歌等,这些不同内容的文体都有不同形式结构,不同的体裁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都有所不同。如写人,就要写出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感受;如记事,就要记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如议论文,就要有相关的论点、论据和结论。不同体裁的文章结构格式也不相同,新闻报道有新闻报道的格式,书信有书信的格式等等。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不同体裁文章的文章结构和他们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注意不同文体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文章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每种文章体裁的结构和写作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能够较快地抓住文章的段落主旨和重要信息,忽略次要、冗余的信息,直接找到主题句,使阅读快捷和准确。

阅读理解篇6

【关键词】阅读理解方法技巧

阅读是人们学习外语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形式,对学生而言,也是学外语的一般目的和要培养的第一能力。阅读能力不只表现在解答阅读理解的问题中,整个试卷都是对阅读能力的检验。阅读理解题是集语法、词汇与一体,着重考查考生对英语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情况。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要让学生明白等级考试及能力考试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具体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2.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

3.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

4.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5.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伸;

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

上面已提到,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考试的成败,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是每位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先看一下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点:其一,词汇量掌握少,导致阅读失败,这是中下游学生普通存在的一个问题。第二种因素主要是语法知识欠缺导致阅读失败。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词汇量之外,影响理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法。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规则,它包括词法和句法,即组词成句的规则和词型、句型变化规则。

要求掌握的语法知识包括:

1.英语句子的基本程序及其意义;

2.英语句子的结构和常用句型;

3.各种时体的变化及其意义;

4.各种从句的构成和意义;

5.句际之间的所指、省略、替代、重复、逻辑关系等。

根据上述要求,在做阅读理解题项时,必须运用语法知识辨认出正确的语法关系。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看不出句子的主、谓、宾,搞不清句子结构,也就没有理解可言。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做句法分析,先解决长难句的理解问题,理清句式结构,闯过难句理解这一关。其具体方法是:①对于含多个从句的长句,应该先找到主句的主体部分即主、谓、宾,然后再找从句的主体部分,一层一层进行,先把同一层次的看完,再进行下一层次的内容。②对于有很长插入成分的长句,先不要理会插入语,等把主句的意思理解了再来分析插入语的意思和作用。③对于有分词状语或独立主格结构的长句,应先分辨主句和从属部分,分清主次,不要错把从属部分当成了主句。

第三种导致阅读失败的因素是背景知识。在阅读时,单词全认识,语法都会,可就是读了文章之后不知所云。这种情况最令人头痛,这不仅仅是涉及到英语的基础知识问题,同时还涉及到背景知识,由于对背景知识不熟悉而影响理解,任何人都可能会碰到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克服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广泛阅读,增加对英语国家的历史、人文状况、政治现实、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的了解。

三、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得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针对阅读过程这一问题,特提出三种不同的模式。①自下而上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左到右、线性的、机械的过程,即读者先认识词,再理解短语、句子,逐步过渡到段落。显而易见,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人们在实际阅读时目光是跳跃前进的,并且每跳跃一次有一个短暂的注视时间。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视野放宽,不要以字母或单词为单位,而应以通常所说的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这样可以大大加快阅读速度。②自上而下模式。所谓自上而下的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时应拥有一定的背景知识,首先进行选样,从文章中获取一定的信息;接着进行预见,猜测下文的内容;然后继续阅读,进行检验,验证一下自己的预见是否与文章一致;最后对自己的预见进行肯定或修改。这种模式的缺限是过于强调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牢固的语法知识和丰富的词汇量对阅读的重要性。③相互作用模式。针对上述两种模式的局限性,专家们又提出了另一种新的模式,即相互作用模式。就是说阅读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是读者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所读材料进行的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时,对单词、短语、句子及段落的理解是相互作用的,即对单词的理解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也有助于对特定上下文中某个单词的理解;而且对单词、句子及段落的理解与个人的背景知识也是相互作用的。显然,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式,它符合人们的实际阅读习惯。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

阅读理解篇7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英语阅读理解解题过程中同样适用。阅读理解是综合性的题型,难度相对较大,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所以很多学生最怕阅读理解这一题型,既然这样,我们教师应该在开始时放低要求,选题应难易结合,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让他们因为这种喜悦而对阅读理解有一种期待。第二点,解题过程就像用餐一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应变化着文章的形式和体裁,呈现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从而对阅读理解有浓厚的兴趣。第三,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觉得做阅读理解是一种快乐或是一种休闲活动,而不是一种负担,我们在课余或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些限时阅读训练或者阅读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小短文绕口令等阅读材料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进而使学生对阅读理解产生兴趣。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行为倾向,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可以终身受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步骤。因此教师在讲解阅读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注意阅读理解的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阅读时先扫视全文,粗略地看一下文章的量,标识好段落,在阅读过程中应全身心投入,阅读不出声,用笔划出较难理解部分。

2.切忌盲目阅读,一定要带有任务和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更有目的性,更具思考力,能融入到情境中来。

3.阅读中难免有障碍出现,这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正常阅读。告知学生这是正常现象,同时切忌因某一个单词或短语而停顿下来翻阅词典,导致减慢阅读速度。

4.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切忌一个单词一个短语阅读,阅读时要抓住关键段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思,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限时阅读能力,给学生一定量的阅读材料,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加快阅读速度,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阅读任务。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1.主旨大意题

主旨大意题是考察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做这类题的时候首先要通篇阅读文章,把握作者立意,了解文章中心。从整体着手,关键要看文章的第一节,并且精当地概括每一小结的中心思想,尤其是新闻体裁,主旨大意通常隐藏在文章第一小节,结合相关字眼,加以概括。例如:

itiswellknownthatanumberofchildreninScotlandarebecomingdangerouslyoverweight.ButnHS(nationalHealthService)officialsnowinsistthattheword“obese”shouldnotbeusedwhenstaffspeaktoparents.

41.what'sthemainideaofthetext?

a.manychildreninScotlandarebecomingoverweight.

B.professorsinthenHShelpchildrentoreduceextraweight.

C.thenHSrecommendsstaffavoidusing“overweight”and“obese”

D.parentsareresponsibleforchildren'sunhealthyweight.

节选为文章第一小节,看完第一小节,我们就知道该小节的中心句了,再结合下文我们可以确定答案了,文章说:officialsnowinsistthattheword“obese”shouldnotbeconveyedcorrectlyandaccuratelywhenstaffspeaktoparents,不难看出建议医生不要再用类似的词,而该题选项C正好体现这一思想,因此C为最佳答案。

2.词义猜测题

此类题型要求学生有语境推测能力,不能孤立看一个句子或一个短语,一定要把该词放在文章中,结合上下文推测判断,前后比较,有时也可用构词法等方法去判断(切忌查阅词典)

onedaykingphilipboughtafinehorsecalledBucepalus.itwasanobleanimalandthekingpaidaveryhighpriceforit.Butitwassavageandnomancouldrideitordoanythingatallwithit.theytriedtobeatthehorse,butthatonlymadeitworse.atlastthekingorderedhissavantstotakethehorseaway.

56.theunderlinedword“savage”inparagraph1mostprobablymeans“_____”

a.mildB.fearless

C.disabledD.wild

分析本题可以看出,没有人能够驾驭这匹马,皇帝及群臣对马无能为力,可以判断该马野性十足,难以驾驭,所以选项D为最佳答案。

3.实施细节题

实施细节题是以文章事实为基础,针对某一现象或某一细节设置的题目。细节题的四个选项可能来源于某一细节,也有可能来源于四个细节,这种题目跨度很大,对学生来说难度也就很大。因此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应该首先根据题枝进行定位,找到原文中相关出处,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答案。看例题:

StandardadmissionRatefor2011

adult£16.0

Children£11.0(3-14yearsold)

Seniors£11.0

Students£11.0(studentcardrequired---ticketmustbeboughtonarrival)

Childrenunder3freeofcharge

newFamilyticket£49.0(2adults,2childrenonly)

extraChildticket£10.0

Bookonlinehereandsave15%

47.Howmuchwillafamilyoftwogrown-upsandthreechildrenpaywhenbookingticketsonline?

a.£65B.£55.25

C.£59D.£50.15

这是一道细节题,应该先要确定位置,很明显newFamilyticket£49.0(2adults,2childrenonly)是一个出处,但是也有不同之处,题目中有2个成人和3个孩子,因此多了一个孩子就要采用extraChildticket£10.0这个栏目,并且一定要注意一个细节Bookonlinehereandsave15%,因此答案是(49.0+10)×85%=50.15答案为D。

4.推理判断题

所谓判断推理是思维能力较高的题目。这要建立在阅读材料表面文字信息的基础上,然后加以提炼,分析,概括,和有意识性猜测。做这类题目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结合全文的中心思想,揣摩作者用词的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思想倾向和感彩的关键词,用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答案。例如:

ButtamFry,chairmanoftheChildGrowthFoundationcharity,said,“Justusingtheterm“overweightisprettyunclearanddoesn'treallyconveytheseveritythatthewordobeseconveys.”

43.whataretamFry'sattitudestowardsusingtheword“obese”?

a.doubtfulB.supportive

C.unclearD.critical

本题是推理判断题,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说话的口吻中揣摩出他的态度和用意。Justusingtheterm“overweightisprettyunclearanddoesn'treallyconveytheseveritythatthewordobeseconveys.”仅用“超标”不能很清晰地反应问题的严重性,从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建议用“obese”这个说法,因此选项B.supportive最为恰当。

阅读理解篇8

一、播种阅读习惯

学生平时的阅读形成了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要提高阅读的速度,就要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

1.纠正心读、默读的习惯

一些学生由于受朗读习惯的影响,当他们看到字母、单词和句子时,就会不自觉地发出相应的声音。有的学生虽然不发出声音,实际上心里还是在朗读。在阅读速度上,无声要比有声快,因为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一起活动,而无声阅读是眼、脑活动,要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克服心读、默读的习惯,多做练习可以逐步达到眼脑直映效果。

2.纠正指读现象

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一词一句仔细阅读的习惯,拿到文章就逐字逐句地读,或用手指或笔指着一个个单词阅读。逐词阅读造成视幅狭小,无法形成意群阅读和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依靠眼睛逐行甚至多行阅读,避免指读。阅读时应依靠眼睛灵巧地在书页上移动,而无需借助手指或其它东西。教师可示范正确阅读的姿势和方法,在阅读训练中,一旦发现有指读现象的学生,就立即帮助纠正。

二、培养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先从课本人手,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在讲《Let’scelebrate!》这一话题时,可以先借助图片给学生展示一些中外的节日画面,引起学生兴趣。接着问他们怎样过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然后问问他们是否知道外国人有哪些节日,怎样庆祝,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引入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内容的灵活导人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要我们认真设置情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由此可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三、享受阅读快乐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提倡体验、实验、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成功。

我从以下五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活动。1.课前准备。2.分组活动。3.小组讨论与复述。4.小组辩论。5.各小组进行交流并总结。经过前面三点准备之后,学生就可以分组进行小型辩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课堂准备及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如此学生便可以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和表现自我。

四、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教学原则,不应只对文中的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等作简单处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插图、标题或段首句人手,并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速读全篇,从整体上了解全文后,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然后让学生说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自然段落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或摘要等方式归纳出来,使文章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拓展文化视野

阅读理解篇9

关键词:教学环境;个性理解;阅读方法;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66-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所以,怎样在课堂上做到尊重学生个性理解,正确处理学生个性理解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提高学生阅读个性理解的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打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过程贯穿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要求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彼此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个性张扬。

第一,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要把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努力为学生彰显个性拓展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第二,教师要持赏识的态度。在对话中,学生受年龄特征、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对华难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应抱着欣喜、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只要学生的回答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教师要带领学生激情入境。只有入境入情,才能读出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地产生阅读期待,使阅读活动深入持续下去。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在初读的基础上,可通过多媒体放映文中地震的震撼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再读课文的兴趣,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重视个性理解

阅读应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否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会变成教师的强加硬灌。

第一,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是重视学生个性理解的必要途径。如《鸟的天堂》中的语句:“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读到这样的情景时,学生读时会有哪些想象?不同的学生会想到不同的画面,老师在引导时,对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表扬,这对学生张扬个性、思维发展大有益处。

第二,要提倡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多种看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我认为特别在对古诗的阅读理解。例如,在教学《绝句》时,小学生多数会认为作者的草堂景色很美作者是喜悦的。但有学生却提出,作者的草堂美景只有他一人欣赏,多孤独寂寞啊。对于这种想法我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倡导阅读方法自主,彰显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第一,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我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

如教学《搭石》一文,可让学生潜心品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并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表达方式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这种富有个性的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张扬。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展现自己的学习个性。

例如,在教学完《草原》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一定感受到草原绮丽风光和草原人民的豪放热情。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吗?”于是,学生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激情地唱起了《天堂》表达心中的情感,有的用笔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还有的把想到的画下来……这样便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体体验。

第二,要让学生拥有阅读实践的机会。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为学生的有效体验提供时空平台,让学生的独特理解力在课堂上得以展现

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完美地展现自我

第一,评价学生应及时,对于有独特理解的学生,教师应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以激发他灵感的火花,以利于他们的个性创造。

第二,评价应全面,评价应是全方位的,不应以唯一答案,标准的答案去统一学生,抹杀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相反,对于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教师应给予高度的评价,他们的智慧、创造力才能源源不断。

阅读理解篇10

1.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层的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4.既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既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去理解。根据这五项要求,我们可将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归纳为以下几种题型:细节理解题,词句理解题,主题、主旨题,猜测词义题,推理判断题。下面作者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谈一谈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技巧与策略。

一、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即先看试题,再读文章。阅读题干,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这类题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等。其次,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特别适用于对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

二、速读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题。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更谈不上运用英语。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40个词左右。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通常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即从概述开始,随之辅以细说。这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当然,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主题句往往对全文起提示、启迪、概括、归纳之作用,主旨大意题、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

试试看,你能找出下面一段文章的主题句吗?thepandaisapopularanimal.StoriesaboutthepandainthewashingtonZooarealwaysfrontpagenewsandimportantfeaturesontelevisionnewscasts.Stuffedpandasareamongthemostpopulartoysforchildren,andpandapostcardsarealwaysindemandinzoogiftshops.不难看出,文章的第一句是主题句,后面的句子都围绕这个句子展开。

三、详读细节,理顺思路与文章脉络。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的杂乱无章的堆砌。作者为文,有脉可循。如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论述体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你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