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实验教学概念十篇生物实验教学概念十篇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06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篇1

1、问题的提出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及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其中对能力的培养在《标准》中从三个方面11个具体能力做了全方位的要求,广大教师学习后形成了大力强化能力培养而有意无意忽视知识传授的现象。

其实在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能力都是高度重视,的。标准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新课标绝不是轻视知识,也不是要降低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而是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即由追求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体现了国际科学教育“少而精”的原则。在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则要求从科学探究出发逐渐形成一些重要概念。

概念是知识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若能在实验中进行概念教学则能兼顾二者之效益。

2、生物学科特点决定了生物概念教学的特殊性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学概念的获得往往建立于实验的基础之上,是对生物学事实的总结与提升。因此,生物学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生命现象观察的基础上。

课程标准强调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并形成生物学的基本素质是新课标的重大亮点。而实验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课标中也相当重视实验教学在概念中的重要作用,列举的许多活动建议大多是实验或实践活动。这恰恰符合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采用使用术语来传递概念,也可以使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而第二种方式在结合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更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酶”,若在描述“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时能通过实验证明酶是有机物、酶催化作用效率高于普通催化剂(唾液淀粉酶和FeCl3催化H2o3的实验)及酶催化作用的条件等实验后,学生对酶概念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在通过实验引入概念时,首先要从学生了解的有关生物学知识中选取适当的能够说明这一概念的典型事例,让他们直观地认识有关属性,然后引导他们得出一般性的概念。

生物学概念很多是知识性概念,这些概念的获取需要借助思维。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学生通过推理而最终得出结论,再将该结论推广应用在其他的情境中,也就获得了概念。因此在实验中进行概念教学是兼顾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3、生物实验中进行概念教学的策略

3.1通过探究实验进行概念教学

课标中对科学探究有明确的要求,科学探究可通过探究性实验具体实施,探究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更主动并真正体会其实质。

例如对“自然选择”概念中“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的理解很多学生不清楚,即究竟是先有变异还是先有选择,是否是因为选择的压力导致了突变等含糊不清。此时有些教师干脆直接要学生记忆“先变后选”。教师不妨引入一个探究实验:探究抗生素使用与否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关系。首先选择材料和器具:青霉素、培养皿以及对青霉素敏感的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然后设计实验步骤:步骤1:取培养皿a若干个(a1、a2、a3……),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B1、B2、B3……)加入含有青霉素的细菌培养基。步骤2: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表面会出现一些细菌菌落。步骤3: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一枚“印章”,在a1上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胞就按一定的位置正确地“复制”到B1之中,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步骤4: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均匀涂抹在a2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反复重复步骤3、4。该实验中a组细菌从未接触抗生素,观察其抗药性的生成情况以确定是否与抗生素的使用有关。其结果是: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根据这一结果分析后可得出:a组细菌从未接触抗生素,而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说明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无关。

在设计并完成该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与科学探究相关的5个重要概念得到了强化,而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培养的6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建立在这一系列实验基础形成的“自然选择”概念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事物,避免了死记硬背式的灌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增强。

3.2通过验证实验进行概念教学

中学生物教学中有大量验证性实验,它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等个别操作技能,强调如何快速经济的获得生物知识。学生用实验验证已学过的生物学原理、概念或性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能力的制约,不可能所有实验都采用探究的方法,某些概念的获取可采用在验证性的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取,到达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统一。

例如“细胞呼吸”中“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这一概念的理解可通过一个验证性实验解决:将某动物细胞破碎处理后进行离心分层,一组为细胞溶浆(包含其中的细胞器,即含线粒体),另一组只有细胞质基质,第三组只有线粒体,然后分别在这三组溶液中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只有第一组出现二氧化碳。在分组分析后可得出结论:有氧呼吸既需要细胞质基质,也需要线粒体,二者缺一不可。对“主要”的理解则在实验过程中分别测量所释放的能量比较后获得:第一组释放能量远高于第二组,第三组基本无能量释放。以第一组减第二组后再与第一组比较就可得出能量主要由线粒体释放的结论了。显然通过这组验证性实验后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一定会更深入,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相应的动手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也得到培养。

3.3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概念教学

在生物学探究过程中,有些研究对象是难以直接做实验的,此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模拟实验。由于它是模拟的某种条件和状态,控制起来相对容易,克服了生物实验过程中某些不易控制的变量因素的影响,获得的结论可能更直观,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更准确。在设计模拟条件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对能力的培养很有益处。

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关于“自由组合”的含义有些学生并不能准确把握,若此时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取四双筷子,两两长度相等,共有长度不同的两组。每双筷子用橡皮筋扎住,代表复制过的染色体。用两组不同长度的筷子代表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在每组筷子的相同位置用记号笔做好标记以代表相应的等位基因。在白纸或黑板上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让每组筷子分开,而不同组的筷子自由组合,其上的基因自然也进行了组合。第二次分裂就不可能再看到基因的重组现象了。此过程将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中学实验中不能直接连续观察的动态实验改为了模拟实验。这样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3.4应用科学实验史进行概念教学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体会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特别是科学史上的一些经典实验更能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轨迹。通过对经典实验思维过程的剖析与解读,学生能够理解科学家的精妙与高超,对思维能力与材料分析能力的训练极为有效。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篇2

一、借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情境,引出

物理概念

物理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物理现象基本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学生感到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教材中将常见的物理现象用理论化语言进行总结,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基本直接导出概念,没有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层次剖析,使物理概念独立于教学内容,对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形成不利影响.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借用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现象和情境,引出物理概念,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讲“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物理概念为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20Hz~20000Hz,这一范围的声音频率称为音频,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正常的人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分别列举“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和“动物预测地震”两种现象,其中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是根据声音的频率,准确来讲是次声波,而动物预测地震,地震发出的声音为超声波.这样,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出物理概念,能够促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开展物理实验,验证物理概念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物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利用物理实验对物理概念进行验证,使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检验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开展相关物理实验,利用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增强物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物理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橡皮筋,让学生弹松弛的橡皮筋.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提问:弹橡皮筋的过程中你听到什么声音吗?学生一致表示没有.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入声波的概念,并通过对声波的初步学习,再次针对物理实验进行提问:橡皮筋发出的是什么声波?为什么你听不见?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回答: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20Hz~20000Hz,而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所以人耳听不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通过物理实验,验证物理概念,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

的理解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基本了解物理概念,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例如,在讲“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初步认识,为了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关于一些振动物体,a.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为105Hz;c.被小锤敲打的音叉声音频率为265HZ.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a、b、c都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a、b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

C.a、b、c都是声源,人耳能听到c发出的声音

D.a、b、c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篇3

中学物理教学历来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传统的概念教学从物理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在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物理概念:一讲清概念的内涵,即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二强调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三理清相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课改后的概念教学,继续重视知识文本内容的宣讲,将知识内容讲授得精要、清晰、连贯,以教学艺术与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单向的知识传授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还融入了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实物展示、板书与演算等教学手段,但是,基层教师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的研究不足,采用的教学手段流于形式,难以让学生内化概念知识,以一节《阿基米德定律》公开展示课为例,笔者曾对学生做了一次课后测评,在为“浮力”概念设置的问题中,对“请举一个生活实例来说明浮力的存在”的39份答卷中,除1份外,其它35正确答案均取自于课堂教师所列举的实例;在回答“浮力的方向是否可能在水平方向上”问题时,却仅有7份回答“不可能”,从测评数据可以支持这样的判断:学生并未在这节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浮力”概念本质的分析进行深入思考,尚未对“浮力”概念形成扎实的知识储备。

物理概念,其本身的含义既抽象且深刻,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误用或滥用,同时,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由于其自身认知特征的局限性,不仅仅需要教师帮助从现象中抽取并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还需要学生自己对获得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整理,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背景下内化到自己的各自有所不同的知识结构中,那么,物理概念的教学可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在实行严谨的概念文本解读的同时,突出概念内化呢?现将在知识内容传播与教学活动设计两个方面,探寻可资利用的教学策略。

1 概念内容的选择与呈现顺序的策略

概念教学,一般是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或实验现象开始,首先让学生观察并帮助学生归纳大量事实的共同特征,选择与设计有利于学生内化概念内容的实验与生活经验,存在三个主要来源:

第一,教材与教参中的实例与实验。

第二,应用于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适度的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经验与现象,便于学生观察、感知和分析。

第三,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经验;教师能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偏差,学生也容易被唤起兴趣与注意。

概念内容的呈现顺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认知特征与学科内容特点,以直线式或螺旋式、渐进性组织或跨越性组织等方式来调整概念教学内容。

如初中物理“内能”一节,采用教学内容的渐进性组织方式,以三步骤建构内能概念:从“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对外做功的能力”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加热水杯,水杯内悬浮物从静止开始运动的演示实验,发现“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对外做功能力”,得到“温度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任何物体都具有与类似机械能的能量”结论,再用反复弯折铁丝实验,总结出“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来进一步强调物体内能的能量特征,最后,加热铁丝、烘烤铁丝等实验,发现并归纳出内能所具有的“热传递方式转移内能”,拓展出物体内能转移的特殊方式。

2 形成概念的方法的教学策略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作用的认识发展过程,使用了严谨的科学方法,针对概念形成的不同方法,教学活动也各有不同的策略。

2.1观察法建构概念,例如连通器,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将形状、粗细不同的各种连通器拿给学生看,观察且归纳出容器加水后的水面总处于同一高度这样共同特征,来形成连通器概念,课后就不难准确地识别出其它的未在课堂上呈现的连通器了。

2.2数学法建构概念,如密度,应用发现式教学策略

分别测量同种物质的形状、大小各异的物块,发现各物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的共同特征,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概念,当然教学侧重点不仅在于从大量示例中发现具有共同特征的数学关系,还要辅以概念形成的物理发展史的教学。

2.3理想化法建构概念,如惯性、分子电流等,采用讲演式讲授法

帮助学生在尊重假说的基础上,实施理性推理的教学活动策略。

3 概念适用范围及与相似概念的区别的教学策略

每个物理概念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含义,要掌握概念决定条件、物理量的量度公式、适用范围及与相似概念的区别,采用类比式讲授法与设想类问题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内化概念内容。

例如,“电阻”概念与“密度”概念类比,两者量度公式极其相似,一样不能从电阻定量公式R=U/i认为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而与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一样,决定导体电阻的是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_同样,内能中的分子动能与机械能中的动能概念,压强与压力概念,等等,类比教学方式有利于同化与顺应新概念的认知,避免概念的混淆。

日常口语会话中常常会被滥用的能量概念,设想类问题的讨论式教学活动,如“气功师号称能‘隔空打物’或‘隔山打牛’,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师生既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等概念,也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实验,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发挥,来促成对能量概念知识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4 概念内化需要的时间与资源的教学活动策略

学生构建个人化概念所需要的时间与资源,在教学活动方面,设计发现性实验与开放性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同时,辅以交流、合作、探究等课堂活动,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策略。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篇4

关键词:概念教学形成过程优化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就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从物理概念的引入、建立、理解、深化、运用等方面加以阐述。

任何一个物理知识的学习几乎都遵循这样的环节:实验、事例、概念、规律、题目。传统的概念教学将获得知识结论教学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的表现为机械记忆,而不是理性分析。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每个物理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如果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同时,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那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这样,概念的引入既自然,又生动具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能较充分的发挥。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优化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具体有:

1、创设情景法

物理概念来源于感觉、知觉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创设情景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物理概念的正确表象。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来创设物理环境,展现被研究的物理现象,这是物理教学的一大特色。通过让学生接触实验器材、观摩实验装置模型、动手操作等,能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教师的演示实验又提供丰富的间接经验,但在关键点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下实验过程中的深刻印象,决不能草草走过场,就给出概念和结论。如:自由落体运动、共振、自感等实验,对把握事物的本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要将现代化的电、气、声、光等技术引入到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来。不仅要发挥好传统的投影、图片、电影、录像等,而且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强大信息来展示或模拟有关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重视教学语言艺术: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唤起学生对有关经验的回忆;可以激发学生的联系;可以将严密、干枯的物理概念与一幕幕充满生机的物理情景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类比,化抽象为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原子核式结构与行星模型的合理比较、用“刘翔勇夺110米栏奥运金牌”的实例来引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同时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旧知导新法

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去提出新问题、联系新知识,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乐于知道的兴趣,以顺利地完成概念的“同化”。复习旧知的实质,仍然是在给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当然对新问题的解决,既可以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用分析、推理的方法等。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功功率瞬时功率等概念教学。

3、引导发现法

新课程、新大纲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实施这一举措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探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对建立某些物理概念也十分有用。如:建立电场、电容、洛仑兹力等概念。其特点是针对新的情景或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特点和已有体验,创造设计解决方案,促使学生充分动脑、动眼、动口,通过独立研究或协作学习,来自行发现获取新知,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物理概念的巩固也需讲究一定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三种方法较为有效,这三种方法是分类、归纳、应用。

通过概念的分类,把握它的共性,能够较好巩固概念,物理概念按其定义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概念的定义式是个比值,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电阻等等。一般来说,这类概念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事物的特性,这类比值的大小是由事物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与比式中的各量无关,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比值必然是一个恒量。二是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量的积,如功、热量等。对于这些概念应从它所能够产生的物理效果去认识它的特性。三是还有概念没有物理公式,如力、熔点、温度、焦点等。这些概念有的是描述事物特征的,如熔点,有的是从物理效果去认识它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概念的类和属,进行类比教学。通过归纳组成逻辑性的概念体系,有利于记忆,巩固概念,概念的学习,是分散在每节课中,这样,难免出现彼此脱离、割裂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必须抓好概念的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只有抓好概念的应用,才可能加深理解,形成自然记忆,并借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问题,使教学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

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总之,物理概念既是学生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关键,也是教师传授物理知识的关键。在具体的物理概念教学中,究竟选择什么方法,或用几种方法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探索,不断实践。此所谓“教有教法,教无定法”。只有优化物理概念教学过程,方能优化物理概念教学结果,让我们“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

参考文献:

[1]吴军.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oL],2008年.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3.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篇5

一、建立对概念的感性认识

生物学概念是在大量生物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生物概念相联系,建立感性认识,从而得出一般性的、小结式的概念。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一手资料,既包括学生的真实体验,也包括学生头脑中的已有概念。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除了以观察来引入概念外,对于一些课堂教学无法提供的生物学素材或现象,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创设隋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重要概念,教师要把事实或者感性材料融人课堂活动,创造出一种模拟生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观察和讨论,在学生对重要概念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后,进而理解抽象的概念。

比如,初中生物“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进行运输”的概念形成过程,利用观察法和实验法,便是事实呈现的有效途径。为使学生直观感觉木本植物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在木质部,北京版教材建议:用红墨水浸泡杨树茎供学生观察。而为说明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进行运输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使用红墨水浸泡芹菜茎,同样可以观察到被红墨水染红的“细丝”。然后剥离这些“细丝”进行显微观察,便可发现被染红的导管。实验法的应用,学生除了可用肉眼观察到生物学的事实和现象,还获得了充分的事实性支撑,从而构建起“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进行运输”的概念。

二、促进学生将事实抽象为概念

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的适于教师“教”也适于学生“学”的情感氛围,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概念的习得与理解。

以初中生物“奔跑的运动方式”这一小概念的形成过程为例,教师运用任务驱动的情景模式,就可完成概念教学。使用“行走”这一小概念为前情景,出示“猪奔跑”的动画,并说明――当行走的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就跑起来了。在任务驱动下,请学生观察“动画猪”的奔跑方式,并与“动画狗”的行走方式进行对比,要求学生以填空题的形式,来完成“奔跑”定义的学习,同时播放歌曲《奔跑》的高潮部分。

教师再次使用任务驱动以丰富概念,请学生观察“动画人”的奔跑方式,扩展奔跑的外延――人是两条腿直立运动的动物。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设置问题情景:“如果你是竞走比赛的裁判,怎样判断运动员犯规。”

本教学片断的情境创设从生活出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造出一种模拟情景,既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亲切感,也促进了学生发现能力的提高。

三、关注概念间的比较,绘制概念图

在教学中,会形成很多概念,依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将不同概念划分为上下位关系、并列关系和集合关系等,而它们都可以用概念图来加以表示。概念图指的是在某一单元或章节学完后,把一些相邻、相近、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他们的逻辑关系使用箭头、连接词等构建成的概念体系。

现以“多细胞生物的结构层次”为核心的概念体系为例。初中生物新课标下的重要概念“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是一个集合概念,可以分为“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和“人体的结构层次”两个层次的集合概念。而“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这一集合概念,又可分解为几个小概念,包括“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形成组织”、“多种组织构成能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植物体各器官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个体”等。这些小概念按照反向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就形成了“多细胞生物的结构层次”这一重要概念。

通过概念图,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更加充实具体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绘制各种概念图,并通过展示交流等方式,互相完善,建立更大更完整的概念体系,完善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分解、整合。

四、利用生物科学史,理清概念的来龙去脉

生物科学史讲述的事件是推动科学发展历程的课题。它通过翔实的资料,描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认识生物学发展的逻辑和社会背景的历史佐证。通过学习科学史,可方便学生准确地把握核心概念的价值和统领地位。

比如,初中生物“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概念形成过程,就是科学史的再现。在北京旧版教材中,对科学史与光合作用的几个探究实验分别进行了安排,不仅造成了课时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重复学习的疲劳感。因此,新版初中生物教材将光合作用过程的科学史,以探究实验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亲历科学发展过程”,便主动形成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概念。

五、重视实验教学,根据科学事实来形成概念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学概念是在大量事实基础上形成的,很多事实的获得和验证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所以,关注生物学实验的有效性非常重要。现以高中生物学综合实验《定量检测苹果中可溶性还原糖含量》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

首先,要重视实验开始前的引导环节,如教师可以问“你身边有糖尿病人吗”,“糖尿病人能吃水果吗”等问题,让学生找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点。

其次,要重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实验方法的迁移使用,从使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定性检测,再结合比色法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半定性实验,让学生不断质疑,最终确定用改进的斐林试剂法定量检测还原糖含量。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篇6

摘要:化学概念是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实质和事实高度概括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些概念理解得是否准确,掌握得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关系极大。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重要

要学好一门学科,关键在于理解它的概念。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要认知这一充满感性的科学世界时,学生需要丰富而抽象的理性智慧。化学为学生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术语。对初涉化学的学生来说。它们是陌生的,因为它们在化学中的意义跟其在生活中的意义是不同的。化学教学乃至科学教学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学生转变对身边生活世界的日常观点,形成科学理解。但是,学生常常对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不能建构起正确的理解,从而使对化学的深入学习缺乏可依赖的基础。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理解,就成为搞好化学教学的关键。

一、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好化学概念,对他们以后进行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那么,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是很难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但藿视概念教学的确不多。难道新课程教学真的不需要重视化学概念教学了?我认为,化学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概念学习与教学困难的原因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当教学进行到抽象的理论、概念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分化呢?

其一,学生的已知(即前概念)作为新知建立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内容的学习。初涉化学的学生,总是带着一些直接的生活体验和观念接触化学,而化学为学生引进的多是一些借助新的话语体系表述的抽象概念和解释。

其二,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习得方式与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关键发展阶段.个体之间的思维发展并不平衡,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学习的具体经验积累。难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思考和高级的认知建构。

其三,化学学科本身也有着极端感性和极端理性的特点,经常要跨越宏观与微观来实现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融通,来达到两个极端的和谐统一,学生对这样的学科体系逻辑不适应。

第四,从教师的教学来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往往仅立足于教材本身。目标定位在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很少考虑将学生、教材与教师的教法有机地统一。常常忽视引导学生探索各种因果之间的联系。

最后,有些需要理解的内容与升学考试无关,从而使一些学校和教师只是针对考试目标,强制学生识记一些概念和用法,而对学生进行概念理解所需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的要求不高,更极少关注跟日常经验的联系,甚至发现不少学生根本没有养成基本的化学素养。这种教学与评价所追求的内容效度长期对立的现状也造成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自我中心和缺乏远见。

三、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施

1.抓住本质抓准关键

化学概念是用简明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一定的内涵它既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又是与之易混概念的区别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剖析概念弄清含义抓住概念中的关键性的字词找出概念的本质排除非本质的干扰如对于催化剂这一概念一要抓住改变两字(有加快和减慢之意)二要以反应前后为条件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三要明确剂的意思(指一种物质)。

2.要从试验中引出概念,分析关键字词

在化学课中,最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同时也是让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就是化学实验。在课堂上进行化学实验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老师对化学实验进行演示,从中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和推理,这样便可以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比如,在研究化学概念以及物理概念的时候,除了课本上镁燃烧和加热碳酸铜这两个小实验外,老师们可以添加一些类似的有趣小实验,比如把纸张撕碎和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老师在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向同学们提问:在整个试验中,哪些化学反应有变化,哪些化学反应没变化?这些变化有何不同?老师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变化中的不同,然后指出其中的原因,这样就从两个实验中引出了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学结,明确化学变化的概念和意义,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找到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

为了能让学生们领会到初中化学概念中的含义,老师不仅仅要在论述概念时注意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发现在用词上不妥和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在讲到物质的分类的时候,学生们通常会提出以下几点问题,在讲到“单质”和“化合物”两个不同的概念时,老师们一定要强调出“纯净物”这三个关键字。因为原理上,“单质”以及各种化合物本身就是一种纯净物,它们是同一种物质组成的,要根据它们的不同成分来判定到底属于“单质”还是“化物”,不然的话,学生很容在此产生误区,比如会把金刚石、石墨等混合物之误解成单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理解成是化合物。

在通过实验引导出化学概念的同时,要更加注意学生的实验,要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比如,在实验室进行制氧气的试验中,一定要把老师的实验和学生的实验结合起来。在做实验之前,要让学生们首先进行一个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们将实验做一个对比,经过前后对比,相互之间展开积极讨论,最终得出实验结果。老师们在做完实验之后,要加入引入概念,让学生们通过这次实验,知道什么叫做催化剂。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到催化剂的作用。

3.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外,还有na+,所以它不是酸。

做好初中化学基本的概念教学,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们指导物质及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化学研究物质变化的规律。化学概念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的,其中包括了原理、定律、规律等。在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推敲的,都具有特定的意义,保证了它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篇7

兴趣;演示实验;引导

作用;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

07―0060―01

物理学理论由概念和规律构成,所以物理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学生如果对物理概念领会得正确,一般来说,物理规律也就容易掌握,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感到困难,要更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将成为空话。学生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很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一知半解。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学生打好基础,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一、重视概念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概念教学中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概念的引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思维就能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提出的问题必须和引入的新概念密切相关,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而又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强烈愿望;用实验引入新概念,既生动又形象,可以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而又不能解释其原因,学生必然要满腔热情地去探索新知识。总之,不管采用什么途径引入概念,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新概念上来。

二、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每个演示实验都必须突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抓住主要因素使它鲜明、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打好理解概念的基础。实验的“可见度”和“准确度”都必须有恰当的要求。演示实验应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能看见,准确程度则根据不同的仪器、不同实验的要求来确定,但必须达到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对初中学生来说,从感性认识到形成概念是比较困难的,要想获得良好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概念形成过程,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很重要。2.要引导、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定义。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示概念。4.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妨碍正确概念建立的因素。如,日常生活的直观错觉、相近概念的混淆等。在启发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暴露与概念形成相关的直观错觉,然后加以纠正;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容易混淆的概念,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通过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篇8

关键词:教学概念;意义;形成过程;常见问题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7-0003-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学概念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不少一线教师也会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某些教学概念。随着近几年来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特别是教师考核制度对教学研究能力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一线化学教师开始关注、研究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踊跃参与交流、讨论。但是,由于对教学概念形成过程及方法缺乏深入的认识,他们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但在提出恰当的教学概念时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拟对以教师为主体提出的教学概念的意义、类型、形成、界定及常见问题等做一些讨论,以促进教学研究更好地开展,促进教学经验更好地升华和推广。

1什么是教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及其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学概念则是反映教学活动中某种(类)事物(对象)及其属性的思维形式。

这里所说的教学事物大体上包括教学中的物和教学中的事两个方面。教学中的“物”不仅指教学中涉及的无生命的静物(例如有关的工具、中介物等),也包括教学中有生命的各种人物在内,比较恰当的称谓是“实体”。教学中的“事”则是指教学中的种种事件、现象,是在教学活动中发生和变化的。

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重要类型之一。人的活动的本质是实践。构成人的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手段、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结果,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横向上看,人的活动又可以分为“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两大关系领域。其中,“主体-客体”关系领域包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价值活动和审美活动等;“主体-主体”关系领域包括人与人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它们构成人的活动的基本层次。横向上的基本领域和纵向上的基本环节错综复合的稳定联系与关系总和,构成了人的活动的基本结构。人的活动过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教学活动也具有人的活动的这些基本属性。

过去常把概念所反映的属性限定为本质属性。所谓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并且规定和影响事物其他属性的根本属性,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也是同类事物必然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方面。本质的对立面是现象;现象是本质在多方面的外部表现,通常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觉到,是事物比较表面的、零散的和多变的方面。本质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与复杂多变的现象相对的不变的本质,而且本质是唯一的,是属于事物自身的,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依赖于外部的任何关系而存在;人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克服一切困难把握事物的本质;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真理,其他的都是伪知识。可见,本质主义信仰本质的存在并致力于对本质的揭示和追求。但是,20世纪以来,面对现实世界的相对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非完全性,传统哲学家探究的不变本质受到普遍的怀疑和否定。例如,整体论者认为,本质主义只适用于认识简单事物,对于复杂事物(例如人体生命)而言,一旦被分割,将会因此丧失许多信息而失真。事物的复杂程度越高,由分割引起失真的程度就越严重,因此,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复杂事物。反本质主义认为,本质主义肯定事物的本质永远不变,认为研究者可以克服一切困难,通过研究能够认识本质并最终获得“终极真理”即本质,是“荒唐可笑”的:世间万物可能是像洋葱那样,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它们可能共同融合于“洋葱瓣”之中,研究者若一瓣一瓣地剥下去,最后可能什么也找不到。因此,反本质主义认为本质问题是一个虚假的哲学问题,不承认本质的存在,拒斥现象和本质的二元区允认为终极本质观可能只是一种信仰,而非真实的存在。反本质主义还质疑本质主义对现象一本质认识的线性化和简约化,认为本质主义先验地把事物划分为现象和本质两部分,将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现象一一对应,在线性化认识事物的同时试图从纷繁芜杂的现象中找到号称本质的东西,以“本质”的东西取代或忽略现象和“非本质”的属性,把一切事物归结为“科学方法”处理的题材,“渴望共性,蔑视个性”,是不合理的。反本质主义是一种后现代的哲学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复杂事物,认识和处理一般与特殊、认识与实践、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有所助益的。

教学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认为教学概念只反映教学事物的重要属性,甚至于只反映教学事物的一般属性或者某些特征,不宜强调教学概念只反映教学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常用“边讲边实验”来概括一种常见的实验教学方式,这应该算是一个教学概念。“边讲边实验”这个概念提出之后,这种教学方式就风行一时,在化学实验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一席地位,推动了当时的化学教学改革。但是它并没有反映这类教学方式的本质或重要属性,只是反映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外部特征(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方式,把它称为“边实验边讲”可能倒确切一点)。之后,实验教学方式在这个概念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实验-讨论法,“边讲边实验”这个教学概念似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少有人提了。

广义的教学概念不但涉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还包含跟教学活动有关的其他方面,例如学科教学内容。狭义的教学概念只包含前者,不包括后者。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教学概念。

2教学概念的意义

列宁曾经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这句话来说明概念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其实,对于教育科学和教学工作来说,概念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地说,概念的意义主要在于:概念能概括同类事物,以压缩的形式表示大量事实、现象,从而便利于对事物的认识和陈述;概念能反映同类事物的重要特征,深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有了概念才能进一步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概念的形成是感觉的升华,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标志着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深入到理性阶段。

教学概念的意义还在于:

(1)为研究教学实践提供基础的理论工具

在新课程改革前,一些教学概念就为概括、研究化学教学实践提供了便利的理论工具,前面所介绍的“边讲边实验”概念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教学现象、越来越多的教学问题引起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和思考,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的教学概念也应运而生,例如展示课、研究课、常态课、家常课、“同课异构”、对话教学、学案、伪实验、“师源性化学学习障碍”……等等,这些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工具。

(2)推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深化发展

教学概念能够推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深化发展。例如,“研究课”、“同课异构”在推动教学多样化,推动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广和深化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自主性学案”在落实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伪实验”这个概念则尖锐地揭露了形形旨在取消实验教学的说法和做法的实质,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实验教学。

(3)补充、完善基本的教育理论体系

科学理论是有关规律(包括原理、定理、定律或规律)的集合,而原理、定理、定律或规律都是用有关的科学概念总结出来的,科学概念则是对科学事实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这就是说,科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是以科学事实为基础,由概念、用有关概念构成的基本规律(基本判断),以及对概念作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3种成分构成的。如果不是这样,理论就不是科学的理论,就是不可靠的。没有科学的教学概念,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要根据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及时地、恰当地补充、完善基本的教育理论体系,就必须注重由教学实践形成新的教学概念;不及时地对新的教学事实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新的教学概念,就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

(4)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概念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成果,它可以反过来成为教师认识教学和改善教学的工具。这是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它、把握它,而理解了的东西却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把握它。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仅仅具有感性经验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经验,才能够自觉地、必然地(而不是偶然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且取得好的效果。这就需要通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转化成科学的教学概念,并且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以至于形成比较完整的理性经验。

化学教学概念是化学教育工作者总结、概括、推理出来的理论成果,其根植于教学实践的特点赋予了化学教学概念对于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成效。

3教学概念的分类

对教学概念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例如:

根据教学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基本属性分为反映教学中的实体(有关的工具、中介物、人物等)的教学概念和反映教学中的事情(事件、现象等,如“拼图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概念两大类。

根据教学概念的内容领域分为关于实践领域教学活动的教学概念(如“pBL教学法”)、关于认识领域教学活动的教学概念、关于价值领域教学活动的教学概念、关于审美领域教学活动的教学概念等。

根据教学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在教学活动结构中的位置,分为(1)反映教学中的主体一客体关系的教学概念,具体包括关于教学活动目的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活动手段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活动对象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活动结果的教学概念等;(2)反映教学中的主体-主体关系的教学概念,具体包括反映教导主体-学习主体关系的教学概念、反映学习主体-学习主体关系的教学概念、反映教导主体-教导主体关系的教学概念等。

根据教学论范畴分为:关于教育教学目的(或目标)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原理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组织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概念、关于教材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过程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方法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工具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效果及其评价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中的教育的教学概念、关于教学研究的教学概念(如“元分析”、“复盘式评课”)等。

还可以根据教学系统的要素结构对教学概念进行分类,分为关于学习主体、教导主体、教学内容及其载体以及教学工具手段等要素的教学概念;关于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教学概念关于系统运行的教学概念等等。

此外,从逻辑学角度看,教学概念也有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正概念与负概念、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之分。

总之,教学概念涉及许多方面,这可以为教学概念的提出提供一点启示。

4教学概念的形成和界定

4.1教学概念的形成

在教学实践中,有关的事物反复引起人们的感觉,使人们产生印象,形成感觉材料。对丰富的感觉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思维加工,就会形成概念,发生认识的突变(飞跃)。

在初期,由于思维加工深度不足,形成的概念大多是粗浅的、表象的,有些模糊不清,不能清晰表达,常常“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属于缄默知识(或缄默认识)之列;用它作出的判断、推理也常常是逻辑上不严密,经不起推敲、反思和批判的。实质上,这时的概念处于前概念、潜概念阶段,是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半成品”。

在经过足够的思维加工,弄清有关事物的重要属性、它跟其他事物的区别,以及它的同类事物等等之后,概念才能进入比较清晰、可以表述的阶段。接着,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划分,对概念进行恰当的界定,并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形成科学概念。

总之,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概念的形成通常要经过反复的科学抽象来逐步形成。只有经过科学抽象,不断地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撇除次要的属性,才能概括出一类事物的重要属性,从而形成此类事物的普遍概念。概念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实践发展的产物。概念的内涵是否正确,外延是否恰当,都要由实践来检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概念是不断地修正、完善的结果,是否定、抛弃错误概念的结果。

概念的形成依赖于丰富的实践感知,也依赖于对丰富的感觉材料进行恰当的理性加工。在积累丰富的感觉材料方面,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只要他们掌握对丰富的感觉材料进行理性加工的科学抽象思维方法,就能够使丰富的感觉材料升华为科学的教学概念,从而使自身成为提出教学概念的主体力量。平时一贯坚持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细致和全面的观察、思考,注意做好观察记录、教学笔记、教学反思,并且善于运用科学抽象、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总结升华等等,都有利于教学概念的发现和形成。

4.2教学概念的界定

科学的概念都必须进行界定,这是它跟日常概念的重要的和显著的区别。所谓“概念的界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人们常用下定义描述概念内涵的方法来反映事物的重要属性,狭义的概念界定即是指定义;广义的界定还包括明确限定概念的外延。

“属概念加种差”是科学概念最常用的定义方法,所谓种差是属概念下位的各个种概念间的主要差别。

在属概念或者种差难以明确时这种界定方法无法采用,常改用下列方式:

(1)罗列多种性质,形成性质定义;

(2)说明如何发生,形成发生定义;

(3)说明主要功用,形成功用定义。

它们都是属概念加种差定义的特殊情形之一。此外,还有词解式定义,即通过对有关字词做出解释或规定来明确概念含义,严格地说这不是定义。

一般说来,教学概念在初期不会进行界定,此时它还不是科学的概念。随着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会有人尝试从语词角度说明其含义(词解式定义),并逐步出现对它作出性质定义或者发生定义、功用定义等。教学概念一旦被用“属概念加种差”方法作出定义,它也就跨入科学概念行列之中了。

概念需要用语词(词项)来表达,但是,概念与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概念与语词之间存在着“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现象,教学概念也不例外。在理论上,表达概念的语词(概念的名称)不过是一种符号、一种标志,用什么语词都可以,只要大家都接受就行了。在实际上,选择恰当的语词做概念的名称,能够有利于更多的人理解和把握概念,能够避免错误的理解和运用,因而是一件应该认真考虑的事。

5教学概念的常见问题

前已述及,教学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然而,不恰当的“教学概念”却会干扰人们的注意和正常思维,带来负面影响。片面地追求“新概念”,新名词满天飞,是学风不正的表现,令人厌恶。为了教学概念的健康发展,需要注意研究和避免不恰当的“教学概念”。为了说明问题,下面列举了一些例子,别无他意,尚祈读者不要“对号入座,自寻烦恼”。

5.1常见不当教学概念

常见的不当教学概念主要有:

5.1.1归属越位,概括不当

例如,有人把“因陋就简”理念、“安全实验”理念也归结为“化学实验中的科学理念”,把比较具体、下位的“因陋就简”、“安全实验”等理念跨位拔高,显然属于归属(概括)不当。

再如,有人提出“教师自身教学”来指称教师在边研究边实践中实现专业化发展的现象。实际上,人们很难把“教师自身教学”这个名称跟“教师在边研究边实践中实现专业化发展的现象”对应起来,也属于归属(概括)不当。

5.1.2故弄玄虚,特质不明

常常有人用数量词来概括某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例如×模块建构式教学;×步教学法;×环节教学法;×阶×步教学法……其泛滥程度已到了使一些编辑拒绝接受的地步。仅从名称根本无法了解其特质,而其中包含的环节和整体结构又特质不“特”;用数量词来概括,指称有故弄玄虚之嫌。

5.1.3搬弄名词,乔装打扮

例如,有人提出“先学后教”,光看语词,似乎提出者倡导“以学为先”、“以学定教”,然而看具体内容,实际上是以“练”代“学”,“先练后教”,“以练便教”,行的是“题海训练”之实。这说做法严重干扰了“以学为先”“以学定教”本来的正确含义。

再如,有人提出“信息化说课”概念,其主要内容并无信息化之实,只不过是借用“信息化”一词的光鲜而已。

5.1.4考虑不周,难经推敲

例如有人用“前备知识”来概括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技能和生活经验等。粗看没有什么问题,细细一想,“备”字有准备之意。实际上,学生已有的经验未经激活是不能进入学习准备状态的,不宜称为“备”。

再如有人提出“生活化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研究热点。所谓“生活化”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应该承认,这种主张对于部分教学内容是适用的、需要的,然而,用了一个“化”字就有了普遍实行、一概实行之意,这是欠妥的。

5.1.5涵义不明,令人费解

例如有人提出“实案”概念,“实案”一词颇令人费解,不细看其具体内容,根本想不到是指称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实施的具体的方案及其操作过程。还有人提出“健康课堂”概念,一会儿说其目的是让学生健康地成长,一会儿说其内容是关于(身体)健康的知识,弄不清究竟是什么意思。

5.1.6“画蛇添足”,没有必要

例如,有人提出“学生实验时教师的友情提醒”这个教学概念。实际上,“提醒”一词已经足以说明问题,硬要再造一个概念,是没有必要的。

再如,有人提出用“实境”来表示“实际情境”,除了令人费解之外,没有什么必要。

在实践中还有其他种种情况,平时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里也就不再列举了。

5.2纠正与预防

一个好的教学概念的提出,一定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否则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纠正和预防不当概念,首先是必须坚持形成概念的正确过程和方法,要勤于思考,多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其次,应注意端正学风和文风,实事求是,不“哗众取宠”。第三,要恰当地把握好“创新”的分寸,杜绝只顾“创新”而不顾真、美。第四,注意使用“共同体语言”:有志于开展教学研究、搞好教学的人实际上组成了像“科学共同体”那样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共同的语言是维系“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注意学习、研究和使用“共同体语言”,自觉地把自己融入教学研究共同体之中。第五,要注意多学一点哲学,多学一点逻辑学,多读多看优秀的教育教学论文。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篇9

[关键词]概念教学实验解剖游戏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80107

概念在很多学科的学习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物学科中也不例外。所谓生物概念,是指我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一些认识。那么,教师如何实施生物概念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怎样才能使生物概念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由抽象变为形象、由被动变为主动呢?

一、运用生物实验进行概念教学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更要动脑,既要观察更要思考。所以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如,在对生物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细胞”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实验方式进行概念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先把细胞的基本结构用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把概念图中的概念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对这些概念进行初步的解释,而对于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则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总结、去理解。

在实验中,学生对观察微观世界的物质非常感兴趣,我抓住学生的实验热情做文章,实施“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对显微镜下的物像进行仔细观察,要求学生分清层次,不能仅仅看见一团染色的物质就了事。我要求学生将概念图中的概念与显微镜中的物像联系起来,在微观世界里找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概念的位置。由于细胞膜极薄,即使仔细观察或改用高倍镜观察也难以见到,所以我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看到什么结构画什么结构,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通过反复实验操作,每个实验小组都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实验,学生深入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概念,而且对各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印象深刻。对于“细胞”这个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在学生的动手制作、细心观察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传授,把比较抽象的微观概念通过辅助工具变成了现实的真切感受,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实验中完成的。

二、运用解剖进行概念教学

生物解剖(Dissect)要求剖开生物的躯体,以研究生物各器官的组织构造,所以解剖也是生物实验。只不过生物解剖较一般的生物实验更能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更要求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生物概念的认识。

例如,在“人和动物的结构层次”一章,由于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层次、人和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层次,是今后继续学习的基础,所以本章概念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使学生理解器官的形成,真正掌握“人和动物的结构层次”一章中的概念,我安排了一次解剖鸡翅的实验。

鸟的翼是由前肢特化而成,是飞行的重要器官,这个器官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解剖鸡翅,学生就可以认识飞行器官的形成。学生在课堂上显得非常兴奋,为了避免秩序混乱,我把解剖实验小组的人数控制在2至3人。在学生动手之前,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概念,如“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等,我要求学生在本次解剖实验后,总结出以上概念的定义及其关系。

按照常规,教师应该先讲解剖鸡翅的顺序,但为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解剖,我让他们任意解剖,但要总结出解剖顺序的规律,说出怎么操作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解剖实验的目的。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每组学生边解剖边讨论,各抒己见,寻找最好的下刀方法。学生间分工协作,边观察边记录,在小组所写的实验报告上,每组成员又能统一思想。通过解剖实验,学生基本上都能区分鸡翅上发现的各种组织,以及各种组织在鸡翅中的位置,理解了组织如何形成器官的问题。在解剖过程中,由于鸡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它的功能无需多讲,教师只需作一些暗示则可,这样学生就能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给“器官”这个概念下一个较准确的定义。

通过解剖实验,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更准确,获得了生物概念的深刻认识。

三、运用生物游戏进行概念教学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初中学生天生好动,喜欢活动,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很感兴趣,对知识学习的游戏尤为投入。所以,采用游戏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因为学生的思维情感在游戏中能够和谐发展。

如在教学“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设计了学生参与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游戏。学生们情绪高涨、踊跃参与,他们不仅相互讨论,还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析其合理性和科学依据。为了使这个游戏达到教学目的,我不仅引导学生分析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还引导学生区分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几个概念。学生在游戏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仅明确了这些概念的含义,还由此逐步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在游戏中引入“生态系统”概念时,学生感受到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对“生态系统”概念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在游戏中进行概念教学,学生大胆展示、踊跃交流,不仅对概念理解到位,而且还认识到人类不遵照客观规律、破坏环境、不善待生物所遭受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生物概念教学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准确掌握生物概念。

四、运用看图、画图方式进行概念教学

看图、画图教学方式,也是生物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物插图,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掌握生物概念。如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课中插入漫画,学生在认真观察后,一般都能识别漫画中的生物现象,初步建立起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生物插图时还可以利用幻灯片将一些相关资料(如图片及文字材料)向学生展示,使抽象枯燥的概念形象化。

在学生看图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生物关系示意图来辨析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生物关系示意图以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展示了概念之间的层级结构,但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具体说明。

在章节及单元复习教学中,可要求学生画出生物关系示意图来巩固生物概念。教师不能先给出标准答案,要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画出生物关系示意图。每个学生画出的示意图大同小异,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基于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去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示意图制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总结、整合、理清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也是联系新旧概念,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生物实验教学概念篇10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由于物理概念比较抽象,有的中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持久,学习的知识往往是片断的,孤立的,把握不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进新概念。例如在密度概念之前,先引导学生复习质量的概念,比较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质量是否相同?而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的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又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入新课――密度。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使新概念从旧知识中自然引伸出来,使学生了解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把教学目的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既不感到新概念来得突然,又掌握了新旧概念(质量与密度)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当然,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但不管采用什么途径引入概念,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新课题上来,这才是教好中学物理概念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做好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由于有的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要依靠直观具体的材料和形象,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就格外重要。例如在讲熔化与凝固时,教师课前必须精心组织实验方案,在课堂上演示好海波、松香的熔化和凝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海波、松香在熔化和凝固时发生的物理现象。这样就为讲清楚物理概念创造了令人信服的实验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好多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因此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之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关键的一步。

例如,密度概念的形成。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已获得以下感性认识:

①同一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②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同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即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征,为了表示这种特性,物理学里引入密度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密度的定义,启发学生用语言和公式来表达这一概念。

在概念形成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容易混淆的概念,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启发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暴露与概念形成相关的直观错觉,然后加以纠正,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概念

学生在概念形成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一个概念的建立总是要经过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两个认识过程。因此在概念建立之后作些简单的概念练习题,对学生正确地建立概念是有益的。学生学完一个概念,很容易记下来,可对与概念有关的物理现象和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却不大重视,重视记忆而不重视理解。所以教师切勿以为课堂上已讲清了概念,学生认为已经听懂了便万事大吉。如不及时练习,过时就忘,很难收到正确地、巩固地掌握概念的实效。因此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做实验等等,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学完压强概念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包扎伤口时,为什么要用较宽的绷带?

(2)用绳线为什么可以切开湿肥皂?

(3)紧固工件时,为什么要在螺母下面放一个垫圈?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