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十篇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十篇

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02

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篇1

关键词:学习方法;统考;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65-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无论是高校网络教育(或电大开放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此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教育部要求自2004年3月1日以后入学的高校网络教育和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层次的学生(含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简称“统考”),其目的在于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和培养目标的特点,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既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考核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如何帮助广大的成人学生更好地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这里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说明。

1.课程本身的特点。内容多。《计算机应用基础》共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应用、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的应用、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九大模块,任何一个模块都能独立成一本书。要求高。这门课程除了要求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外,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这在知识点的分布和考题的分值上得以体现。关联度低。九大模块中除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和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外,其余的彼此之间几乎相互独立,共同构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结构体系。部分学生对采取机考不适应,有畏难情绪。

2.学生的基本情况。参加高校网络教育(或电大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人生经验较为丰富,思想比较复杂,知识基础差别较大,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参与程度等千差万别,或多或少都存在学习、工作、生活之间的矛盾,年龄结构分化严重,年纪偏大的学生知识遗忘速度快。以自主学习为主,学习行为易受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有较强的目的性,正如美国成人教育者梅里安所言:“成人教育各种教学项目无不体现出它们的实用性、功利性和职业性”[1]。

二、有效的课程学习方法

通常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环节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型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应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探寻、完善和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套有鲜明特色且高效的学法体系。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下列所述的内容或可直接应用于课程学习,或启发于你或起到借鉴作用。

1.充分的准备是课程学习的前提。课程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充分的准备可以保证学习有良好的开端和可持续的进行,最终取得好的效果。心理准备。它包括:主体的地位、平和的心态、浓厚的兴趣、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足够的自信,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不断积聚的自我激励因子等。时间。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知识不断积累和逐步深入的过程,要使课程学习顺利进行,时间的保证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这门课程最短的学习时间为30~45天;每天最好能有3个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每次连续学习时间控制在60~90分钟之间,休息10~20分钟后再进行后续的学习。合适的连续学习时间不会产生疲劳感且有助于提高效率,过短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过长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环境。舒适、熟悉、相对固定、干扰较少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紧扣《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大纲,制定明确、具体、合理的学习计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大纲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的根本,也是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参考。结合主、客观因素,制定明确、具体、合理的学习计划,有利于进行有序的学习和工作,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

3.值得推荐的一般学习过程。复习和预习。这一过程宜控制在5分钟以内,主要完成对上次学习内容的回忆和巩固,以及对本次学习内容有大体了解和形成粗略的结构体系,发挥主体作用,以利于后续的学习和良性循环。仔细阅读教材和合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并做好学习笔记。学生可利用的教学资源[2]除了文字教材,还有音像教材、Cai课件、网络资源等。不同的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习惯于使用文字教材,有的更愿意采用音像教材,有的擅长运用Cai课件……只要适用且能高效地进行学习就行。另外着重强调一点: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笔记。当然做好笔记也有很多的技巧:(1)笔记要尽量完整而简洁;(2)除了重要的内容以外,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及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同时还要记下在学习过程中迸射出来的对解决某个问题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火花或殊途同归的解题思路;(3)笔记不要写得太密,要留有空白,以便课后补充和修正;(4)要在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和进行复习等。理论联系实践。具体方式有很多:完成必要的作业,加强上机操作,甚至可对格式、样式、模板、公式、函数、数据处理、图表、页面设置等进行专题探讨,也可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网络安全等进行虚拟实验,还可对文字编辑、电子表格、幻灯片等进行技能竞赛,等等。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其所学的知识和强化所学的技能,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归纳、整理和小结。知识的拓展。上述过程将不断重复,完成知识的积累。体系的建立、能力的提高、技能的形成、习惯的养成及激励的强化,最终将促进学习良性、有序、持续地进行下去。

4.定期检查,及时调整。检查内容:计划中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是否基本按计划去做?学习效果如何?总结得失,找出偏差,分析原因,以利改进,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及自我调整。

5.进行阶段性归纳总结,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进行阶段性归纳总结宜在学完整个章节后进行,形式不仅可简可繁还多种多样。通过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概括出知识的主线与脉络,寻求学习的规律,深化主题,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形成条理性认识,起到突出的作用。同时也是参与教学、锻炼思维能力、强化记忆的过程。

6.合作学习和获得帮助。合作学习[3]和获得帮助是成人自主学习过程中两个重要的补充。合作学习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感情与信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与策略,学会有效地表达自我,并在学习交往中,可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那如何才能获得帮助呢?帮助可能来自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甚至来自网络的论坛、搜索引擎、官网、微博……可能是传方授法、释疑解惑,也可能是问候鼓励、经验教训,都将帮助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7.重视考前复习和模拟练习。考前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需赘言,时间宜在考前1周内。重点强调的是在线模拟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考试形式,掌握考试流程,熟悉考试环境,减轻学生应考压力和不必要的丢分,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统考。

三、几个需要澄清的误区

1.学习方法。不要认为使别人成功的方法,也能让自己成功;也不要认为通过某种简单的方法能解决自己所有的学习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你找没找到真正适合你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2.记忆和遗忘。谁都想过目不忘,但那是不现实的。直面遗忘,科学的对抗是最好的手段,如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学以致用等。

3.时间和成绩。我们在学习中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肯花时间,多做练习,学习成绩必然会进步。其实不尽然。虽然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质变,但并不能说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试想,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花得时间不多、练习量不大为何能有明显的进步呢?这就是学习效率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在人类的记忆活动中,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都是人们所需要的,不能一味强调理解记忆。有些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或者虽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限于条件,记忆者对其意义不甚理解,例如历史年代、统计数字、外语单词、科学术语、人名地名等,对这种材料的记忆,只能采取机械重复的记忆方法。而有些材料,他们本身是有意义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记忆者要对记忆材料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了解它们的本质和特点,并通过理解去记住它们,这就是理解记忆法,其特点是靠联想去记忆。只是理解记忆要比机械记忆重要得多。

5.学习与创新。通俗来说,学习是过程、必备,创新是目的、需要,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硕果,不能仅为考试而学习。

总之,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4]。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借鉴和优化、探索和创新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规律的指导下,根据学科特点、资源属性和学习环境,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且能促进综合能力均衡和谐发展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也是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向大家传达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别同玉,许加生.论成人教育的教学策略[J].成人教育,2010,30(6).

[2]于云秀.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百问[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篇2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社会人才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校扩招政策执行之后,中职院校的生源在逐渐减少,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欲发下降。在这个时期去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改革教学思想,构建高效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还需要正视当前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努力优化。

一、新时期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足之处分析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明显的,具体问题如下:

(1)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在发展过程中,中职教育从培养高级技术人员转变成为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员。这一转变,主要受到生源与中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影响。在二十一世纪初,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优秀初中毕业生,而现在进入中职院校的大多为中考失利学生。学生自身素质的转变,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没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利用灌输法实施教学,很难让创新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应用。

(2)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信息化社会悄然来临。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职学生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没有得以更新。中职学校的教师会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固定不变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案、教学活动,影响了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代性。教学内容更新过慢,让学生接触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实际发展速度,这对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3)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编排不尽合理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编排,对于教学实际效果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讲,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师会先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背景,再对计算机的构成、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接下来就是学习计算机的各项操作。整个中职院校的学生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相同的,没有专业针对性。这样的课程设置,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平淡无奇的知识灌输课,学生无法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学习兴趣会越来越低。

(4)中职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与高等学校相比,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来自于各个区域,部分学生为应届生,部分学生非应届生。有些学生为在中考中失利,一些学生因其它原因成为中职学生。学生不同的个人经历,使其具有完全不同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统一的教学,有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学生懒得听。

二、新时期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策略

要跟上中职学校教育发展的步伐,弥补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中职院校应当去探究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思路,研究新的方法,让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得以改革。

(1)更新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转变个人计算机应用观念,教师要关注计算机操作教学,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应当由笔试与机试两部分组成,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认真去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从只为考试的计算机基础学习桎梏中走出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应当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开设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

要实现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应当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各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需求结合在一起。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不同的期待,让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中找到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兴趣的提高。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中给学生针对性引导,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高效地学习专业知识。针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当将剪辑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整合音频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给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教学技术支持,让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2)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层次性

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学生整体计算机水平,教师要利用分层教学法实施教学,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中职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计算机理论与技能测试,了解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并根据学生的测试成果进行分班,利用层次化的班级实施计算机教学。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教师要从计算机的开机、关机等最基本的知识讲起,知识呈现由浅入深,重视知识与技巧的共同讲解。对于计算机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基础理论讲解,将教学重点放在上机操作上。引导学生利用课本进行自学,教师则在课堂中发挥个人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规范计算机使用行为。比如,一些学生在制作幻灯片时,不会使用母版,为了让各个幻灯片的背景相同,一个一个复制粘贴。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用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中有所提高,能够提高其计算机基础学习积极性。积极去落实分层教学法,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教育事业的尊重。

(3)优化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计算机操作技能去解决问题,为了突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中职学校应当积极去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实践视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向。传统课堂中,学生只顾着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上机操作的机会不多。当代中职院校应当加大计算机基础教学投资,采购充足的计算机,建立计算机机房,用健全的硬件设施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化。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给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机会,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积极开展计算机基础相关实践活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作用,绝不止步于满足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好奇心。让学生认识到个人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性,需要将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置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建立起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迫切心理。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以及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目标设计、实施实践活动,才能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式越发灵活。

比如,对于冶金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会利用计算机去操作相关软件最为重要。计算机教师可以组织该专业的学生开展一次专业计算机技术大赛,评选出最佳操作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程序设计比拼给学生创造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多多参加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快速成长起来。

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篇3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

作者简介:穆丽新(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张妤(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D1212002)、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电机及拖动基础”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66-02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入校之后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课,是和传统的数学、外语并列的基础学科,是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重要途径。尽管从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始,各个大学经历了几次这门课程学习内容的改革,但是改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高校的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整合了几门计算机专业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听课加实验练习的方式。

随着信息化的程度在不断推进,城市中各中小学已经展开了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有些甚至已经进行了基本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培训。可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因为教学条件落后,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甚至对鼠标的使用都无法灵活掌握。采用相同教材的传统教学法,采用统一的教学进程,很容易让有相当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而基础差的学生则会无法跟上进度,产生畏难、紧张的情绪,严重时会让他们对计算机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如今高校通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停留在枯燥生涩的理论和一些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创新性、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理论和实验课的知识设置基本没有。多届学生采用统一的学习模式,只在细节方面做简单的微调。既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自主学习能力。采用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最终培养的学生只是用应付考试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好像“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会。”专业教育的意义流于表面,与真正的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要完全脱节。这样经过几轮学习,学生越发对这门课程应付、厌烦,没有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

一、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1]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任务驱动法的全过程有三个环节,如图1所示。

依照高等教育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教学型任务:教师讲课时带出引例,这些例子一般属于入门型知识、操作。可以把这类任务作为驱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驱动源。

模仿型任务:模仿教学型任务,制定一个与之前引例类似的任务,学生主要的目的是按照任务的驱动,回顾曾经学习过的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真正掌握已学过的技能。

扩展型任务:教师提出要求并给出题目,此阶段任务的完成涉及的知识点应该涵盖之前学习的知识点。同时任务的侧重点落在学生自主学习知识部分。给出的题目不宜太过具体,给予学生一定自主选择题目的权利,这样除了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深入思考、完善思维,逐步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换。

创新型任务:此类任务,教师仅需提出大方向的原则要求,限制最低完成标准,其他皆由学生自主设计。

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其中最关键的是“任务”的设置。“任务”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真正决定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的最重要的部分。

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任务”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性

尤其是设计创新型任务,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既有知识的掌握和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任务”要具备实践性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要尽可能地设计一些通过上机操作来完成的任务,尽量避免抽象理论化的任务出现。

在与学生多年的交流中,相对于枯燥的计算机理论学习,上机实践对学生们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现在改革后,很多学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成了完全脱节的两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先教授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真正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样下来,学生只是被动重复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如此就更谈不上自我学习和提高能力了。

利用任务驱动法,合理设置“任务”,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要做的,就是先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的能力,从而确保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

3.“任务”要具备吸引力

进入高校的学生,很多已经卸下了升学的压力,多年紧张的神经一朝松懈,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得过且过”、“六十分万岁”,是很多学生挂在嘴边的口头语。

除了正确的思想引导外,真正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真正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得知识。

计算机知识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是充满乐趣的。然而,我们对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08、2009两届学生的基本问卷调查反馈结果表示,大部分学生对大一学习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程度不大。因为这门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主要态度就是:通过就好。真正通过学习对计算机产生兴趣、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的学生,少之又少。

我校2008、2009届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感兴趣人数的百分比图如图2。

这种情况的产生,和这种固定的教学形式和相同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改变教学方法和形势极其必要。

二、分层教学法

采用任务驱动法学习,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在进行任务设置时,因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设置的任务相对会有一定的难度。基础差的学生想跟上学习进度十分困难,想要他们对学习计算机产生兴趣就更困难了。

“大学计算机基础”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既包括工科、理科,也包括文科专业。文科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和应用的角度和理工科的学生完全不同。要想让他们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并从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则任务的设置就不能一概而论。

所谓分层教学[2],就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的受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分层教学法中,可以按照两个原则分层。

1.按照学生基础分层教学

设置入学考试,根据全面的计算机水平普查,分清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采用教师教授的方法让他们入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设置符合他们水平的任务,一方面让他们对计算机逐步熟悉起来,另外一方面引导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

2.按照专业特点分层教学

文科的学生和理工科的学生,本身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不同,未来工作中相应的要求也不同。应该根据这些不同需要,针对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大纲,设计相应的“任务”,培养他们的计算机能力。

三、任务驱动法与分层教学法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确定学什么、怎么学之前,首先,根据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分层。确定好分层后,根据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教学大纲,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针对已经分好层级的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制定不同的任务。确定好不同层次的相应的任务类型,这是真正决定“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否真的吸引学生,是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最重要的部分。

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算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可以解决计算机能力好的学生重复学习、浪费时间、没有兴趣学习,计算机能力差的学生无法跟上进度以致厌学的问题;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不同需求;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可以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付以后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其他计算机问题。

四、评测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要配合评测手段的改革。要想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评测手段分成三部分:在学习不同阶段的各个“任务”的完成情况;中期测试成绩;最终考试成绩。

其中最重要的是看每个学生在各个阶段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自我学习能力,也就是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以平衡学生入学的差异。采用中期测试的形式,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而最终期末考试也是必需的,除了完成任务外,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就是通过最终的测试来实现的。

五、结论

在分层教学和任务驱动法之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

分层教学法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期基础,只有正确区分好学生的不同层次,才能在后期的教学中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任务驱动法是核心,任务设置成功与否,是这种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正确的评测手段,是深入教学模式修改的最重要保障。

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教学法相结合,可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生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未来适应复杂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不同层次“任务”的设置,真正解决学生学无所用的问题,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通过这种基础教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让“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篇4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以将分层教学法更好的应用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学中,从而帮助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代社会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地方有很多,因此中职院校也愈来愈重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软件制作、计算机硬件的检修与维护等。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的课程也大多是这些内容相关的教学课程,据相关统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中职院校很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最为基础的应用知识,其是适应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的。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对于其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其更加注重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只需要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技术的学习即可,不需要学习太多过于深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很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但目前中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少,即使开设了该门课程其教学的课时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对中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是十分不利的[1]。

2、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不例外,老师也一般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其教学。新媒体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展示ppt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内容,其还能更加直观明了的将该门课程教学的知识展现学生面前,其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速度及内容,但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2]。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应该遵守两个原则,即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指的是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层次及个性特征差异很大,分层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对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个性差异及学习能力差异的主要应素有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格、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从而制定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指的是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最佳教学方案。最优化教学过程原则实现起来十分困难,老师制定最优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最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的最优化,即教学时间的最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最优化。首先应该合理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分层教学法强调教学难度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因此其需要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其次其教学内容也需要科学的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很多,在制定的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且还需要由浅及深、由简及难的安排其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3]。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分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实现的。学生分层就是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将同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对各个层次的小组制定适应其学习的教学计划,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布置有层次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效率。目标分层就是老师在不同教学阶段制定不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分层就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教学内容层次的划分需要注意逐渐加深,逐步提高,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4]。

分层教学法能够提升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因此研究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及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严淑玲.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46-246.

[2]吴慧.关于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篇5

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也进入了各行各业,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也就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课。本文的目的是探讨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和对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改革和创新的设想。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艺术,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基础、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轻松的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地改革现有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喉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学生就会形成隋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2.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中等职业学校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

二、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1.编写精品课程、校本教材,因材施教。使用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它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要开发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安全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地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3.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引入btec教学法。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是通过在教学中进行课业设计,并让

转贴于

学生主动完成任务,来解决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难题。以“人格本位”来充实和完善“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新的能力标准、课程模式、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是btec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当前发达国家职教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基本趋势。

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块化教学;情景教学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输入法的操作;学会windows操作系统,会使用word版面设计和文字编辑能力,能够使用excel制作出电子表格文档,能够熟练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和筛选及internet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他们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方法,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应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改革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情况、教材特点、课程体系结构特点等。要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目前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在入学前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在中小学或者家庭中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就会觉得安排的课程太简单,认为学不到新的知识,学习没有动力,不能满足他们想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而一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少,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就会觉得课程安排的太难,不能消化,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

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师生间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一个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班学生,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此,学生就会养成不积极思考的习惯,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学习,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的模块性

在上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再讲到实践操作,一下子把学生带到头头是道的理论中,毫无兴趣可言。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职生,是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的群体。要因材施教,不用整本教材满堂灌,只要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会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图表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小模块等。

3.课程内容陈旧,与社会发展脱节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计算机产品换代淘汰简直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计算机基础新教学模式、方法的尝试、改革和创新

如何制订教学计划才能既让基础好、学得快的学生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又让基础薄弱、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能掌握知识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1.开展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区别地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学习指导,在教学的广度、深度、进度上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要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情况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在进校以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具备比较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以使用计算机解决一定的问题;B层为成绩次于a层,但是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了解部分计算机理论知识;C层为基本上没有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知之甚少,需要从头学习。其次,在各层中成立学习小组,每组都包括a、B、C的学生,并选出各层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老师。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譬如,C层学生可以从“简单”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在完成较简单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更深一层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性,互帮互学,既调动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当然,学习成绩、考试成绩的评定也不能再实行统一标准,各层次学生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就能得满分,完成更深一层的学习任务还有适当的加分;高层次的学生若能积极地帮助其他学生也有适当的加分。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培养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及互相帮助。这样也可以杜绝那些不听讲、喜欢玩游戏的行为,使得学生大都激情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去。

2.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不同的情景教学

根据我校的专业情况,可以分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旅游艺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1)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针对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他们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技术,但是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学习,而且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也有所欠缺,因此,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在当前应该把一些基础知识、常用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知识融合为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一门课程来讲授,使学生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知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基础知识、基础的程序语言等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筛选,不一定全部都讲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2)对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

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能,无论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必须具备的。再加之本来接触计算机时间很少,基础较差,可以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实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各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础的知识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体会到计算机知识给学习、生活以至工作带来的便利。

例如,针对电子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的学生,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教学时,在上课以前要先了解学生现时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安排任务,word章节的设计任务为“报刊设计操作”和“毕业自荐表制作”,内容涵盖word里的文字设置、段落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知识点,讲解之后,可以增加“如何通过word制作产品说明书”“如何通过word制作年度工作计划”“如何通过word制作公司内部刊物”“如何通过word制作会议备忘录”等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而针对旅游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如何通过word制作酒店宣传海报”“如何通过word制作酒店的服务手册”等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进行excel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通过excel制作公司产品价格调查表”“制作公司企划部员工工资预算表”等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公司产品的调查”等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案例,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教学,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掌握知识。

(3)修订校本教材,因生施教

由于社会发展趋势,会存在学生抱怨“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不适用”等现象。因此,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在原有的校本教材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特点和社会企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需要,修订校本教材。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能用、实用。

(4)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其实,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光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如,将教师的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上机实训报告及素材等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自主选择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对于某些在计算机学习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平台鼓励他们进行超前学习,和他们通过QQ,email等工具进行交流,辅导他们并让一部分学习尖子参加计算机技能大赛等。

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大量的案例使得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凑,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难以快速掌握,跟不上教学步骤。而且,面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案例情景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篇7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高职学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高职学生的特点

1.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学习兴趣不浓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基础不牢。进入大学以后多为混文凭,不爱学习,特别不爱学习理论知识。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设在新生进校的第一学期,新生对计算机学习比较盲目,也不够重视,虽然都会操作计算机,但是基本都是以上网、聊天、游戏为主;重视的学生也只是把过级作为目标。因此,大多数学生没有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服务的意识。

1.2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各高校扩大招生比例,面向全国招生,很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一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有的甚至非常精通。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生对计算机了解甚少,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计算机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就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学,没有新鲜感,看不到自己欠缺的知识,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听不懂,产生自卑心理。这样无疑会削弱他们学习的兴趣。

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背景

2.1计算机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高职教育就是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学始终面对就就业岗位,学生对于基础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应用,体现了学生自身能够利用计算机去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信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搞好高职计算机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2.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材选用问题。现在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繁多。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很多教材虽然也在内容了做了适当的调整,但是部分教材内容依然陈旧,不能跟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另外一些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感觉枯燥乏味。

(2)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性太强。高职教育要求进行职业教育,教师除了要讲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技术的辅导,也就是辅导学生实际操作。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生,没有实际的操作和实践。加上落后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内容、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社会脱节,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3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3.1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结合起来,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善于观察和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特点,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鼓励学生多动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2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课不像政治理论课,实践性和直观性强,大多数内容都应该对照计算机教学。因此应改掉传统的黑板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够看到整个操作过程,学生自己操作的时候更加熟练。同时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可以充实课堂内容,比起老师照搬书本内容,可以使上课的内容更加直观,更加丰富,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ppt的兴趣。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础,设计好课前的提问。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老师讲解,切不可在学生没有得出答案之前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出。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现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下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老师应该找几个平时在班级中表现活跃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带动课堂气氛。

(3)主题教学模式。主题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主题化,按照主题组织教学活动。教学主题可以是问题、任务、活动等对象。主题应在教学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主题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主题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主题的选择,选择真实性的主题可以摆脱机械性重复性的训练,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另外主题设计应该具有多样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4)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自身动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并找出解决方法、归纳知识”三个环节,围绕一个任务或者问题,运用各种资源自主练习或者相互相互探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老师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3.3计算机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稳定教学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考试的目的是不单是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也是检测教师教学的成果。目前很多学校都采取了期末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过级压力也较大,不是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在考核的时候可以参照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去考核,可以采取教师考核、小组考核、自评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增强学生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应不断通过培训、学习、观摩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把枯燥的计算机教学生动化,探索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以及计算机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超,孟莉,耿涛."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在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的反思[J].宜春学院学报,2010(12).

[2] 戴华珍.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福建电脑,2011(4).

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篇8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3-000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在计算机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为了适应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高职院校已经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能力方面与其它课程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和作用,是高职教育培养计划当中不可缺少的而一部分。伴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加深和对高职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提高,如何在正确定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起点,如何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这是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虽然最近几年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整体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高职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学生汇集到一个学校学习,学生在计算机水平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来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在高职学习之前就系统的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熟练的操作和使用计算机;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上甚至是“0”基础,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学习。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形式能够让基础好的学生很快的掌握新知识、新能力,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就非常吃力,增加了教师在授课内容和内容上难度,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显得落后和陈旧

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相识,多数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仪和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配套演示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知识,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仍然是一种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先不说学生听得懂、听不懂,即便是听懂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没及时上机操作,巩固的很不及时,等到上机实践课,理论课所学习的知识就已经忘得差不多的,形成了教不好、学不会的局面。

(三)教材的内容比较落后

目前适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还很少,很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简化而来,缺乏系统和针对性。并且教材的内容与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在内容上虽然是包罗万象,但是无法突出学生的职业特色要求。比如说在操作系统上,现在的教材操作系统还是以windowsXp为主,而发展到现在操作系统已经多次更新,以微软为例已经先后推出了windowsViSta和windows7。此外,随着各类平板电脑的兴起,安卓、苹果系统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根本没有,这是当前教材内容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想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就必须在教学改革上下足功夫,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课程体系。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教学内容中一些重叠的地方或者不适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地方,应该做出适当的删减,对于一些应用比较广泛的内容要精讲、多讲。比如说在现代办公当中经常需要的office办公软件,这些软件不论是word,还是excel都是学生将来工作中一定会用到的,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该多讲、精讲,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以适当的向实用性内容的讲解倾斜,比如说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软件的安装、文献检索等,在这里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当中的一些体会,有重点、有针对的运用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总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让学生能熟练的使用各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工作和学习的计算机应用需要。

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篇9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改革;高校

引言

计算机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基础也成为全部院校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所以,深入探索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剖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近况及出现的问题,寻求思考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着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这门课程授课老师普遍关心关注的。

1.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现状

1.1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需要《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所讲授内容不断推陈出新,让这么课程具有时效性和灵动性。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所讲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过时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过时落伍,被时代所抛弃,而且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认为计算机基础是一门落后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丧失了兴趣。

1.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还是停留在学习系统的基本操作以及掌握几个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甚至认为只要学会word、excel、ppt的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这个完全违背了当初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南辕北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几乎无所得。

1.3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不一

目前我国是个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国家,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也有所不同,尤其很多来自落后地区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这就造成了虽然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但是对同一个知识点的认识认知不同,这样对于教师来说就很难端平一碗水。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如何面对不同学因材施教,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课程改革方案的探讨

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育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掌握计算机软件,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计算机的技术术语和技术应用,为以后通过计算机解决问提供基础。

2.1改革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学基本的硬件和软件。这是很多学生以及部分老师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误区,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除了会电脑的开机关机以及基础的打字排版,其他的一概不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着力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共同与差异来制定相对于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巩固理论,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感到不枯燥不无聊,变相增加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

2.2教师授课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2.2.1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

第一、灵活的使用教材,避免课堂上传授太多的落后的知识;第二、经常性的学习最新的知识,尽可能的将这些知识内容已上课的形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总结出对其自身有价值的东西,并将这些新的内容加到原有的相关知识点上,在思想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自身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第三、做到在教授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不吃老本顽固守旧,及时的删旧添新,紧跟时代增加新的内容和知识点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2.2.2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首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和技能,教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这是特别重要的,教学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而建立起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师可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相应知识点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无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自主获取知R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激发学生创造自己的创新能力。

2.2.3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是以老师为课堂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对于教师的教学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被动的学,难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消极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其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种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扮演的角色,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

3.教学考核改革探索

目前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方式存在缺陷,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其他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计算机应用和操作为主,这就决定了其考核是以实际操作为导向而不是以卷面考试为导向,使卷面成绩不再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评价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以什么方式进行考核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将评价重心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上。评价方法应该将传统的卷面笔试考试改为上机操作和笔试的复合组合,或者进行完全自由化的课程综合设计,给学生们一个自由度很高的命题,让给学生自由的发挥,完全的激起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致,这样才能抬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强调“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强调“活学活用”的教学方法,强调“推陈出新”的教学手段。这就督促我们教学工作者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改革创新,不能躺在原来的基础上吃老本,要继续研究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找出这门课程的教学关键,在不断的教学中总结经验,总结学习方法,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科技信息.2010

[2]张爱香,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浅析.中国科技信息.2013.

计算机基础学习方法篇10

[关键词]武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学习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所有武警院校学历教育学员都必须努力学好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根据武警院校学员的特点和计算机课程自身的学习规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以加强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二、武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授课教员在认识上有“狭义工具论”的错误观念,认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目的仅是教会学员使用计算机,把计算机当作工具来运用。其次,实验内容过于刻板,通常以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为主,仅要求完成验证性实验和应试练习,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第三,由于学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学员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学员无法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地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致使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束缚。最后,实验教学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简单地对几个软件及其操作等知识点进行考核测试,无法真正反映学员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员具有计算机的基本软硬件知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网络安装和管理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材的选定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实践教学的实施等是很关键的要素。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改进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实施:

1.教学理念改革。为了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的理念,要从思想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树立“以学员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由传统方法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使学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拓宽和加强学员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以无纸化办公为目的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学员们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使他更能适应部队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2.教学方法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突出举一反三学习方法。

(1)教材的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着重强调教材的应用性、实用性,应尽可能选用目前比较先进的、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并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做不断地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员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因此教材就要注意培养学员扎实的基本功,特别要进一步拓展学员的计算机职业应用技能。

(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介绍一些新的思想、理念以及处理方法和手段,要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帮助学员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体现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变化性和先进性。引导学员对任务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通过教学,让学员置身于真实的岗位中,情景逼真,能较好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能使学员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有效地锻炼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主线,将实验教学体系分为三个阶梯:①验证型实验。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体验方式,用于帮助学员通过验证方式的训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和技能,属于计算思维养成阶段。如powerpoint的超链接功能,要求学员验证使用超链接实现课件制作中幻灯片的结构化设计(包括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训练学员的结构化思维。②改装型实验。强调各知识点和技能的灵活应用,要求学员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属于计算思维拓展阶段。如操作系统中文件系统的文件搜索,在学习深度遍历搜索的基础上,运用回溯的思维,实验广度遍历搜素,并进一步体会两种搜索方式的区别及适用场景。③综合型实验,旨在培养学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常选用一些具有研究探索性的综合性课题,实验内容既要反映计算机应用操作水平,也要涵盖计算思维方法,属于计算思维应用阶段。

(3)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学以致用,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不仅是为学习理论提供感性材料,为理解疑难概念铺设台阶,而且是整个学习的重要部分,与理论教育密不可分。实践证明,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对学员的素质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创新教育最为重要的基础。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尤为重要。

(4)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有效的检验教学效果,有必要对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便能更好地体现学员的职业应用技能,使考核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平时、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又分为理论部分和案例部分,总评=平时×30%+期末考试(理论)×30%+期末考试(案例)×40%。在完成基本学习的同时还推荐同学们参考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从而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