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4:53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74-01

肱骨干骨折为发生在肱骨外科颈远端1厘米以下至肱骨髁部上方2厘米处的骨折。肱骨干骨折多为暴力所致,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肱骨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三分之一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三分之一骨折易发生骨不连。骨折局部肿胀,可有缩短,成角畸形,局部压痛剧烈,有异常活动及骨擦音,上肢活动受限,合并桡神经损伤时出现腕下垂等症状。造成肱骨骨折的原因有直接暴力,常发生于交通事故;间接暴力是因为手掌或肘部着地所致;旋转暴力常发生于投掷动作时用力过猛。

1.临床资料和结果

本组69例患者,成年男性35例,成年女性26例,儿童8例;其中闭合性损伤42例,开放性损伤27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8例,合并血管损伤9例;非手术治疗42例,手术治疗2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切口感染发生,无其它并发症。患者以成人居多,男性稍多于女性,儿童较少;伤口性质以闭合性损伤居多,开放性损伤较少。根据以上结论可以更好地提出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总结临床护理经验。

2.护理方法

2.1急救护理:正确的现场急救和安全转运可减少患者痛苦,无论哪种损伤都要迅速用特制夹板固定好,其次可用木棍、木板代替;如无替代物,可用三角巾或简单托板悬吊患肢在前胸部,也可将上肢固定在前胸部,上臂下垂,屈肘90度角。合并桡动脉损伤时,要立即用止血带止血,并每隔30分钟松开一次,1-2分钟后再行止血。运送途中应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及创口有无出血,病情有无进一步变化,以便于及时施救。

2.2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2.2.1常规护理:肱骨干骨折多为闭合性损伤,大多施行非手术疗法,此类患者同样需要精心的常规护理和心理安慰。使用小夹板固定者,绑扎时应松紧适宜,太松则失去固定作用,太紧则影响血液循环。根据患肢肿胀程度及时调整布带松紧度。使用U型石膏固定的病人必须在肢体肿胀消退后更换一次石膏;悬垂石膏应采取半卧位,以继续维持其下垂牵引作用。

2.2.2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疼痛剧烈、肢体失去骨骼的支撑、肘关节功能丧失、对骨折知识了解少、担心手术安全问题、担心术后影响工作、家庭、前途,对疼痛的恐惧等,因此会出现紧张、焦虑、悲观等负面心理情绪,解决这些护理问题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或疑问。护士要耐心地向病人解释闭合性损伤是骨折类型当中病情较轻的一种,非手术治疗可免除手术的痛苦,同样可恢复健康,并可大大减少病人的痛苦;该病通过积极的治疗,正确的功能锻炼,预后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让病人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儿童患者担心功课被落下、远离同伴、不能自如活动等,针对这类较小的患者要采用鼓励、赞赏、安慰并用的办法,鼓励患儿与同伴、同学联络,允许他们来院探视,交流学习情况,根据病情帮助患儿继续学习。特别提醒患儿家长严格防止患儿再次发生意外。

2.2.3术前护理:肱骨骨折的开放性损伤合并桡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或手法复位失败时要立即将患者转至急救室,行抗休克治疗;并测量排尿量,密切注意观察病人的皮肤色泽、肢体末端的体温、意识状态的变化,记录其生命体征等变化;全面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这样做会使病人具备良好的耐受手术的身心条件。

2.2.4术后护理:复位后必须用垫枕抬高患肢前臂,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若发现患肢远端肿胀严重、发凉、剧痛、感觉麻木应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的处理。严密观察肱骨干骨折是否有桡神经损伤症状,如果发现有垂腕、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外展或手背桡侧皮肤有大小不等感觉麻木区,要及时探查原因,尽快解除压迫;如症状仍不缓解,要行神经探查术。

2.2.5饮食护理:加强骨折患者的饮食护理可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不失时机地向患者宣讲健康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患者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以便于患者更好地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骨折早期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以适当多摄入鸡蛋、豆类、新鲜蔬菜等,忌食油腻、生冷、酸辣食物;后中期多食滋肝食品,如猪肝、排骨、鸡汤等;每天大量饮水,防止便秘;对于老年患者应进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纤维素饮食。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因此应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奶酪等;也可适当增加维生素D及钙摄入量,以促进骨痂生长和愈合。

3.功能锻炼

康复训练的初期是在复位固定术后10-14天。此期骨折断端尚不稳定,易发生吻合口的再移位,因此要在保证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中期是在实施复位后的14天。此期除做上述训练外,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其它肢体、关节的活动,同时配合理疗,以促进早日康复。后期的训练是伤侧肢体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

4.预防术后并发症

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是肱骨干骨折后的五大并发症,护理过程中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多种教育方法并用,增强自身预防并发症的意识,促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

5.出院指导

平卧时患肢垫软枕与躯干平行,活动时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外固定解除后仍要继续康复训练,如关节的伸曲,旋转活动等,以防止肌肉粘连、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定期门诊复查,利于及时改进康复训练计划,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pU患者256例,男160例,女96例;年龄40~72岁,平均52.7岁;病程15d至36y;胃溃疡116例,十二指肠溃疡122例,复合性溃疡18例。

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贫血等。

1.2临床特点临床症状不典型,如缺乏规律性痛疼。临床表现多样化,腹胀、贫血、胸痛、哮喘等。合并其他疾病多,有78%合并有其他疾病。患者对本病的认知度低,服用多种药物,生活自理能力差,遵守医嘱性差。

通过观察发现pU具有下列临床特点:①40岁以后发病率高,与40岁以后胃黏膜逐渐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有关;男性居多,男性饮酒、吸烟多可诱发溃疡。②大多数存在诱因,达79.0%,最常见的诱因是饮酒吸烟,酒精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吸烟可以促使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加,导致胆汁反流。其次是精神心理因素,长期负性情绪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增强,使胃十二指肠黏膜血流量下降,削弱了黏膜的自身防御功能,从而诱发溃疡的复发。另外存在药物因素如口服水杨酸类、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有时同一患者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诱因同时存在。[1]③疗程短未维持治疗易复发,疗程短,胃黏膜修复不完善,胃黏膜屏障防御功能仍较弱可复发。

1.3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选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使用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胃黏膜保护剂服用胶体铋或思密达。对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者使用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伴消化道出血者加用止血剂。[1]

2临床护理及指导

2.1饮食习惯护理消化性溃疡发病时,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而易被忽略,以至延误病情。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安排食谱,饮食营养均衡,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勿食过冷、过硬、过热、不易消化的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酸辣食物等;进餐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对具有易患因素的老人,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化、肾功能衰竭等疾患的老年病人,应注意观察有无胃部不适、嗳气、流涎、恶心、黑便等症状。保证充足睡眠及开朗、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忧虑和情绪波动,不参加如麻将等可致精神过度紧张的活动。进食后0.5~1h内避免剧烈活动。溃疡活动期应休息或住院治疗4~6周。可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和喜好安排食谱,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在不刺激溃疡的前提下多摄入营养,以增加胃黏膜的抵抗力。主食以面食为主;可适量摄取牛奶以稀释胃酸,但不宜多饮;并摄入适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规律进餐、少食多餐:每日4~5餐,定时进餐,每餐不宜过饱。进餐时保持心情舒畅,充分咀嚼。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等。在吸烟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烟叶中的尼古丁能轻度损伤胃黏膜,并加剧乙醇或非甾体类消炎药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乙醇会使胃黏膜屏障作用受损。

2.2心理护理宣教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和复发与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因此对溃疡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大多数患者因长期用药,疾病反复缠绵,精神高度紧张,易产生精神紧张与焦虑,部分情绪低落、消沉,少数又缺乏社会和家庭的关怀表现为孤僻。因此,应耐心细致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健康教育的需求,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护士应主动将防治疾病的基本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病人。对于采取的检查、治疗和护理措施要事先解释,以消除顾虑,减少病人的情绪波动,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指导病人保持乐观情绪,教会松弛技巧,并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对少数有焦虑、紧张、失眠等症状的病人可短期少量使用镇静安眠药。对长期应用者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肝功能情况。对出院患者要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有关知识。[3]

2.3药物护理对pU患者必须给予正规、综合、长期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根除Hp等。质子泵作用时间可达72h,服药2~3d内腹痛、嗳气、反酸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部分患者自行停药,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药物有关知识及长期服药的必要性,质子泵抑制剂临床上常用洛赛克和潘托拉唑,洛赛克可引起头昏,特别是用药初期,嘱患者用药期间避免做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常用胃黏膜保护剂有果胶铋、硫糖铝,果胶铋在酸性环境中才起作用,故宜在餐前半小时服用,服果胶铋过程中可使齿舌变黑,可应用吸管直接吸入。部分患者服药后可出现便秘和黑便,停药后自行消失,硫糖铝宜餐前1h服用,因硫酸铝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慎用;根除Hp的药物可能出现如口苦、厌食、恶心、上腹不适等不良反应,如有严重不良反应,不能自行停药应就诊,根据医嘱更改抗生素。溃疡愈合后酌情采用间歇疗法和症状自我控制疗法或阶梯性疗法维持治疗,时间为半年至1年。

2.4疼痛的护理评估病人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及疼痛的规律,了解疼痛的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尽量避免或消除疼痛的诱发因素。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药物的疗效。[2]制酸剂应在餐后和睡前服用,H2Ra常于进食及睡前服用。

3讨论

对消化性溃疡病人应强调身心两方面的护理。持续的精神紧张、忧虑和情绪波动以及长期过度的脑力劳动,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和病情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帮助病人保持乐观的情绪、规律的生活、合理的饮食以及适当的休息,应贯穿于本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的全过程中。指导病人掌握疾病有关知识,以便进行自我护理预防复发。避免各种易导致复发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饮食失调以及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药等。老年人由于肝血流量减少和肝脏解毒功能下降以及肾功能的减低而易于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服用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须定期随访肝功能、肾功能,以免造成肝肾损害。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心血管;冠心病;内科护理;诱发因素;预防对策

在临床当中,冠心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有一个清晰的解释,目前较多的认为和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在临床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当中,主要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吸烟;其次则是糖尿病,肥胖以及神经精神方面的因素;再者为一些无法改变的因素,比如家族遗传史、性别(男性)、年龄等[1、2]。本文对我院137例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其予以了有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院137例临床冠心病住院患者,男79例,女58例,年龄41~82岁,平均67岁。其中125例患者有心绞痛病史,43例患者有心肌梗塞病史。

1.2方法

对137例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予以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措施,重点对患者进行疾病基础知识、日常饮食、心理调护、规律运动、合理服用药物等相关方面健康教育。

1.3诱因分析

1.3.1运动量的突增及情绪的变化: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出现过较为急速的运动或者是情绪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引发了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3.2气候的多变:问卷结果显示,天气的较大变化往往对许多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以及血液循环造成了一定影响,从而使得疾病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1.3.3本组患者中75例(54.7%)体重超标,61例(44.5%)糖尿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血脂、血糖等相关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1.4预防措施[3、4]

1.4.1疾病基础知识教育:认真向患者讲解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预防疾病的主动性;

1.4.2合理调整日常饮食: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低盐饮食,适当补充VitC、B、e;

1.4.3积极心理调护:帮助患者树立平和乐观的心态,及时有效的调节心理平衡;

1.4.4的良好运行;

1.4.5合理服用药物:积极遵医嘱服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相关疾病的药物,有效的控制临床各项相关性指标。

2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行有效的临床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内科护理,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以及自我保健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疾病的临床复发频率有了较为明显的减少,患者的愈后康复有了较好的改善,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医患氛围。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最大疾病之一。依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饮食习惯和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相关性,平素喜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等食物的人群,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通常比较高。运动量的突增及气候的多变在心血管疾病诱发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因而加强临床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质量及管理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心血管疾病护理质量也已经逐渐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普遍重视。提高心血管科临床护士的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已是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5]。

本文通过分析心血管疾病当中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的诱因,并就其预防措施及内科护理体会做出相应的总结得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健康的教育,及时的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复发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临床死亡率以及更好的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慧霞,马淑芳.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5):236-237.

[2]郑军,洪波,张世范,徐迪辉,杨俊峰,孟辉,高明,林勤燕,唐娜.硝酸甘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1):70-72.[3]刘延凤.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8(25):168-169.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4

论文关键词:护理 专职教师 临床实践 质性研究

论文摘要:目的深入了解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探讨其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入访谈法,对12名护理专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及时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主题。结果 从访谈内容中提炼出两个主题: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认到重要性但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包括对效果的不确定、角色冲突、缺乏归属感、潜在的职业危害及经济顾虑)。结论 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参与临床实践现状并不理想,这主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有关。

临床实践可以提高护理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和信心,提高其护理理论和实践授课能力。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高校]安排专职教师以短期进修、见习带教等方式参与临床实践工作,以提高护理专职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防止学校教育与临床实际脱节。目前国内也有关于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报道[,但多以临床实践的经验介绍等一般性报道和临床实践现状的量性研究为主;在影响临床实践的因素上也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下临床等客观因素出发,没有从教师需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曾参与临床实践的高校护理专职教师为访谈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感受,并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有目的地选取12名从事护理教学的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进行质性访谈。年龄28~37岁中位年龄295岁;男1人,女11人;其中已获得硕士学位者6人,硕士在读6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5人;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者(不包括实习经历)人。

1.2 方法

本研究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取深入访谈法,以获取受访者的真实感受及体验。访谈以“请您谈谈您对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看法及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主题展开。访谈尽量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具体时间不限,以受访者认为已经较准确全面地说出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止。在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及时将访谈录音内容逐字记录。将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与本研究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归类,形成相关主题,并返回受访者处求证。在资料分析处理过程中尽量以受访者原话呈现,对部分表述不明确的内容经核实后予以修正。

2 结果

2.1 主题一: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态度

2.1.1 认识到重要性 在访谈中,12名护理专职教师均表示出临床实践是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有帮助。“每次学生听我讲在临床碰到的实际例子的时候学习兴趣会更浓一些,对书本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如果我给学生举的例子是我在临床实际碰到的,会讲得比较生动,会有自己的体会,不会干巴巴的,而且举例的时候更自信一点,如果是虚构的病例总是怕与实际不符,说的时候感觉底气不足。”

2.1.2 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访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的意愿及态度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来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名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并喜欢参与临床实践。“我很喜欢下临床,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长时间不去就发现很多东西跟不上了”“;上次去医院的时候她们正好要体格检查考核,很多护士不会,我在学校正好教这部分内容,我就示教了一次正确的检查方法,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临床老师和学校老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挺好的。”8名教师存在愿意但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的矛盾心理。“我心里是很想去临床的,但在医院又觉得呆着不舒服”“;我是愿意去的,但是现在每次去的时间太短了,匆匆忙忙的。”2名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现出不愿意或不喜欢的态度。“如果可以不去临床那我就不想去了”“;我不愿意去,在那里基本学不到什么知识,浪费时间”“;目前这种临床实践的方式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2.2 主题二: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

2.2.1 对效果的不确定

是否能学到知识是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因素。“有些科室带教老师比较认真,我觉得学得挺多的,那我还是很愿意去的”“;除了附属医院外,最好还能去一些其他的大医院,这样能学得更多”“;带教老师既带实习生又带我们的话,一般我们就没什么操作机会了”;“我以前在临床已经工作了好几年,护理操作也很熟练,但是临床实践还是跟着护理带教老师做日常护理工作,这样基本学不到什么,我希望能让我自己去学我想学的东西”“;不同年资教师应有不同的临床实践方式及目标。”

2.2.2 角色冲突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碰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也在那里实习,总觉得挺尴尬的,所以有时候尽量避开,不和他们一起工作”“;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跟同一个带教老师,当时学生说有个患者的静脉不好打,让我去打,当时我觉得心理压力挺大的,如果我没打进,那觉得太没面子了”;“带教老师一般也不教我们,她们觉得我们也是老师,可能比她们懂得更多,就让我们自己看看,不会和我们主动说一些相关知识”“;我怕万一做错了会被护士笑话”“;当学生的时候自己做得不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做老师了,总觉得如果做得不好会被人嘲笑。”

2.2.3 缺乏归属感

是否有归属感也是影响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我比较喜欢去我熟悉的科室,那里的护士、医生都认识了,感觉好一点”“;跟在医生后面查房时,医生都很奇怪地看着我,如果护士长能先介绍一下我可能会好些”“;刚去科室的时候,谁都不认识,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挺难受的。”

2.2.4 潜在的职业危害

部分教师表示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的安全问题及职业危害存在顾虑。“万一因为我的操作不当,发生医疗事故该怎么办?”;“我们不是经常在医院,所以很多操作都生疏了,带教老师有时候也不敢放手让我们做,说实话她如果真让我做,我也不一定敢”;“真不想去下临床,医院病毒、细菌这么多”“;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扎伤,万一这是个艾滋病患者怎么办?”

2.2.5 经济顾虑

“临床实践与其他工作任务相比较,在各方面都不平衡,下临床也不算工作量,又没有补贴,还不如多上几节课”“;我每个月还要还房贷,如果不上课去下临床或者外出进修,其实经济压力挺大的。”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职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实践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临床实例及密切联系实际,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但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人在表示愿意参与临床实践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喜欢的态度,因此目前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并不理想。根据访谈的结果,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不主动进行临床实践的现象可能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尚未满足所致。

3.1 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与受访的12名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的临床实践方式学不到知识,不能达到临床实践的目的及效果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护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教授护理操作相关知识,还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这就要求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熟悉临床护理工作内容,还应重点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临床新技术新进展等。目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以直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方式为主,难以学习到护理工作以外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医院缺乏相应的带教制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带教老师对带教方法和内容也存在困惑。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会产生枯燥乏味、学不到知识的感觉,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

3.2 尊重与自尊的需要

教师在参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仍以教师的角色要求自己,觉得教师应懂得更多,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面对自己曾经的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往往不被患者、护士及医生所理解和认同,他们认为教师就应该在学校上课,来医院能做什么?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3 爱与归属的需要

护理专职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对临床工作环境及医护人员不熟悉。陌生的工作环境、缺乏共同的话题导致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产生孤独感及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时间较短,医院也缺乏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院没有提供工作服、储物柜等,而这些更加重了教师的无归属感。归属感缺乏会导致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影响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4 安全的需要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危害因素中,护理工作的潜在职业危害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随着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对临床实践中护理安全问题的关注开始增加,也导致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存在顾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以保障教师的临床实践工作。

3.5 生理的需要

对于少部分青年教师,刚刚成家立业,积蓄较少,有的还需承担房贷等压力,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4 对策

可见,要提高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应从满足教师各层次需求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善教师临床实践现状及提高临床实践效果。

4.1 建立个体化的临床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主要有短期进修、参与临床见习带教、不定期下临床了解新技术新进展等方式。应根据教师的不同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及个体化需求,建立相应的临床实践目标、方式及内容。

4.2 完善相关专职教师的临床实践制度

包括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管理制度及培训制度。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制定相应制度,以加强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管理,提高临床实践效果。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及新同事,以减轻无归属感;在带教方式上,尽量安排高年资带教老师提供一对一带教,以提高带教质量;管理制度中还应包括对进行临床实践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护理安全的保障。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5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4a护理浙江省杭州市310016

【摘 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给予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每搏输出量(SV)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3.8%,显著高于对照组78.1%(p<0.05);治疗组每搏输出量(SV)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急性心力衰竭;应用效果

急性心力衰竭[1]在临床上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症状不明显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致死率。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对收治的部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自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49.8±4.3)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治疗组在其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加强心理护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上常会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大致的了解,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治疗;②严密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情况、皮肤颜色和温度以及肺部啰音的变化情况等相关体征。③体位护理,指导患者行坐位,背靠枕头,双腿自然下垂,以缓解心脏负荷。若患者病情许可,可鼓励进行适当的床边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若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关护理措施以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④吸氧护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因心排出量骤减而导致多组织器官严重缺氧,当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5%时,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患者吸氧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相应的吸氧方式。⑤合理指导饮食,饮食以低脂、低糖为原则,鼓励进食富含高蛋白、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

1.3评价指标

两组经护理干预后,分析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每搏输出量(SV),并根据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2]:以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为显效;以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生命体征得到明显改善为有效;以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或出现加重,生命体征未得到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3.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p<0.05)。详见表1。

2.2两组SV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经综合护理干预后,其SV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好发于老年患者,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其在我国的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研究表明,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抢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速度,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中,治疗组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和吸氧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合理指导饮食,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3.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p<0.05);且治疗组SV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临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临床护理

妊娠期高血压(HDCp)病又称之为妊高症,是妊娠期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是妇女在妊娠20w后发生继发性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大临床症状,可伴有多脏器损伤,严重时可出现子痫、昏迷、胎盘早剥、DiC等症,严重威胁着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也是引起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上主要采用扩容、镇压、解痉等方法积极治疗,降低临床死亡率。同时对妊高症患者进行科学的妊娠期和围生期的临床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病情,同时也能有助于胎儿的顺利分娩。本文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临床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08例,年龄23~45岁,其中初产妇85例,经产妇23例,高血压家族史15例。轻度妊高征65例,占60.19%;中度28例,占25.92%;重度15例,占13.89%。其中剖宫产的有61例,经阴道分娩的有47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2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其心理顾虑;及时进行病情观察以防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产时、产后护理,严密监测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体征。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如紧张、不安、焦虑、对胎儿发育的恐惧等,这些不良情绪在不同程度上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严重者可使病情加重,此时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时要主动倾听患者的感受,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详细解释某些药物对患者造成的不适,以消除其顾虑。指导家属参与并与其讨论保健知识,以获得良好的合作并帮助孕妇稳定情绪,以保证孕妇的分娩。

极配合治疗[1]。

2.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胎动以及胎心率等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胸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以防病情及进一步加重,并协助医师进行对症处理[2]。同时经常听胎心音,观察宫缩变化,必要时可给予胎心监护仪进行监测。若患者出现抽搐的情况,应加床栏以防坠床,并进行专人护理并记录;护理昏迷患者时应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预防褥疮的产生。

2.3药物护理对于妊高症患者首选解痉药为硫酸镁,在应用本品时应密切观察,若过量则易引起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中毒,表现为膝腱反射消失、尿量减少,严重者可致呼吸肌麻痹甚至心跳骤停等中毒表现。在出现中毒症状后立即拮抗镁离子,临床多选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来对症治疗。在应用利尿药时应观察有无低血钾症状,预防性低血压的出现,在用药期间若有异常出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3]。

2.4产时、产后护理分娩时,严密监测产妇的血压、胎心、胎动、宫缩以及产程等情况,在宫口全开后,进行会阴侧切以缩短第二产程,保证母婴的安全。胎儿娩出后应立即清理呼吸道,以防窒息;为产妇测1次/h血压,在产妇血压稳定后测1次/4h;要求产妇尽早排尿,减少阴血的流量。尽早辅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进行新生儿预防接种等[4]。

3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临床上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产后易并发感染性抽搐、产科出血等疾病,同时也是导致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精心细致的临床护理为治愈本病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同时还可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和护理效果,显著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亚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68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6):302-303.

[2]韦永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27(4):276.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急诊;眩晕症;临床护理

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的急诊病症之一,可占到耳鼻喉临床治疗的15%―20%,也可占到内科急诊治疗的5%左右。眩晕症主要是患者对于空间产生障碍,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出现了带有运动性质的幻觉,一般来说,眩晕症多发于中老年人,但是目前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1]。我院在急诊眩晕症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98例急诊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后符合眩晕症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111例,年龄为31―77岁。所选择的198例患者常见的临床病症为视线模糊、走路摇晃甚至无法行走、复视等,主要的伴随症状有头晕、恶心、耳鸣、呕吐、四肢无力等。

1.2方法

对这198例急诊眩晕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主要护理方式如下:

1.2.1观察病情

眩晕症发病常伴有一些伴随症状,患者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活动出现障碍等,因此,在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当观察患者病情,看患者是否出现了颅内压值增高的现象。此外,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观察患者的血压、瞳孔、心率、语言表达能力等,若患者出现肌无力等现象,护理人员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1.2.2病史询问

护理人员应当在患者入院后询问其病史,既要保证语言的简练,还要避免出现遗漏现象。护理人员需要询问患者或患者家属,此前是否受过颅脑外伤、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此外,护理人员需要询问患者家属,患者在发病时的具体情况,并将患者病史进行详细记录,反馈给医生。

1.2.3心理护理

由于眩晕症的伴随症状相对较多,且时常出现复发,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痛苦、不安等心理因素,甚至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的现象。护理人员需要重视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多安慰患者,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需求并尽量满足。护理人员还需要多向患者讲解眩晕症成功治愈案例,鼓励患者克服困难。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尽量多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的心理,以免患者在长时间紧张情绪下出现不良应激反应[2]。

1.2.4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眩晕症期间需要进食清淡、营养价值较高的流质食物。若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呕吐现象,护理人员应当减少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可以让患者采取少食多餐的形式进餐。护理人员应提醒眩晕症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过程中,不能进食任何辛辣、油腻或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免影响具体的治疗效果。

1.2.5输液护理

急诊眩晕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接受输液治疗,治疗眩晕症的很多药物都含有扩张血管药物或莨菪类药物,护理人员若是在为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好输液的具体速度,这类药物就会给患者造成心悸胸闷、精神障碍等症状,严重时会使患者出现幻觉。这样一来,不仅无法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给患者带来新的心理压力。此外,护理人员在为眩晕症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中,还避免二次输液的发生,以免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可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治愈:患者在治疗一周后眩晕症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到一年内无复发现象;好转:患者在接受治疗一周后部分症状消失,随访半年至一年内有一至两次复发;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眩晕症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现象,甚至加重,随访期间出现了多次复发。

2结果

本研究所选取的198例急诊眩晕症患者在经过临床护理后治疗无效例数为27例,无效率为13.6%,病情好转65例,治愈例数106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6.4%,说明临床护理对于急诊眩晕症患者的治疗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3讨论

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眩晕症是急诊常见的病症之一,在人群中的患病几率可达到1/20,仅次于疼痛与发热。眩晕症是头晕症状的重要亚型体现,也是耳鼻喉科医生、内科医生等的常见主诉。目前,眩晕症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但已经有向年轻患者发展的趋势。

目前,临床对于眩晕症的发病机制还尚无明确结论,这也导致了眩晕症在具体诊断与临床治疗中存在较大困难,医生对于眩晕症的病因、病情未来发展等经常缺少明确的认知[3]。眩晕症带有较强的反复性,患者即使在接受治疗后也经常会出现病情反复的现象,且眩晕症伴有较多的并发症状,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在此背景下,在急诊眩晕症治疗过程中配合应用临床护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院在急诊眩晕症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了临床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具体的临床护理中,我院的护理人员从多方面入手,对患者的眩晕症病情进行仔细地观察,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心理安抚,以此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等。此外,护理人员还很重视患者的饮食、输液等方面内容,保证了临床护理的全面性。通过开展临床护理,我院急诊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了86.4%,且患者在治愈之后基本没有出现复发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我院在急诊眩晕症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不仅保证了患者的治疗疗效,也避免了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有效保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

结语:

在急诊眩晕症患者的治疗中配合应用临床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萍.眩晕症57例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42-143.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临床路径精神科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140-03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由于我国在精神科护理实践过程中实施临床路径还在探索之中,故在卫生部下发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中,并未将精神科纳入全国范围内遴选的50家试点医院,和承担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范围。本文针对如何将临床路径运用于精神科护理,来适应医疗市场需求,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而进行初探。

1运用临床路径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医院已开始实行临床路径,至今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推广和使用。临床路径的广泛开展,为临床工作者制定了工作标准,规范了诊疗护理行为,保障医疗护理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检查和用药的病人消费更显合理。而运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的发生。目前在国内各大医院已按照卫生部下发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了若干病种的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受到了医院管理者的关注。由于精神科的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受影响的因素较多,故在此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对于精神科医务工作者而言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2如何在精神科护理中实施临床路径

2.1提高护理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理解

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精神科护士开拓新理念、新思路,根据病人的疾病以及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因此,首先要做好临床路径的宣传和培训。通过临床路径实施手册、精神科临床标准护理计划等教材,聘请专家或经进修培训的护士进行讲授。同时结合自学管理、成本核算、循证护理等理论知识,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临床路径的相关知识,细致分析其中的内容,使护理人员了解临床路径的内涵,自觉、严格地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各项护理,确保护理质量的提高。

2.2在实施临床路径前做好各项准备

2.2.1组织建立

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协作组,由实施人员、监督人员及协调人员构成。组长由护士长担任,主要负责组织统筹工作,如组织护理路径制定、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人事安排、监督评价等执行情况。实施人员由责任护士、主管医师组成,具体负责实施。监督人员由科室负责人、患者及家属组成,主要监督、评价临床路径的执行和处理变异情况等。协调人员由护理部、医务科等行政领导组成,主要负责协调组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

2.2.2量表准备及理论支持

全面实施临床路径要从病人入院后的各种量表开始准备。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和全科护士组成路径小组,共同完成。小组要在充分了解病人病情和治疗期望值的基础上,结合诊疗计划、护理措施来制定相应路径。病人入院后均发放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手册供病人及家属共同阅读并讲解,进行个别指导及问卷调查。制成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转归、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记录,采用护理表格填写方法,内容包括常规眉栏项目、路径项目、执行记录、变异记录等四部分,尽量使护理记录做到简单化。

2.3分步骤实施临床路径以达到预期效果

2.3.1入院宣教及评估(第一周)

入院后首先向病人进行入院宣教,包括患者用药宣教,家属的心理卫生宣教,检查目的,住院须知等,并采用各种量表全面评估患者的状况。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及同室病人,消除紧张恐惧感,向病人讲解相关制度及路径内容。其次对病人的身体、社会、情感、智力、精神和文化方面进行评估,作出确切的护理诊断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在护理计划中,要确立护理目标,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根据护理目标,制订具有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方案。

2.3.2治疗初期(第二周)

向病人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协助完成相关辅助检查。把疾病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体征、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和防治知识对病人进行指导,让病人对自身疾病有全面了解,正视自己的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阶段,要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路径要求做好防范。

2.3.3治疗进展期(第三周至第四周)

该期要在加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用药指导,介绍药物治疗的目的,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精神病人以药物治疗为主,病人因缺乏自知力不愿治疗,多表现为拒药、藏药行为。因此,医生、护士应给予积极地鼓励和支持,提高病人对治疗和长期服药的依从性。精神病人发生食欲减退、暴饮暴食、抢食、噎食或因自责而拒食的情况较多,因此要加强饮食指导,避免在饮食过程中发生意外。

2.3.4治疗缓解期(第五周至第六周)

讲解自身疾病的诱因、核心症状(如幻觉、妄想等)、治疗原则、注意事项,以及疾病好转的一般规律,提供信息支持,并根据患者的疾病程度、个体心理需求、接受能力等进行个别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小组心理治疗、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由于自知力的逐渐恢复,病人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前途希望的渺茫,害怕被家人和社会歧视等表现。因此,护士首先要有耐心和细心,同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使病人逐步建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使病人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同时,要对活动与睡眠给予指导。督促病人参加集体活动,多给予支持、鼓励、表扬以提高活动兴趣,不能让其独处,使病人从负性情绪中摆脱出来,培养正性的认知方式。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舒适、安静的环境,嘱保持良好的睡眠形态和正常的作息时间,在睡眠障碍期间应严加看护,严防意外。

2.3.5恢复期(第七周)

与患者一起回顾病中表现,帮助患者分析幻觉、妄想的非现实性,使其对外界有一个正确的感知,讲解服药的重要性、疾病早期干预、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应对方法,分析评价患者改变认知上的缺陷,安排工娱疗活动,多参加体育锻炼。

2.3.6出院指导

患者自知力恢复,对自己的前途有些担心,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此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控制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同时提高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患者能获得良好的家庭系统支持。对病人和家属同时进行出院指导、用药注意事项等康复指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合理的营养和充分的睡眠,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发放自行设计的健康知识问卷评分表及满意度调查表。

3完善管理机制

护士长依据临床路径内容随时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质量抽查和评分,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检点为是否依据临床路径对入院病人进行护理及健康宣教。发现问题总结后告知病区护士长。护理部每月组织科护士长进行全院的护理质量检查,检查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听取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以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

4效果评定

可以于入院时及出院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患者的疾病状况,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定满意度;采用自拟健康知识问卷评定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内容为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根据实际工作设定分值,出院前由专人发给患者填写,得分越高,说明实施效果越好。因患者疾病的转归存在个体差异,具体执行时要依据病情的转归程度灵活运用。

5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

5.1实现了实施者的自身满足

在临床路径的实施中护理人员自身水平获得提高,自身价值得到认可,激发了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以满足工作中的需要。工作中主动建立了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增强了护士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大家树立起“质量第一,患者第一”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5.2增强了护理管理者的质量意识

由于通过临床路径建立三级检查制度,保证了护理管理的系统性、连续性,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者的作用,提高了管理者的科学管理水平,使护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5.3提高了各级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病人已把自己当作消费者,对医院的期望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医务工作者要尽快适应社会的变化,为病人提供全面、周到、安全的服务。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在重视维护病人权利的同时,也逐渐增强了各级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护理工作更加严谨,一切护理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6总结

临床路径为整体护理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使护士工作程序化和标准化,在限定的时间内对医疗、护理活动提出具体方案,减少护士被动依赖医嘱进行处置的风险,提高了护理工作的主动性;护士参加路径的制订,从而对患者病情、病程及治疗有了全面的了解,工作有的放矢,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能参加康复方案的制订,增强了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提高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有效地缩短了病人住院日,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得到全面、科学、有效的护理,同时护理管理者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全程护理质量控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精神科整体护理的开展及深化探索了一条新路。由于精神科疾病出现变异较多,在推行中存在较大的难度,故所选择开展的病种数量不多,因此也是对精神科疾病实施临床路径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方立珍.临床路径――全新的临床服务模式[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6-91.

[2]林桂荣,黄元生,孙梅志.精神科临床标准护理计划[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10-124.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9

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消化道疾病,其病因复杂,既有可能是消化道包括食管、胃、肠道等自身疾病,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病变引起得消化道出血反应[1],因此,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应不单单局限于消化道止血,应清晰病因,了解患者病理,根据其自身机体状态进行护理方案的改进[2]。由此,临床分级护理的使用愈发广泛,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带了很大的帮助。本次研究中,以临床分级护理与传统护理措施相比较,取得较好成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患有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146例,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消化道出血,且均为智力思维正常的人,无智力障碍,且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其中男85例,女61例,平均年龄(48.73±7.59)岁,平均病程(48.72±5.16)d,平均出血量(479.73±285.59)ml,双盲分为临床护理组、传统护理组两组,各73例,两组患者于一般资料间并无显著差异。

1.2o理方法

传统护理组:实施一般传统护理方案,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其过敏史、用药史以及过往病史,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控,对患者进行止血处理。

临床护理组:在一般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加施临床分级护理措施。对入院的患者进行生命机体状态评估,根据患者自身状态进行护理方案的制作与实施,其中包括患者的病史、出血量、出血部位、用药史、过敏史、自身心理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具体护理方案的制作。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流,掌握患者的一般情况,针对其病症依据其性格、文化程度方面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缓解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使其树立自信心,并对自身病症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要做到耐心负责,努力缓解患者不适心理,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②出血急性期护理:对患者及时止血镇静护理用药,建立良好,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蛋白质、血容量以及静脉营养,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窒息等并发症。③出血恢复期护理:根据病情采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舒畅,注意病房卫生工作,保持病房内干净明亮,患者自身卫生工作也要注意,防止止湿疹、褥疮发生,注意患者的保暖卫生工作。④出血恢复期护理:指导患者出院用药和健康知识,注意规律饮食起居,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食物,禁食油腻、过硬食品,可进行适当体育运动,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学习基本血象知识,能自我识别出血征兆,并掌握基本应急措施,保持乐观心态,出现异常时及时复查。

1.3数据统计

临床疗效:显效,患者临床反应消失,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潜血试验为阴性;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反应改善,潜血试验为阴性;无效,患者临床反应没有消失,潜血试验为阳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再出血率以及护理满意程度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所记录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达,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

2.结果

将实验数据统计可得,两组患者将护理措施后,出现了较大差异,经护理后,临床护理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远高于传统护理组,且其再出血率以及护理满意程度均高于传统护理组

3.讨论

20世纪以来,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再加上作息的改变,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越来越多[3]。而且,随着社会变革以及人性化理念的加深,传统的护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医院和患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创新护理理念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方向与灵感[4]。临床分级护理根据患者自身身体情况以及疾病时期进行分级护理,既节省了医护资源,又为患者减轻了负担[5-6]。

综上,以临床分级护理进行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取得较好成果,可显著减轻患者负担,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增加护理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谭利平,涂秋琼,肖红.临床分级护理干预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医学,2016,28(12):1762-1765.

[2]谭炜,戈之铮,高云杰,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11):604-608.

[3]李萍,邱忠伟.临床分级护理干预护理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率观察[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6,23(4):61-65.

[4]阮国永,史薇,姜英杰,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6):323-326.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10

1临床护理教学的概述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学生体会护理的过程,其功能就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经历,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专业价值和独特风格的临床工作方式[1]。在临床教学中,它主要包含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过程及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其中临床教师素质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未来临床工作能力的高低,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及带教方法可以让学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不断在实践中提高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她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护理教学管理体制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医学也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医院也设定了相应的临床护理学论文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信息反馈系统以及临床带教评价系统,所以出现了临床带教老师积极性不高,工作目标不明确以及工作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因为没有对临床教学行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而只是回顾性的总结,也没有真正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效率。

2.2带教老师问题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临床护理的直接来源,但是我国国内的带教老师出现诸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我国未建立临床带教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大多数临床护理教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而是由具有临床经验的护师组成的,故而知识面会狭窄一点,并且实践与理论联系的内容较少,从而使学生更注重医学操作,而忽视了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其次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对于大多数带教教师来说,他们并未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也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所以当护生入科时,他们并不会做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带教的随意性很强,教学步骤随意更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出现混乱。最后是教师教学模式的陈旧。去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生有本科生、大专生,也有中专生,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但是临床教师的带教模式却仍限制在传统的"学生看,老师做;学生与老师一起做;学生做,老师看",缺乏个体性。另外,在带教过程中,大多注重操作示范,而对操作步骤未能给予充分的解释,使护生一知半解,从而降低了陪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2.3学生方面问题虽然说护理教学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但是护生要想真正获得该门学科的知识,就还必须要让自己更完善[2]。就目前而言,我国实习护生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因为护生们缺乏工作热情,所以在人际沟通方面显得很疲乏。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多数,护生当中有不少,所以他们一般娇生惯养,缺乏责任感,社会竞争意识也薄弱,对就业也没有热情和主动。所以在临床护理当中,他们对自己遇到的问题不会主动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也缺乏沟通的技巧。另一方面,护生在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以后,到临床的时候却发现他们的操作技能甚是缺乏,从而开始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产生质疑,使自己而对临床护理出现了停滞现象。

3临床护理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一直是传统的"一带一"师徒式的带教模式,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对学生个体也缺乏针对性,也正因为教学模式的单一给护生的教学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临床护理教学,开创具有特性的教学模式。

3.1模拟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就是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工作情境中的部分或是全部方面进行模仿或临床,同时对工作情境中的部分情节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犹身临其境,从而更能理解单一的理论知识。另外,由于观察患者的反应也是护士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为了让学生在临床中有负担,临床教师就需要通过各种模拟方式来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2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的教学活动一元在医院,另一元在学校,让学生在医院接受护理技能的培训,在学校接受理论文化的学习,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护生的整体素质[3]。因此,这种模式很好地将医院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教学模式。不过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同其他模式一样,需要制定完整、合理的实施方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协调好医院与学校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是教育,也是临床,教育随着临床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临床因为教育的发展而进步,所以如果我们能教育出更多的好护士,就会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得到周到、满意的护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对护理的要求逐渐提高,人民不仅追求身体的护理,还需要心理的护理,这就需要护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他们在临床的过程中,注重对患者心理的了解,与带教老师有效联系,从而获得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颖,于冬梅,韩竹.探讨如何提高护理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5(09):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