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5:35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1

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意义

1.完善的金融市场要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质量高度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存在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可提高资金融通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使资金流向高效率的经济部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促进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发育是否完善,不仅依赖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各自的发展状况,而且依赖于二者的关系是否协调。金融市场是一个整体,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又具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工具,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作用。

货币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融通和借贷的市场。其职能在于提供短期流动性和调剂寸头盈余。存在发达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解决经济活动中收支脱节的矛盾:借款人在货币市场上可获取资金,满足季节性和短期性资金需求;放款人则可利用货币市场进行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平衡放款的收回额和新增额,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货币市场还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场所,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效果,都会立即在货币市场上得到反映。货币市场在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发挥利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分析货币市场状况的变化还有利于借款人和放款人根据自己对长期利率的预测,来决定参与资本市场的时间。

资本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人们利用资本市场主要是为获取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长期发展资金。此外,资本市场还具有调动储蓄资金,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建立富于竞争性和清偿性的金融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完善的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缺一不可。二者都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发育不完善、运作不规范,市场参与者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流动性问题都难以解决,因而直接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市场的完善,互以对方的完善为前提,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资本市场的运作离不开货币市场提供的服务和短期资金的调剂。一般来说,资金进出资本市场需要通过货币市场才能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育是否完善也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发展。没有健全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剩余的的短期资金就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流人资本市场,转化为长期资金。由于资金的逐利性,这部分资金就会在缺乏规范管理的情况下,通过不正当的渠道流向发育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回报率高的投资领域,这极易诱发较大的金风险性事件,造成金融市场振荡,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也将阻碍货币市场的稳定发展。

在目前的条件下,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就是在推进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注意相互间的协调配合,以促进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

2.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正在进行重大变革。变革的重要内容是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十分迅速,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创造的信用量不断扩大。为此,直接控制形式的货币政策实施方式,已不能有效地调节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利率水平,失去了对经济和金融的有效调控作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中央银行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必须将直接控制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转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

间接调控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它通过市场影响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行为,使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和信用总量发生变化,实现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与金融运行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利用间接调控方式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协调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一方面,由于完善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信号,中央银行根据其反映的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并结合其它宏观经济指标,才能制定出特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实施方案。同时,中央银行还要在货币市

场上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只有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传导到实物经济部门,发挥调控经济和金融运行的作用。如中央银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吞吐国债,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储备的松紧,进而导致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上述变化从成本和流动性两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的放款行为,导致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

同时,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还促使投资者通过证券二级市场,进人或退出资本市场,导致资本市场上资金量变化。资本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促使证券价格变化,即资本市场收益率变化,也将进一步导致证券发行利率变化。最后,银行贷款利率和证券发行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资金需求和投资行为,使社会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变化。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两个重要环节,存在发育完善和协调发展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中央银行要有效地在货币市场上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首先只有货币市场发育规范,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保证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行为不造成巨大的振荡,商业银行才能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操作导向调整其经营行为和资产结构,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通过市场传导出去。其次,只有货币市场发育规范,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保证中央银行市场的行为不造成巨大的振荡,商业银行才能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操作导向调整其经营行为和资产结构,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通过市场传导出去。其次,只有存在规范发展的资本市场,才能将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传导的政策意图传导到社会上去,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最后,要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还要求理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只有两个市场之间存在正常的、规范的资金流通渠道,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顺利进行。

3.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17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靠投资的高速增长支撑的,而投资的高增长,则主要是依靠银行的各项新增贷款的高增加来维持的。目前,尽管我国已在大多数生产要素的流通和分配领域基本实现了市场调节,但在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的流通和分配领域,计划手段还发挥主要作用。

由于近年来对作为直接融资的证券融资限制较严,有价证券余额增长缓慢,使绝大部分社会闲散资金只能存在银行,并通过计划手段来运用,造成间接融资在我国融资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间接融资中,信贷规模和信货指标在控制银行贷款的总量和投向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阻碍了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使企业难以在银行之外寻求短期流动资金和长期发展资金,造成国有银行不仅要保证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而且要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主要资金来源。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和投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使企业不管效益好坏、代价多高都敢要贷款。这种状况,导致了信贷规模失控,制约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了大量银行不良资产,是诱发通货膨胀、形成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

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尽快改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引导资金流向和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转变单纯依托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4.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目前,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以银行信用为主,多种信用并存的信用体系,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却严重制约着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信用之外信用发展程度很低,商业信用发展缓慢,有价证券发行余额在信用总量中的比重还非常低,我国贷款以外的信用总额与货币量ml的比率1995年仅为21%,与货币量加准货币的比率为12.5%,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商业信用基础薄弱,致使经济活动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能契约化,信用不能票据化,担保、抵押、押汇、信用证、承兑、贴现等业务不能广泛推开,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沉淀,直接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信用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企业难以运用规范化的信用凭证进行直接融资。目前企业间惯用的口头承诺和挂账信用,没有法律保障,直接造成企业间三角债的形成。票据市场发展滞后,企业难以运用票据贴现来解决其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出现的供求梗阻问题,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难以纳入银行信用的轨道,银行对企业的资金运用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拓宽证券等信用渠道,培育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强化信用观念,开发运用多种信用工具,提高金融深化程度,加大社会资金来源中的非货币性比重,是健全我国情用体系的重要途径。

5.

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目标要求的改革方向。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培育市场化的利率生成机制和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直接引起银行准备金数量和基础货币的松紧变化,进而引起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由于短期国债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替代品的比较,因此国债利率和其他货币市场利率也随之变化。货币市场利率的升降引起经济发展的冷热变化。市场参与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对包括政府债券在内的证券替代品的比较,以及对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预期,来调整自身的投资行为。投资行为的变化影响长期证券的收益率和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长期利率的生成。根据资金使用期限的差异,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利率结构。

总之,存在协调发展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央银行的行为才能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证券收益率,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范流动,并通过影响长期利率和资本市场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在市场经济国家,股价指数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先行指标,其变化深受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原因就在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关系难以协调,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行为就不能通过利率的变化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规范流动,也不能形成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难以推进。

二.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

资本市场是现实的客观要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阶段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阶段性推进的体现。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78年到1985年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萌发阶段。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当时的

借市场交易量迅速扩大。1986年仅为300亿元左右,1987年猛增到2300多亿元,1988年上升到2621亿元。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市场管理措施,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混乱现象。市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市机构混乱,拆借期限过长,利率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干扰了市场的规范运作,也助长了1988年的经济过热和金融秩序的混乱。

这一时期票据市场的运作由于没有权威性的法律约束,加上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引发了不少票据纠纷和严重的资金拖欠问题。使票据的信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造成市场交易量萎缩。1988年我国基本停止了银行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

在整个试点的起步调整阶段,从整体上说,其运作还不很规范,在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上,两个市场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都仅注重于市场内部的协调和完善,两个市场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现象。

3.1992年到1995年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试点的快速发展和规范阶段。1992年后我国又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货币市场上同业市场交易量迅猛增长的同时,违章拆借现象也十分严重。一些机构在资金拆借活动中乱抬利率,擅自延长资金拆借期限,甚至一些金融机构还通过资金拆借活动,把信贷资金投放到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造成了经济过热,助长了经济的泡沫化,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了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政策,对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期限、资金用途、中介机构及运作规则进行规范,使同业市场秩序有明显好转,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货币市场混乱的深层次问题。l995年前后货币市场上又出现了严重的证券回购违规现象:证券回购交易行为不规范,交易期限长期化,资金流向不合理,存在严重的买空卖空和假回购现象;市场参与主体混乱,一些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和个人利用金融矾构的名义进行交易;市场秩序混乱,证券回购市场利率过商,投机风气浓厚,回购中的纠纷和资金诈骗案件不断发生。

1995年8月底,证券回购场内交易量为600亿元,其中80%的交易没有实券,年息在24%到28吸之间,所套取的大部分资金用于炒房地产、炒股票、炒期货,一些犯罪团伙还利用假回购骗取的资金进行犯罪活动,对我国金融秩序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l992年后,我国资本市场也有较快的发展。随蔷股份制企业试点向全国扩展,股票发行量迅速增加,股票一级市场快速扩容,二级市场急剧膨胀。截止1991年底,深圳、上海、北京三大股市(a股、b股、法人股)上市已达235只,比l991年增长16.79倍。上市总股本达3409955亿元,比1991年增长12.25倍。深圳、上海两地股票总市值达3918亿元,比1991年增长32.13倍;年成交量达3534调亿元,比l991年增长85.28倍。成为世界股市史上成长最侠的新兴资本市场。在此期间深圳、上海股市实现了从柜台交易到场内交易、从手工交易到电脑交易、从实物证券到记帐证券、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转变,提商了市场运作效串。资本市场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资本市场缺乏正当的融资渠道,参与资本市场的机构投机色彩太浓,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难以大量投人,市场缺乏长期投资者,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等。

支撑资本市场繁荣的资金主要来自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及预算外资金,市场繁荣的基础相当脆弱。由于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缺乏规范的资金融通渠道和必要的市场管理措施,导致大量资金在两个市场间盲目流动。一些金融机构受高回报率的诱惑,把资金从货币市场拆借到资本市场进行盲目投资。

多次发生利用同业拆借名义把大量银行资金拆到正规金融体系之外,使资金从货币市场流到资本市场,其深层原因在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协调。从货币市场的角度来看,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渠道的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相对来说较为充足。但在资本市场上资金来源则较为紧张。随着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的行政拨款和国有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等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迅速萎缩。而资本市场的市场基础蹲弱,规模狭小,并且受到严格控制,难以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这种状况是造成我国经济运行中短期资金长期化现象的客观原因。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使货币市场不得不承担部分资本市场的功能,其结果扰乱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正常的资金流动,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加大了资金运行风险。1993年下半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治理金融秩序的政策措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以规范调整为主调,在规范中求发展的时期。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使资本市场秩序有明显好转,市场运作逐渐纳入了“统一、有序、理性、流动”的轨道。这时期证券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功能日趋完善。截止1995年底,全国上市公司总数已达323家,总股本765亿元,股票市价总值调3474亿元。有20家企业到境外上市,加上国内b股,累计筹集外资61.3亿美元。全国还设立了73个投资基金,有

31个基金在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和一些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上市交易。此外债券市场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产权交易市场日益活跃,通过并购实现股份公司所有权乃至经营权的转移,促进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全面发挥。

4.从1996年年初开始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由试点探索阶段,进入了初步发展时期。年初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开通,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自行决定。初步形成了信息共享,统一报价,集中交易的市场体系。票据法的正式实施,提高了票据的信誉,规范了票据融资行为。加上中央银行扩大票据承兑贴现业务措施的逐步实施,为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央银行还加强了对评判回购市场的清理规范,并要求银行与其所办的证券机构脱钩,对金融业和证券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建立关系协调、运作规范、管理严格的货币市场体系,逐步消除货币市场中存在的市场分割和黑市交易问题,控制市场风险,使货币市场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1996年初领导层和管理层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已达成共识。提出“培育和完善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各种因素市场”,“适当扩大直接融资”,“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市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的整体发展战略,标志着资本市场已由试点阶段进人初步发展阶段。年初以来,按照“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原则,加大了市场的监管力度。在对一系列违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制定颁布了多项规范市场运作,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的法规制度。使资本市场秩序有明显好转,资本市场的市场功能的日益完善。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2

资本市场作为市场机制中的核心市场,是影响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可借助的外部主要力量之一。

一、资本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用分析

农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属于弱质型产业,它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资本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始终为人们所关注。

(一)资本市场对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和命脉,农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资源配置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充分论证了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发展作用;而金融结构论则强调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推动的。这些都是现代资本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基础理论。近年来,有国内外学者对资本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了更加具体的研究,西方一批学者如atie&Jovanovic(1993)通过实证,认为经济增长与股票市场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murinde(1996)实证后分析出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Levine和Zervos.(1998)具体论证了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而国内学者则进一步研究了资本市场对农业产业的支持作用。王军(2005)等人也从发挥资本市场功能角度,提出了资本市场应对农业支持;其他学者如余运久(2001)、柳松(2005)等人则分别从资本市场自身的协调发展、农业类上市公司等多角度,研究了资本市场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资本市场是农村产业化发展中资金的重要来源

资金筹措是资本市场基本功能之一,对于农业产业也是如此。农业产业化始终是我们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而充足的资金保障是产业化发展的前提。通过证券市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产业发展的大量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动员社会各层次的资金来支持农业化发展,这方面国内学者的讨论有许多。徐传波、蒲实和于骥(2003)、胡俊伟(2004)、尹筑嘉(2005)等人,从产业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出发,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应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农村产业化建设;而赵泉民(2005)等人则从融资渠道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资本市场作为资金筹措的两大基本渠道之一,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资金来源。

(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是提升农业产业向更高级层次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龙头企业加农户”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之一,通过资本市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首先,可以充分实现龙头企业的市场价值,促进了涉农企业快速发展,提升农业经济的增长质量;其次,涉农企业的上市,规范了企业的经营,明晰了产权关系与界限,有效转换了涉农企业的经营机制,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再者,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关联机制,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方式,让原本各自独立的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最后,资本市场通过投资人“用手”或“用脚”投票的方式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同时,也配置着农村社会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有利于农村社会资源的合理安排,推动整个产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

(四)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化解中的资本市场功能发挥

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是造成农业高风险的双重诱因。通过现代资本市场中保险手段,可以化解自然风险;利用商品期货市场指导农副产品的价格走向和进行风险配置,化解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早已拓展了资本市场中的商品期货市场,使之成为了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重要手段。全球商品期货市场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目前共有商品期货和期权93类商品267个品种。这些对农业产业回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对此也早有认识。厉以宁(2000)曾提出,资本市场要向农业倾斜,认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指导农产品的价格走向,理顺资本进入农业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扶持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具备了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条件

我国证券市场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虽然期间经历了多次波折,但总体形势依旧向上。

(一)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农村融资提供了前提基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成长,金融证券化率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地上市的股票已达1616只,股票市价总值达到327140亿元(2006年为89404亿元),超过2007年GDp总值246619亿元。成交金额更是达到535147.1亿元(2006年为90469亿元),是2007年GDp总值的两倍多。随着股价的上升和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从2006年开始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就超过了韩国,成功进入世界前10位。2008年以来,我国股市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但整体市值仍较以前有了质的发展。

(二)资本市场结构不断完善。作为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日益增强,同时也降低了整个农业产业的交易费用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它突破了困扰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发展的一个桎梏。以股权分置改革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措施,理顺了市场机制,释放了市场潜能。由于股权分置引发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得以解决,资本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到了恢复,上市公司的股价和估值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韩复龄,2005)。同时,证券公司得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整顿,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基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决策层越来越多地通过证券市场,贯彻和实现其产业政策意图,资本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导向的机制正在形成。这种资源配置机制下,由于采用涉农企业与农户、农民间的贸、工、农一体经营模式,使得原来需要由企业、农民参与的外部市场变成了内部交易,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彭熠等,2005)。

(三)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的力量不断壮大.证券市场融资规模与能力日益上升

1995~2006年底,我国证券市场新发行1259.67亿股,市场共募集资金6364.54亿元;基金发展也快速崛起。

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共有基金349只,基金总规模达到12638.68亿份,资产净值规模达到17831.23亿元。为了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参与者,实现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1月5日正式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据winD统计,仅在2006年底,QFii就持有a股市值约为971亿元,其增长速度可窥一斑。

(四)现代资本市场体系在我国的全面构建.延伸并拓宽了资本市场的范围,全方位地提供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多种金融服务

这些客观上为农村生产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规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以及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展,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手段。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工作正全面推进,在完善了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也为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内的各类风险投资提供了重要场所。比如,新型农业科技开发活动,可以通过创业板市场融资,农村经济中的各类性质的实体组织可以通过场外市场进行重组和整合。

三、完善资本市场。积极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市场规模与质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其中,最为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两者间的有效结合与对接。

(一)要利用产业政策导向。提高整个资本市场对农业融资的力度,增加资本市场中涉农类上市公司数量和整体规模,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与资源

基于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为此,第一,要适度增加主板市场中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与规模,提高涉农公司在上市证券中的比重,强化资本市场服务于农业,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路;另一方面,可以将政府的支农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具体用在支持涉农企业的上市,鼓励上市企业、涉农项目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第二,要大力拓展中小企业板市场中的涉农类企业的数量。由于农业风险高的特质,对于一些规模不大,但具有中长期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企业,如特种养殖、种植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业科技公司等,可以借助于中小企业板的孵化、培育,使这类公司迅速壮大,对农业发展起到乘数作用。中小企业板市场支农的关键是,支持对象的高成长性同时带有一定产业导向性,当然风险性也是无法回避的。

(二)重视提升涉农企业或项目的自身质量,不拘形式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的各种金融工具。组织和动员社会各阶层资金

资本市场是一个利益驱动的场所,参与主体对利润的追求。是推动其运行的最根本动因。因此,在发挥资本市场的各种功能作用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益机制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资本市场一方面完善市场建设,降低市场的投机气氛,为更多的投资主体进入市场提供便利,同时也要求市场融资者自身的素质要不断提高。具体到涉农上市公司,就是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政策资源,发挥行业特点,千方百计改善企业在证券市场中的形象,使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投资。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筹措农业发展资金,不仅仅可以借助于企.业上市这一途径,还可以采用资本市场上的多种手段与形式,比如,结合农业开发项目发行农业债券,结合信托形式发行涉农类的信托产品。在具体产品的设计上,可以由国家财政上支农资金来进行配套,也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手段,增强弱质的涉农金融产品在市场上的吸引力。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提高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对农村资源的配置作用

这首先需要增强市场的有效性,促使资金流向最有效率、最有竞争力的行业与企业,辅之以政策扶持,使其能够服务于农村、农业;要大幅度增加我国涉农类上市公司数量,加大农村经济中上市公司对经济成长的贡献度,使得利用资本市场配置农村社会经济资源成为可能;要培养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优势和生产经营导向作用的涉农类企业,发挥它们在农村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辐射影响作用;积极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相应放宽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提高资金的效能;拓宽证券市场的外延,大力发展场外市场,活跃农村金融。

(四)积极推进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强农业产业抗击市场风险能力。构建完整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起农村中的风险投资机制。同时要充分利用农村保险市场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农民工人身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偿机制,以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全面的和谐社会。此外,还应积极探索信托、项目投资等中长期现代金融形式在农村中的运用,在农村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多途径的资金供给、风险规避以及产业技术提升、社会保障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五)构建与完善农村金融软环境,让更多的农村中的企业、家庭和个人了解现代资本市场的作用与运行机制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3

【关键词】资本市场经济结构转型助推

作为金融深化的主生力量,资本市场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对经济增长可谓意义重大。而目前,中国债务性融资目前依然高度依赖产品信贷,这种融资结构无法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因此,中国金融结构转型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是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而这对于产业并购重组和资金配置都极其重要。基于此,笔者将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助推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分析。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机理

首先,经济结构转型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和对外出口,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推进,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地位不利,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供需平衡不断恶化,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外需严重萎缩之下,中国采取了诸如4万亿的更大规模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通胀和银行信贷的大规模紧缩导致大量的企业倒闭,改革发展已经证实,这种依靠有计划的大规模投资而不是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经济增长不符合市场规律,迫切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将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而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投资效率则是转型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投资结构很大程度决定经济结构,因此,经济结构转型必须从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着手,而多层次的资本结构是引导储蓄投资的重要渠道,更是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抓手,所以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其次,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有力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主要的资本来源是依靠银行信贷、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和FDi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多层次多工具的资本市场体系。从总量来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通过“储蓄-投资”渠道产生总量资本积累效应;从存量来看,存量资金间的配置能够影响经济结构转型,这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方面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缓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外生冲击;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资本市场还能起到互补,如股票市场与银行信贷的互补,通常,银行信贷具有典型逆周期调控作用,即经济增长时信贷供给会增加,而经济衰退时信贷供给会减少,而资本市场则是标准的顺周期资本供给市场,当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时,银行信贷可与资本市场相互替代、补充,缓解经济的波动。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资本的不断积累,目前,债券市场、FDi等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存在,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了异质性的不同作用。当前,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扮演重要的媒介作用,特别是在创业板市场推出后,包括相当部分的第三产业的新型中小企业能够在股票市场上市融资,社会资本在财富示范效应的带动下进一步鼓励了其参与投资,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发展,在最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资本市场以其筹资、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转型中起到了强大的助推动力。

二、进一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经济结构转型助推作用的对策建议

如上所述,多层次资本结构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助推作用毋庸置疑,当前,笔者认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着重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积极创新银行业务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急需要银行加快研究分析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和市场,主动融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之中,积极创新银行业务:一是要尽快建立专业研究团队,通过新兴产业数据搜集、信息整理分析研判,提高银行信贷投放和授信额度判断,加强规范贷款项目管理,科学放贷。二要创新科技银行业务,有效结合资本和科技,这是银行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金融创新,银行应研究建立独立的科技银行或成立承担科技银行功能的业务部门,一方面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积极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国家要适当放松金融机构参股战略新兴产业,同时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控制风险的同时加大鼓励科技银行为初创和成长的战略新兴产业提供融资贷款。

(二)加快发展股票市场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基本建立了一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内的蓝筹股主板市场;包括为“五新三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资本运营平台的中小企业板;包括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资本运作平台的创业板及场外交易市场(otC),如新三板市场等。截至2015年8月14日,上交所上市公司1071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324851.13亿元,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1729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224,812.82亿元,中小企业板有上市公司767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9,723,592,796,352元,创业板有上市公司484家,股票市价总值约为4,812,581,369,146元。随着股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经济增长的资本积累渠道作用逐步显现,有研究表明,规模不断扩大的股票市场与信贷资本间的“备用轮胎”效应越来越显著。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但政府却大量吸收利用FDi,FDi对股票市场融资形成的挤出效应充分暴露了国内金融市场不健全,储蓄-投资转换效率低下,特别是FDi对第二产业,如初级交工制造产业的侧重发展投资,也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变的趋势不相符,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作用,为经济结构转型注入动力:一是进一步推进主板大型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上市,扩大证券市场供给规模,提高战略新兴产业股票市值规模,为这些产业的长远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创造条件。二是逐步深化中小企业板建设,鼓励部分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并购、再融资和股权激励制度安排,优化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三是大力发展完善创业板建设。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历史关口,创业板要发挥好推动战略新兴产业成长的渠道功能,就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建立市场化的筛选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规范创业板上市法人公司的治理结构,引导创业企业长远发展。四是综合考虑投资者偏好、监管、法律法规等扩容新三板,推进otC发展,为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股权流动平台,满足融资需求,从而促进三板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提供上市储备资源。

(三)扩大深化债券市场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目前债券市场的深度、广度都获得较大拓展,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基本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市场体系,也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其占比甚至超过股票市场维持较高水平,2014年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重为67%,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的企业达到1024家,较2001年增长二百多倍。有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企业债券净融资9286亿元,债券市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合计为39%。但是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初期的先天发展不足阶段,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较低,债券市场应当与股票市场一起成为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金融中介,发挥其资本积累的内生作用、提升效率,因此,我国要扩大深化债券市场,一要鼓励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针对一些特定技术项目、资金用途较为明确的企业发行债券,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信息技术产业等更易获得机构投资的亲来,在配合企业发展战略,合理控制融资节奏的同时是不错的融资选择。二是要稳步推进中小企业结合债券发行,鼓励经营绩效好、成长速度快的多家中小企业联合发行公司债券或债权信托基金,提高融资成功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包括利率市场化等在内的国内金融改革,只有通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短期拆借市场利率和长期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才能真正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发挥更大的助推作用。

三、小结

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经济结构转型除以上具体的积极创新银行业务、加快发展股票市场

、扩大深化债券市场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市场化运行机制,从确立企业的市场投资主体地位、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健全监管等方面为其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应围绕促进资本市场与经济结构转型实现良性互动的配套政策,包括工商、税务、财政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4

论文摘要:资产评估是对资产价值的评定估算。资产评估方法是实施资产评估工作的技术手段。在多年的资产评估实践中,形成了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即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通过对三种方法的比较研究,能够在以后的评估工作中选择最合适的评估方法,以便对被评估资产作出最合理的估算。

资产评估,顾名思义,是对资产价值的评定估算。资产评估方法是实施资产评估工作的技术手段。这项工作既有客观性,既要考虑资产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又有主观性,即评估人员要评估对象的现状及其获利能力进行分析判断。这种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要求资产评估具有一套与其他工作或学科不同的特定方法。在多年的资产评估实践中,形成了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即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实际上在资产评估实践中评估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因此,有必要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于区分不同情况下应该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

一、收益法与成本法的比较

(一)计价标准的比较

1、收益法的计价标准

收益法的计价标准是收益现值标准,即是以收益现值来衡量资产评估价格的计价标准。把企业或其他某种具有完整的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的整体(或单项)资产投入流通,是本金的流通,他的计价应该是对于其获利能力的计价,使用收益现值标准。在本金的流动中,资产可以按照他的预期收益的现值来评估,也就是说,他的评估依据不是收益现状,而是与其在未来正常经营中可以产生的收益。所以,适用收益现值标准的前提之一是资产的投入使用。“投入使用”的含义是企业持续经营,他所产生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从中产生受益。显然,只有在投入使用的前提下,资产才能带来剩余产品的价值,才能带来收益,才有适用收益法评估资产价值的基础。

2、成本法的计价标准

成本法的计价标准是重置成本标准,即用重置成本来衡量被评估资产价格的一种计价标准。重置成本是指以现行市价重新计算的购置某项资产所需要支付的全部费用。资产的重置成本与原始成本不同,主要表现在计价所依据的市场物价水平不一呀,原始成本所依据的是当初构建该项资产的市价水平,而重置成本所依据的是当前的市价水平。资产的加价固然有该项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历史范畴,它随着在生产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资产的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差异很大。会计核算以原始成本为依据,折旧计提偏低,就会产生资产价值补偿不足、产品成本核算偏低、企业经营收益虚增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以重置成本对资产进行评估,并以此为调整会计账目的依据就比较符合实际,因为它能随着物价上涨使资产的价值损耗得到相应的补偿,保证经营收益的正确实现。所以说,以重置成本为计价标准,对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克服了历史成本计价对于物价和技术变动的不适应性。

(二)适用范围的比较

1、收益法适用的业务范围

(1)企业股权变动。企业股权变动所涉及的资产是企业的整体资产,它比单项资产要素的加总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因它是作为所有者权益在流通,所以它的价值评估只能用收益现值法。

(2)房地产及资源性资产。房地产价值一般表现为交换代价的价格,同时也可表示为使用和收益代价的租金。房地产价格与租金的关系,犹如本金与利息的关系。在工商领域里,房地产产权的变动实际上涉及地租收益的转移,其价值尺度是按照地租来度量的,因而适用收益现值标准。

各类资源性资产,如矿藏、草原、水源、森林等天然资源,其价值是通过收益来实现的,因此适用收益现值标准。

(3)无形资产转让业务。对于知识性无形资产,作为劳动成果,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对于有形资产,这类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的运用可以使有形资产的收益能力产生很大的增量,它所带来的追加收益可以单独评估。并且,无形资产具有高度的垄断性,所以它的价值往往以由他带来的追加收益来衡量,适用收益现值标准,这是单项无形之产于单项有形资产买卖所具有的根本区别。

2、成本法适用的业务范围

重置成本标准对于一切以资产重置、补偿为目的的资产业务都是适合的,如资产的抵押、保险与赔偿,以及我国的清产核资工作。由于我国充分发育的资产市场尚待建立和完善,应用其他计价标准的客观条件不成熟,所以单项资产买卖的价值评估广泛地采用了重置成本标准。即使在企业整体转让的场合,也要应用重置成本标准队分项资产进行估价,提供重做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价格资料。

(三)决定评估价值的基本因素比较

1、在适用收益法的场合,资产的评估价值取决于预期收益额的本金化率。在资产评估中,收益额可以分为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期间又有税前、税后、息前、息后之分。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净利润是所有者权益,利息是债权人的收益。企业的资金来源按照性质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负债,一类是所有者权益。如果被评估的企业资产是含长期负债在内的全部投资,它的收益现值就要按扣税利息加上净利润(或净现金流量)作为收益额计算。如果被评估的企业资产仅仅是所有者权益,如产权接受方承担全部债务,栽植需要购买所有者权益的场合,它的收益现值所依据的收益额只能按照净利润(或净现金流量)计算。总之,明确收益的边界和内涵,对于收益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本金化率是受益于资产之间的比率。在资产评估中,适用本金化率的选择与确定,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本上说,适用本金化率取决于社会平均本金化率,在具体测定时,一是要考虑投资的无风险利率,它相当于投资的最低机会成本,在我国一般可采用国库券利率。二是要考虑该行业和该企业的风险因素,即风险报酬率。

2、在适用成本法的场合,资产评估的价值取决于重置净价。重置净价是重置全价扣除贬值后的余额。重置全价又称为完全重置成本,在资产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它可以分为复原完全重置成本和更新完全重置成本。复原完全重置成本是在原资产购置的全部成本核算资料基础上,按照现行价格和费用标准的重置价值计算的,它仅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更新完全重置成本是指利用新材料、新工艺,以现时价格构建相同功能的全新设备所需的成本。这里,不仅考虑了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还考虑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重置全价的影响。

(四)收益法与成本法的区别与联系

收益法和成本法适用的资产评估业务属性分别与两大市场——要素市场和本金市场相关,所以收益法和成本法是两大根本不同的股价标准,不得任意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

收益法是反映本金市场等价交换特征的计价概念。本金的流通,其产出是收益。在收益法的应用中,评估的是资产的产出价值,即资产未来获利能力的折现值。而重置成本作为投入过程的资产计价,反映的是资产作为生产资料在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从投入过程看,资产价值包括资产购置价值,采购费用、安装调试费用,即维持资产在用状态所发生的一切成本均是决定资产价值的因素。

但是,收益法和成本法也具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既反映在价值基础上,以反映在资产业务的关联上。因为从全社会的范围看,收益现值总额总是与相应的资产的重置成本净值总额相适应的。个别企业的收益现值与重置成本之间的差额时有超额利润或经济性贬值引起的,亦即可以根据企业资产的重置净价和超额收益,评估企业收益现值。

另外,在运用收益法评估资产价值时,尤其是对于产权变动的各项业务,都要同时提供资产重置成本清单,为折旧、保险等业务服务,或为其他配套工作服务。

二、收益法和市场法的比较

(一)市场法的计价标准

市场法的计价标准是变现净值标准。变现净值标准是用变现净值来衡量被评估资产价格的一种计价标准。变现价格是指要素资产在公平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例如,机器设备在生产资料市场上正常流动,它的现行市价就是变现价值。非公平市场价格,如迫售价格或优惠价格尽管也是变现,但不能算作“变现价格”。

此外,对于企业或整体资产买卖,也有公平市场和公平市价,但它属于本金市场的业务范围,其价格在本质上与要素市场不同,所以也不能称为“变现价格”。总之,在资产评估中,变现价格特指要素资产在公平市场的先行价格。

变现净值与变现价格属同一范畴,它是变现价格扣除费用后的余额。变现费用是指为使资产变现而发生的全部开支,包括资产拆除费用,按照出售需要进行整理、装修和包装的费用,运输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由此可见,变现净值取决于变相价格和变现费用。变现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受资产再生产价值的影响。资产再生产价值即指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相应功能的资产所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与重置成本一样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是受自产自己的功能状态和损耗情况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受市场条件、供求关系情况的影响。所以说,变现净值的评估是高度的市场化的评估,直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就是市场法与收益法在计价标准方面的主要区别。

(二)市场法适用的业务范围

适用市场法评估的资产,要求其余有一定的通用性或可售性,不但在市场上存在潜在的买主,而且在市场上能够搜集到具有可比性的同类或相似资产的交易资料。因此,适用市场法评估的资产业务,主要是单项生产要素的交易,如买卖设备、原材料,用单项生产要素做投资参股、合作经营等。在课征财产税和遗产税方面,一般也以现行市价为水急。而收益法适用的前提是被评估资产必须能带来收益,这就是市场法与收益法在适用评估业务方面的区别。

(三)决定市场法评估资产价值的基本因素

决定收益法评估资产价值的因素,主要是收益额、本金化率等。而决定市场法评估资产价值的因素是一个公平市场,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这里的公平市场首先是指各经济主体之间平等地交换商品、平等的参与各种市场竞争,没有超越经济的行政特权的任意干涉,没有垄断,没有对市场的分割和封锁,没有拉关系走后门的干涉的市场。其次是指买卖双方都要有充分的时间,买方有充分的时间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卖方也有充分的时间选择适当的买主,以使资产价格更高一些。而活跃的市场,就意味着被评估的资产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或可售性,要有市场,不仅要有潜在的买主,而且要有可比的对象。

(四)收益法与市场法的联系和区别

由于收益法是将被评估对象作为一种获利能力而确定其价值的一种方法,因而它是用于企业整体作为评估对象的资产评估。以企业整体参加以下活动,如企业经营评价、股份经营、联营、兼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应采用收益法;但项资产在可以单独计算预期收益时也可采用收益法。

收益法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评估方法,它主要考虑资产的未来收益和货币的时间价值,以主要优点是:l能够较真实、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本金化的价值。2在投资决策时,应用收益法的得出的资产价值较容易被买卖双方所接受。其主要缺点是:1预期收益额的预测难度较大,受较强的主观判断和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2在评估中适用范围较窄,一般是用于企业整体资产和可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评估。

市场法是在公平市场条件下,通过对被评估对象和在市场上出售的、与其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的异同比较,调整差额,进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概括地说,迄今本思路是就是参照市场类似资产价格;爱萍古代评估资产。

由于市场法是以同类资产销售价格相比较的方式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重估价值的,因此。运用这一方法时一般应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求市场发育比较健全,经常有类似资产的交易,市场所反映的资产价格信号真实、准确、正常;二是要有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似资产近期交易价格作参照物。参照物不能是单一的,一般应在三个以上。运用市场法评估资产,其重估价值一般较为准确,但是,市场法要求市场发育比较健全,并以能够相互比较的资产买卖在同一市场或地区经常出现为前提。而我国目前生产资料市场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资产交易并不多见,故资料收益较为困难,因而市场法的实际运用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市场法是从卖者的角度来考察被评估资产的

35变现值的。资产重估价值的大小直接受市场的制约,因此,它特别适用于产权转让或重组时数据充分可靠。市场活跃的资产。

市场法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市场变动因素,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评估时的市场价值;市场法的缺点是,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而且须存在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需要有公开及活跃的市场作为基础,如缺少可比参照物及其对比数据,这种方法就难以运用。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5

一、资本市场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在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就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收购、兼并和接管发挥作用并构成了经理行为的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资本市场的收购兼并功能是通过资本市场上的接管机制实现的,接管机制是监管和筛选不合理管理者的根本性手段。这是由于完善的资本市场使股东或长期债权人能够低成本地获取有关公司经营状况的信息,进而较容易地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在公司股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外部投资者就有可能较为容易地通过证券市场收集或联合足够多的股票投票权来更换在职经理,并通过经理市场的竞争评价机制,使在职经理人员的市场声誉受损和人力资本贬值,因此,在激烈竞争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任何公司都有被收购兼并的危险,公司的经理人员也有被取代的职业风险,经理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会较好地考虑广大股东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公司治理。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出现的收购、兼并活动具有一种惩罚效应,能够作为一种外部的力量发挥作用。这是因为收购兼并的出现能够通过替换业绩不好或是机会主义行为的经理人员,而且能够给潜在的收购者一个对现任经理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的机会,对经理人员滥用权力,形成公司内部人控制或其他问题,而导致公司内部治理失败的时候,使被收购兼并公司的管理活动走上正轨。

二、资本市场的功能缺陷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

回顾十几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走过了市场经济先行国家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了一些实效。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总体发育水平低,与市场经济发展还不适应。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市场信息有效性差和投机性强导致股价严重偏离公司业绩,使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失灵,进而使其制约了对经营者的评价和激励约束作用

根据法码的理论,我国的资本市场远不具备市场有效的三个条件,尤其是在信息披露中信息的完整性、分布的均匀性以及时效性上,不仅与法码的条件相差甚远,而且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信息不完全,导致股价偏离公司业绩,一方面使投资者无法从公司股价来判断公司经营状况和评价经营者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另一方面评价功能及风险定价功能不能充分挖掘,股价高低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了低效率企业在股市中大搞“圈钱”运动,亏损股价居高不下,绩优股不涨反跌的现象,使信号传递功能失灵,从而加剧了市场投机倾向。

(二)资本市场内在结构制度缺陷

一是金融交易工具过少,市场缺乏避险工具。中国的资本市场只有现货市场,缺乏金融期货、期权、期权指数等避险工具,无法发挥期货、期权市场有的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同时,由于没有做空机制,缺乏风险对冲工具,削弱了风险控制能力,使得投资者为了规避系统性风险只能从股市退出,甚至阻碍了机构投资者入市的步伐,导致中国的资本市场难以扩容。二是资本市场缺乏多层次性。发达的资本市场应该是多层次的,不仅有主板市场、二板市场(或创业板市场),还应有柜台交易市场(otC),以满足不同的投资者与不同规模的融资者的需求。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层次单一,除深、沪两地的主板市场外,在股票的二级市场方面,缺乏与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相适应并能反映股票和股份经济本质要求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在柜台交易市场方面,三板市场2001年才刚刚开通,其规模还很小,满足众多中小企业大量的产权交易的柜台交易系统还未形成。三是债券市场的结构不合理。我国债券品种主要包括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两大类型。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中主要以政府债券为主,企业债券所占的比例非常小。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是股票市场融资的十几分之一,企业债券规模与整个债券市场或股票市场相比,比例显得过小,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债券融资。

(三)市场退出机制仍缺乏可操作性,使证券市场的约束功能失灵

2001年2月中国证监会《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当年“pt水仙”、“pt粤金曼”和“pt中浩”三家上市公司终止上市,市场反映平稳,说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退市机制已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实施这一退市办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发现它在操作性、透明性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办法规定恢复上市和终止上市都由中国证监会批准,未能充分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的职能,办法没有明确规定交易所批准宽限期应当掌握的标准,执行起来人为因素较多,主观随意性较大;公司股票在暂停上市期间冠以“pt”仍可进行交易,许多公司的经营者不把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反而以重组、扭亏题材热衷于股票炒作和所谓的“资本经营”上。这样,客观上助长了市场的投机气氛,出现了绩差公司股价高过绩优股,St、pt公司受到追捧的反常现象,增加了市场风险。

(四)资本市场的主体问题多

一是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机构投资者过少,使信息开发严重不足。在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都占较大的比重,如l997年,美、英、日三国的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总值的比例分别为80%、79.5%、81.0%。中国的证券市场一直呈现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为辅的特征,由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个人投资者,而且收入低、资金量小,多数中小散户无力进行长期投资,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行为的短期化和很强的投机性。二是上市公司结构不健全导致整体素质低下,行为不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中有相当大比例的公司集中于传统产业、夕阳产业,形成了低效的行业结构。此外,不可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比重过高,造成了上市公司凝固和失衡的股权结构,使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功能弱化,其表现是:股东大会作用弱化,董事会独立性不强,监事会的作用有限。三是中介机构还不成熟、不完善。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再加上监管不严,约束惩罚制度不完善,使得证券中介机构的行为不规范,给证券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三、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促进上市公司治理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证券监管,完善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尽量减少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障外部投资者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是通过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来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的基础条件,也是证券监管部门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核心任务。为此,首先要促进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和信息披露规则的完善,为规范市场主体的信息披露行为制定好游戏规则。其次,要大力加强证券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和虚假陈述等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最后,要大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的观念,最终实现抑制过度投机行为。

(二)建立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度,发挥资本市场的激励约束功能,促进公司治理

由于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是有条件、有选择的,否则不仅对公司治理无效反而有害。因此,在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股票期权的设计要体现它对经营者激励约束的“双刃剑”作用;二是股票期权的激励对象是拥有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企业家和稀缺性管理技术人才,不能将它扩大化成对一般性管理人员或全体员工的一种激励措施;三是股票期权的适用行业主要是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稀缺性管理型技术人才人力资本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竞争性强的产业,而对主要依靠垄断性自然资源或管制政策获利的行业和公司作用不大。

(三)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由于机构投资者往往拥有雄厚的资金,是上市公司流通股票的主要持有者,其职责是维护对基金进行投资的所有者的利益,争取投资回报最大化。另外,这些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一些高学历、专业背景强且较为年轻的人才,他们对公司的投资项目、市场前景、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发展战略具有理性的判断。因此,他们有权力且有能力影响公司的行为。为此,必须提高机构投资者参与所投资公司治理的兴趣,把自己当作所投资公司的所有者,而不能把所购公司的股票仅仅当作短期投资获利的工具,改变短期投资行为,积极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首先,在规范现有证券投资基金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多种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民营资本参与的基金,实现投资机构的多元化;其次,要通过法律制度和外部政策的调整,改变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收益严重不对称的状况。

(四)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规范并购市场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6

【关键词】资本市场运作学科范畴课程对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49-03

一资本市场运作的学科范畴

资本市场运作的实践开始并发展于西方,至20世纪末传入中国,21世纪,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必须建立资本战略以应对时代的挑战,资本运作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开展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方式,谁能成功地整合资源,把握资本市场的脉搏,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1.资本市场运作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各高校逐渐发展起来

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公司作为一种兼容现代商品经济特征和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之一,面对纷至沓来的经济变革,面对经济主体多元化、企业改制上市、收购兼并与重组、股权资本运作、吸收合并、债务重组、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回购、杠杆收购、公司重整、破产重组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迫切需要资本市场运作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商务实践的要求一方面促使财务管理从会计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或方向,资本市场运作则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或方向的一门课程;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开设金融专业的院系,其研究的范畴逐渐从宏观金融学向微观金融学延伸,其课程设置也越来越重视微观金融教育,也开始设置资本市场运作课程。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已经开始成为不少高校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不同专业背景设置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皆带有各自专业的烙印。

2.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究竟定位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

经过几年的发展,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课程定位方面仍然存在大量争议,主要是对资本市场运作所属学科范围认识不同。通过对国内外资本市场运作课程设置的了解发现,西方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并没有“资本运作”这一概念,因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市场中介、政策法规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企业家自然而然地进行资本运作活动,因而西方经济学认为有关的各种资本运作是一种平常的经营活动,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也就没有必要专门对此展开研究。但在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人们对资本认识的不断提高,为资本市场运作在中国的诞生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但由于中国的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市场中介、政策法规等方面还很不成熟,资本市场运作课程或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学院(系),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学院(系)等。

3.资本市场运作课程与金融学课程的关系

从金融学理论渊源的发展变革上看,作为经济学分支的金融学,研究的起点是从宏观层面开始的,其核心内容是货币经济学和国际金融等问题,到20世纪40年代后金融学逐渐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的范围逐渐向微观层面延伸,核心内容是资产定价与资源配置,主要包括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两部分。因而金融学课程包括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资本市场运作因借用了微观金融学中的一些原理和结论,因而部分高校资本市场运作课程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学院(系)。而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将管理学的思想运用到资本市场运作活动中,就是对资源各构成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本市场运作目标和价值的增值。因而,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借用微观金融学,而是应用金融学、管理学的原理和结论指导企业资本市场运作决策,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市场运作会成为管理学科体系课程的原因所在。当然,资本市场运作在研究资源优化配置时,还借助了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企业经营战略、财务管理、会计学、法律、社会学等的分析工具和概念,以便在不确定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在这些学科中,财务管理对资本市场运作影响最大,这也是不少高校把资本市场运作课程作为管理学科体系管理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资本市场运作根植于经济学(金融学)但却归

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

二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开设的对象与作用

1.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开设的对象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资本市场运作课不仅要对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方向的学生开设,还应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资本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模式和方法,学会如何运用它们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与今后学习的其他课程相结合,逐步提高管理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随着金融专业研究的范畴逐渐从宏观金融学向微观金融学延伸,其课程设置也越来越重视微观金融教育,所以经济学类金融专业学生也应设置资本市场运作课程,以适应当前金融实务界的迫切需要。

2.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开设的作用

第一,开设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可系统地了解投融资操作的新理念和资本运营的新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迅速扩充的压力,同时资本运营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作为企业运营的高级形式,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对现代企业实现资本运营的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企业可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找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利用最合适的方式来经营,让自身的资本不断扩大。

第二,开设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可为中国国有企业超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手段。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对管理者的经营方式进行了有益的理论补充和经验吸收,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将来实施资本市场运作,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当今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资本从管经营到管生产,管人财物转向管资本,成为投资方,开展资本市场运作将大大释放微观经济体的活力,有利于破除国有企业的垄断,从而规范企业运营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开设资本市场运作课程有助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国民营企业筹资难,影响了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单纯依赖原始的资本积累,则会束缚企业规模增长,无法实现规模效益,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就成为企业的必经之路,资本市场运作是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以资本效率和效益实现资本有效增值的一种经营手段。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即风险投资(VC)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研究与分析、学习和应用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让管理者深切体会到风险投资对企业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企业融资上市和资产并购提供操作指南,让企业多走捷径,少走弯路。调查表明,风险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在企业成长方面,风险企业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期的500强公司,它们的年销售增长率达到35%,一般为500强企业的两倍;在创造工作机会方面,500强公司的年就业增长率只有2%,而风险企业却达到了15%;在投资力度方面,风险企业的厂房、地产和资本设备投资年增长率达到25%;同时,风险投资还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如appLe、inteL、miCRoSoFt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都是风险投资成功运用的典型案例。

第四,资本市场运作课程是优秀企业家的必修课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认为,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期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资本运营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懂得资本运作的企业家不能称为现代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不但要善于生产经营,也要善于资本经营。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未彻底散去,全球经济能否走出困境主要是看中国等发展经济体结构调整是否到位,是否能建立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拥有2600多家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任务,顺利推出了创业板市场,我们用2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中国资本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资本市场国际化问题任重而道远。

三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内容建设

1.目前中国高校开设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内容不一

第一,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管理学科体系开设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的主要内容为资本运作与上市,包括投融资、私募股权运作、企业战略并购与重组、上市谋略等。

第二,清华大学作为管理学科体系开设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内容包括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与企业价值再造、资本运作中的法律分析与风险防范、企业战略并购与重组、企业治理与股权结构、投资分析与决策、企业融资渠道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

第三,上海财经大学作为管理学科体系开设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企业如何对接资本市场,企业经营模式,融资渠道与企业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原理、流程与方法,经典案例分析,风险投资公司机制等。

第四,西南财经大学作为管理学科体系开设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公司金融与融资、资本运营战略、资本市场与国内外ipo、公司兼并收购、公司投资与策略、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及营运、证券及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领导者心智模式建设与用人之道、博弈论与策略思维等。

2.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建设

第一,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建设应有助于让企业在财务、法律方面运行更加规范、合理、安全。资本运营的核心是财务,运用财务工具,深入学习投资组合管理及风险监控策略,透视证券市场、把握投融资决策,实现从企业家到投资家的跨越式转变,奠定企业从产品经营到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结合发展的基础,掌握股票投资、期货投资、黄金投资、外汇投资等金融投资的技巧,为企业家在财务、法律方面更加规范、合理、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第二,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应突出中国企业组织的特点。我们认为,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的内容建设,应该突出中国企业组织资本运作的特点,立足于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丰富的企业组织的资本运作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组织创造的新鲜经验及发展趋势,并充分引进国外有代表性的资本市场运作思想和操作模式,并对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运作理论和方法加以重点评价。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资本市场运作实际上是企业产权主体为适应变化着的市场环境而采取的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有效率的资本市场运作要求整个经济体制形成一种动态调整机制,包括实体资本或资产配置结构的重新调整、产权改革与产权交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金融投资衍生工具的创新、无形资本价值的增值以及竞争性市场环境的确立等方面。

第三,根据课程对象确立资本市场运作课程体系。资本市场运作从宏观上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目的。从微观上讲,资本市场运作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对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实现资本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在以上思想指导下,我们认为如果该课程为经济学类金融专业学生开设,则资本市场运作的主体不仅应立足于微观企业,还应当将政府纳入其中,这样更能体现金融专业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的特点,也更能发挥金融专业学生的特长。如果该课程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开设,则资本市场运作的主体应立足于微观企业,内容应包括企业改制上市、收购与兼并、上市公司重组、股权资本运作、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回购、杠杆收购等。这些内容既包含企业资本市场运作的策略,又包括资本市场运作的融资决策;既立足于我国实际,又引进国外有代表性的资本市场运作思想和操作模式。另外,对企业资本市场运作的中介机构――投资银行,对企业资本市场运作的场所等内容也应有所涉及。

四基于市场需求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教学改革

综上分析,我们对资本市场运作课程教学改革做一构想,以期为资本市场运作教学提供参考。

1.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应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的突出特点。在课程安排中,要采用“活模块”课程内容设计模式,既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也可按照应用型课余选修内容设计,目的是为学生自我设计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既要考虑学科本位的特点,又要考虑能力本位的需要;既要考虑不同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又要根据不同的实务要求设计不同的模块内容,使课程建设在整体上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本市场运作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所提出的特殊需要。

2.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增加体验式教学课时所占比例

由于资本市场运作内容多,涉及融资、投资及并购重组等众多内容,因而如何在较短的时间(54课时)内分配十分重要,必须安排好教学课时的内容分配、形式分配、效益时间分配,并不失时机地带学生参观企业,获得企业资本运作实践的体验。

3.改变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树立以学论教的新理念

资本市场运作教学要逐渐从“以教论教”转向“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评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强调基于学生的“学”的教,关注的是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研讨改进课堂教学的对策,以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理性地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4.应更多地采用探究式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也是本门课程的突出特点。资本市场运作涉及众多企业的现实问题,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注重启发,重视铺垫,采用探究式案例包括失败的案例开展教学以端正学生态度,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内化学生情感,全面激活探究思维等。

5.利用思维导图增强教学的逻辑性

资本市场运作涉及众多学科,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包括模式导图、板书导图、探究导图、复习导图、解题导图等,既可以使教师的思维过程更加清晰,又有利于学生以更加简捷的方式学习,并成为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取得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

6.开展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

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资本市场运作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7.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在数字化背景下,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环境成为一种教育优势,电子储存设备、软件及电子材料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带来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方法,尤其网络中的教育资料和教育信息打破了地域限制,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8.精简和筛选教学内容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7

[关键词]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创新

一、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民营企业必须走集成创新之路

1.集成创新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经营知识化的新趋势和新型工业化对企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现实,民营企业创新需要一个全新的战略模式——集成创新。集成创新理论认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创新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是一种多维的、系统的、整体的创新。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科技、产权、管理等内容;创新是全方位的,其体系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诸方面;创新主体既包括企业自身,也包括地方政府在内;创新有多个层面,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协同性的特征。总之,只有全方位、系统、持续不断地集成创新,才能谋求民营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民营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城市大工业的支撑,是企业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层。目前,民营企业正处在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提高素质的关键时期,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新形势,加快民营企业创新步伐,对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资本市场是民营企业实现集成创新的重要平台。资本市场主要是通过发挥其三大基本功能而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资本资源配置功能,对资本资产的风险定价功能以及为资本资产提供流动性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功能作用的发挥,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的微观主体为基础的,这一微观主体就是企业。因此,适应资本市场要求,加快民营企业以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技术进步为内容的集成创新,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关键。

(1)加快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首要问题。“苏南改制”的经验告诉我们,产权清晰的公司制和私人企业将是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讲求实效。目前可行的办法是逐步引导民营企业朝着产权清晰的规范的公司制企业方向发展。具体做法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条件许可时可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一些规模大的、资产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可推行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产权制度改革不是民营企业改革的终点,治理结构才是民营企业改制的根本。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企业创业初期采取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组织形式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决策效率较高、经营机制较灵活、凝聚力较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是当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之后就迫切需要突破自身组织管理模式的束缚,到外界去寻求更大的发展。显然,公司制企业组织方式无疑比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组织形式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委托——关系,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也成为必然。

(3)加快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是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的关键。从国外的经验看,风险资本市场是孕育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温床”。因此,建立良性循环的风险资本市场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现代直接融资制度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同时,创业投资是将资金要素和知识要素结合起来的必要环节,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工具。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在选择优质的投资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对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也具有重要价值。

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民营企业集成创新

(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有利于推动民营企业集成创新

1.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指面对质量、规模、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为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分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根据资产的存在形式,资本市场可以划分为证券资本市场和非证券资本市场。证券资本市场是指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场所,主要指股票市场。按照不同市场的上市标准的高低,可以依次分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非证券资本市场指企业资产尚未实现单元化、证券化的企业进行整体性产权交易的场所。它与证券资本市场最大的区别在于,这里不仅有标准化合约的股权交易,还有非标准化的交易方式,如协议转让、竞价交易、招标转让、合作开发等等。我国近几年在各地广泛兴起的技术产权交易所,就是非证券资本市场的有形场所。

国际经验表明,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配置资源作用,市场必须是多层次的。美国的资本市场至少包含纽约证交所和美国证交所、地方证交所、第三市场(上市股票的场外交易)、第四市场(大机构和投资家直接交易的市场)、纳斯达克全国市场、纳斯达克小型市场、粉红单市场(小额股票挂牌系统)等多个层次,其中后三个层次的市场是专门为中小企业的资本交易提供服务的,入市标准也逐渐降低,在最低层的粉红单市场,企业原则上不需要任何条件即可上市。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由于具有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才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能够达到最大的规模、最强的竞争力和最高的市场效率。

2.我国民营企业呼唤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将促进资本与民营企业的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成长中的科技企业的融资方式都是首先进入非证券资本市场,通过交易,增加了资本的流动性,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交易,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还为资本提供了便捷的退出通道,从而提高资本与中小企业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融合,进而促进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民营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当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至今仍极为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用超常规的思路,即充分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服务民营企业。但是,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实行严格上市公司标准使之成为一种短缺资源,使得民营企业离资本市场很近又很远。为了实现民营企业产权的流动性,开发民营企业的市场价值发现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必须打破上市资源的瓶颈约束,建立起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建立适合我国民营企业特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1.积极推进区域性资本市场试点工作

(1)从民营企业实际出发,重点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大多从事纺织、食品、建材、皮革、造纸、手工艺、机械等传统产业,而从事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产业的较少。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民营企业来说,主板市场门槛高、融资成本大,而二板市场门槛虽比主板降低许多,但其有特殊的服务对象,且上市评估费用高昂。因此,民营企业大量上创业板是不现实的。相比较而言,区域性资本市场更适合以从事传统行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这是因为:第一,我国各地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基础。我国的一些地方早已存在区域性资本市场,但一直处于某种程度的地下状态,没有政策法规的保护,资金运行成本和风险比较大。随着全国各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改制的推进,大量以自然人持股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有区域性资本市场相配合。第二,相对于主板和二板市场而言,区域性资本市场的门槛较低,一些在本区域内具有优势的企业易于进入这一市场融通资金,从而为这类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第三,区域性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手段。包括在投资回报的比率和方式、股票和债券的互相转换、投资者管理权限的设定等方面都可以进行灵活的设计。第四,融资成本较低廉。在区域性资本市场上,由于市场主体普遍规模较小,企业上市的有关费用将相对低廉。同时,由于是区域性的市场,投融资双方更容易相互了解和沟通,中介机构的运营费用和管理部门的监管成本都相对较低。

(2)加快政策创新,增强区域资本市场创新的政策推动力。首先,区域资本市场应坚决遵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遵守国家对于资本市场监督管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其次,发展区域资本市场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和条件下大胆进行政策创新。政策创新体现着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是促进企业改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只有通过政策创新,才能实现资本市场的大发展,进而才能实现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导向功能、改制功能、带动功能。同时,政策创新体现着政府工作的倾斜。要通过资本市场改变所有制结构现状,大力扶持各类所有制企业上市,促进其发展。另外,通过制定向农业、基础设施类产业、高科技产业、旅游业、新兴产业倾斜的优惠政策,增加这些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比重,进而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其跨越式发展。

(3)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企业、市场三个方面的协调配套、共同努力。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比如要出台区域性资本市场的交易规则,包括市场主体资格认证,市场准入与退出的规则,募集资金的方式、规模对象、范围,有关柜台交易规则和交易商的资格审定等。另外,还要完善法律法规。第二,建立和强化信用制度。信用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前提。要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以信用制度作为市场进入和退出的主要标准,对违约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资信记录、管理、评价和披露制度,提高资信的透明度。第三,调整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搞好市场准入与退出、政策适用范围、违规处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消除所有制歧视,维护区域内市场公平。

2.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进入二板市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一般通过风险资本市场获得。所谓风险资本市场主要由私人风险投资市场、风险资本及二板市场组成。企业胚胎发育于私人风险投资市场,创业靠风险资本来推动,加速成长走向成熟则由二板市场提供温床。风险资本市场对培育中小高科技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观我国现实,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沪深股市这两大主板市场和国债市场无法满足民营高科技企业融资需要,这就有必要发展风险资本市场。

(1)积极培育一级风险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型民营企业成长提供“孵化器”。在风险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应把重点放在积极培育一级风险资本市场上。首先,加强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新生高新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商务、资金、信息咨询、管理培训与技术交流等相应的服务,发挥“孵化器”功能。其次,拓宽风险资金进入渠道。我国民营经济活跃,民间资本较充裕,如能促使民间资本从“休眠态”转为“市场态”,风险资金来源将大大增容,也将使风险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第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各地应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完善创业投资体系,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出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本地创业投资事业发展。要努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使创业投资逐步成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应积极探索创业资本退出机制。另外,还应允许创业投资公司以其注册资本全额对外投资,有效支持民营企业、高新技术发展。

(2)积极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到二板市场上市。风险资本二板市场是专为民营高科技企业和新兴公司进一步发展提供筹资途径的一个新市场,是风险资本退出的通道。二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根本差异在于其不同的上市标准,其上市对象多为具有潜在成长性的新兴民营高科技企业。各地政府及民营企业管理机构应积极组织力量对高科技型民营企业进行挑选,并帮助其在改制、资产重组、明晰产权、理顺关系、宣传推荐等方面作好准备,为创业板市场提供后备资源,使之能够获得上市资格。

3.稳步推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主板市场。积极稳妥地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主板市场,对于带动其他民营企业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目前,我国主板市场股票发行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调节为主的核准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为许多质优但攻关能力薄弱的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提供了公平发展的机会,同时对拟上市企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民营企业应抓住机会,创造条件,积极应对:首先,认真研究核准制股票发行程式。拟上市公司要做到业务、资产、人员、结构、财务等五方面的独立、规范改制、有效重组、减少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等等。其次,选好信誉主承销商。在核准制条件下,信誉主承销商对一家企业的成功上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为拟上市企业做好宣传工作。在核准制下,股票发行价格不再由发行人和承销商事先谈判确定,而是由供应方和需求方、投资者共同决定。对此,券商、企业应通过如上市推荐会、路演等方式促使供需双方充分沟通,树立形象,从而寻找最适合的,反映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最优状态的股票发行价格机制,确保企业成功上市。

参考文献:

[1]孙小勇.关于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4,(5).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8

创业投资在我们国家正经历一场由冷及热的过程。在冷的时候做一些理性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我今天下午的演讲主要是希望咱们这些专业人士和同行,参与到一种企业创业资本、培育公司价值的一种理性培养活动,这应该是我们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最根本的需要。

我的演讲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想讲培育创业投资参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理性,第二就是分析一下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体制的改革,为风险投资的价值实现的机会。

什么是创业资本?在一个公司的融资阶段中,它是处于公司创业阶段的一种投资,恐怕大家都不否定,不管是在西方资本市场,还是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作为创业资本的需求者和投资者,都有不理性的情绪。那么作为投资者来讲,是需要回报,但是这种回报更多的是看在二级市场的退出或者套现,当然这对于风险资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本身更需要创业资本追求这种价值实现的一种理性的过程,可以讲,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在于创业资本。创业资本市场的形成,对我国金融和证券市场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冲击,在这个意义上讲,创业资本应该是生产力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创业资源,创业资本是一种有利的推动力。

那么,作为创业资本来讲,它的投资既要体现公司的质量,但是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创业资本的价格还在于它培育公司的价值。那么在资本市场上,对公司价值面的分析和理性的价值评估,应该讲是资本市场现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对于一个公司的质量怎么看,可以讲,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资本市场来看,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不同的投资者,包括风险投资者、投资家来看,他当然要看公司业务的进展和所处的阶段,这个公司经营的概念,它的商业模式,资产的盈利性,公司的成长性和持续性,还有公司的管理层,还有公司其他的投资计划和发展规划,等等这些因素。但是,作为公司的质量来讲,从培育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讲,又要满足资本市场对于公司质量的全方面的要求,除了刚才投资者所看重的这些质量的方面以外,所要关注的是公司的规范运作,或者叫合理性、规范性,这应该是公司质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我想公司质量和投资者追求的价值也应该是不矛盾的。

风险资本参与公司价值的培育,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参与公司ipo的改制重组和公司治理的改善重组,那么公司要进入资本市场,必须要公司化,进行公司化改造,基本上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为背景的或者是国有企业为背景的,都需要进行规范的改制重组,规范的改制重组是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实现它的价值的一个前提。我们发行上市所关注、所审核的,大部分是要求公司进行ipo的改制和重组,改制当然是建立起公司规范运作的这种机制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那么重组主要是涉及到公司的业务、资产、人员、机构、财务五个方面的一些有效的组合。那么改制重组,它要遵循的应该是这么一些目标,主要是公司要形成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导向,积极的进行资源的合理的重组和配制。第二个原则,公司要通过改制重组起来起直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的这么一个主体,公司还要建立公司治理的规范基础,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运作,再一个公司要有效的避免同业竞争,尽量减少规范关联交易,再有需要规范的就是突出主营业务,形成核心竞争力。

我想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在我们国家现在,不管是从监管当局来讲,还是从市场投资的需要来看,都是现在我们整个市场的一个核心问题,公司治理大家都清楚,它反映了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内涵,是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资合结构的一种运行和保障,也是包括各种监管在内的,工商、税务等等监管为基础,公司治理是市场文化的一种微观反映,可以讲它是由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有限原则、有限的特征所引申出来的市场经济的民主、协作、信用、自律、开放、法制精神等等这些内涵,而这些内涵可以讲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资本市场健康运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公司治理联同投资者教育是现在证券监管当局抓的两项主要的工作。

公司治理的内涵非常丰富,我想作为创业投资资本家来讲,不管是来自境外的风险资本,还是境内的风险资本,我想维护公司的治理,促进公司治理的持续改善,这应该是风险资本参与公司价值创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么企业的创业投资及其价值的实现,往往是离不开中介,特别是在公众公司要进入资本市场,离不开中介,那么可以讲,由创业资本与包括投资银行、律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等等中介机构,共同的来辅导、培育、促进公司改善治理结构这方面,它们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那么我想着重把我的讲题引到下面一个部分,创业资本的价值实现,这个大家都清楚,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资本市场,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来讲,主要是二板市场,联系更紧密。可以讲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了十年,我们现在正在推行资本市场的发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可以讲,为我们创业资本价值的实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国家的证券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社会资源配制、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舞台。资本市场的发展无疑为创业资本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与我们的企业家,与高新技术、与具有创新的经营的理念、与整个生产力发展最先进的部分,可以说这种结合已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市场的基础。那么,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功能,现在不光是在资源配制的方面,可以讲在整个资源的运作方面,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我们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影响我们整个货币市场的运行,影响乃至我们的消费。因此,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讲现在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根据这样的发展阶段的需要,现在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一场整个证券法人制度的根本性的改革,这场改革,一方面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创业投资价值的实现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证券市场发展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是作为改革的产物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我们的环境和我们发展阶段所限,我们过去的证券法人制度基本上还是一种政府推荐和行政审批这一套制度,我们希望这套制度在资源配制方面和选择好企业方面发挥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它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并且市场上由于这样的制度,积累了大量的风险。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必须对制度进行改革,那么我们现在报章、媒介上说的比较多的是核准制,核准制就是在明确标准和规则的基础下,或者在游戏规则非常清晰的情况下,使参与市场的各个主体各自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各自做到敬业、专业,从而保证各个市场的创新和效率,同时分散风险,强化责任,这么一个制度的改革,它的本质就是走向规范,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刚才讲了核准制各自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这么一套制度,具体讲的话,我们提倡是在明确标准和规则的基础下,或者在游戏规则非常清晰的情况下,使市场的主体做到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各担风险,就是由企业的董事在市场、在证券市场、在监管部门都能够各自做好自己事情,那么这样就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这样就监管明确,各有责任,那么核准制说到底是由过去行政本位的股票发行制度转向以市场为本位的发行制度,刚才讲了,它有利于明确责任,分散风险,同时增加整个市场的透明度,最终这个市场是能逐步实现进一步的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那么这样一个制度,我想它的特征是全面的市场化。

现在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这恐怕也是所有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风险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即怎么保障优秀企业优先进入资本市场,如何把一些虚假、由重大溢漏的企业拒绝在门外,同时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为了解决这样三个问题,为此,现在的发行制度可以讲打破了过去客观上形成有利于国有企业融资和改制需求的一套制度,而体现了市场的公平,包括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三资企业,都具有进入资本市场的资格,然后进行准备,可以进入现在的资本市场。在受理这些企业的发行申请的时候,我们建立了一个买方市场,或者是叫周转通道的这么一个制度,也就是由市场主体,也就是由主承销商和他进行配合,与进行工作的会计师、评估师、律师来对发行申请单位进行判断,那么判断之后让这些优秀的企业进入审核,再进入发行市场。那么这样的话,过去的审核制度就被废除了。

这个制度有两点重要的创新:第一,推荐人必须得要经过真正的勤廉尽责,真正的做了ipo的工作才能把这个企业推荐上来,具体讲,主承销商要对发行人进行辅导,要对发行人是不是具备发行条件,进行实质性的审核判断,然后他们才能提出推荐,这样就在市场、中介机构和发行人之间,实现了有效的制约;再把这个企业推荐上来。另外一个重要的创新方面,适应了我们现在证券市场一个特殊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想要布票的发行人特别多,市场也特别旺,就是在供方和需方都比较旺盛、市场容量比较小的情况下,在发行中间来让他们完成的过程。

在证券市场上,不管是主板市场,或者是创业板市场,谁对发行人的质量负责?这当然是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现在,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发行制度的改革,有可能形成一种发行市场中介品牌的效应,因为发行证券和制造、销售别的产品不一样,发行证券这个产品有它的特殊性,在销售的过程当中,中小投资者是弱者,中小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有可能不能对发行人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那么他往往会看是谁在为发行人做评估和判断,那么他可能和信誉比较好的发行人其管理人相结合,这样市场就会形成一种差别化的价值结构,这样我们资源的配制有可能与中介品牌实行一种配合。在这个意义上讲,就像前面讲的,我们的创业资本的投资者,恐怕是和一个好的中介的配合,和一个好的管理者的配合这个是至关重要的。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9

【关键词】资本市场金融改革稳定发展

在过去,我们认为资本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如今,在中国已经是个被人熟知的、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资本市场应涵盖证券市场(股票市场、长期债券市场――长期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长期信贷市场(长期抵押贷款、长期项目融资等)、衍生工具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等),从而我们可以概括出资本市场的基本概念。资本市场是全部中长期资本(一年以上)交易活动的总和,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是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资本市场是通过对收益的预期来导向资源配置的机制。

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不同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高端,而产权市场则是一个低端市场。两者之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差异:一是产品是否标准化,目前产权市场的交易品种是不标准的;二是是否连续交易,证券市场是连续交易的,而产权市场则不是;三是市场所面向投资者的差别,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包括个人、各类机构(券商、基金等),而产权交易则更多的是面向那些规模和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或者机构投资者。

在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介于主板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之间,还存在创业板(或者中小企业板)和柜台交易等市场。随着各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各市场间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彼此间的边界也将变得越来越模糊。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的交易活动的总称。而证券市场是作为各种股票、债券、票据的发行转让和交易场所的总称,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债券(如国库券)属于货币市场的范畴,长期债券(如股票、长期债券)属于资本市场的范畴。长期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资本市场的全部。

一、发展资本市场是我国金融改革最重要的基础环节

资本市场的分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分类对理解、研究资本市场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本市场进行分类,就会出现交叉重叠的情况。我们不应囿于单一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资本市场,而应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去剖析它。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资本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形成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共识,具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它促进我们进一步认识资本市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资本市场的实践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资本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资产品。

1、发展资本市场是我国金融改革最重要的基础环节。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就不可能真正推进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也不可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2、发展资本市场是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多元的市场化风险配置机制的最重要的制度措施。这是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发展资本市场,在企业创造多元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为中国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一个市场化的平台。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即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资本扩展机制,它将从根本上铲除“小农经济的企业思维”。

4、发展资本市场,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可自由选择,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资产及资产组合,有利于投资者财富的增长和风险规避。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政策,既要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和结构的改善,又要有利于本国居民财富的增长,做不到这点,就不是一个好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政策。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大力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证监会的几项重点工作之一。目前,随着中小企业板的壮大和中关村股份转让试点的逐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见雏形。紧接着,中国资本市场将积极探索创业板的发展,使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得到相应层次资本市场的服务与支持,同时能大力推动与创业板市场相辅相成的本土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壮大。从丰富多层次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成立,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扬帆启航,并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原则稳妥推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出现,不仅可以大大丰富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产品,也有助于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利用复杂金融产品管理其投资和经营的风险。

从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复杂性来说,它是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台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在2007年,公司债市场借鉴股票发行体制改革的经验,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大力推动审核机制的市场化和透明化,建立健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发行审核体制。同时,要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推进债券交易制度创新,完善债券投资者结构,创造债券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使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加快发展。

在我国,发展资本市场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可能不限于上述四个方面。上述四个方面是发展资本市场应当实现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还有很多障碍要清除,很多问题要解决。在诸多障碍和问题中,如何积极稳妥地解决上市公司两类股权分置或两类股权(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流通性上分裂的问题,应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加强对各类机构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的监控,有效防范投资机构的投资风险。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资金的投资和参与,同样,资本市场也能为社会资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一个平台。完善鼓励社会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政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二要进一步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壮大基金的资产规模;三要加快商业银行设立证券基金的试点工作,促进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四要在稳步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同时,不断扩大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资产比例和规模,并积极推动其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壮大;五要丰富市场投资产品,积极推动市场的创新,研究开发适合于不同机构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的产品。

三、我国资本市场和成熟市场的差距

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具备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和市场化的发行体制;自律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督应该成为市场主要的约束力量;应该拥有强大的证券经营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者应该具备良好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体系中有足够的竞争力等等。回顾美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具有的内涵。在1929年美国股市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建立法律法规框架,加强市场监管。此时,两个标志性的人物带领美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一个是美林证券的创始人梅里尔,他开启了对证券经纪业革命性的变革,率先倡导诚信为本和敬业精神,并使得“美林帝国”迅速在华尔街崛起。另一个是投资大师格雷厄姆,他率先提出价值投资的理念,这个理念如同阳光穿透云雾,使资本市场的投资得以回归其本源。

成熟市场至少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证券从业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二是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应该以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为核心来构筑。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我国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机构投资者的崛起,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发生了重要转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市场在很多方面,离一个成熟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作为一个金融结构长期严重失衡、金融体系落后的国家,我们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历史紧迫感,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市场化改革,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阶段。支持资本市场实现大发展的主要条件已经具备。我国国民经济增速加快,开始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盈利显著回升;金融领域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方针已经指明。这些为资本市场发展创造了极佳的外部环境。从资本市场自身来看,经过近三年来的调整,各方在资本市场发展重大问题上的认识更趋一致,相当一批上市公司具备了一定的投资价值,投资者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复。这一切,为资本市场恢复活力,迎来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时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树立全局观念,充分认识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共同为资本市场发展创造条件,积极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10

在全球化和加入wto的今天,我国资本市场肩负着重大而又艰巨的使命:

1、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和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2、通过资本的积聚和分配,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3、通过扩大直接投资,减轻间接融资体系的资金供应压力,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安全;4、通过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加快我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

资本市场肩负的使命及其在我国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改革措施不能替代的。而资本市场肩负使命的实现程度,又主要取决于资本市场功能,尤其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在认识和评价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时,有两个误区应该打破:一是把市场融资规模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志,认为融资规模越大,市场功能越强,成绩越大。应该说,这种认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上述逻辑关系隐含着一个基本前提,即所有的筹资活动都是具有充分效率的。由于我国股市情况特殊,因而筹资规模只对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广度具有表征意义,而不能说明资本使用效率这种更深层次的东西。有时结论恰恰相反——当市场所筹资金使用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状态时,筹资规模大不仅不是成绩而是过失。二是把股价指数增幅视作一个衡量标志,认为股价指数增幅越大,市场的作用和成绩越大。从道理上讲,股价指数与作为指数依据的采样股票的数量、价格等因素有关,并不直接反映上市公司手中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股价指数增幅较大,有时恰恰是股市泡沫大和投机过度的反映。

资本市场功能应该怎样定位

在今天的中国,没有哪个金融范畴能象资本市场那样引起整个经济和国人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资本市场起到了众所公认的积极作用。

一、资本市场推动了经济和金融的市场化进程

传统金融体制是带有典型金融管制特征的体制,金融机构与信用形式的单一性、金融资源配置的高度计划性以及金融管制的严厉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后人们强烈地认识到改革这种体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由于体制的相对封闭、意识形态障碍以及经济环境的制约,当时还不可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人们对建立和发展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金融改革目标,也不可能有完整、清晰的认识。从1979年到1991年这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步履蹒跚,进展缓慢,这与我们对金融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缺乏认识有很大关系。但是自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改革的宏大目标确立之后,资本市场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体制变革和经济、金融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因为在各种金融改革措施中,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最能反映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最能体现金融市场化取向,因而对催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化金融体制的作用最为直接。同时,由于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各种要素市场均要以资金来媒介和推动,使得金融市场成为各种要素市场组合而成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枢纽和核心,金融市场发展成为其他要素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资本市场规模扩展、结构深化及容纳的金融工具种类的增加,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为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推动经济市场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资本市场是推动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

资本市场的发展丰富了筹资方式结构和金融资产结构,同时引致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对融资制度及总体金融制度变革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资本市场对制度变迁的推动绩效还延伸到整个经济制度层面。

在资本市场的这一作用时,毫无疑问应把其对制度建立与发展的推动作用放在首要位置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核心是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又与资本市场有着十分密切的逻辑关联:1、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提供了必需的筹资机制及股票交易机制。2、股票的发行与交易,意味着公司财产所有权的获得与转让,因而资本市场具有产权界定功能。这一功能决定了公司资本的占有条件,对硬化公司的预算约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资本市场产权复合功能的发挥,也使公司之间的购并和其他资产重组行为得以实现。3、股票自由转让使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这对企业经营者形成了市场压力,有助于消除其机会主义和“偷懒”行为,强化经营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没有资本市场作为依托和基础,建立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不能忽略资本市场对社会分配制度变革的推动作用。社会分配制度是指导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个人分配方式,是由财产占有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其实,除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外,个人收入水平还与一国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结构层次等因素有关,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个人作为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可能获取收入的程度和获取空间的大小。资本市场面世使个人的收入渠道拓宽,证券投资收益成为个人收入的一个来源。资本市场为资本价值、知识价值的确认提供了制度基础,造就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个人收入分配的机制,促进了多元化社会分配机制的形成,进而引致个人财产不仅在总量上,更重要的是在结构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应该说,多元化分配制度取代单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进步。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其一,新的分配机制确立了资本、知识作为收入分配依据的地位并使其参与收入分配成为现实,这符合当今货币信用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其二,新的分配机制尊重个人对资本、知识的所有权,鼓励个人的金融投资行为,有利于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财产关系和国民财产积累机制;其三,投资者为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会精心选择投资对象并热切关心投资的运用效果,这有助于使生产要素按着效率原则实现自由、广泛的组合,促进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对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还可从其他方面加以说明。比如,社保基金是支撑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柱,而通过国有股减持补充社保基金,以及社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都必须借助于资本市场。因此,资本市场又成为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完善的重要条件。

三、资本市场促进了经济增长

从理论上分析,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包括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两方面。所谓直接影响,指证券业创造的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证券业增加值,是资本市场的各类中介机构为证券交易及与此相关的金融活动提供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构成GDp的一部分。在具体计算时,可按生产角度和收入角度分别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据国家统计局彭志龙、赵春萍等同志提供的成果,1996年证券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为1.9%,2000年则上升到5.4%.1996到2000年间,除1998年外,证券业对经济增长在其余4年都呈正向拉动,且拉动力越来越大。所谓间接影响,指资本市场通过其筹资功能和配置金融资源功能的发挥,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间接影响可分为4个方面:1、资本市场发展使投资者有了多样化的保值和增值手段,从而强化了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关系,提高了国民的储蓄倾向。在近年来储蓄利率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出于对高投资收益的追逐,投资者纷纷把手中的资金投向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提供了递增的资本支持。2、资本市场上较为丰富的证券品种结构,使投资者可以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和对投资风险的偏好程度,自由地进行投资选择。市场的持续交易和广泛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时间结构矛盾和空间结构矛盾。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3、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功能的发挥,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使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资金的分配结构因此得到了改善。直接融资比例的上升,减轻了商业银行体系提供给信贷资金的压力,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二是证券管理层优先安排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的公司上市,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资本市场为公司之间通过股权收购实现资产重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机制。

四、资本市场激发了人们的金融意识

体制转轨和社会进步固然需要技术、经济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创新,但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创新精神的确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资本市场拉近了金融和人们的联系,使金融走进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的生活。人们的冒险精神被激发出来,金融意识逐步增强。这种金融意识和冒险精神,是建立新体制必须具备的精神价值。可以说,资本市场是人们金融知识,营造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大学校。

在肯定资本市场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承认,我国资本市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起步的,由于体制缺陷、市场主体行为失范、法制健全程度低、市场监管水平不高等一些特有的限制性因素,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较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市场积极作用的发挥。的市场还主要表现为筹资市场,“圈钱”功能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市场最重要、最本质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则发挥得很不理想。不少上市公司虽然已经改制,但仍在旧轨道上运转,没有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经营管理机制没有发生质态变化。在催生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资本市场的作用也不尽人意。尽管it、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公司在上市公司中的比重上升,且这些公司借助资本力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多存在规模较小,业绩不突出的问题,甚至有的公司还存在一定的“作秀”成分,只有科技之名而无科技之实。可以说,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推动意义和贡献,远远低于其对制度变迁的推动意义和贡献。强化资本市场功能有哪些路径

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出发,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现“三个转变”,夯实资本市场基础

一是在市场的发展战略上,应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我国目前的证券化率在50%左右,而经济货币化水平(用m2/GDp这一比率指标衡量)则达到150%.无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还是从证券化率与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差距看,我国资本市场都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规模扩张空间。但是,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市值已达到约5800亿美元,上市公司已接近1200家。按股票市值衡量,已成为居世界第九位的市场。在市场呈现跳跃式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的规范与监管没有相应跟上,伴随市场规模的急剧放大,市场上违法违规的事件频频曝光。这种情况表明,提升市场运行质量,特别是上市公司质量,已经取代规模扩张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加入wto,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的运作与监管规则必须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而也使得提高市场规范化程度的任务变得十分紧迫。因此,把市场规范置于首要位置,在市场规范中实现市场规模的稳步、持续扩张,应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是市场定位的转变。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一大批国营企业扭亏为盈。顺应这种变化,应把原来为国企脱困服务的资本市场定位,转变为服务于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促进经济发展。应把资本市场的资本支持作为原动力,着力培育一批业绩优良、具有高成长潜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催生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三是市场功能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筹资功能,向风险定位、产权复合、优化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功能组合转变。一个仅仅表现为筹资功能的市场,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这一建立市场的初衷是相悖的,而且,这种市场注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这种转变,不仅是完善和强化市场功能的需要,更为提升市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所必需。

二、加快市场结构创新的步伐

与总量一样,结构问题从来都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相当重要问题。一国市场结构的层次化水平和丰富程度,是衡量该国市场成熟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就对市场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对市场功能的看,其亦不比总量问题逊色。在某一国度或一国市场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结构创新所产生的正面影响甚至较之总量增长为大。

就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看,结构创新相对于总量增长,对市场发展或许具有更为重要

的意义。至少有两点理由可以为这一判断提供佐证:1、由于结构创新滞后于总量增长,市场结构创新的供求矛盾较之总量供求矛盾更为突出;2、在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的情况下,单调的市场结构所酿就的结构问题,已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而市场发展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市场结构多样性和市场开放性的设计安排上。

市场结构作为多种市场要素结构的集合体,外延较为宽泛,其包括上市公司结构、交易场所结构、工具结构、中介组织结构、监管手段结构等等。而在众多类型的结构中,前两者的优化和创新对强化市场功能似尤为重要。在尽管已实行“核准制”,但上市资源仍属“稀缺”的情况下,应增加民营的上市数量,特别要注重安排成长潜力大的高民营企业上市,同时,应对境内合乎条件的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敞开市场大门,积极接纳其入市。这样无疑会大大改善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从交易场所结构看,市场层次单一和高度同质化的特点十分突出。沪深两个市场的区别仅仅在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两者在上市标准、交易品种、运作与监管规则,甚至行情走势上都毫无二致。这种无差异的市场结构,使得两个市场在功能实现上高度重迭,无法满足不同行业特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业绩水平和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多样化筹资需求,有碍于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基于这种情况,应重构证券交易场所结构,建立一个层次细分的多样化市场体系框架。同时交易所内部结构也应细化。这样一种层次多样、功能互补、层层递进的梯度市场结构安排,具有诸多优越之处:1、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筹资需求及对投资成本、投资风险具有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的资本供求均衡;2、可以将不同公司股票在质地上的差别显性化,为合理股票交易价格的形成提供市场“参照系”;3、有助于硬化上市公司的市场约束,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提升上市公司质量。4、可以增加股票供给,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改变资金推动型的股市特征;5、可以提高证券交易的活跃程度,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和活力。归结到一点,这样的市场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协同配合效应和功能整合效应,大大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展和市场功能的强化。

三、改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对这一问题,和证券界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出了各种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管理层亦采取了好多具体措施,了一系列规范指导性文件。这些无疑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问题,或者说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务之急,在于尽快解决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和股票被分割成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这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是上市公司各种不规范行为产生的制度基础和内在根据。而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过国有股减持这一关。国有股减持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从保证减持价格公平、合理的角度出发,似应改变按股票市价减持的定价方式,实行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向上浮动一定幅度的定价方式。这样既兼顾了政府和投资者的利益,又可加快减持进程,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应改变公司经理层的生成机制,尽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使公司经理层通过市场遴选产生。

四、完善市场运行与管理机制

在完善股票定价机制方面,应严厉打击市场操纵,遏制过度投机行为,引导投资者确定理性的投资理念,使股价真正成为公司经营业绩与内在价值的反映与折射;在信息披露方面,考虑到利益驱动是造假者造假的根本动因,应加大对造假当事人的处罚力度,并追究其责任,使造假者的违规收益大大低于违规成本。同时,应着力整治全国的信用环境,规范市场秩序,重建市场信任。因为在造假行为无孔不入,伪劣假冒充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情况下,要资本市场独善其身是难以做到的。此外,应加大监管力度,并建立监管当事人监管失察责任追究制度,以强化监管者的事业和责任感;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有重大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应直接退市。考虑到这种退市会直接损害投资者利益,应抓紧建立民事赔偿制度,追究违规当事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五大缺陷影响股市有效配置资源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功能与其应该发挥的功能存在较大差距,虽然与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存在五大缺陷。

一、市场准入机制的缺陷

这一缺陷与当初对股市的定位息息相关。由于我们曾把为国企脱困服务作为市场的目标定位,这样就使得一种最能体现市场化要义的金融范畴,成为在很大程度上听命、服从和服务于行政的制度安排。让哪些企业上市,一定时期内上市多少企业,不是市场在严格准则约束下自我选择的结果,而是行政行为的产物。这就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一些不具备上市标准的企业得以挂牌上市。而一些符合上市要求的优质企业,却因为指标限制很难进入市场。因此,在市场准入这个关口,金融资源配置就不是优化的。这种状况直到今年才有所改变。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脱胎于国有企业,且国家股、法人股占到公司的总股本的6%~7%.从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法人也是国家控股的,即变相的国有股。由于国有资产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化代表,在产权主体虚置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作为股份制企业,其外部形式更重于内在实质,与规范运作的股份公司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些上市公司的决策与监督机制不规范,董事长“一只手否定一片手”,股东大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由于国内没有职业经理人市场,公司决策层实际上由有关行政部门委派而非股东自由选择,这样,上市公司的委托关系难以符合市场化要求,公司经理更多的是对作为控股股东的政府负责,小股东的利益则被至于相对次要的位置甚至不予考虑。“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有关行政部门可以轻易地凭借大股东地位对公司施加干预和控制,导致经理层不能站在企业家的立场上考虑和处理问题。

由于没有完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经理层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外部竞争压力和股东的内部压力,缺少炽烈的逐利动机和进取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规则的关联交易、母公司把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股利分配等现象的频频发生,都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直接相关。

三、股票定价机制的缺陷

股价反映的是股票未来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是市场对股票的一种自然的评价结果。股票定价机制的完善程度,亦即股票定价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程度。股价是金融资源配置的“指示器”。只有在市场公平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公正合理的股价,才能有效指导增量金融资源的分配和存量金融资源的调整,使金融资源真正流向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公司。自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以来,新股发行价格逐步趋向市场化,“买新股必赚”的神话已被打破,但公司出于“圈钱”的需要,配股价和增发价仍然偏高。不过,较之这两种股票发行价格,股票交易价格存在的问题则要严重的多。

就现实情况看,股票交易价格与公司的治理质量、经营业绩和内在价值存在较大程度的背离。推动股价上扬的不是公司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果和成长性,而是庄家精心炮制的各种“概念”和“题材”。绩优股价格长期蛰伏不动甚至逆市下跌,而绩差股却风光无限,扶摇直上,屡创新高。投资者年年翘首企盼业绩浪,但公司的中报、年报公布后,“业绩浪”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在最近这一轮调整行情中,绩优股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抗跌性。上市公司的股价大多数是脱离基本面运行的,其中60%以上的公司股价高于基本面运行,同时也有16%的公司股价低于基本面运行。按照有效市场理论,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必然是有效定价的市场,即市场对金融资产的定价效率是高的,金融资产价格能够充分、真实、及时地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与之相关的信息。

股票定价机制缺陷使得我国股市的定价效率低下,扭曲的股价信号不仅会导致金融资源的低效甚至错误配置,助长股市泡沫,而且对业绩优良的公司也是一种打击。同时,也助长了股票投机,不利于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的投资理念。事实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一个买绩优股赔钱,买绩差股却能获得丰厚资本利得的市场,要投资者树立理性的投资理念无疑是天方夜谈。自然,所谓的“投资者”也无法收到实效。

在谈到股票定价机制的缺陷时,不能不涉及股票市盈率这一与定价机制密切相关的问题。垃圾股和绩优股在市盈率水平上的巨大差距,实际上是股票定价机制缺陷的直观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当然,这是就市盈率的结构而言。其实,就整个市场的市盈率平均水平看,也明显为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市盈率将与国际股市水平逐步接近,因而市盈率降低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尽管人们可以用“我国股市是新兴市场,市盈率高是正常的”、“如考虑三分之二的未流通股,市盈率并不算高”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高市盈率辩解并力图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市场是不可抗拒的。7月以来沪深两市股指节节下滑,固然有国有股减持政策出台、央行清查违规入市资金等消息面的影响,但在市盈率水平高企的情况下市场本身有调整的内在要求,股价需要向内在价值回归,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这一点,广大投资者亦感同身受。显然,高市盈率水平也为股票定价机制缺陷提供了一个注脚。

四、信息披露的缺陷

信息披露通过影响股票交易价格的形成来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只有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才有可能形成公正、合理的股票交易价格。但在我国,信息披露中的虚假现象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形影不离、相伴相随。从过去的琼民源、成都红光、大庆联谊、到今天的St猴王、银广夏、麦科特…,造假之风屡禁不止。市场的公信力被严重破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和市场的信心受到了很大影响。少数上市公司与“庄家”配合,利用内部信息或散布虚假信息联手进行市场操纵,谋取私利。在这种情况下,股价被“庄家”玩弄于股掌之上,与股票的内在价值毫不相干,其正确配置金融资源的导向功能丧失殆尽。

五、市场退出机制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