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选手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7:12

电竞选手的培养篇1

关键词:配电网;技能竞赛;考核

作者简介:盛其富(1961-),男,浙江富阳人,浙江湖州电力技术培训中心,工程师;钱江(1976-),男,浙江嘉兴人,浙江湖州电力技术培训中心,一级实习指导教师。(浙江湖州313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42-03

从建设员工队伍专业素质和企业素质的战略出发,浙江省电力公司从2010年起开展集“业务培训、技能比武、岗位建功”三位一体的综合竞赛活动。湖州电力培训中心是浙江配电网专业培训机构,也是国家电网首批认证的配网带电实训基地,近年来分别承担了省公司配网技术比赛、带电作业技能竞赛、国家电网公司新入职员工配电专业培训竞赛。本文对两年来浙江省配电网“三位一体”技能竞赛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报告如下。

一、浙江配电网相关情况概述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截至2010年底常住人口5443万人,GDp27100亿元,增长11.8%;县区级供电企业96个,全社会最大负荷40747mw。公用配变194592台/44666mVa,配电线路18671条/153596km。预计到2015年,浙江GDp将达42060亿元,配电网同样将有跨越式大发展:规划新建架空线路20371km,电缆8099km;新增配变67373台/28860mVa。截至2011年8月底,全省从事配电线路的在册员工有13769人,其中系统正式员工3233人,农电工10536人。

在年龄结构上,调研结果显示(见表1、图1),在配网专业一线技能人员中,系统员工40周岁以上人员占79.3%,50岁以上的占17.8%;农电工40周岁以上人员占57.6%,50岁以上的占15.7%;年龄结构偏老化。

图1年龄结构

在学历结构上,如表2、图2可见,系统正式员工文化程度相对农电工较高: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18.8%,技校、中专文化程度占2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54.37%。因未对其专业进行统计,因此不能确定其专业是否为电力行业相关专业,抽样调研发现后续学历相对较多,当然这几年大学生充实到配电线路专业力度加大也有一定的作用。

图2浙江公司系统员工学历结构图

而农电工配网运检和用电营业生产一线文化程度偏低(见图3)。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高达65.1%,技校、中专文化程度占16.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只占18.6%,且非电专业占相当一部分。

图3浙江省农电工学历结构图

在职业资格上,由表3、图4可见,全省线路专业在册13769名员工中,高级技师只有58名,比重只有0.42%;技师1087名,仅仅占7.8%,虽然近几年通过培训力度的加大,高级工、中级工比重有明显提升,但也只占37.4%,职业资格水平总体偏低,还有7463名员工仅具有初级或没有职业资格,占54%,特别是农电工队伍高达60%。

图4职业资格

从上述数据可见,配网员工的群体数量最多、学历起点相对较低、身份编制复杂、作业环境复杂多变、与客户接触最多,他们的技能水平对电网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水平影响很大,必须提升这一群体整体素质。

二、“三位一体”竞赛的特征与创新

第一,竞赛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同志指出“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作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在新中国60年发展史上写下了并继续书写着浓重的一笔。”他的讲话为今后工会竞赛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和企业素质的战略出发,省公司工会把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作为“三位一体”竞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传统单一分散的培训、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全面整合,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第二,创建了职工终身学习的平台。“三位一体”技能竞赛搭建并形成“以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来加快提升员工技术技能水平,以广泛开展员工技术技能比武取得的成绩来检验业务培训效果,以广大员工爱岗敬业的实绩来展现员工队伍建设成果”的职工终身学习新平台,也是工会积极探索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劳动竞赛新路子,是竞赛方式的一种创新。

第三,搭建了先进脱颖而出的舞台。先进典型不是自发产生的,既要靠发现,精心培育,更要工会从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载体,为先进人物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开展“三位一体”技能竞赛就是为了造就电力生产一线的中坚骨干,搭建先进典型脱颖而出的广阔舞台。例如全国劳动模范陈新益就是在参加配电网技能竞赛后脱颖而出,“陈新益劳模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2010国网新入职的福建学员卢威也是通过竞赛荣获“国网技术学院配电线路专业状元”光荣称号。

第四,开辟了双向维权的新道路。竞赛使工会实现为员工全面发展、最大程度地争取资源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会大家庭的优势,通过教育培训、职业锻炼为广大员工提供最根本的福利待遇。同时,工会通过竞赛激发了广大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为员工和企业双向维权的创新道路。

三、配电网技能竞赛工作的特点

第一,广泛参与是竞赛开展的基础。“三位一体”技能竞赛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和品牌,只有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开展才有基础。为此各级工会组织普遍建立了赛前培训选拔制度,通过层层培训选拔、再培训再选拔的模式,形成了“层层学起来,层层练起来,层层比起来”的生动局面。嘉兴电力局的颜辉、钱栋、姚东平和俞晓东不仅联手以绝对优势拿下了2011年全省带电作业竞赛的团体冠军,同时包揽了个人综合的前四名,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是与该局重视带电作业培训分不开的。

第二,严格管理是竞赛顺利的前提。竞赛技术文件的公布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在赛前3个月左右公布比赛的方案,包括理论知识的细目表、操作技能的项目表等;在赛前1个月左右公布操作技能的比赛样题、选手准备单、比赛评分标准;在赛前1周左右公布具体竞赛日程细节等内容。由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与命题专家签订命题保密协议,并采用封闭命题的方式,对竞赛内容在标准题库要求的基础上作40%左右的调整,真实反映选手的综合实力和应变能力。实施严格的竞赛现场管理,各项竞赛的评分环节均采用封闭式隔离评分,竞赛过程采取全程监控和录像管理,既提高了现场管理效率,也为赛后争议仲裁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三公”原则是竞赛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大赛公平、公正,浙江配电网竞赛建立裁判员、监督员和仲裁员制度。一是遴选高水平的裁判员。专门从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库和全省公认的配电技术专家中挑选大赛裁判员。二是建立争议仲裁制度。成立仲裁组,实施现场裁决,受理参赛选手投诉,解决各类争议,保证比赛公平、公正。三是建立监督员制度,工会、监察对竞赛过程及重要环节进行全程监督,特别是对竞赛命题、评卷计分、投诉仲裁处理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以营造公平的竞技环境。

第四,激励机制是竞赛持续的保证。让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实绩突出的员工通过“三位一体”竞赛得到成长的机会。一是竞赛与证书衔接,竞赛的内容在相应鉴定等级的基础上作一定的拓展和提升,个人项目竞赛省级前三名、国网前五名的选手可在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再晋升一个等级;二是申报竞赛条件比参加鉴定考核的条件更低更宽,有利于破格选才、快速出才、竞赛成才;三是对竞赛成绩优秀的选手进行表彰,把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员工纳入人才库,并作为各类专家和劳模推荐、评定的重要依据。

四、技能竞赛促进了配网业务培训

第一,竞赛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配电网技能大赛为年轻的参赛选手和浙江教育培训体系提供技能等级的参考标准。以技能大赛为平台,积极吸引供电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了解配电专业岗位及人才需求信息,明晰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向,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竞赛推动了项目化课程改革。将配电技能大赛体现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对接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全面实施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全国劳模陈新益的“带电作业绝缘锁杆”、韩明华的“绝缘导线异型线夹”两项国家专利运用在带电作业竞赛中,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加大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三,竞赛促进了双师队伍建设。组织培训师直接参与大赛和指导学员参赛,有效促进了培训师全面掌握供电企业对配电网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培养需求,提高了培训师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畅通了与供电企业人员的交流渠道,2010年浙江配网技能竞赛综合第一名的盛强等一批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已成为培训中心兼职教师。通过举办技能大赛,促进了兼职教师聘任和培训师下企业锻炼,有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

第四,竞赛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湖州培训中心通过承担国网带电作业竞赛浙江队、新疆队的集训任务,有效加强了省际间配电网技术技能的学习交流。借鉴兄弟省举办技能大赛的经验教训,以国网标准和水平为参考,更新实训设备,增加实训工位,优化实训情境,完善实训功能,全方位保障技能训练,使赛点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

五、技能竞赛促进了员工岗位建功

第一,竞赛拓展了晋升技术等级渠道。技能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评价认证方式,拓展了晋升技术等级的渠道,为配电网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浙江已连续多年开展全省范围的配电网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参加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衔接的培训、竞赛人数已达数千人,其中近2250人获得高级工,1145人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等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竞赛推动了配网带电作业开展,营造了一个苦练技术、尊重人才的和谐环境。因受带电作业车辆、工器具装备及观念等因素限制,前几年,配网带电作业在浙江开展不平衡。例如衢州电力局就是从竞赛观摩中受到触动,开始组建带电作业班,不仅大力开展带电作业,而且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配电带电队伍。许国凯从一名普通的线路工通过竞赛迅速成长为带电作业能手,代表浙江队参加国网竞赛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第三,竞赛规范了配网标准化作业。竞赛检阅了浙江配网人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了公司系统配网带电作业整体水平提升,规范了作业的操作流程、技术标准和规范化建设。对于这一点嘉兴局生技部的陈超深有感触。“在竞赛备战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实际工作,严格按照作业标准,从规范动作、注重细节、优化流程、采用新技术各方面下功夫,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更规范、更标准、更有效的操作流程,这为提高比赛成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全局的带电作业水平。”

第四,竞赛促进了员工创新发明。“三位一体”竞赛活动就像是一场“奥林匹克”盛会,是一个展示自我、完善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例如金华局应阳勇和他的团队除了苦练体能和技艺,还集思广益对操作程序和工作器具作了改进。“我们发明了桶状的绝缘子遮蔽罩,操作动作简单多了,时间也大大缩短。”还有安吉局的“带电作业专用扎线器”凝聚了大家智慧与心血的小发明,不仅成为竞赛中的好帮手,而且荣获国家专利。“毕竟在比赛中,少用一秒钟,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六、配电网技能竞赛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和全面。理论考试范围和技能竞赛内容均在竞赛前几个月就明确。参赛选手先后参加培训、选拔、再集训的强化训练过程。但题目灵活变化后,有些选手显得适应性较差,说明部分选手理论知识不够全面,缺乏分析和灵活应用的能力。如个别选手在拉线制作项目中对拉线长度的理论计算也较为生疏,在测量项目中对测量结果的计算与分析相对较为欠缺等。

从2010年度浙江省配电线路技术技能竞赛33名正选选手综合得分情况(见图5)看:最高分87.11,最低分53.85。80~89分共13人,占39.5%;70~79分共13人,占39.5%,60~69分共4人,占12%;不及格3人,占9%;没有一个选手达到90分。

图52010年浙江省配电技能竞赛综合成绩表

2011年浙江电网配网带电作业“三位一体”竞赛44名正选选手理论成绩最高98分,最低46分。80分以上共20人,占45.5%;不及格6人,占13.6%。综合得分情况看:最高分87.96,最低分47.69。80~89分共7人,占15.9%;不及格3人,占6.8%;同样没有一个选手达到90分。

图62011年浙江省配电带电技能竞赛成绩分析

第二,员工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通过选拔赛可以发现优秀的全能型选手屈指可数。配电带电专业竞赛时吴登纯、陈勇普考成绩较好,但在随后的实际操作上失误明显,差距凸现;王岳伟、许飚实际操作技能还可以,但理论功底尚欠缺。配电线路专业竞赛选手年龄偏大,对竞赛规则把握不准;嘉兴局选手年轻,选手记忆能力占优势,短期突击能力强。从中也反映出配电线路员工技能综合能力亟待提高和加强。

第三,竞赛和调考需要与绩效考核挂钩。部分人员在思想上对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的目的意义了解不深,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各地发展不够平衡,嘉兴、金华、湖州、杭州局领导比较重视,也取得了好成绩,但有些单位对考前培训重视不够,应试人员感觉无所谓,甚至存在麻木消极现象,悲观畏难,极个别员工甚至以各种理由消极对待基层组织的选拔赛,致使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第四,正式员工技能水平发展令人堪忧。从调研分析可以看出系统员工理论水平高于制人员,但是制人员综合技能水平、现场作业技能水平已经普遍超越在编正式员工,在编正式员工技能发展趋势令人堪忧,贵族化倾向值得警惕。

2010年配电线路技能竞赛获得个人综合奖前六名在编正式工只有2人,占33.3%;技能单项奖前五名只有1人,占20%;理论单项奖前五名在编正式工3人,占60%。

2011年配网带电作业竞赛:44名参赛选手中,获得个人综合奖前十名中在编正式工只有2人,制员工8人;个人技能成绩前十名中,在编正式工3人,制员工7人;理论普考成绩前10名中,制员工3人,在编正式工7人。

图72011年浙江省配电带电作业技能竞赛名次分析

第五,配电技术标准亟需规范和统一。从调研发现,各地配网的管理方式、典型接线差别较大,缺乏明确的装置标准和目标接线。导致2010年全省配电技能竞赛团体项目更换架空导线竞赛过程中,耐张线夹是否可作为紧线用、吊绳的携带使用等存在较大的争议;竞赛候选的个人项目架空线路巡视,一些装置性差异可能被视作装置性违章或缺陷来处理,主要是各单位在定义缺陷分级时的标准也有所不同等等。

七、今后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两年来配电网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暴露的问题,在找出原因,明确差距的情况下,分析不足并制定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加大基础教育培训覆盖面,以网络培训平台为依托,建立配电线路工理论知识普考、抽考及专项竞赛的常态机制,促进技能人员理论知识的提高,确保优秀选手的选拔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充分的储备。

第二,提高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的“出苗率”。各级工会要按照省公司年初的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计划,早落实,早准备,放开手脚,打开思路,创新机制,加快各类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力度。同时针对参赛选手,层层选拔,尽量让选手减少各种干扰,能脱产则脱产,尽量搜集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规则方面的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要求选手苦练内功,摒弃“贵在参与”的思想意识,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促进配电网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建立四级教育培训体系和考核体系。技能竞赛的内容设置可以在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拓展,通过竞赛要求的提升更能够选拔出综合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并能适应多种岗位要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要实施班组、县局、市局和省公司四级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抽查机制,加大培训水平和成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力度。同时各基层供电企业要将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结果与员工的薪酬和人才职业发展挂钩。

第四,培育一支优秀的配电员工队伍。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导向,逐步完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重点突出对在编员工的技能水平的强化提高;根据岗位要求加强制员工的专项技能培训;补充大学生充实到配电线路岗位;建立带电作业人员储备机制,造就一支素质高、技术精、作风硬、结构优的配电线路员工队伍。

电竞选手的培养篇2

【关键词】大学生竞赛;本科教学;第二课堂;创新项目;创新人才;智能车竞赛

intelligentCarRacingCreativetalentsCultivation

FanJi-Dong,SHiZhen-Dong,YanGZheng-Cai,LVKe

(Departmentofautomotiveengineering,HubeiUniversityofautomotivetechnology,Shiyan442002,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sisrelationsbetweenintelligentcarracingandcultivationofstudents'ability,givesrespectivesolutions,whicharealsosuitabletoautomobileprofessionaleducation.

【Keywords】innovationpracticebase;thesecondclassroom;innovativeproject;disciplinecontest;intelligentcarracing

【中图分类号】tp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61-01

1引言

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汽车电子技能的培养也成为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非常重视汽车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汽车工程系开设了《微机原理》、《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课程,已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鉴于课堂教学中偏重理论,所采用的示例多是单一模块的应用,与毕业设计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内容有脱节,参与智能车竞赛,有利于学生提高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临场应变能力等,非常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自2006年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系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组委会提供一个标准的汽车模型、直流电机和可充电式电池,参赛队伍要制作一个能够自主识别路径的智能车,在专门设计的跑道上自动识别道路行驶,谁最快跑完全程而没有冲出跑道并且技术报告评分较高,谁就是获胜者。其设计内容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汽车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能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于选手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融合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将竞赛对教学从观念、到教材、实验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努力转化为课程建设的现实成果,从而加教材建设,整合实验环节,优化教学评估模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系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汽车电子课程体系。

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电子教学中的实践内容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系在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的组织和培训上遵从“课堂学习打基础,课外实训炼功力,竞赛辅导强综合”的方式,建立起了分层次的竞赛培训体系,把课堂教学纳入培训体系,竞赛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1夯实课堂理论:车辆工程专业已学生先期学习了《大学物理》、《电工技术》等课程基础上,开设三门与汽车电子有关的课程。《微机原理》是必修课,安排在大三上学期,结合实际和汽车专业特色,对《微机原理》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重点介绍微机接口等硬件技术,并计划重组教学内容,改为《单片机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是专业必修课,介绍了汽车常见电器工作原理,完善了汽车四大件中的电器环节,重点介绍了飞思卡尔单片机的组成、模块功能;《嵌入式系统》则作为公选课,汽车电子基础较好的同学选修,内容包括异步串行通信技术、车用总线技术、网络控制技术。这些课程都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2.2加强实践环节:《微机原理》60学时,其中实验环节10学时;《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48学时,其中课程实验14学时,占总学时的1/3,设计制作了400套实验箱,学生可将实验箱带回宿舍练习,并且实验成绩占总成绩1/3;《嵌入式系统》36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课程结束后有一个星期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考核时,实践环节都占很大比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汽车系,汽车电子的实训操作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传感与测试技术》让学生掌握了传感器、执行单元的相关知识。在《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创新设计》等课程都有汽车电控技术的内容。这些课程的课程设计也包含了汽车电控的理论知识。

2.3强化课外实训: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具有的广泛性、自愿性、兴趣性的功能特点,汽车工程系系领导给予了大量支持,为汽车工程系飞思卡尔智能车队“蓝宙小组”提供了3个活动室,共计240平方米,安排了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全程的指导和帮助。“蓝宙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自己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实训活动,每年新生入学,积极自我宣传,吸纳新人,针对未学过汽车电子的学生开展培训(由有经验的学生讲解),都是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这些培训形式很灵活,集中授课学时很少,个人动手实践较多,但效果非常明显,很受学生追捧。由于学生社团的自主活动给了尖子学生一展身手的舞台,使其成就感增强;也让其他学生在与尖子生交流时没有向教师求教时的心理压力,进步神速。此外,尖子生也能在教师的上机课上帮助指导新手。

2.4注重赛前辅导:赛前的辅导主要侧重于综合素质、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和强化,一般按照竞赛的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主题进行培训,或者在准备竞赛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指导。为了筹备参加“全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汽车工程系在赛前2~3个月会联合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主办校内选拔赛。汽车系学生分成光电、CCD、电磁、创意4个小组参赛,指导教师则从难度、可行性、技术细节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和改进建议。

如此,既使学生的作品日趋完善,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可谓一举三得。

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系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的实践效果

自2006年起每年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成绩显著,汽车工程系飞思卡尔智能车队一共取得六个全国一等奖和一个全国二等奖,使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中始终处于强队行列。从第三届国内广大高校开始积极参与该项赛事后到第五届连续三届获得该项赛事所有组别的全国一等奖。

4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在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的组织和培训工作来看,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一,课堂教学应与竞赛相辅相成。不能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与竞赛割裂,可以将分层次的课堂教学作为竞赛的基础,从课堂教学中层层选拔优秀的、有潜力的学生组织比赛队伍,实现竞赛“融入教学、高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竞赛,但学生只要感兴趣,只要努力,人人皆可参与到竞赛中来。

其二是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形式要多样化,课外竞赛、上机操作、创新思维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体现在相关课程的考查成绩中,以全面反应教学效果。

电竞选手的培养篇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面向电类专业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全国高等学校信息与电子类学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引导高校在教学中强化培养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及训练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把他们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和能力培养上来,同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竞赛的特色是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以推动其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以全面检验和加强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2-4]。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期为四天三夜,在竞赛期间参赛学生要完成:选题立项、理论设计、器件选择、方案比较、实际制作、调试、测试、技术报告写作等诸多工程环节,在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同时,尤其突出工程实践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特点,填补了工程实践教育的空白,使参赛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5]。我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确保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强调实践、创新。自2001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至今已10年了,学校和系里十分重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工作,在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历届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得到的很大的提高。而在电子设计竞赛的集训、参赛过程中对教学改革的促进,特别是CDio教育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结合电子设计竞赛,制定符合CDio教育模式的专业培养计划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于每年的九月份举行,分为全国赛与省赛,其中奇数年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偶数年是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于电子设计竞赛的时间安排在每学年的期初举行,使得参加竞赛的学生主体是刚进入大四的学生,过去的培养计划中四年级上学期才安排主要的专业方向课程,参加竞赛的学生往往还没有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若是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参加竞赛,他们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及受到的训练就更少了,这种按部就班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电子竞赛的要求,更不用说是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的CDio的教学模式了[7-8]。因此,针对电子设计竞赛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基础必修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基本不变,只对部分课程中进行整合及增减,调整如下:①“电路”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整合,“电路(下)”中增加“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内容,课时由48学时增加到56学时,取消系级选修课“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增设针对电子设计竞赛的“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系级选修课,分别在三、五、七学期的暑假进行。②增设“电机及应用技术”课程,该课程与电气专业的电机原理课程有很大的不同,电气专业的电机原理课程,课时较多,但内容以交、直流电机为主要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电机及应用技术,课时少,但介绍的电机种类较多,以电机基本原理学习为主,将其作为电子控制的元件来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竞争力。③“piC单片机技术”课程提前至第四学期,和“电路(下)”、“模拟电子技术”同步开设,确保暑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为暑期集训打下基础,这门课程以CDio模式进行教学,以工程项目设计为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先建立工程概念,了解单片机的基本应用技术,边做边学。

(2)重视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的设置做了如下调整:①原电子工艺与整机安装的项目内容改为piC单片机工艺及安装,配合第4学期的piC单片机技术课程,在piC单片机技术课程中,可以直接使用学生自己安装的单片机开发板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安装调试的单片机开发板学习单片机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②近年来,DSp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具备DSp的应用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实践教学中,增设2周的DSp应用技术的实践环节,希望通过实践课程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该项技术的能力。

2以课题项目为基础的竞赛培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每年暑期的竞赛培训阶段,根据历年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课题方向,如:电源类、电路类、无线电类、机电一体化类等,设计一些综合性项目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自行组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软硬件设计,制作作品,并提交报告。在暑期培训过程中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一年级的学生以基本技能培训为主,指导教师提供基础技能的讲义,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手工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工艺,自主学习protel等eDa工具,要求学生在集训中掌握简单电子系统设计的硬件设计及制作能力。二、三年级的学生以项目培训为主,按照电子竞赛模式引导学生根据历届电子竞赛的课题方向,自主选项,完成立项、方案论证、电路设计与实现、安装调试、测试,到最终的总结报告等过程。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起指导作用,不直接参与项目设计,而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小组独立讨论,互相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3电子设计竞赛为工程教育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1)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为CDio的项目管理积累经验

在电子设计竞赛指导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指导竞赛,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竞赛命题范围广,涉及多门课程内容,并且与新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要求指导教师要有很宽的知识面。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往往只承担一两门课程教学,知识结构较单一,动手能力较薄弱,实践经验比较缺乏,但对新技术、前沿技术的接触较多;老教师经验丰富,但新技术的掌握上又略有不足。为发挥特长实现互补,指导教师队伍也进行整合,在指导小组中考虑学科互补,年龄和特长互补,教师在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补充使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承担学生的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任务,指导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们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上得到了很快的提高,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也更加全面[9]。另一方面,电子设计竞赛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不仅仅要指导竞赛项目,四天三夜的竞赛时间中,还涉及到后勤保障、元器件采购、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这些都为教师参与CDio的项目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2)促进实验室、实训中心硬件条件的改善为

满足电子竞赛需要,实验室、实训中心设立了开放的电子设计竞赛专用实践基地,并提供相关仪器设备。近年来,陆续购置了pCB制版设备、频谱分析仪、数字扫频仪、数字电桥、功率开关电源、失真度测试仪等仪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电子竞赛促进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电子设计竞赛要求3人组队参赛,集体计算成绩,参赛同学在四天三夜中要完成一个课题项目,从选题、立项、方案论证、实施、设备调试、测试直至最后的论文总结,这对学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参赛的3名学生必须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对学生的协作组织能力提出了考验。只有相互提醒、相互鼓励、共度难关,出现问题时不互相埋怨,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比赛过程中,作品不可能一次完成,很多作品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经过多次调试、查找故障并予以排除后才最终完成,只有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决不放弃,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这也培养了学生肯吃苦、迎难而上的品质。同时电子设计竞赛时间紧迫,4天竞赛期间往往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对学生应变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10]。每年的竞赛的课题都是电子技术发展中较为先进的项目,在竞赛中时常要用到新的芯片、新的应用理论,这就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竞赛培训中,加强了相关能力的训练,适当提供原版外文器件使用手册给学生阅读,提高专业阅读水平。同时竞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参赛者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培训和竞赛,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电竞选手的培养篇4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团队协作

1.电子大赛的由来。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有教育部倡导,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主办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自1994年开赛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力支持,参赛学校逐年增加。我省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举办省级赛事,作为国赛的选拔与补充。学校也在每年省级比赛之前举行校级比赛,为参加省级及部级赛事做好人才选拔和培训,目的在于推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学科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推动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全国竞赛组委会十分注意把握这项竞赛的宗旨和特色,突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提高两者的结合,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立(基础技能与创新能力)、自强(面对困难永不言败)、合作(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模式,即“政府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社会参与”,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得到了社会认可,成为目前较为成功的全国性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竞赛之一。

2.电子设计竞赛对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引导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大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协调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等。电子设计竞赛对人才全面培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等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考虑到大多数同学的需求,主要强调“基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一些在某些方面有兴趣深入钻研的同学就难于应对了。电子设计竞赛为这部分同学提供了深入学习、探索的机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广泛了解、使用新技术、新器件,更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实践教学提出新要求。培养跨世纪的科技人才,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适应电子设计竞赛的新形势,就要不断进行改革:舍弃过时陈旧的内容,引入新的内容。

教学方法改革是与教学内容改革相辅相成的。竞赛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新的内容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的形势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空间,因此,我们正在考虑将某些集中实验教学改为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学生可以在时间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选择规定以外的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电子设计竞赛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电子设计竞赛使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这其中包括学习能力的锻炼:获取资料的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排除故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电子设计竞赛要求三人组队参赛,集体计算成绩,三个人必须分工合作、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应变能力的提高:电子设计竞赛的赛制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题目,时间紧迫,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这对应变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参赛选手经历了系列综合性培训和参赛的经历,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在一个团队的协作下,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作品,大大增强就业竞争力。据对以往参赛选手的跟踪调查,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胜任新的工作岗位,成为业务的中坚力量。

4.电子设计竞赛能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电子设计竞赛不仅使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脱颖而出,而且使得指导教师受益匪浅。由于竞赛命题范围广,涉及很多课程,并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要求指导教师有很宽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年轻教师对新技术上手快,但实践经验比较缺乏;老教师经验丰富,但计算机应用和新技术的掌握又略有不足。为了发挥特长、实现互补,我们成立了教师赛前指导小组,在小组中考虑学科的结合,考虑年龄和特长的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使得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无疑使得参赛指导教师在今后的日常教学别是在实践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电子设计竞赛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提高,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心理素质、创新意识等,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参考文献:

[1]刘兴华.从电子设计竞赛谈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02).

电竞选手的培养篇5

论文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为解决高校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工程能力缺乏的现实问题,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数百万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教育部已在全国65所高校中开展了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郑州大学名列其中。

在当前高校学生普遍缺少工程实践环节、动手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造就社会所需的卓越工程师将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也是工科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校工科电子类学科来说,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利用电子竞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完善实验设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生的工作方式、工作思维、工作效率、协作能力将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途径。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1993年由原国家教委倡导的在全国普通高校组织开展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历年的比赛中,参赛学生数量巨大,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大学生电子竞赛概述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逢单数年的9月份举办,赛期4天,目前已主办九届。竞赛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分赛区组织,通过“半封闭、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竞赛以三人作为一队,以队为基本单位独立完成竞赛任务。

每届电子竞赛包括6~8道题。内容以模电和数电设计为主,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DSp、aRm、可编程器件、eDa软件和pC应用。题目包括理论设计和实际制作调试两部分,一般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所涉及的专业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可编程器件设计、电子测量、计算机控制等;实践性教学有:电子线路实验课、单片机原理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实训等;可选用器件有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设计手段可采用传统,也可采用现代电子设计工具。电子设计竞赛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而这正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所必需的内容。

二、大学生电子竞赛实战

大学生电子竞赛需要在四天三夜的短暂时间内完成一套符合功能要求的电子设备。竞赛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题目选择、系统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子系统设计与制作、系统综合、制版与装配、调试与测量、完成作品和设计报告等。

各部分完成的具体任务如下:

1.题目选择

主要是明确题目的设计任务、系统功能和指标,在此基础上选择最熟悉和最有条件完成的题目。题目选择需对题意仔细分析,主要包括题目需完成的任务、系统功能、性能指标等方面。

2.系统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

根据题目的具体功能需要对系统进行整体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块化方法,划分系统的功能子模块。同时对各子模块之间的数据关系和接口进行定义、设计。在进行模块划分时,强度模块内部高的内聚性,模块之间低的耦合性。

3.子系统设计与制作

对每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先通过查阅资料提出几种不同原理的方案;然后再从功能、技术指标、元器件、完成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在方案确定以后,画出子系统的硬件设计电路图,并完成子系统的相应程序。

4.系统综合

在完成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后,对系统整体进行综合实现,包括各个模块及其数据接口。绘制系统整体的硬件电路图,完成系统整体软件的编制。

5.制版与装配

即实际硬件的制作,包括绘制电路板图、腐蚀电路板,并进行装配等工作。对于模拟部分,特别是高频部分,制版时要考虑电磁干扰。因此,需通过覆铜、模地和数地分离等方法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对于高频数电部分也要采取覆铜、避免环路等方法降低干扰。

6.调试与测量

先进行外观检查,用万用表检查是否短路,再进行通电检查。调试时应先调试各部件,然后整机调试,最后测试技术指标。先测部件或分机指标,再测整体指标。

三、电子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以理论为主,一般采取先理论后实验的方式。实验以演示实验和简单连线居多,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帮助甚微。很多学生几乎未接触过任何专业电子设备。因此,工科学生不会用电烙铁和万用表等基本设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参加电子竞赛必须要制作实际的电子设备,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设备进行元器件选型、电路板制作调试等各种复杂的工程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设计竞赛可看作是高校电子类学科真正的工程实训。通过电子竞赛,学生对实际元器件和电子设备制作方法均有深刻认识,其动手能力明显提升,从而解决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难题。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由于电子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促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同时,由于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将促使学生迎难而上,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学生只有通过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突破竞赛题目的瓶颈,取得满意的竞赛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电子竞赛并不是简单的电子制作竞赛,而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强化训练。其成功开展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取之不尽的创新源泉。

3.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目前,学生对所学理论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理论的实际应用缺少直观的了解,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一般不高。而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准备和实战过程中将涵盖高校电子类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一次理论的集中运用,也是学生学以致用、检验所学知识的绝佳场合。电子竞赛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提高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态度由无兴趣到有兴趣,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往届对参加电子竞赛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参加电子竞赛的学生,其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明显高于未参加电子竞赛的学生,并且普遍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目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教与学两方面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老师以理论讲解为主,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只是简单描述。而学生学习以掌握理论、获得高分为目的,因此高分低能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学完了单片机却连基本的“跑马灯”实验也不会,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大学生电子竞赛试题内容涵盖了电子学科主要的专业课程,参赛者必须将所学理论全部应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才能圆满完成竞赛试题。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对于解决竞赛中的瓶颈问题将起到关键作用。

四、电子竞赛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影响

1.工作效率

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提高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由于电子竞赛需在短短的4天3晚完成一套具有一定功能指标的设备,因此需要参赛者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的工作。有些学生甚至每天只睡2个小时。而这种惜时如金的工作方式在高校的其他学科竞赛及教学活动中几乎没有,这对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改变拖拉懒散的工作作风具有促进作用。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效率已成为各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际工程项目工期一般较短,客观上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较高的效率。而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工作效率,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工程实践中,为培养高效率的卓越工程师提供保障。

2.工作方式

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完成第二节所述竞赛实战全过程。而以上过程是电子信息领域实际工程项目的一个简单浓缩。通过以上过程的锻炼,学生不仅设计了符合功能要求的电子设备,也学习到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设计方法和实际工程的开展方式。这种竞赛驱动下的实践,相对于教科书枯燥的理论说教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电子工程设计能力。参加过电子竞赛的学生到企业,只需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工作,这一点已被各高校和广大企业实践所证实。以至于有些企业在招聘中直接把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作为一个重要的聘用条件。因此,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工作设计方式,为造就卓越工程师提供技术保障。

3.工作思维

大学生电子竞赛试题不仅有基本功能,还有扩展功能。而扩展功能一般带有一定的性能指标。要想获得较高级别奖励,需要完成扩展的指标性功能。这种竞赛方式改变了高校电子类学科实验一般只重功能而忽略技术指标的现状。在真正的工业电子产品中,功能只是基本,而稳定性、误差、精度等指标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真正因素。因此,电子竞赛以技术指标来要求竞赛者,将与电子行业的工程实际标准相吻合,使得学生的竞赛设计行为与未来的工程实际设计相符,将扭转电子类学生普遍重功能、忽略性能指标的现状,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电子设计活动中更多地考虑性能指标,与实际工程接轨。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的工作思维方式,使其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4.团队协作

大学生电子竞赛是以3人作为一个团队参加比赛。每一个参赛队就好比是一个工程项目组。因此,参赛选手需要紧密团结、共同努力、分工合作、互相协助才能较好地完成电子竞赛任务。在每个团队内部,需根据队员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包括总体软硬件设计者、分模块设计者等。总体软硬件设计者实际上相当于项目负责人,技术上需要具有项目的整体设计能力,同时要有团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而其他两名队员将作为团队的技术骨干,配合负责人完成整个制作任务。这种团队协作的开发模式本质上与实际工程的项目团队制完全吻合。实际工程中,每个项目建立一个项目组,由项目经理领导并负责,按照既定的计划和分工开展项目实施工作。因此,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使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团队工作模式。因此,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将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电竞选手的培养篇6

电力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培训是基石。电力是基础性行业、社会公共性事业,基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决定了电力要适度超前发展。电力又是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行业,随着电力工业的清洁、安全发展,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升,都对电力人才需求提出了新导向,对电力行业人才教育培训提出了新内容。

多年来,电力人才技能培养秉承了行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的优良传统,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建设的战略部署,电力企业各个层面也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人才队伍。中电联作为电力行业组织,长期以来充分发挥行业资源协作的平台作用以及标准规范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了电力行业人才培训工作的开展。自2000年建立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举办过七届部级全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逐级培训、选拔和竞赛活动,为电力生产建设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已形成品牌效应,影响深远,成效显著,深受各级电力企业和广大电力职工的支持和拥护。为进一步发挥行业职业鉴定考评和技能竞赛的重要作用,今后还应着力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不懈地努力:

一是要服务企业、反映需求,树立技能竞赛活动的品牌和权威。技能竞赛活动作为培养选拔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有效手段,要体现行业技术发展特色和生产运行管理发展方向,坚持服务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创新发展,服务于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于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为此,要在坚持国家职业标准的前提下,从行业实际情况出发,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将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竞赛活动的核心目标,紧紧依靠企业作为技能竞赛活动的重要载体,做好国家、行业、企业等不同层级技能竞赛活动之间的衔接;要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实施方式,通过修订完善行业竞赛制度,将技能竞赛活动打造成各级电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平台和成才的重要渠道,尽量扩大竞赛职业的涵盖范围,加大竞赛表彰力度,加强竞赛前期宣传与后期报道,进一步延伸和扩展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后续效应,牢固树立技能竞赛活动的品牌和权威。

二是要扎根企业、规范管理,夯实行业技能培训、考评与竞赛基础。技能竞赛是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行业技能人员培训、考核工作的推动力。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电力行业已经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制度,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电力行业职业标准规范及其培训、鉴定标准和管理办法。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深化改革、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生产技术不断升级、运行维护方式不断创新,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的电力职业分类、内涵、技术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产生了一批新型职业,目前正在运行的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特别是行业标准规范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为此,在人社部统一布置下,中电联紧密与各大型电力企业合作,开展了电力行业国家职业大典的修订工作,争取年底完成,报国家审定,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企业交流互动学习,大力推动企业培训的机制、模式创新;修订相应管理办法,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行业权威性,提高鉴定考评质量;以试点方式,逐步推进技能鉴定考评网络信息建设工作,并以此为抓手,利用几年时间修订电力职业鉴定相关的各项标准规范。

本次竞赛作为电力行业技能人才竞技平台,作为行业技能人才培养互动交流的一次良好机会,是行业、企业文化具体体现的集聚场地,更是向国家、社会充分展示电力生产建设大军勇于拼搏、创新奋进的精神面貌的电力窗口。希望大家以本次竞赛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推动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而努力。

电竞选手的培养篇7

1宽基础、重实践创新、精心辅导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个综合性的赛事,竞赛题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不仅涉及到电子技术知识,还涉及到自控原理、单片机应用、可编程器件设计、电机学、电力电子、测量测试技术、传感器等相关知识。而且竞赛题实用性很强、指标要求较严格。因此,赛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落实专项负责人;指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选拔一批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拨出专项费用;提供专用场地和仪表设备等。

1.1认真解读往届赛题,领悟知识结构和要点

知识结构方面我们感到学生必须掌握好模电、数电和单片机知识、eDa技术,且能灵活地综合应用。事实上,这些知识不仅是各专业后续课程必须的基础,而且本身也是专业技术知识。知识要点方面仔细分析题中的知识点,并归纳出要点,我们归纳总结的知识要点主要有:振荡器、pLL频率合成、DDS频率合成;放大器;运算放大器;调制与解调;数字电路方面;单片机小系统;eDa技术等。关于这些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点的认识,对于我们开展教学、实验和参赛备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都起到了明确和有力的指导作用。

1.2电子竞赛的前期培训

在电子竞赛开展前,采取赛前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直接决定竞赛结果的成败。我们要在这一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相关知识理论的培训,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对自身知识梳理和整合,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所学得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得到了实践的应用。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员的优胜劣汰和优化组合。

1.2.1注重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赛前培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适当减少理论学习,让学生更多的融入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水平,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积极动手,在指导模式上,可以采用分阶段集中精练的方法提高培训效率。在赛前只有做好扎实的基本功准备,才能保证赛事中水平的良好发挥,以确保比赛的最后胜利。培训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为电路焊接工艺训练、完整的电路系统设计训练。①电路焊接工艺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电路焊装工艺水平,使其学会安全用电、元器件识别及性能测试,逐步掌握印制板设计,电子线路设计工具软件,电子制作方法等。②完整的电路系统设计训练,在基本电路设计调试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一个能完成实用功能的小型综合电路系统,如:直流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数字时钟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了解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过程,掌握电路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软硬件混合环境下的电路、程序的联合调试方法。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如:①高性能运算放大器的选择与应用;②单片机测控技术;③在系统可编程技术;④a/D与D/a技术;⑤闭环控制技术;⑥通信技术等,将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能更快地掌握这些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并逐渐用于创新实践活动中。总之,通过专项训练,学生们应达到以下要求:①熟练编写相关程序;②熟练制作单、双面pCB版;③熟练使用常用仪器和eDa软件;④快速查找芯片资料,选择所需芯片;⑤正确书写科技论文。

1.2.2培养团队精神,建立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

电子竞赛多以团队合作为主,竞赛题目要求几人合作完成,大多是以三人为一参赛队,制作并写出设计报告来完成任务的。在竞赛中,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鼓励同学们自由结组,以老带新,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组内应有明确的分工,一人负责单片机编程,一人负责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的应用,而第三个人,负责将这些内容总结并记录下来,最终撰写设计报告论文。我们在辅导过程,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教会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除了要牢固掌握自己本专业工作内容之外,还要积极扩充其他知识,寓教于学,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2.3选手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竞赛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心理素质同样重要,可是,最常见的问题是,大家往往不注重后者,总是轻心理,重理论。其实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累积一样,是要长期积累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且,这种素质也并非只有竞赛时才需要,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它也都到处需要它,所以,我们要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日常的学习当中,在平时就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就不必在“临时抱佛脚”了。竞赛前学生会出现紧张情绪,此时,教师首先要做到轻松自如,不给学生施加压力。可以介绍以往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克服心理紧张的技巧,如在比赛之前吃一块口香糖,嚼掉压力,告诉学生竞赛的时候如果有些紧张是正常的,比方焊接时手会抖,过一会就好了。布置一些比较容易完成的短期任务,培养学生适度的成功心理,告诉学生“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求学生比赛时沉着应战,克服紧张心理,操作时一定要按照图纸焊接,遇到问题冷静思考,强调在有选手提前完成时,千万不要紧张,只要保证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即可。

1.2.4抗疲劳训练

电子竞赛的比赛虽说只有三天时间,但其真正的强度远不止如此,很有可能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因此,要有必要的抗疲劳训练。使学生们达到即便睡不好觉,也能照常工作。

1.3参赛队员优化组合

按照要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以三人一组参加比赛。人员组合能否实现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是决定竞赛成绩的关键。我们对人员的安排一般按一下几个原则。

1.3.1软件、硬件搭配的原则

电子设计离不开硬件制作和软件编程,二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因此,人员配置要做到一人擅长软件,一人擅长硬件。

1.3.2自愿搭配的原则

由于培训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业特长、个性差异较大,不宜盲目地强行组合;而大学生往往具有独立意识所以应让他们自愿搭配,自由组合,并在培训过程中,注意观察、适时调整。

1.3.3分层次原则

自愿搭配的同时要贯彻分层次原则,各个分组切不可强调实力平均,应该使组与组之间实力形成梯队。第一梯队强强联合,应预定取得较高的竞赛成绩;第二梯队次之,以此类推。参加赛前培训的学生往往较多,学生的个体情况差异较大,暑期高温酷暑,同时暑假也是高年级学生考研、考公务员的准备期;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经过多轮优胜劣汰优化组合,使小组成员和参赛队伍相对固定。

2电子竞赛的人力资源管理

2.1在组员能力不足的地方给予人力补充,适当调整人员配置,以弥补该方面的劣势。

2.2组中学生合理分工,按训练期间的协作分工习惯进行作息。

2.3后勤管理,由于参赛的学生假期放弃休息机会,要提前安排食宿,合理安排人力做好后勤保障,免除队员的后顾之忧。

2.4对学生要求按照计划进行科学的实践训练,学生要服从学校的安排。

2.5指导教师同时放弃休假,安排值班,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电子竞赛的现场测试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测试阶段是关键的一步,后期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现场测试,它是最终评奖的依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测试:①作品的各种技术参数的测试和记录。②现场作品的答辩工作。测试老师会问队员一些技术问题,以测试作品的真实性和学生的技术水平。

3.1现场测试的注意事项:

3.1.1当遇到测试结果和自己预想的结果不一致,或者认为测试老师评分不准时,不要和评审老师争吵。

3.1.2原则上要求不能准备更换元器件。

3.1.3提前做好答辩工作的问题预案。提前准备可能的问题、怎么回答?谁来回答?还要注意不能争着回答评审老师的问题。

3.2测试现场遇到问题后的处理办法

3.2.1及时和老师沟通,向老师寻求解决办法。

3.2.2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

3.2.3不要轻易拆卸电路板。

3.2.4利用现场的仪表进行故障的判断。

常见故障:断路,短路,线头松动等,可以重新插拔线头,重新焊接容易脱焊的焊点等。

4以竞赛促建设、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4.1建立更加完备的资源库

包括典型的硬件模块、软件子程序和常备资料,以此形成资源库,并不断更新,以供参赛时各队共享。

4.2课程建设与电子竞赛相互促进

电子竞赛题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综合性强,不仅涉及到电子技术的知识,还涉及到自控原理,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测量技术,误差分析,传感器等相关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在短短的四天里完成设计,对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应编写一本电子竞赛综合教程,把这些相关学科综合成一门简明教程,作为学生的培训教材,简单明了的介绍这些相关知识,其目的是给学生指一条学习更多知识,开拓知识面的路子。以便于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学会自学方法。

4.2.1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本课程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向引入实际授课过程,以确保知识的更新;还要引进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本专业的有益补充。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更好的适应竞赛的需要,游刃有余地应对竞赛时出现的问题。

4.2.2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国家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法,例如发现学习法和启发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4.3实验课教学的深化

应该从验证性实验向创新性实验转变,让学生真正地把理论知识吃透,教师再适时地给与指导,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3.1减小基础的验证性实验比例,提高相应实验要求

我们着重要求学生学会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学会电路基本调试技能和基本测量方法,学会正确记录、处理数据及分析实验结果。

4.3.2注重设计性实验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增设设计性实验,通过简单的设计使学生熟悉常用元器件,掌握快速查阅元器件手册及通过网络搜寻所需资料的方法,学会正确选择所需器件,并能进行器件之间的参数匹配。

4.3.3增加综合性实验

该项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多门课程的内容综合起来,使学生能了解原本相互独立的课程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将这些课程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是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将所学课程融会贯通的最好途径。只有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独立的思维。培养他们的个性;只有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厚基础、重动手、善创新”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

4.4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除了正常的实验外,另规定实验室开放日,实验有问题的学生以及有争议的问题都可以到实验室去验证及探讨。为了让实验室开放确实得到预先的效果,学生可以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然后安排实验老师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能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实验技能的热情。

4.5成立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

为了激发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兴趣,可以成立了电子科技小组,模仿电子竞赛的形式,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同学们自愿参加,同时也是加电子竞赛选拔的基础。其目的是培学生积极思维,拓宽知识面,增强动手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积极性。

电竞选手的培养篇8

关键词:技能竞赛;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25-03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简介:张永亮(1979-),男,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主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与信息处理。(广东广州/510550)

罗兵(1980-),男,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高频电子技术。(广东广州/510550)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以技能竞赛引领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3JK200)、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01059)、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重点课题《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引言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要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术的人才。当前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13年9月底,全省技能人才达92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1万,技能人才的市场求人倍率(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平均位于1.4以上,高于市场1.05-1.1的总体水平,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更是位于2.0以上。经过多年发展,珠三角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转变。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的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实现总产值2.35万亿元,占全国的27.6%,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兴起,珠三角电子制造企业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迫切需要大批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与服务领域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较高的操作技能,能够高效获取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并能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创新,不断解决新出现的各类实际问题的人才,即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企业培养人才,而技能竞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精神以及务实的做事风格,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各级政府部门、各行业企业以及学校举办的技能竞赛,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挑战杯比赛以及各省举办的国赛选拔赛,同时,还有飞思卡尔、合泰等企业举办的电子设计竞赛等,旨在考核学生的电子元器件识别、应用能力,产品设计、调试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2010年,广东首次以省政府名义高规格开展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参加赛前训练和竞赛的人数达630多万人次;2011年,全省开展争当岗位技术能手活动,参与规模达到320万人次;2013年,广东举办68个职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全省通过竞赛带动180万人次参加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产生297名“广东省技术能手”。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也指出,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这是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通过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不仅可以发掘一大批民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还可以调动了广大劳动者学技能、比技能的积极性,促进广东省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升,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技能竞赛引领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

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注重全面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教学和培训体系。纵观历年各级电子设计竞赛的题型,几乎全部来自生产、生活实际,具体又可分为电源、仪器仪表、无线通信、高频、数据处理与控制五大类,完全涵盖了电子信息专业的全部知识点。通过技能竞赛培训、题型解析、现场指导对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因此,培养电子信息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就要从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竞赛人才竞争性选拔和培训机制、竞赛氛围、专业发展和“双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训练,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技能竞赛引领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校企深度互嵌,建立以行业为依托,工学交替,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创新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模式,夯实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采用“资源共出、内容共定、师资共派、成绩共评”的“四共”联合培养方式,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加强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协同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缩小学校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与企业文化存在的差异,实现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二)构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

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模块式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开发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实验课程内容与管理模式的更新,优化三层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创新实验)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实验预习、总结实验技能,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促进实践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革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寓教于研”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能力,推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反思;以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做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结合;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教学目标,大力推进“综合课程”“双证课程”“企业课程”“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一体化的项目、单元、产品等教学模式。

(四)完善竞赛人才选拔和培训机制,营造院校专业全覆盖,教师学生齐参与的竞赛文化

明确竞赛的目的,规范竞赛学员的选拔,重视学员的专业基础,培养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明确任务分工,指导学生设计模块电路,促使训练项目常规化;融入CDio理念,保证训练的连续和递进性,同时强化阶段考核机制,注重培训实效;将竞赛项目引入专业教学,实施“工作过程导向”,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向职业能力开发的转变,以竞赛促教学,促教改,章显“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五)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和“双师”队伍的建设

在师资队伍培养上,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补充、淘汰、晋级、奖惩、考评长效机制,采取“送出去、送下去”的办法,扩大“双师”队伍的规模;通过采用“专家进学校、骨干进协会、教师进企业、技艺进赛场”的“四进”方式,拓宽教师视野,实现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专业、行业一体化联动,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真正的“双师”教师;重视发挥兼职教师队伍的骨干、传帮带、参谋和咨询作用,坚持按需施教、训教相融的原则,发挥兼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双师”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事业留人”的“四留”方式,“地位激励、文化激励、声誉激励、环境激励”的“四激励”方式,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

三、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施过程

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目前开设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2个专业,其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06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2010年通过验收,2011年获得中央财政专项建设资金360万,现有在校生356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2012年通过教育厅新专业验收,现有在校生329人。在技能竞赛方面,学校、学院历来比较重视,在充分研究历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基础上,将技能竞赛的能力素质分解为专业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人文能力三部分,如图1所示。

其中,专业基本能力包括元器件的识别和使用、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焊接技能、电路板的安装与调试、信号的分析与测量、数据处理、资料的查阅、报告的撰写;专业能力包括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微弱信号放大滤波电路、aD、Da转换电

图1技能竞赛的能力素质分解表

路设计、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高频信号的处理技术、线性和开关电源技术、单片机、DSp、eDa技术、软件算法、数据处理方法、数据通信技术;人文能力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

根据专业能力的分析,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专业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构建了三层次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三层次”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底层为四大电路和大学物理构成的专业基础课实验;中间层为专业核心课实验,由传感信息采集、电路设计与制作、智能信息处理、电子电器维修四大类共16门专业课程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体;顶层为综合创新实验,具体又细分为专业综合实践、个性化实验和企业实践。“三层次”课程体系由浅入深,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换。

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2013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学员选拔和培训过程中,按照能力和素质要求,实施了三阶段的培训方案,如图3所示。

图3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方案

首先进行的是第一阶段选拔,在2013年5月底进行,通过笔试、实操考核选拔了50人参加接下来的专项培训。

第二阶段从2013年6月至2013年7月,采用“模块法”对学员进行传感信号采集、微弱信号放大、有源滤波、aD、Da转换、C高级编程、双机通信、piD算法等专项培训,每周一次专项知识讲课,并布置单元模块电路设计,要求学生必须做出硬件实物,等下次上课时进行检查,并且通过考核淘汰排名靠后的学生。这样经过了8轮考核,最终选拔出了最后的12组共36名同学参加第三阶段的培训。

第三个阶段从7月到8月30日,采用“真题法”进行实战,指导教师从历届的比赛题目中,挑选难度适中的赛题,比赛的时间控制在4天3夜,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赛题所有的技术指标并撰写技术文档,在2个月时间内,经过4个2011和2009年真题的项目制作,最终选拔出了30人10组参加最后的比赛。虽然第三阶段的培训在暑假,但是学生们都克服了高温酷暑,勤于备战,付出总是有回报,在2013年9月份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我校10支代表队共获得国家二等奖2项,广东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四、结束语

电子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引擎,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电子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能引领高职院校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这对于推动广东省及全国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调整和教学改革,提升“双师”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技能竞赛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竞赛宗旨,培养产业界和教育界紧密衔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信息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熠.221万粤高技能人才仍存缺口[n].南方日报,2013-10-29.

[2]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Z].

电竞选手的培养篇9

机电工程学院所形成的从学校到省级到国家的三级竞赛机制突出了职业技能导向,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使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利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理论水平机电学院建立的从学校到省级到国家的三级竞赛机制具有非常先进的理论水平,对其他院校相关工作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为大赛提供良好的参赛条件才能成功建立三级竞赛机制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并取得好成绩是提升职业院校声誉的大好机会,应该引起各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校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大赛时,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在参赛期间,各级领导都对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各项政策支持。(2)有理有序地对大赛进行宣传和组织,科学安排竞赛的指导时间,才能保证大赛顺利进行我院的学生从大一一入学,各项目组的相关人员就会开展大赛的宣传工作,使学生们从一开始就进入竞赛准备状态,认真学习《机械制图》、《autoCaD》等专业基础知识,打好专业基础。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校级竞赛的预选,参加机械制图、autoCaD等校级技能竞赛,并为省级和部级竞赛选拔优秀人才。从大三开始,我院各专业就组织选拔出的优秀人才进行省级竞赛的指导。三级竞赛机制的建立一定要科学安排竞赛的指导时间,保证参赛选手完成正常课程学习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完成大赛的准备工作,要做到既不影响参赛学生正常学习,也不影响指导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保证教学秩序稳定。(3)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充分体现三级竞赛机制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目前,对于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各高职院校都有专门的指导教师,真正参与大赛指导的教师数量很少,教师的整体参与度不高,这就使得某项技能大赛总是让特定教师指导,与社会技术力量交流的总是少数教师,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广泛交流与全面提高,不利于专业教学团队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各职业院校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大赛指导的积极性,通过指导大赛,提高全体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机电学院在组织大赛时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扩充校级、省级和部级技能竞赛指导教师的数量,力争做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4)三级竞赛机制的建立要坚持常抓不懈,确保大赛常态化要使三级竞赛机制进入良性循环,一定要坚持常抓不懈,确保各项技能大赛常态化。各教学机构,包括从教研室、院系到学校都要把各级大赛的准备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进行,要积极组织和参与省级乃至全国性的技能大赛,将大赛的各项事宜深入到平时的教学活动当中,让它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践效果机电学院建立的从学校到省级到国家的三级竞赛机制具有非常显著的实践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赛获奖,提高了学校知名度机电学院师生参加了多项省级和部级技能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提高了我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从2008年至今获得了两项部级大赛一等奖、一项部级大赛二等奖,两项部级大赛三等奖;四项省级大赛一等奖,十一项省级大赛二等奖和多项省级大赛三等奖。(2)教师积极参与,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近几年来,机电学院的各位教师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并将参赛的经历与自身的教学相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精炼教学内容,努力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机电学院的黄文汉老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他作为指导教师参与了多项省级和部级技能大赛,在我校被评为了中青年骨干教师。(3)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就业率技能大赛是非常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这些综合能力包括有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竞争意识、较强的心理素质等。机电学院的学生通过参与校、省、全国的技能大赛,经过层层选拔,不断地培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具备了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各种职业素质。我院的学生,尤其是参与大赛的学生获得了多家企业的青睐,扩大了就业的选择范围,提高了就业率。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1)实现了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三级竞赛机制的建立贯彻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职教方针,有效地推进学校的教学理念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具体实现了以下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①实现了以理论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了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②实现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转变,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教学组织形式;③实现了以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加强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做结合;④实现了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2)提高了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一流的教师队伍可以成就一流的高职院校,成就一流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检验。学生能否在各级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指导水平。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在于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走向教学岗位,缺少企业工作经验,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够。随着三级竞赛机制的建立,各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纷纷出台各种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通过各级技能大赛及进修培训、下企业锻炼等培养提升年轻教师的实践意识,提高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3)促进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符、所用教材与相应岗位技术标准相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符。三级竞赛机制的建立对实现上述目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建立三级竞赛机制,可以检验出高职院校学生所掌握的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是否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相对应,从而反映出各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以及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专业建设工作具有促进和检验作用。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息息相关。通过三级竞赛机制的建立以各级技能大赛的方式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逐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使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逐步满足企业需求。在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性、技能性特点,使学生能够将在校所学课程应用到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也要抓紧机会,以三级竞赛机制为契机,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编写配套专业教材,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满足新课程体系实施的教学需要。(4)加强了校企合作,促进了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三级竞赛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展示、交流高职院校教学成果的平台。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让高职学生有了展示自身技能的机会,也增进了企业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了解。要想在各级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要通过层层选拔,这对学生技能要求非常高,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为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各级大赛的很多竞赛项目,都是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这就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中,使校企合作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促进了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三级竞赛机制加大了校企合作力度,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可以切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5)提高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各高职院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而要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取决于两个方面: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具备同样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在进行比赛时决定成败的往往是选手的各项综合素质如参赛经验、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三级竞赛机制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以及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对所在部门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1)创新和规范技能培养,有效地扩大了部门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能展示高职教育的教学成果,同时也是各高职院校进行培训、交流以及提高的平台。三级竞赛机制的建立为促进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规范职业技能培养以及扩大部门及学校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在参加校、省、国家三级技能大赛,获得多项奖项的同时,也提高了本部门和学校在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2)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部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增强竞赛的吸引力,必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以鼓励和调动多方参与。我校除对参加省级和部级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经费奖励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政策规定。如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广东省技能大赛获奖的教师在专业技术晋升、聘用、评优和评先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将给予优先考虑;对参加大赛获奖的学生给予“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这些激励性政策可以有效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有效推进学生学技术、练本领和提高整体素质;有效推动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部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3)突出“做中学”培养方式,促进培养模式创新三级竞赛活动的开展,突出“做中学”的以动手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方式,为增补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计划、加强实习实训环节提供了依据,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自我提高相结合,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4)为部门及学校开辟一条就业“直通车”,促进学生更好就业校、省、国家三级赛制,为广大师生展示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层层选拔、逐级提高的竞赛,最直接并具权威性地检验了教学成果。在各级竞赛中涌现出的“技能高手”,凭借着其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和青睐。我校机电学院因参加大赛获奖而被更多的企业所熟识,许多企业都纷纷来学校进行招聘面试,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了一条“直通车”,搭建了非常好的就业平台。

电竞选手的培养篇10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电子信息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高等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重视实践环节[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实践教学没能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是纯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四大学科竞赛之一,是由教育部和前电子工业部共同倡导和主办的[2]。我院于2000年首次派出代表队参赛,共取得全国二等奖一次,全省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多次的优异成绩。以上这些优异成绩凝聚了老师心血和同学们的汗水,更证实了我院近几年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管理体制、加强实验室建设等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我们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之路也是伴随着参与电子设计竞赛工作逐渐展开的。竞赛要求参赛者在规定的时间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涉及到80%的专业课程知识,因此竞赛题目具有实用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水平高、技术水平发挥空间大的特点。每组参赛队员协作完成从题目选择到方案论证、从软件设计到系统整体调试、从电路的独立涉及到电路安装调试完成、最终的论文写作等全部工作。涉及实践性教学环节有:专业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因此若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在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要脚踏实地,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相关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如下:

1结合实际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根据我院培养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和改革实践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构建适合学分制相配套、开放式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前提,创新人才培养为主导思想,将实践教学改革融入到教学改革的总体中,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实践教学对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相结合,建立不断更新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机制,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统筹规划,逐步形成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以及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方式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逐步分层次开设实验课程,因材施教,在大学不同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类型的实验课程。由单一性质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转变,形成适应现代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化、实现实践教学考核过程化。多年来我们坚持务实方针,脚踏实地的构建和完善我们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并经过检验效果是良好的。

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为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专业首先确立以“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为一体为主导思想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指导下,确定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目标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根据这两个重要目标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实验内容与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整合实验内容,创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划分为四个逐步递进的层次。首先,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基本工程概念和基本工程理论的学习;其次,是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动手能力的训练。第三层是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和专业技术结构理论的学习;第四层次是以实现工程应用和创新为目的,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综合训练和学习。通过以上逐层递进式培养,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建立起高校科技创新平台

为了给学生们的科研活动提供便利的场所。我们还在校内实验场地非常短缺的情况下建立了开放式实验室,无条件地向参加各类科技和创新活动的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同学们的科技活动提供了场所。为了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我院还注重学生梯队的培养。能够充分利用本院的师资力量,首先培养一大批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骨干,发挥学生骨干专业导向作用。通过开放实验室的训练,为参加各类设计大赛选拔人才、输送人才,促进专业的建设和专业的发展。

利用本院的科研优势和师资力量,专门组织师资力量为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学生在低年级就能够参加学院老师主办的科研活动,如201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的三位参赛选手,均参加过教师的科研任务。

学院定期举办“院电子设计竞赛”,专门组织、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出题和进行集体评审,赛制完全模仿全国竞赛的比赛形式,这些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比赛经验,也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4重视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电子设计竞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途径。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校内建立了电子设计训练基地,在电子设计训练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常用仪器仪表,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是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可以任选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实训。同时,基地的实验实训活动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灵活多样,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选实验,也可以选择学生科研实践项目竞赛等。以上是我们在实践教学改革上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特别强调的是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了危机意识,从而形成了动力,同时这项赛事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通过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能够发挥学生在高校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们学习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们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们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专业过去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更多的得益于我们学院多年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结果,为此我们将继续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坚定不移的走实践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潘蕾.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4):107-109.

[2]郭云林.重视电子竞赛推进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