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十篇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十篇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9:39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篇1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23―06[Doll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4

河北省阳原县是部级贫困县,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但是对教育却非常重视。2007年,阳原县教育局参加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开展了在“整体优化”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引领,强化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改革试验,使全县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为了进一步促进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阳原县教科局于2012年6月申报的“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经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审批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并被协会确定为总课题“全国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实验县”。

本课题研究正是探索在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建设教育城域网,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课题组以张家口市教育城域网建设为契机,对全县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使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同步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的目标。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含民办学校)全部通过光纤接入张家口市教育城域网,通过该网络平台组建了阳原县教育城域网,并实现了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城域网建成后,整合了“人教数字校园”、河北远程教育网等教学资源,链接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供全县各学校共享使用,扩大了优质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了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为全县实现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2创建信息化示范校,打造了贫困地区数字校园

2012年9月投入使用的阳原县第三实验小学,是一所贫困地区按照数字校园标准建设的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校园网通过光纤接入张家口教育城域网,学校基本上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实现了以校园网为主干的互联网、校园广播、校园监控的多网融合。同时建设了全自动课程录播教室、网络计算机教室、数字影院。全校有36个教学班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系统,其余教室全部配备了65寸多媒体触控一体机。

数字校园使信息技术的环境与手段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促进了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人教数字校园”全面进入了课堂教学。数字校园也为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提供了新的媒介与手段,校园网络及教育技术设备得到了高效率应用,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利用云教育平台提供的资源及教育、教学、教研功能开展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活动,改变了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更多地变为自主获取,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借助信息化云教育平台得以逐步实现。

3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教师有了更加开阔的教学视野、更加开放的教学意识,对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更加自觉的追求。

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现在,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都通过教育城域网共享了“人教数字校园”资源,并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优化了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了教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了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使信息技术对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得到了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范围内的培训与各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城乡学校逐步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形成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进了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通过网络实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依托教育城域网,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功能实现了远程课堂教学,实现了学校之间校本资源(电子教案、课件)的共享交流。

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为了科学地检验课题研究的效果,课题组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课题研究确实对促进阳原县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1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对比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总课题组曾经提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要素,即教育环境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均衡。并依此确定了11项二级指标及其对应的47项三级指标,形成了“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阳原县课题组分别以“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展前(即“十一五”末的2010年)和课题研究即将结束时(2013年)为时间节点,以课题研究所得到的数据为依据,详细填写了《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分析。为了节省篇幅,在此只列出一级指标的数据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总课题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曾经给出,当计算所得城乡均衡系数大于0.8时,即可以认为达到了均衡发展状态;在0.6~0.79之间可以认为达到基本均衡状态;在0.4至0.59之间呈不均衡状态;而在0.4以下则为非常不均衡状态。

根据表l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县义务教育区域均衡系数在2010年为0.8596,到2013年为0.9310,经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均衡系数提高了7.14个百分点,达到了高度均衡的状态;其中和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变化最大,从基本均衡提升到均衡状态。从数据的变化看到了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在高水平发展层次均衡和低水平发展层次均衡的问题。阳原属于部级贫困县,在本县区域内的教育方面能够有此成绩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其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也正是阳原县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2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学与教”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能够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显著地影响其评价指标的实现。通过相关讨论,我们建立了信息技术与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关系。为了量化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总课题组制定了《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统计简表》,其中“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对应着《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教育环境”要素;“教育资源建设”对应其“教育资源”要素;“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对应其“教育质量”要素。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具体数据加入到《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统计简表》中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影响的状况,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课题研究,使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得到了提升。现在,城乡学校顺利访问教育城域网的比例均为100%,均衡系数达到了1,利用教育城域网,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一样在教学中引进了“人教数字校园”资源,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学校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城乡教师经常应用信息技术的比例均有明显变化。

但是,从上表还可以看出,城乡学校“班班通”的比例(初中0.4、小学0.3)、城乡学校教育资源校均保有量(初中0.64、小学0.59)、城乡小学教师经常应用信息技术的比例(0.67)、城乡小学教师参加本县优质课的比例(0.5)、城乡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的比例(初中0.75、小学0.63)、城乡教师人均发表研究成果数(初中0.67、小学0.63)等方面,不仅处于基本均衡的层面,有待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是总体水平偏低,有待提高。

三课题研究结论

通过几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县中小学教育城域网的全面接入,教学资源的全县共享与教学应用,全县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本上实现了同步与均衡,极大地促进了县域均衡发展。全县中小学全部接入张家口教育城域网后,为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实现了学校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信息化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建设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除硬件基础设施外,还包含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几年来,我们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做好乡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以信息化为保障打造高效课堂,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一大批乡村青年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最优化。经过教育信息化的洗礼,使教育教学环境与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篇2

近年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完善、管理与使用,尤其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完善是走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计算机、演播室、电子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电教专用室。四至六年级班级安装多媒体,一到三年级配小推车,教室装修美观大方,内部设施到位、学校教学走上网络化平台。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校园网站,初步建立了樱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目前学校从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三至六年级开展“网络作文”实验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各年级开展电脑兴趣小组活动。各办公室配有计算机,学校行政管理、教务工作、档案、图书、财务、教科研等工作均采取信息化管理。

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有效管理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建立有效的管理组织。教研组(室)的分层管理网络。校长亲自抓,负责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宏观管理,具体体现在规划制定、发展方向确立、资金投入、课程开设、研究开发等方面;中心主任具体抓,负责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使用、维修、更新,以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为各学科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并做好服务工作;各教研组(室)抓落实,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高效使用,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课题研究。“中心”定期检查、考核,实施全程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避免设备的人为损坏与流失,保证教学使用,除了定人定责,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制定了各专用教室的使用管理制度、设备借用制度、维修申报制度、损坏赔偿制度等。学校为了培养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制定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并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考核,制定奖惩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教学研究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我们做到充分使用,提高使用率,让它们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常规的“二机一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学校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能制作课件,借助于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为了使教学正常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除了保证设备无故障外,还耐心协调、认真安排好教师使用的次数及时间。为了抓住整合、推进课改,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导处经常组织年级组开设教研课,校际之间对流研究课,新教师汇报课以及老教师示范课等活动。随着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科教学已成为我校实施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在网络平台上的教学研究又促进了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学校先后构建了语、数、外所有年级的教学资源库。学校鼓励教师资源共享,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作为教师适应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业务考核内容之一。、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首先,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科研工作进行规范的管理,教师的研究课题方案、课题指南、研究过程记录、科研考核等工作,均使用计算机管理,同时利用网络搜集教科研资料,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最新的信息。

第二,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或发表科研成果。

第三,“十五”课题子课题《大量阅读、以读促写、电脑作文》相结合的实验开展已七年时间,现有九个实验班。实验班学生每周安排半天时间上电脑作文课,学生不仅能较熟练的操作电脑,而且能自如的上网浏览、下载资料,进行网上作文交流等。仅一年多时间,借助于小学生作文网平台,学生在网上发表作文三千余篇,编写有《电脑作文》共十集。由于计算机网络的诸多优势,使得课题研究取得较显著的成果,学校先后被确立为省小语教学现代化研究实验学校、江苏省“十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开发与实践”实验学校、《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发展研究》实验学校等。先后十多次接待过省内外兄弟学校的观摩学习,并作为市“十五”推广应用课题与浦口沿江小学接成《电脑作文》实验互助学校。月申报了省级电教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短短一年多时间,三个实验班老师潜心研究,一边探索一边总结,摸索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04日接受市区电教课题组专家评审,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一到六年级开设了电脑兴趣小组,每周安排两节课作为活动时间,兴趣小组有教学计划和辅助教材,并能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经常开展一些学习竞赛,学期结束还评选优秀学员。从98年起学校确立了小学毕业生“三证”制度,凡樱小毕业生需获得小学毕业证、军校合格证和计算机合格证书。

四、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我们通过学习与实践,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对课程改革的支撑水平。

比如我校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操作与使用电脑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问题的能力。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课改的进程。、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有利于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教学的生成,有利于特色的构建。

我们以作文教学为突破口,强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的课题实验,是由最初的“大量阅读、以读促写、快速作文”到《电脑作文》,再发展到今天的《网络作文》的研究,我们借助于市电教馆提供的小学生网络作文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和功能,让学生自主作文。

《网络作文》课上,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自主交流、表达情感,自主评价、积极反馈,极大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能力。近年来,学生在网上发表了三千多篇作文,汇编有《学生作文集》十集。《电脑作文》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作为市“十五”应用推广课题在全市推广。又如我校少科院小研究生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小课题研究,他们在网上查找心理教育信息,开展心理小调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设计心育活动方案、设计心理电子小报,开展自主心理教育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心育研究,在全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研讨会上,我校小研究生自制课件,展示了《男生爱哭还是女生爱哭》的心育研究成果,并将其研究成果汇编成《小研究生探索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我校形成“电脑作文”和“心理教育”研究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采取重点建设,分段实施方法,加强信息技术基础建设,适当超前。要求全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全程管理有效考核,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升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水平。近年来,学校先后面向市、区主办了《主体性课堂教学》质量调研、《抓住整合,走进课改》研讨会、《陶行知科技教育思想》研讨活动等,充分展示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成果。

五、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形成三个意识。、教学先行的意识。

学科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凡各学科教学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我们尽力满足。鉴于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更新速度快,学校发展变化的实际,我校采取“分步实施、重点建设”的原则,加强教育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98年,让“多机一幕”进课堂,建设第一电脑室,配备了各学科配套的电教材料,通过培训,引导教师自制大量的投影片,同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2000年建设第二计算机室,引进宽带网,配合多媒体设备,在各学科实施多媒体教学,同时开展网上搜集、下载信息,课件制作等培训。2002年建设校园网,信息资源库、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构建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以“网络作文”教学为突破口,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各学科教学,适应课改、推动课改。、适用高效的意识。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篇3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部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篇4

关键词:“粤教云”;实验;抓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102

2015年5月23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山东青岛开幕。本次大会由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主题是“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来自90多个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企业的代表出席会议。国家主席给大会发去贺信,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由此可见,掌握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当今一线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一线教师应该更新理念,提高认识,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努力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为此,我们采用的策略是:

一、更新观念,对掌握与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认识

1.社会发展呼唤教育新改革

如今,信息科技的更新之势可谓是迅雷不及掩耳。移动终端日益普及,无线网络迅猛发展,特别是2010年后,信息技术逐步普及,教育信息化从校校通、班班通,逐步进入人人通时代。以“电子书包”项目为例,2011年以来,提出此项目的就有上海、江苏、陕西、浙江等城市。2012年后,国外的新概念“翻转课堂”、“可汗学院”随着网络掀起一股教育改革的热潮。最近一两年,微课、慕课、云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也大热起来,将pad之类的移动终端及相关应用运用于学校教育实践之中,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发展最为快速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在无锡、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有人说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云时代”,是一个“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时代。

2.教师专业发展要注入新内涵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中发表重要讲话――学校是教育的细胞。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学校,关键靠校长、教师。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在基础教育领域,要“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从刘副部长的讲话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大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显然已不是一枝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嘴的工作方式了,她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正如JohnDewey所言――如果我们还像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我们儿童的未来。是的,教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教授曾在他的讲座中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天职,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他还说当今教师应具备5项基本功――搜(search)、拿(take)、做(create)、用(use)、享(share)。语言学家RayClifford说:“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可以取代不用科技的教师。”

作为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我们,是选择接受现实、转变观念还是守住传统的宁静?我想,现实已给出了回答。她告诉我们,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学习培训,练就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能力

1.入校培训接地气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请进来”的培训,我校是“粤教云”实验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我们邀请专家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指导,修改,然后针对课堂实验要用到ForClass支撑系统,又邀请了技术工程师到校对实验教师进行平台操作培训,对上实验课的教师,采取“一对一”请进来的指导方式,让教师快速地熟悉操作、制作上课资源,并流畅地应用在课堂上。这项培训,有针对性,效果明显,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迅速。

2.校本教研讲实际

当我们学校24间教室的白板全部安装到位后,为促进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和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同时也为了稳步推进“粤教云”实验,学校教研室结合学校实际专门制定了校本教研方案,开展了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培训做到全员参与,定主题、定时、定点;分享、总结、考核相结合。在进行统一的全校培训和分学科学习操作后,我们组织了此专题分享会,在会上,各学科派出一个优秀代表,现场操作演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如数学学科就以“角的知识”为例展示了智能笔及图形工具的强大功能,智能笔能快速规范画出几何图形,使用多学科学库资源里的坐标轴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对称图形,使抽象的几何图形具体化;英语学科展示了屏幕批注功能、聚光灯和激光笔的使用,并采用白板的相机模式截图进行课堂反馈;尤其是游戏练习,生动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分享会上,笑声、掌声不断,教师的精彩示范,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电子白板的特性和基本操作方法,从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教师均可以利用白板的常用功能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此外,我们结合学校的信息化特色实际,举行了由学校信息中心负责为教师进行量身定制的培训,如微课制作培训,就是由学校信息中心副主任主讲,并把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这样不会额外增加教师的负担,通过集中培训和分组练习、交流,到学期末,收到教师自制的微课、数字故事等作品一批,学校信息中心将之分类打包上传学校服务器,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

三、课堂教学,实践扎实有效的信息技术能力

1.课堂教学求扎实

课堂,是教师实战的舞台。一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直接预见。所以,我们通过教导处牵头,组织一批比较年轻或是敢于在这方面做出尝试的教师上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实验课。上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利用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的各种资源和ForClass等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教师有的在班级教室里上云服务课,有的在云教室上云互动课,一些年轻教师还自己制作app,为学生创作特别实在的学习资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目前,我们已经在语文、英语、数学、美术、科学、综合实践学科进行了云互动课堂教学尝试,如语文课《落花生》;数学课《周长》;英语课《animals》;美术课《变照片为黑白的画》;科学课《蚂蚁》;综合实践课《我为交通绘蓝图》等。其中,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参加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暨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多位青年骨干实验教师在市区的“一师一优课”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一部分一等奖的课例被评为省级优课,科学课《蚂蚁》《果实里的新生命》和语文课《扁鹊治病》最终获得国家部优课例。

2.展示观摩促提高

当我们新建成集录播等功能一体的云课室后,先后组织举办了多次云实验展示和观摩活动。省内外市区教育系统领导以及兄弟学校教师代表陆续到校观摩,学校为这些来宾展示了云服务、云互动课堂教学、实验教师经验分享、学校开展实验经验介绍等活动。

如英语三年级云互动课《animals》课堂展示:利用粤教云平台的媒体资源和个人的本地资源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整合粤教云的“个性内容分发、即时评测统计、即时展示个性作品”等特色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动物的单词,如拼写和发音,学习简单的问与答的句型等。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生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又如语文五年级云互动课《落花生》课堂展示:学生登录课堂后,首先点击pad上的资源进行生字词自主学习和测评,教师根据平台即时测评统计功能实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在精读感悟环节,学生根据教师发送到pad上的学习指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谈感悟,紧接着利用平台的“投票”功能,升华文章主旨;在总结延伸环节,教师又结合个性内容分发和即时分享展示功能呈现学生作品,使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同时深刻感悟做人的道理。该课目标明确、环节清晰,课堂互动有效、富有语文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赢得了在座观摩领导和教师的热烈掌声,让大家深切体会到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在交流展示中,教师在信息技术能力上又得到进一步的历练和提高。

四、课题研究,推动信息技术能力稳步提高

课题研究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突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我们把学习培训、课堂教学实验和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借助教科研力量,积极申报小课题。2014年,我们申报的3个课题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立项。这三个课题分别是《基于校园云环境下小学英语作业的自主设计研究》《以“粤教云”实验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研究》《以陶艺校本课程丰富小学美术内涵的研究》;3个课题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并认真开展了研究,目前正准备结题。2015年,在“粤教云”实验专家组的带领下,我们又申报并成功立项了3个人实验研究课题和1个集体研究课题(其中两项被列为重点课题),分别是《基于云互动环境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与应用研究》《基于云互动美术课堂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与应用效果研究》《云互动课堂在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粤教云”实验与校本教研结合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研究》,现在各课题研究在主持人的带领下稳步推进。

我们就是这样,以“粤教云”实验为抓手,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当然,一路走来,也遇到不少的困惑,而这些困惑正好指明了我们努力前行的方向,我们坚信:在这个数据大爆炸的时代,课堂变革势在必行。

我们渴望教师轻松点击就能调动丰富的素材资源和教学工具;学生能随时进行分组练习、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即时完成批阅、反馈、个性辅导@样融合了信息技术的生动课堂;渴望所有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能随时随地共享教育的优质资源;渴望亲身感受教育云时代、智慧大课堂的盛况……

而这一切均有赖于身为教师的我们具备顺应时展的信息技术能力,做到脚踏实地,努力创设开放自主、互动高效、资源支持的交互式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在教育教改的路上,让我们努力前行吧!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

一、数字化校园的含义

所谓数学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设备、教室等)、资源(图书、课件、素材)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的全部数字化,从而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大传统校园的功能,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目前,建设数学化校园的主客观条件都日趋成熟。很多学校也为此大胆创新,不断实践,立足教育教学的实际,建设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校园,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向自动化、高效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硬件建设(网络,终端设备、系统设备)。二是软件建设(平台、应用系统、资源)。三是人才队伍建设。

实际上,这三方面可细化为五点内容:

1.是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学校通过有线、无线或有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覆盖学校办公、教学、生活等主要场所的校园网络,并宽带接入区县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

2.是教学应用终端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多功能教室建设,“班班通”建设,教职工计算机准备(或教师备课室)建设,功能室多媒体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通用技术室建设,图书馆信息化(含电子阅览室)建设,会议室多媒体建设等。

3.是信息化功能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电视台、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完全监控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

4.是信息化应用系统及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及平台是支撑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他包括学校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学生评价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资源应用系统等等。学校可建设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将各类应用系统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

5.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全校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培训,使之适应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创新的需要,其中信息技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条件分析

1.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学校的师生对数字化校园非常渴望,希望拥有与城里同样的教学资源,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的心理基础。

2.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农村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也进行了继续教育的相关业务培训,对加强数字化校园研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3.是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和班班通等活动的开展,农村小学的数字化教学设备设施日趋完善,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物质基础。

4.是通过对数字化校园成功案例的学习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农村小学也初步具有了信息化管理的能力,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业务基础。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的措施和做法: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建设和应用数字化校园的意义,认识加强这方面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动员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课题研究中来。

2.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建立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参与人等,对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分类实施和检查指导工作。

3.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都需要解决资金问题,课题研究也要有一定的经费预算,以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需要。

4.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课题研究中,建立相关的科研制度和课题考评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作为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等的重要依据。

5.拓宽思路,努力钻研。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并通过网上教研、网上办公等活动,在学校建立一个开放的、立体的、丰富有趣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给师生带来的提高:

1.在课程整合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实验,呈现教学中丰富、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也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通过多种反馈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程序,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在数字化办公和教师网上继续教育平台方面:可以运用校园网络平台,结合电教媒体等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约资源,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使教师能够互相交流、沟通教学心得体会,补长补短;学校也可以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将计算机网络作为终身学习的工具,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3.学生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教师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会自觉接受传统办公向网络无纸化办公的转变,主动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开展学习和教科研活动,把数字化校园作为成长进步的有效平台;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干扰课题研究的因素,如果无目的地大量使用电教媒体,就容易产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影响学科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接受高速运行的信息化办公环境,不能主动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任友群王旭卿创建学习新平台广东教育出版社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篇6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版权所有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篇7

北京市海淀区作为教育大区、强区,历来有着重视科研的传统。近年来随着科研氛围的逐渐浓厚,教师们的科研热情越发高涨,区级规划课题数量从“十一五”期间的197项,飞升到“十二五”期间的966项,市级课题、部级课题数量同样也在逐年增加。处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改变管理方式是必然的选择,借助信息化手段,探索新型管理方式,对各级各类课题实行网络化管理,不仅能够避免档案残缺、共享困难、耗费资源等问题,同时还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科研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最为直接的机遇和挑战。科研管理信息化是科研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学技术研究、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在科研管理领域中的综合应用。具体而言,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发和共享科研信息资源,实现科学研究、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信息交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交流的效率和水平。其主要目标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应用于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数据集成、统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科研管理水平,建立各种科研资源库,实现数据共享,同时为有效地进行科研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服务。

课题管理系统是一套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的集成品,外显为课题管理系统,内隐的却是一整套管理模式。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在于创新出能够体现系统性、关联性、即时性和针对性等特点的新型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并使之替代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工作人员从繁杂的事务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不管管理人员的素质多么参差不齐,只要统一业务流程标准,各级管理员都能在系统的流程引导下,高水平地完成管理工作,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科研管理成效和水平。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科研管理信息化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活动也有着特殊性。综合而言,科研管理信息化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服务性

管理就是服务。教育科研工作涉及面广,科研管理者不仅需要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培训、指导,还要为广大中小幼职等单位和教师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研究工具;不仅对下要服务学校的一线教师,对上还要服务政府决策。课题管理信息化既能通过系统平台为教师搭建课题研究的环境和支撑工具,使教师享有共建的优质资源,还能通过其档案功能、数据分析功能、成果摘报功能等把握区内科研动态和研究成果,为决策提供良好支撑。

2.激励性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种自发、自主的行为,并不是强制性的。因此,教育科研的管理必须依靠激励来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课题管理信息化借助“系统”的评价(积分)功能,从活跃度、科研能力、影响力、工作能力等维度来评价课题负责人、教科室主任以及学校。系统根据积分自动排名,在系统首页展示出排名前5位的优秀研究者、优秀教科室和优秀学校。以积分制来不断激励从属于系统中的各个用户,让系统使用者劳有所获。

3.灵活性

教育科研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使得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教育科研的管理既需要一定的刚性要求,如一定的科研规范和标准,也需要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这样才不致于机械和僵化。管理的灵活性要求科研管理系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各项功能设置,比如“系统”中的刚性要求体现在每一项课题都必须依次走完开题、中检、结题申请、结题四个环节,按照课题管理部门的要求,完成所有阶段的材料上传任务,经过学校初审,管理部门终审后才能顺利结题。柔性要求是对课题过程性管理的要求,区级管理部门对此不作要求,但是“系统”上有提交过程性材料的地方,此部分的上传内容由学校管理部门自行决定。总之,通过制度引导、宏观调控、激励诱导等方式协调教育科研的目标,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要求,实行弹性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支撑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系统特点分析

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方针引领下,立足于海淀区的实际情况,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管理与研究并重,适度开放、资源共享、宣传辐射、树立典型的课题系统,不仅对于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对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查阅、调研众多课题管理系统后,我们总结出了如下特点。

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课题管理网络化实施的主体有部级,省、直辖市及自治州级,市级及市级县,区级还有校级。全国各级层面,实施区域化课题管理的数量不是很多,这使得我们对区域课题管理的研究有很大空间;课题管理网络化实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网页的形式将课题管理的相关通知、文件、成果等信息挂到网上,供相关单位查看或者下载,再通过邮件或者其他形式提交材料;另一种是以管理系统的方式呈现的,具有交互性和互操作性,将课题管理的过程借助信息技术在网上完成,比如课题申报、课题审批、课题过程性材料监控、成果上报等;课题管理网络化实施的价值取向主要有封闭、开放、适度开放三种。利用课题管理系统对于课题进行管理,既要保证课题关键阶段的材料能够留存在系统中,同时也需要通过系统监控课题的进展情况,对于研究成果的保护也是对课题负责人知识产权的尊重。在各类课题管理系统中,被广泛采用的模式是适度开放型的系统呈现页面,即部分文件和资料可以公开,供网民查看,但课题的内部信息包括课题的各项资料都只有登录后才能看到。其次是封闭式的课题管理系统,即课题管理的首页只有一个登录界面,所有信息均需登录后才能看到。最少的是完全开放的课题管理系统,顾名思义,便是课题负责人上传的所有资料都可以被任何人下载、浏览。研究者未公开发表的成果,包括任何阶段性的材料都应该受到保护,但从学术公开和推广的层面来看,课题研究的成果应适度公开,使更多人受益。因此,对于研究成果适度公开的“度”如何把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过程指导与专家引领

对于纳入系统中的所有课题,区级课题管理部门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联系人制度,我们实现了对全区所有学校的全覆盖,教科所的科研人员既是所辖学校的联系人,也是学校的科研指导专家,在“系统”中实现对学校课题的过程指导,起到专家引领作用。

3.区域视野与跨校交流

在“系统”中,所有用户对全区各校的课题研究情况一目了然,通过“承担单位”“负责人”“课题名称”等模糊检索,还可以搜索到自己关注的课题。个人的研究被放置在区域视野中,能够开阔眼界,通过课题空间中的“课题概述”了解信息。同时系统引导用户完善课题属性时,“强迫”每个课题负责人必须填写课题关键词。据此,系统能根据关键词在每个课题空间的页面左下方呈现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所有课题,方便相关课题的研究人员跨校交流。

4.成果共享与宣传辐射

“系统”发挥网络的传播优势,将海淀区优秀科研成果展现在其中,不仅对课题成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对全国各地的研究同行提供宝贵的海淀经验,还为海淀科研影响力的提升做出卓越的贡献。

5.自主发展与团体成长

由于每位课题负责人都能为本课题添加核心组成员和普通成员,使每位成员登录系统后,能从“我参与的课题”中找到相应课题,进而在同一空间中共建共享课题资源,完成被指派的科研任务,参加课题负责人发起的在线研讨活动等。借助“系统”,不仅提高了课题负责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学校课题研究单打独斗,苦不堪言的局面,形成团队科研的氛围,在同伴互助中实现团体的共同成长。

“北京市海淀区课题管理系统”的日常应用原则

(1)“系统”的建设应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因此设置的栏目、基本内容应与常态科研管理紧密结合,不设置网络专管以增加管理成本,负责信息审核的学校管理员直接由区级课题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和学校教科室主任担任。

(2)通过系统管理中的用户角色设置,赋予不同角色用户不同权限,分工明确,权限清楚,责任到人,并以此作为工作评估的依据之一。

(3)通过首页优秀成果摘报显示,学校新闻动态播报,活跃课题、活跃学校风采展示,优秀研究者、优秀教科室、优秀学校积分排名,课题空间点击率、浏览量,以及专家点对点指导等形式,提供持续的激励与评价。

(4)系统不是万能的,适时适度地应用才是最佳选择。比如交流,由于教育科研很大程度上需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所以不是所有研讨都需要在“系统”中,通过在线交流方式来完成,“系统”的在线研讨功能更适合应用在跨校合作研究中,以及与不能时常来校进行指导的专家交流时使用。各级管理者要注意把握好管理分寸。

(5)从学术角度来讲,研究成果应该进行分享,给予他人以启迪,但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来看,作为系统设计者同样需要考虑。因此,“系统”将课题空间中的“课题概况”公开,以展示课题名称、类别、单位、负责人、核心组成员、研究概述、目标、周期、研究内容、最新动态等基本信息,而对“任务分工”、“课题活动”、“研究日志”、“课题资料”等设置为只有课题组成员才能查看。同理,将成果简介页面公开,而对成果内容本身是否公开应设计成提交者可自主选择的,可以选择对所有人公开,也可以选择对本区注册用户公开。此外,科研培训资料等内容都是同样的道理。

“北京市海淀区课题管理系统”自2012年正式面向全区启动以来,已实现对海淀区各级各类总计1477项课题的全程管理功能,具体包括部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10项,区级课题971项,学会课题489项。目前,808项“十二五”区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已在“系统”中顺利结题,占所有“十二五”区级教育科学规划在研课题数量的89%。系统内预置单位242个,涉及用户截至2014年10月15日总计17819个,用户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区域网络管理新形式的利用,为区、校两级课题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宣传海淀教育科研的效果日益显见。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篇8

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一机、人一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心得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学瑰丽将在这个平台上产生。

我校抓住机遇、针对教育改革热点为了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实际出发、选择专业课题从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选择本课题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发展信息化教育早已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之一、2000年10月26日、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域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题的整合、历史重任赋予了教育以全新的挑战。

2、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各学校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多种形式实现与互联网的联通、建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信息技术、课程整治、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也摆在了我们乡镇小学教师面前、近年来相应的教师培训、也使我校9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能自制课件、绝大部分教师会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和校园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

3、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你不当今学习

策略的不足、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获得快乐的高效的、最佳效果学习。

二、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五环递进教学法。2、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格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3、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发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面获得较大的突破。4、通过课题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本校的教学模式、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探求一种侧重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图、文、声、形的的特点,借助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

1、创设情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

需要的情境。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让学生带着一脸的灿烂和兴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尝试教学借助多媒体出示尝试题,让学生直观感受教学就在身边,利用多媒体设置悬念,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渴望得到答案,带着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自主学习、尝试练习、讨论,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

3、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针对课堂教

学内容,设计符合儿童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的练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

4、归纳小结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本

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使学生知识内化。

5、反馈回授课堂反馈与课堂评价往

往是不可分割的,在注意教学反馈的时候也要注意及时评价。小学生独立自我评价能力比较低,对刚学到的知识做出评价更是困难,根据这一特点,每节课最后,根据所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计几道检测题,学生独立解决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课题组成员不断反复的进行整合实践,并在课题组或更大范围内进行研究和批判性思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整合课的设计,实施不断地改造。

2、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3、通过典型的课例作全面而深入的

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成果。个例研究贯穿在其他的研究类型中,使研究成果更加有说服力。

4、测验法:通过进行教学测验的方法来分析比较学习的学习成绩,从而评价课题实验的效果。

五、课题管理

(一)、课题组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孙文波、董春霞。职责: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课题组组长:杨晓东。职责:负责实验方案的撰写、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过程的具体指、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教师:梁启梅、李洪宝、赵文发、吕奎、裴志斌、宋晓辉、孙立新、王廷成、匙玉民、孔庆文、张洪瑞。

职责:参与实验过程、探索教学模式、收集整理实验资料。

(二)、课题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本课题实验的实效性,将这项长期工作开展好,制定如下措施:

1、课题组要根据总课题再设立子课

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电教处制定技术培训方案,负责资料库、课题网站的建设,并保证硬件的维护。

3、教研组将本课题研究与教研,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展课堂研究实践,要求课题实验教师,认真上好课题实验课。

4、认真落实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每月召开一次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课题实施情况会,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5、加强培训和交流学习,及时聘请专家指导,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信息技术环境的构建与应用能力。

6、每位教师的教研情况纳入教师教学考研中,每学期评选教研积极分子予以表彰。

六、研究计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篇9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工作。学校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都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1、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领导小组。学校按照上级的要求,成立了“钟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主管实验的开展,教导处具体负责实施。

2、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小组。学校成立了以后勤副校长、信息学科全体教师、各学科组组长、骨干教师等共同参与的实验小组。实行层级负责制,明确分工,层层落实。实验小组分成四大功能组:常规电教组、教学培训组、资源开发组、网络管理组,负责开发、研究、培训、维护等工作。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本学科的实验计划,确定实验目标和实验人员。

3、制定实验工作规划。我校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XX年—2010三年工作发展规划》、《钟村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评价指标》等制度,提出了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建设网络化校园,以信息化带动学校的现代化,把信息化当作学校办学特色来重点建设的实验目标,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实施步骤,使研究工作能够按计划的各个阶段分步进行,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创设浓厚的电教氛围,提高电教使用率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我校积极要求并鼓励全体教师使用电化教学。学校领导、年级组长对使用电化教学的情况随时检查和监督,从而使我校形成了浓厚的电教氛围,使“教师运用电教手段上课”、“开展电教的学科”、“开展电教的课时”三个覆盖率逐年提高。

1、我校教师百分之一百能使用常规电教手段进行上课,而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上课的教师占全校任课教师的比率也达70%。

2、我校现阶段除体育科目外,其它科目都经常利用电教手段进行上课,使用率达92%,使用的课时占总课时的60%以上。

三、加大投入,努力完善硬件软件建设

为了给现代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我校在市、区分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设备、设施建设,从而使我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1、当原计算机教室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时,我校采取上级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建起了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学生阅览室、语音室等多功能教室。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机器人活动室”“植物园”“科学宫”“红领巾气象站”“‘科学家的故事’知识长廊”等多个学生科普活动基地。

2、当建成校园网后就开始着手规划校园网资源库和学校网站的建设,目前校园网资源库建设已初步成型。我校网站目前主要有如下几个模块组成:(1)学校主页;(2)软件平台;(3)教学资源库(包括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等);(4)教育科研(包括课题、论文、课件、教案等)。今后还将不断增加其他功能板块,使之成为具有网上教学与科研、网上教育资源与检索等功能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学习中心。

3、我校严格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开足开齐校本课程。本学期学校教师们自行开发了《成语故事鉴赏与课本剧创编》《与科学家对话》《数学头脑奥林匹克》《气象与生活》、《头脑有氧操》、《科幻画鉴赏与创作指导》《智能机器人活动》等校本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2种。其中《智能机器人活动》为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必修课程,由我校陈自权副校长及区教研室杨飞老师任教。

为了促使校本课程扎实有序的开设下去,教导处作出如下规定:

(1)将校本课程排入学校总课表。

(2)、每学期第一周进行学校校本课程教学例会,由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导处。

(3)、学校教导处在第一周发放“课程选择意向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征得家长同意。根据学生报名情况,确定班额、任课教师,安排上课的时间地点。(选修课程)

(4)、开学后第二周校本课程教师正式上课。教师必须严格并认真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课程方案认真编写活动设计、课后小结,给以学生评价考核。

(5)、教研组必须组织本组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4、为使师生能随时了解教育法规和教学动态,我校在教室中安装了电视机,信号传输由主控机房提供,除播放有关教育法规、教学动态和相关节目外,还将课件教学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5、我校在不断完善软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硬件建设的力度。现有计算机室1间,语音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

6、现代电化教育重在通过学生对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每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为此,我校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培训师资,提升水平,促进实验正常开展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无论怎样先进,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人去使用,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的现代化首当其冲。为此,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  1  

1、建立培训制度:为了让老师们普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制定了教师培训制度,由校长室统筹,抓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教导处负责管理,分期、分批、分层次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自培模式:职前与职后培训相结合,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

2、培训范围: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开展了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程。学校利用全校教职工大会,中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培训会等形式,定时间、定内容、定专题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3、培训方式:先后邀请有关学者到我校举办信息教育技术专题讲座,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水平;由校内电脑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多媒体录像课;为全校教师订阅省级以上教育技术刊物,让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选送骨干教师外出深造;鼓励教师参加由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考核(45岁以下教师已全部取得合格证书)。

4、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word文字编辑系统、数据库、windows操作、课件设计培训(powerpoint、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课堂设计培训(开展怎样说课、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评课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和评价)、网络运用培训等。经过不断的培训提高,我校绝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老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得到提高。

五、课题研究,学科整合,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学校为了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积极参与部级课题《教师信息素养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之中。(由于原慈湖二小的部级课题《教师信息素养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组长已调入我校,将课题中期成果在我校推广,要求教师们也积极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另外,我校紧紧围绕科普特色学校的创建,申报了市级课题《小学科普特色教育实践研究》,与2010年立项,现处于研究之中。依托这些课题研究,我们收获了一系列成果,培养了一批老师,成长了一批学生,也深刻认识到了整合课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是我们今后应该深入实践探究的问题。

我们还通过教研,促进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提倡"常用"的同时,怎样优化计算机及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效是学校重点攻关课题。因此,我们着力在"研"字上做文章,我们每学期都开展“主题探究月”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上交2个多媒体课件,每学年至少上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公开课,学年末计入教师工作量;每学年举行一次大型的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等活动,以形成"人人用现代教育技术,人人研现代教育技术"的浓郁氛围。通过几年的研讨、分析、调整,全校教师在课件制作数量和质量上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部分教师在传统cai课件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和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生活特点加以开发或重编。其他各年级和各科教师在收集、编写、制作各种教学软件时能与教材重点和难点相结合,与学生课外知识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对原有的资源进行补充和修改,深受学生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鼓励有关人员从事研究和实验的相关规定即《钟村小学课题管理制度》,在政策上给予大力倾斜,从课题的启动、实施、阶段性小结、成果等均给予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校内已经出现了用科研指导教师进行各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教学的热潮。这对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成果也在学校得到了大力推广。学校已有一大批年青的教师能熟练掌握多媒体运用技术,并且自制课件,成为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的主力军。

六、教学相长,硕果累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几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校教师参加省、市、区优质课比赛、业务技能竞赛或区"教学能手"评选多人获得好名次,所覆盖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计算机、科学等,其中,陈自权和陆继来老师辅导学生参加第九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王杰、李明伟同学代表马鞍山市出征,喜获机器人基本技能比赛三等奖。胡娣、宋丰进、伍静莉、王德芳等老师参加省市电教七项比赛中,多人次获得省市级一、二等奖。

学生参加各级竞赛获奖达到80多人次。

七、寻找不足,把握方向,再创工作新业绩

虽然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已基本走上了正轨,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离创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离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所应追求的科学境界,路还很长。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站建设。

2、培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使既精通各科教学又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教师在我校迅速成长。对在岗的教师加强培训,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3、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科研促发展。加强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定好点、选好题,保证投入、保障后勤。

学校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篇10

信息技术;资源整合;管理者;问题;对策

当今世界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深入研究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已成主流常态。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对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问题研究随之成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1.研究的缘起

目前,福建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日臻完善,基本实现班班有多媒体,基本可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然而,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及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视频包征集评选系列活动等涉及信息技术课程和教育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活动中,校与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成绩差距相当大。反映了校与校之间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差别较大。因此,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势在必行。

2.研究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理念理解。在现行教学体制中,学生在校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教学内容基本局限于教材。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与教学资源整合,困难重重。需要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意识。②学校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化资源配置的研究问题。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如何发挥学校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如何整合学校硬件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等问题亟需探讨。③组织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的研究问题。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者管理艺术和水平。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牵涉到学校教学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反思。破解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对策研究。

二、研究问题的解决对策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意识的提升

教育信息现代化时代,学校管理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想,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审视自己的现代化管理方略弥补自身的不足。只有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想的引领。如一些学校教学模式已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化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取代原来“一支粉笔打天下”的状况,成为教学主流。随着多媒体、微课堂、翻转课堂等新生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学校管理者不仅要熟悉这些教学业务,还要对这种信息化教学思想的变革进行引领和指导,有针对性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提高团队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整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适应新时期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学校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技术装备的合理配置

学校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技术装备的配置要总体规划,注重“扬长避短”。学校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特长才干、生活经历、思想意识和人际关系,坚持人事相适,气质互补的用人原则,发挥其特长,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创造性强,信息技术水平高,工作有激情,可以大胆地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感到事业有奔头,从此干劲倍增;中年教师经验较为丰富,处世做事比较沉稳,但适应教育现代化使用先进技术设备反应较慢,学校管理者应多方挖掘他们的经验内容,为他们找青年教师结对子,互帮互学,和谐共进。

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要提高使用率。首先,有计划、分层次地对教师团队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多媒体运用培训、微课制作培训等。其次,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展示和各种电化教育技术运用竞赛。通过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平和效率。

“扬长避短”,合理配置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技术装备资源,是一种指挥艺术,一种运筹帷幄的风范,一种足以傲视群雄的自得,是提升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有效措施。

3.组织实施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学校管理者应当德才兼备,让教职员工服气。否则就谈不上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学校成员中,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思进取,敷衍应付,碌碌无为;另一种负才偏执,特立独行,不与学校合作,但个人能力在某个层面上超过学校管理者的。对于前者,学校管理者应督促他们,将心比心地进行交流,使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而对于后者,特别是与学校管理者有矛盾,意见不合,又敢于较真、争执的教师,学校管理者应以大局为重,不抓辫子,不计前嫌,在一些领域里可以大胆启用此类型的教师,让他们施展才华。如有位学校管理者接手一所新学校,该校一年轻教师,信息技术业务素养较高,微课教学屡次获奖,但他自恃清高,认为学校管理者不懂信息化业务,对学校管理者的一些教学建议不屑一顾。校管理者却能俯下身子,拜该年轻教师为师,经常与之探讨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使年轻教师深为感动。其实,敢于与学校管理者较真的教师,是在为学校管理者修复管理漏洞作精心而细致的准备。

要提升管理者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主要策略在于管理者对学校信息化工作不能马虎和小心眼,要经常检视工作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自身业务不断的学习,先自我修复漏洞,然后再进行升级。如有些优秀教师在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名师网络课堂上课,这是教师直逼管理者的业务软肋的表现,这时候,管理者也应积极参与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校长网络论坛活动。管理者应自觉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升级管理者管理版软件,不能有丝毫的纰漏和懈怠。管理者只有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提升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水平。

4.教与学和谐统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首先,管理者要引领教师追求教与学在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化教育思想上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必须在一线兼课并指导教学工作,才能寻找适合校情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引领学校的教学方向。教育家魏书生在担任盘锦市教育局长期间,仍然兼任语文课教学,其魏书生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许多教师借鉴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管理者只有坚持在一线兼课、教研,才能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可以在电脑上随时搜集到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材料;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应接不暇的教学手段,可以让视频、动画和图片等各种媒体形式代替传统的粉笔、黑板加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师生交流平台,如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网络论坛、贴吧等,不仅增强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维拓展的动力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师生、生生交流的主动性。这样,不仅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情感的距离,同时也方便了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更为教师提供同教研组、备课组等同行交流和接受专家指导的机会。这样管理者才能成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业务上的引领者和带头人,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才能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其次,管理者应善于规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工具、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和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学生管理工具。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工具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教学环节的组织更方便快捷;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使教师对教学效果和诊断性评价更科学客观,更全面具体;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学生管理工具使对学生评价角度更趋多元化,更能体现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规划和整合这些信息化工具是管理者发挥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领导作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管理中的基本知识、方法,是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真正目的。

5.学校教学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