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9:57

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篇1

一、目标进度安排

㈠总体目标任务。力争到2012年,组织技能等级培训6.5万人,年均培训1.3万人,并获取《*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0%,就业率不低于85%,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比例达到80%以上;新增转移本省、本市农村劳动力(含新成长劳动力)12.5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90%。

㈡每年目标任务。按省下达的任务分解到各镇区,*年组织技能等级培训1.3万人,其中本市0.8万人,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0.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安置3万人,其中本市1万人,接收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2万人。

㈢每年任务下达。每年2月底前,各镇区将当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任务计划报送到市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专责小组(设在市劳动保障局);3月底前,市劳动保障局会同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综合平衡后,将当年培训转移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高级技工学校、省属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有关培训机构;4月底前,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将目标任务分解到社区(村)和有关部门。

二、工作进度安排

按照“每年有进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的总体要求,明确每年工作重点,分步实施,逐步深化,确保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㈠*年主要工作任务

1、抓好八件事。一是部署全面启动工作。10月份,以市政府名义举行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全面启动仪式,部署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二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进入省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管理。9月中旬前我市统一使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三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按照省制订的调查方案、培训调查员,实施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汇总建库工作。四是组织开发一批中山产业特色教材,*年底前完成教材制订工作并报省审批。五是开发考核鉴定标准。9月底前,按省要求开发一批职业标准和考核标准。六是宣传发动。9月底前,发出《致*省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同时在各新闻媒体作系列宣传报道,动员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转移培训。七是表彰树立优秀农民工典型。按省部署推荐优秀农民工集体和个人,开展农民工文艺汇演,举办农民工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八是组织预考核。12月5日根据省“双转移”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在部分镇区进行预考核,为2009年开展考核做好准备。各镇区要按照市的部署要求,认真组织,切实贯彻落实好各项活动,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全面启动夯实基础。同时,各镇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多形式地开展各项工作,为全市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创造好的经验。

2、制订完善配套的工作制度和规范。一是在9月中旬前,制订出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培训证书发放管理办法、工作情况报送和通报制度、技能培训实施办法、教学管理办法、鉴定考务管理工作流程、岗位信息收集和管理暂行办法、远程培训管理暂行办法、职业介绍工作实施办法等12项配套制度规范。各镇区要在10月15日前出台相关的工作细则。二是根据省级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重点培训项目、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办理办法等3个制度规范文件精神,在9月中旬前出台相应的工作实施办法,*年度培训项目按要求报省厅。

3、开展年度考核。2009年2月1日前各镇区完成自评工作,并将自评结果报市劳动保障局;3月15日前市劳动保障局完成自评工作,并将自评结果报省劳动保障厅。

㈡2009年主要工作任务

1、在重点对象的培训上取得突破。以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转产渔民、大龄劳动力等困难群体为突破对象,在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基础上,详细掌握重点对象资料,通过开展组织发动、培训鉴定、推荐就业和跟踪服务的“一条龙”服务,确保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重点突破对象基本参加技能培训,对岗位不挑不拣的,确保1个月内推荐其就业。

2、在培育优秀培训品牌上取得突破。着力扶持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的培训项目,扶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训项目,选择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培训质量高、就业率高、技能人才成才率高、经济效益高的优势培训项目,并借此开发一批优秀技能培训教材,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技能培训教学模式。

3、在培育就业安置基地上取得突破。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对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企业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安置基地,探索建立“培训、就业、企业发展”互促共进的“双转移”结合发展模式。

㈢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

评估前两年工作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着力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各项制度、培训转移模式和操作办法,着力推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㈣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

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创新活动,以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专业化运作为导向,以提高培训转移质量和效率为重点,推动各镇区在各方面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质量大提升、效率大提高。

㈤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努力实现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以确保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和城镇稳定就业为重点,完善户籍、公共服务、平等就业、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制度,完善已转移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政策,大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定居落户,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上大见成效。以发挥劳动力技能效益,打造人力资源强市为重点,提高培训层次,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形成产业发展充分依靠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的新格局,大力提高社会生产率,在促进现代化进程上大见成效。

三、保障措施

㈠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在市促进就业工作指导小组领导下,设立市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专责小组,抽调专人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专责小组由市劳动保障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办公室、培训就业科、财务与保险基金监督科、劳动就业管理中心、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市高级技工学校(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各镇区要建立相应机构。

㈡明确工作职责。

局办公室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综合协调和组织宣传。

局培训就业科负责制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宏观政策、实施方案、工作流程、编制下达年度任务计划、组织综合考评,审批培训补贴。

局财务与保险基金监督科负责拟订补助资金分配方案和日常监督划拨、资金审核和监督管理。

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技能鉴定和新职业工种标准的开发,组织编写特色工种培训教材和教学大纲,指导督促检查培训机构工作。

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负责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建库、宣传组织发动、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就业跟踪服务,就业补助资金申请审批。

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负责信息系统建设、维护、管理。

市高级技工学校(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负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负责利用远程职业培训系统开展远程职业技能培训。

㈢实行分片包干制度。

建立科室、单位负责人挂钩联系分片包干制度,由办公室、财务与保险基金监督科、培训就业科、就业中心、信息中心、鉴定中心等6个科室、单位负责人分别挂钩联系全市24个镇区。具体安排如下:

科*

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对象,以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出,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劳务产业开发。

二、目标任务

1、培训任务。全省计划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6万人,使每个受训农民熟练掌握一项非农产业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转移输出。通过采取“定单、定向、定点”培训方式,实行培训与转移输出互动,完成转移输出人数12.8万人以上,确保转移输出率达到80%以上。

3、实施时间。2004年度。

三、培训计划

1、培训对象。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新增劳动力。

2、培训工种。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及职教资源,以家政服务、餐厅服务、酒店服务、电子操作、电动缝纫、建筑、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保安、烹饪、物业管理等市场需求量大的职业(工种)为主。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能力板块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行全脱产式培训。

3、培训时间。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和不同工种,以短期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以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和就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具体培训时间为15—90天。

4、培训任务。2004年我省阳光工程项目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大县、省政府命名的劳务开发基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县,以及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全省确定阳光工程项目示范县20个,每县培训任务8000人。项目县名单、培训任务见《2004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表》(附件1)。项目县培训单位、培训岗位和培训人数见《四川省2004年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汇总表》(附件2)。

5、培训基地。按照《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要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共认定培训基地103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教育系统61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2个,建设系统2个,科技系统1个,其他系统7个。分性质看,公办教育培训机构80个,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3个。培训规模28万人,输出规模23万人。培训基地认定情况见《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汇总表》(附件3)。

根据《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度,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阳光工程项目招标办法,面向被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项目招标,择优确定培训单位,下达培训任务。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通过严格招标,共确定培训单位89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开设培训岗位149个,承担培训任务78250人;教育系统49个,开设培训岗位267个,承担培训任务60350人;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1个,开设培训岗位72个,承担培训任务12800人;建设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1500人;科技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200人;其他系统7个,开设培训岗位16个,承担培训任务6900人。

6、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根据培训任务、工种、培训时间等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教学实施计划,并报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备案。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汇总各培训单位教学实施计划,编制全县综合性的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按综合性教学计划实施。

7、培训经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行政府财政资金补助与农民个人分担相结合。中央补助培训资金1600万元。省级财政安排培训资金1500万元。市、县根据地方财力情况安排补助资金。各地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制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加强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了专门的阳光工程项目工作经费。

8、考核发证。学员培训结束后,由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凡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学员,培训单位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证书。

四、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省级成立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等部门参加的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在省农业厅设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各市、州和20个项目实施县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阳光工程指导小组,设立阳光工程办公室。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2、健全制度,确保项目规范实施。根据《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规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培训券发放制度、培训台帐和转移台帐制度、项目季度报告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实施监管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扶持制度。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考核机制,实行阳光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与20个项目县人民政府,县阳光工程办公室与乡镇和培训单位层层签订培训任务合同书,明确职责,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版权所有

3、强化监管,提高培训转移实效。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培训机构的监管。重点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助到农民个人;重点监督培训任务的落实,防止弄虚作假;重点监督项目法人,确保责任落实;重点监督项目管理,确保管理制度落实。省和地方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采取暗访等方式,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县实行曝光和通报;组织人员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项目的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实行项目季度报告制度,了解督促培训进度;通过四川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公布各地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培训任务、转移输出人数和学员转移输出地点,由社会广泛监督。

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篇3

到目前为止,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18人,其中市外转移2873人。累计培训1702人,培训结业1702人,结业率100%,转移就业1573人,转移就业率92.4%。举办培训班21期,培训专业主要有:汽车驾驶员、计算机操作员、缝纫工、焊工、锻压工等专业。

二、主要工作

1、安排部署了XX年各街镇乡和培训机构的工作任务。下达了各街镇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转移目标任务。

2、研究、制定了《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和《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资金补助办法》。

3、参与了各培训学校的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各培训机构开班培训时,县劳务办、阳光办均派员到场参与,并宣传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等。

4、完成了上级部门和县委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建设,上报了劳务信息材料和数据。

5、正着手今年赴新疆采棉工的组织筹划工作。

6、接受了中央农业部、组织部、人事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人才调查。

7、接受了市劳务办的检查、接待了市劳务办、市政府、市发改委、市计生委等市级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专题调研。

8、正在协调市级招标培训指标。

三、工作措施

1、整合资源、基地再认定

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实现资源重组、优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县劳务办、阳光办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的要求,由培训机构报名申请,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认定原则,采取招投标及申报审核认定的方式对县内培训机构进行了再认定,对未开展工作、不符合条件的予以了取缔,有效整合了全县教育资源。

2.创新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为使县内各定点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汽车驾驶、计算机、缝纫、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

3、严格监管、规范操作程序

一是全程监管。为保证培训转移学员的真实性,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办法》执行,制定了培训转移全过程服务监管程序。二是严格资金管理。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采取免费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和收费培训三种形式,采用直补学员和直补培训机构紧密结合的方式。各培训机构也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专帐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去向县劳务办、财政局经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培训补助资金到人头,农民受益得实惠,奖励资金到学校。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县劳务办专门将档案资料建设要求及所需资料明细纳入《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办法》之中,形成一种格式化的档案资料。同时建立了培训转移学员资源信息库档案。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针对今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出台的相关政策,我县还未研究具体的工作措施。培训、补助方式怎么操作还未敲定,采棉工补助

2、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农业局一个单位的事情。有许多政策、制度的落实还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维权方面、资源库建设、资金方面还需要有关单位高度重视。

3、建议政府组建统一的劳务大厅,免费为全县农民及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渠道,为外出务工人员搭建就业平台。以利有序输出和规范管理。

五、下步打算

1、继续严格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2、严格实行各定点培训机构开班前必须报县劳务办,县劳务办工作人员上好开学典礼的第一堂课,并定期与不定期的参与抽查,实行全程监督,确保培训转移的真实性。

3、加强财政公共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培训学员身上,切实为广大农民解轻负担。

4、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确保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

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篇4

加强劳务培训、发展劳务经济是风险小、见效快,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我乡农民的致富技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关于转发2012年农村劳务开发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及《关于2012年贫困户劳务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确保县老区扶贫办及县政府下达我乡劳务培训任务的完成,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村劳动力经济收入目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结合起来。按照“乡村宣传发动,县里组织实施,学校负责培训,保证农民受益”的工作机制,运用扶持政策和市场规划,依托教育培训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建设全面小康进程。

目标要求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突出重点,分步开展计划从今年开始,力争用3~5年时间把现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未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动员其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都能掌握一技之长,都能实现就业,都有稳定的收入,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扶持政策

为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今年,对报名参加我县指定的技能培训学校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学员按文件精神给予补助,其中又是贫困户的学员,在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定点学校参加培训并合格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老区扶贫部门按规定每人给予补助400元;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确有困难的贫困户学员,可申请小额信贷资金1000~2000元予以扶持;各定点培训学校对农村学员及贫困户学员也相应的给予照顾,减免费用。

培训方法

根据文件通知,我县的农机学校(上杭县机电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我县农村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定点学校;又根据文件通知,我县机电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第二职业学校、东华技校指定为我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各村参训学员可根据本人意愿选定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报名参加培训。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经参加考试和考核取得合格证者,将由培训单位发给结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培训单位将根据本人所学专业和表现情况,推荐到厦门、泉州、漳州等地的大中型企业就业。

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篇5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11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冀政〔〕79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坚持市场就业与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开发就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扩大就业与提高素质相结合、强化服务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城镇化建设和“旅游立市”战略的实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劳务输出,扶持返乡创业,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建立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五个体系”,即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和组织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体系,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市场引导、政府促进、社会参与的培训体系,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转移就业稳定率达到50%以上。到2015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85万人,比年增加10万人,其中,新增就地转移就业4万人,劳务输出6万人,农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转移就业渠道

(三)实施项目带动就业。各县区要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加快发展畜牧业、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结合“三年大变样”和“新民居”建设,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帮助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或“进厂不进城”,实现就地转移就业。落实新项目与就业“三同时”、“四项联动”机制,做好全市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搞好职业供求预测预报。鼓励企业招用农村劳动力,凡是免费成功介绍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并在本市办理用工备案、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中介服务机构一次性职业介绍补贴。

(四)发展旅游产业拉动就业。围绕实施“旅游立市”战略,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参与本地旅游资源开发,鼓励兴办“农家乐”、“农家旅馆”、“农家饭馆”等形式多样的旅游服务项目。鼓励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使用农村劳动力较多的旅游产品加工制造、宾馆服务业等,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转移就业机会。

(五)结合小城镇、“新民居”建设推进就业。搞好县域村镇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完善好水、路、电、气、讯等基础配套设施,解决好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问题,在发展小城镇、“新民居”建设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根据村庄区位、产业、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建好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

(六)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和返乡创业。落实农村劳动力创业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和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等帮扶服务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和合伙经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取消最低资本限制,且无需审验注册资金。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兴办科技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型等创业项目,纳入本地招商引资范围,享受与外地客商同等优惠政策。

(七)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推进力度。各县区根据担保基金筹集情况,以协议方式按照不低于担保基金3倍的规模确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建立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代偿评估核销机制,每年对担保基金代偿金进行审核核销。

(八)加快农村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各类资本,充分利用废弃场地、闲置厂房、园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推动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底前,各县区要安排50亩用地计划用于创业基地建设,并引导创业项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内选址。村庄整理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纳入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计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内选址,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创业基地建设和产业聚集发展。有条件的县区要结合创业基地,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采取招投标的形式,吸引具备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与国土、工信等部门协调配合,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九)加强劳务协作工作力度。继续巩固京秦、津秦、唐秦等区域劳务合作,鼓励市外劳务输出,大力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加大对京津等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力度,积极主动与劳务输入地的对口部门和用工企业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劳务协作。认定劳务输出服务组织,落实劳务输出各项奖励补贴政策,对于免费组织我市农村劳动力市外劳务输出,符合条件的按照省内每人100元、省外每人2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十)发挥驻外机构作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驻外机构要主动承担劳务输出职能,设置专人负责劳务输出工作。工作人员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指导,及时反馈所在地的劳务信息,协助做好我市输出农村劳动力维权服务工作。

(十一)鼓励家庭服务业发展。强化家庭服务业联席会议作用,鼓励农村劳动力从事家庭服务业。制定专项家庭服务业培训规划,研究出台促进家庭服务业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通过家庭服务业实现转移就业。

(十二)积极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扩大我市“满乡服务员”、“昌黎能人”两个省知名劳务品牌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继续扶持培育“永平技工”、“骊城劳务”等劳务品牌,扩大我市劳务品牌输出比例,提高我市劳务品牌在京津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十三)开拓境外输出市场。各级外派劳务管理部门和机构要主动收集适合我市人员需求的境外劳务输出项目,严格项目论证程序,加强输出前培训,降低出国门坎,鼓励农村劳动力境外输出,对成功组织境外劳务输出的,按照每人600元标准给予劳务输出服务组织一次性奖励。

(十四)发挥资金扶持力度。市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组织市外输出给予奖励和补贴,各县区要足额安排1:1比例配套资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普查和建立实名制信息管理档案,要给予乡镇工作人员和村级信息员普查工作补贴,落实村级劳务输出信息员工作补贴,补贴资金由各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配套资金中列支。

三、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

(十五)明确培训职责。各县区要结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培训资源实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资质、统一管理、统一补贴标准、统一评估考核、统一技能鉴定的原则,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履行培训职责,落实培训任务,免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就地转移就业培训、外出就业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十六)多层次开展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就地转移就业培训主要面向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县域内农产品加工、种养殖、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妇女手工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

(十七)公开选定培训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条件公开、申请自愿、公平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确定农民工培训基地及其承担的培训项目和工种,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十八)调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级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农广校等公共就业培训机构的主导作用,调动各大中型企业、大中专院校、民办培训机构的积极性。经认定的农民工培训基地,要实现师资、设备共享共用,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各农民工培训基地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参训要求和就业愿望,建立动态信息化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培训和就业对接能力。

(十九)多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强对企业用人需求的调查研究,大力实行校企合作委托培训的订单培训,通过转移就业前培训、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开发远程培训课件,方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参加培训。

(二十)实施“一户一技能”培训工程。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愿望和市场需求,结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划,鼓励乡镇开展具有本地特点和特色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为全市60万户农村劳动力提供差别性职业培训服务,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整体布局合理,区域特色突出。实施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

(二十一)加强创业指导机构建设。年底前,各县区要设立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创业咨询、创业指导、项目收集、师资培训、创业培训和创业实习等创业服务的具体工作。各县区要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强化创业基地建设,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加强创业意识教育,激发创业热情,强化创业能力培训,开展创业指导,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

(二十二)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培训中的作用。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行业依托企业开展的农民工培训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用人单位要切实承担对已招用农民工的技能和安全培训责任,足额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积极利用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鼓励农民工培训后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二十三)积极推进公益性培训机构培训能力建设。市、县区可根据本地劳动力特点,面对市场需求,分别确定1—2所公共实训基地。每年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公益性培训机构的基础建设、购置教学设备等,不断增强培训能力。

(二十四)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各县区原则上安排不低于15%的就业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培训补贴标准按照每人每课时4元,根据不同职业工种,最高补贴不超过1600元,创业培训补贴每人不超过1000元。具体补贴标准由财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

(二十五)免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各级鉴定机构要主动为参训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积极研究制定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增加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对我市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免收职业技能鉴定费。对培训合格、参加职业鉴定考核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相应职业工种给予60%职业鉴定补贴(含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补贴),由培训机构负责代领代付。

(二十六)建立全程监管机制。严格补贴对象审核,资金拨付和内外部监管,健全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健全培训补贴与培训成本、质量、就业效果挂钩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开就业培训工作情况,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监督。

四、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二十七)完善市、县区、乡镇和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信息的统计、分析、预测、评估机制,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延伸到所有乡镇和村,实现信息网络和服务载体的互联互通。逐步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实现工作职责、业务流程、资料台帐、服务规范、管理制度、设施标识、人员和经费保障的“八统一”,将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各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编制,列为财政基本保证事业单位。各乡镇(街道)、社区聘用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原则上不少于2人,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对于设备设施已经落后的乡镇,同级财政要安排资金用于设备更新,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各行政村要从村两委班子中选任一名劳务输出信息员,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动态管理等基础工作。

(二十八)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实名管理服务制度。完善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坚持定期调查和日常摸查相结合,每半年由各乡镇和村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农村劳动力状况进行一次调查,准确掌握每名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就业需求和就业状况,并及时将转移就业数据录入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实行全程信息化动态管理。

(二十九)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主导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八项免费”服务:即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免费提供市场用工信息查询、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免费技能培训、免费职业技能鉴定、免费送达到务工地、免费办理就业失业登记,

(三十)多形式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各县区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全天向农民工开放。建立常态专项服务机制,组织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充分利用“春风行动”、“劳务输出服务周”等形式,举办“外地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农民工专场洽谈会”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及时企业用工信息的同时,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意向,及时将用工信息推荐给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每年适时集中组织大规模“进村入户送岗位”活动。

(三十一)建立城乡就业失业登记一体化管理制度。将进入本市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实行用工备案制度,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应按规定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录用备案手续,实行实名制录用备案和信息化电子档案管理,以准确掌握劳动合同签订、参加社会保险、办理暂住登记、婚姻计生状况等。

(三十二)强化职业指导和帮扶措施。由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年组织职业指导专兼职人员深入农村,对劳动力开展多形式的职业指导活动,帮助农村劳动力转变观念。市直各部门和单位要与全市2288个行政村结对帮扶,协助组织劳务输出,开展维权服务,提供工作指导等。

五、做好权益保障工作,稳定农民工就业

(三十三)落实农民工社会保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全部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认真执行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农村新型养老保险间的互联互通。分类引导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证高危行业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并逐步扩大到商贸、餐饮、住宿、家庭服务等行业。加大农民工失业保险扩面工作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三十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清理取消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性歧视和限制,各级各部门不得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设置专门的登记项目和职业工种限制,不得设置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收费项目。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权益维护监督机制,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以维护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的专项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及时查处企业侵权行为。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储备金和应急工作机制,督促企业依法支付农民工工资。

(三十五)妥善解决农民工关注的相关问题。维护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逐步推动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冀政〔〕88号),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可在城市区和小城镇落户,并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采取针对措施,研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探索建立农民工公共租赁等住房制度,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三十六)落实农民工政治文化生活。健全城乡一体、输入地党组织为主、输出地党组织配合的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接纳优秀农民工入党工作。发挥各级工会和行业工会作用,发展农民工会员,按照属地原则,将外出人员纳入行业工会管理,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组织文化活动进工地、进企业活动。

六、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工作的整体合力

(三十七)强化对农村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特别是劳务经济工作,纳入就业总体规划。市政府就业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县区要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做好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各级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根据工作分工,切实履行职责。

1.发展改革部门: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研究制订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范化标准。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研究制订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会同有关部门下达年度培训、转移就业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各类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分类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完成培训任务,加强培训后就业相关服务;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建立健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训练机构,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

3.教育部门:组织所属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组织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将农民工随转子女纳入当地9年义务教育范围。

4.财政部门: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需要,编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资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人民银行、金融办、银监局等:切实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管理,鼓励经办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保证贷款额度不受贷款规模限制,呆坏账不列入考核指标。各商业银行要积极主动承办,合理确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按协议发放。

6.工商、税务、农业、科技、工信、国土、水务、电力等部门:引导支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为农村创业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和开办企业提供开业指导及相关政策咨询服务,认真落实创业各项扶持政策。

7.人口计生部门:积极参与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加强农民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有关知识、生育生殖健康知识培训,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资料和药具等。

8.工会、共青团组织:积极与输入地对口单位加强协调与配合,在输出人员较多的地方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协助党组织做好农村劳动力思想教育工作,做好权益维护工作。

9.监察部门:加强对有关部门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和纠正政策落实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

(三十八)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每年组织有关部门,按照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对各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考评并通报。各县区也要制订相应考核制度,明确目标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篇6

关键词:农民工档案管理剩余劳动力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城市化的必经之路。目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又返回农村的现象。怎样使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并成为城市居民,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终目标。就目前农民工的生存现状,首先要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促进农民工在城市更好的发展。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担心受骗,尤其是农民工讨薪问题在媒体上不断出现,加重了农民工对用工单位的不信任,而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游击战”也表示担心。所以本人认为有必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用工单位实行档案式管理,让农村进城打工者放心打工、城市用工单位放心用工,实现城市和农村“双赢”。

1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面临的共同任务。但目前农民工和用工单位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使得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都陷入两难的境地,今年的招工难表明由信息交流不畅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处于“两难”状态。

1.1打工难,用工也难。大部分农村务工人员对城市有一种陌生感和对城市用工单位有一种防范心理,把自己定位在“临时工”、“城市外来人”的位置上,所以对自己的定位较低,多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做的脏、累的工作,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城市用工单位对农村务工人员是又爱又怕。喜欢农村务工人员的肯干实干,而且农村务工人员的工资比城市工人低。但是在使用农村务工人员时,因为对他们的背景不清楚,在重要岗位不敢轻易安排他们,即使他们能力足以胜任。正因为双方互不了解,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农村务工人员进城找工作难,而城市用人单位在使用农村务工人员时也难发挥出其自身应有的效率。

1.2受训难,培训也难。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务工人员的培训,虽然有关部分做了不少工作,但结果却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和用工单位之间缺乏一种固定的用工关系,在培训方面双方都不敢投入资金。城市用工单位对农村务工人员的情况不了解,加上对农村务工人员培训的投入大,所以对培训工作并不积极。农村务工人员虽然渴望提高自身素质,但自费培训对他们也是一笔很大的投入,而且培训的技能项目也不确定,使他们放弃培训的想法。

1.3生活难,生产也难。每到年末,城市用工单位克扣工资、农村务工人员讨工资难的报道充斥各类媒体。虽说有媒体的曝光、劳动监察部门的查处,但类似事件一点也没有减少的迹象。其原因之一是,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事前约束机制。其结果是既影响了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的物质积累,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城市用工单位也有自己的苦衷,对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城市用工单位常会遇到无故走人、中途毁约等情况,本是按照计划招收的人员,因务工人员的随意性而影响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2劳动用工档案管理的运作方式

要改变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用工单位的两难状况,必须在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用工单位之间建立起信任感和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目前对农村务工人员的管理方式有暂住证、上岗证等,但这提供的信息太少且缺少整体性、连贯性,难以给用工单位提供所需的详细信息。而城市用工单位的情况虽然可以通过工商等部门获悉,但查询不便,而且手续过于繁琐。因此,有必要建立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用工单位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劳动用工档案。对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用工单位进行档案式管理,可以实现用工单位和务工人员有效沟通。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2.1劳动用工档案的建立。把城市用工单位和农村务工人员的信息记录在册,并由专门的部门进行保管。建档必须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农村务工人员的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婚姻状况、身份证号码、学历、特长、用工记录等。务工人员的档案除进行微机管理外,务工人员还有一份经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对信息核实并加盖公章的纸质档案,供务工人员就业时使用。城市用工单位的信息包括单位所在地理位置、单位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单位的用工情况、支付工资情况、有无出现过劳资纠纷、如何解决劳资纠纷等。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信息均在劳动市场公开,供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查询。

2.2劳动用工档案的运作。务工人员在就业时须凭个人档案到用工单位就业,用工单位接收后到档案管理部门备案,并有义务保管好档案。当务工人员离开单位时,单位必须对其在单位的表现、离开的原因等信息记录在档案中,加盖公章,并交回劳动管理部门进行补充登记。对城市用工单位的情况,除前面所要求的信息公开外,对劳动监察、工商反映的情况由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及时进行登记,对打工者反映的情况经核实后属实的,也应登记在册。

2.3联合管理。在建立农村务工人员档案时,劳动管理部门与公安机关、工商部门、计生部门等进行联网,实现资源共享,进行联合管理。这样便于核实用工单位和务工人员的信息,而且有利于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督和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出地、输出地与输入地、输入地与输入地之间的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共同管理服务。

3实行档案式管理的必要性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区、市)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2001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为8961万人,当年返回到农村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比2000年的0.55%增加了0.85个百分点,实际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514万人,仅占农村外出劳动力的16.9%。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但农村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与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也不畅通。具体到城市用人单位和农村务工人员,就是农村务工人员不了解城市用工单位,城市用工单位对农村务工人员的情况也不熟悉,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建立诚信用工管理机制――劳动用工档案,增进城市用工单位和农村务工人员之间的了解,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3.1有利于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信息沟通。建立档案式管理服务机制,有利于改善就业环境,提高用工质量,促进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共同发展。用工档案的建立不但可以加强用工单位和务工人员的信息沟通,提高用工单位对农村务工人员的信任,而且也为农村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就业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双方的纠纷,为农村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3.2有利于对务工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实行档案式管理可以实现诚信打工,诚信用工。用工单位可以对农村务工人员有全面的了解,农村务工人员也可以对用工单位的情况有切实的掌握。这样有利于用工单位和务工人员之间建立长期的用工关系,既对务工人员的技能提高和职业发展有好处,也可以降低企业用人成本,促进企业发展。由于长期用人关系的建立可以促使企业加大对务工人员培训的投入,务工人员对培训业也更加重视,从而实现提高打工者的素质的良好机制,同时提高用工单位的用工效益。

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篇7

第一条指导思想。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促进就业的方针,紧密结合企业用工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综合运用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动员并组织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有效培训和服务,提高其就业技能,促进其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城镇稳定就业,为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供给。

第二条目标任务。**-2010年,由政府出资补贴,为农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225万人,每年培训45万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就业率达到80%以上。逐步形成就业导向、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使有意愿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和已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普遍得到培训,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使培训后的农村劳动者都能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

第三条培训对象。全省境内有转移就业愿望、年龄在16岁至45岁之间、未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以及已进城务工(含外省入湘务工)的农民工。在本办法实施前,已接受过政府补贴培训的农村劳动者,不再享受技能培训补贴。

第四条培训对象的产生。

(一)村委会负责推荐本村16-45岁之间、有就业愿望的农村新生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并填写《**省拟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摸底登记表》(附件1),上报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经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进行调查摸底审核后,上报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

(二)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根据乡镇上报的情况,填写《**省拟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汇总表》(附件2),对符合条件的建立生源库。

(三)市州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县区上报的情况,汇总生源库。

第五条培训机构的确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由经市州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承担,省劳动保障厅制定《**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定点机构认定办法》(附件3)。省市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合理布局”的原则,从全省现有的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职业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择优确认,每年3月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培训任务的落实。

(一)省劳动保障厅根据劳动保障部下达我省的目标任务,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每年对各市州下达目标任务。每年下达培训目标任务时,实行三个重点倾斜:一是向部级和省级贫困县倾斜;二是向150个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倾斜;三是向我省十大劳务品牌打造基地倾斜。

(二)市州劳动保障部门根据省厅下达的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并向社会技能培训计划。

(三)市州、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培训任务,与定点培训机构签订工作协议(附件4)。

第七条培训的组织实施。乡(镇)政府负责组织本乡(镇)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定点培训机构根据市、县级劳动保障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组织培训的乡(镇)政府自主选择定点培训机构。

第八条培训内容。

(一)以定单、定向式培训为主,根据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及国家初、中级职业标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操作技能训练。

(二)实施分类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开展以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及农村退役士兵和其他农村新生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培训时间为3个月以上,培训后的学员应掌握初、中级职业技能并实现非农就业;开展以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劳务输出培训,培训时间为2个月以上,培训后的学员应具有专项职业技能并实现非农就业;开展以已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主要对象的技能提升培训,培训时间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自行确定。

第九条考核发证。学员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统一核发“职业培训证书”。对参加就业准入职业培训并有鉴定要求的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积极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视情况适当降低鉴定收费标准,鉴定合格的,颁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第十条就业服务。按照“谁培训、谁输出、谁服务”的原则,学员的就业推荐、跟踪管理与后续服务,主要由定点培训机构负责。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普遍向农村劳动者开放,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以培训促劳务品牌,以品牌促输出。要建立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依法维护培训学员转移就业后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者的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

第十一条培训档案的建立。培训机构应建立完整的培训就业档案和教学档案。培训就业档案包括学员登记表(附件5)、学员名册(附件6)、学员就业台帐(附件7)等。教学档案包括培训计划、课程安排、办班审批表、获证登记等。

第十二条培训补贴来源。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费用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第十三条培训补贴标准。补贴标准按培训时间分为两类: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3个月以上)按人平500元标准给予补贴;参加劳务输出培训(2个月以上)按人平400元标准给予补贴。

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者每人只享受一次培训补贴,培训费用超出部分,由学员自负。

第十四条培训补贴方式。

(一)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者持券参加培训,经培训合格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由培训机构代其向当地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申请相应补贴。各市州、县(市区)每半年根据培训合格率、就业率等情况与培训机构进行结算。

(二)适合本办法的学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和劳务输出培训采取发放培训券的方式给予培训补贴。培训券实行实名制,由省劳动保障厅提供式样(附件8),市州印制,随培训任务下发至县(市区)。内容包括:培训学员的姓名、相片、身份证号码、户籍、培训职业(工种)、培训时间等,加盖市、县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印章。

(三)发放培训券。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班开班后5天内,按隶属关系,将学员名单、教学计划、就业方向等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当地劳动保障门派专人到现场考核确认,在10天内将培训券发给学员。

市、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在核发培训券后,应在生源库中注明已培训情况。

(四)回收培训券。定点培训机构组织培训结束后,学员对培训和就业安排满意,将培训券交给培训机构。对培训质量和就业安置达不到要求的,参训人员可拒交培训券。

第十五条核拨补贴经费。定点培训机构本期学员考试合格率达到90%,就业率达到80%的,可向当地劳动保障、财政部门申请培训补贴,经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直接划入培训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帐户。

定点培训机构申请培训补贴时,应填写《**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补贴单位申请表》(附件9),并提供下列材料:

1、学员名册及身份证复印件。

2、培训券原件。

3、学员职业培训证书、劳动合同复印件。

第十六条职责分工。省劳动保障厅委托省就业服务局负责全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工作,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应按省劳动保障厅下达的目标任务相应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培训补贴资金的审核、拨付管理工作。市州劳动保障部门要负责汇总上报本辖区内培训工作情况和统计报表。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本县(市区)培训生源登记造册,建立技能培训数据库,汇总各项培训补贴受益人信息并提供查询功能。

第十七条培训监督管理。

(一)各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建立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定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审计和公示,保证培训和就业质量,确保补贴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二)培训机构未按要求实施培训的,财政部门有权拒付补贴资金;弄虚作假,骗取补贴资金的,责令其返还补贴资金并取消其定点资格;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完成任务好、社会信誉高的培训机构,劳动保障部门可增加其培训任务,不好的则应进行调减。对不按要求推荐学员的村委会、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要追究其相关人员责任。

(三)培训券一经核发,就由学员本人所有,只限本人使用,不得转让、倒卖、变现,如有违规者,即取消其转让和被转让者的培训资格。

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篇8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农村工作会议和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坚持“培训提高,转移输出,回引创业”的工作思路,面向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要求,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务工人员夜校培训,使农民掌握1至2门适用技术、市场竞争力和转移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用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际需要,因地制宜开展用得着、能赚钱的适用技能培训,确保农民素质稳步提高,增加群众收入。

2.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训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文化、年龄、务工需求等分别进行摸底统计,因材施教,开展分类分层培训。

3.坚持形式多样,方便群众的原则。深入村组宣传发动,采取集中办班、发放学习资料、广播、板报等各种有效形式组织培训,就地就近方便群众。

4.坚持适应市场,注重引导的原则。结合用工企业需求,大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订单培训,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跟踪维权等服务。

(三)工作目标。

2017年,开展务工人员夜校培训试点,实现每户农户有1名劳动力参加培训,全乡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计划培训800人次,其中,务工技能培训260人次,;务工引导性培训400人次,经营能人、种养业能手培训140人次。

二、培训时间、内容与方式

(一)培训时间。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

(二)培训内容。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愿择业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年满16周岁至50周岁的农村劳动力,开展种植,养殖等各种技能培训。同时,着力抓好经营能人、种养业带头人的适用技术培训。

(三)培训方式。按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以提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为目的,增强夜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多种方式,就近组织农民集中在乡村夜校开展务工培训,培训后建立完善培训就业台帐。

(四)教材编写。培训教材由参与夜校培训项目实施的培训机构按农民所需的技能培训要求,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培训时做到培训人员人手1册。

(五)课程设置。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课时,力争使每一位参学人员学懂、学会、能运用,其中,理论知识占1/3,实践操作占2/3;经营能手、种养业能人的培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2017年的务工人员夜校培训,是党委、政府承诺办理的惠民实事之一。各村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及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村专职老师不少于6人,建立教师使用库,不少于30人。师资力量由村干部、驻村干部、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各村致富带头人中产生。各夜校校长协调各方力量,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夜校培训的资金、师资、设备、人员到位,力求举办一期、成功一期,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乡、村两级要切实做好务工人员夜校培训的宣传发动工作,做好不同工种、不同专业学习人员的组织和转移输送等工作,确保务工人员夜校培训取得实效。

(二)明确工作责任。

各村负责整个夜校培训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包括培训方案的撰写、申报及师资的整合、引导性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设备的询价和购置、培训工作的检查验收等。负责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参与培训设备的询价和购置。负责夜校培训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务工人员参加培训,并做好培训场所的安排、布置;协助做好培训设备的询价、购置及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培训基地负责技能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聘用教师的推荐、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等工作;并负责按要求完成培训及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

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篇9

一、摆上突出位置,完善领导工作机制。

一是建成了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组织健全、职能完备、责任明确的领导体系。成立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市长任组长,亲自抓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承担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司法、劳动、城建等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能落实了劳动力转移工作责任制。各乡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有专职领导负责;各村设联络员,负责沟通情况。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将劳动力转移任务量分解,落实到人。市政府与相关部门一把手各乡镇党委书记签订责任状,把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考核范围,逐项进行检查评比,一年完不成任务的,不提拔不评模,二年完不成任务的亮黄牌,三年完不成任务的就地免职。三是制定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案》等**个方案和规定,为劳动力转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利用广播电视进行宣传。在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开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专栏”,每天以专题节目宣传优惠政策,培训和招工信息,宣传先进典型。二是利用典型现身说法进行宣传。组织打工致富和离乡创业先进典型,深入村屯农户现身说法,用自己“跳出农门闯天下”的先进事迹,促进农民转变观念,掀起转移热潮。三是利用培训单位的宣传车、宣传员进行宣传。四是利用宣传品进行宣传。共印刷发放各种宣传文件、画册、务工常识手册、典型事迹材料***册,各种培训、求职、维权电话号码、宣传标语**多条。通过宣传使农民明白了要想外出打工去找谁,要想学习一技之长去找谁,要想解决劳务纠纷去找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三、优化政策环境,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出台了五个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放心转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是保护外出务工农民承包土地权利。在承包期内,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回外出务工农民的承包地。二是外出务工农民享受减免“两工”待遇。三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和城镇职工子女同等待遇,可以自由选择入托地点和上学的学校。四是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必要费用。凡是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组织的农民外出劳务的,当地信用社在“三户联保”的前提下,为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元的短期贷款。五是建立维权机制。各管理和维权部门全部设立了农民工维权热线电话,随时受理农民工的投诉,对农民工投诉,24小时内予以答复并拿出处理意见。

四、完善服务职能,提高转移工作水平。

一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通道。政法机关和劳动保障、广播电视、物价、计生等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积极主动为劳动力转移服务,在户籍管理、规范劳务市场秩序和技能培训、劳务信息、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确认了市职教中心等**个单位作为农民工培训基地,对农民工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目前已经累计培训农民***人,做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发证一人、就业一人。三是结合市场需求,优化培训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在培训内容上向

保安、缝纫裁剪、餐饮服务、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倾斜,努力使培训人员符合劳力市场的要求。四是实行上门培训。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培训人员,到远离各乡镇政府、集中又不方便的村屯,对农民实行上门培训。

农村劳动力培训方案篇10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培训问题措施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情况

2015年,全市培训各类城乡劳动者4.97万人,其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3.27万人,全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

二、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

2015年3月,人社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劳动力从业情况调查。调查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统筹就业的全面推进,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已大幅减少,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仅有0.37万人。从转移就业区域上看,“就近就地”就业成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首选,“离土不离乡”的镇内转移就业尤为突出。截至2015年底,全市镇内转移就业和镇外县内转移就业18.31万人,占已转移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62%。同时,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因为文化程度低、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年龄趋于老化、“守家守业”传统思想较强等原因,转移就业难度较大,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愿望偏低,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面临着较大挑战。

三、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工作措施

2016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将以实施农民工3项行动3年计划为总抓手,以全市重点发展区域和中心镇为着力点,按照区内农村,特别是拆迁村居民的就业创业需求为导向,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就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全面推进“就业培训进园区”、“实用技术培训进镇村”、“三项技能培训进拆迁村”等培训下基层活动,统筹就业和农民工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力量,全力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试点先行,统筹各类培训政策和资源。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试点工作,全面组织实施统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试点方案,统筹各项培训政策和各类培训资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资金,凝聚形成部门工作合力和政策资金合力,为全市全面推开总结工作经验。

(2)四级联动,形成城乡互动的高效运行机制。实施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培训机制,村(社区)负责调查统计村居农民的培训需求、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发动本村(社区)群众参加培训;镇(街道)负责汇总上报本镇(街道)培训需求,并根据市及区市部署,做好各类培训班组织工作;区(市)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根据本区域发展重点和镇(街道)上报的培训需求,统筹安排本区域培训活动,并对培训情况实施全程指导和监督;市级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拟定全年培训计划、规定培训资金来源和金额、规范培训流程及管理考核、选定培训机构。通过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的协调联动,实现培训需求信息、培训班次安排、培训效果反馈等环节的上下贯通,实现培训补贴标准、培训流程、培训考核的规范统一,实现培训资金、师资和实训设备等培训资源的统筹管理。

(3)龙头带动,充分发挥公共就业培训机构职能作用。在发挥好定点培训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就业培训机构在全市职业技能培训中的职能作用。一是拓宽农村劳动力培训范围。对无法纳入我市就业培训五年规划范围内的超过劳动年龄、不愿离乡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由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结合全市城镇化试点需要,进镇(街道)入村(社区),统筹组织安排。二是建立全市基层公共就业培训网络和体系。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将在东部滨海新城、乳山滨海新区、南海新区、临港区等重点发展区域设立培训基地,在东部滨海新城的泊于镇、桥头镇、崮山镇和临港区的汪疃镇、苘山镇、草庙子镇等中心镇分别设立培训点。在下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将充分发挥基层培训基地和培训点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把培训重心下移到基层。三是下移公共就业培训资源。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根据各培训基地和培训点开展就业培训的需要,按标准安排就业培训资金,购置实训设备,配备教学师资,将资金、设备、师资等培训资源从相对集中的市、区(市)向镇(街道)和村(社区)下移,进一步提高基层就业培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