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十篇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十篇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9:57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篇1

一、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平安海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三者关系,注重从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牢牢把握维稳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营造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出台各项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坚持科学发展。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着力预防和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民主法治。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推动科学决策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逐步形成有效协调利益关系的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坚持权责统一。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决策、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承担重大事项决策的相关管区、村、部门、企业,要切实担负起防止源头产生矛盾和化解矛盾的责任,努力把社会稳定风险消除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点领域

各管区、村,各部门和企业在制定出台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面广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实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举办大型活动时,都必须要先期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开展稳定风险评估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具体有:

1、涉及企业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重大投融资、重组改制、收购兼并、破产清算、职工权益等;

2、涉及城市建设发展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城市规划调整、公用事业管理、重大工程建设、房屋拆迁安置等;

3、涉及“三农”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村“两委”换届、新农村建设(合村并居)、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征收征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处置等;

4、涉及民生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房屋管理、公共交通、工商管理、环境保护、教育、计生、民政、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调整等;

5、涉及机构和人事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包括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等;

6、涉及公共场所的重要活动,包括人员多、敏感性强,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大型活动;

7、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他事项。

三、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要内容

对出台重大决策(政策)、推行重大改革举措、实施重点工程和举办大型活动等,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是对其合法性、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可控性五个方面的评估。

1、合法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规范性文件;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法律、政策依据是否充分。

2、合理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否反映大多数群众意愿;是否统筹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个别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可行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征求了广大群众意见,开展了前期宣传解释工作;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能否确保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严密性;出台时机是否成熟、适时;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

4、安全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存在引发和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5、可控性评估。主要评估事项是否制定出相应预警措施、应急处置预案和对策措施。

四、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组织推动及责任主体

(一)组织推动。

1、各管区、村,各部门、企业负责组织领导本辖区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2、各管区、村,各部门、企业负责组织本部门主管领域、行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3、维护社会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工作。

(二)责任主体。

1、重大事项决策的提出、项目的报建、活动的主办管区、村或部门、企业是负责组织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

2、涉及到多个管区、村或部门、企业智能交叉而难以界定评估直接责任部门时,由同级党委、政府指定牵头评估责任部门。

3、各责任主体要建立健全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代表参加的专门评估机构。

五、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本程序

1、确定评估项目。由责任主体自行确定需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也可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指定牵头评估责任部门确定。

2、制定评估方案。根据评估项目的内容,由评估责任主体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和时限要求,保证评估工作有效开展。对于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的重大项目,制定总体评估和分阶段评估方案,有序组织评估。

3、组织开展评估。对拟定评估事项进行公告、公示、听证以及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开通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等方式,深入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围绕评估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可控性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特别是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分析,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矛盾冲突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4、形成评估报告。责任主体在对评估事项全面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作出总体评估结论,形成风险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所涉及评估内容的基本情况、预测评估情况、预防化解稳定隐患的工作预案、对评估事项的综合评价或意见建议等。

5、确定实施意见。决策部门根据评估报告对有关事项作出实施、部分实施、暂缓实施或不实施的决定后,责任主体应及时将风险评估报告及相关材料,报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处理突出问题及联席会议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备案。

6、落实维稳工作措施。重大事项出台实施后,责任部门要根据评估报告情况,制定和落实化解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隐患要制定处置预案,做好应对准备。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重大不稳定情况,责任部门要及时研究调整完善相应维稳措施。一旦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相关部门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对属于国家重点项目必须按照标准要求组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相对较大的,相关责任部门,要制定完善好预案措施,确保不出现大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有效地开展社会风险评估

1、各管区、村和部门、企业要把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把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制定出台有关决策的重要环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专门风险评估机构,负责搞好本管区、村,本部门、企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2、主要负责同志是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管负责同志对涉及稳定的事项负直接领导责任,协调督促分管部门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抓实抓好。

3、实施风险评估的责任部门要建立涉稳信息直报制度,设立维稳信息直报点和直报员,并及时将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情况向联席办、综治办报告。

4、要把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纳入领导干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维稳综治工作年度考核。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篇2

一、纳税评估的定位

当前纳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在有关纳税评估的法律依据方面,目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估的规定。而仅有国税发[2005]43号文《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第一条明确纳税评估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第二条规定纳税评估的原则:纳税评估工作遵循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分类实施、因地制宜;人机结合、简便易行。即纳税评估的职能是一项融税源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工作。事实上纳税评估的依据也仅是财务与税收的内在关系,纳税评估不符合行政执法行为有效成立的形式要件,纳税评估的结果不具备行政执法行为具有的确定力、约束力和执行力等效力。因此,纳税评估不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也不能使用税务检查、税务稽查的手段和文书。因此,鉴于上述表达,本文认为1、纳税评估过程是一个信息系统工程,即从采集税源信息到加工及筛选涉税信息,最后到输出涉税信息。2、纳税评估职能是纳税人涉税方面“健康检查专家门诊”。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现疑点就须进一步要求“确诊”,直至消除疑点或移交稽查等。

二、纳税评估的特点

1、客观性。纳税评估是建立在纳税人自行申报基础之上的一种征管制度。纳税申报不仅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其相关义务的法定程序,而且也是税务机关行使税款征收权的可靠保证,并构成纳税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这些在纳税申报过程中所形成的涉税信息及有关纳税资料,成为纳税评估工作最直接、最现实的依据,构成纳税评估工作的基础。

2、逻辑性。纳税评估是一个分析判断的过程。纳税评估的基点是,纳税人的经营行为与应税行为存在客观的内在联系。

首先,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应税行为与经营行为的逻辑关系,既体现在行为的性质方面,也体现在行为的数量方面。通过前者可以确认哪些行为属于应税行为,以及适用哪些税种;通过后者可以确认应税行为应承担怎样的纳税义务,以及数量界限。纳税评估正是依据这一原理,通过建立相关分析指标,制定量化分析模型,对纳税申报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相应的逻辑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其次,纳税人经营行为的账务记录与应纳税额核算应该具有内在联系。

3、系统性。纳税评估具有特定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以及操作方法,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性工作。纳税评估作为一种监控手段,贯穿税收征管的始终。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都包含在纳税评估的范畴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征管过程就是税收征收管理每一个环节的评估过程。

4、目的性。纳税评估的目的是加强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围绕税源监控的重点对象、重点环节和重点内容,对纳税人纳税申报及有关纳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并通过制定计划、确定对象、审核评估、约谈举证、确定稽查对象、结果反馈等工作环节,全面掌握税源及其变动情况,保证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有效衔接,对纳税行为尤其是申报质量进行动态、即时的分析、监控,并为实施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奠定基础。

5、局限性。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一般这种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都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似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制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效果和开展方向,进而导致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6、风险性。由于纳税评估是建立在对纳税人自我申报的资料基础上,因此,纳税人的诚信度与申报资料的可信度仅凭税务人员的评估,是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的,这种风险来自于纳税人及纳税评估人员。具体包括:源于评估客体的风险主要是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即纳税人自身的纳税意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与运行的一贯性、有效性,企业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准;源于评估主体的风险主要是检查风险即对纳税人的固有风险及控制风险高低的评价(评估),以及自身在实施纳税评估过程中业务素质高低与职业道德的水准。

三、纳税评估的原则

国税发[2005]43号文《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纳税评估的原则:纳税评估工作遵循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分类实施、因地制宜;人机结合、简便易行。本文认为除此之外还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1、法治原则:纳税评估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为准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既保障税收收入,又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2、公平原则:对不同纳税人的处理坚持政策的统一性,对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上注重合理性,对有利于纳税人的政策处理注重权益的保障性。

3、诚信原则:税企双方在诚信的基础上,沟通各种涉税信息,通过纳税评估,提高纳税人办税能力,提升国税机关服务水平。

4、效率原则:降低纳税评估成本,征纳双方在诚信基础上,交流各种涉税信息,并使之成为各税种的共享资源,最大程度减轻纳税人负担。同时国地税部门之间也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由于企业所得税管理不仅涉及到国税部门可能也会涉及到地税部门,加上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之间的许多信息可以共享。

5、成本效益原则:一方面要考虑纳税评估效益即该评估对象到底有多大的疑问,另一方面也要兼顾纳税评估成本即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不能“得不偿失”。

四、纳税评估的假设与推定

纳税评估的作用既有静态信息的参考价值,也有动态信息的利用价值。它既有预测功能,又有一定的决策功能。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扎实的财税知识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加上心理学、社会学、逻辑推理学、证据学等集一体的,并随着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因素变化而逐步完善的学科。从目前社会对税收的认知度来看,广大纳税人对此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有的甚至是在经过多方咨询后而作出的谨慎行为。因此,如果仅从纳税人申报的表面资料来看一般很难发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如有的企业在了解税务部门所掌握的一些行业测试指标后,采用倒轧计算进行技术处理,使得税务评估分析的结果无异常现象。

作为纳税评估人员应该掌握一些纳税评估假设与推定的技巧,特别是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一窗式”+“责任区”下,纳税人的各种静态、动态的信息,随时都掌控在税务机关。平时,责任区的片管员(或专管员)应密切关注纳税人的一些基本资料如:注册地、营业执照中一些信息、产品的市场行情、加工工艺流程、市场分布、在职人数、劳动效率、材料耗用率、废品损失率、单位水电费耗用数、单位负责人的用车情况等。因为上述这些因素属于基本稳定的,一般不会轻易发生重大变动。此外,还应注意生产的季节性、设备的使用情况等。因此,在纳税评估的假设与推理过程中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进行。硬件上不仅包括厂房(或经营场所)及办公用房的环境及装修情况;员工及单位负责人的交通工具;企业规模及设备购置情况等。软件包括员工及单位负责人的着装;中层干部及单位负责人的工作、生活习惯及用品、言谈举止等。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纳税评估方面的一些成文的理论架构,因此,关于纳税评估假设与推定的问题在此也仅作些探讨。作者认为所谓纳税评估假定是指纳税评估人员为了完成评估任务,降低纳税评估风险,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及评估的要求,以及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对评估证据和结论作出推断和假设的一种评价方式。它的特点表现为:

1、纳税评估假定是为一定目的而提出,是为完成评估任务,提高评估效率而提出的。

2、评估对象不同,评估要求和评估工作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纳税评估假定也不同。

3、纳税评估假定并非是评估人员主观臆断的评价,而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证据基础上的。

4、纳税评估假定并非是评估人员的结论和最终的评价。

纳税评估假定的整体思路:提出评估假定——分析评估假定——修正评估假定——肯定或否定评估假定——错弊分析与查核

纳税评估假定可能包括但不局限于下列几个方面:

1、纳税评估关系假设:即纳税评估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或社会责任关系的存在为首要前提的假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责任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责任关系。纳税评估是由委予责任者(国家或政府),承担责任者(纳税人)和纳税评估人(税务机关)构成。受托责任的形成是纳税评估存在的必然条件,而纳税评估关系的形成才是纳税评估产生与发展的充分条件。

2、正当怀疑假设即纳税评估是以对被评估事项缺乏足够可信性(正当怀疑)为前提的假设。该假设包含两层含义:(1)被评估事项并非完全可靠。即对于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或反映这种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除非有明确的、绝对的证据。否则没有理由给予完全的信任。所以需要通过纳税评估来进行客观、公允地评价。(2)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公认会计原则及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是合理有致的。纳税评估只对纳税人具体业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评价。该假设明确了纳税评估的直接原因及目标。这一基本假设可以推导出纳税评估固有风险等概念。

3、可验证性假设:即纳税评估是以被评估对象可以验证为前提的假设。这一假设认为,除非所有经济活动是可以验证的。否则,纳税评估就失去了对象和生存条件。它使纳税评估法规或暂行办法的制定,纳税评估证据的收集与评价以及纳税评估程序的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

4、有效控制假设即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减少错误与舞弊事项的发生,内部控制就是被评估单位自身建立起来的防范措施,它包括内部控制机构及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又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及内部管理控制。如果有充分证据能证明被评估单位存在健全的内部控制并能充分内发挥作用,就有理由相信它有能力有效地抑制不符标准的行为。由此,评估人员对被评估对象的直接评估可以部分地转移到对这些内容控制的评估,而大大减少直接评估工作量。特别是对我省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基层税务部门。

5、惯性及例外假设:这一假设包含两层含义:(1)惯性假设,即若无确凿的反证,过去被认为如何,现在与将来仍会如此。(2)例外假设即在评估过程中对于必须彻底揭露的事项应以扩大评估程序、范围,增加评估成本的假设。这一假设不仅为评估人员执行所有工作提供指南,而且是在评估过程中出现不可预见或意外的变化时为评估人员提供一种必要的保护,从而使评估责任有一个合理限度,由此可以推出评估风险、抽样评估等概念。

纳税评估推定一般应以“无过错推定”为前提。即通过搜集寻找能证明纳税人无过错的证据,来排除纳税人的过错疑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税收服务和依法治税的精神要求。

五、纳税评估的风险

由于纳税评估仅是一项评估工作,无论纳税评估主体的水平和能力如何也无法保证其所评估过的客体或对象万无一失,因此,就必须承认纳税评估风险的存在。即是指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资料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评估人员经过纳税评估后发表不恰当纳税评估意见的可能性。纳税评估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评估风险。

所谓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所谓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评估风险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它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而未能被评估发现的可能性。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评估单位有关,评估人员对此无能为力,只能评估。纳税评估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成反比关系,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综合水平较高时,评估人员须扩大评估范围,尽量降低评估风险,使整个纳税评估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反之,固有和控制综合水平较低时,则评估人员即使冒较大评估风险,但总体纳税评估风险仍较低。

总之,评估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对纳税评估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纳税评估程序,以将纳税评估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六、纳税评估的分类

由于在纳税评估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各项指标,而纳税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行业性、地域性、阶段性、局限性、时效性等特点,因此,纳税评估的分类并非是越详细越好,要讲求科学性、效益性、相关性、前瞻性、实用性等。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真正发现纳税人在纳税申报中是否存在问题,税收实际工作中的不足,挖掘当地税源。

2、有利于通过纳税评估来评价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为科学评定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提供客观、公允的信息。

3、有利于本地区涉税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对纳税人涉税情况进行动态服务、管理、监控。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篇3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渐进性Swot分析环境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D922.24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存在严峻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一直以来采用粗放的生产方式而使得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同时随着经济增长当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于是出现了环保管理落后于经济发展状况、环境质量落后于公众期望的情况[2]。目前我国由于环境污染而每年损失的经济效益已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以上,在造成惊人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3]。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事故责任损害赔偿的原则是责任个别化的纠纷解决方法,独立的环境责任赔偿制度尚未形成。面对频繁发生、影响广泛、危害严重、关系复杂的各类环境污染事故,我国脱胎于一般侵权理论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便暴露了出许多不足,环境污染企业所需承担的赔偿金额是巨大的,容易造成污染企业无力承担甚至被迫走上破产的绝境[4]。对受害者来说,环境污染企业一旦破产也会使其拿不到应有的赔偿而影响以后的生活。因此,将环境赔偿责任尽快地社会化,就成为现阶段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世界性的趋势。环责险运用市场机制将环境污染责任发散,在保证绿色生产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多重保障。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环责险评估发挥了纽带作用,使得工业企业更清晰的了解自身环境风险,优化生产科学管理,为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带来了双赢的效益。

目前国内有关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集中于单一事件的风险评价。国外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的研究较多,偏重于量化模型与方法的建立[5]。本文详细地对我国环境责任保险(以下简称环责险)现状分析研究,对我国保险业推广渐进性环责险的可行性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企业环境责任风险中现有的评估方法,包括各部委制定环境损害的赔偿标准、企业突发环境事故风险评估指南,以及美国环保局现行的环境损害和人体受环境影响的评估办法。作为渐进性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的方法参考,为开发适用于中国环责险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提供有用的参考。

1.渐进性环责险发展历程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20世纪90年代,我国环保部门联合保险企业开发了第一批环责险产品,在北方工业地区进行了试点销售,包括大连、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但在这段时期内环责险开展的范围很小,仅限于几个城市,同时投保的企业也很少,并且赔付率也很低,最终没有在全国推开。

直到2007年,随着国家层面重新启动环责险试点工作,一些地区也陆续开始进行新的尝试,如湖南省2008年将化工、有色、钢铁等18家重点企业作为投保试点,2009年1月中石化巴陵石化分公司等五家企业又投保平安保险公司的环境污染责任险。江苏省2008年7月推出了内河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由人保、平安、太平洋和永安四家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共同承保。我国投保环责险的企业已经超过2.5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600亿元。根据环保部公开的信息显示,到2014年4月包括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5000家企业已经投保了环责险、具有风险保障能力,涉及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处置、电力、医药、印染等行业。

2.我国保险企业渐进性环责险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基于韧獠烤赫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是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所谓Swot分析,就是将企业的各种内外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并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2.1优势分析

渐进性环责险的优势在于与传统的突发性、事故型环责险相比,能更好地覆盖渐进性污染的特殊风险,降低企业日常运营中的环境风险。大多数企业按照法规正常生产经营,在管理者不可预见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6],这个时候突发性环责险根据免责条款是无法保障的,所以需要渐进性环责险来进行补充。

对于高污染风险的行业企业来说,包括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等。很容易发生渐进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即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发生污染物过量排放、泄露、扩散等,相对于突发性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来说,渐进性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想要有效降低风险的污染企业对渐进性环责险有很大的刚性需求。此外,我国本土保险企业都已经建立了成熟的销售网络,同时不少企业与政府在以往的环责险试点工作有过密切地合作,在之后的试点推广工作中,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并容易享受到更好的经济激励政策[7]。

2.2弱势分析

风险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外部不经济性。当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投资、消费等活动时,往往只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对经济活动所需的环境要素的投入和产出,特别是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则不太关注,导致污染企业生产活动花费的社会成本大于企业成本[8]。在当前我国对污染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惩处力度不够、污染企业违法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污染企业缺少动力去投保环责险。

例如,2014年6月山东省青岛市环保局崂山分局在夜间突击执法检查中发现,青岛崂特啤酒有限公司排放的水污染物氨氮、CoD浓度分别为15.2毫克/L、66毫克/L,分别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2.04倍和0.32倍。但崂山分局最终仅仅对其处以罚款654元。环保执法的处罚力之轻的现状,与企业的非法盈利之厚相比使得企业往往没有动力去考虑环保问题,更不会去投保环责险了。

此外,与其他险种相比,环责险的专业性强,风险识别和衡量的难度较大,而且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的差异也很大,因此对环境风险评估、污染损害责任认定和赔偿等技术标准的要求较高[9]。环责险在承保前需要对标的的风险进行评估,在污染事故发生后,需要进行现场证据采集、损失程度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展开都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但我国目前相关的技术标准还不完善,只在个别行业出台了国家层面的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如针对氯碱企业、硫酸企业和粗铅冶炼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而有关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还处于缺失状态。江苏等个别地方根据当地发展实际制定了环境风险评估准则和污染损害认定及赔偿等相关配套技术标准,但对于环责险的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需要尽快完善。

2.3机会分析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环责险试点工作,预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在部分地区采取法律强制、政策鼓励等方法将风险企业纳入到环责险保障范围内。在这种详尽分类、严格管理的情况下,企业为规避风险,就有购买渐进性环责险的意愿。当客户数量累计到一定数量时,就能产生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渐进性环责险发展。同时随着舆论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以前只有突发性环境事故能引起公众注意,但现在一些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也受到关注。因此,风险企业需要渐进性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来提供更多的风险转移保障。

2013年全球十大商业责任保险市场占全球商业责任保险市场大半份额,十大商业责任保险市场中除中国外其他九个都是发达国家,中国仅排在第九位,并且我国责任险占非寿险总额的比例和责任险的保险覆盖面也是最低的(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责任保险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因为随着我国国力增长、经济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将难以为继,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必将需要为自身行为承担更多的法律责任和公众监督[10]。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责任保险市场会逐步增长扩大,最后达到与自身经济实力相适应的规模,所以渐进性环责险作为责任保险中很重要的一个险种,未来的增长空间亦很大。

2.4威胁分析

目前我国既有的法律保障仍不够完善,有的一些法律法规虽然涉及到环责险,但从整体上看,一直缺少较为系统的规定[11]。比如:第一,保险法中关于环责险的规定尚属空白。环责险从属于责任保险,然而保险法中关于责任保险的规定也仅限于两个条文而已。第二,环境保护专门法中关于环责险的法律规定也寥寥无几。第三,虽然新《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二条,将环责险首次写入法律之中,但缺乏强制性,对保险公司和涉污企业而言都缺乏约束力。第四,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低、赔偿标准不高。环责险的顺利推行依赖于严格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律,然而在我国环境守法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的社会现实下,很多涉污企业都不愿或很少购买保险。目前环责险的推行主要依靠环保部和保监会的指导意见、通知和要求等行政手段,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难以充分调动污染企业参保的积极性。

2.5综合结论

随着我国相关环保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风险企业购买渐进性环责险的需求会逐渐增长。虽然目前渐进性环责险市场尚未成型,但随着新的环保法律逐步落实,投保企业数会不断增长,这将有利于保险企业的风险成本逐步降低,并且相较于欧美饱和的环责险市场来说,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还很大,同时凭借国家对推行环责险而实行的激励政策,渐进性环责险市场肯定会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我国环境科学有了长足发展,培养出来的环保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以后做环境风险预计、损害评价的难度会趋降低,同时本土保险企业有着成熟的本地销售网络,所以能够一定程度上抗衡国际环责险保险企业进入的冲击。因此在我国推行渐进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战略是基本可行的。

3.企业环境损害评估方法

渐进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一个可保性前提就是,损害后果可以用货币衡量,因此构建完备的环境损害评估体系并不断改进评估技术方法,已成为各国环境保护实践的重要前沿方向[12]。当污染事故发生以后,对第三者财产如农田或周边的生态环境如一块林地造成了污染损害,在理赔时就需要先对其实际经济损失有合理的算。常用的环境损害评估方法有以下四种:

3.1直接市场法

直接市场就是通过直接受到影响的物品或服务的相关市场信息来计量环境质量的变化,主要有生产函数法、恢复费用法等。生产函数法把环境看成是生产要素,利用污染造成的境质量的变化引起产出水平和利润等的变动来衡量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恢复费用法是通过计算环境遭到污染后,将其恢复原来状态所需的费用来评估损失价值[13]。

3.2等值分析法

等值分析法依据环境服务水平的动态性特征,通过真实或虚拟生态补偿活动提供额外的类质服务来等价计算所发生的实际损害的大小,包括替代等值分析法与价值等值分析法[14]。替代等值分析法通过建立恢复的资源量或服务量与环境污染损害的资源量或服务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来估算恢复行动的规模。价值等值分析法通过建立恢复行动的环境价值货币贴现与受损环境价值货币贴现之间的等量关系来估算恢复行动的规模。

3.3揭示偏好法

揭示偏好法是通过考察人们对与环境质量有密切联系的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信息,间接判断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计量人们对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如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等。旅行费用法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旅游率和旅游费用及相关社会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旅游景点的旅游需求曲线,对需求曲线进行积分求出区域总效益。防护支出法主要是计算受到环境污染影响较严重的人群的预防性支出、防御性支出、缓解性支出和趋避行为的价值。适用于市场数据能够获得,能够提供娱乐服务的生态环境的损害评估。

3.4陈述偏好法

陈述偏好法又称意愿调查法,主要针对于某些环境服务没有市场交易,也无法通过其他方式与市场价格建立联系的情况,具体分为条件估价法和联合分析法。条件估价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推导消费者在不同环境资源状态下的等价剩余或补偿剩余,通过效益-费用分析来估算,如采用条件估价法调查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系统非市场价值损失,得到居民的人均受偿意愿为1317.6元/年。联合分析法为被调查者提供资源或环境物品的不同属性状态组合,运用经济计量学模型分析出由不同属性状态组合而成的各种方案的相对价值,如为居民提供由粮食生产、生物多样性等属性状态组成的选择集,得出基本农田非市场价值为2.5亿元,为基本农田的损害评估提供参考。环境损害的评估标准如表2所示。

4.结束语

环责险制度在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在处理环境污染纠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的实质是损害的填补,环责险有效的解决了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因企业无力承担而导致受害人得不到应有赔偿的现实问题。环责险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是其在我国的建立发展的时间还很短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我国推广渐进性环责险进行Swot分析,,发现环责险目前面临缺少法律政策支持、运营经验少、专业人才贮备少等不利条件;但同时也看到在环保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民众重视的情况下,随着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环境科学的不断进步,推广渐进性环责险潜力是巨大的;另外还可以凭借成熟的销售网络,抓住国家推进环责险试点工作的机会,可以迅速开拓渐进性环责险市场,并能为以后发展积累好经验数据。最后考虑到渐进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一个可保性前提就是,损害后果可以用货币衡量,需要构建完备的环境损害评估体系并不断改进评估技术方法,因此,对几种常见的环境损害评估方法做了简要介绍。

参考文献:

[1]王敏,黄滢.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2015,(2):557-558.

[2]Luigiattademo,FrancescoBernardini,RaffaeleGarinella,michaelt.Compton.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riskofpsychoticdisorders:areviewofthesciencetodate.SchizophreniaResearch,2017,181:55-59.

[3]SarahGulas,mitchellDownton,KareinaD’Souza,KelseyHayden,tonyR.walker.Decliningarcticoceanoilandgasdevelopments:opportunitiestoimprovegovernance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control.marinepolicy,2017,75:53-61.

[4]⒗歌,栾胜基.试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对提高环评有效性的作用[J].环境保护,2014,(9):205-209.

[5]KlaasvantVeld,JasonF.Shogren.environmentalfederalismandenvironmentalliability.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12,63:105-119.

[6]贺志亮,王育才.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Swot分析[J].经济师,2010,(10)206:51-53.

[7]胡艳香,刘宏武.我国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Swot分析[J].法学杂志,2014,(4):98-106.

[8]刘恒科.山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52-54.

[9]胡艳香.高度危险责任限额赔偿制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53-57.

[10]胡艳香.环境侵权法律制度对环境责任保险的影响[J].法学杂志,2011,(6):38-41.

[11]李雪松,孙博文.生态补偿视角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保险研究,2014,(5):12-30.

[12]edrisimu?oz,elisabetCapónGarcía,JoséLaínez,antonioespu?a,,Luispuigjaner.Consideringenvironmentalassessmentinanontologicalframeworkforenterprisesustainability.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3,(47):149-164.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篇4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环责险评估;工业企业;安全生产

从2007年7月国家开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本文中简称为环责险)的尝试性推广至今,已经历了长达七年的发展[1-2]。绿色生产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工业产品制造流程,从最大的限度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同时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3-4]。环责险运用市场机制将环境污染责任发散,在保证绿色生产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多重保障。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环责险评估发挥了纽带作用,使得工业企业更清晰的了解自身环境风险,优化生产科学管理,为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带来了双赢的效益。

1项目概况

广州某工业生产企业位于广州市保税区,厂房面积37155平方米,主要从事印刷电路板制造,目前主要生产单层及多层pCB板等产品。该企业早年由广州市环境保护局通过环评批复及竣工验收,环保手续基本齐全。但由于其生产原辅料包含有毒、有害物质,另外还有大量危险化学品使用,其主要原辅料包括pm(油墨稀释剂)、助焊剂、酸铜光亮剂、液碱、酸、内层棕化剂、微蚀液、碳酸钾显影液20%、酸性蚀刻液、金盐、双氧水、高锰酸钾、过硫酸钠等,其中危险化学品包括硫酸、盐酸、硝酸、氢氧化钠、乙醇、柴油和氰化金钾。因此,尽管该企业进行了多项环保治理措施,该企业环保责任仍较大,对该企业进行的环责险评估意义重大。

2环责险及评估分析

环责险为传统责任保险新的分支之一,赔偿标的以被保险人由于所属范围内环境污染需要承担环境侵权损害治理任务或者赔偿责任。由投保人提前购买相应额度保险费用,如果由于被保险人责任范围内出现环境污染致使第三人受害时,保险人需要按照合同规定给予受害人损失赔偿。环责险主要有三大作用,即:(1)切实发散工业企业环境责任赔偿的风险,专注于工业生产与制造,推动社会经济持久高速发展;(2)保证因环境责任受到伤害的第三人权益立即得到补偿,确保社会环境稳定团结;(3)通过环责险评估和保险公司本身把控,进一步降低企业环境损害事件的出现风险,加大环境保护和监管控制力度。截至2014年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环责险投保单位在2.5万家次以上,保险公司累计投入环责险保障资金600亿以上。环责险评估一般由环保相关部门或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环保第三方机构受保险公司委托,为企业提供全方面的风险评估及应急处理完善建议和咨询,并将评估内容作为环责险中环保方面的鉴定材料。结合咨询单位丰富的环保工作经验,以专业的现场调查研究和自身与周边各项因素分析,继而以环责险评估报告形式进行总结,为各方的决策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和分析参考。

3该工业企业环责险评估分析

3.1重点参数及分析

评估的重点还是以有毒有害原辅料及危险化学品品问题为准。原辅料中使用了pm(油墨稀释剂)等有毒有害物质,且存放了较多的危险化学品,但是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4)》中临界量要求,该企业并没有构成重大危险源。生产工艺和设备方面:生产中没有涉及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新型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偶氮化工艺。生产过程中没有高温或高压、涉及易燃易爆等物质的工艺过程,没有国家规定限期淘汰的工艺名录和设备。因此,该企业生产不涉及以上危险工艺过程或国家规定的禁用工艺/设备。另外生产过程中对三废物治理设施投入了足够的设施,满足环评批复及竣工环保验收要求。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方面:主要需采取截流措施、事故排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措施及其他经环评批复的风险防措施。截流措施为防控与应急措施的重点项目,其中对各风险单元预控和各阀门控制为有效方法。各个环境风险单元设防渗漏、防腐蚀、防淋溶、防流失措施,设防初期雨水、泄漏物、受污染的消防水(溢)流入雨水和清净下水系统的导流围挡收集措施(如防火堤、围堰等),且相关措施符合设计规范。装置围堰与罐区防火堤(围堰)外设排水切换阀,正常情况下通向雨水系统的阀门关闭,通向事故存液池、应急事故水池、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或污水处理系统的阀门打开。两项措施需要良好的日常管理及维护,要有专人负责阀门切换,保证初期雨水、泄漏物和受污染的消防水排入污水系统。事故排水收集措施为环责险评估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从水池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重点分析是否按相关设计规范设置应急事故水池、事故存液池或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等事故排水收集设施,并根据下游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和易发生极端天气情况,设置事故排水收集设施的容量。事故存液池、应急事故水池、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等事故排水收集设施位置要求合理,能自流式或确保事故状态下顺利收集泄漏物和消防水,日常保持足够的事故排水缓冲容量。风险源管理的严格程度是界定环境保护责任承担问题的重要指标,其中包括危险化学品贮存管理、污染治理设施管理、危险废物管理等。以危险化学品贮存管理为例,重点分析内容包括十余项,如是否建立危险化学品出入库管理制度;无重大危险源,或所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均已备案;是否通过剧管理安全评价;是否设置剧摄像监控装置;是否设置危险化学品摄像监控装置;是否按照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危害特性、相容性以及灭火方法的差异选择合理的贮存方式等。另外,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厂址环境敏感性、设备检修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等内容也是环责险评估的重点,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2该企业环责险评估结论和建议

经过对该企业各项生产指标的详细分析,结合周边的实际情况及当前当地环境质量要求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报告。该企业生产使用的原辅料含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使用量大、废水及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的特点,环境风险较高,需要完善的防范治理设施和严格的管理措施。根据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企业守法经营、环保手续齐全、污染治理设施满足环评批复要求,制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但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尚不完全完善,主要是没有修建事故应急池、危险化学品存储和危险废物储存储存不完全满足相关储存要求,存在一定环境风险隐患。针对以上结论和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该企业提出了一些整改建议。应急沙存量问题,一旦液态危险化学品泄露量较大,存放的应急沙不足以处理泄漏的液态危险化学品,由于该企业存量较少,因此建议在危险化学品储存仓库增加应急沙存量。此外,从截流沟、地面防腐层改良、隔墙改良、空桶管理等多项内容也提出了改进建议。

4结论

环责险评估为工业企业生产发展、环境保护和保险公司发展等多个方面带来了多赢的效益,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多项细节,为参与各方的改善提出可行性的建设意见。(1)以专业的分析为工业企业指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不足,帮助企业高速发展;(2)以负责任的态度从环保实际出发,切实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为环责险普及和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环境。

作者:庄泽荣单位:广州环境管理体系评估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夏小依.强制环责险怎样发挥最大效益?———保险业内人士谈建立控制污染的商业保险机制[J].中国金融家,2013(5).

[2]商蕾,张本.面向环保评估的城市道路微观交通流仿真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72-75.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篇5

关键词:企业;金融投资;风险

金融投资作为公司的一种理财行为,它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概念,它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投资概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实物投资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逐步成为比实物投资更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投资行为。国内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投资产品有:基金、股票、债券、黄金、外汇、期货、权证、理财产品等。金融投资又可分为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通过金融投资,为企业闲置资金寻找获取收益的机会。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企业来说,金融投资既可用作套期保值,又可用作投机牟利。不同的投资方式具有不同的投资风险,金融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关企业应该提前对风险进行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做好准备,避免投资失误,促进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当前有些企业在金融投资风险评估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企业的风险估算。所以有关企业应该认识到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加强对各种风险的估算,最终促进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双赢。

1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种类

金融投资风险大体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1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的风险是指在证券买卖市场上,因为某些事件在一个领域内对所有参与投资的企业都会造成影响的风险,整个国内或者国际市场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客观原因致使证券价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企业投资管理与经济效益。在企业金融投资过程中这种风险往往不可避免,影响力较大,波及范围广。

1.2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的风险是指一些特别事件的发生可以影响某种投资方式的收益,导致投资者遭受利益损失的可能性。比如说,某家企业因为其内部的管理者贪污舞弊、投资失误或者发生一些不利于本公司发展的事件,损害了公司的名誉和利益,导致金融投资者不再购买他们公司的股票,使得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最终导致企业出现经济危机。造成非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具有可分散性特点。有关企业金融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注重改革创新,有效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2金融投资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2.1境外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发展投资越来越趋向于境外融资的发展,境外融资的投资方式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企业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发展,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发展境外融资,并且企业境外融资的方式和途径也很多,通过采用境外融资方式,企业的发展从本质上有了质的提升,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国际市场也认可国内企业的实力和声誉,从而更乐意和国内企业合作。需要注意的是,国外的整个金融投资市场与国内还是存在区别的,不同的投资存在不同的风险,而有些风险企业不能有效掌控与管理,在采用境外融资方式时同样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企业融资发展的脚步,有关企业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合理进行境外融资,加强风险评估。

2.2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对金融投资风险进行评估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往往评估工作不能够顺利进行。现如今,受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单位在进行招聘工作的时候不能够严格按照招聘标准进行,从而使一些没有资历、能力较低的人员进来鱼目混珠,这些工作人员的不达标工作势必会影响到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管理工作。同时,由于招聘的工作人员有的并不是专门从事风险投资评估的,这就导致他们盲目的开展工作,有些管理人员都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以一种应付工作的态度进行工作,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他们不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评估之前一般很少做市场调研,调研力度不够,不能系统而又准确地了解不同公司的发展状况,导致评估工作开展得并不够全面,投资评估风险也就比较高,非常容易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这是企业金融投资风险评估常会出现的过错。

3提出有效方法促进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科学评估

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包括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两个方面,在实务中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有时是同时进行的。

3.1加大市场调研力度

有关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应该对投资目标进行详细的了解,掌握其目前发展近况、资金总额、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面临的问题等,然后综合考虑,做出相应投资。所以,有关投资企业应该重视市场调研工作的进行,加大市场调研力度,专门安排工作人员或者部门,收集与统计相关资料,分析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只有对金融投资市场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才能对投资风险有正确的评估。

3.2完善企业投资风险评估的制度规范

企业会计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十分重要。为了促进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降低投资风险,有关企业应该加强对公司内部会计部门的管理,完善企业投资风险评估的制度规范。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部门,就必须在公司内部建立对财务部门管理和监督的内外部审计机制,而且这种监督机制不仅仅是为了限制部分会计部门工作人员的权利,他们要负责对公司各个部门进行督察,因此,企业必须尽快地完善自己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企业内部也应该进行明确分工,不断地强化会计部门工作人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让他们重视自己企业的经济管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从业态度。对于会计部门,他们应该快速完善企业内部对于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相关制度,保证会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和程序都能在严格的监督之下进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金融规划才能被更好地进行。

3.3估计损失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

在对金融投资的风险进行衡量时,首先要收集和整理过去曾经发生损失的资料,然后再对经常发生事故的数据进行统计,有效利用数学概率统计数据将损失发生的频率表现出来,认识到风险的发生频率。而损失的程度包括经济损失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有关企业应该利用数据将损失金额和维持时间表现出来,对投资风险损失程度有个整体的把握。有关企业通过结合概率理论的方法对某种特定的或者是几个风险事故发生损失的频率和风险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估算,从而促进企业金融投资的成功。

作者:王磊单位:昆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晓妮.浅析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J].时代金融,2015(6).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篇6

2010年11月19日,《四川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自12月1日起施行,这是国内首部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省级政府规章。根据该办法,出台、实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11项重大事项,包括涉及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及农民土地征收征用、拆迁、补偿、安置和移民安置等方面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将按照坚持法治、民主、科学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在重大改革方面需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有:涉及职工分流或职工利益变动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改制、重组、上市、拆迁等事项;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重大改革事项。

在民生方面需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有:涉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及促进就业政策等重大调整;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住房保障政策重大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中的拆迁补偿、居民安置等政策重大调整;房地产市场等政策重大调整;水、电、燃气、粮食、公共交通、教育、医疗、药品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商品、服务价格和收费标准重大调整;涉及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及农民土地征收征用、拆迁、补偿、安置和移民安置等方面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

在环境和自然灾害方面需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有:可能造成环境严重恶化或加大污染物排放的重大建设项目;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的预警防控方案;食品、药品安全预警防控监测方案;重大安全、质量事故处置;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的重要恢复重建项目建设。

评估内容包括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规定;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出台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是否可能引发不良连锁反应或对相关利益群体造成影响;是否存在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是否有相应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是否存在其他不稳定隐患。

办法还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可以由重大事项责任主体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也可以组织中介组织和专家、学者参与。通过收集相关文件资料、问卷调查、民意测验、座谈走访、听证会等方式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的风险评估报告应当作出无风险、有较小风险、有较大风险和有重大风险的风险评价,提出可实施、可部分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的建议,作为重大事项责任主体作出决定的重要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因社会稳定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四川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把经济社会组织也纳入其中。

2.广东2011年将全面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为了从源头上防范因为决策失误或者政策失道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从2008年开始,广东先后在广州、深圳等6个城市试点实施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制度,该制度要求凡是绝大多数群众反对、影响社会稳定的事项都将被暂停或者是叫停。2011年5月19日,广东省政法委召开会议,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朱明国在会上要求,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措施等事项,在出台和实施前,都要进行系统科学的预测分析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认真总结广州、深圳等地两年多来的试点经验,年底前将在全省全面实施、推进该项制度。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方案。

2008年2月,深圳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要求对重大事项是否可能引发群众大规模集体上访或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

根据该办法,凡是关系到较大范围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有关民生问题的法规、规章的制定或修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重大改革或改制;有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市政规划建设;涉及诸多群体利益的行业政策调整等,之前都需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该办法规定,如重大事项是人大、政府制订出台的,由人大、政府指定评估责任主体;如涉及多部门职能交叉而难以界定评估责任主体的,由同级党委、政府指定。评估内容则包括决策等的内容是否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否对所涉及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是否存在引发群众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的风险;重大事项涉及的群众有可能就哪些方面提出合理的异议和诉求,能否通过法律、政策妥善解决等方面。

风险评估后要编制评估报告,即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行全面汇总和分析论证,作出风险很大、有风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最终评价;对重大事项的实施作出可实施、可部分实施、暂缓实施或不实施的建议,同时对评估出来的不稳定隐患,制定调处化解和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截至目前,深圳市暂缓实施了包括南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等群众反映强烈的4个重大事项。

2009年6月,广州市组织调研组研究起草了《关于对重大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意见》,经反复修改、十易其稿,2009年10月,将《实施意见》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并获通过后,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正式印发。《实施意见》要求对重大事项严格按照“确定评估事项、成立评估组织、制定评估方案、开展民意调查、进行评估报告”的程序组织风险评估。凡是绝大多数群众赞成的事项,可提交上级决策;对多数群众赞成的,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提交决策;虽然拟决策事项正确,但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在通过宣传解释等工作取得群众拥护支持后,再提交决策;如果拟决策事项超出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目前实际承受能力的,暂缓提交;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应终止提交决策等。《实施意见》还要求各地区各单位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本单位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评估内容和程度。到目前为止,广州规定应该制订具体实施办法的12个区、县级市和63个市直局以上单位已经全部完成了制订任务。截至2010年底,全市各单位先后对343项重大事项进行了风险评估,其中,通过评估按时实施264项,化解风险后实施64项,有重大风险暂停实施15项。

3.稳评“遂宁样本”:二十五项重大决策被否

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遂宁市,素有“川中重镇”之誉。这几年,全国20多个省份的300多个市州、区县前来考察“取经”:学习其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经验。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时,这一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已在遂宁运行6年。至2010年底,遂宁共对496件重大决策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中25项决策经评估被否决,占比为5%。2011年4月7日《人民日报》刊文称,抓稳定,重在抓源头;抓源头,重在抓决策。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首要环节和第一道防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似乎给改革发展附加了一个新的约束条件,如何确保加快一方发展与维护一方稳定有机结合?遂宁的实践,可为样本。

更加透明、更加科学、更加民主,系上“安全带”源头“创稳定”

遂宁,辖船山、安居两区和射洪、蓬溪、大英三县,人口密集,是典型的农业市、西部市,加快一方发展的愿望格外强烈。实际上,遂宁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是痛定思痛的理性抉择。遂宁市委政法委负责人表示,以前有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仓促上马,想抢时间、抢进度、抓效率,没有算好“稳定账”,结果欲速则不达,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影响社会稳定。普遍性的问题要靠制度来解决。2005年初,针对当时容易引发的一些重大建设工程,遂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制度》,明确规定,新工程项目未经稳定风险评估不得盲目开工,评估出的严重隐患未得到妥善化解不得擅自开工。2006年,遂宁将评估范围扩大到作决策、定政策、搞改革和其他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翻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从安居区取缔网箱养鱼等重大决策,到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等关系较大范围群众切身利益调整的重大政策,从柳树电航工程建设等被国家、省、市或者县区定为重点工程的重大项目,到四川蓬莱盐化有限公司改制等涉及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最容易引发稳定风险的重大事项都在评估之列。在遂宁,重大事项都要按照标准化流程“五步工作法”评估社会稳定风险。“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科学发展、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制度保障。”遂宁市委书记崔保华认为,通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党委政府对重大事项的把握更加全面,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决策结果更加科学,可有效防止因决策、项目的仓促上马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的发生。2005年以来,遂宁通过开展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预防和消除涉稳隐患527起,经评估实施的重大事项均未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图表说明】重大事项包括: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关系较大范围群众切身利益调整的重大决策,涉及较多群众切身利益并被国家、省、市区县拟订为重点工程的重大项目,牵涉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等。

经济账、生态账、稳定账一起算,抓改革发展与抓稳定不再“两张皮”

遂宁在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之初,有人质疑,“用自己的刀砍自己的把可能吗?追求GDp的发展冲动难以遏制。”不少官员也担忧,“这不是政府作茧自缚吗?还怎么发展经济?”遂宁市市长胡昌升说,任何一个重大决策、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必然带来一定的社会稳定风险,如果因此瞻前顾后、浅尝辄止、望洋兴叹,就会丧失发展良机,“如何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平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载体,实现了从被动‘保稳定’到主动‘创稳定’的转变。”在遂宁,属于经济建设项目的重大事项,要同时开展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遂宁把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出台实施的前置条件和刚性程序,未经评估的重大事项不上会、不决策、不审批、不实施。怎样克服抓改革发展与抓稳定“两张皮”?如何校正以牺牲稳定为代价追求所谓“发展”的倾向?遂宁以事实作出响亮回答:总量一度位居全省前5名,而如今量排在全省17位以后,和谐社会总指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等40项指标5年翻一番,在四川省排名前10位的经济指标从2006年的2项增加到2010年的21项。

群众不白说、干部忧风险、一把手上心,制度约束化“硬任务”为“下意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求我们,一定要关注民生、听取民声。一个项目开工之前,必须做充分的规划与调研,让群众了解这个工程的价值与意义,以沟通与共识来消除隔阂,把可能产生的矛盾都消弭于未成形之时。”遂宁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遂宁市要求拟评估的重大事项应向涉及直接利益群体公开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多方收集合法性、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等方面的资料和信息,深入了解群众对评估事项的满意度、支持度、信心度和媒体的评价度,注意掌握倾向性问题和典型诉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仅考验着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也检视着制度的刚性。遂宁在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之初,也有少数地方、部门未自觉执行,有的评估方法简单,有的事项甚至未开展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如果不重视,风险评估就开展不起来,评了也是白评。”遂宁市多个市直部门分管稳定工作的负责同志坦陈。对贯彻执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力、酿成重大不稳定问题和事件的,遂宁制定了“五项”铁规:检查述职、一票否决、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遂宁市今年新出台规定,凡应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未进行评估,或在评估中走过场、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通报批评;导致重大事项决策不当、失误、错误,或未按稳定风险化解方案和应急预案开展工作,或重大事项在实施过程中未跟踪掌握情况,未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调控风险,从而引发较大社会稳定风险的,则进行责任倒查。遂宁已制定了时间表,到2011年底,对所有重大决策事项实现分级分类、深化细化、应评尽评;还将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评估社会稳定风险等级的技术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社会稳定风险各类专业评估中介机构,设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库,不断增进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中立性。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篇7

2011年11月3-14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赴英国、丹麦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化考察团,对英国、丹麦的安全生产立法与执法工作进行了考察。作为发达国家的英国和丹麦,职业安全健康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考察交流,考察团成员在职业安全健康立法、执法和监察方面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迪。

英国的立法与执法经验

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HSe)是依据英国《职业健康与安全法》设立的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最初为英国健康与安全委员会、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两个机构,2008年合并为一个机构。

组织机构和职责

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下设委员会和执行局,委员会由10名成员组成,分别来自雇员、雇主、地方政府及其他方面的代表。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共设11个部门,其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的主要职能是:政策制定、健康与安全监察、事故调查、提出改善健康安全条件的建议、提升健康安全工作的影响力、执行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提供健康安全技术支持与法医鉴定等。

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的监管对象是:建筑业、农业、制造业、食品、塑料、家具等行业以及存在重大危险的行业(领域)等;政府机关办公场所、商店、娱乐场所等低风险行业(领域)则由地方政府监管。

法律法规制修订

英国法律法规制修订程序分为提案、评估、确定和协商批准4个阶段。法律法规的制修订提案一般由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提出,政府、雇主和雇员三方对提案中法律法规制修订内容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由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编写法律法规制修订报告,最后将报告提交两院,并与其进行协商,以确定是否通过批准。

目前,英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法案、条例和行政指导文件3个层面。英国第一部重要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案是1974年颁布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法》。1974年后,英国颁布了200多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案和条例,以及170余项职业健康安全行政指导文件,内容涵盖了消防安全、建筑施工安全、机械安全、高处作业安全和核安全等。

职业健康安全战略规划

2009年,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了新的职业健康安全战略。该战略设定了近期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发展方向,并制定了以下几项主要目标:英国健康与安全执行局将和地方政府继续合作,调查工伤事故和维护正义;培养工作场所安全健康宣传人员的能力;积极推进工人参与安全健康管理;重点为小企业提供支持;在高风险行业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立法及执法监察

首先,法律的原则性确定。对于英国立法来说,1974年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法》是一个转折点,立法的观念和依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4年之前的旧法的每一个条款都规定得很细、很明确。1974年之后的新法则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立法,法的条款只做原则性规定,雇主可根据企业自身风险特点采取措施,以符合法规要求。

其次,强化落实法律法规的力度。为了保证企业落实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英国采取了法律法规约束、道德约束、严格处罚等措施。法律法规约束是指制定完善的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使企业生产中的健康和安全有法可依;道德约束是依靠职业道德来约束企业雇主和雇员的行为;严格处罚表现在英国对于职业健康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很大。若在监察中发现企业的违法行为危及了雇员的安全和健康,且没有停业整顿时,英国职业健康与安全执行局有权要求法院对企业执行关闭的处罚。

最后,监察人员的责任追究。英国明确规定,企业是职业健康安全的责任主体,发生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后,主要追究企业的责任,只有监察人员发生确凿的失职或渎职时才追究其责任。

丹麦的立法与执法经验

在丹麦,负责职业安全健康的部门是丹麦工作环境管理局(wea),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制定、执行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状况进行监管监察。此外,还对企业提供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咨询和相关信息服务。

组织机构

丹麦工作环境管理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察工作主要由管理部执行。其管理部设北部、南部和东部3个区域监察中心,其中东部监察中心在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其余两个中心分布在其他城市,但所有监察人员每两周都要到总部集中,交流信息、沟通情况、安排重点工作。丹麦工作环境管理局的组织机构如图2所示。

法律法规体系

丹麦现行的重要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是《丹麦工作环境法》,其主要内容包括预防事故、雇主责任、工作场所评估、雇员责任、监察员权力等方面的规范,其中还规定了供应商、维修工人和咨询师等其他人员的安全健康责任。

监察经验

基于风险评估进行监察。丹麦职业安全健康监察是以风险评估为基础进行的监察。监察过程一般为:企业进行风险评估、选择企业、通知被监察企业、监察、整改和复查5个阶段。其中,在监察前通知被监察企业并留出一定的时间,目的是为了给企业留出自查和整改时间。整改阶段是针对企业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复查。对于在监察中没有发现问题的企业,则在5年后进行再次监察,而对于职业安全健康状况良好的企业可能永远不再进行监察。

编制监察指导书。丹麦工作环境管理局开发了46项职业健康与安全指导书,专门用来指导监察员执行监察任务,也用来指导企业配合完成监察任务。

处罚因企业规模而异。在丹麦,企业存在严重违法情况时才给予罚款的处罚,平均罚款额度约为3万元人民币。目前,丹麦的罚款是按照违法的严重程度来确定的,与企业规模大小没有关系。丹麦计划从2012年开始将罚款额度与企业规模挂钩,解决目前存在的同等罚款对于大企业触动不大的现状。

搭建诚信评估系统平台。丹麦工作环境管理局针对企业职业健康与安全状况建立了评估微笑系统,该系统根据评估分为4类面孔:第一类面孔是没有安全健康问题的企业;第二类面孔是收到改进建议的企业;第三类是收到停业通知的企业;第四类是获得工作环境证书的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状况从好到差的顺序为:第四类、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工作环境证书由经过认证的第三方发放,它证明企业已经具备了高水平的职业安全健康状况。持有证书的企业,丹麦工作环境管理局可以不对其进行监察,但是,如果企业发生事故或者有来自其他方面的负面反应,丹麦工作环境管理局将对其进行监察。微笑系统放在公开的网络上,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时都可以查到所关注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状况评级信息。这种“面孔”反映了企业的综合形象,受到了丹麦企业的重视。

职业安全健康战略

丹麦制定了2012-2020年职业安全健康战略,即8年规划。该战略规划提出了3项目标:工业事故率降低25%;职业伤害降低20%;心理压力降低20%。前2项目标易量化和考核,对于心理压力目标如何衡量,丹麦目前还没有心理压力衡量、计算的方法,此项工作还处于研究论证阶段。

启示

通过考察交流,我们认为英国、丹麦的立法与执法监督经验,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法律原则和定位

在考察中我们注意到,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法律,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条款都规定得很详细、很具体、很明确。1974年之后,随着职业安全健康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形势和工作重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国家立法的观念和依据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70年代之后,英国出台的法律则主要侧重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提出要求,法的条款一般只做原则性规定。也就是说,若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主要由企业来负责任。在我国,法律法规标准一般注重于具体和可操作性。企业众多而又千差万别,往往会挂一漏万。加上我们的法律法规标准修订周期时间较长,又难以跟得上发展的形势。因此,国外的这种立法理念的转变应当对我们今后的工作、特别是立法方面有所启示和借鉴。

执行法律法规

现阶段,我国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比较健全,基本上涵盖了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但是必须承认,不确定因素还很多,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安全生产工作有法不依的情况还相当严重。

参考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继续采取或依靠以下措施:一是注重提高全民族安全文化水平建设,强化道德约束力。可以通过开展积极的安全文化建设,树立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和荣辱观。二是加大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违法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违反规定给予的处罚过轻,使违法者感觉违法成本大大低于守法成本,因而才敢于侥幸冒险和铤而走险。有关法律法规应提高违法(包括预防措施不到位)的处罚力度,使违法者从畏惧违法到自觉守法。

落实主体责任

虽然我国法律法规明确企业是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的责任主体,强调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事实上问题根源还是在于没有很好的落实。另外,一旦发生事故,监察人员的责任容易被强化,除了查明企业责任外,还要重点追查监察人员是否监察到位的情况。这就让一些企业不是自身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而是等待监察员检查,检查不出来就是监察员的责任。这种不良机制不利于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控制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借鉴国外的做法,应在明确规定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的同时,强调和体现“谁制造风险、谁控制风险、谁对风险产生的后果负责”的原则。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重点应追究企业责任。还要科学界定监察人员的职责,确因其失职或渎职再追究其责任。

分级监察

与我国相比,丹麦是一个企业数量较少的国家,其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察是以风险评估为基础进行的。而我国企业众多,监察员队伍有限,监察到所有企业更是不切实际。可以借鉴丹麦的做法,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企业分为适当等级,对于风险级别高的企业重点监察,对于风险级别低的企业以自我约束为主,辅以抽样监察的方式。这项工作可以和我国目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工作结合起来,逐步规范和完善标准化评级成果的应用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篇8

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竞争力

管理好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同时也是企业贡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副处长陈锋

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副处长陈锋看来,企业是全球配制资源的重要力量,其地位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社会各界、各个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化解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参与解决这些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予了深切的希望。从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热烈期望来说,企业在解决社会环境风险方面显得如此重要。与此同时,社会环境风险管理是企业提升竞争力非常有效的战斗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效管理好社会和环境风险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我们非常自豪赤道原则成为全球的标准,我们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去传播我们的知识和技术核心。我们同样还会关注盈利性,在过去60年当中59年是盈利的,我们以负责任的运营方式实现盈利,在这个过程当中做出对社会的有益贡献,”国际金融公司高级经理Rahill的讲话也印证了关注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的企业可以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和盈利。但Rahill同时表示,对于社会风险的关注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早期公司主要关注环境问题,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没有关注金融行业或者制造业的运营。经过20多年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演变,“我们认为社会风险也是需要关注的”。

陶氏化学亚太区可持续发展总监郭静看到的也是机遇,“比如食物反复煎炸的时候容易产生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的,容易产生心血管病,现在我们有一项技术,可以让烹调的油不含任何不饱和脂肪酸”。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社会问题,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标准”的作用

我们的行业信贷标准是,将国家产业标准,环境标准、能耗指标等相关标准提炼出来作为选择客户和项目的标准,并对客户进行分类,其中对钢铁行业分为重点支持、适度、维持客户、退出类客户,对于技术不先进、规模小的行业,贷款要逐渐退出。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殷红

标准是发展的规矩。其重要性正如瑞士瑞信银行的总经理tobin所说,“真正让各利益相关方走到一起,建立一个真正的标准,符合利益相关方的期待,让他们在服务和价格上比拼,不能在底线上进行比拼。”社会风险与环境风险的管理也有自身的标准和指导原则。例如在金融领域有《赤道原则》。这一原则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而中国工商银行的绿色信贷体系也具有《赤道原则》的作用,“工商银行率先宣布实施绿色信贷,从价值观、目标等各个方面开始由上到下建立涉及绿色信贷整个制度、流程、产品、风险管理的体系,我们对绿色信贷的理解和国际赤道原则以及欧盟原则等标准是互相采纳、互相渗透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殷红说。

这其中,绿色信贷的分类标准是重点,工商银行将所有公司的贷款全部纳入了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这些企业和项目与环境的友好程度。“我们通过对客户选择的标准,即什么样的客户获得贷款,什么样的项目可以获得贷款,通过这个标准引导企业向着更加优秀的指标去努力,限制那些不达标,标准低的企业。这是我们信贷政策制定的标准”。

无疑,工行的绿色信贷的建立为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的管理树立了标准,并具有可执行性。

标准的存在是用来执行的,执行效果也是检验标准是否可行的标准。Verdaeon的执行合伙人anwar表示,企业对标准的遵守会带来积极效果。现存的道德信用标准,尤其领导力行为的标准,都表现出对社会和环境的尊重,“我们面对世界时应该是这样的,企业诚实地履行道德标准,忠于自己的原则并贯彻它们,也许会失去一些机会和项目,但是正是因为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尊敬”。

预防、消除社会风险

风险控制或者消除风险的办法靠觉醒、靠法律支持、靠国际共识,还要提倡和谐共生的观念。――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风险专家、资深经理赵昌会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贯穿了人类生活的始终,环境问题或者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尤其对投资者而言,是最不可预见、最难预防也是最具挑战的风险,”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风险专家、资深经理赵昌会表示,预防和化解社会风险需要极大的努力和漫长的时间。赵昌会说,企业在投资之前,首先应评估项目所在地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这是一个底线。其中,评估国家风险是第一位的,涉及的指标有12-15个,这些标准都要一步一步结合到所有的这些业务流程当中,“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每一种风险所针对的化解的办法不同,这跟人得病,不同的病要吃不同的药一样”。

除了赵昌会所讲的评估国家风险以提前消除或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外,中远集团负责社会责任工作的高管马欣迎表示,中远侧重于制度,以可持续发展管理来监控社会风险,“从管理过去到管理未来,包括供应链,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行风险评估,并且进行管控,建立制度,最后向社会报告,所以我们的风险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此外,马欣迎还表示,中远认识到仅仅依靠程序不能完成所有的风险监控,比如海外责任风险,因此,中远制定海外预测机制,将相关风险加以控制。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篇9

许多领导并没有认识到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由其他人员兼任的,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管理效果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具体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期望实现的结果。目前,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中存在着财务管理缺乏科学发展观、财务管理规划无序、财务内控混乱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内控能力不足、资源过度浪费以及战略规划偏差,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薄弱

企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只是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不顾资源、环境和个人健康代价,一般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限制等条件,企业的规划与发展对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浪费并无客观正确认识,只对与自身收益相关的各项因素有所评估和计划,从而导致了绿色财务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致,并占绝对领导地位,企业的投资者就是企业的经营者,这样的管理模式必然会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无序,扩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缺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性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财务人员,无法形成现代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无法真正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优势。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策略

(一)创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引入社会责任风险和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观念。树立现代绿色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保证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正确方向。传统的风险价值观念表明: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投资者冒风险进行投资,预期的投资收益率应包括无风险投资收益率与风险投资收益率两部分内容。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在风险与收益的相互协调中进行权衡,以期获得满意的收益。传统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包含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其中的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供应商方面的风险、产品销售方面的风险以及税率调整、通货膨胀、宏观政策变化等方面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筹资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而绿色财务管理要求重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绿色财务管理的风险价值观应进一步引入环境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应该是由于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而带来的企业价值或无形资产价值贬值的可能性。企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增强企业的后劲与再生力。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必须以环境效益为前提,拒绝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提倡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

(二)科学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及保护自然环境

首先,合理确定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强化库存管理,保障资金结构的合理;建立应收账体系,规范产品购销操作流程,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其次,企业要有投资管理。在面向市场进行投资的时候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对内要加强人力资源投资,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综合技术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再次,要规范企业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财务管理人员要对投资项目启动后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最后,合理地对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进行核算与估计,保证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可控、可恢复的。始终保持绿色理念贯彻到企业财务规划和实施的过程当中。

(三)完善企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增强责任意识。鉴于企业发展存在的资金紧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技术、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例如,建立企业信用担保管理体系,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环保意识方面的引导工作,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引导企业财务管理、投资规划朝着规范化、法律化、科学化、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提供环境保护意识培训和技改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绿色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是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全社会应进行广泛的环保宣传和风险意识宣传,尤其应加强对财务和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对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绿色理念和绿色管理意识,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绿色管理新思想,在企业产、供、销过程中,从资源筹措、投放、耗费到资金的收回及分配诸过程都要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风险、环保风险等理念贯穿始终,最终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要提高其效率及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必须学会使用先进的相关管理软件。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与风险评估体系,可以保证企业内信息的顺畅流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估,促进财务人员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配合各部门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风险评估体系还可以有效减少财务管理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可持续性。例如,当出现环境污染风险事件、产品质量下降、存货积压或者应收账款成本上升等现象时,就可根据具体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小危害。

三、总结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篇10

许多领导并没有认识到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由其他人员兼任的,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管理效果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具体来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期望实现的结果。目前,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中存在着财务管理缺乏科学发展观、财务管理规划无序、财务内控混乱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内控能力不足、资源过度浪费以及战略规划偏差,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薄弱

企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只是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不顾资源、环境和个人健康代价,一般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限制等条件,企业的规划与发展对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浪费并无客观正确认识,只对与自身收益相关的各项因素有所评估和计划,从而导致了绿色财务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致,并占绝对领导地位,企业的投资者就是企业的经营者,这样的管理模式必然会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无序,扩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缺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性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财务人员,无法形成现代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无法真正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优势。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策略

(一)创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引入社会责任风险和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观念。树立现代绿色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保证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正确方向。传统的风险价值观念表明: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投资者冒风险进行投资,预期的投资收益率应包括无风险投资收益率与风险投资收益率两部分内容。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在风险与收益的相互协调中进行权衡,以期获得满意的收益。传统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包含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其中的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供应商方面的风险、产品销售方面的风险以及税率调整、通货膨胀、宏观政策变化等方面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筹资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而绿色财务管理要求重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绿色财务管理的风险价值观应进一步引入环境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应该是由于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而带来的企业价值或无形资产价值贬值的可能性。企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增强企业的后劲与再生力。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必须以环境效益为前提,拒绝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提倡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

(二)科学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及保护自然环境

首先,合理确定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强化库存管理,保障资金结构的合理;建立应收账体系,规范产品购销操作流程,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其次,企业要有投资管理。在面向市场进行投资的时候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对内要加强人力资源投资,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综合技术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再次,要规范企业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财务管理人员要对投资项目启动后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最后,合理地对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进行核算与估计,保证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可控、可恢复的。始终保持绿色理念贯彻到企业财务规划和实施的过程当中。

(三)完善企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责任意识

鉴于企业发展存在的资金紧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技术、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例如,建立企业信用担保管理体系,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环保意识方面的引导工作,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引导企业财务管理、投资规划朝着规范化、法律化、科学化、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提供环境保护意识培训和技改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绿色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是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全社会应进行广泛的环保宣传和风险意识宣传,尤其应加强对财务和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对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绿色理念和绿色管理意识,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绿色管理新思想,在企业产、供、销过程中,从资源筹措、投放、耗费到资金的收回及分配诸过程都要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风险、环保风险等理念贯穿始终,最终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要提高其效率及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必须学会使用先进的相关管理软件。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与风险评估体系,可以保证企业内信息的顺畅流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估,促进财务人员及时获取各方面信息,配合各部门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风险评估体系还可以有效减少财务管理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可持续性。例如,当出现环境污染风险事件、产品质量下降、存货积压或者应收账款成本上升等现象时,就可根据具体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小危害。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