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发展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7:54

交通发展调研报告篇1

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建设“幸福__”和《政协__区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的部署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积极为我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公交线路27条,公交车辆288台,分属四家客运公司运营。其中,公交__分公司,长运__分公司,唯达__客运分公司为市属公司,淄博万杰客运公司为股份制民营公司。公交__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0条,公交车辆170台;长运__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7条,公交车辆52台;唯达__客运分公司经营公交线路2条,公交车辆4台;淄博万杰客运公司经营公交线路10条,公交车辆62台。1路、13路、25路、32路等公交线路由多家客运公司共同经营。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公交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

1、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公交线路集约化改造效果初显。长期以来,我区公交车辆大多采取业户挂靠经营方式,由私营车辆挂靠公交运营公司从事公交运营,导致运营车辆旧,车型不统一,班次不合理,运营能力不足。鉴于上述营运方式的诸多缺陷,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交通主管部门对部分公交线路进行了集约化改造。截止目前,我区共有1路直达、11路、50路、98路、113路、161路、300路等7条公交线路完成了集约化改造,改造后,车容车貌和服务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2、公交站场建设实现突破,公交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__年10月20日,列入交通部客运站建设计划和淄博市“十一五”交通规划的__客运站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采取环形孤岛模式,分为上中下三层,集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该客运站的投入使用,实现了公交、长途的“零距离换乘”,解决了火车站广场交通拥挤、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增强了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目前,该客运站已运营近两年,运营秩序良好。随着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时延伸调整公交线路6条;更新公交车110台;城区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到5标台以上;更新添置天然气公交车47台;770台出租车进行了双燃料改造。

3、公交运输能力稳步提高,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区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客运总量、车辆装备稳步增长,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公交运力不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目前,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大于70%,城区公交车平均运营速度20公里/小时,公交准点率达到95%以上,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达到20%。共建设完成景观式候车亭5处。公交网络实现了全通达、全覆盖,11路、50路、113路、117路、118路等线路覆盖城区主要地区。离休干部、伤残军警、盲人、65岁以上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享受到11路公交车的免费或优惠乘车待遇。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乘客满意工程”“爱心送考”等活动,公交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4、城市客运市场管理有序,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实施“双基”工程,确保安全形势稳定。加强车辆检测、驾驶员驾驶行为监管,始终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障了全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形势的稳定。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主管部门对车辆技术和人员档案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一车一档”、“一人一档”,在公交客运公司推行了“星级企业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等制度,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治理力度。以开展“道路运输百日安全集中整治”、“迎省运、保畅通”等专项活动为契机,加大路巡路查和路面执法力度,对“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黑三轮、黑出租、黑摩的”及“倒客”、“宰客”等不法行为进行查处,维护了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秩序,确保了我区客运市场安全、文明、有序。

二、我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公交优先战略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总体滞后。我区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不高,与公交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交服务能力不足,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不高,公共交通在缓解城市拥堵、建设低碳交通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长期以来,我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3、公交行业发展后劲不足。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应对城市公交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但由于财力所限,城市公交缺乏应有的补助和资金扶持,使原本属于社会公益性的公共交通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带来班线密度不高、始发时间不早、末班时间不晚等问题,公益职能发挥受限。

4、公交服务质量与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现行体制原因,城市公共交通的许可权限在市交通运输局,我区交通管理部门只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开辟新线、迁站、线路调整等诸多事项,都需多方协调解决,程序较为复杂,致使办事效率不高,不能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目前,我区存在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偏低,公交候车时间长、始发时间晚、末班时间早、换乘不方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力和对公众出行的吸引力。同时公共交通线网覆盖不均衡,影响了公共交通服务的普遍性。公共交通企业存在重经济指标、轻服务质量,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

5、城乡客运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我区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导致城市公共交通与道路客运班线一直处于二元管理状态。城乡道路、场站、运力等资源难以共享和优化配置,经营成本和票价差距较大;城乡客运体系互不兼容,阻碍了城乡衔接、方便快捷的一体化客运网络建设;部分比较偏僻的线路,受客流量小、线路规划不合理、运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存在亏损现象,导致线路经营者服务态度消极,甚至因为无力负担而影响运行;城乡公共客运服务不均等,农村和郊区居民进城难和出行不方便的问题突出,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造成较大障碍。

三、对全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编制,确立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地位。近年来,我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构筑功能完备的公交网络,提供高效、便捷的公交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群众的迫切要求。有关部门应加快编制《__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需要,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促进全区公共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确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目标,确保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营运结构,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城市公交事业与群众公交素质同步发展,着力打造__“文明公交”品牌。

2、以公交企业集约化经营带动公共交通线路的优化。公共交通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公交乘客,在优化公交线路方面,应确定公交最优线路模型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鼓励公交企业进行集约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市场资源布局分散问题,实现业内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经营,而且还可为政府扶持公交行业发展、监管公交行业服务提供固定、明确的途径和载体。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以公司制的经营主体取代承包、租赁经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交客运市场经营秩序。通过集约化改造经营,对山区客运线路和近郊客运线路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改造,实现公共交通线路的优化。

交通发展调研报告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交通系统党的建设,促进交通事业跨越式发展,为交通系统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打好基础,20xx年元月初,市交通局党委决定由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带领局党务和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局属各事业单位和企业党支部党建工作现状及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交通局党委下设12个基层党支部,其中,局机关党支部1个,4个事业单位党支部(交通运输管理处、公路管理段、拖拉机养路费征收稽查站、陈袁滩黄河大桥辅道桥收费站),2个公有制企业党支部(道路运输服务中心、公共汽车公司),5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三联公司、客运公司、天安运输公司、利通公交公司、天翔出租车公司)。截止20xx年底,共有党员238人。其中在职党员190人,离退休党员48人;少数民族党员84人,占党员总数的35%;女党员44人,占党员总数的18%;45岁以下党员131人,占党员总数的55%。在职党员中,具有大学(含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39人,占党员总数的16%;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71人,占党员总数的30%。现有流动党员2名,其中外出务工的1人,在外单位工作1人。

未成立党支部的运输公司5个,主要有:福安公交公司、运达、宏达、贝尔、富康出租车公司,其中4个公司因党员数不足3人未成立党支部,贝尔公司已有党员7人,具备条件也未成立党支部。

从调研的情况看,在当前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交通系统的党建工作紧紧围绕交通建设中心任务,以支部建设为基础、以思想作风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为全市交通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交通系统各支部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都能按照党建工作规范和局党委的要求开展工作,立足于交通事业发展实际,着力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形成了具有交通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鲜经验,进一步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二、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们围绕加强交通系统党建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事求是地分析,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党组织关系没有理顺,管理脱节。局党委下属的12个支部中,有7个交通运输企业支部。企业党建工作由局党委统一指导,业务工作由市运管处监管。由于局党委不直接干予企业经营,只是指导党建,而运管处作为党支部,只能对企业进行业务经营监管,不能指导党建工作,造成了抓党建的不能抓业务,抓业务的不能抓党建,党建工作与业务管理脱节,不能真正实现抓党建促业务的目的。

(二)党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有疏漏。一是企业党员管理有脱节现象。有的企业党员退休后工资关系交社保,不到原单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下岗、转岗后,没有按规定程序接转党员组织关系,造成部分党员“空挂”。二是流动党员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基层党员,尤其是企业党员流动快,流入流出党员多,但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不少流动党员流出不向党组织报告,流入不到企业党组织登记,部分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三是组织不健全。个别支部由于党员人数少,只有支部书记,没有支部委员;有的企业有党员(不足3人)无支部。四是有的支部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管理松散。五是多数党支部没有经过党员大会选举。

(三)党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企业普遍存在以行政会议代替支部会议现象,由于受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限定,公司的重大决策均由董事会研究,党组织议事原则与公司章程有矛盾,党支部的作用在企业不能明显的体现出来。支部书记工作有顾虑,他们普遍认为党支部的地位还不如工会的地位。因此,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党员只有奉献的义务,没有履行权利的舞台,致使有的党员失去了发挥作用的积极性;有的党员忘记了党员的基本义务,有的不愿亮明党员身份,不转组织关系,不与党组织联系,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有的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当改革涉及自身利益时,不能正确对待,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相去甚远。

(四)组织对党员凝聚力和吸引力下降。一是个别支部由于无阵地、经费困难,开展党建活动不积极、不主动,“”制度不够落实。二是开展活动少,活动方式单调。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开展党建活动存在被动应付现象,对上级党委、组织部门部署的活动,重布置,轻落实;开展活动的次数较少,有的一个季度开展一次活动;活动方式单调,活动内容主要以开会学习为主,缺乏生动性、趣味性,造成一些党员对过组织生活兴趣不浓,降低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是有的基层支部党务工作者党建工作经验不足,党建知识缺乏,需要加强培训教育。

三、加强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交通系统基层党建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理顺组织关系,增强党建工作的规范性。为了切实加强交通运输企业支部党建工作,实现以党建促工作的目标,建议成立运管处党总支,设一名专职副书记,负责党务工作。将所有出租车运输企业(天翔、宏达、运达、富康、贝尔)党支部和**市道路运输服务中心、利通公交公司党支部纳入运管处党总支管理,使运管处能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把抓党建与抓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抓党建促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得到新的进展。

(二)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加强班子建设。对党组织不健全的单位,根据党员多少,分别成立3-5人党支部,对所有党支进行一次党员大会选举,配齐配强各党支部领导班子。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作用。单位的重大问题均要在支部会议上进行讨论研究,以减少决策失误。企业董事会在研究重大问题之前,要充分征求党支部和党员的意见。三是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建立流动党员信息登记,各支部中下岗、转岗的党员和新进入工作岗位的党员,要按规定程序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组织关系就转到哪里,使每一个党员都要在党组织内开展活动。四是建立交通系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以局党委牵头,建立交通系统党建联席会,定期组织各支部负责人开展党建工作研究和交流,通报情况,沟通信息,形成共建、共商、共享、共管的工作格局。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完备、规范、统一的党建工作制度,明确各支部在党建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每年对基层支部进行两次党建工作检查考核,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上台阶,建立健全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六是配强局党委党务工作人员。局办公室有一名副主任和一名专职工作人员从事党务工作。

(三)丰富组织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要加强党员阵地建设。每个党支部要有专门的党员活动室,认真落实“”制度,经常性地开展活动,统一支部会议、学习纪录、党员学习笔记本和党员花名册,规范档案管理,设立党务资料档案专柜,搭建党员活动平台,促进党员行使权利和义务。二是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交流活动。各党支部每年有计划的组织党员进行一次红色文化参观交流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交流活动,寓教于乐,让党员在活动中增进感情,开阔视野,融入组织,增强凝聚力。三是大力开展“五个好”党支部、共产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争创共产党员先锋岗为载体,亮明党员身份,引导党员在宣传政策、维护稳定、活跃文化、服务群众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宣传表彰各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促进党员队伍作风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四是各党支部要有专门的党员活动经费,经费标准按每名党员每年200元确定,并列入专门科目,开展重大活动,不足部分另行筹集,以保障党员活动顺利开展。五是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新党员地培养发展工作,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尤其要做好企业党支部党员发展工作。

交通发展调研报告篇3

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于公路事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只有在公路事业发展的全局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并以之指导公路事业发展的实践,才能确保公路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下原则:一、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六、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在公路事业的发展中,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公路事业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因素。只有人才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公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积累与发展的关系,既要满足广大公路职工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适应公路事业长远发展的要求,要用战略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谋划每一件大事。在公路职工的培训方面,要按照实用又着眼长远的要求加强人才队伍的培训,形成一支人才梯队,老、中、青三代传帮带,将先进的管理经验沿袭下来,建立用人上的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主动性,让他们始终保持健康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要用一种良好的人才管理制度来约束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变压力为动力,并亲身体会到每一次变革带来的实惠和利益,充分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变成公路事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确立全面协调的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指的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种短期发展,要求三个文明建设一起进步,做到公路事业与环境、资源、生态协调发展,注重环保,注重节能,走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人与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在公路建设、养护及安保工程的实施方面,在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都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能在强调部门利益的同时去侵害另一部门或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要达到均衡,做到同步发展、共同进步。

三、坚持深化改革的发展战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力量会逐步进入公路领域,公路事业的发展也必然会与外国公司进行交流、合作。因此,公路事业的发展要尽早适应这一必然趋势,不能将本属于自己的这一领地拱手让与别人,尽早深化公路行业改革,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公路发展的后劲,壮大自身整体实力。在公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既要在微观方面放开放活,鼓励竞争,又要在宏观方面加强谋划,对全局性的问题和市场机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政府加以调节和控制,不致于总体上失衡和失控。

四、制定稳步推进的发展目标。公路事业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公益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路事业的发展必须制定远近结合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与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相协调。制定发展目标,要体现出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既不能好高鹜远,又不能裹足不前,要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同时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在于科学,实质在于发展,作用在于指导。科学发展观就像是一座灯塔,指引者公路事业发展的方向;也像是一幅蓝图,勾画出公路事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公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个最基层的公路管理段,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一、制订本单位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06—2020远期发展规划。根据省、市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实际,经过科学分析与论证,制订出十一五发展规划,并编制出2006—2020远期发展规划。以规划指导全局,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用长远规划勾画出公路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励公路职工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推动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人才保障,推行人才战略。积极配合“211”人才工程,建立人才培训制度,拟订培训计划,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一专多能的人才将受到宠爱,加大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支高技能的职工队伍显得十分迫切。

交通发展调研报告篇4

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变量,甚至是内生变量。美国未来学家朱利安·西蒙曾经说过:“如果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么它不是文化,也不是制度和心理特征,而是交通环境。”而交通通过影响市场、分工,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思想,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他在强调优先发展交通时,还强调了交通与经济的匹配发展。因此,交通基础设施既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环境,又是最基础的经济发展条件。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生动实践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旅游开发的一把钥匙、农民致富的一双翅膀、提升形象的一扇窗口、宣州崛起的一台引擎。路达区兴,路畅区富,路好区强,路通人和。

当前,我局正在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深刻反思、深度剖析,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精心谋划、务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交通科学发展的务实之举,更是实现“工贸强区、两翼富民”的必由之路。

一、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由关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演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影响。

在经济增长理念指导下,在资本短缺的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只是到了严重影响经济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瓶颈”的时期国家才大规模投资建设发展。交通发展走过了一条“经济发展-交通滞后,加快交通发展-经济继续增长-交通再次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瓶颈-加大交通投资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经济继续发展”的交通追赶型发展路径。

20__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国由长期以来的注重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转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新的发展理念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新的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

“弹指一挥间,交通展宏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时俱进,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干线公路织线成网,农村公路变通为畅,交通已由瓶颈制约逐步转变为基本适应。今年,宣广高速公路建成被评为我市改革开放30年十件大事之一;今天,农村公路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亮点。

目前,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646.4公里,公路密度104.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国省道179公里、过境高速公路56.18公里、县道16条269.725公里、乡道64条443.334公里、村道1192条1698.161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全区178个行政村中146个通了水泥路。一条路带动一个产业,一条路造福一方群众,一条路激活一片民心。依路建市场、沿线搞开发、路边办园区、借路跑运输,公路成为生财之道、致富之路。公路经济应运而生、发展环境因路而变、区域经济乘势而上。

当前,交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难发现,我区交通基础设施走过的是一条快速度增长、低水平发展之路。依然存在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相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够。规模总量仍显不足,公路等级依然不高,交通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经济加快发展的要求;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标准不高。还有相当数量的公路等级与功能不相匹配,路网结构不尽合理,公路有效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舒适、便捷等服务功能亟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落实不够。路、运、站发展不全面,路通车不通,车通无站进的客观现实依然存在;建、养、管发展不协调,重建、疏养、轻管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养护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不力,县道欠养、乡村公路失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原则坚持不够。由于建设资金紧缺的现实压力和存有“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带有传统计划经济色彩的思想观念,仅靠上级补助资金和有限的地方配套进行建设,导致建设标准坚持不够,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在经验与规范、进度与质量的关系处理中无法保证“又好又快”。

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坚持科学发展中,用改革的手段、创新的办法、务实的作风切实加以解决。

二、谋交通基础设施科学发展之策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握“一个主题”、抓好“两个重点”、彰显“三个服务”、做到“四个坚持”、提高“五种能力”、处理好“六大关系”。

(一)把握“一个主题”

三十年来,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总量仍显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通达深度不够、通畅程度不够的基本路情没有彻底改变;建设标准不高、管养体制不顺的建养实情没有完全改善;路况差、路难行的网络舆情没有根本改观。因此,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我们必须要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和最紧迫的任务,咬定发展不松劲、坚持发展不动摇、加快发展不停步。

(二)抓好两个重点

一是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是公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也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扩大内需的前沿阵地。“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协助做好三条高速公路即宁宣杭高速、宣南铜高速和芜雁高速宣州段的建设和环境协调、征地拆迁工作。

二是进一步抓好农村公路建设。扩大国内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意义十分重

大。“十一五”期间,我区计划建设农村公路逾千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油路)。其中,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883.4公里,通乡油路工程65.7公里,部通达工程69.3公里。三年来,已完成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726.3公里。其中,“村村通”672公里,占计划的76%;部通达项目54.3公里,占计划的78%;四条通乡油路已于去年10月份全部开工建设,目前进展顺利。力争到“十一五”末,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主枢纽,县乡道为辐射线,村道为延伸线,循环道为连接线,结构合理,覆盖全区的公路交通网络。

(三)彰显“三个服务”

“三个服务”是交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交通发展规律的深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交通行业的具体体现,也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这是交通工作的总任务。做好这个服务,就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市交通局各项要求,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强化管理,抓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覆盖范围更广、服务水平更高的货畅其流、人便于行。

第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这个服务,就要积极落实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根本性举措,从农村公路面广、量大、保通保畅任务重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解决好建养管运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第三,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这是交通工作的根本要求。做好这个服务,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放在交通工作的突出位置,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出行放心;要不断增加交通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运输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出行满意,让每个人都享受到便捷交通的平等权利。

(四)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把发展作为交通工作的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交通工作的核心,努力做到交通运输安全便捷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交通工作的基本要求,努力促进交通运输与环境资源和谐一致;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交通工作的根本方法,努力推进综合运输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

(五)提高“五种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就是要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动向,认真分析和预测未来交通运输需求;要科学谋划发展,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系统性,重视加强交通规划和运输组织工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要变需求压力为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组织保障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进一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树立全局意识,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加强调控,加强薄弱环节,服从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理念,分层次、分系统地全面科学规划,建立和完善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是进一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的能力。强化公共服务,就是要推进建立管理服务型交通部门,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切实提高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和运输组织保障水平。

四是进一步提高交通建设市场依法监管的能力。就是要强化依法立交、依法治交、依法兴交的意识,对交通建设市场实施依法行政,依法监管,推进交通建设市场公正、透明、开放、规范,构建统一开放、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五是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就是要从与管理服务对象联系最密切的环节入手,从管理服务对象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完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事故、道路拥堵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预案,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做到事前能够预防,事中能够控制和处置,事后能够妥善处理。

(六)处理好“六大关系”

要实现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发展,必须要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好发展中的六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改革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区交通行业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是由于燃油费税和大部制改革,存在了28年的依附于交通规费征收而形成的交通体制将实行颠覆性的变革;二是自1993年实施公路分级管理开始,公路行业的改革已推行了多年,但是仍然没有触及核心,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亟待加速推进。改革是兴利除弊,长远看有利于交通发展。但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和机构改革,涉及面宽,调整力度大,各种利益的再分配,大量收费人员的分流安置,资金性质及管理方式的变化等,都极大地考验着交通部门的行政能力,对交通行业的适应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因此,建体制、活机制的压力巨大,必须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

第二,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质量的关系。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建设高质量工程就是科学的发展,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就是最好的节约,建设低劣工程就是最大的浪费,出现豆腐渣工程就是对人民的严重犯罪。交通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部门,一定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交通建设的内在质量,建优质工程,建精品工程。一是强化设计深度,对设计进行多方案对比、优化和选择,提升设计质量;要以人为本,设身处地为司乘人员、沿线群众着想。二是加强施工管理。将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环节,抓住关键环节,严格管理。三是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对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坚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四是强化质量监管。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自检、社会监理、业主监察、政府监督”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和密度,提高抽查和巡查频率和深度,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加大奖惩力度,严格落实业绩信誉和“黑名单”档案制度,对违规施工企业和的人员坚决清理出我区公路建设市场。

第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和新的发展阶段,交通的快速发展,改革的全面深化,对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快交通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交通行业管理,不断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能,向管理要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建成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在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养护、运营、路政、服务等各个管理环节,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人本需求,体现人文关怀,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提高交通行业公共服务水平,把侧重于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和管理的方便性,转到更多考虑社会公众、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上来,加强交通信息服务、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标志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坚持建养并重,加强公路养护和绿化美化,规范交通执法行为,加强交通市场监管,不断提升交通公共服务品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舒畅、满意的交通服务。第四,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牢固树立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要加快公路建设的整体进程;又要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努力建设节约型行业。既要在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中,注重节约土地,少占耕地,合理选线,优化设计;又要在公路建设的实施中强化环保监控工作,落实环境保护的法规、措施,避免人为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以最少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搞好公路建设。既要融入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人文景观要素;又要增加科技含量和环保投入,提高建设水平,注重交通基础设施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使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和谐统一。

第五,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平安交通的关系。一是要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努力做好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工作,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二是要抓好公路“安保工程”。加强对险路、险段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大投入,治理并消灭隐患;建立桥梁工程师制度,全力实施危桥改造,重点做好汪联河大桥的维修加固工作。三是长期不懈地治理超限超载运输,规范运输经营行为,努力减少因超限超载运输引发的安全事故。

第六,正确处理发展与廉政的关系。要坚持加快发展和廉政建设两手抓,在抓工程建设的同时,狠抓廉政建设,使“干部队伍廉洁”成为工程建设的基本要素,使交通工程真正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全面健全廉政保障的综合体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逐步纳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提高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水平,树立交通行业新形象。

三、务交通基础设施科学发展之实

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呈现出以下阶段性特征: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规模总量仍显不足,交通结构不尽合理。二是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但相互衔接不够,运输效率不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节点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对接”,是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三是交通建设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施工环境仍显不佳。土地、资金对公路建设的“硬制约”,基本建设程序、前期工作的“软约束”对公路发展的制约日益加剧。

就农村交通发展而言,主要问题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四个跟不上”:一是政府资金的有效供给跟不上农民群众的修路需求,导致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问题愈显突出;二是技术管理力量跟不上总体规模偏大的建设管理工作需求,导致质量、安全隐患增多;三是养护改革的推进跟不上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要求,导致实现“有路必养”目标难度增大;四是农村客货运输的发展跟不上农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导致农村“路站运一体化”的交通运行方式急待改善。

20__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交通行业应对危机、扩大投资任务艰巨;成品油税费改革正式实施,交通发展环境、模式发生重大变革;新一轮机构改革即将启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对交通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在三大因素交互作用下,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全面分析,科学把握,趋利避害。

20__年,扩大内需是最难得的机遇,费税改革是最严峻的挑战,改善路况是最现实的压力,科学发展是最根本的要求。我们要坚定信心,砥砺勇气,一心一意抓发展,千方百计保增长,努力在应对严峻挑战中把握新机遇,在战胜严重困难中赢得新优势,在扩大内需中实现新发展。

20__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是:

(一)服务大交通。协助做好宁铜南宣高速复工,宁宣杭高速、芜雁高速开工的各项工作;全力做好g318宣南路、x018双桥-洪林段等干线公路建设环境协调和征地拆迁工作;配合做好芜申运河、水阳江航道疏浚整治等水运工程项目前期工作。

(二)县道保畅通:一是确保六路一桥年内完工。六路:宣港路、环圩路、小狸路、棋汪路、仁刘路、新大路,一桥:汪联河大桥维修加固。二是加强县道养护。在加强日常养护和路面病害处治的同时,对月南线3.5公里实施大修,安排宣狸线6公里中修。

(三)推进“村村通“:今年计划实施“村村通”民生工程项目113个194公里,现已完成路面178.6公里。其余项目已落实到村,招标工作20日前完成。

(四)落实“路路养”。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及省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20__年10月,区政府出台了《实施方案》,20__年3月,区政府又印发了《实施细则》。《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出台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有路必养,养必见效”的目标。今年,一是明确管养职责。二是稳定资金来源。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贯彻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去年,我局申报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总规模达11亿元。其中,通村公路1075条1546公里,通乡公路13条201公里,危桥改造73座1909延米,农村客运站25个,招呼站、候车亭180组。对此,我们要积极关注,进一步强化前期工作,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实施措施,调动和发挥方方面面积极性,全力加快交通建设步伐。同时,要积极争取将狸宁路(宣港路和宣狸路的合称)、水雁路、宣旌路、环胡路等县道列入省道规划网。

二是大力调整优化交通结构,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管理与运输服务的协调发展。要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国省道干线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路网布局,加强与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不同等级公路之间的匹配,公路与城市出口路、环城路的协调,发挥路网的整体功能。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养护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满意的交通设施服务。

三是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全行业要深化对公路服务本质的认识。要从用户出发,建立以服务水平衡量发展成果,以资源环境衡量发展代价,以投入产出衡量发展绩效的考评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改变主要依靠建设投入和量的增长来提高供给能力、满足增长需求的传统模式,努力实现以较少的投入和较小的环境影响,获得较高水平的公路出行服务能力。要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公路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条件。

四是继续充分发挥发挥乡镇、地方群众两个积极性。目前,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修路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是我们抓好农

村公路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引导好。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防止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盲目发展,追求高标准和高速度,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五是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农村公路建设的成败,关键在质量。我们一定要把“质量第一”的原则贯穿到农村公路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履行好行业管理职能,“宁可慢一些,也要好一些”,扎扎实实地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决不能留下质量隐患。针对我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分散,涉及面广,投资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特点,要加强对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指导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要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六是坚持“建养管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目前我区农村公路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建成后的养护管理不到位、养护资金不足。农村公路等级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弱,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养护,路况必然下降,公路的通畅就难以保证,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也难以巩固。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重点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主体责任,强化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养护职能,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加快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加强路政管理,维护路产路权,促进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公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服务,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在公共财政体系框架下,建立事权财力对等的公路管理体制。我们应该着眼行业长远发展,积极主动地应对改革,以积极的态度做好改革的准备工作。

七是必须坚持“路、运、站一体化”原则,完善农村客货运输网络。建设是基础,运输是目的。要把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客运网络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客运发展的新途径,让农民群众乘上方便车、放心车。要大力推进“村村通班车”客运网络化工程,加快乡镇汽车站和行政村汽车停靠站建设,推广经济实用车型,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争取到20__年通公路的行政村通达率100%;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相应等级(或简易)汽车客运站;在人口密集的通公路的行政村至少建一个候车亭,实现“乡镇有站,村村有点”的目标。

一位资深交通人曾经动情地说:“我们修路架桥,实则是在书写历史。一条条公路,一座座桥梁,一道道隧洞,看视冰冷的混凝土结构物,实则是克服艰险,发展进步的文明标志,是我们这代人对人民、对历史、对后人做出的庄严承诺和郑重交代”。放眼宣州交通,人心思进,人心思快,人心思跨越。凡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的干部职工,都能在交通大发展中找到一显身手、大展宏图的干事平台和创业天地。我们这一代人幸逢其时,应当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将人生追求与交通事业紧密相联,踊跃投入到发展洪流之中,挥洒豪情,展示才情,谱写真情,绘就壮美的交通蓝图和人生画卷。

交通发展调研报告篇5

一、交通发展为建设经济强市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地处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地理位置优越。20*年以来,交通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负重前进,开拓创新,克服诸多困难,交通运输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市乘省和廊坊市“村村通工程”的东风,举全市之力多方筹资8亿多元,修建农村公路195条、670多公里,涉及200多个村街,惠及人口35万人,为*整体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至20*年,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95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52公里。干线公路长145公里,形成“两横三纵”的公路交通主骨架,两横即保津高速公路和112国道;三纵即1*国道和省道廊霸线、廊泊线。境内地方公路达569公里,遍布城乡各村、连接国省干线的地方公路网络初具规模。

运输市场不断壮大,运输能力显著提高。全市现有客车325辆,货车14000辆,出租车1453辆,汽车修理厂30个,年客运周转量1.7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4.7亿吨公里。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交通,为实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市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对交通运输产生新的较大需求,要求交通运输以相应的或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来适应。同时,随着*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强市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将会出现重大变化,城市群和城镇带更加密集,人民群众对“行”的需求将会更高。

(一)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

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靠发展,实现经济强市靠发展,发挥*区位优势靠发展,解决*交通同经济快速发展中不适应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同样靠发展。当前*市交通发展正面临着全新的环境。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进一步加快交通发展。“十一五”期间,*交通工作的重点是:加快干线公路改建步伐,对现有的二级公路按照一级路的技术标准进行改建,以提高干线公路的路况水平和通行能力;实现两个衔接,即市区西环路与1*国道的衔接和胜芳东环路与112国道的衔接,以减轻交通压力,解决交通拥挤、堵塞问题,满足运输安全需要;以主要乡道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改建步伐,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路况水平,在满足群众出行需求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将公路养管向农村公路延伸,健全养管体系,提高养管水平,延长公路使用年限,以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客、货运输站点建设,逐步完善客货运输服务体系。

(二)切实抓好两个重点

一是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是公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也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要求必须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同样要求必须加快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不仅对发挥*市区位优势,扩大就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原材料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提供畅通的运输条件,不仅是*市作为交通枢纽城市的责任,也是改善*交通形象和投资环境的必然选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速公路建设,高度关注廊沧高速和大广高速连接线的建设,积极推动工程早日开工。

二是进一步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尽早实现全市城乡一体化的交通,是交通部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五种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交通发展,要求必须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就是要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动向,认真分析和预测未来交通运输需求;要科学谋划交通发展,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系统性,重视加强交通规划和运输组织工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要变需求压力为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组织保障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树立全局意识,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加强调控,加强薄弱环节,服从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理念,分层次、分系统地全面科学规划,建立和完善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是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的能力。强化公共服务,是落实新一届政府施政理念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推进建立管理服务型交通部门,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围绕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切实提高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和运输组织保障水平。

四是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和建设市场依法监管的能力。就是要强化依法立交、依法治交、依法兴交的意识,对交通运输市场和建设市场实施依法行政,依法监管,推进交通运输市场和建设市场公正、透明、开放、规范,构建统一开放、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

五是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就是要从与管理服务对象联系最密切的环节入手,从管理服务对象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完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事故、道路拥堵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预案,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做到事前能够预防,事中能够控制和处置,事后能够妥善处理。

(四)正确处理好六种关系

要实现*市交通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就要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好交通发展中的六种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改革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二,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质量的关系。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建设高质量工程就是科学的发展,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就是最好的节约,建设低劣工程就是最大的浪费,出现豆腐渣工程就是对人民的严重犯罪。交通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部门,一定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交通建设的内在质量,建优质工程,建精品工程。

第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和新的发展阶段,交通的快速发展,改革的全面深化,对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转变职能,创新管理理念,加强行业监管,提供优质服务,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在加快交通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交通行业管理,不断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能,向管理要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建成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四,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牢固树立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要加快公路建设的整体进程;又要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努力建设节约型行业。既要在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中,注重节约土地,少占耕地,合理选线,优化设计;又要在公路建设的实施中强化环保监控工作,落实环境保护的法规、措施,避免人为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以最少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搞好公路建设。

交通发展调研报告篇6

按照省政协20*年工作要点的安排,今年的专题常委会议继续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以构建我省加工制造业基地为重点,研究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就加快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专题常委会议的前期筹备工作由我委承担,这也是我委上半年工作的重点。在筹备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制定了专题调研实施方案。3月上旬,我委成立了有省政协委员、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参加的专题调研组。调研组搜集了大量加工制造业的相关资料,并认真组织学习,坚持从政协实际出发,坚持发挥政协人才荟萃、位置超脱、联系广泛的优势,坚持从总体思路上进行宏观研究,坚持“立足省情、突出重点,深入调研、上下联动,统筹安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形成体系”的基本思路,制定了专题调研实施方案,并先后召开专家座谈会、经济委员会主任会议,对调研方案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上报后组织实施。

2、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考察活动,起草了专题常委会议

主题报告。3月中旬,我委召开情况通报会,省发改委、国资委、农委、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分别通报了我省加工制造业有关情况。之后,调研组在卢家丰副主席的率领下,调研了合肥、滁州、蚌埠等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调研考察活动,调研组摸清了我省加工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对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构建我省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调研报告(初稿)》,提出了我省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具体的构建方向、思路和对策建议。

调研组还先后赴河南、江苏两省,考察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和加工制造业发展情况,写出了《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江苏省制造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3、组织各市政协开展上下联动调研。在省政协调研组进行调研的同时,还商请各市政协及省各派开展上下联动调研。一是委托马鞍山、宣城、*、*、安庆、巢湖市政协主席牵头,组织当地的省政协委员就地开展调研;二是商请省各派、工商联及省辖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围绕这一专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开展调研,各自形成调研报告。三是约请省政协常委和经企、科技等界别的部分省政协委员撰写大会发言。目前已收到调研报告和大会发言稿20余篇。

4、召开了省辖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工作会议。5月下旬,我委召开了省辖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围绕构建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调研情况,对如何结合各地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加工制造业,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从而对如何构建我省加工制造业基地问题形成共识。这次会议对筹备好省政协专题常委会议,起草好常委会议主题报告将起到重要作用。

5、以调研活动为纽带,加强了与有关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一是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和交流。继续保持与省发改委、国资委、农委、财政厅、商务厅、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坚持交流工作情况,并主动邀请有关部门派员参加我委组织的专题调研等活动。二是加强了与委员的联系。根据分管主席的指示精神,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率办公室同志分别登门拜访委员,与委员座谈交流,对委员们参政议政、履行职能的积极性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征求他们对开展专题调研及做好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建议,提高了委员会工作效率和水平。

6、编印《情况交流》。我委上半年编印《情况交流》3期,选编了《世界经济的大调整与大机遇》、《中国制造业:应尽快完成向高端跨越》、《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的产业调整》、《城市的工业化之路》、《我国农业生态安全》等10余篇与常委会议专题有关的文章,为委员参政议政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二、20*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1、继续做好专题常委会议的筹备工作

重点是组织专家、学者对《报告》进行讨论、修改和论

证,为省政协九届八次常委会议提交有较高质量的主题报告。同时做好专题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材料的编、校、印及其它筹备工作。

2、召开专题座谈会

围绕“加快发展*流通业”这一专题,召开一次专题座谈会。

3、组织开展专题调研

一是围绕“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组织专题调研;二是围绕“做大做强市级商业银行,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开展调研活动。

交通发展调研报告篇7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基本监督形式和重要监督手段。加强和改进这项工作,对于地方人大常委会全面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促进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提高监督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之义

2013年,在监督法出台之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全面的综合性工作报告、阶段性的综合性工作报告,也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报告,其中关于决算的报告、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计工作报告,以及“一府两院”工作述职、个人述职和人事任免方面的报告也包括在内,而地方组织法等相关法律并未对专项工作报告的范围进行明释。

2007年1月1日颁布施行的监督法,将专题汇报、专题工作报告、工作汇报、某些场合的工作报告(内容和时间需要人大常委会专门确定的工作报告)等,统一称为专项工作报告,并突出了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在人大监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同级“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程序。同时,监督法第三章又专门对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的职权和程序作了详细规定,将这些内容移除了专项工作报告的范围。

根据监督法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从法律意义上讲,专项工作报告的主体是同级“一府两院”,它与本级人大常委会的关系是“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本级人大常委会自身或本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特别委员会、临时机构、工作机构或办事机构所作的报告由于其报告主体不是被监督对象,如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所作的代表资格审查的报告、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所作的特定问题的调查报告、执法检查组所作的执法检查报告,不属于监督法所规定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范畴,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区分。

监督法对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在范围上作了原则规定,即指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的报告等。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可以是人大常委会要求“一府两院”报告的事项,也可以是“一府两院”主动请求报告的事项。另外,还包括有关法律规定的地方人民政府必须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而监督法第三章未列出的内容。根据监督法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是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实施经常性监督的有效途径,具有经常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即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的人大常委会会议,会中所听取和审议的专项工作报告,将“一府两院”置于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之下,有利于加强人大监督力度,有利于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有利于对人民群众要求迫切解决的倾向性、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督。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集中监督“一府两院”解决工作中的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利于推动问题解决,突出实效性。

遵程序

交通发展调研报告篇8

为认真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根据县委的部署和县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结合交通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学习调研阶段(3月至4月底)

要围绕“学习理论、问计于民,转变观念、科学发展”这一重点,统筹抓好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等工作。

(一)专题学习会

1、主要内容

认真学习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学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精神,*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学习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报告,学习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报告,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2、学习方式

专题学习以三种方式进行:(1)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交通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参加。(2)局党委理论中心组、局属单位组织集中学习讨论,并撰写好学习心得,开展学习、思想交流。(3)党员干部自学,并认真做好笔记。

3、学习时间

3月底

(二)专题调研

1、调研课题

局属各单位每个单位确定一个调研课题。

2、调研内容

(1)围绕本单位的工作特点,深入到乡镇、行政村调研,并确定一个有代表性的乡镇重点进行专题调研,力求带着问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

(2)结合今年“两会”代表议案、提案办理工作,深入基层,关注民生,把代表委员对议案、提案办理工作的满意度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要求。

(3)探讨优化施工环境、强化道路安全监管、优质服务、方便群众出行、农村公路网络建设、水运航道开发以及交通队伍建设等作为调研的重要内容。

3、调研时间

4月上旬

(三)解放思想大讨论

1、讨论主题

围绕“科学发展提升能力,克难攻坚勇创新业”这一主题,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水平,推动我县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展开深入讨论。

2、讨论形式

大讨论以两种方式开展:一是利用主题学习会,开展“解放思想,推进交通发展”思想大讨论。二是在交通简报上开辟“解放思想大讨论”专刊(专栏),刊登稿件,进行深入讨论交流。

3、讨论时间

4月中旬

二、分析检查阶段(5月至6月底)

要围绕“发扬民主、寻找差距、服务发展”这一重点,统筹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等工作。

(一)双重组织生活

1、主要内容

(1)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交通可持续发展主题,深入查找影响和制约交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

(2)组织生活会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通过学习,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2、会议要求

(1)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重在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明确方向,形成民主团结、敢讲真话、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参会代表要有广泛性,可以吸收基层群众参加,认真听取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与群众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会后,要及时梳理群众意见建议,并将群众的意见建议,作为起草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材料。

(2)组织生活会参加对象为全体党员,通过学习讨论,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会议时间

5月上旬

(二)形成分析检查报告

1、主要内容

在征求意见建议、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形成局党委分析检查报告。

2、具体要求

(1)在主要领导主持下,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初稿。

(2)初稿形成后,在一定范围内组织群众进行评议。

(3)召开党委会充分讨论。

(4)根据群众评议和党委会讨论的意见,修改完善。

(5)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分析检查报告及评议结果。

3、时间安排

6月中旬

三、整改落实阶段(7月至8月底)

要围绕“破解难题、建章立制、促进发展”这一重点,统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等工作。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1、主要内容

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政策制度,将整改思路和措施进一步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

2、具体方法

(1)根据分析检查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措施,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初稿,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时限和责任单位。

(2)整改落实方案提交党委会讨论通过。

(3)整改落实方案以适当方式向党员干部群众公布,接受监督。

3、时间安排

7月上旬

(二)开展“三服务”活动

1、主要内容

服务企业,帮助联系企业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服务项目,即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项目攻坚活动;服务民生,即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具体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2、具体工作

(1)到“三服务”联系企业开展重点调研,了解企业发展、项目推进、惠民实事办理情况,排查存在的具体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在规范运输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运输、强化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监管。

(2)确保县重点工程无障碍施工,政策处理、征迁工作有序推进,施工企业尽早进场施工,帮助协调好施工企业与当地政府、行政村的关系。

(3)方便群众安全出行,合理安排客运班线和城乡公交线路的规划布局。

交通发展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 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可行性研究,总体协调

深圳市政府在近中期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基础上,根据城市近期建设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了6条轨道交通线作为二期工程优先建设。组成二期工程的6条轨道交通线分别是:1号线续建工程、2号线、3号线、4号线续建工程、6号线和11号线,总计里程约175km。

本文试图就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应该是什么概念的轨道交通、可行性研究和总体协调工作应该围绕什么样的目标开展,研究思路和方法应该如何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1 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

在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中,应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突破创新,完善功能,保护环境,实现功能、环境、安全、经济和效益的高度统一,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应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1 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人为本,完善功能,保护环境,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需要。www.lw881.com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合理制定载客标准,并适度预留规模,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完善换乘衔接功能,并预留接口;合理选择轨道交通模式与车辆制式;合理选择线路走向及敷设方式;注重建筑景观效果,加强减振防噪措施;完善公众服务设施;提高系统舒适度(如乘车环境等)。

1.2 安全可靠的轨道交通

贯彻安全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提高工程设施技术可靠性,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安全运营。实现安全可靠的主要途径有:车辆、设备技术成熟可靠;加强防灾措施;完善安全防护体系;改进运营管理体制,加强运营管理与维护。

1.3 便捷、畅达、高效的轨道交通

贯彻高效服务意识,完善客运设施,提高线路的直达性和可达性,缩短出行时间,充分体现快捷的特点,发挥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实现建设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实现便捷、畅达、高效的主要途径有:完善线网衔接换乘功能;线路功能定位与轨道交通模式选择;选择技术先进的车辆、设备;优化运输组织,提高旅行速度,缩短出行时间;合理设置站位,完善车站交通功能设施;改进运营管理体制。

1.4 一体化的轨道交通

实现并完善与其它对内和对外客运交通的有机衔接,将轨道交通融入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实现轨道交通与其它客运交通的一体化,进一步实现建设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实现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有:协调与公交的关系,强化与交通枢纽的衔接功能;强化与机场、铁路客站、长途汽车站及口岸的衔接功能;实施“停车-换乘”方式。

1.5 经营概念的轨道交通

创造轨道交通经营资源,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经营收入,资源整合与共享,综合开发,体现建设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营概念轨道交通的主要途径有: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范围和建设计划;优化线路走向及站点布置;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车辆与机电设备系统制式统一与兼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产化率;土地利用与综合开发;改进运营管理体制,努力实现车辆、设备维修社会化;注重目标成本控制。

1.6 可实施性的轨道交通

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密切结合实际,强化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实现轨道交通建设的可实施性。实现可实施性的主要途径有:提高工程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合理选择施工技术,并降低工程实施难度;优化项目建设管理方案;搞好项目实施策划。

深圳市是现代化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特区,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应该是具备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因此,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必须围绕建设全新概念城市轨道交通这一目标开展,努力搞好实施全新概念城市轨道交通的策划工作。

2 可行性研究总体思路及关键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

2.1 可行性研究的总体思路

(1)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依据,以“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为目标,以在建一期工程为基础,充分理解并贯彻政府和业主意图,吸取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经验,根据评审意见和政府有关批文,紧紧围绕项目的可行性展开深入全面的研究。

(2)从整个网络(乃至“珠三角”轨道交通网)和线路远期延伸发展角度,结合深圳市“组团式”“多、中心”和“田园城市”的特点,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工程方案研究,做到“近期结合远期、局部服从整体、设计服从规划”,处理好“轨道交通建设与使用、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轨道交通客运功能与城市发展功能”的关系,追求总体最优。

(3)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理论,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对工程进行多方案综合比较分析,考虑功能、环境、安全、投资和效益的统一,提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环境协调、安全可靠、造价合理的方案,为项目决策和工程设计奠定良好基础。

(4)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与协调,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的优势,注重相关专业或系统的配合协调,强化实地调查研究,确保工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提高可行性研究工作质量和速度。

2.2 关键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

(1)应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根据各轨道交通项目功能特点和具体情况,重视轨道交通模式和车辆制式选择、供电、信号、afc等制式的统一或兼容以及联络线设置问题等。方便车辆及检修设施和备品备件等的相互调备,并可减少备用车等,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2)充分考虑发展预留,确保线网可持续发展,适应城市未来发展需要,这包括运能储备、出行舒适度的提高、线路延伸、换乘联络接口预留及车辆设备制式等。

(3)应从网络总体上对车辆维修基地、停车场、控制中心及主变电所进行统筹研究,力求人力资源、运营设备和设施资源、土地资源等多方面的共享和综合利用。

(4)从规模上预留扩编条件和从线路设施上适当预留线路通过能力,均可实现运输能力的发展预留,而且这些适当的预留措施对工程初期投资影响不大。当然,发展预留要适度。

(5)采用“小编组、高密度”的运输组织方式是值得推崇的。这不仅可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设施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减小车站体量,易于与环境结合。但是,单靠提高行车密度,甚至线路远景通过能力采用40对/h来实现运能储备和提高舒适度(以满足人们未来的出行需要)是不恰当的,甚至是有风险的,需综合研究确定。

(6)应重视环境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上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远期的利益来换取今天的发展”。轨道交通模式和车辆制式选择、线路走向、线路敷设方式、车站建筑、高架桥及地面建筑均需与环境相适应,满足城市环境要求。

(7)强化线网衔接换乘功能,通过换乘枢纽锚固线网。同时,加强与其它交通(机场、道路交通枢纽、铁路客站、口岸等)的衔接功能,以充分发挥功能和提高效益。应进行公交配套专项规划研究,为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依据和基础。

(8)在统筹安排、充分考虑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车辆基地设计中应运用先进的检修理念,并改进车辆检修体制,由计划修向均衡修和状态修转变,尽可能压缩基地规模。同时,工程建设应分期或分步实施,避免厂房和设施闲置,并减少初期工程投资。

(9)车站设计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并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尽可能压缩体量,高架车站应轻盈、通透,出入口及人行过街系统联为一体,出入口、风井甚至设备管理用房等尽可能与建筑物结合建设。

(10)供电系统采用集中供电方式还是分散供电方式应结合在建一期和城市电网具体情况,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研究,并与当地供电部门协调并取得认同后确定最终方案。

(11)机电设备系统应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配置,努力提高国产化率,注重目标成本控制。

(12)车站、车辆基地及可利用的土地和空间尽可能地进行物业开发(但要事先对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进行专项研究)。

(13)改进运营管理体制,努力实现车辆设备检修与维护的社会化。

3 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

3.1 可行性研究工作原则

(1)现场踏勘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现场的踏勘和实地调查与资料的分析比较,根据以往经验,一个方案的形成要结合图纸工作,对现场进行多次反复踏勘了解才能够成熟。

(2)理论分析与专家经验相结合:运用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理论对多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并结合专家经验,进行定量分析以取得最佳结果。

(3)专题研究与可行性研究相结合:为使可行性研究报告更加深入,内容更加丰富、翔实,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时,要开展一些项目的专题研究,与可行性研究工作结合进行。对由6条轨道交通线组成的深圳二期工程尤为必要。

(4)内部方案论证与外部协调相结合:轨道交通系统是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专业众多,与城市其它设施的接口十分复杂,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既要注意系统内部方案的合理性,又要注意与外部条件的协调性。

3.2 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法

(1)选择合适目标并掌握约束条件:进行科学可行性研究首先必须选择目标,要客观分析并掌握约束条件。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遵循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并以定量分析为主,力求能够反映项目实施中的所费(即费用,如投资、运营成本等)与所得(即效益,如运营收入等),对不能直接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的,则实事求是地进行定性分析。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各有特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应根据需要,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静态分析为辅的决策分析与评价方法。

(4)多方案比较与优化:多方案的比较论证与优化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关键,尤其是在多目标决策分析时,方案众多,可采用综合评分法、目标排序法、逐步淘汰法或两两对比法进行比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程序见图1。

4 总体协调工作建议

4.1 总体协调单位的工作内容

为了在同一时间内按期按质完成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6条线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必须有一家总体协调单位承担技术协调工作。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协调的基本任务是:

“提出问题、组织研究、协调落实、提供咨询”。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协调6条线可行性研究总体技术方案、技术接口、综合进度等,协助业主组织完成各种汇报、审查和验收。

(2)制定工作计划,提出要求,落实协调,组织完成6条线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3)审核6条线可行性研究中间报告和最终报告送审稿,协助完成客流预测和环评报告编制和审查工作,审查各线勘探要求,组织勘探工作,验收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报告。

(4)协调主要技术专题研究工作,并协助业主组织审查或验收专题报告。上述各项总体协调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总体协调管理工作和总体协调技术工作两个方面。“管理”

是各项工作按质按期完成的保障,“技术”是按质按期完成的手段,两方面工作都很重要,总体协调工作应两手一起抓: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技术”。

图1 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程序(技术路线)框图

4.2 对总体协调工作的建议

对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协调工作提出以下7项建议。

(1)一个目标:可行性研究总体协调工作应紧

紧围绕实现“全新概念城市轨道交通”这一目标开展工作。

(2)两个协调:只有同时做好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协调工作,才能保证研究工作的质量和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内部协调即各线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客流预测单位和勘察单位等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协调。而作为项目决策重要工作阶段的可行性研究中,有大量的问题涉及到政府各相关部门(包括铁路、机场等),则须进行必要的外部协调工作。

(3)三大任务: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技术协调工作有很多具体的内容,为便于组织和管理,确保技术协调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分成以下3大类型。

①各线研究涉及的共性问题内部协调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重大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轨道交通模式和车辆制式选择、系统建设规模与运能储备、系统运营模式和运输方案、机电设备制式选择及国产化方案。

②涉及到轨道交通线网衔接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技术问题—内部协调、外部协调相结合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重要的线路走向方案和敷设方案、线路的换乘衔接(含与其它交通的衔接)与联络、线路远期延伸和发展预留、车辆基地、供电、控制中心等功能定位与资源整合、与铁路部门的协调、土地利用与协调和环境协调等。

③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技术问题—内部协调技术质量管理问题,主要包括:重要指标和参数取值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研究内容和文件编制深度、技术文件的审核工作和目标成本控制。

(4)四项原则:总体技术协调工作应遵循“总体研究,统筹协调,综合平衡,整体最优四项原则。

(5)五大专题:由于本次研究是6条线同时研究,为了可行性研究达到理想的深度,为实现全新概念轨道交通奠定良好基础,对一些共性问题和涉及网络乃至整个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有必要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论证研究。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有以下5大专题需进行专门研究。

·系统规模与发展预留;

·轨道交通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包括:车辆基地功能定位、合理分布与资源共享,供电方案与供电设施的社会化,控制中心的合理分布,机电设备制式选择,轨道交通模式、车辆制式选择;

·大型综合换乘枢纽方案研究;

·车辆、机电设备国产化方案;

·土地利用、综合开发与融资方案。

(6)六个步骤:①熟悉并研究6条线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政府相关文件,总结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研究总体思路;②组织各研究单位讨论交流,明确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协助业主组织力量启动专题研究;③组织总体方案的讨论交流,基本确定各线总图方案和各项研究工作前提;④中间报告和地质勘察资料的审核与验收,协助业主组织中间汇报审查工作,研究并落实中间审查意见;⑤最终报告和专题报告审核与验收,协助业主组织送审稿汇报审查工作,研究并落实送审稿审查意见;⑥各项研究成果的审核与验收。

(7)七项措施:确保总体协调人力资源配置完备;制定总体技术协调工作计划、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制定各阶段技术文件编制内容和研究深度,并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建立总体协调例会制度,并组织专题交流讨论会;分阶段汇报审查,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编制各阶段文件审查要点;必要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由业主核发。上述建议可视为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协调工作的行动指南,可喻指本次研究工作相关的7个方面的力量(政府、业主、总体协调和四家设计单位)或7项工作任务(1项总体协调和6条线的可行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键主编.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投标书.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2003

2 于松伟,万学红.南京地铁2号线的设计新理念.地铁与轻轨,2003(2)

交通发展调研报告篇10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西安外国语大学近年来在社会实践教学改革中构建并创新了以“全员参与、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全程质量监控,指标完善的成绩考评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这对于解决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18-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高校逐步探索出一些初见成效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这些教学模式及其学理基础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基于课程理论教学的、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组织指导的、学生以课题组形式全员参与的、不主要依托于社会实践基地的低成本分散社会调查模式,是符合目前多数高校实际教学条件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也是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主方向。这一模式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是教师的组织指导,以及社会调查质量的有效监控与考核评价。特别是后一个方面,目前探索出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仍存在论述简略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尚难以有效解决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等问题,这是目前有效构建高校思政课全员性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亟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课题。

笔者在承担“概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从理论上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完善西安外国语大学近年来的社会实践教学机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良好运行机制与实效的全员性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

一、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制度保障。我们认真贯彻“05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将社会实践教学规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探索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开展分别考核的教学制度和培养方案,社会实践教学单独设立2个学分,学生成绩不及格,需按统一补考安排重新进行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方可获得学分,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和师生的重视。

这一教学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基础和组织指导主体两个方面都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一些高校实行的校外社会实践主要由学生会、团委负责,思政课一线教师脱离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弊端,强化了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性特征;第二,师生在一学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已充分熟悉,便于更有效地组织与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第三,实践教学的开展时间长,更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虽然我们设立学分而无实际学时,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假完成教学任务,但一学期理论教学期间的社会调查开题论证,寒假开展社会调查,开学两个月写作实践调查报告,足以保证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接受较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培养。

二、确立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结合的组织模式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教师与本科生的比例一般在1:400至1:600之间。如果每个学生独立开展调查,任课教师势必负担沉重,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调研进行有效指导,这是多数学生分散社会调查实践模式质量不高,容易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我们探索的优化策略是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适当集中调研选题,求真务实,质量优先,兼顾数量,优化指导,质量和数量获得最佳平衡,保证学生全员高质量地开展社会调查实践。

这一组织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是,教师在每年秋季课程理论教学开始起,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让学生在自然班范围内3至5人自愿结合成调研课题组。组合的原则是,按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分为城市和农村(包括城乡结合部村庄)两种类型调研环境组合,分别适合选择不同性质的调研课题。教师统一发放课题组申报表组织登记。课题组申报时,学生要亲笔签名,并登记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城市具体到区县,农村具体到村庄)。申报后经教师审核确认,不得随意变更。课题组成员寒假在调研开题报告指导下,严格到登记的调研地独立开展调研。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调研资料,共同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这是我们强化对社会调查全程质量监控严格把关的第一步。具体调研地的事先选定,能够较有效地解决以往分散调查模式中部分学生弄虚作假,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抄袭自己根本不可能去的调查地的调查报告蒙混获取学分的现象。诚信认真和实事求是是做好社会调查的思想基础,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成立课题组并预先登记调研地,我们向学生强调申报时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考虑,申报后严格执行。如果社会实践教学结束后个人提交的调查资料获取地与课题组申报表中不一致,将视为弄虚作假,成绩按不合格处理。

三、注重从选题到调研报告撰写的全程指导

课题组成立后,教师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2课时,专门就社会调查的内容范围和选题、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的规范、开题报告和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指导以社会调查指南的形式同时供学生参考学习。

(一)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结合的选题指导模式

以往在指导社会调查实践的过程中,一些不合格参加补考的学生就问我们:老师,我们写这么多调查报告有什么用呢,老师会认真看吗?学生的反馈让社会调查指导教师深思。如果学生觉得调查报告没什么用,教师至多就是评个分数,不会认真看,就不大可能认真去做,也谈不上高质量,至多为了获得学分。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社会调研在实践育人、课程建设、师生科研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并有效加强对调研的指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教学改革。每学期教师指定八个以内选题方向和范围(应适合两种类型的调研地和课题组),学生在此范围内自主凝练更具体明确的调研选题。在不断征集调研选题和检验调研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逐年发掘其中一些做得优秀的调研选题展开长期追踪调研,可以积累一批认识省情、国情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从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识国情,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工作能力。

这一选题指导模式是一种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模式。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选题,有两个弊端会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第一,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二学生,没有经过基本的科研训练,他们通常只能提出一些比较宏大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个有明确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的调研课题。选题不科学,下面的一切调研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就不存在了。教学中,一个教师每届要指导400至600名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选题都严格把关和指导,至少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和学生沟通交流并最终确立科学选题的工作。以往分散社会调查模式之所以会流于形式,质量和实效性谈不上,选题这个关键性指导工作就是一个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这一教学现状促使我们积极探索集中选题方向这一改进和解决策略。第二,学生自主选题,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通常会十分分散,即使部分优秀学生能提出一些很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选题,以单个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条件,其调查样本的范围、数量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很难对课题作深入调研。这样的课题即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至多在实践育人和课程建设两方面发挥价值,科研和社会价值则很难凸显。教学中面对学生较为单薄的调研成果,我们常对好的选题颇感惋惜。因此,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价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集中选题方向,引入集体调研制开展调研。遍布各省城乡各地的数百名学生共同做几个方向的调研课题,汇小流而成江海,这个价值潜力是不可小视的。只有学生觉得调研很有价值,教师确实很重视,才会认真去调研;只有教师觉得调研有价值,而不只是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才会发自内心下功夫去指导。师生缺乏内在驱动力,单靠硬性的实践教学制度去约束,是一种最基本的消极约束,难以解决社会实践教学提高质量和实效性的根本问题。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有效提高和良性互动,才能真正给社会实践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和价值。

(二)严把课题调研开题报告质量关

科学的调研选题确立后,课题组根据指导要求,共同撰写课题调研开题报告,其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课题研究对象内涵外延的科学界定,调查方法的选择及与其相适应的调查具体内容的设计,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对课题研究对象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凭主观想象的,通常不会从学理上给予科学的界定,这会直接造成调查具体内容设计偏题甚至离题,严重的会造成整个课题调研的失败。我们要求学生在寒假前一个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上交,教师批阅后利用课程理论教学时间对一些比较严重的共性问题专门指导,并将批阅后的开题报告下发,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后,指导寒假实施调研。科学而规范的开题报告是我们全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又一个关键性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指导工作就基本结束了,寒假只需按照开题报告的调查设计,实事求是地认真实施就可以了。

(三)加强调研报告撰写阶段的指导

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独立调查获取的调查资料,用两个月时间,在五一假前共同完成调研报告并统一上交。在此期间,我们设立社会实践指导咨询办公室,每周一任课教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咨询撰写调研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全程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的最后一个辅助性环节。我们在课题组成立之后已经对如何撰写调查报告作了专门指导,这一环节学生面临的问题基本就较少了。学生上交调研报告后至6月中旬,教师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的评阅和成绩登录公布工作,历时九个多月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工作就基本结束了。

四、创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全程质量监控机制

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高质有效开展,受三大关键性环节的影响和制约,即开题报告的科学论证,在开题报告指导下诚信认真开展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以及社会调研报告的撰写。首尾两个环节都在校内进行,教师都能在教学进程中给予有效指导,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假期校外社会调查实地实施过程这一关键性中间环节如何确保质量就成为一个关键课题。

(一)调查过程质量监控的困境

在教师带队组织的学生专项集体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有效对其进行直接指导和质量监控,但受师资力量、实践经费、实践基地和学生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一实践形式通常是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的专利,广大学生无缘参与,难以成为一种全员性实践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自主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式社会实践教学,但由于教师在学生实地调查过程中的“不在场”,其质量监控与实效性始终是一个很难有效解决的关键性课题。

一些高校在加强社会调查过程管理的实践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常的方案是,要求学生填写统一发放的“实践材料内容表”,内容包括照片、视频、问卷、访谈记录;或者规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一部分内容是调查过程描述,包括调查时间地点、调查对象、调查照片等。这是目前笔者所见最具可操作性的代表性解决方案。这类方案仍然无法摆脱的缺陷是,其本质上仍主要停留在记录与考评经过学生加工的“调杏过程记录或描述”这一实地调查质量间接证据的阶段,仍无法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实际调查深度与质量。因为,让学生描述调查过程,或在统一发放的表格中汇报登记调查相关资料,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描述得绘声绘色,弄虚作假无法杜绝。我们在以往指导和评阅社会调查报告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不少学生在“调查过程描述”部分动辄言自己调查了多少个省,获得了成百上千份问卷,显然不很真实;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按照开题报告论证寒假认真实施调研,截止提交调查实践报告的前三四天才着急想起给教师打电话发邮件,咨询原开题课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另换课题;更有的学生根本没想过咨询教师就擅自变换调研课题应付交差了事。后两类学生交上来的社会调查报告,都有详细的调查过程描述,报告正文部分都有翔实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绘制有形象直观的数据分析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教师单凭报告本身评价,看起来都是扎实认真充实的社会调研。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研等类大学生最熟悉、网络唾手可得的课题是弄虚作假的重灾区。教学实践证明,“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的解决方案很大程度地上已流于形式,并不能有效监控学生实地调在过程这一关键性环节,基本上起不到保证与提高实践质量和实效的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实施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这一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复杂。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地开展社会调查认识中国国情的先驱与代表,他对社会调查过程及其成果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学生在开题报告指导下深入实地调查并收集调查原始资料,这就是“十月怀胎”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及其收获的调查资料成果,比学生利用调查资料写成的最终社会调查报告还重要。我们并不应该将教学的焦点放在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受到系统而严格的社会调查训练的大二学生,能在基于有限调查样本的社会调查报告中深刻分析什么社会现状,提出什么好的对策建议,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眼光向下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用科学规范的社会调查方法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去认识社会,获取“社会事实”。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态度怎么样,是不是诚信认真扎实地去做了,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不是经过他们加工汇报的“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或调查单位签字盖章的证明材料,而是他们获取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这正是解决学生自主分散调查过程监督和质量管理难题的关键点所在。学生调查的态度、深度和质量怎么样,比较每个人的调查原始资料,优劣就判然分明了。

在近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在一开始的社会调查制度与理论方法的系统指导中就明确要求学生,整个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要完成并提交三个作业,即开题报告、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和社会调查报告,并高度重视,将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关于社会调查原始资料的数量要求,我们具体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主要调查研究方法,规定了每个学生调查完成后要上交的最低标准;至于调查资料成果的质量管理,开题报告已完成了调查问卷设计和访谈提纲制定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调研过程只是实施过程。通过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对学生假期自主分散社会调查过程实施严格管理和质量监控,是我们近年探索的改进与提高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质量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也是充分挖掘发挥社会实践教学四个方面综合价值的重要载体。原生态的调查原始资料的提交要求,不仅有效“逼着”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并原汁原味地做好资料记录,有效提高了实践育人的效果,同时,其中涌现出的一些优秀调查原始资料成果,指导教师可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进一步规划跟踪调查,积累资料长期存档。教师教学中可作为榜样与标杆展示调查成果,引导大家向这些优秀学生看齐;科研中可充分发掘利用,发挥其学科建设和科研价值。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一例学生认真实践后的感悟: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12级杨阳(化名)课题组在做陕西农村老人养老现状的调研后写道:做问卷调查时,我们亲自去调查对象家,亲眼看到了每一位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收获颇多……对我们自己,这次实践活动是个锻炼,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学到的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真的增强了!

五、完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社会调查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我们总结教学经验认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对个人的考评与对课题组的考评相结合;评价体系指标完善同时不失简洁高效,客观公正,具有量化可比性和可行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