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6:17

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活动aBCaBpa

平衡计分卡的局陷性

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于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SC)理论。该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企业愿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评测指标,以实现战略和绩效的有机结合。BSC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包含财务指标、顾客角度、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使组织能够一方面追踪财务结果,一方面密切关注能使企业提高能力并获得未来增长潜力的无形资产,这样企业既具有反映“硬件”的财务指标,又具备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软件”指标。

现代企业努力构建一套平衡指标体系:它所包含的非财务指标内涵能够补充财务指标所不能反应的企业绩效内容。然而企业竞争环境是如此多变,能时刻找到真正“向前看”的非财务指标吗?确定BSC指标体系的过程(尤其是非财务指标)必然具有先天的主观性,企业管理层必须能控制和驾驭这种先天的主观性所引发的不确定性。主观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必然是员工对自己在BSC体系下所得到的绩效信息,薪酬奖励和晋升发展的合理性、公正性产生怀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组合:一方面企业希望BSC体系中的非财务指标能尽可能补充财务指标的缺憾;另一方面BSC指标确定中的主观性又容易引起企业内部考核、奖罚合理性的争议。

从aBC成本核算法到基于活动的盈利能力分析

aBpa的产生

aBpa源于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aBC),aBC是成本核算的最小单位形式:它可以确定交付产品、服务于客户以及维持经营所需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的实际成本。aBpa扩展了aBC,aBpa的焦点是客户,客户被当作是成本和营业收入的交汇点。aBpa的核心问题在于:企业应该怎么去为那些产生超过成本的营业收入的客户提供服务。如银行,有的客户在银行中有基金、保险委托、支票业务等多项业务。而另一些客户,只是把工资存在银行,并不能带来多大收益。

aBpa的组成要素

aBpa四个核心要素:企业活动、活动关联成本、客户、营业收入。

企业活动是以客户为导向的,这些活动引起活动成本,而客户则提供企业的收益。在客户层面上,而不是在经营单位或企业整体的层面上,活动、成本以及营业收入之间的联系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理解。客户是企业最大的利润中心。

aBpa指出企业若想获利,要么使用成本领先战略,要么找出那些无利可图的客户,然后或给他们重新定价,或鼓励他们去别处交易。aBpa鼓励企业寻找可以给企业带来长远收益的客户,把他们的利益放置在企业关切的核心位置上。企业要推广和细化对有利可图的客户关系有贡献的交易和产品,摒弃那些对核心业务无助的鸡肋业务。建构一种以面向客户,基于客户活动成本和客户盈利能力的综合系统可以提供给企业以对手难以超越的组织优势。

因此找出对有利可图的客户关系有贡献的交易和产品至关重要。其简化的流程体系为:

第一步是把当前的客户盈利能力——客户净营业收入减去当前的交易和产品的成本——为先前的交易和产品利用的函数。第二步是重新配置交易和产品,以使客户关系的盈利能力最大化。这可以通过特定交易和产品的利用、抑制或重新定价其它的交易和产品来实现。aBpa的精要就在于:使用aBC来估计逐个客户的盈利能力,然后把那些对客户有吸引力,能够给企业带来大量回报的产品和服务与那些引起成本激增的相区别。

如何通过aBpa找到企业营业收入的驱动要素

aBpa模式能够找到可盈利的产品和服务,它要求系统有能力追踪客户与业主的所有交易以及其所产生的成本。简化流程来看:首先把客户交易分解为客户发起的交易(前台交易)和支持交易(后台交易)。然后,找出这些交易的直接活动(操作活动)和间接活动(监督、配置活动)接着按照实际动产和不动产的成本投入来逐一确定成本额。最后将成本分为:对客户交易敏感的短期可变成本(前台员工);对交易有些敏感的长期可变成本(监督);当交易放大时引起固定资产增加所引发的生产能力成本。据此企业要依照成本基数,鼓励和引导那些有利可图的客户进一步的为企业带来收益;分流那些无利可图但占据成本份额较大的客户部分,对他们的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节约资源。

aBpa的优势和缺陷

aBpa与平衡计分卡的优劣比较

从测量标准和单位来看:BSC针对的是企业和经营单位的财务结果和非财务标准;aBpa则分析客户盈利能力和针对细分客户的客户交易盈利能力。绩效驱动因素:财务标准是可测量的,BSC的财务结果驱动因素一般是已知的;aBpa则必须重新分析找出那些企业营业收入的驱动因素。薪酬管理时:BSC基于财务和非财务一揽子综合评价要素;aBpa则基于员工个人和对团队、组织整体创造客户盈利能力和客户交易盈利能力贡献的奖励。学习和成长维度上:BSC通过财务和非财务标准的综合利用,将企业战略和核心竞争力落地,企业方向变得明确;aBpa则对客户盈利能力的驱动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愈加深刻。技术实施方面:BSC中的财务标准显然比非财务标准更有确定性,更易测量。aBpa则必须贴近客户,追踪客户营业收入和交易,这样成本有时也是高昂的。

aBpa所能带来的战略优势

aBpa通过向集中化的客户销售和服务单位提供细化的成本和营业收入数据,使它们可以依靠这些数据进行战略选择,aBpa为分散化的决策开辟了道路。其次aBpa使得前端单位和后端单位有可能追求不同但互补的战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想仅依靠低成本或差异化战略吸引客户注意越来越难,现在更多的企业选择走差异化和低成本结合的中间道路。

aBpa的局限性

aBpa本身并不排斥非财务测量标准,但只有当非财务的测量标准对于单个客户可用时,aBpa才是有效的。aBpa需要能够时时关注客户交易的系统,其所带来的成本是一般小企业难以承受的。企业如果没有职业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且aBpa本身有其不适应的情景:当通过绩效测量标准来显示承诺和价值观,而不是要度量未来现金流量的先导指标时,aBpa和类似于aBpa的框架也是难以适用的。

aBpa本身并不完美,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马歇尔w迈耶先生也承认该体系尚不到足以充分运用的地步,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和深入到企业更深层次上。但这种思想的引述,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看待绩效测量的角度。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由于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和会计人员主观判断、会计政策等的不同规定,盈余管理成为众多企业为了不同目的而操纵财务报告等的重要部分,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使分析师预测和投资者判断存在偏差,误导投资者投资,给资本市场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对现实规制盈余管理和盈余管理审计无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前景。

一、国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国外盈余管理的研究早于国内,且研究方法和动机方面明显成熟于国内,国外的文献综述按企业性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营利性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第二部分为非营利组织的盈余管理研究。

(一)营利性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1.概念

在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中,Schipper、Healy和walhen、Scott等学者的研究较具有代表性。其中,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对会计披露时进行干预,这种干预行为是具有倾向性的;Healy和walhen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伴随着企业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发生的,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改变财务报告,误导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了解并影响其判断结果;而Scott对盈余管理的解释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企业管理者为了在如一些成本及借款合同中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会计政策中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一种行为,另一方面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是从契约观这一方面出发,即公司在面临一些应急状况时,企业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达到契约中的规定条件,在维护契约各方利益的同时来保护自身以及企业的整体利益;还有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或者延迟确认收入,计提减值准备,调控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等支出的形式来平滑利润,来满足不同时期财务报告的要求。

2.动机

目前来说,国外相关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1)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上市公司影响公司股价,迎合分析师预测或者企业自身的收益筹划;(2)满足管理者的报酬激励以及债权人要求的报告盈余标准(3)达到监管要求的动机,即逃避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

Denizigan,marcelopinheiro(2012)通过开发一个关于收益操纵、分析师预测和机构投资者交易的模型,得出了内部人持股的程度影响企业的管理收益,并且盈余管理也导致了不乐观的分析师报告错误,进而导致机构投资者积极的交易行为。这一研究结论将内部股权激励和分析师预测联系起来,同时得出,公司治理较弱的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突出,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来避免盈余管理。

JamesJianxin,Gong,SiyiLi(2012)以2009年标准普尔数据库的数据为样本,研究首席执行官的激励信息是否与预测未来盈利有关。从而得出结论:预测未来盈利提高了高管的激励。从而说明高管激励因素随企业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有着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得出:Ceo激励与未来现金流量和非操控性应计收益具有相关性,而与操控性应计收益无关,说明Ceo激励因素促使企业去规划交易创造收益而不是操控报告收益。

HassanHeidari,aliashtab,Golamreza,Kordestani(2012)采用德黑兰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探寻债务合同和资本市场的压力(净收入和经营活动收益增长),收益增长以及公司的财务杠杆的高低是否与调整epS的盈余管理有关,从而得出结论:债务合同的约束和资本市场的压力是公司管理层调整每股收益的两个动机,有更高收益成长的和高财务杠杆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并调整每股收益。

Daniela.Cohen,paulZarowin(2010)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采用Jones模型,分析增发股票期间的实际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研究结果显示增发股票期间为了满足行业监管的要求,采用实际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法,在增发股票之后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较大,这说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发股票,且有向上管理盈余的倾向。

YanXiong,HaiyanZhou,SanjayVarshney(2010)基于两个投资组合公司的数据,探讨企业在ipo发行前与ipo时期新股表现不佳的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在ipo发行之前公司有很高的盈余管理水平,投资者不能拥有额外的非正常收益。这也证明了ipo之前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普遍性及企业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给规则制定者启示,决定是否应设立新的标准和其他需要进行披露的项目来抑制ipo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

Healy认为,公司为满足某种奖金计划进行盈余管理,提高收益,进而获得更多奖金。Daniela.,Cohenaiyesha,thomasZ.Lys(2008)研究得出盈余管理在整个样本周期内稳步增长,达到或打破去年的盈余标准,达到或打破分析师的预测,避免报告亏损是管理盈余的重要动机;在法案公布之前应计盈余管理的增加与基于股权的高管薪酬的部分转变同时发生,对于应计制盈余管理,期权成份提供了激励的差别,期权授予当期是消极的,而未执行期权则是积极的。

3.研究方法

国外相关学者关于盈余管理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应计利润法,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使用,特定项目研究法等。由此而见,以前主要集中于权责发生制下的的研究,目前则更多结合实际与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Daniela.,Cohenaiyesha,thomasZ.Lys(2008)研究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公布前后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盈余管理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并得出结论: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公布之前,企业的盈余管理在财务舞弊时期呈增加趋势,而法案通过之后,盈余管理水平恢复到颁布之前的的水平;同时发现法案公布后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下降时,实际盈余管理活动显著增加,表明了公司转换到实际盈余管理。

annalisa,prencipe(2012)通过应计利润项目来研究美国跨国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国内公司的是否存在区别,研究结论显示:一是美国跨国公司与国内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的确不同,国内公司比跨国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大,这可能是国外公司的法律及各种政策的约束所致;二是有国外子公司的跨国公司,若子公司坐落在法制薄弱的国家或者是避税国,则会更多地进行盈余管理,两者的不同主要集中在外汇收入方面。

ScottD.Dyreng,michelleHanlon,edwardL.maydew(2012)也证实国内收入比国外收入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有广泛的海外分支机构的公司,这些分支机构若坐落在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则会更多进行地盈余管理;坐落于避税国地区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大,并且盈余管理的递增效应集中于外汇收入部分。此部分可以考虑合并过程、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不同角色、公司治理的角色以及特殊法规的影响,利用对这些因素的进一步研究来解释跨国公司究竟是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的。

DanielCohen,Rajmashruwala,tzachiZach(2010)研究发现,管理层会降低广告支出来避免损失和盈余下降,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晚期阶段,公司增加广告支出来达到盈余基准,在财务年度的第三季度增加广告支出,从而在最后一季度突破先前年度同时期的收益。

另外,BenjaminC.ayers(2006)通过研究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司可能为达到利润与盈余增长的基准同时在现金流量与非操控性应计两方面都进行了控制活动。而国外的很多学者对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因素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以探究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的因素。ConstantinosCaramanisa,CliveLennox(2008)探寻审计努力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在控制了其他的变量后,审计努力如审计时间越短,管理层报告高收益的盈余管理动机越大。此外,还有学者研究公司治理,董事会结构特征,关联交易等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非营利性组织的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国外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对营利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很少有对非营利性组织盈余管理方面的探讨,因此,此方面可以说是盈余管理今后一个新的研究方向。marcJegers(2012)基于比利时2007年非营利组织的844份财务报告,主要探讨非营利组织的盈余管理问题,结论证实,非营利组织更倾向于披露零利润,而组织现金流量的绝对值水平越高,就越倾向于操纵盈余;潜在的机构差异(管理层和董事会之间的差异)和非营利组织的金融负债结合在一起很容易导致操纵盈余管理。对非营利组织盈余管理的特征等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

二、国内盈余管理相关综述

(一)概念

我国国内相关学者也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魏明海(2000)认为企业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基于企业财务数据的债权契约合同的结果,在编制企业会计报告和构建规划交易方法时,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作出的判断。

大体上讲,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分为:一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会计准则规范的要求;二是进行盈余管理所采用的是基于会计方法上还是非会计方法上,如规划交易或对其时间进行安排等。

笔者认为,企业进行的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实现自身利益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已有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进行自由选择,为对某些利益集团可能会造成损害,但是其行为是在合法的范围内,可以说是对政策范围内不同选择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另一种被成为“利润操纵,利润平滑”,此种是企业的不合法行为,指有目的的操纵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信息披露,这可能不是一个企业的整体行为,而是企业某些小集团群体或个体利用其有利信息而进行的操纵行为。

(二)动机

国内相关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较为成熟,研究表明,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管理层的报酬激励;为达到融资目的而满足企业债务契约的要求;为达到公司上市或增股的目的,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还有的是为了免税或税务筹划的目的。

吴联生等(2007)从避免亏损的角度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实证研究结论显示,非上市公司虽然没有上市公司那样面临资本市场的压力,但仍然有着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防止公司出现亏损现象。但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和频率则远远较大。蒋义宏(1998)主要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动机方面进行研究,并指出:在股票上市发行时由于市盈率等财务指标不符合条件,为了提高发行价格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会进行盈余操纵以获取配股资格;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包装,以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亏损导致公司股票被摘牌的情形。另外,陆建桥(1999)从上市公司亏损前后年度的数据出发,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有亏损现象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并指出,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前后及其出现亏损当年有盈余管理的行为。

(三)研究方法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很多,总结国内相关学者对已有盈余管理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1.利用特定项目,应计利润项目,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公允价值研究等。

其中,陆建桥(1999)验证上市公司存在亏损现象时,通过管理公司财务中应计利润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程度的测定。蒋义宏(2002)主要选取了2000年这一具体年度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其特征为首次出现亏损、当年度扭亏和摘帽的上市公司,从而验证上市公司存在亏损时不仅通过应计项目来调节盈余,同时也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调节。

2.采用的模型最多的是Jones模型,国内很多学者对Jones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修正的Jones模型和扩展的Jones模型作为其参考模型,并证明其模型的优越性等。

顾振伟(2008)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中表明,在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下,有关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归为正常的经常性利润扣除项目,文章在扩展的Jones模型基础上进行研究计量。实证结果证明,在计量效果方面与以往的模型相比,扩展的Jones模型更有效。

3.分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上市公司数据对盈余管理进行探讨,以及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等。

其中,李维安,王新汉,王威(2004)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基于非经营性收益的分析研究了公司盈余管理与形成的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就越小,反之亦然。

三、评述及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者对盈余管理研究的综述可知,就目前而言,对盈余管理主要从其概念、动机、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且以上市公司为例进行研究的最多,而对非上市公司研究较少,尤其是对非营利性组织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方面,国外刚刚起步,国内还是空白;另一方面,关于企业盈余管理,国内相关学者对具体应计项目的涉猎较浅。因此,今后对非营利组织的盈余管理问题,对具体应计项目和采用收付实现制方法对盈余管理的深入探讨,以及相关的案例研究是今后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Denizigan·marcelopinheiro,incentivetomanipulateearningsanditsconnectiontoanalysts’forecasts,trading,andcorporategovernance,JeconFinan,2012(36):781-821

[2]JamesJianxinGong·SiyiLi,Ceoincentivesandearningsprediction,RevQuantFinanacc,2012(20):75-89

[3]HassanHeidari,aliashtabandGolamrezaKordestani,predictingearningsmanagementbasedonadjustedearningspershare(epS),africanJournalofBusinessmanagementVol,2012(28):8281-8286

[4]Daniela.Cohen,paulZarowin,accrual-basedandrealearningsmanagementactivitiesaroundseasonedequityoffering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50):2-19

[5]YanXiong&HaiyanZhou&SanjayVarshney,theeconomicprofitabilityofpre-ipoearningsmanagementandipounderperformance,JeconFinan,2010(34):229-256

[6]Daniela.CohenaiyeshaDeythomasZ.Lys,Realand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inthepre-andpost-Sarbanes-oxleyperiods,theaccountingReview,2008(3):757-787

[7]annalisaprencipe,earningsmanagementindomesticversusmultinationalfirms:discussionof“wheredofirmsmanageearnings”,ReviewaccountStudy,2012(17):688-699

[8]ScottD.Dyreng·michelleHanlon·edwardL.maydew,wheredofirmsmanageearnings?,ReviewaccountStudy,2012(17):647-687

[9]DanielCohen.Rajmashruwala.tzachiZach,theuseofadvertisingactivitiestomeetearningsbenchmarks:evidencefrommonthlydata,ReviewaccountStudy,2012(15):808–832

[10]BenjaminC.ayers,Discretionaryaccrualsandearningsmanagement:ananalysisofpseudoearningstargets,theaccountingReview,2006(3):617-652

[11]ConstantinosCaramanisa,auditeffortandearningsmanagement,CliveLennox,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8(45):116-138

[12]marcJegers,Dononprofitorganisationsmanageearnings?anempiricalStudy,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irdresearchVoluntas(2012)23:85-105

[1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北京:会计研究,2000(9)

[14]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北京:会计研究,1999(9)

[15]顾振伟.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16]李维安,王新汉,王威.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非经营性收益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11):126-135

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篇3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盈利能力;外文综述

一、引言

企业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同时将应付款作为短期融资政策(Deloof2003)。因此,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运用(被定义为营运资本管理)已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malmi.2003)。

营运资本管理通常具有两大作用。其一,营运资本管理直接影响公司流动性(Chiou.2006)。营运资本对于流动性的作用表现为:存货购买导致现金流向供应商而现金流入又源于存货销售(Richards1980)。因此,推迟付款,应付账款虽增加,但现金流出时间却被延长。这种相互关系在财务危机时期将导致企业收缩信用政策,推迟付款来应对外部融资约束(enqvist.2012)。营运资本对于流动性的长期影响还不明显。如严格的信用政策可能拒绝了潜在的客户,因而减少了未来的资金流入。其二,营运资本管理对于提升公司价值非常重要(Smith1980)。一方面,营运资本影响公司销售额进而影响公司利润;另一方面,营运资本管理影响公司资本占用进而影响公司资本成本。可以设想在没有增加资本占用的前提下增加销售额将会使得公司利润大幅增加,但改变销售通常又会影响营运资本投资。

二、营运资本管理评价方法

营运资本管理被定义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管理”(Haley1991)。因此,净营运资本等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务来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都被高度重视。尽管主流看法认为,净营运资本主要指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Deloof2003)。但仍有学者认为应当将流动负债从营运资本中剔除出去,采用广义的营运资本方法(VanHorne.2005)。鉴于综述目的,本文将应付账款作为营运资本的一部分对待。运用净营运资本替代毛营运资本的好处是:流动负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存货存在以及未来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是密切联系的。当然,也可以发现使用净营运资本会忽视应付账款对于营运资本需求量的抵消效应。

营运资本管理计量的常规方法是现金周转期(CCC)。CCC源于营业周期,用于计量采购到销售收款的时间段(Richards.1980),运用存货周转天数(DSi)加应收周转天数(DSo)计算而来。然而,营业周期采用的是毛营运资本的方法,忽略了采购到付款的时间差。对于净营运资本,CCC计量的是现金从流出到流入的时间差。因此它运用经营周期与应付账款周转时间(Dpo)的差额来计算。通常来讲,CCC以天数加以反映,计算如下:CCC=DSi+DSo–Dpo。DSi计量存货管理,等于存货余额除以销售成本再乘以365天;DSo计量应收账款,等于应收账款余额除以销售额再乘以365天;Dpo计量应付账款,等于应付账款余额除以销售成本再乘以365天。

除上述方法外,理论和实务界也提出了采用净经营周期(ntC)来代表营运资本管理(meyerandLudtke2006)。与CCC相比,计算ntC时统一采用销售额形式,然而这种方法缺少应有的准确性。

三、研究述评

(一)研究结论概况

表一运用关键词的形式按时间描述了大量研究。从表一可知,除meyer.(2006)仅采用2003年的数据分析结论外,其他研究者均运用4到20年的面板数据。此外,大多数研究采用资本回报率作为因变量来计量盈利能力。更为具体的是,大多研究使用资产回报率(Roa)或毛经营利润(Gop)来反映盈利能力。

从表一可以看出早期学者对于营运资本管理研究大多采用CCC或ntC为替代变量,从近期研究来看,已经转向从DoS、DSi、Dpo等方面进行细化研究(wohrmann.2012等)。从整体结论来看,表一揭示了早期研究(Jose.1996等)表明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Banos-Caballero(2012),他们的研究表明营运资本管理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或呈U型特征。

(二)研究结论评述

早期研究从营运资本的三个方面建立了营运资本管理与盈利能力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首先,多数研究设计运用单一的变量来计量营运资本管理(CCC或ntC),但CCC是由营运资本的三个组成部分计算得来的。因而CCC能否与盈利能力建立负相关关系,关键取决于三个组成部分能否强有力影响盈利性。其次,当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营运资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流动资产而言,enquvist.(2012)发现DSo、DSi与企业获利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它的研究也为这些研究结论提供了额外的证据(wohrmann.2012)。然而,对于应付账款而言,研究文献结论不一。从理论角度来看,应付账款增加,营运资本就会减少(enqvist.)。由于CCC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那么可以推断Dpo应当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企业推迟付款将能使企业更具盈利性。但令人不解的是,实证结果表明Dpo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或者显示负相关的关系。仅有Lararidis.(2006)研究表明两者存在正向关系。

注:CCC表示现金周转期,Dpo表示应付账款周转期,DSi表示存货周转期,DSo表示应收账款周转期,Gop表示毛经营利润,nop表示净经营利润,ntC表示净商业周期,Roa表示资产回报率,RoCe表示占用资本回报率,Roe表示权益回报率。,,,n/a,&分别表示正相关,负相关,不显著,不相关以及是否相关需要依靠商业周期等情形。

就线性关系而言,Banos.2012特别分析了中小规模的公司,他发现这种关系并非是线性而是一种U型的关系。因此,这种结果显示营运资本管理并不能一味提高盈利能力,相反公司可以保持积极的营运资本水平来最大化其获利能力。enquvist.(2012)等考虑了不同的商业周期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经济下行时,商业周期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更加强劲。说明在经济危机时刻,应收账款可以提升盈利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延长而不是缩短债务期限限来增加获利性。

四、总结与展望

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本文整合了前人有关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研究。总的来看,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从紧的营运资本有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Banos.2012的结论外,其它实证结果都支持线性模型。由于存在这种不同的结果,那么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与营运资本管理的关系时,需要对研究范围进行一定的控制。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当考虑这些不一致的结论。准确的说,在非线性模型下研究营运资本管理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的。从实务和理论的角度看,寻找保持多少营运资本能最大化企业盈利能力以及企业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据此,未来的研究不应仅聚焦于怎样来衡量营运资本管理,而是应当具体的分析营运资本的每个组成部分,考虑保持什么水平的营运资本能够提升企业的获利性。此外,还应研究如何能够整合兼顾供应商以及客户的利益,制定出最优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1]Banos-Caballero,s;2010.workingcapitalmanagementinSmeS.accountingandFinance,50,511-527.

[2]Chiou,J.2006.thedeterminantsofworkingcapitalmanagement.JournalofamericanacademyofBusiness,149-155.

[3]Deloff,m.2003.DoesworkingcapitalmanagementaffectprofitabilityofBelgianfirms?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ndaccounting,30,573-587.

[4]enqvist,J.2012.theimpactofworkingcapitalmanagementonfirmprofitability.workingpaper.

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篇4

【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盈余质量

盈余质量是目前会计信息质量系统中的研究热点,对投资者、债权人而言是最具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是从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的角度来阐述盈余质量问题,学术界对其评价标准和测度变量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应计项目的操纵性来研究盈余管理的幅度,本文提出的以质量得分为技术手段的定量方法为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会计作假

盈余管理的结果影响了盈余质量,而会计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控制会计作假行为,所以在理清盈余质量与会计质量区别之前,先要明确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盈余作假的关系。无论是盈余管理还是盈余操纵,简单地说,都是指管理层使用会计手段(如在会计选择中使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努力将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这种谋求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相对立的。但是学术界认为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契约成本和成本,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投资者认为盈余是比现金流量具有更多信息含量的数据。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当局采取一些盈余管理的措施,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效应,增加公司的价值。因此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有交集,但不能等同。

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是以不超过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区分点的。如大量的研究所证实的,管理当局或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监管的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误导了投资者,造成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弱化;或意图谋求更多报酬分红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损害了公司的价值;或由于双重问题而进行的盈余管理,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当局者盈余操纵的手段按照方式分有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和实际交易盈余管理;按具体方法分有操控应计项目、线下项目和关联交易。这些貌似合法却不道德的行为,在允许会计政策自由选择、会计准则可操作性较低,以及新兴经济交易事项确认计量不确定的情况下,钻了准则和法律的空子,是一种投机行为,也是在盈余管理研究中难以把握的灰色地带。

盈余操纵真正包含的是投机性的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会计造假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编造、变造、伪造等手法编制会计报表,掩盖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操纵利润的行为。这种失真的财务信息不仅误导投资人债权人,更给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信用基础带来严重危害。它是会计各种法律法规严格禁止的行为。

据此,以a代表盈余管理,b代表盈余操纵,c为a与b的交集,代表投机性盈余管理,那么a-c是合理的盈余管理,b-c即为会计造假,如图1所示。

图1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盈余造假的关系图

图1中a=盈余管理;b=盈余操纵;c=a∩b=投机性盈余管理;a-c=合理的盈余管理;b-c=盈余造假

二、盈余质量的度量和评价

辨析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盈余造假这三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看清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关系,即从合理有效,到不合理不道德,不合法。盈余质量为会计信息中最敏感、相关性较强的一部分,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有:利奥波德?a.伯恩斯坦和约翰?j.维欧德(1999)指出的“盈余质量是指盈余和评价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彭曼和张小军(2001)从目前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角度,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当期盈余作为预测未来盈余指示器的能力。从这两个定义来看,盈余质量是指当前盈余的可靠性以及预测未来盈余的相关性。作为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结果,盈余质量区别于会计信息质量在于经历盈余管理之后,这种报告盈余与经济盈余的吻合程度。通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存在着差距。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盈余质量越低;反之差距越小,盈余管理程度越小,盈余质量越高。结合上述集合描述,笔者认为,如果把a与b的并集作为整体的会计质量,不妨将盈余质量描述性地定义为集合c在集合a中的比重,即投机性盈余管理质量在总体盈余管理质量中的比重。比重越大,即投机性盈余管理越多,报告的盈余质量越差;比重降低,盈余质量提高。

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目前多是用琼斯的应计项目作为操纵的替代变量。然而盈余质量作为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对象,能更综合全面地反映质量状况,从而更准确反映盈余管理程度。盈余质量得分可以作为有效的替代变量,但如何得到这一得分?一般需要高度相关的评价指标和精确的得分计量过程(如常用的主成份分析、神经网络模型等)。本文给出盈余质量的评价体系,为得分测度提供了现实指标。

(一)盈余质量的可靠性评价

集合c即投机性盈余管理质量是盈余质量的核心部分,它是盈余管理的“灰色地带”,钻了现有会计法律法规的空子。所以这部分质量的真实性、可信性就成为评价的第一要义。一般而言,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主要从四个层次来分析——企业交易和性质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会计估计与判断;会计信息披露。结合盈余管理的特点,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滥用会计政策、应计项目,或安排实际交易、关联方往来交易操纵盈余。所以,笔者认为,盈余质量的可靠性分析应突出企业交易事项的性质与质量分析,即交易是否具有有效的经济实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持续、稳定,是否存在平滑收益现象;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时点是否遵循一贯的会计估计与判断。应从经济业务的披露中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驱动因素,从会计方法的解释分析中考察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质量。

具体的分析指标有:关联方交易率,以关联方交易销售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表示,该比率越高,则说明公司的盈余质量越低。资产减值准备率,以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如果该比率降低,则说明公司改变了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盈余的可靠性较差。应计额比率,以应计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其中,应计额=(期末应收款-期初应收款)+(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期末预付款-期初预付款)-(期末应付款-期初应付款)-(期末应计费用-期初应计费用)-(期末预收款-期初预收款)-(期末应付税金-期初应付税金)-折旧和摊销,如果该比率较高,则说明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了利润操纵,公司的盈余质量不高。

(二)盈余质量的现金支持度评价

盈余质量第二层次的控制标准是它的现金支持度。基于权责发生制下的应计项目为管理当局提供了很大的会计选择空间,从而为提高账面盈利提供了便利。类似roa,roe等财务指标通过操纵可以较容易得出高盈利能力的评价,但并不能说明它的盈余质量高。评价盈余质量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各项财务数据为基本计算依据,对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检验从而反映公司获取利润的“品质”如何;否则,没有现金的支持,依靠盈余管理、不良应收支撑,资产浮肿,盈利能力指标泡沫严重,必然出现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指标的严重脱离。

具体的指标可以有:收益变现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的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平均股东权益;总资产收益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的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平均总资产。这些指标越高,说明盈余质量有流动性很强的资产支持,盈余质量较高。

(三)盈余质量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评价

盈余质量评价的第三个层次是质量的持续性和可预测性。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操纵线下项目——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补贴收益。那些偶发的、非持续的收益使得盈余缺乏持续性,对未来收益也无预测价值;而经常的主营业务则能够使盈余具有持续性、稳定性、预测性。经验研究中,科门迪和利普(1987)指出,当期盈余的持续性越高,市场反应越强烈,即盈余反应系数越高,反之就越低。费森和奥尔森(1995)的“干净盈余”理论也表明,由于盈余各组成项目在稳定性、风险性和可预测性方面的差异,因而对使用者估计企业价值具有不同的重要性。盈余的预测性可通过会计盈余的反转性来研究(李刚,2006[5]),即未来盈余的变化与当前盈余质量状况正相关。

在重组购并浪潮中,劣质企业在本质没有好转的情况下由于获得了巨额的重组利得而扭亏为盈;为到达资本市场增发配股的要求,上市公司操纵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行为就立刻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证监发[2002]55号第一条规定,申请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这一规定也使以操纵线下项目的盈余管理不得不转向关联交易。但无论是线下项目还是关联交易在特殊动机下“创造”出的利润,都很难对未来企业的盈利提供相关的预测信息。

这一层次要求的具体指标有: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主营业务/利润总额;非经常性损益比重=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净利润=(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普通股股份;关联交易比重=关联交易应收应付净额/应收应付净额。

综上所述,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如图2: 

三、结论与启示

盈余质量管理中,投机性盈余管理的比重可用盈余质量的可信度、现金支持度、主营业务的支持度等来衡量测度。这就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描述了盈余质量这一概念。盈利质量作为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者,虽与会计质量一样对应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一般财务报告体系,但其评价还依赖于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表;盈余质量属于会计质量的子系统,集中体现着报告质量的相关性,盈利能力是盈余质量的一个方面,其可信度,现金流支持度,持续性等都有待于对盈余质量的评价。本文提供了盈余质量现实的评价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测度盈余质量给出质量得分来研究盈余管理。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应计项目的操纵性来研究盈余管理的幅度,本文提出的质量得分的定量方法可以使得盈余管理从横向的企业间、行业间,纵向的时间差异中比较分析,拓宽其研究思路和视野。

【参考文献】

[1]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2]邓凤娇邓凤兰.盈余管理基本涵义的再探讨[j].财会通讯,2003,(1):(273).

[3]郦玉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现实方法[j].商业研究,2005,(15),总第323.

[4]张兰萍.介绍几种衡量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的指标[j].财会月刊(会计),2006,(5).

[5]李刚.盈余持续性、盈余信息含量和投资组合回报[j].

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资本市场使资本从资金富余者快捷地流向需要资金的生产性投资者,即能提供资金最高回报的企业,既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同时资本得到最大化增值,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市场中存在着众多的资金需求者,资金富余者如何分辨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者成为一个问题,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盈利能力较差的生产性投资者也期盼获得资金,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些生产者可以通过某种操作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以获得资金,从而产生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与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做一些概括性的总结。盈余管理是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表对外报告的过程,以达到私人目的而进行的对盈余的披露管理。Healyandwahlen(1999)定义盈余管理是管理层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通过规划交易改变财务报告,旨在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从而影响其决策和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二、盈余管理动机

已有盈余管理文献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得出了具有相当证明力的证据。总体上,研究结论表明,公司管理层为了避免亏损、提高管理者报酬、降低违背贷款合同的可能性、避免退市、避免监管部门干预、影响股票市场对公司的理解、少交税,等等。

从本质上来说,盈余管理行为是一种有害行为,它使得投资者无法区分优秀企业与盈利差的企业,从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经济发展,所以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监管部门的研究热点。

三、盈余管理方式

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必定采用一定的盈余管理方式才能达到目的。学者们对盈余管理方式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经验证据。盈余管理的方式:

(一)利润“大洗澡”。即如果亏损已成事实,那么管理者将倾向于报出更大的亏损额。因为此时亏损多少已经不重要,不如多确认点应计提的损失,为以后的经营甩掉包袱。

(二)调低利润。具体方法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减值的计提,以少缴纳税款或避免监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微软公司通过调低利润来避免《反垄断法》的。

(三)调高利润。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盈余管理方式,包括提高管理者薪酬、避免亏损、避免违背贷款合同等多种情况都会看到这种方式的痕迹。

(四)利润平滑。经济学假设人是厌恶风险的,人们不希望看到波动剧烈的经营业绩,因此利润平滑企业的股票将比利润波动企业的股票更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在国外,这一方式的盈余管理更为普遍。

四、盈余管理的测度

盈余管理行为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来测度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是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主要提出了三种估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和盈余频率分布模型。现介绍如下:

(一)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此模型将应计利润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分析盈余管理的困难在于其不可直接观测和计量,应计利润分离模型主要通过估计操控性应计利润来检验选定样本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存在盈余管理。Kaplan指出,应计利润随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一个适当的模型应能从总应计利润中分离出由外生经济环境决定的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其余的部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并以此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在实证中应用非常广泛,通常将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看作总应计利润的数学期望,总应计利润与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差额作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能估计出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但是它要求用大量没有进行盈余管理公司的数据来估计某一具体公司的正常应计利润,这种估计的主观性太强,可靠性值得怀疑。

(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这种方法通常用来研究某些特定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如银行业中的贷款损失准备、保险公司的索赔准备,因此能够有效识别是否存在了盈余管理行为。由于特定应计利润法是针对具体行业中的某一具体应计项目,因此区分操控性和非操控性部分所依据的假设更切合实际。其优点是,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比较容易得到,因为研究者可依据会计准则来判断,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哪些会计项目应该得到如何的反映,能得到准确的证据。但具体的应计利润研究往往局限于小样本或具体行业,增加了应用的难度。

(三)盈余频率分布模型。以上两种方法研究了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而盈余分布模型揭示了盈余管理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这种方法集中于研究管理后盈余分布的特征,而不需要将盈余分为操控性和非操控性两部分。假设在无盈余管理时,企业盈余服从混合正态分布,而且密度函数是光滑的;而当某一阀值处存在盈余管理时,在盈余分布直方图中阀值左(右)侧相邻间隔内的观察数会出现不寻常的低值,右(左)边相邻间隔内的观察数会出现不寻常的高值,从而造成在阀值处密度函数不光滑或不连续,因此判断阀值处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便转化为判断阀值处盈余分布函数的光滑与否。盈余频率分布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识别短期内为了某一目标盈余数字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没有去衡量单个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而是考察具有相同经济背景公司的总体结果,通过使用大量样本数据来检验盈余的分布特征。

关于盈余管理的测度问题,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各种实证研究结果至今仍然存在争议,尚未找到一个完善的计量盈余管理的方法,实践中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各有取舍。

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篇6

会计盈余信息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高质量的会计盈余信息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便于缓解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使用者的信息风险。孙铮等(2006)研究发现,企业的会计信息与银行信贷资源的获得有显著的相关性。债权人利用企业的会计盈余信息可以评价其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企业的会计盈余越高,米来现金流入的能力越强,企业偿还木金和利息的可能J陛就越大。由于会计盈余信息在债务契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管理者为了达到债务契约中的相关限制条件会对会计盈余进行操纵(Grahameta1.,2005)。当前会计盈余的操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改变企业的会计政策来调节当前利润,该种方法不改变企业实际的现金流量,但会改变企业利润的列报期间;另一种是真实盈余管理,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生产、销售、投资等活动的时间和规模等操纵企业的利润,该种方法不仅对当期的利润产生影响,而且对于米来现金流也会产生影响。

既往关于盈余管理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应计盈余管理会使得会计盈余质量降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企业债务成木就会越高(13harathetal.,2008;Francisetal.,2005)。李四海等(2015)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木研究发现,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小,会计信息的噪音就越小,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企业的借贷成木就越低。会计制度和会计法律日趋完善,应计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且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应计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加大了应计盈余管理的机会成木,因此,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管理者开始转向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那么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是否能够被债权人识别?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是否会影响债务融资的成木?

以往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上,鲜有文献专门研究真实盈余管理与债务融资成木之间的关系。因此木文主要利用2007}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考查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债务融资成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债务融资成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债务融资成木越高,说明市场惩罚了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木研究拓展了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债务成木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国内外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关于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Cohenetal.(200幻研究了萨班斯法案前后企业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研究发现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前企业采用应计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情况很普遍,但是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下降,而企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调节利润的情况增加。Zang(2012)研究发现,企业会交替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通常在会计年度内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操纵利润,在年末则通常口改革与发展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顾鸣润和山存志(2012)研究发现,企业在股权再融资前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会被交替使用,以此调节当前利润,但股权再融资结束后企业的经营业绩会显著下降。Grahameta1.(2005)研究发现,企业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外在环境来选择是采用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通常情况下,当会计相关法律更严苛、会计准则更完善时,企业利用应计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诉讼成木会加大,因此企业会更加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调节利润。

2.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Coheneta1.(2010)研究发现,企业在进行股权再融资时会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来调节当前利润。李增福等(2011)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前,会同时利用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来调节经营业绩,因此会出现股权再融资前业绩上升而股权再融资后业绩下降的情况,而且真实盈余管理对业绩下降的影响时间要长于应计盈余管理对业绩下滑的影响时间。Franciseta1.(2005)研究指出,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后的盈余信息不再具备价值相关性。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会使企业经营偏离最优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米来的价值产生影响。GL1t1tly(2010)研究指出,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会导致企业米来的现金流下降,同时企业米来的价值也会下降。tayloreta1.(2010)研究了真实经营管理活动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发现那些利用真实盈余管理达到分析、预测盈余的样木公司,其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会导致企业米来的经营业绩显著下降。Kim和Sohn(2013)研究发现当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企业米来的现金流入水平与真实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企业的财务报表是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企业的债权人通过会计盈余信息和其他财务信息来判断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及现金创造能力,然而以往的研究表明,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私有目的而对企、的盈余进行操纵。随着法律和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应计盈余管理更容易被外部投资者察觉,企业面临的诉讼风险会增加,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来操控盈余。李杉(2008)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利用扩大生产、增加销售、缩减费用的方式进行会计利润的调节,由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降低了企业米来发展的动力,因此降低了企业米来的获利能力。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调节了会计利润,增大了会计信息的噪音,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从而加大了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Cohen和Zarowin(2010)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会增加企业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关于当期利润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米来现金流的评估。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操纵后的利润不能再作为债权人评价企业米来获利能力的可靠信息,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增加了债权人准确估计米来现金流的风险,因此债权人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在制定信贷决策时会通过提高债务融资成木来弥补信息风险。Ge和kim(2014)研究了真实盈余管理与公司债券利差的关系,发现企业的销售操控和生产操控增加了债券的发行价格,债券持有人认为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增加了企业的信贷风险,因而会要求更高的回报。饶艳超和胡奕明(2005)研究发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制定信贷决策时非常关注企业的盈余。企业的盈余质量越高,盈余的预测能力越强,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违约风险就越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越低。因此,银行在制定信贷决策时会依据企业的盈余质量制定不同的信贷条款,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会计盈余质量就越低,银行等债权人要求的风险补偿就越高。    

由此,木文提出假设:在控制了应计盈余管理等其他因素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债务融资成木也会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木文选取了2007一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木,样木中删除了金融保险业、St和*St类以及数据资料不全的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万德数据库,并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分位数的winsorize处理,木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tata11.0软件。   (二)变量设置

1.真实盈余管理。根据Cohen et al.(2008)和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木文将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分为三种:①销售操控,即通过提供销售折扣或者向顾客提供商业信用方式扩大当前的销售收入,该种上升的收入很可能是新时的,销售操控会导致当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较低。②生产操控,即通过扩大产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木,进而使得单位产品的总成木下降,最后列报在利润表中的销售成木降低。③费用操控,即通过对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管理费等酌量性费用的操控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企业通过少支付酌量性费用不仅能够提高当前利润,而且能够降低当前现金流出量,增加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木文用异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a13CF0)的绝对值、异常的生产成木(a13YRoD)的绝对值、异常的酌量性费用(a13eX)的绝对值这三个指标来度量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程度。

(1)估计正常水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正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与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改变量之间线性相关,为了估计正常水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木文分行业分年度对以下模型进行回归:

CFos/at一1=(3‑+(31/art+a}saLet/ar,+a3saeet/ar,+e(1)

异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a13CF0)等于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正常水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2)估计正常水平的生产成木。生产成木被定义为企业的销售成木加上存货的改变量,木文用模型(2)来估计正常的生产成木:

Ylzovt/ar,=a‑+at/at-,+a}SaLet/ar,+a3oSaLet/art+a4osaLet-,/ar,+e

(2)   异常的生产成木(a13YRoD)等于实际的生产成木减去正常水平的生产成木。   (3)估计正常水平的酌量性费用。由于酌量性费用支出的多少通常与企业销售收入的多少有关系,因此木文用模型(3)估计正常水平的酌量性费用:   eXt/arl=a‑+al/arl+a3SaLet-1/arl+e

(3)   异常的酌量性费用(a13eX)等于实际的酌量性费用减去正常水平的酌量性费用。

上述三个回归方程中的CFos表t第t期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SaLet表t第t期的营业收入,DSaLet是当期的营业收入与上一期营业收入之差,DSaL乓-i是第t-1期的营业收入与t-2期的营业收入之差,Y1ZoDt是第t期的生产成木,等于第t年的营业成木与当期存货变动之和,eXt是第t期的酌量费用,等于当期的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之和。

为了综合反映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借鉴Cohenetal.(200幻的模型,木文将异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a13CF0)的绝对值加上异常的生产成木(a13YRoD)的绝对值加上异常的酌量性费用(a13eX)的绝对值来反映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由此,真实盈余管理综合变量计算如下:    

1ZeaLem=}a13CF0}+}a13Y1ZoD}+}a13eX}    

2.应计盈余管理质量。现有研究已经表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会被交替使用,进而达到调节盈余的目的,因此为了避免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在研究真实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成木的影响时,控制了应计盈余管理。木研究的应计盈余管理采用Kotharieta1.(2005)的业绩匹配琼斯模型,该模型是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企业的盈利信息,分行业分年度对模型

(4)进行回归:

tait/ait-1=aii/ait-1+a10ReVit/ait-1+a3YYeit/ait-1+a31Zoait+sit                                     (4)   其中,回归方程中残差#ic的绝对值,作为应计盈余管理的变量。

(三)模型设定

CoS氏a13YRoD+陇a13CF0+a3a13eX+p4ReaLem+pgControl+pfiindustry+p7Year+s  (5)   木文用模型}5)来检验真实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成木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可知,债务融资成木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0.28%,不同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木差距较大,说明样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实盈余管理的变量的最大值在0.4到2.78之间,真实盈余管理的各个变量的最小值都是。,主要是因为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各个变量取了绝对值,真实盈余管理各个变量的标准差都较大,说明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真实盈余活动来调节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变量的均值为o.oe,,最大值为0.4e,,最小值为。

(二)相关性分析

可以看出,真实盈余管理的各个变量(生产操控变量a13YRoD,销售操控变量a13CF0,费用操控变量a13eX,真实盈余管理的综合变量ReaLem)与债务融资成木均显著正相关,说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木就越大,初步验证了木文假设。应计盈余管理的变量(aQ)与债务融资成木显著正相关。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SiZ创、总资产回报率(RoaD、流动比率(CiJRR)、收入增长(GRowtH)、产权性质(Stat创与债务融资成木负相关,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期限(am)与债务融资成木呈正相关分别表t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篇7

自安然事件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出台相关法案来治理盈余管理这一现象。政府力求监管以及控制盈余管理,各国的学者们也争相研究这一领域,以找寻出更合理的理论支撑最佳解决方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研究与盈余管理相关的公司治理的方向有如下几个: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公司治理进而影响盈余管理;董事会特征以及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具体实施所担任的监督效果;细分盈余管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等,从不同的分类上探讨企业的收益管理这一问题。Xieetal.(2003)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降低盈余管理的途径有数种,其中包括增加独立董事中具有财务专长的人数,聘请具有财务专长人员的审计委员会,增加董事会开会次数,增加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

Roychowdhury(2006)首次将盈余管理用具体的模型表示成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将两者的定义与界限清晰地划分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在既定的会计准则范围内,通过熟练使用会计政策选择和采取最适宜本公司的会计估计变更来掩盖公司实际获得的利润或是虚增企业收益(DechowandSkinner,2000)。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方式,报表上的现金流量并不会产生变化,但最终计算所得的账面会计利润与企业经营所得现金流量之间会产生巨大差值。真实活动盈余是通过现金流量表中三大活动,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项现金流活动的相对占比、交易时间所属的会计期间来完成的。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相比较而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操作较为简单,但造成的账面数值差距较大,容易被相关的监察部门所发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为复杂,所涉及到的实际内容较多,操作较为繁琐,但不易被税务机关及其他报表使用者察觉,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也将更深层次地危及企业(mizikandJacobson,2008;mizik,2010)。进而可知,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渠道及程度,是目前公司人、股东、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等报表使用者所热切关注的话题,也是相关领域的学者所争相研究的对象。虽然国外文献中也有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文献,但研究背景是成熟的资本市场,所得出的结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市场。

在国内学者所撰写的文献中,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大致划分为两种,单一模型、多个不同的模型并行表示。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模型划分为三种:单一指标代替公司治理、多个指标同时作为衡量标准、多个指标综合成某一指数来表示公司治理。现有的文献中,大多是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单一指标来指代盈余管理,用多个指标一同表示公司治理,进而研究两者或者是再加上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高雷、张杰(2009)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水平越好,企业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黄世英、吴文芳、陈克兢(2014)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质量正相关,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活动将越少,盈余质量也将会提升。但目前的文献中,尚未讨论到公司治理水平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具体影响程度,具体的作用机理。苏柯、杜金岷、张超林(2014)研究发现,正向盈余管理水平占公司资产比重的年均值达7.6%,高于经营现金流净额占公司资产比重的年均值5%。这些数据也说明了目前企业运用盈余管理修饰报表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具?w的选择标准以及运用机制与程度,是目前需要通过大量实证数据来研究与解决的。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政府对盈余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法规限制,也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可以依据一些报表指标来判断具体的公司报表是否值得信赖与进一步投资。

目前,现有的文献大多从股权集中度、企业管理者能力、公司特征差异、公司治理态度等某一方面来研究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公司治理水平与两种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的文章还不多。已有的文献大多从数个指标的角度来表示公司治理,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表示公司治理,力求更加准确与可靠。本文将公司治理以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成一个数值,来研究与应计盈余质量、真实盈余管理两种盈余质量的关联,从而为监管部门以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近年来,企业操纵盈余的方式逐渐多样化,不仅仅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方法。自国外学者Roychowdury(2006)提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这一分类至今,人们的注意力就从以往的仅仅注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变到注重两者,甚至于更注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原因在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在经营现金流量表与企业利润之间形成较大的数值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运用隐蔽的方法,调节实际的应收、应付款项等的交易时间,进而改变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最终分布结构,使年度会计报告截止日期的账面数值更为可观。

现有文献中,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相关的文献方向有几种,分别是内部控制、避税、外部审计等方面。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2013)实证研究发现,不同企业的产权性质、规模会导致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产生不同的结果;有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公司,更少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2011)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所有权性质、公司规模、债务率等控制变量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管理层薪酬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有正相关关系,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同样也具有正相关关系。

Blair(1995)研究认为,狭义公司治理是指企业的所有者、董事、监事以及者众多角色之间的一种相互牵制的内部治理机制。马忠(2011)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时,企业的所有者与者之间的矛盾会加剧、公司盈利能力会下降,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将使企业盈余管理减少、盈余质量提高。由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公司治理水平与应计项目盈余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企业治理能力越强,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进行调控的可能性减小。

假设2:公司治理水平与真实管理盈余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企业治理能力越强,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相对减弱。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5年的沪深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并对这些数据执行如下的筛选过程:(1)由于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的财务指标以及会计科目的类别与其他行业不同,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剔除被St、*St及S的公司,即特殊处理、退市警告、未完成股改的公司。(3)剔除2015年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4)剔除由于2015年未披露重要指标或者指标数据披露不全面的公司。最后,得到的样本为2277个。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与巨潮网。

(二)变量定义

1.公司治理的计量。通过阅读并借鉴陆正飞(2012)、蒋琰(2009)和白重恩等(2005)等关于公司治理指数的文献,选取出适合本研究的公司治理指标,具体见表1。

根据计量经济学原理,系统默认方差大于1的指标为主成分,故只取前面四个指标。前四个指标的主成分累加占比总方差的58.84%。结果显示,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方差分别是2.189、1.500、1.159、1.037。依照惯例,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的?稻葜校?将排列在先的命为第一主成分,在本文中即为公司治理水平指标G。分析第一主成分可得出,10个变量topratio、Cstr2_10、mana、State、Dual、indratio、HB_share、parent、Boaedsize、Boardmeet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447、0.508、0.479、0.338、0.660、-0.237、0.166、-0.536、-0.763、-0.004。上述载荷系数大小与符号各不相同,从大小来看,在所构建的公司治理指数中,股权结构(topratio、Cstr2_10)、公司性质(State)、高管激励(mana)这三个指标的数值较高,对最终指数的贡献较大。

2.盈余质量。

(1)应计盈余管理。经反复试验,琼斯模型中依据行业分类的横截面修正模型的应计盈余更为贴近实际(Young,1999;Dechowetal.,1995)。因而,本文也采用此种方法计量。具体模型如公式(1)。

CaCCi,t/tai,t-1=η0/tai,t-1+η1(ΔSaLeSi,t

-ΔaRi,t)/tai,t-1+η2ppei,t/tai,t-1+ωi,t(1)

其中,Dai,t表示企业操控性应计盈余,数值上与模型(1)的回归残差ωi,t相等;根据资产负债表法计算得出企业总应计盈余CaCCi,t;企业营业收入的年度变化额表示为ΔSaLeSi,t;企业期初总资产用tai,t-1表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用ppei,t表示;企业应收账款变化额用ΔaRi,t表示。

(2)真实盈余管理。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分类方式,本文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emi,t)分为销售操控(em_CFoi,t)、生产操控(em_pRoDi,t)和酌量性费用操控(em_eXpi,t)等三个类别。销售操控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而给予折扣或者降低信用底线。生产操控是指通过不断增加产量达到规模效应的最优点或者接近点,进而获得更低的单位固定成本,使利润表上的营业成本更低,进而计算出更大的利润额。酌量性费用操控是指通过控制并减少企业的期间费用,如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管理费用中的研发支出等来降低费用账面额。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总额用公式(2)表示。

Remi,t=em_pRoDi,t-em_CFoi,t-em_eXpi,t(2)

其中,em_pRoDi,t、em_CFoi,t和em_eXpi,t分别是模型(3)、(4)和(5)的回归残差。生产成本表示为pRoDi,t;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表示为CFoi,t;酌量性费用表示为DiSeXpi,t;销售收入表示为SaLeSi,t;销售收入变化额表示为SaLeSi,t;期初资产总额表示为tai,t?C1。

pRoD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tai,t-1+α3SaLeSi,t/tai,t-1+α4SaLeSi,t/tai,t-1+ξi,t(3)

CFo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tai,t-1+α3SaLeSi,t/tai,t-1+ξi,t(4)

DiSeXp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1/tai,t-1+ξi,t(5)

(三)模型设计

为了找出公司治理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具体关系,本文借鉴Cohenetal.(2011)和李增福等(2011)等学者的方法设定了如下模型:

aBDai,t=β0+β1Gi,t+β2Remi,t+φContRoLSi,t(6)

Remi,t=ρ0+ρ1Gi,t+μContRoLSi,t(7)

公式(6)、(7)中,aBDai,t表示操控性应计盈余的绝对值。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调节方向与数值无关,所以以绝对值表示。Gi,t表示公司治理水平,Remi,t为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体水平。模型(6)包括Remi,t,而模型(7)不包含aBDai,t,原因在于企业确定盈余管理的顺序是先真实活动后应计项目,所以前者影响后者,但应计项目盈余不影响真实活动盈余。模型(6)的估计系数β1表示公司治理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

为了使实证研究数据可信度高,本文还选取了以下变量为控制变量(ContRoLSi,t):公司规模SiZei,t用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当年净利润除以年末总资产表示为Roai,t,资产负债率用LeVi,t来表示。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从下页表2可知,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极大值为4.2053、极小值为-15.5635,均值为-0.0047,说明不同企业间的盈余管理水平差别较大。操纵性应计盈余的极大值为17.5666,极小值为0.0000,均值为0.4527,不同企业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同时也表明采用操纵性应计盈余的企业比采用真实盈余的企业数量更多。公司治理水平的极大值为2.139,极小值为-3.607,说明不同企业的治理水平有较大区别;均值为0.000,说明企业的治理水平目前处于无功无过状态,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相关性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公司治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验证了前文的假设,说明良好的公司治理会引致操纵性应计盈余上升;真实盈余管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负相关,表明企业采用盈余管理模式会有所?戎兀?采用一种时,另一种的使用就会下降;资产负债率与操纵性应计盈余负相关,总资产周转率与应计盈余负相关,企业规模与操纵性应计盈余也是负相关。

(三)回归结果

模型一中,操纵性应计盈余与真实活动盈余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在采用一种盈余管理的同时,会减少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公司治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治理越完善,企业越不会采取盈余管理,企业的盈余质量将越好。资产负债率与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说明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越会采取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正面维护公司形象。企业盈利能力、规模与操纵性应计盈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取保守的盈余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价值与商誉。

模型二是探究公司治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企业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呈负相关,说明企业在低负债时会更倾向于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高负债时采取的可能性较小;企业在盈利能力较强时,不易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盈利能力低时采取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低。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是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更隐蔽,被发现的可能性更小,对企业的危害也将更大。

五、研究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内部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所采取的盈余管理将会给广大报表使用者带来巨大危害,也会给企业自身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为了保持更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广大股民利益,公司治理中股东会、董事会的约束能力功不可没,减少企业内部人员由于一己私利而危害更广大股民的利益,最终确保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所以希望借助本文,为公司治理实务提供参考。

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篇8

一、独立审计质量

关于审计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会计学会(aaa)审计基本概念委员会于1973年发表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对审计的定义。aaa认为审计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即通过客观地获取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审计最可贵的品质在于其独立性,独立性是指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报告时所持有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一种状态。审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审计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和完整,还取决于审计人员是否尽责和独立。审计人员越具有独立性,其出具的审计意见越客观公允。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指审计师发现并且报告被审计单位违约行为(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联合概率(Deangelo,1981)。审计师发现违约行为取决于其专业胜任能力,报告违约行为则取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关于审计质量的评价方法与体系,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者)一般不能直接审查特定的审计程序,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直接准确地评判审计质量是非常困难的。Deangelo(1981)从理论上证明了事务所规模越大或者事务所越有名气,审计质量越高。然而,此结论并没有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广泛运用。夏立军、杨海斌(2002)在《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应》一文中就指出我国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小规模事务所没有显著区别。也就是说,事务所的规模还难以准确衡量其独立审计质量。李越冬、倪婕(2008)从盈余管理的视角对审计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由此可知,我们可以从检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反应的角度来考察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

二、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国际上,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即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Schi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Healy和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进行决策的利益关系人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经济契约的后果。在国内,众多学者在学习借鉴西方关于盈余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形,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见解。陆建桥(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为了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秦荣生(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还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不违反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方法或构建真实交易活动来调整会计信息以实现个人利益或企业价值至满意程度的过程。

尽管上述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盈余管理的本质存在以下共识:第一,管理人员是盈余管理的活动主体;第二,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会计信息;第三,盈余管理可以是会计报表上的数据操纵或者是管理层做出相关决策并进行的现实努力以改变盈余状况;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性很强,即管理者通常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会计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盈余作假。前者是在会计准则规范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准则赋予的权力,调整会计数据,以达到管理层期望盈余的方法。前者是合法的,而后者则属于违规操作(宁亚平,2004)。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本文认为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层通过努力或者通过一定的会计手段,使公司的会计利润能够满足管理层的期望。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盈余分布法等。

1.应计利润分离法。企业的报告盈余可分为经营性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此乃该方法的核心思想。经营性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变化的结果,其金额的得出取决于真实的经济业务。因此经营性现金流量不可被操纵,报表中给出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值自然比较客观。应计利润因权责发生制而产生,它不直接形成当期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但会影响当期损益,比如应计入当期的折旧费用、摊销费用等。运用应计利润分离法估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有些属于时间序列模型,如Deanglo(1986)模型、Healy(1985)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和行业模型等。这种方法假定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主要通过操作应计项目进行。线下前营业利润(eBXi)包括经营性现金流量(CFo)和应计利润(Ga)两部分,Ga=eBXi-CFo。然后用回归模型将总应计利润分离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两部分,然后用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截面的JoneS模型和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更能有效地揭示出公司的盈余管理。因而JoneS模型也是在学术界运用得最为广泛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2.具体项目法。如果对研究对象所在行业和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就可以在事前预计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主要方法,然后针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具体项目进行研究,从而推测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比如对企业的坏账准备项目或者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由于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精通企业的各种业务以及企业所处的制度背景,这在现实中有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这种方法运用范围比较窄。

3.盈余分布法。盈余分布法的思想是通过研究管理后盈余分布来检验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与应计利润分离法不同,这种方法不需要将盈余分为经营性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该理论假定正常情况下企业的盈余管理在统计上呈现正态分布,如果研究者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函数明显不是正态分布,说明该企业存在盈余管理活动(BurgstahlerandDichev,1997)。该模型的优点是研究者不必刻意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其不足在于研究者不能考察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

三、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

随着独立审计在资本市场地位的日益突出,独立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成为众多会计学者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由于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直接讨论或研究审计质量是比较困难的。如今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蒋义宏,1998),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自然与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应当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予以恰当的披露和报告,从而确保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真实公允。因此审计质量能否揭示盈余管理行为是判断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标准之一(李越冬、倪婕,2008)。夏立军、杨海斌(2002)以上市公司2000年度的财务报告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监管政策(股票特别处理、暂停政策以及配股的政策)的关系,得出国内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充分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令人担忧。陈小悦、肖星、过艳晓(2000)证实了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部门的配股权规定存在利润操纵行为。这一结论同样说明了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普遍性。曹金臣(2013)选取2011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样本,发现非标准审计意见与资产总额、每股收益、流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审计师是否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净资产收益率处于配股标准范围内无显著关系。他由此推断注册会计师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然而注册会计师并不能够充分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独立审计质量还无法获得投资者的高度信任。此外,还有学者针对会计估计变更过程中暴露出的失当会计估计现象,检验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通常在会计估计变更前一年会对公司的会计估计失当已有察觉;在会计估计变更当年,注册会计师非标意见的出具与估计变更涉及的项目个数、线上估计变更金额占全部变更金额的比例以及客户规模显著相关(刘勤、颜志元,2006)。

从整体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相应地,注册会计师倾向于对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企业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一般情况下低质量的审计中审计意见不能反映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鉴别力,其出具的审计意见报告具有信息含量。但与此同时,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平均水平不高,无法完全取信于投资者。这一方面证明了我国审计师具有较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性。

四、结论和启示

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篇9

摘要:为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采用我国10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年至2008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选取了影响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得分评价,并与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最后提出优化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因子分析;回归分析

        0  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全球化,我国的银行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盈利能力才能避免淘汰,在竞争中赢取胜利。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盈利、长期发展等问题。上市商业银行作为通过经营风险来盈利的商业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资本结构理论,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法定准备金、监管资本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使银行资本结构研究远比一般企业要复杂[1]。有效的资本结构会促使经营者努力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进而提高整体的盈利能力。

        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联系,很多西方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kareken和wallace(1978)认为,银行业是一个垄断的存款服务提供商,在存在进入障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不断增加负债,因为此时它们可以凭借提供给存款者的服务来获取利润,存款越多(即负债越多),银行的价值就会越高[2]。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关系的研究则较少。赵瑞、杨有振(2009)以10家商业银行2001至2007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资料发现: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股权性质与盈利能力负相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利润率正相关,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利润率负相关;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利润率显著正相关[3]。

        由于盈利能力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盈利情况,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一直是财务经济学研究的热点[4]。很多研究热衷于将盈利能力指标作为资本结构的解释变量之一进行研究;对于银行资本结构与绩效的研究通常使用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且集中于对商业银行的治理、寻求补充资本等方面。随着我国上市银行的增多,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何更好地控制上市银行的资金风险是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角度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样本与变量选取

1.1 样本选择  本文将以我国10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分别是:

        2.2 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回归过程  在上述分析中已得到盈利能力的综合值。为进一步分析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依赖关系,使用回归分析方法。以代表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y为因变量,以附属资本/核心资本x1、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x2、资产负债率x3、资本充足率x4为自变量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y=a+b*x1+c*x2+d*x3+e*x4+ε,其中,a为常数项,b、c、d、e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采用逐步回归法,将f检验p值大于等于0.1的剔除出回归方程,小于等于0.05的选入回归方程,最终选入的变量剩下1个,为资本充足率。没有进入回归模型的各个变量的检验结果,其p值均大于0.05,无需再进行分析。由相关关系分析可得,相关系数为0.492,说明盈利能力与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由结果可以看出:方程的常数项为-0.925、系数估计值为0.084,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此外f=13.748〉f(1,43)说明整个模型通过检验。方程为:y=0.084x4-0.925+ε。

        3  结论与建议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其获利能力越强。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盈利,要获得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盈利能力的研究方法篇10

关键词: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

自1997年我国第一份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颁布以来,对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研究从未间断。本文对2007年沪深两市因重大关联交易而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1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公司股权集中程度、上市公司规模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和关联方利益转移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陈晓、王琨(2005)全面分析了1998年至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总体状况,发现关联交易的发生规模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控股股东间的制衡能力越强,发生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低、金额越小。孙光国、牛永芹(2008)选取了64个样本,通过逻辑斯蒂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委派董事长、控股股东的性质是影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佟岩、王化成(2006)对1999年至2002年间的经验数据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为国有股时盈余质量更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盈余质量越高。佟岩、王化成(2007)继续对2001年、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发现,当控股股东持股在50%及以下时,更多通过关联交易追求控制权私有收益,结果降低了盈余质量;而当控股股东持股超过50%时,偏好通过关联交易获取控制权共享收益,最终提高了盈余质量。刘建民、刘星(2005)通过对存在控股股东型公司关联交易量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量明显多于法人控股型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配股盈余管理比法人控股型公司更为显著,同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在确保“壳”资源免遭“St”或终止上市的同时可能直接转移了上市公司的利益。陈少华(2003)引入关联交易因素考虑亏损公司盈余管理,通过经验研究方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关联交易程度等级与扭亏当年实现的资产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亏损时间不同的公司组,其关联交易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关联交易因素包括:扭亏年度前一年的亏损额、大股东比例;Cpa能鉴别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

(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原因及其特征研究肖虹(2001)以“控股股东运用关联方交易方式使上市公司本期盈余增加,并因此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关联方交易盈余事项”做为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研究对象的表征变量,采用逻辑斯蒂回归研究方法,对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的原因和特征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实行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因为连续三年未能配股而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是在控股股东控制下,主要通过非主营业务项目的管理而实现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越集中,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越多,则越有可能与控股股东进行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王怀栋、赵智全(2007)以科技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连续三年没有增发新股和配股的上市公司再筹资动机强烈;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大量资金;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现象严重;大股东及其关联方不仅通过非主营业务,还通过主营业务管理盈余。高雷、宋顺林(2008)以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大样本检验关联关系、线下项目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计入线上项目的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为了获取配股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入线下项目的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时,或控股股东隶属某一企业集团时,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更严重;进行盈余管理时,线下项目与计入线上项目的关联交易具有替代性。宋秀超(2008)选取了a股股票市场2006年因披露重大关联交易并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105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描述统计披露重大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的特征变量的分布,然后使用非参数检验、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后发现:被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也明显存在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资产负债率有一定关系,但关系的方向性不确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与高级管理人员变动无相关;扭亏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程度较高;对于当年有配股的上市公司来说,关联交易程度较高;St公司关联交易程度较高;有第一大股东控制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程度较高;上市公司有明显的避税动机。

(三)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利益输出的实证分析孟焰、张秀梅(2006)通过对2001年至2004年147家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样本的研究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股权集中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较为复杂;资产规模越大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夏珂研(2007)使用Jones模型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股权结构与利益转移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表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国有股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与利益转移同关联方利益转移程度存在明显的年度差异,关系较为复杂;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上市公司面临ipo、需要获得配股、增发新股资格、退市(St、*St)危机时,为了迎合证监会的审核要求,关联方会利用关联交易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向其输送利益,人为调整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帮助其达到上市、配股、增发、保牌的目的。当上市公司业绩良好或通过股市融资成功后,关联方往往会上市公司的资金,利用其控制权,采用盈余管理方式从上市公司转移利润。因此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越严重,利益转移程度就应当越大,故提出假设:

H1: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DaCC)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

股权越是集中在少数大股东的手中时,就越容易形成少数股东相互勾结,共同侵害广大中小股东以及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我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来反映股权集中程度,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越高,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越强,通过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的能力越强。因此提出假设:

H2: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H5)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

从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关联关系越复杂,能够供关联方转移的资源越多,上市公司或其各关联方就越能够利用多重复杂的关联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应该越高。因此提出假设:

H3:上市公司规模(SiZe)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对2007年沪深两市14个行业的所有公司的年度报告进行了审查,选择出其中因重大关联交易而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22家上市公司,由于三家公司停牌或暂停上市,无法取得2007年末的市值,故剔除3家,最终1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选择出样本及获取与样本同行业的数家非样本公司的代码,根据CSmaR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整理得到研究数据,并将所选数据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的公告及交易行情相印证,以尽可能减少误差。分析使用软件为eXCeL和eViewS3.0。

(三)模型建立本文建立以下模型检验分析:

(1)用Jones和m-Jones模型反映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目前,主要的研究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有三类: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指标分布频率研究法。由于具体项目法只适用于使用单一盈余管理方式的企业且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而指标分布频率研究法应用局限性很大,最重要的是不能获得精度较高的盈余管理程度量化数据。本文采用了应计利润分离法,而应计利润分离法又包括了Jones模型、m-Jones、K-S模型。Dechow等(1995)使用美国证券市场时间序列数据,对不同的模型衡量盈余管理的精确度做了一个比较,结果表明,m-Jones模型能够最精确地分离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当使用关联方交易且未能在期末收回现金的盈余管理方式下,Jones模型将完全失效而m-Jones模型则仍然适用(吕伟、田子莘,2008)。在我国,在关联交易过程中广泛存在期末未收回现金的情形,所以本文采用了m-Jones模型来计算样本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DaCC)。同时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时间较短,只能使用截面数据来估计Jones模型,而本文研究更是2007年的截面数据,所以选择了m-(2)用toBin'SQ反映关联利益转移程度。从现有文献看,多数文章采用toBin'SQ或eVa来衡量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剥夺程度。由于eVa计算比较麻烦,需要上百次的调整,需要收集大量的财务数据,而我国又缺少权威性的数据库,所以本文采用toBin'SQ值间接反映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toBin'SQ值越大说明公司价值越大,关联方利益转移程度越小;toBin'SQ值越小说明公司价值越小,关联方利益转移程度越大。toBin'SQ有两种计算模式:第一种:toBin'SQ=(公司市场价值)/公司净资产=(a股和B股年末流通市值)/年末净资产;第二种:toBin'SQ=(公司市场价值+负债)/公司总资产=(a股和B股年末流通市值+非流通股份占净资产的金额+负债总额)/年末总资产。其中:非流通股份占净资产的金额=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份数。由于我国股改尚未全面完成,因此还存在非流通股份,所以本文采用了第二种计算模式。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2007年样本公司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第一,样本公司在2007年的toBin'SQ均值为0.799807,小于1,说明上市公司在2007年度价值相对较小,利益转移程度大。标准差较小,说明样本公司toBin'SQ数据高度集中在平均值附近,样本公司普遍存在较大程度的利益转移现象。第二,样本公司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总额除以年初资产总额的均值(DaCC)在2007年为-8.7975%。2007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总额的均值为负值,说明2007年样本公司的应计利润总额小于了样本公司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总额,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时,采用了调减利润的方式,存在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的现象。即使最大值为正值,然而,正值仅为0.286726,说明即使存在集团公司向上市公司输送利润的现象,也是极个别的现象,且其规模是相对较小。标准差仅为0.179783,说明样本公司普遍存在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的现象。第三,样本公司H5指数均值在2007年度为0.113455,数值较小,且其最大值也仅为0.34544,标准差仅为0.08678,说明各样本值高度集中于均值附近,说明样本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差距较小,股权集中度不高。第四,从资产规模看,样本公司2007年末资产总额自然对数的均值为20.9124,说明年末资产总额的均值为e20.9124元,公司规模较大。

(二)回归分析年度样本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第一,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度(DaCC)的估计参数为-1.459084,t值为-2.756046,2007年在0.02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p值为0.0147。说明2007年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与toBin'SQ负相关,公司价值越小,说明关联方利益转移程度越大,即说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与关联方利益正相关。假设1得到证实。第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5)的估计参数2007年为-0.893887,从回归参数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toBin'SQ在2007年度负相关,即说明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在2007年正相关。而t统计量为-0.819086,在0.5的水平上才具有显著性,说明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假设2没有得到证实。第三,资产规模(SiZe)的估计参数为-0.020547,说明2007年度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toBin'SQ负相关,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t统计量为-0.196301,p值为0.847,说明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假设3没有得到证实。

(三)F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F(k-1,n-k)=F(4-1,19-4)=F(3,15)值如(表3)所示。回归结果得到的F统计量值为2.727173,可知在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度(DaCC)、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5)、资产规模(SiZe)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toBin'SQ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本文采用了辅助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分别以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度(DaCC)、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5)、资产规模(SiZe)各个作为被解释变量,而其他二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三次回归,ViF值分别为1.0026、1.0017、1.0013,均显著小于10,因此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了wHite检验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如下:由(表4)可知,nR2=12.56051

0.223292DaCCt-1;H5*=H5t+0.223292H5(t-1);SiZe*=SiZet-SiZet-1;et=ut+0.223292ut-1。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文以对2007年沪深两市因重大关联交易而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1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结果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2007年在0.02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上市公司的价值(toBin'SQ)越小,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的利益越多;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与toBin'SQ值负相关,与利益转移在2007年正相关,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2007年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toBin'SQ负相关,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二)建议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完善证券相关制度,规范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本文研究发现我国普遍存在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上市公司转移利益现象严重。这主要是上市公司为了达到ipo、保牌、增发、配股的目的,而迎合证监会的各项会计指标造成的。证券监管部门以净利润及现金流量净额为首次公开发行合格指标;以净资产收益率为配股及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合格线,对于冠以St及暂停上市及退市的底线更是看重净利润。监管部门过于重视单一的利润指标的现状,使得上市公司为避免监管指标对其实现目标形成障碍,有强大的利润调节动机。而由于关联交易的价格确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利用与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便成为最方便最迅速的工具。因此,一方面应考虑其现金流量等多个指标(如净资产现金流量比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指标),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综合考核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收益质量。第二,法律法规对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我国现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违规对关联方交易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处罚存在着随意性,且违规成本很低,既没有更高一层民事处罚,更没有相关刑事责任的规定。这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转移利益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建议我国完善证券法、会计法、民法、刑法中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立严密的法律体系,一方面使我国的处罚真正有据可循,另一方面加强对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的处罚力度,应追究包括治理层、管理层、监事等相关责任人的民事、刑事责任,以加大公司、负责人的违规成本。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要求监管部门加大对相关行为的监控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查处,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第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要使监管部门能进行阳光监管,这依赖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程度。我国对关联方交易的具体规范主要是通过《股票上市规则(2006年5月修订)》来实现的。存在以下问题:对重大关联交易有认定还不够清晰;关联交易定价混乱,没有统一指导定价原则,过多的选择空间给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契机;准则对影响重大的关联交易应披露缘由、合理性和对交易各方生产经营及当期业绩的影响程度,以引起投资者对不正常关联交易的充分重视;应完善对关联交易谈判期间及履行期间的及时披露制度。第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的存在是为了防止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良好的独立董事制度能够很好地阻止关联方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违规盈余管理及利益转移。面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问题,应加强该制度的法律保障基础、明晰独立董事权责、同时明晰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能区别、加强独立董事责任,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选举制度、改变其经费来源及工作流程,使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以真正起到维护中小股东权益的作用。

(三)研究局限本文在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对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进行利益转移的分析中仅对股权集中度以加以考虑,而没有涉及股权构成,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等因素,对影响上市公司利益转移的因素考虑不够全面;仅对2007年数据进行了检验,没有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检验,这也使得假设2和3没有得到证实,若考虑多年的情况,也许能够证明假设2和假设3;在模型使用方面也还存在改进之处,可以在对同行业非样本公司回归来确定参数时也使用m-Jones模型,也许能提高参数精准度。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中对问题的把握能够更加全面与规范。

参考文献:

[1]陈晓、王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2]佟岩、王化成:《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会计研究》2006年第2期。

[3]佟岩、王化成:《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会计研究》2007年第4期。

[4]陈少华:《亏损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5]王怀栋、赵智全:《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6期

[6]宋秀超:《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7]孟焰、张秀梅:《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8]夏珂研:《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股权结构与利益转移》,《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9]佟岩、程小可:《关联交易利益流向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