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营销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4:49

直播营销的含义篇1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大众传媒价值重估

信息技术和多元竞争正在给现代社会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蜕变,反映在营销传播领域一个明显的标志便是,以大众传媒为基础的营销传播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而随着媒体管道的充分多元化甚至趋于过剩,受众的信息获得可能越来越多,因此通过整合营销传播建立与受众的信息接触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整合传播是一种把构建稳定关系作为核心价值的传播形态,因此追求互动交流是衡量媒体价值的基本标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在营销传播中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在新的信息传播背景下各种媒体面临着一次全面的价值重估。显然对于大众传媒而言,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适应新的挑战,就必须对自己的传播行为和传播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传统营销传播对大众传媒的依赖

传统营销传播是相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营销传播而言的,它代表了营销传播领域的一种信息传播惯性。其本质就是以往所说的促销(promotion),而广告和公关宣传则是传统营销传播的主体。传统营销传播通过大众传媒相关信息,依赖大众传媒作为主要途径实现其价值效果。可以说大众传媒是传统营销传播的基本传播管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缺位完全可能导致营销传播的流产。因此在营销传播的作用模式中,作为信源的营销传播者和作为信息管道的大众传媒,往往出于共同的利益追求达成某种默契,然后向作为接收者的市场对象发送经过特别设计的信息,而信宿方向则相应的处于被动接收状态。

传统营销传播得以盛行的一个前提是,由于营销和营销传播的主导权主要控制在制造商和中间商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它们对市场营销和营销传播资源的占有和控制,从而形成了营销和营销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垄断和信息不对称。所谓营销和营销传播的主导权,这里主要是指的营销中的四大基础:数字化、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和传播系统,这些基本上都掌握在市场上游的卖方手中。他们控制着数字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并决定何时何地何种背景下在产品和服务中运用这种技术;知识产权本身也掌握在制造商手中,他们利用这种所有者权益开发新产品、获取专利并行成独特的技术优势,从而转化为无法抗拒的销售能量;至于传播系统则更大情况下是受到制造商影响或者操纵的,大众媒体的结构本身就是为了迎合营销机构的需求,它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目的就是为了将其转租或者卖给营销组织以获得利润。在这种背景下,处在市场下游的受众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在上游信息的驱动下表现出相应的信息追随。而生产商和销售商则总是利用大众媒体告知客户相关信息,表现出对大众媒体极大的依赖性。

在这种营销传播模式中,大众传媒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首先,它具有其他任何传媒形态所不具备的广泛性特征,这使得它可以尽量多的保持营销传播对受众在数量上的要求。因为传统营销传播很大意义上追求的是规模效应,不论是无差别营销还是差异化营销,都试图通过受众总量的增加实现营销传播效果;其次,大众传媒在长期的信息渗透过程中通过对受众的信息统治,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影响力,伴随着这种影响力而来的是其超出一般传播手段的公信力。而这点又正是营销传播的基本目标之一;其三,由于大众化传播模式所具有的公众性特点,相对于它所带来的影响而言,营销传播的发起者使用媒体的相对成本并不高,在平均概率之下通常送达信息给一个受众的绝对成本要远远低于其他传播途径。除此之外,相对于大众媒体而言,营销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程度也有一定的欠缺,这些或可看作是传统营销中,以大众媒体作为主要形式的广告成为营销传播主体的基本原因所在,可以说长期以来,正是这种必然性关系导致了传统营销传播模式受到极大追捧。

通常情况下所说的传统营销沟通主要就是促销组合模式,它一般包含四个主要构成:广告、公关宣传、销售促进以及人员推销。而广告在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无论是就广告传播模式和传播方法而言,还是就广告在传统营销传播中间所占的比重来看,它都具有相应的代表意义。公关宣传也不例外,虽然公关宣传无法像广告那样可以通过媒体购买,达成比较自由灵活的媒体操作,但是它对大众媒体的依赖程度却一点也不亚于广告。而正是这种契合与依赖,进一步凸现了传统营销传播在运用大众传媒过程中的传播特征。简单的说,这些促销手段在运用过程中强调的是单向度的对销售对象的促销,注重于“推”(push)。表面上看传统营销沟通方式分属于不同的营销传播工具,它们的特点和应用特征也各不相同的,同时每一种方法也都有自己相应的特色和天然的局限。但是如果对这些传统手段加以普遍性抽绎,从其依赖大众传媒的信息来看,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统一关注的地方。简单地加以归结,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一些共性因素:

其一,直线沟通。这是传统营销传播运用大众传媒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传统营销传播在以大众传媒作为工具的传播过程中,都表现为一种直线型传播。所谓直线型传播在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其信息传达中信息目标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它毫不回避自己所包含的利益追求,一切信息传播的目标都是为了影响受众的态度或行为;另一方面是指在传播环境的设定中,把信息与信息对象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垂直对应关系。这种垂直关系实际上也是媒体现实所决定的,因为大众传媒本身并不具备多重性的互动特征,它只能够简单地对既定信息性传播。

其二,行为第一。传统营销传播在衡量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中,一个显著的指标就是促成目标对象的行为反应,因此它也成为媒介选择和媒介使用的基本取舍标准。建立在这种追求基础上的营销传播侧重于对象的直接行为反应,把促成交易达成作为单纯目的,简单地以目标顾客的购买行为考量营销传播和大众传媒的价值。简而言之,行为第一的营销传播建立在简单的交易关系之上,忽略了品牌与顾客之间的更进一步关系,其假设的前提是“信息促成顾客反应”,而不是“顾客选择性的评价各种信息”。

其三,信息单纯。由于营销传播对大众传媒的有偿使用这一特征,决定了它要充分考虑大众媒体信息传达的使用成本。因此在运用大众媒体过程中,为了能够突出信息的价值,并减少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影响,把传播重点放在了信息本身的设计之上。这一点在传统营销传播中格外突出,可以说传统营销传播的许多经典理论都多少与此相关。比如罗斯·瑞夫斯所倡导的“独特的销售说辞”理论,就着力于为产品找到一个独一无二的诉求点。而各种创意理论也基本上都是围绕这点进行的。

二、大众传媒营销传播的局限与极限

当然,建立在大众传媒传播基础上的营销传播理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有效。但是随着媒体世界的变化,仅仅依赖这些在整合营销传播中却远远不够。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以大众媒体作为营销传播主要依托,其间存在着某种天然不足,简而言之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点:即单向度、强制性和把传播与营销相互割裂。所谓单向度是因为运用大众媒体信息传达,没有考虑到营销传播是公司及其产品、品牌与顾客之间的一种交流和对话,任何单纯的诉说完全可能只是对牛弹琴;强制性是因为在适应于大众媒体的信息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以公司自身利益作为考虑的前提,各种为消费者设计的利益点其实都是一种变相诱惑消费者接受的强销说辞;与此同时由于营销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处在不接触状态,而媒体虽然是可以通达的管道,但是仍旧只能承担简单的信息传达作用,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营销与传播是相互割裂的,传播只是整个营销过程中的一种促销手段,而忽视了整个营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沟通传播。

可以说传统营销传播依赖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传达过程中,在突出大众传媒强大的营销传播动力的同时,也暴露了在新型营销传播环境中,其达成新的传播目标的缺陷和不足。以广告所代表的传统营销沟通方式边际效益递减现象正日趋加速。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最为突出的事实便是,依赖大众传媒的传统营销沟通在新的市场背景和信息环境下,其功能模式由于某种不适应性而受到了严峻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具有一种深刻的普遍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了对大众传媒营销传播的怀疑。有关大众传媒效果的怀疑,最重要的当首推“有限效果模式”。早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的先驱卡尔·霍夫兰就已经已经发现大众传播媒介虽然在信息传递上非常有效,但是却未能改变人们的态度。[1]其后在60年代由传播学家克拉伯正式提出的有限效果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是:

大众传播通常不作为受众效果的必要且充分的原因而发生作用……由于存在着中介的各种因素,大众传播在强化现存各种条件的过程中,不是唯一的原因,而往往是构成促进的作用原因之一……作为促进作用因素、或者直接产生效果的作用因素的大众传播,其效力受到来自媒介和传播自身以及传播状况的各种层面的影响。[2]

由此可见,在运用大众传媒实施营销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中介因素和媒体的自身因素是限制传播效果充分发挥的基本原因。这表明了营销传播中大众传播的极限所在,即它最多只可能是促进传播效果达成的众多原因之一。从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在营销传播中,运用大众传媒形式所必然产生一定程度的传播局限,我们把这种传播局限概括为几个方面:

其一,营销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延伸限度的局限。所谓大众传媒的营销传播延伸限度,在这里指的是处于信源方和接收方之间的大众传媒,在送达信息过程中由于双方互联间存在着某种广泛性和特殊性,由其大众化特性所必然导致的特别受众的媒介可得性差异。

其二,营销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稳定程度的局限。所谓稳定程度这里是指由于大众传媒的普遍性质,使得它在营销传播过程中很难保证与公司或者品牌的目标顾客或者相关利益者保持一种紧密的联系,进而使这种联系达成一种稳定关系。

其三,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大众传媒完整性的局限。完整性考虑的是一种传播形式是否准确地全面地把营销传播信息送达目标接收者,显然大众传媒在这方面的局限十分明显,通常由于信息资源的限制,信源方向只能够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编码,而接收方也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选择性态度,这就导致了原本并不全面的信息受到更大程度上的损失。

其四,营销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信息可靠性局限。正如克拉伯所指出的那样,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受众效果的充分条件,往往只是构成影响的众多原因之一。在营销传播过程中,通常顾客和利益相关者所接受的信息,除了媒体信息之外还有非媒体信息,一般情况下大众媒体信息是经过信息发送方精心设计的信息,虽然具有概括力但是并非同样具有可信度。很多情况下,顾客和相关利益者还会接触到来自其他方向的信息,这些信息并不受公司方面控制,但是他们却往往对此表现得更加信任。

这种现状的存在,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在营销传播过程中,如何全面把握可以影响客户和相关利益者的信息接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仅仅着重于大众传媒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营销传播效果,因为客户和相关利益者的信息接触并不主要来自大众传媒,而且大众传媒在营销传播过程中,本身也存在着上面所说的各种传播局限。结论是:要想达到合理的营销传播效果,必须从客户与相关利益者的现实出发,分析各种传播接触,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实施接触点管理。在营销传播现实中,从接触意义上看,客户和相关利益者得到的很多关于品牌的信息并不是来自大众传媒,很多情况下它来自于非媒体形式或者是其他意义上的媒体。非媒体接触通常是指的品牌与客户和相关利益者之间,通过一种非常规的甚至是偶然性的关联实现了信息接触,这种接触的中介形式往往不是固定的管道,也不具备某种普遍性。比如,某一个品牌不经意间被其消费者的亲友提起,也许说者无意,但是听者却十分有心,往往随便一句话就很可能改变后者对品牌的态度。这种传播接触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也不具备固定性和公众性,几乎不包含任何技术性质,但是其影响力却毋庸置疑。

三、传播转型与大众媒体价值重估

从广义上说接触当然也具有媒体性质,任何传播都是通过媒体作为中转的。只是这种对媒体的宽泛理解,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麦克卢汉在他令世界为之震撼的著作《理解媒介》中,曾经天才性地断言“媒介即信息”,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一切媒介在把经验转化为新形式的能力中,都是积极的比喻”,“我们发现自己日益转化成信息的形态,日益接近意识的技术延伸。”[3]麦克卢汉的理论尽管受到这样那样的不同的阐释,但是他这种对媒介延伸人体且本身包含信息的论断,从营销传播角度有利于我们解读不同形式接触状态。从中我们显然可以发现,在营销传播的信息接触中大众传媒的绝对优势正在不断丧失。一切正如传播学家沃纳·赛佛林(wernaerJ.Severn)和小詹姆斯·坦卡德(Jamesw.tankard,Jr.)所说的:

我们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传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者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的窄传播。我们正在从单向的(one-way)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interactive)传播媒介。……至少三个方面传播思路发生了变化:自变量由说服变量(比如消息来源的可信度)向表述概念(即所用语言的本质)和结构概念(在媒介中事件是怎样包装和表现的)转变。因变量由态度(对一个对象或反对或支持的评价)向认知(关于一个对象的知识或信念)转变。对传播效果的强调重点由改变(比如态度改变和行为改变)转向重构(包括建构关于事件的图解或模型,或者对真实的社会建构)。[4]

媒体和传播形态的变化来自于信息技术以及市场的转型。市场的转型是一个深刻而又广泛的转换,实际上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市场结构转换,也是社会结构和技术手段发生转换的一种反映。可以说营销传播的转型与市场的转型是相伴随着发生的,市场的转型在本质上表现为市场控制力量的转移。营销系统的复杂化和不断裂变,使得传统的制造商驱动的市场逐渐发展为分销商驱动的市场,并且进一步趋向于由市场的需求终端即消费者驱动市场。相对而言渠道商不仅承担制造商的任务,而且原由制造商所扮演的角色很大一部分转由渠道商扮演,在整个市场结构中渠道商在直接向消费者兜售的同时,又把自己所拥有的对消费者的兜售能力转卖给制造商。在大多数比较成熟的市场上,形形的中间商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诸如大卖场、加盟连锁、各种专业市场等等,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严密的市场控制体系,这些体系不但进行营销控制,而且也进行营销传播,也就是说它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使营销和传播相互统一。

显然在这里传播管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往制造商在传播管道上主要依赖的是大众传媒,这种传播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在渠道商驱动的市场传播中有所改变,一些有效的更加有利渠道商的传播手段开始受到注意并得到了快速发展,诸如直邮、服务电话、会员制等等。渠道商为此做了大量投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一些相应的数据库和目标传播管理模式开始建立,于是随着市场格局的演变,新的市场传播体系也逐渐形成。这个新型市场传播体系打破了大众传媒的传统垄断控制,它建立在市场中各个部分对信息资源的共享之上的,因此各方在市场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平等的和对话式的。

虽然制造商仍旧一如既往般地依旧保持着与消费者的交流,并且运用多种方法试图增加这种交流,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它们惯于运用的大众传媒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艰难,而本来就缺少反馈的线性传播又因为渠道商的介入效果进一步衰减。可以肯定的是,新型市场体系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上的。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大规模介入,使以往市场的基本构架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最为突出的标志是以传播手段作为代表的。随着市场控制权力的下移,原来由制造商和渠道商所垄断的市场控制力量,分散为市场各个部分共有的权利,而处于市场之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需要一种权利平衡,并且也因此而形成了相应的全方位的信息交换流向。对此舒尔茨教授的看法是:“所谓交互式就是指: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流在整个系统中无所不至,而不只是输出系统,就像制造商驱动的市场和分销商驱动的市场那样仅向一个方向输出。信息是基于各种成员的需求流动、组合、分拆”。[5]毫无疑问,这种控制权的变化也彻底导致了营销传播的革命。如果说以往的营销沟通都是单向的线性传播,那么现在则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其间包含着各种沟通层面的互动式交流。

直播营销的含义篇2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思想在传播宣传领域的具体体现。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一经产生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整合营销战略目前在我国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大企业,且主要应用于企业形象塑造、品牌传播、市场营销要素的组合等领域,重点是被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随着整合营销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创始人——以美国的舒尔茨等为代表将其内涵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展,认为整合营销应该走出营销而进入企业战略管理的层面,并用其对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进行再造。通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整合营销不仅对于大企业,而且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资源有限、竞争力弱,而又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中小企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整合营销理论在这类企业中既可作为一种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更可以用做一种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从而使发展了的整合营销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实施。因此,整合营销应该成为中小企业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有效传播和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

1.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及其演变

对于整合营销传播,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advertisingagencies,4as)的定义是: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映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这一定义着重于从促销组合的角度,强调综合性使用各种促销工具使传播的影响力最大化的过程。

整合营销理论创始人之

一、美国学者舒尔茨早期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是: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强调整合营销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产品品牌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这一定义与其他定义的不同在于,它将重点放在企业的商业运做过程上,强调整合营销对品牌传播与塑造的作用,认为应该深入分析消费者的感知状态及品牌传播情况,通过各种手段的整合达到最好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它隐含地提供了一种可以评价所有广告投资活动的机制,因为它强调消费者及顾客对组织的当前及潜在的价值。

在早期对整合营销传播界定的基础上,近年来舒尔茨又对整合营销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提出“整合营销就是一种适合于所有企业中信息传播及内部沟通的管理体制,而这种传播与沟通就是尽可能与其潜在的客户和其他一些公共群体(如雇员、立法者、媒体和金融团体)保持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关系。”即整合营销既是一种营销手段、理念和营销模式,更是一种沟通手段和管理体制。对外具有整合各种信息综合传播企业信息和品牌的功能,对内则有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和方式实现有效管理的作用。因此,在整合营销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营销的基础上,舒尔茨又重点强调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的整合和对外传播信息及渠道的整合,并认为这才是整合营销战略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的发展方向。

以此为基础可以发现,整合营销战略应该是以由外而内的战略为基础,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以消费者为核心而重组企业的管理行为和市场行为。它不仅要求企业要变单一分散传播手段为多种综合式的传播手段;坚持“一个观点,一种声音”的原则,要求与消费者及客户建立持久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建立顾客品牌关系;同时要求企业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营销传播中来,并致力于价值链的建设,要求提高传播的效率,必须将传播信息转化为具体概念、影响和声音。只有以整合营销为基础重整企业的营销和整体管理战略,才能使企业每个部门的每个成员和每个职能都负起沟通的责任,使企业发出的所有信息都起到加强企业形象的作用,并最终实现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创造最大的品牌价值这一整合营销的终级目标。

2.整合营销战略的内涵

从整合营销含义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其创始者已经赋予了整合营销以新的内涵,结合整合营销理论的最新进展,可以将整合营销在企业中的实施与应用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整合营销既是一种新的营销思想和理念,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的重要部分。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实现企业真正从生产为核心向以营销为核心的方向转变。

其次,整合营销又是一种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作为一种管理体制,就是将整合从市场营销部门的行为提高到整个公司的行为,使其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础。确定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机制,统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使企业的对内、对外的沟通与传播机制完全建立在整合营销的思想之上,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的整合和企业对外传播信息渠道的整合。它要求企业的信息传递要具有一致性,即纵向一致和横向一致。纵向一致是要求企业的经营战略、策略、企业的价值观及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协调一致;横向是指企业在同一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所传递的信息要一致。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就是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渠道,从而使企业与所有利害关系者都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即与消费者、员工、投资者、竞争对手等直接利害关系者和社区、大众媒体、政府及各种社会团体等间接利害关系者进行密切有机的传播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恰当的方式,将之快速反映到企业的经营战略中,持续一贯地提出对策。

最后,整合营销还是一种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是在产品同质化和市场营销手段相互模仿,市场趋于饱和,消费者难以分辨优劣的背景下,企业实现差异化和赢得更多顾客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作为营销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企业通过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同时协调使用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和促销高潮。

3.整合营销战略的实施

要使以上内容都得到贯彻,其在实施整合营销运做的过程中也有四个关键层次需要把握:

第一层次,就是首先协调营销传播中所有可管理的部分,如广告、公共关系、人员直销、销售促进等,将之调整为一个连贯的、统一的整体。重点是放在提高及加强运做效力和外向型传播的传送上。因此,对所有产品、所有市场的对外传播的各种手段和渠道的整合是整合营销的核心。

第二层次,企业内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是营销传播一致性的保证。因此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使企业从以公司、以运作为导向转向以客户、消费者和终端用户为导向。为此,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组织上保证整合营销的实施。同时,应确立使客户结识品牌的“关键点”之所在。这些“关键点”应作为客户或者潜在客户了解这个品牌、产品类别以及商品或服务提供商的基本信息。除品牌的传播效力外,产品、价格、渠道、销售促进的主要措施以及雇员制服、方便实用的用户手册、产品包装、投诉解决程序、询问回应时

间、忠诚认可度、信誉调整、清楚明白的接触通道等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增长机会。特别是以员工作为营销传播目标是第二层次的一个关键方面。如果内部营销传播计划不支持或与外部营销传播计划不相一致,可能会使最多达40%的营销传播花费被浪费掉。

第三层次是企业应利用已确立的组织机构和技术能力,建立合理的内部信息传递通道和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企业内部信息以最优方式被传递给客户、潜在客户和其他目标人群;第二种形式是通过数据库的使用,将有关的客户和潜在客户信息通过数据库而实现有效管理。数据库的应用包括(1)经验式客户信息。公司所拥有的数据库不只包括客户和消费者的姓名、地址、电话和一些简单的统计信息,关键要素是掌握过去购买行为的能力,如过去的交易历史。数据库中包含的信息越多,分析购买和再购买类型的能力就越强。(2)通过客户的行为数据与个人态度数据使企业从总体产出转移到实际的经济效益上来。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偏好、需要和期望,交易数据的使用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帮助一线工人预先知道客户需求,从而跟随市场,不断满足市场需求。(3)应有一套分析工具,使企业能够使用广泛的统计方法和工具来评价客户和潜在客户。(4)企业要提高传播的有效性还要依据经济标准对之进行区分,并对不同人群传递特定的信息,特别要将企业营销资源和优先权转移到对企业最有价值的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个性化营销上来。第四层次:推动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财务整合。主要解决企业的资源分配和企业合作问题。

4.整合营销战略的应用案例

地处西北的西部啤酒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西部中小型企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立足,就必须首先使内外部一切可能的资源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调配,同时必须解决品牌的传播效应问题,而这正是整合营销传播的独特功能。

西部啤酒公司实施整合营销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设立整合营销中心,协调营销传播中所有可管理的部分。分管其下属的企划公关、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三大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市场营销工作,如广告、公共关系、人员直销、销售促进等,将之调整为一个连贯的、统一的整体。同时,以营销为中心,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为营销服务。发挥各类资源优势,推动全员营销局面的形成。

第二,规划企业的内部资源。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组织上保证整合营销的实施。通过部门整合将原先分离于数个部门中相互有关联的岗位和部门整合为一个职能部门,避免部门和岗位的重复设置及水平沟通障碍。消除政出多门的现象,减少沟通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将品牌价值扩展到内部供应链每一环节的管理上,如果内部营销传播计划不与外部营销传播计划相一致,可能会使大量的营销传播花费被浪费掉。

直播营销的含义篇3

关键词:信息泛滥;网络营销;病毒营销

中图分类号:tp393.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045-02

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知识呈现爆炸态势,过多的信息涌入社会,信息泛滥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病毒营销作为一种崭新的营销模式进入人们的眼中,并受到越来越多的营销人员的青睐,在营销活动中尤其是网络营销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由此而产生了关于如何在信息泛滥背景下有效的进行网络病毒营销的讨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聚焦在信息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上,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产业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信息被大量制造及传播,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将知识、信息、数据加以区分:其中数据是产生信息的原始资料,可能是数字、文本和图画已经是三者的复合体,并不包括任何关系或是意义,而信息具备某种意义,能够传达某种含义,能清晰的有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并由接受者评价是单纯的数据、信息,还是能够自动转化成知识。

Davenport和prusak提出了知识的定义:它是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信息和洞察力的混合体,它为人们评价新的经验和信息提供了一个框架。知识产生于人脑中,并由拥有知识的人加以应用。[2]

当知识过多而人脑无法一一加以处理,就会出现知识向信息、数据的退化,也即出现所谓的信息泛滥。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而知识的产生速度大大快于我们的接收速度,因而信息泛滥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反映在网络病毒营销的载体―网络中时,即出现了受众即网民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及网络信息,陷入信息迷窟而无所适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网民的眼球成为众多商家的面临的难题,所谓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病毒营销成为网络营销的新方式。“病毒营销”的策略是任何营销个体将市场的信息传递给其他人的时候.创造这样一种潜在的状态。使信息的传播产生爆炸性效果和影响,就像病毒,具有快速繁殖,以一生千,以至百万。[3]

我国病毒营销的奠基作当属百度的“唐伯虎”系列短片,这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病毒营销案例。仅仅通过员工给朋友发邮件,以及在一些小视频网站挂下载链接等方式扩散,短短一个月内,百度的三个“唐伯虎”系列短片在网络上传播人群超过2000万,百度藉此获得了极大的宣传效果,从而巩固了其市场领先地位。“百度,更懂中文”的理念深入人心的同时给百度节省了大量宣传广告费用,可谓是病毒营销的经典之作。

病毒营销因其将传播行为转嫁给消费者而无需向媒体支付高额费用从而节省了传播成本并达到极大的传播效应而迅速成为营销界的焦点备受推崇。越来越多的营销者开始尝试病毒营销,然而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信息泛滥的今天,网络营销面临着失效的风险。在网络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无数的垃圾信息导致了公众的反感以及对网络广告的不信任甚至敌视。病毒营销的难度也不断在加大,营销者必须谨慎处理,否则将面临其预期的传播内容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或者其传播内容在信息洪流中被曲解的情况。

典型的实例是雅虎在与百度的广告战中斥资3000万元力邀陈凯歌、冯小刚、张纪中三大导演打造雅虎搜星广告片。这则中国网络业最昂贵的广告,却让人大跌眼镜。“高传播度+低美誉度=坏事传千里”。这令准备反击对手的雅虎元气大伤,玩病毒式营销,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4]实在是得不偿失。

要寻求信息泛滥下病毒营销的解决方案,必须了解病毒营销的传播流程及相关问题。杨益对“病毒营销”颇有心得,他认为,“病毒营销”有四个阶段:转换阶段、投入阶段、反应阶段、更新阶段。

首先,要制造病毒“病原体”,即好的,有价值的,能够广为传播的传播内容,这是病毒营销的核心内容。能否制造出优秀的“病原体”直接影响整个营销过程的效果,营销者应当尽力使自己要传播的内容更具有传染力。

其次,要有病毒传播渠道,即病毒要有能够快速传播的途径,这是病毒营销的重要方面。要选择低免疫人群投入传播。病毒营销者的病毒必须找到一部分极易感染病毒的受众,再藉由低免疫力人群携带到各地,传染给其他人群。当好的内容与快捷的传播途径相结合,病毒就会很快的被自发传递给下一人群,并不断循环下去,越来越多的人会被重复感染,病毒中包含的商业信息会被有效的传播。而病毒营销者必须认识到网络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周期,营销者必须不断的对病毒进行更新,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受众的注意,形成持续快速传播的态势。

然而当前我国的网络病毒营销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病毒营销经典案例乏善可陈,大多数网络病毒营销缺乏创新,传播过多的强调促销信息,显现出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态势,直接影响了我国病毒营销的成果,多数网民无法在营销者的策划中感到新鲜感,甚至对营销者的病毒产生“鄙视”,也就没有继续传播的动力,病毒营销即告失败,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如上文中的雅虎搜星广告片,“看了雅虎搜星的广告片吗?让人又回想起百度唐伯虎系列的短片了。”很多网友如是说。

面对日益严重的信息泛滥,如何从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在众多的病毒当中夺人眼球成为病毒营销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著名的电子商务顾问RalphF.wilson博士将有效的“病毒营销”战略

归纳为六项基本要素。一个“病毒营销”战略不一定包含所有的要素,但是包含的要素越多,营销的效果可能越好。

这六个基本要素是:

1.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2.提供无须努力地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3.信息传递范围很容易从小向很大规模扩散。

4.利用公众的积极性和行为。

5.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

6.利用别人的资源。

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当前网络信息泛滥的背景,要想取得病毒营销的成功,必须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在向受众提品或服务时,应当牢牢把握目标人群的需求,这样才能保证自身不会被信息洪流淹没而保持对目标人群的吸引力。这要求认真选择产品或服务的目标人群,也即病毒的低免疫人群,并对目标人群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受众设计病毒产品,精确满足受众需求。

第二、在信息泛滥背景下,海量的信息使网民无暇筛选,因而病毒的设计一定要出众,即创意第一,只有生动有趣、创意新颖的东西才能大量的吸引眼球,消费者才会不自觉的接受并自发进行传播。

第三、在病毒的设计与产品或服务等商业信息的插入中达到平衡,如果病毒内容过于广告化而缺乏非常创意的支持,会使消费者产生抵触心理,无法使病毒得到快速传播,病毒营销沦落为一般网络广告宣传;而有些病毒虽然创意十足,但缺乏与产品或品牌的关联,导致病毒传播对企业品牌促进有限。因而要准确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力求病毒的传播与产品品牌的推广双赢。

第四、要对病毒营销整个流程进行有效控制,往往会有病毒传播出现超出意料的情况出现,而如果病毒的扩散超出厂商的控制而缺乏营销背后的保障支持,如产品的数量质量等等在巨大的受众群面前无法保持正常,提供下载的网站不能支持巨大的访问量等等,就会对整个营销造成负面影响,在信息泛滥背景下,受众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因而很容易被垃圾信息干扰而失去对产品或服务的兴趣,从而导致病毒营销的失败。因此,营销者必须对整个营销流程有全程的把握,充分而详细的考虑传播的效果。

第五、要对受众进一步自主传播提供便利条件,如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不需要他们再加工的信息成品,并且降低受众自主传播的成本,使其足够廉价到受众忽略不计,否则会打击再传播的积极性,该热点也会很快被泛滥的信息洪流中其他的低成本病毒说取代。

第六、可以与常规的营销方式相配合,相互补充,提高传播效果。并可以采用对受众自主传播提供一定的奖励,如对幸运用户赠送小礼品等的营销手段,进一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第七、要适时对病毒进行更新,不断提高受众的积极性,保持受众的新鲜感,防止病毒被垃圾信息干扰。

第八、要注意病毒传播过程中的安全性。互联网是开放而充满风险的,随着信息泛滥的加剧,人们对信息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下降,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遭到修改或恶搞,出现传播内容的变动而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一点要引起营销策划者的注意,可以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保护病毒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总之,我国的网络病毒营销尚处于发展阶段,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广大营销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流俗套,敢于在信息洪流中以新颖大胆的创意传达自己的声音,在网络中迅速达到传播效果,完成营销目标,在信息泛滥的背景下,获得网络病毒营销的成功。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作者简介:林原(1986年-),男,汉族,安徽省宁国市人,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级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士

参考文献:

[1]【芬兰】彭特・赛德马兰卡.智慧型组织.[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p148

直播营销的含义篇4

[关键词]事件营销;营销传播;整合营销;事件属性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005-03

1引言

在市场营销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注意力资源”,并以此为营销目的,组织策划市场活动而促成了一种新型市场营销方式——事件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事件营销可以使消费者在关注事件的同时,将注意力自然移植到企业的品牌和产品,有效降低企业宣传品牌和产品的直接性,弱化公众反感的商业化成分,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信息的接受度和信任度,使营销活动更具说服力。

2案例概况

2005年龙润茶集团依托盘龙云海生产“排毒养颜胶囊”的成功经验,以“用制药的经验制茶”的生产理念高调进军茶业界,并于2009年携手火箭投资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中国茶业第一股”。截至2011年年底,龙润茶在海内外开设的特许经营店超过200家。但当前龙润茶的品牌知名度并不符合其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实力,为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近年来龙润茶集团开始利用事件营销来开拓市场。

3龙润茶事件营销案例分析

在不同时期,龙润茶集团展开事件营销的诉求点有所不同,本研究中我们所选的三个典型案例,以提高品牌档次、跨地域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及开拓全新市场为主要目标,并以三类不同的事件为主题展开事件营销,如图1所示。

3.1事件一:龙润普洱成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

2008年6月,北京奥组委正式公布云南龙润茶集团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商品生产商,并获准销售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商品,成为北京奥运会特许的唯一茶类生产商,邀请包括云南省质监局、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云南省茶业协会、春城晚报等单位见证奥运普洱上市,通过官方网站及报纸、网络媒体进行了宣传。龙润茶集团对此次授权生产奥运会限量普洱茶事件的运作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同时借助奥运舞台将龙润普洱推向世界——2009年G20峰会期间龙润茶更作为国礼茶献给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

3.2事件二:冠名CBa吉林男篮球队的跨界合作

2009年1月5日,龙润茶集体在京召开新闻会,以3600万连续三个赛季冠名CBa吉林男篮,而球队投资人同时是nBa火箭队合伙人黄建华。“第一家以茶为主要商品的企业”、“CBa史上最高冠名费”、“nBa火箭队合伙人”都成为媒体关注焦点,新闻会吸引包括搜狐、新浪、网易等媒体参与报道,以“吉林队获3年3600万元天价冠名,龙润茶回报超过投入”、“龙润茶千万冠名吉林男篮,一则新闻收效大于广告”、“吉林男篮获龙润茶1200万冠名,正式更名征战联赛”等为题的新闻报道和转载超过百余篇,龙润茶集团因此次冠名吉林男篮入选为“2010中国茶叶十大新闻事件”。

3.3事件三:活动型事件营销,开拓台湾市场

2011年6月龙润茶集团高管开始对台湾的茶饮市场进行考察。台湾快速消费品市场以及民众消费观念都与中国大陆不同。为进军台湾市场,龙润特别授权当地知名企业双文堂作为销售商,为此后的市场活动打下基础。

在台湾上市龙润茶将目标锁定工薪阶层、年轻白领和学生群体。娱乐新闻是他们共同关注的新闻题材,因此活动型事件营销成为第一选择。2011年年底以第三届台湾国际茶艺博览会开幕为契机上演龙润茶“迎娶”双文堂的中式传统婚礼象征两家公司携手合作,同时活动前在台湾三大捷运站口提前三天宣传,活动后邀请台湾明星现场义卖,继续融入娱乐性色彩。整个事件吸引了包括台湾东森电视台、三立电视台、经济日报等台湾媒体的关注,网络媒体报道达200余篇。

4研究发现与讨论

4.1事件营销传播的影响因素之一——整合营销传播

4.1.1“借势”运作事件营销的效果与整合营销传播

“借势”指企业抓住广受社会关注的新闻、事件以及明星人物的即时轰动效应,结合企业或产品在传播上欲达到的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相关活动。龙润茶集团成为北京奥运会特许生产商采用了“借势”的方法实施事件营销。但与联想集团借北京奥运会、蒙牛乳业借“神五”事件运作事件营销的效果相比,则因缺少后续传播环节的规划,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这一事件的知晓,削弱了品牌的宣传效果。

4.1.2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点

通过整合营销传播提升事件营销的效果时,企业必须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应注重时间的统一性。整合营销传播通过电视广告、户外pop、海报等方式在同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宣传,可以达到立体化的传播效果。第二,应注意时间的延续性。事件营销有一定的时效性,企业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集中对品牌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强化事件营销的效果。第三,对于快速消费品而言,促销活动和产品包装对事件营销的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到消费者购买决策,而电视广告、户外pop、海报等宣传方式则需要经过唤起消费者回忆促成购买行为。因此对快速消费品而言,除主动宣传外,还应将产品促销和包装融入继续传播环节。

4.2事件营销传播的影响因素之二——媒体关系及关注度

4.2.1体育赞助营销的效果及媒体传播

体育赞助是传统的事件营销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升企业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一方面在冠名赞助之初通过新闻媒体对事件本身进行报道;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通过将品牌广告印在队服、体育用品、比赛场地等方式进行品牌宣传。龙润茶冠名吉林男篮事件至少包括以下四个亮点:第一,3600万元冠名赞助费达到CBa历史最高;第二,吉林男篮投资人黄建华是有名的美籍华裔富商,同时也是美国nBa火箭队、骑士队合伙人;第三,龙润茶集团隶属于资金雄厚的龙润集团,经营中国传统茶产品却在生产、经营及产品上步步创新;第四,龙润茶跨界投资体育行业,使得茶文化第一次融入体育世界,是传统行业与现代体育行业结合的一次全新尝试,众多跨界媒体报道对龙润茶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

4.2.2增进媒体关系及关注度的关键点

事件营销的直接目的是提升企业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而品牌及产品信息的是经过“信息源—媒介—受众”的路径发生传播,为增强媒介作用,企业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企业可以在策划事件营销时,以制造新闻点或采取跨界合作吸引不同领域的新闻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第二,可以将隐含新闻性的事件或包含话题性的人物融入事件营销中,制造事件的亮点。第三,随着公众注意力资源的变得日益宝贵,新闻媒体也逐步超越了传统的传播者角色,成为事件营销的组织者,其导向性会最终影响消费者对于事件和企业品牌的看法。因此,企业在平时就应保持媒体沟通,及时地将正确消息传达给媒体,做好媒体公关。

4.3事件营销传播的影响因素之三——事件营销属性

4.3.1事件营销传播及其属性的关系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事件营销的研究(Berry,1969;Carlson,1976;卢旭成,2006等)可将事件营销的属性归纳为参与性、话题性、趣味性、接近性、创意性。事件营销包含的属性越多、越强,就越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偏好,并在关注或参与事件的前提下,使消费者对事件产生正面感受和积极评价。

龙润茶集团为打开台湾市场,在策划事件活动时将目标群体锁定在工薪阶层、年轻白领和学生,尽量融参与性、话题性、趣味性、接近性、创意性为一体,由于这些属性的存在,事件营销活动能够自觉地吸引到公众的目光或让公众参与到事件营销中来,促进事件本身对产品和品牌的传播。

4.3.2通过事件营销属性提高传播效果的方式

以事件营销的属性为切入点,对龙润茶参展第三届国际茶艺博览会时所举办的事件营销活动进行具体分析,得到事件营销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作用:

(1)参与性。参与性是指消费者能够直接参与某个事件营销活动的可能性。参展期间,龙润茶为参观者提供试喝品,邀请艺人进行义卖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对于快速消费品而言,在事件营销活动中提供试用品可以直接吸引公众参与,通过现场试用对产品的产生直观的感受,使公众对产品的品质做出直接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公众间的口碑传播。但提供现场试用的方式对产品有一定的限制性,对企业所提供的试用产品品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必须令公众对试用品感到满意才能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促进产品的销量。因此事件营销的参与性不仅影响了公众对于产品品质的直接判断,同时又因为公众对产品的评价和感受,形成一定的口碑传播作用。

(2)话题性。话题性是指某个事件作为新闻热点话题,所能引发的口碑传播效果和宣传效果。龙润茶在活动中加入慈善义卖环节,邀请台北市副市长、议员、立委的参与,将善款赠与台湾儿童福利联盟。这种将公益性原则融入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媒体关注,同时可以通过新闻报道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因此,事件营销的话题性直接关系到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影响其传播效果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3)接近性。话题性是指某个事件营销活动与消费者在地域上或心理上的关联程度。借举办台湾国际茶艺博览会展开事件营销活动,并且与台湾当地企业合作,请到台湾当地政府官员和艺人参与活动,不管在地域还是心理上拉近龙润茶与公众的距离,提升了活动的可接近性。活动地点直接决定公众参与和媒体报道的便利度,而心理层面的接近性则影响到企业产品是否与公众相关,唯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或产品才能得到公众的关注,同时也是媒体选择新闻题材的关键要素,决定媒体是否对事件进行报道。

(4)趣味性和创意性。趣味性是指事件营销活动引发人们兴趣和好奇心的功能;创意性是指事件营销策划案的独创性。对于这两点,龙润茶借“迎娶”活动造势,提前三天在繁华地段请“showgirl”宣传,引发公众和媒体的好奇。另外,活动以“联姻”开场并由集团副总裁出演“新郎”,邀请艺人表演、义卖,融趣味性和创意性为一体。邀请艺人参与活动,可以吸引艺人粉丝和娱乐记者的关注,作为娱乐新闻在电视、杂志、网络等娱乐版面报道。

通过对龙润茶在台湾茶博会的事件营销活动进行分析,得出命题:活动型事件营销需要确定一个主要的目标群体,同时为最大化消费者的参与和专注,应尽量将事件营销的五种属性融入活动主题。

5结论与研究局限

传播作为事件营销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其作用效果,本研究正是通过对龙润茶集团运作事件营销案例的分析,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在针对龙润茶集团向全国推广其品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不同阶段分别以提升品牌档次、知名度以及拓展全新市场为目的,先后策划并实施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事件营销。而对于这三种事件营销的传播,可以得出整合营销传播、媒体关系及关注度和事件营销属性对事件营销传播效果的正向影响作用。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点在于促销和终端产品的包装,同时应注意时间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媒体关系及其关注度会影响事件报道的数量和效果。五种属性形成媒体关注点与新闻报道主题,特别是活动型事件营销,利用口碑传播提升事件营销效果,扩大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宣传范围,如图2所示。

本文的研究发现来自单案例研究,存在“外部效度”的固有缺陷。此外,本研究所选取的事件营销案例中,龙润茶集团是以茶类等快速消费品主营产品的上市企业,在其他案例中因企业实力、性质及产品类型不同,事件营销传播的影响因素是否与本研究的结论相同,仍需进一步验证。为此,我们希望对更多国内外案例进行研究,努力通过大样本分析研究结论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于苗,李敬强.事件营销的作用机制及消费者特征的调节作用研究——以百货商店为对象[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陈凯,魏立尧.事件营销及其应用策略探析[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3]卢旭成.事件营销三要素[J].中外企业家,2004(6).

直播营销的含义篇5

2004年,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为上海喔喔集团的品牌提升策划了“喔喔360度奶糖”,良好的产品概念和优良的产品品质,应该如何通过传播以达到品牌共振的效果呢?经研究诸多成功案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立体化传播方可达到品牌共振”。

一、明星代言,共振势能

明星的最基本含义就是具有高知名度的人,如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学者明星。明星在另外一个含义上就是对公众具有影响力的人,在其影响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品牌,特别是需要提高知名度的品牌,与明星捆绑在一起,提升在目标消费人群中的影响是屡试皆爽的法则。喔喔360度纯真奶糖,根据产品的目标人群定位,经过遴选,最后选择了当时具有高知名度的F4成员周渝民,以借助周渝民的影响力来快速提升“喔喔”这个有点老化的品牌。

二、产品包装,视觉共振

产品包装,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视觉体验,是产品个性的直接和主要传递者,是企业形象定位的直接表现。好的包装设计是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策略定位准确、符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包装设计,能帮助企业在众多竞争品牌中脱颖而出,并使公司赢得了“可靠”的声誉。

包装具有建立品牌认知的营销作用,一套好的产品包装能在产品在终端具有自我销售的能力。在一片令人眼花缭乱的超市货架上,谁的产品能进入消费者的视线,谁就可能被购买,一套好的包装具有视觉冲击功能;好的包装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要打动顾客还得靠品牌自身的魅力。“我”是谁?“我”能为顾客带来什么?“我”能令顾客喜欢吗?包装设计需要醒目地传达这些能触动消费者的信息。同时一套好的包装能带给消费者对产品树立优质的概念,也是产品或者品牌附加值的体现。

三、渠道招商,企业与经销商共振

渠道是产品或者服务从生产企业转移到消费者的必然通路,而且也是主要的销售途径,中国糖果的渠道经历了大经销商制、渠道扁平化和分渠道分品项的时代,而对于新品或者新包装上市来说,将经销商邀请汇聚一堂,通过招商会的场能招商具有良好的效果,也是大多食品企业的招商法则之一。

全新的概念、当红明星代言、极具诱惑力的包装和利润故事,给喔喔360度纯真奶糖的招商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2004年8月16日,“喔喔360°纯正牛奶糖新品招商会”在上海科技馆胜利召开,仔仔周渝民应邀参会,招商会取得圆满成功。

四、媒体传播,知名度共振

独具个性化和视觉冲击力的喔喔360度纯真奶糖,该如何向15~24岁的主要消费群进行告知并树立其大品牌和优质的印象呢?媒体全方位传播是有效捷径。2004年7月下旬,喔喔在央视招标段投放了电视广告、优势栏目广告、卫视广告、娱乐节目广告的大量投播,公交车身、电话亭等户外广告的地面呼应,以及杂志、报纸的平面广告,全方位的传播让经销商和消费者对喔喔360度纯真奶糖有了认真,进而加速了渠道的招商和消费者的认真,也快速有效的建立了品牌的知名度。

直播营销的含义篇6

企业命名方式与简称方式是相对应的。迄今为止,企业命名及简称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a型,以字号为核心,附加其它词汇构成企业全称。企业以其字号为其简称。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简称“可口可乐”,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简称“同仁堂”。这种简称的特色是,能够很容易地保留全称在命名上的独特优势。简称与全称在命名上几乎没有信息差异,可谓是全称的一种“高保真”形式。B型,企业没有字号,只好把几个一般性的词汇复合起来,构成企业的全称。由于在企业全称中没有一个词为企业所独自享有,所以简称不能采取保留字号的办法,只能将企业全称的主要字词或字母挑选出来,加以排列组合。如鞍山钢铁公司简称“鞍钢”,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简称iBm。

a型与B型简称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⒈就结构而言,a型和B型差异明显。a型简称不仅与全称能够在命名特色上保持一致,而且以保留全称中个性很强的字号而颇具个性。由于在B型全称中没有独具个性的字号,所以取每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或字母,按全称顺序排列,以此来构造一个新词,为其独有。这种简称方式试图通过有代表性的字或字母的重新组合,寻找新的名称特征。

⒉就历史和现状而言,a型和B型各有特色。由于字号的个性突出,所以a型命名方式一直是企业命名的主流方式。a型命名的公司贯穿企业历史的始终,并具有永恒的前途。以B型命名和简称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是很久以前创立的的公司多以此方式命名。如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等。B型方式曾经是在过去企业传播不发达、品牌意义不突出的时代流行的命名方式。二是政府控股或独资企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等。这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大,影响广,行业地位鹤立鸡群,其命名具有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一般企业以B型方式命名不合适。⒊就数量而言,a型公司比B型公司多得多。美国摩根·斯坦利资本国际公司根据全球2700家大公司在1995年5月31日市值排列千家排行座次,其中在前50位的企业中,只有7家以B型方式命名并简称,其余43家属于a型命名和简称方式。43∶7这个比例很能说明a、B型两种命名和简称方式在命名中的地位。近几十年来,新企业不断涌现,并且多以a型方式命名和简称。如在计算机行业,apple(苹果)、intel(英特尔)、富士通等。虽然世界级的大公司iBm和neC仍然保留原有的旧名称,但是,这两家公司都通过简称这样一种方式,充分地弥补了各自全称特色不够鲜明的缺陷。iBm和neC公司通过对其简称进行法律注册,进一步保护了命名简称的的个性优势。由此看来,在企业全称和简称中追求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点上,a型比B型具有更多的优势。企业名称简化的主要原则

企业名称简化,就象临摹作品。简称和全称,如蓝本和模本一样,要求基本一致。虽然企业简称和全称绝对的一致是不可能的,但必须尽量维持这种一致,否则就会出现明显的出入,无意中为传播设置障碍。以下所谈企业名称简化的原则主要是针对B型的,因为a型命名只需保留字号即可,一般不会有传播障碍,除非企业的字号本身有传播障碍。

一、“不失真”,这是企业简称的首要原则。从企业全称到简称,要求不能失真,或者说,要尽量降低信息失真的程度。简称必须让人很容易地联想到其所指与全称一致。如果不能这样,势必引起混乱,增加公众认知、记忆的难度。为了不失真,必须在简称中保留企业的字号。若没有字号,那么需要一个含义明确的联合词组,如“中国电信”,可千万别简称为“中电”或“中信”,那样的话,恐怕就不能不失真了。因为没有人会知道“中电”是“中国电信”还是“中国电业”,也同样不会知道“中信”是“中国电信”还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为了在企业传播中避免名称信息失真,必须防止将企业全称过分简化。云南内燃机厂简称“云内”,营口冷冻箱厂简称“营冷”。这类简称使人联想到文章中的“临时简称”。在文章中,为了行文方便,往往在一个全称之后,附加“下文简称××”的注解。这种临时简称可以过分简化,因为在同一文章中,不可能脱离与全称的关系,并且这个简称只能在本文章中使用,超出本文范围,一般不用,因为即便用了,也不会有太多的人能理解——没有传播效果。企业简称能否也这样具有临时性呢?不能。企业简称是对其全称的简化,必须具有稳定的形态,并且能够独立广泛地使用,因为在企业传播的信息中,企业的全称和简称几乎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唯一不变的信息。为了适应传播的需要,企业必须找到一个能够普遍使用和长期使用的简称。“云内”、“营冷”这样的企业简称不能广泛使用,根据在于其过分简化,几乎失去了全称的所有内涵。企业简称必须是适度的,以便简称能够暗示全称更多的信息内涵,否则简称就是失败的。企业简称至少要在字面意思上保持与全称的相近,以适应公众顾名思义的思维习惯。过分的简化会使简称含义极度抽象,难以建立与全称的含义联系。美国联邦捷运公司(Federalexpress)简称Fedex,而不是Fe,所以应该在极端简称和全称之间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使简称能暗示其与全称的联系。

虽然简化是企业简称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如果由于简化,而使含义容易得到曲解,就必须注意简化的方式和程度。因为简称是为企业营销传播服务的。有利于传播,是对企业简称衡量的标准。如果全称简化出现失误,全称与简称的关系不同一,传播肯定会有麻烦。如果按照一般的简化方式,简称含义不失真不可能时,怎么办?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全称放弃。站在全称与简称相互兼顾的角度,启用新的名称并简称。这样做的代价是相当大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这时候最需要的恐怕是痛下决心,否则,后患无穷。

二、含义明了。对于企业全称而言,含义明了并不难。因为一般在全称中都有国家或地区名称、行业名称和企业性质名称等内容,往往有足够的词汇表达企业的主要内容,所以根据企业全称了解一个公司的主要内容并不难。但是根据简称来了解公司,就不容易了。因为简称文字少,信息含量也小,并且还可能使用不太习惯的构词方式。对于作为传播者的企业而言,简称的含义明了不成问题,因为传播者必须在传播以前明白传播的内容及其意义。但是,对于作为接受者的公众来说,简称的含义明了却常常很成问题,尤其是在企业全称的知名度比较低的情况下。让受众理解由全称到简称容易,可是从简称到全称就不太容易了。简称的字词虽然来自全称,可是由于其结构改变,而使得其构成的词汇含义也变了。为了适应传播需要,全称和简称的关系必须是双向的,即从全称到简称,从简称到全称,必须是在发音、字型和含义等方面的联系比较明显。只有这样,才会使简称便于传达,又便于接受。因为既简化了形式,又较好地保留了全称的内涵。

为了简称含义明了,不一定要保留很多的字词或字母。含义模糊也不一定是因为字词或字母太少。关键是要保留能体现企业特点的关键词汇。如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习惯上被称为“三菱电机”。如果继续简化,也可以简称为“三菱”,但是决不能简称“三电”。虽然“三菱”没有比“三电”多一个字,但是“三菱”的含义相对具体和确定,而“三电”的含义却不够明朗。

企业简称含义明了的前提是简称在含义上与全称保持一致。如果简称含义失真,即使含义明了也无济于事。含义明了主要是针对简称过于抽象,难以捉摸而言的。象iBm这样的简称就容易出现含义不够明了的问题。猜不透含义的几个字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除了字母组合的造型和读音之外,人们难以从iBm本身直观更多的内容。如此抽象的信息是不利于感知和记忆的。如果认为改掉全称对于传播代价太大,也可以继续使用。但是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暗示企业简称的含义,并且突出简称作为品牌的形象。如在大量的媒体传播中将企业全称和简称放在一起,使公众在注视、聆听全称的同时,对简称也有感知印象。如此久而久之,企业简称也就可以拥有比较明确、容易理解的含义了。这对于企业对外传播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此必须明白,企业全称的使用,既是为了让受众更广泛深入地了解企业,也是为了暗示简称的内涵,而不是让简称成为全称的注脚,丧失其独立性。

三、易于传播。从传播的角度讲,企业简称本身必须在形式上更有利于传达和接受。企业简称是否易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全称。因为名称简化的方式与全称的结构有着必然的联系,即有什么样的全称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简称方式。这样就必须考虑传播的要求,同时确定企业的全称和简称,即将企业全称和简称放在一起考虑,而不是先有全称,再考虑简称。不管简称是否合适,借助其与全称的先天联系而无条件地使用是不明智的。如果企业简称不合适,企业全称也应弃而不用,应该重新命名并简化。因为适合的简称在传播中的优势是不能不利用的,尤其是在语言传播中。

企业简称易于传播的要求表现如下:⒈说起来顺口;⒉写起来顺手;⒊看上去美观;⒋听起来悦耳;⒌含义独具个性,特征鲜明、突出。这几个方面的要求是针对传播过程的传达、理解和接受诸环节而言的,其中公众接受尤其不容忽视。从企业经营的功利角度说,企业传播的最重要一环是传播效果,所以企业简称必须从造型、发音、含义等方面符合传播的基本要求。反之,企业简称过分简化,或使受众联想到肮脏的、不吉祥的、庸俗的、无聊的东西,都是不利于传播的。这样的企业简称对于传播往往弊大于利,最好改掉。

直播营销的含义篇7

这个年轻的行当从诞生伊始就不缺少智慧,相比略显守旧的新闻业,更像两栖动物的传播巨头更懂得在时代的转捩点上顺势而为。而谁也无法否认,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变量,技术及其背后的创新力,已成为营销成败的关键。

技术与营销的关系从未如此密切。Gartner报告显示:67%的营销部门将在两年内增加与技术相关的预算,预计2017年,企业首席营销官花在技术上的时间和精力将超过首席信息官。

更令行业如履薄冰的是对于“首席技术营销官”(Chiefmarketingtechnologist)的呼唤——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评述,“他们有着marketing的内核,并且洞悉技术能够带来的所有可能性;他们能够基于大数据应用,真正拥抱移动互联网科技,综合考虑和平衡技术营销和战略营销,从而反向颠覆互联网经济的颠覆性浪潮。”

嗯,改变正在发生,继CeS2016专为数字营销和数字内容公司设立C-Space项目之后,在刚刚结束的CeSasia,技术驱动营销的案例也让人窥见到未来一瞥,最好的例子是传播巨头电通安吉斯一口气展出了12款消费者营销创新产品,并结合了虚拟现实,机器人科学,人脸识别和实时情绪解读等数字技术。

而驻足者惊奇诧异的目光无一不在证明,将营销创新注入技术的内核,重塑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模式,似乎已是大势所趋。而更重要的是,技术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前置”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次序,从而在本质上颠覆营销二字的意涵。

机器人手机

当然,创新首先源自产品,不妨先简述几款产品。

个人觉得,最值一提的是一款机器人手机RoBoHon(名字取自“Robot”与“phone”结合)。

你知道,如今的聊天机器人(如小冰和Siri)多是“住”在手机里的应用程序,由于缺少人格化的视觉反馈,多少会带来某种疏离感。

事实上,在RoBoHon设计者高桥智隆看来,智能手机本身就是机器人的一种初阶形式——无需赘言,我们的手机已过于庞杂,且随着商业化运营会把更多技术整合进这片方寸之地,可以预见的是,机器人和智能手机的边界未来将愈发模糊,而RoBoHon即是这种融合的开端。

这款呆萌的机器人手机拥有智能手机的一切基础功能,如电话,邮件,照相机,上网,并能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互动——你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让它跳一支舞,RoBoHon还具有面部识别(识别主人面孔)和投影仪等功能——总之给我的感觉,相比手机,它更像一个智能手办。

那么它的意义何在?你知道,本能使然,某种意义上人类都是“身心二元论者”,天生具有对客观世界各种物质实体赋予人格特征的倾向(譬如玩偶和宠物),而种种迹象表明,人类似乎非常容易相信外形可亲的机器人——第一代谷歌无人车甚至将前脸设计成一个可爱的人脸,以缓解人类对无人车的不信任;而国外一项研究也表明,让机器人具备人类的特征,如姓名,声音和面部,确实能增强对它的感情和信任感。

所以,相比于手机强烈的工具属性,用户能逐渐与RoBoHon建立情感,后者也能日趋了解用户——可以想象,无论在内容,电商还是其他应用层面,这种了解与陪伴都能幻化为巨大的市场空间。

脑电波营销

再来说两个与脑电波相关的营销案例——诚如墨尔本大学消费者神经学家philHarris所言,神经系统科学能极大助力传统消费领域的发展。

先来看一款能视觉化呈现大脑活动和情感的头戴装置:BVRain。颇值一提的是,它是VR技术与神经传感的首次结合。

逐一拆解来看,先说VR,你得承认,尽管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那一轮虚拟现实的潮起潮落之后,人们对这项技术的认识更为客观,也离主流设备又近了一步,“VR+其他行业”甚至称得上是“互联网+”的技术分支,其应用场景也在无限延伸,其中自然包括广义上的营销。

而倘若VR的嫁接对象是同样技术含量十足的神经科学,无疑会释放出更多助力。

具体到BVRain,它只需经过简短扫描,体验者就能看到以3D抽象效果全景呈现的实时大脑图像,系统将根据体验者的大脑活动给出情感分析数值,并将数值标注在大脑图像上对应的映射区域。

而除了能视觉化呈现大脑情绪,BVRain还能支持适应于大脑的游戏和内容——譬如在收集硬币的虚拟现实游戏中,体验者将会看到基于其大脑活动产生的障碍物,整个游戏过程都产生其真实脑电波,而这也为适应性游戏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

事实上,上述看似科幻的技术嫁接已实现小范围落地——4月底,BVRain技术被首次运用于中国各大城市万达影城的可口可乐创新中心。

当然,对人脑电波的侦测是BVRain的精髓,如你所知,在人类自我量化这条路上,如果说智能手表和手环检测的是相对外在的运动数据,脑电波设备则试图往深处挖一挖。

戴在头部的传感器可测量大脑产生的脑电波,从而了解一些简单的心理状态,如紧张,焦虑,专注或者放松。

这种对脑电波的表层探测也会重塑商家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一个不错的例子是通过脑波来选择商品。

在CeSasia现场,由电通安吉斯旗下安索帕澳大利亚团队为优衣库打造的UmooD智能选衣系统就颇为惹眼,它能根据顾客情绪推荐服装款式和颜色,顾客只需带上一款耳机模样的传感器,盯住屏幕上的几段视频:森林里读书的女人,一只猫,跳舞的男人,樱花落下等场景——每一段都会代表超过10种不同的情感氛围,过程中脑电波就会被感应接受,最终被记录下来,系统会将大脑情绪归结出兴趣点,喜好,专注,压力以及困意这五大指标,每一类都有对应的Ut系列,据说优衣库为此准备了600款t-shirt来匹配。

未来已来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在被科技产品环抱的CeSasia,你多少能感到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笔下这句预言的伺机来临,而那些“尚未流行”的部分,无疑是在代表趋势本身。

悉心留意,上述技术驱动型的营销案例有着某些共性,譬如以更具技术含量和完全不打扰用户的方式,直抵关键数据(脑电波当然是数据),完成个性化推荐等行为——毕竟在互联网语境之下,用户对信息有着君王一般的挑剔程度,对“异己”信息干脆直接过滤,这让过往基于大众传播的广告营销方式摇摇欲坠。

更进一步讲,在某种意义上,过去一两百年人类几乎所有商业奇迹都得感谢电视等大众传播技术,其底层逻辑即是将目力所及的一切消费者假想成“大众消费者”(“大众”这个词就出现在20世纪),但现在我们知道,从来没有所谓“大众社会”,只有生产大众社会的方法。

而科技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一切只为“我”服务,这注定让营销完成由共性向个性的蜕变,且这种“个性化营销”更多是基于具体场景(优衣库智能选衣系统即是“营销+购物”场景)。

在我看来,基于个性化数据和场景的新时代营销,其本质即是让人们挥别信息爆炸,从而转向“实时体验”:在你恰有所需时传递恰当信息。

直播营销的含义篇8

文化内涵是艺术的本体,将文化内涵融入到动漫设计中,动漫作品才具有灵魂和渗透力。文化内涵对动漫设计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形式上避免了对传统图案或器物形态等表面文化的简单移植和拼凑,在内容上将湖湘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体育、游艺与杂技、戏曲等元素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挖掘湖湘文化中真正对人们生活造成无形影响的精神力和风骨特征。湖湘动漫创意设计依托于湖湘文化,只有湖湘文化才能使动漫湘军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而湖湘文化的内涵精髓才是动漫创作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

目前,湖湘动漫作品在内容叙事中逐渐远离了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文化源头,使得当前动漫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日渐突出。湖湘动漫求发展,就应探索新时期的动漫创作规律,在创作思维、审美理念、视觉形态等方面的进行转变。在湖湘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保守动画题材,展开丰富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拓展新的民族艺术形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湖湘动漫民族化道路。注重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承载,形成对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扬自我意识,将湖湘文化的内在逻辑、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以及各种富有湖湘元素的形式在湖湘动漫产业中予以贯彻,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湖湘民族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年轻的一代,使其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动漫传播创意策略包含文化传播与市场营销传播

动画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和市场传播功能。一部艺术与商业价值并存的优秀动漫作品必然是文化、艺术与市场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文化传播是动漫实现艺术价值的内在要求

以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动漫产业具有强大的延伸力和扩张性,以饱含民族文化符号和含义的动漫形象延伸出来的产品,传达给受众的不仅是一件普通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载体。湖南省动漫产品需要用湖湘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设计来拓展创意思路,提升原创项目开发的创作水平,塑造具有湖湘特色动漫的文化品牌以达到文化和艺术属性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在动漫设计之时,对动漫内容的文化内涵进行准确定位和剖析,把要传达的文化气质经由动漫载体的形式进行承载和体现,从而把文化的魅力传播出去。文化的传播需要树立民族文化认同的自觉意识和传承意识,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加以提炼和升华,无缝融入到动漫的设计之中,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其形式是动漫,骨子里是文化,将湖湘文化精神蕴涵其中,使湖湘动漫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传统文化的动漫传播不仅关系着本土原创动漫内容瓶颈的突破,更是紧密联系着传统文化如何搭载影视、网络等新媒体优化传播效果,进而在全球化语境下更好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异质文明的特质。

2.市场传播是动漫实现商业价值的必然要求

市场传播功能依靠湖南现有渠道和媒介,通过动漫跨界传播和产业协作实现动漫商业属性利益的最大化,进行“动画先导、文化渗透、市场拓展”的创意整合。形成以动漫设计为特色,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衍生产品为拓展,相互协作的多赢局面,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为动漫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多的衍生价值和附加值。整合渠道融合媒介,实现跨媒体传播。“跨媒体传播”概念由复旦大学的王晴川博士提出,其定义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它至少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指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动漫作品可以在图书报纸、音像电子、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的媒体上并行生存。动漫作品在传统媒体体现在视觉影像、艺术性、故事性,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在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主体体验的互动性、个性化和多样化,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只有将动漫作品内容和平台组合,才能实现跨媒体传播。

动漫主要渠道定位于传统媒体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蓬勃兴起,整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媒介已成为大势所趋,来为动漫的传播提供更广阔空间。传统动漫品牌影响力如果只依靠传统媒介,即使有创意的动漫也往往由于传播渠道的约束不能迅速深入人,为观众长久地记住,如果运用多元媒介融合的传播,就能使动漫品牌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通过整合渠道融合媒介可以使动漫商品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利益最大化。开展“产业协作式”动漫营销模式,扩大动漫与相关文化产业的传播力。动漫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产品,貌似难以直接转化为刚性需求,但一旦动漫与消费品、旅游、早教等传统行业相融合,则能创造出很大的衍生价值,并转化成为相对刚性的需求。“产业协作式”营销模式是从动漫作品创作之初,就全面考虑与游戏、广告等文化产业结合,形成授权经营模式、渠道运营模式并存的格局。从娱乐角度扩大动漫与相关文化产业的传播力,在不同媒体上展现相关动漫产业的游戏、广告、手机电子书等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将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玩具商、游戏软件公司授权经营共同开发。

通过“产业协作式”动漫营销,预估其潜在效益和投资回报周期时间,并重点打造卡通形象对一些特定目标消费群体的吸引能力,通过科学有效的寻找与动漫产品形象相关的游戏、广告、玩具等衍生品的契合处,挖掘动漫制作以外的附加产值,进行更多的口碑传播,强化社会效应和品牌美誉,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相关产业的优势和竞争力,产生更多的附加值。从2001年湖南蓝猫卡通公司首次与服装制造业合作针对儿童设计具有蓝猫形象的服装之时,就意识到挖掘动漫创作以外的附加产值的必要性。之后,湖南山猫卡通动漫公司与体育用品等传统行业合作,开发出“山猫兄弟”系列篮球等产品,成立了拥有千余学员的山猫功夫武术俱乐部、摔跤俱乐部。以优秀的动漫产品为基础,将体育、旅游、餐饮、娱乐、教育等传统行业与动漫产品进行对接、融合、跨界,用产品的独特功能来增强产品的影响力,从而使得卡通品牌的价值得到延伸与发展。只有对动漫品牌和附加产业进行多方位的深入协作,利用其象征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文化渗透、市场拓展,建立具有直观针对性的渠道,才能提高动漫企业营销的效率,完成商业的持续升值。

结语

直播营销的含义篇9

本文认为4ps营销组合理论是市场营销学理论的重要基础,任何流行的理论只能对其完善,而无法取代它。站在继承与发展的角度,笔者提出用整合营销传播对4ps营销组合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而非全面否定。

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不断发展变化,营销组合理论也不断发展变化。从国内外有关营销组合理论方面的文献来看,有的学者主张在接受麦卡锡4ps营销组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若干补充,即增加更多的“p”内容。有的学者则主张用某种新理论,如4Cs完全取代4ps营销组合理论,甚至于有时会看到“4ps营销组合理论已经过时了”的论述。

4ps营销组合理论真的过时了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笔者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4ps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贡献。当然,随着营销理论的发展,古板地遵循4ps营销组合理论也是不妥当的。因此,我们在对现有文献的搜索和整理基础上,用整合营销传播对4ps营销组合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正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4ps营销组合模型研究的不同发展思路

(一)4ps营销组合模型的提出

在营销学界,大家一致认同最初提出营销组合概念的是哈佛大学教授尼尔·鲍敦(neilBorden),1953年他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就职演说时提出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mix),是指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而进行的一系列直接影响需求的可控制因素的组合。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关于营销组合要素内容的讨论是一个热点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两个人:一是麦卡锡(mcCarthy),他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一书中将营销组合要素一般地概括为四大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4ps。二是菲利普·科特勒,他于1967年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第一版中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从而4ps营销组合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引用,成为了所有营销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在20世纪60年代,4ps营销组合模型提出和确立之后,针对4ps营销组合模型批评的声音也一直不绝于耳,有三种批评的声音:第一,营销组合要素只适合于微观问题;第二,4ps理论是对尼尔·鲍敦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概念的过分简化,是对现实生活不切实际的抽象;第三,4ps组合理论将营销定义成了一种职能活动,从企业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授权给一些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分析、计划和实施。

(二)4ps营销组合模型的发展

从目前的国外研究现状来看,除了上述对4ps营销组合理论的批评声音之外,还有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p”字游戏,即增加更多的“p”。许多学者认为,随着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4ps营销组合已经不能概括组合要素的基本内容,主张在接受麦卡锡4ps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若干补充,根据“p”字的多少,分别有“5p”、“6p”、“7p”、“8p”、“10p”和“11p”等不同营销组合模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传统的营销组合不能很好地适应顾客对服务的要求,有的学者建议增加代表员工或人员推销的第五个“p”(people,orpersonnelselling),或主张增加的第五个“p”应该是包装(packaging),即“5ps”组合理论。1986年,科特勒在强调“大市场营销”概念时,又在4ps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p”,即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和政治权力(politicalpower),即“6ps”组合理论。而服务营销学者们则提出了“7ps”组合理论,即在4ps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参与者(participants)、有形展示(physicalevidence)和服务过程(process)。

此后,当营销战略规划变得异常重要的时候,科特勒又提出了在4ps战术基础上的战略规划中的4p过程,即诊断(probing)、市场分割(partitioning)、择优化(prioritizingorpref-erence)、定位(positioning),即“8ps”组合理论。最后,根据科特勒的观点,将“大市场营销”观念和“战略营销”观念集合起来,就是“10ps”组合理论,如果再加上最后一个“p”,即“人”(people),那么市场营销组合就演变成最多的“11ps”组合理论。当然,“p”字游戏仍在继续。

第二种观点:用4C取代4p理论。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替代论。美国广告学教授劳特朋于1990年在《广告时代》杂志发表了《4p退休,4C登场》一文,提出“4Cs”组合理论,4Cs是指消费者解决方案(Consumersolution)、消费者成本(ConsumerCost)、方便(Convenience)和通信(Communication)。随后,劳特朋与舒尔兹等人合著了《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书中又强化了“4C取代4p”的观点。该书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后,国内不少营销界人士大势宣扬这种主张。笔者以为4Cs组合理论是在4ps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对4ps组合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4ps”与“4Cs”是相通的,二者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而绝非互相取代的关系。产品策略是使顾客满意的手段,价格策略就是使顾客购买成本降低,分销是为了实现顾客购买的便利,促销的本质就是信息沟通。因此,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原理》第七版“营销过程”一节中吸纳了“4Cs”的内容,但并没有否定“4ps”,而是强调从消费者“4Cs”的角度来看待“4ps”。

而从目前的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也有多种不同的声音。吴金明(2001)认为,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营销观念、方式也不断丰富与发展,进而提出新经济时代的“4V”营销组合论。所谓“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组合理论。李振华、王烷尘(2002)在B2C电子商务条件下主张“7Cs”营销策略,在“4Cs”基础上增加以下3个“C”:信用(Credit)、创新(Change)和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但不是要抛弃传统的“4ps”营销策略,相反,是在主张“4ps”策略前提下的“4ps”与“7Cs”的整合。魏中龙(2006)比较了“4ps”、“4Cs”、“4Rs”和“4Vs”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四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因此,综观国内外关于营销组合因素的讨论,笔者可以归纳为一个以不同字母打头的营销组合模型表。

从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营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麦卡锡4ps理论的批评、补充,甚至取代,新的观点越来越多,分歧似乎也越来越大,那么如何解决分歧呢?

首先,我们要对营销组合概念本身及营销组合要素确定一个规范的定义。在传统理论上,营销学学者把营销活动的因素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目前,大家一致认同的市场营销组合是指市场营销人员综合运用并优化组合多种可控因素,以实现其目标的活动总称。而关于营销组合要素,绝大多数营销学学者认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直接对顾客需求产生影响;二是可以控制。若以此为依据进行判断,尼尔·鲍敦提出的“市场调研”由于其不直接影响需求而应该不属于营销组合要素,而其他如“参与者”由于其不可控制也应该不属于营销组合要素。科特勒提出的“政治权力”由于其在大多数情况下的不可控制,也应该不属于营销组合要素。劳特朋提出的“4Cs”中也因为不具有第二个特征,则不属于营销组合要素。

其次,如何对待传播或沟通,恰当地将其纳入营销组合基本要素之中,使营销组合模型更趋于合理。所谓传播或者沟通,就是指思想传递以及不同个体之间或组织与个体之间建立共识的过程;而营销是指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用于在自身或者客户之间创造价值转移(或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如果将这两个概念综合加以认识,就产生了营销传播。所谓的营销传播就是指在一个产品或服务(品牌)的营销组合中,通过建立与特定产品或服务(品牌)的客户或者用户之间的共识而达成价值交换的所有要素的总和。营销学界大多数人都认同,营销传播是由促销发展而来的,但它又比传统促销的基本含义要宽泛得多,在传统促销组合中一般强调的是四个主要构成:广告、公关宣传、销售促进以及人员推销,而且这些促销手段,除了人员推销外,在运用过程中强调的是对销售对象的单向作用。而营销传播则有所不同,它注意到了其中双方建立共识的沟通过程,并且大大地扩展了这种沟通的手段。所以,笔者认为对营销组合要素的认识,必须从促销转向传播或沟通。

二、用imC取代促销组合策略

(一)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提出

imC(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意为整合营销传播,或译为整合营销沟通。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西北大学舒尔兹教授等人提出,其主要内容反映在他们所著的《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之中,其基本思想是组合运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以获得明确的、连续一致的和最大的传播影响。

舒尔茨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发展和实施针对现有和潜在客户的各种劝说性沟通计划的长期过程。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是对特定沟通受众的行为实施影响或直接作用。整合营销传播认为现有或潜在客户与产品或服务之间发生的一切有关品牌或公司的接触,都可能是将来信息的传递渠道。进一步说,整合营销传播运用与现有或潜在的客户有关,可能是为其接受的一切沟通形式。总之,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是从现有或潜在客户出发,反过来选择和界定劝说性沟通计划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

(二)用imC无法取代4p理论

随着imC自20世纪90年代风靡西方广告界、营销界后,有的学者主张用imC取代4ps组合理论,即所谓“1p”理论。在imC看来,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二者密不可分,这也是整合营销传播观念转化的核心所在。这样看上去似乎“1p”理论也有根有据。但是,笔者以为这种说法的依据更大程度上是站在传播学角度去思考的,是传播学对营销学扩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好比广告学家说“营销即广告,广告即营销”。而我们作为营销学学者应该坚定地将传播学所倡导的整合传播(integratedCommunications,简称iC)概念吸收到营销体系中来,就像我们把广告学吸收进来一样。

(三)用imC取代促销组合策略

我们认为整合营销传播仅仅是4p中的一个p的内容,即促销组合策略的发展。显然,用“1p”理论取代4ps组合理论是不合适的。关于这一点,科特勒教授在《营销管理》(第九版)一书的促销组合章节中使用了整合营销传播概念,作为对促销组合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这样则更为科学。当然,如果再大胆一点,笔者认为可以考虑用imC取代促销组合策略,其内容除了包含传统促销组合中四种工具之外,诸如事件营销、知识营销、娱乐营销和文化营销等最新的一些营销手法都可以囊括其中。

为此,营销组合的基本要素可以归结为产品、价格、分销和整合营销传播(imC)四个要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模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传统而又一直在延续的问题,即“是否要摆脱字母p的束缚”。有两种可供选择,其一是,摆脱字母“p”的束缚,从而本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4ps组合模型应该调整为3ps+imC模型;其二是,保持4ps组合模型形式上的统一,用整合营销传播这个“新瓶”去装促销组合的“旧酒”。

三、结论

直播营销的含义篇10

所谓借势,是指企业及时地抓住广受关注的社会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的明星效应等,结合企业或产品在传播上欲达之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所谓造势,是指企业通过策划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

2003年,蒙牛乳业集团(以下简称蒙牛)以“神舟五号”升天为契机,借助事件营销,吸引了亿万人的眼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品牌传播与提升。而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无疑又是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

2005年2月24日,国内乳业巨头蒙牛与国内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频道湖南卫视在长沙宣布,双方将共同打造“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年度赛事活动,这意味着2004年内地最有轰动效应和影响力的大众娱乐活动“超级女声”再度卷土而来,全国范围内又将掀起电视娱乐新风暴!“超级女声”是一档大众娱乐选秀节目,曾被《新周刊》评选为“2004年度创意tV秀”,在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中的收视率和参与度都非常高。

蒙牛如何契合“超级女声”以获得最佳的品牌传播效果和销售业绩?玩转事件营销魔方以聚焦“眼球”,成为其制胜的关键词。

事件营销具有的独特优势

第一,受众者的信息接收程度较高。如今,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的经典之作越来越少,而事件营销的传播往往体现在新闻及人际传播中,有效地避免了像广告被人本能排斥、反感的情况发生,受众对于其中内容的信任程度远远高于广告。

第二,传播有深度,传播的层次高。一个事件如果成了热点,就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互相沟通的话题,传播层次不仅限于事件传播的直接受众,还可以形成二次传播。因此,事件营销能够产生“病毒式营销效应”,即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更多受众,传播面广且程度深。相比之下,广告的传播只局限在一个层面上。

第三,投资回报率高。据统计,企业运用事件营销手段取得的传播投资回报率约为传统广告的三倍,能有效帮助企业建立产品的品牌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推动产品销售。

从“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

探究事件营销成功三步曲

第一步:细分市场,准确定位。

事件营销并非单纯地制造事件、弄点噱头那么简单,必须有明确的造势对象。只有明确了营销对象是谁,弄清他们心中切实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事件营销,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营销效应。因此,准确定位成为事件营销的重中之重。

蒙牛针对青少年消费群,推出蒙牛酸酸乳系列新品。对于青少年消费者,在其决定购买时感性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价格因素并非是第一位的,而且青少年的潜在市场也非常庞大。因此,蒙牛花巨资打造蒙牛酸酸乳品牌,正是为了巩固并扩展这一迅速发展的乳业市场。

蒙牛酸酸乳的品牌定位为年轻、有活力的品牌形象,而“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以时尚的方式让新一代女生充分展示自我,两者有着相似的品牌诉求。此外,蒙牛酸酸乳与“超级女声”这一节目品牌有着同样的消费群和观众,即蒙牛酸酸乳的消费群正是“超级女声”的参与者和受众。蒙牛酸酸乳利用“超级女声”这一内地最有轰动效应和影响力的大众娱乐活动,不仅将高附加值的新品有效地推介给了消费者,同时还树立了“真实、快乐、勇气”的鲜明的品牌形象,从而加深了受众对蒙牛酸酸乳的感性认同,使受众产生更深刻的品牌共鸣。

第二步:捕捉热点,掀起高潮。

首先,要因势利导,找出合理的诉求点。不少企业在事件营销中盲目跟风,只要产品品牌与事件能牵强地搭上关系,就生搬硬套地将二者连到一起,不考虑产品与事件的相关性,什么事件都想利用,什么主题都想沾边,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导致产品形象混乱、目标市场模糊,落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局。

其次,在事件热点的选择上,要善于捕捉热点,掀起高潮。蒙牛酸酸乳以2004年超级女声季军张含韵为代言人,更加贴近了“超级女声”的受众,使之成为整个事件营销的聚焦点。张含韵不是明星,只是四川德阳的一位16岁女生,但通过“超级女声”选秀以及为蒙牛酸酸乳代言,她受到了大众关注。张含韵形象浪漫、天真,且充满自信与激情,非常契合蒙牛酸酸乳的品牌形象。同时,张含韵作为去年的参赛选手,本身也是对“超级女声”传播效应的最好扩展。这是蒙牛玩转事件营销魔方的明智选择。

在宣传热点方面,蒙牛更是翻出了花样,除了既有的大赛报名、参赛规则、全程报道、赛事图片与流媒体宣传外,还在百度中专门创立了“张含韵吧”,使众多网友能将自己品尝蒙牛酸酸乳后的感想、对张含韵的关注,以及对“超级女声”比赛的看法,集中发表在这里,将“势”巧妙地造大。与此同时,由张含韵演唱的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更是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下载次数以十几万次名列榜首。

第三步:整合资源,完善品牌。

20世纪最前沿的imC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认为,必须整合各种不同的营销传播工具,围绕着同一种声音,向消费者传递同一诉求,这有助于企业实现传播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累积效果,使企业以相对低成本的投入产出高效益;也有助于消费者更有效地接受企业传播的信息。进行事件营销,企业更需要整合本身的资源,通过具有吸引力和创意性的活动或事件,使之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从而吸引媒体的报道与消费者的参与,达到营销目的。因此,事件营销不能只注重炒作的即时效应,更要注重营销整合,运用偏重公益的事件营销运作,逐步实现品牌与销售的战略耦合。

从蒙牛酸酸乳的醒目包装,到广告片中花季女孩一起喊出的口号“蒙牛酸酸乳,酸酸甜甜就是我”;从蒙牛酸酸乳营养丰富、酸酸甜甜的产品特质,到花季女生甜蜜酸楚、快乐忧郁交织的青春滋味,“酸酸甜甜就是我”作为蒙牛酸酸乳的广告语,作为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同一种声音”──青春、自信、激情,始终贯穿在整个“超级女声”的活动进展与蒙牛酸酸乳的品牌推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