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十篇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十篇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4:34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设计;师生交往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乏针对性、形式化倾向、简单化倾向、重心理咨询,轻心理辅导、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等几方面的问题[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所采取或运用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许多甚至是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可信度低,不适合我国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有些学校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形式上课,“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这种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冷淡,效果不好。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辅导为内容,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由具有一定心理学素养的教育工作者设计和组织的专门课程。

心理教育是否需要课程化,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反对课程化论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在实践上不能保证其实施的效果,课程化比较适宜于解决知识范畴的问题,但学生心理上还有情绪、行为等多种问题,不全是能够通过上课来解决的。也有学者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应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融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因此,应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本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上有所保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实施设计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必然的趋势,当然,也不完全否定其他学者的看法,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学校心理咨询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持有的是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心理的建构过程也是其自我不断生成的过程,自我的生成又不断促进其心理建构[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有:课程设计必须将学科、学生及社会三方面整合起来,课程设计必须以活动为基础,课程设计必须重视学生的整体参与,课程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课程设计必须凸显和谐信赖的师生关系,课程设计必须将情感贯穿始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步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单元设计、完善设计并评估。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以师生交往为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一种交往过程,只有当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可以信赖尊敬,可以交流思想并能获得帮助的朋友时,他们才会敞开胸怀向教师吐露真情。反之,学生一旦不认可教师,就会导致心理隔阂,引起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闭锁心理,此时,教师的所有努力,即便是最好的教学内容配以最理想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师生双方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建立一种和谐信赖的师生关系便至关重要。

(一)目标设置

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课程内容

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对于交往态度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分为如下水平,水平一是对交往对象具有较好的接纳,接纳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主要特点及话语方式;水平二是对交往对象以及交往活动感兴趣,乐于关注、善于体会;水平三是内化对交往对象以及交往活动的价值判断,体会与教师交往对促进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价值,形成对师生沟通的积极取向;水平四是建立对交往对象以及交往活动的积极价值观念,形成积极面对人际冲突的态度。

(三)单元设计

1.了解学生的需要。此环节就是了解师生交往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等找出一般性需要,如对老师的惧怕心理、老师的误解等,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或谈话等发现本校、本班学生或某些特殊学生群体,由于处在特殊环境中或遇到特殊事件的冲击或压力而产生的解除困境、度过危机的需要,如对某个老师的特殊看法、学校的整体氛围。

2.确定单元主题。根据调查和充分的学情分析,确定最符合的单元主题。如:走进我的老师、和老师沟通等。

3.确定单元目标。①教学目标陈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使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③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全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4.确定单元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关于师生交往主题一般1-2个单元即可。

5.确定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心理测量法、学生自陈法、联想活动法、演讲法、游戏法、辩论法、专题讨论法等等。针对师生交往这个主题,理解和沟通很重要,因此可选取体验式为主的角色扮演法、辩论法等,让学生通过体验有认识上的体会,从情感上转变,更能达到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更好的交流,使教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

6.拟定活动程序。在拟定活动程序时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近到远、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要符合逻辑规律,即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循序渐进,做到既完整又系统。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所需的用品、资料都要准备好。

(四)评估与完善

评估反馈是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完成一个方案后要进行评估并且反复进行修改和完善。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2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职业岗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任何课程都是依托这两者而设置的。社区康复专业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亚健康理疗保健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具有康复治疗能力、康复资源协调能力、心理康复能力的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亚健康保健员、心理康复员,能够在各级社区卫生康复中心、社会理疗保健机构和康复企业、残联等社会团体从事康复治疗与康复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假肢矫形器的制作等康复治疗技能,具备在康复医疗点、综合医院康复科、社区医疗服务康复点、各级疗养院、保健康复机构等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健康促进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以上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无论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还是康复治疗师,他们面对的的服务对象是老人、残障儿童、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是为人服务,所以要了解其心理特征,掌握心理交流技巧,另外自身也应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社区康复专业在对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描述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治疗专业对毕业生“业务素质”的描述为“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的运用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从事卫生工作;具有独立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以此做为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附合康复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强调对人的整体性研究,并把深入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全面阐述心理因素在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论述社会环境与人的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等重大课题,从而使医学能够更全面的阐明人类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本质,更深刻地揭示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科学原则,为人们提供更为宽阔的医学观、疾病观和健康观,以及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所以,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贯穿于医学的其它学科之中。《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把心理学与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医疗卫生实践中,研究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强调运用心理诊断和治疗等技术为临床服务,从而进一步改进疾病的防治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医学心理学》课程目标与任务为:使学生树立心身相关的观点,形成对人的整体认识,能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医学发展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医学心理学有关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等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掌握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常见心身疾病;掌握心理应激的基本理论和中介机制;掌握常见临床心理评估的基本方法;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掌握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森田疗法、催眠疗法等;掌握医患关系模式和病人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当前医学需要的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能适当运用医学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于临床实践中。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过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在选择时要考虑职业能力需要,并以课程目标分析为前提。将康复专业毕业后的岗位(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等)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然后找出其所需知识与技能,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知识时应考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突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特点,知识遵守“必须、够用”原则。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标准主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等部分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将要达到的水平,课程能力标准要求细化为知识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能力单元与学时分配、教学任务描述,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又细化为能力测试的方法与手段与课程成绩评价办法等。

1.课程能力标准要求

(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

(2)职业能力学生会使用心理相关技术,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会简单使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为病患进行心理调适与辅导,促进病患生理康复。

(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很好地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道德高尚,有耐心、爱心、同情心。

2.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该课程包括五个能力单元的学习,能力单元一为掌握医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力单元二为掌握心理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前者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医学心理概述,包括知晓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关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从而知晓医学心理学建立的根源所在;掌握医学心理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认理论等,共用6学时。后者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人的基本心理,如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规律;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与处理方法,共用14学时;能力单元三为掌握医学心理相关操作知识,是让学生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实施原则及学会使用常用的心理量表,掌握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心理评估;初步了解心理干预方法,共用16学时;能力单元四为掌握医患关系,是让学生掌握医患交往技巧,拥有协调医患关系的能力,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访谈技术;掌握医患关系的特点与应对;掌握病人心理特点及应对,共用12学时;能力单元五掌握临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是让学生知晓心身疾病概念及对临床疾病防治的意义,掌握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掌握简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心身问题特点与调适方法;掌握健康心理问题;掌握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因其后续课程中设计有《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因此,该部分仅用了较少的12学时。在进行教学任务描述时,每个能力单元包括项目标、学时、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实作技能、教师注意事项、学习资源等。

3.学习者能力测试方法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该课程改变以往仅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测试方法,具体而言,即该课程依旧采用百分制,学生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两项之和算总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不同能力单元测试中表现。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课程,易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X学时+Y学时”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在校内上X学时课程,在行业锻炼Y学时,即组织学生定期到实训基地临岗见习、实习,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用到实践,让学习更贴近社会所需。

2.教学方法与手段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选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团体游戏、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以赛促学、知识竞赛、网上工作室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即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自信,一举多得。在教学手段上,可选用ppt、视频、录像等。

3.师资配备师资配备在培养优秀学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配备的教师应具备心理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三十周岁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及临床工作经验。4.实训条件建立校内建立心理实训室,内设心理测试软件、音乐治疗仪、生物反馈仪等,另外,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寻找相应场所,实现“X+Y”循环学习。另可利用节假日带学生走进社区,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概述

不同于以往的注重课堂教学的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更注重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塑造学生的心理技能及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活动训练的开展,使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自主的感悟、深切的体会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模式研究

2.1明确的树立活动单元的目标及内容。首先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确定活动的实施对象。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学习需求、学习环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活动课内容。在明确了具体内容后,我们应确定一个体现活动特色、提纲挈领的名称主题,注意不要将个人情感、政治立场反应于主题中,力图用中性的描述、通俗易懂的思想紧扣主题活动的核心,避免专业性过强词语的运用。当然,中性的描述并不代表题目的枯燥,我们应运用创新的思维、新颖别致的思路注意引人入胜的主题确立,充分的发挥想象的空间,注重兴趣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热爱活动的积极性。接着我们应根据确立的活动主题制定相应的课程辅导策略及方法,要注重主题与目标的有效配合,内容与方法的严谨、协调,活动方法与形式的充分适应。

2.2活动课的准备工作。活动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应包括活动的时间、场地的安排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同时学生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及广泛积极的心理动员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信任之行”需要准备眼罩及障碍物等活动材料,活动方式可以是分组的、集体的,地点的选择则必须是平整、活动范围较为充分的场地。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充分的重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优势,创新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功能化软件进行心理场景的布置、演示、模拟及录制等准备工作。为了避免学生参与活动的紧张情绪我们应开展必要的活动课前辅导及动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做好活动前身心上的双重准备。

2.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过程设计。通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要由课程导入、内容展开、推进高潮直至结束等环节组成,从活动的层面讲具体分为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及结束活动三部分。

2.3.1热身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通过学生之间信任的建立、团队的合作上升到心灵层面的沟通过程,只有建立在了解、和谐、健康、安全、放松、自由氛围基础上的活动课程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敞开心扉、主动参与、热切交流,圆满的完成活动课程。因此科学有效的课前热身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整个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们可以用激情生动、富于变化、富于感召力的语言进行开场动员,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通过设置简单的互助游戏活动使大家在互相配合、互相协作中调动活动的兴趣,如站成一列依次互相为对方拍背。当然热身活动的时间不应太长,点到为止即可。例如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可先让每位学生主动发言,说出对自己身体中最满意的一个部分,通过学生自主的介绍,自信的描述,同学们的热烈观察引入自信的教育课题。

2.3.2主题活动即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主体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应重点的围绕活动课的主题和目标进行设计及实施,包括活动的展开、推进与高潮。

其中设计环节包括具体的流程设计、形式设计、方法选择、多媒体手段运用、活动时间安排等。活动、体验、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基本要素,我们应围绕课程的目标及内容,并严格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设计,运用感知、参与、体验、内化的方式逐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连续性。对于活动形式的选取我们应本着开放、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特性,进行与活动主题相适应、相切合的具体形式。包括游戏式、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式、讨论式、实践式等。针对多样的活动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方法也是生动多变的。例如游戏活动可通过学生互相配合、互相竞争、努力探索的游戏模式开展教育活动,角色扮演法可通过一定的情景剧、小品使学生身临其境的通过角色的扮演体会当事者的心理变化、体会多重人格特征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可让学生通过角色的互换、集体的配合表演体会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小组讨论法则较为简单可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自由分组讨论、固定人数讨论及持不同观点自由辩论等。

对于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要合理的评估课程环节的设计时间,注重重点的突出及不必要环节的省略,从而防止课堂教学环节头重脚轻、课堂节奏松紧不一现象的发生。

2.3.3结束活动。结束活动的教学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精髓的归纳与总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收获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外活动的延伸,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

3.结语。总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模式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应充分的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求设立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活动环节,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力、创造力、总结力的塑造强化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牢固树立他们拼搏的意识、自主创新的精神,从而使中学生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质勇于开创他们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鑫鑫.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思考[J].中小学校外教育,2009:34-35.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4

宋尽贤(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理事长)

伴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开始认真学习和讨论。在我们这次讨论之前,我想先谈谈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程改革,这样有利于我们学习理解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一、应该关注哪个学段的课程标准

首先,大学不需要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是由大学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公体不需要,是由大学生的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体育专业也不需要,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应各有特色。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高中也不应该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再次,对于学前教育,现阶段不可能有,将来也没有必要。

最后,只有义务教育阶段需要、也必须有(我国、现阶段)课程标准,而且是国家标准。2001制订课标实验稿,把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放在一起,很多人都不同意。

二、义务教育阶段为什么必须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1.义务教育是一代人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塑造合格公民的奠基工程。中央七号文件指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

2.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几十年来,从“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亿计这里是指接受义务教育的全体学生。

3.由“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通过“和平发展”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要求我们更要重视义务教育――强制教育阶段。一代人和个体、国家前途与家庭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三、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健康

1.“三维健康”“四维健康”的实现是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课程的总目标,努力实现由学科特点决定的各门课程任务与科学分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的任务主要是增强学生身体健康。

2.人体生理学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健康。

四、深化课程改革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

1.实现地方管理为主。

2.课程教学与阳光体育有机结合――学校课程计划。

“阳光体育的内涵与实质是新时期一个引领学生走向健康的系统工程”;“阳光体育”不是“零起步”,是对“过去的总结和深化”;校内、校外一切体育活动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阳光体育”则是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的新的质的要求和向往。

3.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遵循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规律。

5.探索制定小学、初中体育课程各项目的教学要求和标准。

耿培新(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艺术分社社长)

去年底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事情。如何看待2011年版课程标准?首先应该弄清楚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课程标准是个什么性质。不明确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就很难把它定位好,定位不好在贯彻落实的时候就容易走样,因为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牵扯到如何执行,如何操作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明确课程标准的性质。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定教科书”。在《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义务教育工作”,又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根据法律的规定,教育部依法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组织、管理、实施,学校据此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由此看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一件依法制定的带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和审定教材、进行教学组织管理、开展教学活动和衡量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

为什么说课程标准是带有法规性的指导性文件,这要搞清楚什么叫标准。1988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标准化法》规定,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效果,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的使用规则、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的文件。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其中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标准具有法律属性,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手段强制执行的标准。而通过经济手段和市场调节自愿采用的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任何单位均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违反了推荐性标准也不构成法律责任。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不是推荐性的标准,而是事关二亿多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法律属性,是教育部依法制定、带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保障全体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

弄清楚了《课程标准》的性质,我们怎样理解它的指导性呢?指导是“指点引导”的意思。是不是说国家城乡差距很大,用大统一模式解决不了各地、各校实际存在的复杂问题?用这个理由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指点引导的推荐的标准是不合适的。如果这样理解《课程标准》的性质,任何学校和教师就都有权决定是否采用国家指点引导的《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我想怎么执行就怎么执行,出了问题我也可以不负责任。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经常听说因为体育课出了一点意外伤害事故,学校领导、上级教育部门甚至家长、媒体都要问你上体育课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教师不按照《课程标准》、不按照国家依法审定通过的体育教材上体育课,学生受伤是属于意外伤害事故还是责任事故就很难判断,上了法庭底气也不足,因为你上课没有执行教育部依法制定、带有法规性质的《课程标准》。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方针,也是要通过各级教育行政或教研部门、校长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督导检查体育教学。因此,简单地说《课程标准》是指导性的文件,在法理上很不充分。如果我们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是教育部依法制定、带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保障全体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贯彻执行起来就不是随意的,而是创造性地、努力贯彻执行,在保证全体中小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不平衡等差异,发展好的地区和学校可以提高标准,发展还不太好的地区和学校要经过努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教育部颁发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汲取了课程改革十年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理解了《课程标准》的性质。课程性质部分在2001年版的基础上明确了“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这句关键的话,而且用了“四个强调”,即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强调课程的健身性、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指出了“用什么内容和方法达到什么目标”。我为什么提出要理清《课程标准》的性质,不能认为《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各地参照文件精神做就可以了,十年课改实践证明,最大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的泛化,老师头疼的也是这个问题,不知道如何选内容。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根据十年课改实践充实了课程内容,使地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制订《课程实施计划》,教师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和上体育课就有了抓手。2011版《课程标准》在规定性方面大大加强了。但如果和《教学大纲》相比,规定性不如《教学大纲》。近些年有一种说法,认为《教学大纲》是大一统、规定过死,要求全国都一个样。这是一种不够客观的说法。实际上“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一直是建国以来制定课程内容的重要原则,到1993年版和2000年版的《教学大纲》,小学必修内容是70%,选修内容是30%,高中必修内容是50%,选修内容是50%的,而且必修内容里面又有必选、任选、限制性选修。这样做就是为了保证国家对中小学生在体育方面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规定出几个最基本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各地和学校有很大的空间选择适合本地或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构建和指导体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是值得肯定的。现在,我们修改2001年版《课程标准》仍然需要肯定它的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找出它的不足,充实、完善、继承、改革、创新、发展。这次修订课程内容在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与冰雪类、武术类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类这六大类内容,要求各地和学校都要执行,而具体在田径类的跑跳投中教什么内容等等,给地方和学校以很大的选择空间。这体现了国家规定与各地选择的指导性与灵活性,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是适合国情的选择。

我理解《课程标准》不是推荐性的标准,是教育部依法制定、带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性文件,带有一定强制性,是国家保障全体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但是它和三级课程管理不矛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组织、管理、实施,学校据此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负责实施课程。《课程标准》为各地和学校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既规定了目标、内容,也提出了实施建议。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课程改革方案一经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因此,各地各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好《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就成为学习贯穿《课程标准》的基础环节,而唱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内涵这部重头戏,是贯彻《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

赖天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如何理解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总的来说我认为是要弄清楚,2011年版较之2001年实验版作了哪些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领会,以求对新课程标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件

我完全同意耿培新先生的观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一种法规性的文件。它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性质有所不同,《指导纲要》是一种指导性的文件,较之《课程标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为,基础教育较之高等教育共性大于个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学校教育与体育方针、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它是国家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课程标准》各地各校都必须贯彻执行,它是我们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组织教学与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依据。也许有些地方或学校,暂时受到课程资源的制约,一时还难以完全贯彻执行《课程标准》,但这并不能改变《课程标准》的性质,而是要求他们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贯彻执行《课程标准》。

其次,应当了解制订与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社会背景

了解制订与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社会背景,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认识与理解《课程标准》。我认为如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世界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素养的现实情况;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发;

5.十年来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积累的经验与发现的问题。

第三,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了哪些重要修改?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比实验稿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1.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完善

修订稿对课程的性质增加了两句话。一句是:“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这句话很重要,它是课程本质属性的主要体现,说明体育课程到底要学什么,它与文化课程的区别是什么。另一句是:把原来“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改为“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句话也非常重要,它揭示了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体育课程与其他体育现象的根本区别。

在课程性质中,还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四个特性,即“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与综合性”。这对我们深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保证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健康深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课程理念的论述更加全面了

例如:对课程理念(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补充了:“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这种补充对克服体育教学中兴趣至上的片面性是有重要意义的;又如对课程理念(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中明确指出“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而不是只强调地区与个体差异,而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不顾。

3.加强了对课程实施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对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教材的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都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建议,加强了对课程实施的指导性。

此外,附录1对制定《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也提出了具体的更便于操作的要求;附录2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供的案例,对基层体育教师如何科学整合学习目标与处理好知识技能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也有很好的启示。

总之,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比实验稿更加完善了,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并不是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就十全十美了,仍然也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规定性就显得有些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而我们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努力,但体育与健康课程到底要让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核心内容,仍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由《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来加以解决。又如,多元学习评价理论在评定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时如何运用等,也都有待于在今后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作深入的探讨。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刚刚颁布,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学习,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不一定完全正确,主要是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

“11版新课标”终于颁布了,它将是指导我们进行新课改的最高指导文件,也是具有法规性的文件。今后我们怎么学习、领会并执行它呢?我认为,首先要知道“11版新课标”和过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均称“实验版课标”)在编写的初衷上有了哪些新变化。我想先谈谈过去“实验版课标”遗留下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在前一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中大家普遍反映的几个热点。

第一,文件的性质

第八次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而不是延用了几十年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名称来称呼国家的教学文件,这本身就带来了基层教师对这个文件性质理解的难度。在新课改刚开始时,每个人都在想这个“课程标准”和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有哪些本质的不同,这个疑问分散了许多改革的精力。如果按字面理解,“课程标准”是标准,是一个有准度的到达点,实际上是体育的基础学力要发展到哪儿,教知识教到哪儿,教运动技术教到哪儿,发展学生身体发展到哪儿,培养学生的心智、意志品质、道德情操到哪儿的到达点的问题。这个到达点应该是由一个状态描述来表达的,最好是由一个可以用量化的操作性状态描述来准确定义出来的,这应该是我们用“课程标准”这个名称的本意和初衷。而“体育教学大纲”,从字面理解则更多的是一个内容的体系,是教学的基本内容的体系,它指向的不是到达点,而是达成终点所必须有的内容。其实两者是异曲同工的:“体育教学大纲”是看到了目标后,用目标来反推到内容;“课程标准”是想说“无论是什么内容,我们都必须到达这里!”从“体育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应该就是“更瞄准了体育课程的最后到达点”,同时也隐含了体育教学内容将有更大的弹性,并通过这个弹性来适应中国这样一个地域比较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现状。但是,从此产生了具有连锁性质的课程基本问题:即(1)课程标准制订出来了,那么内容的体系要不要确立?(2)如果在国家层面不宜确定内容,那么需不需要在省的层面予以确立?(3)如果在省的层面也不宜确立,那么要不要在更小的地区确立内容体系?过去几年,我们似乎在这方面思考很不充分,因此前一阶段的改革是“课程标准只是在努力设计到达点而放弃对内容体系的设计”,而且目标体系设计得也很庞大而粗糙。当然,一个目标体系能否设计得好依赖科学研究的基础,依赖于时间的积累,依赖于各学者经验之间的磨合,更依赖于与教学实践的互动,对原课程标准的问题,我在此不多加讨论,只是想说要达到编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标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

第二,“实验版新课标”混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关系的问题

“实验版课标”里有一个很怪异的用语,就是所谓的“内容标准”,这个词很让人费解,估计是由不良翻译而来(这次“11版新课标”终于在最后阶段给改掉了,改成了“课程内容”)。“内容标准”到底是内容,还是标准?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的区别在哪里?这是“实验版课标”的表述体例乃至文件性质让人难以读懂的根源(现在“11版新课标”依然是“内容标准”的体例,问题依然存在),目标、内容和标准依然混淆在一起。比如,“学生应该达到……”既像是描述着“要达到的状态”,也像是一个要求,其中有的又有内容,目标混着要求,要求带着内容,内容映着目标,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费解的体例,引起基层教师在理解内容、目标和要求各方面的混乱。

第三,体育教学目标在明显的泛化

有人统计“实验版新课标”有240多个“学生应该达到”,每个都可以理解为目标,这就造成了体育教学目标的明显泛化,而体育教学目标的泛化又使得运动技术学习和身体锻炼这样的核心目标被大幅度地虚化和淡化了。

第四,“实验版新课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的完全放弃和回避

“实验版新课标”把目标、内容、标准混在一起,加上把所谓的三维健康的东西不加筛选地引入课程的目标,使得“实验版新课标”都是在描述目标,而在体育课中我们应该教什么运动技术、教多少运动技术、提高哪些方面的身体素质、教会学生哪些锻炼身体的方法等等指导和建议被压缩为“较好地掌握1-2项田径技术”这种几乎没有任何指导性的短句。可以说国家教学指导文件完全放弃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更不用说规定性了。

第五,“实验版新课标”对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以及体育课程功能的局限性缺乏冷静的分析,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体育课程主要要完成什么任务、能完成什么任务、不能完成什么任务、不应完成什么任务等都缺乏思考。结果体育的主要目标被庞大的、奢望的、想当然的目标体系所淹没,好像体育课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应该做,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冷静的。

第六,教学要求的某些偏颇

在“实验版新课标”中似乎更强调了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自主性的关注,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但却对同样重要的教育性、规定性、强制性、基础性、基本性、磨练性等却明显地予以忽视和淡化。

第七,具体教学方法的概念模糊

“实验版新课标”在匆忙中,随着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也提出许多新的教法概念,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并明显有用“新的学习方式”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意向。其实,“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根本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新的学习方式只有概念,而新的学习方式如何,应用在班级授课的体育教学中,其步骤和操作方法如何应该说几乎没有解说,偶尔有些也多有错误。“实验版新课标”还提出了“主题教学”,过度强调了“情景教学法”,这些都在过去的体育课改实践中发生了问题。

第八,评价的问题

由于“实验版新课标”放弃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因此没有具体教学内容的“实验版新课标”中也就没有了制定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由于没办法像过去那样编订对体育课学生学习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所以过去体育课考核方法和评分方案被一次性地全部放弃了,于是“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具体方法和定量标准成为了笼而统之的“课程评价”的理念和要求。

综上所述,“实验版新课标”文本本身有着不少问题。当然,体育课改的问题不全都是由文本的问题所引起的,许多问题是对文本的不正确理解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误导所引起的。但是,再修订“实验版新课标”时,还是应该先盯住文本本身的问题加以纠正和完善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纠正并没有进行得很彻底,为了顾全大局,也不得不放弃了对有些不足的纠正。这次“11版新课标”在文本方面的改进简单说有如下几点:

第一,课程的性质和文件,这次明确地提出了各省要编订《地方的体育与健康实施方案》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而且,对其中的内容做出了相当明确的规定,这一点对过去的课程标准文件的缺陷进行了一点弥补。以前提出过,但是就一句话,但现在是明确地提出了建议,但是还是建议,其实不应该是建议,应该是备案。

第二,将“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过去的“实验版新课标”一直有内容和目标混淆的逻辑缺陷。过去的课标主体部分一直叫做“内容标准”,让人不得要领,修订过程中多次有专家提出修改,但有专家一直在坚守,此次直到最后专家评审时才做了最终的改变,这就比原来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只改这四个字还是没什么用,因为体例还不是“课程内容”的体例和内容,如果,在当时修订的时候就予以改正,估计“11版新课标”的体例也就变了。比如“运动参与”就不是课程内容了,这是有进步但更有遗憾的地方。

第三,目标的精炼。目标的泛化是“实验版新课标”的明显缺陷。在这次的“11版新课标”中,在目标压缩和提炼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也为体育老师在目标理解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也具体了很多。

第四,教学内容的指导比过去具体多了,但实际上这些内容还是建议性的,但是比过去的内容指导要清晰。

第五,对体育课程主要功能局限性在课程的描述中做了强调,“体育与健康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健康知识、技能、方法为主要内容”,这个描述很重要,能纠正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的错误思想。

第六,在教学指导方面的描述更加科学。“11版新课标”在强调学生主动性、创新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基础性和规定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提倡也更加稳妥,去掉对“主题性教学”“情境教学”的不恰当的强调,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也更加符合实际。这些实际上都是在把过去一些不准确的说法和不确切的理论加以纠正的结果。

第七,体育教学评价方面。“11版新课标”更多地强调了要对运动技能、体能进行评价,这个要求明显地加强了。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和不具体,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层面,对具体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还是一个粗略的,或者叫以一个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思路,还不是方法的层面,实操性和指导性都很差,在这一方面,遗憾很多。

吴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

今天我是第一次看到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正式出版文本。初步浏览,发现这次修订版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总的看法,有课标从高空向地面降落的感觉,课标开始“食人间烟火”了。实验版课标,过于强调“顶天”,远离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实际;这次的课标有“立地”的明显迹象,从“好高骛远”变得比较“脚踏实地”。

初步浏览,第一反应,感觉有新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面:

第一个方面是目标与内容的一致化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有课标目标体系繁杂、不可操作的情况,一是使得目标表述简约了,删繁就简;二是将目标和内容结合起来,将目标转化为可以评价、可以观察的内容,目标和内容结合紧密。

课程的编制,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逻辑,一般地,有所谓目标为本、概念为本、内容为本。根据体育教学现实和体育学科的特点,现在这种目标和内容趋于一致的处理方法符合实际。

第二个方面是领域的划分集约化

正如本人强烈建议的一样,2011年的课程标准,将原来实验版课标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领域合并为一个领域,尽管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似乎不符合逻辑,但是,这种改变符合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更符合教学的实际。有时候,刻板的所谓科学性将遭遇不可操作性的挑战。事实上,在体育教学实际中,一项教学内容的实施,很难区分是促进了学生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更遑论是促进了心理健康还是社会适应。这是需要研究的事。对于一线的体育教师而言,最好的做法是课程设计者提供平衡营养的“菜谱”,教师开好“饭馆”“做好饭”让学生吃下去。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增减。

第三个方面是评价方法的清晰化

与实验版课标相比,评价的修订显然是下了比较大的功夫。总体上感觉是,2011年版的课标向可执行、可操作性前进了一大步。一是评什么清晰了,二是评的方法简单了。

实验版课标的评价设计,出发点很好、很理想、很科学,但是实践性不够,与繁琐的目标体系呼应,设计的评价体系、方法实在是过于复杂。尽管还是强调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似乎没有多少改变,但是,“评价要点”的设定,特别是“评价方法举例”的设计,增强2011年版课标实用性。

以上是对2011年版课标的直觉感受,是好的方面,下面谈的是对课标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的认识。

实践证明,任何标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同时,随着教育和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以“可执行”这个尺度来衡量2011版的课标,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实验版课标的不足之处,是提出“目标引领”和目标虚无,与此前的《大纲》比,跨越太大,使得教学内容“空心化”,广大体育教师感觉“一脚踏空”,无所适从。现在内容回归,但是内容的逻辑性如何?还看不出来。

第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确定,仍然感觉距离科学界定和学生实际都有距离。比如,社会适应的核心内容“个性”“社会”等就没有涉及。

第三,评价还是不能满足需要。首先,课标没有一个整体的课程评价标准,评价要借助《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等等。其次,技能的评价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操作的程度,也没有给出思路。再次,有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评价更是隔空打牛。

总之,2011年版的课标,距离现实和今后发展趋势,无论是在学理基础和现实基础方面都还有改进、提高的地方。当然,这种提高是要建立在研究水平的提高上面。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副研究员)

作为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者来讲,我看到了新版本课标还真的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下面我着重谈一谈学习后的心得和未能理解的几个方面:

第一,对具体文本内容的理解

当然,难以面面俱到,我主要谈谈看到和感受到的几个关键点。

一是从十个“动词”看要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课改要求新课程干什么?《课标》前言的引言部分明确且连续用十个关键的动词包括“准照”“强调”“突出”“构建”“重视”“注重”“引导”“增强”“培养”“促进”等,高度概括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要求和方略。一线教师看到这些应该都能够明确课改方向和要求。

二是从三个“主要”看定位。有人或许会问,体育课名称由过去的“体育”变成了“体育与健康”,作为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定位它?新《课标》在前言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提出了三个“主要”,即“主要手段”“主要内容”“主要目标”。明确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对比来看,实验稿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就弱了点。如实验稿中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二者比较后发现,新《课标》的表述很简洁明了,更利于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

三是从“五”变“四”消困惑。实验版课改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五大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部分人错误地将这五个领域完全孤立来看,结果导致了有些人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采用死搬硬套的方式从五个方面来设定,而且,当设定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时候发现两者似乎很难分开。而新版课程标准果断地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合二为一,由原来的五大领域,变成了四个学习方面。由此,难以区分的困惑也就自然消除了。不可忽视的是,新版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四是从重“学生”到重“学法”变观念。通过比较两个版本的《课标》发现,单从四个方面所表述的课程基本理念上可以看出,2011版《课标》从课程基本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成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实验版表述中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提法,使部分教师偏面夸大了对其的重视程度,走向了极端。如出现过将学生看成上帝,教师看作导购员的说法;还出现过只表扬不批评的极端现象。修订稿中英明地将这一表述改为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看似一句简单的表述,实际上既隐含着观念的转变,也表明了“学会学习”才是学习型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教育。

第二,未能理解的内容

对于前一阶段课改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目标的问题争论较多,困惑也较大,包括我作为一个专门热衷于研究体育教学的工作者而言,也同样存在对实验稿中关于目标的困惑,尤其是对名称如此繁琐、种类繁杂的目标该如何厘清;一线教师应该如何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宽度和深度该如何把握等问题一直未能搞清楚。欣喜的是,新版《课标》在学习目标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依然还存在一定的疑虑。或许是目标问题的解决过难?还是我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这里也谈一谈我的未能深入理解的方面吧。

首先,我未能理解的是关于目标表述的完整性问题。新版《课标》就目标问题做了重要的变更,无论从表述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感觉有点遗憾,部分目标的表述更像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而非目标。如课程目标部分第7页中运动技能的目标的第一条是“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如果将其作为目标的话,还应该有未表达出来的内容,也就是说,作为目标表述的话,是不是还不够完整?因为,仅仅说“学习什么什么”缺少程度之分,学到什么程度,学习它是干什么的?都不十分清楚。因此,只将“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就作为一项目标,是不是还有待改进?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5

一、技巧项目的锻炼价值

1.增加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激情,而技巧类项目又具有其特有的技巧性和趣味性,技巧类项目对小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2.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技巧项目的开展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柔韧性,不仅塑造良好的体形与身体姿态,也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掌握和应用基本技巧项目的知识和运动技能。

3.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通过技巧动作的学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怕困难面对挫折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以及团结合作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在运动中逐步建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

1.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依据。依据是选择教学内容的根本理由,是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课程总目标而论,技巧项目内容选择的依据应是“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而在当前的条件下,则主要依托于:(1)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其所在阶段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技巧类项目;(2)学生能知晓足够的、可满足体育锻炼和观赏需要的技巧知识原理;(3)学生在身体各发展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身体具有较好的体能和适应性;(4)学生通过技巧项目的学习可以充分体验到运动的意义和乐趣,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

2.技巧项目教学内容的设置。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指导与要求,结合小学生不同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具体教学内容设置如下表:

三、技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认真研读领会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中技巧项目指导的思想与要求。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全国教材专家在理论研究和汇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代替基层教师选出较好的教学内容”,那么这些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相对比较接近教学实际的,应多研读领会。

2.在《体育与健康标准》指导下,依据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删减和补充。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地方和学校的情况对“被建议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判断和筛选。如,可以因为没有合适的器材而删掉山羊分腿腾越,也可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集体舞教材而只选用个人舞蹈动作进行教学等。但是,删减必须是有据可依的,一般是因为教材条件和器材条件的原因而否定,而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或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而拒绝所建议的内容。体育教师在完成了删减之后,还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当然,这个补充也应是根据“建议内容背后的思想与要求”来进行的。比如可以在集体舞教材加入街舞、排舞、拉拉操等。当然,内容的难度要符合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校现状。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6

■课程性质的变化

正式稿将实验稿中对本门“课程价值”部分的内容删除,重点放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方面。在课程性质中加进“以学习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正式稿更加明确了体育要学习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一些以智力游戏为主的项目,如棋类不能进入体育与健康课。同时,强调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课程理念的变化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正式稿与实验稿完全相同,但在内容表述上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观点。

第二,实验稿中第二个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改为正式稿中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运动知识转为爱好,坚持锻炼身体,将来走出校门也能用学来的体育知识、技能进行锻炼。

第三,实验稿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为正式稿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如合作、探究等。

第四,实验稿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改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这告诉我们,教学要求要考虑区域的不同,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应允许学校、教师根据课标的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自行确定。如北京114中学将软式垒球作为校本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实施建议

在设置学习目标上,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教学目标应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把所有目标都罗列上(事实上也实现不了),应有所侧重,但学什么内容、身心得到什么发展应有所表述。如初步学习快速跑——后蹬跑技术;发展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拼搏、刻苦、勇往直前的精神。

建议评价应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学习范围表述更具体。2011版课标给出了更具体的学习范围,小学低年级以游戏的方法和以广泛学习基本身体活动和简单的小球类游戏、体操基本动作、武术基本动作,以及荡秋千、跳皮筋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为主;小学中高年级以学习基本身体活动与游戏、各类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游戏为主。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7

一、教材分析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学目标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重、难点2.练字:练钢笔字,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练毛笔字,写正楷。

3.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练默读,默读重在练习速度和理解大意。

5.习浏览,练阅读速度和信息查阅能力

6.习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学习仿写。

7.会修改自己的习作,会用标点符号(如冒号、引号)。

8.习作养成整洁、规范的书写习惯,可开展限时作文及专门书写速度训练。

9.简单的读书笔记,学会写内容梗概。

10.书信格式,学会写书信

11.用普通话交谈;学会倾听、请教,敢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12.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3.会转述,能生动的讲述故事。

四、教学措施与方法

1.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语文,用语文的人,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关注的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让生养成会学习爱学习的习惯,这学期将继续关注以下良好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能够自学课文的习惯。特别是精读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己抓住重难点,学会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句的表达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以及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4)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爱写作也愿意写作。

(5)继续加强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其它学科、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古诗诵读和优美词句的积累,推广看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4.辅优补差活动

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那些优生,也要注意帮助后进生,缩小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使全班同学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5.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1)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强调真情实感的再现,给予写作技巧的指点,指导参与各种作文比赛。

(2)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多下工夫,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杂书”,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3)在指导写字和朗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和书写水平。五、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12---14课时

第二单元:10---13课时

第三单元:12---14课时

第四单元:12---15课时

第五单元:10---13课时

第六单元:10---14课时

第七单元:12---14课时

第八单元:11---13课时

班级工作

一、班级工作重点及目标班级教育工作

重点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进行热爱班级的教育、团结同学的教育,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工作:

1、继续抓好四年级学生的常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

2、搞好班级卫生工作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争创星级班级。

3、搞好每位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形成一定的能力。

4、搞好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地发展。

5、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主动探索新知。

本班学生奋斗目标:

1、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班风,增强集体凝聚力。

2、争当学校的“阳光班级”。

3、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健康。

具体工作:

(1)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力争优异成绩,锻炼能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2)注意育人环境的美化,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建立各种生动活泼的评比栏、中队角,每个园地力求美观大方,突出特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开展丰富多采的主题班队会,在集体活动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便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地给予教育。

2、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实施有计划的教育。要多与这些孩子交流,找到问题的关键,及时进行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学生心理转化的记录,从中发现规律,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

3、上好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4、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家长、老师随时反映学生近期的家里、学校的表现,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心理空间。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社会的原因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安全教育

1、经常教育学生要轻声慢步,不可以在走廊里追逐打闹。告诉学生上下楼梯的正确位置,不要拥挤。

2、每天早晨7:50准时进教室,带领孩子心灵营养早餐。下午1:30准时进教室,阅读课外书、处理班级事务,注意学生安全。

3、课间要到教室里,等放学后再离开。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本班有几位学生属于特别活泼好动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保持时间不长。

针对上述情况,转化措施如下:1、班集体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用大多数学生良好行为来教育他们。

2、对于他们在行为上的不良之处,慢慢纠正,有进步时及时表扬。

3、多给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以促进他们积极严格地要求自己。

4、多与家长联系,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与家长一同把孩子教育好。

班内还有几位学生属于听话,举止文明的孩子,但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些吃力,接受新知识较慢。

针对上述情况,转化措施如下:

1、号召全体学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2、学习委员与学习助理组成学习小组定期在学习方面帮助他们。

3、当他们在学习上有进步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表扬。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作者简介:魏晓宁(1973-),男,汉族,副教授,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体育部教师,主要从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1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其英文为outwardDevelopment,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在具体实施中,拓展训练经常会选择一些户外场地,或精心创设一些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情境,让参加训练的个体或团队接受挑战、考验,以培养接受者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以及与人合作的态度,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拓展训练具有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组织性等一系列特征。

2比较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的同与不同

(1)指导思想不同。素质拓展训练是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状况以及心理需求等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学校体育教学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教学大纲规划安排的。

(2)教学重点不同。素质拓展训练重在心理方面的教育,主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学校体育教学重在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兼顾身体健康、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能力的培养。

(3)学习性质不同。素质拓展训练是在身体活动和心理锻炼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和个人参与挑战性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团队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教学是在身体活动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以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学生的参与和身体健康为主体,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4)师生角色不同。素质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进行必要的准备、说明、辅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主导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需要学生紧跟教师的节奏。

3拓展训练在五个体育领域目标的表现。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体育教学的五个领域目标,具体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方面。现浅述素质拓展训练在五个体育领域目标的作用。

(1)运动参与。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都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等合理选择制定的,并且有一定的趣味性、开放性、刺激性和挑战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2)运动技能。大部分素质拓展训练只有一些简单的身体活动,没有系统的体育知识技能的训练。另外,对体育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反复多次的练习,而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即时性的挑战项目。

(3)身体健康。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只要没有特殊的病患,只要有勇气敢于大胆的参与就行了,很少有对特殊运动技能的要求,也不进行重复练习,对学生身体健康的训练非常有限。

(4)心理健康。素质拓展训练计划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发展需求制定的,心理活动贯穿拓展训练的始终。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上,要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拥有很多优势。

(5)社会适应。素质拓展训练经常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认识团体的优势及合作的重要性,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的局限性。

现从五个体育领域目标,对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的局限性进行简要分析。

(1)运动参与方面。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相比传统体育项目,素质拓展训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发展需求制定安排相应的活动。并且,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往往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等,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参与度。

(2)运动技能方面。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的活动项目在运动技能方面比较缺乏,活动的实施不需要专门的运动技术。例如信任背摔、攀岩、无敌风火轮等训练项目,不需要专门的运动技能,更多的是心理以及团队意识方面的考验。另外,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的往往是即时性的挑战,不具有重复性,而反复练习是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帮助不大。

(3)身体健康方面。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身体活动没有严格的要求,有些项目甚至很少需要身体方面的运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显然有限。

(4)心理健康方面。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心理发展需求计划安排,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挑战为主线实施开展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这也是人们看重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因。

(5)社会适应方面。拓展训练项目很多是集体性的活动,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诚信意识以及合作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进行合理安排,与传统体育教学相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新明,蔡英梅.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的可行性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0)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9

【关键词】小学生;体能测试标准;体育教育;存在问题;身体潜能;提高对策

一、《标准》关于体能测试标准的具体规定

在《标准》出台以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就对体质健康标准做了规定,二者分别就社会大众和学生群体的体能测试确定了一个具体的参照标准。通过比较,前者把单个体育项目成绩的合格作为确定学生身体素质的依据,评判标准过于狭窄,没有考虑到学生身体状况的差异,同时也会打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只参加自己擅长的、能取得高分的体育活动;后者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全面反映体质健康的真正内涵,如心理健康、抗压能力的提高等。

基于以上原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出台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标准》适用于各年级在校学生,按照年龄段的不同,设置了三个小组和测试项目,兼顾卫生和医学,科学地反映了小学生体育教学的方向。同以前的体质健康标准相比,《标准》有以下特点:1、体能测试的内容和指标更具科学性。《标准》宏观地规定了三类主要评价指标,第一类是形态指标,第二类是功能指标,第三类是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扩大了评价指标的范围。另外,身高、体重和肺活量成为必测项目,再区分不同年龄段进行其它测试,整个体能测试更加科学合理。2、评价项目的设置更具科学性。按照《标准》的要求,评价方式有必测和选测两种,根据身体发育水平的不同,选测项目也有区别,体现了评价项目设置的科学性。

二、体能测试标准研究对于提高学生身体潜能的意义

《标准》从测试项目、内容、方式、评价指标为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形态协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参照,对提高学生身体潜能有指导作用。

1、为体育教学提供参考方向

体育教育不单纯就是每节体育课,体育教育的目标应当是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锻炼意识,这也和体能测试的目的不谋而合。体育教育可以参考《标准》的规定,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提高学生身体潜能。

2、促进体育教育内容改革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多表现为“放养”的形式,即学生的自由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起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反而会引起意外伤害的发生。实施体能测试标准后,学校就不得不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内容,注重开发学生各项身体潜能。

3、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标准》具有的激励、教育、反馈和引导锻炼的功能是极其重要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了在线查询和在线评估服务,向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使学生能够在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1]激励、教育和反馈功能把学生、学校及家庭三者相结合,由此形成长期的监督机制,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体能测试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至今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大学生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2]表明体能测试标准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需要不断完善。

1、体能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机构不够重视。学校作为体能测试的主要实施机构,负责体能测试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育经费投入不够,体育器材缺乏;甚至有的学校只抓文化课,置体育教学于一边。

(2)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的监督制度可以保障体能测试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是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能测试流于形式,缺乏监督保障机制,为了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上报虚假数据。

2、体能测试工作开展的对策研究

(1)把体能测试考核纳入学校工作评价体系。如前所述,学校一般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能测试流于形式,数据弄虚作假,原因就在于体能测试不属于学校工作评价体系的考核范围。把体能测试的结果作为先进学校的评价指标,纳入素质教育的评价范围,由此,学校必然会重视体能测试和体育教育。

(2)建立体能测试监督机制。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文化课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一些学校的体能测试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因此,应当加大监督力度,贯彻《标准》的相关规定,加大对流于形式和弄虚作假的体能测试行为的惩罚力度。

四、合理提高小学生身体潜能的对策

少年强则国强。提高小学生身体潜能对于以后的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要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标准》的相关规定,合理提高小学生身体潜能。

1、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评价项目与内容开展体能测试工作

前文就《标准》的适用对象和评价指标进行了叙述,具体而言,各年级的测试内容不同,例如,一、二年级可以选测投沙包,三、四年级则不可以,应当严格按照《标准》确定的评价内容开展体能测试;其次,评分过程应当严格谨慎,因为这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可参照标准,保证评分的真实性可以使得学生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更加科学地提高自己的身体潜能。

2、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的教学,有其自己的特点。体育教学不能单纯采取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应当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应当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引的作用。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取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3、创新体育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总是有一套固定的上课模式和教材要求使得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因人制宜地进行教学。在学校管理实践中要使《标准》的实施工作和学校各项体育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实施《标准》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及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激励学生积极锻炼来提高测试成绩,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3]

【参考文献】

[1]王鹏.浅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意义[J].成功(教育),2008.08.37-38.

[2]李小伟.“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举行[n].中国教育报,2013-01-09-02.

[3]赫忠慧.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J].体育教学,2007.03.8-9.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篇10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教学计划案例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方面广大一线体育教师都要去尝试、探索,其中,水平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涉及的重要内容。现在很多的学校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直列式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实际上它已经不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要求,不能全面反映各个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子目标。要落实体育与健康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改变教学计划制定的观念与格式,导入新课程的“目标统领”观念,合理地体现五大学习领域目标、各水平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关系。

一、新课标的原则与要求

要合理安排、制订好水平教学计划,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要求在五大学习领域内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即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每个学习领域在各自的领域目标下又有相应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目标下又提出了学习内容或活动建议,五大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在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中要得到科学的体现。

其次要认识到多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实现运动参与领域的某个目标时,可能也同时实现了某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在达到运动技能的某个目标时,同时又实现了某个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目标群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制订计划时予以全面考虑。

最后要考虑好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好教学内容。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助于教师实施,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新课程中非常宽泛,每个教师都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而教学内容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教师达到水平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我们既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又要充分考虑本校场地、器材设施、教师特长、学生爱好等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全年学习内容。

水平教学计划是以达到学习目标为前提的,这给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创造性地组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应该把握这一重要特点,制订出好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最理想的教学计划应该是把整体的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集合,也叫子目标群,子目标群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目标的性质确定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一组以运动参与为主的子目标群中实际上也包括了心理方面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它们都可以通过运动参与的某种形式来实现;一些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子目标群,集中反映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身体的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目标群形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主题式的单元教学。另外,在目标群形成之后,还应考虑子目标群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层次关系,并考虑子目标群在领域目标群中的位置。

二、优秀案例推荐

传统的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教学计划格式,并经过近50年来我国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改革而形成的,对我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它直列式的格式比较直观,内容项目、时间阶段表达清晰。而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水平、单元教学目标,无法反映出“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先进观念,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改革。从最近看到的几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教学计划来看,基本上有目标与教学内容对照型、教学内容罗列型等几种,对新课标的要求已开始有所考虑,但还不够完善,有的计划做得很详细,但不能很清晰地反映出目标群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有的还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没有摆脱体育教学计划制订的传统思维;还有的把子目标群割裂开来,计划冗长而繁琐。

这里推荐一个优秀体育与健康水平计划案例,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的水平教学计划。

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03-05年水平(三)教学计划

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最大的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领域目标群和子目标群之间的关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一个教材内容涉及几个领域目标的实际,很好地反映它们有主有次、既分又合的关系。整个计划脉络清晰,从领域目标到子目标群再到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学期学年总学时,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要求,既方便计划、书写,又便于实际工作中查看对照。在时间上是以季节为主进行划分,根据季节长短安排不同的时段,一学期分成二块,一学年分四块,比较科学合理,避免了其他格式按新课程要求编写的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书写繁琐、冗长、罗列、割裂、又不便查看的不足,是我所看到的较为合理、简洁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学期教学计划。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由于在一个水平阶段中,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每个季节的时间长短不一。我们江苏地区的季节气候有自己的特点,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不同地区的季节气候差异很大、迥然不同,因此,很有必要考虑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要考虑好如何运用好适合本地区季节气候学生的教材、教学内容去顺利实现水平目标,并要选择好适宜的目标群。在设计和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季节长短、气候因素,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开发好校本课程。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问题,反映了编写者将季节时段和内容有机安排的思想萌芽。

同时编写者将领域目标组合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种,便于格式的简洁化,实际上,这两种组合不应该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应根据内容、客观条件适当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也可以重新按需要整合成与上述不同的二种或三种领域目标集合群。这里有个问题可以探讨,五个领域目标一共可以产生20钟目标群组合,比较合理、常用的目标群组合有7―10种,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领域目标群的组合,只要是能够有利于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实现就是好的,不必拘泥。

由于水平三(小学高年级)的水平目标相对比较集中,因此编写者根据领域目标要求将水平目标群进行组合,再安排各组合对应季节的学习内容。这里有个不足的地方是,教学内容的书写过于简单,看上去比较单调机械,实际上,完全可以再略微详细一点,表现出编写者在内容安排上的周密考虑和创新意识,运用好我们教师所拥有的自主空间和余地,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体现出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来。

综上所述,只要根据各水平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和适当调整所推荐实例计划中的子目标群的组合,适当细化教学内容,体现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所推荐的水平教学计划实例对小学、初中、高中,即水平三、水平四、水平五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并是一种可以考虑将其列入常规化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格式。

参考文献:

[1]陈建嘉主编.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