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处理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3:41

风险处理机制篇1

关键词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处理机制

一、引言

债券市场的违约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现在的市场变动非常频繁。企业的日常经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需求变化、投资方式的合理性、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企业法人的个人因素等,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债券发行方的偿还能力。一旦到了规定时间,还不能偿还债务,就会给投资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并影响债权人的后期经营。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债券市场违约处理机制,才能最大程度的维护债权人和债券持有者的权益。

二、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债券违约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破产清算和债务重组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两种处理手段,两者各有利弊。其中,破产清算的可操作性比较强,没有过于复杂的中间环节,但相对而言,对于债权人会造成更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债券持有人只有在其他救济手段不适用的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手段。债务重组的方法和类型比较多样化,比如债务延期、减免、合并等方式,债权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是综合运用。在处理债券违约风险问题的时候,需要对违约类型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处理手段,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因为债券违约而带来的损失。

造成债券违约的风险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企业遭受流动性风险。企业处于正常的运行状况下,且经营性现金流量稳定,财务状况虽然不如预期,但总体上来看,没有明显的恶化。

第二,企业遭受过度扩张风险。企业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因为投资不合理或者扩张过度,导致投入的资金没能按照预期回收,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但是企业的主要产品和投资的项目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维持后期的正常运转。

第三,企业遭受管理层风险。企业的法人代表受到突然事件的影响,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第四,企业遭受行业风险。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整体的行业现状为供过于求,也就是处于买方市场。严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以零利润或者负利润出售产品,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市场状态下,存货量过大,运行苦难,那么企业的资金流转不畅,就会出现重大的财务危机。

第五,企业遭受系统性风险。具体表现为经济下行,并且大部分行业经营状况较差。

通常情况下,这五种情况都能够采用破产清算的处置方式。但是,经过分析对比,发现只有第四和第五类违约情况采用破产清算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处置效果。对于其他三种类型的违约情况而言,效果比较有限。第一类风险导致的债券违约,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良好,并且行业发展前景也很乐观,目前知识处于阶段性的经营困难期,因此,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如果企业在后期的经营过程中有能力偿还全部的本金和利息,那么就应该尽量争取债券持有人进行债券展期或者是债转股等更加合理的处置方案。第二类风险导致的债券违约,由于其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可以采用债转股或者是债务减免的资产重组策略。一方面是帮助企业将不良资产出售掉;另一方面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针对第三类风险导致的违约情况,可以寻求信用增加或者追加抵押物的方式,从而帮助企业渡过暂时性的难关,恢复到正常的经营状态,并维护债权人的相关利益。第四类债券违约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和扶持,然后再由控股股东、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协调第三方接收整体债权,并进行并购重组,从而完成本息兑付。第五类风险导致的债券违约,可以从保险公司方面入手,引入债券违约保险。

三、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处理机制的建立

(一)强化持有人会议机制

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会议规程》上的规定,如果出现了实质性的债券违约,那么不管采取哪种处置方式,首先都要建立债券持有人会议机制,也就是由债券持有人组成的临时会议团体,具有法律效力。然后在会议上讨论债权人的共同利害关系,并做出最后的处置决定。债券持有人会议机制的建立,能够使分散的债券持有人在整体利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对债券的信用风险进行更好的控制,维护整体利益。

(二)强化主承销商职责

对于主承销商来说,虽然不需要承担因违约债券而导致的偿付责任,但是债券违约风险却会对其造成声誉影响。为了降低影响,主承销商应该积极的承担应尽的职责。在持有人会议的召开过程中,应该发挥牵头作用。当持有人会议达成一致之后,主承销商需要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促使债权人和债务人达成和解,从而削弱因为债券风险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探索建立债券受托人制度

债券受托人制度的核心是信托,其职能目标是建立债券发行人、受托人以及持有人三者之间的良好信托关系。这就要求企业在发行债券的过程中将债券的有关财产权利设定给受托管理人的形式。受托管理人有如下权利: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咨询;参与企业的整顿重组以及破产和解,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主要职责是维护债券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利用在全受托人制度,能够构建一种科学合理的机制,该机制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的债券信用风险,同时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比如,在发行债券之前,受托人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前景以及信誉等进行审查,保证其合法性和偿还能力。发行债券之后,受托人需要即时关注发行公司的财务状况,一旦发现风险,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四)建立债券可提前赎回机制

所谓债券赎回机制就是指双方根据合同约定时间,可以提前偿还债券的本金加利益,将发行的债券赎回。如果有些民营企业的评级较低,债券机构可以推行更具针对性的债券类型,比如可转换债。其要求企业在债券发行之前设定提前赎回的约束条款,在满足条款要求的情况下,条款能够被激活。如果发行人有债券赎回能力,可以采取强制执行的方式,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违约事件发生。如果发行人没有债券赎回能力,投资人只需要行使权力,将债券转变为企业的股份,就能够最大程度的维护自身利益。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债券市场的违约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难以控制,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双方利益,必须根据风险类型,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但前提是要建立完善的处理机制,才能保证处理过程的顺利性。

(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王程(1995―),江苏泰州人,中国农业大学金融专业。]

参考文献

[1]杜国庆.债券违约风险市场化处置机制研究[J].西部金融,2015(08):83.

风险处理机制篇2

风险预警报告是根据对各项风险指标分析、评价出来的风险等级进行总结,并出具预警报告。风险预警报告的内容包括:涉险项目或名称、风险等级、预计发生时间、业务主管部门、涉及金额、信息来源、发生原因和分析依据、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事态发展预期、采取的措施或建议、报告人等。建立风险责任机制,企业的经营者全面负责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并将风险责任落实到各级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员,对相关责任主体建立考核机制,促使各责任主体提高警惕,增加风险管理意识。

二、风险预警的处置

建立由企业经营者领导下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具体负责的风险管理小组或风险控制中心,负责制定和完善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及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处置。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应该包括应急方案、预案、补救方法和改进措施,等等。其中应急方案是针对风险所制定措施;预案则是应急方案无法补救的情况下启动的备用方案;补救方法主要是指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改进措施主要在于防止类似的风险再次发生。

三、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保障

(一)加强企业的组织领导,提高风险管控意识

通过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提高风险敏感度,做到及时分析,准确评价和有效控制公司的财务风险。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可促进企业树立现金至上意识,科学应对复杂经济形势,优化资本结构,保持资本的流动性,以保障现金循环顺畅,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应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或风险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工作。

(二)强化风险管控的日常管理

强化现金管理,规范资金预算管理及审批流程,加强付款审批和资金集中管理,确保企业资金链安全并实现良性运转。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坚持一切经营活动受控于预算管理,扩大预算控制范围,健全预算预警机制,规范预算调整行为,完善预算管理手段,强化预算过程控制,凡预算外资金一律不准支出。强化两金占用管理,除正常长期战略用户滚动结算外,其他用户一律不得赊销,严禁为确保开工组织生产,为确保销售进行赊销,对客户信用品质进行评价并建立信用档案,分类管理。做好存货管理工作,分析存货结构,分清正常储备及非正常储备。实行市场决定生产原则,以销定产,避免产品积压,严格追究产品残次责任人责任。严格成本费用控制,全面实施成本费用定额管理,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成本费用监控,用单耗管理做好主要产品成本的控制工作。

(三)做好财务风险的预警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决定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运行质量。企业应对预警信息重点监控、定期报告。根据企业盈亏和现金流情况,可将风险分为一般风险、较大风险、重大风险、特大风险等进行财务风险控制。通过财务风险预警,企业对较大、重大和特大风险单位进行重点监控。对较大风险采取月度报告制度,对重大和特大风险采取每周报告制度。预警信息不仅包括预警资料的收集,还要包括对收集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和防范、处置措施等。对收集、加工、分析和整理后的资料和措施建议等信息,要及时逐级汇总和上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小组,对需企业批准的事项应逐级进行上报和批复。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预警指标体系。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应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综合分析,定性指标如“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恶化”等,定量预警如“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销售率”等。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参照行业或区域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细分和量化,以满足财务风险预警的质量要求,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有重点地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根据财务风险成因,针对性地制订处置财务风险的措施。

(四)做好财务风险的应急处理

风险处理机制篇3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电力企业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建构系统化的处理模型和管理维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本文从风险控制模型、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等方面对风险控制机制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电力施工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

在电力施工作业建立过程中,要从人身安全出发,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并且积极建构风险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和控制措施,同时使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并成长一批懂体系、懂管理的人才,最终达到安全绩效的不断提升。

一、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之全风险数据库

根据“冰山理论”,1起严重的或较大的伤害背后是1000起没有伤害或可见损失的事件,因此,需要从传统安全生产“关注事后分析与控制”转变为“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统筹分析,建立健全完整的数据分析机制,并且对相关信息进行统筹分析和综合控制,确保处理效果的最优化,也要对管理模型的升级进行综合性分析。建立风险数据库主要是为了积累大量的安全风险案列,对电力施工人员的工作体系建立提供更加有效的后期指导,从而保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相关工作人员要对针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且保证管理机制得以全面开展和深度落实,为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动力[1]。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标准和制度,规定各类风险辨识和评估,控制措施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评价的流程和管理责任,形成从上到下的安全生产风险“分层、分类、分级、分专业”闭环管控流程。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基于风险、系统化、规范化、持续改进”。常见的风险控制方法有:消除或终止,如终止工作;替代,如采用新方法、新工、新技术;转移,如购买保险;工程改造,如技术改造;隔离,如作业现场设置安全围栏;行政管理,如制定业务指导书、开展培训等;个人防护,如配置安全帽、安全带、防电弧服。

二、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之风险意识

打造本质型安全的电网企业,本质型安全的人员是决定性要素,而要培养本质型安全的人员则首先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在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管理需求进行细化分析,只有从思想意识层面提高重视程度,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系统的实效性,安全风险控制重点是施工作业人员的基本操作,只有保证其对项目由明确的认知,才能提高整体管理质量,因此,要将安全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提高其责任意识和管理效果,并且有效优化处理机制和控制措施,真正实现安全管理效果的综合性升级。

第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从制度中对相关行为进行细化分析和综合性处理,确保重点突出的同时,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性处理建议。也就是说,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落实具有实效性的奖惩机制,强调施工作业中的重点项目,并且对相关环节进行细化分析和统筹管理,着重形成责任文明的管理模型[2]。

第二,要保证安全宣传机制符合实际需求,由于安全项目的运行效果直接关系到电力管理项目的人身安全,因此,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确保管理模型和运行维度的有效性升级,并对施工细节给予高度关注,从而提高现场管理模型的有序性。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细化处理,针对细节问题进行统筹分析,提高各个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和有效性,针对处理问题中的一些反面案例要严肃分析,保证施工人员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要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技术交底工作,确保管理模型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也要对管理体系升级提供动力,确保人身安全得以全面维护。在施工项目开始之前,要对技术进行全面交底,并且保证技术交流和控制工作符合预期,建立健全完整的处理机制,确保施工体系和管理效果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在技术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建立后,要确保任务分配效果符合预期,从而减少人员安全的风险问题。

三、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之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要紧紧通过风险这条主线。传统安全管理存在以下特点:以事故经验为基础积累管理内容、注重事后补救(救火式)、随意性大(运动式)、规章制度粗放。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管理有以下特点:管理思路清晰、系统性强、强调事前风险评估与预控(关口前移)、强调pDCa过程管理、强调执行文件的可操作性/精细化。风险管理体系将传统的管理内容通过风险这条主线将其有机地串接起来,并作有机的补充与完善,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内容,达到系统化管理。在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安全管理保护机制和控制措施也要符合实际需求,确保处理维度和管理机制符合实际标准,并且深度处理相关模型的有效性,积极建构系统化的处理策略,保证管控体系运行效果的稳定性。第一,要积极落实有效的处理机制和控制措施,避免人身触电,在电力设备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也要对带电作业项目进行系统化分析,确保控制机制和管理维度得以有效优化,从而实现检查效果的全面升级[3]。第二,工作人员要对现场进行全面监督和综合性管控,进一步增设监护人员,提高监督效果的有效性升级,也为管理体系优化奠定坚实基础,使得应用模型符合实际续期和控制措施。第三,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高处坠落事故的减少,并且提高安全管理效果,积极建构系统化处理模型和管理措施,深度优化双保险制度。另外,企业要对施工设备进行集中处理和审核,保证其质量和实际应用水平,提高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也为管理模型优化奠定坚实基础[4]。最终达到业务清晰,重点突出,制度可操作性强的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电力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项目中,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性管控,提升管理维度实效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并且积极落实有效的处理机制,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能清晰的认知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人身安全风险控制工作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莅昶.探讨加强110kV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措施[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5,14(06):87-88.

[2]叶碧谨.静电感应电压对输电线路施工的安全隐患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02):88-89.

风险处理机制篇4

关键词:风险;学校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3―0123―06

伴随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往人们总认为是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学校,现在也成为人们不得不关心的风险之地。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关于学校遭遇危机的事件大量增多,不仅涉及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火灾、恶劣气候、传染疾病爆发等,也涉及到交通事故、医疗紧急事件、师生遭遇袭击、自杀等个体或社会事件。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也使得学校的危机管理日渐常态化。大家知道,危机的中心是风险,将危机管理转向风险管理,从如何预防和处置危机转向如何认识与进行风险管理,不仅是认识的升华,抓住了危机问题的核心,同时也是从深层次解决学校危机问题的根本之道。尤其是在当代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风险、把握风险,把学校风险问题纳入管理议程,才能有效地预见风险、减少危害,并从根本上扭转学校危机频发的严峻态势,改变学校危机管理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的滞后局面。

一、深刻理解“风险”

风险社会理论的代表人物、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当代人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当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所谓风险,原意指冒险或危险,源于西班牙的航海术语,贝克将其分为三重涵义。第一,风险是安全与毁灭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风险的概念因此刻画出了安全与毁灭之间的一种特有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下对具有威胁性的风险的认识决定了思想和行为”。风险指涉的是一种特殊的现实状态――“可能永不或尚未能够”,不再信任(安全)但尚未毁灭(灾难)。风险是对现实的建构,既包括本体论意义上的体验,又涵盖了认识论意义上的参与。第二,风险是一种连接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方式。风险成为一种驱赶人的力量,其思维强迫人们活在未来,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使生活在现在的人们不得不去考虑它的影响,甚至提前做出某种准备。第三,风险是事实声明与价值声明的混合物。“风险声明既不仅仅是真实的声明又不仅仅是价值的声明。相反,它们要么同时是两者,要么是基于两者之间的某些物……风险直接和间接地与文化定义及一种可接受的或不能接受的生活标准相联系。因此在一个风险社会中,我们必须经常问自己:我们想怎样生活?”可以说,风险既不只是主观感受,也不仅仅依赖于社会因素,而是二者错综复杂的混合体。

作为一个复杂的混合体,“风险”不仅具有上述涵义,还具有一系列双重属性。

第一,客观性与主观性。一方面,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可以说,就是与各种风险共存与抗争的历史。另一方面,风险又是主观的。风险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状况,也依赖于人们对风险的感受与认知。因为,任何事情是不是风险、能不能成为风险、需要不需要应对,需要人们运用相关的经验、感受、知识和技术等做出判断及应对,同时确定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或人们的容忍度,由此而言,风险又是主观的。

第二,潜在性与现实性。一方面,风险并不在于它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在于它可能会发生,其发生与否还有赖于其他相关条件,这就是风险的潜在性。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经验、知识或技术等,来预测和识别风险,抑或通过改变风险发生的环境条件,来减小或控制风险。因此,风险被认为是控制未来和规范未来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每天都有许多风险发生或变为现实,这与风险的潜在性也并不矛盾。风险肇始于我们对安全信心的动摇,停止于危机变为现实之时,它表达了“安全不再确定,但危机尚未发生”这样一种独特的现实状态和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

第三,可测算性与不可测算性。风险通常与不可测算性相联系,如:911事件、核泄漏、疯牛病等,风险不断增加的复杂性既带来了对更为复杂、细分的精确计算的需求,同时也导致了这种测算的不可能性。这些风险把我们带出了数学计算的范畴,已变得难以估计、甚至无法估量,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任何参照系或参照物可以用来参考。当然,某些传统的风险常常是可以测算的,正如保险原理就是建立在风险可测算性基础上的。

第四,消极性与积极性。人们通常认为,风险是损失的代名词,在风险的诸多含义中,大多都指涉其负面影响,如危害、损失等,这就是风险的消极性。其实,风险也包涵收益,如提高人们的认识与应对能力、促进人们创新等,就是风险的积极性。当面临风险时,如果人们能够积极应对、处置得当,就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如果应对失当,则会遭受危害、蒙受损失。如何应对风险,不仅取决于风险本身的状况、境遇条件,也取决于学校组织对危机的认识及应对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往往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那么,现代社会有哪些类型的风险呢?以不同的划分标准,风险可分为多种类型。第一,以风险承担主体为标准,可分为个人风险、组织风险、阶层风险、国家风险,乃至全球风险等。针对个体的风险,我们称之为个体风险。但随着风险的不断增长,其常常超出个体的承受范围,需要组织、阶层、国家,甚至跨国组织、世界各国联合等来予以解决。第二,以风险源为标准,可分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等。风险源不同,决定了风险的内容、表现形式、自身特点和人们的处置方式等也各不相同。第三,以风险诱因为标准,可分为非人为风险和人为风险。风险不仅来源于无知,也来源于知识,或者说,来源于无知与知识的某种结合物。自然力等不可抗的风险尽管依然存在,但人、社会、知识和技术等也孕育着更多的人为风险。如果风险是非人为的,需要处理的可能只是其后果;但如果风险是人为的,那么更需要追究的则是其原因、深层次的动机、制造风险的目的了。第四,以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为标准,又可分为合意风险和非合意风险。合意风险是指风险的后果在人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或在人们的预测之内,如人们有意识的探险行为等;而非合意风险则是指风险的后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范围或预测范围,是人们想不到的或超出人们想象范围的,是人们希望避免或阻止的风险。

二、学校管理的应对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风险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其“是否发生”抑或“是现实风险,还是潜在风险”,而在于学校管理者如何认识与应对。结合中国目前中小学危机频发的现状,我们认为在学校风险管理中应注重:倡导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同时处理好与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

(一)倡导风险管理理念

反思多年来学校危机事件的应对,我们深刻体会到:对风险的认识越少,就会有越多的风险产生。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风险管理理念,用正确的风险管理观指导学校管理,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健康、正常进行。应认识到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且日趋成为学校管理的常态。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哪怕其可能性小到几乎为零,但依然难以绝对或完全地避免和排除。可以说,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论是多么优质的学校,抑或是管理水平多么高的学校,想要根除风险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第一,正确看待风险。对风险的否认和漠视是风险生长的最好土壤,其结果必然是风险增大到最大的限度、达到最大的危害。只有承认风险的存在、重视风险的后果,才能将风险降至最低或最小的程度。在风险社会中,学校风险管理的稳定性就是不考虑任何事情的稳定性,或者说,学校风险管理的万无一失就在于不考虑任何事情的万无一失。第二,接纳、包容风险。风险是学校管理者产生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提升学校管理者认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学校管理创新的积极因素和重要的推动力量。没有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就没有学校管理的自由与个性;试图消除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就可能会压抑学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使学校管理落后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以往那种风险就是危机、损失,就是负面影响,应尽一切可能消除所有风险的看法与做法。应学会和风险共处,适应与风险共存。同时,也要认识到彻底消除某种风险,或回避所有风险,抑或创建完全无风险的学校,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理性的。第三,预防与规避风险。我们知道,风险只会暗示我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会建议我们应该做什么。要提前采取防止风险发生的预防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当然,我们也要关注人们对风险的可接受水平、认可度,不可接受、不认可才需要预防或规避。鉴于预防或规避风险的成本,我们可以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在预防、规避和接受风险之间寻找某种适度的平衡,以便确定预防、规避或接受的风险。第四,敏锐觉察风险,运筹帷幄。觉察风险也是一种风险意识,要培养多方面觉察风险的意识。如一想到事物积极、肯定的一面,就同时联想到其风险、负作用的一面,以及可能出现的种种后果。当然这并不是悲观主义或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反思、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管理哲学。尤其是那些隐藏较深、不轻易呈现的表面上难以察觉的风险。那么,该如何敏锐地察觉风险呢?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加强学习,提高反思能力,充分借鉴他人的经验,还需要在学校管理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增强敏锐感,提高洞察力,使理论及成功经验的学习与实践工作密切结合,同时养成风险管理的思维品质与习惯。第五,积极利用风险,发挥正向作用。鉴于风险的两面性,对待风险不应只是积极地对待其反向的一面,还应有意识地将风险作为一种机遇或创新机会来看待,学会从风险中获得收益,善于从风险中提升认识水平和应对能力。因此,学校管理者更应该树立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意识,积极思考,勇于打破成规,以开拓的主动心态面对风险,在应对风险中进一步完善学校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学校风险管理的品质。正如吉登斯所说,“谁要是强烈倾向于‘培养’风险参与,谁就能够在许多其他人认为是平淡无奇的环境中找到机会”。

(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要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不仅要明确相应的组织架构、人员安排、管理原则,建立各种预案、基本要求等,还要建立明确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沟通机制、责任机制等。正是这些机制的建立,才使得有效的风险管理成为可能。同时,改变以往那种仅以学校领导或学校管理者为成员的学校危机管理模式,建立起包括学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成员、师生员工、家长、社区、公众等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学校风险管理机制,形成共同参与、积极应对风险的良好工作局面。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是学校应对现实风险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预测、减少未来风险、潜在风险所造成损失、损害所必须的。借鉴国外学校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学校还应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分类、突发状况的应对,以及具体危机处理后的协调,等等。关于对风险的识别、分类,可借鉴美国有关学区的做法。如美国有学区对学校风险源进行识别,对风险因素进行内容上的分类,对可能造成的严重度与发生频率进行分析,进而判断不同风险的等级。美国有学区制作的《学校建筑改善翻新》、《促进学校建筑抗震指南》等,就是利用学校风险评估指标编制而成的。不同学区可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完善。一般来说,学区安全标准包括了7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下设更详细的三级指标,每个指标都标明了相关法律的出处。当然,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编制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量化管理手册》,以量化表格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类别的学校安全工作的内容。学校可以参照这一安全管理手册对自己学校的安全风险进行监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量化管理手册》共包括14个管理大项、60个管理小项,主要涵盖学校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建筑和教学设施、设备安全管理、消防、水电、气安全管理、校(园)自然灾害安全管理、卫生与健康安全管理、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安保工作管理、安全管理日检查、大型集体活动管理、安全教育与演练、校园联防联治、校园安全隐患报告管理、安全事故登记及处理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在学校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中,还需要强调:面对现实风险的发生,学校必须快速、科学地加以处理。其主要涉及: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预案、设立紧急决策指挥机制、设置风险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建立学校风险的事后恢复机制等。

第一,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应对风险的起点,对控制风险具有规划和指导作用。尽管它与常态风险管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又明显不同。应急预案是针对风险发生时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关键,同时也是为了加快风险处理的速度,及时控制风险的扩散。有效的应急预案包括:负责人、教职工的职责和义务、预案的目的、适用范围、指挥体系、应急行动程序、紧急疏散程序等。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往往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在这方面学校应向相关专业机构学习,或聘请专业人员成为学校的安全顾问。中国公共应急体系的核心内容,通常被概括为“一案三制”:“一案”即指应急预案,“三制”指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可见,应急预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汶川地震中,被誉为“最牛校长”学校的应急措施就使得全校学生在第一时间全部撤离,避免了人身伤亡,可以说这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不少学校的应急预案要么是呈现出可操作性不强、覆盖率低等问题,要么是照搬国外或国内其他学校,既缺少针对性,又无法真正落实。还有很多中小学从未编制过任何应急预案。相比之下,美国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应急预案、且有明确的要求,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设立紧急决策指挥机制。大家知道,对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学校的判断和行动至关重要。危机事件往往造成人心惶惶、情绪不稳,常常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学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一般会成立应急指挥小组,往往由学校领导负责指挥,相关中层干部、部分教师等负责处理事务、安抚情绪、稳定局面。但从风险管理有效决策的角度来看,这种有意无意结成的应急指挥团队以及做出的决策,不仅时间上远远滞后于危机的发生,而且还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常常造成危机的扩散,后果严重。因此,这种被动的、机械应对风险的管理模式必须改变,必须设立紧急决策指挥机制。美国的学校风险决策机制大体包括:决策主体、决策程序与决策责任三个部分。决策主体被称为学校应对危机小组,由校长、心理教师、学校安全管理部门的主要成员、学校警卫人员和学生自治团体负责人组成,指挥小组不仅负责风险情境下的决策,而且负责学校的日常安全管理。危机小组还会与社区负责人、家长协会、应急救援组织和一些非政府组织(nGo)等一起合作。当然,学校紧急决策指挥体系可以依据事件风险的高低不同而确定应急指挥机构的规模、人员设置、基本程序等,超出学校职责范围的风险,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第三,设立风险信息收集与处置机制。大家知道,危机事件发生后,一般的处理程序是:调查情况、制定对策、采取行动、评价总结、重塑形象等。而贯彻整个程序的中心环节是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及时收集信息、快速分析不仅可以起到控制事态的作用,同时也是进一步制定对策、开展工作的依据。对于学校周围环境的信息收集主要依赖于其他机构的交通状况信息、气象灾害预报、流行疾病或疫情,以及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信息;而学校内部收集的信息则包括采取安全防范技术、监测可能产生的危险活动等。还需要注意的是,学校舆论信息的收集,涉及家长、学生对学校的看法以及他们所提出的建议,等等。

第四,建立学校风险的事后恢复机制。其主要包括:一是评价和总结学校的风险事件,即对学校日常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对风险事件处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等。学校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总结成功处理风险的经验,又要积累风险处理的教训,为下一步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对风险处理过程的反思,主要包括:学校内外部沟通和信息是否到位,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媒体的沟通是否得当,是否得到社区人士、家长和相关人士的认同等。二是制定和执行学校风险恢复计划。风险恢复计划主要涵盖:对风险事件背景的说明、学校风险事件恢复的目标及需要恢复和评价的对象、学校恢复工作的策略和做法、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等。学校风险事件背景的说明,需要清楚阐明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涉及到的人员和造成的损失、处理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取得怎样的效果,以及其后对学校或师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学校风险事件恢复计划的目标,主要是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更进一步的目标则是以此为契机化危机为改革的动力,来完善学校风险管理制度,推动学校风险管理创新等。

(三)掌握风险管理方法

要熟练处理和有效应对学校风险,学校管理者还必须学习和掌握有关风险管理的手段、方式方法,包括如何进行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预警、处置和日常监控等。比如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对风险进行干预的首要环节,其意味着需要明确将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风险的类型很多,每一类风险又可以细分为众多不同的类别,而只有首先确定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属于什么类型,才可能制定相应的对策和策略。又如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指的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进行分析与预测,以确定风险的程度。它意味着运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工具,对风险产生的原因、条件、危害、承受者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考察,最终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估算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以确定相关各方应当承担的风险。再比如风险处置:风险处置是一系列消减与降低风险具体行动的总和。作为风险管理各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风险处置包括风险消除、风险转移、风险隔离、风险分散、风险延缓、风险补偿等具体行动。风险消除意味着从源头上遏制风险发生,实现“零风险”;风险转移是指将全部或部分风险转移给其他主体或客体承担;风险隔离致力于在风险及其承担主体之间制造“隔离带”、“防火墙”等,以便隔离风险、减小风险;风险分散意味着通过扩大风险承担主体的区域,避免破坏力集中于主体的某一时间或某一地点,降低每个承担主体可能遭受的损失;风险延缓主要指拖延风险发生的时间,为采取应对措施赢得充裕时间;风险补偿意味着在无法避免或消减风险的情况下预先准备好补偿资源或措施,以降低风险承担主体的实际损失。需要指出的是,风险处置方式的选择范围虽广,但并不存在最理想或最优的选择,通常的做法是依据有效性与实施成本来选择较为适用的几种处置方法。

当然,有效应对学校风险的手段、方式方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例举。需要说明的是,应对学校风险的方式方法也需要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提炼。

(四)处理好与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

要有效地进行学校风险管理,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把风险管理思维仅局限于校内,还要考虑到校外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正如美国学者西格尔曾指出:“学校不是孤立的组织,它的运行结构要不断地受到外界的影响,它既不能独立地确立其目标,也不能排除其他社会机构而完全独立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目标,它是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学校风险管理中强调学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师生员工、家长、社区、公众等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就显示出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风险处理机制篇5

党的十七大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切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基层农发行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和机制再造,是摆在各级行纪检监察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特别设计了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框架,并对农发行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提出了操作建议。

一、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框架

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框架的主要内容为:将廉政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计划、实施、考核评价),区分三类风险(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责任风险)、设置三道防线(前期预防、中期动态监控、后期预防处置)、建立八个机制(廉政教育机制、前期预防机制、中期动态监控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后期预防处置机制、风险评估机制、检查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实施,循环往复进行。

(一)计划阶段。以风险界定为主线,一是对权力运行风险进行界定,区分依法行政权力风险和行政管理权力风险,分析各种权力运行的特点和权力运行的自由裁量权,公布自由裁量权的大小,进而制定出权力运行自由裁量权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权力运行控制制度体系,对各种权力运行进行限制,实行权力制衡。二是对业务风险,要进行全面的梳理,标示风险点点,逐岗位逐风险点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风险的类别、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控制要点和风险点检查方法制定出《业务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三是在对权力运行风险和业务风险进行分析,建立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制订全行《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实施方案》,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任务明确、机制健全。

(二)执行实施阶段。对照《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实施方案》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风险防范工作的各项措施。

1、对权力运行风险,一是实施前期针对性的预防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廉政责任提示制度,落实“一岗双责”。同时区分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岗位责任风险分别采取措施实施前期预防措施。对思想道德风险,通过廉政教育、谈心活动、签订遵纪守法保证书并缴纳保证金、廉政谈话等措施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对制度机制风险,一方面进行制度的梳理和完善,使制度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采取政务、行务公开、权力制衡和听政质询,保证制度落到实处。对岗位责任风险,通过签订廉政责任书、重大事项报告、建立廉政档案、廉政公开承诺、述职述廉、民主测评等形式做到提前打防疫针,事前预防。二是实施中期动态监控。首先建立廉情监控体系,充分利用举报、行政投诉、群众评议等方式建立廉情反馈系统。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抓好制度落实、开展定期自查和督察督办。再次,充分发挥“大监督”的作用,通过纪检检查、内审等部门实施专项检查、执法监察、内部审计,配合应用行为监督卡、问责制,形成发现问题的机制,召开监督联席会议,对监督检查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向单位、部门、个人发送风险预警警报。对已经发生的风险或风险苗头,启动后期预防性处置机制,实施警示提醒、诫勉督导和责令救错。构建起警示训诫防线。

2、对业务风险,在前期预防风险阶段,区分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岗位责任风险,分别实施对业务人员的廉政教育、完善业务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制定岗位责任标准,并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实施风险预防。在中期动态监控阶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有计划地实施业务风险三级排查、事后监督、内部审计和技术防范,发现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预警,根据风险性质启动后期预防性处置机制,开展警示训诫。在执行实施阶段通过对权力运行风险和业务风险实施前期针对性预防机制、中期动态监控、后期预防性处置机制,发挥“三道防线”和“五个机制”(廉政教育机制、前期预防机制、中期动态监控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后期预防处置机制)对廉政风险的防范作用,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检查考核阶段。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检查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制订廉政风险量化检查和评价实施方案和办法,实施廉政风险检查和评估的量化考评,全面系统考核评估防范风险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进行质量检查考核,形成全年考核报告,并将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考核结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制定科学严密的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对发生廉政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二、农发行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的操作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一项创新,是实现廉政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管理的一条途径。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推进计划和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完善,推动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二)科学界定风险,规范权力运行。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要从风险界定入手,对业务管理类风险通过个人自查、部门评查、交叉互查、思想排查,查找存在的风险点、分析可能发生风险的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和监督检查办法,形成业务风险控制体系。对行政权力的运行风险,重点是抓住权力运行自由裁量权的界定,制定《权力运行自由裁量权管理办法》,公开自由裁量权,实行逐级审批、会议研究等权力制衡制度。对依法行政部门进行规范指导,对行政处罚法律依据、具体执法条款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出罚款通用规则、程序和罚款基准,将违法行为划分为轻微、一般、较重、严重四个层次,缩小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空间。对行政权力行使的自由裁量空间设置权限限制,同时建立健全裁量公开、集体会办等制度,实行“阳光操作”,保障行政权力行使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三)找准突破主线,推进机制建设。制订廉政建设系统化管理方案,将廉政系统化管理分解为前期针对性预防措施、中期动态监控机制和后期预防性处置办法三道防线,切实防范腐败风险。在前期预防阶段,建立综合的教育网络、保证教育的常态性、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加强对干部职工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在内的廉洁从业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通过民主评议、干部交流轮岗、廉政提示、廉政谈话、签订责任书等形式督促干部职工廉洁从政。不断完善制度,制定包括政务公开、重大事项报告等在内的各项制度,对业务流程、岗位责任、操作规程及配套制度进行公示公开,构筑抵御风险的制度保障机制。在中期动态监控阶段,充分运用信息监控、监督检查等多种手段,督促落实。后期处置阶段,以健全“督察制”、“考核制”、“奖惩制”和警示训诫防线为主线,加大惩戒的刚性和硬度。三个阶段,以建立八个机制为核心,确保业务和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范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防范始终贯穿于业务运行和权力运行的全过程。

风险处理机制篇6

为推进我厅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完善廉政预警、内控防范和效能监督机制,增强领导干部和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效能意识和廉政风险意识,根据省纪委《关于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赣纪发[]5号)和《关于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意见(试行)》(赣纪发[]18号)要求,结合我厅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廉洁高效为核心,坚持全员参与、注重实效,突出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业管理、项目资金、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综合运用教育、监督、制度、考核等有效措施,积极防范廉政风险,大力推行廉政预警,全面加强效能监察,把廉政风险查到点、惩防体系建到岗,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实现岗位风险最小化、廉政效能最大化、发展环境最优化的目标。

二、主要内容

从岗位、处(科)室、单位“三个层次”,认真围绕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工作效率、外部环境等五个方面查找廉政和效能方面的风险点,认真评估并科学划分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完善教育、制度、监督方面的防范手段和措施,建立和完善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强化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有效防范各类腐败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能。

三、实施范围

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实施范围是:厅属各单位和厅机关全体干部职工。

四、方法步骤

(一)学习动员部署(12月20日-12月27日)。

成立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党组织会、职工大会等广泛进行学习、宣传和动员,认真学习省纪委关于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有关文件、资料,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全面理解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排查廉政风险点(12月28日-1月15日)。

1、查找个人廉政风险点。干部职工结合自身岗位职责,通过自己找、群众提、相互找、领导点、组织评等方法和利用举报投诉、财务审计、执法检查、问卷调查等手段,认真分析并逐一排查个人在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工作效率、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个人查找廉政风险点后,认真填写《个人廉政风险自查表》(见附表1),由部门(处或科室,下同)负责人召开部门讨论会,对个人廉政风险进行逐一讨论,个人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后进行修改,并由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审核签字。领导班子成员填写《个人廉政风险自查表》后,由单位主要领导审核签字。

2、查找部门廉政风险点。围绕重点环节、制度机制等方面,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完善部门职责的风险点作为部门廉政风险点。各部门查找出廉政风险点后,认真填写《部门廉政风险自查表》(见附表2),交分管领导审核签字。

3、查找领导班子廉政风险点。结合林业工作特点,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查找在执行“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制度等方面的廉政风险点;查找在制度、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并进行认真分析,由办公室负责填写《领导班子廉政风险自查表》(见附表3)。

4、评估审核。各类廉政风险自查表填好后,交本单位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和初审(机关处室召开处务会初审),评出准确、比较准确、基本准确和不准确等级。被评估为基本准确和不准确的,责令当事人进行限期整改。

5、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发生的机率大小、可能造风险等级划分。成的危害程度,将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分为三级,一级风险是指发生机率高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如有可能触犯国家法律,构成犯罪的风险等;二级风险是发生机率较高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较为严重后果的风险,如有可能违反涉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相关法规,受到纪律处分的风险等;三级风险是发生机率较小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一定经济损失的风险。廉政风险等级的评估,由各单位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等级意见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定后,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厅属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各处室领导和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汇总表请于1月17日前,上交省林业厅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驻厅纪检组监察室)。(三)制订防控措施(1月15日-1月底)。各厅属单位和机关处室要按照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有效防范管理措施,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范措施就跟进到哪里,使每个岗位上的人员及时受到提醒和应有的监督制约,建立完善的前期预防、事中监控和后期处置的规章制度,对可能发生的腐败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

1、前期预防措施。主要从加强党性修养、思想道德建设和制度机制层面主动做好防范,尽最大限度地从源头排除可能发生不廉洁问题的隐患。深入开展权力观和廉洁从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廉政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主动性和坚定性,更加自觉地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完善办事公开制和廉政承诺制,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结合各个风险点的实际,规范工作流程,制定相关程序性文件,修订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靠健全的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机制遏制廉政风险的发生。充分发挥电子政务预防腐败的作用,积极探索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约束公共权力的新方式新途径。加大对重点岗位人员定期交流或轮岗力度,防止廉政风险发生。

2、中期监控机制。通过对各岗位行政行为、制度机制落实、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认真落实廉政谈话、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加强监督。加强“一把手”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措施,细化“三重一大”等重要问题的决策权、执行权制度,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有效防止个人说了算、独断专行、把个人意志强加于民主决策。实行民主评议重要岗位中层干部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3、后期处置办法。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对有明显风险表现的个人及时进行纠错和提醒,防止可能出现或正在演变的腐败问题发生。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对群众有举报、社会有反映、不按规定落实廉政风险防范措施的,采取谈话提醒、诫勉纠错、责任追究等措施,帮助和督促其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对整改不力,群众仍有反映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追究。

4、制订风险点管理措施的基本程序。

(1)制订岗位风险点管理措施。由岗位所在人员对照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各项法规制度,提出防范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由所在处(科)室负责人或分管领导把关、签字,报本单位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2)制订处(科)室风险点管理措施。处(科)室针对岗位人员提出制订的防范措施(办法)进行梳理,归类汇总,修改完善,处(科)室会议讨论后上报所在单位风险岗位廉能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并统一以流程图或表格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

(3)制订单位风险点管理措施。在岗位、处(科)室制订的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讨论修订本单位(处)风险点管控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控风险的相关规定制度,明确防控任务要求和工作标准,形成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上下一体、左右联动的通畅、有效运行机制。防控措施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报省林业厅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驻厅纪检组监察室)备案。

5、加强监督管理。根据风险内容和不同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监督、分级负责制度,一级风险,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管理落实,主要领导负责监督;二级风险由处(科)室负责人直接管理落实,单位分管领导负责监督;三级风险由所在岗位个人直接落实,处(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严格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制,根据风险监督管理权限和风险监督责任,综合运用教育、人文关怀、听证质询、公开承诺、警示提醒、诫勉纠错和责令整改等手段,通过定期自查和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实施前期预防、事中监控和后期处理。同时,要采取公开风险点、风险防控措施、工作流程和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各种监督主体的作用,实施全方位、多层面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监督管理的水平。强化评估考核,提升工作成果春节后)

(四)强化评估考核,。

1、严格评估考核。把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日常考核,综合运用内部考核评估、社会评估和综合考核评估等有效形式,对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2、修正完善提升。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原则上以年度或项目管理为周期,根据考核评估情况,总结推广经验,纠正存在问题。对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成效显著的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对失教失察失管或违规违纪者,根据具体情况、情节,依照相关党纪政纪规定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行政职能转变和预防腐败的新要求,修正风险管理内容,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措施,提出下一阶段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转入下一个风险管理周期。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单位要将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协调、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厅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负责人为各自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职责,带头查找廉政风险,带头制订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岗位廉能管理,确保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全面有效推行,确保预防腐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注重结合,务求实效。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是对惩防体系建设和预防腐败工作的进一步强化,是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要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坚持把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与单位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行党务政务公开紧密结合起来;与创业服务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力求取得实效。

(三)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厅属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要将廉政风险重点岗位情况及工作流程在一定范围公开,接受监督。厅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人员不定期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函、明查暗访等形式,对廉政风险重点岗位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落实,核实党员干部个人申报事项的准确度和公开承诺履行情况。对群众举报、社会反映未按规定落实风险防范措施,情节轻微,落实廉政责任民主测评满意度较低的,及时给予必要的谈话提醒或警示提醒。凡确定为廉政风险防范的重点岗位,群众举报两次以上且查实存在问题的,给予“廉政风险黄牌警告”,并对该岗位负责人实行廉政告诫。凡单位出现违规违纪案件或被给予廉政风险黄牌警告的,该单位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不能评为“好”等次,并要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附件1:个人廉政风险防控表;

风险处理机制篇7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风险预警机制

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及其预警概念

(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内涵。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各种创新资金来源组合效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同创新阶段创新资金投放效果的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来源。由于创新活动具有过程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受到创新资金来源和投放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使得创新资金配置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有偏差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产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结果与预期偏离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主要来掘。1、研发投入阶段的风险。(1)创新资金支持能力弱。创新资金的实力代表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创新资金融资能力越强,则企业越能抵御风险。由于研发投入阶段的活动具有探究性,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需要大量的创新资金。如果创新资金供给不足或不及时,则会影响创新活动的进度和效率,进而引发不同程度风险。(2)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阶段,创新人员薪酬和创新技术成本是创新资金重要投放的重要方面。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对创新资金使用效果有直接影响,创新能力越高代表研发成功的概率越高。(3)研发周期较长。研发周期过长会占用较多的创新资金,增加融资成本和风险。研发成果具有先进性,然而外部环境会随着研发周期的过长使得研发成果失去先进性,导致创新资金的投资回报下降,风险上升。2、生产阶段的风险。(1)创新产品转化成本较高。研发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需要在较多原材料、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一定生产规模基础上进行。原材料缺乏、原材料不能及时供应、材料价格过高将会影响创新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新产品的竞争力。(2)研发成果科技转化率低。由于在生产化阶段,研发成果向创新产品的转化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水平以及生产规模过小会导致次品率过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创新产品的先进性,创新资金收益性下降,风险上升。3、市场化阶段的风险。(1)营销费用管理能力不足。创新产品的营销费用在各营销渠道的支出是否合理有效,将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关系到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和市场占有率。营销费用的支出效果将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若营销成本过多则创新收入将更多地用于弥补营销支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会受到严重影响。(2)创新产品盈利性低。由于消费者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新产品,一味追求创新产品质量和市场接受程度,会影响创新产品的盈利性,使得创新资金配置未达到预期收益目标,从而引发风险。(3)创新产品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创新产品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其营销收入一部分会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缓慢将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影响创新资金的正常周转和偿债能力。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设计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由风险预警组织机制、信息支持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四个部分组成;

(一)风险预警组织机制是指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执行主体,是依据高新技术企业架构原则和创新活动中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需要而组建,专门负责整个创新资金风险预警机制运行的机构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对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创新活动及预期创新产品的特点、资本结构的特征及其他内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管理监测标准,建立专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独立负责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识别、分析、预警和处理流程。

为使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组织机制。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设置一个预警职能部门,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工作职能,该部门不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并直接由管理层管理。二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由企业内现有的部门负责兼顾,如由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部或技术研发部联合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信息支持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若要及时有效地预报潜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必须在大量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信息,以捕捉相关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征兆,经整理和筛选后将信息及时传递,为接下来的风险分析提供素材。同时,将风险分析评价、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的详细过程及时反馈并储存到信息支持机制,从而保证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各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风险阈值等有序更新,保障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安全和完整,为企业处理其他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提供借鉴与参考,提高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创新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可以迅速地识别信息支持机制输出的信息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效果的不确定因素,排除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影响较小的不确定因素,而将重点放在可能造成重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上。通过该因素的历史处理过程资料进行分析,运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对该因素导致致发生损失的概率及其程度度做出定量估计。

通过科学系统地设立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评价,找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出现的具体创新环节和风险成因,确定风险等级井预报警情及其预期后果。

(四)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应对机制。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应对机制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后期职能,包括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控制和化解两个方面。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分析并预报警情后,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管理者应当依据报告的警情制定对应的应急方案、补救措施和改进方法等风险处理机制,以控制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防止风险恶化,以此达到消除或降低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目的。其中,应急方案是指面对重大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时应该如何去规避,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补救措施是指如何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现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带来的损失。改进方法是指如何改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或避免类似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再次发生。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作用机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过程主要以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评估为基础进行的。具体而言,在信息收集阶段,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管理部门应对影响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比较全面的初步分析,确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找出创新资金配置内外部环境中的风险因素。在风险分析阶段,以收集到的大量信息为基础,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包括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发生概率的估算和对特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状态下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风险预警阶段,依据风险影响因素科学有效地设置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合理的风险预警方法对风险评估阶段得出的有关数据实施处理和筛选,做出准确的预警判断并发出相应的警情信号。预警结果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即无风险、轻度风险、中度风险以及高度风险,对应的警情信号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或巨警。在风险应对阶段,根据风险预警阶段发出的警情信号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具体而言,当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结果为无风险或轻度风险区间内,此时仅仅需要关注风险的变化,同时进行常规动态监控即可。当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结果处于中度风险区间时,则需要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的警戒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消除风险或将其降低至创新资金配置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在此期间还需实施风险的动态监控。然而,一旦风险预警结果正处于高风险区间,则表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警情正处于重警或巨警,此时高新技术企业就必须高度警戒,在实施创新资金配置危机处理和风险补救过程中,还要积极寻找有效排警的方案来降低现存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直至风险消失或降低至高新技术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同时严密实时监控创新资金配置活动过程。风险处理过后,将已经处理过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影响因素及其处理过程反馈到信息支持机制中并储存,实现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动态更新,提高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预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玉冬,孙静文.企业创新资金配直风险传到机理研究.科技与管理,2014

风险处理机制篇8

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学工部扎扎实实地开展廉洁风险防控自查工作。截止目前,围绕学生工作主要内容和环节,学工部逐项进行廉政风险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完成了廉洁风险点的排查和自评风险等级工作,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

学工部高度重视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工作,明确了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步骤,提出了“通过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参与监督和化解风险的意识;逐步形成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逐级管理、责任到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发生”的工作目标。

二、认真部署、查摆问题

学工部从实际工作出发,将廉政风险排查工作与工作职责紧密结合,明确了重点领域、重要部门、重点岗位的定位,对照职责定位情况,分别查找出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并认真细化、分析风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综合判定风险等级,切实排查风险点并深入分析防范预警的有效机制。认真填写了《学生处廉政风险点、防控措施汇总表》。

三、发现的主要风险点:

岗位职责风险点:1、综合测评和各类奖助学金申报材料审核不仔细,把关不严,候选人资格审核不认真,奖助有人情现象。2、学院各类学生工作考评,材料审核不仔细,评审过程和结果不公正导致负面影响。3、学生违纪处理处理不尊重事实,不公正公开,不听取学生申辩,主观臆断决定处分种类。4、学生档案管理收集不及时,分发、交接、转递档案出现错误导致档案丢失;保管不善,违反规定归档,造成档案信息失真。

制度机制风险点:1、学生奖惩机制运作不规范,优秀学生认定标准不科学。2、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不够完善,不够科学,达不到理想效果。

业务流程风险点:1、奖助学金评审流程不按规定程序评审,导致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受到质疑。2、奖助经费管理流程审核不细、不严,不按规定使用学生经费,造成经费使用不合理,不科学,使用效率不高。3、违纪学生处理流程不按程序处理,不公开处理过程和结果,不受理学生申诉。4、学生档案的归档、转递工作不及时规范,归入档案材料弄虚作假。

四、整改措施

学工部将排查出的主要风险点进行了认真梳理,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廉政要求、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明确了防控工作要求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

1、综合测评和奖助学金评审,认真制定评审方案,明确评选条件和范围,严格评选程序,加强监督,阳光操作。学院各类学生工作考评,认真制定考评方案,明确考评内容,严格审核,严格考评程序,公开公正,接受监督。学生违纪处理,完善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学生档案管理,增强法律、法规意识,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

风险处理机制篇9

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央行金融监管到位程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央行威信和权威的树立,关系到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一、建立以风险监管内容为核心的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大量和主要的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但我国目前央行的监管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及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机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以后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则注意得不够,金融检查或稽核也主要是一种合规性检查,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监管。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要求,借鉴国际监管办法,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当前我国中央银行金融业风险监管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对上述“三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金融机构的特点,制订量化监管指标进行具体操作。第二,建立大额贷款的报告制度。严格防止风险集中在少数单个贷款大户,限制贷款过于集中,监管单个贷款比率,并形成风险报告制和备案制。第三,加强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有日益增大的趋势,把其纳入金融监管的视野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要尽快制定专门的表外业务监控办法。第四,制定出能客观反映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各类资产风险权重和核算系数,定出贷款集中风险、贷款沉淀风险等风险权重。第五,要建立真正的风险准备金,以增加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尤其对中小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大提取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力度,简化手续,强制执行。第六,推行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由财政部为主注入资金及各商业性金融机构认缴部分资本金,不以盈利为目的,直属国务院,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政策性存款保险机构,利用强制方式对在我国境内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进行存款保险。至于存款保险费用和赔付比例,可依据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比例,资产风险比例等有关风险监管的重要指标来制定。

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当前,金融法制建设应当紧紧围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重点,做好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市场退出等立法研究和起草工作。一是对已出台的金融法规,要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有法难依的问题。二是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重中之重是尽快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此外,金融机构破产方式的立法也应当提上工作日程,尽早出台,以避免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应有直接人事处理权。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对违规问题处理时对事对人的处理要对称,做到“两结合”:一是对事对人处罚结合,也就是既要纠正违法违规问题,又要对责任人进行处理,使其吸收教训,也教育他人。二是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相结合,让违法违规金融机构集中共同承担经济损失,达到相互制约的作用。而且要改变中央银行只有审查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现状,对被监管金融机构享有人事处理权,通过法律形式确定。

风险处理机制篇10

研究危机与权威的关系问题时,国际政治往往要揭示下面四个相互矛盾的现象。

第一,危机侵蚀权威。这点并不复杂,危机本身就是对权威的藐视与挑战。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藐视与挑战,也就没有了危机本身。

第二,危机中又最需要权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危机本身的突发性和危机中前景的不确定性,使人们普遍渴望通过权威克服危机时刻的不确定感;二是危机决策作为非常规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必须来自权威方面的核准和议定;三是危机处理中最需要的力量整合,只有通过权威才能有效完成。

第三,危机中往往又最缺乏权威,多集中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扑朔迷离的乱象中情况不清、发展不明,决心难下;二是危机决策所包含的巨大责任和风险,使人望而却步;三是出自对丧失权威的担心,自觉不自觉地在危机中躲避和放弃领导权。这的确是一个矛盾现象:危机中最需要权威,又最缺乏权威。权威缺失,往往成为危机处理失败的开始。

第四,危机中又诞生新的权威。危机环境中对危险方向的判断、对威胁程度的估计、对应对措施的选择,是对领导者素质最为严峻的考验和最为全面的检验。危机过程也许短暂,但公众注意力高度集中,事件进程分外明显,领导者的正确应对,果断处置,有效控制,往往会以平时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效益,化为新权威形成的基础和资源。所以危机既是权威的风险,也是权威的机遇。

有效的危机处理依赖机制,但机制本身并不能产生权威,权威必须通过人的作用展现。基辛格说:检验政治领导人的水平,是看其能否在事变发生之前对其做出充分的估计。其实问题不止于此。对危机决策来说,领导者真正面临的困难并不是缺乏对情况的掌握,也不是缺乏对危险性质的判断,甚至不是缺乏对结局的设想。真正的困难是在了解了形势、了解了对手、了解了危险之后,多种利害交织中对自身承担风险能力的判断与衡量。危机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了解情况越多越犹豫,掌握情况越多决心越难下。这是危机中思维的关节点。这个关节点可能冲过去,也可能冲不过去。不论是否能够冲过去,都可以看到危机中严重的风险和巨大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其影响大大高于危机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能量。

危机中有效权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控制事态。从根本上说,危机处理的第一要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控制事态;不是追求实现最佳目标,而是避免出现最坏结局。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一句话:“真正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只能因势利导”,成为危机处理中一句名言。要因势利导,就不能失控。要控制事态,就要引导舆论,掌握力量,把握局面,控制就是因势利导的第一步。它提示我们针对危机必须有所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控制,但是不行动却肯定会使危机处于失控状态。

在追求控制、避免失控的过程中,一定的妥协退让不但必要,而且不可缺少。如果不妥协、不退让就能实现控制,危机很可能原本就不会发生。但即使在妥协和退让过程中也不能忘记,危机控制能力最终不会取决于左右逢源和上下周旋的能力,而是来源于对危机升级能力。要有效控制和制约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升级,则必须具有能够使危机升级并且升级后使对方遭受更大损害的能力,这是最根本的危机控制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不但难以摆脱被动,更加难以实现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