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1:02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篇1

资产证券化中的破产隔离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转移必须是真实销售的;二是SpV本身是破产隔离的。

破产隔离的实现,有特殊目的信托方式和特殊目的公司方式两种。在Spt方式下,资产转移是通过信托实现,即发起人将基础资产信托给作为受托人的Spt,成立信托关系,由Spt作为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人发行代表对基础资产享有权利的信托受益凭证。在这样一个信托关系中,委托人为发起人;作为受托人的SpV是法律规定的营业受托人,即有资格经营信托业务的机构和个人;信托财产为基础资产;受益人则为受益凭证的持有人——投资者。

在信托关系的法律构造下,发起人将其基础资产信托给Spt后,根据信托财产独立性原则,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发起人的债权人就不能再对基础资产主张权利,从而实现了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在SpC方式下,专门设立作为资产证券化SpV的公司SpC,发起人将基础资产以出售的形式转移给SpC,SpC以基础资产为支持向投资者发行证券。

由于发起人已经将基础资产出售给SpC,这一资产的所有权就属于SpV,发起人的债权人就不能再对已不属于发起人的基础资产主张权利,从而实现了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

通过资产转移实现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一个关键就是这种资产转移必须是真实出售。对资产转移的真实出售判断,主要包括资产转移时和资产转移后两方面。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篇2

关键词: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问题;对策

核心竞争力问题是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如何培育和增强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未来竞争的需要是当前国内证券业界苦苦探索的问题。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完成的2004年度证券公司会员经营业绩排名显示,受市场行情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2004年度114家参加排名的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44亿元,利润总额为-103.64亿,扣减资产减值损失后利润总额为-149.93亿,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因此提升我国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对促进证券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国内证券公司竞争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从目前核心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探索培育和增强我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效途径。

1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证券公司生长的市场环境造成了其核心竞争力不是市场竞争积累的结果,而是其拥有的政府资源。我国证券市场是典型的计划管制下的“市场”,无论是行业准入还是各证券公司的市场边界都是由行政力量决定。在此情况下,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拥有的政府资源,即公司背景以及和与政府、银行甚至与“官”的关系。只要拥有强大的政府背景和讨价还价能力,就能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形成优于他人的竞争优势。

(2)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机制。由于市场和制度不完善,经营过程中制度风险较高,我国证券公司行为短期化倾向十分明显,由此带来的是证券公司经营理念缺乏、经营机制不良、业绩不稳,人员流动过于频繁,长期导向的企业文化难以形成。由于缺乏制度、理念和文化支撑力量,难以积聚和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致使国内证券公司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缺少原生力量,难以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国内证券公司“洗牌”十分频繁就是很好的说明,再加上资本市场不完善,我国证券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机制。

(3)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优于其他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西方投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范围除传统的证券包销与自营交易以及经纪业务之外,还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企业兼并收购、资产委托管理、投资咨询、基金管理、以及资金借贷等广义的投资银行业务。在拓展业务范围的同时,国外投资银行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运用日益广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券商所从事的业务比较单一,仅限于一级市场上的上市推荐与承销和二级市场上的经纪与自营,对于项目融资、企业理财、财务顾问等业务的开展十分有限,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运用还没有深入涉及。同时,我国证券公司不论规模大小和历史长短,产品、业务结构和赢利模式基本相同。国内证券公司也可分为几个层次,但通常只有大、中、小的区别,也就是资本金的多与少。从业务上讲,国内大型证券公司并没有形成优于其他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

(4)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能力不高。证券业是高风险行业,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比一般行业更具挑战性,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及其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防范是证券公司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我国证券公司缺乏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资产流动性的风险远大于西方投资银行。虽然我国证券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比较高,但资产的流动性却远远低于西方投资银行。市场和制度的不完善严重扭曲了国内券商的行为,证券公司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各种公关活动上,不需要也没有动力去积聚专业人才、深化内部管理、创新业务等,以致国内证券公司普遍存在经营理念缺乏、经营方式粗放、赢利模式单一、内控机制欠缺、风险控制薄弱、竞争乏力等问题。

(5)资本和资产规模小,综合抗风险能力差。截至2003年11月30日,我国128家券商的注册资本总额为1250亿元,平均每家9.77亿元;净资产总额为1244亿元,平均每家9.72亿元。而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国外大投资银行在1999年末的净资产就分别达到155.3亿美元和179. 9亿美元,单独一家就超过中国全部券商的净资产总值。

(6)市场集中度不高,集中的趋势也不明显,与国际市场的发展现状相去甚远。截至2003年6月30日,从总资产看,我国前5大券商集中度(cr5)为26.5%,前10大券商集中度( cr10)为40%;从注册资本看,cr5为20. 3% ,cr10为31%;从净资产看,cr5为22. 1% ,cr10为34%;从营业收入看,cr5为26.5% ,cr10为39%。

2 提升我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2.1 加强文化和制度建设

企业短期的繁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但持续增长的力量只能从人类几千年来操守的价值公理中获取。国内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成长需要理念导航、文化和制度保障。(1)证券公司要明确自己服务行业的服务特性,树立公司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开辟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同时,还要尽快完成从理念确定、理念渗透到理念外化为企业品牌的过程。(2)建立长期导向的公司文化,使公司能够在一个共有思想平台上向前发展。(3)通过制度与规则的贯彻和执行,强化内部人力资源团队的行为规范,让这种规范逐渐变成工作习惯,从而使公司理念和精神通过员工行为体现出来。制度、规则和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中最为基础的东西,企业文化首先体现在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上,但都是以具体的制度为基础的,是通过管理规则和制度体现出来的。制度是为约束和激励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其基本功能就在于帮助人们形成对未来的合理预期,形成公司激励与约束对称的机制。

2.2 大力开展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

(1)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机构,确保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权责利明确而又相互制衡,优化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按集中统一、分级授权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决策体系,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班子、职能部门等不同层次的决策制度;按统一控制、分级管理的模式健全和完善风险控制和财务监督体系;建立总部统一管理、各部门相互协调的资源共享体系。

(2)创新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网络化将是管理模式的一个必然选择,充分利用网络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构筑资源共享平台,优化资源配置。

(3)进行业务创新。网上经纪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能够成为证券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要以扎实的业务技能为基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并运用现代营销策略,树立公司经营品牌。同时应注意培养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要积极拓展证券公司的业务品种和范围,探索在分业经营原则下证券业与银行业、保险业的合作,加快国际化进程。要拓宽服务对象,今后证券公司的服务对象应包括上市公司、待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而不仅仅是上市公司和待上市公司。

(4)开展国际合作,走国际化之路。积极拓展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多种合作途径,具体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资本合作,二是技术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化的可能的、有效的方式,加强同国外券商的交流和合作,通过设立合资的证券经营机构,利用境外券商的先进技术手段、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拓展国际业务,为今后在海外的发展扩张打下基础。

2.3 加强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审慎性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管理的核心。建立由监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职能性监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四级风险管理框架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加强定量风险管理的研究与运用,借鉴和应用国外证券公司先进的风险模型。规范业务经营,坚决制止以不正当手段争揽股票承销业务、违法违规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等不规范做法。

2.4 加强组织学习能力建设

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用交易费用经济学来解释,具有学习能力的企业能够减少组织的有限理性,增加共同远景的构建,有助于减少共同悲剧的机会,使企业的各部门能够得以真正的协调。具备学习能力也可以减少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机会主义倾向,如自我超越和改变心智模式的修炼将引导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致力于追逐长期目标,使有可能由于追逐短期利益而产生的机会主义倾向大为减少。作为智力密集型企业,证券公司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减少交流障碍,提高团队凝聚力,极大扩展企业组织能力。

2.5 扩大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国外许多大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资产重组和兼并对于扩大企业规模和增强企业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数量的扩张方面已经超越了证券市场外延规模的扩张,而以资本实力为标志的质的发展则还远远滞后于证券市场的扩容步伐,证券业的发展急需资本规模的扩张和经营实力的提升。为了尽快促进国内证券公司实力和规模的扩大,增资扩股、上市、抵押融资或发行长期债券等多种方式都可以选择,其中在现阶段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应该以进一步的增资扩股为主。最近一段时期,外资进入海通证券、湘财证券等证券公司,出现了中外合资的证券企业,这为我国证券公司扩大融资能力探索了一条新道路。

2.6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一是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招聘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当前特别要招聘和引进一些能应对资本市场开放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三是要加强人才的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四是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包括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人才层次结构,都要合理配置,形成专业互补、优势互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队伍;五是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要建设一个政治强、业务精、善经营、懂管理的富有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精神的领导班子,尤其是要选好配强一把手。

参考文献

[1]刘加.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银行家,2003,(1).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篇3

关键词: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灰色关联度

一、引言

2008年1月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该目标要求,届时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要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竞争力显著增强,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证券公司[1]。而自2009年以来,创业板上市、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开闸、证券公司直投业务放开等等,证券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多文献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根据证券行业的特点,主要从三个角度对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探讨。一是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张同建(2007)提出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由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能力和创新能力四种要素构成[2]。李雪峰等(2007)从经营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经营环境和人力资源五个角度构建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系[3]。尹筑嘉等(2010)认为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内部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六个构成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4]。二是对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傅智能(2004)提出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分析,但其并未进行实证分析[5]。何晓斌(2006)、以美国三大投行为标杆,从公司规模、资产结构、收入结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和创新能力六方面[6],宋文涛(2009)从融资能力、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对中外证券公司进行比较分析[7],得出我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强弱面。杨琳、张富安(2009)以西部证券为研究对象,通过Swot模型分析西部证券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可以根据公司特点培育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8]。何斌(2000)认为证券公司应该从业务能力、客户服务水平、融资能力、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五个方面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9]。卢学英(2005)认为证券公司可以通过扩大资产规模和实行稳健经营战略相结合,实行品牌经营与多元化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10]。何晓斌(2006)提出证券公司应从内部机制构建和外部环境创造两方面提升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6]。还有管仁勤(2003)[11]、高长青(2010)[12]等文献对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评价、培育途径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现有的文献也存在明显局限,主要反映在四方面: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的选取,过于注重资源、环境等指标、忽视了制度等因素的重要作用;所选指标多为规模性的指标,造成证券公司的规模大小往往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水平;二,在评估方法上,多数文献都是以国外投资银行为标杆,进行简单的比较,提出我国证券公司在哪些方面应该加强,这种分析方法没有反映我国证券公司的内部机制,没有反映出我国证券公司是否存在核心竞争力,一些著名投资银行的破产证明了这种直接比较法的失败。个别应用数理方法评价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中,单一的数理方法本身存在很多缺陷,评价结果不是十分准确;三,现有文献关于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识别,都是根据评价结果给出排名,只能说明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相对强弱,不能表明证券公司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哪些因素构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水平怎么样;四,现有文献对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往往是静态的研究,没有动态分析,不能反映出证券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不能揭示出证券公司取得这些持续优势的内在动力和机制。

灰色系统理论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对复杂系统进行处理,通过对系统某一层次的观测资料进行数学处理达到在更高层次上了解系统内部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研究灰色系统所采用的方法属于非统计方法,在系统数据较少和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的情况下具有实用性[13]。证券公司是一个充满了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的灰色系统,很多评价指标是“亦此亦彼”的模糊指标。灰色关联度模型是研究灰色系统的基础,已被成功应用于很多决策领域,因此本文选择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决策模型进行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

本文以东北证券、中信证券等9家上市证券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灰色关联度与理想点法的组合方法进行综合评价,识别出哪些要素构成这些样本的核心竞争力。依据识别结果,总结上市证券公司的成功经验,发现不足,对各上市证券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水平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理想点法求解多目标决策问题,以方案距离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作为判断方案优劣的标准,具体的计算步骤参考文献[14]。

灰色关联度方法的原理是,如果一方案与系统设置的虚拟理想方案关联度越大,就可以认为该方案越接近理想方案,反之,该方案越远离理想方案。模型的建立过程参考文献[15]。

理想点法中的距离尺度能较好地体现方案数据位置上的关系,但是在反映方案数据之间态势变化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而灰色关联度又恰恰可以反映方案数据之间态势变化[16]。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反映一种方案逼近理想解的新尺度作为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方法。模型建立过程如下:

①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采用结合aHp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具体的计算方法见文献[17]。

②利用向量归一化方法对决策矩阵作标准化处理。

③计算加权标准化判断矩阵。

④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⑤计算方案到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之间的和。

⑥计算方案到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和。

⑦分别对步骤⑤和⑥确定的距离和关联度做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为:。其中,分别代表。

⑧将步骤⑦中确定的无量纲化距离和关联度合并。

由于和数值越大,方案越接近理想解;而和数值越大,方案越远离理想方案。因此,合并公式可以确定为:

其中,反映了决策者的偏好程度,并且满足,决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确定它们的数值;反映了方案与理想解方案的接近程度,其值越大方案越优,则反映了方案与理想解的远离程度,其值越大方案越劣。

⑨计算方案的相对贴近度

新贴近度基于欧式距离和灰色关联度,同时反映了方案与理想方案和负理想方案之间的位置关系。

⑩按照贴近度的大小对方案进行排序。贴近度越大则方案越优;贴近度越小方案越劣。

三、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

1、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本文遵循构建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原则,以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为基础,结合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初步设计出了6项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42个辅助识别指标(略),建立了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表1)。

对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时,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既要注重专家的经验估计,又要重视反映指标信息量的客观权重,合理的赋权方法是主客观赋权法的结合。本文选择层次分析和熵权法的组合方法作为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方法,具体步骤参考文献[17]。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指标数据的获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各证券公司的年报或公开资料中直接或简单计算获取;二是从现有的资料中无法获得,只能依靠专家打分和经验判断得到。

对于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了10位专家为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定性指标进行打分,采用了4分制的标准,即:完善打4分,有效(较强)打3分,一般打2分,无效(较差)打1分。选择专家时,考虑了选择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确保打分较为准确。

定量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上市证券公司历年的审计报告。

由于各个指标的量纲不同,在综合评价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之前,必须对评价指标做标准化,使之具有可比性。

2、实证分析

根据前文对证券公司存在核心竞争力的判定,只有在2009至2011连续三年生产经营效率Dea有效的证券公司,在某项指标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才具有核心竞争力。应用灰色关联度与理想点法的组合方法,对西南证券和中信证券的六项核心竞争力构成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广发证券等其他七家证券公司的评价结果相比较,若中信证券和西南证券的某项指标得分较高,排名较好,则说明在这项指标上具有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中结果为与理想解的接近程度,值越大表示越好。本文认为,只有得分在0.75以上,并且明显高出其他公司得分的证券公司才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此项指标上具有核心竞争力。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人力资源方面,中信证券得分0.8067,大大超过了行业平均的0.5146,说明中信证券在人力资源方面相对其他上市证券公司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他证券公司得分不一,普遍距离理想解仍然较远,在上力资源上并无明显的核心竞争优势可言。

无形资源方面,中信证券一枝独秀,主要的原因是,中信证券多年以来,在内部一直规范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业务创新力、开拓力很强,公司的经营理念在行业中非常先进;在外部,中信证券的业绩和客户服务水平使得它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客户满意度很高。西南证券在无形资源得分上较高,但不具有核心竞争力,原因是尽管它的内部管理也很出色,但是规模较小,服务的客户数量有限,美誉度难以进一步推广。

物质资源方面,中信证券、广发证券和华泰证券三家公司具有较高的水平,这跟他们的规模有关。规模大,可用于再生产的资产、利润数量越多。另外,中信证券凭借其特殊的背景,可以获得其他大量的可用资源。东北证券、西南证券等规模较小,在物质资源获取上表现平平。

在管理能力上,只有西南证券具有核心竞争力,这与它成熟的内部管理是分不开的。从公司战略规划的制定、实施和控制,到决策监督、管理创新、风险管理,再到员工的培养、考核和激励,西南证券做到了行业内的翘楚。中信证券等其他证券公司虽然得分不低,但不认为它具有核心竞争力。不可避免,它规模大难于管理,也和国企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易受政府干预有关。

创新能力上,9家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得分普遍较低,没有一家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证券业在我国属于收入水平很高的行业,以及对国外金融创新产品的“拿来主义”,导致了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和我国整体创新环境不佳、循规蹈矩的教育观念有关。

整合能力上,中信证券得分高达0.8313,其他证券公司普遍低于0.7。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就是整合性,中信证券不但需要理顺庞大的内部资源、关系,促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应用,促使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还需要协调处理好来自外部的影响。对比中信证券所取得的业绩,也正说明中信证券突出的整合能力,具备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对在我国a股上市的中信证券等9家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中信证券在人力资源、无形资源、物质资源和整合能力上具备核心竞争力,西南证券管理能力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其他证券公司在不同的要素得分相对较低,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评价的结果对于上市证券公司在外部经营、内部管理上具有一定导向作用。西南证券需要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可用的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和物资资源量,加强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中信证券需要加强管理能力,特别是要提高组织结构响应速度和增强管理创新能力。其他证券公司应当以中信证券和西南证券为标杆,培育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24~34

[2]张同建.基于经验分析的国有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测度体系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11~15

[3]李雪峰等.中国券商竞争力研究[R].国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报告,2007

[4]尹筑嘉等.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评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0,25(6):44~49

[5]傅智能.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何晓斌.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上海社科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7]宋文涛.证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杨琳,张富安.XB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J].新西部,2009,(8):31~32

[9]何斌.入世后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J].国际商务研究,2000,(5):41~45

[10]卢学英.论我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高[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5):92~94

[11]管仁勤.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及其形成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3,(1):65~68

[12]高长青.经纪类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提升[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2):20~22

[13]周建国,王潇炜.基于博弈论和灰色关联度的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J].电网技术,2007,31(10):69~73

[14]高峰记等.多指标区间决策的理想解贴近度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2),58~61

[15]张绍良,张国良.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比较及其存在问题分析[J].系统工程,1996,14(3):45~49

[16]孙晓东等.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理想解法的决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4):63~68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篇4

[关键词]证券公司核心能力指标体系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证券公司核心能力结构研究的现实意义

核心能力又名核心竞争力,是当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关注的焦点,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是第五代战略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石。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成功发表其论文《公司核心竞争力》,标志着核心能力理论走向成熟。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是市场兴衰变迁的主角,也是市场风险分散功能的主要载体。我国证券业经营绩效自2002年大面积滑坡以来,已经历五年之久的霜冻之季,目前仍没有草长莺飞之迹象。曾几何时,证券业被誉为“躺在温床上收钱”的行业,面对突如其来的环境变迁,似乎有些茫然失措。经过这五年步履维艰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公司市场能力之脆弱,犹如幼童蹒跚蹀躞,远不能与国外成熟证券业相提并论。面对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国外证券业的咄咄逼人之势,我国证券公司必须发奋自强,尽快培育起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风雨飘摇的困境中绝处逢生。而构建证券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是证券公司培植核心能力的首要前提。

二、我国证券公司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生成

1.我国证券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是对每个构成要素(一级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得出若干相应的二级指标。行业适应性是检测指标体系有效性的惟一标准。下面以四个构成要素为基点,做出一些必要的概括和说明,为指标体系的最终确立提供依据。

(1)经营能力。主要包括主营业务能力、内部控制能力和信息化能力。首先,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在广义上指全方位经营业务,一般包括八个方面:证券承销、证券交易、企业并购、资产管理、咨询顾问、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金融创新,而我国证券公司主营业务目前仍局限于“老三样”,即自营、承销和经纪,创新型业务尚属荒芜之地,有待开拓。其次,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违规业务时有发生:挪用客户资金、非法融资融券、违规自营失控等,函待加强业务流程优化和资金管理控制;最后,证券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均需高起点的信息化平台,以便与我国在世界上尚属先进的自动交易系统相对接。

(2)管理能力。主要包括领导层决策效率、组织结构、公司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首先,我国证券公司尚不能称之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企业,行政主导性较强,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组织结构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其次,我国证券业公司文化建设有待提高,各证券公司要大力缔造企业价值观、美化企业环境、导扬企业英雄、培育企业文化网络,为孕育核心竞争能力铺平道路。最后,我国证券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应予高度重视。证券业是高智力密集型行业,许多证券公司素有“博士军团”的美誉。人力资源的效能是证券公司的动力之源,因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都要以人为本。

(3)市场能力。主要包括销售网络性能、市场适应性、产品研发等方面。首先,证券公司的客户是投资主体和融资主体,在国内证券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客户开发如逆水行舟,而客户流失则变生肘腋,稍有不慎,可能导致公司业务的蚁穴之溃。其次,证券公司的市场适应能力也至关重要。证券市场是一个多头体系,市场主体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投资方、融资方、监管机构,甚至地方政府,各主体方利益唇齿相依,关系盘根错节。证券公司若要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有八面玲珑之能,才能协调好周边利益关系,共存共荣。最后,我国证券市场上金融产品的品种单调,流动性不强。随着市场开放与规模扩张的进展,衍生品开发必将是行业竞争的新焦点之一。因此,证券公司应注重提高自身的金融工程水平,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为长治久安开辟道路。

(4)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型业务能力、证券电子商务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等。首先,创新型业务包括资产管理、公司合并、管理咨询等。这些业务在国外被称为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高技术的“金牛”型业务,而在国内证券业中近乎空白,尚属不毛之地。证券公司应该明白,公司前景高度取决于创新型业务潜力的培植。其次,证券业进行网上营销已是大势所趋,在国外已渐入主流。我国证券市场网上交易量尽管份额不大,但极具发展潜力,自1996年以来一直扶摇直上。最后,我国证券公司业务领域主要局限于国内,经营范围狭隘、融资渠道扁窄,和我国证券市场“亚洲第二”“世界第八”的光环极不相称。我国证券公司应具备国际证券市场上纵横驰骋的能力。证监委主席尚福林一再呼吁证券公司要“走出去”,若干大型证券公司正厉兵秣马,冲出国门似乎已指日可待。

2.我国证券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确立我国证券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如下表。共包括4个构成要素(一级指标)、13个指标要素(二级指标)。

三、模型验证

本文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样本量为127,Cronbachα系数为0.861,在因子负荷与因子相关系数显著性较强的条件下得模型拟和指数列表如下:

所以,模型拟和效果较好,无需进行指标修正。因此,本文得出的证券公司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可以为现阶段我国证券业培育核心能力、实施第五代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prahald,C.K.andHamel,G.(1990)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66,p79~91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篇5

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指标管理体系是以净资本为核心建立的。2006年,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2008年对其进行了一次修订,并在此后数次调整各项指标的计算标准。2014年下半年,证监会启动第三次修订工作,于2016年4月8日《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

从监管的角度分析,新的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旨在通过改进净资本、风险资本准备计算公式、完善杠杆率、流动性监管等指标、明确逆周期调节机制等,提升风控指标的完备性和有效性。

虽然资本杠杆率指标对证券公司表外资产不构成约束,但风险覆盖率指标将对其资管和融资业务构成明显的约束。资本杠杆率指标首次将表外资产纳入监管范围,但因为系数很小,因此,资本杠杆率指标对资管、承销、衍生品投资等表外业务基本不构成约束。但是,由于风险覆盖率指标对B类(含B类)以上券商大幅提高了风险资本准备系数,融资类业务和资管业务权重大幅提高,这两项业务的风险资本准备约消耗37.5%的净资本,因此,风险覆盖率指标将对资管业务的规模构成一定程度的约束。

在新规下,尽管证券公司杠杆上限略微提升至6.76倍,但事实上,券商普遍缺乏加杠杆的动力。证监会虽然降低净资产负债比率,但此举并不旨在提高杠杆上限,结合资本杠杆率新指标,我们计算得到目前业务和资本结构下杠杆率上限约6.76倍,与此前6倍的上限基本持平。

根据2015年三季度证券业行业协会的数据,目前证券公司整体杠杆率约为3.26倍,远未达到杠杆上限。在当前弱势市场中,两融业务的规模难以提升,券商缺乏加杠杆的动力。因此,即使放松杠杆上限,对券商相关业务的影响也不大。

新旧政策区别

《征求意见稿》与现行管理办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变更风险控制指标计算公式和变更风险控制指标上下限值。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明确了证监会可根据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行业风险和市场状况等,对相关指标的具体计算比例进行动态调整的原则性要求。

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主要包括三类,分别是风险覆盖指标、资本杠杆指标、流动性指标,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对这三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均有变更。

首先,风险覆盖指标计算公式仍为净资本/各项风险资本准备之和,但净资本和风险资本准备的计算公式均发生了变化,其中,净资本不再扣减金融资产的风险调整,而是统一纳入风险资本准备计算。风险资本准备不再按照业务类型计算,而是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资本准备分别计算。

其次,资本杠杆指标将原有两个杠杆控制指标(净资产/负债和净资本/负债),优化为一个资本杠杆率指标(核心净资本/表内外资产总额),并设定不低于8%的监管要求。该指标第一次将表外资产纳入监管范围,且根据吸收损失能力的差异,将净资本区分为核心净资本和附属净资本。

最后,流动性指标原有净资本/净资产指标,未具体区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新增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两个指标,分别衡量证券公司短期流动风险和是否有足够的流动性维持持续经营一年以上。

除了变更风险控制指标计算公式以外,《征求意见稿》还对风险控制指标上/下限值进行了变更,具体比较如下所示。其中:风险覆盖指标的限值没有变化;资本杠杆率指标中,将净资产/负债由不得低于20%下降为10%,新增的核心净资本/表内外资产总额为不得低于8%;流动性指标中,将净资本/净资产由不得低于40%下降为20%,新增的流动性覆盖指标和净稳定资金率均不得低于100%。

杠杆上限略微提高

虽然《征求意见稿》将表外资产纳入杠杆率指标,但实际上不构成约束。证券公司的表外业务在未来可能影响公司损益,新的杠杆监管指标将表外资产纳入监管,在表外业务中包括:证券衍生产品、资产管理业务、其他表外项目,根据其风险暴露或预期损失,按照一定的比例转换纳入。

在证券衍生产品方面,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权益互换、利率互换、大宗商品衍生品、卖出期权等分别按照合约名义价值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计算;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考虑其业务属性和风险特征,按照其规模的0.2%进行计算;在其他表外项目方面,对证券公司转融通融入证券,其主要风险由原始持有人承担,证券公司承担一定的风险,按照其规模的10%进行计算;对股票再融资、股票ipo、债券项目的承销承诺,考虑到出现余额包销的可能,按照其包销规模的一定比例进行计算。对证券公司对外提供的其他担保、承诺等或有事项则按100%进行计算。

证券衍生产品的表外资产规模是指在券商自营业务中,衍生品投资除保证金之外的合同剩余价值。证券衍生品表外资产规模没有公开的数据,根据平安证券的分析,可以根据其计算比例、转换系数和保证金比例进行大致的推算。

通过比较证券衍生产品表外资产计算比例和保证金比例,平安证券推算出纳入表外资产的证券衍生产品规模大约为表内规模即保证金规模的2倍。根据证券公司2014年(2015年披露的数据不全)年报的数据可知,证券衍生产品账面价值总额为97亿元,则纳入表外资产计算的规模约为194亿元。

根据证券行业协会的数据进行统计,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10.97万亿元,预计2015年末达到12万亿元,按0.2%的比例进行计算,则纳入表外资产的规模为240亿元。

根据证金公司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年末,转融券金额只有0.05亿元,其最高峰时期是在2015年4月末,为200.64亿元,计算比例为10%,则纳入表外资产的规模最多为20亿元。

此外,证券公司承销承诺余额没有公开的数据,目前只能大致测算。证券公司股票和债券的平均承销周期约为1个月,因此,可用月平均承销额估计承销余额,根据已有数据进行计算,2015年证券公司月平均承销金额为1601亿元。其中,ipo、公开增发,以及绝大部分债券承销均采用包销方式,非公开增发和配股则为代销方式。

因此,2015年采用包销方式的月平均余额为1038亿元。承销承诺的表外资产转换系数为10%,则纳入表外资产规模为104亿元。对外担保及担保承诺部分难以从公开途径获取数据,且不是证券公司主流业务,因此不予计算。

根据上述测算,按照目前的业务规模,纳入表外资产的规模约为558亿元,相对于证券公司万亿元级别的表内资产规模显得微不足道,对资本杠杆率公式的分母的影响很小。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征求意见稿》将表外资产纳入监管范围,对表外业务几乎不构成任何实质性的约束。

在现有业务和资本结构下,《征求意见稿》确定的新指标略微提高了证券公司杠杆的上限。证券公司的杠杆率指标由净资产/负债和核心净资本/表内外资产总额两个指标进行约束。

在《征求意见稿》中,净资产/负债指标由不得低于20%下降为10%。单纯从该指标的变动来看,证券公司的杠杆上限由6倍提高至11倍。

核心净资本/表内外资产总额指标是《征求意见稿》确定的一项新指标,即用核心净资本来计算资本杠杆率,与现行指标相比,核心净资本不再扣减金融资产的风险调整,同时,次级债不再计入核心净资本,而是在附属净资本中单独核算。因此,我们可用现有的净资本统计数据加上金融资产的风险调整,再扣除纳入净资本的次级债,来推算核心净资本。

由于2015年的数据尚未公布,对现行的金融资产的相关风险调整项目,现在只能用2014年的数据进行测算。

根据规定,证券公司次级债到期期限在3年、2年、1年以上的长期次级债,可分别按照100%、70%、50%的比例计入净资本,1年以下的不计入净资本。平安证券统计了证券公司2015年末的存量次级债,总规模为6269亿元,根据剩余期限和计算比例,可得出计入附属净资本的规模为4395亿元。

根据证券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证券公司总的净资本为1.16万亿元,如此推算,则证券公司的核心净资本=现行净资本+金融资产风险调整-附属净资本=11600亿元+199亿元-4395亿元=7404亿元。

根据证券行业协会2015年三季度的数据,证券公司总资产规模为6.71万亿元,客户结算资金为2.32万亿元,用总资产扣除客户结算资金可大致得出表内资产规模为4.4万亿元,上文对表外资产的测算金额为558亿元,则表内外资产总额为44558亿元。

据此可以计算出证券公司的核心净资本/表内外资产总额的比率为16.62%,按照证券公司目前的业务和资本结构来看,其杠杆上限的计算公式为:杠杆上限=表内总资产/净资产×16.62%/8%=43900/13500×16.62/8=6.76倍。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证券公司核心净资本/表内外资产总额的指标进行分析,按目前的业务和资本结构来看,证券行业杠杆上限为6.76倍,较现行指标6倍的杠杆上限略有提高。

风险资本统一系数

不过,按照证券公司的不同分类,新规对其风险资本和业务规模限制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B类(含B类)以上券商风险覆盖率将下降约60%-80%,融资类和资管业务规模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征求意见稿》对净资本和风险资本准备的计算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其中,净资本不再扣除金融资产风险调整,净资本计算结果将较现行结果有所增加。但根据上面的具体测算,金融资产风险调整金额只有199亿元,与净资本万亿元级别相比,规模很小,因此,这种调整对分子的影响很小。

具体而言,风险资本准备的变动比较大,它包括以下各种计算方式。

首先,不再按业务类型进行计算,而是按风险类型进行计算。设置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特定风险,虽然分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包括的业务种类与以前的指标大致相同,主要包括自营、经纪、投行、资管、两融、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等。

其次,弱化分类指标作用。不再按照证券公司的分类给予不同的系数,而是统一系数。现行指标按照连续3年为a类、B类、C类、D类分别给予不同的系数。

再次,不仅按业务规模进行计算,而且按业务净收入进行计算。如在操作风险资本准备中,按各项业务净收入来计算指标。

最后,B类以上(含B类)类券商风险资本准备会有大幅度提高。新的计算表不区分证券公司的分类评级,而是统一系数,且大部分系数提高到以前C类(含C类)以下的水平,对于评级为B类及B类以上的证券公司,其风险资本准备金额将大幅度提高,评级越高的公司其提高幅度越大。根据现有的计算表系数对比可粗略推算出:连续3年a类的券商,其风险资本准备约提高4倍,其风险覆盖率大约下降80%。

具体计算结果如下,a类券商风险资本准备约提高2.3倍,其风险覆盖率大约下降70%;B类券商风险资本准备约提高1.5倍,其风险覆盖率大约下降60%;C类券商风险资本准备变化较小,风险覆盖率变化不大;D类券商风险资本准备会有所下降,风险覆盖率也会提升。

根据已披露的2015年风险控制指标的23家券商的数据进行统计,按现行公式计算的风险覆盖指标平均值为791%,如果下降60%-80%,则大约为158%-316%。因此,虽然降幅较大,但整体仍处于较为安全的水平。

此外,融资类业务和资管业务约耗用证券公司37.5%的净资本,其规模将受风险覆盖指标的限制。在新的指标体系下,融资融券风险资本准备按规模的10%计算,股票质押式回购则按规模的30%计算,场外融资业务按规模的20%计算,资管业务按规模的1%计算。

目前场外规模在去杠杆后比较小,但两融、股票质押式回购和资管业务的规模较大。其中,两融余额约为9000亿元,股票质押式回购未解押市值约为1.5万亿元,假设质押率为50%,则融出余额为7500亿元,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12万亿元。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这两项业务需要风险资本准备4350亿元。

数据显示,证券公司2015年三季度末总的净资本为1.16万亿元,据此计算,约耗用37.5%的净资本。因此,融资类业务和资管业务的规模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风险覆盖指标的限制。

风控指标逐渐趋同

在现行规定中,流动性指标用净资本/净资产进行管理,但该指标没有体现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无法对流动性进行有效的监控。

2014年2月,证监会指导中国证券业协会了《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要求证券公司补充填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两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此次《征求意见稿》将两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由行业自律规则上升到证监会部门规章层面。

此外,《征求意见稿》将净资本/净资产指标由不低于40%下降至不低于20%。其中流动性覆盖率(LCR)=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要求不低于100%,旨在确保证券公司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的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

净稳定资金率(nSFR)=可用稳定资金/所需稳定资金,要求不低于100%,用于度量证券公司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其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

此次《征求意见稿》修订的风险控制指标,明显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指标趋同,为未来“一行三会”的合并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此次《征求意见稿》与银行趋同的修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净资本分为核心净资本和附属净资本,与商业银行的划分类似。2.增加资本杠杆率指标,资本杠杆率=核心净资本/表内外资产总额,用核心资本作为分子,将表外资本纳入监管。该指标与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指标类似,商业银行资本杠杆率=(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扣减项)/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3.增加两个流动性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率(nSFR),这两项指标也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监控指标,其计算公式也相同。4.将风险资本准备由以前按业务类型划分,改为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特定风险进行划分,与银行对风险的划分方法颇为类似。

风控模式或生变

风险资本准备计算公式的变化,是否意味着券商面临去杠杆的风险?

华泰证券认为,风险资本准备是实现风险覆盖,并不同于银行的拨备率,风险资本准备要求的提高并不会对券商净利润或净资本、净资产有扣减或降低的影响,在新的规定下,风险资本准备计算能更全面系统的对券商经营风险进行覆盖,利于各项业务的平衡发展。

券商风险资本准备的计算项目更加市场化、明细化,且计算标准根据风险程度高低设置不同标准,更切实考虑业务经营可能存在的风险,整体的风险资本准备要求是提高了,但并不会导致券商业务降杠杆,而是赋予券商结合自身实力和风控能力开展业务的权利。

按照新规,券商a类、B类、C类、D类证券公司按照系数的0.8倍、0.9倍、1倍、2倍的标准计提风险准备,C类为基准。变化的逻辑在于对全行业所有券商的风险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免极端环境下系统风险带来的冲击。从整体看,行业风险资本准备计算较为审慎,但证券行业整体的风险覆盖率在200%,远高于100%的基准。由于新规规定净资本不需扣减风险调整资本,整体上行业的风险覆盖和杠杆水平、业务结构处于合理状态,并不会引起行业降杠杆的情况,未来券商业务的发展将更加市场化。

《征求意见稿》中对监管指标的设计更倾向于结合券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新的监管指标利于行业在新发展周期下的健康发展。新的风险监管将加速行业的分化,优秀的券商将在新规下实现良性发展,利于券商在不同环境下进行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新监管指标对券商的风险监管提出更高要求,资本实力强、风控控制能力突出的优秀券商将进入新的发展期,而部分资本薄弱、风险控制能力较差的券商则将进入阵痛期。

在券商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也将逐渐加大。目前,证券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未来应重视表外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因为很多表外业务具有支付义务。比如公司债券交易员跟交易对手签订了远期协议,甚至是口头协议,实际上都会对公司造成到期支付的压力。这种包含不确定性因素的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目前,多数证券公司仍按照各业务规模计提风险资本准备,并未按照风险类别来计算,未来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逐步实现从按业务类别向风险类别进行风险计量的转变。

随着近两年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出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与新业务。如何有效管理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风险,这对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识别、量化分析以及模型风险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篇6

几十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的证券公司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例如南方证券、大鹏证券等券商由于违规经营被中国证监会停止从事证券业务经营资格,许多券商出现资不抵债。究其原因,既有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不断变化的宏观因素,也有证券公司经营管理不善的微观因素,但归根到底都是证券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所以本人根据自身的财务管理经验,以a证券公司为例,就证券公司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a证券公司成立于2001年,现有注册资本52.12亿元,员工6000余人,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设有150多家分支机构,a证券公司为广大客户提供证券买卖、投资咨询、财务顾问、证券发行与承销、收购兼并、资产重组、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股指期货中间介绍业务等全方位的证券投、融资服务。截至2015年底,a证券总资产425亿元,净资产108亿元,自2015年起,a证券公司开始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二、财务集中管理的优点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优点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在证券公司的实施对于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得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集中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证券公司的总体成本;第二,财务集中管理可以实现及时、有效的动态管理,从而能够保证整个证券公司的高效运作;第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核算专业化水平、保证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标准化,有效的降低证券公司的财务风险,使公司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促进证券公司实现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二)财务集中管理在证券公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对a证券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相比粗放型和分散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集中管理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证券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方面存在问题,在a公司集中表现的问题就是,财务人员缺乏独立性,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不能高效的实现资金管理的规模效益;第二,一些证券公司的资金管理效率比较低,例如在a公司,所有的资金都有总部进行集中管理,所以工作的压力和复杂性比较高,而相关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不够高、计算机软件使用的力度不够强,资金管理效率相应的也会有所降低,此外在a公司,对资金监控的力度不够,潜在的财务风险比较大,比较重视利润考核,却忽视了现金流的管理;第三,在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众多证券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就是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财务预算绩效评价存在问题,例如在a公司存在主观思想认识不足、各分支机构执行的制度不一致、绩效管理环节缺失等问题。

三、优化证券公司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措施

由上述分析可知,相比分散式或其他形式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确实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就优化证券公司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措施进行了如下分析和研究。

(一)加强对会计人员集中管理的力度

加强对会计人员集中管理的力度是优化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基础,所以证券公司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设置和优化核算中心,做到各司其职,例如a证券公司就设置了上海、北京、青岛等省内外33个财务核算中心并确定了岗位职责和人员编制,其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服务和监督,以保证各个分支机构管理的规范性,规避各种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制定并实施《会计人员管理办法》、《会计人员考核办法》等制度规范来加强对会计人员集中管理的力度,明确规定计划财务总部对各财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垂直管理,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和末位淘汰,而考核办法要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的考核。

(二)加强证券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的力度

会计核算时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优化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的力度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证券公司首先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例如a证券公司在优化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时就引进了用友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核算数据由计划财务总部统一维护和管理,核算中心通过远程登录方式,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录入数据;其次,善于应用信息系统,通过系统控制参数和基础数据实现集中控制;此外,要加大人员的参与力度,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和优化力度,实现时时预警、监控、分析,完整反映客户资金信息,有效强化风险防范。

(三)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力度

资金是证券公司运作的根基,所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力度,对于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优化也是十分有效的,所以证券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实施收支两条线和自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即收入和支出完全分开,收入账户用于收取收入,总部可以按照分支机构的需要定期拨付一定的日常费用;第二,对客户资金实现集中管理,实行严格的资金调拨审批制度,任何个人都无权单独调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分支机构必须将所有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上存公司总部,财务还要通过完善资金审批制度、定期进行压力测试等方法来加大对分支机构的资金管理力度,a公司就是通过此方法有效的规避了公司私自挪用客户资金的风险;第三,加大资金集中监控的力度,可以通过完善和优化客户资金独立存管系统及时发现开户、交易、结算和资金划拨等环节的风险并进行管理。

(四)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力度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力度是优化证券公司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又一重要举措,a证券公司为加强财务集中管理的力度就推进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从预算编制、预算核定、预算执行控制与归集、预算调整、预算汇总分析、预算考核等方面全面入手,确保了证券公司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全程参与,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大了信息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力度,采用了oa办公软件,实施了eRp管理系统,进而不仅提高了a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力度,而且使得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篇7

摘要证券发行是指发行人以筹集资金和调整股权结构为目的做成证券并交付相对人的法律行为。各国对证券发行的审核制度主要有两种做法:注册制和核准制,我国《证券法》确立的是核准制。核准制是我国证券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产物,带有相当的行政色彩,在提高发行公司质量,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存在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从注册制和核准制两种模式的基本理念及优点与不足作为分析的切入点,总结分析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改革的方向及完善优化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的发展有所裨益。关键词证券发行核准制注册制证券发行作为发行人的一项权利,应当受到保护,但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自由的,证券发行不具有任意性,因为证券发行人与投资者两类市场主体之间往往经济实力强弱十分悬殊,在交易过程中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主体,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良好秩序,国家以社会本位出发,制定法律,建立相关行政机构,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管手段,以国家强制力来保障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将证券发行的法律监管列为证券监管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证券发行的准入制度,此即为证券发行审核制度。所谓证券发行审核制度是一国证券监管机构对于证券发行活动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总称。由于各国证券管理体制以及监管机构理念不同,根据发行人是否受实质条件的限制,证券监管机构对发行申请的审查原则与方式,以及发行申请生效的确定原则,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可分为两种:注册制和核准制,以下分述之。一、证券发行审核制度中的注册制(一)注册制的含义注册制,又称申报制,登记制,公开主义或形式主义,是指发行人在发行证券时,应当而且只需依法全面,准确地将投资者作出决策所需要重要信息资料予以充分完全地披露,向证券监管机构申报;证券监管机构不负有实质审查义务,不对证券自身的价值做出任何判断,而仅审查信息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发行人公开和申报有关信息材料后,证券监管机构未提出补充或修订意见或未以停止命令阻止注册生效者,即视为已依法注册,发行人即可发行证券。(二)证券发行注册制的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注册制的代表是美国和日本等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制度基础是高度发达的自治自律的市场经济,其理论基础是,证券监管制度中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监管机构只能对其是否符合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做出判断,而对于发行人的政权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等实质性问题,应由投资者自行判断。证券发行只受信息公开制度的约束,投资者依据公开的信息做出选择,风险自负,在尽量减少政府对证券市场干预的前提下,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但如果发行人违反信息公开义务和注册制度,投资者有权要求发行人承担法律责任。注册制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像商品市场一样,只要将产品信息真实全面的公开,至于产品能否卖出去,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出去,完全由市场需求决定。(三)对注册制的评价注册制的优点主要是:1.简化审核程序,减轻主管机关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2.节省募捐资金时间,有利于具有发展潜力和风险性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及时募集到所需资金,获取发展机会;3促使投资者提高投资判断力,提高市场整体水平,减少对政府的依赖;4.充分体现证券市场所要求的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公平原则。但注册制也有弊端:1.注册制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性,过分的依赖公开信息披露制度也会使该制度建立的初衷受到破坏;2.由于注册制建立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这一理论假设投资者能自由获取有关证券的信息,并自主决定投资,这不能实现对投资者利益的充分保护;3.发行手续简便使得证券监管机构可能放任一些质量较差的企业也进入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威胁证券市场的安全。二、证券发行审核制度中的核准制(一)核准制的含义核准制,又称实质审查主义或实质管理原则,是指发行人不仅要依法全面,准确,及时地将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所需要重要信息予以充分披露,而且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实质条件,证券发行人只有在得到证券监管机构的核准后才能发行证券;证券监管机构不仅审查发行人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且对证券的投资价值进行实质性审查,发行人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否则发行申请将被否决。(二)证券发行核准制的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核准制的代表是欧洲大陆多数国家,美国部分州,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采取此种审核制度。核准制以实质管理原则作为理论基础,是国家干预在证券监管的集中体现,国家希望通过政府设置的特定机构加强对证券市场入口的把关,以法定的条件衡量和审查发行人是否具备发行证券的资格,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申请人均可发行证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行为者的行为自由,排除公众投资者的自由选择权,以制度上的硬性约束,寻求法律上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机关法律经常通过严格的规则和固定的程序阻碍经济活动,但是其基本上是对经济活动提供了可预见性的保障措施,以精微的形式保证合理的预算。因此,核准制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质量差的公司排除在证券公开发行之外。实践上,新兴市场在证券发行上市监管方面往往倾向于采取核准制,其主要意图是:通过政府干预的加强,运用实质性的管理增强证券市场的进入限制,弥补相对薄弱的法律环境和投资者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所产生的监管不足,因为注册制的强制性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和事后对发行欺诈的严厉处罚不足以规范新兴的证券市场,而政府培育证券市场的强烈意识要求政府不仅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同时又是“监护者”,力求通过事前干预,将质量差的公司拒于证券市场之外,以降低证券市场的整体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三)对核准制的评价核准制的主要优点是:1.对拟发行的证券进行实质上和形式上的双重审查,获准发行的证券投资价值有一定的保障;2.有利于防止不良证券进入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3.提高证券市场的整体质量水平,保持证券市场的较高品质信用,从而稳定证券市场秩序。对于新兴市场而言,核准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新兴市场往往存在机制不完善,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等问题,通过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实质控制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证券市场的动荡,更有力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但核准制也非尽善尽美,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1.主管机关负荷过重,在证券发行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证券质量存在问题;2.容易造成投资者对监管机构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成熟的投资人群;3.不利于发展新兴事业,具有潜力和风险性较高的公司可能因一时不具备较高的发行条件而被排斥在外;4.以牺牲证券市场的效率为代价,证券市场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产生,其重要衡量标准是效率,而实质性审查可能旷日持久,影响市场的运作效率。三、我国的证券发行核准制度(一)对我国现行证券发行核准制度的评价注册制和核准制虽各有利弊,但在体现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以及效率性方面,注册制更有优势。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应采取何种制度,在《证券法》制定的过程中就被广泛关注,注册制、核准制、注册制与核准制相结合、审批核准制等不同的观点都有其支持者,一个国家(地区)采取何种发行审核制度,既受到当地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制约,又与本地的经济体制及其遵循的经济思想有关,从本质上说是国家管理经济,调控市场,贯彻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重要手段。必须承认的是,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国家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实行核准制实为明智之举,加之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财力,会计,资产评估制度尚未成熟,投资者对审核机构的审核结果报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等因素使得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改革难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因此,《证券法》规定我国采取核准制是符合我国当前以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的。但随着中国股市的规模发展和日益成熟,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面对国际证券市场的强力竞争,核准制这种效率低下,不利于市场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的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从长远来看,证券发行核准制“从本质上和严格性上来说是审批制到注册制的一个过渡性选择”(二)对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改革建议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国家,必须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市场环境的基础性建设。第一,建立健全证券发行市场的民事赔偿制度。近几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的各类上市公司造假案,导致大批中小投资者深受其害,证券发行市场民事赔偿制度应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最有效的法律手段。鉴于此,应尽快建立以下制度:a.建立证券发行公司和证券服务机构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等相关经济主体风险保证金制度,赔偿和补偿基金制度;b.建立相关经济主体的董事,监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保险制度和忠诚保险制度;c.建立行政罚款回拨制度,确立民事赔偿优先的原则。第二,修订证券发行审核委员会和证监会的相关责任规则:1.为了体现证监会对发审委委员聘任的严肃性,科学性以及保证发身委员会委员发表意见的独立性,建议将其解聘条件修改为:或严重违反法律法规,需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或本人提出辞职申请,否则发审委委员在聘期内不得被解职。2.加大对发审委委员违法违规行为的经济处罚力度,并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3.我国当前核准制下的民事责任之规定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连带责任,证监会不需要负任何民事责任,仅规定了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样的规定,导致证监会的权力与责任不相称,笔者建议,应建立证监会因工作失误致使不良证券发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民事责任制度。4.开展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素质。为了防止投资者产生对政府和准得过分依赖心理,证监会各个派出机构应当负责组织实施,并监督,指导辖区内的证券公司积极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必要的法律手段和宣传媒介告知公众,证券监管机构的审核制保证申请者申请时符合法定发行条件,发行权的授予,并不意味着审核机构担保证券投资风险,另外,也应注意对广大投资者普及证券市场基本知识,宣传证券市场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进行正确的投资理念教育,帮助投资者明确认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等。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篇8

宏观上,券业重组是大势所趋;微观上,券商动力不足。

券业要重组,这是趋势。且不从远处说理由,单就眼前看,券业重组也势在必然。目前124家证券公司的数量是太多了点,按照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目前证券公司累加资产总规模7814.57亿元,相当国内一个中等银行的资产规模。尽管银、证、信、保的资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很难作简单类比,但是仅仅从绝对数量来说,证券公司数量过多、市场集中度过低是十分明显的。

从业务空间和盈利能力看,由于证券公司业务种类比银行和保险要多,想象中业务空间非常大。人们常从中国经济增长率,居民金融资产数量和需要改制的企业的数量以及规模来说明证券业务的发展空间如何大。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推测,现实中比较稳定的就两块:证券经纪佣金(包括息差)收入和证券发行收入。前者随着佣金自由化改革将大大下降(如果再推行银证通和网上交易,牺牲掉息差,影响就更大);后者近几年没有大的增长,每年一百家左右企业股票上市,筹资总量近年逐年减小,再加上国债和企业债发行,发行收入总量是可以计算的。单就这两项相对稳定的业务收入来说,养不活124家高成本运作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应该成为券商的主营业务,可惜一出世就捅了娄子。如果不来大行情,两三年这项业务不会成为券商的利润来源。至于券商开展的其他业务,目前总体是只打鸣不下蛋。这两种情况决定,券业必然要重组,重组的目的不是要扩大规模,而是总体上要收缩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

券业宏观上要重组,这十分明确,但是微观上券商自身缺乏动力。了解一下各大券商的发展战略,增资扩股、上市、集团化经营是基本思路,没有多少把兼并重组放在重要位置。当然券商也有自己的理由。经过这几年的“比、学、赶、超”,大部分券商业务结构甚至存在的问题都趋同,合并后很难达到优势互补。大部分券商仍然受地方政府或某主管部门制约,并非完全独立企业。领导希望的是你要做大做强,不是被合并。从兼并双方来看,兼并者一般看重的是被兼并者的业务、市场和营业部资源;而被兼并者往往存在严重的资产质量或人员负担过重问题。实施兼并往往要付出沉重代价,且不透明。经过几年改制,大部分券商已经改造成股份制了,但是总体来说股权为国有部门或国有企业所控制,流动性差,要收购兼并很难有规范形式。从经营者角度看,大部分券商的核心管理层仍然是组织部挂号的准国家干部。只要企业不出现生存危机,一般不会轻易放弃经营权,被别人兼并。所有这些因素客观上阻碍了券业重组。

眼下的重组并不能解决券商面临的核心问题:业务竞争力。当然,重组热不起来的更深层次原因还在于重组并不能解决券商面临的核心问题。在短期内有效业务空间不会大幅度增加情况下,要生存并做大做强,就要解决业务竞争力问题。

讲到业务竞争能力,人们往往会列出一大堆,其实核心就四个方面。一是资产管理能力。券商的业务说到底都是以不同方式帮助客户管理资产。从咨询、到、到资产委托,都是资产管理业务。二是证券承销能力。这反映券商的客户资源。定价能力、营销能力和销售网络。三是企业并购能力。这反映券商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四是研究开发能力。这反映券商业务开发和创新能力。至于具体业务形式,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券商在资产管理业务上严重受挫,正在调整和收缩。但是从方向上来说,中国有着20多万亿金融资产,资产管理空间很大,创新方式很多。现在大券商热衷于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尤其是中外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参股或控股一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其意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代替不了对自己资产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经纪业务上,我们存在着“为经纪而经纪”的思想。总是在经纪业务形式上动脑筋。经纪业务原则上只能是资产管理业务的副产品。以多样化的资产管理业务(包括理财顾问)来带动经纪业务的发展是基本方向。单纯的证券经纪佣金只是金融中介业务的手续费,不可能在业务收入中占多大比重;在国际大证券公司中,谁也没有把单纯的经纪业务作为核心竞争力。

券商的证券承销能力尚没有得到市场检验。像过去那种无风险股票承销,竞争的是承销机会而不是定价能力、营销能力和网络资源,承销多少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要是综合类券商,家家都重视投资银行部门,但是往往只重视股票发行,忽视财务顾问。券商做惯了股票发行项目,都想挣大钱。做财务顾问,一个项目十万二十万;太费力;收费又难。投资银行能力本质上是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做财务顾问项目最能锻炼和检验你的这种服务能力。小项目不愿做甚至做不了,又怎能证明你能做大项目?目前,国内大企业每年成百上千万的财务顾问和管理咨询费,都让国外公司赚走了,国内投资银行界无动于衷。有项目就发,无项目就等,这怎能培养出对企业的服务能力?

至于研究开发能力,那更处于尝试阶段。研究归研究,经营归经营,还是普遍现象。经营部门希望研究部门开发新产品;研究部门希望经营部门提出明确需求。两者之间相互扯皮,缺乏分工配合。一些券商热衷于设计新的管理模式,为模式而模式情况十分普遍。管理是为了经营,管理的核心是有利于形成业务竞争能力。不跟业务经营结合起来,又怎能证明你的管理模式是否有效。

对整个业界来说,重组是为了控制数量,压缩规模,提高集中度,优化市场结构;对单个券商来说,重组是为了提高业务竞争力。

二、证券业重组是大势所趋

(一)券商合理结构的要求

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市场准入混乱局面。由于证券业高额利润的吸引,全国各地一窝蜂地、盲目地组建了许多证券机构,造成券商数量偏多、分布集中,规模过小、资本实力弱的局面。在美国,位居证券业前列的美林、所罗门兄弟、高励等十大投资银行,资本额占同业资本总额的3/4.而在中国,位于前15位的证券公司的资本和资产,仅为整个证券业的一半。可见,为改变目前我国券商市场集中率低、竞争激烈、低效无序的状况,建成金字塔式的中国投资银行体系,有必要对券商进行重组。

(二)维护证券业稳定的要求

由于券商间的无序竞争,券商违规操作从而发生巨额亏损的事件屡见不鲜。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保护广大投资者,需要对这些券商进行重组。例如1995年,万国证券由于在“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蓄意违规,濒于破产之际,由政府牵头将申银证券公司和万国证券公司合并组成了当时我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申银万国证券;1998年在君安因管理层少数人涉嫌违法,政府又促成国泰君安的重组。

(三)应对wto竞争的要求

1988年4月,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合并成立花旗集团公司,形成一个大型的“金融超市”,业务范围遍布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对全球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最后文本。该法案将取消30年代大萧条时期实行的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跨界经营的法律,分业经营的壁垒终于被打破,可以预见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这种大型“金融超市”出现。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形势下,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将是必然,我国券商将不可避免地与国外那些“航空母航”竞争,所以我国必须培育自己的超级大券商,而最佳捷径就是商间的重组。

三、券商战略选择

加入wto后,发展仅十年的证券市场无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雨绸缪,及早研究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是国内每一家券商的明智选择。主要包括:

(一)实现规模经济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界极力呼吁证券公司扩大规模并实行集约化经营,这说明证券界已经认识到规模小制约了证券公司发展的空间。扩大证券公司规模至少有两种方式,增资扩股,增加公司的自有资本,减轻公司运营资金的压力;兼并收购可以扩大公司营业网络。1.证券研究由目前的市场研究为主提升到以拓展传统业务和开展新业务研究为主。2.以开拓业务为基础,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营业网络,并坚定的步入海外市场。

(二)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纵深发展,券商走多元化经营之路是大势所趋。考虑当前国内金融管制较为严格,以及国内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需要一个过程,最近几年国内券商可以在以下三项业务上有所作为:一是资产管理业务。二是融资业务。三是财务顾问和某些金融衍生产品业务。

(三)打造自己的业务品牌

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并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拥有核心业务,即品牌优势,而且要不断对其品牌赋予新的内容。证券公司的发展壮大,亦要走品牌之路。世界著名的券商,尽管经营广泛,但都有一项或几项独具特色的业务,在业内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他们靠自己的品牌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获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四)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目前的证券公司除少量为股份有限公司外,基本上是采取有限责任的形式,按《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设置了三权分立的模式,而且通过增资扩股也使股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分散。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产权明晰、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仍然任重道远。因为,我国证券公司国有性质未得以根本性的改变,即便增资扩股,引入的战略投资者也多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由此导致的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1.证券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2.在证券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在引入独立董事过程中要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独立董事的来源问题。二是独立董事的职责和独立性问题。

(五)迈向金融控股公司之路

券商迈向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证券业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条可选之路。随着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和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券商面临着来自国外的巨大竞争压力。而以目前我国券商的规模和实力,要想与国外的大牌投资银行一争天下,无异与舢板对航母,以卵击石。1.通过上市筹资藉以扩大规模是上策。2.通过优势互补进行强强联合。3.积极拓展。我国证券界极力呼吁证券公司扩大规模并实行集约化经营,这说明证券界已经认识到规模小制约了证券公司发展的空间。扩大证券公司规模至少有两种方式,增资扩股,增加公司的自有资本,减轻公司运营资金的压力;兼并收购可以扩大公司营业网络。4.并购依然是我国券商迈向金融控股公司的必然之途。最后,结合我国改革进程中试点先行的特点,少数管理规范、成长迅速并有志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券商可在一定范围内追求成为金融业内的特许经营试点企业。在这方面,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中信模式和光大模式是可借鉴的案例。但由于它们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应当慎行。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篇9

1.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基本概念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定义都是基于两点:一是证券化资产必须能够从原始持有人的总资产池中剥离出来,通过一些运作安排实现证券化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的独立性:二是证券化资产必须能够产生未来可预测的收益。本文认为资产证券化融资是指具有某种未来可预见的资产或者资产组合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实现与原权益人的风险隔离,再辅以独特的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发行基于资产价值和未来收益的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融资从信用关系的角度分析,资产证券化通常包括一级证券化融资和二级证券化融资;本文所指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证券化融资属于“二级证券化”的范畴。

2.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运作模式

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运作模式核心在于证券化资产的真实转移、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的操作;这个证券化的过程需要一个严谨而有效的交易结构来保证融资的成功,其交易结构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运行主体:融资发起机构、特殊目的载体、资产管理机构、资产托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机构、证券承销机构等。

3.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核心内容

一个完整的资产证券化融资运作过程,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风险隔离、信用评级、信用增级三个部分。风险隔离是资产证券化融资成功运作的关键,它是通过证券化的“真实转移”来实现的。信用级别是专业信用评级机构通过一整套简单的符号。信用增级是指在资产证券化融资中被用来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技术。

4.资产证券化的价值分析

(1)从融资者的角度,其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资产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分离信用风险,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负债结构,提高资本效率:增加企业收入,提高管理水平。

f2)从投资者的角度.是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以及较大的流动性:具有较低的投资风险:突破投资限制,拓宽投资渠道。

二、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2o多年来.房地产的迅速崛起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与繁荣,使得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成为可能。

(一)实施房地产证券化的宏观环境日趋成熟

1.宏观经济需要房地产有效投资和有效需求进行拉动。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积极增长点,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我们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发达城市进行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土地产权和房地产权改革为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产权明晰是房地产证券化的必备条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房地产权益的分割提供了条件,为推广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做l『积极的准备。

3.快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是经济基础。从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看,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发展势头强劲。

4.国家针对房地产金融领域的违规操作现象,自2001年以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房地产金融政策,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和规范发展的金融市场为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经济基础。

(二)初步具备实施房地产证券化的微观基础

1.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只有推行房地产证券化,在金融市场上直接向社会大众融资,才能较好的解决房地产开发资金短缺的矛盾;庞大的住房消费市场的资金来源也不可能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或者银行存款,住房消费的直接融资势在必行.推行房地产证券化成为一种必然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基本成熟。我国随着住房货币供给体制逐步取代住房福利供给体制以来,住房抵押贷款不断上升已初步形成规模

3.庞大的房地产证券化投资需求群体

4.日趋规范的资本和证券市场。以买卖发行各种债券和股票的资本市场在我国已形成基本框架,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为房地产证券化提供了市场规模,也因资本市场证券品种丰富而使房地产融资形式有多样化的选择。

(三)政府的推动作用

证券化是一种市场行为.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在制度的改革和金融政策的推进方面上。综上所述,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虽不具备大规模推进的条件,却也有一些有利因素。因此,有选择地渐进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分析

(一)国外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融资平台的基本模式

在国外,已逐渐形成了两种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分别是以股份制项目公司为平台的公司型模式和以第三方信托机构为平台的信托型模式。不同平台开展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有不同的核心运作,不同平台也会有不同的优势。房地产企业设立股份制项目公司是为了使后者成为项目资产的载体并充当特殊目的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是国外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融资普遍采用融资平台,适用于大型或者特大型的长期房地产项目融资。从制度功能上讲,信托具有的财产隔离机制能够很方便实现资产证券化融资要求的风险隔离,因此它在国外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融资实践中使用得很普遍。

(二)对我国实行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分析

1.体制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房地产投资与金融体制正在进行重大改革.专业银行商业化、利率市场化、项目业主负责制等举措都是改革的重大步骤,但这些目标的真正实现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房地产证券化进程。

2.资本市场的制约

(1)现阶段.国证券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市场容量和市场规模十分有限:

(2)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很不规范,难以识别证券的优劣;

f3)房地产证券流通市场要承受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双重风险:

f4)我国现阶段还没有真正权威性的评级机构;

(5)缺乏专门的政府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和推行房地产证券化所需的专门人才:

3.房地产法律及其监督的滞后性

我国现行《证券化》的相关条款中,缺乏对资产证券化在房地产融资业务应用的规定,这势必会增加住房贷款证券化的推荐难度。同时,建立风险隔离机制的相关法律有《破产法》和《信托法》,但因为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还不长.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种种困难。4.信用制约

现阶段.我国尚无完整意义上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很难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对信贷业务的前的贷前调查和对贷款风险的评价显的困难重重。

5.房地产金融市场一级市场欠发达

我国长期实行的福利住房制度使房地产金融市场一直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尤其是国有四大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决定了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以非专业性房地产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为主体。

四、国外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对我国房地产证券化的启不

1.创造良好的房地产汪券化的制度环境

继续深化房地产制度、金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规范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交易市场的运作,加快制定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我国房地产证券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房地产权的独立化、法律化和人格化

2.建立房地产金融体系特剐是抵押贷款及其担保体系,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建赢专门的政府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各种信托业务;成立由国家控股或政府担保的抵押证券公司,收购各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并以此为基础发行抵押贷款证券。

3.创造适宜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需要的环境

加快商业银行的转制步伐;组建全国性的住房银行;完善一级市场的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发展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和资信评级业。

4.构建房地产信托投资资金

借鉴美国模式,由金融机构组织发起,具体资产管理由专业的投资顾问操作。

(二)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选择

不同的房地产证券化模式,其运行方式也各不相同。尤其在制度框架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种不同会更加明显。在我国还是半空白的情况下运作.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道路:

1.确定证券化资产,组成资产池。原始权益人在分析自身融资需求的基础上,确定需要证券化的资产,然后进行清理、估算和考核,最后将这些资产分类汇集形成一个资产池。基础的资产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以后证券化的成功与否。

2.资产转移:这是证券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典型的资产证券化模式中,会通过一个专门的中介机构,也称特殊目的机构(SpV),通过对原始资产的“真实转移”,实现基础资产和原始权益人之间风险隔离和破产隔离。

3.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为了吸引投资者,改善发行条件,必须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增级,以提高所发行的证券的信用级别。

4.发行证券及支付价款;专门机构将经过评级的证券交给具有承销资格的证券商去承销,可以采取公募或私募的方式来进行。一旦发行成功,专门机构就将从证券承销商那里获得的发行收人按事先约定的价格支付给原始的权益人。

5.资产的管理与证券的清偿;资产池的管理必须由专业的服务商来进行,这个服务商可以外请,也可以由原始权益人来担任,因为原始权益人已经比较熟悉基础资产的情况,一般也具备管理基础资产的专门技术和充足人力。至此,整个资产证券化过程告结束。

【参考文献】

[1]邓伟利.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威廉姆·布鲁格曼.房地产融资与投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斯蒂文·L-西瓦兹.结构金融——资产证券化原理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于凤坤.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黄嵩.房地产信托融资探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5.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篇10

1、交易方式。传统的证券交易属于现场交易,投资者在掌握各种信息的基础上作出买卖证券决策时,需要到证券营业部买卖下单或通过接入证券营业部的电脑、电话买单。这种交易方式最大的缺点是投资者在选择证券交易券商时往往受到距离远近的影响,而且交易过程烦琐,耗费的时间和费用成本都较高。网上证券交易则属于非现场交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加快了资金利用和信息传递速度和证券市场的流通性;同时,其方便、快捷是传统的交易方式不可比拟的。

2、咨询服务。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传统的投资分析和交易经常是分开的。而网上交易的优势是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随着广大投资者对证券信息、投资建议等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多数券商可通过网站、行情软件等方式向客户提供市场资讯、市场行情分析、在线专家、投资理财等服务。同时,网上交易在提高证券流通速度的同时使信息更加及时和公开,提高了证券市场的定价功能和资源有效配置。

3、营销方式。传统的营销方式几乎都是“以我为主”的自助餐式。营业部对证券品种进行筛选,定制出多种组合供客户进行投资选择。而网上交易使得证券经纪业务重新组合,券商开始根据客户的特点与需求来设计投资组合,在对客户进行细分的前提下,对客户实施导入CRm——客户关系管理。

目前,国内一些大券商开始形成一套有效的测评指标体系,根据客户的资料、动态交易记录等测算出最有价值的前20%客户,然后能够根据其投资习惯和偏好等提供高价值的个性化服务,从而赢得真正的顾客满意度,而并不是建立在价格佣金基础上的虚伪忠诚。

二、目前我国网上证券交易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交易安全性。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均采用了安全认证机制,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才能获得网上交易资格。这一做法加强了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假冒和抵赖现象。尽管如此,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仍不容忽视。目前国内的一些证券公司由于管理不规范,人员流失率大、密码认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可能导致股票盗卖和保证金被提,这些违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客户利益,也扰乱了行业秩序。

2、网络安全性。由于网上证券交易的全过程均以计算机数据的形式在网络之间传递,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网上证券交易的委托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随时存在被截取、破译的风险。网上交易往往涉及巨额资金,一旦受外部攻击造成系统中断或信息泄露,网上传输数据的隐秘性和完整性就会因此遭到破坏。

3、网络速度。网上交易通常被称为“流动大户室”,主要是因为其便利的操作程序和便捷的传输速度。目前,我国的网络线路常拥挤不畅,而且网上行情与信息的速度慢,直接影响交易完成的质量。尤其在行情火暴情况下,大多数券商网站系统经常出现网上拥挤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了行情传输的延迟,就容易出现因行情报价不准而使委托单无法成交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事故的责任追究会非常困难。同时,不排除黑客使用大量堆送垃圾信息的方法,有意大大降低网络的运行速度,严重时甚至网站关闭。这些无疑都严重影响了客户的收益。

4、法律法规。在我国,网上证券交易是一种新生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网上交易的政策和法律环境远远落后于网上交易的技术水平,监管的方式主要是事后监管。

三、网上交易核心竞争力营销体系的建立

1、网上证券交易平台建设。目前,从经营模式上来看,国内证券公司大部分的技术开发是全权委托it公司负责的。it公司负责开设网络站点,为客户提供投资资讯。因此,为了保证证券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券商在和网络公司合作时应在安全防范措施上达成一致。(1)网络数据加密。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的过程中,必须对网上委托的客户信息、交易指令及其他敏感信息进行加密。(2)根据互联网上数据传输的特点,应在证券公司负责接收网上证券交易委托单的服务器上设置防火墙,要求所有券商的计算机安装能及时升级的网络版防毒产品,并对中心端提供额外的监控和保护手段,采用入侵检测技术防止黑客攻击。(3)利用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防止密码攻击。(4)教育和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网上证券委托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醒他们妥善保护好自己的开户资料和交易密码;用各种系统漏洞检测软件定期对网上交易系统进行扫描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加以修改和及时安装安全补丁程序等。

2、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证券公司是个智力高度密集型行业,无论是对金融资产定价,为金融资产交易提供中介服务,还是利用自有资金直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搏利,证券公司从事的都是高级与复杂的活动,服务的高知识含量是证券业的显著特征,高素质专业人才群体是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国内证券公司正在两方面接受国际证券公司的挑战,除了使用他们占据绝对优势的资本实力、技术、管理手段和业务创新争夺国内市场份额外,最关键的是在核心人才的争夺上。因此,为了能更有效地参与网上证券交易的竞争,证券公司必须高度重视网上证券交易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并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投资咨询、研发中心、委托理财和客户开发管理上来。证券公司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一套完整的业绩考评体制和员工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人才,同时加强对公司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3、在线证券经纪人培养。证券业是资金和智力密集的行业,证券产品营销即是服务产品营销,更是文化和智慧营销。普通服务产品的管理手段不能完全适用于证券营销,券商要利用经纪人来有效开发和维护客户。经纪人的服务宗旨是一切为客户创造价值。实行经纪人制度的目的就是激发经纪人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证券交易客户的开发,并提高公司的客户服务质量,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网上证券经纪公司的扩张不可能以有形的实体营业部做载体,在关键的地域置放了服务器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开拓客户了。无形的营销网络扩张优势在于成本低廉,劣势在于客户的起始认同度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良好的经纪人制度和经纪人队伍,建立起一支稳定、高效、精干并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证券营销队伍;与拥有大量网络或分支机构或大量客户的机构结盟,进行大规模的客户开发,建立广泛的营销网络。

4、创新体制的建设

(1)业务体系创新。业务创新是证券公司发展的源泉,也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证券公司网上证券业务体系创新包括网上证券交易系统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网上证券交易系统技术创新是证券公司网上证券业务体系创新的关键,它包括网上证券交易设备、交易软件、安全模式等的创新;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近年来,国外证券公司在业务手段上普遍引入了网络增值服务,实现证券业务与高新技术高度融合。产品创新一直是证券业发展的主题,更是证券公司网上证券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我们要积极开展创新业务品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首先,网上证券公司应积极与证券业和银行、保险业合作。随着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证券交易必将逐渐走向虚拟化,传统的证券业务被重新整合,从而出现大量的金融创新。虽然“银证通”被叫停,但银证结合的趋势不可避免。另外,应积极与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合作,充分利用银行、保险的营销网络来开发客户或者共享客户资源;与银行、基金、保险公司联手开发综合金融网,可以集网上炒股、网络银行、网上基金、网上保险于一身,共享研究成果,形成一个成本低廉、服务全面的极富特色的金融网站。其次,网上证券公司应该着力加强公司的品牌建设,树立自己的专业和品牌形象。国内证券公司在未来竞争中要想取胜,必须进行必要的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提高服务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强化服务意识,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强化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突出核心竞争优势。

(2)经营管理体系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新:证券业是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经营管理网络化将是管理模式的一个必然选择。应构建覆盖整个公司的信息网络,使各种管理信息、研究成果、财务信息、基层需求以及建议等在网络上传递和交流,以提高综合管理效率。

业务运作应遵循集中统—、分级授权的原则,形成较为完善的决策体系和不同层次的决策程序。在具体执行运作上,各部门职责权限应该清晰界定,对相互之间业务流程做出明确规范,争取达到“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执行、凡事有人监督”。

风险控制和财务监督体系创新:网上证券经纪公司应该按统一控制、统一管理的模式健全和完善风险控制和财务监督体系,制定公司风险管理的政策及策略,对公司风险进行宏观监控。职能部门对公司的财务、法律、运营风险进行具体的监管和控制;业务部门则侧重于对本部门所面临的业务风险进行自律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