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6:12

计划经济篇1

关键词:计划经济;苏联模式;市场经济

从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带领着全国人民开始探寻中国的民主富强之路。按照时期早晚,我们可以简要地将我们探索的经济建设道路做如下区分:

一.学习苏联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新中国建立后,当时国力积贫积弱;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但在经济建设方面没有太多经验,也缺乏理论指导;当时国内以轻工业为主,缺少支撑国计民生的重工业。反观苏联,短短数十年,取得了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双重胜利,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这使同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的中国看到腾飞的希望,也是学习苏联模式的最大动因。事实上,走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也是当时国际环境下中国谋求发展的唯一选择。基于以上原因,当时对苏联的学习可以说是全面的。单就经济体制来说,计划的元素渗透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每个环节。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我们在感受苏联经验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发展经济要适合中国国情。在顺利的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情况下,我们在1956年召开党的,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落后的生产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确立了日后工作中经济建设的地位和方向。

后来的事实证明,照搬别国经验是新中国成立后所犯的严重失误之一。俄罗斯学者季塔连科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照搬苏联的经验(虽然不是机械地照搬),依靠苏联及其提供的全面援助。但是,这逐渐成为制约中国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主体和一个世界性大国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认的瓶颈。”①

二.改革开放

1.苏联模式的弊端

随着苏联模式问题的暴露,我国学者对苏联模式的弊端和对计划经济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并开始反思对资本主义的一味批判。通过反思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发展社会主义中国,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在1982年9月中共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在于没有盲目的选择苏联模式或者选择欧美样式的全盘西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本土一些卓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就看出了问题的端倪。林毅夫等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化道路》中分析当时经济状况后认为,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有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一是重工优先;二是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低物价的宏观政策环境;三是以计划分配资源,主要部门的国有制以及。由此导致产业结构畸形,经济效率低下,表现为:产业结构背离资源比较优势压抑了经济增速;计划管理体制造成效率低下和生产激励不足。--!>

2.市场的优势

剧变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苏联模式计划经济的弊端。相比之下,市场经济随着欧美经济的飞速发展获得了话语权,人们逐渐认可了“市场化会带来财富的增长。”

而问题在于,为什么市场化会引起财富的增长?在什么条件下市场化能引起财富增长?市场化的限度是什么?还有如何实现市场化?

3.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事实上,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已经提到,苏联应该借鉴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等方式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就是在坚持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来壮大社会主义国家实力。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有计划和计划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客观规律,后者是主观的东西。关于计划和单做为一种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他认为问题是社会主义可以有计划的按比例,而资本主义要通过竞争和危机达到客观上需要的比例。同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每个企业自身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及无组织状态的矛盾;但是就社会来说,资本主义也不全是无组织的。

4.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不同于的改革方式

在认识到苏联模式并非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路径之后,各国都开始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东欧、中国、苏联都先后进行了改革,因为从改革方式不同,导致结果大相径庭。正如樊纲在《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中所言,仅从某一种改革成本的角度看,我国的渐进式改革相对于苏联激进式改革(即休克疗法)和总是“次优的”;而若从另一种改革成本,如对改革的“阻力”所引起的社会成本看问题,那么渐进式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是“最优的”。而后的事实恰恰证明了这点。--!>同样的观点也出现在盛洪有关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的论述当中。在尽量不损害别人利益的情况下,实际的推进改革;这就是中国特色,即追求降低改革成本。他更长远的看到,当我们走向市场化的时候,应该往前多看一步。看看实现了市场经济制度以后,还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所谓后市场化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不是两种方法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依据具体情况,如何使方法更好地为实现本国发展服务。而我们正是这样做的。--!>

过渡经济学将“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好”作为前提假定,是为了便利研究而设定的。它并不意味着对市场制度的价值判断具有某种绝对的含义。事实上,经济学从来不认为任何物品、行为或制度有绝对的价值。它所追求的最佳境界是不同物品、不同行为和不同制度之间的均衡点。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坚持了循序渐进的改革。

三.新时期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究其原因,就是中国能够在各种环境下都始终坚持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在新中国60多年发展过程中,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发展的评价和看法不尽相同,但“中国崛起”一次次用事实击溃了那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诋毁。时代不断发展,计划或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不断调整,有关中国特色的争论也会继续下去,但是,坚持把自己的路继续走下去将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于光远.《于光远经济文选》[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4]盛洪.《经济学精神》[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5]樊纲.《樊纲自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1.

注解

计划经济篇2

资源目标型企业境外并购的困扰因素与改进策略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再检验:1980—2010年

拓宽我国外汇储备使用途径的几点建议

财政分权、投资失衡与工业资本深化——基于中国区域特征的经验研究

中国区域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贸易摩擦的经济动机及应对策略

利率规则、资本配置与银行风险管理研究的重点与路径选择

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投资过度抑或投资不足——基于政府干预角度的实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补贴、额外行为与研发活动变动

开放条件下中国零售流通产业安全评价分析

构建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研究

信息共享、银企关系与融资成本——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贷款数据的经验研究

我国粮食直补结构的优化——基于单产提高的视角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基于天津、重庆的企业调查数据

从国外相关制度体系的比较看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

中国宏观经济指标(2011年9月)

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评价与政策取向探讨

我国稀土资源开采利用现状及保护性开发战略

中国经济困境的一个解释框架:导入增长模式的陷阱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

供给锁定型市场结构与投资品市场价格机制特殊性研究

自由贸易区下产业安全模型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选择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基于1982—2008年数据的经验分析

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来自商务服务业的证据

保险资金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及地位重塑

中国农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基于国内外农业企业的对标

国外物业税的征收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宏观经济指标(2010年8月)

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杭州湾畔现代化活力新城:周巷

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把社会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与调整对策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企业并购申报制度优化策略探讨

京冀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生态经济价值下政府生态管制政策手段的创新与完善

以制度创新统筹推进灾后重建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变迁:基于两权分离理论的解释

中国电信业改革回顾、经验与问题

积极引导外资促进我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

中外土地税收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中国宏观经济指标(2009年7月)

北京房山:倾力打造中央休闲购物区(CSD)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和政策建议

高速增长经济体的价格与实际汇率变动

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

完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初步思考

旅游税收的效应与我国旅游税制的完善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关系研究

基于SVaR模型的政府投资挤出效应研究

监事会独立性与监督功能的实证研究

本刊启事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探析

山东农产品出口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转型时期钢铁企业必须履行好三大责任

计划经济篇3

1、指导思想

2008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九届二次全会和县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要求,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发展道路,着力在扩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我县工业总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努力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竞争优势明显、技术管理先进、信誉和效益双高、制度环境优化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实现全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主要经济指标安排

工业销售收入658亿元,同比增长19.6%。

工业增加值88亿元,同比增长22.2%。

利润总额35亿元,同比增长18.6%

固定资产投入不低于40亿元

二、2008年重点工作和措施

2008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艰巨工作任务,全县工业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在扩大总量、产业集聚、自主创新、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上下功夫,努力推进我县工业济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年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1、强化增量投入,扩大经济总量。2008年,要继续把强化增量投入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个一批”工作机制。全年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40亿元。一是强化项目建设。要全力抓好XX年年结转项目和2008年新上项目的建设、投产,不断扩大实力和增长点。二是抓好招商引资。紧密结合我县实际,顺应世界产业转移趋势,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瞄准国内外大财团、大企业、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效果,实现我县产业项目数量上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的大幅提升。三是加大技改投入。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技改引导资金的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延伸产业链,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年技改投入资金不低于15亿元。四是抓好企业扩能。鼓励发展态势好的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整合等形式,扩大规模,做优做强;鼓励成长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逐步壮大实力,发展成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2、强化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历史经验表明,只有产业高度集聚,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集约、节约、生态同步发展。推动产业集聚,重点抓好:一是强化园区建设。要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乡镇工业区发展的意见》精神,充分利用各项扶持政策,全面推进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二是拓展发展空间。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原则,抓好三个县级园区的扩区工作,要整合存量土地,提高投资强度,开拓立体空间,提高园区的容积率。充分利用各乡镇闲置厂房和闲置非农建设用地进行招商;对分散、简陋厂房进行整合改造,建设高标准厂房,使现有土地存量资产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加强对乡镇工业区开发建设的管理。出台《县乡镇工业区工作实施意见》,每个乡镇都要整理出1平方公里的乡镇工业新区用以承接项目,要继续完善乡镇工业新区规划,成立开发建设公司,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投入密度和产出强度。四是推进产业集聚。加快完善工业布局调整,积极引导现有和新上规模以上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产业优势,提高园区竞争力。

3、强化结构调整,促进做大做强。针对工业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竞争弱化的问题,2008年,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围绕天津市对我县的产业定位狠抓“十一五”规划的落实,抓好布局结构调整,突出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规模企业。一是加快支柱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继续做大做强钢铁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装备制造、轻工和现代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现代制药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四大产业基地”。二是发展壮大规模企业。要对现有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60个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做大做强;要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到我县投资;要扶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措施实现低成本扩张;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实行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搞联合,充分利用内外资本,加快企业的壮大发展。通过上述措施,打造一批具有自己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断扩大企业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4、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发展水平。2008年,要认真落实促进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强化自主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全面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是强化自主创新。全年创建市级技术中心2个、累计达到7个,申报市级技术创新项目5个、累计达到22个。并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实施名牌战略。2008年力争创天津名牌2个,累计达到21个,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打造区域品牌,创建集团品牌,开发一牌多品,提高品牌企业发展能力。三是推进企业认证。全年完成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企业20家。通过上述措施,不断提高企业软实力,推进企业整体发展上水平。

5、强化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一要狠抓指标落实。实行能耗指标限额管理,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分解到园区和各乡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2%,控制在2.54吨标准煤以下,同时各单位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促进节能和环保水平的提高。二是推广节能技术。要引导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广泛使用《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推荐的各种节能技术、设备和工艺。三是加大监管力度。按照《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津政发[XX年]15号)文件精神,明确部门职责,并在行政审批中心开设窗口,对所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核,实行一票否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上马。四要落实相关政策。加强政策调研和政策对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扶持,并尽快建立县节能专项基金,用于奖励企业各类节能减排项目,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同时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抓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并把清洁生产审核作为为全县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来抓,保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计划经济篇4

    关键词: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宏观调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讨论和探索,终于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模式。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然而,伴随着这一改革模式的提出,也出现了另一种思想倾向,即全盘、彻底地否定“计划经济”,一时间对“计划经济”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使国人误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落后的原罪就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大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发达不起来的“万恶之源”之势。结果是使“计划经济”声名狼藉,至今一提起“计划经济”还有“引狼入室”之意,似乎只有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才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才是中国的最终出路。有人甚至公开讲:“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上个世纪影响最深的一场“国际马拉松大赛”,其结果是经过70多年的激烈较量,以“计划经济”的失败而告终。对此,笔者以为:这种认识如果不是无知的话,就是与当初我们全盘、彻底地否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犯了同等程度的错误。为了澄清这些思想上的迷误,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以使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避免犯过去同样的教条主义错误,同时也使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这就是撰写本文的宗旨。

    一、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本质属性

    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对“市场经济”存在着多种解释,但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这是主流认识;另一类是把其看成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了的一种经济运行形式。实际上这两种解释有内通之处。国外对“市场经济”的解释大体也有两种: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市场对商品生产实行调节的一种方式,也是个资源配置问题,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而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这是主流观点。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及其本质属性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深思,这就是:“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 因此,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才能使我们对所研究的对象认识得更加清楚。

    自从人类诞生以后,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实质内容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自然界“宣战”,通过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要采取什么形式进行,不少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进行过考察和研究,而马克思的论述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阐述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2] 这段论述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轨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个历史阶段。它们并不是? 梢匀我庋竦模??侨【鲇谌死喽宰匀唤绲娜鲜冻潭群透脑炷芰Γ?瓷??Φ姆⒄顾?健5鄙??Φ姆⒄故?值拖率保?死嘀荒芤揽俊叭说囊览倒叵怠崩凑绞ぷ匀唬??阕陨淼男枰??饩褪侨擞胱匀恢?涞摹白匀痪?谩笔逼冢坏鄙??Φ姆⒄钩鱿至松缁岱止ぃ??卑樗胬投?晒?辛耸S喽???接兄埔院螅?擞胱匀坏奈镏时浠还叵稻鸵??⒃凇耙晕锏囊览敌晕??〉娜说亩懒⑿浴毙问缴希?慈嗣峭ü?吧唐方换弧钡男问嚼词迪致?阕陨淼男枰??嬷?死嗌缁峋?没疃?男问揭簿徒?肓恕吧唐肪?谩狈⒄故逼冢坏鄙缁嵘??Φ母叨确⒄梗?股缁岵聘坏囊磺性慈?汲浞钟苛髦?螅?投??晌?死嗌?畹牡谝恍枰??接兄埔菜嬷??觯?鋈说玫饺?娣⒄梗?鞘比死嗌缁峋?没疃?问骄筒恍枰?ü?敖换弧钡男问嚼词迪郑?簿筒恍枰?凹壑怠辈迨制浼洌??且浴案骶∷?埽?葱璺峙洹钡男问嚼绰?阕陨淼男枰??佣??搿安?肪?谩钡姆⒄菇锥巍?/p> 

    可见,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每一阶段上的形式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形态。正如马克思当年批判蒲鲁东时指出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因此,“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3] 

    对“产品经济”形态的认识虽然并不是本文论述的主题,但有必要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它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可从三个方面证明:第一,在历史上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的基础上,作为商品经济的否定形式而提出来的,并且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以试验的方式实行过。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并非“产品经济”形式本身的错误,而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否定“商品经济”的程度;第二,当代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足以证明,它们所实行的大量“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体现出“产品经济”形态的痕迹;第三,如果从分配的角度运用抽象法,来考察一个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它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方式),也可以得到说明:当其收入水平较低时,父母要以计量的形式对家庭成员进行消费品分配。而当收入水平较高以后,因为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不断补充,所以父母就不再以计量的方式进行分配,而以“各自按需索取”的形式来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这一点已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所证实。以小喻大,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品经济”形态的发展终将被“产品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在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上只是个时间问题。

    社会客观经济形态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而会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商品经济”形式的发展也不例外,以中世纪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为标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后一阶段为“复杂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简单商品经济”也称为“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培育时期,它的交换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是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因此,它只存在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处于从属地位,“就象伊壁鸠鲁的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犹太人只存在于波兰社会的缝隙中一样”[4] 。“复杂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这时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直接目的,而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并且成为社会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因此到19世纪末,开始有学者把这种“复杂商品经济”称之为“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起来以后的一种成熟表现形式。图示如下: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基础在生产力方面乃是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社会化,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是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经济主体所有(起初是私有制)。因此它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出现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经济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市场”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来构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系统,通过市场把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因此,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这种社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种运行机制,它依靠市场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市场机制,来推动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转,从而形成由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网络结构的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设置,也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经济制度,它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在商品经济阶段成熟起来以后的表现形式;作为经济运行机制,它表明“市场”成为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是通过市场要素自发的有机运转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表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不过,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一定的经济制度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两者的共性就在于都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式。对于客观经济形式,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或否定,只能根据“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去认识它,揭示它的内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计划经济”的产生及其本质属性

    一种思想的出现,总是与客观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因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 “计划经济”同样如此,它绝不是凭空想象或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资本主义(早期)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组织的思想。最初它萌发于16世纪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例如: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论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生产状况是由社会领导机构根据“估定”的社会需要量进行生产,并且根据不同地区对某种产品需要量的不同,“以盈济虚”地进行调节来满足各地的消费需求[6] 。这说明莫尔的思想中已包含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思想萌芽。这一思想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到18世纪,法国的巴贝夫对未来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则表述的更加清楚,指出:“我们未来的制度将使一切都按计划来进行”,因而社会中“不再有盲目经营的危险,不再有任意生产或生产过剩的危险”,并且论述了社会对劳动投入的有计划调节[7]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深化,不但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计划经济”的思想,而且把它付之于他们所设计的实业制度中,第一次把“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来设置,并且对计划的制定、审查和实施过程进行了具体阐述。当然,这时的计划经济思想还不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带有很强的主观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它对后人认识社会经济活动并“自觉”进行组织的问题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从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出发,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有计划发展社会经济的思想,建立了科学的计划经济理论,并且把它与未来社会联系起来,指出这是未来社会经济形式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曾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8] 恩格斯也曾表达过: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终将由社会占有,而那时“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并且比喻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今天的强大的生产力。……。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 沼诒蝗鲜读说谋拘岳炊源?庵稚??Φ氖焙颍?缁岬纳??拚??刺?腿梦挥诎凑丈缁嶙芴搴兔扛龀稍钡男枰?陨???械纳缁岬挠屑苹?牡鹘凇!盵9] 从他们论述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社会经济活动是有规律的,它与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第二,虽然社会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但人们可以认识它,自觉地利用它来人类服务;第三,当人们自觉地利用认识了的经济规律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时,就是计划经济形式。虽然他们在这里并没有使用“计划经济”概念,但已包含这一思想,“计划调节”就是“计划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式。

    在此基础上,列宁对“计划经济”作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经常的、自觉保持的比例性也许确实是计划性”[10] 。这被认为是对“计划经济”经典性的表述,很值得我们深思,它表明“计划经济”的内涵在本质上就是要经常的、自觉的保持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发展的比例性。在如何才能做好计划经济工作问题上,列宁更是强调对计划“应该根据实际经验和更详细的研究来修正它”,否则“我们就会盲目行动”[11] 。他坚决反对用主观计划来代替实际工作,并且明确地告诫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官僚主义的空想’。不要追求这种空想”,如果把国家经济计划官僚主义化了,“这是莫大的危险”[12] 。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正确理解“计划经济”,为计划经济正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计划经济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主张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符合客观实际,并且根据实际的变化不断修正和完善的、科学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为的是达到合理、充分地调节社会经济资源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目的。这表明,计划经济应该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并且反映经济规律的要求。因此“计划经济”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社会(国家)从具体情况出发,预先拟定经济的发展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正,从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自觉”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它是自觉运用经济规律的主观表达形式。这就不难看出,“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依靠“社会的理智”通过事先的计划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这应该是计划经济的本来含意。它与“市场经济”一样,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表现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经济制度,它和自发的“市场经济’制度相对立,是自觉地按经济规律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它表现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的调节和控制,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内容提要:当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模式以后,出现了一种全盘否定“计划经济”的思潮。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二者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存在着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存在着同一性的问题。科学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应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的本意。所谓“宏观调控”实质上就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

计划经济篇5

1、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称为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以买者、卖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

2、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

(来源:文章屋网)

计划经济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

一、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一)市场经济体制

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二)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是在完善民主法治改造公有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体制。它的内容,就是展开以改革了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权利体系,在民主法治的保证下,体现并作用于总体经济生活。

(三)比较分析

1.制度层面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私有资本制度即资本雇佣劳动制为基础,是私有制发展的阶段性经济体制。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改革的阶段性经济体制。

2.主客体层面

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前者虽强化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总体干预和调控,但并未改变制度的性质,资本仍是经济的主体,人仍从属于资本,是资本增值的手段。后者强化并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使货币成为人的劳动的价值表现,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为根本。

3.法制层面

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也强调法制建设,但其法制是资本为主的,是资本经济的一种方式,力求保证资本增值与发展秩序的法制化。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民主法制,其目的是保证劳动者的权利与利益,并促使经济社会活动在良好的秩序中运行。

二、市场经济所付出的代价

(一)通货膨胀与贫富差距拉大

1.通货膨胀

2010年初以来,居民消费指数价格连创新高,生活必需品价格足月攀升,相关调控措施密集出台。当欧美国家还在为通货紧缩,消费低迷而苦恼时,中国已蒙上了通货膨胀的阴影,内有多年货币超发压力的滔天巨浪,外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和游资热钱的推波助澜,多种力量叠加共振之下,通胀问题已渐渐显露。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却不断地放权,参与经济的活动逐渐减少,控制经济的能力也逐渐减弱。这种情况遭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质疑: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中,是否能有效地预见到通货膨胀的来临,并在一个短时期内就能实际控制住物价的上涨。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未爆发经济危机之前,商品的供应是不会过度积压的,因为卖方在不断刺激商品的消费,开拓消费的广度与深度。如果当消费刺激也不起效,商品严重积压之时,已经意味着经济危机来临了。那么在大量商品积压的同时,人们收入减少,只有削减消费,甚至是削减生活必需品的范围,转而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但是,毕竟经过长时间财富的积累,社会的货币供应仍然是过量,而社会需求更集中在基本生存用品,由此导致基本生存用品的价格暴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2.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结果应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实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结果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根据2010年1月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实际上这种收入差距还要更大。对于收入分配差距而言,人们抱怨的是由于政策和制度的缺失所导致的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即每一个人进入市场的机会不平等、竞争环境不平等,尤其是受教育的机会和参加就业的机会不平等。消除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管理机构无法有效控制社会积累与社会分配的平衡,是以社会财富无节制地转化为社会投资,从而导致社会投资的产出缺少内部消费市场的支撑,只得拼命去争夺越来越有限的海外市场,继而使整体经济置于日益危险的境地。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1.国有企业改革遭遇市场化瓶颈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多年来,企业运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商业化。但是,国有企业能否真正与市场经济相容,不但取决于企业运营的商业化,更取决于企业治理机制的商业化。如果不能实现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商业化,它们终究不能与市场经济相容,也就是说,即使物质资源实现了市场化配置,但人力资源特别是受托层和管理层仍然不能依照商业法律、商业规则和完备市场实现市场化配置,它们终究不能真正成为市场化的企业,它们在效率导向的市场体制中劣汰优胜和存活发展就会遇到困难。

2.民营企业利益优先

大部分施行市场经济的民营企业都追求个人利益和企业利润,获得利益最大化,对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逐渐淡化。这使得民营企业主使用各种方式减少职工人数,加大现有职工的工作量,并压低他们的工资,对社会稳定形成巨大压力。

3.社会逐步失去主动调整地区部门行业平衡的能力

市场经济体制使得社会公有经济占比日益降低,进而使得社会逐步失去调整地区部门行业平衡的能力。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投资行为又在不停地破坏这种平衡,公有经济的这种主动调整演变成低效投资。大型民营与外资资本享有足够的话语权,使公有经济部门没有能力对它作宏观调整,而中小民营资本的分散化与浩如云烟,也使政府没有精力对它进行严厉管制并调整。

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的最佳选择

(一)“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关键就在于对初级公有制的改革,在于中国的经济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依然是国有企业,它的权利体系与经营管理,是不能脱离计划的,计划因公有制为主体而成为经济体制的主要性质。但改革后的公有制不再保留统治体制,而且越来越开放的对外经济交往,又要求在经济体制上表现出市场性。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二)基本市场与非基本市场

具体来说,一般可以把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分成两个市场:基本市场和非基本市场。基本市场由基本生活用品构成,其他商品构成非基本市场。

在基本市场中,有老百姓吃穿住行所需要的商品,如粮食、布匹等商品,还可以包括经济适用房、基本医疗、公共教育等等。对于基本市场,政府是有计划的,对其中商品的价格是有控制的。无论经济如何波动,基本市场都是相对稳定的,老百姓的生活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对于基本市场中的许多商品,政府都会在好年景中储备一些,这样即使在经济出现波动时,由于基本市场是相对稳定的,整个经济就不会出现大的起伏。

对于非基本市场,则在很大程度上依照市场规律运作。基本市场和非基本市场的商品是可以同时销售的,例如:市场上可以出售不同价格的食用油,其中至少有一种是低价的,属于基本市场的商品。石油价格上涨了,政府要号召节能和发展新技术,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控制能源消耗,同时采取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等。当然,政府也要有长期储备石油的计划,并投资建立石油或新能源的开发和生产基地。同时,要保证基本市场不受影响,必要时由政府补贴。可见,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有自由竞争、宏观调控、计划等成分,比国家干预市场经济体制更加丰富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民生,更加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篇7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余杭经济开发区“三年振兴计划”誓师大会。这是在余杭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大会,是贯彻区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一化带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会议。12月4日,我们在这里召开了综合改革的动员大会,提出了要集全区之力对开发区进行一次综合改革。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到1月2日,开发区新的班子成员到位了。3月7日,我和姜军同志再次到开发区调研,听取了开发区班子在人员到位后的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我们认为开发区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同志,确实是按照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的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开发区的建设。刚才,沈昱同志代表余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了非常振奋人心的表态发言,体现了余杭经济开发区新班子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作风和大目标、大动作、大举措,希望余杭经济开发区和全区各有关部门切实组织好、宣传好、落实好。今后三年开发区振兴的目标已明确,计划已制定,战斗已打响,关键是要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落实。下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再讲三方面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

党的*以来,我国经济崛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龙行天下、世界关注。今天又喜逢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新一届国家领导机构已经产生,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中国经济又将迎来再一次的腾飞,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人生难得几回搏,今日不搏,更待何时?余杭经济开发区已经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可谓风雨兼程,历届党委、政府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去年,区委、区政府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对余杭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规划、用人、用工、分配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的决策。12月4日,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开发区新班子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严格按照“综合改革、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工作上有新思路,行动上有新举措,面貌上有新气象。短短三个月来,开发区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干部做了大量并富有成效的工作,配好配强了干部队伍,人员调整已经基本到位。通过公开选拔,在全区范围内选调了6名区管干部,15名中层干部,并选配好一般干部,对分流人员进行了妥善安排。完成与原开发区、兴旺工业城以及周边街道的交接,实现了平稳交接。开发区新班子到位后,迅速摸清了原开发区规划发展、存量资源、征迁安置、企业发展、遗留问题等综合情况。加快托管23个村(社区)移交工作,确保了辖区群众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征地拆迁、服务企业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开门红。同时,开发区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完善提升规划,制定了高标准的“三年振兴计划”,为实现跨越发展开了个好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委、区政府对开发区三个月来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对开发区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充满信心。相信在全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开发区全体干部同志的共同努力,开发区作为现代工业集聚的新高地、对外开放的大窗口、城市化战略的主战场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必将成为引领“工业强区”战略新征程的新航母、主力军。

二、明确目标,使命崇高

余杭经济开发区应该成为余杭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创新的阵地、现代工业的高地、宜居城市的新区。开发区提出的“三年振兴计划”,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路新、目标高、举措实。

思路新。“三年振兴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很清晰、有新意。开发区提出,要以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一化带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为指引,以临平副城为依托,以现代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增长点,以商贸服务业为补充,以“拆、建、引、管”四字方针为抓手,努力把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创业创新、富有活力、适宜居住的副城新区。

目标高。开发区自加压力,确定了“3818”的高目标:到2010年,余杭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80亿元,税收18亿元;确保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实到内资在2007年基数上翻一番,力争3年累计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到内资88亿人民币。力争三年内跻身部级开发区行列。

措施实。“三年振兴计划”围绕三年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具体举措,即实施主动出击招商,实现三大突破;做好规划修编,优化产业布局;抓好撤村建居,推进社区发展;推进区域做地,拓宽发展空间;实行分类管理,夯实经济支撑;优化园区环境,提升形象品位;实施管养分离,提高城管水平;关注民主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抓好社会稳定,打造平安新区;狠抓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团队等十大举措,强化空间保障、资金保障、组织保障和体制机制保障等四大保障。

余杭经济开发区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强大后劲。全区上下一定要深刻认识实施“三年振兴计划”的重大战略意义,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三年振兴计划”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施“三年振兴计划”上来,把创业创新的举措用到“三年振兴计划”上来。

实施“三年振兴计划”是实现我区工业经济“三高三倍增”的重大战略举措。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过百亿,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下辖49.5平方公里范围,拥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现在是,今后更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可以说,没有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区打造“工业强区”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因此,我区工业经济要实现“三高三倍增”,首先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要保持“三高三倍增”;余杭工业要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工业强区”,首先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要加快发展、强势发展、跨越发展。

实施“三年振兴计划”是我区“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重大战略举措。市委在十届二次全会上作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战略决策,提出要将杭州打造成长三角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确立杭州在全省和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经济中心地位,进一步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同样,在杭州推进“一主三副六组团”建设中,临平副城也要提高三大副城中的首位度,努力成为三大副城中最具活力、最适宜创业创新、最适宜居住的增长极。余杭经济开发区是临平副城发展的腹地,在临平副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余杭经济开发区的跨越发展,就谈不上将临平副城打造成为三大副城中最具活力、最适宜创业创新、最适宜居住的增长极;没有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崛起,就谈不上彰显临平副城在三大副城中的首位度。

实施“三年振兴计划”是我区加快建设“美丽之洲”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现代宜居城市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基本要求。企业林立、商家云集,但没有良好的居住环境,那只是一座白天热热闹闹、晚上人去楼空的“空城”;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但没有繁荣的产业支撑,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那也必定只是白天的“空城”,晚上的“卧城”。余杭人居环境一流,创业创新氛围渐浓,是杭州主城市民和周边县市群众创业、居住和置业的首选之地。余杭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航母、主力军,作为临平副城未来发展的主战场、排头兵,实施“三年振兴计划”,实现三年大变样、三年大跨越,对我区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意义重大,作用重大。

当然,三年仅仅是振兴余杭经济开发区的第一步,区委、区政府将支持开发区及时谋划未来三年、未来十年中长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

三、合力创新、狠抓落实

同志们,每一个时代,总伴随着大国崛起。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崛起;19世纪末,电的发明和汽车产业的出现,造就了美国的崛起。中国正迎来了和平崛起的时代,这个历史机遇一定会有人抓住,也一定会有人抓不住。当前,国际资本与境外投资看好中国经济。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曾经说过:不能在中国取胜,就会在全球败北。开发区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引擎,它具有聚人才、引技术、融资本、集产业、促发展的强大功能。虽然全国已经有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53个,但开发区的事业方兴未艾。从深圳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再到天津滨海新区的设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上海浦东、成都城乡一体化、宁波保税区等综合配套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这些都充分印证了邓小平同志20年前提出的“开发区大有希望”的论断。当前,我们余杭经济开发区正赶上国家崛起的时代。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开发区的明天是否有大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实施、去创造。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余杭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余杭的希望所在。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对此,全区上下思想应该再统一,认识应该再提高,行动应该更迅速,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委[2007]102号文件和区委[2008]18号文件精神,按照“思想大解放、土地大征迁、项目大招商、设施大建设、资金大平衡、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的理念,集全区之力支持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具体要做到“六个不动摇”:

一要做到坚持高目标发展不动摇。高目标激发强动力,高目标引领新发展,高目标才有高收获。余杭经济开发区豪迈地提出“3818计划”,即:到2010年,力争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80亿元,实现上交税收18亿元,勇气可嘉,值得肯定。现在目标已定,方针已明,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下一步,余杭经济开发区要将这一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为年度目标,研究制定更为细致更具有操作性的措施加以落实。

二要做到坚持强势推进项目不动摇。项目是发展的基石,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强势推进项目。开发区要把推进项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项目开工、狠抓建设速度、狠抓竣工达产、狠抓项目督查。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督促在建项目业主保证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产见效。要坚持区域大征迁,扎实推进统征统迁工作,积极做好盘活存量文章,腾出发展空间,确保新项目有地可供。要抓好重点推进项目,对好项目、大项目、重点项目,相关部门要跟踪服务,为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投产创造宽松条件,协调各项工作。

三要做到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不动摇。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不能一般化,不能传统化。可以说,目前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必须要进行调整。对于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对那些不能改造的、污染大、消耗大、产出少的传统产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关停。对于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要重点支持,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要形成合理产业结构,要积极引进那些实力强、技术新的高新企业来开发区投资。以上这“三位一体”的方针我们必须坚持,不能动摇。开发区的发展方式也必须改变。开发区要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是基础。环境比政策更重要,良好的环境是杭州这几年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余杭也一样,要以一流的环境,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办一流的企业;以一流的企业,创一流的效益。

四要做到坚持服务高效不动摇。区委、区政府为支持开发区建设,决定赋予余杭经济开发区区级行政审批管理权限。开发区要以此为契机,增强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高效、诚信”的服务理念,积极实践“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不断深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办事不出园区”机制,营造一流的发展软环境。要狠抓招商引资。开发区要实现“三年振兴计划”,招商引资是第一步。要有人招商,有地招商,有项目和产业招商,切实做到招得进、放得下、建得成、产出高。要主动出击,积极开展敲门招商、驻点招商、借力招商、搭台招商,建立健全招商网络。坚持“细节为王”,以行之有效的方式、耐心细致的工作、周到热情的服务感动外商,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在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上,努力在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上,在世界500强企业、国内民企500强和总部经济引进上等三方面实现突破。

五要做到坚持发挥主体作用不动摇。去年,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对原临平街道(余杭经济开发区)进行一次体制、机制、规划、分配等六个方面的脱胎换骨式的全面改革。现在,人员配备已经到位。可以说,经过公开选拔,开发区已经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下一步,开发区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机制,积极发挥好党员干部主体作用,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一流干部队伍。要以现代企业的理念来规划、建设、管理开发区,引进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突出效率、效益、效能,重视并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

计划经济篇8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一、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市各县区各部门和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当前面临的多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千方百计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千方百计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标,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年”的各项活动,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促进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圆满地完成了市第*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市经济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61.94亿元,增长15.10%,完成计划的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68亿元,增长8.90%,完成计划的1*.89%;第二产业增加值293.53亿元,增长20.90%,完成计划的1*.74%,其中工业增加值217.50亿元,增长23.70%,完成计划的110.97%;第三产业增加值433.73亿元,增长13.60%,完成计划的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15.60:34.10:50.3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120.36亿元,增长20.10%,完成计划的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22亿元,增长23.24%,完成计划的1*.5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0.33亿元,增长11.70%,完成计划的97.11%;更新改造投资80.77亿元,增长35.68%,完成计划的113.12%;房地产开发投资139.*亿元,增长32.31%,完成计划的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51亿元,增长15.21%,完成计划的1*.99%。外商直接投资9987万美元,增长16.43%,完成计划的96.96%。外贸出口总额7.17亿美元,增长24.26%,完成计划的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元,增长10.75%,完成计划的1*.55%。农民人均纯收入3*7元,增长13.32%,完成计划的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5%,低于预期调控目标0.5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34万个,完成计划的1*.80%。城镇登记失业率3.95%、人口自然增长率8.13‰,均在计划控制范围内。

(二)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效益明显提高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和“建设工业百家亿元企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工业投资效益逐步显现,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工业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5.*亿元,增长33.72%。开发区工业增势强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7.89亿元,增长50.6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81%,三大开发区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1.8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0.71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6大行业完成工业产值229.2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31%,增长42.8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8.57个百分点。“建设工业百家亿元企业工程”提前一年顺利完成。20*年我市拥有1*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29家,成为全区首个拥有百家亿元工业企业的城市。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8.57亿元,增长19.72%,其中,利润16.11亿元,增长21.80%。

(三)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214.49亿元,同比增长9%。粮食总产量181.91万吨,增长0.49%;蔬菜产量291.47万吨,增长8.56%;水果产量77.33万吨,增长7.66%;肉类产量50.84万吨,增长9.39%;牛奶产量3.34万吨,增长26.*%;水产品产量18.70万吨,增长11.77%。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全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4.37万公顷,增长6.59%,其中糖蔗种植面积13.78万公顷,增长10.11%。养殖业发展加快。生猪出栏437.82万头,增长6%;家禽出栏9637.97万只,增长17.14%。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我市安排了2000万元扶持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粮食、糖蔗、水产、畜牧、果蔬、花茶、桑蚕、丰产林等特色优势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龙头企业年总产值超过50亿元。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工作得到加强。全市39个养殖企业、5个水产养殖基地分别获自治区无公害养殖基地和产地认定,12个养殖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强化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有效地开展“绿色证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完成“绿色证书”培训2.65万人、实用技术培训38.85万人次。

(四)消费市场保持良好势头,服务业发展迅速

消费市场热点凸现,消费保持好势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以来新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消费回升,石油制品类销售大幅增长,汽车类、石油制品类销售分别增长20.26%和55.34%。新型商业业态快速发展。在北京华联、深圳南城百货、沃尔玛及国美、大中、苏宁电器等大型连锁企业的规模效应带动下,连锁经营不断发展壮大,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左右。城乡商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梦之岛水晶城、富安居(国际)家居建材广场、大中电器南棉店等一批大型商贸项目建成开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实施,改善了农村消费市场环境。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以诚信建设为切入点,扎实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强化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银行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85.36亿元,增长19.2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62.54亿元,增长20.33%。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共有境内外参展企业2000家,使用展位3663个,比上届增加363个,专业观众3.3万人,比上届增长32%,其中境外参会人员达8900人,比上届增长38%。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字*”建设成效显著。完成电子政务二期工程建设及应用,推进城市公共安全与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控体系电子视频监控网络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构建“数字中国—东盟博览会”,信息化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拓展旅游市场,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接待游客1851.33万人次,增长13.45%;旅游总收入100.*亿元,增长17.28%。开展*旅游开年活动、*·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等,提升了我市旅游品位和档次。加快推进青秀山、环大明山旅游圈的建设进程,整合旅游精品新线路,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初步确立。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道路网络及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相思湖、凤岭、五象等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完善和编制完成我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近期建设规划》(20*—2*0年)和《“*”住房建设规划》等,加快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一批城市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市容环境整治和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民族大道沿线精品线路工程竣工,全力打造机场至荔园山庄20公里市容环境精品线路,完成一批市容景观环境项目,城乡清洁工程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不断优化。生态*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市区种植154万株树,全市完成植树造林30.*万亩,有力推进了中国绿城建设。环境监管和污染控制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六)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我市上下以项目为中心,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400亿元,项目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7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在建项目290项,其中新开工124项,完成投资92.68亿元,增长3.59%。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东盟各国联络基地道路二期工程已竣工通车,五象大道全线贯通,江南堤路园后续工程、六座越江桥梁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顺利推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82.25亿元,增长32.*%。重点项目进展较为顺利,金鸡滩水电站一、二号机组已运行发电,南南铝业年产3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项目、金浪浆业年产5万吨蔗渣机械浆项目、华润水泥(*)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项目等一批投资超亿元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新农村建设试点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道路、农村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广电通信、村屯绿化、村屯规划等项目共完成设计4342项,开工4*8项,完工2837项,完成投资4.*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完成投资7*0.17万元。20*—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共完成投资11.58亿元,建成乡村道路664条、总长25*.19公里,完成农田水利项目569项,新建成生态文明村270个,建设沼气池8.97万座,为期三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任务全面完成。

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新开工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列入自治区层面11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0.3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大商汇商贸物流中心、青秀山东南亚美食街区、广西大明山风景旅游区基础设施等项目进展顺利。

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亚行贷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心圩江、可利江和城市垃圾处理子项目的初步设计已经完成,等待评估或批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编制完成,建设规划中间成果已完成初稿。工业方面组织策划了一批项目充实“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项目库,重点推进了南南铝业年产11万吨高精度铝合金中厚板项目、南化股份30万吨离子膜烧碱和30万吨聚氯乙烯第二生产基地建设前期工作。

(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经贸发展势头良好

我市与东盟各国、港澳台及国内各省区市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百企入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力抓好招商签约成果的转化落实,招商项目实现“大兑现”,全市招商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市引进内、外资合同项目913个;合同引进资金456.*亿元,增长22.33%;实际到位资金222.41亿元,增长23.31%。外贸进出口总额9.29亿美元,增长29.18%。

(八)经济效益持续向好,财政收入高位运行

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税收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带动我市财力不断增强。全市财政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契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源收入增幅较大,成为拉动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契税收入突破6亿元。全年财政收入120.36亿元,同比增收20.14亿元。

(九)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扎实推进科技第三轮创新计划,着力建立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组织实施创新项目415项,完成自治区下达给我市第三轮创新计划三年(20*—20*年)总任务指标的85%。实施市本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142项,完成科技三项经费投入4850万元,带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4.47亿元。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切实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全面巩固我市“两基”工作成果。继续抓好“普实”工作,隆安、上林、马山等三县顺利通过自治区级普及教学实验县评估,我市所有县区都已实现“普实”目标。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合理调配高中教育资源,加快普通高中的初中、高中校区分离,扩大高中办学规模。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20*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新生18919人,完成自治区教育厅下达任务的1*%。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校外活动中心等一批教育项目竣工,二中东校区等一批在建项目取得较大进展。

卫生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继续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农村卫生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362万元;市紧急救援中心综合楼等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良好。全力做好禽流感监测和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市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149.80万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坚持创新,将民歌节打造成为独具经典性、艺术性、民族性、世界性的特色节庆文化品牌。引导网络文化、广播影视、节庆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展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工作,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洋关码头”修复和邓颖超纪念馆等文化项目正在抓紧推进。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加快推进了“依法管理、村(居)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大力引导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了*市第七届运动会和全国龙舟月暨第三届中国*国际龙舟邀请赛等系列比赛活动。

(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开发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34万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4万人,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850人,累计帮助1931户“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实施百万农民就业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9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3万人。全力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行农村低保制度,修建了分散居住的无房或危房五保户住房1000户。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收9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收357元。

(十一)实施“开放创新年”,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20*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开放创新年”。全市广泛开展“全民开放创新大讨论活动”、“百万市民开放创新建议活动”、“百万市民素质培训活动”、“百万农民就业培训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大清理、大兑现、大招商、大整顿、大整改、大调处“六大”工作和创建“创新型城市”活动,积极营造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紧紧抓住“机遇”,全面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博览会基础设施建设,东盟各国联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全力服务好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我市与东盟各国、港澳台及国内各省区市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组织企业到东盟七国开展经贸活动,参加泛珠三角经贸合作洽谈会、桂港经贸合作交流会和第二届桂台经贸合作洽谈会,积极推动和扩大我市与东盟国家、泛珠三角区域和港澳台经济合作。突出重点,加快构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编制完成《五象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为实施城市向南发展战略提供规划导向。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对接。*机场扩建、内河港口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重点推进铝板带、聚氯乙烯、高档纸、燃料乙醇等一批产业项目的实施。

以项目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项目建设机制创新。我市启动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工作,开展了七一总渠、信息化大厦等4个代建制项目的试点工作。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创新。我市用开放的办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前期工作,筛选推出14个重点建设项目对外公开招投标,确定了3个项目前期工作业主。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我市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核准制度,进一步简化了企业投资管理程序,改善和优化了投资环境。我市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的联系,与开发银行签订了新一轮合作协议,在“*”期间,我市获贷款授信额度250亿元。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请进来”工作力度,加大对港澳台地区、东盟国家及欧美、日韩国家的招商力度,提高了招商引资活动的成效。

积极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5个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了6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点示范,组织了80个工业新产品开发,实施“广西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市节点建设工程”。

继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企业改革重组顺利推进,完成了邕江宾馆国有产权整体转让,市外贸公司、工业供销公司等企业实施了“歇业晒壳”;企业上市工作步伐加快,*糖业、*百货的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百货国家股转让进展顺利,绿城水务、南南铝业、皇氏乳业、同济医药集团等企业的改制上市工作稳步推进。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行为,出台了《*市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规章。不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为依托,优化发展环境,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构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服务平台,通过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抓好中小企业培训工作,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我市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编制了《*市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规划》,起草了《*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开展了现代信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为加快建立符合我市经济发展实际的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建立了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融资平台、市企业信用协会为项目推介平台、市南方担保公司为担保平台的中小企业项目融资新机制。

总体上看,2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加强监督、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放创新、扎实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市经济总量还不大,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仍然偏低;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对外经济总量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社会事业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等等。

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年是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全方位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面临着的仍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的环境。总体上看,我市经济发展存在很多有利条件:

当前,我市已经进入一个全方位开放、全方位创新的重要时期。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加快推进,特别是自治区要加快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给我市带来更直接的发展机遇。我市已成为多机遇重叠、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区位优势越来越突出,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去年“三会一节”的成功举办,使我市的区位优势和在多区域合作中的重要地位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关注、重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规划纲要》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列为西部大开发三个率先发展的重点地区,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商贸、交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旅游、信息、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我市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为20*年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年,我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自治区九次党代会、市十次党代会及中央、自治区和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开展“创新年”活动为主线,抓住机遇,开放创新,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全面构建开放*和谐*,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着力开创三个新局面,即多区域合作新局面、工业化发展新局面、城镇化建设新局面;着力抓好三个基础,即“三农”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建设三个基地,即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三个中心,即信息交流中心、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百亿工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实施“创新年”,破解发展难题

实施“创新年”,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产业、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型政府、优化创新环境,形成重点产业支撑、重点区域示范、重点企业引领、重点项目带动、创新环境优越、各层面各领域全面推进的全方位创新格局,以全方位创新促进全方位开放,以创新增强城市竞争力,通过创新破解我市项目投资、产业发展的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第二,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壮大工业经济

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为突破口,推进“建设工业百家亿元企业工程”,突出抓好园区建设,重点培育优势产业和强优企业,以大项目凝聚产业集群,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

加快园区建设,坚持走园区化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各类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聚。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良庆经济开发区、隆安华侨经济区、六景工业园、江南工业园等园区,推进县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高地。

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强策划铝加工、氯碱化工等一批在全国、全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打造铝工业产业链,做强氯碱化工产业。

继续实施“建设工业百家亿元企业工程”。20*年新增2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重点扶持机械装备业、造纸行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一批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工,使其尽快投产达产、尽快发挥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效应。

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工业品牌建设。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批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驰名商标、中国知名出口品牌,重点支持*糖业、南化股份、南南铝业等骨干企业发展名优品牌,提高工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和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

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抓好工业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继续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把握安全生产重点环节、重点单位,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第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全面促进我市“三农”工作上新台阶。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增强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种植业要围绕粮食、糖蔗、果蔬、花茶、桑蚕、木薯等优势产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超级稻和桑蚕种植。养殖业要继续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公司+基地”规模经营,继续建设规模养殖小区,重点抓好生猪、肉鸡、肉鸭、肉鹅、黑山羊、肉牛、奶牛养殖基地和罗非鱼加工出口养殖基地建设。

打造品牌产品,培育“郁江”茶业、“华泰”淀粉等品牌,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继续抓好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和服务工作,促使更多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落户和发展。依托广西农乐米业、*糖业、皇氏乳业、兴辉食品等现有龙头企业,建成一批规模较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抓好农业示范园区和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抓好超级稻和无公害水果、蔬菜等栽培技术、无害化病虫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推广。

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力争全年培训农民工20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以上。

抓住自治区在我市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和“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有利时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倾斜。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特别是组织好对口帮扶工作。

第四,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发展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优化结构,加快发展旅游、商贸、物流、会展、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等行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打造旅游胜地。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塑造*旅游品牌,打造中国绿城、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促进消费。按照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目标要求,继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我市中心城区商贸基础设施布局,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月月举办汽车、房地产、服装、特色农产品等交易会。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业,月月要有美食节。积极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

加快发展金融业。适应服务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要求,努力营造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加快“数字*”建设进程,努力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口岸“大通关”电子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和“市民卡”工程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食品、化工、铝加工等支柱产业实现信息化。推进我市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前期工作。

大力发展其他服务行业。加快发展会展业。以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品牌会展为重点,开拓会展市场,发展会展产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调控,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居民住房环境和质量。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租赁、培训、法律、会计等服务业。

第五,加快推进城镇化,积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

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按照“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方向,实施重点向南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搞好五象新区核心区的建设。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完善城镇规划。抓紧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快完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加快制定五象新区规划。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和中国—东盟企业总部基地。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五象新区基础设施,完善凤岭片区及其它城市道路网络、桥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大城市内河河道综合整治力度,力争市区内河河道治污排涝和景观面貌有较大改善。

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市容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推进中国绿城建设。继续在市区开展种植170万株树木活动。抓好节能、节水、节地等工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积极创新污染治理新机制,加快推进内河治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市场化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第六,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促进投资快速增长

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规模及增长速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继续全力推进“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重点推进南南铝业11万吨高精度铝合金中厚板项目、金浪浆业年产5万吨蔗渣机械浆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八菱汽配年产15万套汽车中冷器、广发重工集团20万Kw贯流机组生产基地等项目的实施。

加强旅游、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青秀山东南亚美食街区等项目,争取*特色骑楼开工建设。配合自治区抓好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科技馆等项目建设。

推动现代物流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玉柴*国际物流商区、*大商汇商贸物流中心、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加快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进程,促进信息化应用。推进中国—东盟国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平台、基建项目管理系统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应用,全面完成*市电子政务基础三期工程。

扎实推进新农村试点项目建设。认真按照区、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要求,突出抓好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生态能源、科教文体、医疗卫生、广电通信等八个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债和自治区专项资金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新农村试点的各项建设任务。

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象新区重点建设玉洞大道、平乐大道,扩建银海大道,续建龙岗大道,策划商业大道、堤路园。推进新的市行政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广西体育中心、*艺术博物馆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推动青竹立交桥、北湖北路延长线等项目建设,加快六座越江桥梁建设进程,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亚行贷款*城市环境改善等项目建设。抓好自治区50周年大庆项目的建设,力争大部分项目在大庆前完成。

稳步推进“社会发展百亿工程”,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抓紧市二中东校区、*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市属重点医院和县级重点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扩建等项目建设。配合自治区推进广西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科技馆、新民族影城等项目建设。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完善县区体育健身设施。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抓紧做好“*”规划头两年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推进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项目、上林煤电铝综合利用年产50万吨电解铝基地、城市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开展*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概念性规划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老*”旅游文化项目、顶蛳山遗址博物馆、邕江梯级拦河坝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断夯实项目储备基础,完善项目库。

要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实现投资来源多元化。积极争取银行资金。加快重组投融资公司,争取更多的商业信贷资金。进一步加大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招商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领域和规模。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启动民间资本。推进金融体制创新,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吸引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市扩展业务。

第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全民创业

以发展带动创业,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和谐。我市要以构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切入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积极抓好中小企业培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争取引进一批创业投资机构,推动我市创业投资事业发展。通过开放创新,打破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全民创业。

第八,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抓住机遇,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区域、南贵昆经济带等多区域合作。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与粤港澳台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合作,充分利用“桂港、桂澳、桂台”经贸合作平台,加快香港街、澳门街、台湾街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与建设。积极参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配合自治区做好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发展规划,支持建设和完善连接“北钦防”公路、铁路等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北钦防港口、原材料工业等优势,促进沿海重化、钢铁、林浆纸、能源等产业链向我市延伸,在我市布局发展加工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

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鼓励投向农业、制造业、优势资源开发、高新技术、城市基础设施、旅游、生态环保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继续规划和储备一批项目,建立和完善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珠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以及“百企入桂”和“百企入邕”等重大经贸活动,加强与港澳台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入开展招商项目“大兑现”活动,着力推进重点项目的落地与实施。

扩大对外贸易。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巩固港澳台、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重点开拓东盟市场,扩大外贸规模。

第九,突出重点领域,着力深化各项改革

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扩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政务环境。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和管理新机制,尽快出台民营企业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加快城市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进程。创新改革方式,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糖业、南化股份的定向增发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民营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动员更多的民营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担保力度。

第十,继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实施“社会发展百亿工程”,继续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实施“科教兴市”和“自主创新”战略,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及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科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突出“抓专项、建体系、筑平台、强能力、促创新”五大重点。积极参加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完成第三轮创新计划任务,实施“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工程、新农村建设科技引领工程、和谐*建设科技支撑工程、自主创新环境建设工程”四大工程,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基础教育,提升我市教育发展水平。巩固“普九”和“两基”达标成果,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建设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素质教育工程”、“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21世纪人才培养工程”、“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工程”等六大工程。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合作。

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绿城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地方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精品力作,重点办好*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精品文化活动,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做好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完善文化设施布局,加强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在符合条件的6个县2个城区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达到300万人,促进城乡卫生协调发展。

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水平。加大体育产业开发力度,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步伐,提高我市办赛能力,积极争取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特别是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体育交流。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着力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问题,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协调、符合群众需求、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

计划经济篇9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强化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围绕落实国家、市和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等重大约束性指标,年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是: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单位工业产值能耗下降9.7%,工业区每平方公里用地产值达到27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加快转变,淘汰劣势企业30户,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0.5%以上;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并有所减少,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2%,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群众对环境满意率达到80%以上;逐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落实国家、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标准和政策。

二、重点工作安排和分工

(一)着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工作

1、节能降耗

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设备和产品。加强对年耗能量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81家重点单位用能情况的监控,及时动态分析与跟踪。对耗能多的设备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加快改造。制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限额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耗能产品限期整改。

继续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完成相关调查摸底工作;编制完成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投资计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重点监督,加快推进;继续推进和实施一批工业设备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改造、节约与替代石油、绿色照明、能量系统优化、热电联产和分布式供能、政府机构节能等重点节能工程。

加强建筑节能。进一步加大对建筑业重点耗能单位的监管,降低建筑施工领域的能耗水平。开展建筑节能标识认定试点工作。支持开展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结合的示范项目。强化大型公共建筑能源运行监管,重点对大型商场、宾馆、办公楼等试行用能定额管理。

推进交通节能。逐步建立交通能耗统计考核体系。加快淘汰油耗高、污染重的老旧汽车,在党政机关和公交、交通运输行业率先实施。强化对运输企业的节能管理。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积极落实《市开发利用太阳能行动计划》,对我区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争取纳入市计划。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交通委牵头,区统计局、机管局、各镇政府(工业区管委会)、供电分公司等共同推进。

2、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全面落实国家加强土地调控的各项措施,加快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加快清理和消化闲置和未开工工业土地工作;支持和鼓励对现有厂房改建、扩建,提高容积率,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完成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年度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计划的制定;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盘活的挂钩机制,探索“控增逼存”管理办法。

责任单位:区房地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交通委、规划局等共同推进。

3、节约用水

加强本区计划用水、计量用水工作。年底前全面完成对尚未实行计划用水的8个镇全面摸底考核;努力创建节水型小区,做好对老式公房的节水型器具的摸底排查,加快对老式公房非节水型便器进行部件改造;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改造,减少漏损;关闭深井水厂;完成对1-2家5000吨/月以上单位进行水平衡测试前期准备和改造计划,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责任单位:区水务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委、农委、建设交通委、质量技监局等共同推进。

4、节约原材料

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占墙体材料总量95%以上。积极推进新建住宅实施全装修。在市政行业、农村地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扩大使用散装水泥和商品砂浆,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85%左右。开展绿色旅游饭店创建评定工作,在具备条件的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责任单位:区建设交通委、经委、旅游局、发展改革委、房地局、质量技监局及有关行业协会共同推进。

(二)推行清洁生产

1、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

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利用环保热线等信息渠道,重点对本区内化工、电镀、制药、印染、造纸等行业的88家重点监管企业,加强突击抽查和专项抽查。

加快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利用,优化重点污染源监管手段。在重点污染源推广安装污水在线监控装置并与市环保局联网进行实时监控。

责任单位:区环保局、水务局、质量技监局及有关部门共同推进。

2、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100%

在全区26家医疗卫生机构和72家化工企业开展危险废物申报登记,摸清全区医疗机构、化工企业危险废物来源、种类、数量、去向。针对医疗卫生机构、化工企业危险废物处置情况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对处置不规范的企业勒令限期整改,确保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100%。

责任单位:区环保局牵头,区经委、卫生局等共同推进。

3、规范进口废物加工利用,污染物排放达标

加强对5家进口废物加工利用单位日常监管,确保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规范和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

责任单位:区环保局牵头,区经委、卫生局等共同推进。

4、继续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继续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工作。年,化肥减量化目标为减20%,减少化肥1800吨;农药减量化目标为减30%,减少农药22吨。

继续推广商品有机肥和BB肥。年安排商品有机肥1.38万吨,肥田面积9.2万亩;BB肥0.15万吨,肥田面积6万亩。

责任单位:区农委牵头,各镇(工业区)、村及区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推进。

5、淘汰机关、事业单位低于“国一”标准在用车辆

制定淘汰全区75辆尚未达到“国一”排放标准的机关、事业单位在编车辆的工作方案,并按照有关程序组织实施。

责任单位:区环保局、机管局。

6、关闭石化热电总厂热电一站自备机组

年内关闭石化热电总厂热电一站6台总装机容量为27.5万千瓦的自备机组,以改善石化城区和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环保局牵头,区经委、供电分公司和发电企业等共同推进。

7、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污水处理。推进廊下污水处理厂、兴塔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改造续建工程,积极实施市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我区承担的新江和朱泾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集中供热。启动工业区和第二工业区集中供热系统项目。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2%的目标。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环保局、水务局牵头,区经委、有关企业等共同推进。

8、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和试点

推进华久电器有限公司、申野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哈润热能设备有限公司3家电镀企业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本区重点化工、医疗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责任单位:区经委、环保局牵头,有关部门共同推进。

(三)切实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1、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推进发展粉煤灰综合利用业、矿渣微粉产业;推进电子废弃物、废旧轮胎、废铅酸电池等大件废弃物综合利用;做好35家废旧金属回收企业的管理工作,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完善畜禽粪便有机肥加工厂运营机制,解决区内畜禽粪便出路问题;继续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安排75万元,添置10台套秸秆返田机械,确保作物秸秆返田率90%;提高有机肥的生产产量,确保能完成0.5万吨生产量,利用消化农业废弃物2万吨左右。

责任单位:区农委、经委、质量技监局等。

2、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不断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研究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案和制度。加大力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化利用。

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建设1座600吨/日垃圾综合处理厂。

责任单位:区建设交通委牵头,区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镇共同推进。

(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1、淘汰劣势企业

制定淘汰劣势企业的相关政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占地多、附加值低的劣势企业,促进土地、能源等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淘汰劣势企业的指标体系,根据市的《淘汰劣势产业目录》,《区淘汰劣势产业目录》,明确强制淘汰类、建议淘汰类和整改类的产业、产品和工艺。建立跨部门、区镇联动的联合推进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淘汰劣势企业的相关政策。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企业30户。在2006年淘汰34户落后企业的基础上,年计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企业30户。

责任单位:区经委牵头,有关部门和各镇、工业区共同推进。

2、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研究出台本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审核具体操作办法,提高新建项目的能效水平;加快建立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把“批项目、核土地”制度扩大到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严把环评关,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批项目、核总量”环评审批制度。

对各工业区企业的占地面积、投资强度、税收及CoD、So2排放量进行基础数据统计,并计算出每亩土地CoD、So2产出值及税收标准,以此作为今后工业区新引进项目环保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

责任单位:区经委、发展改革委、房地局、环保局。

3、引导循环经济企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引导和鼓励企业向循环经济发展,并在立项过程中,对属于循环经济类的项目予以重点关注,通过政策、资金引导,鼓励企业从传统产业转型为循环经济类的企业,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责任单位:区经委、发展改革委、房地局、环保局、科委。

4、加大扶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种植绿肥的补贴标准,确保今年能种上10万亩绿肥;调粮扩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2万亩次,其中常年生经济作物不少于5000亩;新开发一批规模型、标准化的特色种养业产品基地,发挥养羊合作社的作用,带动农户养羊,争取到2010年全区养白山羊10万头。

责任单位:区农委牵头,区发展改革委、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共同推进。

(五)积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开发

1、加大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组织制订和实施分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计划,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投入,支持一批节能技改工程。支持开发新型照明、节能型空调、高效电机、蓄冷蓄热等节能技术。

责任单位:区经委牵头,区国资委、发展改革委、科委等共同推进。

2、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

积极引导发展资源与环境类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混合动力汽车,风力发电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予以重点关注,支持华普汽车有限公司的混合动力汽车项目,帮助企业多渠道申请资助。鼓励企业积极申请国家863计划项目,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责任单位:区经委、发展改革委、科委等共同推进。

3、开发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结合实际情况,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支持一批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包括生物质能发电、生物柴油成套设备技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废旧汽车、废旧轮胎、电子废弃物、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大型地下综合体建设技术,高效、清洁、综合利用煤炭技术等。对条件成熟的项目,积极申报“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节能及新能源关键技术”、“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责任单位:区科委、经委、发展改革委等。

(六)全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1、进一步推进第二工业区循环经济工作

根据本市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要求,落实第二工业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点工作要有新的进展。

责任单位:区经委、发展改革委、科委等。

2、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

在资源消耗大、废弃物排放多的行业、工业园区、镇等,选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带动和示范效应较强的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若干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先进镇,探索不同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对试点单位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推进试点单位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区经委、科委、环保局、财政局等共同推进。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区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完善综合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责任单位要细化本领域各项重点工作的年内目标和节点进度,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全面完成任务。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度,将节能降耗责任和成效等纳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中。各镇政府、工业区管委会,要加强对本部门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要确定一位领导负责循环经济工作,明确牵头部门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要根据全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安排,结合本部门情况,细化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有关委办局、各镇政府、工业区管委会。

(二)落实和继续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

认真落实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相关财税政策,继续对企业开展节能环保、秸秆机械化还田、推广商品有机肥、节水型器具改造等给予资金支持。对获得节能、节水认证的产品以及其它符合条件的节能产品和技术,优先实施政府采购。研究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项目、技术开发、法规标准制定、宣传推广等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委办局共同推进。

(三)推进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

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对高耗能行业中的落后产能用电实施加价。研究促进环境保护的电价机制,推进电力优化调度。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研究制定产业超能耗标准和超基数加价的政策。继续推进燃气价格改革,平稳实施相关调价措施。完善水价改革方案,建立促进节水的价格机制。

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市政局、水务局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共同推进。

(四)完善有关法规和标准

协助市有关部门开展《市节约能源条例(修订)》、《市可再生能源条例》的起草工作。协助开展市循环经济条例、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的立法前期调研工作。制定《区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和《区产业能效指南》。加强对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的宣传培训,全面推进对国家能效标识制度和标准的宣传、实施、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深化能源标准化研究,研究制定交通节能管理标准。修订高耗水行业的用水定额。优先制定节能、节材、节水等领域的地方标准。实施好已经制定的节能和环保地方标准。

责任单位:区经委、发展改革委、建设交通委、水务局、质量技监局等部门分别牵头负责,区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共同推进。

(五)加强统计基础工作

开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工作的监测和评价分析。加强能源统计工作,对全区年耗能2000吨以上标煤的81家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耗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在确保按季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定期反映动态;区镇(工业区)要对年耗能2000吨以上的单位建立用能数据定期报送制度,分别向市、区报送。加强能源统计队伍建设。建立脱硫废渣的产生和综合利用统计网络。

责任单位:区统计局牵头,区建设交通委、经委、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和各镇政府共同推进。

(六)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计划经济篇10

*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打造青山绿水家园,建设和谐繁荣*”为目标,坚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园区经济、循环经济、口岸经济和镇域经济,加快形成水泥、硫化工、新型石材、港口物流、柑桔等五大产业集聚,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发展壮大经济

加快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惠沄钛白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钛白粉项目、年产20万吨硫酸项目、年产22万吨硫酸钙项目,云浮港四围塘港区项目,中材亨达水泥有限公司第二、第三条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云硫集团年产40万吨硫酸项目,增城客商年产20万吨硫酸项目,石城、六都、高村等镇有色金属矿项目,南乡、黄湾、石城的输变电站等项目建设。要主动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工作,提高履约率,尤其对已签约的年产2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年产200万平方米人造大理石项目、年产60万平方米人造石项目、富林益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养猪项目、年产6000吨聚合松香和年产1万吨树脂项目、年产20万吨球团矿项目、年产40万平方米的新联益石材项目、年产20万平方米的利机石材项目等,确保签约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见效。

发展园区经济。重点抓好六都、黄湾、镇安三个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的配套设施,提高园区建设用地的可利用率,保障进园项目的土地供给。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切实抓住珠三角地区产业向内地大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落实招商选资工作激励机制,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创新招商选资方式,以更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更优质的服务吸引客商到我县投资置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港口物流业,搞活流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发展镇域经济。各镇要立足本地实际,突出特色,培育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各镇要把工业经济发展放到首要位置,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努力实现镇域经济有新突破。各镇要继续新上一个以上投资额超500万元的项目。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抓好新农村规划。搞好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美化村容村貌。大力推行村民自治,全面实施“活力民主,阳光村务”工程。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扎实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特色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大力发展柑桔产业,树立*柑桔品牌形象,在*形成柑桔产业集聚,实现*柑桔大量出口外销和农业出口创汇新突破;抓好西瓜、蚕桑、木薯等特色种植;发展畜牧养殖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切实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努力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落实农业和农民的各项补贴以及涉农税收规费减免优惠等政策。

三、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集中力量,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十项民心工程”:一是计划总投资9000万元,建设完善交通路网。抓好南盛十八坑至云城公路、富林至新兴天堂公路、富林至罗定金鸡公路、六都至都骑沿江公路、南乡至罗安公路、高村至云城城北公路改造建设工作;规划新建六都黄湾二桥、南乡至大河过境公路;抓好20个村级候车亭建设;抓好四级农村公路建设,争取500人以上自然村纳入硬底化公路计划;加快前锋客运站、县交通大楼建设。二是抓好总投资1675万元的县污水处理厂项目。三是加快总投资1736万元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四是加快总投资9560万元的县城综合防洪排涝(二期)内堤与六都泵站扩容工程的建设。五是抓好县城区道路改造。加快投资4280万元的县城区道路改造,总投资5000万元的六都旧城区道路(含南乡街道)改造,总投资1880万元的县城过境公路(沿江路)工程建设。六是加快总投资473万元的县劳动力市场综合服务大楼建设。七是加快东风水库、前锋镇石古河水库、高村镇狗仔坑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8宗农村机电排灌改造工程建设。八是加快六都、白石、高村等镇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九是加快总投资870万元的*福利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十是加快总投资6046万元的南盛镇、前锋镇、富林镇的部级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4100万元的白石镇、六都镇、高村镇、石城镇的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和总投资440万元的镇安镇西安村易地开发项目建设。

四、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工作,扎实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打响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品牌,继续抓好循环产业链条建设,创建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县。切实抓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推行清洁生产,重点支持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严格环保准入,强化环境污染整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打造青山绿水家园,加快林业生态县建设。着力解决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乡村道路、清洁能源、农村电网等问题。优化土地布局和结构,确保重点项目和产业建设用地需求。加快盘活闲置土地,提高现有用地使用效益。切实抓好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加强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建设生态文明村80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750座。

五、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优先发展科教事业。突出抓好学校规范化建设,深入落实“三级创优”工程,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巩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进城镇免费义务教育,从今年春季学期起免除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水平,规划建设*第二高中,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搞好科技成果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快规划工作。突出地方特色,着眼长远发展,扎实抓好县城规划、乡镇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等,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加快建立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规范化管理。加大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建设县文化体育广场,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和发展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普及率。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努力向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一类管理县”目标迈进。

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切实做好劳动就业工作,落实扶持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争新增就业岗位2500个,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健全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扶贫开发进程。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使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抓好“千间敬老福星工程”建设,确保全县8间敬老院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继续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做好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排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认真做好森林防火、防汛、消防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政征收管理,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关注民生,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更多的财力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和维护公共安全。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

同时,注重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防观念,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完成征兵任务,争创全省“双拥”工作模范县。抓好镇属武装部、民兵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