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6:17

马歇尔计划篇1

关键词:克莱顿;“克莱顿备忘录”;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美国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5-0202-06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一直将“凯南报告”作为马歇尔计划的重要设计源头,而对于克莱顿在马歇尔计划设计与谈判中的作用则很少提及,从而没有能够真正理清马歇尔计划的制定过程以及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本质。实际上,在马歇尔计划的制定和谈判过程中,克莱顿均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集中体现在:克莱顿是马歇尔计划的原创设计者之一,同时也是马歇尔计划谈判阶段的主要组织者。进而言之,克莱顿有关欧洲联合复兴的构想奠定了马歇尔计划的政策基础,克莱顿力主的美国主导地位原则亦推动马歇尔计划成为实现美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即:通过美国主导的援欧计划,推动西欧的联合复兴,防止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的渗透,进而巩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冷战同盟体系以及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一、克莱顿援助欧洲的初步构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欧传统强国均遭战争重创,经济陷入一片萧条,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始考虑援助欧洲的新方案,以期帮助欧洲国家渡过经济危机,防止其脱离资本主义轨道。作为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威廉・克莱顿始终注视着欧洲局势的变化,并在1947年初就发出了由美国援助欧洲的呼吁。1947年2月25日,克莱顿在众议院对外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讲,明确提出了援助欧洲的政策主张。克莱顿指出,目前欧洲各国的经济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亟待美国提供食物、燃料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欧洲国家如果不能获得美国提供的援助,则饥饿与动乱将在欧洲不断蔓延,并将招致相当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后果。在谈到援助方法时,克莱顿指出,处理对欧援助的最佳方式就是由美国与受援国直接进行谈判,而不必借助于一个像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这样的国际机构,因为通过与受援国的直接谈判,美国将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因素的变化,确保美国对援助资金或物资的有效监督,确保“援助计划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美国的手中”。由此可见,克莱顿的演讲已初步勾画了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原则,即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就是旨在避免欧洲各国出现美国不愿看到的经济动荡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后果;而且,新的援助计划必须建立在美国同欧洲国家直接谈判的基础之上,以此确保美国的监督权和控制权。

应当看到,克莱顿之所以强调由美国直接与欧洲国家就援助事宜展开谈判而不必借助于一个超出美国控制范围的国际机构,这一立场同克莱顿主持美国善后救济工作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1945年7月,杜鲁门总统任命克莱顿为联合国善后救济理事会美方代表,负责美国涉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事务的一切工作。通过参与联合国的善后救济事务,克莱顿深切感受到,尽管美国向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提供了绝大部分的资金,但在资金分配等问题上,美国却只有1/17的投票权。鉴于此,克莱顿认为,新的援欧计划应当彻底摆脱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模式,转而采取由美国直接与受援国进行谈判的方式,从而达到确保美国控制权的目的。实际上,克莱顿的这一构想在美国与西欧国家谈判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过程中最终得到了体现,即西欧国家围绕美国提供援助事宜签署一个多边协定的同时,还必须分别与美国签署相关的双边协定,以此确保美国的监督权和控制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经济困难的确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美国的倡议下,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于1946年底通过决议,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委员会,其主要使命就是探讨欧洲经济的复兴问题并协调有关各国的政策。1947年4月22日,杜鲁门总统任命克莱顿为欧洲经济委员会美方代表,负责就欧洲复兴问题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5月2日,欧洲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克莱顿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美国高度关注欧洲的经济复兴”。为此,克莱顿首次公开阐述了欧洲联合复兴的政策设想,强调“凭借孤立的经济行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解决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欧洲的复兴“只有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和通力协作方可实现”。由此可见,欧洲联合复兴原则是克莱顿对欧洲复兴所持的基本立场;而且,欧洲联合复兴原则最终成为美国援欧政策的基本目标,欧洲联合的理念亦为欧洲政治和经济的重建提供了一个思想堡垒。

总之,在美国政府的高层决策者中,克莱顿是最早系统提出援欧政策的官员之一,他的政策构想和援助思路亦为美国的政策酝酿及制定作出了必要的铺垫,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二、克莱顿与马歇尔计划的设计

在克莱顿积极倡导援助欧洲的同时,美国政府亦开始筹划整体的援欧计划。1947年4月,国务院一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所属“特设专门委员会”就美国援欧政策提出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评估了欧洲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粮食、煤、钢等物资的紧缺状况,并就美国提供援助的范围和方式作出了初步的政策分析。

应当看到,“特设专门委员会”的报告重在评估欧洲国家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美国提供援助的必要性,对于具体的援助方式则没有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但作为美国政府为筹划援助欧洲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特设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即该报告为美国援欧政策的进一步设计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因而是马歇尔计划酝酿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与此同时,1947年1月就任国务卿的马歇尔也开始关注欧洲复兴问题,并于5月5日批准设立了以遏制政策的设计师凯南为主任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室,其主要任务是“负责长远政策的规划”,首要目标则是“致力于欧洲复兴计划的设计”。5月23日,国务院政策设计室起草完成了《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的报告并呈送马歇尔,这就是著名的“凯南报告”,其主要内容为:美国援助欧洲的基本目标是恢复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防止俄国共产主义利用欧洲危机以扩充实力;复兴计划应由欧洲提出并承担主要责任;欧洲复兴计划应是一个联合计划,美国将积极参与并提供支持。

毫无疑问,“凯南报告”是马歇尔计划酝酿阶段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马歇尔计划的出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凯南报告”有关欧洲联合提出援助请求和欧洲国家必须向美国作出明确保证的内容,对马歇尔计划具体方案的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由于凯南领导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室自正式组建到提出报告的时间间隔很短,且凯南等人并没有时间亲赴欧洲实地考察欧洲政治经济的严峻形势,因此,“凯南报告”的设计依据主要是从美国政府相关部门搜集而来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克莱顿提供给国务院的相关信息与政策观点。面对报告起草的政策背景,就连凯南自己也承认“凯南报

告”是一份“仓促拟定的文件”。正因为如此,“凯南报告”尽管提出了相应的援欧政策设想,但对马歇尔计划的最终形成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进而言之,促使马歇尔发表援欧演讲还需要更为直接的推动力,这一推动力就来自刚刚从欧洲返回华盛顿的克莱顿。

从1945年至1947年,克莱顿曾数番亲历欧洲,对欧洲政治经济的严峻形势有着切身的体验,并早在1947年初就发出了由美国援助欧洲的呼吁,明确提出了欧洲联合复兴的政策设想。1947年4月,克莱顿率领美国代表团出席了筹建关贸总协定制度的日内瓦会议,并同时代表美国政府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欧洲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此期间,除主持并推动日内瓦会议的多边关税和贸易谈判之外,克莱顿还借此机会详细询问欧洲各国的经济和金融情况,对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局势深感诧异甚至震惊。与此同时,克莱顿利用一切机会穿梭般地访问了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再次亲眼目睹了欧洲江河日下的经济困境以及动荡不安的政治社会局面,亲耳聆听了欧洲各国领导人对欧洲未来的深切担忧和茫然无措,并掌握了欧洲政治、经济与金融问题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从而更加坚定了克莱顿呼吁美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以援助欧洲的决心。1947年5月中旬,克莱顿离开欧洲回国,以期向马歇尔面陈欧洲危局,推动美国政府就援助欧洲作出决策。

实际上,克莱顿早在1947年3月5日就起草了一份有关欧洲局势的备忘录,声称美国必须援助处于崩溃边缘的西欧国家,进而承担起世界领导责任。5月27日,克莱顿正式将题为《关于欧洲危机的备忘录》送交马歇尔,这就是对美国的援欧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克莱顿备忘录”,其主要内容为:1、对欧洲局势的评估。克莱顿指出,“欧洲局势正持续恶化,接连不断的政治危机意味着(欧洲)存在严重的经济困难”,如果事态发展下去,“欧洲就将爆发革命”,美国也将受到灾难性的影响。2、美国的应对之策。克莱顿指出,美国的当务之急就是着手设计“一个可靠且可行的计划”;而且,美国的援欧计划必须建立在欧洲国家提出援助请求以及欧洲联合复兴的基础之上,即欧洲复兴计划应由欧洲主要国家在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带领下共同设计并基于一个欧洲经济联盟。克莱顿特别强调,在向欧洲提供援助之际,“美国必须避免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之后尘,美国必须主导和控制援欧计划”。克莱顿的意图显而易见:通过提供援助并控制援欧计划的实施,美国一方面可以推动西欧经济的联合复兴,阻遏西欧政治局势的恶化并防止西欧国家爆发革命;另一方面亦可借机巩固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毋庸置疑,“克莱顿备忘录”是马歇尔计划酝酿阶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马歇尔哈佛演讲的大部分实质性内容均直接源自“克莱顿备忘录”。因此,同为副国务卿的艾奇逊遂将“克莱顿备忘录”称为“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大纲”。由此可见,“克莱顿备忘录”在马歇尔计划的酝酿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亲身体验了欧洲危机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克莱顿对欧洲局势的分析评估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并成为马歇尔哈佛演讲的中心内容之一;克莱顿对援欧政策方案的设想、尤其是美国必须扮演主导角色的呼吁,同样顺应并符合美国领导西方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克莱顿有关建立一个欧洲经济联盟的构想亦独辟蹊径地解决了欧洲联合复兴的组织机构问题,并为美国随后的政策决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的设立作出了政策铺垫。换言之,“克莱顿备忘录”已经勾勒出马歇尔计划关键部分的基本轮廓。

在收到“克莱顿备忘录”的当天,马歇尔便立即约见了克莱顿,详细询问了欧洲的政治经济局势以及克莱顿的基本判断和政策设想,并当即决定召开国务院专门会议以研究美国向欧洲提供援助的具体事宜。正如马歇尔哈佛演讲稿的起草者琼斯所言,在促使马歇尔发表哈佛演讲的诸多因素中,“克莱顿备忘录”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最终敲定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方案,马歇尔旋即于5月28日召集了一次国务院专门会议,与会官员包括艾奇逊、克莱顿、凯南等人。克莱顿首先介绍了欧洲的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欧洲危机对美国的影响。随后,会议着重讨论了援欧计划的具体问题。在援助计划的起草上,凯南与克莱顿存在不同观点。凯南认为援助计划应由欧洲负责起草,美国只是参与;尽管克莱顿也认为援助计划应当建立在一个欧洲计划的基础上,但却强调美国应操纵局势,在援助计划的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会议最终决定:为避免造成“山姆大叔”将美国方式强加于欧洲的印象,援助计划主要应由欧洲制定,但美国必须向欧洲各国施加有效的压力以指导援助计划的制定。针对凯南主张在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框架内讨论援欧问题的观点,克莱顿明确表示反对,因为苏联是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成员,仅仅是小国对苏联的恐惧就足以使苏联能够阻挠所有国家采取任何建设性的行动。为确保按照美国的政策意图和目标顺利地拟定并实施援助欧洲计划,克莱顿主张应由美国推动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欧洲主要国家就有关问题先期展开协商。

“5・28会议”是美国国务院就援助欧洲问题举行的高级别专门会议,在此期间,克莱顿和凯南在援欧计划的实施方式上出现了巨大分歧,克莱顿尤其反对削弱美国在援欧计划中的角色。作为亲身经历者,克莱顿对欧洲政治经济局势的介绍和评估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克莱顿的政策主张、尤其是美国在援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及绕开欧洲经济委员会以讨论援欧问题等政策建议,均赢得了绝大多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由此表明克莱顿在“5・28会议”上仍然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分析与判断作用,是会议的主要发言者,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马歇尔计划的酝酿和定型。事实上,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实施最终基本采纳了克莱顿所提出的方式。

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就欧洲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阐述了美国政府的基本判断,并原则性地提出了美国援助欧洲的政策设想:美国将愿意向欧洲国家提供援助;欧洲国家必须就援助需要和相关责任达成明确协议;欧洲复兴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马歇尔的哈佛演讲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迅速被称为马歇尔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马歇尔哈佛演讲中对欧洲政治经济局势的阐述基本上援引了“克莱顿备忘录”的分析和判断,欧洲联合复兴的原则实际上也是克莱顿反复强调的政策主张。为避免给人以美国试图将自己的政策强加于欧洲的印象,马歇尔表示援助方案应由欧洲国家首先提出,但在实际的谈判和实施过程中,美国政府并没有放弃克莱顿所力主的由美国操纵局势的立场。因此,援助方案由欧洲国家提出只是表面现象,欧洲复兴计划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美国手中,通过马歇尔计划以巩固美国的世界领导权依然是美国政府恪守不渝的基本原则,而这正是“克莱顿备忘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克莱顿在设计和推进马歇尔计划中所着力追求的政策目标。

三、克莱顿与马歇尔计划的谈判

按照马歇尔所宣布的程序,具体的援助方案应由欧洲国家共同提出,因此,敦促欧洲国家就援助事宜达成协议随即成为美国政府的首要考虑。于是,克莱顿受命再赴欧洲,主持马歇尔计划的具体落实。

6月22日,克莱顿飞抵伦敦,以期就马歇尔计划向英方阐明美国的设想。行前,马歇尔指示克莱顿,在与西欧国家谈判援助问题时,美国必须敦促有关受援国组成一个合作委员会,以便制定援助方案并提交美国审议;该合作委员会在马歇尔计划完成使命之后仍将以某种方式继续运转。由此可见,在马歇尔计划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之际,马歇尔以组织合作委员会的形式接受了克莱顿有关建立一个欧洲经济联盟的主张,从而再次体现了克莱顿在马歇尔计划制定与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政策影响力。

从6月24日-26日,克莱顿同贝文等英国官员举行会谈,就马歇尔计划阐明了美国的立场。克莱顿指出,欧洲联合复兴是马歇尔计划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马歇尔计划的首要条件之一,欧洲国家必须建立一个组织机构以负责起草有关计划方案并提交美国批准,该机构是美国就援助问题同欧洲国家展开磋商的惟一机构。在谈到苏联问题时,克莱顿认为,苏联在相关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是其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前提条件;即使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美国仍将支持欧洲其他国家探讨联合复兴的途径。

实际上,克莱顿始终主张将苏联及东欧国家排斥在马歇尔计划之外。早在赶赴英伦三岛之前,克莱顿就在6月19日的备忘录中坦陈,即使苏联愿意参加马歇尔计划,美国也必须提出附带条件,将援助与德国问题、日本问题和朝鲜问题联系起来,设计出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克莱顿当然知道,苏联决不会接受这样的条件,因而此举可以达到美国政府的预期目标:迫使苏联拒绝接受美国提出的援助条件,从而将苏联排斥在马歇尔计划之外。

6月27日,讨论马歇尔计划的英、法、苏三国外长会议在巴黎举行,克莱顿等美国官员亦坐镇巴黎为英法两国出谋划策,影响并左右会议的发展方向。在此期间,英法两国秉承美国的旨意并不顾苏联的反对,坚持邀请德国参加欧洲复兴计划,支持建立一个负责援助事宜的组织机构,最终导致了英、法、苏巴黎外长会议的破裂。

巴黎三国外长会议的失败可谓正中克莱顿下怀,美国政府亦认为,随着苏联的退出,实施马歇尔计划的不确定性已经消除。美国政府同时强调,鉴于苏联是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成员,因此,借助欧洲经济委员会谈判欧洲复兴问题已不是美国的政策选择,美国应敦促欧洲国家尽快制定出新的联合复兴的计划方案。此后,克莱顿的建议正式付诸实施,这就是:绕开欧洲经济委员会,设法组建新的磋商马歇尔计划的组织机构。

在克莱顿的催促下,英法迅速就召开欧洲经济会议达成了共识。为进一步阐明美国的政策立场,克莱顿就拟议中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欧洲国家必须制定一个欧洲经济联合方案,以便实现欧洲经济的联合复兴。

7月12日,欧洲经济会议在巴黎举行,出于策略考虑,美国没有正式与会,但会议期间,以克莱顿为首,包括驻法大使卡弗里、驻英大使道格拉斯、驻德占领军司令克莱等在内的美国重要官员却亲自坐镇巴黎,频繁与有关各国的代表进行磋商,事先审阅会议起草的所有报告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便确保会议按照美国设计的方向进行,尤其是围绕欧洲联合复兴的原则和程序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根据克莱顿的建议,欧洲经济会议决定成立一个常设联合机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以作为讨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专门机构,并授权该委员会就欧洲复兴计划的目标及援助需求准备一份总报告,以便提交美国批准。由此可见,欧洲经济会议有关马歇尔计划的谈判从一开始就纳入了克莱顿等美国决策者所圈定的轨道,克莱顿亦因在欧洲经济会议上所发挥的作用而被称为美国的“欧洲大使”。

在提供援助的同时附带相应的条件是马歇尔计划的政策要求,同时亦是克莱顿的一贯主张。克莱顿认为,作为马歇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条件必须列入总报告中。为实现美国的政策意图,克莱顿等人甚至建议美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向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施加压力,以便推动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沿着满足美国条件的路线制定计划”。

克莱顿等人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国务院的支持。9月7日,国务院指示美国驻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各成员国使馆,要求其向驻在国政府转达美国政府的意图,即美国希望各成员国认真考虑并接受美国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克莱顿等人亦明确告诫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声称如果有关国家不能接受美国提出的必要条件,则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将变得毫无意义,“并将危及整个欧洲复兴计划”。

美国的外交努力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到9月11日,绝大多数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均表示接受美国的建议,并将按照美国的政策意图修改总报告。由此可见,美国以对外援助为筹码,迫使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条件。9月17日,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将修改后的总报告提交克莱顿等人审阅并得到了克莱顿的原则认可。克莱顿认为,修改后的总报告“包含了应有的必要条件,因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克莱顿所指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欧洲经济实现一体化;逐步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妥善使用美援;改善财政和金融状况,提高偿付美援的能力等。至此,一个囊括了美国提供援助和美国圈定条件的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在美国的外交压力下初步制定完成。克莱顿等人不辱使命,在与西欧国家谈判落实马歇尔计划的进程中实现了由美国操纵局势并推进美国政策意图的战略目标。正因为如此,克莱顿对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深感满意,认为欧洲经济会议完成了一项杰出的任务,会议的谈判成果谱写了欧洲历史的新篇章。

9月22日,欧洲16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总报告,承诺接受美国提出的必要条件,以此作为获得美国援助的前提,美国随即认可了该报告。至此,马歇尔计划的前期磋商告一段落,克莱顿主持谈判马歇尔计划的使命成功结束。

马歇尔计划篇2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与海外投资机会周小川:丝路基金非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能从《时运变迁》中学到什么?中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如何取得成功?“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twitter能从中国学到什么?中国能从一战中学到什么?“中国版马歇尔计划”び呗巯峦平“一带一路”的对策乌克兰需要“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反思中国可以学到什么?克莱顿与马歇尔计划1型病友能从2型病友那儿学到什么?我们能从星巴克学到什么我们能从欧洲马肉丑闻中学到什么创业者能从王兴身上学到什么?教师,能从学生的“坏”中学到什么我们能从网红经济中学到什么?奥巴马能从历史学到什么?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中国能从“马歇尔计划”学到什么中国能从“马歇尔计划”学到什么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刘怡")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只有在美元已经成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手段、美欧之间的商品和资本流通也不存在制度障碍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才会大刀阔斧地援助西欧复兴。

2014年11月9日,主席在北京apeC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连通中国与地中海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以及产业合作提供投融资支持。而在半月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21国刚刚签署了备忘录,共同决定成立以北京为总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世贸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柏年认为,上述举措“是一种严肃的尝试,是为了发挥领导力,并且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形象,从而成为整个亚洲的领袖”。《纽约时报》则以“中国经济外交示好邻国”为题,对两则新闻进行了综合报道,逻辑与罗柏年并无二致:中国以输出资本作为提升政治影响力的手段,这和“马歇尔计划”实属异曲同工。

中国的“丝路基金”筹划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确与“马歇尔计划”有共通之处:它们都以一个增速惊人、总量可观的经济体为后盾,都由政府行为主导,也都有相应的地理政治布局。但本质上,中国输出资本并非以遏制潜在敌国为政治动机的“马歇尔计划”重现,而是在一个需要开放、学习、包容的时代里,以“双赢多赢、互利共赢”的商业机会尽量达成“友邻、睦邻、富邻”的目标。所以,时下有论者称中国不可能戴“马歇尔计划”这顶渗透着霸权主义气息的“黑帽子”。当然,马歇尔计划至今仍被视为输出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绝佳范例,其富含的大战略思维和基于之前数十年美欧金融博弈经历的缜密利益盘算,仍然值得今天中国政府部门参考和自省。马歇尔计划的大战略思维

马歇尔计划(即美国援欧复兴计划,1948~1952年累计对欧“输血”近170亿美元)虽然以美国第50任国务卿乔治・马歇尔之名推出,但其战略内核却由主张对苏联“非对称遏制”的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署主任乔治・凯南敲定,它有两大基本假设。

其一,国家在可量化的力量指标方面的强大,并不意味着在国际事务中就能予取予求,如果脱离自身利益诉求,不懂得利用现行国际体系的矛盾和平衡,而一味追求理想化的“国际新秩序”,强国依然有可能走向倾颓。其二,即便在经济总量足够庞大的背景下,无节制、无重心地挥霍力量依然不可取。一国在安全领域的诉求首先取决于它在世界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其次是现有的技术手段对地理潜力的开发水平。例如,19世纪大陆强国的资源动员速度较慢,英国可以采取平时“光荣孤立”、待冲突现端倪时再介入欧洲的策略;而1945年以后的苏联在行动的敏捷度上已经大大提升,美国必须在欧亚大陆建立常态存在,才能对安全危机做出及时回应。

正是从这两大假设出发,凯南认为重点扶植西欧是美国在1948年最明智的选择。首先,西欧作为当时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基地、单一市场和战略原材料供应地,不能放任其落入苏联手中,否则美国会有遭遇经济封锁的危险。其次,西欧包括英国依然拥有一流的工业生产能力、军事潜力和技术人才储备,而在战争中遭破坏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短期投入资本来恢复。第三,通过复兴西欧,美国不必再以一己之力与苏联对抗,而是重启了欧洲过去几个世纪里反复生效的制衡机制,构筑起了一条能动的战略内线。

最重要的是,经济复兴将在心理上恢复西欧对西方阵营的信心,并对苏联形成压力。实际上,西欧在短期内恢复经济基础之后,立即对苏联及其人鼓吹的政经模式产生抵触,并启动了以美国为后盾的制衡机制;而莫斯科自知无法在经济上与美国匹敌,只得借助封锁柏林来向西方施压,并严令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卫星国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此后苏联推出了以双边贸易支持东欧重建的“莫洛托夫计划”,但效果明显较逊。而美国随后将马歇尔计划模式移植到日本,在短期内就掌握了当时世界五大重化工业中心(美、苏、英、日、西欧)中的4个;莫斯科不得不另起炉灶,援助中国从头开始建设现代工业体系。两极之间的经济竞争从一开始就分出了胜负。

可以说,美国在选择西欧作为复兴计划的实施地之前,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乃至投资的回报比进行了通盘考量,确认了对欧援助不仅不会血本无归,而且在对苏遏制方面能够提供长期收益。布局旧大陆:美国的前期铺垫

应当指出,以美国资本扶植欧洲经济的构想,并非马歇尔计划首创。早在1919年,以英国财政部代表身份参加巴黎和会的凯恩斯,就提出了一项相当超前的方案:作为此际欧洲国家最大的债权方,美国可以酌情放宽英法等国的偿债年限,英法两国则应抵制一切在经济上盘剥和摧毁德国的想法,转而支持这个全欧洲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重工业中心恢复产能,最终英法德三国将形成一个关联紧密的共同体,通过德国这个火车头来带动欧洲经济重建;届时美国不仅能收回战时提供给协约国的贷款,还会拥有一个更重要的贸易对象。

然而“凯恩斯方案”最终胎死腹中。除去法国在政治上的抵触外,美国不赞成该计划的主要原因在于:华盛顿固然欢迎一个复兴的欧洲,但在苏俄还不构成急迫威胁的情况下,美国更希望直接“接收”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为此,伦敦必须取消英帝国框架内的帝国特惠制,法德等国也要和美国签署最惠国待遇条约,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门户开放。而凯恩斯方案不仅没有包含以上条款,甚至还有促进欧洲孤立化的倾向。所以,从1920年代到“大萧条”时期,美国虽然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提出了多个调整方案,但在要求英国取消帝国特惠制方面从未松口。

直到1939年欧战再度爆发,英国被迫公开向华盛顿让步,同意以经济话语权换取租借物资,双方才正式开始就新的贸易条款进行谈判。从1943年到1944年,英国以凯恩斯、美国以哈里・怀特为代表,花费将近一年的时间设计出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框架,即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为三大支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以帮助参战各国进行重建融资为诱饵,实现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以及确保门户开放和贸易自由,从而令美元“自然地”取代金本位制及其象征英镑。

换句话说,只有在美元已经成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手段、美欧之间的商品和资本流通也不存在制度障碍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才会大刀阔斧地援助西欧复兴,推行基本思路与凯恩斯方案并无二致的马歇尔计划。通过该计划,华盛顿将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1/20和黄金储备58%的巨额美元输送到欧洲,用于购买美国商品、原材料和重建基础设施,不仅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全方位运转,还夯实了欧美商品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可谓深谋远虑。

一言以蔽之,马歇尔计划是对美国长期以来推进美欧经济一体化和美元核心地位的“阶段性总结”,有助于美国向西欧进行资本输出的制度条件在此前已创设完毕。相比之下,中国牵头主导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性安排与资本输出的步骤几乎同时启动,两者需要在推进过程中相互协调和妥协,方能取得预想的成效。而位于“一带一路”周边的国家在政治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乃至战略地理关联性上远较当初的西欧来得复杂,则放大了投资的风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将亚太经济圈的繁荣延伸至印度洋,并与占用中国外援资金一半以上的非洲相接。关注投资风险,拒绝好高骛远

由中国政府牵头、对海外进行大规模定向投资的倡议,最早始于2009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前国税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在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中国可以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提供5000亿美元的国家贷款(含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3万亿元人民币),要求这些国家在使用时须采购中国企业的商品,或由中国企业承担项目建设。2012年,前世界银行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也提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外汇储备大国和发达国家可以尝试建立总额2万亿美元的“全球恢复基金”,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建等“瓶颈”项目,以带动全球经济复苏。

与这些早期倡议的规模相比,此番中国正式确定的对外投资目标和“丝路基金”的额度显然较小,但更多考虑到了地理政治格局以及输出影响力的重点。“一路”与“一带”针对的是陆海复合型国家的两个战略方向:前者旨在将亚太经济圈的繁荣延伸至印度洋,并与占用中国外援资金一半以上的非洲相接;后者则以“西进”经中亚和近东联通欧洲,除获取油气和矿业资源外,还与“高铁出国”等基建项目有关。亚投行、“丝路基金”与此前的金砖开发银行、非洲共同增长基金等项目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雷同,反映了近年来中国习得的新经验:多线布局、形成呼应和补充,避免一损俱损。

然而,将这番对外投资布局与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依然有过火之嫌。1948年时的美国在全球层面占据的货币霸权地位是今日的中国无法企及的;迄今为止,人民币在全球货币储备中仅占极小的份额。即使大规模对外投资能对人民币的结算量和受认可度有所提升,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地位仍相差千里。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赋予了美国一整套调控和主导世界经济的机构平台(如imF和iBRD),另一方面要求美国提供以充足的流动性为代表的各种公共产品;但今日的中国在这两方面都难言胜任:北京在重要的国际治理机构如G20、wto和imF中扮演的仍是参与者的角色,即使近年来参与发起和影响了包括上合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内的若干地区级平台,与昔日的美国差距仍很明显。而中国提供包括货币流通性和安全保障在内的公共产品的能力,即使与今日的美国相比差距也很明显,这都决定了新一波的对外投资带有试验性质。

马歇尔计划篇3

马歇尔计划(the-marshall-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Recovery-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马歇尔计划篇4

作为当前全球信息化军事革命的三位倡导者之一(另两位是前国防部长佩里和前参联会主席欧文斯),作为曾被美国政府奉为首屈一指的战略理论泰斗,马歇尔的隐退将对美国意味着什么?

“思想家”还是“保守主义者”?

1921年,马歇尔出生在美国底特律,后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9年,他加入兰德智库,进行核战略分析研究。1973年,在基辛格的引荐下,他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从此正式进入五角大楼,逐渐成长为美国战略思想家中的核心人物。从尼克松到奥巴马,马歇尔经历了8任总统和13位国防部长,而他作为美国国防部顶级战略大师的地位从未动摇。自从担任净评估办公室主任以来,马歇尔一直是美国防务政策的重要架构师。

外界一般认为,马歇尔在军事战略上主要有三大建树。首先是准确预测了苏联的解体,其次是准确预测了新军事革命的到来,最后是预测中国在21世纪初将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对手。美国权威媒体《华盛顿邮报》曾写道:“在国防部满是由腐败和暗箱操作的官僚组成的大海中,马歇尔是一个睿智而正直的孤岛”,可谓“五角大楼最不固守传统的思想家之一。”1977年,潜心研究苏联经济的马歇尔指出,苏联在和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已不堪重负,经济已濒临崩溃。基于此,马歇尔另辟蹊径,提出了以经济拖垮苏联的直指要害的政策。

对马歇尔的评价也不乏刺耳的声调。批评者指出,马歇尔并不像崇拜者所说的那样料事如神,相反,只不过是一个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的保守主义者。《民族》杂志记者希尔沃斯特恩说,媒体报道的马歇尔的许多功绩并不真实。关于苏联解体的问题,直到苏联即将解体的1988年,马歇尔领导的一个委员会还错误地判断,苏联将成为美国未来20年的主要竞争对手。

不论赞美者和批评者的意见如何相左,有一点是双方公认的:马歇尔极为低调。这位老人惯常斜着眼睛注视远方,说话时音量很低,如同生怕吵醒别人一般。在一次讨论未来战争的会议上,马歇尔仅说了几句介绍性的话语后就陷入了沉默,眉头紧锁,双臂交叠,此后两天没说过一句话。因为沉默寡言,因为似乎具有无限的“原力”,马歇尔获得了“尤达大师”(出自电影《星球大战》)的称号。

“军事事务变革”思想横空出世

马歇尔十分关注技术的作用。他关注的不是武器装备中最先进技术的多寡,而是强调现代武器装备必须面向战争。在他看来,任何先进武器都不具有永恒不动的地位,包括核航母、主战坦克和最先进的F-22隐形战斗机等。在未来战争中,这些令美军引以为傲的武器将不再是主角,相反,它们更易遭到敌方袭击,高昂的价格定会给美军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

在马歇尔的“军事事务变革”思想中,有一点颇发人深省:如果不面向战场的实际形势,技术变革很可能成为死亡的陷阱。他敏锐地指出,现代战争已经是信息化时代的战争,美国应当进一步有意识地开发远程精确武器和能使美国控制战场信息的技术。例如,确立持续开发新武器系统的体制,加大研制远程战斗机、无人机、新式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力度,采购更多的系列空中加油机,尽可能采用潜艇等不易被锁定的武器。

他还提议,海军应该停止建造巨型航母,而是设计新型的轻型航母,并提高它们抵御导弹袭击的能力。此外,美军还应探索新战法,因为在不久的将来,美军将无法继续使用部署在世界各地的前沿基地。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未来美军需要的援助,且不应在敌方导弹的射程之内储存太多军用物资。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常常是曲高而和寡的命运。由于“军事事务变革”思想过于激进,马歇尔被冠以“未来主义者”和“激进的变革者”的称号。核航母、F-22隐形战斗机等是各军种引以为豪的掌上明珠,马歇尔的否定深深刺痛了他们骄傲的神经;耗资巨大的武器装备生产牵涉多方利益集团,马歇尔的变革深深触动了他们依存的奶酪。另一方面,由于马歇尔没有任何从军经历,美军内部的一些高官对马歇尔的某些言论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其对军队的战略规划更多的是天马行空的臆想。

炙手可热的“净评估”

1970年,马歇尔以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的身份,为时任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作了《美国和苏联兵力态势净评估》报告,首次提出“净评估”(netaccessment)概念,并建议美国创建一种能够定期进行高质量净评估的机制。1971年12月,隶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净评估办公室成立。1972年4月,马歇尔开始担任净评估组组长,当时这个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对美国和美国对手的态势做清晰的描绘。1973年,净评估办公室转隶至国防部长办公室,马歇尔任办公室主任。在很短的时间内,马歇尔为净评估研究方法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基础框架,而这个框架的基本特性都源于马歇尔早年在兰德公司的积累。

“净评估”是20世纪后半叶冷战时期权力斗争的产物,是美国国防部为适应军事平衡,分析和解决军事安全问题,以帮助决策者判断当前战略是否合理、未来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国家安全等,逐渐开发的一套国力评估方法。作为一个系统分析框架,“净评估”为决策者和战略规划者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估和分析,并通过分析方法、机构独立性,甚至马歇尔个人和他在国会、军工业、智库以及五角大楼中编织的“净评估”网络,对美国战略评估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国家来说,利用“净评估”评估外部的安全威胁、确定战略机遇期,是面对未来军事变化、政治和经济策略等要素的一个操作蓝图。因此,由马歇尔带领的智囊团,从全方位、各角度考虑和分析新出现的或将来可能威胁到美国的各个因素。在马歇尔的工作中,他采用很多方法对美国和美国对手的军事态势做清晰的描绘。例如,博弈论、场景规划和分析系统使“净评估”成为美国国防部内部采用的离散分析方法。马歇尔尤其偏好历史案例研究,由此分析出对国防安全发展有突出影响力的军事战略动态。即使是在和平时期,分析和衡量军事力量面临的挑战、评估军事实力的可操作性,也是美国的一项长期战略规划。

面对外部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作为五角大楼的内部智库,以马歇尔为首的净评估办公室,在为美国分析家和政策决策者制定出有效的国家战略核政策方面做出的成绩是有口皆碑的。40多年来,“净评估”机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净评估办公室和马歇尔本人已经将“净评估”机制的分析逐步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和科技等相关领域。这种大综合、跨学科的战略性评估所产生的“化合反应”,对美国的国家政治、美军的长期战略规划与军事的未来发展走向都会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同时,“净评估”也不仅应用于美国军方等相关部门,还积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

客观地说,马歇尔任期内的种种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如今,这位战略大师的隐退会给美国战略决策带来多大的影响力,我们无从知晓。但足以肯定的是,马歇尔这样的战略大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鼓吹“中国”

马歇尔另一个影响深远、颇具争议的战略思想是“中国”。苏联解体后,马歇尔将注意力从欧洲转移到亚洲,呼吁美国政府应同他一样完成思想上的转变。1999年,由马歇尔主持的研究报告《2025年的亚洲》指出: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所谓的“转型国家”,应当引起美国特别的关注。因为这三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政治制度都没有或者没有完全“西化”,都具备核能力,对于如何运用自己国力的意图也都不十分明确。因此,如何应对中国、俄罗斯、印度的挑战是21世纪初美国国防部、中情局等各重要职能部门工作的重点。目前,对美国安全潜在威胁最大的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中国是头号“潜在挑战对手”。从国力发展看,俄罗斯国力日渐衰微,印度一时难成气候,而中国综合国力则蒸蒸日上,中国崛起的势头更为明晰;从政治制度看,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国家”,俄罗斯是正向“民主化”大步迈进的国家,而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三国之中惟有中国离“西化”标准最远;最后,美中之间还有一个潜在的引爆点――。

1999年,马歇尔发起了针对亚洲、特别是中国威胁的军事演习和评估分析。他说:“大多数美国军事设施在欧洲,但是欧洲眼前并没有冲突威胁美国的关键利益……这些威胁在亚洲。”马歇尔曾设计多次以中国为假想敌的美国军事演习。

《2025年的亚洲》还称,美国海军和空军应高度重视亚洲的海上战略。海军和空军应当进行编排配置,以对付将来可能受到的威胁,包括有能力摧毁航母等非隐形目标的远程精密武器。如果未来美国要维护自己在亚洲的军事实力,其潜在军事需要与当前的军力部署几乎完全不同,近程战斗机和重型坦克在亚洲将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为了在未来亚洲战场取得优势,美军必须对现有的军队结构和武器装备进行大幅度调整,重点发展远程空中打击能力。“空海一体战”战略的初始概念也是源自马歇尔的军事战略思想。

马歇尔的“中国”颇有争议。专门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波拉克评论说:“马歇尔的兴趣在于把一件人们都已理解知晓的事情倒过来,把各种理解混淆在一起,然后再找一个模式或可能性进行研究。他总是得出一些怪异的结论,不客气地说,简直就是‘自寻烦恼’。”波拉克还指出:“马歇尔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不能停止某种妄想,即美国将面临大的危险。当然你可以争论说,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是一件好事,但马歇尔绝不是五角大楼不可缺少的人物,他也不是什么万能的预言家。”

结语

是五角大楼的导师,还是妄想症患者?无论是关于马歇尔的定位,还是其军事战略思想,似乎关于他的所有问题都存在争论,无怪乎同一时期媒体对他的评价截然不同。马歇尔现已94岁高龄,自世纪之交突然因媒体的关注而红火过一阵之后,关于他的报道如今极为稀少,他重又归于本属于他的一份平静。并且,一如既往,他对赞同和批评都不置一词。

马歇尔计划篇5

重视细节

马歇尔跟踪大量的经验,在辨析崭新的实例中获得其中的很多细节,让经济学命题面对经验的有意义检验,使经济学分析充满活力和洞见。1883年、1885年和1888年,马歇尔安排了3次“工业之旅”,到英格兰中部、北部和东北地区快节奏地视察工厂,广泛调查实际情况。在中部城市伍斯特和伍尔弗汉普顿,从两家家族企业中发现规模经济和机械化是工厂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并考察工具制造产业。到茎思利访问了一家纺织厂和一家编织厂,观察专利对机器成本的影响。到谢菲尔德“去了所有的市场”,探访使这座城市得以出名的金属加工业,还研究了钢厂的工艺流程。关注特定区域内产业集中优势问题,成为《原理》生产分析中的重要主题。他把工业集聚现象概括为“产业区”理论,认为其最根本原因在于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阐述了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的3个主要原因:导使辅助工业不断地使用具有高度专业性质的机械,形成专业化供应商队伍;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促进知识外溢,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提出“产业组织”概念,将企业家才能与土地、资本和劳动一起视为4大基本生产要素。金属产业高度集聚的过程中诞生了一家专司分拣碎屑、处理废品的企业,《原理》用它来说明废弃材料“几乎不可能在当地制造业发生,即使它在少数人手里”。在第三次“工业之旅”中,参观了布罗顿和斯金宁格罗夫的矿业城镇、米德尔斯布勒的铁厂、哈特尔普尔的造船及维修业,以及米德兰的靴子加工厂,在作品中大量引用收集到的事实以佐证理论和观点。

马歇尔追求细节上的精密准确性。留恋过鱼市,以鱼市运行的经验内容例示厂商的生产条件、消费者需求如何与时间相联系,以及时间对于市场均衡的影响。在《原理》这段体现对经济力量洞察力的著名分析中,讨论了3种不同的时间:可以忽略的置于其他条件不变之下的“非常迅速的变化”――如气候异常导致的鱼价在极短时期中的波动,历时很久的变化――如人口增长导致对鱼的需求增长,适中时期的变化――如持续一段时间的牛疫对鱼的需求增长。区分了短期与长期:前者指在这段时间中某些投入如渔船和熟练水手不能改变,需求增加引发价格上升和供给增长;后者指可以调整生产规模,新厂商进入所带来的供给增加而导致价格下降。这个以局部均衡分析范式处理时间的方法是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恒久贡献,几乎见于今天任何一本初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市价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这句话既准确又形象,没有现实体认和理性洞察是提炼不了的。用森林比拟理想的产业生态体系。意识到气候、地理对经济解释的重要性。

领悟事理

马歇尔曾贪婪地阅读文献,搜寻与研究有关的历史事实,甚至打算写一部经济史专著。不仅研究包括从中世纪晚期开始的欧洲历史,还分析包括古代亚洲(中国、印度和波斯)和地中海盆地地区(以色列、腓尼基、印度和罗马)经济组织。例如,从屠能“边界”名词中发展出“边际”概念。读者深深感到马歇尔对17世纪以来的经济史的精通的程度。凯恩斯称誉他具有历史学家的素质。

任职剑桥大学教授的早期,他详细调查皇家邮政系统的历史,并比较圣约翰学院的“1/2天”邮政系统,得出不能垄断邮政服务的结论,讲出了当时人们很熟悉的一句话:“政府应是规则的制定者,只是竞争中的裁判。”连续几年观察各社会阶层在酒店、小旅馆的表现,以及源于小麦的产品如面包的外卖情况,向经济学家吉芬提示要关注与需求定理不一致的现象,导使吉芬在研究爱尔兰土豆销售情况时作出正式的理论概括。现在人们用“吉芬之谜”、“吉芬商品”、“吉芬效应”来指称这种现象。但埃奇沃思根据小麦价格运行情况对此提出质疑。马歇尔继而对小麦生产做了大量调查。甚至为了搞清美国多种小麦品种的产量,特别查阅众多科技文献,目的是让对手明白小麦供给价格弹性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生产组织形式。让人感到好奇的是,他并不是从北美小麦生产中得此结论,而是从自行车、水泥等行业的研究中受到启迪。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经济的一个迷人方面就是它能不断变化,它让我疯狂思考……我思考得越多,就越不敢肯定50年后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1920年7月26日马歇尔生日这天,夫人玛丽・佩利问他是否愿意每隔一百年回到地球上来看看已经发生了什么。他回答说:“如果一百年后我遇到一个刚刚来到天堂的人,那么第一个问题我会问他,煤炭消耗得怎么样了?”也是经济学家的外甥吉尔博评定马歇尔在察觉经济事实陈述的错误方面有异乎寻常的能力,如果有人出错,他会立即扑上去。于是,与马歇尔谈话会是一种使人气馁的经历。

直面底层

马歇尔出生在伦敦市东南端的一个街道,位于皮革制造中心,“离真正的贫穷很近”。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时,曾得到为贫困学生颁发的“伍德与黑尔奖学金”(20英镑)。当过学院的膳务员。福西特是剑桥政治经济学的首席讲师,对社会改革很有兴趣,这也影响了马歇尔。从剑桥毕业后的第一个暑假,马歇尔就去考察北部工业城市的贫困地区。此时穆勒的大众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刚刚发行。“书中的一些内容宣称了改善工人阶级及其远景状况的可能性”。这使马歇尔对经济学开始产生兴趣:“济学不仅能促进财富的增长,而且更能提高生活质量,于是我下定决心研究经济学。”因此,1866年被不少专家认定是马歇尔经济研究的元年。他坚持认为经济学是伦理学的侍女和实践的仆人,持有对人类进步的坚定信念。后来在教授就职演讲中表达了雄心壮志:“尽管我才疏学浅,力量微薄,但我仍怀有这样的宏愿,要尽我所能为剑桥大学这所英才的伟大摇篮培养更多的人才,使他们走入这个世界的时候,头脑冷静、内心热情,能够不遗余力地与周围的社会苦难作斗争,为使人们获得更多美好、高尚的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财富而努力,不达此目的,决不罢休。”

马歇尔认定“政治经济学是对人类日常行为的研究”,决不研究“与真实生活状况不符的虚构问题”。下功夫探究心理学,强调思维模型对经济过程的影响机制。1923年圣诞节晚宴时说:“如果我可以再活一遍,我会把我一生贡献给心理学。”“更密切地接触实业界和工人阶级的生活”,广泛采集人像类型,希望通过阶层和职业的划分能够得出关于面部特征的一般看法,但研究“穷人的面孔”没有得出可靠结论。夫人回忆道:“当我们常常出国或就在国内访问制造业城市时,经常赶在下班之前站在工厂的出口处,以便观察工人们下班时的情景。我们也常常在周末晚上光顾集市,观察女工们讨价还价。我们还对工业城市的救世军会议作了深入的调查。”在“工业之旅”中,到访工人住房和公共洗浴中心。在美国旧金山,参加农民促进协会会议。在意大利巴勒莫,由“西西里人都尽量避免走路”这个现象得出交通价格比其他城市便宜的结论。夫妻两人长期涉足慈善组织事务,每年向牛津大学扶老济贫委员会捐赠3.3英镑,并在参与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实情。马歇尔图书馆收藏有参与剑桥、牛津扶老济贫委员会活动的将近2000个案例。与“花园城市运动”的英雄霍华德一起探讨住房问题,参加“在哪里为伦敦的穷人提供住房”专题研讨会。在自己住地贝利奥尔庄园招待工人领袖,共同讨论社会问题。甚至让一些贫民在夏季住进来,与他们发展成为真正的朋友。校工们也很喜欢马歇尔平易待人的习性。

马歇尔肩扛“经济学骑士的社会责任”,把较多精力投向给予穷人更多发展机会上,强烈反对机会不平等。在以“工人阶级的未来”为题的演讲中,认为“真正的慈善在于提升能力,而不是直接减轻贫困”;“从长期来看,接受良好教育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好的投资”;“如果人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产,那么人们就会回到‘原始社会’。”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工作期间,作了遍布很多地区的面向工薪阶层的演讲。如果测试良好,听众可免费听取大学夜校课程,这更刺激了讲座的开展。以至别后很久,全城人民对他的事迹仍记忆犹新。调查在游船上工作的女员工所抚养的孩子成长情况,目的是找到一种合适的检查方法,以保证这些在船上的孩子接受足够的教育。在巴伐利亚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谷中,找寻到为了控制人口而只允许每个家庭的一个男孩娶妻的习俗。告诫人们减少新生儿数量不仅会降低人口素质,而且将降低总的福利水平。评论酗酒父母对孩子影响的问题,表明对遗传和优生的强烈态度。

建言献策

马歇尔多次受到政府的邀请参与调研工作,表现十分突出。提供咨询的丰富经历扩大了与现实世界的接触点,加强了判断经济问题的能力。就像他本人归结的:“经济问题每年都在变得更加复杂化,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用不同的结合方式来研究它们变得更加紧迫。”任职布里斯托尔大学时,参与调查有关威尔士和蒙默思郡的高等教育问题。任职剑桥大学的几十年间,积极投身3类政府工作调查。“不知疲倦地收集现实材料”,对更广阔领域内的经验有了更真实的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经验,提供专业、权威的公共表达。

第一类调查工作涉及19世纪8、90年代的货币问题。彼时由于白银贬值,英国生产力和产出增长率显著下降,也影响到印度贸易竞争力和经济增长。马歇尔形成3个调查报告,于1886年4月向皇家委员会写了一份关于贸易和工业萧条问题的备忘录,回答了委员会的9个问题和自己所提的4个问题,提出实行将黄金与白银以1:20的兑换比例组合起来的“混合本位制”,让合同在一种稳定的购买力状况下签订。受邀金银委员会,用了3天时间给出证明,回答了近500个问题,体现了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解释复杂情况的能力。1899年又向印度货币委员会提供证词。上述材料大都是货币理论研究的创造性贡献,也是学生们当时可用作参考的唯一详细的文字阐述。

第二类调查工作涉及税收、财政政策问题。1897年秋天,马歇尔向皇家委员会提交关于国家与地方税收分类与影响的专家证词,建议发挥税收对“有激情和创造力的人们”的激励效应,减少过度负担、对税收管理的“盲目干涉”和“发生腐败的机会”;分析财产税的实际影响,反对征收遗产税;地方税改要留给后代处理问题时的必要空间等。证词清晰地阐述问题,批判地审查所提出的各种解答。事先展开的调查,也使其学生收获很大。公开参与关税改革论战,坚持自由贸易政策,于1908年退休时发表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财政政策备忘录修正版。有人评价它“是一位学术经济学家曾写过的最好的政策文件”,是马歇尔作为政府顾问这项特别事业上达到的最高峰。

第三类调查工作涉及劳动委员会的工作。马歇尔为了能够加入劳动委员会,特意与许多工人代表和雇佣者代表接触。在给友人的信中,把这份经历描述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教育”。1893年6月,马歇尔向劳动委员会递交一份关于老龄贫困问题的初期备忘录。非常勤快地出席自己所在小组的庭审会,是一个积极的发问者,甚至追问“从计件工作的优点到加班的缺点,从工厂的卫生设备到就业波动,从8小时工作议案到雇主的责任,从水手到矿工,从女性工作者到农业劳动者”等基础性事实。收集男性员工对雇用女性的看法,也调查了人们对在某些行业拒绝雇用女性的看法。探究问题深处的复杂性质,怀疑最低工资概念和工会价值,质疑通过立法和政府干预再分配的政策,推动改革《济贫法》,强调公共与私人在慈善上的合作等。

旅途探访

马歇尔在1877年结婚之前,除了1866年由于需要偿还叔叔的欠款(资助马歇尔到大学深造),仅访问苏格兰等地,1874年仅访问威尔士,其余大部分暑假都在国外度过。单身时每年的必要开支300英镑,其中假期旅费就达60镑。婚后前13年的暑假,除了1881年10月初开始由于健康原因在意大利及巴伐利亚逗留一年,其余都在英国各地访问。1891年到1909年的暑假,除了1904年因会议、1907年因修改《原理》第5版外,都待在国外。当时英国大学的暑假持续4个多月,可以说马歇尔自参加工作后约1/3时间都在旅行。暑假之旅呈现独特模式,很多时间都用在实地访问、追寻新的经验来源上,携带很多装着书籍和文献的箱子以便写作。由于徒步旅行时经常背着包,年逾80岁时也还一直保持笔挺的姿势。前述很多调研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这些假日中完成的。这里只提取两个目的地作概要描述。

南蒂罗尔位于意大利境内,与奥地利交界,在那里总共过了3个暑假。他邀请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维塞尔、庞巴维克、朱克坎德等到自己住的旅馆参加茶会、探讨问题。发现应用于《原理》中的“产业本地化”案例(每个特定地区集中生产一种产品):“不知道村民们以什么方式掌握了养金丝雀的专门技术。于是,他们中的年轻人每人带着大概50只鸟笼,挂在一根扁担上,用肩挑着,去欧洲的各个地方开始售卖,直到卖完为止。”在《工业与贸易》中赞扬了这儿的伐木工人。有一年寄了100公斤的书籍和手稿到南蒂罗尔,天气晴朗时在树林里用气垫和折凳弄了个“宝座”,后背靠着石头,坐在那里连续几小时,完全沉浸在写作之中,夫人则带着画架在旁边写生。1881年在意大利巴勒莫呆了5个月,将超过350公斤的书提前运送。“弹性”概念就是期间坐在屋顶浴室盖遮荫处想到的。

叔叔去世时留给他250镑的遗产,马歇尔不顾亲戚们的“嘲笑”,决定把它花在1875年夏天为期近4个月的美国之旅上。在从利物浦出发的船上,与一位爱尔兰牧师和一位从南美归来的传教士深入交谈。在第一站纽约,考察了城市建筑、当时世界上最显赫的第五大道酒店、剧院和广告样式。在奥尔巴尼的两天半时间,访问工厂是主要任务。在波士顿的工作持续两个星期,是美国之行待得最久的地方。他与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任职40年,不仅对哈佛大学进行了成功改造,而且对美国社会几乎所有重大问题都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住在一起,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长谈,拜会了有“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称号的爱默生等,访问了钢琴厂、世界上最大的手表厂等8家工厂。走访康涅狄格州的立法机关和罗彻斯特的工厂。在新黎巴嫩沙克尔人主要定居点睡了一宿,收藏了他们的出版作品和宗教舞蹈的图片。在奥奈达人定居点逗留了5、6个小时。马歇尔早期关注过美国的托拉斯运动,这次又观察了合作原则在生产、流通和销售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其面临的困难。接着北上加拿大,访问农业学院、模范农场以及汉密尔顿(加)和布法罗(美)的工厂。审察加拿大国民性格,认定美国是一个更有潜力的移民目标。尔后到芝加哥、弗吉尼亚、旧金山、密苏里、印第安纳、辛辛那提、哥伦布、匹兹堡、费城等地调查,最后在纽约结束行程。这次旅行对马歇尔的思想带来直接冲击,产生长期效果。未来的论著无一不留有印记,并让他了解到还有更多问题需作进一步研究。回国不久便在剑桥作了一次题为“美国产业的一些特征”的演讲;在布里斯托尔就“美国经济状况”发表演讲,预见到这个国家未来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他与托克维尔一样重视新英格兰地区实践中的“地方职责”特征,培育了自己对自由贸易的持久信念。认为应该对地方政府的行动加以鼓励,从地方政府之间竞争中可获得很多好处,并限制中央集权的。对国有企业持反对态度,因为缺少竞争会带来成本增加和激励降低。

科学严谨

马歇尔在泰勒商业学校时,就被老师认定有很好的数学天赋,获得过数学大奖。由于父亲讨厌数学,马歇尔只得将欧几里得几何书藏在口袋里,供上学来去路上用。看完一个定理就边走边想,用脚尖划地求解,由此形成转脚趾的习惯,很多年改不掉。选择大学时放弃奖学金较多且稳定的牛津,自费到有英国数学鼻祖之称的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研究生就读时,曾打算献身于分子物理学研究。扎实的数理训练在经济学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使他成为“图解经济学的奠基人”。

马歇尔预见到20世纪的经济学中将出现大量的定量分析,以补充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定性分析。主动表达想成为皇家统计学会终身会员的愿望,并在1880年成功入选。从报纸、期刊、书籍、统计研究材料中收集很多“统计注释”,包括人口、国民收入、消费、贸易、税收、价格数据,死亡率、犯罪、酗酒问题的数据,煤、水及其它能源的数据等。考察过程中总是详实地询问、具体地记录。为了保存和管理这些数据,按年份编写“红皮书”,以处理各种自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后来他将这个方法介绍给数位友人。勉力获取数据,代价是占用了宝贵的写作时间,但也向世人展示了“从所有层面理解这个永远变化的经济现实”的决心。1885年,为皇家统计学会周年庆典准备了论文“统计学的图表方法”。特意参加1891年皇家统计学会会议,了解贫困等级分类和有关数据计算问题,为改进养老金计划提供支持。在皇家委员会会议上准备了“一大包一大包的印度图表”,直接向注册总署负责数据的人士和统计学家询问。给学生上课和为公共论题提供专家意见时喜欢运用数据并作图解分析,穿插讲述一线故事,使听众突然间顿悟。

马歇尔计划篇6

她们是特殊的名人。在总统或者首相身边,光环闪耀,伴随荣光,成为总统政治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左右国家命运,把握历史走向……

她们名字之外的另一个称号叫“第一夫人”!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4日,贝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他的妻子米歇尔今年44岁,历史与命运注定她要成为一道崭新而独特的风景:皮肤黝黑,非洲裔;身高1.8米,是美国“第一夫人”中个头最高的……

用篮球考验奥巴马

米歇尔在一个典型的美国工薪阶层家庭中长大,她的父亲是水管工,母亲是秘书。

米歇尔从小就成绩优异,曾进入芝加哥历史上第一所为天才少年提供特殊课程的学校学习,并且还跳过几级,在13岁就选修相当于大学水平的生物课。中学毕业后,米歇尔顺利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社会学,是大学里为数不多的黑人女生之一。随后米歇尔又考入哈佛法学院,她的同学说她聪明绝顶,做什么事都举重若轻,总是受人青睐,“各个层次的同学都非常喜欢她”。

1988年,米歇尔毕业后回到芝加哥,供职于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但米歇尔不满足于在律师事务所终老,她选择了公共领域来展示自己的才能。1990年,在通过当时的芝加哥市长办公室副主任的面试后,她很快得到了一个在市政府工作的机会。此后,米歇尔先后在6个机构的理事会担任职务,并于2005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医院负责外事的副院长,薪水是丈夫的两倍。

1988年,米歇尔在芝加哥西德利与奥斯汀律师事务所结识了奥巴马,奥巴马当时刚刚完成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一年的课程,来这家律师事务所实习,而米歇尔在此专接知识产权案件,被管理层指派帮助奥巴马。

奥巴马对米歇尔可谓一见钟情,不过米歇尔担心办公室恋情影响不好,所以迟迟未接受奥巴马。米歇尔的哥哥克雷格说,米歇尔在带奥巴马回家拜见父母时,家人最初都以为,“他不过是米歇尔生活中的另一个匆匆过客。妹妹的眼光太高了,奥巴马根本不符合她的要求。”米歇尔央求哥哥与奥巴马一起打篮球试探一下他的为人――她总听爸爸说球场是深入了解一个男人性格的理想场所。克雷格说:“通过这场篮球赛,我没有发现他性格存在缺陷。”于是,米歇尔和奥巴马开始约会,经常出双入对。

玛丽亚承认,她第一眼并没有瞧上女儿的追求者,奥巴马也不做个自我介绍,“我当然有意见”。但她话锋一转,说:“随着我对他了解的加深,我发现这个年轻人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尽管某种程度上米歇尔是个完美主义者,但她却是家中最懒散的一个人。事实上,米歇尔最渴望的伴侣是具有父亲乐观品质的男人,而这种世界观确实与奥巴马充满自信的性格之间是一条直线。

奥巴马的“秘密武器”

起初,米歇尔并不是政治进程的积极支持者,她说,“因为我感觉政治舞台乌烟瘴气,贝拉克则是一个很干净的男人。我过去曾想,他最终会醒悟过来。”

然而许多了解奥巴马的人都知道,奥巴马能入主白宫,米歇尔功不可没,她是奥巴马竞选成功的“秘密武器”。她经常和丈夫讨论国家大事,为他的演讲出谋划策。2004年竞选参议员成功后,奥巴马曾经公开宣布,米歇尔才是奥巴马家“最耀眼的明星”。在为丈夫竞选时,米歇尔喜欢用唠家常的方式演讲。她会谈起自己的父母,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会说起两个可爱的女儿,称她们是上帝赐给她最好的礼物;当然也会谈谈自己的丈夫,谈他多么优秀,称他可以改变美国。“我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之间挣扎、疲于奔命。我最能理解这些母亲的心。”米歇尔这番肺腑之言不知为奥巴马赢得了多少美国妇女的心。

奥巴马的政治抱负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秘密,但他在政坛上的快马加鞭还是让家人感到震惊。2000年,奥巴马还只是伊利诺伊州一名默默无闻的州参议员,在第一次竞选国会参议员时落选。2004年,他以压倒性胜利进军国会山,成为美国参议员。他获得的选票总数也创下了伊利诺伊州选举史上的最高纪录。在他的家人还没适应这一新身份的时候,奥巴马又开始考虑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米歇尔说:“这是一个很突然的决定,他刚刚赢得参议员职位,说心里话,我觉得这已经够好了,(他)已经是美国参议员了。”

但后来她还是跟上了奥巴马的节拍。

作为总统大选的一项必要内容,米歇尔也会时不时在公开场合演说,多次演说下来,米歇尔已经越来越有亲切感。米歇尔的演说富含感染力和号召力,她从不长篇大论,而是喜欢用唠家常的方式演讲。

或许从表面上看,米歇尔的演说有些杂乱,然而却能更好地感染民众。她不会谈及丈夫的竞争对手,更不会拼命揭对手的短处,也不会谈及政治,却能很自然地为丈夫拉到更多选票。

同为非洲裔,奥巴马长得还不够黑。奥巴马的妈妈是白人,爸爸是黑人,而米歇尔的“黑”更为纯粹。她出生于芝加哥南部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今年44岁的米歇尔,按第一夫人的标准看,几乎显得过于年轻。但米歇尔对奥巴马竞选总统,有种志在必得的期待。她说:“我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想一直不停地竞选下去,我们想一次成功,趁着我们年轻有活力,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可以大胆地改变这个世界。等我们到了谨小慎微的年龄,我们会给其他人让路。”米歇尔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即便出镜,也是选择一些关于如何操持家务或者如何成为丈夫贤内助的生活话题。不过,总统候选人夫人的特殊身份难免会让米歇尔碰到一些尴尬的场面,或者回答一些很刁钻的问题。在一次演讲中,被问及如何看待共和党制造的攻击奥巴马的广告时,米歇尔回答:“幸运的是,我们太忙了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广告”。律师出身的她,帮丈夫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尴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自始至终,米歇尔都表示自己不喜欢政治,更喜欢当一个“称职的妈妈”!

相夫教女不输劳拉

从去年美国大选紧锣密鼓地展开至今,奥巴马的家庭一直备受关注并成为美国家庭的楷模。而这不能不归功于16年来给予他最大支持的妻子。

在世界第一夫人中,作为贤妻良母的劳拉和布什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截然相反的两类人:小布什是出了名的懒汉,劳拉则是那种每次淋浴后都会把浴室清扫得干干净净的人;小布什偏重阅读管理方面的书,且看完后到处乱丢,而劳拉博览群书,自己的书柜总是摆放得井井有条;丈夫在外喜欢出风头,爱耍嘴皮子,遇事不冷静,妻子则不张扬,

遇事沉着冷静,话不多却总能切中要害。小布什曾对记者说,是劳拉让我集中精力干事情,而且提醒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劳拉说自己给小布什的生活带来了平和,而小布什则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兴奋与激情。但对政治不参与,在家一心一意照顾她的一对双胞胎千金――芭芭拉和詹纳。

于是有人以劳拉・布什作比较,认为贤妻良母的米歇尔堪比劳拉,因为她也始终将丈夫和两个女儿摆在第一位。

“对我来说,生活就是结婚生育、买房子有自己的家,贝拉克可能是一个律师行的合伙人,或者是个教师,或者在社区工作。我们看着孩子长大成人,接受教育。然后参加他们的婚礼,抚养我们的孙儿。”这是米歇尔・奥巴马曾经描绘的理想生活。

“无论在白宫还是在我们自己的家,孩子将总是我们小宇宙的中心。”米歇尔说,当然这也是2岁就失去父亲、跟随母亲颠沛流离的奥巴马的最大心愿。“我们关心她们成长的每一步,尽量给她们正常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检查她们有没有做作业,定期参加家长会,都是我们在忙活的。”

贝拉克・奥巴马和米歇尔有两个女儿――10岁的马莉娅和7岁的萨莎。米歇尔常常在竞选活动现场给这两个被她称为“小人儿”的孩子打电话,她跟丈夫、女儿的甜蜜家庭生活也一直是奥巴马在竞选中的一大“卖点”。

米歇尔的家庭琐事也能吸引民众。比如她家从来没请过保姆,如果她有事外出,她就让70岁的母亲照顾孩子。在竞选演讲中,她常常会说“多谢外婆”,在提到孩子的时候,她常常说难过得“无法呼吸”,因为大选使两个读小学的女儿备受冷落。

现在作为当选总统奥巴马的妻子,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将把律师的才能带人白宫。但是她已表示,她的优先事务将是照顾两个女儿。她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说老实话,我的头号工作将是继续当‘妈妈’,照顾10岁的马莉娅和7岁的萨莎。”她还称,她希望将重点放在让妇女保持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方法和军人家庭的需求上。她将任奥巴马的非正式顾问。

抨击男性更看重自我

在男人的事业选择问题上,米歇尔曾经发表过尖锐的看法。2004年,她对《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说:“我注意到,在所有男人眼里,最重要的是自己,其次是家庭,上帝或许在其中占据一定位置,但自己总归是第一位的。但女人一般是将自己排在第四位,这是不健康的。”

她还说:“我来自一个传统家庭,我在成长过程中见到的是:妈妈料理家务,爸爸上班赚钱。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餐。这样的生活让我有安全感。但奥巴马来自一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他的成长过程没有父亲的陪伴,母亲则在世界各地奔波。因此我们在很多家庭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我必须放弃自己的一部分看法,他也是,这就是婚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让步。”

有时候必须寻求妥协。她说,“你正在做大事,赶快走吧,我来料理这些琐事。因为就算这样说的话,我心里也会很生气。”朋友们说,米歇尔和奥巴马都为迁就对方做出了牺牲。米歇尔的前同事辛迪说:“有时这个人让步,有时那个人让步。经济问题是一大麻烦。当时两个人欠着不少学生贷款,经常为这个问题争吵。”后来,奥巴马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大大缓解了家庭经济状况。

至少在目前这个时候,米歇尔已接受了将自己的事业放在丈夫和家庭的后面。对此,她解释说:“我知道,帮助这个国家挑选一名合格的总统比我的事业更重要,我不想太自私。此外,我相信他(奥巴马)是最合适的人选。我每周有三四天在路上跑,不可能从事一份全职工作。奥巴马从没要求我放弃工作,他希望我做‘让自己感到舒适的事’”。

奥巴马参加大选后,她为了照顾家庭并辅佐丈夫竞选,被迫减少了80%的工作。苏珊是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负责法律和政府事务的副主席,她说:“她(米歇尔)原打算彻底离职,但又舍不得自己的事业。她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很难说放弃就放弃。”做了第一夫人,想不放弃也难了。

事业智慧堪比希拉里

有媒体认为,跟美国历史上有名的第一夫人相比,在事业成功和智慧方面,米歇尔堪比希拉里・克林顿。

希拉里・克林顿是女性从政的成功典范。米歇尔・奥巴马虽不从政,却也是事业成功的典范,是全美国职业女性看齐的榜样。

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米歇尔先后就读于美国顶级名校普林斯顿和哈佛法学院,受的是最精英的教育。毕业后先是成为成功的律师,继而成为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她曾经担任过芝加哥规划署署长(该署长后任芝加哥市长)助理,还创办过领导者培训计划项目。

在去年1月份成为丈夫的全职竞选顾问前,除在6个机构的理事会担任职务外,她还是芝加哥大学医院负责外事的副院长,年薪高达21.2万美元,是奥巴马的两倍,是典型的赚钱养家。所以有人说,可以不当总统,但不能没有米歇尔这样的老婆。

与媒体的视觉不同,有些选民将米歇尔的坦诚和希拉里的躲躲闪闪做比较。新罕布什尔州一名积极活动分子表示:“我相信米歇尔说的话,但我无法相信希拉里,我也不想去分辨克林顿的不忠历史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为什么希拉里不将克林顿踢出家门呢?我敢打赌,如果她那样做的话,很多人会将票投给她。”

正如有些选民所说的那样,因为有米歇尔这样一位妻子,即使奥巴马不是一位完美总统,但他肯定是一个敢说真话的总统。

引领时尚比肩杰奎琳

既有内涵,又注重着装打扮,有媒体称,米歇尔・奥巴马有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风度。

杰奎琳・肯尼迪引领时尚,被称为一个时代梳妆的人。

米歇尔拥有自己的私人造型师,在大选过程中,她利用各种机会显示居家女人的质朴与优雅,她在公众场合出现时的着装和她的品位自然很快成为那些时尚杂志的“八卦”。

凭借高挑、自信、端庄的形象,米歇尔正成为众多知名设计师追逐的焦点,备受美国时尚界的推崇。外界都爱拿她和杰奎琳・肯尼迪比较。《名利场》“年度全球最佳衣着人士”评选、《人物》杂志2008年度十大最佳衣着品位女性、《花花公子》“最性感政治女性”的评选中,米歇尔都榜上有名。《人物》杂志曾这样评价她:“米歇尔在选战中一路走来散发自信、令外界惊艳不已,她的雅致造型令人想起著名的前第一夫人。”这番话显然是指米歇尔的装扮神似杰奎琳・肯尼迪。

“她穿我们平时穿的衣服”,这样的时尚评价,使米歇尔立即和那些年轻的女性支持者们缩小了心灵距离。她上电视时提及自己穿的一条棉布花裙子,随即那家服装零售连锁商便迎来了蜂拥而至的女顾客,她们都是为了那条148美元的

裙子来的,该公司还表示,那款商品在许多家商店中都脱销了。

“无论什么场合,我都会穿自己买的衣服。”米歇尔的着装原则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单色调,如紫色、白色、黑色、红色,衬托着最令人憧憬的古铜肤色,偏爱无袖中长裙,显示她修长的身材。

马歇尔计划篇7

然而,《纽约时报》记者乔迪・坎特日前出版的新书《奥巴马家庭》,却颠覆了这名受人欢迎的第一夫人的形象。该书将米歇尔描绘成一个强硬的政治角色,并惊曝内幕称,虽然米歇尔在公开场合一直表现友善的面貌,呈现白宫的软形象,但是私底下却经常“后宫干政”,她多次因不满白宫团队而力促丈夫“换人”,性格火爆的她甚至“像女王一般”经常在白宫内“大发虎威”。

最新一期《国民问询报》更披露,由于不满新书“虎妻”负面形象,日前米歇尔竟痛哭失声,冲进办公室和丈夫奥巴马大吵。经历了一连串打击后,米歇尔或许压根就不想让丈夫当总统,甚至根本就希望奥巴马连任失败。不过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1月12日,米歇尔却在美国社交网站推特(twitter)上闪亮登场,助夫君竞选连任,狠狠地反击传言一记巴掌。

她认为奥巴马团队“过于狭隘”?

“她认真聆听他说的每一个字,时不时地点点头,她的眼睛因他的话而闪烁。”在《奥巴马家庭》一书中,乔迪・坎特描写道。2011年1月12日晚上,奥巴马在美国图森市亚利桑那州大学的枪击案受害人悼念仪式上发表了饱含感情的演讲,而他的妻子就坐在悼念会的第一排。米歇尔的目光一直坚定地追随着他。

当总统奥巴马形容幸存者吉福兹议员第一次睁开眼睛的情形时,米歇尔闭上眼睛,长时间地沉默起来,以表现出她丈夫演讲中所传递的一种宽慰。好像她的配合可以给在座的人带来一些激励并推进她丈夫的演讲一样。演讲结束后,米歇尔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满意。“她脸上得意地写着:这就是我想让你成为的总统。”

然而,这位记录美国第一家庭的记者很快笔锋一转,向读者呈现了美国总统夫人的另一面:私底下,米歇尔对自己的丈夫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总是向他宣泄着她的各种不满。如米歇尔一向认为奥巴马团队过于狭隘、缺乏战略,但她从不直接与团队沟通,而是通过奥巴马表达她的意见,也因此在许多会议上,会听到奥巴马说:“米歇尔觉得我们的方向不对。”

2010年1月,当共和党人斯科特・布朗于马萨诸塞州赢得了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的职位后,通过人员改组致使一些高级顾问离开,而米歇尔就是当中最强劲的幕后推动力。

“非常焦虑和缺乏安全感”的米歇尔也会和丈夫的核心团队直接发生冲突。坎特就在书中详细描述了米歇尔与前白宫办公厅主任拉姆・伊曼纽尔及前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之间的激烈争论。

有一次,伊曼纽尔在没有咨询过米歇尔的情况下,就替她答应出席一场活动,为此米歇尔十分愤怒。作为报复,此后半年,她缺席了中期选举的所有活动。2010年9月,伊曼纽尔辞职,转而参选芝加哥市市长,并取得了胜利。

坎特写道:“米歇尔对奥巴马任职总统有着很深的影响,她有意地告诉丈夫自己的感觉,她对机会与和平的狂热信念,用她的世界观来产生力量,她愿意做不受欢迎的事,并为此支付一定的政治成本。”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坎特并未直接采访过奥巴马夫妇本人,而是听取了33位白宫工作人员的描述。此外,得益于参议员妻子的身份,坎特常年和白宫打交道,也因此能够获知白宫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她不是愤怒的黑女人”

据《国民问询报》披露,米歇尔获悉坎特书中的内容后,一方面对白宫助手泄露她的“负面情报”感到非常愤怒,一方面对丈夫奥巴马的无能深感不满,认为身为总统的他居然无法管住白宫职员的嘴巴,任由不利于第一夫人的传闻满天飞。

为了挽救负面影响,奥巴马赶紧嘱咐白宫新闻发言人杰伊・卡尼在白宫的例行记者会上指责《奥巴马家庭》一书“过度渲染事件并与事实脱节”,并称媒体“不负责任”。而也许并非巧合的是,就在今年1月9日米歇尔“大闹白宫”的当天,奥巴马手下干将、白宫办公厅主任比尔・戴利突然辞职。

但在10日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今晨》节目采访时,米歇尔为自己的角色进行了辩护。她说:“从贝拉克宣布(竞选总统)之日起,人们就一直试图将我描绘成这样一种形象,就是说,我是一个愤怒的黑女人。”

她称自己很少涉足包括总统办公室在内的白宫西翼,而且从未与前白宫办公厅主任伊曼纽尔或前总统新闻秘书吉布斯发生口角:“我不与我丈夫的下属谈话。我不参加会议。”

米歇尔表示:“我是奥巴马的头号密友,但他身边有非常多睿智的人才。我和他都希望,他能和最有专长的幕僚讨论政治议题。”但她同时坦承,这并不表示她和奥巴马不会互相讨论和对话。“如果我不同意某件事,就会告诉我的丈夫。”她说。

据悉,米歇尔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今晨》节目采访并非专门针对坎特的新书,而是早已有之的安排,只不过节目排期刚好排到了现在。而坎特也在随后接受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面向全国》节目的采访。她维护了米歇尔的形象,称自己并未在书中将米歇尔描述为“愤怒的黑女人”,相反,在她的心目中,米歇尔非常坚强,而且表现要远胜于总统奥巴马。

著名的专栏作家凯瑟琳・帕克在《芝加哥论坛报》上发表文章,称米歇尔的形象被误解了。她说,“谁说第一夫人不可以生气?如果她在镜头前不微笑,或是不专注,人们就会说她是一个愤怒的女人。”

“事实上,我采访过的官员都无一例外地声称,自己非常佩服她。她的确是我所见过的第一夫人中最美丽、和蔼、智慧、优雅、乐于奉献的妻子和母亲。”帕克以高度赞誉的笔调写道。

承受着第一夫人的精神压力

诚如坎特所言,面对深不可测的华盛顿政治,奥巴马入住白宫后就像“从天上回到了地上”,但米歇尔与之相比,表现却远远超过人们对她的期待。

不为公众所知的是,2008年选举结束后的几天里,米歇尔对要搬到华盛顿感到十分忧虑。她本来想的是在女儿完成学业之前一直都呆在芝加哥。2004年,奥巴马当选参议员时,米歇尔就拒绝把家搬到首都和他团聚。她对于通过政治来改变生活水平不抱有什么希望,同样她想让自己的孩子远离华盛顿这个太过现实的世界。

然而,当奥巴马明确地说他需要她和女儿们时,她改变了她要一直呆在芝加哥的想法。自此,米歇尔开始在公众面前转变。

她不得不在各种仪式上尽到人们所期望的第一夫人应尽的职责,即便心里抗拒,也必须和国会议员的妻子一起参加乏味的年度午餐;她没法再送女儿上学,有时候甚至都没法去观看她们的足球赛;此外,因为女儿们也备受聚光灯关注,这让她感到很不安;她不再仅仅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奥巴马每五分钟都会有日程安排,突然间她需要转变成他的助手。

因此,服装成了米歇尔“快乐的补偿”,因为她对人们心中一成不变的高雅自信的第一夫人形象感到压力重重。她跟邻居说:“如果我不得不参加聚会,我就要买一条新裙子。”然而,在艰难的经济时期,她却因此而备受非议,在她买生活用品时,大家把焦点都集中在她穿的515美元的运动鞋上。

就连米歇尔在丈夫竞选获胜后发表感言称自己“第一次为国家感到自豪”,都备受诟病:“难道她以前没有为自己的国家自豪过吗?”当她提出为减少肥胖儿童数量的减肥计划时,她又受到了相当恶毒的“礼遇”――其形象被反对国民减肥计划的漫画家丑化成了嗜吃汉堡包的发福暴食者。

的确,过去几年来,身为第一夫人的米歇尔一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方面,她的丈夫奥巴马由于经济政策屡屡受到国内民众的谴责,另一方面,她的两个女儿甚至也在学校遭到同学的奚落,再加上焦头烂额的奥巴马最近一直忙于政事,很少陪妻子女儿享受家庭生活。

有传言称,米歇尔对奥巴马下了最后通牒,说她已经受够了白宫的生活,如果他还要竞选连任总统,她就带着两个女儿――13岁的玛丽娅和10岁的萨莎返回芝加哥,并和他离婚。

马歇尔计划篇8

关键词:冷补材料;黏聚性能;疏松性能;耐水性能

中图分类号:U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373-02

引言

沥青路面坑槽类病害区别于车辙、泛油、纵向裂缝等带状或影响面积较大的病害,虽然其病害面积较小,但对路面使用性能以及通行能力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如果不进行及时修补,水分会逐渐渗入到基层从而导致路面结构性的破坏。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相对冷补沥青混合料具有铺筑或修补面积更大、修补效果更佳的特点。《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以下简称规范)对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性能评价方法等有一定的规定。但这些规定用来评价冷补材料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因此对冷补材料的设计方法、路用性能和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及指标进行研究对提高沥青路面的养护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沥青路面冷补材料性能检测方法与评价

1.1性能试验方法改进

(1)黏聚性能试验

根据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黏聚性能特点对黏聚性能试验进行修正,修正后试验方法为:①将质量约700g的沥青路面冷补材料装入马歇尔试模中,放在4℃恒温室中保温3h以上;②取出后双面击实各5次,制作成马歇尔试件,试件高度应满足51mm±1.3mm;③将其脱模后称重(G)并放在标准筛上(标准筛底部为直径305mm,筛孔为26.5mm,如图1所示),盖上盖子。将标准筛直立,使试件沿筛框来回滚动20次,大约每秒一次;④打开筛盖,称取最大一块的质量(G1),计算破损率,破损率不得大于40%。

笔者对设计的沥青路面冷补材料(LB-13、LB-10、LB-5)和某进口沥青路面冷补材料a(LB-a)和某国产沥青路面冷补材料B(LB-B)按照修正后黏聚性能试验方法进行黏聚性能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2)疏松性能试验

目前,规范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疏松性能评价较为粗糙,无法定性评价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性能。笔者结合材料实际情况对试验方法进行了修正。修正后试验方法为:采用塑料袋将拌制好的沥青路面冷补材料密封好,放进-10℃的冰箱中24小时,取出后观察混合料能否用铁铲方便的拌合操作的方法评价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低温工作和易性能。按照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分散状态划分为1-5个等级。如表2所示。笔者对几种混合料按照修正疏松性能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3)耐水性能试验

沥青路面冷补材料胶结料黏度较热拌沥青混合料黏度低。对结合料黏度低的沥青路面冷补材料而言,结合料与集料的黏附陛尤为重要。规范规定的试验方法评价沥青路面冷补材料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目测混合料裹附面积试验误差较大,且不可能精确至1%,裹附面积只能采用定性分析判断。②沥青路面冷补材料形成强度后的耐水性能无评价方法与指标。

笔者对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耐水性能分为结合料与集料黏附性评价和混合料形成强度后的耐水性能评价。

a、结合料与集料黏附陛修正后试验方法

①在1000ml的干净烧杯中注入800ml左右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取250g的沥青路面冷补材料放入沸水中,试验时以每秒1周的速率用玻璃棒搅拌,持续3min。停止加热并将水面上漂浮的沥青撇去以免二次裹附。②将水冷却至室温,倒掉水分并将湿混合料放到白纸上。目测残留沥青裹附率。沥青裹附率按照表4划分结合料与集料的黏附性等级。

B、沥青路面冷补材料形成强度后耐水性能评价方法

①修正浸水马歇尔试验

与热拌沥青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不同之处为沥青路面冷补材料试件成型分为两阶段成型,第一阶段双面击实25次,侧面竖立放置110℃烘箱中24h后再双面击实25次。结合沥青路面冷补材料通常用于冬季及雨天,水浴温度由60℃修改为40℃。

②修正冻融劈裂试验

与热拌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不同之处为沥青路面冷补材料试件成型分为两阶段成型,第一阶段双面击实25次,侧面竖立放置110℃烘箱中24h后再双面击实25次。水浴温度由60℃修改为40℃。

笔者对几种混合料按照修正后试验方法进行结合料与集料黏附陛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试验结果分别如表5-表7所示。

(4)马歇尔试验

根据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马歇尔试验特点对马歇尔试验进行修正修正后试验方法为:取1100g左右的沥青路面冷补材料常温下装入马歇尔试模中,双面各击实25次,以侧面竖立放置110℃烘箱中24h,取出再双面击实25次,再置室温竖立放置6h以上,脱模后在40℃恒温水槽中养生60min,进行马歇尔试验。修正后的马歇尔试验有效的降低了集料的击碎程度,且水浴温度为40℃与实际情况相符。几种沥青混合料按照修正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如表8所示。

(5)车辙试验

目前规范对沥青路面冷补材料和冷补沥青混合料的车辙试验均无规定。笔者根据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特点,将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成型采用分阶段成型,养生方式采用自然养生和烘箱养生两种方式,根据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实际使用情况,车辙试件试验温度为40℃。具体试验方法为:将拌合好的沥青路面冷补材料按照要求倒入试模中,在常温条件下(25℃)在轮碾仪上往返4次,然后将试件置于室外通风处自然养生3天,在将试件放置于110℃烘箱中6h,而后在轮碾仪上往返8次,再将碾压后的试件置于室外通风处养生7天,测其动稳定度。几种沥青混合料按照上述车辙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如表9所示。

1.2沥青路面冷补材料性能技术指标

根据大量的沥青路面冷补材料试验结果,并结合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实际情况和参考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评价方法和要求,提出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性能技术指标要求,列于表10。

2结论

(1)根据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特点,提出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原材料原材,并通过大量试验设计出三种级配的沥青路面冷补材料。

(2)根据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特点,对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试验方法进行改进,并进行各项性能试验。

参考文献:

[1]余胜军常温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2.

[2]盖卫鹏冷补沥青混合料养护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2.

马歇尔计划篇9

[论文关键词] 马歇尔 企业家 素质 

[论文摘要] 马歇尔立足于现实阐述了自己的企业家理论。马歇尔从企业家的界说、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企业家的作用几个方面对企业家进行了分析。马歇尔把企业家的界定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能联系起来,认为企业家应担当风险、经营管理和创新,并具有相应的知识、领导和一般能力。 

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新古典学派的代表。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其企业家思想。

一 、 企业家的界说 

在马歇尔之前,已有经济学家使用“企业家”这一概念。在坎蒂隆的《商业性质概论》中多次使用了“entrepreneur”这一术语。在他看来,企业家的外延很广,比如租地农场主、布商、制造商、面包师、屠户、商店店主和零售商等等。(p25-26)亚当·斯密, “对企业家的界说为后继经济学家研究企业家问题确立了基本框架”(p275)。他认为,资本家(企业家)“几乎没有劳动”,但由于其资本的垫付能力而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对企业家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他说,企业家“是应用既得的知识创造供人类消费的产品”的人(p372)。在马歇尔的著作中,企业家的地位很重要。马歇尔喜欢在企业家前面加上限定词,例如“机警的企业家”,“机敏的企业家”,“谨慎的企业家”等,这无疑包含着马歇尔的价值判断。在《经济学原理》的正文中,马歇尔没有给出“企业家”的直接定义,所以通过马歇尔的叙述,必须明确“企业家”所指代的内容。 

马歇尔在谈到生产要素之一的组织时,涉及到了企业管理。他说:“在大多数营业中,都有企业家这个特殊阶级参与其事。” (p305)“在近世的大部分营业中,能够如此地指导生产以致一定程度的努力能最有效地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任务,不得不分裂开来,而转入专门的雇主手中,或用较为普通的名词来说,转入商人的手中。他们‘冒着’或‘担当’营业的风险;他们收集了工作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他们安排或‘计划’营业的一般打算,并监督它的细小事情。”(p305)可见企业家是营业中的主体,是中间人,是商人。企业家所担当的角色是企业中风险的承担者和管理者。在《经济学原理》的附录中,马歇尔给出了一个近乎定义的论述:“这一名词来自亚当·斯密而惯用于欧洲大陆,用它来指那些把企业的风险和管理看作自己在组织工业工作中应尽的本分的人,似乎最适当不过了。”(p392)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企业家是劳动者,企业家只有在工业中,才能称之为企业家,并且要承担一定的职能,尽自己的本分。在此基础上,马歇尔对企业家进行了分类:“一类引用先进的企业方法,另一类墨守成规”。

二、 企业家的素质及作用 

马歇尔道出了理想的企业家所需的才能。

马歇尔依据企业家所履行的不同职能对其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分析。 

首先,以他作为商人和生产组织者的作用而论,企业家必须具有他自己行业中的物的透彻的知识。他必须具有预测生产和消费的广泛变动的能力,他必须能谨慎地判断,大胆地承担风险;他当然必须了解他的行业中所用的原料和机械。(p309)马歇尔的企业家素质论中,伦理性素质(亚当·斯密讲的节俭、不妄为、爱秩序)呈隐退趋势,技能性素质占据主导性地位。企业家必须对所从事的行业的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没有很好的预测能力,企业家就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立足;企业家应有创新精神。他们把新的技术引入到生产领域,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家还应该具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以理性判断作为其基础的。其次,以他作为雇主的作用而论,他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马歇尔所说的这些素质是一个企业家能“尽本分”的重要保证。他描述出的企业家近似完满的人,是一种理想类型。在现实中,真正的企业家却很少有如此全面的能力。以上讨论的是企业家的素质,那么企业家所需的素质是如何获得的,即企业家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的人只要具有“耐心、天才和好运气”,有效地经营管理,都有成为企业家的可能,更不用说那些具有较多优势和机会的资产阶级了。这种可能性要成为现实,还需要其他条件和因素。先天的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包括物质条件和各种就业机会和途径。后天的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工业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从马歇尔对企业家素质的有关论述中来看,企业家的职能是担当风险、经营管理和创新。

三、马歇尔企业家思想简评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马歇尔的企业家思想在企业家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既对前人的思想有所继承又对后人产生了影响。马歇尔也有自己的创新,并且论述的更为系统、全面和深刻,比如他讲到的“创新”的重要性,“好运气”的作用。马歇尔对企业家的关注和系统论述是时代精神的反映。马歇尔将企业家定位于“工业生活”中,这样企业家就是处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在马歇尔的论述中,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色彩。 

 

参考文献: 

马歇尔计划篇10

北约的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欧洲和北美国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30个成员国。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马歇尔计划(themarshall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Recovery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