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生爱情感言十篇人生爱情感言十篇

人生爱情感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6:36

人生爱情感言篇1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爱;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对中学生作文的目标要求是“中学生作文要能够用自己鲜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描述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感受、体验。”能感动人的文章必然是充满了爱的文章,必然是充满真实情感的文章,只有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爱,把自己的心交给读者,才能打动自己和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的语言表现的是真实的自己。”但是,现在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语言苍白,情感匮乏,内容空洞。那么,如何使中学生的作文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蕴含丰富的情感体验呢?

一、中学生作文现状及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作文,语言苍白干瘪,词语匮乏,表达直白枯燥,题材陈旧,不能发现美,表现美。造成中学生此种作文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语言的积累。在课堂改革的浪潮中,一些中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不够,尤其是对文本语言的分析不够,这就使得学生不能从课文文本中汲取语言营养,更不能把文本中精彩的语言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其次,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面对现在的网络和电视等多媒体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不但导致阅读兴趣低下,阅读量严重不足,还抑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中学语文推荐了课外阅读书籍目录,甚至有些学校还为学生购置了这些阅读资料,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被无限压缩,甚至没有课外阅读时间,这些直接导致中学生作文语言的单调,情感的干瘪。

二、加大学生对优秀文本的阅读,感受爱的语言表达

作文水平的提高来源于日积月累,学生只有在对优秀文本不断地阅读中,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和词汇,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语言表达的魅力。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本,在讲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语言质朴感人,情感真挚,通篇对父亲的爱像缓缓流淌的溪流,令人怦然心动。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反复的阅读来感悟作者语言的精妙,文笔的练达,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例如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进行点拨“作者以写父亲的背影来表达对父亲的爱,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作者是怎样分别进行描写的?文中对父亲有哪些细节性的描写?课文第六自然段描写作者望父买橘中的背影,作者是怎样进行细节描写的?在这四次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中,你学习到了表达爱的什么语言方法?”这些问题指导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让学生感受爱的语言表达方法。

三、师生互动,用爱唤醒爱

教师是学生写作的点拨者、引路者、指导者,示范者,同时也是作文的参与者。语言是情感的载体,而文章就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国古人就曾经说过“歌以言志,诗以咏情,”这也说明从古至今,文章都是用来表达情感和心灵感触的。例如,学生听到感人的故事会落泪,看到不公平现象会气愤,学生的情感也需要外部力量的唤醒。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能够用爱来培养爱,用爱来唤醒爱,用爱来引导爱,让学生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来书写爱,让学生在教师爱的引导下,不断对爱和美进行思考和追求。学生对于作文往往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自己充满爱的言行,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初恋的感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生活事情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感悟,也让学生试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教师把自己的文章拿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点评,采取擂台赛的形式进行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或者进行pK赛等形式,让学生不断地去感悟、体会,让学生有爱的体验,在爱的浇灌下生根、发芽、成长。

四、感受生活,用生活中的爱培植爱的语言

作文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作文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像空中楼阁。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就曾经说过“作文就应该叙述真实的生活。”现在的学生作文都表现出一种通病,例如描写妈妈必生病,生病才是爱自己的体现;描写家乡必美好,美好才是爱家乡的表现;描写英雄必救人,救人牺牲才崇高……这些其实都不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学生描写起来,语言就不够鲜活,情感就不够真挚。例如,一名学生写《我的家乡》描写了家乡的美好,但是语言空洞,泛泛而谈。后来问起这名学生“你爱自己的家乡吗?”学生回答“我不爱自己的家乡,它贫穷落后,污染严重,交通也不发达。”那么,这样描写就说明不爱自己的家乡了吗?因为对家乡充满爱,才看到家乡的真实面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真实描写,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爱的感受。

五、加大作文练习力度,用爱的语言表达爱的感受

生活实践永远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以我手写我心,加大作文练习的力度,培养学生用爱的语言来表达爱的感受[1]。教师鼓励学生勤练笔,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要求字数,哪怕只是表达真情实感的一句话,也要写下来,生活中每天的曙光,落霞,小虫的呢喃,四季的更替,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体现自己的个性,通过作文练习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用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爱的感受。

文如其人,文章是人格的体现,只有用爱培植出的语言才是爱的语言,才能够表现出学生的真情实感,才能感动着自己的感动,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也只有用爱进行引导,才能够唤醒学生爱的体验,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

人生爱情感言篇2

关键词:普希金爱情艺术

引言

普希金的爱情诗歌优美动人,让人不自觉地落入进去,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普希金的爱情诗表现的不仅仅是爱情的感人肺腑,还有诗人笔下动人的故事,曲折的生活经历,这些和诗人自身的生活和个性是相辅相成的。普希金所展现给世人的热情和温柔,让人如沐春风,让我们去感受内心世界的那份美好和安宁,同时普希金的爱情诗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体现出诗人对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普希金整体的诗歌特色和风格都充满了生机和乐观,让生活在困苦之中的人们感受到美好和希望。

一、普希金爱情诗歌艺术欣赏

普希金的爱情诗成功打动人心的地方有很多,无论是他优美的语言,还是丰富的内在美,亦或是充满人情味,都为诗歌增添了神韵,让人在激动之余还能沉下心来进行思考:爱情无疑是美丽的,懂得爱一个人,人生才是完整的。

(一)向往纯洁的爱情

在普希金的诗歌之中、言语之中都充斥着对于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赞美,对我们而言,普希金的诗歌是具有感情的,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正是由于普希金本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爱情的执着,才成就了他爱情诗歌的美好。例如普希金在1816年所创造的《月亮》中这样描述到:“的欢快啊,你算什么?怎能比我真正的爱情和幸福,那种内在的美的欢乐?”在诗人看来纯洁的爱情并不是单纯的的欢快,而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带来的心领神会的快乐,那种充斥在两人心中的淡淡的交融感是所不能比拟和亵渎的。正是由于对于纯洁事物的追求也体现出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不喜欢虚假,不追求名利,他的要求是这样的简单,只要一个相爱的人一起到老就好。这些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在诗歌《欢乐》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什么时候朦胧的青春之灯才能燃烧起来,放出光明?什么时候我的人生道路上的女伴才能以微笑照亮我阴暗的路程?”

(二)赞美的精神力

在诗人描绘美好爱情的同时,他的诗歌里面也处处描绘着美所产生的精神力,无论是美好的事物还是美好的心灵都能够带给世人巨大的鼓舞和美好的希望。例如诗人在1825年所创作的《致凯恩》的诗中这样描绘凯恩的倩影:“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犹如纯洁之美的精灵。”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如同执笔之人将凯恩的美好表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仿佛具体地感受到这位女郎曼妙的身姿以及纯真的心灵。当时的诗人被幽禁在米海罗夫斯克村,让他饱受孤独和苦闷的折磨,在这种背景之下他创作了《致凯恩》。在诗人的词语中我们丝毫没有看到描绘女友面容的词汇,但是却能感受到她的美好,这种美不是外貌的美,而是内心深处的甘泉,瞬间滋润了诗人浮躁而干枯的心灵。爱情不仅能够使人快乐,它就像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支撑着黑暗中的人们去相信希望、相信美好。

(三)充满着人情味

普希金的爱情诗中处处洋溢着人情味,诗歌是诗人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的结晶,自然离不开对于生活的反应和解读。普希金的爱情诗并不是单一的描绘,通过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爱情有着不同的感受,细致地表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爱情的表现和感受。在诗人的前期描绘中充满着对于爱情的激情狂热,将青年人对爱情的追逐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自身爱情表现的真实写照。例如在《给娜塔莉亚》中这样写到“娜塔莉亚,我承认,你已俘虏了我的心,我还是第一次感到羞涩,我爱上了美丽的女性。一整天,无论我怎样折腾,只有你萦绕着我的灵魂。”在这些诗歌里,将青年人初尝恋爱的忐忑、羞涩和激动表现得这样清晰而直白,让人感动。而在诗人后期的作品里面逐渐地显示出成熟男子所具备的心态,不再是那种裸的爱念,而是一种内心的思考和回忆的甜蜜。有的时候是发了狂似的思念,有的时候是嫉妒时候的折磨,有的时候是离别的悲伤,将爱情更深层次的感动表现出来。无论是在诗人的《告别》还是《焚烧的信》中都能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念,不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忘却,而显得愈发珍贵。

二、普希金爱情诗歌风格赏析

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普希金在其爱情诗中所蕴含的浓厚的忧郁情感也是触动人心房的重要因素。这种忧郁风格的形成和诗人自身的个性和气质有着莫大的联系,同时诗人所经历的坎坷生活对这种忧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性气质的影响

普希金就像是一颗忧郁的种子,一旦开花结果,就让这种忧郁弥漫在它的诗中和天地间,让所有的人去感受他内心深处的忧思。这种忧郁从普希金最开始创作诗歌的时候就已经诞生,早期普希金的爱情诗主要描绘的是主人公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例如在诗《别离》中就将这种忧郁表现得尤为深刻,那种对于恋人之间离别的愁思,那种对于爱情的渴望,都透露着淡淡的忧愁,并且随着诗人生活阅历的增加,对于爱情的看法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对于爱情内在的思考逐步取代了早期的狂热和冲动。在诗人的诗中更多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思考和关切,他的爱情诗中的忧郁色彩变得也愈加浓厚,这些情感和普希金自身爱情的经历和感受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例如诗人曾经流放于南俄的时候迷恋过沃伦佐娃夫人,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与她分离,使得诗人遭受巨大的离别和相思之苦,由此创作了《焚信》以及《护身符》等等著作。

(二)坎坷生活的影响

不可否认,普希金拥有一个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心,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有着浓浓的同情之心,而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他坎坷的命运和生活经历,铸造了他诗中的忧郁。普希金的诗歌往往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断的,而是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还重点刻画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那种多情的、细腻的、敏感的赤子之心。当然那种现实生活的孤苦也时时刻刻摧残着这个多情的诗人,他是温柔的、他是敏感的,就是那种一颗美好的心,带给了我们五彩的世界。例如在诗人的《预感》之中他这样写道:“我的头上又有乌云,在悄悄地聚集;那嫉妒的命运,又以灾祸将我威胁。”表达出诗人经历现实世界的悲苦,在这种痛苦经历下的忧伤和无奈,但是诗人绝没有沉迷于这种悲苦中而不拔,无疑诗人是乐观的,无论现实世界有多苦闷,诗人仍然对生活有着激情和希望,依然相信未来的美好,带着勇气和信念坚定生活下去。

三、普希金爱情诗歌语言赏析

普希金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人,能够优美决然,与其诗歌的语言有着莫大的联系,无论是那一个个简单的词汇,还是那样短短的一句话,就能将事物描绘得直白而深刻,往往最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普希金的爱情诗内容真实,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正是这样的风格铸就了普希金的成就。

(一)语言质朴、简洁

普希金的诗中没有华美的辞藻,没有夸张的语言,有的只是诗,一种最真挚的情感的表达。对于文学作品,普希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普通老百姓的语言才是最动人的,才是最真实的,比起那些矫揉造作的语言来得更加美好。正是普希金对于民间语言的重视和运用,才逐步形成了普希金诗歌中语言的生动和朴素,让人读之感觉到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诗人善于从自然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诗歌创作,领会到其中深层次的美,质朴的语言所反映的往往是最真实的事物,所表达的也是最质朴的情感,使得诗歌在情感和语言上达到高度的一致。而普希金的爱情艺术也是匀称和完整的,没有过多的奇幻色彩,没有怪诞的理想主义,有的只是真挚的情感表达。例如在《焚烧的信》一诗中,诗人仅仅是描绘了焚烧的细节,袅袅的轻烟,嘶嘶作响的封口漆,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深沉感受。

(二)诗歌短小精炼

诗人的爱情诗都比较短小,内容也都是描绘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赞美,但是诗人对于诗歌的结构和角度颇为用心,善于从不同的爱情角度去描绘爱情,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爱情经历和体验,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爱情诗的短小造就了语言独特的韵律美,精巧的形式以及完整的结构,让整个诗读来意蕴十足,同时诗人还善于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大自然的优美风光融入到诗词之中,整个诗歌有一种水融、清新脱俗的感觉。

结语

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文坛的重要成员,他的文学创作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细腻、丰富的情感以及热情的生活理念,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情感体验,在他的爱情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人生阶段对于爱情的看法和解读,让我们了解到普希金的坎坷生活。质朴的语言是他的本色,生活的热情是他的信念,纯真的爱情是他的追求,正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带给了我们一份精神世界的瑰宝。文章从普希金爱情诗歌艺术欣赏、普希金爱情诗歌风格赏析以及普希金爱情诗歌语言赏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细致地分析了普希金爱情诗的特色,结合普希金的创作理念,不断地促进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语

参考文献

[1]陈建.情感与创作――普希金爱情诗《我爱国您》赏析[J].名作欣赏,2007(07).

[2]邓建中.“纵然死,也让我在爱中死去”――普希金爱情诗歌对“死亡”的思考[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人生爱情感言篇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语言描述,营造爱的氛围

1.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不同人的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在映子妈妈的眼中——爱如茉莉。(引读课题)

2.欣赏茉莉图片,你觉得茉莉怎样,能用一些词语形容一下吗?(多媒体展示)

3.茉莉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者映子一家,去体会他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

(设计意图:由于这是第二课的教学,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本环节教学我利用欣赏课文插图,相机引导学生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让学生用词形容,引导学生谈初读课文的初步感受。当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本课时的主要任务,那就是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真正领悟,爸爸妈妈那如茉莉般的爱。)

二、感悟细节,品味爱的真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幅画面。(出示课文插图)

1.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吗?

2.文中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这幅图的呢?谁来读读?

3.听了他的朗读,你愿意用什么词来概括画面的内容呢?

(温馨恬静静谧美好)

4.是啊,多么温馨而又恬静的画面呀,下面就请同学自己读读这段文字,划划感动你的句子,圈圈震撼你的字词,写写你的感受,再把你的体会感悟用朗读表达出来吧。(多媒体展示细节)

5.交流:“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

(1)“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可以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多媒体展示)

(2)过渡:那么妈妈知道爸爸这份浓浓的爱意吗?

爱就是那——恬静的微笑。(多媒体展示)

(3)(读一读)我们无须再多说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就让我们用读这种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双方浓浓的爱意吧。(指导朗读)

(4)小结:是啊,真爱无言,大爱无声。让我们把爱放在心间,一起读读这感人的画面吧。

(5)过渡:当我带着这份情意再看阳光、看周围的一切时,我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

(6)引读:是啊,人有情时景也动情。此时,爱就那一束轻轻柔柔的阳光。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静谧美好,一切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爱是那一束轻轻柔柔的阳光。(多媒体展示)

6.出示小诗

过渡:如此动人画面,这样感人的场景,分明就是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小诗。

老师范读(配乐朗诵)

接下来学生齐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寻找爱的细节:

过渡:其实,文章中像这样感人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也许是一个动作,也许是一个表情。下面就请大家再次用心细细品读6~18自然段,寻找爱的细节,找出使你感动的细节,用“____”画出来。要读出你的感情,写出你的感动,然后模仿老师的样子,在你感动的地方写上一句“爱是……”

学生交流:选择一处最感动你的细节,把它读给大家听,然后交流感悟。

(设计意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围绕着上述对话的话题,学生默读课文6~18节,圈画、批注文中能够体现“爱如茉莉”的细节描写,教师不失时机渗透默读方法的指导,呈现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生本对话过程。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交流体会。通过“买饺子”这一平凡小事,引导体会平凡中见真情,平淡中见真爱,学生从中感受到真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

三、创作诗歌,升华爱的理念

1.真爱无言,大爱无声,就让我们用心感受这份茉莉般的爱。(多媒体展示、教师范读)

2.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爱太多了,你能举例说说吗?

3.改写上述诗歌。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转换的平台,以爱如茉莉用诗一般的语言再现课文内容,作恰如其分的引领,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感受到的真爱,心中那涌动着的涓涓细流,化成跳跃着真情的文字,流泻于笔端。)

4.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延续爱的温暖

1.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现在你对爱的理解是什么?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用“爱是……”为开头,写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爱的故事。

人生爱情感言篇4

“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散文,是闪现的思维火花,展现的情感波澜,再现的时光往事。其中的亲情散文,更是饱含着作者的浓郁的深情,字字句句看似什锦小菜,但在字里行间却尽显人文的精彩。亲情就如星星般洒落在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之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情感固然是散文的生命,但如果仅抓住情感,势必会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想,亲情散文的教学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实现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和谐统一。

(一)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的散文教材处理,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散文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散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点面结合,可以从点切入,再到面,再步步深入到点,串点成线成面;也可以从面切入,再到一个个点,串点成线成面。如《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可以从点入手:“真爱为什么像茉莉?”读出父母之间相爱的画面:吃饺子、奔医院、细叮嘱、紧握手、露微笑。由这一个个面再回归到点:“真爱就像茉莉”。形中求神,把握线索,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一体。

(二)重视剖析,感悟语言情理

散文语言的精妙处在于:1、工笔细描处,比如对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腻描写,对景、物特点的细致描写;2.写意处,比如对人物的三言两语的介绍,对环境的全景式的扫描;3.画龙点睛处,如散文的文眼;4、文采飞扬处,比如蕴含节奏美、音律美或色彩美的语段。教学中老师要抓住语言的精妙处揣摩品味,想象、朗读、体味语言的妙用。

1.揣摩语言,体验情感

对语言的精妙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如《爱如茉莉》中,对“等、奔、紧握、挂”等字词要进行细细的咀嚼,才能体会父母之间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的爱。

2.分析比较,体验情感

运用比较的方法揣摩语言,是理解语言内涵,体会情感的常法。如《爱如茉莉》中第九自然段中,关于阳光的一句描写: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句中的“探”能换成“照”或“射”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病房里父母执手而眠的画面,连阳光也为之动容。

(三)凭借想象,活化语言情境

语言文字是对情境的描述,而感受情境则是情感熏陶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其所描述的客观情境,从语言对形象的还原功能中感受其语言的魅力。语言情感是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重要结合点。

教学中,要抓住其结合点,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将书面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或记叙的那一客观事物或尽量接近那一客观事物,使其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构成一种心理图像,以加强语言感受,促进形象感染,使语言的感受理解与情境的感染熏陶揉为一体。

1.在描写细致处想象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对父亲外貌的一段描述: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象父亲的形象,就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那种坚忍不拔的爱。

2.在空白处放飞想象

文章的空白处,就如国画的留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如《爱如茉莉》中有一段“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可对“奔”这个字展开想象,奔前,爸爸是怎么知道妈妈生病了?奔时,爸爸会在想些什么?奔后,爸爸又是怎么照顾妈妈的呢?从这个“奔”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爱就是一份焦急、一份担心、一份无微不至的照顾。

(四)凭借诵读,活现语言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须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变换、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助表情朗读以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使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熔为一炉。如果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对于语言优美,感情含蓄的,语调应轻柔、舒缓;对于慷慨悲壮的,要读出深沉肃穆,沉痛的语调。通过朗读体现文章的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通过朗读使师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中,与作者、文本一同黯然泪下,一同神采飞扬。

(五)学习表达

在亲情散文的学习中,在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有了表达的愿望,可以即时组织口语表达或小练笔,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仿一仿,说一说,写一写,不仅可以提高说写能力,还可以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深化情感。如《爱如茉莉》的教学最后,学生也和映子一样深切感受到真爱像茉莉,当学生心灵中爱的情感之弦被拨动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在你的生活细节中,爱是什么?

人生爱情感言篇5

关键词:爱情概念隐喻英汉对比认知语言学

1.引言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西方对隐喻比较系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只停留在词语的层次上,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是附加的,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使我们对隐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们研究隐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认识论,简称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生理的)、人与人(社会的、文化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动力器官和智力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吃、穿、住、行)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指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Lakoff,1980)。隐喻过程是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建立联系,而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连接则是基于一种相似性。概念隐喻是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喻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感知、思维,以及行为方式。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结合情感研究,国外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在这一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在所有的情感中,爱情作为人类最基本最美好最久远的一种感情,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的概念就得不到充分的理解和阐释。

2.英汉爱情概念隐喻和转喻对比

2.1相同点

人类思维的共性之一就是借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事物。爱情是人类重要的情感之一,而这种情感又是复杂抽象的,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或有形的事物来描述它。不仅爱情概念本身可以被隐喻化,而且爱的对方可以用隐喻来描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选择同样的事物来描述爱情。

2.1.1用“植物”隐喻爱情

植物的生长过程要经历“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这和“爱情”有共同之处。所以,中外文化中很多用“植物”来隐喻爱情。如:“爱情的美丽花朵是要用心田浇灌的。”“ourloveflowered.”

2.1.2用“液体”隐喻爱情

“我们作为具体的人,与周围世界有个界限,而这界限就是我们的皮肤,从而把世界的其他部分看作我们的外部。这样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容器。”(胡壮麟,2004)当我们心中充满爱时,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容器,那爱情就是装在容器里的液体。如:“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紧紧跟随,爱如潮水她将你我包围。”“Sheisfilledwithlove.”

2.1.3用“旅程”隐喻爱情

在“爱情是旅程”这个概念隐喻里,通过源域“旅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目标域“爱情”。在爱情的旅程中,恋爱的双方成了旅行者,旅途中的困难可以对应恋爱中的挫折,旅行的目的地对应双方共同的生活目标等。如:“爱情就是一次长途,要去的地方名字叫做幸福。说好了不会把你丢在半路到终点还是一支两个人的队伍。”“althoughit’sfullofhillsandspills,darling,wewon’tmindit.”

2.1.4用“战争”隐喻爱情

在“爱情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里,人们用源域战争来映射目标域爱情,情场变成了战场,可以进攻也可以防守,爱情的结局有了输赢和胜负之分,所谓的情敌也由此而来。如:“终于你找到一个方式分出了胜负,失败的代价是彼此粉身碎骨。外表健康的你心里伤痕无数,顽强的我是这场战役的俘虏。就这样被你征服,切断了所有退路。”“Heconstantlyravesabouther.”

2.2不同点

2.2.1汉语的特色表达

由于受中国传统道教和儒家学派影响,汉语中有很多爱情隐喻都体现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

2.2.1.1“和谐美”喻爱情

我们传统哲学所讲求的对立统一前提下的和谐观。中国的传统思维把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从自身内心的体验出发认识世界,把自然人化(儒家),或把人自然化(道家),把人与自然看成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力求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婚姻家庭观念,在描述爱情这一美好情感时,人们自然会联想起自然界中的种种和谐美来。如:“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屋”“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我们是一对并蒂的莲花,清新而娇艳”。

2.2.1.2与“阴阳说”有关的爱情隐喻

中国人多认为爱情属于阴柔之美,因此在以水、火、日、月四种自然物来比喻爱情时,偏爱用含蓄、委婉、柔情之物来隐喻爱情,如“月”“水”,这也是传统文化中庄子“阴论”哲学思想的体现。如:“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2.2.1.3农产品喻爱情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男耕女织”是古代劳动人们典型的生产方式,所以在汉语言中人们还多用农产品来隐喻爱情。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生产丝绸最早的国家,从古至今人们都乐于用“桑”、“蚕”或“丝”来讴歌忠贞缠绵真挚的爱情。这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也是中国长期“以农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如:“情丝”“情网”“红豆寄相思”。

2.2.2英语的表达特色

2.2.2.1爱情是统一体,是两个互补的部分。

亚当和夏娃的神话家喻户晓,英语中爱情隐喻概念深受其影响,沐浴在爱河中的男女被看做是一个整体或两个互相补充的部分。如:“wearemadeforeachother.”“wefunctionasaunit.”

2.2.2.2用“火”“太阳”隐喻爱情。

西方人情感外露.表达直率奔放,所以英语多用“火和日”等阳性事物来隐喻爱情。如:“Youaremysunshine,myonlyshine.”

3.结语

英汉文中关于爱情的独特表达取决于概念隐喻的民族性及文化个性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对爱情隐喻的更深层次的理解,除了要借助于语言外,还必须借助于语言所依存的文化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人生爱情感言篇6

一、语言要轻松幽默

《乡村爱情故事5》是一部非常可乐的电视剧,除了演员的表演因素之外,剧中语言的轻松幽默是这部电视剧让人笑声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第一集到第四十二集,剧中语言是集集有看点,集集有“笑果”。比如谢大脚说:“你瞧你俩那样,一个磕磕巴巴的,一个抽巴的,就你俩这样,‘啪’一下扔到女儿国去,还得被扔回来,都没人要!”——用这样生动有趣的语言描绘人丑,真是可乐之极。还有李大国说:“对于男人来说,事业是草,女人是羊,只要把草种好了,羊就会乖乖的。”——这样的语言不但幽默而且富有哲理。还有刘能与徐会计的对话——刘能:“老徐,你小心点,别让人家给你卖了。”徐会计:“没事,我这么大岁数,卖了也是给人当爹,不吃亏。”这些剧中语言,听起来虽然有琐碎感,但细细品味起来却发现幽默和道理都嵌合在这些琐碎里,耐人寻味。

我们写作文时,也要对语言进行细心雕琢,要让作文语言有幽默感,这样的作文常常会让人轻松愉快。

二、情节要曲折生动

《乡村爱情故事5》以王小蒙和谢永强的爱情故事为主要故事线索,其他故事情节都附在这条主线之上,所以说《乡村爱情故事5》剧情的情节是“一主多次”的样式,不论主要情节还是次要情节,都同样给人引人入胜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因为《乡村爱情故事5》中的每个故事情节都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充满着曲折起伏,所以会让人感觉生动。

举一个情节曲折的例子吧,比如刘大脑袋辞职之后再回象牙山的经过,并不是用“走了”然后“再回来”的“直线式”叙事方式,而是用了“走了”——“想回来”——“不让回来”——“争取回来”——“将要回来”——“不能回来”——“最终回来”这样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正是因为曲折,所以情节就特别好看,特别有味道。其他线索演绎的故事情节,也都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这些曲折的故事情节,共同构成了《乡村爱情故事5》整个剧情的生动感。

我们构思作文情节时,也要像《乡村爱情故事5》的情节那样,不要“平铺直叙”,多点儿“曲折起伏”,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会引人入胜。

三、人物要形象鲜明

看过了《乡村爱情故事5》之后,你一定能牢牢记住剧中每个人的形象——谢大脚、刘大脑袋、刘能、赵四、谢广坤……为什么这些人会让人这么“入脑”,因为《乡村爱情故事5》对人物的塑造把握住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抓住核心性格特点,刻画鲜明形象。比如《乡村爱情故事5》抓住了谢大脚“追求幸福泼辣敏感”的核心性格特点,然后在一系列的事件中都围绕这个特点来刻画谢大脚的人物形象,自然让谢大脚成为这种性格的鲜活代表。再比如刘能,《乡村爱情故事5》中他的性格是“小心眼大善良”,然后通过相关事件来突出表现他的这种性格特点,最终把刘能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深得观众的认可。

我们写作文进行人物塑造时,就要给人物先确定一个核心性格特点,用可以佐证这种性格的一些事件来集中刻画人物形象,那么你作文中的人物也会活起来,鲜活到让人过目不忘。

四、情感要丰富饱满

《乡村爱情故事5》虽然是一部喜剧,好多观众却发现它还是一部“情感剧”——《乡村爱情故事5》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叙述里,常常会夹以丰富饱满的情感因素,看到动情处,观众常常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比如王小蒙和谢永强因为误会分居,后来又在父母的撮合下走到一起,夫妻俩见面后相互宽容的镜头会让人感动——一种矛盾化解真情永存的感动。再比如赵四和刘能为了能抚养孩子争斗到相互“pK”,由亲家变成仇家,后来在儿女的劝解下终于拥抱在一起,“化干戈为玉帛”,相互说“对不起”,这个镜头同样情感饱满,让人感动不已。

总之,《乡村爱情故事5》中这种涉及“亲情”“爱情”“友情”“乡邻情”的镜头多,这些镜头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对人们情感心弦的拨动,让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剧中情感的存在价值。

我们写作文时,一定要将自己的情感凝聚其中,让作文充满情感,有了丰富饱满的情感,作文的内容就能得到升华,继而凝结成人们心中的感动。

五、事理要贴近生活

人生爱情感言篇7

关键词:语言密码;散文诗;意象;关键句;情感;音韵;诗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七篇文章,《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浪之歌》、《雨之歌》,内容涉及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美丽的形象传递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思。所有的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文体:散文诗。散文诗是既有散文之韵,又有诗歌之美的独特文体,小巧、凝韵、空灵、具有浓烈的感情。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章之美?很多老师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感觉为难。四月份上教学研讨课,我选择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我以语言为突破口,作了一些探索。

(一)解析意象,领略意蕴之美

意象是理解诗歌的钥匙,也是理解散文诗的钥匙。袁行霈说:“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的分析。散文诗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它的艺术奥妙,从它的意象上可以得到不少。”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融合就形成了散文诗的意象,由此看来,我们要领悟作者的情感,散文诗中意象的解读是不可少的。

在《浪之歌》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浪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至此,我们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还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为了理解海浪这一形象,我从“海浪”这一意象入手,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诗中的“我”是谁?

生:海浪

师:海浪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生:它是海岸的情人,从“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可以看出。

生:海浪很爱海岸,诗中说:“我拥抱着他”、“我扑到在他脚下”。

生:还可以从“合为一体”、“海誓山盟”、“把爱恋的祷词歌吟”等词语可以看出。

师:可见爱浪是深爱着海岸。但海岸仅仅是爱海岸吗?

生:它还深爱着世间万物。

师:哦?你有什么依据?

生:诗中“曾有多少次”那一组排比句就写到他陪美人鱼跳舞、他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他陪礁石对饮打趣,还托起落水者、为美女丽人偷出海底的珍珠,可见世间万物都是他深爱的对象。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海浪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你觉得这一形象符合浪的特点吗?

生:符合的,“海誓山盟”、“爱的祷词歌吟”写的是海浪的声音,“拥抱”是指涨潮海浪扑到岸边,“扑到在他脚下”是指退潮时海浪渐离渐远。

生:还有,“曾有多少次”排比句引出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海边,符合海浪这一身份,“跳舞”就是海浪的涌动,“长吁短叹”、“嘻嘻哈哈”就是海浪的声音,“托起……躯体”、“偷出……珍珠”更是海浪最常见的行为。

生:写海浪声音的还有“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海浪这一形象首先是作为“浪”的形象,它身上具备了“浪”的各种特点,但同时,诗人还赋予它以“人”的形象,他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正是兼具“浪”与“人”的特点,“海浪”这一形象才形象生动而又感人至深。

“诗歌是表现生命情感和人生体验的,意象是主体内在情感的感性化、客体化,所以诗人常以可以感知的客观事物来代表主体意识。有人认为诗歌是意象的创作,分析诗歌的意象,发掘它的深层语意,对于更好地领会诗的意境和欣赏诗歌的美是非常重要的。”①《浪之歌》中“海浪”的形象意蕴丰富,纪伯伦借“海浪”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炽热衷肠,表达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与为之终身守护的愿望。由意象入手,散文诗的情感、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品析关键句,解读情感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到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从表面上看,《浪之歌》是一首爱情诗,但纪伯伦借海浪对海岸的爱情,倾述了他对祖国的炽热衷肠,也表达了他“守护万物”的博爱情怀。学生能否理解文字符号背后的旨趣?这是阅读本文的一个难点。

为了了让学生理解纪伯伦对祖国的炽热的爱,我补充了纪伯伦的生平简历:

纪伯伦生平简历:

1883年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贝什里;

1895年(12岁)随母亲去美国波士顿某生;

1898年(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

1901年(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叛逆性刊物《真理》被驱逐出境,再度前往美国。后家中遭变故,母亲、长兄、小妹相继亡故;

1908年师从艺术大师罗丹学习雕塑;

1912年移居纽约;

1931年(48岁)去世。

一个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定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特点、作者生活经历、情感历程以及触发作者写作的特定事件等等,联系这些背景能立体地理解作品。纪伯伦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寓居美国,有了这一份生平简历,学生很容易理解纪伯伦笔下“爱情”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流浪在异国的赤子的衷肠。

但是,若理解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显然还是未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旨趣”。诗歌后半部分留下了太多需要琢磨的诗句。我做了如下的引导: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但是老师觉得诗歌的后半部分依然留有很多谜团,我们大家一起来琢磨琢磨。

生:文章后面“曾有多少次”这一组排比句也是写对祖国的爱吗?

师:是啊,这里写海浪陪美人鱼跳舞,写它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同礁石对饮,救助落水的人,偷取珍珠馈赠丽人。这一系列的事情是“爱国”的行为吗?

生:我觉得是,但是这是升华了的爱国之情,诗人因为爱国而爱天下人,爱天下万物。

师:可以理解为是由“爱国”而升华为“博爱”,说得很有道理。

生:“我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这里“歌唱”和“叹息”的内容是什么?

生:歌唱爱情呗。

师:那为什么还要“叹息”呢?

生:刚才背景里介绍纪伯伦曾经被驱逐出国,诗人是为自己的“爱情”得不到祖国的回应而叹息。

生:也可以理解为为上文提到的那些为爱情所苦、那些得不到爱情、那些在大海里死难的人叹息。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能有所联系,做得很好。

生:为什么“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是啊,老师认为爱情的真谛是忠诚,诗人为什么认为是“清醒”呢?

生:“清醒”就是“理智”,都说“恋爱的人智商是最低”的,所以“爱”需要清醒。

师:爱需要清醒,有道理。能联系诗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吗?

生:海浪是日夜流动的,是不用睡觉的,所以是“清醒”的。

生:诗人愿意像海浪一样不眠不休地守护着世间万物

生:海浪虽然对海岸有着炽热的爱情,但是海岸有时却不理不睬、无动于衷,但海浪依然一往情深,这就是理智的爱。

师:能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吗?

生:诗人被驱逐出祖国,但是诗人却没有背弃祖国,长期在国外做着爱国的事,这是炽热的爱,也是清醒的爱。

师:“清醒”中透着炽热,透着理智,透着执着,这就是诗人的“爱”。

耿林莽《散文诗的美学追求》一文中说:“对于散文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如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而在于抒情地、主观地、心灵化地折射现实。当然,散文诗也有叙事,有细节以至情节,但多是抒情地表达,即经我创造后的诗化产物,这便形成了她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表现特色了。”通过对关键句段的分析,那些事件、那些情节、那些景物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内核才渐渐显现,诗句折射出来的诗人的内心旨趣才一点一点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分析句式与韵脚,感受音韵之美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虽然散文诗语言向散文语言有所借鉴,但它仍然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因此,音乐性也是散文诗语言的重要特征。”②《浪之歌》在句式上多用对句,但又整散结合,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匀称而又灵动,它就是一首情歌,是从纪伯伦心坎里流泻出来的情歌。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规律,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散文诗大多传承了诗歌的这一特点。句式之美是文章的节奏美,押韵是文章的音韵美,学生深入文本之后,发现蕴藏于文章之中的韵律之美,品出了散文诗这一独特体裁的别样风致。

(四)变换形式,呈现诗意之美

散文诗是诗,但又有别于诗,它的诗意往往蕴藏在铺排的文句后面,简单地以朗读来感悟诗意,学生的感受很可能被阻滞在景物、事件之外。我认为只有用诗歌的形式才可以呈现散文诗的诗意之美。因此,我在课堂了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你选用文中的词、句,重新加以组织,把这首散文诗改编成一首更加精炼的自由诗。题目依旧是《浪之歌》。”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又有弹性的活动。学生在课本中接触过自由诗,如《天上的街市》、《华南虎》等,对自由诗的形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活动要求选用文中的词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改编的难度,在意象的选取、情感的确定、甚至于句子的组织等方面,其实并不需要太化心思,学生主要考虑的是选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诗歌的本意,应该如何组织才可以体现出诗歌的形式美。这又可以考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题的理解,考察学生对自由诗的积淀,让不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不同的呈现。十几分钟后,学生交流,精彩纷呈。教师也交流了自己改编的诗歌:

浪之歌(改编)

黎巴嫩.纪伯伦

(一)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

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清晨

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

傍晚

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

我生性执拗,急躁

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来时我拥抱着他;

潮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这就是我的情意

这就是我炽热的衷肠

(二)

曾有多少次

我围绕美人鱼跳过舞

曾有多少次

我帮助有情人吐露衷情

曾有多少次

我与礁石同席对饮

夜阑人静

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

惟有我彻夜不眠

因为我满腹爱情

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

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改编的《浪之歌》基本选用原诗的语句,只是少数句子为了形式的匀称作了一些增减。两个诗节从两个层次表现海浪的“爱”,这也是原文的设定。简单的改变却呈现了另一种美。

这一依托文本的活动,让学生直接从“文”中看到了“诗”,无需任何言语的诠释,他们已经能够理解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诗意。因而对散文诗的特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散文诗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从诗歌撷取了精魂,从散文借来了舒展轻松的衣衫,从绘画吸取了丰富的色彩,从音乐找到了轻柔或昂扬的和谐节奏。把握了散文诗的特点就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以语言为突破口,破解了语言的密码,散文诗别样的美也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注释

人生爱情感言篇8

爱是什么?爱是LoVe,爱是爱心,爱是Coem,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爱是什么?爱是种感怀!一个人飘扬的日子很苦,那涩涩的味道只有我们自己清楚,我们可以为了一个目标而放弃一片海洋,不是我们太过矫情,真正的历练自己可以发言,懂得一些人一些事,过了就是过了,现在的自己面对往日的我又难免不感时伤怀,我把爱叫上一个名字,我叫她感怀!

爱是什么?爱是种感恩!独自去往远方,在那远离的地方我们俱会身心疲惫,此时要是有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哪怕只是个眼神的注意我也会倍感温暖,因为我知道这是种无声的关爱对我这个流浪者,对我这个远离家的孩子。我在心中默默的念道,学会爱的感恩!

爱是什么?爱是种感动!倘若人们因为有缘相聚在一起,在每天冗长的生活中,会遇到不便的事,伤心了,泪水在眼框中只等降落,难过时,无法排泄的压抑感正面袭来,生病了,难受的感觉是那么的不是滋味…这一切的一切,只要同伴们一句小小的问候我们获得的更多是种感动,源于朋友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难与不难早已雨过天晴!我给爱取这样的名字,朋友之间的感动!

爱是什么?爱是种感谢!有时熟人常说大恩不言谢,关系这么好谢谢就免了吧!其实越是关系亲密越需要感谢,感谢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小的话语包含了多么浓的情宜,我们因此心存有大大的感谢关于那些不经意,也许这就是爱,爱就是种感谢,一种潜在的感谢,有她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爱是什么?爱是种感情,在人的一生成长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与事,在此其间,不断变化着的就是我们的的心。

从出生那天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面孔,那么慈善那么温暖,我们遇到了爱之亲情,她是我们的父母,这辈子最爱我们的,和我们最爱的人,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她们会永远在我们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就算全世界抛弃了我们,她们也会一如既往,爱我们都懂得!

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爱上了和同龄孩子相处,之间存有更多的语言和话语,一起上学和下学,一起去外面捉小虫去吓唬胆小的人,之后潇洒的在那些胆小孩子面前昂首挺胸,展现自己的勇敢,回到家中告诉父母自己今天的成就,无奈父母也只能对着脏兮兮的我们摇头叹气,然后脱下我们胜利的铠甲,只等我们安静!在和同伴相处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原来此时的我们已经受到了情的支持,在不断成长中,那些熟悉的脸,那些经典的话,那些专属于我们自己青春年少的一段忆,时间的冲洗却越发的锃亮,那些人,那些事更是一段宝贵的财富,也许有些小秘密我们不能对父母说,可是我们的朋友却永远愿意替我们分忧解难,做我们最衷实的听众,感谢我的生命中出现的那些人那些影子,有你们,我真的很幸运很幸福!

慢慢地我们生活圈更大,除去父母,除去朋友,我们的知道了人生中还有另外一种情,那就是爱情,人体初熟,源于青春期正常的发育,我们的发现自己越来越注意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此时发觉自己对某个异性有种特殊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人时机一到我们鼓足勇气向自己心怡的他表白,我们明白了我们还有爱情,关于我们下辈子要相濡以沫的人,我们牵手在一起,在特殊的日子在上帝面临许诺,爱对方一辈子,无论贫穷和富裕,依旧如一,把戒指戴在无名指向全世界宣布我们的幸福,依旧存在的另一个天堂!碰巧的是见证幸福包含一切亲情,友情,爱情。

我明白了,爱是感情,丰富的经历下的包容和虔诚的信仰!

人生爱情感言篇9

【关键词】概念隐喻爱情认知

一、引言

1980年,随着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后,隐喻开始由一种特殊的语言修辞手法逐渐变成解释人们认知规律的方法。隐喻不仅存在域语言现象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更是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是隐喻式的。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不管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歌曲,其作者似乎都在竭尽所能地运用隐喻,将爱情主题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许多具体的概念经常被映射到爱情这个概念域。西方文学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loveisajourney”和“myloveislikearedredrose”。前者将抽象概念“爱情”比喻为具体的事物“旅程”,揭示了爱情的曲折不易;而后者将“爱情”比喻为“红玫瑰”,表现出了爱情的甜蜜与美丽。当然,中国文化中,用来表现爱情的隐喻更是数不胜数。隐喻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语境,这其中包括价值观取向,民族文化,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结果等。因此,中国文化中的爱情隐喻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爱情隐喻,有着自身的特点。

二、汉语中的爱情隐喻

1.爱情是动物。中华文化推崇阴阳调和,男是阳,女是阴,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汉语中经常使用成双成对的事物来隐喻爱情中的男女。比如“鸳鸯”,“鹣鲽”,“比翼鸟”。在动物世界里,这些动物通常都成双成对地出现,自然就给人一种恩爱的感觉。“对月形单望相互,只羡鸳鸯不羡仙”,“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鹣鲽情深”,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里将爱情比喻成动物的比比皆是。

2.爱情是植物。除了动物,植物也经常被用来形容爱情。例如“连理枝”,“并蒂莲”。由于这些植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比如并蒂莲,其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男女爱情缠绵,夫妻恩爱情深。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层次更深,结构更为复杂的概念隐喻。例如舒婷的著名爱情诗《致橡树》里的一段:“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作者通过将爱情隐喻为橡树,木棉,凌霄花等,给读者树立了一种爱情的价值观。橡树有耐湿,抗干旱,抗风力强,根深性的特点,正如作者眼中的爱情:互敬互爱,志同道合,坚贞不屈。恋爱中的男女应该要平等,要同甘苦,共患难,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都要携手共进退,这才是真正得爱情。

3.爱情是心。作为人类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心脏经常被看作是人们情感涌现的源泉,因此很自然的被看作是爱情的象征。当人们陷入爱情时,我们会认为感受爱情,体验爱情都是通过心。因此,我们把爱慕的对象称为“心肝宝贝”,“心上人”等;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忠贞时,会说“我心永恒”;表达爱情的甜蜜时,会说“心心相印”,“心灵相通”。

4.爱情是火。恋爱中的人们往往会脸红心跳,体温升高,正如燃烧的火给人带来的热感。另外,炽烈火焰给人的感觉正如爱情给人带来的甜蜜热情感。爱情来临时,我们会感到温暖和幸福;爱情离开时,我们则会感到失落,心灰意冷。因此,人们通常会用具体事物“火”来描述抽象概念“爱情”。例如,经典歌曲里的歌词“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焰燃烧了我”(《冬天里的一把火》,费翔);我会用“飞蛾扑火”来形容没有希望的爱情等。

5.爱情是比赛。比赛有输赢,爱情也有胜负。一方面,在追求者有很多的情况下,爱情就是一种竞争;另一方面,恋爱中的双方也在进行着一场比赛,都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的想法,跟随自己的决定。例如爱情歌曲“爱情三十六计要随时保持美丽,才能得分不被判出局”(《爱情三十六计》,蔡依林)。

6.爱情是毒药。恋爱中的人们往往会日思夜想着对方,这种思念让人欲罢不能。另一方面,爱情的矛盾让人心神不宁,而失恋的痛苦更是让人痛苦不堪。这样的爱情就像是毒药,甜蜜时,让人欲罢不能,魂牵梦萦;失落时让人肝肠寸断,失魂落魄。例如“如影随形的爱情,若即若离的毒性”

(《爱情毒药》,谭晶)。

三、结语

爱情是一种抽象的,难以言状的概念,而隐喻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通过隐喻来描述爱情,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这一概念,从而对爱情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不同的隐喻也增加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范兆霞.汉语中的情感隐喻表达[J].语言应用研究,2010,(6).

[3]武莉莉.关于中英爱情隐喻的认知分析与对比[J].外语教育教学,2015,(7).

人生爱情感言篇10

作者:赵胜男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12-01

汉语言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巨大,也为汉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它被社会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想要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不断向外发展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就必须不断学习汉语言文学,在实践中探索和改变。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这就是我在汉语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是我们的未来,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中职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汉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1.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1.2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1.3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2.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好的汉语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汉语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提高。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个性的张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趣味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对课本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和情景创设。不同侧面地引导民族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刚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这个词非常敏感。当老师讲到爱这个词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有的羞涩,有的脸红,有的窃窃私语,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爱的理解比较狭窄,一谈到爱就会联想到情爱。为了引导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并且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把列举的每一种爱都用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列举了各种不同的爱。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懂得了爱的博大,爱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爱,才能赢得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最后再请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多做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累语言,更能吸引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效果。

3.让汉语课堂洋溢着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