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族团结征文十篇民族团结征文十篇

民族团结征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8:56

民族团结征文篇1

村庄

村庄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撒落在大地上,它有光、有生命、有历史、有传说。村庄孕育了文明,也孕育了城市。但村庄又是容易被人们遗忘的,因为村庄不愿意背离自己,去追寻另一种陌生的生活,它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呈现的形式。

也许是从小在村庄长大的缘故,我对熟悉的和陌生的村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因此,每每回到那个时常出现在梦中的村庄,都能让我找回许多童年的记忆,让我感到心里很踏实。虽然现在的村庄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村庄了,如那些记录着村庄历史的老榆树没有了,那些长着芦苇和杂草时常有野鸭子出没的大渠没有了,那些留下深深车辙的弯曲的小路没有了……但麦子还在,绿油油的麦田,黄灿灿的麦穗,延续着村庄的历史。

那是特克斯县一个普通的村庄,也是让我记在心里的村庄。雪掩埋了一切,大地一片白茫茫,远远望去仿佛村庄也在雪的履盖之下。随着村庄在视线中越来越近,村庄的轮廓逐渐清晰,而最抢眼的莫过于那些高高的草垛。草是牲畜过冬的"主口粮",每家每户都有两三个草垛,厚厚的雪履盖在上面,草垛像是戴了一顶硕大的白色帽子,如果夸张一点形容,那就像是一个小城堡。行走在村庄的小巷里,如同置身于童话世界里,宁静、纯洁、温暖。这个村的所在地被称为齐勒乌泽克,自然村庄也叫齐勒乌泽克。经询问得知,齐勒乌泽克哈萨克语的意思为"长满芨芨草的山谷".不过,你身处这里感觉不到是山谷里,也看不到芨芨草了。我想,这个名字可能是很久以前取的,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之后,山谷逐渐趋于平坦,成为了庄稼地,芨芨草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是不是这样,我没有考察,只是自以为是地推论。不过,我倒希望这里仍是一个长满芨芨草的山谷。

这是个比较偏僻的村庄,离县城有数十公里的路程,说起来我和这个长满芨芨草的山谷还有点缘份。2013年的冬天在特克斯县城开会,会议结束那天,友人特意把午餐安排到一位哈萨克族牧民家。于是我们几位坐着车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一个村庄,经介绍叫齐勒乌泽克,由于时间安排紧,也没顾上问齐勒乌泽克是什么意思。不过,在吃饭的间隙乡里的一位领导说,这个村历史文化深厚,还出过州长呢。这让我很是惊讶,看来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个村庄或对其抱有偏见,读懂一个村庄是需要智慧和时间的。2014年冬天到昭苏县开会,会议结束那天应朋友齐义新之邀又一次来到齐勒乌泽克。这是巧合还是缘份,我是否与这个陌生的村庄有一种无形的联系,或者说我同齐勒乌泽克有心灵的感应?要不为什么两次与它的相遇都是友人之邀且又都是在冬天呢。也许一个人生命中的许多经历都有其理由的,只不过我们自己无法预知而已。

齐义新是州地税局的一名中层干部,2014年他作为"访惠聚"的成员来到齐勒乌泽克村。一年的乡村生活让他完全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圈里,他兴奋地给我们讲着住村的体会,讲述着村里一年的变化,以及淳朴的哈萨克族村干部、群众的故事,如数家珍。在村委会大院有一个"金针花"刺绣合作社,工作间虽不大,但精美的各类刺绣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一位哈萨克族妇女满脸喜悦地说,这个刺绣合作社是住村工作组筹措资金组建起来的,经工作组牵线搭桥,刺绣产品销路很好,也为村里妇女提供了创业平台,增加了收入。重要的是,通过让我们走出去,开阔了眼界。我曾问过自己很多次同一个问题:下派工作组住村,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和改变?眼前所展现的,给了我答案。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可当无数个小小的变化汇聚到一起时,那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壮观的场景啊!

走在齐勒乌泽克的小巷里,那些草垛那些院落那些大门,让我不由得一遍遍回忆着家乡的模样。每个村庄都有自己固定的沿用的传统和外形,当然这种传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发生着变化。比如我的家乡在很早以前也有高高的草垛,那些草垛在冬天便成为我们常常躲藏或玩耍的好去处。可是,现在那些草那些秸秆在地里就被机器粉碎加工成了草料,并打成了包,草垛永远地消失了。也许这是一种进步和革新,但对于村庄来说,记忆的缺失是很可悲的。

民族团结征文篇2

2016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总结一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始终保持着国家统一,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各民族始终遵循的方针政策。

根据红教党发[2016]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牢把握各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二、总体目标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是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年活动

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校园。面向广大师生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宣传教育。使宣传教育和创建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规范的长效机制。

再次是开展民族团结示范点创建活动

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在我区范围,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师范单位创建活动,力争年内使我校成为民族团结示范校。

三、主要内容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广泛开展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政策关、宗教观和股价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对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努力营造和谐与人的氛围。

四、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创建活动,现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创建工作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宁林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五、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全面宣传阶段(2016年4月-2016年11月)

学校利用广播、班会、讲座、班团会、橱窗等形式加大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具体内容及时间如下

1、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加强对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教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有安排、有教案形成长效机制。

2、征文活动(2016年5月中旬)

1、征文内容:讴歌六十七年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描写家乡六十七年的巨大变化;歌颂红寺堡区健康发展美好图景,讲述发生在校园、身边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动人故事。

要求思想健康、富于时代气息、文笔流畅。

2、体裁:以散文(记叙文)为主,兼顾诗歌、小说等,标题自定。

3、征文对象:七年级、八年级

4、评奖办法:评出一、二、三等奖,优胜奖若干名,颁发证书及奖品,对开展活动效果良好的班级颁发优秀组织奖。

5、注意事项:每班最少要推荐5篇征文稿进行评比文稿由各班长统一交至学校团委。

3、聘请法制副校长进行民族团结法制方面的讲座。(2016年6月中旬)

4、2016年10月中旬联系红寺堡区宗教局同志到校做民族团结我们共同的使命专题讲座

(二)、阶段性总结(2016年12月)

1、以弘扬民族精神爱国歌曲大家唱为主题的文艺演出。

2、将前段时间的工作以书面形式上报教育局文艺室。

(三)、工作要求

各部门各教研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由政教处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紧密联系实际,集思广益,大胆创新,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2016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总结二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和新疆三史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推进我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市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以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为根本任务,以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为重点,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使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心中,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意义的思想认识,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三、基本原则

以教育教学工作推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把主题实践活动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同维护民族团结、结合起来,同繁荣民族文化、实现共同进步结合起来,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使创建活动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

四、活动安排

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相结合,与民族重大节日相结合,以开展的各项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创建活动辐射到课内外、校内外,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活动形式,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稳定,使活动取得实效,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创建活动:

(一)在教师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利用全体教职工大会集体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创建活动的目标和任务。组织老师通过看视频、邀请民族专家讲座等形式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宗教事务条例》、《清真食品条例》等知识,使教师具备民族知识进教室进课堂的能力,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认真学习文件,领会活动精神,在学习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2、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月、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民族重大节日,开展民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教职工进一步了解民族风俗、风情和相关民族知识。

3、在教师中开展民族宗教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使教师,特别是汉族教师了解民族宗教知识,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打下基础。

(二)在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在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增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开展国情讲座。

2、拓宽课堂教育渠道:结合思品、科学、语文、艺术等学科课程,强化民族常识教育。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地域分布特点;各民族在文化艺术、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各民族对祖国大家庭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让民族教育走进课堂。

3、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

(1)民族教育主题的国旗下讲话。

(2)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3)结合六一庆祝活动以及建党95周年红歌大合唱等活动,歌唱民族团结与进步歌曲。

(4)在学生中开展诵读中华古诗词活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学校橱窗、宣传栏等宣传宣传民族英雄人物,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

(5)民族知识广播讲座。

(6)开展主题为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

(7)开展童心向党、快乐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民族团结教育手抄报、民族故事、书法、绘画作品征集活动。

(8)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活动。

(9)组织开展诗歌吟诵表演活动。

(10)召开家长会,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邀请宗教局干部对学生进行民族知识专题报告会等,在师生中普及民族宗教知识。

(13)组织学生到白碱滩区清真寺参观访问,了解少数民族历史,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加深民族团结教育。

五、组织领导

学校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制定民族团结工作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落实。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丛红阳任组长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组长:xx

全面负责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全面部署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实施。

副组长:xx

协助校长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具体负责各部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成员:

xx负责在教师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民族团结征文篇3

【关键词】长征;彝海结盟;和谐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12-02

一、简述“彝海结盟”

1934年10月,由于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工农红军不得不撤出江西苏区根据地。党为了彻底粉碎反动派的“围剿”,同时也为了北上抗日拯救民族的危亡,于是实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整个长征途经十余省,其中包括苗、瑶、壮、彝等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地区。其中,在经过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时便发生了著名的“彝海结盟”事件。

彝海,位于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境内,其所在的拖乌区,是冕宁全县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据彝文文献记载:当时的彝区不仅地势险峻、环境恶劣,而且社会情况极为复杂。彝族内部家支林立,各家支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家支之间械斗不息,但对其它民族的“入侵”却能保持一直对外。

1935年5月20日,中央军委在礼州发出了总司令关于过彝区、大渡河的命令。于是红军先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我党我军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冕宁各地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在1935年5月21日,先遣队前卫连刚到喇嘛房时,就被手执棍棒、土枪的彝民堵住了去路索钱,沿途树林中也有人放枪,而红军战士严格执行纪律,沿路散钱并一概不予还击。行至桃树沟,红军又陷入被包围的境地。刘、聂请懂彝话的几个向导向彝民喊话进行宣传解释,然而并不奏效。最后,在进退不能的情况下,红军只得对空还击,把对方打退下去。其他黑彝家支远离出事地点,打了红军可以一走了之,而果基小叶丹家就在出事地附近,他无法置身事外。就在此时,红军一直坚持的民族团结政策终于开始发挥作用。当时红军过彝区时十分注意纪律,连喝老乡几碗水也会付几个银元作为报酬。红军的这些行为传到小叶丹的耳朵里,加上小叶丹熟通汉话,听懂了红军们的喊话,于是派他的四叔和精通汉语的沙玛尔各去探听情况,得知了红军确实不同于以往所见的军队。一方面本着彝族固有的“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的传统理念,一方面由于当时果基家族正与罗洪家族发生矛盾,小叶丹需要部队正规、势力强大的红军的帮助,便与红军群众工作队队长肖华进行了历史性的接触。果基小叶丹在我党我军政策和行动的感召下,对红军产生了好感和信任,愿与红军司令结拜兄弟。于是,1935年5月22日,在位于冕宁县城以北20多公里的彝海湖畔,和小叶丹按照彝族习俗举行了“彝海结盟”。同时,将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授予小叶丹,任命他为支队长。第二天,红军大队人马从大桥出发,果基小叶丹亲自陪送到喇嘛房,然后派果基尼迫、果基子达、沙玛尔各等送到岔罗。在果基小叶丹的大力协助下,红军在沿途所过之处都受到了特别协助,没费一枪一弹就顺利地通过了彝区,直抵安顺场,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妄图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遭受灭顶之灾的美梦化成了泡影。

解放初期,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任主席的时候曾对时任西康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的廖志高说:“‘彝海结盟’是报告中央决定的,如果不结盟,再推迟三天,的重兵就调到大渡河堵住我们了,就有可能走石达开的下场了。所以‘彝海结盟’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二、“彝海结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告诉我们,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总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时候我们正确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我们的国家就团结,就统一,我们的事业就进步,就发展,什么时候在这一问题上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持慎重的态度,我们的事业就会受损失,甚至于失败。如今,我们在西部大开发、极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仍然需要借鉴在“彝海结盟”这一历史事件中反映出来的我党处理民族关系中的过人之处,并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中,开拓进取,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大力弘扬彝海结盟精神,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

(一)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在红军进入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时,沿途宣传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司令与小叶丹在彝家海子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红军在通过彝区时面对彝民的索要和围攻,也是尽量满足彝族人民的要求,并在彝民攻击我军战士时也是对空放枪,而不伤害彝族人民。我军在整个通过彝区的过程中并没有因为实力的强大欺侮彝族人民,而是时时处处关心和爱护彝民群众,保护彝民的利益,为我军顺利通过彝区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平等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团结是民族关系和谐的保障,互助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动力。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结成的“三个离不开”关系,这既不是历史上的朝贡封赏关系,也不是现实中“等、靠、要”的依赖关系,而是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的关系。同志强调:“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要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达到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目的,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果基小叶丹与我军结盟中的一部分原因是希望借此壮大自身势力来与罗洪家族抗衡的,因此在结盟仪式完成后宴请时,便在席上提出了这一要求。可是,反对小叶丹说,彝族内部要团结,不要打冤家,要和好;汉彝是一家,不要隔阂,要共同对付军阀刘文辉。这一细节就体现出了,我军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贯彻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和帮助少数民族建立起革命政权和武装,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尝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符合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而且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中体现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作用。如今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更需要我们切实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一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一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大力加强学习、宣传、教育,使其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应该抓紧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具体措施和办法,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三)坚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党和红军认识到了少数民族干部的骨干和桥梁作用,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非常重视。1935年8月曾在毛盖尔会议上指出,必须挑选一部分优秀的少数民族,“给以阶级的和民族的教育,以造成他们自己的干部”。红军长征途中,曾吸引和培养了一批苗、彝、藏、回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将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授予小叶丹,任命他为支队长,就贯彻了这一原则。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些民族干部不仅在长征时期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各民族解放,及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做了干部准备。

人才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能够使大批各级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同志指出:“民族干部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志进一步强调:“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必须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素质,增强其带领各族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改进和完善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途径和方式,大力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将越来越多地与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民族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具有的影响力也将日益显著,“彝海结盟”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十余年,但是通过它所体现也来的我党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它是我党成功地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典范,也是我党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9(6).

[2].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1993.

[3].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携手前进,1992.

[4].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5.

[5]周锡银.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6]凉山州史志办公室.红军长征过凉山[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民族团结征文篇4

职业院校中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和途径过于单一,内容也不丰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活动的载体和途径单一。目前,职业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以座谈会为载体进行教育,导致载体过分单一,学生对教育方式缺乏兴趣。其次在内容方面,主要由教师在上面讲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教育内容,以及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和案例,再让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进而完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样的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效果较差。

2.职业院校关于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的挑战

2.1学生的民族意识在逐步增强。

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互相学习吸纳对方优秀文化。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及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边缘化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民族意识在逐步增强,主要表现为更加关注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加关心本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保护,以及其他各项合法权益的保障等[1]。这就给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开展实践活动,需要全面照顾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情感,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并且需要做到具体和全面,如果出现一点误差,容易影响到民族团结,不利于职业院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2.2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很多学生从互联网上与其他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亲密的交流,进而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团结[2]。但是互联网的发达也有其弊端,很多散布影响民族团结的言论在网上传播得非常快,影响到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这也给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带来困难,影响到职业院校的安定和团结。

2.3影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因素趋于复杂化。

在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中,影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因素愈来愈复杂,影响到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利于职业院校的良好发展。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受到利益等方面的影响,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少数民族虽然在政治权利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因素,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仍然相对滞后,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一些看法,影响到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及文化传统、价值观等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如果教育活动做得不完美,也容易影响到活动开展的效果。

3.对策分析

3.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

在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和途径上,活动的形式应该多样,内容需要丰富。首先,在活动的形式上,可以采用文艺晚会的方式,通过少数民族学生表演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目,起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另外,可以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开展一些工益项目,帮助老人,扶持弱小,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比赛,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等。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彼此增进了解,增强民族团结。在内容方面,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学习唱少数民族的歌曲,与学生交流少数民族的传说、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等,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促进职业院校发展。

3.2发挥校园媒体宣传作用,拓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的渠道。

校园媒体是各个职业院校的宣传中心,能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国家政策,以及学校活动等信息。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在加快,职业院校发展,尤其是硬件设备的更新,更显现出职业院校的进步。职业院校应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体,充分开展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例如,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传达民族团结教育的信息,宣传民族统一共同发展。以提建议的形式在校园网络搭建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提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建议和策略;通过校园橱窗宣传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活动,定期举行征文比赛,以民族团结为核心,对征文进行评比,将优秀的征文展示到校园橱窗,为其他同学拓展更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有效利用学校的广播,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听觉上的民族团结教育,可以在校园播放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音乐,如《爱我中华》、《七子之歌》、《团结就是力量》等,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朗读民族团结教育的文章,如《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民族团结》等,从听觉上给学生灌输民族团结的思想。另外,组建一些校园文艺活动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有较好的效果,如组织学生联欢表演、举行大型音乐舞蹈会(其中要有多数少数民族的舞蹈)等,多多体现民族团结的活动理念。通过大型专题讲座宣传我国56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众多民族的形成、民族的发展史等,广泛宣传为我国伟作出贡献的一些少数民族人物的事迹,彰显典范的感染力。校园媒体的宣传方式可以多种多种,但是在宣传中要以“民族团结”为核心,才能显示出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校园网络、橱窗、广播、报刊等是校园媒体主要的宣传渠道,实践证明,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的情感,凸显出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多民族团结、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

3.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各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将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荟萃到职业院校中,也是职业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荟萃到一起,发挥各自己特色的教育作用,开展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体现各民族的特色。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学生中评选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院系共同搭建活动平台;组织民族知识文化竞赛,组织以民族团结作为主体的讲座,民族知识辩论赛等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彼此了解。另外,开展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文物古迹、民族先进人物事迹展示会、民族博物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民族团结教育,加深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促进学生养成民族之间团结的思想。

民族团结征文篇5

XX年以来,XX教育关工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教育部和XX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基层建设、深化主题教育、全面推动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深入发展。现将XX教育关工委有关情况交流如下。

(一)深入开展“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主题教育。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XX中小学及时成立以书记为组长,全体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安排专人检查落实。师筹集专项资金,订阅“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读本,把活动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绩效考核,各校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制作主题黑板报、组织国旗下演讲,开展征文大赛,演讲比赛等,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二是深入学习,感悟真、善、美。

各校结合教育读本和语文课程、思想品德课程、阅读课,班团队会课等课堂,开展读本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灵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做人,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间形成一个长效的自觉地读书氛围。

三是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各校深入开展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多,班级多,他们结合学生年龄段特点形式多样地开展活动,小学一、二年级讲故事;三、四年级脱口秀;五、六年级演讲。三至九年级、高中撰写读书征文、参加演讲比赛。结合三月学习雷锋月,中小学校组织团员们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让生活中的真善美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四是严格评审征文

,选出学生佳作。四月份以来,各学校都认真做好征文评选、表彰等后期工作。学校以主要领导牵头,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作评比小组成员,认真对征文和演讲进行评比。通过评比推荐,有1个单位获得全国教育关工委先进集体,2所学校获得示范学校,1名干部获得优秀工作者,2名学生获得征文特等奖。2名学生获得演讲比赛三等奖。

(二)组织开展XX青少年五好小公民“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一是研究制定方案。以XX教育局的名义印发《XX青少年五好小公民“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方案》,下发通知,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全面部署。二是抽调专人负责。安排我局和教研室各一名同志专项负责XX主题教育事宜,要求各师确定人员及时上报,认真组织开展“老师您好

我的好老师”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微视频展播以及实践活动等。其中有1人获得教育部光工委五好小公民活动最具风险精神奖好老师,有2人获得先进个人和优秀工作者,有2个单位分获先进集体和师范学校,有近100名中小学生获得征文活动特等奖和一等奖,有2名学生获得演讲比赛三等奖。

(三)认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一是切实让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民族团结征文篇6

[关键词]东征精神;民族统一

引言

1840年至1990年的近代中国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从被侵略被瓜分到民族统一,中华崛起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无数爱国同胞为了民族独立和统一,挥洒血汗的奋斗史。而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可以说,发生在1925年的国民革命军东征,是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于独立和统一的诉求第一次充分表达的大事件,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揭开了中国革命与民族独立的宣章。

一、东征加速了中国革命进程,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

1925年国共合作,并联合发起国民革命军东征,主要征讨以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作为依靠的,盘踞于广东的北洋军阀陈炯明部。

在这次东征中,国民革命军以黄埔军校的学生军人作为主要征讨主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中国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统一的强大决心,历时近一年时间,发动两次东征,成功实现了整个广东省的统一。

两次东征,是中华民族所有先进的革命进步势力团结起来共同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和流血牺牲的过程,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崛起和血性。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这两次成功的东征,充分的向全中国的同胞们证明,中华民族是有决心也有实力实现自己的独立和统一,我们需要摆脱被奴役被统治的命运,就必须团结起来,以民族旗帜作为号召,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都投入到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滚滚浪潮中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统一。而历史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切。

二、东征表达了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决心,震慑一切外来势力

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发展史和文化传承。但是进入到近代时期,历史上更多的是民族的血泪和国人被侵略、被欺凌的记录。

但是,也就是在那个我们看不到希望的灰色年代,也是一个充满了革命理想和民族主义精神的先烈们英雄辈出的年代。从1925年2月誓师东征,到1926年1月彻底收复广东全境,我们牺牲了无数的革命先辈,但是也成功的向世界、向国人宣布中国革命力量的存在,让所有人听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最强音!

可以说,东征充分的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自尊与骄傲,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对于民族独立和完整的维护。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都休想用任何一个借口打破中华民族的民族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不仅仅是东征的口号,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坚持的原则和底线;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以及未来我们一直坚持和强调的重点。

三、做好史迹陈列馆的宣传工作,弘扬东征精神,实现民族统一

历史已经过去,先辈们的精神和事迹却不能轻易忘记。作为国民革命军史迹陈列馆,我们有责任将先辈们的事迹和精神广泛传播,教育后代。

1.做好史迹陈列馆宣传工作

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也是原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第二次东征的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2013年5月,我馆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见证和记录重要历史事件和文物的史迹陈列馆,我们首要的工作是保存好革命年代留存下来的重要物品和记录,并且对于东征事件开展全面细致的研究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还原历史真貌。其次,在社会范围内开展广泛的民族主义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弘扬东征精神,实现民族统一

东征是一次伟大的民族独立斗争,是中华民族在寻求自我独立和统一的奋力和探索路程中一次重大的,具有强烈的鼓舞人心力量的伟大胜利。

在21世纪的今天,尽管没有祖国独立和反抗侵略的压力,尽管东征已经过去了近100多年,我们依然要继续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和弘扬东征精神,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段战火与鲜血的历史,更是一种坚定不屈的执着信念和民族思想。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民族独立的来之不易,告诫我们要时刻坚持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教导我们民族利益和完整高于一起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传递给我们不屈的信念,和一代又一代不可忘记的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怀。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就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在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从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到目前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日益和谐,往来日益紧密,再到我们坚决的在属于中国的立场上绝不退步的态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决不允许任何危害中华民族领土完整和民族统一的行为或者言论。

同样的,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的接班人和传承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将东征精神发扬光大。我们必须意识到,一种精神的发扬并是只能依靠于战火和鲜血才能体现,它可以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中国和世界,尽管我们一贯坚持和平,但是面对可能出现的企图打破祖国和中华民族完整统一的行为或者言论,我们都要给予最坚定、最有力的反击,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全世界,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坚定不移的捍卫民族的独立与统一,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民族的尊严和统一高于一切,历史与东征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坚定不渝!

结束语

国民革命,东征精神不仅是历史中的一条记载或者事件,更多的是它与众不同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它是国共首次合作为中国独立而共同奋斗的象征,我们必须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教育意义。

当今世界,中国的地位越加重要,不论是从经济还是体育,再到航空探索,科研水平乃至军备实力,中华民族正在向世界人民展现着自己的伟大才智。而在与此同时,更加需要展示和强调是,是我们渴望和平,希望祖国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的中国梦。我们为了这个梦苦苦奋斗了近百年,我们也会为了这个梦一直奋斗下去。中国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是和平不是懦弱和退让,东征精神会一直延续在我们的民族血液中,激励和警示着我们,时刻为了祖国的统一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民族团结征文篇7

一、灭绝种族罪中受保护的团体探析

在1948年《灭种公约》之前,国际社会是不存在关于灭绝种族罪的法律定义的,民族、人种、种族、宗教这些受保护团体也是《灭种公约》通过后才确立的概念。但是在《灭种公约》通过前确实存在着保护某些少数民族、少数宗教团体的公约。笔者将围绕《灭种公约》中关于受保护团体的规定,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讨论,之所以以《灭种公约》为例进行分析,是考虑到之后的《罗马规约》关于灭绝种族罪的规定与《灭种公约》是一致的,而《灭种公约》更具有普适性与专业性,因此,仅以《灭种公约》为例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的结论同样适用于《罗马规约》。

(一)民族团体(nationalgroup)

《灭种公约》起草中,在联合国大会第六(法律)委员会上,民族这个词的含义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瑞典代表团认为,民族团体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并且建议部分包括人种团体,以确保如果国家灭亡,这些团体可以受到保护;在此基础上,苏联代表团也赞成这个解释;伊朗代表团认为民族团体是指意味着有一个特定国籍的团体;但是,埃及和比利时的代表团都认为民族团体仅指国家的少数民族团体。就从规约最终措辞的通常含义来分析,后一种观点似乎是存在缺陷的,并且少数民族团体通常也可以被纳入人种、种族、宗教团体中加以保护。

需要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民族和种族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民族则是由许多种族所组成的,如在非洲的许多国家里就有这种情况。

根据卢旺达刑庭审理的阿卡耶苏案判决,这里的民族团体是一群认识到要共享权利和义务的互惠并以共同公民身份为基础受法律约束的人的集合。

判断某一团体是否属于民族团体,首先考虑的是共同的国籍,其次还应当考虑是否拥有共同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

(二)人种团体(ethnicgroup)

人种和种族两个词语经常是混用的,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刑法中的灭绝种族罪条款,就没有种族这个词,也许立法者认为,没有必要使用这个词,有了人种这个词语就可以不使用种族,如果同时使用,反而会产生误解。当初,在起草《灭种公约》时,最初提案中并没有人种的概念。但是在讨论中,瑞典代表团提出了这个概念,其理由是民族的概念具有政治的含义,极易与国家与政治团体相混淆,而人种概念应当考虑历史、文化遗产和语言及传统。苏联代表团也支持在公约中列入人种的概念,并指出:人种团体是民族团体的分支,是比民族要小的集体。最终经过表决,人种的概念以微弱的多数得以通过,并列入公约,形成如今所见的四类受保护团体。

通过卢旺达刑庭审理的阿卡耶苏案,其在判决中对人种团体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指出:人种团体系指其成员共享同样语言或文化的群体。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种团体的概念基础是文化上的,主要在于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的共同点,系指由同一习惯、同一语言和同一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群体,这个团体通常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找到,该团体可以自己认识自己及别人,也可以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明确的区分。

(三)种族团体(racialgroup)

卢旺达刑庭同样在阿卡耶苏案判决中指出:公约对种族团体的定义基于与特定地理区域相联系的、遗传的外貌特征,比如肤色或身材,而不考虑语言、文化、民族或宗教因素。因此可以看出,遗传的外貌特征被卢旺达刑庭作为种族区别与人种的最基本的特征。这个定义与美国的《灭种公约施行法》中的定义相似,《施行法》中规定种族团体是指在物理特征和生物血统方面是与众不同的一类人。由此可见,在国际刑法上,人种和种族的区别在于:人种是从文化意义上的;而种族是从遗传外貌意义上讲的。

(四)宗教团体(religiousgroup)

宗教团体是这四类受保护团体中最不稳定的团体,因为宗教团体的成员身份是可以自由加入与退出的,所以,在规约起草过程中,有国家的代表团就提出不应将宗教团体纳入该罪受保护的团体。但是,从一战后欧洲历史上签订的保护少数民族的双边条约可以看出,这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宗教性的少数民族。而且一个社会宗教容忍度被视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同时即使成员身份是可以自愿决定的,但是宗教团体的历史性发展方式与民族团体、人种团体一样,都表现了前后一致的特征,因此具有稳定性,基于以上考虑,最终公约还是将宗教团体纳入进行保护。

卢旺达刑庭在著名的卡耶希马案的判决中指出:宗教团体是指成员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崇拜的教派或方式的团体。在确定宗教团体时,便涉及到对一种宗教派别的确定。

(五)受保护团体的认定标准

以上四类受保护的团体,实际上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特别是民族、种族和人种团体实践中往往很难加以区分,实际上就是一回事,定义非常不精确并且经常相互重叠。因此,要将各个团体清楚地加以区分是不可能的,一个被害团体往往具有许多团体的特征。

以卢旺达境内的胡图族和图西族为例加以分析,历史上虽然两个种族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但是随着部落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通婚,两族之间的差别日益缩小,两族使用同样的语言,信奉同样的宗教,具有基本上同样的文化。这样一来,实践中很难将两族加以区分,只能依靠其所颁发的身份证和拥有牛群的数量,进行人为的区分。卢旺达刑庭在阿卡耶苏案中采取了一种更为客观的标准,认为两族使用同样的语言、宗教、文化等,因此图西族并不包含在灭绝种族罪所保护的团体之中。但是卢旺达刑庭在卡耶希马案和卢津达纳案中提出了一个主观的标准,即犯罪人的主观意识标准或称社会归类过程,审判庭认为人种团体是由其他人,包括犯罪的实施者所确定的团体。因此,确定图西族是一个种族团体的根据是政府颁发的官方身份证明以及罪犯实施灭绝种族罪的对象。

在鲁塔甘达案中,卢旺达刑庭指出,一个团体的成员资格在本质上是一个主观概念;被害人是被灭绝种族的犯罪人视为一个特定团体的成员而加以毁灭的,在某些情况下,被害人可能也会认为自己是属于这个团体的成员。

这种判断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犯罪者的主观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实践中并不能仅仅依靠犯罪者的主观因素来决定受保护的团体,这样很容易使公约的受保护团体范围受制于犯罪人意志的左右,将非常危险。因此,还必须同时考虑客观性标准,于是在卢旺达刑庭审理的巴季里舍马案中,审判庭认为,在界定受保护团体的时候,必须根据各种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背景来理解,因此,特定团体中的成员身份这个客观因素也呈现出了一种主观性维度。在卢旺达刑庭审理的舍曼扎案件中,第三审判庭采取了一种以客观性标准和主观性标准为基础的方法。

在前南刑庭审理的科斯蒂奇案和杰里塞克案中,明确指出:团体是一种社会性的构造,因此,它的特点必须根据各种社会历史背景来决定,把一群人作为一个特殊团体的意识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并没有客观的定义来界定该团体,因此,为了把一个团体列入民族、人种、种族和宗教团体使其成为受保护团体,最重要的是行为人或第三人意识中的基础性特征。

实际上,《灭种公约》中所列的四类团体己经大体上提出了一个客观的标准,像一个正方形的四边,界定了受公约保护团体的范围。这四类团体不但相互重复,而且更重要的是相互补充,相互界定。如在公约起草时,公约中列出人种团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定民族的含义,使其不至于与政治的团体相混淆。相对而言,人种和种族是一个人生而具有的,相对固定的,而保护少数民族和宗教团体则是由于历史原因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以上受保护团体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犯罪人的主观因素、被害人的身份证以及有关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总之,灭绝种族罪的被害人,必须是属于以上四种团体之一,需要强调的是,灭绝种族罪的被害人是这种团体本身,而不是个人。公约的目的是保护己存在的、任何人都可清楚辨认的团体,因此团体应当是永久的、稳定的和不易消失的。这四类团体的基本标准是:团体成员的资格通常不会受到其成员的反对,这些成员通过出生或者以一种持续的、不能挽回的方式,自动地附属于这个团体。因此那些通过个人自愿的许诺而加入的更具有流动性的团体,就被排除在这类犯罪之外。

但是认为公约所保护的团体必须是稳定的、永久的这样一种观点遭到了学界的批判。首先,根据历史解释,在《灭种公约》的起草文件中,找不到证据证明起草者具有此种意图;其次,根据体系解释,在《灭种公约》的条文中,也找不到字样证明这样一种宗旨;最后,公约所保护的民族团体与宗教团体都是可以由成员自愿加入与退出的,况且各国国内立法中也没有保护稳定与永久性团体的规定。因此,卢旺达刑庭在阿卡耶苏案中所确定的公约所保护的团体是稳定与永久性的这一结论还是值得推敲的。阿卡耶苏案的这个解释在随后的判例法中,没有得到正确地确认。

二、排除在受保护范围之外的争议团体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灭种公约》所保护的团体是封闭且有限的,仅仅局限于民族、人种、种族和宗教团体,对于这些受保护的团体来说,共同的事实是,这些团体的成员身份一般是由出生决定,并且具有永久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不包括其他的文化性、政治性团体。

(一)文化性团体

公约将文化性团体排除在受保护的团体之外,虽然该团体的成员生来就自动拥有永久性成员的资格,但是联合国大会第六(法律)委员会否决了在这部公约中包括文化性团体的提议,主要是因为对文化性团体的定义不够明确,如果将之纳入受保护团体可能会阻碍缔约国发展民族社会和教化原始人群的合法努力;同时这部公约涉及的是对一个团体的人身进行毁灭,而不是对它的文化特征的消除;关于文化性团体的主题还是留给人权法更好。

虽然有些上著人群希望在缺乏对受保护团体进行人身伤害的情况下,将破坏文化视为一种文化性灭绝种族行为,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司法实践、条约规定和国家实践都不支持这种愿望。

非法强制转移儿童这种原来视为一种文化性种族灭绝的行为,在《灭种公约》之后,将之纳入灭绝种族行为之列,因为这种转移的最终结果,会对一个民族、人种、种族或者宗教团体本身造成事实上的人身灭绝。

在《灭种公约》的起草过程中,有国家的代表团建议将文化上的种族灭绝罪纳入公约的保护范围,但是多数国家的代表团持反对、保守态度。其中,法国代表团认为:包括文化上的种族灭绝就会带来干涉一国内政的危险。因此,最后公约把灭绝种族罪限制为肉体上或生物学上的灭绝,而不是抽象的灭绝,比如精神上的或意识形态方面的毁灭。

在《罗马规约》起草过程中,大家就认为这样的事项最好留给关于少数民族权利的人权宣言来解决,并且,他们在实际上赞成了将文化性灭绝种族排除出这部公约的定义之外。但是,人们仍争辩说,对这个定义应进行当代解释,不应该局限在1948年起草者们当时的意图,从字面上看,灭绝就己经包括文化性灭绝、肉体性灭绝以及生物性灭绝的概念,大胆的法官们可能会受到诱惑,去进行这种创新性的解释。前南国际刑庭和德国宪法法院最近的裁判就是在建议,法律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不过,在任何情况下,进行文化性种族灭绝的证据都是实施肉体性灭绝的重要标志。

同时,文化性团体的成员其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很难确定某一被害者在灭绝种族行为发生时是否属于某一受保护的团体,文化性团体的不稳定性、非永久性导致了公约最终将之排除在受保护的团体之外。

(二)政治性团体

尽管联合国大会在第一次会议期间通过决定,确认灭绝种族是一种针对宗教的、种族的、政治的或其他任何团体的国际法项下的犯罪。在《灭种公约》起草过程中,各国代表团就政治团体是否属于受保护团体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少代表团认为,《纽伦堡宪章》中关于迫害的定义中包括了政治团体,因此公约也应保护政治性团体。但是前苏联代表团在其提出的《基本原则文件》中指出:从科学的观点看,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灭绝种族的行为从根本上是对人种、民族或宗教团体的迫害。灭绝种族的罪行是与法西斯纳粹主义或其他鼓吹种族仇恨的理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即高贵的种族的统治权与低贱种族的灭绝。为了促使《灭种公约》早日实现,并且最大限度地增加公约的缔约国,于是没有将政治性团体包含在内,主要是因为:许多国家的代表团反对作这样的规定,认为如果承认任何国际刑事法庭对政治性团体具有管辖权,那就意味着允许对自己国内政治事务进行干涉,这样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安全。

1998年在制定《罗马规约》的过程中,有几个国家的代表团试图在罗马会议上把政治性团体归入灭绝种族罪受保护的团体之中,但是没有成功,因为《灭种公约》关于灭绝种族罪的规定己经成为一项国际法强行规范,《罗马规约》的起草者们仅仅打算把国际习惯法编纂成法典,而不打算起草一部新的灭绝种族公约,于是继承了《灭种公约》中关于受保护团体的规定。

民族团结征文篇8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让广大群众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多元和认同一体,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中,让多元真正成为凝聚一体、认同一体、维护一体的要素和动力,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征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同时也是各民族共建共守的,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主要途径,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民族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前这一相对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需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各族群众发现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要素,并努力使其凝练为社会共享的核心价值。因此,要逐步建构开放融合的民族教育体系,为各族群众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使其在交往中相互了解,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在理解中相互交融,在交融中相互包容、尊重和欣赏,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征文篇9

关于学生民族团结演讲稿

我们班进行了关于民族团结的主题班会,通过系统学习使我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好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工作对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好了,什么时候社会就安定,经济就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就改善。反之,就会出现社会混乱,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时刻注意反分裂分子在意形态方面的渗透。

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使在腐朽的清王朝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也没有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今天的中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已被举世公认。我们正告那些妄图制造谣言、搞分裂破坏活动、进行各种恐怖活动的人:今天的中国是强大的中国,团结进步是当代的历史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闹独立、搞分裂只能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从思想上筑起反分裂的钢铁长城,积极为建设平等的、团结的、互助的、和谐的民族关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学生民族团结演讲稿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我们都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领土完整:我们都有义务维护民族团结,严厉打击异族分子的破坏行动:我们都应怀着一份坚定的信念,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祖国能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创造更伟大的成就.

现在我国的形式还是比较让人担忧的,势力,疆独势力,势力这几股异族势力猖獗地想进行分裂祖国的可耻行径,违背着全国人民的意愿,他们的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他们卑劣的破坏活动对祖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扰乱了和人民的正常社会活动,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肩负起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重大历史使命,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得做到以下要求:

一、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当年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重重高山,穿过人迹罕至、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越的条条江河,吃草根,咽树皮,忍饥受冻,历经艰辛,最终胜利会师,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它正确揭示了人与集体、社会以至人类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合理实现途径,从而使人们的信仰实现了由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无神论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社会和人生,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迎接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正确认识和汲取我国及国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信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现状,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信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坚定对党的信任,坚信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在攻占敌人阵地时,战士们抢着当先锋,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一碗稀粥战士们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吃下去。在困难和生死面前,红军战士表现出了博大的阶级友爱之情,集体主义利益至上的崇高品质。

三、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经验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四、加强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长征之初,由于敌军散布的谣言以及群众的不了解,一些群众对红军存在畏惧、疑惑的心理,不知道红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组织,代表的是谁的利益。因此,当他们看到红军路过时,有的纷纷逃入深山,有的闭门不出,有的甚至存在敌对情绪。面对这种情况,红军一方面对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用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纠正他们对我军的误解。另一方面,红军也以自身的行动向群众展示了自己是一支“正义之师”,是同群众心连心,代表他们利益的。他们对待群众亲密友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群众组织生产、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信仰,更有刘伯承与彝族的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感人事迹。正是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打动了沿途的群众,他们最终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红军的支持和爱戴。红军也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最终克服困难,胜利会师。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于学生民族团结演讲稿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五月是我们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五月也是鲜花正怒放的时候,五月里民族团结之花会开的更旺盛,更鲜艳。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0xx年5月13日下午,我校36个班级举行“奏和谐之韵,谱团结之歌”的主题团会活动,通过系统学习使我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作为生长在的中学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好民族团结的事情。

我校每个班级的心得体会都很深刻,我校的全体师生都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学生的体会非常深刻,好多学生都进行了发言,有的是以漫画开头来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的,有的是以自己知道的小故事来讲解的,听到这些,我校的领导对这次的班会非常重视,也对此次班会的情况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学生们还通过学习地方史,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意识,维护社会稳定是每一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13个少数民族(朝鲜族、锡伯族、俄罗斯族、满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达斡尔族、东乡族、塔塔尔族),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自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在这三山夹两盆的土地上,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温情剧,感动着每一个人。

关于学生民族团结演讲稿

各位老师,全体同学,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民族团结一家亲。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谁能说流行乐坛上没有维吾尔族音乐欢快的旋律?谁能说时尚元素中没有各个民族特有的色彩?而我们生活在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我们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和老师,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我们的汉族同学,谁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我们的少数民族同学,谁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彼此的信赖与默契,构建了我们的和谐校园,真正体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给我们上地理课的维吾尔族老师,英俊高大,温文儒雅,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听课状态,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用精熟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解疑答惑,用流畅的普通话开启了同学们的智慧之门,充分展示的教师风采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同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县城,和少数民族作邻居的家庭比比皆是。如果让我们的同学讲讲邻里关系,热情好客,彼此尊重一定是大家共有的话题。民族团结的故事平常而又温馨,多的讲也讲不完。

今年九月底,我县举办了首届自治区赛马锦标赛和第xx届阿肯阿伊特斯盛会。赛马场上,哈萨克族骑手以他们娴熟的驾驭技术征服了所有观众的眼球;广场上悠扬朴素的冬不拉弹唱,似乎把人们带回到辽远的牧场,那里有青青的草坡,淙淙的泉水。他们歌唱着自己幸福的生活,歌唱着党和政府民族团结的好政策。花团锦簇的哈萨克族刺绣品,又好像让人置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带领大家共同走向富裕。

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不朽的灵魂!民族团结一家亲,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谢谢大家。

关于学生民族团结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叫xx,来自xx区;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团结奋进》。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激情澎湃,作为中国的炎皇子孙,倍加感受到我们团结奋进,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意义。

当党的把“科学发展观”庄严写进党章时,当“科学发展观”春风般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弹指一挥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他的xx华诞。回顾这波澜壮阔的xx年,回顾这xx年的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动人画面被永远留在了各族人民的记忆深处。

全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抢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无偿捐赠一颗肾的汉族女青年王艳娜;有20xx年如一日帮助边孩子尽快适应异乡大学生活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邵春亮;有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10个孤儿的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民族团结征文篇10

关键词:民族团结修学旅游;赴京观礼事件;思普地区

族际政治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核心与本质。[1]旅游与政治的政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其理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这为旅游政治研究提供了多维范式。旅游现象本可以成为一种内涵丰富的体现执政党意志和国家利益的政治行为,尽管建国初期,旅游政治学尚未形成,但是文章认为旅游政治的实践活动早已有之,这便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普地区赴京观礼这一重要的社会事件。文章通过对这次事件进行历史回溯研究与探析,从旅游政治学、旅游史学、民族学、教育学及旅游心理学的等角度来审视该事件,并首次把该事件定性为一次民族团结修学旅游,揭示个体在修学旅游过程中的民族团结认知水平的发展历程,对于开拓现代旅游史学的研究领域有重要学术价值。

一、修学旅游

我国现代意义的修学旅游起步较晚,但作为人类实践的历史却源远流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上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现代修学旅游一词起源于日本,而我国较早的是1989年推出的孔子家乡修学旅游。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认为修学旅游“可以理解为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等原因的旅行”。本文认为修学旅游是指有一定的主题,以教育求知、人格修炼、文化交流等为主导,以旅游为表现形式的一种出游活动。

二、新中国首次民族团结修学旅游

(一)事件背景

20世纪中期,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各少数民族不仅数量众多,社会性质也是多种多样,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且不平衡。当时的思普地区,含盖了普洱专区,还有临沧地区的一部分,沧源,西双版纳,思茅等,有15个县,民族众多,交通不便。1950年6月,为促进民族及边境的和谐与稳定,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组织西南各民族代表团参加51年的国庆观礼,傣、白、纳西、佤等17个民族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其中西康省3人,贵州省7人,四川省2人,云南省最多为53人。而云南省思普地区因其民族构成、边境形势最为复杂等特点,而派出代表出游的人数最多,达35人,而别具代表性。[2](p.47-52)解放初期,边疆工作有三项任务:清匪肃特、巩固边疆、民族工作,核心是民族工作。这次出游回来后,在思普地区所引起的反应及民族团结的后续效果是重大而深远的。

(二)事件特点分析

1.思普地区代表赴京观礼是一次深刻的民族团结修学旅游活动

通过修学旅游,各少数民族代表加深了对伟大祖国的认识,人格上得到自我提升,这是一次活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本文认为,这次赴京观礼更是一次深刻的、以“游、学”相结合的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典型特征的修学旅游活动。根据修学旅游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本次活动的构成要素为:主体是修学旅游者,即民族上层代表;客体是修学旅游产品,即政府所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重点是国庆观礼;介体是民族团结文化培育氛围;媒体是由人民政府充当着旅游业的作用,载体是整个红色中国新政权环境(如图),所参观过的城市及旅游路线为:普洱——祥云——昆明——重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重庆——昆明——石屏——普洱;使用过的旅游交通形式为徒步——汽车——飞机——客轮——骑马。活动具备“游学相伴、游学交融”的特征,旅游者们俱成为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忠实拥戴者,成了边疆民族团结的骨干与精英,发挥着巨大的示范与带动作用,游学成果巨大,影响深远。

2.思普地区民族上层赴京观礼是一次政治节事旅游活动

节事旅游是指将节事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安排,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庆祝或展示,以达到吸引游客前往而形成的旅游活动。[3](p.14-18)解放初期,民族边疆地区面临多种复杂而艰巨的局面:新中国初立,边疆局势不稳定,存在许多未定边界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隔阂深,各民族之间不时的仇杀械斗;残部盘境外伺机而动。因此,当时边疆对敌斗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民族人心的向背。而政府对代表们宣传的最直接的吸引物便是参加建国一周年的国庆大典观礼活动,是典型的节事活动,是以政府主办为主、不具有市场化运作为其特征,是一场旅游政治的实践活动,以寻求族际政治和谐、稳定边疆为政治目的的。

3.思普地区民族上层赴京观礼是一次跨文化旅游活动

这次旅游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交往,很明显地是一次多种文化之间社会交往活动。这次出游的共有18种民族,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化各异,请了李晓村作为领队兼翻译。通过这种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增进了彼此文化的传播与认同,旅游者为各少数民族代表,而东道主,则是以为代表的人民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包括邓小平在重庆做的接待工作。所以个人认为,这是一次跨文化的修学旅游活动。交往发生于东道主各级成员与少数民族群体中具有较高地位者之间,可以认为两种文化之间的交往是正规性的。旅游的民族团结价值取向,决定了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存在着促进互动的有利的社会氛围。

4.思普地区民族上层赴京观礼是一次民族团结文化的培育活动

这种跨文化间的融合过程,是以旅游者带有向强势文化的梦想与艳羡成分的,要求新的体验的驱动,从而把少数民族文化与新中国文化相联系起来。旅游者们游学回来,实现了旅游者的个人发展与素质提升,实现了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认同,在受到礼遇的人际交往中的文化互动,激发出历史与传统中的中原文化的张力、向心力影响,从而在对新中国文化的趋向性中,民族团结文化在培育与发生。

三、修学旅游效果分析

(一)旅游者心理与行为转变的历史回顾

当年的旅游者,我们已不能与其对话,然而,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资料,找到当时的修学旅游对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及成长过程的深刻教育与影响。本文以岩火龙与拉勐两个典型人物出游前后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做一个对比(如表1)。

旅游者们都是云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思想理念相对原始、朴实而落后,他们在出游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个时期不同的心理与行为:[4](p.18-23)

1.动员时期为“怀疑、恐惧”期

动员初期,多数代表对事件持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虽经各级政府领导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但在云南的53位代表中,民族上层人士自己不敢当代表,由自己的子女或亲属顶替当代表的达17人;[2](p.47-52)代表们处于敌意戒备期,自卑、封闭、害怕恐惧、没有安全感。如拉勐经竹塘区区长龚国清反复开导并满足拉勐的扣押人质等所有条件,[3](p.264-266)最后才得以成行;代表们长期寓于边疆落后偏远山区,思想观念落后原始,且对新旧社会的汉族官员形成刻板印象及心理定势,加之境外蒋残军及境内反动地霸的反动宣传,对人民军队和新建立的人民政权心存疑虑,因此缺少与汉人交往与相处的信心;而当时境内仍潜伏的特务,蒋残匪踞居境外,在乡军人也都逃往境外,三股敌对势力经常回窜,不时地恐吓、造谣生事煽冷风这种事,代表们担心受到境内外势力的报复。

2.出行后的“文化涵化”期

出行后,旅游者开始学习汉族的风俗与价值观,使自己适应于其它民族文化,开始体验到接触新事物新环境的满足感,并开始欣赏这种新的文化,同时处于兴奋中。对于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并建立社会关系有了更大的信心。此时的体验不断地从表面走向深入,学习汉族的语言。各民族与政府双方一起交换信息与思想,正规程度很高,文化得以通融与交流;通过观礼,民族个体深刻体验到祖国的博大与共产党的先进性,心中出现梦想与艳羡的成份,并主动要求新的学习与体验,民族团结文化开始萌发。[4](p.18-23)

3.稳定友好的“回家”期

旅游者开始达到心理稳定,他们对外面的环境形成了比在家乡更为积极的态度。个体既盼望回家,又为不得不离开新的文化与环境感到遗憾,但对于回家依然感动快乐。此时,各民族之间呈现如下特征:彼此的交往虽然是暂时的和非重复性的,且政府与各民族之间的意义是不均衡的:不同的角色与目标、不同的情景状态、不同的获得承诺与责任、不同的经济地位与文化身份,但是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动机与行为,就是要达到民族团结的目的。[4](p.18-23)

4.回乡后的“认同与趋向”期

旅游者在新环境中体验到不同的生活和待人接物方式,受到不同于平时的待遇,增长了见识。回乡后,感觉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尊重,旅游体验超出了心理预期。整个观礼行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收获巨大的修学旅游,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尝试去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与价值观,带着一种新奇、独特、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回来,把对民族团结的认知与理解带了回来,形成了对民族团结文化与精神的认同与趋向,并表现出把民族团结意识上升到整个地区整个民族等国家意识中来。旅游者返抵普洱,当时的宁洱地委即时召开了的第一次兄弟民族代表会议,以本次修学旅游中形成的“各民族都是平等、自由的大家庭,大家必须像糯米粑粑一样粘在一起,切勿分开,一致打击各种恶势力,捍卫平等、自由生活的”[5]共识为基础,共26个少数民族支系的3000多名各族群众参加了盟誓大会。地委领导和各族代表共48人在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上以汉文和傣文、拉祜文字签上自己的名字。[6](p.72)

(二)旅游者民族团结认知水平的发展分析

修学旅游本是一种以“人格修炼”为主导的旅游活动。当时,赴京观礼者们一方面是受到了党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向他们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受到了感染;另一方面,通过观礼以及对各地的考察参观之后,深感国家的强大,同时他们也看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路才会越走越宽,加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形成了一种民族团结精神与文化。所以这些头人们便坚定信心地来做这件民族团结的事业:盟誓、立碑,引导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一心跟共产党走。本文认为应该把旅游者的民族团结心理的发展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这个过程把个体背景状况、旅游教育和回家后的行为表现分为三个概念性的阶段:即民族团结意识启发阶段、民族团结精神感知阶段、民族团结意识内化阶段(表2)。[4](p.318-23)回乡后,旅游者们的民族团结意识一直被践行着,至此,可以说民族团结意识已经被内化为旅游者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把该事件定性为一次民族团结修学旅游,同时鉴于普洱丰富的民族团结修学旅游资源,文章认为加强普洱民族团结修学旅游史及民族团结文化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要从旅游政治学、史学、旅游管理、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活态文化遗产等全方位对相关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把研究成果推广物化,充分发挥普洱旅游业的综合优势,深入推进当代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以文化为核心的示范性修学旅游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J].民族研究,2006,(5).

[2]卓人政.由押人质到建民族团结碑——记1950年云南民族代表团国庆观礼[J].百年潮,2009,(12).

[3]存文学著.我们的太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龙肖毅,尹可丽.民族团结先进人物的人格特征及心理成长历程研究——以普洱民族团结碑事件人物为个案[J].大理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