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散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32:47

英语散文篇1

[关键词]英语散文写作能力经典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92-02

散文,是一个熟悉而难于笼统下定义的概念。对其定义,黄源深教授认为散文根据其所包含的内容有三种划分。“一是广义的‘散文’,英语中的prose,包括除诗歌之外的一切体裁;二是较广义的‘散文’,它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相对等的词。如果把广义的散文中的小说与戏剧划出去,余下的部分即为较广义的散文所包含的内容;三是狭义的‘散文’,即英语中的essay。从内容上来看,essay既指那些由一件小事生发开去,信笔写来,意到笔随,揭示出微言大义的“随笔”,也指“议论时政、评价文学现象的气势宏伟、洋洋洒洒的政论和文论”。①

本文所指的散文,就是第三种划分,即通常意义上的“随笔”,它具有题材广泛,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用词精炼,说理性强等特点。英国文学史上,培根等人的随笔堪称佳作中的典范,他许多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在英语学习者中广为传诵,他的散文简洁流畅,论述精辟,重点突出,富有哲理。

一、读英语散文的作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英语散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风格迥异,可读性强。阅读英语散文能够增长智慧,还可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阅读散文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非常有益。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是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中难于掌握的一项内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已经有了相应的提高。针对给定话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似乎不成问题。可事实证明,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写作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写的文章虽然成型,但是语言平淡,内容空洞,几乎找不到内涵丰富的词语。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二是部分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掌握得还不到位,写作中没有养成用英语构思的习惯,多数按汉语的思维方式去写作。还有个别学生的英文写作几乎就是中文的机械翻译,通篇中式英语频繁出现。平时习作出现的这些问题也直接反映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之中。一般说来,6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点不够明确,结构松散,语言表述不够凝练,描述性的句子较多,而分析论证的方法和力度明显不足,说理性不强,材料的堆砌罗列比较常见等方面。

如何弥补写作中出现的上述不足引起了广大英语教师或研究者的关注,大家提出的许多方法富有成效,但笔者认为,比起阅读其他文学体裁,阅读散文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语言要有输入才有输出,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确保一定量的输出。只有经典语言的输入才能保证输出语言的质量和品位。经典英语的输入、模仿、内化是提高英语习作水平的根本途径”。②散文中词语的选择,篇章结构的布局,排比、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某一话题客观冷静的分析,独特的文体风格等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李赋宁说:“我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这些浅易的英文作品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帮助我形成了通畅、明晰的英文文体。”③诸多前人以其亲身经历证明了自然流畅的英语散文阅读对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效果显著。

(二)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有许多途径,但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表明阅读英语散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阅读英语散文有利于英语学习者领略英美文化的魅力。散文形式自如、形散而神不散,它所阐述的道理能给读者提供借鉴或启迪。其次,阅读英语散文有助于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兴趣。散文中贴近生活的内容,真挚情感的抒发,都能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拓宽其视野,提高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最后,散文阅读能够让学习者感受英语语言的美妙。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是其他文体所不能替代的,仔细品读散文中的经典语言,感悟其中深刻的寓意,耐人寻味。

二、阅读英语散文的方法

(一)选取经典散文

了解英语散文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之后,需强调的是英语散文的选取也是一门学问,阅读材料选好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散文的阅读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文本,如对人物传记感兴趣,可以选择像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这类的英语散文范例;如果侧重谋篇布局、论证的方法和精炼的语言,培根的《随笔集》非常有帮助,尤其是他的《谈读书》。无论哪个版本的英国文学教材,该随笔都被收录其中。其中有许多关于知识、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大多数学习者都耳熟能详。除此之外,英语散文阅读文本的选择还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难度的英语散文。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习者来说选择较高难度的文本,无疑会打消其阅读的积极性。

(二)注重篇章结构

在英语散文的阅读中,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很重要。通常认为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用黄源深教授的话说,有的散文呈蛛网状,有的呈辐射状,有的呈直线型,有的呈圆形。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散文都有其对应的篇章结构,英语学习者阅读时应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文章开篇如何引出要阐述的问题、中间如何承上启下、结尾是如何总结上文,点明主题等技巧。英语学习者要善于辨别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作者对相关材料是如何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周密的安排,文章如何做到首尾呼应等。只有对上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有全面充分的理解。

(三)学习论证方法

英语散文在说理论辩方面别具一格。阅读英语散文时,要认真领会散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因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往往是英语学习者相对薄弱之处。散文主要通过描述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来阐明主旨,增强说服力。阅读时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对学习者的英文写作有很大帮助。以“通过对具体例证或实据进行分析讨论,概括总结出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推理”的归纳法为例④,这种方法运用于英语散文创作通常是先引出话题,进而展开论述,最后水到渠成,概括总结全文。阅读时需注意散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在写作时就会避免出现诸如段落之间的衔接,缺乏过渡语言,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够分明等问题。

(四)模仿背诵经典句式

在阅读英语散文时读者还需注意对一些经典的句式进行有意的模仿,必要时可以做笔记,记下优美句子,并记忆内化。模仿经典句式有益于锻炼学习者的篇章策略,所谓篇章策略是指“篇章作者在篇章生产中根据交际目的对篇章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作者判断选择以何种方式,在什么程度上最好的服务于语言交际目的所做出的自觉的、理性的、有目的的权衡和取舍”⑤由此可见,阅读散文时,经典句式的模仿、理解和内化对学习者英文写作有很大作用。长此以往,写出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英语文章便不再是一件难事,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也是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五)学习散文中的修辞手法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理性和感染力,抑或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所阐述内容,作者经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效果。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应该是比喻,以培根的《谈读书》为例,“Somebooksaretobetasted,otherstobeswallowed,andsomefewtobechewedanddigested……”,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读书比作进食东西,强调有些书只须读其中的某些部分,有些只须大体涉猎,而少数则须全读,该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而且说理性很强。英国18世纪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在《致吉士菲尔德伯爵的一封信中》中有这样一段话:“theshepherdinVirgilgrewatlastacquaintedwithLove,andfoundhimanativeoftheRocks.isnotapatron,myLord,onewholookswithunconcernonamanstrugglingforlifeinthewater,and,whenhehasreachedground,encumbershimwithhelp?”第一句话既是一个典故,又是一个暗喻,喻指伯爵铁石心肠,对作者当初的求助无动于衷;第二句讽刺了伯爵当初拒绝资助作者编撰辞典,然而当作者的辞典即将问世时,他却希望作者承认他是辞典的赞助人。因而作者说“当有人落水,他袖手旁观;当此人上岸时,他却伸手相助。这样的人,还堪称恩人吗?”作者用这样一个反问句,以及微妙的类比,笔锋犀利地讽刺了伯爵的虚伪自私,发泄了自己的悲愤。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很常见,阅读时应引起注意,这也是写作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综上所述,英语散文以其在语言、结构、文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所喜爱。阅读英语散文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语篇的驾驭能力。但是由于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对待英语散文我们要进行批判性阅读及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具备这种甄别能力;其次,透过散文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增强文化素养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要持之以恒方能见成效;再次,模仿背诵经典句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勤于思考,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增强语感。总之,高效率的散文阅读要求学习者不但有阅读散文的意识,而且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散文材料,更要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攻克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中最难于掌握的一项内容――英文写作,进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注释:

①黄源深.英国散文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②刘可红.基于经典英语模仿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最简策略[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05):67.

③陈羽纶.识途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9.

④张爱卿.大学英语写作漫谈[J].大学英语学报,1999.

⑤姚明发.篇章特征与英语写作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8).

【参考文献】

[1]郭鑫.基于合作w习理论的英语散文课程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蒋显文,王玲.评点英语散文培养英专学生的思维和论证能力[J].怀化学院学报,2012(01).

[3]王海啸.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3).

英语散文篇2

关键词:功能对等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成语汉译英意象

一、散文的发展和特点

散文,属于文艺语体的一种。它是用以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的一种用语体式。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诗歌、戏剧、小说、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文章。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阶段分别有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和清代散文。到了现代,新文学诞生后,散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散文,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通过翻译这一手段,将中国现代散文这一文学瑰宝与世界共享是必要且极有价值的。现代散文一般按照内容和性质分四种: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现代散文的特点如下: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语言比较诗歌的语言自然朴素,在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上也没有限制,结构较为自由,篇幅长短自如,内容、范围广泛。散文的历史和特点决定了成语必然高频率出现于散文中。

二、成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难点

《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定义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四个特点:(1)词序一定。如“鹅行鸭步”不可说成“鸭行鹅步”。(2)用字一定。如“顶礼膜拜”不能改为“顶礼跪拜”。(3)字数一定。如“寒来暑往”不能写成“寒来则暑往”。(4)语言简练而且有固定意思。如“汗牛充栋”是用于形容书籍极多,而不是流汗的牛占满屋子。

一般说来,成语有六种出处:(1)神话传说。如“移山倒海”、“画龙点睛”等。(2)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等。(3)史实轶闻。如“毛遂自荐”、“名落孙山”等。(4)诗文语句。如“门庭若市”、“扬眉吐气”等。(5)民间口语。如“孤掌难鸣”、“水到渠成”等。(6)外来译语。如“五体投地”、“火中取栗”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此,可以说成语是语言和历史的精华,是千百年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却是一面镜子,能清楚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但中西方无论在文化、思维习惯或者表达方式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在翻译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成语时,如果只简单采取直译,追求语言形式类似或者形式对等,最终可能很难达到传递中国文化这一目的。因为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必须充分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这种差异使得成语成为了翻译工作中的拦路虎之一。曼彻斯特大学教授monaBaker曾提出成语翻译的难点主要有四个方面:“成语在目标语中无对应语”;“成语在目标语中有对应语但所适用的语境不同”;“成语在源语中其形式及字义都有意义,除非目标语与对应语在形式与意义上都一致,否则很难成功代替源语”;最后她提出“成语翻译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保持源语中的在字面上无法得到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确,汉语成语中有自己独有的意象,正是这些意象会唤起读者特有的反应。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提出的许多翻译理论在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功能对等”就是其中之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奈达把“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他认为以前提出的“动态对等”只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的一致优于形式上的一致,有失偏颇,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内容和形式矛盾。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将原来的“动态对等”改为两者兼顾的“功能对等”。他主张,译文不仅要求信息内容对等,而且要尽可能在形式上也对等。相比之下,“功能对等”比“动态对等”更具说服力。

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更应关注的是如何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而不会被原文的语言结构所束缚。动态对等翻译和传统上的“自由翻译”并不相同,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意思,而并不是译者毫无节制地自由发挥。

关于“功能对等”,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又提出了翻译对等,而且他强调,所谓“对等”分为“最高层次对等”(maximalequivalence)和“最低层次对等”(minimalequivalence)。最高层次指译文达到高度对等,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和源文读者面对原文时做出基本相同的反应。而这种层次上的译文,奈达认为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尤其是当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和语言结构差异较大时更不可能。最低层次指译文能达到充分对等,使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欣赏程度能和源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基本一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低于这一要求的译文就很难让人接受。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不仅是一种信息的转换、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更能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作出和源语读者基本一致的反应。在散文翻译中,这一理论更是得到广泛应用。如何依托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进行成语翻译也就成为广大成语翻译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四、张培基教授的散文翻译及译例分析

张培基教授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他在文学翻译,特别是中国现代散文翻译具有高深的造诣。张培基教授在所著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几乎涵盖了以来所有的经典佳作。此书一问世就引起巨大反响,被众多学习专业译者视为经典,并被列入许多高等学府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必读书目。因此,笔者认为从张培基教授的译作中总结探讨成语汉译英的难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下是从功能对等理论结合译例的讨论。

1.意象的保留

瞿秋白在他的散文《儿时》中写道:“而‘浮生如梦’的人,从这世界里拿去的很多,而给这实际的却很少……”“浮生如梦”这一成语出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也就是说把人生当作虚幻的梦境,张培基教授将其译为“thosewhodreamawaytheirlifewithoutdoinganythinguseful”。这里译者根据功能对等的理论,不仅保留了意象“梦境”,而且对成语的意思稍作补充解释,成功地给译入语读者重塑了一个相同的意象。

在《今》一文写道:“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译者给出的对应的译文为“Ringthebellofthepresent,andyouwillhearthedistantechoesoftheinfinitepastandfuture.”成语“遥相呼应”出自《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且蒙古尽驱其家属来攻,父子兄弟,往往遥相呼应。”意思为远远地相互联系。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在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意象,成功重塑了一个生动而且与原意象几乎相同的意象。

2.意象的丢失

在夏D尊的《中年人的寂寞》一文中,作者写道:“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这里有两个成语,一为“总角之交”,一为“竹马之交”。总角之交出自《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髻结之。”这里的总角其实是古时候中国儿童的一种发型,成语的意思指的是儿时的朋友。张培基教授这里将其译为“afriendshiporiginatesfromthetimeoflifewhentheywerechildrenplayinginnocentlytogether”。意思成功传递了,在翻译中,两个梳着“总角”的儿童这一意象就丢失了。竹马之交,出自唐・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原本的意象包括了“竹马”这一儿童玩具,但这里这一意象也被舍弃。按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首先,张培基教授用副词“innocently”就已经成功传递了头梳总角时的朋友间感情纯真这一信息。其次,“playtogether”替换出了骑竹马的这一复杂涵义,那么译入语读者阅读到这里,就能轻松接受到竹马之交需要表达的共同玩耍这一意义。其次,因为这两个意象都只属于中国文化,对译入语读者并无多大意义,所以就算保留也并无多大意义,只会徒增累赘。

同样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成年人的世界时说:“人到了成年以后,彼此都有生活的重担须负,入世既深,顾忌的方面也自然加多起来,在交际上不许你不计较,不许你不打算,结果彼此都‘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这里作者直接译出其比喻意义“...schemingagainsteachother”。但是在这个成语的翻译中,有两个意象丢失,一为“钩心”,一为“斗角”。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如果不抛弃这两个极具中国古代文化背景深意的意象,就有可能会给译入语读者造成困扰。

3.意象的改变

谢冰莹的《刹那的印象》一文中,她提及:“有一天,我和两位小学时代的同学,去一个同乡家里吃饭,主人刚刚买了一个十三岁的丫头来,那女孩长得面黄肌瘦,身材短小,满脸现着泪痕。”这里成语“面黄肌瘦”出自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眼欺缩腮模样,面黄肌瘦形相。”张培基教授将其译为:“Shelookedthinandsickly.”成语的原意给出的意象,一为身体骨瘦如柴,一为面色发黄,作者如果在此直译的话,译入语读者将无法理解说她面色发黄,是说身体不健康的意思。于是作者将其译为looksickly。但这里意象其实发生了改变,因为looksickly,可能性会有很多种,例如脸色发白、脸色潮红等。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能让译入语读者产生相似的反应,并且符合了散文简单质朴的风格。

叶圣陶在《我坐了木船》一文的结尾写道:“我真感谢他们,当然不敢说不必再行考虑,只好带玩笑的说,‘吉人天相,’安慰他们激动的心情。现在,他们接到我平安到达的消息了,他们也真的安慰了。”“吉人天相”这一成语出自明・杨e《龙膏记・开阁》:“令爱偶尔违和,自是吉人天相,何劳郑重,良切主臣。”原意是好人会得到天的帮助。作者将其译为“agoodguyalwaysenjoysHeaven’sprotection.”。由于中文中的“天”和英文的“Heaven”在文化及宗教意义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中文中“天”为道教说的神仙居住的地方,在英文里“Heaven”是教徒们笃信信耶稣的人死后所去的世界。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意象有了根本的改变。但是,作者在这里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是能成功地使得译入语读者有相同的反应和体验。相同的例子还同样出现在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的翻译中。朱自清先生原文中写道:“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作者一样将其译为“Heavenalwaysleavesoneawayout.”。

五、结语

人类文化总存在相似性和共通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某些意象能够得以保留。但如果不能,译者可以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或将某些意象舍弃,或将某些意象作出适当改变,以期达到基本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晁继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5.

[2]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3]eugeneanida,Charlestaber.thetheorypractice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12.

[4]李陈岚茜.英汉成语翻译的直译[J].外语教研,2008,(4).

[5]刘家丰.中国成语辞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1.

[6]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文学大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5.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英语散文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发散思维;双赢

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目的。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一是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率;二是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时增强有意注意力;三是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扩大其思维领域,促使其活用词汇,形成造句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因而,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索,学好英语。

一、将多媒体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找多样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示性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是产生创造性的设想的基础。初中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他们不敢大胆地去尝试别的想法,也不知道怎么去尝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学习任务要鼓励、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寻求不同的方法去完成,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校都将多媒体引入了课堂教学中,开创了教学的新局面。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将课本上静态的教学内容形象地、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能提供事物多方位、多角度、多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它可组合性、可扩充性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是一致的,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英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所需要的知识面,教师需要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同时解决问题。中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就需要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对英语的喜爱,会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更多,进而发散他们的思维。

(一)打破固有陈旧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教材编排、课堂活动和升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的束缚,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致使课堂学习气氛沉闷。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多为教师先对单词进行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课文和语法,最后做练习题。在循环枯燥的教学中,学生感到乏味,参与程度不高,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了。

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寻求新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英语教师要对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运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用“一题多解”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深化巩固所学语言并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机械性作业只能通过重复加深印象,不能进一步激发思维,而经过精心设计重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则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组织,充分发挥创造力,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学习最直接的途径。据调查显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往往具有较为活跃的思维,初中生正值成长期,他们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活跃思维。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办一期手抄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这样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就会多角度去考虑,并且创新地解决问题。

三、提供自主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英语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活动的空间。例如,让学生寻找物品的游戏活动。若只在教室内进行,学生所能藏物品的地方有限,所能练习的英语表达也有限。若给他们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就能练习到更多的方位介词和名词。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也为了真正体现英语活动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授活动课时,教师可将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一个学生扮演导游,其余组员扮演旅客。待游览活动结束时,评出最佳导游及最好的游览参观路线。通过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空间,激发其参与意识,发散他们的思维。

四、做好课堂笔记,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它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真实记载。学生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调整、思维成果的巩固和应用,这些工作都可借笔记来完成。假如不记笔记,学生的思路常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对问题的深层内涵的认识和把握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做笔记就要要求在短时间内便思维的无序状态为有序可循,变意义的模糊混沌为清楚明了,这就迫使思维主体集中注意力感知对象,迅速分析各信息要素,把握其内在联系,这其中包括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活动。拥有了扎实的基础,学生才能够进行发散思维,进而探究更多的英语知识。发散性思维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所以说笔记在英语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广大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集思广益,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争取在英语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打造一个新颖生动的课堂,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仁家军.浅谈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能力[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5(05).

2.于海军.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

英语散文篇4

关键词:黄源深成才的"瓶颈"虞建华"知"与"用"

中国大学的扩招,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看似英语人才有些过剩,实则“小才拥挤,大才难觅”。英语教育已经陷于纯粹的口语、词汇、句法等基本功教学及应付各种等考试,专业知识课,如文学课,只在高年级开,也似乎成了可有可无。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中文水平历来被公众诟病。笔者有幸参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宁波举办的中国英语教学方法高级研修班,从中受益匪浅,在这与各位同仁分享。[1]

研修班上,黄源深教授集中探究了英语专业学生成才致命的“瓶颈”:英语写作基本没有过关;中文掌握不够水准;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欠缺;思辨能力薄弱。英语写作基本没有过关表现在:辨不清口笔语文体差别,通篇简单句;语感弱,中文腔重;词汇量小,酷似小学生的写作;只会描述,不会说理。而只会说几句,不会写,充其量可做个导游,相当于一文盲,却难以胜任众多其他工作。中文掌握不够水准一向是外语专业人的恶名,中文水平直接影响对外语的理解、表达和翻译能力。“几年前上海的一次翻译大奖赛,一个新加坡人战胜了几百个有专业英语背景的中国人,拔得头筹,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不是赢在英文水平上,而是在中文表达上”(前言)。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欠缺同样直接影响外语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外语学生和老师在学和教中,多只见语言的字词句,忽略语言传递的信息和存在的文化。思辨能力薄弱体现在:写文章长于描述,短于立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缺乏观点、分析和论述;听讲座提不出问题,更难有论点的交锋;讨论会甘当听众,无法贡献自己的见解;头脑空空,没有想法。结果是,“走上社会后,善于复现相关语境,却难以贡献独特见解,缺乏创造力。他们也许能适应模仿性工作,亦步亦趋跟从别人,却无法独当一面,闯出一片天地来。”[2]

有鉴于此,黄教授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尝试”,精挑细选编写了一部针对性很强的《英汉散文比较欣赏》,不失为一种局部性补救尝试,以期提高英文写作水平,提高中文水平,提高思辨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之所以说是“前所未有”,是因为“已有的英语散文教材都是基于一国一语编写的,唯《比较赏析》打破了这一传统,把两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的名篇佳作按照其“契合”之处予以匹配并进行比较赏析。”(秦秀白,2012:105)针对性强是指黄教授身为教师多年,洞悉英语专业学生的长处和短处,毕业生的成功和问题所在,有鉴于学生成才的“瓶颈”,独辟蹊径,精选历代英汉名家各20篇,以散文的形式和内涵的相似行成对成单元。秦秀白教授认为每单元的英汉散文具有至少两个契合点:“题材相同或相近”和“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手法相近”。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教育、艺术等重大题材,也包括洞察世情、感悟人生、咏物明志、追求理想、修身养性的抒情随笔”(2012:106)。《比较赏析》的另特色是编者在选用的英文文本和汉语文本上都标出了重点段落,要求学生细读或背诵。这些英文散文都是正式文体,可让学生辨明口笔语文体,学会使用地道的标准的简明的句式,及篇章写作的逻辑性和说理,减少中文腔。而相对应的中文散文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中文水平和对英文的透彻理解,也有益于学生的中英互译水平的提高。中英散文对比学习,也因其题材多样和内容的深刻,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比较欣赏》是“一种局部性补救”,是指这本书对突破英语专业学生成才“瓶颈”的一个突破性的开端。要克服英语专业学生的弱点,决非一部教材、一朝一夕所能为,需要全方位长时期治理,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怠不惰,坚持不懈,才能逐步打破“英语专业人的恶名”的魔咒。[3]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虞建华教授在探讨高等院校文学课的“知”和“用”时,提出了三对相对的命题:无用和有用,工具学科和人文学科,学以致用和学以致知。目前的英语文学课教学所遭遇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用型的大学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外国文学遭到冷遇,受到轻视,甚至忽视,大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喜爱近年来已经几乎降到了冰点。”(刘波、罗承宁,2003:86)“英语”专业,各高校对其定位不同,态度不同:多数将它当作“应用专业”,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手段,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少数将它当作“人文专业”,以人文内涵为主要内容,培养国际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科定位的模糊性,带来了实施教学方面的混乱。以语言应用为目标的专才教育成为主导,学生通适性能力的培养、文化视野的开拓、健康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遭到忽视,毕业生总体上呈现“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的状况。[4]

英语文学课的有用性,回归人文学科,当学以致知是有充分理据的。老清华、北大和解放前的西南联大英文系除去专门把文学当专业学习外,在语言习得方面也以大量的文学阅读为主,然后配以写作训练。在国际上,外语本身从来算不上大学的一个学科,外文系设置的专业和学科决不是听、说、读、写的技巧训练,它们的外文系就如同中文系在中国,而是英美和西方文学、文化和语言学等。抗战时期教学条件极差但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大的英文系,语言能力课(相当于现在的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课程)只占年总学分的不到16%,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是通过诸如散文、英诗、西洋戏剧等其他课程来实现的(刘意青,2010:1-2)。“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大学校园里曾出现过人人都在读外国文学名著、人人都在讨论外国作家、场场外国文学讲座都座无虚席的盛况。”(刘波、罗承宁,2003:86)。目前国内一些重点院校,比如北京大学英文系,已从一年级就开设出英语文学、语言学、文化和文学理论等各种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语言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刘意青,2010:1-2)。黄源深教授建议大幅度调整课程结构,语言技能课应控制在25%以下,文化知识课,包括语言学、文学、欧美文化等,比例应占60%左右,知识可用英语授课。英语专业应该回归到人文学科本位,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王守仁,2002:11)”。虞教授以一段生动形象的视频来展示文学语言的魅力。一个乞丐手身边放着一块牌子,写着:i’mBLinD.pLeaSeHeLpme,但人来人往,施舍的寥寥无几。后来,一个女青年把牌子翻面,重新写上:it’SaBeaUtiFULDaYanDiCan’tSeeit,结果,很多行人开始不断地施舍。这两句话,意义上没有太大差别,但深层次上,却有天壤之别。前者是事实陈述,直接请求,以乞丐为中心,而后者是诗一般语言,个人叙事,事实的陌生化,以行人为中心,叙事空白得以填补,乞丐的目的不是直接请求而是暗含其中等。虞教授还提到,曾被一名外籍教授请求回答一道“选择题”:“professorYu,whichwouldyouprefer:astudentwhocanonlystutterouthisideasoronewhospeaksfluentenglishbuthasnothingtosay?”这一问题,不得不令人反思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5]

鉴于文学课对于英语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虞教授借鉴了以往英语短篇小说编写的经验,特编写了《英语短篇小说教程》,以期“知”和“用”的紧密结合。虞教授的选材的依据是,语言浅显易懂,又是名家大家作品;一定要短,在短时间内能读完;蚕食空间,让学生发散想象空间;脱离文学史,使短篇小说自成体系。名作的浅显和短可让学生不会花太多时间就可以读懂,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避免学生无时间阅读,老师自我陶醉地对文本赏析,老师热,学生冷。脱离文学史,可避免老师和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文学史,没时间研读、分析、赏析文本,本末倒置。虞教授编写此教材是期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地了解英语民族诸方面的文化因素”,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外语运用技能,更需要提高人文造诣,对语言对象国家要有更深的文化浸润,对其历史渊源、、思维方式、习俗礼仪等诸多方面要有更透彻、更细致、更广博的了解,以获得更多异域文化的体验,提升进行深层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根本上讲,文学中涵容的人文精神,要比文学文本反映的语言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编码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底蕴,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

终上所述,两位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究了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性教育的影响,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育偏离了人文学科的正常轨道,导致了学生成为大才的“瓶颈”和文学学习“知”的缺失。两位教授有针对性地编写了《英汉散文比较赏析》和《英语短篇小说教程》,无疑会对目前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7]

参考文献

[1]黄源深,徐凯,周小进.英汉散文比较赏析(aComparativeapproachtoenglishandChineseessays)[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波,罗承宁.高校外语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J].2003(2).

[3]刘意青.序[a].方岩.英语短篇小说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秦秀白.在散文鉴赏中感悟中西文化的契合与碰撞――《英汉散文比较赏析》评介.中国外语[J].2012(3).

[5]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J].2002(2).

英语散文篇5

关键词:网络匿名性英语写作教学实验报告

1?郾概述

网络匿名性是指个体在去个性化的群体中隐藏自己个性的一种现象,由去个性化过程引起[1]。与可识别的身份相比,匿名情境中个体的行为更加自由。由于匿名隐藏了个体身份,个体的某些行为或特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不会直接指向个体,人们更倾向于诚实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情感。因此匿名被认为是一种“解放力量”。匿名在减少压力的同时,也会减少社会责任,带来社会性涣散,个体会较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2]。

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实现匿名情境有一定的难度。不过由于个体在匿名情境下的学习更真实、更充分[3],而网络技术又使匿名的协作学习更容易实现,因此网络环境下匿名的学习成为日趋普遍的现象[4]。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网络已显示出了它的独特优势。

目前,大部分网络匿名性研究侧重于揭示网络环境中,同伴匿名评价与署名评价的不同[2][4][5][6][7],很少有关注网络匿名性对英语写作教学影响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考查大学生英语写作在署名和匿名情境中的不同表现,力图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可行性指导。

2?郾方法

2.1问题与假设

本研究关注的问题:在匿名情境中,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较之署名情境,(1)学生的焦虑水平是否更低?(2)是否更容易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问题?从而(3)能够为教学提供参考,有助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1)匿名情境中学生的焦虑水平低于署名;(2)匿名状态下学生英语习作能够反映出更多的语法错误问题,文章有可能更长,句子有可能更复杂;(3)匿名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性涣散。

2.2实验设计

学生分别在署名(前测)与匿名状态下(后测),通过网络英语写作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提交5篇规定字数的英语习作。考查两种情境中学生提交习作所反映出来的平均焦虑水平与英语写作水平(因变量)。英语写作水平主要考查三个指标:语法错误次数、文章平均字数与句子复杂程度(复合句出现的次数)。考查复合句出现的次数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句子的语法复杂程度。

为确保学生正确地以匿名与署名两种模式提交习作,给予他们适当的计算机操作指导。另外,在实验中教师可以使用适当的计算机程序,准确知道匿名情境下学生的详细信息。

2.3被试

随机选择湖北省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34名,其中男生18名,女生16名。考虑到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程度可能存在不同[8],采用信度与效度较高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试卷测试,将学生分为英语水平高(成绩≥550,7人)、中(550>成绩≥410,19人)、低(成绩<410,8人)三个层次。

2.4工具

采用Horwitz等[9]设计的外语学习焦虑量表FLCaS(ForeignLanguageClassroomanxietyScale)检测学生的焦虑水平;采用SpSS11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3分析

在各个分组与总体水平中,署名情境下焦虑水平和离散程度均高于匿名。在三个英语水平层次中,署名情境下,英语高水平组焦虑的平均水平最低;匿名状态下,中、低水平组的平均焦虑水而低于高水平组(参见表1)。检测署名和匿名的配对t检验(双尾),总体与各个层次的焦虑水平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1)(参见表2)。

匿名状态下,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平均语法错误次数和离散程度均高于署名(参见表1)。检测署名和匿名的配对t检验(双尾),总体水平、英语高水平组和英语中等水平组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低水平组无显著性差异(p<.05)(参见表2)。

匿名状态下,除了英语低水平组,其他各组与总体水平的句子平均长度均大于署名。另外,英语高水平组的离散程度最高(参见表1)。检测署名和匿名的配对t检验(双尾),除英语低水平组,其他各组与总体水平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1)(参见表2)。

匿名状态下文章的平均字数除英语低水平组外,其他各组和总体水平均高于署名(参见表1)。检测署名和匿名的配对t检验(双尾),总体水平与中等水平组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1)(参见表2)。

Horwitz[9]等学者认为焦虑可以抑制学生的外语学习。由于匿名隐匿了学生的真实身份,他们更关注信息而不是信息的提供者。因此,在实验中匿名状态下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低于署名(特别是中、低水平组)。显然,匿名对焦虑水平的这种影响,在英语写作教学是有指导意义的。

同时,匿名情境还会引起语法错误次数、句子复杂程度与文章字数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程度差异。特别是英语中等水平组,各个方面都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就此问题与学生进行访谈(通过QQ聊天方式),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结果归类,统计学生反馈在各个组内(高、中、低三个英语水平组)所占比例(参见表3)。

访谈反馈情况基本上和测试结果一致。匿名情境下学生焦虑水平降低,“使学生感到压力减小,更容易发挥”。因此,各水平组(低水平组只有1人,12.5%)均有学生使用平时不太熟悉的英语句型和习惯用法,更多地使用英语复合句。相应地,实验中学生语法错误随着增多。在这一点上,中等水平组尤为突出。

作为“解放力量”的匿名化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特别是对于英语低水平组。尽管该组学生也表示匿名情境下压力减小,但是他们的行为更多地是表现为社会性涣散。例如有62.5%的低水平组学生在匿名情境中“不在乎文章的质量如何,完成任务就行”,同时该组绝大部分学生也不愿意,或者没有想到在匿名情境下更多地尝试训练平时不熟悉的句型、习惯用法和复合句。

综上所述,从实验结果与访谈反馈来看,验证了本文开头提出的三个假设。当然,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学生对匿名的反映程度不同,而且社会性涣散的程度也不一样。

4?郾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4?郾1由于匿名可以降低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焦虑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写作教学,可以适当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4?郾2对于英语水平中等以上的学生,匿名所带来的益处远大于社会性涣散,因此可多为他们创造匿名环境。这样学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更多地尝试使用英语,教师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来改善教学。

4?郾3对于英语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可采用署名和匿名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焦虑水平,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署名来适当约束他们的行为。

虽然匿名会带来社会性涣散,但是匿名情境下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英语写作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使我们关注信息本身而不是信息的提供者,有助于减少焦虑水平,有助于更充分的学习。当然,本研究的结论还受样本规模、网络写作平台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期望本研究的尝试能够为网络英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林学德等.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72.

[2]YongZhao.theeffectsofanonymityoncomputer-mediatedpeer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telecommunication.1998,4(4):311-345.

[3]Barber,J.e.teachingwritinginCyberspace:Computerconferencesassitesforcollaborativelearning[eB/oL].<,2005-12-28/2008-10-10>.

英语散文篇6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英语;分布式融合;教学模式

0.引言

随着“CDio”“卓越工程师”等工程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提出,综合性创新型人才教育与培养已成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教育所探讨的热点问题,这也迫使工科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们要站在工程的角度系统地设置专业课程,并站在工程的高度将多课程融合,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组织具体课程的教学及实践内容,此类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必将推动中国的高等院校工科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教育阶段。

专业英语是各工科专业均开设的一门考查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科技文献及软硬件说明书等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拓展专业知识,有助于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完成,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及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在注重“读”与“写”的同时,也要求学生锻炼“听”与“说”。

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很难实现上述各项能力的提高,也难以体现应用性与工程性,甚至教与学都存在重视不够、热情不足等问题。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辅助课程,如何实现教学目的、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热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有效开展必将影响工程教育的进程与效果。

1.目前工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英语是经过教育专家论证才设置在本科专业教学中的一门课程,然而现在几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专业英语课程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及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等现象,致使该课程的教学出现了目的和内容不明确、教与学均盲目混乱的局面。现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1教学目的不明确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在专业科技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对于中文科技论文的撰写都尚未涉足,又遑论写英文科技论文,“写”基本不必作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在“听”和“说”方面,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资源非常有限,致使该部分教学很难顺利开展。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本科学生对于专业英文科技资料的“读”,似乎才是最关键的,然而目前的教学内容却也未能使这方面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与提高。

1.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专业英语教材一般均力求涉及大部分专业内容,如测控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一般包括信号及其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电子电路、测试仪器等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由于该课程的课时较少,所以每部分内容都是“泛谈”,基本是普及一些最基本的专业词汇及表达。如此“泛而散”的教学内容,且独立于其他专业课程,致使教与学都变得很盲目,自然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1.3教学模式缺乏工程性

专业英语是为专业知识服务的,它们应该同期教学,才更合乎情理。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一年前学习的专业知识,一年后才学习其相关的英语表述,且不分重点,甚至仅节选几个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专业英语逐渐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很难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更无法体现现今工科教育所提倡的工程性与实践性。

2.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笔者试图借鉴控制理论中的“分布式控制”思想,从工科教学融合性和工程性的角度出发,以提高专业英语教学针对性、工程性及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目的,本着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观点,依托目前现有的各门专业课程,采用“分布式融合”教学模式,即“分散教学、集中管理”的思想,采用全方位多课程渗透的方式,展开专业英语的教学与实践内容。

2.1分散式教学

分散式教学的具体思路是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及课时全部分散到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专业英语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实时同步、互相补充、相互依托,即将专业英语教学环节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同时也将具体专业课程内容作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测控专业为例,在制定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时,可以挑选几门专业课程作为分散教学的对象,如传感器技术、检测技术、测控电路、嵌入式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将上述每个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或相关实践内容作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可以将专业课程某个章节的内容或实践环节需要阅读的一些专业理论英文文献或软硬件、仪器设备英文说明书等作为专业英语的具体授课内容及参考资料。

将专业英语的计划学时(除去综合运用环节)有计划地分配到选定的专业课程中,也就是专业课程教学在原有本课程教学课时基础上,再增加几个学时与本课程相关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同步的专业英语教学,可以使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专业课程中英文辅助教学资料内容的学习与消化。当然,分散到专业课程中的专业英语教学任务最好由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承担,这样可以做到专业课程与专业英语的无缝融合。

2.2集中式管理

所谓集中式课程管理主要针对课程的结构安排及考核形式的确定,专业英语在基于分散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安排综合运用环节,采用综合案例形式,将分散教学的各专业课程内容融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作为课程学习的一种考核评判方式,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工程『生与实践性。

集中安排分散在各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时,要保证教学形式独立,但教学内容不能孤立,应使分散的教学内容间建立横向的联系,以最终的综合运用案例为指导,统一安排各专业课程中分散讲授的专业英语内容。

3.专业英语具体教学内容(测控专业)

依据“分布式融合”教学模式的“分散教学、集中管理”思想,以石油化工学院测控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共30学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融合性分布式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案,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专业英语的学时分散到了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嵌入式原理及应用、虚拟仪器等7门专业课程中,并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定相应教材。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与习惯等方面考虑,作为教材的英文资料(包括期刊论文、软硬件说明书、手册、原版教材等)最好选用英美研究人员书写的,并且是专业领域中公认的水平较高的文档资料。

对于课程考核部分,教师应在专业英语课程所有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向学生阐明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对其最终将要设计的测控系统有设想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分散”部分的专业英语学习,这将会使学习更具针对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英语散文篇7

散文短小自由真实,具有音韵美与情韵美。在汉英散文翻译中,译者除了要遵守一般翻译原则外,更要体现原文音韵美和情韵美。强调散文翻译中音韵美、情韵美的重要性,以《荷塘月色》为例,选择朱纯深先生的英译本,具体分析散文翻译中音韵美和情韵美。

【关键词】

散文;翻译;音韵美;情韵美

一、前言

散文取材广泛,常由生活细节、片段引发感慨,抒情达意。由于散文多源自生活,是真人真事引发的思考,散文成为表达自我独特体验与感受的渠道之一。散文的篇章结构较为自由,给予了作者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另外散文具有简练畅达、口语化与文采化、节奏顺势与顺口的特征。在散文翻译中,译者须充分考虑散文的几大特性,熟练运用翻译技巧,结合自身文学素养,使译文“形散而神不散”。本文主要探讨散文翻译中的音韵美和情韵美。

二、音韵美

“广义的散文的语言,和自然界其他运动形式一样,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虽不规则,但惟其随意、惟其自然而妙不可言。”翻译理论家奈达说:“好的散文,同好诗一样,应该有语音和语义的跌宕起伏,以使读者阅读时能感受到节奏上的张弛。”人们在用母语创作散文时,常意识不到文字的音韵节奏。在翻译时,这一特征常会强化。如果译者在翻译时忽略音韵美,原文的美感将大打折扣。

散文的音韵美体现在语音和句式上。前者表现为声调的平仄或抑扬相配,无韵有韵交融,词义停顿与音节停顿。后者表现为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奇偶相协。在翻译散文时,译者需注意散文的音韵美。汉英语音特征上的差异,译者在追求散文的音韵美时困难重重。因而译者除了甄选词语、句式、语式和结构,还需对所选内容进行安排和处理,避免僵硬堆砌之感。

三、情韵美

散文是作者抒情达意的一种渠道,可悲可喜,可简朴、寓理于微。既然反映思想感情,那么散文就不可避免地传达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心情通过散文语言体现出来,就形成了散文的情韵美。作者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将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相融合,通过文字体现出来的过程称为意象。众多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文学作品,散文更是注重这一点。

翻译散文传达情韵美的关键在于选词。同义词给译者带来了挑战。译者需钻研根据原文感情基调,选择最佳词语。

四、《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由朱自清先生著于1927年,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了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后,在严酷现实重压下,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选择原文第四段,针对朱纯深先生的译文,简要评析情韵、音韵美。

原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译文:alloverthiswindingstretchofwater,whatmeetstheeyeisasilkenfieldofleaves,reachingratherhighabovethesurface,liketheskirtsofdancinggirlsinalltheirgrace.Hereandthere,layersofleavesaredottedwithwhitelotusblossoms,someindemurebloom,othersinshybud,likescatteringpearls,ortwinklingstars,ourbeautiesjustoutofthebath.abreezestirs,sendingoverbreathsoffragrance,likefaintsingingdriftingfromadistantbuilding.atthismoment,atinythrillshootsthroughtheleavesandflowers,likeastreakoflightning,straightacrosstheforestoflotuses.theleaves,whichhavebeenstandingshouldertoshoulder,arecaughttremblinginanemeraldheaveofthepond.Underneath,theexquisitewateriscoveredfromview,andnonecantellitscolour;yettheleavesontopprojectthemselvesallthemoreattractively

这一段是经典的景物描写,整体气氛宁静,而且展现了散文的音韵美和情韵美。“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叠词的使用,表现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也展现了安静舒缓的基调。“像的裙”“羞涩地打着朵儿”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读者引入美好、安宁的世界。译文将前三句整合成为一个整句,运用定语从句、伴随状态等使得译文紧凑不显拖沓、零碎。整段长短句交错,句式多变,也使译文节奏与情韵并重。运用winding,silken,dancing等形容词,充分体现原文中的情韵之美。Leavessurfacegrace,blossomspearlstarsbath,breezebreathsbuilding,fragrancefaintfrom,driftingdistant等均体现了译文的音韵美。朱先生对小词运用自如,翻译时着重于词语选择和句式结构斟酌,非常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情韵美和音韵美。

五、结语

散文与诗歌不同,但是在音韵美与情韵美这两点上,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短而不简、小而不乱,能够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思想。在汉英散文翻译中,译者需要着重保持音韵美、情韵美。本文通过对朱纯深先生《荷塘月色》译本的分析,具体表现了散文翻译中的音韵美和情韵美。

参考文献:

[1]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eugenea.nida.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p63

英语散文篇8

关键词:散文;翻译;美的再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8-01

文学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文学艺术的创造乃美的创造。散文,更是美的文学。美的思,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色彩美的音响。好的散文像一幅图画,具有图画美,除了要求感情灼烈以外,还应当意境隽永、语言清新;而且散文质朴、自然、意境悠远。美学的出现为翻译的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翻译美学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一直受到翻译研究者的青睐。

一、图画美的再现

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来创造形象的,这种形象通常融合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经过艺术加工后就成为意象。作家用形象优美的艺术语言表现意象,引发读者进入艺术境地,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allwhitesavetheriver,thatmarkeditscoursebyawindingblacklineacrossthelandscape;andtheleaflesstrees,thatagainsttheleadenskynowrevealedmorefullythewonderfulbeautyandintricaciesoftheirbranches.(HenrywordsworthLongfellow,tHeFiRStSnow)

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只有河流在美丽的画面上划出一道曲曲弯弯的黑线;还有那叶儿落净的树木,映衬著铅灰色的天空,此刻更显得枝丫交错,姿态万千。(《初雪》高健译)

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幅浓淡相宜,意境悠远,情境动人的写意国画,让人读着不知不觉似乎自己置身于一片雪景中。

二、音响美的再现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朱自清《荷塘月色》)

alloverthiswindingstretchofwater,whatmeetstheeyeissilkenfieldofleaves,reachingratherhighabovethesurface,liketheskirtsofdancinggirlsinalltheirgrace.Hereandthere,layersofleavesaredottedwithwhitelotusblossoms…(朱纯深)

朱先生利用英语中的头韵“winding”“water”“what”以及“layers”“leaves”加强了节奏感,实现了形式上和音韵上的美。而且妙用了头韵中柔和的辅音[i]和半元音[w],进而再现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宁谧美。

三、句式美的再现

散文翻译中词汇的对等是保证散文形式的基础。有些经典的译作在译文字数上都几乎是相当的。

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表意朦胧,文采斐然,意境细腻,喜欢在模糊中传递语义,在散文的语言风格上表现尤为明显;而英语则重逻辑分析,语言干净利落,逻辑明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ifswallowsgoaway,theywillcomebackagain;ifwillwithered,theywillturngreenagain;ifpeachblossomsfade,theywillfloweragain.(张培基)

原文中用三个排比句式“…了…时候”,声音悦耳,句式平衡。译文中张先生运用了连词if引导的排比句“if…again”,在形式上展现了和原文一样的形式美,读上去也给人一种节奏感,传达再现了原文的形式美。

四、流畅美的再现

whatsilence,too,camewiththesnow,andwhatseclusion!everysoundwasmuffled,everynoisechangedtosomethingsoftandmusical.nomoretrampinghoofs,nomorerattlingwheels!(tHeFiRStSnow)

初雪飘荡时,是何等的宁静,何等的幽静!一切声响沉寂,一切噪音都化作柔和的音乐。再也听不见马蹄得得,再也听不见车轮辚辚!

五、结语

优美的散文,有着风光绮丽的图画美,把抽象的意境转化成色彩艳丽的画面,使读者的头脑中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让人们百看不厌,陶醉其中。散文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规律。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散文翻译关键取决于原文的美是否能够在译文中得以传达和再现。译者要尽量把作者的审美转化成自己的,从而最大限度再现原文的图画美、音响美、句式美、气韵美、流畅美,使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达到同等的欣赏效果。

参考文献:

[1]代菊英.从《初雪》译文赏析看散文的英译汉翻译时美的统一[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2]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译林出版社,2002.

英语散文篇9

思维根据它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途径,还是遵循单一的模式进行归一的求取答案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发散思维和复合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展开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征。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在英语教学中若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掌握英语中丰富的词汇和多变的句型,因而它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在构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利用发散思维进行语音教学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能使他们在思维活动中进行发散、联想等语音材料,掌握字母的拼读规律,将发散思维体现在整个语音教学过程中。如学习say这个生词时,启发学生思考play、way、day、stay、today、away等词的发音,于是学生便开始积极思考,很快就能推出这些词的不同发音,又如学习tea这个词时,学生就能推断出meat、eat、team、read、teach、please等词的发音。这时学生在语言方面尝到甜头,就开始继续寻找与此不同读音的单词。又如:教学head这个单词的读音时,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规律,就发现了bread、heavy、ready、sweater、breakfast等词的读音。通过上述这种发散思维训练,既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拼读、拼写规律、也为今后的句型、对话、课文中展开发散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发散思维进行词汇教学

在教单词时,每节课增加一些生词,以这些生词作为发散点,学生们就可以展开发散思维,扩大词汇量。构词法实质上也是发散思维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学习worker时,学生已学过work这个动词,而worker是由work这个动词加后缀-er构成的名词,意为“工人”。因此,应让学生根据这种构词法掌握以下的词汇。如:speak–speaker、sing–singer、play–player、read–reader。又如学习ev-eryone词时学生就可以掌握everybody、everything、everyday、everywhere等词,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学生掌握了一些词类转换的方法,也提高了对词的理解运用能力。又如掌握了词的搭配功能,教一些词组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习bybikd这一词组时,启发学生说出类似用法的词组。如:bycar、bybys、byship、byboat、bytrain等。再如学完lastyear这一词组时,但有许多学生踊跃说出lastnight、lastweek、lastmonth、lastSunday、lasttem、laftsummer等,学习haveone”sseat,学生们很容易地举出:takeone”sseat,doone’sbest、tryonesbest、doone”slessons、doone”shomework,学习howsoon这个词组时,学生们便争先恐后的说出和how连用的词组:howold、howlong、howfar、howmany、howmuch等,学生们能如此迅速而准确地说出以上那么多词、词组,这与平时教学时紧紧抓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和训练分不开的。

三、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句型教学

在教英语句型时,学到who’sthis?个句型时,要求学生说出各种带有who的疑问句,学生就开始积极思维,说出如下的句子:

(1)who’sLucy?

(2)who’sondutytoday?

又如学到dowellin这个词组时,要求学生说出各带有dowellin的句子,用不同的时态学生们积极思维争先恐后说出了如下的句子:

(1)mysisterdoeswellnchinese

(2)mysistercandobetterinChinesethanlastyear。

再如学习havesports词组时,启发学生说出含义have一词多用各不相同的句子,学生们就很容易地说出了以下的句子:

(1)lhaveabook.

(2)wearehavingsuppernow.

(3)Youoftenhaveanenglishlessoneveryday.

(4)ldidn’thaveameetinglastnight.

以上句型教学,就是吧dowellin一词组与have一词作为发散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这种思维具有联想丰富和多变性,通过这种思维活动,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学生们不但学习了这些词组在句子中的用法,而且也复习巩固加深了这些词、句子在大脑中的印象,增强了记忆。跟重要的是,这比教师归纳总结效果好,印象深。

四、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对话课文教学

英语散文篇10

【关键词】英语学习心理引导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中国人的工用、生活、交流等一切的一切越来越离不开英语,英语已成为人们工用、生活、交流的必要工具,也成为新时代、新环境下的技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作为技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好技校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真正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本文从调查技校生英语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因素入手,简要描述技校生英语学习的几个心理态势并做分类的归因分析,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一些实用的技校英语学习心理引导策略。

为了能更真实、更详细、更全面地了解技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也为了形成该文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笔者对某技校2001届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经统计得出一些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调查表第一部分侧重于简单地了解技校生在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情况:

约39%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点兴趣,约27%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英语无所谓什么兴趣;约39%的学生认为到初三时英语成绩在班中处于中等水平,约32%认为处于中偏下水平;约66%的学生没想过自己读技校的原因之一是为了逃避学更难、更多的英语(以前技校对学生的英语要求不像其他学科那么严格,因此有小部分放弃英语的学生选择了读技校)。以上调查结果比大多数技校英语教师预想的要好,同时也说明学生已经完全意识到了随着科技发展、改革开放深入、社会进步,逃避英语学习必将无法生存、被社会淘汰,在校学习阶段学习英语。

约42%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从初二开始落后,约39%的学生认为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思想不够重视,主观努力不够,约35%的学生认为自己语法是最薄弱的环节。以上数据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虽然是技校生,但绝大部分学生能比较客观正确地分析自己英语学习的不足之处。但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的确落后了。

技校生的英语学习受学习目的和目标、兴趣和态度、精神健康状况、智力水平、英语学习的适应性、学习英语的背景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调查表第二部分从与技校生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几个心理因素及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了解现阶段英语学习情况:

约48%的学生在技校对英语学习仍有一点兴趣,但学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约49%的学生认为学英语、做作业是因为要交作业,要检查,要应付各种考试,为了顺利毕业;在课堂学习中,约47%的学生承认自己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30分钟,约44%的学生喜欢教师用大部分中文,少部分英文相结合的形式来讲课。看来,技校英语教师不得不面对和接受这一事实,适当地降低教学要求和难度。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特别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多的顾及大部分学生。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多用学生喜闻乐见、能够理解接受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上好每一堂课。

约28%的学生每隔两三天才复习一次英语,约35%的学生在家复习英语,不知不觉就开上小差,约35%的学生认识到要学好英语,自己最缺少的是毅力。在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学习广度、深度的增加,学生仅凭兴趣而没有明确、强烈的内在动机,没有良好的、正确的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恐怕学习英语是难以持久的。作为技校英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上好课,更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做好这项工作显得尤为迫切。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调查表第三部分侧重于了解技校生对今后英语学习的打算及今后英语重要性的意识程度:

约55%的学生大概相信自己有能力在今后两年(在技校毕业前)提高英语水平;约34%的学生想在今后两年提高英语水平但认为自己没有毅力,怕吃苦。看来,技校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还不足,畏难情绪不小。

约46%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上大学除外)如果家长或单位还要求学英语,才会继续学英语,约52%的学生认为中国入世贸可能会使自己有更多使用英语的机会。看来,技校生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可能并不十分热心,对将来自身的发展思考较少,缺乏忧患意识。

通过本次有针对性的调查,笔者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数据资料,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了技校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回顾和小结两年来的英语教学,学习心理学,学习有关的教育学理论。从与技校生英语学习有关的几个心理因素分析入手,探索在技校基础英语教学中已采取的策略。

英语学习的几个心理因素和技校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引导策略与英语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都离不开对心理学的了解和深入研究。心理学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有关人的心理性能、特性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英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和性格,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和性格的发展。“心理学要求在外语教学中注意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因素的和谐作用和发展,同时把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性联合作为指导外语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据。”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学生心理状况,指导英语教学,探索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搞好外语教学。

一、动机、注意和兴趣

1.1动机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行为倾向,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它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外部诱因结合而成的心理状态。为了有效地、长期地进行有意义的英语教学,动机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学生的精神状况(如性格、情绪等),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英语学习的适应性,学生学习英语的背景情况,学生的年龄、兴趣、态度,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目标等等都与学生的动机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1.2注意

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和必要条件。它贯穿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中,有着组织心理活动的作用,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动机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以注意的加强做中介的。

1.3兴趣

兴趣是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优先地对一定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只有那些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激活起来。“兴趣是注意的基础。”学生越对教师的教学感兴趣,注意力就越能为教师所吸引,就越能了解和理解有用知识的内容;而对有用知识的内容了解和理解得越深,又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如何来培养和激发技校学生学习英语的正确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性?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依靠英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等方面做细致的工作。

1.3.1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教育。

使学生了解学习英语对社会、对个人的重要作用,尤其使其明了掌握英语是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素质。同时要使学生懂得,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如果没有崇高的目的,没有意志力,很可能半途而废。

1.3.2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英语老师教学的方法要生动、活泼、形象,具有启发性。在课堂教学操练活动中,可引进竞赛机制,刺激学生的情绪。教学中要多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声光教材及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利用这些“新异刺激物”,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饶有趣味的教学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技校一年级学生,仍然对发音接龙竞赛、看图猜单词、看碟片复习课文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有的学生甚至会为了一两分或一句结论性的话争得面红耳赤。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耳、口、眼、手)尽可能多地同时运用,起到协调作用,让每一位学生“有事可做”,兴趣才能持久不衰,注意力才能长久不败。

1.3.3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前精心设计选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难易相当,方法多样,作业分量适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使学生听得懂,练得有趣,有所得,有提高。那么,他们的心理活动会自然而然地指向和集中于课堂学习活动上。如在技校英语教材某课中,出现spare一词,它主要有三种词性和与之相应的词义:(1)adj.多余的,备用的;(2)vt.节省,分让;(3)n.备件,替换品。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正确应用,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例句:Canyousparemetenminutestobuyasparetyre?ihavenospare.第一个是动词,意为“分让”;第二个是形容词,意为“多余的,备用的”;第三个是名词,意为“备件,替换品”。学生通过兴趣盎然的阅读、理解、分析、眼界开阔、印象深刻。

1.3.4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语言实践,为学生创造参加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加大教学密度、深度和广度,强化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成效;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活动中经常受到成就感的鼓舞。与重高和普高学生相比,技校学生在初中三年英语学习相对落后,受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的制约,遇到为难之处可能更容易失去信心和耐心。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志力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为培养兴趣和动机,也不妨适当降低难度,有意地创造各种机会,要以鼓励参与为先。

1.3.5恰当运用言语策略和非言语策略。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武器,也是组织学生注意力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规范、语音正确,语调升降标准,语速适中,使学生置身于比较地道的英语氛围中,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保持。与此同时,辅之以眼神、面部表情、形体动作,以简单易行的手势这些无声语言,以及壮物、言志、传情的非言语策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1.3.6因材施教,因学生而异。

技校一年级学生在生理上已普遍开始发育进入青春期,但在心理发育上尚处在不稳阶段,未必能与生理发育同步。在对学生的态度方面:教师既要和蔼、热情、亲切、平等对学生,又要温和而不放任,严肃而不粗暴;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由于受技校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的限制,教师既要对学生要求具体,从字母书写的格式,到单词句子的拼写及其规范性,到口语的语音、语调等,都要严格要求,促其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巩固正确的学习习惯,又要对学生要求恰当、有针对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教师要及时、公正、以理服人,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以表扬为主。当然,适当的批评也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的,但要注意掌握分寸与尺度。在评价差生时,必须注意有一个使其获得肯定和赞扬的机会,要有意地安排他们参与语言活动,让他们表现自己,从少到多,由易到难,一定时间量变的积累就会导致质变的结果,这尤其对激发技校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影响很大。在这方面,向来是一个方法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情感问题,也反映了教师思想方法上的哲学水平。

二、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机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智力结构中的重要成份之一。英语记忆,是已学的英语知识的获得跟保持。对于英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关记忆的分类是: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文学与逻辑记忆、形象记忆、视觉与听觉记忆和运动记忆。机械记忆依靠反复来强化;理解记忆则是依靠联想,在透彻理解学习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懂了才能记得住。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对所学材料不仅要反复练习,也必须反复思考加深理解。

掌握记忆的规律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根据青少年记忆的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一般来说,英语学习中容易记住的是语法知识,其次是语音,最容易遗忘的是词汇。在此,结合两年的教学,谈谈笔者在词汇教学中应用记忆规律所注意的几个方面:

2.1让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耳、口、眼、手)尽可能多地同时运用,协调作用。对学生用看、听、说、读、结合的方法进行词汇教学。技校一年级学生在刚入学时,这方面表现较为欠缺。教师要反复提醒、鼓励、表扬,强化学生这一意识。利用直观教具,图片、模型、事物、简笔画等可经常使用。这样不但形象、直观,有利学生掌握单词还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2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巩固长时记忆。技校英语,单词分散在课文、对话中,这些单词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也即教学大纲要求已掌握的单词,因而不属于生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已遗忘了部分单词,或对一些单词印象不深。要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教师就必须首先估计学生可能遗忘的一些单词,在每一课中补充几个单词进行复习,多次出现则反复复习。学生学得轻松,不会觉得有负担。比起到学期末总复习时再短时、突击进行单词记忆,这样的长时记忆效果可想而知。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2.3采用多种分门别类的方法做到理解记忆。每个单词都有音(发音)、形(词形)、类(词性)、义(词义)。在单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单词的特点,用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记忆。如:(1)sleepy,就通过温习sheep,green,tree,bee,sweet等进行字母组合的发音小结;(2)通过让学生对一课书中的所有单词按照音节进行分类,帮助学生复习音标,巩固单词发音和拼读的一些规律;(3)学习wounded,就与crowded、excited等进行词形比较,掌握动词转变为形容词的规律;(4)通过让学生对一课书中的所有单词按照词性进行分类,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单词的词性。

另外,为了增强记忆机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学生具有明确的记忆意图和记忆的意志力

要让学生具有集中的注意力和平静而稳定的精神状态

要注意记忆的适量

深刻的理解

联想

反复强化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由多个思维指向、多个目标、多个起点、多个思维程式、多个思维结果或方案组成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取得一个或多个合理设想或猜想的模式。当前,发散思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基于对它的作用的认识。作为创造性思维基本特征之一的发散性,是指从同一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中产生众多新的信息,即从同一来源所提供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方向不同的输出,这样方能通过迁移的作用探索到未知的东西。发散思维是向空间的各方延伸。按照当代心理学家的见解,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大小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一个人已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依靠头脑进行第一步加工,若能超越现有信息,这第一步的超越往往就是发散思维的作用。这对创造性活动是极为珍贵的一步。

发散思维发达者,思路开阔,思想活泼,想象力丰富,善于发现,便于选择,因而发散思维是极为珍贵的,思维的发散性的适当运用也就特别重要。英语是技校的基础之一。英语教学中就更有必要在重视收敛思维训练的同时,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体现英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时对于教师本人来说,重视、引导、培植、爱护学生可贵的发散思维品质是自身保持教学思想以及学术思想青春活力的源泉之一。

英语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的广博和深厚,英语技能(听、说、读、写)的多样性变化,英语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成出不穷的句型,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发散、联想思维的坚实基础。发散思维训练符合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有一定方面的联想能力、勇于探索的心理特点和要求。技校一年级学生在思维方面可能不如普高生,但这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可能父母、教师和他们自己并未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发散思维的潜力。他们也一定具有以上共同的心理特点和要求,高一阶段又是学生大脑发育和思维成熟都较快的时期,一旦学生进入状态,这方面被开启并引起重视,通过强化训练,完全可能达到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水平甚至有所超越。

以技校英语的词汇教学为例,结合几年的教学,谈谈笔者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一词多义”展开思维。如: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单词:以“time”和“have”的一种用法和词义作为发散点,回忆、联想、比较其他多种用法,让学生举出例句,说出词义,然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总结。

time:HaVe:

havenotimetodosth.thetownhasmanylargebuildings.

what’sthetime?wouldyouhaveacupoftea?

intimeofpeacewe’llhaveagoodholiday.

severaltimesmygrandmotherhadabadcold

Sheisnearhertime.Hehadhishaircutyesterday.

引导学生从“同意多样”展开联想。如:“wear”一词,讲解这个单词时,就可以引发wear―puton―havesth.on―dress等。

2.4引导学生从“一词多配”展开,扩大学生单词词义和用法上的思维,使之印象深刻,记忆增强。如:takein,takeout,takeon,takeoff,takeup,takedown,takeaway,take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