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药省区经理总结十篇医药省区经理总结十篇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5:39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篇1

关键词区位商医药制造业区位结构医药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9-0457-05

theregionstructureanalysisofthepharmaceuticalmanufacturingbasedonthelocationquotient

CHUShu-zhen,SHennian-wu

(Schoolof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Business,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211198)

aBStaRCtpharmaceuticalindustryisimportantinthepeople’slivelihood,inwhichtherearesomeproblemssuchaslowconcentrationofareasandindustry.Bothlocationquotientandpharmaceuticalmanufacturingoutputwereusedastwoindexestoformtheprofessionalevaluationmatrix.meanwhile,thedatafrom2003to2009wereutilizedtoevaluatethepharmaceuticalmanufacturingindustryamong31provincesinChinaandanalyzeeachmedicalmanufacturingregion’suniqueadvantagefromregionaldevelopmentperspective.accordingtotheresultsofthisresearch,somesuggestionsweremadetofurtherpromoteregionaldevelopmentofthepharmaceuticalindustryandoptimizethestructureofregionalindustry.

KeYwoRDSpharmaceuticalmanufacturingindustry;regionalstructure;locationquotient;pharmaceuticalindustry

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且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制药业发展也非常快,并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医疗需求增加、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新医改全面推动等因素的影响,医药制造业必将持续快速发展。

从产业区位的角度来看,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规模指向型产业,在客观上要求一定地区的区域产业规模与集中度,以便形成一定的研发投资能力。保持一定的产业规模水平及与其相关的强大的技术进步能力,对于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受区位因素、工业基础、国家与地方政策等因素影响,各地区、各省市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国家缺乏统一规划以及地方政府追求的区域利益最大化,自然形成了区域封锁、小而全、重复建设等“一小、二多、三低”的不合理的产业布局,造成诸如资源浪费、获利空间小、价格大战等一系列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不利局面。不过,随着近年政府的调控以及国际医药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医药产业的集聚现象也开始越来越明显。

针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发展存在差异,本文拟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LQ)[1]作为量化指标,结合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这一总量指标,以各省市为研究单位,测定全国各省市的医药制造业集聚水平,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专业化优势,从实证分析的结论出发,提出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结构发展的相关建议。

1区位商与地区专业化矩阵

区位商又称共位商、专业化率,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聚识别方法。在空间经济分析中,区位商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个地理区域中某部门或行业在更高层地理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或某部门、行业在区域经济内分布强度的相对指标或专业化程度[2]。

1.1区位商公式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其表达式[3,4]为:

其中,i――第i个地区(i=1、2、3……n),j――第j个行业(j=1、2、3……m),Lij――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Qij――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

如果LQij>1,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高于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在考察确定主导产业时,一般只有LQ>1的部门才能构成该地区的的基础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如果LQij<1,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其规模处于劣势,值越小,劣势越明显。如果LQij=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在区位商分析指标的选择上,最初人们一般使用就业指标,后来由于研究的需要和数据的限制,也大量使用生产量、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和销售收入等指标,本研究选取工业总产值指标。

1.2地区专业化矩阵

由区位商公式可知,LQ是一个相对值,只是反映了趋于专业化的相对程度,有必要结合总量指标考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本文选取总产值指标来综合考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若LQij>1而且总产值指标也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就可认为该产业具有地方化优势,并且达到一定规模,在全国也具有比较优势。区位商和总产值的地区专业化分类矩阵见图1。

图1将各省市情况划分为4类:1)处于区域a的省市,区位商大,总产值高,其医药产业不仅在当地有专业化优势,在全国也有规模优势;2)处于区域B的省市,区位商大,总产值低,医药产业在当地具有专业化优势,但其规模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前景好;3)处于区域C的省市,区位商小,总产值高,医药产业在本地不具有比较优势,非本地主导产业,在全国有规模优势,与a区域共同构成了我国医药产业的领军区域;4)处于区域D的省市,医药产业规模小,区位商也小,属于医药产业落后省市。

2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1)2004-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2004-2010年《中国药学年鉴》;3)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整理数据。

2.2计算与评定结果

根据区位商计算公式,计算出各省市2003-2009年医药产业区位商,同时结合区位商和总产值的地区专业化分类矩阵,对各省市医药制造业综合评定。计算与评定过程及结果见表1、表2。

2.3评定结果分析

1)a区域。7年内在矩阵中均处于a区域的仅有北京、吉林和四川3个省市,这3个省市医药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吉林7年平均区位商均值为2.83,每年以25.9%的复合增长率递增,高于全国21.8%的平均水平。处于a区域的3个省市医药制造业在全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总量均不高,规模优势并不明显。

2)B区域。7年内均处于B区域的省市有湖南、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另外,黑龙江省也基本稳定在B区域,这些省市医药制造业在全国竞争水平比较低,产值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具备比较优势,但相对于本省其它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发展空间较大。其中5年间的区位商均值达到8.29,为全国各省市最高,的医药制造业(主要是藏药产业)在当地相对于其它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与规模优势,是工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医药制造业的总量在全国还是处于落后水平,且发展较慢,年均复合增长率10.5%,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

3)C区域。7年内均处于专业化矩阵C区域的省市有江苏、广东,另外,浙江和上海基本稳定在C区域,这4个省市都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与医药大省,2009年4省市的医药总产值分别排名全国2、3、4、8位,占全国总量的31.6%,这些地区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规模优势,工业基础较好,但是区位商比较低,在本地区的产业中竞争优势较弱,专业化优势不强,但其医药制造业规模奠定了其在全国医药制造业的领军地位。

4)D区域。7年内均处于专业化矩阵D区域的省市有山西、安徽、福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另外,内蒙古基本稳定在D区域,这些地区的医药制造业未显出任何优势,整体实力在本地区不占优势,发展水平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如青海、宁夏、新疆产出非常低。内蒙古和宁夏等地近几年医药产业发展较快,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增速为全国第二。

5)C-a。山东和河南两省从C区域变动到了a区域,意味着它们的医药制造业在一直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区域专业化优势发展很快,医药制造业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在当地工业总产值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山东省的区位商从2003年的0.68逐渐增加到2009年的1.07,工业总产值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并于2005年开始登上全国医药产业总量第一的位置,在基数庞大的基础上,复合增长率高达35.4%,居全国第一,在全国整个医药制造业中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河南省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态势与山东很相似,发展势头良好,区位商稳步提高,从C区域发展到了a区域,而且33.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使其工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全国14位上升到了2009年的全国第5位。

6)a-B。天津、陕西、湖北3个省市从专业化矩阵的a区域变动到了B区域,医药制造业在本地一直具有专业化优势,但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3个省市7年来的区位商也呈下降趋势,地区专业化优势也在逐渐减弱。

7)其它。辽宁从D区域变动到C区域,江西从B区域变动到a区域,均显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医药制造业规模稳步提升。而河北从a区域变动到了C区域,区位商逐渐下降,医药制造业在区域内相比其它产业发展较缓,12.1%的年复合增长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从产业规模上来看,全国几个主要医药大省区位商均不高,2009年全国医药制造业前5强中,有3个位于区域C,前10强中区位商最高的吉林排名第7位,区位商为2.52,另外,山东1.07、河南1.11,都是略大于1,医药制造业的区域专业化优势并非特别明显。全国主要医药大省地区专业化评定结果也反映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规模现状: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还较小,在主要工业省份都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在当地与其它产业相比并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有的甚至属于弱势行业。但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制造业,高增长率必将使这种局面得以改观,全国前10强省市近7年来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达到24%。随着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医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而且将会发展成为多个省市的主导产业,如山东、河南、吉林、四川、江西。

2)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我国医药产业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并主要位于地区专业化矩阵的a和C区域,其中“长三角”(江浙沪)、“环渤海”(京津冀鲁辽)、“珠三角”(广东)三大经济区域集聚优势突出,2009年三大经济区占全国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的59.02%。我国中西部除了个别省市,如四川、江西有一定的医药产业规模,且稳步发展,其它省市医药产业规模均较小,大都位于B和D区域,且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平均增速不高。

3)从产业集中度上来看,优势地区分布比较分散,不存在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省市,存在一批分散、小规模的医药制造业,缺乏实力雄厚,能够主导某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的大集团,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发挥产业集群的提升效应。

3.2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以推进医药制造业在各地区的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1)宏观调控考虑区域协调发展。在医药产业宏观调控中可适度考虑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区域规划时应当考虑把一些大型医药产业的部分产能扩张到医药产业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处于专业化矩阵D区域的内蒙古、山西、安徽、宁夏等省市,这样不仅能利用当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带动欠发达地区医药产业的发展,以形成优势互补,大型医药产业集团也可得到扩张,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

2)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处于地区专业化矩阵B区域的天津、黑龙江、湖南、湖北、云南、重庆和等省市,医药制造业在本区域范围内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只是规模相对较小,在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时需要结合区域实际,深化原有产业优势,鼓励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处于专业化矩阵a与C区域的医药领先省市在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要注重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效益;区域产业政策还要避免各省市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同性,各省市在发展自身的医药产业过程中,都应以对自身优势的深刻分析为基础,各省市的医药产业若能实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全国医药产业也就实现了区域差别化分工与结构优化。

3)倡导企业规模经济。重点扶持一批发展健康、潜力十足的医药大集团。本文已指出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规模指向型产业,在客观上要求一定地区的区域产业规模与集中度,以便形成一定的研发投资能力,以保持强大的技术进步能力。医药产业区域集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缺乏拥有雄厚资本与产品研发能力的医药集团,所以要鼓励企业的规模经济,鼓励大中型企业的并购重组。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新兴的技术先导型中小企业的培育与规模集聚。

4)推进区际合作。立足地理空间,强化经济空间,推进区际合作。对于区域医药产业的发展而言,省市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也是产业发展的起点,但是产业的扩张将要求并孕育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这里的空间并不纯粹指地理空间,同时也具有经济空间的涵义。为了给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充分满足经济性的条件下,应该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将立足点放在经济空间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束缚,选择与产业发展最相适应的区域规模。

参考文献

[1]吕毅,宗刚.基于区位商的中国汽车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7,(19):55-61.

[2]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2-108.

[3]高亮,高志.基于区位商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集中度测定[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8,29(6):102-105.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篇2

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精神,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和利用中医药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养生康复等方面的基本理念和知识方法,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为做好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识,维护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和科普文化需求。

(二)推动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队伍建设,拓展宣传普及渠道,探索构建宣传普及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能力。

(三)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普遍理解与认同,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二、项目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三、项目内容

(一)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

1、活动方式与内容

⑴采取科普讲座、中医健身方法演示、义诊、文化表演、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⑵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医药方针政策及中医药发展成就;二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基本理念和知识;三是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与方法;四是中医药历史知识、名人故事等。

2、活动目标

⑴使群众了解中医药的有关方针政策,了解中医药的发展成就。

⑵使群众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念,掌握一些中医药科普知识,学会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

3、活动要求

⑴每个县(市)至少开展以上宣传方式中的三项。其中科普讲座至少五场;义诊至少五次;其他宣传方式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酌情选择开展。

⑵宣传活动要深入到社区、街道、乡镇、村庄、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每个县(市)直接受益人群至少五千人次,受益人群尽可能广。

⑶项目的组织开展注意发挥和利用当地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争取良好的宣传效果。

⑷每次活动结束要就活动形式、内容和效果进行小结,并留有活动的相关文字及影像资料。

在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中,各省要注意选拔和培养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培育和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二)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1、工作方式与内容

⑴采取组织编写、制作出版中医药科普作品(含音像制品)、在媒体上开设栏目等方式,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⑵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省组织编写出版中医药文化宣传及科普作品,印制发放中医药知识宣传品;二是协调当地主流媒体开设中医药知识和科普宣传栏目或专题介绍中医药知识;三是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

2、工作要求

将作品出版及宣传资料发放、所开设媒体宣传栏目的内容及效果等情况形成总结。

在开展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工作中,各省要对基层需求进行调研,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形成调研报告。此外,各省还要召开一次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探讨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项目组织实施

(一)我局负责项目实施的宏观管理与总体评估,组织专家对各地项目贯彻落实方案进行审核,并对实施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二)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项目贯彻落实方案,报我局审核同意后认真组织实施。

五、项目资金安排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480万元(未含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620万元),重点用于组织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和加强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的经费补助。各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共同制定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具体补助内容及金额详见财社〔2008〕212号文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下达2008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附件三,已发)。

六、项目执行时间

本项目执行时间为2008年—2009年。各省(区、市)于2009年1月31日前编制完成项目贯彻落实方案;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项目任务。

七、项目监督与评估

(一)我局负责审核各地的项目贯彻落实方案,对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二)各省(区、市)要加强对本地项目的组织领导,落实专人负责。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篇3

一、*年中医工作回顾与总结

*年,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医院医疗环境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中医内涵建设持续提升,稳步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工程,中医的“一大一小”进展良好,逐步构建覆盖社区的中医服务体系和中医治未病的保健体系,中医科研继教工作成效斐然。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发展的需求

1、中医医疗环境不断改善。市政府投资1.8亿元的市中医院新住院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业务用房面积增加89%,医院病床总数由383张增至560张;福田区中医院新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业务用房面积增加329%,医院病床总数由80张增至130张;罗湖区中医院莲塘新址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医院病床总数将增至500张;宝安区中医院综合门诊部改扩建项目已经立项,业务用房面积增加47.9%;投资3.13亿元、规划500张病床的龙岗区中医院正在建设中。*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筹建工作进展顺利,被列入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规划项目。

2、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年市中医院诊疗人次180万,比去年增长20.2%;出院人数1.38万,比去年增长30.1%。福田区中医医院诊疗人次60.7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6.0%;出院人数2388人,比去年增长9%。罗湖区中医院诊疗人次88.7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5.0%;出院人数1486人,比去年增长0.2%。宝安区中医院诊疗人次61.6万,比去年增长24.7%。出院人数6396人,比去年增长31.2%。*平乐骨伤科医院诊疗人次117.1万,比去年增长26.7%;出院人数7030人,比去年增长19.2%。市、区、街道综合医院以及专科和民营医院的中医医疗业务均有9-15%的增长。我市中医系统的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3、各中医院和综合医院等中医业务运转良好。*年市中医院病床使用率94.6%,业务收入38000万,比去年增长37.2%;福田区中医院业务收入5277万,比去年增长37.0%;罗湖区中医院病床使用率80%,业务收入9217万,比去年增长17.0%;宝安区中医院病床使用率75.6%,业务收入8232万,比去年增长38.9%;*平乐骨伤科医院病床使用率81.2%,业务收入13080万,比去年增长24.9%。全市中医行业运转良好,呈现很好的发展态势。

(二)大力推进中医药立法,中医药立法草案获国家部、委、办的好评

市卫生局高度重视中医药立法工作,下大力气与市人大和市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对《*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进行了反复修改,形成了送审稿。该《条例》草案*年已成为市人大审议项目,并于*年7月4日,市人大法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市政府法制办、市卫生局有关领导和专家赴京向国家有关部门专题汇报了我市中医药立法情况。在创新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结合我市“坐堂医”试点工作经验,经广泛调研,对设置中医馆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研究和论证,率先提出了中医馆的设置标准,探索出与中医医疗带动中药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既充分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和特点,符合中医中药发展“唇齿相依”的客观规律,同时开辟了一条让老百姓选择医疗服务新途径,将会大大地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望在全国中医药率先发挥示范作用。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人卫体室宋森主任在会上说,“非常欣赏和同意《条例》关于中医馆的立法构想。这对中医药的发展,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贡献巨大,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功德无量。这都是属于创新,是对中医药发展十分有利的措施,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特点和特色。应做好此项工作。”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对我市的中医药工作,特别是中医药立法工作的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中医药处方与调剂规范》分别纳入*年、2009年地方立法的重要支持项目。

(三)创新“医院管理年”活动内容,中医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

市、各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等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围绕“质量、安全、服务、费用”主题的同时,以中医病历与处方书写竞赛、中药加工炮制、中药鉴定与调剂竞赛、中医护理竞赛、中医“四大经典”理论竞赛等4项竞赛活动为抓手,不断创新“医院管理年”活动内容。在07年7月-08年9月期间,我局与市总工会启动了中医病历与处方书写竞赛、中药加工炮制、中药鉴定与调剂竞赛、中医护理竞赛、中医“四大经典”理论竞赛等4项竞赛活动。这4项中医药技术竞赛项目首次纳入了市总工会第六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卫生赛区比赛项目。中医药4项竞赛项目占卫生赛区总比赛项目的2/3。

在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会组织的高度重视下,这些竞赛项目,各单位紧紧围绕“医院管理年”主题开展,在全系统掀起学经典、做临床、比技术、抓质量、重安全的学习热潮。经过各单位的初赛、复赛,最终有22个医疗机构遴选出的174人参加决赛,经过激烈角逐,中医病历与处方书写竞赛项目,福田区中医院2队、南山区人民医院、罗湖区中医院分别获得团体前3名,林华、禤少敏、阙艳、沈维增、朱辉军、陈李华、陆攀、杨丽霞获得个人前8名;中药加工炮制、中药鉴定与调剂竞赛项目,宝安区中医院、市中医院1队、市中医院2队分别获得团体前3名,王小燕、王永来、何泰东、邱连建、陈友镇、梁华筠获得个人前8名;中医护理竞赛项目,市中医院第1队、市中医院第2队、福田区中医院第2队分别获得团体前3名,蔡南哨(市中医院)、孙连丹(市中医院)、孙琳琳(市中医院)、聂琴琪(市中医院)、杨雨竹(市中医院)、张丽(福田区中医院)、达丽春(宝安区中医院)、谭兴权(福田区中医院)分别获得个人前8名;中医“四大经典”理论竞赛项目市第二人民医院、宝安区中医院、市中医院第3队分别获得团体前3名,刘冬厚(市中医院)、张李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宋杰(市中医院)、郑献敏(宝安区中医院)、陈英杰(市中医院)、杨义龙(市中医院)、房显辉(宝安区中医院)、陈妙(北大*医院)分别获得个人前8名。

(四)稳步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目前,*市中医院作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单位,宝安区中医院作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创建单位;我市中医特色专科(专病)达到27个,并确定10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市中医院共有市级中医特色专科13个,其中,部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9个。*市中医院作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单位,不断地拓展了以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在原有国家“*”肝病重点专科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针灸专科、肾病专科作为部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脾胃专科、骨伤专科、心血管专科、内分泌专科、脑病心理专科顺利通过广东省中医药局验收成为省中医重点专科。该院杏林苑的“名中医馆”、特色诊疗专科成为中医院的又一知名品牌科室。全市现有名中医33名、优秀中医34名;市中医院现有名中医15名,其中*市名中医9名,广东省名中医6名,优秀中医11名。

宝安区中医院作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创建单位,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硬件设施上满足中医名院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通过数字化医院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内涵、规范管理以及医院文化建设增强医院凝聚力;第三方面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以及医院的宣传提高医院的影响力,积极创建省中医名院。目前该院有市级中医特色专科2个、建设单位2个,康复科、糖尿病专科为市级中医特色专科,中医骨伤科、妇科为市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同时,*平乐骨伤科医院老年骨科被国家中医药局确认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创伤骨科、颈肩腰腿痛科、关节病科、老年骨科被评为省中医重点专科;罗湖区中医院3个、福田区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各有1个市级中医特色专科。

(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市中医院发挥了积极抢救伤员主战场的作用

5.12四川汶川地震后,按照广东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要求和安排,市中医院积极准备,应对汶川大地震的伤员抢救工作,发挥了主战场的作用。自5月22日起先后收治了四川地震灾区伤病员25名,成为全市收治伤员最多的医院。经过医护人员3个月的精心治疗,病员全部康复出院并顺利返回四川重建家园。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医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周密部署,组织大量医护人员积极救治,高效有序地完成了救治地震灾区伤员的任务。同时严格管理,及时报告伤员治疗信息、返川信息等,使上级部门能及时了解伤员情况,作出相应的部署。*市委书记刘玉浦、市长、市政协主席王顺生等市几套班子领导到市中医院院亲切看望慰问来深治疗的四川地震灾区伤员,鼓励伤员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争取早日康复出院。市领导对中医院积极抢救伤员的方案和结果表示满意。

(六)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开局良好,初见成效

今年6月份宝安区和宝安区中医院被广东省卫生厅定为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区域和单位,*区卫生局医院正式成立了“治未病中心”,通过竞争上岗方式选拔了一批优秀中层干部开展治未病工作。该院在中医“治未病”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获得省政协“加快中医药特色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组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普及宣传中医“治未病”知识为抓手。一是在*年举办3期“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培训班”的基础上,*年又办了2期普及班,1期提高班,受训人数600多人,大力推进了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提高了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覆盖面。二是在市卫生局局长江捍平同志亲自倡议指导和许四虎副局长的大力支持下,中医处组织一百多名中医药专家进行科研攻关,编著了《让你不生病——健康•养生•治未病》。该著作对宣传普及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社会和同行中反响很好,让老百姓更好地认知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享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营造中医药健康养生、治未病的良好氛围。三是在《*市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工作方案》基础上,制定了《*市示范中医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评估标准》,加快中医药进社区步伐。四是“中医坐堂”服务基层百姓。继去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坐堂”试点工作后,继续推进“中医坐堂”工作。目前,全市有8家纯中药店获得行政许可。夯实中医药“社区服务网底”建设,建立中医药特色预防保健体系。

(七)中医科教工作成绩斐然,更上新台阶

*年度*市中医药科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项科研课题得到立项,部分在研课题完成了结题鉴定报奖工作。*年全市中医系统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10项,其中,部级课题9项。市中医院中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课题(主持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分中心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合作项目课题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中标,科研经费资助2000万显示我市卫生系统的临床科学研究已经具备国内领先水平。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评估。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立项资助科研课题13项,立项自筹科研课题16项,总计29项,比去年增加3项。全市中医系统350篇,其中SCi收录6篇。申请专利11项,获省市科技成果奖4项。

*年承担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67项,其中部级5项,省级12项,市级50项;有12050人次参加了*年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共有297人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78人次参加*年广东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统考。中医药科教任务和项目有望2009年提前完成*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同时科研能力和水平又上了个新台阶。

(八)加强国际和港澳交流,繁荣中医药学术氛围

*年6月,*市宝安区中医院迎来了首批来自非洲苏丹、中非、尼日利亚、乌干达等14个国家的29名政府卫生官员和医疗卫生管理专家,中国政府援非项目“医院建设与医院管理培训班”在该院启动。该项目是继我国*年中非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签订的包括医疗卫生、教学、农林、科技项目在内的“援非”八项举措之一,旨在增强非洲国家对我国中医药发展情况的了解,进一步探讨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等问题。举办“**纪念世界传统医药日系列活动”,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周、深港关于中医药学术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研讨会,以及“中医办医模式探讨”主题论坛。加强港澳地区等对外交流工作,尤其是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对外传播。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篇4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检查的工作部署,为加强我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稳健运行,维护和保证参保人员的基本待遇和权益,保障医疗保险基金健康运行,决定在我省开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专项检查,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检查目的

通过检查,查找医疗保险基金使用和经办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提升监督水平,促进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和经办机构规范管理,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更好地维护基金安全。

二、检查内容

(一)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制定和执行情况。主要包括:同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是否制定医保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政策导向,制度执行情况等。

(二)2009年以来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对医保基金的管理情况。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管理情况;医疗费用审核、结算和支付情况。各统筹地区贯彻落实省厅《关于加强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监管的通知》(赣人社字〔2009〕324号)的情况。

(三)2009年以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服务协议签订和管理情况,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医保基金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医疗服务协议履行情况;医保基金划拨及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是否存在欺诈、骗取医保基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必要时,可延伸到以前年度和医保基金财政专户及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员。

三、检查方式和步骤

主要采取自查和抽查方式进行。设区市、县(区)和医疗保险行业封闭管理单位组织对本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全面自查;在自查基础上由省、市组织进行抽查。检查工作由各级基金监督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医疗保险行政部门、经办机构配合。具体步骤:

(一)制定方案。各设区市根据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检查实施方案,于6月10日前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开展培训。6月下旬,厅里组织对各设区市、县(区)和医疗保险行业封闭管理单位基金监督机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参加检查的人员进行培训。

(三)自查。7-8月份,各设区市、县(区)和医疗保险行业封闭管理单位开展自查。

(四)抽查。9-10月,省、市两级抽查。省检查组抽查2个设区市市本级及所辖的2个县(区)(其中,一个县区抽查一级、二级定点医疗机构各不少于2家)和2个行业医疗保险封闭管理单位。设区市抽查范围自定。各设区市自查、抽查情况于10月底前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五)工作总结。省基金监督机构总结汇总我省检查情况于11月底前上报部基金监督司。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医保基金专项检查,是管好用好基金、维护参保人员切身利益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配备医学、医政等专业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同时根据实际,可协调纪检、审计、卫生、财政、药监、物价等部门及中介机构共同参与,确保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二)明确工作重点。各地要根据当地基金支付模式,结合以前年度稽核、检查和整改情况,年度考核及群众举报线索等,分析近期就诊、住院和费用支出异常情况,找准检点,采取有效方法,切实发现存在的问题,确保检查质量。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篇5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中医药学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至今仍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开展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活动,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推动农村中医事业加快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医疗保健工作中的作用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我国农村中医工作多年经验的成功总结。**的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在省内乃至国内均有较大影响。中医药在我市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是市委、市政府从我市实际出发,加快推进城乡卫生统筹,促进农村卫生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符合时展的要求。

首先,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是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独具的特色和优势,是一项宝贵的卫生资源。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卫生工作的一项重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从坚持卫生工作方针,促进城乡卫生统筹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重要意义,自觉地支持和参与创建工作。

其次,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也是推进我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我市农村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对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要求,我们还有明显差距,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任务还很艰巨。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容易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有利于缓解当前过快增长的医药费用与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矛盾。因此,我认为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为契机,加快推进我市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医药在农村的广泛运用,对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群众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优势和作用的需要。这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对中医的疗法和神奇功效进一步了解和认同,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上升,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目前,全世界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24个国家和地区均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我国中药已出口到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国内的情况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保健的意识和理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现在,国内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十分推崇运用祖国传统中医药理论来指导国民进行养生和保健。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药工作也一样具有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我市广大农民历来有信赖中医药治病的习惯,即使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群众仍希望卫生部门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随着医学模式和当今社会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在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老年性、功能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积极顺应这种需求和变化,期待通过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在我市群众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服务。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市政府才审时度势,慎重地作出了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决定,希望各级各部门通过今天会议的动员,对这项创建活动,思想上更加统一,认识上更加深化,行动上更加自觉。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我市创建工作的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我市在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中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初步具备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条件。2005年10月,我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第九个“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单位。“十五”期间的工作为创建先进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全市6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先后进行了改扩建,医疗用房面积由“九五”初期的2.4万平方米增加到5.9万平方米,床位由441张增加到1400张,还增添了Ct、彩色B超、CR机等一批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医疗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在全省新一轮的等级医院创建活动中,市中医院被评定为“三级乙等中医院”,德清、长兴、安吉三县中医院被评定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南浔、吴兴二区中西结合医院被评定为“二级乙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都建立了中医科、中药房,全市40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有341个开展了中医药服务,开展率达到84.2%,一张遍布我市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与此同时,各级医疗机构注重发挥中医优势,加强内涵建设,狠抓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中医医疗技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中医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化中医医院办院体制改革。南浔区、吴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于2004年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二家医院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业务量和经济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市及三县中医院先后开展了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将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与职务聘任、奖金分配挂钩等办法,优化了医院内部运行机制,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医院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解决我市生活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市中医院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于2004年9月挂牌成立了“**市惠民医院”,市惠民医院投入运行以来,充分发挥中医药价廉、高效的优势,为生活困难群众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市惠民医院已经为4000多名低保、特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共减免医药费用达147万余元。

(三)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对中医药科研项目采取“优先立项、优先资助、优先评奖”的“三优先”扶持政策,我市中医药临床科研成果数量逐年增加、水平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共争取到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科研立项29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省级三等奖5项、市级二等奖4项。全市建成国家、省、市级中医重点学科(专科)24个,其中安吉中医院骨伤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几年来,我市通过与浙江中医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教育基地,**市中医院、长兴县中医院先后成为浙江中医学院教学医院。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中医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并建立了“培训-考核-晋升”的配套制度,中医药人员受教育面达到95%以上,县及县以上中医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面达到100%。2001年以来,我市还启动了全科医学知识岗位培训强化中医药培训课程,至今共有282名农村执业医师、564名乡村医生获得了合格证书。2003年以来,规范实施名老中医评选和继承工作,一代新名中医和中医药学术技术骨干脱颖而出,全市现有省、市、县名老中医17人,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人9人,省、市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16人,其中,1人被确定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对象,2人被评为“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

(五)农村中医工作得到稳步推进。长兴县于2005年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吴兴区、南浔区)和德清县先后通过了“浙江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考评验收。安吉县准备今年迎接“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评估验收。各乡镇卫生院引进中医适宜技术,积极开展“中医药进社区”试点工作,目前市红十字会碧浪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白雀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被列入省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单位。全市建成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科专病基地44个,德清县武康镇卫生院的中医针灸推拿、长兴县包桥卫生院的不孕症、安吉县下汤卫生院的中医外科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乡镇中医专科专病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看到工作成绩、坚定创建信心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建设标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差距,主要是: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干部群众对中医事业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作用的认识还有差距。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还不清晰,缺乏调研、论证和规划。

(二)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个别地方安于现状,政策支持不到位,中医院的硬件建设未得到根本改变,个别中医院的软件建设比较薄弱。

(三)农村中医队伍素质不高、稳定性差。中医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一些刚毕业的中医大学生由于没有病人,影响经济收入,导致专业思想不牢固,纷纷改行从事西医;而一些医疗单位从眼前利益出发,认为年轻中医医生产生不了效益,不愿接受中医毕业生,导致中医年龄老化、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农村基层中医药人才更加缺乏。

(四)中医科研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各县区中医院的科研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

(五)中医医院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相对于综合性医院来说,中医医院建院时间短、底子薄、竞争能力较弱,再加上中医医院建院大多正逢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各级财政对中医药的投入不足,中医技术劳务价格与中草药制剂价格过低,补偿机制还不健全、融资能力较弱,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中医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创建工作总的是要对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地)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中医工作实际,巩固成绩,寻找差距,查漏补缺,认真扎实地开展各项迎评工作。具体要按照“咬定一个目标,坚持二项原则,搞好三个结合,计划四个阶段,推进五大建设”的思路来进行。

(一)咬定一个目标

就是要通过三年时间的准备,确保到2008年,我市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审验收,正式评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

(二)坚持二项原则

就是要坚持创建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创建工作创新求实的原则。

(三)搞好三个结合

就是要把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活动与建设卫生强市各项工作相结合;与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实验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与加快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以“六位一体”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

(四)计划四个阶段

按照2008年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验收的时间倒计时安排,整个创建活动计划分成四个阶段逐步推进:

第一阶段(2005年10月至2006年5月):为项目准备及启动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创建申报,组建各级创建机构,宣传动员,营造创建氛围和研究制订创建方案。

第二阶段(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为建设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2006年度的各项阶段性考核目标,并进行自查评估,总结经验,形成书面材料报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审核。

第三阶段(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为中期评估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巩固前一阶段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完成2007年度阶段性考核目标,迎接省卫生厅中期评估。

第四阶段(2008年1月至2008年7月):为评估验收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创建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自评,进一步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迎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审验收,最后召开创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五)推进五大建设

对照创建标准,联系我市实际,今后三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设:

1.推进中医药基地建设。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力求在医疗用房、设施设备和人员结构等方面,基本达到同级综合性医院水平。要抓紧完成市中医院后勤综合楼、各县(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扩建工程,争取到期末有1-2所中医院进入省现代化中医院行列。同时,要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中的积极作用。

2.推进中医人才队伍建设。终期目标是每千人口中医数达到0.3人,全市培养出2名以上新一代省级名中医,评选出20名市级名中医,同时,为名中医配备好学术继承人。选拔培养农村中医骨干20名,引进、培养10名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要求达到100%。中医药卫技人员继续教育参加率要求达到95%以上。中医医疗机构中,西医人员接受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90%以上。

3.推进中医临床医疗重点学科建设。完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群建设。新创建2个省级中医临床医疗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力争创建4-5个市级中医临床医疗重点学科(或专科专病),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每县(区)建设辐射当地的重点专科专病不少于8个。重视发挥各级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作用,在综合医院中创建省级示范中医科2个,在全市逐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重点学科(专科)群。

4.推进中医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争取在中医治疗不孕症、肝病、肾病、肿瘤、骨伤、针灸、腰腿痛等领域以及医院特色中药制剂的深度开发利用等环节上取得重大进展。开展各类中医药科技攻关项目15项以上,其中,争取省厅一级立项不少于4项、市一级立项不少于6项、县一级立项不少于4项;向基层推广6-10项中医适宜技术;进一步完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工作。

5.推进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安吉县年内通过“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评审验收,使全市所有县区均达到浙江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标准。到期末,乡镇卫生院中医药覆盖率达到100%。建成5个省级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力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参与率达到100%。全市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四、几点希望和要求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市县联动、部门配合,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在此我再提四点希望和要求: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目标管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要严格按照创建工作计划,强化目标管理。市政府已经按照要求成立由我担任组长的市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也要成立由分管县区长任组长的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工作班子。要根据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切实解决一些能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际问题。这次会后,市政府将在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出台鼓励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创建先进市年度(阶段)考核标准》,各县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出台相关政策,制订年度工作推进计划。

二要明确部门责任,加强协作配合。根据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地)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的要求(总分1000分),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和任务,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这次会后,我们将下发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各部门要对照意见要求,明确各自职责,分解工作责任,细化到岗到人,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市、县(区)卫生局(社发局)要根据要求,抓紧设立中医工作管理机构,制定中医事业5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要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农村中医指导科,具体负责工作方案的实施。市发改委、财政、劳动保障、食品药品监督、科技、文化、建设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认真落实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保证农村中医工作各项目标的实现,做到尽量不失分或少失分,做到谁失分、谁负责。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篇6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简称《决定》),我省结合实际,制定了《安徽省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加快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深入宣传,精心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

安徽省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简称《决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原则和任务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一是基本医疗保险水平要与现阶段我省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三是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四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相对应,建立对医患双方的制约机制。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1999年底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二、有关政策规定

(一)覆盖范围  本省境内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不含在城镇从业的农民),由统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二)统筹层次  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市(地)为单位。实行市(地)级统筹,目前统一筹集、使用和管理基金有困难的,可以在统一制度、统一政策的基础上,分市、县组织实施。对实行市(地)级统筹确有困难的,经市人民政府、行署决定,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设区的市,要在全市区范围内实行统筹。

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所在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驻肥的中央和省属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合肥市同一政策,分块运作。具体办法由省劳动厅商合肥市人民政府提出,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执行。

铁路、电力行业所属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企业及其职工,本着便于管理、方便职工就医、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的原则,可以相对集中的方式异地参加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具体办法由省劳动厅商有关地区和行业制定。

(三)缴费基数  用人单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以上年度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职工工资总额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统计口径计算。

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以下简称职工个人缴费),以职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缴;高于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300%计缴。

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按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新建单位当年以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费基数。

(四)缴费比例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6%左右,实际测算高于6%的,要根据当地财政和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确定;超过6.5%的,须经省劳动厅、财政厅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职工个人缴费率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收入的提高,统筹地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费率在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作相应调整。

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缴费比例为单位与职工个人缴费率之和。

(五)缴费办法  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机关单位从经常性支出的社会保障费中列支;事业单位从事业支出的社会保障费中列支;企业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

职工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从其工资收入中代为扣缴。单位及职工个人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按月缴纳,由地税部门征收。

企业合并、兼并、转让、联营、租赁、承包时,接收或继续经营者必须承担其单位职工的医疗保险责任,按时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企业出售、拍卖时应从资产所得中补齐欠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职工个人缴费,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缴纳,享受与统筹地区在职职工相同的医疗保险待遇。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缴纳的具体办法,由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六)建立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划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最高不超过35%,按45岁以下(含45岁)、45岁以上、退休后三个年龄段,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帐户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

退休人员(包括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退职人员)个人帐户以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或个人养老金为基数,按不低于职工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划入个人帐户部分之和的比例,由单位缴费中划入。划入个人帐户的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测算确定。

个人帐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不得提取现金。职工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基金随同转移。

统筹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个人帐户的具体管理办法。目前,可由医疗保险机构直接管理或通过银行储蓄管理,也可委托单位代管。委托单位代管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社会化管理。

(七)医疗保险费的支付  要规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分开管理,不得互相挤占。个人帐户主要支付小病、小额或门诊医疗费用,也可以用于支付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及从统筹基金中支付时个人须自付的部分。统筹基金主要支付大病、大额或住院时起付标准以上个人自付部分以外的医疗费用。

要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建立医疗救助基金等途径解决。

职工医疗费用进入统筹基金支付时,个人要负担一定比例。个人负担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职工在不同等级医院就诊时,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及进入统筹基金支付时个人自付比例应有所差别。

关于统筹基金的结算办法,统筹地区可以选择使用总额预算预付、按病种付费、按平均费用标准付费等方法,也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

为确保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统筹地区应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先征收一个月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然后开始按新制度运行。

(八)基金的管理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支付,并要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银行计息办法:当年筹集的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上年结转的基金本息,按3个月期整存整取银行存款利率计息;存入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的沉淀资金,比照3年期零存整取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并不低于该档次利率水平。

各级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统筹地区应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组织,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由同级财政预算解决。

(九)医疗服务管理  按照国家制定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管理办法,由省劳动厅会同省卫生厅、财政厅、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结合我省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和办法。

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包括中医医院)和定点药店管理及年审制度。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定点资格进行审定,省属及中央驻皖部门、单位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资格审定由省劳动厅负责;统筹地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资格审查由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在资格审定的基础上,由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照中西医并举,基层、专科和综合医疗机构兼顾,方便职工就医的原则,根据职工的选择意向统筹确定各单位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并与之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引进竞争机制,确定若干个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让职工可在若干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就医、购药,也可持处方在若干个定点药店选购药品。

各地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较少的经费投入,使人民群众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形成医疗服务和药品流通的竞争机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加强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内部管理,规范医药服务行为,减员增效,降低医药成本;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降低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的基础上,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省体改委、计委、卫生厅、劳动厅、民政厅、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制定的医疗机构改革方案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政策规定,制定医疗机构改革办法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施细则。省经贸委等部门要认真配合做好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工作。

(十)有关人员医疗待遇  离休人员、老红军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支付确有困难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帮助解决。其医疗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单独列帐管理。医疗费支付不足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帮助解决。

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应低于在职职工,个人负担的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确定。

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享受医疗补助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医疗费用按现行规定解决。

职工因公(工)负伤和女职工生育,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其医疗费用按现行规定解决。

职工供养直系亲属的医疗费用,按现行规定解决。

职工现有医疗待遇较高的特定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应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分,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审核确认,在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由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

三、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

全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工作,要按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认真测算,科学论证,积极慎重,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年底基本完成。原医改试点的芜湖、铜陵、淮北三市,要按照国发〔1998〕44号文件和本意见的要求,率先制定本地区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加快实现向新制度的过渡。其他统筹地区要在7月份拿出实施方案初稿,三季度完成实施方案的上报工作,并由省选择50%的统筹地区出台实施,其余统筹地区应在年底前全部完成方案的出台实施工作。方案上报程序是市(地)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县(市)方案由省人民政府委托所在市(地)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这项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都要成立由党政领导同志负责的医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具体负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各级财政、地税、卫生、医药等有关部门,要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及各自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共同做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

省劳动厅要加强对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为确保1999年底基本完成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工作,在省级机构改革时,先行社会保险、特别是医疗保险的机构改革,省编办会同省劳动厅尽快提出对全省各地医疗保险机构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二)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职工群众和社会各方面认清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懂得具体政策,积极支持和参与这项改革。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注重长远发展与近期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立足区情、因地制宜,以县为主、稳妥推进的原则,以保障全区各族群众健康为中心,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逐步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全民健康水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全区医改工作顺利推进,地区成立由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金长华为组长,行署副专员索海卿、韩英为副组长,地委宣传部、地区发改委、地区卫生局、地区财政局、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区经贸委、地区民政局、地区编办、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地区人口计生委、地区工会办事处、行署法制办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地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地区卫生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从各成员单位抽调工作人员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及政策、措施和建议;督查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工作步骤

(一)加强宣传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更需要强有力的宣传动员作引导。要求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主要政策的宣传,总结推广好的试点经验,使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改革深入人心,为推动全区医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由地区举办由各县人民政府县长或主管副县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医改专题培训班;其次由地区举办地、县、乡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医改政策培训班;第三要求各级各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认真领会医改精神,学习掌握各项政策;第四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向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宣传医改政策,使医改工作健康顺利推进。

(二)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分阶段落实好医改相关工作。

1、逐步改革和完善乡镇卫生院经费补偿机制。要经过反复测算,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综合补助”的要求,合理确定政府补助和服务收费补偿的标准,在政府补助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全区乡镇卫生院逐步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行药品零差率后要探索多渠道补偿办法。各县要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制定《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办法》。在此基础上,要围绕如何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和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防止出现新的低效率、“大锅饭”等现象。

2、从年起,按照各县级医院(人民医院、中藏医院)离退休人员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各县财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

3、将县人民医院作为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的试点医院进行试点,待省上关于推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的方案出台后,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逐步在全区推开。

4、将地区人民医院确定为全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面落实国家、省上出台的公立医院改革相关政策,通过落实增加财政补助、完善服务收费、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等措施,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有条件的县也要积极探索、逐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待省上关于公立医院的经费补偿政策出台后,结合实际逐步实行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

5、各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疾控中心际上、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计生服务站等)下设的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机构逐步实行药品经营零差率,使这些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6、制定全区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方案。到年底,全区90%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都要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全面执行国家306种及省内自选20%的基本药物及相关医疗报销政策。

7、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关配套改革。待省上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后,围绕医改目标,由地区医改办协调卫生、药监、人事、编办、财政等相关部门分别出台相关配套改革方案。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篇8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医药,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扶持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健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普化进程,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服务。

(二)主要目标。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创建知名中医医院,建成一批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中医药队伍、培养一批知名中医药专家;建立起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有效机制,使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二、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进一步加大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各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各级综合医院和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为基础、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点、以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以下简称各市区)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完成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中医医院人员配备标准,制定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开展中医药人才引进工作。5年内,各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

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配齐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中医床位数不低于总标准床位数的5%,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室建设。5年内,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标准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运用中西两法为群众服务的乡村医生,并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方便群众就医。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进一步明确中医医院功能定位。以中央投资市、县级中医医院项目建设为契机,着重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将市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将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明显、专科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建立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的中医药科研队伍,加强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疑难疾病的研究,提升中医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各级中医医院要按照年业务收入的1%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用于中医药科学研究。

(三)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以中医药科普宣传为引导,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率和应用率。实施“三进”战略,推动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开展部级和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环翠区要积极创建部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开展省级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创建工作,全市创建10处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12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100处中医特色村卫生室。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支援协作,每处中医医院至少要与2处镇卫生院和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协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允许公立医院经验丰富、水平高、受群众欢迎的中医医师备案后到执业注册地点以外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活动。继续向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实施“三名工程”,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按照“一名中医专家带动一个专科,一个专科带动一所医院”的思路,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团队。以人才为基础,大力开展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同步发展的“三名工程”。

(一)名医工程。高度重视国家和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实施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开展中医临床业务技术骨干培训和多层次的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5年内,培养和引进5名中医药博士研究生,至少培养5名国家和省级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20名市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0名中医临床业务技术骨干、40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推动中医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二)名科工程。加大对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投入,在全市培育并形成专业覆盖齐全、地区分布合理、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的重点专科群体。5年内,要完成2个部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2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任务,建设1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三)名院工程。各级要加大对国家和省重点中医医院的投入。市级着重加大对市中医院的投入,努力完成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任务,使之成为特色优势突出、管理和服务一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医医院,争创全国知名中医医院。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创建2处部级或省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四、完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建立健全中医药事业投入和补偿机制。坚持政府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公立中医医院的公益性质,各级政府要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落实政府补助政策,在投入政策上优先向中医医院倾斜,逐步增加中医药事业投入。公立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原则上由本级政府承担,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解决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差、设备陈旧、债务严重等问题。设立“三名工程”、“三进战略”专项资金,为期5年,用于部级、省级项目建设资金的配套和市级建设项目的奖补。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总额2832万元,其中市级1152万元,县级1680万元。具体包括:名中医药专家培养资金330万元,重点专科建设资金1882万元,创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资金60万元,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资金100万元,创建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资金260万元,中医药科普宣传经费200万元。市卫生局、财政局要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方案并监督落实。

(二)制定鼓励中医药服务的保障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府补偿办法和倾斜政策,激励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根据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建立科学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及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的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鼓励发挥中医药服务的特色优势。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研究制定引导参保人员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经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通过实施总额预付、单病种结算以及人均定额结算等复合式结算办法,鼓励定点医院充分使用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技术服务。

(三)大力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院中药制剂。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5年以上,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依法简化制剂审批程序,加快审批。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调剂使用。

(四)坚持中医药同行评议。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评审或鉴定方面实行同行评议。

(五)制定中医药人员鼓励政策。参照省级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办法和程序,开展市级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工作。市级名中医药专家实行动态考核管理,总数不超过50名,每5年评选一次。对管理期内完成年度考核和带徒目标的省、市级名中医药专家,给予奖励。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岗位聘用等方面,适当向中医药人员倾斜,对业绩突出者,单位内部可试行“低职高聘”。

五、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医药工作政策,切实履行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要建立相应的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部门协调和组织推动。市政府成立市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由市卫生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物价局、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参与的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协调、督导中医药工作。各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把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本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篇9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卫生领域的问题,它已经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全局性问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我国13亿人口能否享受基本医疗服务,而且关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可以说医改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经济、社会层面的问题,它更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体现着执政党的水平和智慧。医改到底成效如何?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题?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备受湖南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政府主管部门如省发改委、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和社会保障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物价局等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株洲市、长沙市、宁乡县等医改试点城市与单位;省、市、县医院,乡镇、社区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机构,从我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城乡居民的满意度四个方面,对我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城乡居民的意愿和诉求,紧紧围绕医疗卫生服务的三个供给主体,从政府公共卫生投入的保障机制、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湖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1.1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现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的。期间虽经过多次调整,但总体框架和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即建立在计划经济之上的,以政府集中管理,国家和国有、集体医院承担完全责任为特征的制度模式,很大程度上移植了需、供、保、管四方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前苏联模式。

1.1.1统收统支阶段(1949~1955年)建国初期,国家对公立医院主要实行“统收统支”,即收入全部上交财政预算,支出全部由财政预算安排,可以算是现在提出收支两条线管理。

1.1.2差额补助阶段(1955~1960年)1955年9月,卫生部、财政部了《关于改进医疗财务管理的联合通知》,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即医院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财政按医院实际收支差额拨款补助,年终结余全部上交。

1.1.3定项补助阶段(1960~1979年)1960年2月,卫生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从1960年起,对卫生部门所属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定项补助、预算包干”即包工资的办法。包工资的范围包括医院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工资总额l%的福利费、2%的工会会费,其他仍由医院收费解决。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机制也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医疗模式,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体制和发展水平,使当时短缺的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很低的情况下,用仅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较好地满足了社会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改善了国民健康水平。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召开的会议上,曾将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推崇为世界范围内基层卫生推动计划的典范。这一时期的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医药卫生资源严重短缺。由于国家大包大揽,投入不足,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严重,一些疾病得不到有效防治,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突出。据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仅12元。二是卫生服务效率低。全面计划经济和行政干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造成公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卫生服务的水平低。三是资源分配不均和浪费现象突出。地域、城乡差别导致的问题比较严重。国家包揽的公费医疗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无病拿药,小病大看”的现象,存在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

1.2改革开放以来的医改历史

1.2.1第一阶段(1978~1984年)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

1.2.2第二阶段(1985~1992年)1985年可谓是医改元年,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标志事件有两个:一是1985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部署了全面开展城市卫生改革工作;二是同年4月,《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拉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文件提出:第一,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第二,开展有偿业余服务;第三,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第四,卫生预防保健单位开展有偿服务;第五,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特别强调“给予卫生产业企业三年免税政策”。进一步提出通过市场化来调动企业和相关人员积极性,从而拓宽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

1.2.3第三阶段(1992~200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当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提出的“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刺激了医院创收,弥补收入不足,同时,影响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酿成“看病问题”突出的后患。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卫生改革的总要求,在医疗领域主要有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等。成为这一轮改革的基调和依据。

1.2.4第四阶段(2000~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2月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8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13个配套政策。2000年3月,宿迁公开拍卖卫生院,拉开了医院产权改革的序幕,有一百多家公立医院被拍卖,实现了政府资本的退出。2001年无锡市提出了托管制的构想;有关部门在地方进行“医药分开”的试点,按照“医药分家”的模式将药房从医院中剥离,但未获得重大进展。本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受到重视,2000年12月卫生部印发《关于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等系列政策。2006年国务院密集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等系列配套政策,为社区卫生组织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1.2.5第五阶段(2005年至今)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逐渐淡化,追求经济利益导向在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卫生系统内部市场化争论公开化的标志性事件是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医疗体制并没有帮助到最应得到帮助的群体,特别是农民,所以结论是医改并不成功。这一结论印证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吴仪批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2005年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起点。卫生部开始尝试制定《关于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卫生事业的性质,强调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2006年9月,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共同出任组长,新一轮的医改正式启动。2007年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委托6家机构进行独立、平行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后来增加到9家机构;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召开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对医改方案进行评审。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中国特色卫生医疗体制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新时期对卫生医疗体系构成的全面概括。

1.3湖南医改历史上的有益探索建国以来湖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乡镇卫生院、农村医疗卫生改革、中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探索,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3.1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1986年4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决定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由县卫生局主管改由乡镇主管,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的建设。1987年5月2日,湖南省卫生厅制定《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三管三有”建设标准》。“三管”即管本乡(镇)预防保健、管医疗工作、管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三有”即有基本的工作用房、有相应的预防设备、有为病人服务的必要的生活设施。1988年5月2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加快和深化医疗卫生单位改革。9月16日,湖南省卫生厅印发《湖南省农村区(中心)卫生院“三配套三提高”建设标准(试行)》。要求人员、房屋、医疗器械设备配套;提高防治能力、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1992年4月21日,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其中明确:乡镇卫生院实行县乡共管。其编制规模、人员调配、人员培训、业务和财务管理以县为主;领导班子、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和房屋建设、设备配置以乡为主。1994年8月9日,根据《湖南省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和《湖南省一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评审细则(试行)》,省卫生厅下发《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建设标准》和《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验收标准》。1997年9月18日,省卫生厅、省编委、省人事厅下发《集体所有制乡镇卫生院转为国有事业单位的实施意见》并全省推行。1987年1月16日,湖南省卫生厅在长沙举行新闻会,宣布湖南农村卫生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贯彻落实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卫生改革的决定。4月15日~5月11日,卫生部政策研究室徐致光等和新华通讯社、中国日报等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13位新闻工作者,专题采访报道湖南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情况。这次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对乡镇卫生院实行乡镇主管便于卫生院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但存在着人员配置不合理及技术局限等问题,缺乏高层次的指导。乡镇卫生院实行县乡共管不仅便于上级了解卫生院情况,而且可以加强与同级医院和上级医院的交流,及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又便于了解群众思想,贴近基层。二次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了较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较快地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农村医疗得到了较快发展,较好地解决了乡镇群众就医的问题,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1.3.2卫生医疗体制改革1960年1月1日,湖南省内卫生部门所属医院开始实行“包工资”的经费管理制度。同年5月28日,在降低医疗收费标准的前提下,省卫生厅制发省内各公立医疗机构收费试行标准。6月11日,湖南省卫生厅下发《为进一步迅速执行合作医疗的通知》。1962年8月3日,卫生部下发《农村卫生联合医疗机构和开业医生暂行管理办法》。据此,湖南执行“鼓励集体办医,允许个体行医”的管理模式,使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及个体行医者得到巩固和发展。1988年5月2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加快和深化医疗卫生单位改革。1988年,医疗卫生改革有新的突破。领导体制方面:全省2487个医疗卫生单位不同程度地实行院(所、站)长负责制,占卫生部门所属单位的50.3%。其中有99个单位公开招聘院(所、站)长。经营管理改革方面:全省有3295个医疗卫生单位实行承包责任制和技术经济责任制,占单位总数的66.8%。有11个区乡卫生院实行租赁制。完善补偿机制方面:郴州、衡阳、零陵、邵阳、岳阳等地市调整部分医疗收费标准。大部分县以上医院实行挂牌门诊,分级收费。预防保健单位实行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防保体制改革方面:全省有685个乡镇设立独立的防保站,实行预防保健一条龙管理,889个乡镇建立预防保健基金制。省卫生厅先后对承包经营、医疗质量、有偿服务、业余服务、挂牌门诊、特别病房、横向联合的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部分县以上医院建立了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省地两级聘请质量监督员。在湘潭医院、石门县人民医院等单位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试点。1998年3月11~20日,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对落实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情况进行督查。7个督查组共21人分别到14个地州市以及新宁县、湘潭县、祁阳县、攸县、望城县、岳阳县、衡山县、冷水江市、怀化市、郴州市苏仙区、安乡县、益阳市资阳区、张家界市永定区、龙山县等14个县市区、66个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19个乡镇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进行督查。重点为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贯彻落实、卫生投入、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启动和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情况。我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领导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开展,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在医疗制度改革的探索中影响深远,总结出了一系列改革经验:先后对承包经营、医疗质量、有偿服务、业余服务、挂牌门诊、特别病房、横向联合的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部分县以上医院建立了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省地两级聘请质量监督员。

1.3.3县中医院体制改革解放前由于政府实行压制和限制中医的政策,我省中医药行业都处于个体开业情况,数量及规模都比较小,举步维艰。解放后中医药人员响应政府号召,组织联合诊所或门诊部,后陆续改制为公私合营或集体所有制的中医院。1957年3月成立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进修学校,为三位一体的全民所有制单位。1982年4月16日~23日,全国中医医院、高等中医教育会议在衡阳市召开。会议强调中医机构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湖南的中医医院工作会议亦同时在衡阳市举行。1987年1月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会议通过《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并于2月4日颁发。决定发展中医教育,加强中医医疗和科研机构的建设,扶持中药生产和进一步落实中医药的政策。1988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县级中医院改成集体所有制,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县级中医院的发展规划。1989年2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要求各地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努力发展中医教育,扩大和提高中医药队伍;加强中医机构建设;搞好中药材生产、加工和购销,提高中药质量;进一步落实中医政策,调动中医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1994年3月8日,省卫生厅印发《湖南省农村中医建设标准与实施办法》。1987年1月9日,省政府副省长王向天应卫生部邀请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上介绍湖南卫生改革特别中医药建设经验。同年2月13日~3月12日,新华通讯社曹光辉等专题采访湖南卫生改革情况。此次改革是县级中医院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从机构、机制、经费上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调动了临床医务人员使用中医诊疗方法和技术的积极性,中医药的广泛使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和观念,广泛宣传普及,让老百姓主动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在社会上营造相信中医药、使用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的氛围。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中医药成果,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受益者、接受者和拥护者。较快地促进了湖南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典型示范作用。

1.4几点启示

1.4.1坚持卫生事业公益性,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准则和路径特征直至今天,虽经多次改革,我们都还没有能够使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伴随着政策的转型,市场化与行政化的争议不曾间断,于是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求协同成为学术界试图寻找的一个突破口,即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在具体的干预措施之间找一个更好的契合点。

1.4.2坚持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同步建设和发展是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良性循环的基础建国后我国乡村医师队伍建设、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从改革开放至卫生改革基本“失败”的过程中看,问题虽表现为“看病难、看病贵”,但在行动策略上却是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同步。

1.4.3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以系统为重要特征的医疗卫生改革的“顶层设计”是现实的客观的需要。社会福利型医疗卫生制度和粗放经营型医疗卫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均源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严重滞后于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也不相同。在社会福利型阶段,受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则体系制约,政府与社会动员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在粗放经营型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在短期下释放出来的生产效能而形成的医疗卫生机构对市场的膜拜和浅显的理解,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表现出强烈的“市场失灵”特征,制度变迁的激励走向误区。当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主旋律的时候,以社会公平与医疗卫生服务公益为基本价值的新医改,在基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的假设下,以加大医疗卫生服务投入的政府主导型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成为当前制度的核心。正如制度经济学所说,“制度环境可以说是对于可供人们通过选择制度安排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增进受到特定的限制”。

1.4.4激励相容是衡量制度有效的基本准则在制度经济学的视野中,激励机制是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增长的又一个中间变量,“诺思悖论”告诉我们,制度也完全有可能成为牺牲效率的根源。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社会福利型医疗卫生制度的初创时期,由于缺乏经济上动机,当然也避免了人们经济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以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声誉激励有效地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有序运行。而在粗放经营型制度期间,激励机制所造成的激励失当是市场化改革受到广泛批评的重要原因,所有权“虚位”和政府监管“缺位”,使医疗卫生机构的价值发生扭曲进而使短期行为普遍化。诺斯将制度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这一系列规则所规定行为的预期受益是对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回应所作出的安排,这种制度需要抑制人际关系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事实上,当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主体一股独大”的时候,当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社会公共价值引导的时候,机会主义泛滥也就成为必然。在这种状况下,技术主义思维日益盛行,管理惰性日趋严重,制度锁定在这种低效率状态下,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支出的增加并不能改变这种状态,反而导致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资金需求膨胀和居民的医疗卫生公共福利依赖,由此也提出制度创新的严肃课题。制度成为保证其他需要实现的条件,任何经济机制设计或安排都必须满足自我选择和激励相容的条件。

2医改的进展与成效

2009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部署,积极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部分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要进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1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2.1.1切实加强领导,为医改有序推进提供组织保障首先,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协同推进。2009年5月,我省成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于同年11月明确了发改委、财政厅、卫生厅等16个成员单位职责(湘政办函〔2009〕208号),加强了对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各市州、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医改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调配合的医改工作新格局。其次,各项改革措施及时出台。根据中央精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医改实施方案、医改重点工作安排以及18个配套文件,大部分市州出台了医改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医改工作。

2.1.2加大医改投入,为医改有序推进提供财力支持我省2009年拨付医改五项重点资金144.1亿元(含基数和新增数,下同),2010年拨付165.6亿元,2011年1月~4月省级财政已拨付69.6亿元。按中央和地方已明确的投入政策和预算安排看,2011年底肯定将超额完成3年新增425亿元的投入任务。我省落实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运行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经费,创新经常性收支和建设发展支出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了补助方式和补助标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推进村卫生室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运行经费。

2.1.3坚持试点先行,为医改有序推进提供制度基础重点抓了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联系试点城市株洲市的改革试点工作。株洲市推行资产重组、整体转制、公私混合经营、功能转换、联合体、托管与合作、成立医院集团等多种改革模式;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行领导年薪制、全员聘用合同制、职称评聘分离制、会计委派制、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改革举措;初步建立董事会和院务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自主经营和科学决策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环境。在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逐步开展了网上挂号、预约诊疗、“一卡通”、无假日弹性工作制等服务,积极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推广临床路径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电子病历等多项试点。2010年初,我省正式在岳阳楼区、宁乡县等4个区县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宁乡县在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配送方面实行了多项有力政策。2010年3月实行了每个卫生院只让一家公司签订配送合同的办法,签约公司没有配送权的中标产品就由卫生局出具报告,让有配送权的公司统一配送,解决了药品配送成本高、到位率低的问题。2010年湖南省先后在74个县市区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试点,试点地区群众看病用药费用明显降低,人均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下降39.74%,住院费用平均下降29.52%。国家基本药物和增补药物报销比例平均提高10%。基本药物制度已于2011年6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为了让居民享受零距离的社区卫生服务,岳阳楼区组建了52个社区全科服务团队,变坐诊为行诊,配置社区卫生服务巡诊车,做到公共卫生服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全面推行集健康教育、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以主动服务、亲情服务、连续服务为主要特征,开展了上门访视、家庭出诊、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家庭健康咨询指导、家庭健康康复等“六上门”服务。近几年来,区卫生系统有多项工作获得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表彰奖励,2010年3月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岳阳楼区召开,“岳阳楼区模式”在全省得到了充分肯定。

2.2四大体系基本建成

2.2.1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实现据统计,2010年全省新农合平均参合率达95.37%,与2005年相比较参合人口增长8.25倍;共筹集资金172.70亿元,累计补助7168.06万人次,补助支出162.11亿元;次均住院补助由2006年的685.25元增加到2010年的1294.48元,实际住院费用补偿率也由29.16%提升到了49.81%。同时,2010年湖南农村五保对象在县、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2011年我省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82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基本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80%的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结报),新农合在100%的统筹地区、80%的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结报)。并且做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保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推行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在补助城乡所有低保对象、五保户参保的基础上,对其经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对农村五保户在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基本医疗费用全免政策。另外,开展了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2.2.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老百姓就医看病更为方便。湖南在2009年总投资22.76亿元,在实施1195个基层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2010年启动1100个建设项目,其中县级人民医院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个、乡镇中心卫生院65所、村卫生室920所、精神卫生服务机构8所,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条件。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加强软件建设,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为乡镇卫生院招收400名定向免费医学生、招聘70名执业医师、安排87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巩固完善40个三级医院与120个县级医院对口协作关系,安排264名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9276人次,村卫生室卫生人员4.439万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3892人次。全省2010年为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3.14万人次、村卫生室卫生培训5.25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5545人次。同时,为提高基层卫生人才的待遇,省里投资3000万元在15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公转房1500套。通过强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全面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之处。

2.2.3基本公共卫生体系趋于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朝着均等化的目标迈进湖南在2009年人均15元的基础上,2010年按人均17.5元的标准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1年的标准进一步提高到24.5元;在城乡组织实施了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个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并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惠及上千万居民。全省儿童一类疫苗免费接种由6种扩大到14种,完成了1056万个儿童的麻疹强化免疫和300万个15岁以下补种人群的首针接种。在76个农村县市区开展了常见妇科疾病免费检查,启动了国家下达的20个县区宫颈癌、乳腺癌检查项目和123个县区农村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补服叶酸项目。从2009年4月1日开始,全省农村妇女在县乡医疗机构平产分娩实行免费。为1.1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了复明手术,完成2.2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以及13万户地氟病区改灶,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新农合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助试点。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实行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截至2010年11月底,全省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平均建档率达到44%,农村居民平均建档率达到21%,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定的目标任务。

2.2.4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基本药物体系全面实行逐步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建立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优先配备、合理使用制度。成立了药品采购交易中心,建成了全省统一的药品采购网络交易平台,实行网上采购交易。除国家确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外,还将省内增补的198种非基本药物经专家遴选后也纳入集中采购程序。组建编制为30人的省药品集中采购服务中心,明确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全省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和配送工作。

医药省区经理总结篇10

一、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完成职能划转,加快角色转化

按照市机构改革工作总体部署,市发改委的医药价费管理职能和市卫健委的药品采购职能划转到我局。职能划转到科里后,科里严格对市发改委掌管的医药价费文件资料进行了接收,对划转的职能认真地学习研究,明确审批权限和管辖范围,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下一步科学管理医药价费和做好药品采购工作及指导各县区及医院的业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太治和周丽敏这两名同志到科里工作后,积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加快熟悉自身职责和科里工作职能,在工作中始终做到价费及药品采购工作与医保基金支付及参保人员承受能力通盘考虑,兼顾“医疗、医保、医药、医价”四医联动因素,较快地完成了角色转换。

(二)理顺垂直管理体系,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

省市县医保局相继成立后,我科就价费管理、药品采购、异地就医等医药服务相关职能与省价采处和医药服务管理处及各县医保、本级医疗机构进行了对接和沟通,对相关职责进行了明确,指定了负责人,建立了微信业务群,明确上下联系方式,促进了科学有效地管理。

(三)履行自身职责,高效办理本职业务

本级职能重要,自身职责重大,与医疗机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马虎。认真履行职责,高标准地完成工作任务。一是下发了《关于各医疗机构报送相关信息数据的通知》,对各医疗机构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报送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和细化,整理归档一批系统完善的医疗信息数据,为价费、药采、医保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抓手。二是按省局要求申请上报了我市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三是跟踪我市跟进国家4+7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运行后25种药品价格的管理工作,确保价格政策的贯彻执行,使人民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四是及时答复市长热线及群众的价费咨询事宜,为群众答疑释惑。上半年以来,共答复市长热线政策咨询6起,群众价费咨询10人次,均给予满意的解答。五是按照《河北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数据调查通知》,组织各医院填报医药服务收费数据,向省局上报了各医院2018年和2019年收入情况、耗材收入情况,为年底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做准备。

(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一是完善制度体系。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合”原则,大力推行以总额控制为基础,按病种、按人均基金支出定额、按人头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了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办法、与总额控制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超定额风险预警制度,全面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二是确定总额控制指标。根据定点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医疗服务项目和服务能力等情况,结合人次均医保基金支出、转院率等指标,合理核定了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总额指标,并按月进行月度分解定额结算。三是制定年度医保支付管控标准。严格按照“年终决算、超支分担、结余结转”原则,对各医院2018年总额控制情况进行决算,研究制定2019年医保支付管控标准,设定统筹内住院率、转诊转院率、百元医疗收入耗材占比等考核评价指标,并在定点协议中进行了明确;单独确定考核指标,防止医院年终推诿、拒收病人。四是协同推进医联(共)体建设。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城市医联体建设、实行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支付的实施方案(试行)》,按照医保基金“总额控制、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原则,根据参保人筹资金额,预留调剂金、风险金、大病保险基金、意外伤害保险基金等补充医保基金后,按月按人头打包支付给医联体单位,积极推动市中医院、双滦区人民医院、营子区第六人民医院、滦平县医院、隆化县中医院、隆化县医院及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联体建设。

(五)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推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一是夯实参保扩面工作基础。在经办机构开设税务缴费窗口,建立协同联动机制,确保征管体制改革期间征缴工作不受影响。通过优化参保缴费服务流程,延长参保缴费期延长等举措,引导城乡居民稳定参保。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参保292.74万人,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二是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政策措施的通知》,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由60元提高至75元,起付线标准下降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50%,报销比例提高至60%,进一步减轻大病保险和困难群众医疗负担。全面做好医疗救助对象的参保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一般住院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等医疗救助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及时便利享受基本医疗权益。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医保结算系统,实现大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出院即时结算。截止目前,全市累计为6.59万人次落实大病保险待遇1.63亿元;全市享受意外伤害待遇1.6万人次,支出基金0.81亿元。三是有序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在完善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相关数据标准,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为纳入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接口数据。截止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定点医疗机构纳入省内及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达到60家(新增9家),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家跨省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区域就医结算“一卡通”;通过异地就医平台,全市累计为1.04万人次落实医疗保障待遇0.88亿元。

(六)加强民心工程建设,把31种抗癌新药列入门诊特殊病用药报销范围

31种抗癌新药列入门诊特殊病用药报销范围列为新局成立后首要抓好的重点民心工程,成立了推进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督导检查工作。制定下发了《推进落实方案》,明确了目标要求及完成时限,牵头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出台了抗癌药特殊门诊管控办法,完成了系信息系统改造,组织召开了定点医疗机构工作部署会议。4月1日,已正式将31种抗癌新药列入门诊特殊病用药报销范围,患者门诊就医,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就可按比例报销医药费用,并实现门诊特殊病费用报销系统即时结算。截至到目前,已确定10家特药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办理特药审批439人,为4689人次报销医保基金2535.6万元。

二、明年工作谋划

(一)密切关注取消耗材加成医药价格调整后价格机制运行情况,加强跟踪管理,确保价格秩序稳定。

(二)加强对各县区业务指导工作力度,强化医药价费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