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个案心理辅导总结十篇个案心理辅导总结十篇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9:29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篇1

关键词: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建立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因心理因素导致的恶性事件不绝于耳,这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及学校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档案一方面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院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从而为学院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及时进行纠正或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就治,有利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患于未然。

基于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从2005年开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探索,并于2010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为主的工作思路,很好地起到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重点关注学生的界定

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一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心理困惑问题突出。在此,特指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大学生。具体包括:性格孤僻或过于内向者;对学习、生活等长期不能适应而出现情绪困扰,长期与宿舍同学关系不和而影响学习及正常人际交往者;因患严重生理疾病、有生理缺陷、家境贫困、缺乏社会支持而深感自卑者;心理健康测评结果超常规标准;遭遇意外重大事件刺激与打击,使心理或行为出现异常者;受周围环境或人群突发事件影响,产生过分恐慌、担心和焦虑不安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或暴力倾向,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谈论过自杀及自杀方法,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者;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

二、建立科学心理档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关于心理档案的内容没有达成一致共识,结合以往的研究,我认为胡映君关于心理档案的定义比较科学。他认为:学生心理档案是指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心理状况的材料总和,是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一份完整、准确、系统的心理档案至少应当包括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和预警信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静态信息: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及主要社会关系信息、个人心理特点、心理测验信息。二是动态信息:学生的阶段性自评、同学或老师的阶段性评价、心理咨询记录(次数、主诉及症状、病因分析、疏导措施及效果)、心理健康阶段性测评等。三是预警信息:由上述信息形成的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报告以及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于2005年购买了“心理测查系统”,通过网络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基本信息;二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个测查工具的普查结果。如果按照胡映君所定义的心理档案的结构与内容,以及其遵循的原则去建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心理档案内容单一,不够全面。虽然,我们在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心理普查,以期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但内容只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采用心理测验取得心理状况数据,无法收集到更多的有效信息,如: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个性心理特征,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等,不能起到心理档案应有的作用。

第二,缺乏专业的心理档案工作人员。心理测验是心理档案建立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档案中涉及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需要专业的心理测查量表进行。而心理测验的实施、解释需要具有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并经过专业心理测验训练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目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一万多名学生中只配有两名专职心理老师,专业人员的不足,也是造成心理档案内容不完善、不能进行动态更新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计算机网络普及率低,不利用经常性地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普查,心理档案无法进行动态更新。目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保证正常教学条件下,可供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不能每学期都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查,造成心理档案无法保持动态更新。

第四,心理档案的管理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目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大学生的心理档案由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管理,各系心理辅导站有查阅本系学生心理档案的权限,而其他教师无法通过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因材施教。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从2010年起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充分发挥院系两级(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心理辅导站)的作用,在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调动广大辅导员及各班心理委员的积极性,开始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经过近四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取得了不错成效。

三、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步骤、内容和管理

1.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建立流程

第一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于新生入学后组织开展心理普查。心理普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心理测验量表。测查量表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两个测查工具,它们是目前高校用于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最主要工具。测查结果保存在“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普通学生心理档案,同时也将此作为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一部分。

第二步: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反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按照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筛查标准,将筛查出的心理异常学生汇总制作成《学生心理普查访谈登记表》,并反馈给系级心理辅导站和辅导员。

第三步:开展访谈工作,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上报备案。辅导员通过观察、访谈、学生自评并结合“重点关注学生分类及行为特征”将确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或心理普查虽未检测出而辅导员或同学反映确有与重点关注学生特征一致的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学生,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对这些同学开展追踪访谈工作。之后,系级心理辅导站要将此汇总,并把系级领导,在系书记签署意见后报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四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总、诊断、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各系心理辅导站报上来的重点关注学生进行汇总,逐一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再次约谈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开展心理咨询。必要时与辅导员、家长共同商谈治疗方案,或转介其它机构。之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处理结果反馈给系辅级心理辅导站负责人和辅导员。循环往复,为重点关注学生建立一套严密的防护体系,保证重点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

第五步: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追踪与更新。辅导员在每学期末都要对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内容进行更新,并报系心理辅导站、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备案。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一旦建立,学院一直跟踪关注直到其毕业离校。在这期间,辅导员要重点关注此类学生,经常约谈,或通过班级心理委员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每学期末要将该生心理状况及采取过的措施填入心理档案,并上报。之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再按第四步聚来处理。对于新近发现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单独建立特殊心理档案,并按以上步骤进行处理。

通过这样动态更新,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级心理辅导站和辅导员就随时掌握了全院学生心理状况,特别是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况。

2.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基本内容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为纸质档案,包括封皮、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表和重点关注学生追踪访谈记录表三部分。

封皮要求注明学生学号、姓名、班级、联系方式、建档人(辅导员)和建档时间。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表包括心理普查结果、心理行为表现、辅导员已采取的措施、是否与家长联系、院系意见、心理健康健康中心意见。

重点关注学生追踪访谈记录表包括该生目前心理行为状态,本次追踪访谈内容、措施和效果,访谈时间、地点,辅导员签名。针对重点关注学生要求辅导员每学期至少访谈两次并做记录。

3.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由辅导员填写,一式三份(辅导员留一份、系心理辅导站一份、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份),并报系级心理辅导站。系级心理辅导站收集好本系全部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后,报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对于毕业后的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要求系级心理辅导站从辅导员手中收回、装订、封存,原则上至少保留30年。

参考文献

[1]贾魁.浅析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J].兰州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胡映君.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J].兰台世界,2009(5)

[3]王卫红.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争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8(8)

[4]王耕.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J].浙江档案,2008(10)

[5]孔燕,江立成,兰文敏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18-25

[6]李海霞.浅析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9(9)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篇2

关键词: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18-02收稿日期:2016-07-14

作者简介:王馨(1983―),女,湖南永州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这个词语的字面解释是为共同的目的、利益或其他方面的需求联合或正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因此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团体心理辅导”就是一群想要进行心理辅导的人组织在一起参与心理辅导。而团体心理辅导这个概念最早的来源是英文。它是指在组成团体的情境下的一种心理咨询的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人际交互中学会观察、体验、学习,从而实现自我认识,进而探讨自我、接纳自我。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改变认知和行为模式,改善与他人的相处方式,调节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因此我们总结,团体辅导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认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分类上,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分类标准。我国的团体辅导主要的分类依据是辅导的内容和辅导的目标,因此被分为人际交往训练、自我开发训练、自信训练、共情训练等。团体辅导中主要使用的方法多为情境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团体讨论、影视观赏等方法。

二、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许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实践研究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我国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有效性。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我国目前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第一,针对学习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学习问题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我们对这一类型进行心理干预要注意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另一类是针对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了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进行矫正的心理辅导。我国高校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针对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能力、学习习得性等方面来开展。

第二,针对学生生活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这类团体心理的辅导主要使用团体心理辅导这一手段,将辅导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促使学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针对此项团队心理辅导较有代表性的是陈真真针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被试者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开始适应社会,建立新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三,针对学生人格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大学生人格问题的心理辅导主要侧重于意志品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自我调适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辅导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个性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针对学生人格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的开展较多,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郑凯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筛选后,选出48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综合评定,发现实验组的被试者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显著提高。李献中针对大学生自卑心理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王威贤等人针对大学生自尊问题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最后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有明显的帮助。

第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心理辅导。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大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岗位,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质、兴趣、专业特点来准确就业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因此,许多高校都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自我剖析、职业分析,对今后顺利就业做好准备。伍婷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三、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

1.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团队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推行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但是水平却参差不齐。随着高校对心理教育问题的日益重视,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经是高校的一个主流趋势。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健康教师组织团体心理辅导,首先要能设计出专业水平较高的辅导方案,辅导方案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效果。许多高校会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专业相关的培训和训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实操水平。

2.选用适合的团体辅导方案,规范辅导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重心问题应该是“一般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而并非针对心理疾病的矫治。在许多现实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心理老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将所有心理异常的学生都视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这样无形中夸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前提就是要认识到参加心理辅导学生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案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同时要更加注重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性和设计内容的研究,避免随意缩短团体辅导时间,随意扩大团体辅导规模等问题的产生。

3.使用适合我国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研究工具

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使用较多的研究工具是SaS,SDS,iaS,SCL-90等,这些工具多是从国外引进,主要是针对所设计人群的人格特质。虽然在前人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些研究工具的有效性,但是并无法完全贴合国人的人格特质和中国的文化道德特征。许多研究者正在致力于研究符合我国青少年特质的研究工具,这样更能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效果。

4.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应该注重发展性咨询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我们将服务对象定位为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案已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有研究者将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分为了两类:心理健康者和心理问题者。对于心理健康者我们进行团体辅导,目标是在学生产生心理异常表现的初期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提高心理素质,使参与心理辅导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健全在校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健康的心理品格的形成。不论从现实意义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团体心理辅导都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参考文献: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篇3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就业抗挫能力是指个人在遇到就业挫折时,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抗挫能力有两方面的构成要素:(1)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人们以自己明确的目的,善于通过理性的思考,以达到维持心理平衡,能动地支配行为的能力。(2)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人受挫后的自制力、适应性、灵敏性的综合表现。

受过专业训练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职校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最终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国内外善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团体心理辅导起步早,发展快,已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覆盖面相当广。而我国团体心理辅导起步较晚,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是近些年发展迅速,尤其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领域,理论研究涉及范围颇广,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上未形成系统。团体心理辅导如今最活跃的地方仍是高校,研究对象也多是面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近年来涉及的领域开始逐渐增多,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自我成长、人际交往、情绪抑郁等主要领域,开始向网络依赖等崭新领域尝试探索,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涉猎的领域有自我概念、厌学心理、自信、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动机等领域,但多数还是偏向于发展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辅导因为对团队领导者的要求比较高,数量还是较少,有些职业学校开设的团体心理辅导主题上则主要针对新生适应、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另外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模式较为单一,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进行论证较少,发现针对职校生的挫折教育系统研究较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抗挫能力特别是就业抗挫的实践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水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理论基础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

(2)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通常是通过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所以团体辅导可以为各种适应不良的成员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职校生就业挫折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和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实践依据

作为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教工作者,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就业受挫能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抽取了学校部分班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抗挫能力水平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看法。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经常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在对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采用了各个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后心理健康教师对培训的效果进行了测试,结合有关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访问情况来看,团体心理辅导这种方式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这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

三、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可行性、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整体方案、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操作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文献研究资料,完成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梳理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职校生就业挫折状况调查问卷》和《职校生就业挫折应对方式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学生在就业抗挫能力的特点,以及面对挫折选择应对方式的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2.建立课题研究QQ群,搭建交流共享平台。

在课题研究人员QQ群,把研究计划等课题研究的资料共享,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在QQ群里充分征求意见。

3.收集学生受挫个案,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担当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收集大量学生遇到挫折的真实案例,通过咨询老师的帮助,使学生迅速找到应对挫折的方式,从而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抗挫能力,完成个案后对咨询记录进行整理,并定期进行案例分析,找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方法。

4.撰写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应用教学实际。

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前先讨论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按照“导入――活动――体验――总结”模式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完成多个方案的设计工作,主要有:“游戏破冰,成员互识”、“理想现实,分享焦虑”、“职业兴趣自我探索”、“模拟招聘自我认识”、“穿越生死突破自我”等,并在心理课和心理委员培训中加以实践,最后将方案总结成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虹、郑小东主编.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郭韶敏.谈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其心理辅导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3).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职业化视角;成长体系;职业生涯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43-02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师中的特殊队伍,主要职责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骨干力量[1]。高校辅导员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近年来,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期求越来越高,心理素质要求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建设过程的核心和焦点,也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成长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同时,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职责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素养,如良好的道德品质、深刻的思想认识和较高的精神境界[2]。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和水平,每年新进的辅导员以刚毕业的大学生居多。年轻大学毕业生有活力和朝气,但是工作经验和历练较为欠缺。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亟需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辅导员成长体系。目前,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成长体系的研究较少。国内研究辅导员成长体系理论和实践方面课题的学者基本上是从某个角度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成长过程,在体系系统的分析和归纳方面内容较为单一。如:韩伟[3]的重点是高职辅导员与服务对象共同成长,以及其成长过程的社会化等成长特征。陈勇[4]着重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戴飚[5]注重的研究方向是高职辅导员如何改善自我外部环境、自我完善和自我修炼,最终自我成长的路径。高职院校因为其本身生源和硬件环境的不同,迫切需要构建与自身实际管理环境相适应的辅导员成长体系,从而提高高职辅导员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最终促进高职院校管理理念的提升。

二、基于职业化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成长体系的构建研究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会明显感觉到:自我的初始胜任力与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岗位所要求的理想胜任力两者会有很大的不同[6]。高职院校辅导员成长体系的核心是具有实践实施、项目改进,并具有较高的理论设计等顶层设计的研究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具体构建和实施高职院校辅导员成长体系?如图1所示。

1.高职院校辅导员成长体系的设计。舒伯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每个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各有次阶段。舒伯对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已接近完善,在其理论中具体阐述了职业匹配、个人特征等相互间作用的动态过程[7]。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成长过程作为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部分与舒伯的职业匹配动态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舒伯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高职辅导员的成长过程划分为职业启动期、职业发展期、职业夯实期、职业创造期四个阶段。

2.高职辅导员成长体系的实施。根据舒伯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高职辅导员职业成长体系中的职业启动期、发展期、夯实期、和创造期,每一时期互为因果,相互连贯。当前一段时间,我们国家迎来了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期,此时我们应从高职院校自我具体条件和高职辅导员自我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实施方案。①职业启动期方案。高职辅导员刚刚从大学毕业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处于对社会的探索初期阶段。该时期是高职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取得了“高职辅导员”这一社会定位,处在这个阶段的高职辅导员将会遇到一些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再加上对辅导员职业提前认识不足,在具体的工作中会感觉力不从心。②职业发展期方案。该时期方案的主要目标是让辅导员为了实现职业化目标,需要自身努力采取的具体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高职辅导员在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明确了自我岗位职责后,基本可以明确今后自我职业发展的方向,进入职业夯实期。③职业夯实期和职业创造期方案。此阶段的高职辅导员开始自我角色的稳定,能成熟地处理高职学生具体的生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等管理工作和任务。在这一阶段,为了给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支持和后续力量,单位应该为其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高职学院从辅导员自身发展的角度,支持辅导员选择相关专业和导师继续深造、学习,在经费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8]。

3.高职辅导员成长体系的检查流程。①制定检查方案。结合每个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并根据高职辅导员成长体系设计的内容,对入职培训、岗位分析、职务职责是否熟悉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定期总结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高职辅导员成长体系的设计组织,设计组织需据此及时修正成长体系内容。②绩效考核。建立以高职辅导员工作效率、工作完成度、个人职业能力、个人职业素养和修养、学生评价成绩等考核指标。制定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辅导员工作考核周期、辅导员薪酬考核计算公式、高职辅导员工作完成标志项目名称等。制定合理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奖惩制度,设计完成绩效激励办法、绩效考核醒目名称等。

三、结论

在职业化视角下,以舒伯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部分为主要理论依据,从成长体系的设计、成长体系的实施、成长体系的检查等角度构建了高职辅导员成长体系,提出了高职辅导员需要做好四个阶段的准备:职业启动期、职业发展期、职业夯实期和职业创造期,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实施流程和效果检测。实现了所提出的高职辅导员成长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对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14]16号)[Z].2004-08-26.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3]韩伟,刘利才.高校辅导员成长特征探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56-60.

[4]陈勇.高校辅导员成长路径的阶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1):119-121.

[5]代飚,严俊,周丹.高校辅导员成长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5):157-159.

[6]赵耀.基于胜任力的G大学辅导员培训体系构建[D].大连理工大学,2010.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篇5

界定相关职责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好学生勤工助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等。助理辅导员是辅导员的助手,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助理辅导员从上一级相同专业的学生中选聘,因此助理辅导员既是学生,又是教师。其主要职责为: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开学阶段的准备工作及第一学年的班级管理工作;组织专题班会,与学生分享学习生活体会;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生活及思想动态,并与辅导员及时沟通;协助辅导员做好班委的选定及培养工作。专业指导教师的职责是:为新生介绍专业;开展专业调研;参加期中学生座谈会;介绍学期教学安排及课程情况;就业咨询;举办专业知识讲座;组织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牵头召开学生学习情况研讨会等。

建立选聘制度

学校于2009年7月制定实施了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选聘办法,办法中对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的选聘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辅导员选聘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之第八、第九条执行;助理辅导员从同专业高一级的学生中选聘,重点考察其学习成绩(第一学年班级排名前1/3)、思想品质、协调与组织能力,在同等条件下,党员、学生干部、家庭困难学生优先考虑;专业导师主要由专业带头人承担,若该专业班级较多,可从专业教研室的骨干教师中选聘。

将职责细化为每学期育人方案

学校学生处结合管理实际,制定了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工作职责,各教学机构将工作职责细化到学生三年教育方案中,该方案涉及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文体活动、科技创新、公寓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指导、社会实践、毕业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辅导员在执行系学生三年教育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制订各班的育人计划;专业导师依据其工作职责(共有11项)制订学期育人计划;助理辅导员依据其工作职责制订学期育人计划。每学期开学前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召开沟通会,由辅导员牵头协调,综合3个计划,制订班级学期育人方案,该方案须上报系党总支备案,作为考核班级工作成效的依据。并建立学期初、期中、期末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例会制度,籍以沟通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安排下一阶段工作。

构建教育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学校制定了《辅导员管理考核办法》、《助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专业指导教师管理规定》以及《班级教育效果考核办法》,从不同维度全面评估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的工作效果。其中: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主要通过学生评价、系部考核及班级教育效果等3个方面进行考评;助理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主要通过学生评价、辅导员评价及班级教育效果等3个方面进行考评;专业导师的工作效果主要通过学生评价、系部考核及班级教育效果等3个方面进行考评。系部考核由系总支书记、学生支部书记、学生主管、就业主管、宿舍主管等组成的考核小组对辅导员、专业导师育人方案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在对辅导员、助理辅导员、专业导师的工作考核中,班级教育效果的考核是共性的,其考核内容涵盖学风(班级学年各门课程总评成绩排名、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教师评学)、班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团支部建设及学雷锋活动、公寓文化建设、文体活动5个方面。

成?效

减轻辅导员的管理压力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由于1个辅导员需要管理4~5个班级,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需要接受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图书馆、后勤处等多部门安排的任务,工作量、工作压力都很大。助理辅导员的引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困局。助理辅导员在学校学习生活一年,与新生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同,对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确定学习目标具有优势。他们参与新生班级管理,有效缓解了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期间的工作压力。

提高助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助理辅导员本身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由于要承担班级管理工作,他们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工学矛盾;由于助理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对创建优秀班集体、培养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使他们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助理辅导员工作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就业均有很大的帮助。

促进教学、学管的有机融合

在传统的辅导员班级管理模式中,专业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关心不足。实行新的育人模式后,由于进行“捆绑式”考核,即班级的教育效果直接影响辅导员、专业导师的绩效,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教学、学管两张皮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篇6

中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40%左右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50%的初三、高三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实践中也发现,大多数初三、高三学生能积极地应对考试,但是有些学生则产生了失眠、焦躁、想学学不进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现阶段中、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主要依托于本校专兼职教师的个体辅导、外聘专家做一两次讲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临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始终无法满足初三、高三学生的心理需求。

20世纪90年代,团体心理训练技术引入国内,它是指对有相同或者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训练。团体心理训练可以在专业心理人员匮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最有效地解决问题,尤其考试焦虑是高考前不少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扰,团体心理训练可以在高考前较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受益。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训练对减轻考试焦虑、提升自信和降低抑郁水平都有良好效果。

笔者就团体心理训练的原则、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说明,以期拓宽考前心理服务的途径,更好地提升中高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考前团体心理训练设计的原则

(一)动静结合原则

活动时需要有活跃的气氛、积极踊跃的参与,分享时需要有安静、舒适的氛围,以便学生静静地思考。“动”能调动学生参与,“静”则促进学生反思。

(二)技术性原则

在团体心理训练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适当运用个体咨询技术,如倾听、鼓励和重复技术、解释、指导、情感表达等。

(三)个别性原则

在团体心理训练中,如遇到特殊学生,也需要及时关注,加深对特殊学生的了解,也可以征求他的意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四)认同性原则

心理训练的活动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其深刻的认知思考和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对考试心理的诸多认知盲区和认知错误,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同辅导内容进而转化为实践操作。

(五)生态化原则

家庭作业是对团体心理训练的巩固和加强,也是团体心理训练效果在训练后的保持和强化。在每次开始新活动之前,都要对上一次布置的家庭作业进行反馈,以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更好的达成活动目标。如果条件允许,可调动家长配合学生一起来完成。

(六)系统性原则

团体心理训练是一个整体,不是活动的简单堆砌。应注重团体心理训练各活动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团体心理训练主题明确、浑然一体。

二、考前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方案的设计

(一)确定主题

主题主要涉及科学看待考试成绩的认知调整、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学习、缓解焦虑情绪提升幸福感的现场体验、理解父母焦虑、学会沟通等方面。设计主题名称时要注意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设计方案

科学可行的训练方案是团体心理训练实施的基本保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训练总目标是帮助学生缓解或消除考试焦虑,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训练分为团体创建阶段、认知训练阶段、行为训练阶段、应试训练阶段和团体活动结束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促进学生相识、了解团体规范。第二阶段目标:改变学生对考试的不合理认知,构建合理信念。第三阶段目标:让学生学会放松训练,用放松来对抗考试焦虑,从而缓解考试焦虑。第四阶段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考试技巧。最后一阶段:回顾与分享自身体验,放飞希望。

2.围绕目标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有检索期刊数据库、查阅书籍文献、实践工作总结和教师团体研讨等多种渠道。

3.联系实际筛选活动

筛选活动资料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初三学生侧重活动性和体验性,高三学生活动中必须有严密的逻辑和理论分享。第二,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活动的内容不错,形式也很新颖,但学校的场地不允许。这样的资料也不能选取。第三,符合主题要求。资料的选取应密切联系主题。切忌偏离主题。

4.安排时间、地点和次数

团体心理训练方案的活动时间应从学生和指导者两方面考虑,但以学生时间为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活动地点由学校安排,可以室内和室外相结合。活动次数应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而定,切忌过多,以免产生疲劳效应,影响团体心理训练的效果。

5.拟定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以过往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为参照,设计详尽的中高考考前焦虑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6.试行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团体心理训练方案拟定好后,建议试行一遍。一方面,可以检验训练方案的效果。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完善方案做准备。试行方案时应注意时间是否充足、学生的表情、活动参与情况、分享程度等,并收集反馈结果,以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7.修改团体心理训练方案

根据试行后的反馈结果,进一步完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修改方案后,就可以正式实施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了。实施时,如遇到不合适的地方,可以再次修改。经过多次修改后,一个比较可靠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便可以推广使用了。

三、考前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

(一)训练前准备

在实施团体心理训练之前,首先,制定详细的团体心理训练方案。在参照前任辅导方案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根据目前初三、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为了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请心理学专家、一线心理骨干教师对方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其次,从参与考前心理辅导公益活动的学校中选择自愿进行心理训练的学校,对学生进行访谈和量表筛查,施测后进行分组,最后根据学校、学生情况确定训练的时间和地点。

(二)训练实施

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八次团体心理训练,每两周一次,每次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第一次团体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活动介绍学生相识,共同设定团体心理训练的目标和规范。第二至第四次活动针对考试焦虑进行认知、行为等心理训练。最后一次活动是团体心理训练的结束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需要填写考前焦虑团体心理训练的相关反馈。具体训练实施过程如表1。

实施团体心理训练方案是团体心理训练的主体部分。此阶段并不是完全按照训练方案刻板执行的过程,而是指导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分享的动态过程。

(三)训练后阶段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篇7

1、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的内容体系大学生成长档案主要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成长情况的动态变化过程,以此敦促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力向前,勤学苦练,不断提高。其存档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履历、入学基本心理测评、个人经济情况调查表、个人享受奖学金(国家、国家励志)、参加学院(系部)举办比赛成绩记录、参加校内外培训学习记录、考取国家职业资格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情况、加入学生社团及活动情况记录(图片、心得、总结等)、加入党组织(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或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个人职业能力测评、个人年度成绩单、个人年度奖惩情况(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处分决定等)、个人年度基本成长情况自述(情商锻炼提高方面)、个人年度参加活动登记表、个人寒暑假及下学期、下年度规划、学期深度访谈记录、辅导员年度操行鉴定等。大一时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大三时的毕业《个人简历》、《大学生素质拓展手册》及其他等。可建立《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记录表》(见附表),每学期第二周前由辅导员会同学生本人填写好后(一学期填写一次),辅导员、学生双方签字,装入学生本人档案。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的建立及应用办法建立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必须立足实际,客观公正,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理论学习、专业技能、个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则下认真细致如实填写,并从中寻找大学生本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研究商定下一步的改进办法等。建立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首先,辅导员要会同院系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熟悉每位学生入校时档案内所装有的档案材料,对学生做初步了解。对缺少的档案材料应列出明细,并通知学生本人予以补齐。将大学生刚进校半学期后所形成的档案材料(如:体格检查表、入学基本心理测评、个人经济情况调查表、加入学生社团及活动情况记录表、《职业生涯规划书》等)会同学生本人按期装入学生个人档案袋内。辅导员下发并组织学生认真填写《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记录表》,每学期填写一次。填写好后,辅导员帮助每位学生分析每学期所得所失,并指导大学生制定努力方向及改进意见等。学生成长档案每学期根据学生获奖及操行表现等做一次总分综合排名,供评定该生奖助学金及其它评优树模时参考,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达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目的。3、建立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并有效利用好个人成长档案,做到因材施教,增强大学生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等。这样便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情况,科学地进行管理和规划,开展有特色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学生管理工作。任课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成长档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胸中有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院系)可以借助学生成长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握教学工作的全局,总结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心理素质诸方面的经验,肯定教学成果,弥补薄弱环节。

二、存在问题及探讨

1、院系学工部、团总支、教学科及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篇8

一、引言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24号令先后发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不断创新、务实的指示和号召。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利用学校寒暑假期,深入学生家庭,与学生及家长“同吃、同住、同劳动”展开的“三进三同”活动,对于创新开展学生工作模式、拓展学生工作视野、加强学生工作针对性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如何高效务实地开展“三进三同”工作是每个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命题。

二、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的意义分析

(一)“三进三同”是践行国家青少年培养战略的具体体现

关心、爱护、培养青少年,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战略方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明确要求,各院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考核体系,要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三下乡”、“四进社区”、西部支教等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支持。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二)“三进三同”是辅导员工作高效优质开展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青少年教育培养战略实施的主要对象,他们思潮前卫、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社会阅历浅、价值观不够成熟,抵御腐朽思想和不良诱惑的能力弱,要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需要学校、社会为他们提供理解、支持和必要的扶助导引。

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活动以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式,深入学生家庭面对面、点对点的与学生及其家长无障碍交流沟通,知悉学生思想动态、家庭情况,通过零距离的体验学生的生活,增强师生沟通有效性,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为今后工作开展寻找源自实践支点、贴近实际思路,对今后高效优质的开展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石。

三、“三进三同”工作高效开展与效用实现的路径分析

高效开展“三进三同”工作,实现“三进三同”工作的实践意义和现实功用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策划活动实施方案,打好“三进三同”工作的提前量

理念指导行动,“三进三同”工作开展的方法论决定了工作的实效性。要实现“三进三同”工作功效,促使“三进三同”工作的开展结果对今后学生工作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指导意义,前提是充分认识到高校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重点是带着学习、锻炼的态度用心感悟、体会,关键是选取好具有典型性和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作为活动的目标对象。基于此,辅导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类“贫困生”,即心理贫困、家庭贫困、学业贫困。通过对其所带班级学生的档案查看、日常行为表现、班级学生干部的反映、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以及学生家庭所在地域等情况的综合考量后,选择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三类学生的代表作为活动对象。

选定对象学生后,辅导员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积极联系学生家长,知悉当地天气、环境、风俗,安排活动开展时间等相关事宜,做到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熟稔于胸,做好针对学生个性情况、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后,制定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贴近学生心灵的个性化辅导方案。

(二)贯彻落实工作部署,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模式

根据事前准备的活动方案,辅导员要严格按照“三进三同”的工作精神,与学生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体验、感悟、学习的心态与学生促膝长谈,与家长全面交流沟通,在田间地头聆听学生、家长的想法、期望,在厨房和餐桌架设沟通的桥梁,在游戏娱乐中打开心房,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家庭的困难,与学生及其家长一道分析学生的问题,为学生及其家庭遭遇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困境。

在执行既定计划的同时,要根据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方案,重新明确工作目标和实践路径,要以为学生及家庭提供务实、现实、真实的帮助为指导思想,适时调整主观判断,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中心”的开展“三进三同”工作。

(三)是要及时、全面的总结“三进三同”工作的功效与经验

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可以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拉近老师与家长距离,辅导员能更加真实、完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体会学生家长的艰辛、理解学生行为的合理性,为今后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开拓工作视野、丰富工作方法。

但由于辅导员“三进三同”工作开展的范围有限、时间较短、参与面不够深入等诸多不利因素,及时总结、全面思考“三进三同”工作带给辅导员工作的经验教训、实际效用及改进办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辅导员开展“三进三同”工作要做好笔记、日记,勤于思考、乐于总结、擅于反思,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交流、田间地头劳作体会、厨房餐桌参与体验等细节捕捉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动态、社会环境等相关信息,做到能够理解学生的行为、掌握学生的思想、预判学生的行动、知悉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上述信息制定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帮扶措施。通过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制定学生工作新方案、新举措,做到了解一类学生、新增一类措施、服务一类学生。

四、结语

在高校辅导员中开展“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深入学生家中以“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题的“三进三同”工作是如今电讯方式逐渐取代实地式工作模式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学生工作的创新之举,是开拓学生工作视野的重要之举,是深入实地、立足实践的务实之举。作为承担着辅助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辅导员,有必要身体力行地将“三进三同”工作持续、深入的开展下去;有必要积极思考探索辅导员如何创新务实的开展”三进三同“工作;有必要为“三进三同”工作的不断完善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篇9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

综观国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数量不多,针对广东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研究,更是空白。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ifcacy)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了解职业生涯行为的重要指标,掌管和监控着职业生涯认知与行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协助团体成员将自我概念转变成相应的职业角色,进行职业探索,并做出职业决策的过程。本研究尝试将团体辅导应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探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对象来自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2006级学生。首先通过召开宣讲会,共招募愿意参加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60名,接着进行每人15分钟的单独访谈,最后确定被试少数民族学生48名。再通过随机分组,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人。另外,为了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效果,从该校2006级的汉族学生中随机抽样24人,作为汉族学生对照组。

2.研究工具。一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采用彭永新、龙立荣(2001)参照betz和taylor的“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ifcacyscale(cdmse)”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量表分5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每个项目分别回答完成任务的信心程度,1一完全没有信心,2一有一点信心,3一有一些信心,4一比较有信心,5一完全有信心。总分为195分,分值越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本研究中克伦巴赫系数分别为0.7657、0.6304、0.8260、0.6081、0.7097,总体为0.94050。二是团体辅导效果评估问卷。自编问卷,共有十个问题,让实验组的成员在团体辅导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评估“学到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学到的内容实用性如何”“对于自身理解、思考职业生涯方面的问题是否有帮助”“对职业选择的信心是否有提高”“对了解自己并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验是否有帮助”“对自己的帮助有多大”“参加团体辅导的目标的达成程度”“是否喜欢参加这个团体”“本次团体的凝力如何”“如果再开展类似的团体辅导,是否愿意再参加”等。三是团体辅导满意度问卷。自编问卷,主要了解参与干预的被试学生对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的满意程度。

3.团体辅导方案。本辅导方案以班杜拉(bandra)的自我效能理论,特别是有关提高个体自我效能途径的理论为依据,参考国内外有关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方案,再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设计而成。本研究的团体辅导方案共分8个单元,分别是“萍水相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与职业”“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每个单元有不同的目标、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所有的活动均是围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而展开,活动中安排了大量的团队训练活动,如“乐队总指挥‘个人演唱会”“镜子”“我的成功”“微笑训练”“形体训练”等自信训练活动,“棒打薄情郎”“20个我活动”“他人眼中的我”“头脑风暴”“热椅”等催化性活动,“背摔”“猴子捞月”等团体协作活动,“毕业生访谈”“swot自我分析”等团队分享活动。

4.研究实施过程。为了更好地保证实验组的互动性、实效性,根据一般团体辅导不超过20人的原则,研究者把24人的实验组再分为两个小组,每小组12人。为了排除干扰变量的影响,研究者采用抵消平衡法,对小组a、小组b的辅导,采用a—b,b—a…a—b,b—a的顺序进行辅导,对两小组同一单元的辅导在同一天完成,控制次序误差和遗留效果的影响。对实验组实施团体辅导共8次(每周一次,时间具体为周六),每次活动约2小时。对照组无干预,实验组辅导结束,马上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后测。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检验。对实验组前后测值进行比较(t检验),发现实验组前后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维度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

2.实验组和少数民族学生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值差异检验。在实施干预前,研究者对实验组和少数民族学生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前测值进行比较(t检验),发组两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维度上未见显著差异,因此两组被试是同质的。在实验结束后,马上对实验组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值进检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维度差异明显,结果见表2。

3.实验组和汉族民族学生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值差异检验。在实施干预前,研究者对实验组和汉族学生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前测值进行比较(t检验),发组两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维度上未见显著差异,因此两组被试是同质的。在实验结束后,马上对实验组和汉族大学生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值进检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各维度差异明显,说明团体辅导在自我决策效能以及各维度上不仅与少数民族学生相比效果明显,而且与汉族学生相比同样效果明显,结果见表3。

4.团体活动效果评估。实验组成员对本次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是非常肯定的。从对辅导内容的评价来看,83.33%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在团体辅导中学到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多,87.50%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团体辅导中学到的内容”非常实用。从对辅导的感受性评价来看,79.17%的实验组成员认为“辅导对于自己理解、思考职业生涯方面的问题”有很大帮助,83.33%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参加本次团体辅导,使自己对职业选择的信心”有很大提高,75%的实验组成员认为“本次团体辅导对于本人了解自己并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验”有很大帮助。从对辅导的目标达成评价来看,79.17%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参加本次团体辅导对于自己的帮助”很大(比较大的占20.83%),75%的实验组成员认为“参加团体辅导的目标的达成程度”非常好(比较好的占25%)。从对辅导过程的认同感评价来看,66.67%的实验组成员认为“本次团体的凝聚力”非常强(比较强的占33.33%),87.50%的实验组成员表示“如果再开展类似的团体辅导,肯定愿意参加”。

5.实验组对本次团体辅导满意度。实验组成员对八次活动的满意评价接近80%或以上水平(评价“非常好”与“很好”两项结果累加),说明他们认可团体辅导的整个运作过程,说明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结束阶段较为顺畅、有效,具体见表4。

三、建议与思考

1.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应注重大学生职业决策效能的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生涯行为的了解,影响着人们职业生涯抉择方向及信心,影响着人们自我成长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决策效能的提高。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提高,能有效提高其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的水平及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涯规划能力和生涯发展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2.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应注意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关注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但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民族差异、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大学生当中存在很多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职业生涯辅导应关注不同的群体,从每个群体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本研究就从民族、年级的差异人手,基于大学少数民族低年级本科学生的特点展开干预,研究结果显示,本次干预是积极的、有效的,这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实践例证。

3.团体辅导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一种有效的形式

个案心理辅导总结篇10

2012级新生入学后仅一周,有一位家在外地的女同学将其钱包丢失,钱包内有其身份证、银行卡、校园一卡通以及现金若干。由于该同学正处户口转移期间,户口尚未落定,其银行卡无法办理正常挂失手续,身份证也无法补办。经过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学校以及银行多方面协调,事情得到妥善处理。这起突发小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应当引起我们对于新生入学教育中自身安全教育的重视。该案例的难点在于身份证的补办问题。由于户口转移手续办理期限较长,一旦丢失身份证,给一些身份确认问题带来麻烦。

二、案例分析及其处理过程

(一)案例处理过程

1.第一时间找到该同学了解具体情况,安抚好学生正常生活和情绪,并协助其寻找钱包。事件发生后第一步应首先确定该同学自己是否还有足够的生活费,而且在东西丢失之后,该同学也极容易由于情绪激动,而且环境不熟悉,出现其他安全问题。因此第一步先找到该同学谈话了解其具体情况,安排好她的起居生活,解决好该同学最近的生活问题,并安排其同宿舍同学多关注该同学在办理银行卡挂失过程中的情况,辅导员带学生积极寻找丢失钱包的下落。所幸在钱包丢失四天后,终于有捡到钱包的好心人联系到该同学,并于第二天将钱包归还了该同学。

2.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安抚好其家长情绪,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应该说在该同学丢失钱包之后,最着急的应该是学生家长。他们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各项规定并不熟悉,容易引发误会。在安抚好学生生活和情绪之后,辅导员与其家长通过电话进行了联系,向其家长说明了具体的情况。同时也跟家长协商,解决该同学生活所需,以及办理证件挂失的准备手续。

3.与学校财务部门以及银行方面协商解决问题。由于该同学丢失的银行卡是学校统一为新入学同学办理的学生卡,因此辅导员找到学校财务部门老师帮忙与该发卡银行取得联系,此时该同学手中尚有户口迁移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在财务部门负责老师与银行进行了多次协商后,银行方面同意该同学持学校方面开具的身份证明材料以及户口迁移证去银行办理挂失手续,确保财物安全。

(二)后续工作

虽然该同学最终是通过好心人拿回了钱包,但是通过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新生入学后几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工作细节问题。

1.辅导员应尽快熟悉所带学生,掌握学生的联系方式。在此次案例中,该同学在事情发生以后能主动联系辅导员老师,通过学校途径寻找帮助,这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一点。这说明我们在新生入学之后,已经尽快地融入了学校的氛围。同时在仅仅入学一周,老师不可能实现把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过来,而且仍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出了事情后应该怎样去求助。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工作的地方。

2.在这个案例中另一个可喜之处就在于高年级同学在这次案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学校根据新生入学之后的需要,给每个班设立了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助理辅导员。在这次事件以及整个新生开学之后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中,这些学生骨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他们的学生班主任第一时间找到了这名同学,安慰她并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这些学生骨干往往发挥出辅导员老师不能起到的作用。

3.通过各种方式提醒其他同学注意保护自身的财物安全。每年新生开学之后都是学校附近治安案件的高发期,但是往往由于案件涉及面较小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辅导员迅速通过班会,走访宿舍等方式提醒同学们务必提高警惕,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三、案例思考与工作建议

(一)案例思考

1.学生安全无小事,即使把学生工作做到极致如果安全问题出了一点小事,都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工作业绩。学生工作的一个特点正在于其效果不是学校做过了什么,而是学生的最终表现是怎么样的。仅靠辅导员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照顾到所有同学,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其一套合理的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如班委、团支部、党支部等等。让学生尽快地实现自我管理,实现信息传达、监管等工作的层层落实。

2.明确辅导员自身的工作定位。从这个小事件可以看到,辅导员工作无所不包。辅导员需要将学校、学生、学生家长等因素串联起来,保证学校教学、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辅导员必须善于同学生交流,也要能够熟悉学校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各项事务的流程,帮助帮助处理好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同时辅导员必须具备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生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特殊情况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成为考验辅导员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用心去做事情,用心与同学交流,最终保证他们顺利的成功的走向社会。

(二)工作建议

1.做好辅导员工作应坚持辅导员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的统一。二者的统一并非两者都占据工作的主要方面,这也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特点进行逐步的调节。而在新生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以辅导员工作占据主导地位,当学生的班团建设完备,学生对学校生活逐渐熟悉之后,学生自我管理开始慢慢占据主要位置。辅导员工作应当逐渐的从主导想引导转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自我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