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警培训总结十篇民警培训总结十篇

民警培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02:07

民警培训总结篇1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

对于公务员而言,政治修养首先必须做到政治坚定与清醒。通过深入学习xx同志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以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我局参训学员进一步坚定了坚持党的领导,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公务员法,强化了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深刻认识到勤政爱民,甘于奉献,忠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是公务员的应尽义务,确立了做人民群众满意、党和政府放心的公务员这一奋斗目标。

二是及时调整心态,实现角色转换。

我局此次参训的人员有的在其他工作岗位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的则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加之对内外环境、新任职位、人际关系和工作规律及政策法规不熟悉,如何进行心理调试,迅速转变心态,做好角色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培训既让我局学员认真审视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让我局学员学会了从转变思维方式入手,以努力成为学习型人才为切入点,通过扬长补短,以健康的心态融入新的集体,处理好人际关系等非智力因素,审时度势,奋发进取,保持一颗自信心、上进心,平常心,坦然面对人生的转折考验,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

三是认真学习领会,提升能力素质。

知识的“折旧”让学历只能代表过去,要成为服务型政府中的一名合格公务员,提升能力和增强才干的素质训练必不可少。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我局学员始终做到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仔细听讲,做好笔记,积极消化吸收。牢记记忆最好的方法是专心和重复这一法则,定期回顾、复习所学内容,下载讲课课件进行整理归类,加深印象,寻找新的体会和感悟。三十天的培训,不仅有讲授语言艺术、心理健康知识、政策法规和电子政务,还有讲授保密与忠诚等课程。这既让我掌握了一次性告知、相同行为平等对待、一事不再罚等一系列公务员基本工作要求,又提高了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的能力,为日后做一名合格公务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是强化公仆意识,改进工作作风。

作为公务员,“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是永恒不变的。我局学员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让人民满意”为最高追求成为自己工作的努力方向。为此,在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上定下了更高的目标和标准。努力做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争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每一项工作,每一项决策,都要以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实事求是地部署、推进和评判,在工作中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在谨慎和谐上做文章,行使职权、做出决议决定,坚持依法依规慎为,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工作中目标一致讲究配合,不盲从,不跟风,以真诚之心做公平之事,与上下级和同事相处中讲友谊、讲舍得,讲宽容与忍耐。

五是明确努力方向,谋求有所作为。

民警培训总结篇2

为进一步提高全局民警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实战能力,深入推进“学、学宪法法律、读经典”和“大学法、大培训、大练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实现向教育培训要警力,要战斗力目标,按照市公安局、县委组织部、县委、县政府通知精神,现结合我局公安工作和队伍实际,特制定__年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如下:

教育培训工作以党的十精神为主线,本着“面向实战、讲求实用、追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创新培训机制,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促进专业培训岗位化、基础培训普及化、体能训练经常化,不断增强民警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为__公安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素质和能力保障。

(一)政治理论教育。各所室大队要利用周三例会时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学、学宪法法律、读经典”活动,组织民警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有关理论和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着力提升民警政治理论水平。

(二)执法能力培训。法制大队要结合法制考核情况,为民警讲授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执法办案中注意事项;并聘请教授专家对民警进行刑事诉讼法等培训,通过培训,着力提升民警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提高民警的执法办案水平。

(三)群众工作培训。要结合学永恒同志活动,采取邀请专家授课、座谈交流等形式对派出所民警开展一次群众工作能力培训,按照“三懂四会”的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提高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5月份,政工室要结合学永恒同志学习活动,开展一次以“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四)消防工作培训。对派出所民警讲授如何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如何开展消防监督执法,消防监督职责和职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的网上录入等知训培训。

(五)警务实战培训。对民警开展枪械和单警装备使用(手枪分解结合;单警装备的规范佩带;单警装备中伸缩式警棍、胡椒喷雾剂、手铐、警用手电的使用及维修保养方法)、查缉战术、防卫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实战练兵活动。

(六)刑侦信息工作培训。对全局一线办案单位民警开展刑事侦察破案,刑侦信息采集录入、查询比对、分析研判,网上作战等能力训练,不断增强民警侦察破案、信息研判预警能力和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

(七)交通管理培训。对全局车辆驾驶员和一线民警特别派出所民警开展交通安全知识、交通事故前期处置等交通管理知识。

(八)警容警姿培训。各所室大队要强化民警警容警姿培训,要坚持周一早出操、整理内务制,对民警进行三大步伐、警容警姿训练。

培训工作由局党委领导,政工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和警种组织,由职能部门和相关业务警种按照县局统一安排(具体培训安排见附表)组织开展,采取外请教员、民警自讲等形式进行。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所室大队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牢固树立“向教育培训要素质、要战斗力”的意识,积极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进一步创新培训机制,改进培训方法,严密培训部署,抓好民警的日常性教育培训,全力推动全局民警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民警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在职民警;双语培训;价植确定;模式

近年来,随着全国在职民警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强,对培训质量有了一个新的要求,特别是拉萨“3・14”事件之后,藏区民警培训的重要性突显。青海警院专门针对政法干警培训相关问题组成课程组深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同德、贵德、兴海、贵南5个县展开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这些地区双语政法干警普遍缺泛,在职干警培训大多以学习汉语知识为主,有关双语尤其是藏语的业务知识培训机会很少,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据此,民警培训双语教学价值突显,如何面对藏区公安工作和警察培训现状,站在全国民警培训发展的高度加强双语教学,成为当前民警培训的又一重大课题。

一、在职民警培训汉藏双语教学模式的价值确定

(一)青海“多元文化”的民警培训价值需求

了解一个民族,掌握其语言,懂得其风俗习惯是交流的前提。青海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汉藏文化并存,藏族人口在青海占了很大的比例,如青海海北、海南、海西、黄南、玉树、果洛六个藏族自治洲藏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5,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分展现了藏族的特点。他们的语言交流工具主要是藏语,其他语言很难流通。另外,这些地区汉藏民族双语教学本身也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出了文化传承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同样,在这些地区,要开展公安工作,就需要一批懂双语、了解藏民族多元文化的高素质警察队伍,这些警察的培训就要通过双语教育来完成。然而,在全省政法系统中,懂汉藏双语的民警只占总数的15.6%,兼通汉藏双语并具备双语文字能力的民警仅占5%,所以,对于在这些地区已经从事公安工作的在职民警双语业务培训势在必行。[1]

(二)青海民警培训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需求

在职民警教育培训中一直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究竟当前青海民警培训要培训哪些业务知识,哪些知识是民警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这实际也是警察的职业素质要求是什么,青海的民警在职业素质方面缺泛哪些培训,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警察的职业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民警培训的质量,也可以为今后警察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当前民警职业素质的要求。警察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法律决定了警察的性质,也决定了警察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个作用确立了警察职业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也确立了警察培训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当今社会警察担负着多种职业的角色,不仅要打击犯罪,同时也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从工作角度看,还要懂法律、懂心理、掌握一定的刑事科学技术,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还要有高强的警体技能,综上所述,警察的职业素质可以归纳为: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职业素质。[2]

警察的政治素质具体内容包括:职业的荣誉、职业的身份认定、职业的道德观、职业的责任感、职业的沟通、职业的公共关系建立等多项提升执法能力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要求。从警察教育培训来看,民警的职业知识需要有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铺垫,是需要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青海藏区需要一批懂双语的民警从事业务工作,这个学习的过程还必须包括藏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警察职业技能的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和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在实践中摸索,做中体会,不断练习中达到精熟。这也是警察教育培训必须遵循的规律。

2.民警职业素质培训缺失的环节。民警职业素质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没有永恒不变的民警职业素质,一定的民警职业素质是与时展对警察的要求相适应的。特别是当前和谐社会对民警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综观近年民警培训的现状,在职民警的素质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新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公安系统的改革和公安工作的发展,一些培训机制、体制和培训保障性问题还制约着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民警培训未能凸显出全局性、先导性和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1)培训认识存在偏差。警务实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提高民警的职业素质,培训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但却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在实际培训中,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认为通过培训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全部问题,因此培训被赋予了过多的功能,希望教师能准确定位每一位民警的素质和能力,来传授知识和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民警心理课程的开设不可能解决每一位培训民警的心理问题,警务沟通课程的开设,也不能迅速提高每位民警的沟通能力,真正做好沟通还需要其他因素,如民警自身的性格特点、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等。因此,对培训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培训应该是长期的,经常性的活动。

(2)团队教学没有形成。影响民警培训的又一重要原因是教官的选择,当前青海民警培训承担课程的教师有三种,实战派、学院派、外聘专家。实战派是来自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容易和学员沟通和交流,但缺泛理论的高度和教学的经验。警察院校的教师理论性较强,有较高的分析比较能力,知识的传授能力较强,但他们缺少实战经验。而外聘专家虽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的高度,但缺泛对本地区民警的执法水平、执法能力的了解,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较低,况且对他们的聘请受时间和经费的制约。这种情况造成对教官的选择处于了两难的境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无疑二者的结合为上策,但当前,青海民警培训中还没有形成警院教师和基层教官教学团队的有效结合,还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促使基层教官愿意成为团队的成员,特别是当前还没有组成一支合作式的双语培训教师队伍。[3]

(3)对培训民警岗位现状调研的缺失。公安民警的培训应立足于民警执法意识的养成和警务技能的规范,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满足现实公安工作的需要,培训应进行充分的岗位调研,掌握公安业务部门的工作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需要,分警种、分层次地确定培训目标,量身定做,以达到较好培训目的。但当前,青海民警培训前期的岗位调研工作开展的还不竟如意,存在较大的漏洞,调研流于形式,基层民警对培训调查热情及重视都不够,调查结果还不能真正反应民警的培训需求,制约了民警培训的效果。

(4)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少藏区双语教学内容。培训内容是制约培训质量的关键,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载体。在职民警对公安工作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培训的重要目的是更新知识,补充尚未掌握和掌握不好的技能,所以,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要紧贴公安工作实际需要。但近年的培训效果可以看出,虽一直强调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战性、超前性,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未完全落到实处,培训内容缺泛新意,导致民警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青海民警培训在内容论证方面较前期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还不能做到充分调研和严格论证,针对藏区民警特别是藏区藏族民警在培训中双语教学尚未开展,他们往往受汉语水平的限制,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不透彻,学习掌握较慢,如不使用双语教学,培训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内容双语教学,能够增强培训效果。

(5)考试方式形式化。考核一方面能够反映学员的整体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反映教官的教学水平,在职民警培训由于受年龄、经验教育背景、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学员之间个性差异较大,采用闭卷考核方式,显得过于呆板,也不能有效地与公安实践相结合。整体把握培训目标,贴近实践的考核方式更能有效地反应学员的素质,展现个性的差异,并且还可以通过考试,达到进一步交流经验,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青海民警培训的部分考核方式近年有了较大的转变,从注重理论考试到注重实操训练考核,但较多还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核流于形式,因此,针对不同警种、岗位和职级的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模拟演练、实践操作等方式,考核会更加合理、科学和规范,使培训更加贴近实践。

二、建立突出实践合作式的民警培训双语教学模式

民警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对象,他们各自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教育培训的根本,学历教育要充分体现公安教育的特色,要打好公安的坚实理论基础,而民警培训则要分警种、分层次,深入研究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工作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练什么,以职能需要的知识、技能实行岗位核心能力的教学训练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是对在职民警培训的一种变革和挑战,也是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对警察执法能力发展的需要。青海民警培训当前已经分为新警培训、晋升培训、各种业务培训、新知识培训四种类型,其中业务培训初步做到了分警种、分层次展开,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前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培训模式一直是困扰教官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采用何种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突出实践需要的开放式双语教学模式

开放教学模式,可以冲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以及教学人员的限制,采用实时教学与非实时教学的不同方式。开放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师团队的组合,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提高青海民警在职培训质量的关键。公安民警在职培训的内容,应适应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紧贴实战,突出新知识和新技能,切实能引起民警强烈的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实际的问题。在教师配置上应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基层一线聘精通双语、业务强的兼课教官与双语教师共同协作,组成团队完成一门课程内容的培训,既有理论,又是实案,既有教师讲授,又有教官示范,不仅能提高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双语公安专业教师溃泛又缺实践经验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学与训练工作,使培训更加突出其针对性、实用性。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训内容要贴近实战,双语教学突出重点。[5]充分调研培训对象的现状及培训需求,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型,形成各具特色的培训目标,如新警培训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是刚毕业的警察学院民警及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且培训期短,警察学院毕业的民警,理论学习较扎实,但实践技能较弱,对他们的培训应侧重于技能的教育,操作性和程序性双语教学必不可少,而普通高校毕业生专业较杂,应依据学科不同分成小班有针对性地选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内容进行双语教学,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训练共同开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个性差异,分层次进行培训。依据区域、警种、岗位、年龄、职位、知识水平等,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双语教学与训练。对在藏区工作的民警应加大双语教学的内容,特别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业务训练更要强化双语教学力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民警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推行“分警种、小班化”,改“大灶”为“小灶”的培训模式,实施岗位核心能力教学训练,帮助民警掌握实战中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岗位核心能力,使教学从“懂不懂”向“会不会”转变。

3.聘请有经验的双语兼职教官,注重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平时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发现和聘请有经验能解决实践问题的双语兼职教官,经常性地与教师共同探讨公安实践工作中的焦点和亮点,教学中结合这些进行讲解与训练,这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亮点。这些焦点和亮点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和制约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增加新的培训内容,而且能有效地推动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益。

4.结合科技发展,传播新知识、新信息。民警培训要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和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治安形式不断变化,如何掌握前沿知识,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形势,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民警培训中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随时调整和添加新知识、新信息,以便民警在培训中及时获取,从而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案例分析与深度提问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是通过教师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民警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深度提问则是教师运用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就案例相关知识,不断地向受训民警提出开放式问题,以促使大家进行思考,参与教学讨论的活动过程。由于民警一般都是来自于基层,他们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案例的选择上一定要有针对性,特别是要选择藏区疑难案件,教师要明确,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受训学员能够理解知识点和解决的实践问题是什么。在受训民警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性地展开提问,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遂步将学员引入知识的纵深,并通过实案的剖析,使学员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案例分析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是“你将怎么做”和“为什么”,受训民警不仅可以熟练掌握、使用已学过的概念、观点,而且可以触类旁通,发展自己的技巧,乃至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开放式的提问一般围绕新知识和公安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在提问中要注意引导和激发受训民警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此模式又具体分为:

1.“案例评析”式。就是根据民警需掌握的技能训练内容的需要,从藏区日常工作中筛选和设置出若干个疑难案件和案例的教学情境,由学员代表讲述案件的侦破经过,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学员和教师对案件进行讨论、点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使学员学会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研判,从而对各种问题进行主动地体验、交流、探讨和研究,以达到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训练效果,促进参训学员研究创新能力的提高。“案例评析”的训练模式,使学员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是教学训练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充分发挥参训学员在训练中主体作用的同时学员间也形成了交流和互动。

2.练习互评式。即在案例评析课后,教师将事先选择和收集好的典型案例分发给大家,案例中没有结果,需受训民警经过讨论后形成共识,受训民警分小组进行讨论,形成结论,讨论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和提高民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组织对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互评,以便大家充分讨论后形成一个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媒体展开式。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搜集各种视听、录像案例资料,搬进课堂,组织观看和讨论;或者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组织民警通过电视等观看案例影像,组织讨论和分析,其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增加了教学效果。

(三)课堂单项训练与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课堂单项训练式,是指教师对知识要点进行课堂讲授后,立即以真实案例为基本素材,再现实践活动情境,使民警设身处地的积极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共同研讨,通过教师与民警及民警与民警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重点培养民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民警对课堂知识要点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模式。模拟实践训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真实的案例为原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民警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实践训练的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单一性和抽象性,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使民警在实际操作中独立思考和分析,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去模式统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对阶段知识和课程系统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不仅能很好地解决理论知识要点课堂学习和课堂实践的问题,同时又能解决将课堂知识完整地运用到实践训练中同步提高受训民警技能水平的问题。

1.课堂单项训练式。课堂单项训练法是一种讲到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的方便灵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帮助双语民警透彻理解理论知识,还能激发民警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技能的单项训练,促使民警对的所授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提高民警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和锻炼民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的灵活性,使学习始终处于自觉、能动、活跃的状态。此外,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课堂知识掌握的不足,通过训练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最终实现民警培训的目标,在训练中,要注意双语教师与教官的有效配合,不仅使用双语开展教学,而且技能训练也同步跟进,使双语教学与训练落到实处。

课堂单项训练教学要注意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民警应有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次,还应该保证课堂上有时间开展训练;最后还应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总结,避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效果。

2.模拟实践训练模式。模拟实践训练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模拟案情一般要求以典型真实案例为蓝本,设计案发的时间、案发的地点、现场情况、侦查的情况、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及确定嫌疑人的依据。模拟接近现实,这样能够使民警很快进入角色,并能真正感受到案件侦查的情景。同时,该项教学法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民警提供了一个提高技能和展现自我的舞台。

模拟实践训练式在开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训练方案。在方案中要根据所训内容做好案例及现场设计,案例设计带有典型性;要注意结合藏区多发、常见的案件设计,要以真实案例为模板,角色扮演要有真实感;模拟现场设计要科学。(2)做好训练准备。要充分考虑学员意愿,确保每人均能积极参与,可采用自由组合方式,按4-6人一组将受训民警分为若干组,由民警自由推选指挥员,并由指挥员决定小组分工。同时,要对模拟实践所需物品等进行充分准备,以保证训练的有效开展。(3)教师与教官全程跟进训练过程。在训练中,教师和教官全程跟进训练过程,以教官为主,教师辅助,要注意双语教师与双语教官的搭配,以保证双语训练的实际效果。(4)总结评比。采用受训民警汇报的评比方式。每一组将自己的训练结果以ppt形式进行展示,民警和教师及教官共同参与评比,评比采用开放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仅能考评民警实践技能,同时也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上述各种模式在民警双语培训过程中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选择藏区培训民警较多的班级展开。一方面,在试点过程中教学相长,弥补双语教学之初经验与准备不足,多多实践巩固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试点班受训民警能力的提升,会起到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立群.双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3.

[2]林华瑜.信息时代公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构建[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2).

[3]王大伟.中国公安教育的特色与定位――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考察[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3).

[4]王彦吉.中国警察教育与培训[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5]杨永生.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创新公安教育模式[J].公安教育,2007,(4).

[6]王卫国,李晓鹏.关于青海省汉藏双语政法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

[7]桂萍.警察职业素质教育与双语教育的价值整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民警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民族宗教;维稳反恐;公安教育训练

一、公安队伍民族宗教维稳反恐个人实战能力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方面

1、对民族宗教维稳反恐总体形势的认识程度仍有差异

关于当前我国民族宗教维稳反恐总体形势的认识程度,整体上看,尚存在民族地区比非民族地区民警认识到位;重点地区比非重点地区民警认识深刻;维稳反恐一线民警比其他部门民警认识直接的情况。尤其是非民族地区的基层部门民警,由于其处置相关案件较少,对民族宗教维稳反恐工作缺乏直观认识,对于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认识尚有不足。

课题组所做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290位被访民警中,对我国当前民族宗教反恐维稳总体形势的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仅为7人,占2.4%;了解一些者为213人,占73.4%;不了解者为70人,占24.1%。其中,回答“很了解”的7人中,云南5人,陕西1人,上海1人。在工作所属地域及管辖范围内对民族宗教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仅为36人,占比12.4%;了解一些者为200人,占比69%;不了解者为54人,占比18.6%。其中,在“很了解”者中,有24人来自西部地区(青海5人、云南10人、四川8人、内蒙古1人),占比为66.7%。

此外,2014年一项关于新疆各地州、市、县,各警种岗位民警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新疆地区关于反恐维稳工作认识程度也呈现出南疆比北疆民警认识到位;具体办案民警比社区民警安全意识、警情意识、法治意识强等情况。同时,该调查也显示,新疆一些民警对反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经历体会少,少数民警的敌情意识不强。一些来自重点地区长期奋战在反恐一线的民警存在一定程度的疲劳厌战、松懈麻痹等情况,还有个别民警存在信心不够、悲观失望的情绪苗头。明确新疆反恐前沿阵地和主战场的责任,树立全国反恐一盘棋观念,防范犯罪活动向全国进一步蔓延的政治责任感还不强等一系列思想问题。新疆作为我国民族宗教维稳反恐的最前沿,尚出现此情况,其他地区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

2、民警维稳反恐执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仍有待提高

民族宗教维稳反恐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反恐工作。如何在维稳反恐工作中既保证完成任务,又能最大程度的保障民警执法时的自身安全,这需要既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更应提高民警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然而,从整体上看,民警的执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并不强。2012年,公安部“公安民警职业健康与安全保障体制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仅有9.4%的人认为自己安全防范意识非常强,63.8%的人认为一般,24.2%的人认为自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2.1%的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安全防范意识。同时,不同警种民警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刑警和特警的意识相对最强,且有较高的危机意识和警觉性,在出警前具有风险评估意识。从具体看,民警在民族宗教维稳反恐执法中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民警的安全观存在偏差

根据安全原理,安全的实现是以人的主动意识,即安全价值观为前提。勇于奉献、敢于牺牲固然是警察的素质要求,但过分地夸大和追求这种精神品质,也会给民警强烈的心理暗示,面对危险无所顾忌地冲上去才是符合价值判断的行为,而在执法中正确规避危险的行为或许被视为贻误战机或思想上有问题。在如此导向之下,民警难以树立自我保护的自觉意识,不能及时发现和预见各种潜在的危险并做出规避决定。

(2)民警对维稳反恐工作本身危险性认识不足

民警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及袭击的认识,多出于职业特性和自身关切,并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比如,针对袭击,不少民警认为警察是执法主体,持有警械枪支,具有威慑力,分子见了就怕。现实却是,分子不但不怕警察,反而是以民警和派出所、公安局为主要袭击目标。也有部分不少民警对分子极端残忍、誓死对抗的情况认识不到位,在执法执勤、入户走访、盘查巡逻时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疏于防范,一旦遇到袭击,很容易造成伤亡。虽然绝大多数民警认为警察安全教育非常必要,但是平时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人并不多。而且,民警对自身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处置能力的评价也不高,只有部分警察自认为有认识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及袭击的正确方法。2013、2014年发生的多起民警遇袭案件也显示,部分警察在应对暴力恐怖袭击时的心理素质也存在不足。

(二)个人实战技能方面

当前我国公安队伍,尤其是基层民警个人实战技能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个人体能训练、擒拿格斗、枪械使用、实战指挥等方面。对此,公安部和各地方相关部门都加强了相关训练。比如,2014年4月,公安部部署安排在全国基层民警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依法使用武器警械的专项训练,已期望基层民警有效使用武器警械,及时制止、震慑犯罪的能力有所提升。然而,训练的实际效果仍有不足之处。

比如,2014年8月,新疆一项相关调查显示:被访民警中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应对刀斧砍杀、车辆碾轧、纵火焚烧、爆炸袭击等课题训练的人数极少,枪支临战射击运用不足10%,且大多为“走形式”的打靶(如无时间限制的瞄准、专人压弹、专人故障处理的25米精度射击训练),实战价值太小。经过对被访者实际测试,面对5米外持械冲过来的袭击者,较少人能完成快速拔枪、上膛、射击等一系列动作,甚至有的民警从警以来就没有系统练过枪。在体能方面,由于繁重的值班备勤,很多民警没有参加日常的体能、警务技能训练,体能、技能素质不高,面对疯狂残忍的分子,很难确保追得上、打得赢。

(三)民族宗教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方面

在民族宗教维稳反恐实战中,由于其具有的民族性和宗教性,而比一般工作更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民警不仅要具备一般性的警察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也应具有相应的民族宗教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然而,当前我国公安队伍普遍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致使一些基层民警的相关基本理论、国家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严重不足。比如,在一些案例中,由于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依照常规经验,错估形势、消极处理、越权处理,甚至(通常情况因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民族宗教政策、粗暴执法等情况,进而加剧事态发展,促发发生。此外,在一些案件侦办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也给侦办民警带来诸多困难和困扰,影响办案效率。

课题组所做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知识

(1)对我国民族宗教基本常识了解比较有限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我国各民族人口的构成、分布、风俗习惯等基本常识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6.6%;了解一些者为87.9%;不了解者为5.5%。对我国各种宗教人口构成、基本教义及教仪等基本常识情况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3.8%;了解一些者为59.7%;不了解者为36.6%。(参见表1)

(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宗教事务条例》了解程度较低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3.1%;了解一些者为61.7%;不了解者为35.2%。对《宗教事务条例》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1.7%;了解一些者为31.4%;不了解者为66.9%。(参见表2)

(3)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了解尚可,但具体内容了解程度存在差异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自认为很了解者仅占3.1%;了解一些者占83.4%;不了解者为占13.4%。

对具体实施的6大项民族政策知晓率选项中,民族平等政策知晓率为84.5%;民族团结政策知晓率为84.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知晓率为84.5%;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政策知晓率为53.8%;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知晓率为64.5%;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知晓率为55.5%。其中,对6项政策全部知晓者为125人,占总被访者的43.1%(参见图1)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我国现行宗教政策,自认为很了解者为仅占1.7%;了解一些者占61.4%;不了解者占36.9%。

对具体实施的6大项民族政策知晓率选项中,尊重和保护自由政策知晓率为87.6%;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策知晓率为79.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政策知晓率为29.7%;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政策知晓率为63.8%;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政策知晓率为52.1%;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政策知晓率为54.8%。其中,对6项政策全部知晓者为63人,占总被访者的21.7%(参见图2)

2、实践知识

(1)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未遵守相关民族宗教法规政策的情况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实际工作中,处置过涉及民族宗教因素案件者为81人。其中,能够遵守和执行相关民族宗教法规政策者为60人;未能遵守和执行者2人;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者7人;另有12人则是因为不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因此根本不知道是否遵守和执行相关法规政策。

(2)普遍缺乏相关案例分析的教育和培训

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被访者中,有62人接触过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案件的案例分析,占总人数的21.4%;其中,仅有30人接触过因未贯彻执行相关民族宗教法规政策而酿成较严重后果的警示教育,仅占总人数的10.3%。

(3)对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案件的职能部门、职权范围及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

在实际工作中,关于本系统内哪些部门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权处置相关案件,自认为很清楚者占13.1%,比较模糊者占59%,不清楚者占27.9%;关于本岗位处置相关案件的职权范围了解程度,自认为很清楚者占7.9%,比较模糊者占62.4%,不清楚者占29.7%;关于所在工作单位或部门是否有处置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回答有者占31.7%,回答没有者占28.6%,回答不清楚是否有者占39.7%。(参见表3)

二、对策建议

有鉴于当前民族宗教维稳反恐的严峻形势和民警个人实战能力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迅速提高民警相关实战能力已是当务之急。对此,笔者建议:应依托、整合现有公安院校资源,以公安院校教育和在职警察培训为载体,以增设相关内容科目和强化相关实战训练为手段,达到迅速提高民警相关实战能力的目标。

针对前文所述当前亟待提高的三个方面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在公安教育中增设维稳反恐专业方向,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在当前形势下,公安队伍亟需一支既有战略思维,又要有实践技能的复合型维稳反恐专业化人才队伍。诚然,在当前的公安教育专业体系和相关课程中,也有涉及维稳反恐内容。但设置反恐专业方向,则是把公安教育中与维稳反恐相关的内容核资源统一协调起来,使人才培养更系统化、专业化。令人可喜的是,2014年5月,中国公安大学在全国首设反恐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同时,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也已开设相关专业方向。尽管如此,从当前维稳反恐专业人才短缺的现实看,仅仅上述两所专业高校的培养仍显不够。笔者建议,有关公安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增设相关专业方向,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

(二)完善警察安全教育内容和制度,加强警察执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训练

诚然,警察绝对安全是不可能,但忠诚、奉献也并不等于轻易牺牲。通过日常相关训练,使民警树立敌情观念,养成安全防范意识和警务程序意识,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察觉危险信号、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树立警务行为程序性理念,只有遵循程序才能增强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建议如下:

1.在公安教育中加强警察执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训练,尽快建立在职警察安全教育专项培训制度

在公安教育课程中增设相关课程、强化相关训练,逐步培养学员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强化领导和一线指挥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对在职警察安全培训制度的重视。我们应当注意到,警察领导者和一线指挥员安全意识的增强,将对其下属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有重要影响。

2.编制针对性强的教材

公安院校以自身师资优势,针对民警在案件中常见的安全问题,细化民警应对规程和预案,编制相应的“民警防范暴力恐怖袭击安全训练手册”。

总之,无论是公安教育还是在职警察培训,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考核都应更重视实用性,使学员经过教育训练后,认为学习内容“有用、能用、会用”,最终实现警察安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终身化。

(三)依托公安院校资源优势强化民警实战技能训练

1.在公安教育课程中强化维稳反恐相关实战技能训练

从实际情况看,当学员毕业工作后,由于种种原因,时间精力均不能与在校学习期间相比。所以,应该在学校期间,加强此方面的专业训练,以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强化训练应包括常规的体能训练、实用性控制技巧(擒拿、格斗)、枪械使用、实弹实战化射击等,以及针对在袭击发生时应对刀斧砍杀、车辆碾轧、纵火焚烧、爆炸袭击等新科目。此外,还应增设团队协调作战演练、实战指挥等专业性强的科目。同时,笔者建议实战技能训练不能因学员所学专业而有较大差别。其具体训练科目应基本一致,只是需要达到的标准有所不同。避免出现技术类专业学员相关实战技能严重欠缺的情况。

2.在职民警应以所在地公安院校为训练基地,建立常态化训练机制

首先,由于各地基层民警的此类训练任务大都由来自基层的教官承担,虽然其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不是专职教官,理论水平和技能参差不齐,在技能训练中对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意识强调不够,较少能将培训中的问题反思提升到理论高度,基本技能训练难以内化为民警的下意识行为。其次,一些实战训练科目,比如实弹射击、应对爆炸物袭击等也需要特殊场地。

因而,笔者建议,应该整合和利用地方公安院校师资和场地等软硬件资源,将在职民警的相关训练安排在公安院校进行。同时,建议合理安排时间,使在职民警的相关训练常态化,保障训练时间和实效。

(四)加强公安队伍民族宗教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培训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公安队伍对民族宗教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掌握程度普遍不高。其原因与缺乏相关培训的关联较大。据课题组调查显示:在被访民警中,接受过涉及我国民族基本情况和相关法规政策的讲座或教育培训者有119人,占总人数的41%;接受过涉及我国宗教基本情况和相关法规政策的讲座或者教育培训者有68人,仅占总人数的23.4%;同时接受过两种讲座或教育培训者有66人,仅占总人数的22.7%。

对此,笔者建议尽快在公安教育和在职民警教育训练中增加相关内容,提高公安队伍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授课内容

1.公安院校学员

建议应对公安院校学员普及相关基础知识教育训练,尤其是基础常识类知识,主要授课内容应包括:

我国民族宗教基本情况

我国现行的与公安执法关系密切的民族宗教法规政策

处置民族宗教因素相关案件的案例分析

其中,对于维稳反恐专业方向学员,除上述基础知识课程以外,还应增加专业性更强的理论课程,以此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更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以及维稳反恐形势的由来、现状以及内在发展规律,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具体增设内容如下:

马克思民族和宗教理论、西方民族宗教理论概论、民族宗教问题

2.在职民警

为更科学有效的开展相关培训,课题组就在职民警相关培训的必要性、接受意愿以及具体培训内容做了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关培训,有28.3%的被访者认为很有必要,有67.9%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两者合计为96.2%;关于在职民警接受相关培训的意愿,有89.3%的人表示愿意接受相关培训。

同时,关于培训的具体内容以及关注程度,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更倾向于(关注度超过70%以上)下四个内容:

我国民族宗教维稳反恐总体形势分析(关注度为90.7%)

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具体案例分析(关注度为78.3%)

我国现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关注度为76.9%)

我国民族宗教的基本情况(关注度为76.6%)

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建议将上述四项内容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并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使培训内容易懂、易学、好用。

(二)课程设置

1.公安院校学员

对于在校学员,课题组建议将所增设课程列入公共课程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需要,设置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具体教学课时计划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般每门课程授课期为一至两个学期,且不低于50学时/学期。

2.在职民警

由于受训民警在岗位、专业、学历、经历以及实际工作需要等方面相差较大,其对培训的方式接受度也就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在职民警日常工作繁忙,集中培训时间有限,因而建议相关培训可与其他培训统筹起来灵活安排。

此外,关于培训形式,课题组所作问卷调查显示:有35.2%的民警认为“短期的专业授课”适合;有31.4%的民警认为“专题讲座”适合;有23.4%的民警认为“系列讲座”适合;有10%的民警认为“长期的系统授课”。

综上所述,对于在职民警而言,课题组建议其课程设置应根据受训民警实际工作需要、培训时间等具体实际,合理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三)授课人员

在师资选择上,授课教师应精通相关内容、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一定的相关实践能力。因而,课题组建议应由警察系统内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以及外聘专家、教师所组成。

(四)教学评估

在授课和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学员、在职民警应注重沟通与互动,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培训更加有的放矢,确保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反恐维稳视角下警察执法安全问题探析[J].公安教育,2014,12:32-36.

[2]杨莉莉,李荣辉,钟燕.论反恐形势下创新公安民警培训[J].公安教育,2015,08:28-31.

[3]李婧,李旭驰.论警察的不安全行为及其预防对策[J].辽宁警专学报,2014,02:91-94.

民警培训总结篇5

——*分局大练兵活动“一性三化”组训法经验汇报版权所有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全市公安机关大练兵活动交流会能在我局召开,是对我局的鼓舞和鞭策,我本人深感荣幸。在此,我谨代表我局党组,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体关心支持我局工作的领导和上级机关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会议的安排,现在我就一段时间来我局开展大练兵活动的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主要是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文秘部落

我局是泉州市局确定的大练兵活动定点联系单位。今年以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超前部署,行动迅速,根据上级部署,结合我局实际,依托民警教育培训中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大练兵活动的开展。目前,已通过集中轮训、以会代训等形式举办各种培训班7期,全面开展民警体能达标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民警的战斗力得到增强,有力推动了“命案必破”工作的开展。广大民警心向大练兵、情系民安宁,叫响“大练兵,强素质,树形象”的口号,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的训练精神,通过训练强化了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锤炼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意志力,并在“命案必破”战役中严格执法、攻坚克难,锻炼和提高了实战能力。上半年全局共破获刑事案件986起,同比上升25.6%;先后快侦快破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重、特大恶性案件,其中破获“八类”重特大案件多达126起,命案侦破率目前也高达85.7%,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二是广大民警的警务技能普遍增强,实战本领不断提高。经过训练,参训民警警务技能考核及格率达100%、优良率达70%。三是体能训练初显成效,民警的体质不断增强,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参训民警体能测试达标率达100%。大家普遍反映,通过体能达标训练,身体强壮了,精力充沛了,工作干劲更足了,练与不练就是不一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采取“一性三化”组训法,即对大练兵活动实行战略性投入、实战化导向、模式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

一、加强领导,超前行动,确立战略性投入的大练兵思路。我局把教育训练作为队伍建设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塑警工程”,提出了“实施战略性投入、建设‘学习型警队’”的总体思路。一是早部署超前行动。年初就以“要创平安,先强素质”和“练为战,战必胜”为指导思想,制定下发民警集中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自3月以来分期、分批组织全局民警进行封闭式集中培训,掀起了练兵热潮。6月18日上午,召开警务技能战术示范演练暨大练兵再动员再部署大会,进一步激发了民警的参训热情。二是细筹划精心组织。我局不仅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大练兵活动方案,局属各单位也结合各自工作任务迅速制定详细的大练兵月计划和周安排。每期集训班均由局党组一名成员亲自带队,抽调政工、纪检、装财科人员组成工作小组进驻教育培训中心,与全体参训民警共学习同生活,并做好参训民警的管理考核和各项后勤保障工作。自大练兵活动开展以来,泉州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张东鸣,市公安局党委书记李再生,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市公安局大练兵办公室成员,多次专程到我局观摩指导练兵工作,关心过问民警训练情况,使参训民警深受鼓舞。三是大投入长远打算。我局去年下半年就积极争取、多方筹措近40万元资金用于训练基地建设。经多方努力,今年3月5日,分局民警培训中心在后渚港区派出所内挂牌成立,从此我局拥有了一个具有良好的教学训练和生活环境、拥有标准的射击训练场、软硬件兼备的、每期可容纳60名民警参训的规范化训练基地。在以上基础上,我局投入10万余元经费用于配齐配全民警集中轮训必备的训练器材和防护器具,前不久又投入20万元作为大练兵训练和奖励的专项资金。四是重宣传大造氛围。我局大力宣传大练兵活动和练兵成果,今年来共编发大练兵活动简报8期,制作大练兵活动宣传栏和黑板报50多个,悬挂张贴标语100多幅,并在各级媒体刊发刊播宣传报道稿件27篇(条),营造了浓厚的学业务、练技能、强体质氛围,并向社会充分展示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二、贴近实际,战训合一,推行实战化导向的大练兵模式。我局在练兵模式上坚持以实战为导向,充分体现大练兵不同于一般理论学习培训的特点。一是训练内容突出实用性。在集中训练中,围绕“四大重点”设置培训课程,即:以“三个代表”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对加强学习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以法律法规知识为重点,注重更新民警执法观念、提高民警的执法办案水平;以警务技能培训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执行勤务的实战能力;以心理保健知识为重点,注重培养和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在岗位练兵中,则结合不同的岗位实际对练兵内容进行细化,要求各单位组织民警加强本职工作最基本、最核心的业务和技能的学习。二是训练方法注重实战性。对在民警教育培训中心集训的学员实行“战训合一”管理,规定在民警教育培训中心集训的学员一般应作为机动警力,边训练、边备勤,遵照分局相应的各类紧急情况调用机动警力的科学预案,预备处理突发性事件、、防控暴力案件等重大警务活动。同时,号召全体民警坚持“早上锻炼半小时、晚上学习一小时”,把练兵要求变为自觉行为和需要,养成立足岗位训练、定时主动训练的良好习惯。集训中,坚持把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自学自练相结合,将室内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演示和室外模仿操练、实景模拟、实战演练相结合,把实战训练搬进课堂,把理论教学搬到训练场,运用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和对抗体验式等民警喜闻乐见教学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和感染力。三是训练质量讲求实效性。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练兵原则,先基本后应用,先分练后合练,正确处理基础与应用、技术与战术的关系,促进训练协调发展、取得实效。并在课余时间组织参训民警与局本部及外单位开展篮球赛、乒乓球赛和拔河、登山、三公里越野跑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活动,既达到了劳逸结合的训练效果,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增进了团结。

三、有的放矢,分类培训,形成模块化运作的大练兵格局。我局在大练兵活动中积极探索、实行“模块训练”,分类组织培训,增强训练的标准性和针对性。从横向上,按照“公共基础年”的必训内容,将大练兵的训练模块上分为四个基本类:一是基本知识培训模块,突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的学习,以自学为主;二是基本体能训练模块,主要以《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为基本要求,用达标推动;三是警察基本素养训练模块,主要通过开展遵守《内务条令》多标竞赛活动,注重日常养成,从日常的跑操、队列、会操和单位内务管理中规范;四是基本技能战术训练模块,重点加强警械使用、手枪射击、徒手攻防、控制与搜身带离等单兵技能训练,以及对人员盘查、车辆查控、抓捕等个人和集体战术训练,主要以各单位的小教官组织集中施训为主,结合民警之间互学、互帮、互教的形式开展。从纵向上,按照训练组织形式,将大练兵的训练模块分为四个类,即轮训轮值模式、小教员特训模式、以会代训模式和岗位分散练兵模式。一是轮训轮值模式。3月5日至4月14日,分4批先后对全局209名民警进行每期10天的封闭式执训,为进一步开展大练兵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经验。二是小教官特训班模式。按照“练兵先练小教官”的思路,于6月13日至6月18日、7月1日至7月9日,在分局民警教育培训中心举办了2期封闭式小教官强化特训班,共培训46名小教员,为全面铺开警务技能、战术训练活动储备了师资。三是以会代训模式。5月19日,组织全局56名通讯员,以会代训开办宣传报道通讯员首期培训班,启动旨在加强公安宣传干部队伍建设、培养警察公共关系人员的“通讯员培训班制度”,并规定今后每年举办2次这种形式的培训班。四是岗位分散练兵模式。要求各单位根据岗位训练内容和标准,各自组织民警开展岗位练兵。刑侦部门组织开展了现场搜捕训练,治安部门、各派出所开展了处置突发事件演练,港区派出所开展了海上解救人质演练,法制部门立足本职,开展了案件审核、把关质量竞赛等等。我局还确定每星期四为分局机关练兵日,基层和一线单位也根据实际确定周训日,保证每位民警一周不少于半天的专门训练时间,形成了经常性、持续性的岗位训练机制。

四、建章立制,依法治训,建立规范化管理的大练兵机制。我局坚持依法治训,积极探索、建立规范化管理的大练兵新机制,确保大练兵稳定、平衡、协调地发展。一是规范训练程序。以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为契机,在认真总结前期各种封闭式教育培训班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参训对象、训练种类、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的考试考核、训练的组织管理、师资管理、训练机构和经费等内容的《丰泽公安分局民警培养训练实施办法》,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民警训练工作程序。二是坚持训练制度。我局民警培训班全部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训练制度,包括《学员末位制管理规定》、《学员量化管理规范》、《学员考勤规定》、《教室管理规定》、《宿舍管理规定》、《文明就餐规定》等,并坚持登记统计制度,用《公安民警训练手册》详细记载每个民警的训练情况、熟练程度和达标成绩,建立民警训练档案。同时,实行“双百分”考核制度,规定凡考试成绩不够60分或违反考场纪律、日常操行、考勤考核达不到80分的,参加下一轮培训,直到培训合格获取结业证书后才能上岗。三是抓好制度落实。局党组带头制定分局领导大练兵训练表,坚持每月议训和每季度检查通报制度,各级各单位的领导认真落实训练责任制,带头参训,为基层和民警做表率,真正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各司其职,按级负责。分局大练兵办公室按照教学组、宣传组和督导组对办公室成员进行科学分工,充分发挥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考核训练工作的职能作用。我局还建立考评奖惩机制,把大练兵活动专项考核纳入各单位年度综合考评的范畴,并把训练成绩作为民警年终公务员考核、评功评奖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为大练兵活动注入了内在的动力,使一个“人人争第一,个个怕落后”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民警培训总结篇6

在山东公安边防总队威海海警专业兵训练基地的荣誉簿上这样写道:全国公安边防部队2002―2004年度“基层建设支队级先进单位”、全省边防总队连续四年“先进支队级党委”和“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连续八年“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自1999年底组建以来,威海海警专业兵训练基地全体官兵恪尽职守,立马横刀于祖国黄海最前哨,用实际行动默默奉献着对祖国公安边防事业的一片赤诚。

以史为鉴重塑威武之师

基地政委查永川经常给新学员讲一个故事:北洋水师舰队出访日本时,官兵纪律涣散,战舰杂乱不堪,武器表面铁锈堆积,甚至在甲板上乱晒衣物,导致日本舰队决心向北洋舰队开战。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曾拥有大小鱼雷艇30艘,其中27艘由德国制造,1艘由英国制造,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全军覆没!自此役后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黄海制海权。这个惨痛的故事像刀刻在每个海警兵身上,代代相传……

作为全国三个海警专业兵训练基地之一,威海海警专业兵训练基地主要担负山东、江苏、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等十个省、市、学校的海警专业兵培训任务。基地党委深知:适应海警部队实战需求,为部队输送合格海警人才,是基地最大的发展、最大的贡献。基地党委一班人以“责任重于泰山”的高度责任感和胸装保卫海防、祖国海疆昌盛的使命感!始终坚持把提高海警兵培训质量作为党委最重要的工作议程,优先保障海警培训经费,优先建设海警培训设施,优先培养海警教员队伍,不断加强了软硬件建设。

基地刚组建初期,海警教学设备缺乏,教学经验不足。而且,接触过公安边防船艇生活的人都知道,船艇工作空间小、人员少、设备多,对官兵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相互协作能力要求高。为确保培训质量,使海警兵一到船艇就能很快胜任岗位需要,尽快与一线工作“接轨”,基地党委一班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2000年初分头考察分析论证,先后到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等处调研学员培训模式和设施,前往江苏、辽宁等地海警支队调查座谈,深入了解部队的需求和海警兵的队伍现状,最终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培训工作五年规划,确立了“精讲理论、突出实作、贴近实战、以练促训”的总体培训思路。

党委的领导坚持以“抗大”精神激励全体官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以“最少投资打赢现代化战争”!他们克服经费短缺困难,精打细算,勤俭办事,把经费优先保障在教学训练设施建设上,交通、通讯、办公一切从简,先后投资200余万元购买了雷达、GpS、磁罗经、信号灯等一系列教学急需的实验设备,并积极协调海警部队收集购买了一大批机电、航海设备。2004年在总队党委的关心支持下,还投资60万元建成了当前在仿真教学领域较为先进的航海模拟操纵综合训练室,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海警艇船驾驶人员的培训、艇上人员的协同训练以及单艇的各种航海仿真训练任务的需求。目前,基地已建成航海、机电、雷达、信号、枪帆等相关专业的七个实验室和两个训练场,为教学训练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组建初期,完善官兵生活设施建设同样是当务之急。基地远离市区,培训官兵普遍存在着洗澡难、就医难、打电话难等一系列生活难题,查永川政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多少个节假日,亲自查阅资料,亲自规划设计,他放弃休息,亲自督导检查。查永川政委带领基地全体官兵先后建起了军人服务社、理发室、洗衣房、电话超市和可同时容纳100人的太阳能浴室,以及功能齐全的医务室。官兵们不用出营区大门就可解决各种日常生活问题,极大方便了官兵的生活。

2007年12月,《公安机关海上执法工作规定》颁布施行,海警部队建设迅猛发展,装备更新日益加快,知识技能需求日益多元化。为更好地适应形势任务需要,培养输送符合一线部队“口味”的海警专业兵,基地党委紧跟部队“三项建设”要求,果断做出了大力推进教学培训信息化建设的决定。先后投资30万元建设了4个高标准多媒体教室,为每位教员配备了1台教学用笔记本电脑,并要求每位教员将自己所教课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不影响重点内容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融入教科书中未能涉及的、能够拓展海警兵视野、丰富知识结构的图片和资料。这项教学改革在近两年海警兵培训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海警兵普遍反映:“这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更让我们形象地认识了船艇工作甚至海警部队的现状,对结业下连队尽快适应艇上生活、迅速开展工作起了很大帮助。”

耕海犁浪做前哨浮动界碑

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威海海警转业兵训练基地累计为全国边防巡逻船艇培训海警兵3000余人次,培训质量在公安部边防局考核中年年获得第一或第二名的好成绩,基地也被海警部队官兵一致誉为“海警兵成长的摇篮”。在优异成绩的背后,是一支敬业爱岗、科学致教的师资队伍为基地的海警教学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

2001年3月,基地第一次承接海警专业兵培训任务,既无办学经验,也无章程可循。基地教员组牢固树立“教学训练为部队执勤服务”的思想,坚持以大纲为标准规范教学内容,用院校管理模式规范教学秩序。基地训练处业务教研室讲师路兴忠是从大连舰艇学院毕业分配到海军北海舰队随后又调入基地工作的,在众多专业教员中,他可谓是“三位一体”的人才,即精通业务知识,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有舰艇的生活经历。尽管海军和海警有一定相似性,但海警专业兵培训也因边防工作的特殊性有着鲜明的特点。对此,路兴忠没有照搬规定、因循守旧,他连续几天仔细研读海警兵培训大纲,多次联系宁波海警高等专科学校,对各类信息进行梳理汇总,结合基地现有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最终编撰了2万余字的《海警专业兵教学培训实施细则》,对基地教学议学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为了增强教学针对性,教员组积极利用海警新兵结业分配后两个月的有利

时机,分批到海警船艇一线部队考察调研,教员们发现,刚下艇的海警兵“第二适应期”较长,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执勤工作。为切实改变这一状况,教员组在教学手段方法上坚持“精讲多练”,充分利用在一线部队获取的各种与教学相关的实景资料,尽量利用实物、模具、挂图、幻灯片、电子课件等形式进行直观教学、形象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为使海警兵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对号入座”,学以致用,每次培训,基地都协调联系就近的海警第一支队作为出海实习点,根据教学进度定期安排学兵到艇上观摩、操作、出海实习,为学兵们提供零距离接触和操纵各专业设备的机会,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很好地提高了海警兵的第一履职能力。

三个多月的海警兵培训结束后,教员们也并没有放松,而是围绕“丰富教学资源,增强自身素质,提升整体水平”不断开展各项学习攻关。航海专业教员刘浩伟在工作中,他发现当前的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各教员、各专业之间相对孤立,教学资源分散,仅发放一个教学配档表或一个通知就得楼上楼下跑上10多次,耗掉打印纸30多张,浪费掉将近2个多钟头,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对此,刘浩伟利用没有培训任务的时间,凭借他精通电脑技术的特长,多方收集资源,多方征求意见,加班加点,用两个月的时间研发了“海警专业兵培训电子教务平台”。该平台充分运用了基地局域网资源,设置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学兵信息、教学资源、网络公告等栏目,将历年的教学培训有机的联系起来,促进教员根据学兵学历特点的变化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教学培训工作效率和水平,促进了教学交流。

正是靠着这股敬业爱岗、科学致教、刻苦钻研的精神,基地14名教员队伍为基地的海警兵教学注入了强大生命力,成为基地海警兵培训质量的根本保证,成为基地的“中流砥柱”。

兵民是胜利之本

军队作战,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配合。

自古以来,作为中国近代海军诞生地的威海驻军都与驻地附近的居民唇齿相依,共同作战,抗击倭寇,爱民助民一直都是威海海军驻军的优良传统。

多年来,尤其2006年“爱民固边”战略实施以来,基地全体官兵发挥部队优势,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坚持“促进警民和谐,服务驻地建设”,大力开展拥政爱民工作。

2005年冬,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灾害席卷威海。连续半个月的降雪,日积雪量达到半米,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出行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航空、汽车运输几乎陷入瘫痪,铁路成为人们出行、返乡的唯一途径。基地全体官兵主动请缨,投入到“清雪大军”的行列。连续十几天,官兵们顶风冒雪,连续奋战在铁轨和站台上,累计清理积雪达到6万余立方,为铁路运输畅通,群众们的出行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清明节一一民间祭祀的日子。由于初春季节,草木干燥,山风较大,也是极易引发火灾的时期。2008年4月4日清明节上午10时05分,基地值班室里的电话急促响起:“崮山发生火灾,风助火势直接危及到附近连绵五百余亩的防护林,情况万分危急,请求援助――”接到驻地政府的紧急求助后,基地党委立即部署,迅速组织官兵携带灭火工具迅速赶赴火场。“中队携带铁锹向2点方向全速突击――”,伴随着一声声铿锵有力的指令,官兵与火魔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基地范金亮副主任作为现场指挥员,一方面组织官兵利用铁锹、树枝、灭火扫把等工具扑打灭火;另一方面带领部分官兵迅速在火场前方划出一条隔离带,确保重要设施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紧张扑救,山火终于熄灭。12时许,正当官兵们认真对火场进行仔细排查、防止复燃时,基地官兵再次接到了紧急警令:羊亭镇又发现一起山火。“火隋就是命令”!官兵们迅速兵分两路。一部分留守现场继续巡查,消除隐患,另一部分官兵立即奔赴新火场。下午14时许,在官兵们的努力下,两起山林大火被彻底扑灭。五百余亩防护松林安全了,附近油库、企业安全了,村庄和人民群众也安全了。面对烈火和浓烟,基地全体官兵没有退缩,用实际行动树立了爱民为民的钢铁形象。

民警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在职民警;教育培训;队伍建设

2007年11月13日,孟建柱同志在全国部分省区市公安厅局长沈阳座谈会上指出:“要把教育培训作为素质强警的主要内容,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在公安队伍中深入开展‘大教育’、‘大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公安民警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科技素质。”这是“大教育”、“大培训”命题的首次提出,是一个重大部署在决策层的酝酿。同年11月16日,孟建柱同志在公安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认真分析了公安机关执法环境的变化后,明确提出:“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如何从改革和加强公安机关教育培训工作入手,建立‘大教育’、‘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和工作体系,紧紧抓住转变执法观念这一关键环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解决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观念落后的问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广大民警的政治、业务和综合素质,提高执法质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有效运用现代管理的理念,改变一些地方‘粗放型’的队伍管理方式和警务运作方式,进一步提升队伍管理和警务运作的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如何充分地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降低警务成本,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战斗力?”这段话以“一个变化、三个如何”,论述了命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阐述了工作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此后,孟建柱同志又先后在公安部召开的部分省市公安厅局长河北座谈会上、在公安部机关法制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这一问题。2008年1月11日,孟建柱同志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的报告,正式把“抓紧构建‘大教育’、‘大培训’的工作体系,切实提高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和实战本领”作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公安机关,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的五大措施之一,并从“建立健全教育训练的制度体系、基础体系、教材体系,完善各级各类民警的职位标准和训练规范”等方面,明确了工作体系建设的任务。至此,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正式成为公安部党委的重大决策,向全国公安机关做出了部署。对于构建符合公安实际、具有公安特色的在职民警培训工作体系,就是要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公安机关,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为目标,以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为导向,从上到下建立起“体制顺畅、层次分明、责任清晰、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内容广泛、效能突出”的民警在职培训工作体系。

一、完善的教育培训法规制度体系

这是在职民警培训工作体系建设的总纲,也是破解制约在职民警培训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的“尚方宝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教育训练条例》,以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公安在职民警培训的地位作用、目标方向、体制机制、经费保障,从而把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形成由法规、规章和制度构成的完整的在职民警培训法规制度体系。

二、健全的在职民警培训组织管理体系

这是在职民警培训工作体系建设的基石,也是体系有效运行的组织基础。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健全公安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市地公安局三级教育培训行政管理机构,强化县级公安机关政工部门在职民警培训职能。市(地)级以上公安机关政工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在职民警培训管理机构,专司在职民警培训工作。各警种、各部门应在本级政工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履行战线教育培训的责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责清晰、任务明确,协调配合、责权统一的在职民警培训组织管理机构。

三、完整的在职民警教育培训体系

这是在职民警培训工作体系运行的基础,也是主渠道。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依托各级公安院校,建立公安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市地公安局三级在职教育培训中心或基地。按照“实用、够用、管用”的建设原则,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公安机关建立在职民警教育培训基地,承担基层一线民警每年一次的实战培训任务,逐步形成完整的在职民警教育培训网络。为提升教育培训管理、运行的效能,应进一步理顺市地级公安机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与公安院校(基地)的关系,探索建立“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教育培训管理运行模式,实现规划与实施、教学与实践、管理与考核的有机结合。

四、系统的各级各类民警职位标准体系

这是工作体系运行的基本支撑,也是创新在职民警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引导教育培训工作方向的长效机制建设。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完善各级各类民警的职位能力标准,明确不同层级、不同警种、不同岗位民警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训练科目、考核标准和基本要求,形成系统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体系,把在职民警培训的着力点引导到提高民警履行职责的核心职业能力上来,通过强化岗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五、实用的民警在职培训教材体系

这是工作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提升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各级各类民警职位标准,修订完善“三个必训”统编教材,同时,依据新编“三个必训”教材,组织和指导各级公安机关和各个警种研究制定与其相配套的、与本地、本警种警务工作相适应的辅助性教材,明确岗位能力,统一执法要求,规范训练标准,增强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建立起适应实战需要、体现时代特色的民警在职培训教材体系。

六、有力的在职民警培训经费保障体系

民警培训总结篇8

我市申报就业创业的民警家属61人,(其中需就业的45人,需创业的16人),年龄结构在30至50岁之间;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的30人(其中本科7人),高中学历17人,中专学历11人,初中学历3人;家属年人均收入1万元以下的39人,1万元至2万元的11人,2万元至3万元的11人。42人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想从事的就业领域分别为销售员、教师、办公文员、生产工人、手工编织、服装加工、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项目,有25人想参加培训。有创业志愿的家属有基础的5人,能自筹部分资金的9人。创业项目集中在种植业、餐饮业、批发、绿色洗衣、服务、修理、医药等。

根据以上数据,全市民警家属需就业创业状况呈如下特点:

1、年龄有些偏大。全市就业家属人数45人,30岁以下的8人,占家属总人数的17。8%,30岁至40岁的家属19人,占总数的42.2%。40岁至50岁的16人,占总数的35,6%。50岁至60岁的2人,占总数的4,4%。由于就业面偏窄、工种少,年龄偏大就业难,像服务行业餐饮、美容美发等需要30岁以下人员。

2、年人均收入较低。全市调查中显示,家属年人均收入1万元的10人,总人数的占16,4%,收入低,花销大,经济紧张急需就业创业。

3、文化水平较高。需就业的家属61人,大专以上学历的30人占总数的49,2%,中专11人占总数的18%,高中17人占总数的28%,初中3人占总数的4,9%。

4、选择的岗位偏高。需就业的45人中,想当教师的9人,占总数的20%,办公文员14人占总数的31%,销售员2人,占总数的4%。由于我市民警家属的文化水平较高,决定了她们选择就业岗位偏高,期望值过高是与她们的文化素质和愿望决定的。

5、有基础的较少,能自筹部分资金的较多。16名创业人员中仅有5人有创业基础,占创业总数的31%,能自筹部分资金的9人占总人数的56,3%。

1、提供就业岗位。各级妇联组织共提供就业项目21个,就业岗位70个。2、提供技能培训。一是创业培训,结合SYB普惠制培训为警嫂创业提升创业能力。二是岗位培训,提供家政服务、计算机、手工编织、美容美发等多种技能培训。3、贷款扶持。积极争取巾帼创业循环金、小额担保贷款优先照顾警嫂

(一)问题

1、创业意识不强阻碍了她们就业创业

一是畏难情绪严重,进取意识不强。在调查中,有近60%以上的妇女对自主创业存在着畏难情绪,思想保守,满足现状,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妇女

担心投资不赚钱,害怕失败,依赖政府思想很浓。二是家庭事务繁重,制约了创业就业意愿的实现。民警工作忙,没有时间做家务,家属家务繁重等诸多困难,限制了她们外出创业就业的积极性,甚至放弃了创业就业的机会。

2、期望值过高限制了她们就业创业

部分家属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缺乏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表现在市场期望值与市场行情不符,不愿从事条

件差、待遇低的低端岗位,一味追求环境好、工资高、离家近、工作轻的工作,人为缩小了择业范围,增加了就业难度,造成了就业需求与用工实际之间的不平衡。

(二)对策

民警培训总结篇9

论文关键词警察培训法学教育公安业务

系统、专业的警察法学教育是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可以说,警察法学教育对警察教育的发展、对培养合格的公安警察执法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警察法学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警察学历法学教育和警察培训法学教育。本文就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其对策谈点体会。

一、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的现状及问题

(一)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教育在警察培训法学教育中重视不够

1999年修正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党的十七大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作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09年12月1日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时要求:在全面开放、高度透明的执法环境,必须更加注重树立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把这一理念根植于每一名民警头脑中,落实到每一名民警实际行动中,贯穿到每一项执法活动和每一个执法环节中。但在警察培训法学教育中,对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和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教育内容重视不够。

(二)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论证,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内容没有完整建立和形成

警察培训法学教育,长期以来是缺乏统一的完整教学体系。对各警种民警的法律专业知识培训教学体系既无完整的教学大纲也无统一教学计划,更无具体的讲授体系和框架,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教学内容的确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时教学内容的确立是根据执法形势的需要来确立的,属于应急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没有认真调研确立和形成。据调研,不少的公安院校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警种民警法律培训,常常不分警种和层次,只开设刑法、刑事诉讼法或与公安执法有密切关系的若干法律专题讲座,民事法律基本没有涉及。这样进行法律培训,常导致培训民警法律知识的单一、缺少系统性,民警培训后无法系统掌握与自身警种和层次执法所需要的法律知识。

(三)重法学理论灌输和法律注释,培训法学教学与公安执法实践相脱离

公安院校的培训法学教学,仍存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灌输的多,一言堂的居多,教师上课,满足于法律的注释,缺乏启发教学,双向交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够。有案例教学,也就是老师从网上下载几个案例供培训学员讨论或案例对抗辩论。担任法学培训教学的教师没有深入到公安执法一线,收集公安执法实践中出现的典型有指导意义的案例。在培训教学中的教师也较少深入公安执法一线了解公安警察执法的现状、难点和热点问题。法学教学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法学教学,贴近实战,学以致用严重不够,教师常常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的法律条文到抽象的理论的解释,授课内容,没有贴近公安执法实践,教师对公安执法实践的信息缺乏了解和熟悉,授课无针对性,对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内容,授课吃力、讲不清、讲不透,更谈不上形象生动、准确,解决公安执法实际问题。

(四)民警培训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滞后公安执法新形势

公安执法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公安执法的疑难问题经常出现。但法学培训教学的内容,仍然是几年前就准备和编写好的讲义或课件。培训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远跟不上公安执法形势的发展变化。培训后的民警总感觉培训后没有新的收获,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五)时间极短的培训,无法实施完整的法学培训教育

目前各种警察培训不少,但大多数是分警种的极短的三至五天的专业业务培训,对法学教学内容根本无法顾及。由于培训时间短,课程内容多,不同警种的必需的法学教学内容无法安排。只能象征性地开设一、二个与本培训警种有关的法律专题讲座。如开办的国内安全保卫民警培训班,总共三天,只安排了一个国保管辖案件法律适用专题讲座(一个半学时)。时间稍微长的初任培训班和司晋督培训班,由于课程门类多,教学内容多,法学教育培训也只有象征性安排几个法律专题讲座。

(六)培训法学教育中的考试和训练基本上走形式

培训考试是所有课程或专题讲座全部内容的综合考试,法学培训教学内容只不过是综合考试中的一小部分,考试题目也是几年前就命好的题目,考试几轮后,所有的题目基本已全部泄密,每次考试就成为做练习而已。由于时间短,法学教学实训内容或训练基本没有时间安排和开展,实训内容和安排形同虚设。

二、造成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现状及问题的原因

1.警察培训教育对警察法治理念教育对警察执法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安工作是执法工作,良好的法治理念是执法的前提和思想基础。但长期以来,警察培训教育对此认识不够或没有形成共识。

2.警察培训教育没有真正认识到,公安警察的所有业务工作实际上都是执法工作,片面认为公安工作只是公安业务工作,培训中只注重公安业务专业知识培训,不重视法学知识培训和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培养。

3.警察培训教育由于对法学教育的片面和错误认识,在制定警察培训大纲或方案时,重点考虑地是如何提高培训警察的公安业务素质和业务办案能力,较少考虑如何提高培训公安警察的法治理念、执法理念以及岗位执法能力,必然导致培训教学中法学教育内容缺失或内容极少的现状。

4.导致警察培训教学民事法律知识培训内容重视不够的原因是,认为民事(间)纠纷是法院管辖的案件,基层组织调解的事情,与公安工作关系不大,但事实情况是大量的民事(间)纠纷与违反治安案件牵连在一起,不少的刑事案件、违反治安案件是民事(间)纠纷引发或延伸,与公安执法密切相关。涉案群众常常请求公安机关处理或调解,但处理案件的民警民事法律知识十分缺少,甚至空白。处理或调解群众请求的民事纠纷案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引发群众申诉、信访。

三、解决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对警察培训法学教育训练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

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警察其应当具备的岗位执法能力和核心执法能力及素质,制定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警察法学教育培训大纲和计划,在大纲或培训计划中,对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警察其应当具备的岗位执法能力和核心执法能力及素质应当具备哪些专业法律知识点作出明确规定,便于法学培训教学的开展和进行。

(二)实施贴近实战、贴近公安执法实际的法律专业培训内容,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措施

质量是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在职民警培训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贴近实际需要的警察实战训练和实践性环节的培训较少,警察培训教与学两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纯完成培训任务的倾向。再加上现有培训内容陈旧、滞后,范围狭窄,缺乏针对性;任课教师缺乏公安执法实践经验,对公安执法新问题、新情况缺乏深入的研究,授课内容难以与公安实际执法相融合。这是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要真正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主要在于培训前就要组织任课教师深入基层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编写了贴近实战的培训教学大纲和讲义,并在培训过程中增加实战训练时间和内容。在职民警培训只有在培训内容上切实改变以往重过程轻实效、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从公安执法实际出发,突出实战训练和实践性环节的培训,才能较好地提高培训质量。

(三)采取适合在职警察培训实际的教学方式,是达到良好培训效果的关键

不能针对在职培训警察的实际特点因人施教,仍旧沿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培训缺乏吸引力,学员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应付考试,培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采取切合公安执法实际的法律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剖析、典型案例经验总结和探讨等授课方式,能较好地提高在职培训民警的学习积极性,使在职培训民警易学、易懂、易会。只有在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单一的授课模式,注意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领导职务民警的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激发在职培训民警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训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具体对于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基本知识的法律课教学,应把课堂上教师精讲与学员的自学、课堂讨论和教师辅导给合起来进行教学,彻底摈弃单一陈旧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注意课堂上提问、设问等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与学双向交流,切忌“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讲授的内容应少而精,重点突出,难点讲清讲透,以学员够用为原则。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执法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调动学员学习法律理论、法律基本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充满学习欲望,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

(四)改革对学员法律培训的考核方式

对学员法律课的考核要改变单纯以笔试定优劣的考试方式。要采取笔试、口试、动手操作能力、案例分析报告、案例辩论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笔试、口试的考题,应特别注重必备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基本知识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考核。考题应取消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填空题和简答题的题型,可采用进行分析、理解的判断题、辩析题、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等考试题目类型。

(五)担任培训教学的教师熟悉了解公安执法,是提高培训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要打破目前法律课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僵化的教学局面,必须让教师多接触、了解公安业务和公安执法的实践。担任培训法学教学的教师应定期到公安执法部门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通专结合的“双师型”的教师,既具有较强的法律课教学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公安执法能力,同时有较宽广的法律知识和某一法律学科专门的特长。

(六)分警种和不同层次实施法律专业知识培训

公安机关是我国执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与其他执法机关的不同在于它的执法权限具有双重性质,即公安机关既行使公安行政执法权,又行使公安刑事司法权(立案侦查刑事案件和执行部分刑罚的权力)。公安机关这两个方面的执法权,根据公安机关内部执法分工,是由不同的执法业务部门及相应的警种公安民警来实施和完成的。目前,公安执法业务部门一线执法警种主要有治安、刑侦、经侦、交管、国保、缉毒、缉私等主要警种,每一个业务部门及相应的警种的公安民警所需要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是各不相同的,公安机关各警种的全部业务工作都是执法活动,公安机关能否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树立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关系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警察法治理念的树立。因此应当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和不同领导职务警察执法核心能力培养实施法学教育,才能适应新的公安执法工作的需要。

民警培训总结篇10

丰泽公安分局是泉州市公安局确定的大练兵活动定点联系单位。2004年以来,分局立足长远,结合实际,采取“一性三化”组训法,即对大练兵活动实行战略性投入、实战化导向、模式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民警练兵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大练兵活动的开展,取得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全局民警体能测试达标率达100%;警务技能战术考核及格率达100%,优良率达70%;手枪射击测验合格率达75%。“大练兵”使全局民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业务素质和警务技能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提升,队伍整体克难攻坚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全局开展大练兵活动以来,共破获刑事案件1455起,同比上升10.2%,其中破获“八类”重特大案件多达259起,命案侦破率达85%,初步彰显了大练兵的无穷威力。

(一)战略性投入的大练兵思路。分局把教育训练作为公安事业发展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塑警工程”,提出“实施战略性投入、建设‘学习型警队’”的总体思路。一是早部署提前行动。在2004年初制定下发民警集中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分期、分批组织全局民警进行封闭式集中培训,掀起练兵热潮。二是细筹划精心组织。分局不仅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大练兵活动方案,局属各单位也结合各自工作任务迅速制定详细的大练兵月计划和周安排。每期集训班均由局党组一名成员亲自带队,抽调政工、纪检、装财科人员组成工作小组进驻教育培训中心,与全体参训民警共学习同生活,并做好参训民警的管理考核和各项后勤保障工作。三是大投入长远打算。分局积极争取、多方筹措近40万元资金用于培训基地建设,于2004年3月挂牌成立了分局民警培训中心。分局投入10万余元经费用于配齐配全民警集中轮训必备的训练器材和防护器具,紧接着又投入20万元作为大练兵训练和奖励的专项资金。四是重宣传大造氛围。分局积极与中央、省、市级主要媒体建立良性互动的新闻稿件通联制度,大力宣传大练兵活动和练兵成果。制作各种宣传栏、宣传橱窗,在各级媒体刊发刊播大练兵宣传报道稿件,营造了浓厚的学业务、练技能、强体质氛围,在全社会唱响了一曲“执法为民强素质,励精图治练精兵”的战斗凯歌。

(二)实战化导向的大练兵模式。分局在练兵模式上坚持以实战为导向,充分体现大练兵不同于一般理论学习培训的特点。一是训练内容突出实用性。在集中训练中,围绕“四大重点”设置培训课程,即:以“三个代表”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对加强学习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以法律法规知识为重点,注重更新民警执法观念、提高民警的执法办案水平;以警务技能培训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执行勤务的实战能力;以心理保健知识为重点,注重培养和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在岗位练兵中,则结合不同的岗位实际对练兵内容进行细化,要求各单位组织民警加强本职工作最基本、最核心的业务和技能的学习。二是训练方法注重实战性。对在民警教育培训中心集训的学员实行“战训合一”管理,规定集训学员一般应作为机动警力,边训练、边备勤,遵照分局相应的各类紧急情况调用机动警力的科学预案,预备处理突发性事件、、防控暴力案件等重大警务活动。同时,号召全体民警坚持“早上锻炼半小时、晚上学习一小时”,把练兵要求变为自觉行为和需要,养成立足岗位训练、定时主动训练的良好习惯。集训中,坚持把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自学自练相结合,将室内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演示和室外模仿操练、实景模拟、实战演练相结合,把实战训练搬进课堂,把理论教学搬到训练场,运用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和对抗体验式等民警喜闻乐见教学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和感染力。三是训练质量讲求实效性。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练兵原则,先基本后应用,先分练后合练,正确处理基础与应用、技术与战术的关系,促进训练协调发展、取得实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达标活动,以及篮球赛、乒乓球赛和拔河、登山、三公里越野跑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活动,激发民警的练兵热情和兴趣,达到了劳逸结合的训练效果。

(三)模块化运作的大练兵格局。分局在大练兵活动中积极探索、实行“模块训练”,分类组织培训,增强训练的标准性和针对性。从横向上,按照“公共基础年”的必训内容,将大练兵的训练模块上分为四个基本类:一是基本知识培训模块,突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的学习,以自学为主;二是基本体能训练模块,主要以《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为基本要求,采取岗位练兵和以赛促练的形式,用达标推动;三是警察基本素养训练模块,主要通过开展遵守《内务条令》夺标竞赛活动,注重日常养成,从日常的跑操、队列、会操和单位内务管理中规范;四是基本技能战术训练模块,重点加强警械使用、手枪射击、徒手攻防、控制与搜身带离等单兵技能训练,以及对人员盘查、车辆查控、抓捕等个人和集体战术训练,主要以各单位的小教官组织集中施训为主,结合民警之间互学、互帮、互教的形式开展。从纵向上,按照训练组织形式,将大练兵的训练模块分为四类,即轮训轮值模式、小教员特训模式、以会代训模式和岗位分散练兵模式。一是轮训轮值模式。分局先后分4批对全局民警进行每期10天的封闭式执训,为进一步开展大练兵活动打下扎实基础,提供了有益经验。分3期对全局民警进行每期1周的计算机技能轮训。二是小教员特训班模式。按照“练兵先练小教官”和“以点带面”的思路,分局先后举办4期封闭式小教官强化特训班,共培训46名小教员,为全面铺开警务技能、战术训练活动储备了师资。三是以会代训模式。组织全局宣传报道通讯员以会代训开办通讯员首期培训班,启动旨在培养警察公共关系人员的“通讯员培训班制度”。四是岗位分散练兵模式。要求各单位根据岗位训练内容和标准,各自组织民警开展岗位练兵。刑侦部门组织开展现场搜捕训练,治安部门、各派出所开展处置突发事件演练,港区派出所开展海上解救人质演练,户证科组织社区民警、户籍警业务培训,法制部门立足本职开展案件审核、把关质量竞赛,等等。分局还确定每星期四为机关练兵日,基层和一线单位也根据实际确定周训日,保证每位民警一周不少于半天的专门训练时间,形成了经常性的岗位训练机制。

(四)规范化管理的大练兵机制。分局坚持依法治训,积极探索、建立规范化管理的大练兵新机制,确保大练兵稳定、平衡、协调地发展。一是规范训练程序。以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为契机,在认真总结前期各种封闭式教育培训班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参训对象、训练种类、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的考试考核、训练的组织管理、师资管理、训练机构和经费等内容的《丰泽公安分局民警培养训练实施办法》,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民警训练工作程序。二是坚持训练制度。分局对民警培训班全部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训练制度,并坚持登记统计制度,用《公安民警训练手册》详细记载每个民警的训练情况、熟练程度和达标成绩,建立民警训练档案。同时,实行“双百分”考核制度,规定凡考试成绩不够60分或违反考场纪律、日常操行、考勤考核达不到80分的,参加下一轮培训,直到培训合格获取结业证书后才能上岗。三是抓好制度落实。分局党组带头制定分局领导大练兵训练表,坚持每月议训和每季度检查通报制度,各级各单位的领导认真落实训练责任制,带头参训,为基层和民警做表率,真正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各司其职,按级负责。分局大练兵办公室按照教学组、宣传组和督导组对办公室成员进行科学分工,充分发挥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考核训练工作的职能作用。分局还建立考评奖惩机制,把大练兵活动专项考核纳入各单位年度综合考评的范畴,并把训练成绩作为民警年终公务员考核、评功评奖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为大练兵活动注入内在的动力,基本形成了一个“人人争第一,个个怕落后”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大练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丰泽公安分局的“一性三化”组训法是对构建基层民警练兵长效机制的一种有益探索,特别是坚持依法治训,制定《丰泽公安分局民警培养训练实施办法》,建立经常性的岗位练兵机制,实行模块训练、战训合一管理、“双百分”考核等做法都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宝贵经验,但在练兵实践中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有些民警在练兵认识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差。一是个别中层领导重业务、轻练兵,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练兵的关系,有时竟用工作搪塞练兵;二是部分民警在工作和学习的多重压力下,对练兵有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个别民警对自己要求不高,满足于现有知识水平,不思进取,缺乏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三是个别民警对开展练兵的作用和效果持怀疑态度,等待观望,徘徊不前,不能积极投身到练兵热潮中去。四是有相当部分民警在意识上存在着“训练相当于疗养”的心态,培训提高的意识观念相当淡薄。

(二)练兵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一是练兵内容大多停留在陈旧教材的“照本宣科”、理论内容的“强行灌输”和实战训练的“蜻蜓点水”这种低水平上,适用性较差,超前性不够,知识更新缓慢。二是对民警的练兵手段主要是单向讲解、我教你练的填鸭式满堂灌,突出了教员的主导地位,但忽略了参训民警的主体地位,且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没有形成互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三是从总体看,由于没有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级建立科学、规范、统一、具有警种特色的练兵标准和内容大纲,多数班次的培训基本上还处于不分警种、不分岗位、不分职级、不分对象的“一锅煮”状态,横向上警种与警种之间虽然练兵形式多样,但练兵内容大同小异,针对性不足;纵向上高级警官与初级警官侧重方向上不明确,缺乏层级,大大影响了练兵实效。

(三)练兵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短视现象严重。一是民警练兵缺乏有序规划和统一管理,训练目的不明确,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练兵机制,缺乏前瞻性,与队伍建设的需求和巨大的培训量不相适应。二是对民警练兵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训练的组织形式、训练内容、教学安排、管理方式都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缺乏师资力量和实用性教材,训练不规范,随意性较强,使练兵质量仍徘徊在低水平上。三是民警学习训练不均衡,骨干走不开,没有充电机会,而“闲人”则重复参加培训,造成“炒冷饭”现象和局部练兵盲区的存在。四是缺乏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练兵与干部使用尚未直接挂钩,降低了练兵的权威性,因而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练与不练一个样,练好练坏一个样”的问题。

三、构建基层公安民警练兵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练兵是加强公安机关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树立练兵科学发展观,立足长远,做好系统设计,把民警练兵工作作为提高公安队伍素质和战斗力的一项基本制度,年年练、月月练、天天练,常抓不懈,实现练兵工作从定向、封闭向非定向、开放发展;从终结性、一次性、应急式培训向终身性、持续性、制度化培训发展;从较低层次的理论培训向较高层次的理论与技能综合培训发展,努力以队伍建设的练兵成果推动公安工作的发展,以公安工作的实践检验练兵机制的成效,逐步建立起科学实用、规范有序、长期有效的民警练兵长效机制。

(一)更新民警练兵观念。

建立基层公安民警练兵长效机制,其实质是要为基层公安民警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即让每一个基层公安民警在从警生涯中定期不定期地经常接受有关不同级别、类别和内容的训练,使其知识结构和警务技能始终保持与现实斗争相适应的状态。因此,练兵不是一阵风,也不是为练而练,为应付差事而练,而是为战而练,练出高素质,练出战斗力,练出警威。不从这个思想高度去认识,很难将练兵活动落到实处。建议开展“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民警”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练兵,启发自觉,重在鼓励”的原则,在启发觉悟、让民警自觉接受和参与练兵上多动脑筋,努力让每位民警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理解练兵工作是一项关爱、保护和培养民警的从优待警工程,并懂得这样一个与自身利益戚戚相关的道理:在知识型经济、学习型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自身价值是时代的要求,自身素质要通过自觉融入教育培训活动来磨练提高,而自身价值要通过爱岗敬业实现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实现在自我加压中,否则便会被时代无情地淘汰。同时,坚持“典型引路、骨干先行”,用“长霞精神”鼓舞民警练兵热情,并引用典型警示案例触动民警吸取“今日不流汗,明日要流血”的惨痛教训,激励广大民警提高公安民警终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练为战,一切为打赢”的练兵观念,自觉把本职岗位作为练兵战场,把执法执勤作为练兵过程,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学而即用,以战促练,以练促战,通过实战训练促进各项公安业务工作,以公安业务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来检验练兵成果。

(二)制定民警练兵标准和内容体系。

有的放矢地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并对某些特定的岗位练兵项目保持训练的延续性,民警练兵活动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长远的现实意义。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民警练兵长效机制,必须制定统一标准,针对不同部门、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和不同水平的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岗位练兵和培训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为此,有必要组织专家深入研究,科学论证,依据不同警种、不同岗位的职能需要,按照岗位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定出相应的练兵标准,让每位民警根据自身岗位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达标式练兵,做到岗位素质标准化、素质标准科目化、科目设置实战化、实战内容规范化。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警种、不同业务部门侧重不同的练兵内容,遵循“突出重点、急用先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制定每个阶段练兵完成的时限、内容、要求及详细的考评实施细则等,确保练兵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一般而言,一线民警和初级警官应侧重于实战需要,着重训练业务技能和身体素质,实现“追得上,打得赢,说得过”的目标;领导干部和高级警官要突出决策指挥、领导管理艺术的训练和理论的学习,达到“指挥镇定,组织得当,保障有力”的效果;后勤保障机关和机关民警也应侧重于理论学习,并增加调研、公文写作等内容的学习训练,以增加练兵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强化民警练兵保障。

在制定了规范、统一、科学的民警练兵标准和内容后,还必须将练兵作为多层次、全方位、人人参加的经常性、长期性的“战略投资”来对待,在基地建设、师资力量、教材配备、人员调训、经费支持等方面落实保障机制。一是加强练兵基地建设,走基地化练兵之路。应本着“量入为出,厉行节约,整体规划,分期筹建,逐步到位”的原则,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整合培训资源,保证培训条件,突出使用管理,加强培训质量的检查和评估,不断提升办学功能,努力做到全年度满负荷使用、诸警种共同使用、面向全警开放使用。二是建立以“教官制”为核心的师资培养机制。从公安实战部门中选拔精通业务、适应教学的业务骨干和领导,经过培训、评聘,以专兼职结合、兼职为主的形式充实到教育培训中心的教学岗位上,实行分级聘任制,建立一支适应提高民警素质要求的教官队伍,并建立起“教官人才库”,对这部分人进行建档管理,根据教学水平实行优胜劣汰。同时,建立单位与公安院校、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的业务专家之间的长期聘用合作关系,以及学校教师与本单位教官的双向交流制度,切实解决培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三是自编实用性辅助教材。针对目前各种公安培训教材版本较多,但普遍存在内容滞后、理论性太强、实用性较差的问题,建议在各警种和各类别岗位中抽调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成立公安民警练兵辅助教材编委会,以公安部统编的各警种教材为参照,结合实际编写出各警种、岗位类别的练兵辅助教材。辅助教材在内容上应突出实用、贴近实战,做到4个明确,即:明确各警种、岗位的职责;明确各警种、岗位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明确各警种、岗位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各警种、岗位训练要达到的目标。在形式上要倡导采用“短平快”实用性操作手册的编写模式,如常讲常新的“活页式讲义”、易学易懂的“问答式手册”,或者集工作流程图例、业务知识注释、典型案例评析、学习参考附录于一体的“四合一”体例等。并且不定期进行更新维护,逐步形成区分练兵层次、突出岗位业务、适应不同需要的实用性辅助教材体系。四是制定“三个5%”的规定。即“每个单位要将5%的警力用于培训、将5%的工作时间用于培训、将5%的公安业务经费用于培训”,从制度上保证教育培训的人员、时间和经费。五是建立练兵经费保障机制。多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倾斜练兵经费,特别在培训基地建设方面要争取由地方财政立项并纳入计划,保证专款专用,确保练兵深入、持久、长效。

(四)讲究民警练兵组织形式和方法。

练兵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确保练兵质量的可持续保障,既要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具有灵活性,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第一,民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无疑是使用警力与提高警力、培养人才与锻炼人才、公安工作与队伍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所以,应坚持“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岗位练兵作为基层公安民警在职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边练兵边值勤,做到训练、工作两不误,以训练提高民警的技能,以值勤检验训练质量,并注意以老带新,以新帮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带氛围。考虑到基层公安工作实际,如需脱产培训,要尽可能采取轮训轮值、战训合一短期专业训练形式,民警培训期间,三分之一的时间接受政治、法律、公安业务、公安科技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体能、查缉战术等综合训练,三分之一的时间实行“战训合一”训练。参训学员在学习期间配合各警种担负城区夜间治安巡逻、武装设卡、节庆保卫任务;配合处置突发性事件、、重大治安案件、灾害事故等工作;配合并参与全局疑难案件的侦破和对外法制宣传等活动。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警力,缓解工学矛盾,全面提高民警的综合实战能力,实现练兵与实战的有机统一。第二,不论是集中培训还是岗位练兵,都要着重以培养民警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受民警欢迎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专题讲座法、案例分析法、专题讨论法、模拟示范法、学导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失败体验”教学法、游戏培训法、取长补短与教学相长法等,以保证教学效果。第三,注意把书面上的业务技能知识理解、消化,落实为实战技能演练,打破图形式、走过场、囫囵吞枣的不良局面,通过实战演练、模拟演练、训练竞赛比武提高队伍的整体作战水平,以期达到练兵的目的。第四,应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并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红外线模拟射击教学、查缉战术仿真模拟现场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培训教学工作,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手段在民警练兵中的使用率。建议把握实施“金盾工程”的有利时机,结合基层公安机关点多线长、昼夜坚守岗位的工作特点,积极建立与公安工作同步的信息资源库和民警练兵信息平台,本着“为一线服务、为实战服务”的宗旨,走网络化练兵之路,努力为一线民警传递教育培训信息、解答业务难题、提供业务资讯,实现培训学习和工作实践的完美统一。

(五)健全民警练兵考核激励机制。

坚持把训练成绩与民警切身利益挂钩,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学进行考核激励,有效调动组训和参训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基层公安民警练兵长效机制的有效健全。一是应建立健全练兵考评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岗位的民警量化细化练兵内容,根据不同层次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统一评比”的练兵考评工作机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将练兵活动情况及时进行计分,将每个阶段的考核成绩累加,建立练兵效果“排行榜”,每月公布,让每位民警找准自己大练兵所处的位置与距离,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以此激励广大基层公安民警练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应实行民警训练学分制。实行学分制就是在制定各警种(岗位)民警素质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要求,以年度为单位,确定民警训练内容、目标要求以及相应学分,达到规定学分即为完成训练任务。通过学分制的建立,让每个民警知道该学什么、练什么,目标、要求是什么,提高学习训练的针对性、方向性,避免盲目性、重复性。三是应建立健全民警训练档案,推行“训历”纳入制度。如实记载民警培训次数、培训时间、培训种类、培训成绩与鉴定,及时登记建档,为掌握民警参训情况,制定练兵规划提供准确依据,以解决民警学习训练不均衡的问题,消除练兵盲区,提高练兵效益,实现民警练兵全员化。同时,建议把“培训经历”和练兵成绩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到民警提职、晋级、奖励、入党等的必备条件之中,实行“资格准入、培训上岗、优训晋级”以及“优胜劣汰、末位重训”,并设置专门的奖励指标用于练兵奖励,对练兵务实、训练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练兵考核成绩不合格的末位民警先提出警告,给出时间补考,补考再不及格就被淘汰出局,该免职的免职,该待岗的待岗。这样,不仅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而且可以激活基层公安民警练兵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转,在队伍中形成一种“习武精武有奖、练兵尖子吃香”的浓厚练兵氛围。坚持下去,自然就解决了当前练兵工作中存在的“练与不练一个样,练好练坏一个样”的积弊,练兵工作即使不用强调,无需命令,也会人人争先,踊跃参与,练兵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

构建基层公安民警练兵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基层公安机关实际的练兵新路子,实现新时期公安队伍建设与业务工作的双赢格局,在创建平安、服务小康的征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福建省公安厅.全国“二十公”、全省“二十八公”会议精神宣传读本〔m〕.2004.3.

②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1998.

③陈东升.公安教育理论研究综述〔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④马永定.21世纪基层警务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

⑤2004年全国公安工作要点〔J〕.公安建设,2004,(1).

⑥江淼.关于公安教育培训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政法学刊,2003,(4).

⑦马永定.完善县级公安机关民警教育培训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公安教育,2003,(3).

⑧王程辉.构建公安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刍议〔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